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

第 1页 共 36页 ◎ 第 2页 共 36页 2019 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 选择题 1. 下列关于细胞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以脂双层为基本支架 B.膜内、外表面均镶有载体蛋白 C.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 D.糖蛋白与细胞间的黏着性有关 2. 下列关于细胞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特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中核糖体较多 B.代谢强度不同的细胞中线粒体数目有差异 C.合成胰蛋白酶的胰岛细胞中内质网发达 D.携带氧气的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 3. 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研磨叶片时,应加入 SiO​ 2以防止色素被破坏 B.制作果酒时,应将葡萄汁液装满整个发酵装置 C.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应采用标志重捕法 D.测定大肠杆菌的活菌数目时可采用稀释涂布法 4. 下列不能说明某细胞已经发生分化的是( ) A.进行 ATP 的合成 B.存在多种 mRNA C.存在纤维蛋白原基因的表达产物 D.存在血红蛋白 5. 用花药离体培养方法培育出草莓单倍体植株,该植株进行减数分裂时,观察到四分体时期染色体均两两 配对,据此现象可推知产生花药的草莓是 ( ) A.二倍体 B.三倍体 C.四倍体 D.六倍体 6. 鸡羽毛的颜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芦花羽基因 B 对全色羽基因 b 为显性,位于 Z 染色体上,且 W 染色 体上无相应的等位基因;常染色体上基因 T 的存在是 B 或 b 表现的前提,tt 为白色羽。一只芦花羽雄鸡与一 只全色羽雌鸡交配,子代中出现了芦花羽、全色羽和白色羽鸡,则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为 ( ) A.TtZ​ BZ​ b×TtZ​ bW B.TTZ​ BZ​ b×TtZ​ bW C.TtZ​ BZ​ B×TtZ​ bW D.TtZ​ BZ​ b×TTZ​ bW 7. 为临床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α ),可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获得 TNF-α抗体,过程中需要将 TNF-α抗体 的基因片段插入到噬菌体基因组中,经过筛选得到能正确表达 TNF-α抗体的噬菌体,进行大量扩增。下列相 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将 TNF-α抗体的基因片段与噬菌体 DNA 重组需用限制酶和 DNA 连接酶 B.在细菌体内噬菌体以自身氨基酸为原料合成 TNF-α抗体 C.TNF-α抗体随子代噬菌体的重新组装而展示在噬菌体表面 D.噬菌体通过侵染细菌繁殖,增殖速度快,更容易快速获得抗体 8. 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种群增长呈“S”型曲线是资源与空间限制的结果 C.没有自然选择时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变 D.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9. 某陆地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仅有甲、乙、丙、丁、戊 5 个种群。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一年 内各种群同化的能量相对值如下表。以下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种 群 甲 乙 丙 丁 戊 能 量 相 对 值 3 . 5 6 1 2 . 8 0 1 0 . 3 0 0 . 4 8 2 2 6 . 5 0 A.甲、乙、丙、丁都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B.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226.50 与戊的呼吸消耗量之和 C.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 15.4% D.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到环境中 10. 有些细菌可以分解原油,从而消除由于原油泄漏造成的土壤污染。某同学从受原油污染的土壤中,筛选 出能高效降解原油的菌株。下列相关操作不正确的是( ) A.将灭菌后的土壤样品稀释液接种于以原油为唯一碳源的固体培养基初筛菌种 B.纯化菌种时,可用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得到单菌落 C.通过比较纯化得到的菌种的降解效率以获得降解能力强的菌株 第 3页 共 36页 ◎ 第 4页 共 36页 D.可通过基因组测序方法对筛选得到的菌株进行分子鉴定 11. 在相同培养条件下,研究者测定了野生型拟南芥和气孔发育不良的突变体在不同光强下的 CO2吸收速率, 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无光照时突变体呼吸速率与野生型基本相同 B.野生型和突变体均在光强为 P 时开始进行光合作用 C.光强度在 750~1250 μmol ⋅ m−2 ⋅ s−1范围内,单位时间内突变体有机物的积累量小于野生型 D.光强为 Q 时,二者光合速率的差异可能是由于突变体的气孔小于野生型 12. 某品系油菜种子的颜色由一对等位基因 A/a 控制,并受另一对等位基因 R/r 影响。用结黑色种子植株 (甲)、结黄色种子植株(乙和丙)进行如下实验。 组 别 亲 代 F 1 表 现 型 F 1 自 交 所 得 F 2 的 表 现 型 及 比 例 实 验 一 甲 × 乙 全 为 结 黑 色 种 结 黑 色 种 子 植 子 植 株 株 : 结 黄 色 种 子 植 株 = 3 : 1 实 验 二 乙 × 丙 全 为 结 黄 色 种 子 植 株 结 黑 色 种 子 植 株 : 结 黄 色 种 子 植 株 = 3 : 1 3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种子颜色性状中黑色对黄色为显性 B.甲、乙、丙均为纯合子 C.实验二中丙的基因型为 AARR D.实验二的 F​ 2中结黄色种子植株的基因型有 5 种 13. 研究人员在小鼠群体中筛选到一个脊柱弯曲的突变体,且该突变只出现在雌鼠中。将任意一只脊柱弯曲 第 5页 共 36页 ◎ 第 6页 共 36页 的雌鼠与脊柱正常的野生型雄鼠杂交,所得后代表现型及比例均为 1/3 脊柱弯曲的雌鼠、1/3 脊柱正常的雌 鼠和 1/3 脊柱正常的雄鼠。以下推测正确的是 ( ) A.脊柱弯曲性状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 B.导致脊柱弯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 C.脊柱弯曲的雌鼠均为杂合子 D.导致脊柱弯曲的基因位于 Y 染色体 14. 将紫花、长花粉粒(PPLL)与红花、圆花粉粒(ppll)的香豌豆杂交得到 F​ 1。F​ 1自交所得 F​ 2的表 现型及比例为:紫长(4831)、紫圆(390)、红长(393)、红圆(1338)。下列对 F​ 1产生配子过程的分析, 不正确的是 ( ) A.P 与 p、L 与 l 可以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B.P 与 L、p 与 l 可随同一条染色体传递到配子中 C.P 与 l、p 与 L 因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而重组 D.P 与 l、p 与 L 因同源染色体间交叉互换而重组 15. 果蝇的性别及育性如右表所示。用白眼雌果蝇(X​ rX​ r)和红眼雄果蝇(X​ RY)进行杂交实验,发现 每 2000 个子代个体中,总出现一个白眼雌蝇和一个红眼雄蝇(红眼对白眼为显性)。对这种例外的分析,最 合理的是( ) 性 染 色 体 组 成 性 别 及 育 性 X X X X Y ♀ 可 育 X Y X Y Y ♂ 可 育 X ♂ 不 育 X X X Y Y Y 胚 胎 期 死 亡 A.亲代红眼雄蝇产生配子时发生了基因突变 B.亲代白眼雌蝇产生配子时发生了基因突变 C.亲代红眼雄蝇产生配子时 X 与 Y 染色体不分离 D.亲代白眼雌蝇产生配子时两个 X 染色体不分离 16. 某种蛾易被蝙蝠捕食,千百万年之后,一部分蛾感受到蝙蝠的超声波时,便会运用复杂的飞行模式,逃 脱危险,其身体也发生了一些改变。蛾的变化也影响蝙蝠回声定位系统与捕食策略的改进。当变化后的蛾与 祖先蛾人工交配后,产出的受精卵不具有生命力。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存在生殖隔离 B.蛾复杂飞行模式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蛾与蝙蝠间发生了协同(共同)进化 D.祖先蛾种群的基因频率未发生改变 17. 为在酵母中高效表达丝状真菌编码的植酸酶,通过基因改造,将精氨酸的密码子由原来 CGG 改变为酵 母偏爱的 AGA,由此发生的变化不包括( ) A.植酸酶基因的遗传信息发生改变 B.酵母中植酸酶 mRNA 序列改变 C.配对的反密码子变为 UCU D.植酸酶氨基酸序列改变 18. 芦笋是雌雄异株植物,雄株性染色体为 XY,雌株为 XX;其幼茎可食用,雄株产量高。以下为两种培育 雄株的技术路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第 7页 共 36页 ◎ 第 8页 共 36页 A.提高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的比例促进芽生长 B.幼苗甲、乙和丙的形成均经过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 C.雄株丁亲本的性染色体组成分别为 XY、XX D.雄株甲和雄株丁的培育过程中均发生了基因重组 19. 胰岛素可使骨骼肌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GLUT4)的数量增加,GLUT4 转运葡萄糖的过程不消耗 ATP。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胰岛素以胞吐方式从胰岛 B 细胞释放到细胞外 B.