- 2021-09-24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三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 (解析版)
2016-2017学年安徽省蚌埠市怀远三中高二(上)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将答案写在后面答题卡上). 1.下列关于细胞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中心体与生发层细胞有丝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有关 B.硝化细菌没有线粒体,不能将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 C.核糖体是分布最广泛的一种细胞器,是氨基酸脱水缩合的场所 D.与抗体合成与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2.体液是动物及人体内含有的液体,它包括( ) ①细胞内液 ②血浆 ③淋巴 ④组织液 ⑤消化液. A.①③⑤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3.血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依次是( ) A.血浆、体液和体液 B.血液、体液和淋巴 C.血浆、组织液、淋巴和血浆 D.血液、细胞外液和体液 4.如图为哺乳动物的某组织,其中②红细胞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肌肉细胞缺氧时,③的pH会降低,但由于Na2CO3的调节作用,③的pH会维持相对恒定 B.③与⑤相比,③中含有蛋白质更多 C.②中的氧气到达④至少需要经过3层膜,②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④处 D.②呼吸作用的终产物CO2不会引起③pH的变化 5.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 A.CO2、血红蛋白、H+、尿素 B.呼吸氧化酶、抗体、激素、H2O C.Na+、O2、葡萄糖、血浆蛋白 D.Ca2+、载体、氨基酸 6.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是( ) A.降低、CO2、Na2CO3 B.降低、乳酸、NaHCO3 C.升高、CO2、H2CO3 D.升高、乳酸、NaHCO3 7.某人腰椎部位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该病人受损伤的部分可能是在反射弧的( ) ①传入神经 ②传出神经 ③感受器 ④神经中枢 ⑤效应器. A.②④ B.①④ C.①② D.②⑤ 8.Ca2+能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荷,利于突触小泡和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将引起的效应是( ) A.加速神经冲动的传递 B.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减缓神经冲动的传递 D.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9.如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I、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的传导速度相同 B.切断d、刺激b,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 C.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 D.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10.如图甲是青蛙离体的神经﹣肌肉标本示意图,图中的AB+BC=CD,乙是突触放大模式图.据图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刺激C处,A、D点可同时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B.在甲图中,肌肉为效应器 C.③的内容物释放后,经②进入①所在的神经元内发挥作用 D.①上完成化学信号到电信号的转变 11.如图是甲状腺分泌活动的一种调节机制示意图.对有关环节正确的解释是( ) A.a、b分别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a和b同时作用与z,对c产生促进作用 C.﹣﹣﹣﹣→表示反馈调节信息 D.x、y分别表示脑垂体和下丘脑 12.下列调节过程不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是( ) A.人体血糖浓度上升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导致血糖浓度降低 B.在一些酶促反应中,反应终产物过量会导致酶促反应速率下降 C.大量猎杀草原上的食肉动物,导致食草动物的数量先升后降 D.甲状腺细胞产生的甲状腺激素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 13.下列有关人体内糖代谢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胰岛素促进④、⑤、⑥等过程 B.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过程 C.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①、③过程 D.在肌肉细胞中,⑤的产物可以是CO2、水或酒精、CO2 14.关于淋巴细胞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B.淋巴B细胞和淋巴T细胞都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的 C.淋巴B细胞和淋巴T细胞都是在骨髓中发育成的 D.具有免疫效应的是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 15.以下行为可以传染艾滋病的是( ) A.与艾滋病人共同进餐 B.在艾滋病人热情拥抱 C.与艾滋病人共用纹身、纹眉器械 D.与艾滋病人共用冲水马桶 二、填空题.(共55分) 16.