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4 发布 |
- 37.5 KB |
- 3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河南省洛阳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生物试题(解析版)
洛阳市2018—2019学年高一质量检测 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 1.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人的生长发育是以细胞增殖和分化为基础的 B. 龟的单个细胞就可以完成全身各项生命活动 C. 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是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 D. 多细胞生物遗传和变异是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细胞中进行生活.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是指单细胞生物每个细胞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通过各种分化细胞协调完成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 【详解】A.人的生长发育是经细胞的增殖和细胞的分化为基础的,A正确。 B.龟为多细胞生物,只有多个细胞形成一定的组织,由组织再形成器官,由器官形成系统,由各个系统组成生物个体,才能完成全身各项生命活动,B错误。 C.生物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是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C正确。 D.多细胞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以细胞内基因的遗传和变异为基础的,D正确。 【点睛】注意:只有单细胞生物才是由单个细胞完成生物各项的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需要分化的不同细胞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各项的生命活动。 2.蛋白质在生物体内具有重要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蛋白质化学结构的差异只与氨基酸中R基团的不同有关 B. 加入一定量的NaCl溶液可使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 C.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D.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需同时加入双缩脲试剂A和B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其结构通式是,即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 2、双缩脲试剂由A液(质量浓度为0.1g/mL氢氧化钠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蛋白质,使用时要先加A液后再加入B液,其原理是含有肽键的化合物可与铜离子在碱性条件下发生结合形成紫色络合物。 【详解】A.蛋白质化学结构的差异主要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不同以及肽链形成的空间结构不同,A错误; B.加入NaCl溶液可使蛋白质发生盐析,不会使蛋白质空间结构发生改变,B错误; C.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C正确; D.双缩脲试剂需要分开使用,D错误。 【点睛】注意:蛋白质的盐析过程不改变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3.下图①②③④表示由不同化学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若①为某生物大分子的组成单位,则①最可能是核苷酸 B. 若②是细胞中的储能物质,则②一定是脂肪 C. 若③是病毒的遗传物质,则③一定是RNA D. 若④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则④可能是纤维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①的组成元素是C、H、O、N,①可能是蛋白质(或多肽或氨基酸)等;②④的组成元素只有C、H、O,可能的脂肪或者糖类,③的组成元素是C、H、O、N、P,可能是核酸或磷脂、ATP等。 【详解】A.①的组成元素是C、H、O、N,可能是蛋白质,其基本单位①为氨基酸,A错误; B.②的元素组成只有C、H、O,若②是细胞内的储能物质,则②是糖类或脂肪,B错误; C.③的组成元素是C、H、O、N、P,若③是病毒的遗传物质,则③可能是DNA或RNA,C错误; D.④的元素组成只有C、H、O,若④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则④可能是纤维素,D正确。 【点睛】熟悉常见化合物的组成元素是解决本题的关键,如糖类和脂肪由C、H、O组成;蛋白质(氨基酸)主要由C、H、O、N组成;核酸、磷脂和ATP等由C、H、O、N、P组成等。 4.下列有关高尔基体、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三者都存在于蓝细菌中 B. 三者都含有DNA C. 三者都是ATP合成的场所 D. 三者的膜结构中都有蛋白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线粒体和叶绿体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异同点: (1)结构上不同之处:线粒体形状是短棒状,圆球形;分布在动植物细胞中;内膜向内折叠形成脊,脊上有基粒;基质中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叶绿体形状是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主要分布在植物的叶肉细胞里以及幼嫩茎秆的表皮细胞内;内膜光滑无折叠,基粒是由类囊体垛叠而成;基质中含有大量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 (2)结构上相同之处:都是双层膜结构,基质中都有酶和少量的DNA和RNA。 (3)功能上不同之处: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 (4)功能上相同之处:都需要水作为生理功能的原料,都能产生ATP,都是半自主性细胞器。 高尔基体: (1)结构:高尔基体是由数个扁平囊泡堆在一起形成的高度有极性的细胞器。常分布于内质网与细胞膜之间,呈弓形或半球形,凸出的一面对着内质网称为形成面或顺面。 (2)功能:①高尔基体的主要功能将内质网合成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拣、与运输,然后分门别类地送到细胞特定的部位或分泌到细胞外;②与植物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详解】A.蓝藻(也叫蓝细菌)为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无其他细胞器,A错误。 B. 线粒体和叶绿体基质中都有酶和少量的DNA和RNA,而高尔基体中没有DNA,B错误。 C. 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都能产生ATP,而高尔基体不能产生ATP,C错误。 D. 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双层膜结构,高尔基体是单层膜结构,膜结构都由蛋白质和磷脂组成,D正确。 【点睛】熟悉高尔基体、线粒体和叶绿体三种细胞器的结构组成及其功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5.下列关于细胞膜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正常细胞发生癌变后,其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明显增多 B. 除糖蛋白外,细胞膜表面还有糖类与脂质分子结合成的糖脂 C. 细胞膜的功能主要取决于膜中糖类和脂质的种类及含量 D. 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磷酸“头”部是疏水的,脂肪酸“尾”部是亲水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膜是细胞的边界,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以及进行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的功能,其细胞膜的功能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膜蛋白的种类和数量的多少。若细胞发生癌变,细胞膜上的充分发生变化,如新产生癌胚抗原和甲胎蛋白等,但原有的蛋白质如一些糖蛋白减少,导致细胞之间粘着性降低,易于扩散和转移。 【详解】A.癌细胞的细胞膜成分中糖蛋白明显减少,黏着性降低,A错误。 B.细胞膜上糖类除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外,还与脂质结合形成糖脂,均位于细胞膜的外侧,B正确。 C.细胞膜的功能主要取决于膜中的蛋白质的含量和种类,C错误。 D. 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磷酸“头”部是亲水的,脂肪酸“尾”部是疏水的,D错误。 【点睛】熟练记忆生物膜的功能是解题的关键,生物膜的功能: 1.维持稳定代谢的胞内环境; 2.在细胞识别、信号传递、纤维素合成和微纤丝的组装等方面,生物膜也发挥重要作用; 3.