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卷·2018届福建省漳州市长泰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福建省漳州市长泰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解析版)

‎2016-2017学年福建省漳州市长泰一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 ‎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人体的内环境中,与组织液成分最接近的是(  )‎ A.血液 B.血浆 C.淋巴 D.原尿 ‎2.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  )‎ A.酶促反应速率加快 B.渗透压下降 C.细胞代谢紊乱 D.糖尿病 ‎3.下列物质中,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有(  )‎ A.甲状腺激素、氧气、尿素、小分子蛋白 B.氨基酸、麦芽糖、二氧化碳、钠离子 C.消化酶、钙离子、脂肪、葡萄糖 D.呼吸氧化酶、脂肪酸、尿酸、胆固醇 ‎4.如图为DNA分子在不同酶的作用下所发生的变化,图中依次表示限制性内切酶、DNA聚合酶、DNA连接酶、解旋酶作用的正确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④②③ D.①④③②‎ ‎5.图代表肌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X、Y、Z表示三种细胞外液,叙述错误的是(  )‎ A.若饮食过咸,则Y中渗透压会升高 B.X中的大分子物质可通过Z进入Y C.肌细胞的代谢产物可能导致x的pH降低 D.X、Y、Z理化性质的稳定依赖于神经调节 ‎6.如图是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甲、乙表示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 B.三种调节方式中,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 C.丙、丁可以表示温度和酸碱度 D.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可以变化,否则机体就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7.下列关于基因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基因工程的生物学原理是基因重组 B.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能够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C.整个过程都需要酶的催化 D.基因工程属于分子水平的操作 ‎8.下列关于膝跳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反射活动由一定的刺激引起 B.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突触处双向传递 C.反射活动的发生需要反射弧结构完整 D.反射活动中需要神经递质参与兴奋的传递 ‎9.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突触前神经元具有合成递质的能力 B.突触前神经元在静息时能释放神经递质 C.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 D.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能引起后膜电位变化 ‎10.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在非细胞条件下也能发挥作用 B.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 C.血液中未参与免疫反应的淋巴细胞都是记忆细胞 D.神经细胞上神经冲动的传导都以局部电流为前导 ‎11.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 B.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 C.吞噬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 D.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 ‎12.吞噬细胞对细菌抗原的吞噬、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特异性地吞噬细菌抗原 B.溶酶体参与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 C.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可直接呈递给B淋巴细胞 D.抗原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只存在于体液免疫 ‎13.少数人注射青霉素后出现胸闷、气急和呼吸困难等过敏(超敏)反应症状,严重者发生休克.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 B.青霉素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C.机体初次接触青霉素后,活化的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后会发生自身免疫反应 ‎14.关于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非特异性免疫是能够遗传的 B.过敏反应是由非特异性免疫异常引起的 C.机体能够通过非特异性免疫产生记忆细胞 D.非特异性免疫只对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 ‎15.在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中,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是(  )‎ A.只有体液免疫才需要抗体的参与,只有细胞免疫才需要淋巴细胞的参与 B.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分别组成人体内防止病原体入侵的第二、第三道防线 C.对侵入人体的病原体由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对癌细胞由细胞免疫发挥作用 D.在抗病毒感染中,往往需要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共同作用 ‎16.关于植物生长素和生长素类似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促进无子果实的发育 B.同一植株和芽生长所需的最适生长素浓度相同 C.单侧光照射燕麦胚芽鞘可使其生长素分布发生变化 D.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可促进其生根 ‎17.科学家温特做了如下实验:把切下的燕麦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几小时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将琼脂块切成小块.再将经处理过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一侧,结果胚芽鞘会朝对侧弯曲生长.但是,如果放上的是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胚芽鞘则既不生长也不弯曲.该实验证明了(  )‎ A.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B.