如图是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A液为 ,B液为 ,C液为 ,三者共同构成了胰腺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称为 . (2)CO2不从毛细血管进入胰腺组织细胞的原因是 (3)正常人B液的pH通常维持在 之间,肺气肿呼吸不畅,会使内环境的pH变 ,此时直接起调节作用的是血液中的 缓冲物质. (4)胰腺组织细胞内酶促反应的进行需要的外界条件是 . (5)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 ,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 . 17.如图缩手反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1)如图甲a,b,c,e,f是组成反射弧的五个部分,则a表示的是 c表示的是 e表示的是 f表示的是 (2)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的内外电位表现为 ,当神经纤维的某处受刺激产生兴奋时,表现为 ,因而与邻近未兴奋部位间形成了局部电流,使兴奋依次向前传导.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是 . (3)现切断c处,用足够强的电流刺激b两处,则发生的情况是肌肉 (收缩或不收缩). (4)乙图是甲图中 (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乙图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 膜. (5)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 .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 . (6)已知A释放的某种物质可使B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物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物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 18.血糖是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血糖含量保持动态平衡.请分析回答以下有关血糖平衡调节过程的问题: (1)图1表示某同学进食后血糖、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含量的变化,其中表示胰岛素含量变化的是 曲线. (2)该同学进食后血糖升高是由于 .进食一段时间后血糖又恢复到正常水平,这是由于 的分泌增加,与组织细胞表面的 结合,促使组织细胞 . (3)这名同学放学后在操场上运动了一段时间,运动前后血糖浓度的变化如图2所示,bc段血糖浓度下降的直接原因是 ;cd段血糖浓度升高是由于 的分泌增加,促进了 分解产生葡萄糖. (4)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作用障碍所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糖尿病有多种类型,其中有一种类型的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量并不低,甚至还偏高,但组织细胞对胰岛素不够敏感,原因可能是 . (5)当血糖浓度高于180mg/dL时,肾小球滤过液的渗透压增大,与肾小管壁细胞的 减小,影响肾小管 ,从而导致尿量增多. (6)肾小球滤过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偏高,肾小管壁细胞上 的数量有限,导致滤过液中的葡萄糖不能全部被重新吸收,部分葡萄糖随尿液排出体外.尿液中是否含葡萄糖可采用 试剂检测. 19.如图为人体内的浆细胞结构图.请据图回答: (1)该细胞是由B细胞经抗原刺激增殖、分化形成的浆细胞,由该细胞参与的特异性免疫称为 免疫. (2)该细胞发挥免疫作用时需合成并释放一种称为 的物质,这种物质合成的场所是细胞中的[ ] ,对该物质加工和修饰的场所是[ ] 和[ ] . (3)多数情况下,抗原与该细胞产生的 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变化,如形成 或 ,进而被 吞噬消化. (4)抗原初次侵入机体,抗原需经 处理,大多数抗原经 传递给 细胞,少数抗原直接刺激 细胞. (5)抗原初次侵入机体时,该细胞由 增殖、分化产生;当同一种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该细胞由 增殖、分化产生.抗原第二次侵入机体时,该细胞产生的速度比初次侵入时 ,产生量比初次侵入时 . (6)该细胞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对寄生在寄主细胞内的抗原不能发挥免疫作用.消灭该类病原体的途径是:首先是 与寄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失去寄生的基础,然后再由该细胞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免疫,或直接被吞噬、消灭. 2016-2017学年安徽省蚌埠市怀远三中高二(上)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将答案写在后面答题卡上). 1.下列关于细胞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中心体与生发层细胞有丝分裂时纺锤体的形成有关 B.硝化细菌没有线粒体,不能将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 C.核糖体是分布最广泛的一种细胞器,是氨基酸脱水缩合的场所 D.与抗体合成与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考点】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1、中心体:无膜结构,由垂直两个中心粒构成,存在于动物和低等植物中,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2、核糖体:无膜的结构,椭球形粒状小体,将氨基酸缩合成蛋白质. 3、内质网:单层膜折叠体,是有机物的合成“车间”,蛋白质运输的通道. 4、高尔基体:单膜囊状结构,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植物中与有丝分裂中细胞壁形成有关. 