与其他细胞进行信息交流,但是这些物质并不是和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的,而是穿过细胞膜,与细胞核内或细胞质内的某些受体相结合,从而介导两个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4.调节和选择物质进出细胞。 6.下列有关渗透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将植物细胞放在清水中,当细胞不再吸水时细胞内外浓度不一定相等 B. 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主要通过渗透作用吸水 C. 成熟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没有选择透过性 D. 低温能影响水分子通过生物膜的速率 【答案】C 【解析】 【分析】 质壁分离的内因是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外因是细胞外的溶液浓度高于细胞液的浓度。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液泡逐渐缩小,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即发生了质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液泡逐渐变大,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即发生了质壁分离复原。 【详解】A.将植物细胞放在清水中,当不再吸水时细胞内外浓度不一定相等,可能因为细胞壁的束缚作用导致细胞液浓度仍高于外界溶液浓度,A正确; B.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有大液泡,主要通过渗透作用吸水,B正确; C.成熟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具有选择透过性,C错误; D.低温能影响细胞膜上分子的运动,因此影响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的速率,D正确。 【点睛】注意:植物细胞由于外面有细胞壁保护,所以即便将植物细胞置于清水中也不会吸收涨破。 7.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酶的种类具有物种特异性 B. 酶通过降低活化能和提供能量来提高酶促反应速率 C. 酶都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在细胞内、外都能起催化作用 D. 将酶置于最适温度下保存,有利于保持酶的活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2.酶的作用本质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3.酶与无机催化剂相比,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性等。 4.为了保证酶的分子结构不被破坏,需要在低温下保存。 【详解】A.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较温和等特性,不同物种中具有特异性,A正确; B.酶通过降低活化能来提高酶促反应速率,但不能提供能量,B错误; C.绝大部分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的,极少数酶的化学本质是RNA,合成场所是细胞核,C错误; D.将酶置于低温下保存有利于保持酶的活性,D错误。 【点睛】易错点: 1.酶的作用本质只能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不能提供活化能; 2.保存酶是在低温(4℃)下,不是在最适温度下。 8.ATP是细胞的能量“通货”。下列关于ATP的说法,正确的是 A. ATP能为神经细胞中Na+内流直接提供能量 B. 与DNA、RNA相同,组成ATP的化学元素有C、H、O、N、P C. ATP的高能磷酸键断裂后释放的能量均以热能形式散失 D. 细胞内的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水解相联系 【答案】B 【解析】 【分析】 ATP 的结构简式是 A-P~P~P,其中A代表腺苷,T是三的意思,P代表磷酸基团。ATP和ADP的转化过程中,能量来源不同: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来自高能磷酸键的化学能,并用于生命活动;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场所不同:ATP水解在细胞的各处;ATP合成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 【详解】A. 神经细胞中Na+内流是顺浓度梯度进行,属于协助扩散,不需要ATP水解供能,A错误; B. 组成ATP的化学元素与DNA、RNA相同,均为C、H、O、N、P, B正确; C. ATP的高能磷酸键断裂后释放的能量可在不同细胞或生物体内以不同的能量形式转换,C错误; D. 细胞内的化学反应有些是需要能量的,有些是释放能量的,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水解相联系,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D错误。 【点睛】注意:神经细胞中Na+内流和K-外流都是顺浓度梯度进行,属于协助扩散。 9.马铃薯块茎储藏不当会出现酸味,这种现象与马铃薯块茎细胞的无氧呼吸有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和水 B. 马铃薯块茎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是由丙酮酸转化而来的 C. 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丙酮酸的过程不能生成ATP D. 马铃薯块茎储藏库中氧气浓度的升高会增加酸味的产生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的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大量ATP的过程。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产物是乳酸或酒精和二氧化碳。 【详解】A.马铃薯块茎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无水,A错误; B. 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葡萄糖被分解成丙酮酸,丙酮酸在第二阶段转化成乳酸,B正确; C. 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丙酮酸属于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会生成少量ATP,C错误; D. 马铃薯块茎储存时,氧气浓度增加会抑制其无氧呼吸,酸味会减少,D错误。 【点睛】识记:马铃薯块茎进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不是酒精和CO2。 10.细胞凋亡是细胞死亡的一种类型。下列关于人体中细胞凋亡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胎儿手的发育过程中不会发生细胞凋亡 B. 小肠上皮细胞的自然更新过程中存在细胞凋亡现象 C. 清除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过程中不存在细胞凋亡现象 D. 细胞凋亡是基因决定的细胞死亡过程,属于细胞坏死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凋亡是基因控制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常见的类型有: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的编程性死亡;成熟个体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清除。 细胞凋亡的意义:可以保证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环境的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 【详解】胎儿手发育的过程中,手指间隙的细胞会发生细胞凋亡,A错误;小肠上皮细胞中衰老的细胞将会发生细胞凋亡,不断完成细胞的自然更新,B正确;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属于靶细胞,机体通过细胞免疫将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抗原,属于细胞凋亡,C错误;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导致的细胞非正常死亡,D错误。故选B。 11.下列关于人体组织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 B. 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O2可以进入组织液中 C. 组织液中的02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中 D. 大部分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 【答案】D 【解析】 【分析】 内环境及其各组分之问的关系: ① 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 ②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③ 【详解】A. 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进入组织液,并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A正确; B. 肝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因此其呼吸代谢产生的CO2可以进入组织液中,B正确; C. 