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某种化学物质 C.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D.胚芽鞘会弯向光源生长 ‎18.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激素的产生部位和作用部位可以不同 B.植物茎尖的细胞可利用色氨酸合成生长素 C.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可以在同一细胞中起作用 D.生长素可通过促进乙烯合成来促进茎段细胞伸长 ‎19.果实生长发育和成熟受多种激素调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分裂素在果实生长中起促进作用 B.生长素对果实的发育和成熟没有影响 C.乙烯在果实生长和成熟中起抑制作用 D.脱落酸在果实成熟中促进细胞分裂和果实脱落 ‎20.下列各组植物激素中,其生理作用全是促进植物生长发育的是(  )‎ A.高浓度的生长素和赤霉素 B.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 C.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 D.低浓度的生长素和脱落酸 ‎21.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分裂而促进植物的生长 B.燕麦幼苗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光照方向有关 C.生长素从顶芽运输到侧芽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D.自然状态下西瓜的果实发育所需的生长素是由邻近的芽和幼叶产生的 ‎22.下列激素的生理作用相互拮抗的是(  )‎ A.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 B.甲状腺素与肾上腺素 C.肾上腺素与胰高血糖素 D.生长激素与甲状腺素 ‎23.基因工程是DNA分子水平的操作,下列有关基因工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限制酶只用于切割获取目的基因 B.载体与目的基因必须用同一种限制酶处理 C.基因工程所用的工具酶是限制酶,DNA连接酶 D.带有目的基因的载体是否进入受体细胞需检测 ‎24.改良缺乏某种抗病性的水稻品种,不宜采用的方法是(  )‎ A.诱变育种 B.单倍体育种 C.基因工程育种 D.杂交育种 ‎25.将杂合的二倍体植株的花粉培育成一株幼苗,然后用秋水仙素处理,使其能正常开花结果.该幼苗发育成的植株具有的特征是(  )‎ A.能稳定遗传 B.单倍体 C.有杂种优势 D.含四个染色体组 ‎26.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形状没有作用.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80%,a基因频率为20%;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60%,a基因频率为40%.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  )‎ A.75% B.50% C.42% D.21%‎ ‎27.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F区和T区.20世纪90年代初,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F区的(  )‎ A.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 B.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 C.物种丰(富)度出现大幅度下降 D.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 ‎28.下列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的定向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B.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地理隔离使种群间基因不能交流,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D.共同进化就是物种间在相互中不断发展和进化 ‎29.某植物种群中,AA个体点16%,aa个体占36%,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依次为(  )‎ A.增大,不变;不变,不变 B.不变,增大;增大,不变 C.不变,不变;增大,不变 D.不变,不变;不变,增大 ‎30.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判断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定向的变异 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C.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是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 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 ‎ 二、非选择题 ‎31.假设A、b代表玉米的优良基因,这两种基因是自由组合的.现有AABB,aabb两个品种,为培育出优良品种AAbb,可采用的方法如图所示.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由品种AABB、aabb经过①、②、③过程培育出新品种的育种方式称为  ,其原理是此过程中会出现  .应用此育种方式一般从  代才能开始选育AAbb个体,是因为  .‎ ‎(2)若经过过程②产生的子代总数为1552株,则其中基因型为Aabb理论上有  株.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经过过程③,子代中AAbb与aabb的数量比是  .‎ ‎(3)过程⑤常采用  技术得到Ab个体.与过程“①②③”的育种方法相比,过程⑤⑥的优势是  .‎ ‎(4)过程⑦育种方式是  ,与过程⑦比较,过程④方法的明显优势是  .‎ ‎32.某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大块农田发生稻化螟虫害,承包土地的农民起初在稻田里喷洒DDT家药,但几年后又不得不以放养青蛙来代替喷洒农药.如图为在此时期内稻化螟种群密度变化示意图,分析回答:‎ ‎(1)从A点到B点,在施用杀虫剂的初期,害虫种群密度都急剧下降,但仍有极少数个体得以生存,原因是  .‎ ‎(2)从B点到C点曲线回升的原因是  .在这个过程中,农药对害虫起作用,这种作用是  (定向或不定向)的,是通过农药与害虫之间的  实现的.‎ ‎(3)一般认为,C到E点为生物防治期,请根据曲线对比两种治虫方法,可以看出农药防治害虫的缺点是  .‎ ‎(4)如果A到D为农药防治期,这说明在C点时,农民在使用农药时可能采取了某种措施,这种措施最可能是  .‎ ‎33.如图是人体内组织细胞和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内环境包括  (用标号表示),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  (用标号表示),其稳态调节机制指  .‎ ‎(2)组织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氧是如何从毛细血管到达细胞的?(用图中标号表示)  .‎ ‎(3)组织细胞所需的营养等物质通过  等系统才能到达各种组织细胞.而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终产物要通过  等系统才能排出体外.