【解答】解:A、生发层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中心体发出星状射线形成纺锤体,A正确; B、硝化细菌属于原核细胞,没有线粒体,但具有有氧呼吸有关的酶,能将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B错误; C、核糖体是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共有的细胞器,即是分布最广泛的一种细胞器,是氨基酸脱水缩合的场所,C正确; D、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合成与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D正确. 故选:B. 2.体液是动物及人体内含有的液体,它包括( ) ①细胞内液 ②血浆 ③淋巴 ④组织液 ⑤消化液. A.①③⑤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镜. 【解答】解:①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①正确; ②血浆属于细胞外液,属于体液,②正确; ③淋巴属于细胞外液,属于体液,③正确; ④组织液属于细胞外液,属于体液,④正确; ⑤消化液不是细胞内液,也是细胞外液,不属于体液,⑤错误. 故选:C. 3.血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依次是( ) A.血浆、体液和体液 B.血液、体液和淋巴 C.血浆、组织液、淋巴和血浆 D.血液、细胞外液和体液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其中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据此答题. 【解答】解:(1)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即其所处的内环境是血浆; (2)肌细胞属于组织细胞,其所处的内环境是组织液; (3)淋巴细胞存在于淋巴和血浆中,所处的内环境是淋巴和血浆. 故选:C. 4.如图为哺乳动物的某组织,其中②红细胞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肌肉细胞缺氧时,③的pH会降低,但由于Na2CO3的调节作用,③的pH会维持相对恒定 B.③与⑤相比,③中含有蛋白质更多 C.②中的氧气到达④至少需要经过3层膜,②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④处 D.②呼吸作用的终产物CO2不会引起③pH的变化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据图分析:①表示毛细血管,②表示血细胞,③表示血浆,④表示组织细胞,⑤表示组织液. 【解答】解:A、肌肉细胞缺氧时,⑤的pH会降低,进入③后但于Na2CO3等缓冲物质调节作用,③的pH会维持相对恒定,A错误; B、③表示血浆,⑤表示组织液,血浆与组织液的区别就是血浆中含有的蛋白质较多,B正确; C、②中的氧气到达④至少需要经过4层膜,②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④处,C错误; D、②呼吸作用的终产物乳酸会引起③pH的变化,D错误. 故选:B. 5.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 A.CO2、血红蛋白、H+、尿素 B.呼吸氧化酶、抗体、激素、H2O C.Na+、O2、葡萄糖、血浆蛋白 D.Ca2+、载体、氨基酸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本题是内环境成分的判断,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组成,凡是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者淋巴液中的物质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只能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解答】解:A、血红蛋白只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 B、呼吸氧化酶只存在于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Na+、O2、葡萄糖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中,血浆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浆中,因此Na+、O2、葡萄糖、血浆蛋白都是内环境的成分,C正确; D、载体只存在于细胞膜上,不是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 故选:C. 6.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是( ) A.降低、CO2、Na2CO3 B.降低、乳酸、NaHCO3 C.升高、CO2、H2CO3 D.升高、乳酸、NaHCO3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其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人在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较多的乳酸,从而使血液的酸碱度下降,但由于血液中存在缓冲物质H2CO3和NaHCO3,所以碱性NaHCO3来缓冲调节血液pH,使之处于平衡状态. 【解答】解:人在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较多的乳酸,从而使血液的酸碱度下降,但由于血液中存在缓冲物质H2CO3和NaHCO3,所以碱性NaHCO3来缓冲调节血液pH,使之处于平衡状态. 故选:B. 7.某人腰椎部位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该病人受损伤的部分可能是在反射弧的( ) ①传入神经 ②传出神经 ③感受器 ④神经中枢 ⑤效应器. A.②④ B.①④ C.①② D.②⑤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构成. 【解答】解:某人腰椎部位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说明感受器正常,传入神经也正常,受伤部位是腰椎部,下肢没有受伤,说明效应器正常,但由于不能运动,所以可能是脊髓的低级神经中枢或传出神经受伤.所以②④正确. 故选:A. 8.Ca2+能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荷,利于突触小泡和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将引起的效应是( ) A.加速神经冲动的传递 B.