葡萄糖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进入骨骼肌细胞内 C.GLUT4 的数量增加可促进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 D.GLUT4 基因突变使其功能丧失可导致高血糖 20. 春天日照逐渐延长时,鸟类大多进入繁殖季节。光调节鸟类繁殖活动的图解如下。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 的是( ) A.鸟类的繁殖活动通过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完成 B.A、B 分别代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性腺激素 C.B 作用的靶细胞只有性腺 D.C 可通过反馈作用调节激素 A 和 B 的分泌 21. 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效应 T 细胞是在胸腺中由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产生 B.T 细胞既参与细胞免疫过程又参与体液免疫过程 C.健康人的 T 细胞直接移植给肿瘤患者会提高患者的免疫力 D.记忆细胞再次受到特定抗原刺激时,能迅速合成并分泌大量抗体 22. 诺如病毒是寄生于肠道细胞中的一种 RNA 病毒,感染此病毒可使机体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甚至导 致脱水。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利用吡罗红染液染色,可以鉴别肠道细胞是否被诺如病毒感染 B.特定的抗体与诺如病毒结合可使其失去致病能力 C.病毒侵入机体后,能被内环境中的效应 T 细胞和浆细胞特异性识别 D.患者严重脱水后,经下丘脑合成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将会减少 23. 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植物激素的作用特点都具有两重性 B.植物激素在幼嫩组织中均进行极性运输 C.植物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是多种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 D.乙烯只存在于繁殖器官中,其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 24. 千岛湖中的主要鱼类及食性如下:银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鲢鱼和鳙鱼主要以藻类和浮游动物为食; 鲤、鲴和华鳊为食碎屑鱼类;鳡鱼等为凶猛的肉食性鱼类。研究人员于 2000 年在千岛湖实施保水渔业,即 大规模放养人们日常食用的鲢鱼和鳙鱼,并且大力捕杀鳡鱼。调查 1999、2000 年主要鱼类的生物积累量 (单位面积中生物的总量)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大量放养的鲢、鳙增加了第一和第二营养级的生物积累量,减少了能量损失 B.银鱼生物积累量大幅度下降,可能是由于实施保水渔业加剧了银鱼与鲢、鳙之间的竞争 C.食碎屑鱼类的增长有利于千岛湖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水质的净化作用 D.实施保水渔业,定期适度捕捞鲢、鳙,可增加经济效益 25. 蚯蚓富含金属硫蛋白(MT)等重金属结合蛋白,能选择性吸收土壤中的镉。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蚯蚓 MT 基因转入烟草,流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过程①需使用逆转录酶 B.过程②需使用解旋酶和 PCR 获取目的基因 C.过程③使用的感受态细胞可用 CaCl​ 2溶液制备 D.过程④可利用 DNA 分子杂交鉴定目的基因是否已导入受体细胞 非选择题 第 9页 共 36页 ◎ 第 10页 共 36页 结肠干细胞异常增殖会引发结肠癌,过度肥胖增加结肠癌的发病风险。 (1)结肠干细胞通过细胞增殖和________,实现肠道细胞的持续更新。 (2)W 蛋白(一种信号分子)调控结肠干细胞增殖的机理如下图所示。 ①据图可知,无 W 蛋白时,细胞质中的 A 蛋白与β-cat 蛋白结合,使β-cat 蛋白在蛋白激酶作用下被 ________,导致β-cat 蛋白降解,T 基因无法转录,不利于结肠干细胞增殖。 ②过度肥胖会使 W 蛋白过度表达,大量 W 蛋白与结肠干细胞膜上的________结合,抑制蛋白激酶的作用, 使β-cat 蛋白经________进入细胞核,激活 T 基因转录,最终导致结肠干细胞________,形成癌细胞。 (3)A 蛋白的合成受 A 基因控制。据图分析,A 基因和 T 基因在结肠癌发生过程中分别属于________基因。 a.原癌、原癌 b.原癌、抑癌 c.抑癌、抑癌 d.抑癌、原癌 (4)有人认为,维生素 D 通过上图所示机制有效缓解高脂饮食导致的结肠癌的发生。为此,研究者用 ________饮食分别饲喂三组野生型小鼠,一段时间后从分子水平和个体水平分别测定各组小鼠________,从 而证实上述假设。 研究发现,拟南芥的 H 基因突变体在 22℃下生长与野生型无差别,而 30℃下生长则叶片呈白色。科研人员 对此进行研究。 (1)30℃时,叶片呈白色的原因是叶绿体发育异常,________合成受阻所致。 (2)测序发现,突变体的 H 基因发生了如图 1 所示的突变,导致 H 蛋白异常。科研人员提取野生型和突变 体的叶片蛋白,用抗原-抗体杂交方法检测 H 蛋白,结果如图 2 所示。 ①对比图 1 中野生型和突变体的内含子序列,可知突变体的 H 基因发生的碱基对改变是________,这导致 mRNA 增加了 100 多个碱基,推测其原因是________。 ②据图 2 分析,在蛋白质水平上,突变体的改变是________。 (3)科研人员用特定抗体检测 H 蛋白在叶绿体内的分布,结果如图 3 所示。 ①图 3 中的叶绿体蛋白、叶绿体基质蛋白和类囊体蛋白,应提取自________(填“野生型”或“H 基因突变体”) 植株叶片。图中各泳道的蛋白上样量均保持一致。 ②下列有关该实验设计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 a.D1 蛋白抗体和 RbcL 蛋白抗体的杂交结果表明叶绿体基质蛋白和类囊体蛋白充分分离 b.D1 蛋白抗体和 RbcL 蛋白抗体的杂交结果可作为 H 蛋白抗体与抗原阳性反应的对照 c.H 蛋白抗体杂交结果中 1、2、3 泳道条带大小差异主要是操作误差造成的 ③依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4)H 蛋白是一种热应激蛋白(温度升高时表达),调控叶绿体基因编码的 RNA 聚合酶的活性。据此推测, H 基因突变体在 30℃时叶子呈白色的原因是________。 科研人员得到 4 种浅红眼的果蝇突变体 A、B、C 和 D,将它们分别与野生型果蝇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 表所示(“+”表示红眼,“m”表示浅红眼)。 组别 亲本果蝇 F1 果蝇的表现型 F2 果蝇的表现型及数量 雌性 雄性 雌性 雄性 雌性 雄性 + m + m Ⅰ A 野生型 + + 762 242 757 239 Ⅱ B 野生型 + + 312 101 301 105 Ⅲ C 野生型 + m 114 104 111 102 Ⅳ D 野生型 + m 160 151 155 149 (1)据表分析,4 种突变体均是单基因的________性突变果蝇。 (2)突变位点在常染色体上的突变体有________,判断理由是对应的杂交实验中 F​ 1和 F​ 2果蝇的眼色表 现________。 第 11页 共 36页 ◎ 第 12页 共 36页 (3)突变位点一定在相同染色体上的突变体是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表明它们的突变位点都在 ________染色体上。 (4)为探究不同浅红眼突变基因位点之间的关系,科研人员以不同突变体为材料进行了系列杂交实验。 ①先进行“♀A×♂B”杂交,发现在 F​ 1果蝇中,所有个体均表现为浅红眼,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②又进行“♀B×♂C”杂交,发现 F​ 1果蝇全部表现为红眼。再让 F​ 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发现在 F​ 2果蝇中 红眼个体与浅红眼个体数量的比值约为 9:7。由此判断,在 F​ 2雌性果蝇中红眼个体的比例为________,在 F​ 2雄性果蝇中红眼个体的比例为________。 ③再进行“♀C×♂D”杂交,发现 F​ 1中雌性果蝇全部表现为红眼,而雄性个体全部表现为浅红眼。再让 F​ 1 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发现在 F​ 2果蝇中,雌性个体有 1/2 表现为红眼,而雄性个体只有 1%表现为红眼。由 此判断,F​ 1雌性果蝇在减数分裂形成卵细胞时,约有________%的初级卵母细胞在这两个眼色基因位点之 间发生了 1 次交换。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于脊髓的 SG 区发生功能障碍所致,科研人员对其发病机理进行了研究。 (1)据图 1 可知,患者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兴奋沿________传导,传至位于 SG 区的神经纤维末梢,引起储 存在________内的谷氨酸(一种兴奋性递质)释放。谷氨酸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细胞膜电位发生的改变是 ________。 突触后神经元受到刺激后,经一系列神经传递过程,最终在________产生痛觉。 (2)SG 区神经纤维末梢上分布有离子通道 N(见图 1),该通道与神经病理性疼痛密切相关。科研人员利用 通道 N 抑制剂处理 SG 区神经元,给予突触前神经元一定的电刺激,测定突触后膜的电信号变化,得到图 2 所示结果。据图 2 可知,抑制剂处理导致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信号幅度无明显变化,但________,推测通道 N 开放,会引起突触前神经元________,导致 SG 区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增强,出现痛觉敏感。 (3)SG 区的神经元包括兴奋性神经元与抑制性神经元两大类。为进一步研究谷氨酸所作用的神经元类型, 科研人员用绿色荧光蛋白标记了抑制性神经元,用通道 N 激活剂处理小鼠的 SG 区神经元,在突触前神经元 施加刺激,分别检测有绿色荧光和无荧光的神经元细胞膜的电信号变化。若________,则可判断谷氨酸作用 对象为兴奋性神经元。 (4)依据本研究,开发减缓神经病理性疼痛药物的思路是________。 科研人员对猫叫综合征患者进行家系分析和染色体检查,结果如图 1 和 2。 (1)据图 2 分析,Ⅲ​ 1和Ⅲ​ 3的 5 号染色体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________,导致其上的基因 ________。 (2)Ⅰ​ 1、Ⅱ​ 2、Ⅱ​ 5染色体异常的原因是:5 号染色体 DNA 发生________后与 8 号染色体 DNA 错误连 接。 (3)Ⅱ​ 5的初级卵母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5 号和 8 号两对同源染色体出现图 3 所示的________现 象(图中①~④为染色体编号)。若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四条染色体随机两两分离(不考虑交叉互换), Ⅱ​ 5会形成________种类型的卵细胞,其中含有编号为________染色体的配子是正常配子。 (4)若Ⅱ​ 5和Ⅱ​ 6想生一个健康的孩子,请提出可行的建议:________。 为研究生长素(IAA)调控植物根生长的机制,研究人员进行了系列实验。 (1)IAA 可在植物顶芽内合成,并________到根部,调控植物根生长。 (2)研究者推测在细胞内,IAA 通过赤霉素(GA)调控根的生长,为证实上述推测,研究者进行了如下实 验。 ①以拟南芥________(填“GA 合成缺陷型”或“GA 不敏感型”)突变体为实验材料进行图 1 所示处理,测定初 生根长度。图中结果表明 IAA 能够________拟南芥初生根的生长。去除顶芽后,突变体对赤霉素的反应 ________。 ② RGA 是一种具有抑制生长作用的蛋白质,该蛋白的降解可受 GA 调控。研究者向上述突变体中转入绿色荧 第 13页 共 36页 ◎ 第 14页 共 36页 光蛋白(GFP)基因与 RGA 基因的融合基因,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基因拟南芥幼苗的根尖中 GFP-RGA 融合 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如图 2 所示。用 GA 处理前,各组根细胞均出现了绿色荧光,说明无 GA 时, ________。实验结果表明________。 (3)综合上述实验,推测顶芽合成的生长素调节根生长的作用机理是________。 多种多样的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的功能各不相同,构成不同的功能群。同一功能群中的植物则具有相似 的结构或功能。为研究生态系统的植物功能群对空心莲子草入侵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生态学实验。 (1)空心莲子草是外来物种,引入后由于在本地物种中缺乏________的制约,因而得以迅速繁殖。空心莲 子草与本地植物之间为________关系,导致本地植物的生存受到影响,生物多样性降低,导致生态系统的 ________稳定性下降,威胁生态安全。 (2)科研人员将一个圆形样地划分为 A 区、B 区和 C1~C5 区,除 A 区外,其余区域大小相同。各区种植情 况如图 1 所示,其中 C3~C5 区中植物功能群数目相同但物种数目分别为 4、8、16 种。第 3、7 和 13 天测定 B、C 区空心莲子草入侵状况,得到图 2 所示结果。 ①科研人员种植顺序应为________。 a.A 区和 C 区同时种植 b.先种植 A 区,一段时间后再种植 C 区 c.先种植 C 区,一段时间后再种植 A 区 ②据图 2 分析,C 区空心莲子草入侵程度均低于 B 区,说明________。 ③分析 C1~C5 区的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第 15页 共 36页 ◎ 第 16页 共 36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19 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 选择题 1. 【答案】 B 【考点】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细胞膜的功能 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细胞壁的成分及功能 细胞膜的成分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本题考查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的相关知识。组成细胞膜的成分有脂质(主要是磷脂)、蛋白质和少量的多糖, 其中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细胞膜的基本支架,蛋白质有的镶在磷质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 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 的糖蛋白,叫做糖被。它具有保护、润滑和识别等作用。由于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和蛋白质都不是静止的,因 此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细胞膜的功能是(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2)控制物质 进出细胞,(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等,因此细胞膜的功能特点是选择透过性。 细胞膜以脂双层为基本支架,A 正确;载体蛋白是跨膜蛋白而不是镶在膜内外表面,B 错误;细胞膜的功能 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C 正确;癌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得癌细胞彼此 之间的黏着性显著降低,可见糖蛋白与细胞间的黏着性有关,D 正确;因此选 B。 2. 【答案】 C 【考点】 动、植物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异同 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细胞的大小、结构、功能各不相同,主要与细胞内细胞器的种类和数量多少有关,正确理解各细胞器的功能, 在此基础上解答此题。 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因此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中核糖体较多,A 正确;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 场所,细胞代谢需要的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因此代谢强度不同的细胞中线粒体数目有差异,B 正确;胰 蛋白酶是由胰腺细胞合成的,而不是由胰岛细胞合成的,胰岛细胞合成并分泌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C 错误;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D 正确;因此选 C。 3. 【答案】 D 【考点】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测定某种微生物的数量 用微生物发酵来生产特定产物的方法及应用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本题考查与教材实验有关的知识,要求考生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 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研磨叶片时,加入 SiO​ 2是为了研磨充分,加入碳酸钙可防止色素被破坏,A 错误;制作果酒时,葡萄汁液 装入发酵瓶时,要留有大约 1/3 的空间,防止发酵瓶爆裂,B 错误;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 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C 错误; 测定大肠杆菌的活菌数目时可采用稀释涂布法,D 正确。答案选 D。 4. 【答案】 A,B 【考点】 细胞分化的实质及意义 【解析】 细胞分化: (1)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 过程。 (2)时间:个体发育的整个生命进程均可发生,但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3)结果:形成不同的细胞和组织。 (4)特点: ①普遍性:多细胞生物普遍具有。 ②持久性:贯穿于生物体整个生命进程中。 ③稳定性:已分化的细胞将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直至死亡。 ④不可逆性:细胞只能从全能干细胞最终走向高度分化的体细胞,不能反向进行。 (5)实质: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不同细胞中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即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解答】 解:A.所有的活细胞都能合成 ATP,不能说明细胞已经分化,A 正确; B.存在多种 mRNA 可合成多种类型的蛋白质,细胞进行生命活动需要多种蛋白质,不能说明细胞已经分化, B 正确; C.所有的细胞都来自同一个受精卵,都存在纤维蛋白原基因,但只有已分化细胞才会表达纤维蛋白原基因,C 错误; D.血红蛋白仅存在于红细胞内,其功能是运输氧气,红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D 错误。 故选:AB。 5. 【答案】 C 第 17页 共 36页 ◎ 第 18页 共 36页 【考点】 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本题考查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相关的知识。相关的知识见下表 单 倍 体 二 倍 体 多 倍 体 概 念 体 细 胞 中 含 有 本 物 种 配 子 染 色 体 数 目 的 个 体 体 细 胞 中 含 有 两 个 染 色 体 组 的 个 体 体 细 胞 中 含 有 三 个 或 三 个 以 上 染 色 体 组 的 个 体 染 色 体 组 一 至 多 个 两 个 三 个 或 三 个 以 上 发 育 起 点 配 子 受 精 卵 受 精 卵 由题干信息可知,用花药离体培养方法培育出草莓单倍体植株,该植株进行减数分裂时,观察到四分体时期 染色体均两两配对,说明该单倍体的细胞中有两个染色体组,那么其亲本的细胞中就含有四个染色体组,说 明其亲本是四倍体,C 正确。 