‎ ‎34.某种药物可以阻断蟾蜍屈肌反射活动.图甲为该反射弧的模式图,图乙表示图甲中某部分结构的化学信号传递过程.请回答:‎ ‎(1)图甲中1~5的名称依次为:1.  2.  3.  4.  5.  ,兴奋在该反射弧中的传导是  (单向、双向)的,这主要取决于  (填字母)的特点.‎ ‎(2)图甲中A、B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C为突触间隙.下列实验结果中,能够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的是  ‎ ‎①将药物放在A,刺激B,肌肉收缩 ②将药物放在B,刺激A,肌肉收缩 ③将药物放在C,刺激B,肌肉不收缩 ④将药物放在C,刺激A,肌肉收缩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3)图乙中,神经递质由A细胞合成经过  (细胞器)包装加工,形成突触小泡,后者再与  融合,从而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突触间隙中的液体应为  .‎ ‎(4)图乙中,突触后膜上“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引起B细胞的反应.膜上“受体”的化学本质最可能是  .‎ ‎35.人工合成的植物激素类似物常用于生产实践.某课题组研究了激素类似物甲和激素类似物乙对微型月季生根和侧芽生长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1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甲(空白柱)和乙(填充柱)的这些实验浓度对微型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分别是  、  .‎ ‎(2)由图1的结果  (填“能”或“不能”)判断0.5 μmol/L的激素类似物乙对生根的影响.为探究3 μmol/L的激素类似物甲和0.5 μmol/L的激素类似物乙对微型月季插条生根的复合影响,应设计(几组?)  .‎ ‎(3)已知甲为生长素类似物,图2为其X、Y和Z三种浓度下对微型月季茎段侧芽生长的影响,则:‎ ‎①X浓度的甲对微型月季茎段侧芽生长具有  作用.‎ ‎②X浓度、Y浓度和Z浓度之间大小的关系是  .‎ ‎36.根据人体调节产热的主要途径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TRH是  (激素).与图有关的是下丘脑  中枢.‎ ‎(2)寒冷环境中A和B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  ,可作用于骨骼肌和其他组织.‎ ‎(3)常温下,血液中A有增加趋势是,TRH和TSH的分泌量将  ;这种调节属于  调节.‎ ‎(5)由下丘脑到B发挥作用,其调节方式是  .‎ ‎ ‎ ‎2016-2017学年福建省漳州市长泰一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人体的内环境中,与组织液成分最接近的是(  )‎ A.血液 B.血浆 C.淋巴 D.原尿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人体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为:‎ ‎.‎ ‎【解答】解: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三者构成人体内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它们基本成分相似,但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且淋巴是由组织液直接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的.因此,淋巴与组织液成分最接近.‎ 故选:C.‎ ‎ ‎ ‎2.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  )‎ A.酶促反应速率加快 B.渗透压下降 C.细胞代谢紊乱 D.糖尿病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各种成分和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生理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可能会导致酶促反应速率减慢,但不会引起酶促反应速率加快,A错误;‎ B、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不一定会引起渗透压下降,B错误;‎ C、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因此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必然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C正确;‎ D、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不一定会引起糖尿病,D错误.‎ 故选:C.‎ ‎ ‎ ‎3.下列物质中,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有(  )‎ A.甲状腺激素、氧气、尿素、小分子蛋白 B.氨基酸、麦芽糖、二氧化碳、钠离子 C.消化酶、钙离子、脂肪、葡萄糖 D.呼吸氧化酶、脂肪酸、尿酸、胆固醇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人体的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凡是血浆、淋巴、组织液的成分,都是内环境的成分.葡萄糖、氧气、二氧化碳和氨基酸或者作为人体细胞生活所需的养料、氧气,或者是细胞代谢产生的终产物,在血浆、组织液等处都可能存在,因此,它们都可以作为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而血红蛋白是人体红细胞的组成,属于细胞内而非细胞外液的成分,因而它就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解答】解:A、血浆中含有甲状腺激素、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质,故属于内环境成分,A正确;‎ B、麦芽糖属于二糖,不是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消化酶在消化道中,不会进入内环境,C错误;‎ D、呼吸氧化酶属于胞内酶,不会在内环境中,D错误.‎ 故选:A.‎ ‎ ‎ ‎4.如图为DNA分子在不同酶的作用下所发生的变化,图中依次表示限制性内切酶、DNA聚合酶、DNA连接酶、解旋酶作用的正确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④②③ D.①④③②‎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DNA分子的复制.‎ ‎【分析】分析图解:图①双链DNA分子中间出现了黏性末端,图②两个具有黏性末端的DNA片段连接成一个完整的DNA分子,图③中DNA分子的双链解开,图④是以解开的单链DNA作为模板形成子链的过程.‎ ‎【解答】解:限制酶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形成黏性末端,因此作用于①;DNA聚合酶用于DNA分子的复制,能在单链上将一个个脱氧核苷酸连接起来,因此作用于④;DNA连接酶能在具有相同碱基末端的两个DNA片段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因此作用于②;解旋酶能够将DNA分子的双螺旋解开,故作用于③.‎ 故选C.‎ ‎ ‎ ‎5.图代表肌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X、Y、Z表示三种细胞外液,叙述错误的是(  )‎ A.若饮食过咸,则Y中渗透压会升高 B.X中的大分子物质可通过Z进入Y C.