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减缓神经冲动的传递 D.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考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由题意中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钙离子的通透性,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荷,可加速释放神经递质,加速神经冲动的传递. 【解答】解: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使Ca2+进入突触前膜内,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荷,利于突触小泡和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的速度加快,将引起神经冲动的传递加快. 故选:A. 9.如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I、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的传导速度相同 B.切断d、刺激b,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 C.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 D.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反射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神经的基本调节方式是反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①感受器:由传入神经末梢组成,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 ②传入神经:又叫感觉神经,把外周的神经冲动传到神经中枢里.③神经中枢:接受传入神经传来的信号后,产生神经冲动并传给传出神经.④传出神经:又叫运动神经,把神经中枢产生的神经冲动传给效应器.⑤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控制的肌肉或腺体组成,接受传出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引起肌肉或腺体活动. 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表示效应器、b表示传出神经、c表示神经中枢、d表示传入神经、e表示感受器. 【解答】解:A、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的传导速度不相同,在结构c传递速度慢,在结构b传导速度快,A错误; B、切断d、刺激b(传出神经),信号能到达效应器,所以会引起效应器收缩,B错误; C、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而不是双向的,C正确; D、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D错误. 故选:C. 10.如图甲是青蛙离体的神经﹣肌肉标本示意图,图中的AB+BC=CD,乙是突触放大模式图.据图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刺激C处,A、D点可同时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B.在甲图中,肌肉为效应器 C.③的内容物释放后,经②进入①所在的神经元内发挥作用 D.①上完成化学信号到电信号的转变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特点是速度快;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靠神经递质,所以速度慢.乙图中①是突触后膜,②是突触间隙,③是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解:A、由图甲可知,刺激C处可引起A、D处膜电位变化,虽然AB+BC=CD,但由于CD间有一突触,故A处的膜电位先变化,而D处的后变化,A错误; B、在甲图中,肌肉为感受器,B错误; C、③的内容物即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中,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神经递质并不进入下一个神经元,C错误; D、①是突触后膜,完成化学信号到电信号的转变,D正确. 故选:D. 11.如图是甲状腺分泌活动的一种调节机制示意图.对有关环节正确的解释是( ) A.a、b分别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a和b同时作用与z,对c产生促进作用 C.﹣﹣﹣﹣→表示反馈调节信息 D.x、y分别表示脑垂体和下丘脑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甲状腺激素调节过程: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故x是下丘脑,y是垂体,z是甲状腺,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 【解答】解:A、由图可知,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A错误; B、激素a不作用于z,只作用于y,对b产生促进作用,B错误; C、甲状腺激素抑制x、y分泌相关激素的过程属于反馈调节,C正确. D、x是下丘脑,y是垂体,D错误. 故选:C. 12.下列调节过程不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是( ) A.人体血糖浓度上升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导致血糖浓度降低 B.在一些酶促反应中,反应终产物过量会导致酶促反应速率下降 C.大量猎杀草原上的食肉动物,导致食草动物的数量先升后降 D.甲状腺细胞产生的甲状腺激素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反馈是指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负反馈调节指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相反;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是正反馈调节. 