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4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五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Word版
2017-2018学年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五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 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下列化学物质中,不是植物激素的是( ) A.乙烯 B.吲哚乙酸 C.吲哚丁酸 D.2,4﹣D 2. 8.“红柿摘下未熟,每蓝用木瓜三枚放入,得气即熟,并无涩味”,这是宋朝苏轼《植物粗谈·果品》中记录的一种方法。此文中“气”及其功能是( ) A.指的是CO2,作用是使柿成熟 B.指的是乙烯,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 C.指的是赤霉素,作用是去除柿的涩味 D.指的是生长素,作用是促进果实发育 3. 园林工人为使灌木围城的绿篱长得茂密、整齐,需要对绿篱定期修剪,其目的( ) A.抑制侧芽生长 B.抑制其开花结果 C.抑制向光性 D.促进侧芽生长 4.下列各组植物激素中,其生理作用都能促进植物生长发育的是( ) A.赤霉素和高浓度的生长素 B.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 C.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 D.脱落酸和低浓度的生长素 5.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激素的产生部位和作用部位可以不同 B.植物茎尖的细胞可利用色氨酸合成生长素 C.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可以在同一细胞中起作用 D.生长素可通过促进乙烯合成来促进茎段细胞伸长 6.生长素浓度对植物不同器官的作用效果相同的是 ( ) A.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 B.植物的向光性和顶端优势 C.茎的背地性和植物的向光性 D.根的向地性和植物的向光性 7.侧芽生长素的浓度总高于顶芽,但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仍大量积存在侧芽部位,这是因为生长素的运输方式属于( ) A. 主动运输 B. 自由扩散 C.协助扩散 D.渗透作用 8.下列有关植物激素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植物激素都直接参与了细胞内的各种生命活动 B.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番茄就能得到无子番茄 C.植物的向光现象说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D.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促进根生长的结果可能相同 9.某同学发现了一株花色奇特的杜鹃花,于是采摘了部分枝条,打算用扦插的方式进行繁殖。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采摘的枝条中,芽较多的较嫩枝条相对来说更容易生根 B.生长素促进生根效果与生长素处理枝条的时间长短成正比 C.生长素类似物有一定的毒性,实验结束后应妥善处理废液 D.可发现两个不同的生长素浓度,促进根生长的效果相同 10.如图所示,用燕麦胚芽鞘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会引起弯曲现象的是( ) A.①④ B.④⑤ C.①②③ D.①③④ 11. 下列不属于种群特征的是( ) A.年龄组成 B.种群演替 C.性别比例 D.种群密度 12. 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丰富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出生率和死亡率与年龄结构有关 C.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有一定影响 D.迁入率和迁出率也能种群数量的变化 13. 在对某种鼠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志鼠15只。则该种群数量为:( ) A.88只 B.86只 C.90只 D.92只 14. 如下图所示,在下面四个年龄分布类型中,哪一类型种群灭绝的可能性最大( ) 老年组 生殖年龄组 幼年组 D C B A 15. 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A.标志重捕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时个别标志物脱落 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C.样方法调查法国梧桐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D.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以及相邻两边及其夹角的菌体 16. 在下图中,表示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增长的是( ) 17. 下表表示红色酵母菌和毛霉必须供应的生长因子(培养基中必需加入、以保证微生物正常生长的物质)和各自能够合成并释放到培养基中的物质。如果将这两种微生物培养在同一培养基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 生物 必须供应的生长因子 能合成释放的物质 红色酵母 嘧啶 噻唑 毛霉 噻唑 嘧啶 A.竞争 B.捕食 C.互利共生 D.寄生 18. 右三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那么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 A.竞争、捕食、互利共生 B.互利共生、捕食、竞争 C.竞争、互利共生、捕食 D.捕食、竞争、互利共生 19. 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种群密度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B.森林动物的垂直分层主要与光照有关 C.种群和群落均有各自的空间特征 D.人类活动往往能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20. 在同一纬度地区,引起对植被分布呈“森林→草原→荒漠”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温度 B.阳光 C.水分 D.矿物质 21. 下列群落演替系列中,属于初生演替的是( ) A.河流因为堵塞而成沼泽,上面长出了新的植物 B.弃耕后的农田长出杂草,几年后又长出多年生植物 C.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遭严重砍伐破坏后,很快又长出新的植物 D.某地海底火山爆发形成了一个新岛,后来又逐渐长出了很多植物 22. 在生态系统中,对下列生物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硝化细菌—自养生物—生产者 B.大肠杆菌—寄生生物—分解者 C.乳酸菌—需氧生物—分解者 D.酵母菌—异养生物—消费者 23. 如图为南极某海域的食物网。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 A.此食物网共有6条食物链 B.硅藻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 C.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都属于同一营养级 D.严禁过度捕杀蓝鲸是由于其对该食物网影响最大 24. 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假如猫头鹰的食物有2/5来自于兔 子, 2/5来自于鼠,1/5来自于蛇,那么猫头鹰若增加20 g 体重,最少需要消费植物( ) A.600 g B.900 g C.1 600 g D.5 600 g 25. 下图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部分图解,①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循环进行的 B.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时逐级递减 C.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 D.图中①代表呼吸作用所消耗的能量 26. 如图①为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金字塔,图②为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倒金字塔,以下解释不符合客观事实的是( ) A.组成①和②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生物因素有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 B.流经①或②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主要是①或②生态系统的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 C. ②生态系统可以对①生态系统产生强烈的干扰 D.人类活动均对①或②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27. 下面是某营养元素循环简图,下列哪一组合能代表X、Y、Z三种生物?( ) A.分解者、消费者、生产者 B.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 C.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D.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 28.下列关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 B.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C.先进行物质循环,后发生能量流动 D.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29. 如图中食物网所代表的生态系统中,施用了杀虫剂林丹,这种杀虫剂自然降解的速度极慢。这种杀虫剂在下列生物体内的浓度最高的是( ) A.A B.H C.G D.F 30. 下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d过程代表光合作用,b过程代表呼吸作用 B.甲所示的营养级在食物链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 C.碳元素在甲、乙、丙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D.碳元素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 莆田第二十五中学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月考一试卷 高二生物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每空2分,共计40分) 1. 如图表示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请分析回答: (1)促进芽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是 mol/L。 (2)图示中三种植物器官对生长素敏感程度的次序为 。 (3)A点所对应的生长素的浓度对根生长的效应是 ,对芽生长的效应是 ,说明了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调节作用的特点是 。 (4)B点所对应的生长素的浓度对茎生长的效应是 。 2. 试回答下列有关生物学问题: (1)在生物学上,该林区的全部点斑林鸽构成一个 ,而林区的全部鸟类及与鸟类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构成一个 ;该林区的全部生物与其 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叫做 。 (3)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 。 (4)研究表明森林植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森林植物的分层与 有关。而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样的 ,导致群落中的动物也具有分层现象。 3.如图甲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m1.m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图乙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其中a~g表示能量值。请据图作答: (1)图甲中,m1.m2表示的能量形式分别为 、 。通常情况下,位于第Ⅳ营养级的生物个体数量一般远远比第Ⅲ营养级的要 。 (2)图乙中,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 ,C表示 。若图甲中营养级Ⅰ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y,则营养级Ⅰ和Ⅱ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用图中所给字母表示)。 (3)由图乙可以总结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特点是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