肌细胞的代谢产物可能导致x的pH降低 D.X、Y、Z理化性质的稳定依赖于神经调节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 从图中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可判断,x是组织液,y是血浆,z是淋巴.若饮食过咸,则血浆中渗透压会升高;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可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肌细胞的无氧呼吸代谢产物是乳酸可导致组织液的ph略有降低;内环境的稳态调节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并非只有神经调节.‎ ‎【解答】解:A、图中x是组织液,y是血浆,z是淋巴.若饮食过咸,则血浆中渗透压会升高,A正确;‎ B、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可通过淋巴进入血浆,B正确;‎ C、肌细胞的无氧呼吸代谢产物是乳酸可导致组织液的ph略有降低,C正确;‎ D、内环境的稳态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D错误.‎ 故选:D.‎ ‎ ‎ ‎6.如图是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甲、乙表示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 B.三种调节方式中,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 C.丙、丁可以表示温度和酸碱度 D.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可以变化,否则机体就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内环境稳态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等,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其中以神经调节为主.‎ ‎【解答】解:A、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因此图中甲、乙表示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A正确;‎ B、三种调节方式中,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B正确;‎ C、内环境稳态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C正确;‎ D、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固定不变,D错误.‎ 故选:D.‎ ‎ ‎ ‎7.下列关于基因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基因工程的生物学原理是基因重组 B.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能够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C.整个过程都需要酶的催化 D.基因工程属于分子水平的操作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基因工程又叫DNA重组技术,是指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严格的设计,并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等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 ‎(1)原理:基因重组;‎ ‎(2)工具:限制酶、DNA连接酶和运载体;‎ ‎(3)操作步骤:①目的基因的获取;②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③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④目的基因的检测与表达.‎ ‎(4)应用:提高生物的品质,用工程菌制备疫苗等.‎ ‎【解答】解:A、基因工程又叫转基因技术、体外DNA重组技术,其生物学原理是基因重组,A正确;‎ B、基因工程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能按照人们的意愿,定向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B正确;‎ C、基因工程中,导入目的基因的过程不需要酶的催化,C错误;‎ D、基因工程又叫体外DNA重组技术,属于分子水平的操作,D正确.‎ 故选:C.‎ ‎ ‎ ‎8.下列关于膝跳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反射活动由一定的刺激引起 B.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突触处双向传递 C.反射活动的发生需要反射弧结构完整 D.反射活动中需要神经递质参与兴奋的传递 ‎【考点】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反射发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反射弧完整和一定条件的刺激.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需要神经递质参与,且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解答】解:A、反射活动发生需要两个条件,即完整的反射弧和适宜的刺激,A正确;‎ B、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突触处单向传递,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B错误;‎ C、反射活动发生需要两个条件,即完整的反射弧和适宜的刺激,C正确;‎ D、一个反射弧至少由2个神经元组成,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需要神经递质参与,D正确.‎ 故选:B.‎ ‎ ‎ ‎9.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突触前神经元具有合成递质的能力 B.突触前神经元在静息时能释放神经递质 C.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 D.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能引起后膜电位变化 ‎【考点】突触的结构.‎ ‎【分析】神经递质是一种有机小分子物质,通常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通过胞吐的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出来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神经递质作用后会迅速被分解.‎ ‎【解答】解:A、突触前神经元具有合成神经递质的能力,A正确;‎ B、突触前神经元在兴奋时能释放神经递质,B错误;‎ C、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C正确;‎ D、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能引起后膜电位变化,导致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D正确.‎ 故选:B.‎ ‎ ‎ ‎10.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在非细胞条件下也能发挥作用 B.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 C.