【解答】解:A、人体血糖浓度上升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导致血糖浓度降低,则反馈信息和输入信息相反,则属于负反馈调节,A错误; B、在一些酶促反应中,反应终产物过量会导致酶促反应速率下降,使得反应终产物减少,属于负反馈调节,B错误; C、大量猎杀草原上的食肉动物,由于缺乏天敌导致食草动物的数量增加,随之肉食动物增加,导致草食动物减少,属于负反馈调节,C错误; D、甲状腺细胞产生的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属于正反馈调节,D正确. 故选:D. 13.下列有关人体内糖代谢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胰岛素促进④、⑤、⑥等过程 B.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过程 C.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①、③过程 D.在肌肉细胞中,⑤的产物可以是CO2、水或酒精、CO2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血糖的来源与去向图,其中①②③表示血糖的来路,④表示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⑤⑥⑦表示血糖的去路.①表示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是血糖的最主要来路;⑤表示氧化分解,是血糖的最主要的去路.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的作用是促进血糖的去路,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二者在促进血糖的来路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解答】解:A、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的功能:(1)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即图中⑥);(2)促进血糖进入肌肉氧化分解供能(即图中④⑤);(3)促进血糖转化成脂肪、某些氨基酸(即图中⑦),A正确; B、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即胰岛素能促进④过程,B错误; C、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②③过程,血糖含量上升,C错误; D、在肌肉细胞中,⑤的产物可以是CO2、水或乳酸,D错误. 故选:A. 14.关于淋巴细胞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B.淋巴B细胞和淋巴T细胞都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的 C.淋巴B细胞和淋巴T细胞都是在骨髓中发育成的 D.具有免疫效应的是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 【解答】解:A、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A正确; B、淋巴B细胞和淋巴T细胞都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的,B正确; C、淋巴B细胞是在骨髓中发育成的,淋巴T细胞是在胸腺中发育成的,C错误; D、具有免疫效应的是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D正确. 故选:C. 15.以下行为可以传染艾滋病的是( ) A.与艾滋病人共同进餐 B.在艾滋病人热情拥抱 C.与艾滋病人共用纹身、纹眉器械 D.与艾滋病人共用冲水马桶 【考点】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艾滋病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HIV存在于艾滋病患者和带病毒的血液、精液、唾液、泪液、尿液和乳汁中,主要是通过性滥交、毒品注射、输血、输入血液制品或使用未消毒的、病人用过的注射器而传染的. 【解答】解:A、与艾滋病病人共同进餐不会传播艾滋病,A错误; B、与艾滋病病人拥抱不会传播艾滋病,B错误; C、与艾滋病病人共用纹身、纹眉器械会传播艾滋病,C正确; D、与艾滋病人共用冲水马桶不会传播艾滋病,D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共55分) 16.如图是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A液为 组织液 ,B液为 血浆 ,C液为 淋巴 ,三者共同构成了胰腺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称为 内环境 . (2)CO2不从毛细血管进入胰腺组织细胞的原因是 毛细血管内CO2浓度低于胰腺组织细胞中CO2的浓度 (3)正常人B液的pH通常维持在 7.35~7.45 之间,肺气肿呼吸不畅,会使内环境的pH变 变小 ,此时直接起调节作用的是血液中的 碳酸氢钠 缓冲物质. (4)胰腺组织细胞内酶促反应的进行需要的外界条件是 内环境的稳态 . (5)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 淋巴和组织液 ,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 血浆和组织液 .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其中A液为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B液为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C液为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 【解答】解:(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液为组织液,B液为血浆,C液为淋巴;三者共同构成的胰腺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 (2)胰腺组织细胞呼吸作用产生CO2,其二氧化碳的浓度高于组织液的浓度,所以CO2不从毛细血管进入胰腺组织细胞. (3)正常人血浆PH通常维持在7.35~7.45之间,直接起调节作用的是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肺气肿病人由于呼吸不畅,组织细胞供氧不足,细胞无氧呼吸产生较多的乳酸,同时二氧化碳不能及时排出,进而使内环境PH下降.