6. 【答案】 A 【考点】 伴性遗传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本题考查伴性遗传与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 鸡的性别决定为 ZW 型,雄鸡的性染色体是 ZZ,雌鸡的性染色体是 ZW,依题意可知杂交的芦花雄鸡的基因 型为 T_Z​ BZ​ -,全色雌鸡的基因型为 T_Z​ bW,子代中出现了白色羽鸡,则白色羽鸡的基因型为 tt_ _。 因此可确定杂交的两只鸡的常染色体基因型都是 Tt、Tt,又因为子代中出现了全色鸡,那么全色鸡的性染色 体组成为 Z​ bZ​ b或 Z​ bW,其中 Z​ bW 中的 Z​ b来自亲本中的雄鸡,因此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为:雄鸡 TtZ​ BZ​ b,雌鸡 TtZ​ bW,所以 A 正确。 7. 【答案】 B 【考点】 非细胞形态的生物——病毒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解析】 本题考查与基因工程相关的知识。 【解答】 解:A.将 TNF-α抗体的基因片段与噬菌体 DNA 重组需用限制酶和 DNA 连接酶,A 正确; B.在细菌体内,噬菌体以细菌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 TNF-α抗体,B 错误; C.因为噬菌体由 DNA 和蛋白质构成,DNA 在内部,外面包裹着蛋白质,所以 TNF-α抗体随子代噬菌体的重新 组装而展示在噬菌体表面,C 正确; D.噬菌体通过侵染细菌繁殖,增殖速度快,更容易快速获得抗体,D 正确。 故选:B。 8. 【答案】 C 【考点】 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特征有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它们之 间的关系如下: 第 19页 共 36页 ◎ 第 20页 共 36页 (1)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 (2)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在具体环境中的种群要根据实际情况分 析。 (3)决定种群密度的间接因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年龄组成既能影响出生率,又能影响死亡率,而 性别比例只能影响出生率。 (4)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年龄组成,但这种趋势不一定能实现,如气候、天敌、食物等环境因素发生 改变。 3、种群的数量变化有:增长、波动和下降等。其中增长包括“J”型增长和“S”型增长,“J”增长的适用条件是: 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而“S”型增长是在有限的资源和空间的条件下进行的。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 正确;种群增长呈“S”型曲线是资源与空间限制的结果,B 正确;影响 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有自然选择、突变和基因重组等,因此没有自然选择时种群的基因频率也会发生改变, C 错误;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D 正确;因此选 C。 9. 【答案】 B 【考点】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的结构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 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结合题干所给信息,某陆地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仅有甲、 乙、丙、丁、戊 5 个种群。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一年内各种群同化的能量相对值如下表。可知该生 态系统由两条食物链组成,这两条食物链分别是:戊→乙→甲→丁和戊→丙→甲→丁。据此对选项进行解答。 甲属于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乙、丙、丁都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A 错误;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为 226.50,B 错误;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3.56/(12.80+10.30)≈15.4%,C 正确; 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到环境中,D 正确;因此选 B。 10. 【答案】 A 【考点】 测定某种微生物的数量 用微生物发酵来生产特定产物的方法及应用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培养、分离和鉴定等相关的基础知识。 灭菌后的土壤样品中的微生物由于在灭菌过程中被杀死,因此将灭菌后的土壤样品稀释液接种于以原油为唯 一碳源的固体培养基中不能初筛菌种,A 错误;无论平板划线法还是稀释涂布平板法都能分离得到单菌落, 因此在纯化菌种时这两种方法都可用,B 正确;降解效率高的菌种降解能力强,因此可通过比较纯化得到的 菌种的降解效率以获得降解能力强的菌株,C 正确;不同菌株的基因组不完全相同,因此可通过基因组测序 方法对筛选得到的菌株进行分子鉴定,D 正确;因此选 A。 11. 【答案】 A,C,D 【考点】 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解析】 曲线解读,在没有光照时,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此时 CO2的吸收量为负值,随着光照强 度的增强,植物开始进行光合作用,但由于这时的光照强度弱,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从外观 来看,植物的 CO2仍是负值,再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等于植物的呼吸作用,这时植物 CO2的吸收值为零,然后再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植物的 CO2吸收值为 正,最后当光照强度达到某一值时,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不再发生变化,这时植物的光合 作用达到了最大值。据此分析选项。 【解答】 解:A.由图可以看出,无光照时,两曲线合成一条曲线,表明无光照时突变体呼吸速率与野生型基本相同, A 正确; B.P 点是野生型和突变体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相等的点,B 错误; C.光强度在 750~1250μmol ⋅ m−2 ⋅ s−1范围内,单位时间内突变体吸收的 CO2小于野生型吸收的 CO2,因此 突变体有机物的积累量小于野生型,C 正确; D.由于突变体的气孔发育不良,结合图像所给信息,光照强度为 Q 时,野生型的光合强度比突变型的大,可 能是由于突变体的气孔小于野生型,造成突变型对外界 CO2的吸收量不足,D 正确。 故选:ACD。 12. 【答案】 D 【考点】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本题是对遗传规律的考查。由实验一杂交的结果 F​ 1全为结黑色和 F​ 2结黑色种子植株:结黄色种子植株=3:1 可判断种子颜色性状中黄色对黑色为隐性。由实验二的 F​ 1自交所得 F​ 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产黑色种子植株: 产黄色种子植株=3:13(9:3:3:1 的变式),可判断 F​ 1黄色种子植株的基因型为 AaRr。子代黑色种子植 株基因型为 A_rr,黄色种子植株基因型为 A_R_、aaR_、aarr,可判断当 R 基因存在时,抑制 A 基因的表达。 由此可以确定,乙和丙的基因型可能是 AARR 和 aarr 之一;又由于甲(A_rr)与乙杂交,子二代出现 3:1 的 性状分离比,说明乙的基因型只能是 aarr,则丙的基因型为 AARR,甲的基因型为 AArr。据此分析回答选项 种子颜色性状中黑色对黄色为显性,A 正确;甲的基因型为 AArr,乙的基因型是 aarr,丙的基因型为 AARR, 甲、乙、丙都是纯合子,B 正确;实验二中丙的基因型为 AARR,正确;实验二的 F​ 2中结黄色种子植株的 基因型有 7 种,D 错误;因此选 D。 序 号 条 件 自 交 后 代 比 测 交 后 代 比 第 21页 共 36页 ◎ 第 22页 共 36页 例 例 ① 存 在 一 种 显 性 基 因 时 表 现 为 同 一 性 状 , 其 余 正 常 表 现 9 ∶ 6 ∶ 1 1 ∶ 2 ∶ 1 ② 两 种 显 性 基 因 同 时 存 在 表 现 为 一 种 性 状 , 否 则 表 9 ∶ 7 1 ∶ 3 现 为 另 一 种 性 状 ③ 隐 性 基 因 成 对 存 在 时 表 现 为 双 隐 性 状 , 其 余 正 常 表 现 9 ∶ 3 ∶ 4 1 ∶ 1 ∶ 2 ④ 只 要 存 在 显 性 基 因 就 表 现 为 同 一 性 1 5 ∶ 1 3 ∶ 1 第 23页 共 36页 ◎ 第 24页 共 36页 状 , 其 余 正 常 表 现 ⑤ 显 性 基 因 在 基 因 型 中 的 个 数 影 响 性 状 表 现 A A B B ∶ ( A a B B 、 A A B b ) ∶ ( A a B b 、 a a B B 、 A A b b ) ∶ ( A a A a B b ∶ ( A a b b 、 a a B b ) ∶ a a b b = 1 ∶ 2 ∶ 1 b b 、 a a B b ) ∶ a a b b = 1 ∶ 4 ∶ 6 ∶ 4 ∶ 1 13. 【答案】 C 【考点】 基因在染色体上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本题考查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伴性遗传是指控制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所以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 联的现象。