血液中未参与免疫反应的淋巴细胞都是记忆细胞 D.神经细胞上神经冲动的传导都以局部电流为前导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对生命活动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激素调节的三个特点:①微量和高效;②通过体液运输;③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或RNA),具有高效性、专一性等特点.神经冲动的传导都以局部电流形式进行的.‎ ‎【解答】解:A、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但激素调控是通过改变细胞的代谢而发挥效能的,在非细胞条件下不能发挥作用,酶在非细胞条件下能发挥作用,A错误;‎ B、激素和抗体一般具有一定特异性,其中激素一般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抗体只能作用于特定的抗原,但有的激素如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全身细胞,B错误;‎ C、血液中未参与免疫反应的细胞还有未致敏的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C错误;‎ D、神经细胞上神经冲动的传导是在兴奋区和未兴奋区之间形成局部电流为前导,D正确.‎ 故选:D.‎ ‎ ‎ ‎11.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 B.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 C.吞噬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 D.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免疫细胞和淋巴细胞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 免疫细胞中包括淋巴细胞、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造血干细胞分化成淋巴细胞,根据淋巴细胞生成的场所,淋巴细胞又可以分为B淋巴细胞(骨髓)和T淋巴细胞(胸腺).‎ ‎【解答】解:A、淋巴细胞指B细胞和T细胞,A错误;‎ B、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B正确;‎ C、免疫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C正确;‎ D、抗体属于分泌蛋白的范畴,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抗体从细胞内分泌到细胞外的方式是胞吐,D正确.‎ 故选:A.‎ ‎ ‎ ‎12.吞噬细胞对细菌抗原的吞噬、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特异性地吞噬细菌抗原 B.溶酶体参与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 C.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可直接呈递给B淋巴细胞 D.抗原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只存在于体液免疫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从图中获得信息,吞噬细胞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具体表现在:将细菌吞入细胞内,溶酶体和内的水解酶将细菌水解,并将细菌的抗原暴露在吞噬细胞的表面.‎ ‎【解答】解:A、吞噬细胞具有吞噬功能,但不具有特异性选择,A错误;‎ B、图中内吞泡和溶酶体融合,将抗原处理成片段,所以溶酶体参与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B正确;‎ C、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呈递给T细胞,C错误;‎ D、特异性免疫的第一阶段都是对抗原的处理、呈递和识别阶段,不仅仅存在于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中也存在抗原的加工和处理,D错误.‎ 故选:B.‎ ‎ ‎ ‎13.少数人注射青霉素后出现胸闷、气急和呼吸困难等过敏(超敏)反应症状,严重者发生休克.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 B.青霉素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C.机体初次接触青霉素后,活化的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后会发生自身免疫反应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包括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和免疫缺陷症,其中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都是自身免疫能力太强引起的,而免疫缺陷症是自身免疫能力不足引起的.过敏反应是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如接触青霉素引起过敏反应.‎ ‎【解答】解:A、过敏反应是机体免疫系统过于敏感所致,A错误;‎ B、青霉素注射后出现胸闷等过敏反应,且在下次注射青霉素后仍会出现相应症状说明青霉素引起的免疫反应具有特性异性和记忆性,B正确;‎ C、浆细胞只能分泌抗体,不能产生淋巴因子,淋巴因子是T细胞分泌的,C错误;‎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引起过敏反应,而不是自身免疫反应,D错误.‎ 故选:B.‎ ‎ ‎ ‎14.关于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非特异性免疫是能够遗传的 B.过敏反应是由非特异性免疫异常引起的 C.机体能够通过非特异性免疫产生记忆细胞 D.非特异性免疫只对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天生的免疫.所以也叫天然免疫;特异性免疫是出生后,机体与外来微生物的接触后获得的,所以也叫后天免疫或获得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特点:人人生来就有,不具特异性,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特点:出生以后才产生的,它通常只能对某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解答】解:A、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先天性的,如由皮肤和黏膜组成的保护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能够遗传,A正确;‎ B、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属于特异性免疫范畴,B错误;‎ C、记忆细胞是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产生的,C错误;‎ D、非特异性免疫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D错误.‎ 故选:A.‎ ‎ ‎ ‎15.在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中,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是(  )‎ A.只有体液免疫才需要抗体的参与,只有细胞免疫才需要淋巴细胞的参与 B.