组织液中的O2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中,C正确; D. 大部分组织液被毛细血管吸收回到血浆,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只是少数,D错误。 【点睛】易错易混点:组织液大部分透过毛细血管吸收回到血浆,少部分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 12.当人体失水过多时,不会发生的生理变化是 A. 血浆渗透压升高 B. 产生渴感 C. 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 D. 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降低 【答案】D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pH值和温度,其中血浆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水分的流失相当于无机盐与蛋白质含量增加。 【详解】当人体失水过多时,血浆浓度升高,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A正确;人体失水过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产生的兴奋通过有关神经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同时,还会导致由下丘脑分泌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的含量增加,使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B、C正确;抗利尿激素含量的升高,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D错误。 13.下列不利于人体散热的是 A. 骨骼肌不自主战栗 B. 皮肤血管舒张 C. 汗腺分泌汗液增加 D. 用酒精擦拭皮肤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点,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人体主要依靠调节产热量或者散热量来维持体温相对温度。在炎热环境中,通过增加散热途径调节体温;寒冷环境中,骨骼肌不自主的战栗是一个快速产热途径,增加产热量;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详解】骨骼肌不自主战栗会增加产热量,不利于人体散热,A符合题意;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以增加散热量,B不符合题意;汗腺分泌汗液增加,则散热量增加,C不符合题意;用酒精擦拭皮肤时酒精的挥发会带走部分热量,可以增加散热量,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4.动物受到惊吓刺激时,兴奋经过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兴奋还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 B. 惊吓刺激可以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 C. 神经系统可直接调节、也可通过内分泌活动间接调节心脏活动 D. 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使动物警觉性提高、呼吸频率减慢、心率减慢 【答案】D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动物的生命活动由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神经调节比激素调节更加迅速准确,激素调节在神经调节的影响下进行。肾上腺素具有促进肝糖原分解而升高血糖、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等作用。 【详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突触部位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传递,A正确;惊吓刺激可以通过图像、声音、接触等刺激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B正确;由题中信息:兴奋经过反射弧中的传出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从而加快心跳,说明神经系统可通过内分泌活动间接调节心脏活动。由题中信息:兴奋还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心脏(效应器即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心脏),说明神经系统可直接调节心脏活动,C正确;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使动物警觉性提高、呼吸加快、心跳与血液流动加速,D错误。故选D。 15.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说法正确是的 A. 摘除棉花顶芽的目的是解除侧芽生长素合成受到的抑制,以促进侧芽的发育 B. 乙烯是一种气体激素,可以促进果实的发育 C. 细胞分裂素主要在根尖产生,可促进细胞的伸长和分裂 D. 赤霉素可促进种子的萌发和果实的发育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3.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4.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植物体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 【详解】A. 摘除棉花顶芽的目的是解除顶端优势现象,使侧芽生长素降低而解除受到的抑制,以促进侧芽的发育,A错误; B. 乙烯可促进果实成熟,不能促进果实发育,B错误; C. 细胞分裂素主要由根尖合成,能促进植株细胞分裂,不能促进细胞伸长,C错误; D. 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能促进种子的萌发和果实的发育等作用,D正确。 【点睛】易混点:乙烯是促进果实成熟,不是促进果实发育;促进果实发育的主要是生长素和赤霉素等。 16.如果食物链上各营养级均以生物个体的数量来表示,并以食物链起点的生物个体数作底层来绘制数量金字塔,则只有两个营养级的夏季草原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牧草,第二营养级是羊)和森林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乔木,第二营养级是昆虫)数量金字塔的形状最可能是 A. 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 B. 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 C. 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 D. 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生态金字塔包括三种类型: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2、能量金字塔是以能量为单位构成的生态金字塔;数量金字塔是以数量为单位构成的生态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是以生物量为单位构成的金字塔。3、生物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有正金字塔形,也有倒金字塔形,而能量金字塔只有正金字塔形。 【详解】如果食物链上各营养级均以生物个体的数量来表示,并以食物链起点的生物个体数作底层来绘制数量金字塔,则可能出现正金字塔形,也可能出现倒金字塔形。只有两个营养级的夏季草原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牧草,第二营养级是羊),则牧草的数量比羊多,绘制的数量金字塔为正金字塔形;森林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乔木,第二营养级是昆虫),一棵树上可以有很多昆虫,因此,昆虫的数目比乔木的数量多,绘制的数量金字塔为倒金字塔形。综上分析,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A 正确,B、C、D均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生态金字塔的种类和特点,数量金字塔可能是正金字塔形,也可能是倒金字塔形,再根据题意作答。 17.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 B. 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 C. 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 D. 图丙中两种生物的竞争能力由弱到强再到弱,后期时X的种内斗争加剧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甲图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一致,属于互利共生的关系;乙图中两种生物一种增多(减少),另一种也随着增多(减少),属于捕食关系,其中a为被捕食者,b为捕食者;丙图中两种生物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或死亡,属于竞争关系。 