就 XY 型性别决定的生物来说,伴性遗传既可以伴 X 遗传,又可以伴 Y 遗传,其中伴 Y 遗传的特 点是只在雄性个体中出现;伴 X 显性遗传的特点是(1)在群体中发病率不同,雌性大于雄性,(2)雄性个 体患病,其母其女儿一定患病等;伴 X 隐性遗传的特点是(1)在在群体中发病率不同,雄性大于雌性,(2 雌性个体患病,其父其儿子一定患病等。 由题意将任意一只脊柱弯曲的雌鼠与脊柱正常的野生型雄鼠杂交,所得后代表现型及比例均为 1/3 脊柱弯曲 的雌鼠、1/3 脊柱正常的雌鼠和 1/3 脊柱正常的雄鼠。可知杂交后代中雌:雄=2:1,说明雄性个体存在致 死现象。研究人员在小鼠群体中筛选到一个脊柱弯曲的突变体,且该突变只出现在雌鼠中。说明该性状与性 别相关联,应该是伴性遗传,但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不能位于 Y 染色体上,而应位于 X 染色体上,因此选项 B、 D 错误;若该性状是由隐性基因控制,则设雌鼠的的基因型为 X​ aX​ a,雄鼠的基因型为 X​ AY,则雌鼠与雄 鼠杂交后代中雌鼠全部表现为野生型,雄鼠全部表现为突变型,这与事实矛盾,A 错误;若突变型为杂合子, 则雌鼠的基因型为 X​ AX​ a,而雄鼠的基因型为 X​ aY,则它们的后代中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 X​ AX​ a、 X​ aX​ a,表现型为突变体和野生型,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 X​ AY(致死)、X​ aY,表现型为野生型,符合 题目要求,因此选 C。 第 25页 共 36页 ◎ 第 26页 共 36页 14. 【答案】 C 【考点】 基因连锁和交换定律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本题是对遗传规律的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 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 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 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 位基因自由组合。由题干获取信息可知,将紫花、长花粉粒(PPLL)与红花、圆花粉粒(ppll)的香豌豆杂 交得到 F​ 1。F​ 1自交所得 F​ 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紫长(4831)、紫圆(390)、红长(393)、红圆(1338)。 在 F​ 2代中紫花与红花的比例为(4831+390):(393+1338)≈3:1,说明紫花对红花为显性,由一对等基因 控制;长花粉粒与圆花粉粒的比例为(4831+393):(390+1338)≈3:1,说明长花粉粒对圆花粉粒为显性, 由另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如果这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那么在 F​ 2代中应该出现的表现 型及比例为:紫长(9):紫圆(3):红长(3):红圆(1),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而是显示亲本类型的紫长 (4831)、红圆(1338)的多,而重组性状紫圆(390)、红长(393)少,说明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不 是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而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也即 PL 位于一条染色体上,pl 位于另一条染色体 上,重组性状(紫圆、红长)的出现是由于 F​ 1产生配子过程中 P 与 p、L 与 l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 由于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的结果,据此分析回答选项。 P 与 p 是等位基因、L 与 l 是等位基因,等位基因是位于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可以 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A 正确;P 与 L、p 与 l 可随同一条染色体传递到配子中,B 正确;重组性状 (紫圆、红长)的出现是由于 F​ 1产生配子过程中 P 与 p、L 与 l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由于同源染色 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的结果,D 正确,C 错误;因此选 C。 15. 【答案】 D 【考点】 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本题考查了减数分裂、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用白眼雌果蝇(X​ rX​ r)和红眼雄果蝇(X​ RY)进行杂交实 验,在正常性况下所得到的后代中雌果蝇的基因型为 X​ RX​ r,性状表现为红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 X​ rY, 表现型为白眼。但发现每 2000 个子代个体中,总出现一个白眼雌蝇和一个红眼雄蝇,说明后代中有的个体 发生了变异。结合题干所给定的表格及选项进行解答。 亲代红眼雄果蝇产生配子时发生了基因突变,也即 X​ R变为 X​ r那么后代中就会出现白眼雌果蝇,但再考虑 基因突变的低频性,这种可能性不大,A 错误;同理分析 B 选项也是错误的;亲代红眼雄蝇产生配子时 X 与 Y 染色体不分离,那么其配子为 X​ RY 和 O,则后代的基因型为 X​ RX​ rY 和 X​ rO,性状及性别表现分别为 红眼雌性个体和白眼雄性个体,与事实矛盾,C 错误;亲代白眼雌蝇产生配子时两个 X 染色体不分离,那么 其配子为 X​ rX​ r和 O,则后代的基因型为 X​ rX​ rY 和 X​ RO,性状及性别表现分别为白眼雌性个体和红眼 雄性个体,与事实吻合,D 正确;因此选 D。 16. 【答案】 D 【考点】 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本题考查的是与进化有关的知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 频率的定向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物种形成的 必要条件,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生殖隔离指的是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者交配后不能产生出可育后代,由题干信息可知变化后的蛾 与祖先蛾人工交配后,产出的受精卵不具有生命力,说明变化后的蛾与祖先蛾存在生殖隔离,A 正确;由于 某种蛾易被蝙蝠捕食,只有感受到蝙蝠的超声波时,会运用复杂的飞行模式的蛾才有可能逃脱危险,被保留 下来,不具有这种能力的蛾就被蝙蝠吃掉而淘汰了,因此蛾复杂飞行模式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 正确; 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过程,在蛾与蝙蝠的生存 斗争中,这两个物种相互选择,实现了共同进化,C 正确;祖先蛾种群在进化过程中保留了一部分适应能力 强的个体,淘汰了适应能力弱的个体,因此其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发改变,D 错误;因此选 D。 17. 【答案】 D 【考点】 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本题考查基因表达的相关知识,基因的表达是通过 DNA 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阶段。转录是指以 DNA 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合成 RNA 的 过程。翻译是指以 mRNA 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由题干可知,控制合成植酸酶的基因被改造过了,因此植酸酶基因的遗传信息发生改变,A 正确;由于控制 合成植酸酶的基因被改造过后,植酸酶基因的遗传信息发生改变,因此转录出来的 mRNA 序列也就发生了改 变,B 正确;植酸酶基因被改造后,转录出的控制精氨酸的密码子由 CGG 改变为 AGA,因此配对的反密码子 就由 GCC 变为 UCU,C 正确;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因此控制合成的植酸酶的氨基酸序列并未改变,D 错 误;因此选 D。 18. 【答案】 B 【考点】 现代生物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 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 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及原理 细胞工程的概念 第 27页 共 36页 ◎ 第 28页 共 36页 植物体细胞杂交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本题考查的是伴性遗传与植物组织培养的相关知识。植物组织培养所遵循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其流 程是:离体的植物组织、器官或细胞(也叫外植体)经过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经过再分化长出丛 芽,最终形成植物体。 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的使用比例影响植物细胞的发育方向,当二者比值高时,有利于根的分化,抑制芽的形 成,比值低时,有利于芽的分化、抑制根的形成,比例适中时,促进愈伤组织的形成,A 错误;幼苗甲是通 过植物组织培养得到的,幼苗乙与幼苗丙的形成是花药离体培养形成单倍体植株的过程,这些过程所用的原 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技术手段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因此需要经过脱分化与再分化的过程,B 正确;花 粉是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其配子含有 X 染色体或 Y 染色体,经过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再经过染色 体加倍处理后得到的植株乙与丙的性染色体组成为 XX 或 YY,因此雄株丁的亲本的性染色体组成分别为 XX、 YY,C 错误;雄株甲是通过无性繁殖形成的,形成过程中不会进行减数分裂,因此也不会发生基因重组,雄 株丁是通过有性生殖形成的,形成过程中经过了减数分裂,因此会发生基因重组,D 错误。 