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分别组成人体内防止病原体入侵的第二、第三道防线 C.对侵入人体的病原体由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对癌细胞由细胞免疫发挥作用 D.在抗病毒感染中,往往需要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共同作用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 ‎ 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 ‎【解答】解:A、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需要淋巴细胞参与,A错误;‎ B、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组成人体内防止病原体入侵的第第三道防线,B错误;‎ C、对于侵入人体的病原体,在细胞外由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如果进入细胞内由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共同发挥作用,C错误;‎ D、病毒属于寄生在细胞内的生物,病毒为进入细胞之前由体液免疫发挥作用,进行细胞内由细胞免疫发挥作用,使靶细胞裂解、释放出病毒,再由体液免疫将病毒消灭,D正确.‎ 故选:D.‎ ‎ ‎ ‎16.关于植物生长素和生长素类似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促进无子果实的发育 B.同一植株和芽生长所需的最适生长素浓度相同 C.单侧光照射燕麦胚芽鞘可使其生长素分布发生变化 D.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可促进其生根 ‎【考点】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分析】生长素的作用因植物的种类、植物的器官、生长素的浓度、细胞年龄的不同而有差异.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即根>芽>茎.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的发育;(3)防止落后落果;(4)控制性别分化.‎ ‎【解答】解:A、生长素能促进果实的发育,因此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促进无子果实的发育,A正确;‎ B、根和芽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因此同一植株根和芽生长所需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不同,B错误;‎ C、单侧光照射能使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由向光侧运向背光侧),使其生长素分布发生变化,C正确;‎ D、生长素能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因此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可促进其生根,D正确.‎ 故选:B.‎ ‎ ‎ ‎17.科学家温特做了如下实验:把切下的燕麦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几小时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将琼脂块切成小块.再将经处理过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一侧,结果胚芽鞘会朝对侧弯曲生长.但是,如果放上的是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胚芽鞘则既不生长也不弯曲.该实验证明了(  )‎ A.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B.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某种化学物质 C.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D.胚芽鞘会弯向光源生长 ‎【考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分析】通过题干的对照实验可知,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能使胚芽鞘弯曲生长实验组,而未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不能使胚芽鞘弯曲和生长,说明琼脂块本身对胚芽鞘的弯曲及生长问题没有影响而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刺激来自胚芽鞘尖端,即这种刺激应为某种化学物质﹣﹣生长素,但不能证明是什么物质.‎ ‎【解答】解:A、要证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应另设一组去尖端胚芽鞘并倒置的实验,故A错误;‎ B、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能使胚芽鞘弯曲生长,未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不能使胚芽鞘弯曲和生长,则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尖端产生的某种化学物质,故B正确;‎ C、虽然可以证明是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某种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但却没有证明该物质就是吲哚乙酸,故C错误;‎ D、该试验未提及光源问题,故D错误.‎ 故选:B.‎ ‎ ‎ ‎18.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激素的产生部位和作用部位可以不同 B.植物茎尖的细胞可利用色氨酸合成生长素 C.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可以在同一细胞中起作用 D.生长素可通过促进乙烯合成来促进茎段细胞伸长 ‎【考点】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价值.‎ ‎【分析】植物激素:植物体内一定部位产生,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解答】解:A、植物激素的产生部位和作用部位可以不同,如茎尖产生生长素能运输到侧芽,抑制侧芽生长,故A正确;‎ B、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具分生能力的组织,主要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而色氨酸是植物体内生长素生物合成的重要的前体物质,故B正确;‎ C、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生长素能促进细胞伸长,两者可对同一细胞起作用,故C正确;‎ D、低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细胞伸长,但生长素浓度增高到一定值时,就会促进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的增高,反过来又抑制了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故D错误.‎ 故选:D.‎ ‎ ‎ ‎19.果实生长发育和成熟受多种激素调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分裂素在果实生长中起促进作用 B.生长素对果实的发育和成熟没有影响 C.乙烯在果实生长和成熟中起抑制作用 D.