【详解】A、甲图是互利共生的关系图,豆科植物和根瘤菌是此关系,A正确; B、甲图是“同生共死”的互利共生关系,乙图表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丙图表示“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B正确; C、乙图是捕食关系图,噬菌体与细菌是寄生关系,C错误; D、丙初期种内互助与竞争都会存在,后期因消失了一种,X种内斗争会加剧,D正确。 【点睛】分析本题关键在于根据种群的数量变化关系确定种间关系。 1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产者不一定都是植物,植物也不一定都是生产者 B. 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还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 C. 因为动物都是靠捕食获取食物,所以动物都是消费者 D. 生态系统的结构仅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及分解者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硝化细菌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机物属于生产则,但不是植物,同时植物中的菟丝子,属于消费者,故A正确;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一定是分解者,故B错;蚯蚓是动物,但属于分解者,故C正确;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故D错。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9.中国的古诗词中蕴含着很多生态学的知识,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白鹭的空间分布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B.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的传递 C.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明分解者可以将能量传递给生产者 D.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该诗句中包含了生态系统的所有成分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3、生物群落: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营养方式 自养 异养 异养 主要生物 绿色植物 动物 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 地位 生态系统的基石 生态系统最活跃的成分 生态系统的关键成分 作用 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 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利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 分解有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详解】A.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白鹭属于同一个种群,其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结构,A错误; B.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由于地势高,山中的温度一般比平原低,所以山中的桃花开得比外面晚,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的传递,B正确; C.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此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的生物是分解者,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再供给生产者利用,此过程没有能量的传递,C错误; D.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该诗句中包含了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等成分,不含分解者,D错误。 【点睛】注意:分解者分解有机物形成无机物,植物吸收无机物只是作为营养物质,不能为其生长发育作为能源物质。 20.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下列哪项不属于负反馈调节 A. 草原鼠的数量上升引起蛇的数量上升,使得鼠的增加受到抑制 B. 草原被蝗虫采食后,草原植物增强再生能力,减缓植物种群数量的下降 C. 森林局部着火破坏了部分植被,但空地土壤肥沃光照充足,幸存植物能迅速萌 发生长 D. 池塘被倒入大量污水后,水生生物大量死亡,进一步引起水质变差 【答案】D 【解析】 草原鼠的数量上升,蛇的食物增加引起蛇的数量上升,使得鼠的增加受到抑制属于负反馈调节,A正确;草原被蝗虫采食后,草原植物增强再生能力,可以减缓植物种群数量的下降,属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是负反馈调节,B正确;森林局部着火破坏了部分植被,但形成的空地土壤肥沃,光照充足,幸存植物能更迅速的萌发生长,属于负反馈调节,C正确;池塘被倾倒入大量污水后,水生生物大量死亡,进一步引起水质变差,属于正反馈调节,D错误。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名师点睛】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迅速丧失,生态系统难以恢复,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21.下列关于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有生物膜系统 B. 蓝藻能进行光合作用是因为细胞中含有叶绿体 C.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边界都是细胞膜 D. 原核细胞的拟核除没有核膜外,其他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没有差别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生物膜系统由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组成。 2、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 比较项目 原 核 细 胞 真 核 细 胞 大小 较小 较大 主要区别 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有拟核 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细胞壁 有,主要成分是糖类和蛋白质 植物细胞有,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动物细胞无;真菌细胞有,主要成分为多糖 生物膜系统 无生物膜系统 有生物膜系统 细胞质 有核糖体,无其他细胞器 有核糖体和其他细胞器 DNA存在形式 拟核中:大型环状、裸露 质粒中:小型环状、裸露 细胞核中:和蛋白质形成染色体 细胞质中:在线粒体、叶绿体中裸露存在 增殖方式 二分裂 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可遗传变异方式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详解】A、原核细胞中只有细胞膜一种生物膜,不具有生物膜系统,A错误; B、蓝藻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没有叶绿体,B错误; C、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边界都是细胞膜,C正确; D、原核细胞的拟核除没有核膜外,真核细胞的细胞核内有染色体和核仁等结构,而原核细胞内没有,D错误。 【点睛】注意:原核细胞中只有细胞膜一种生物膜,不具有生物膜系统 22.下列有关细胞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液泡与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有关 B. 核糖体与真核细胞的细胞骨架形成有关 C. 内质网与蛋白质和脂质的合成密切相关 D. 溶酶体能合成水解酶用于分解衰老的细胞器 【答案】D 【解析】 液泡内有糖类、无机盐、色素、蛋白质等物质,它对植物细胞内环境起调节作用,A正确;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而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B正确;内质网是有机物的合成“车间”,是蛋白质运输的通道,C正确;溶酶体含有水解酶用于分解衰老的细胞器,水解酶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D错误。 23.关于细胞的物质转运,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当人和动物细胞的线粒体受损伤时,K+外流将由主动运输转变为被动运输 B. 植物细胞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外流将导致细胞内渗透压升高 C. 海水中的海藻细胞可通过积累溶质来防止细胞过度脱水 D. 细胞质中的蛋白质可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 【答案】A 【解析】 【分析】 1、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外流导致细胞内渗透压增大,吸水力增强。 2、质壁分离的外因是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海藻细胞可通过积累溶质使得细胞液浓度增加,防止发生质壁分离。 