此时直接起调节作用的是血液中的 碳酸氢钠缓冲物质. (4)胰腺组织细胞内酶促反应的进行需要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PH值等,是内环境的稳态. (5)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内与淋巴液直接接触,外与组织液直接接触,因此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由于毛细血管壁细胞里面与血浆接触,外面与组织液接触,因此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直接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故答案为: (1)组织液、血浆、淋巴 内环境 (2)毛细血管内CO2浓度低于胰腺组织细胞中CO2的浓度 (3)7.35~7.45 变小 碳酸氢钠 (4)内环境的稳态 (5)淋巴和组织液 血浆和组织液 17.如图缩手反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1)如图甲a,b,c,e,f是组成反射弧的五个部分,则a表示的是 效应器 c表示的是 神经中枢 e表示的是 传入神经 f表示的是 感受器 (2)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的内外电位表现为 外正内负 ,当神经纤维的某处受刺激产生兴奋时,表现为 外负内正 ,因而与邻近未兴奋部位间形成了局部电流,使兴奋依次向前传导.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是 双向的 . (3)现切断c处,用足够强的电流刺激b两处,则发生的情况是肌肉 收缩 (收缩或不收缩). (4)乙图是甲图中 d (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乙图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 细胞体或树突 膜. (5)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 神经递质 .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 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递质,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 (6)已知A释放的某种物质可使B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物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物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B神经元持续兴奋 .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甲图中a、b、c、d、e、f分别为效应器、传出神经、神经中枢、突触、传入神经和感受器. 图乙中A是突触小体,B是突触后膜.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解:(1)图甲为反射弧示意图,a、b、c、d、e、f分别为效应器、传出神经、神经中枢、突触、传入神经和感受器. (2)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为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当神经纤维的某处受刺激产生兴奋时产生动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因而与邻近未兴奋部位间形成了局部电流,使兴奋依次向前传导.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而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的. (3)由于c处被切断,所以用足够强的电流刺激e处,肌肉不收缩;而刺激b处,肌肉能收缩. (4)乙图突触结构放大图,图中的B是突触后膜,为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膜. (5)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突触前膜传到B突触后膜的信号物质是神经递质.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递质,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不能由B传到A. (6)已知A释放的物质可使B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后,该种物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物质的分解,因而该种物质能继续起作用,所以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B神经元持续兴奋. 故答案是: (1)效应器 神经中枢 传入神经 感受器 (2)外正内负 外负内正 双向的 (3)收缩 (4)d 细胞体或树突 (5)神经递质 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递质,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6)B神经元持续兴奋 18.血糖是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血糖含量保持动态平衡.请分析回答以下有关血糖平衡调节过程的问题: (1)图1表示某同学进食后血糖、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含量的变化,其中表示胰岛素含量变化的是 b 曲线. (2)该同学进食后血糖升高是由于 食物中的淀粉被消化成葡萄糖并被吸收 .