19. 【答案】 B 【考点】 血糖平衡的调节 【解析】 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调节血糖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胰岛素的生理功能:促进组织 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胰高血糖素的生理功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 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解答】 解:A.胰岛素是胰岛 B 细胞分泌的蛋白质,蛋白质分泌出细胞的方式为胞吐,A 正确; B.由题干可知葡萄糖通过葡萄糖转运载体(GLUT4)运输过程不消耗能量,因此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的方 式为协助扩散,而不是主动运输,B 错误; C.由题干的“胰岛素可使骨骼肌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GLUT4)的数量增加,”可知 GLUT4 的数量增加可 促进葡萄糖进入骨骼肌细胞,C 正确; D.若 GLUT4 基因突变使其功能丧失,那么它就不具备运输葡萄糖的功能,从而使葡萄糖不能进入骨骼肌细胞, 这样可导致血糖升高,D 正确。 故选:B。 20. 【答案】 C 【考点】 动物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解析】 本题考查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相关知识,下丘脑能够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促性 腺激素作用于性腺,性腺分泌性激素,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性腺产生的性激素又反馈给 下丘脑和垂体,使之分泌相关激素水平降低,从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解答】 解:由图可知 A 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B 是促性腺激素,C 是性激素。 A.鸟类的繁殖活动受到日照长短的影响,日照长短是通过神经系统感受到的,同时也受激素调节的影响,因 此鸟类的繁殖活动通过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完成,A 正确; B.A、B 分别代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性腺激素,B 正确; C.由图中箭头可知,B 作用的靶细胞既有性腺又有下丘脑,C 错误; D.C(性激素)可通过反馈作用调节激素 A 和 B 的分泌,D 正确。 故选:C。 21. 【答案】 B 【考点】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细胞膜的功能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是通过 B 细胞增殖分化的浆细胞分泌抗体来消灭抗原的,而 细胞免疫是通过效应 T 细胞攻击被感染的靶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把细胞内的抗原暴露出来而消灭抗原的过程。 T 细胞是由造血干细胞通过分裂和分化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而效应 T 细胞是由 T 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 分化而成的,A 错误;T 细胞在体液免疫过程中一方面分泌淋巴因子,另一方面呈递抗原给 B 细胞,使 B 细 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在细胞免疫过程中 T 细胞可增殖分化成效应 T 细胞和记忆细胞,因此 T 细 胞既参与细胞免疫过程又参与体液免疫过程,B 正确;健康人的 T 细胞经过肿瘤免疫以后,移植给肿瘤患者 会提高患者的免疫力,C 错误;记忆细胞的功能是保持对抗原的记忆,当抗原再次进入机体后,记忆细胞会 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浆细胞合成并分泌大量的抗体,D 错误;因此选 B。 22. 【答案】 B 【考点】 细胞免疫 水盐平衡的调节 体液免疫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本题以“诺如病毒的遗传物质、感染人体后的症状表现”为背景,综合考查了生物实验、人体内环境稳态与调 节等相关的生物学基础知识。 肠道细胞内本来就有 DNA 和 RNA,因此不能利用吡罗红染液染色来鉴别肠道细胞是否被诺如病毒感染,A 错 误;抗体是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并且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因此特定 的抗体与诺如病毒结合可使其失去致病能力,B 正确;在特异性免疫反应中浆细胞不具有识别抗原的功能,C 错误;患者严重脱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经下丘脑合成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将会增加,D 错误; 因此选 B。 23. 第 29页 共 36页 ◎ 第 30页 共 36页 【答案】 C 【考点】 植物激素的概念和作用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植物体内存在的目前分认的植物激素有: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乙烯和脱落酸等。 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其他植物激素没有两重性,A 错误;生长素在幼嫩组织进行极性运输,其他植 物激素不进行极性运输,B 错误;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是是孤立地 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结果,C 正确;植物体各个部位都能合成乙烯,乙烯的主要作用 是促进果实成熟,D 错误;因此选 C。 24. 【答案】 A 【考点】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相关知识。由题干可知千岛湖的生产者主要是藻类, 初级消费者是浮游动物、鲢鱼和鳙鱼,次级消费者是银鱼、鲢鱼和鳙鱼,最高级消费者是鳡鱼,鲤、鲴和华 鳊为食碎屑鱼类;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的一部分,结合题干所给的柱状图,对所给选项进行逐项分析解答。 大量放养的鲢、鳙增加了第二和第三营养级的生物积累量,A 错误;由题干可知银鱼、鲢鱼和鳙鱼在以浮游 动物为食物中它们是竞争关系,由于人们大规模放养人们日常食用的鲢鱼和鳙鱼,加剧了银鱼与鲢、鳙之间 的竞争,结果使得银鱼生物积累量大幅度下降,B 正确;食碎屑鱼类是该生态系统分解者的一部分,分解者 能够把有机物还原成无机物,促进了千岛湖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水质的净化作用,C 正确;由图可知,大 规模放养人们日常食用的鲢鱼和鳙鱼,并且大力捕杀鳡鱼,提高了鲢鱼和鳙鱼的产量,定期适度捕捞鲢、鳙, 可增加经济效益,D 正确;因此选 A。 25. 【答案】 B 【考点】 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基因工程的应用 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本题考查了基因工程相关的知识,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是:目的基因的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 目的基因导入到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获取目的基因常用的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 PCR 扩增目的基因和用化学方法直接人工合成等。由图可知①是以 mRNA 为模板合成 cDNA 的过程,②是从 cDNA 文库中获取目的基因,③④是将目的基因导入到受体细胞。据此分析选项做出正确的判断。 过程①是以 mRNA 为模板合成 DNA 的过程,需使用逆转录酶,A 正确;过程②是从 cDNA 文库中获取目的 基因,可以利用 PCR 扩增目的基因但该过程不需使用解旋酶,B 错误;将目的基因导入不同的细胞采用不同 的方法,如果将目的基因导入到植物细胞,常用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如果将 目的基因导入到动物细胞,常用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如果将目的基因导到入到微生物中常用转化法,用 CaCl​ 2处理细胞,使细胞处于一种能吸收周围环境中 DNA 分子的生理状态,这种细胞称为感受态细胞。C 正 确;过程④是利用农杆菌转化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到植物细胞中,如果要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导入细胞可利用 DNA 分子杂交鉴定,D 正确;因此选 B。 非选择题 【答案】 (1)分化 磷酸化 (W 蛋白)受体 核孔 增殖失去控制(或“无限增殖”) d 低脂、高脂、高脂+ 维生素 D 细胞核内的β-cat 蛋白量(或“T 基因表达量”)、结肠癌发生率(或“肿瘤体积”) 【考点】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及应用 细胞分化的实质及意义 恶性肿瘤的防治 细胞癌变的原因 【解析】 (1)本题以“结肠干细胞异常增殖会引发结肠癌,过度肥胖增加结肠癌的发病风险”为背景,结合图文信息, 综合考查了学生的细胞分裂、分化、癌变等相关生物学基础知识,此外还考查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实验 设计的能力。 