3、大分子或颗粒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胞吞和胞吐,不需要载体,消耗能量。 【详解】A.K+外流属于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当线粒体受损伤时,运输方式不变,A错误; B.植物细胞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外流将导致细胞内渗透压升高,B正确; C.海水中的海藻细胞可通过积累溶质防止细胞过度脱水,C正确; D.细胞质中某些蛋白质可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如DNA聚合酶,RNA聚合酶等,D正确。 24.在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中,人们利用离体的叶绿体进行实验,逐渐探明了水的光 解和[H]的产生过程,如图所示(e-为负电子)。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过程①的完成与叶绿体中的色素无关 B. 过程②发生在类囊体膜上并存在着能量的转换 C. NADPH进入叶绿体基质中并参与合成C3的反应 D. 过程①②均可发生在所有自养型生物体内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的过程图解: 【详解】A.过程①是水在光下分解,需要叶绿体色素分子吸收的光能并转化电能,A错误; B.过程②是NADPH形成,发生在类囊体膜上并将色素分子吸收的光能转化为活跃的化学能,B正确; C.NADPH进入叶绿体基质并参与C3的还原,C3的合成是CO2的固定过程,与NADPH无关,C错误; D.一些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自养生物可能就不能进行①②过程,D错误。 【点睛】熟悉光合作用过程中两个阶段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是解答本题的基础。 25.某高等动物体内细胞正在进行有丝分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分裂间期,核DNA分子数加倍的同时染色体和染色单体数目也加倍 B. 分裂前期,中心体开始复制且逐渐移向细胞两极 C. 分裂末期,细胞中央位置出现细胞板,将细胞一分为二 D. 在细胞周期中,染色体存在的时间比染色质存在的时间短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 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 前期 由细胞两极发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已复制的两中心体分别移向两极,周围发出星射,形成纺锤体 末期 赤道板出现细胞板,扩展形成新细胞壁,并把细胞分为两个 细胞中部出现细胞内陷,把细胞质隘裂为二,形成两个子细胞 【详解】A. 在间期,细胞中主要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进行染色体复制,导致DNA数目加倍,但染色体数目不加倍,染色单体是从无变为有,A错误; B.在有丝分裂中,中心体的复制在细胞分裂的间期,B错误; C.在高等动物细胞内,分裂末期不会出现细胞板,C错误; D.在细胞周期中,染色体存在于分裂间期,染色质存在于分裂期,而分裂间期的持续时间远比分裂期长,D正确。 【点睛】易错点:题干信息强调“高等动物”,其细胞内有中心体(间期倍增,前期分到两极),但不会出现细胞板(因为不形成细胞壁)。 26.下列对实验的有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A. 采用同位素标记法——鲁宾和卡门研究光合作用释放O2中氧原子的来源 B. 实验中使用酒精——用苏丹Ⅲ染液检测花生子叶切片中的脂肪 C. 观察颜色变化——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检测酵母菌呼吸作用中CO2的生成 D. 实验过程中细胞始终保持生活状态——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 【答案】D 【解析】 【分析】 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光合作用发现史、证实DNA复制方式的实验、脂肪和还原糖的鉴定实验、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实验、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实验、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的实验和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梳理相关知识点,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A.鲁宾和卡门研究光合作用释放O2中氧原子的来源,采用了18O进行标记水和CO2中氧原子进行对比研究,所以采用了同位素标记法,A正确; B.用苏丹Ⅲ染液检测花生子叶切片中的脂肪,使用50%的酒精洗去浮色,B正确; C.用溴麝香草酚蓝检测酵母菌呼吸作用中CO2的生成,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C正确; D.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在解离时细胞已经死亡,D错误。 【点睛】熟悉课本中生物实验的原理、方法步骤是分析判断本题的前提。 27.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遇到病原体时,身体非特异性免疫启动的时间较特异性免疫早 B. 将体内流感病毒清除时,需要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共同参与 C. 特异性的抗原分子和淋巴因子可向B细胞传递信息引起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D. 过敏反应的实质是机体产生的抗体攻击了自身的正常细胞所导致的 【答案】D 【解析】 遇到病原体时,第一、二道防线先发挥作用,第三道防线后发挥作用,所以身体非特异性免疫启动的时间较特异性免疫早,A正确;病毒侵入人体时,人体先通过体液免疫防止病毒的扩散,然后再通过细胞免疫对侵入细胞的病毒予以彻底消灭,因此人体抵御流感病毒时,需要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共同参与,B 正确;特异性的抗原分子和淋巴因子可向B细胞传递信息引起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C正确;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自身免疫反应是机体产生的抗体攻击了自身的正常细胞所导致的,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免疫调节。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第一、二道防线共同构成了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据此答题。 28.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外界刺激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横向运输和极性运输的方向 B. 植物激素和环境因子的变化都会影响植物细胞内基因的表达 C. 植物激素通过直接参与细胞代谢来调控植物的各项生命活动 D. 幼茎切段中的生长素可通过促进乙烯的合成来促进细胞伸长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向有两种:①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有单侧光或者重力的作用),②极性运输(不受重力和单侧光的影响)。 2、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 3、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基因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4、植物激素的合成受基因组的控制,同时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也会影响激素的合成。 【详解】A.外界刺激不会影响极性运输的方向,A错误; B.基因的表达受环境的影响,植物激素和环境因子的变化都会影响植物细胞内基因的表达,B正确; C.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对细胞代谢起调节作用,C错误; D.低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细胞伸长,但生长素浓度增高到一定值时,就会促进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的增高,反过来又抑制了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D错误。 29.百山祖冷杉是世界最濒危的12种植物之一。某科研小组为保护该植物,在植物园中呈带状种植该植物,多年后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并根据年龄结构得知该种群较稳定。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植物园中的百山祖冷杉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可能相等 B. 题干中对百山祖冷杉保护措施属于建立自然保护区 C. 调査植物园中百山祖冷杉的种群密度应采取五点取样法 D. 自然分布区和植物园中的百山祖冷杉属于同一个种群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2、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场所;(2)迁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濒危物种保护中心;(3)建立精子库、种子库,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等。 