进食一段时间后血糖又恢复到正常水平,这是由于 胰岛素 的分泌增加,与组织细胞表面的 特异性受体 结合,促使组织细胞 加速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 . (3)这名同学放学后在操场上运动了一段时间,运动前后血糖浓度的变化如图2所示,bc段血糖浓度下降的直接原因是 能量代谢增加,葡萄糖在组织细胞被氧化分解 ;cd段血糖浓度升高是由于 胰高血糖素 的分泌增加,促进了 肝糖原 分解产生葡萄糖. (4)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作用障碍所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糖尿病有多种类型,其中有一种类型的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量并不低,甚至还偏高,但组织细胞对胰岛素不够敏感,原因可能是 胰岛素不能与组织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 (5)当血糖浓度高于180mg/dL时,肾小球滤过液的渗透压增大,与肾小管壁细胞的 渗透压差 减小,影响肾小管 对水的重吸收 ,从而导致尿量增多. (6)肾小球滤过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偏高,肾小管壁细胞上 葡萄糖运输载体蛋白 的数量有限,导致滤过液中的葡萄糖不能全部被重新吸收,部分葡萄糖随尿液排出体外.尿液中是否含葡萄糖可采用 斐林 试剂检测.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分析曲线图:根据含量和变化幅度去判断,进食后由于消化吸收,血糖含量升高,则胰岛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则a是血糖的变化,b为胰岛素含量,含量减少的c为胰高血糖素. 【解答】解:(1)胰岛素随血糖含量变化而变化,且在体中含量比血糖低,故b为胰岛素. (2)进食后血糖升高是因为食物中的淀粉被消化成葡萄糖被吸收;血糖升高使得胰岛素的分泌增加,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作用,一段时间后血糖又恢复到正常水平;胰岛素与组织细胞表面的特异性的受体结合,促使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 (3)bc段运动过程中消耗能量增加,葡萄糖在组织细胞中氧化分解,则血糖浓度下降;cd段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增加,促进了肝糖原分解产生葡萄糖,血糖浓度升高. (4)胰岛素在发挥作用时需要与肝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则糖尿病患者可能细胞表面受体受损,胰岛素不能与之结合传递信息. (5)当血糖浓度高180mg/dL时,肾小球滤过液的渗透压增加,与肾小管壁细胞的渗透压差减小,影响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导致尿量增多. (6)原尿中的葡萄糖浓度偏高,肾小管壁细胞上的葡萄糖转运载体数量有限,导致滤过液中的葡萄糖不能全部被重新吸收,部分葡萄糖随尿液排出体外形成尿糖,葡萄糖属于还原糖,所以尿液中是否含葡萄糖可采用斐林试剂检测. 故答案为: (1)b (2)食物中的淀粉被消化成葡萄糖并被吸收 胰岛素 特异性受体 加速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 (3)能量代谢增加,葡萄糖在组织细胞被氧化分解 胰高血糖素 肝糖原 (4)胰岛素不能与组织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5)渗透压差 对水的重吸收 (6)葡萄糖运输载体蛋白 斐林 19.如图为人体内的浆细胞结构图.请据图回答: (1)该细胞是由B细胞经抗原刺激增殖、分化形成的浆细胞,由该细胞参与的特异性免疫称为 体液 免疫. (2)该细胞发挥免疫作用时需合成并释放一种称为 抗体 的物质,这种物质合成的场所是细胞中的[ 1 ] 核糖体 ,对该物质加工和修饰的场所是[ 2 ] 内质网 和[ 4 ] 高尔基体 . (3)多数情况下,抗原与该细胞产生的 抗体 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变化,如形成 细胞团 或 沉淀 ,进而被 吞噬细胞 吞噬消化. (4)抗原初次侵入机体,抗原需经 吞噬细胞 处理,大多数抗原经 T细胞 传递给 B细胞 细胞,少数抗原直接刺激 B细胞 细胞. (5)抗原初次侵入机体时,该细胞由 B细胞 增殖、分化产生;当同一种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该细胞由 记忆细胞 增殖、分化产生.抗原第二次侵入机体时,该细胞产生的速度比初次侵入时 快 ,产生量比初次侵入时 多 . (6)该细胞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对寄生在寄主细胞内的抗原不能发挥免疫作用.消灭该类病原体的途径是:首先是 效应T细胞 与寄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失去寄生的基础,然后再由该细胞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免疫,或直接被吞噬、消灭.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分析图形:图中浆细胞有很多突起,其中1是核糖体,2是内质网,3是线粒体,4是高尔基体,5是细胞膜,据此答题. 【解答】解:(1)该细胞为浆细胞,是由B细胞经抗原刺激增殖、分化形成的,由该细胞参与的特异性免疫称为体液免疫. (2)该细胞发挥免疫作用时需合成并释放一种称为抗体的物质,这种物质合成的场所是细胞中的1核糖体,对该物质加工和修饰的场所是2内质网和4高尔基体. (3)多数情况下,抗原与该细胞产生的抗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变化,如形成细胞团或沉淀,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4)抗原初次侵入机体时需经吞噬细胞处理,大多数抗原经T细胞作递给B细胞,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 (5)该细胞为浆细胞,抗原初次侵入机体时,该细胞是由B细胞经抗原刺激增殖、分化形成的.抗原第二次侵入机体时,由于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故产生抗体的速度比初次侵入时快,产生量比初次侵入时多. (6)该细胞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对寄生在寄主细胞内的抗原不能发挥免疫作用.消灭该类抗原的途径:首先是效应T细胞与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宿主细胞裂解死亡,抗原失去寄生的基础,然后再由该细胞发挥免疫效应. 故答案为: (1)体液 (2)抗体 1核糖体 2内质网 4高尔基体 (3)抗体 细胞团 沉淀 吞噬细胞 (4)吞噬细胞 T细胞 B细胞 B细胞 (5)B细胞 记忆细胞 快 多 (6)效应T细胞 裂解死亡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