【解答】 (1)肠道细胞的持续更新需要结肠干细胞通过细胞增殖和分化,细胞分裂使得细胞数目增多,细胞分化使 得细胞种类增加。 (2)结合图文信息可知①左图,无 W 蛋白时,细胞质中的 A 蛋白与β-cat 蛋白结合,使β-cat 蛋白在蛋白激 酶作用下被磷酸化(图中的β-cat 蛋白多了一个磷酸基团),导致β-cat 蛋白降解,T 基因无法转录,不利于结 肠干细胞增殖。②右图,过度肥胖会使 W 蛋白过度表达,大量 W 蛋白与结肠干细胞膜上的(W 蛋白)受体 结合,抑制蛋白激酶的作用,使β-cat 蛋白经核孔进入细胞核,激活 T 基因转录,最终导致结肠干细胞增殖失 去控制(或“无限增殖”),形成癌细胞。题干中“形成癌细胞”是解答增殖失去控制(或“无限增殖”)空白的关 键词。 (3)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 殖。结合题干可知 A 蛋白的功能是阻止细胞的增殖,因此 A 基因属于抑癌基因,而 T 基因促进细胞增殖,属 于原癌基因,因此应选 d。 (4)按照有人的假设:“维生素 D 通过上图所示机制有效缓解高脂饮食导致的结肠癌的发生。”来设计实验,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高脂饮食和维生素 D 的量,因变量是细胞的癌变情况,检测指标是细胞核内的β-cat 蛋白 量(或“T 基因表达量”)、结肠癌发生率(或“肿瘤体积”)。因此设计该实验时应以低脂食物为对照组,高脂 食物、高脂+维生素 D 食物为条件对照组进行设计。以野生型小鼠为实验材料,一段时间后从分子水平和个 体水平分别测定各组小鼠细胞核内的β-cat 蛋白量(或“T 基因表达量”)、结肠癌发生率(或“肿瘤体积”),从 而证实上述假设。 【答案】 (1)光合色素 G-C 变为 A-T (内含子中碱基对改变导致)剪切位点改变,内含子转录出来的序列(或 “部分序列”)未被剪切掉 无 H 蛋白(或“H 蛋白空间结构改变”) 野生型 a H 蛋白主要分布于类囊体 上 H 基因突变导致 H 蛋白 30℃时不表达(H 蛋白失活),叶绿体中 RNA 聚合酶活性降低,影响类囊体上光 第 31页 共 36页 ◎ 第 32页 共 36页 合色素合成相关基因转录,使光合色素合成受阻 【考点】 生物变异的应用 基因重组及其意义 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基因突变的原因 基因突变的概念 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解析】 (1)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的原因、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和设计实验等内容。 【解答】 (1)在正常情况下,叶片呈绿色是因为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等色素的原因。30℃时,叶片呈 白色的原因是叶绿体发育异常,这是由于光合色素合成受阻所致。 (2)①由图 1 所示的结果可知突变体野生型的相比较,发现是由于内含子的第 5 位的碱基对由 G-C 变为 A- T,引起的。这导致 mRNA 增加了 100 多个碱基,结合题目所给信息,基因转录后,内含子转录出来的序列 被剪切,外显性转录的部分拼接形成 mRNA,推测其原因是(内含子中碱基对改变导致)剪切位点改变,内 含子转录出来的序列(或“部分序列”)未被剪切掉。 ②据图 2 分析,在 30℃时野生型的有抗原—抗体反应而突变型的无抗原—抗体反应,说明突变型的在 30℃ 时无 H 蛋白质或 H 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的变化。 (3)科研人员用特定抗体检测 H 蛋白在叶绿体内的分布,结果如图 3 所示。 ①由图可知 H 蛋白在叶绿体中的存在部位是叶绿体基质中含量低,而在类囊体薄膜中含量高,由于拟南芥 的 H 基因突变体在 22℃下生长与野生型无差别,而 30℃下生长则叶片呈白色,结合(2)②的分析在 30℃ 时野生型的有抗原—抗体反应,而突变型的无抗原—抗体反应,可知图 3 中的叶绿体蛋白、叶绿体基质蛋白 和类囊体蛋白,应提取自野生型植株叶片。 ②D1 蛋白抗体杂交检测结果表明:类囊体蛋白只存在于类囊体和叶绿体中,RbcL 蛋白抗体的杂交结果表明: 叶绿体基质蛋白只存在于叶绿体基质和叶绿体中,它们和 H 蛋白不是同一种蛋白,不发生特异性反应,并不 是起对照作用 b 错误,H 蛋白抗体杂交结果中 1、2、3 泳道条带大小差异主要是 H 蛋白在叶绿体不同部位的 含量不同引起的,而不是操作误差造成的,c 错误。这个实验结果恰恰说明 D1 蛋白抗体和 RbcL 蛋白抗体的 杂交结果表明叶绿体基质蛋白和类囊体蛋白充分分离,a 正确,因此选 a。 ③因此依据实验结果和前面的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H 蛋白主要分布于类囊体上。 (4)H 蛋白是一种热应激蛋白(温度升高时表达),调控叶绿体基因编码的 RNA 聚合酶的活性。RNA 聚合酶 的功能是催化基因转录成 mRNA,进而翻译出相关的蛋白质,据此推测,H 基因突变体在 30℃时叶子呈白色 的原因是:H 基因突变导致 H 蛋白 30℃时不表达(H 蛋白失活),叶绿体中 RNA 聚合酶活性降低,影响类囊 体上光合色素合成相关基因转录,使光合色素合成受阻。 【答案】 (1)隐 A 和 B 均与性别无关 C 和 D Ⅲ、Ⅳ组杂交结果,F​ 1雌果蝇的眼色总是与父本相同,F​ 1 雄果蝇的眼色则总是与母本相同 X A、B 两种突变体的浅红眼突变基因位点相同 3/4 3/8 4 【考点】 基因在染色体上 基因连锁和交换定律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 【解析】 (1)本题考查了基因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连锁和交换定律及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由实验组别Ⅰ、 Ⅱ的杂交结果 F​ 1都表现为野生型,可知野生型对突变体是显性,在 F​ 2代中性状分离比都是 3:1,且无 雌、雄个体间的差异,说明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由一对等基因控制,且位于常染色体上。由实验组别Ⅲ、 Ⅳ的杂交结果 F​ 1出现了交叉遗传,即 F​ 1雌果蝇的眼色总是与父本相同,F​ 1雄果蝇的眼色则总是与母本 相同,可知雌性为隐性,雄性为显性,且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 【解答】 (1)据表分析,4 种突变体均是单基因的隐性突变果蝇。 (2)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突变位点在常染色体上的突变体有 A 和 B ,判断理由是对应的杂交实验中 F​ 1 和 F​ 2果蝇的眼色表现均与性别无关。 (3)突变位点一定在相同染色体上的突变体是 C 和 D ,判断理由是Ⅲ、Ⅳ组杂交结果,F​ 1雌果蝇的眼色 总是与父本相同,F​ 1雄果蝇的眼色则总是与母本相同,表明它们的突变位点都在 X 染色体上。 (4)为探究不同浅红眼突变基因位点之间的关系,科研人员以不同突变体为材料进行了系列杂交实验。 ①先进行“♀A×♂B”杂交,也即♀A 浅红眼与♂B 浅红眼,两个隐性个体杂交,如果杂交后代都表现为浅红 眼,那么说明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置相同,如果杂交后代都表现野生型,说明控制这一对相对性状的 基因位置不同。 ②又进行“♀B×♂C”杂交,控制 B 的浅红眼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用 A、a)表示,控制 C 的浅红眼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用 X​ b、X​ b表示),则♀B 的基因型为 aaX​ BX​ B, ♂C 的基因开进为 AAX​ bY,杂交所得的 F​ 1的基因型分别是 AaX​ BX​ b和 AaX​ BY,都表现为红眼,再让 F​ 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发现在 F​ 2果蝇 中红眼个体与浅红眼个体数量的比值约为 9:7(也即 9:3:3:1 的变式)。说明 aaX​ bX​ b、aaX​ bY 的个体 也表现为浅红眼。由此判断,在 F​ 2雌性果蝇中红眼个体的比例为第一对等位基因出现 A_的概率为 3/4,第 二对等位基因出现 X​ bX​ −的概率为 1,因此在该数值为 3/4,同理可知在 F​ 2雄性果蝇中红眼个体的比例 为 3/4×1/2=3/8。 ③再进行“♀C×♂D”杂交,发现 F​ 1中雌性果蝇全部表现为红眼,说明控制 C 和 D 两个体的浅红眼基因是两 个而不是一个,再设控制 D 眼色的基因 X​ D、X​ d,则♀C 和♂D 的基因型分别为 X​ bDX​ bD、X​ BdY,再 让 F​ 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发现在 F​ 2果蝇中,雌性个体有 1/2 表现为红眼,而雄性个体只有 1%表现为红 眼(X​ BDY)。这可能是雌性个体在产生卵细胞时发生了交叉互换引起的,由于 1 个初级卵母细胞减数分裂 只能形成一个卵细胞,而卵细胞与由此判断,F​ 1雌性果蝇在减数分裂形成卵细胞时,含 X 的精子与含 Y 的 精子结合机会均等,各占 1/2。1 个初级卵母细胞减数分裂只能形成一个 X​ BD卵细胞的机会是 1/2,这样的 话,也就是说每 4 个交叉互换的初级卵母细胞分裂形成的卵细胞才有一个和含 Y 的精子结合的机会,因此要 形成 1%的 X​ BDY,需要有 4%初级卵母细胞在这两个眼色基因位点之间发生了 1 次交换。 【答案】 (1)传入神经 突触小泡 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大脑皮层 突触后膜的电信号频率降低 谷氨酸释 放量增加 带绿色荧光的神经元电信号频率和幅度均无明显变化,不带绿色荧光的神经元电信号频率显著增 加 开发抑制通道 N 活性的药剂 【考点】 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 (1)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及实验设计的相关知识,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成传 导,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传递。 【解答】 第 33页 共 36页 ◎ 第 34页 共 36页 (1)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产生兴奋,兴奋沿着传入神经以电信号形式传导,传至位于 SG 区的神经纤维末梢, 引起储存在突触小泡内的谷氨酸(一种兴奋性递质)释放。