3、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特点是个体间彼此可以交配,实现基因交流。 【详解】A.根据年龄结构得知该种群较稳定,说明植物园中百山祖冷杉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可能相等,A正确; B.在植物园中呈带状种植该植物,说明对于百山祖冷杉的保护措施属于迁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B错误; C.在植物园中呈带状种植该植物(百山祖冷杉),故调查植物园中百山祖冷杉的种群密度应采取等距取样法,C错误; D.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称为种群,自然分布区和植物园中的百山祖冷杉不是同一种群,D错误。 30.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h、10h、23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B. 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 C. 在培养到23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 D. 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h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曲线可知,更新培养基时间间隔越短,细菌甲的种群数量随培养时间延长数量越多。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3h(对应a曲线)时,种群增长为J型曲线,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10h(对应b曲线)时,种群增长类似于J型曲线,但增长速度较缓慢,而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h(对应c曲线)时,种群增长为S型曲线。 【详解】细菌甲是异养生物,通过分解培养基中的有机物获得无机物,给自身提供养分,A正确;更换培养基,为细菌提供了新的营养物质并除去了代谢废物,因此,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B正确;根据题图可知,在23h前,a组细菌甲的生长曲线呈现J型增长,说明a组培养基中资源和空间充足,C正确;由题图曲线可知,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h时,种群在早期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D错误。故选D。 31.图甲表示某生物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①表示出生率,②表示死亡率),图乙表示该生物种群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 素除图甲中的因素外,还有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B. 由图甲可知该生物种群密度将增大,图乙中bc段对应的年龄组成为衰 退型 C. 若一段时间后,图甲中的①、②发生重合,可对应于图乙中的c点 D. 种群数量在图乙的b点时,捕捞经济鱼类可获得最大日捕获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甲分析,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故该种群为增长型,且为J型增长。 据图乙分析,a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a-b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升高,种群数量增长加快;b 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b-c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降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减慢;c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 【详解】A.直接影响该生物种群密度的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所以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除图甲中的因素外,还有迁入率和迁出率,A错误; B.由图甲可知,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故该生物种群密度将增大,图乙中bc时间段种群增长速率减慢,但仍然在增长,对应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错误; C.若一段时间后,甲图中的①②发生重合,增长速率为0,数量不再增加,表明此时该生物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对应在乙图上的时间点为c,C正确; D.种群增长速率在图乙的b点时,捕捞经济鱼类可持续快速增长,而获得最大日捕获量则应该在c点捕获,D错误。 【点睛】易错点: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的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32.下图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N1〜N6表示能量数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生产者呼吸作用过程中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和ATP B. 能量由第一营养级传递给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N1/N2)× 100% C.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由初级消费者流向蜣螂的能量为N6 D. N5的去向之一是用于初级消费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各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的去向主要有:呼吸作用消耗、流向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和未被利用。 【详解】A.生产者呼吸过程中释放的化学能,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转移到ATP中暂时储存,ATP是物质不是能量,A错误; B.生产者的能量是N2,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是N5,因此能量的传递效率是N5/N2×100%,B错误; C.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N2,由初级消费者流向蜣螂的能量为0,流向蜣螂的能量N6是来自生产者,C错误; D.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N5的去向之一是用于初级消费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D正确。 【点睛】两个易错点:一是细胞内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的化学能不能说转变为ATP,只能说转变为ATP中的化学能;二是分解者从粪便中获得的能量直接来自于产生粪便的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不是来自于产生粪便的营养级的同化量。 33.如图为生物圈屮碳循环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④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③过程代表化能合成作用 B. 该图既能表示物质循环过程,也能准确表示能量流动过程 C. 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甲、乙、丙间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D. 图中甲、乙、丙包含的所有种群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碳元素,不断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居住于一定区域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分析题图:④代表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③代表呼吸作用,甲代表分解者,乙代表生产者,丙代表消费者。 【详解】A.③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④过程代表化能合成作用或光合作用,A错误; B.该图只能表示物质循环过程,不能代表能量流动,B错误; C.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碳元素,不断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碳元素只有在生物群落(即甲、乙、丙之间)中的传递时才是有机物的形式传递,C错误; D.生物群落包含生活在同一地域的所有生物的总和,图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共同构成生物群落,D正确。 