作用到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发生膜电位变化, 神经细胞未受刺激时保持静息状态,其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当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膜电位发生变化表现 为外负内正。谷氨酸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细胞膜电位发生的改变是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感觉的形成是 在大脑皮层,因此当突触后神经元受到刺激后,经一系列神经传递过程,最终在大脑皮层产生痛觉。 (2)由图 2 可知对照组与实验组相比较,两者的相同点是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信号幅度无明显变化,不同点 是对照组的突触后膜的电信号频率较高,细胞兴奋性较高,而实验组的突触后膜的电信号频率降低,细胞兴 奋性较低,说明通道 N 开放,会引起突触前神经元谷氨酸释放量增加,导致 SG 区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增强, 出现痛觉敏感;由于实验组采用的是 N 通道抑制剂的处理,说明 N 通道抑制剂的作用是抑制突触前膜的功能, 使之释放的神经递质的量减少的缘故。 (3)由于 SG 区的神经元包括兴奋性神经元与抑制性神经元两大类。为进一步研究谷氨酸所作用的神经元类 型,可用绿色荧光蛋白标记了抑制性神经元,用通道 N 激活剂处理小鼠的 SG 区神经元,在突触前神经元施 加刺激,分别检测有绿色荧光和无荧光的神经元细胞膜的电信号变化。如果谷氨酸作用对象为兴奋性神经元, 那么带绿色荧光的神经元电信号频率和幅度会均无明显变化,不带绿色荧光的神经元电信号频率和幅度显著 增加; 如果谷氨酸作用对象为抑制性神经元,那么带绿色荧光的神经元电信号频率和幅度均有明显增加,不带绿色 荧光的神经元电信号频率均无显著变化。 (4)通过(2)的研究可知,痛觉的产生与脊髓的 SG 区的突触前膜中的离子通道 N 有关,抑制离子通道 N 则痛觉减弱,因此要开发减缓神经病理性疼痛药物,其思路应该是开发抑制通道 N 活性的药剂。 【答案】 (1)缺失 数目减少 断裂 联会 6 ①④ 进行染色体筛查,对染色体异常胎儿选择性流产(或“通 过试管婴儿技术选择染色体正常的胚胎进行移植”) 【考点】 生物变异的应用 受精作用 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基因突变的原因 基因突变的概念 细胞的减数分裂 【解析】 (1)本题以“猫叫综合征患者进行家系分析和染色体检查”为背景综合考查减数分裂、染色体变异及人类的优 生等相关的知识。猫叫综合征患是人的第 5 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遗传病,因为患病儿童哭声轻、音调高, 很像猫叫而得名。图 1 是一个猫叫综合征患者的家庭系谱图,图中Ⅲ​ 1和Ⅲ​ 3患有猫叫综合征,其他人不 患病,但正常,Ⅰ​ 1、Ⅱ​ 2和Ⅱ​ 5仅表型正常,结合图 2 可知甲是正常个体细胞中的染色体,乙是患者细 胞中的染色体,丙是仅表型正常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是因为 5 号染色体的片段转移到了 8 号染色体上。图 3 是图 2 中丙对应的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联会情况。据此解答相关的问题。 【解答】 (1)据图 2 分析,Ⅲ​ 1和Ⅲ​ 3的 5 号染色体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导致其上的基因数目减少。 (2)Ⅰ​ 1、Ⅱ​ 2、Ⅱ​ 5染色体异常的原因是:5 号染色体 DNA 发生断裂后与 8 号染色体 DNA 错误连接。 (3)Ⅱ​ 5的初级卵母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5 号和 8 号两对同源染色体出现图 3 所示的联会现象 (图中①~④为染色体编号)。若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四条染色体随机两两分离(不考虑交叉互换),Ⅱ​ 5 会形成①②、③④、①③、②④、①④、②③6 种种类型的卵细胞,其中含有编号为①④染色体的 配子是正常配子,其余均为异常配子。 (4)由于Ⅱ​ 5是仅表型正常,但其细胞内染色体不正常,染色体变异与基因突变相比较,染色体变异是可 以用显微镜直接观察到的,它产生的配子中有 5/6 是不正常的,这样Ⅱ​ 5和Ⅱ​ 6生一个健康孩子的概率是 1/6,若Ⅱ​ 5和Ⅱ​ 6想生一个健康的孩子,可对胎儿进行染色体筛查,对染色体异常胎儿选择性流产(或 “通过试管婴儿技术选择染色体正常的胚胎进行移植”)来实现。 【答案】 (1)运输 GA 合成缺陷型 促进 减弱 IAA 不引起 RGA 蛋白降解 IAA 通过 GA 降解 RGA 蛋白 顶芽 合成的 IAA 运输到根部,通过 GA 降解 RGA 蛋白,从而解除 RGA 蛋白对根生长的抑制作用 【考点】 探究植物生长素类似物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植物激素的概念和作用 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解析】 (1)本题以生长素(IAA)调控植物根生长的机制为背景综合考查了植物激素的作用及分析实验的能力。要 求学生具有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解答】 (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 机物。生长素是植物激素的一种,应符合这一概念具备的特点,因此,IAA 可在植物顶芽内合成,并运输到 根部,调控植物根生长。 (2)研究者推测在细胞内,IAA 通过赤霉素(GA)调控根的生长,为证实上述推测,①研究者应以拟南芥 GA 合成缺陷型突变体为实验材料进行图 1 所示处理,测定初生根长度。这样可以排出植物体自身产生的 GA 对实验的干扰,由图 1 可知完整植株分别施加水和赤霉素作对照,发现施加赤霉素的一组初生根的长度明显 增加,去顶芽后,植物体内没有生长素,再施加赤霉素后,植物初生根的长度明显缩短,及去顶芽施加 IAA 及赤霉素的一组植物初生根与完整植物组结果一致,因此图中结果表明 IAA 能够促进拟南芥初生根的生长。 去除顶芽后,突变体对赤霉素的反应减弱。通过这一实验就可以把相关的推测加以证实或证伪。②按照题干 “RGA 是一种具有抑制生长作用的蛋白质,该蛋白的降解可受 GA 调控”要求,研究者向上述突变体中转入绿 色荧光蛋白(GFP)基因与 RGA 基因的融合基因,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基因拟南芥幼苗的根尖中 GFP-RGA 融合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如图 2 所示。从实验结果来看,图 2 的未用 GA 处理之前,根尖内的都有 RGA 蛋 白,说明单独的 IAA 不能使 RGA 降解,而去顶芽的一组实验表明,没有 IAA 时单独的 GA 也不能使 RGA 降解, 而左侧和右侧的实验结果表明在有 IAA 时施加 GA 可以使绿色荧光消失,也即说明 RGA 被降解。说明 RGA 的 降解是通过 IAA 作用于 GA 起作用的。因此综合上述实验结果证明 IAA 通过 GA 降解 RGA 蛋白,用 GA 处理前, 各组根细胞均出现了绿色荧光,说明无 GA 时,IAA 不引起 RGA 蛋白降解。 (3)综合①IAA 通过 GA 促进根的生长和②GA 可促进 RGA 蛋白降解而促进根的生长,推测顶芽合成的生长 素调节根生长的作用机理是顶芽合成的 IAA 运输到根部,通过 GA 降解 RGA 蛋白,从而解除 RGA 蛋白对根生 长的抑制作用。 【答案】 (1)天敌 竞争 抵抗力 c 本地植物的竞争能减缓空心莲子草入侵 植物功能群丰富的群落不易被入 侵;植物功能群数目相同而物种数目不同,则被入侵程度没有显著差异 【考点】 群落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 种群的特征 第 35页 共 36页 ◎ 第 36页 共 36页 【解析】 (1)本是以“研究生态系统的植物功能群对空心莲子草入侵的影响”为背景,综合考查了群落中的种间关系、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基础知识和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的能力。 群落的种间关系中有捕食、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等,其中竞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 等。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生物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抵抗力稳定性 的大小与生物群落中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一般来说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性性越强。 【解答】 (1)空心莲子草是外来物种,引入后之所以能够得以迅速繁殖是因为在本地物种中缺乏天敌的制约,再加 上环境条件的适宜而造成的。它在大量繁殖过程中占据了大量的生存空间,使得本地物种的生存受到限制, 这样空心莲子草与本地植物之间由于为了争夺资源和空间而发生了竞争。竞争的结果是导致本地植物的生存 受到影响,生物多样性降低,导致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威胁生态安全。 (2)本实验的实验目的是研究生态系统的植物功能群对空心莲子草入侵的影响。自变量是植物功能群的多 少,因变量是空心莲子草在一段时间内的入侵状况。因此科研人员种植顺序应为应为 c 先种植 C 区,一段时 间后再种植 A 区。这样才能看出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也即生态系统的植物功能群对空心莲子草入侵的影 响。从结果来看,B 区不种植任何植物,对于空心莲子草来说,没有任何竞争者,因此在该区域空心莲子草 的入侵速度最快,而随着区域中功能群数量的增加(C 区),空心莲子草的入侵速度在降低,因此据图 2 分析, C 区空心莲子草入侵程度均低于 B 区,说明本地植物的竞争能减缓空心莲子草入侵。分析 C1~C5 区的数据, 可得出的结论是植物功能群丰富的群落不易被入侵;植物功能群数目相同而物种数目不同,则被入侵程度没 有显著差异。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