【点睛】易错点提示——物质循环定义:组成生物体的C、H、O、N、P、S 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34. 设计制作小生态瓶应该遵循一定的原理和要求,下面列举的原理或要求中,合理的是 A. 应该将生态瓶放在阳光能够直接照射到的地方,以保证获得足够的能量 B. 应该经常向小生态瓶中通气,从而保证瓶中生物的呼吸 C. 小生态瓶中投放的生物必须有很强的生命力,投放的动物数量要多一些 D. 小生态瓶的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必须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生态瓶要避免阳光直射,故A错误。不能通气,不需要人为干预,故B错误。投放的不同营养级的生物比例要合适故C错误。小生态瓶也具备生态系统的功能,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必须能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 3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B. 当外界干扰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 C. 生物圈中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D.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其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形成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1)基础: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 (2)特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生态系统原状难以恢复。 3. 生物多样性指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详解】A.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A正确; B.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当外界干扰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B正确; C.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选项中的生物只构成了物种的多样性,C错误; D.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间接价值大于直接价值,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以下几个关键的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之间的关系等。 二、非选择题 36.将生长在水分正常土壤中的某植物通过减少浇水进行干旱处迹,该植物根细胞中溶质浓度增大,叶片中的脱落酸(ABA)含量增高,叶片气孔开度减小。回答下列问题。 (1)经干旱处理后,植物根细胞的吸水能力会________,同时叶片的蒸腾速率会_________,以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 (2)与干旱处理前相比,干旱处理后该植物光合速率会________,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3)根系是植物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根细胞内自由水的主要作用有____(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 (1). 增强 (2). 降低 (3). 降低 (4). 叶片气孔开度减小,使供应给光合作用所需的CO2减少 (5). 水参与根细胞内的生化反应,水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 【解析】 【分析】 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是考查课本多个相关知识,先阅读题干找出实验目的,根据实验目的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并根据问题提示结合基础知识进行回答。 【详解】(1)因为干旱处理,该植物根细胞中溶质浓度增大,所以该植物根细胞的吸水能力增强;同时叶片的蒸腾速率会降低,目的是增强自身的保水能力。 (2)与干旱处理前相比,干旱处理后该植物的光合速率会下降,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干旱处理叶片气孔开度减小影响二氧化碳进入叶肉细胞,使供应给光合作用所需的CO2减少。 (3)细胞内自由水的主要生理作用有:细胞内良好溶剂;参与某些化学反应;为细胞提供液体环境;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等。 【点睛】关键:植物能适应干旱环境必然具有相应的保水、吸水能力增强的特点,进而影响植物光合作用,主要就是因为叶片气孔开度减小,使供应给光合作用所需的CO2减少。 37.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发现癌症免疫疗法的詹姆斯•艾利森和本庶佑。相关研究揭示,癌细胞表面的PD—L1蛋白能与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关闭T 细胞的抗癌反应,从而使癌细胞逃过人体的免疫系统。药物X能抑制上述结合过程,从而起到显著的治疗作用,如图表示该种药物作用后的情况: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癌变是细胞中_______发生突变的结果,人体免疫系统能够及时消灭机体产生的癌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________功能。 (2)由图可知,T细胞识别癌细胞是通过_________相结合实现的。癌细胞表面的PD—U蛋白能与T细胞表面的PD— 1结合依赖于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 (3)结合图示分析药物X可能的作用机理是________,从而恢复T细胞的抗癌反应。 【答案】 (1). 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2). 监控和清除 (3). T细胞表面受体和癌细胞表面抗原 (4). 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5). 药物改变了PD-L1或PD-1的空间结构,从而使PD-L1与PD-1不能结合 【解析】 【分析】 1.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2.人体免疫系统能够及时消灭机体产生的癌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3. 通过图示可知,T细胞识别癌细胞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与癌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实现的。癌细胞表面的PD-L1蛋白能与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关闭T细胞的抗癌反应,从而使癌细胞逃过人体的免疫系统,此过程依赖于细胞膜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详解】(1)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人体免疫系统能够及时消灭机体产生的癌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2)通过图示可知,T淋巴细胞识别癌细胞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与癌细胞表面抗原,相结合实现的。癌细胞表面的PD-L1蛋白能与T淋巴细胞表面的PD-1结合,关闭T细胞的抗癌反应,从而使癌细胞逃过人体的免疫系统,此过程依赖于细胞膜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3)结合图示可知药物X的作用机理可能是含有的PD-1抑制剂(或PD-L1抑制剂)可以和PD-1(或PD-L1)结合,进而阻止PD-1与PD-L1结合,使T细胞能重新识别癌细胞。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在于结合题意和题图,一是明确T细胞识别癌细胞的机理;二是明白关闭T细胞的抗癌反应的机理。 38.为研究吲哚乙酸(IAA)的运输特点,科学家用放射性同位素14C标记IAA开展如下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中AB为茎尖切段,琼脂块①和②中出现较强放射性的是__________ (填序号),说明IAA在茎尖的运输________(填“是”或“不是”)极性运输。若先用某种抑制剂(不破坏IAA、不影响细胞呼吸)处理茎尖切段,再重复上述实验,结果琼脂块①和②中放射性强度相近,说明该抑制剂的作用机理可能是_______。 (2)若图中AB为成熟茎切段,琼脂块①和②均出现较强放射性,说明IAA在成熟茎切段中的运输________(填“是”或“不是”)极性运输。在单侧光照射下,植物出现向光性的原因是_____。 【答案】 (1). ① (2). 是 (3). 抑制剂与运输IAA的载体结合 (4). 不是 (5). 单侧光照射后,植物背光侧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侧,从而使背光侧生长快于向光侧,造成向光弯曲生长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琼脂块①上方的茎尖切段是正放的,而琼脂块②上方的茎尖切段是倒放的,由于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所以琼脂块①中出现较强放射性。由于生长素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消耗能量,而抑制剂不破坏IAA、不影响细胞呼吸,所以其作用机理是与运输IAA的载体结合,从而阻碍生长素的运输。 【详解】(1)若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则琼脂块①和②中只有①出现较强放射性;若先用某种抑制剂处理茎尖切段,且不破坏IAA、不影响细胞呼吸,结果琼脂块①和②中放射性强度相近,说明该抑制剂的作用机理可能是与运输IAA的载体结合,从而阻碍生长素的运输。 (2)若图中AB为成熟茎切段,琼脂块①和②均出现较强放射性,说明IAA在成熟茎切段中的运输不是极性运输,即不遵循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在单侧光照射下,植物出现向光性是因为单侧光刺激后,植物背光侧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侧,从而使背光侧生长快于向光侧,造成向光弯曲生长的现象。 【点睛】解答本题只需牢牢抓住生长素若发生极性运输(即从形态学上端到下端),则琼脂块①和②中只有①出现较强放射性,反之若不存在极性运输,则两块琼脂块放射性强度接近。 39.回答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问题。 (1)废弃的农田演替至草本和灌木混生阶段时,与初始阶段相比,一年生草本植物的数量大幅度减少,其原因是____。 (2)与农田生态系统相比,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其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态交错区又称群落交错区,是两个或多个生态地带之间(或群落之间)的过渡区 域。生态交错区物种的数目及一些物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称为“边缘效应”。生态交错区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_______。在森林草原交错区,随着气候越趋干旱,草本植物逐渐占优势,直到最后该地区只遗留了大片的草原,这属于群落的___演替。 (4)在农业生态系统中,使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的________,导致该种害虫的_______明显降低,从而减轻害虫的危害,上述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属于______防治。 【答案】 (1). 一年生草本植物在竞争阳光和空间中处于劣势,大部分被取代 (2). 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高,营养结构复杂 (3). 丰富度 (4). 次生 (5). 性别比例 (6). 种群密度 (7). 生物 【解析】 【分析】 1、在演替过程中是优势物种的取代,所以当废弃的农田演替至草本和灌木混生阶段时,接下来的优势物种应是灌木,而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于灌木争夺阳光和空间等竞争中被淘汰,所以数量大幅度减少。 2、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该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抵抗力稳定性越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相对性,当受到大规模干扰或外界压力超过该生态系统自身更新和自我调节能力时,便可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甚至引发系统崩溃。 【详解】(1)废弃的农田演替至草本和灌木混生阶段时,与初始阶段相比,一年生草本植物的数量大幅度减少,其原因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争夺阳光和空间等竞争中处于劣势,大部分被灌木等高大植物所取代。 (2)生态系统中物种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对此,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之所以高于农田生态系统,就是因为森林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更高,营养结构更复杂。 (3)生态交错区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凡是生态系统中原本的土壤条件存在,且还存在一些繁殖体,甚至是少量物种为基础之上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 (4)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由于使用性引诱剂诱杀某害虫种群的雄性个体,会破坏害虫种群的性别比例,进而影响其繁殖能力,导致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降低,达到减轻害虫危害,这种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属于生物防治。 【点睛】关键点: 1.苔藓被草本取代,草本被灌木取代,灌木被乔木取代,原因都是后者高大,在环境中竞争阳光和空间处于优势。 2.生态系统中自我调节能力的强弱与其物种多样性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呈正相关。 40.为了改善城区河流的水生生态环境,城市景观设计师们在水面上设置了许多生态浮床。生态浮床就是将植物种植于浮于水面的床体上,充分利用各种生物有效进行水体修复的技术(如图1)。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浮床体现了群落的_____结构,可以为鸟类及鱼类提供____。 (2)图1中的食草性鱼类作为消费者在该生态环境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3)在一定时间内,该河流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值为a,全部消费者所获得的能量值为b,全部分解者所获得的能量值为c,则a、b、c之间的关系为__________。 (4)图2表示某底栖动物种群数量队Nt+1/N比值与时间(t)的关系图,当t为a—b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_______;当t为c—d时,该底栖动物的出生率______ (填“大于”、“等于”、“小于”)死亡率。 【答案】 (1). 垂直 (2). 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 (3). 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4). a>b+c (5). 衰退型 (6). 大于 【解析】 【分析】 1、生态浮床是指将植物种植于浮于水面的床体上,体现了群落的空间结构中垂直结构,可以为鸟类及鱼类提供栖息环境和食物。其处理污水具有简单有效、花费少、耗能低和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同时浮床还可以美化环境。 2、分析曲线图:Nt+1与Nt的比值>1说明种群数量在增加,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为增长型;Nt+1与Nt的比值=1说明种群数量维持稳定,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呈稳定型;Nt+1与Nt的比值<1说明种群数量在减少,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呈衰退型。 【详解】(1)生态浮床是指将植物种植于浮于水面的床体上,体现了群落的空间结构中垂直结构,可以为鸟类及鱼类提供栖息环境和食物条件。 (2)该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作用具有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根据某一营养级的同化量=呼吸消耗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 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可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在一定时间内,该河流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即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值为a,全部消费者所获得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值为b,全部分解者所获得的能量值为c,由此可知a、b、c三者的关系为a>b+c。 (4)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当t为a-b时,Nt+1与Nt的比值<1,说明种群数量在减少,出生率小于死亡率,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当t为c—d时,该底栖动物的Nt+1与Nt的比值>1,说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点睛】本题关键在分析(4)小题中涉及的曲线图含义:Nt+1与Nt的比值>1说明种群数量在增加,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为增长型;Nt+1与Nt的比值=1说明种群数量维持稳定,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呈稳定型;Nt+1与Nt的比值<1说明种群数量在减少,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呈衰退型。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