脱落酸在果实成熟中促进细胞分裂和果实脱落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脱落酸促进抑制细胞分裂.‎ ‎【解答】解:A、细胞分裂素主要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的分化,延缓衰老;常用于蔬菜和水果的保鲜,故A正确;‎ B、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促进发芽、促进果实发育,防止落花落果等,也能抑制生长、抑制发芽,也能疏花疏果,故B错误; ‎ C、乙烯能增强细胞膜的通透性和酶的活性,加强果实细胞的呼吸作用,促进果实中有机物的转化,从而促进果实成熟.乙烯也能刺激叶子脱落、抑制茎的伸长,故C错误;‎ D、脱落酸能抑制植物的细胞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花、果实和叶的脱落,故D错误.‎ 故选:A.‎ ‎ ‎ ‎20.下列各组植物激素中,其生理作用全是促进植物生长发育的是(  )‎ A.高浓度的生长素和赤霉素 B.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 C.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 D.低浓度的生长素和脱落酸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3.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4.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解答】解:A、高浓度的生长素和赤霉素,高浓度的生长素会抑制植物的生长,A错误;‎ B、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脱落酸抑制植物生长,促进衰老,B错误;‎ C、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都可促进植物生长,C正确;‎ D、低浓度的生长素和脱落酸,脱落酸抑制植物生长,促进衰老,D错误.‎ 故选:C.‎ ‎ ‎ ‎21.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分裂而促进植物的生长 B.燕麦幼苗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光照方向有关 C.生长素从顶芽运输到侧芽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D.自然状态下西瓜的果实发育所需的生长素是由邻近的芽和幼叶产生的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1、生长素的作用机理在于促进细胞的伸长.‎ ‎2、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光照方向及重力无关.‎ ‎3、自然状态下果实发育所需的生长素来源于果实内部发育着的种子.‎ ‎4、生长素从顶芽运输到侧芽是逆着浓度梯度进行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解答】解:A、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伸长而促进植物的生长,A错误;‎ B、燕麦幼苗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光照方向无关,即使黑暗条件下也能进行,B错误;‎ C、生长素从顶芽运输到侧芽是逆着浓度梯度进行的,方式是主动运输,C正确;‎ D、自然状态下西瓜的果实发育所需的生长素来源于果实内部发育着的种子,D错误.‎ 故选:C.‎ ‎ ‎ ‎22.下列激素的生理作用相互拮抗的是(  )‎ A.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 B.甲状腺素与肾上腺素 C.肾上腺素与胰高血糖素 D.生长激素与甲状腺素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当多种激素共同参与某一生理活动的调节时,激素与激素之间往往存在着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这对维持其功能活动的相对稳定起着重要作用.拮抗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 ‎【解答】解:激素的拮抗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 A、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则是升高血糖浓度,故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浓度方面就表现为拮抗作用,A正确;‎ B、甲状腺素能促进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肾上腺素主要作用于血管和心脏,升高血压,B错误;‎ C、肾上腺素主要作用于血管和心脏,升高血压,胰高血糖素则是升高血糖浓度,C错误;‎ D、生长激素促进生长,甲状腺素能促进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二者不是拮抗作用,D错误.‎ 故选:A ‎ ‎ ‎23.基因工程是DNA分子水平的操作,下列有关基因工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限制酶只用于切割获取目的基因 B.载体与目的基因必须用同一种限制酶处理 C.基因工程所用的工具酶是限制酶,DNA连接酶 D.带有目的基因的载体是否进入受体细胞需检测 ‎【考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1、DNA重组技术至少需要三种工具: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DNA连接酶、运载体.‎ ‎2、用同一种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和运载体,才能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使得DNA分子的碱基重新实现互补配对.‎ ‎【解答】解:A、限制酶用于切割获取目的基因和运载体,A错误;‎ B、一般用同一种限制酶处理载体与目的基因,形成相同的粘性末端,B正确;‎ C、基因工程所用的工具酶是限制酶,DNA连接酶,C正确;‎ D、采用DNA分子杂交的方法检测带有目的基因的载体是否进入受体细胞,D正确.‎ 故选:A.‎ ‎ ‎ ‎24.改良缺乏某种抗病性的水稻品种,不宜采用的方法是(  )‎ A.诱变育种 B.单倍体育种 C.基因工程育种 D.杂交育种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杂交育种;诱变育种.‎ ‎【分析】常见的育种方法有: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比较如下:‎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 (1)杂交→自交→选优(2)杂交 ‎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 ‎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 ‎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优 点 不同个体的优良性状可集中于同一个体上 ‎ 提高变异频率,出现新性状,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加速育种进程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营养器官增大、提高产量与营养成分 ‎ 缺 点 ‎ 时间长,需要及时发现优良性状 ‎ 有利变异少,需要处理大量实验材料,具有不确定性 ‎ 技术复杂,成本高 ‎ 技术复杂,且需要与杂交育种配合;在动物中难以实现 ‎【解答】解:A、诱变育种可以通过基因突变使水稻产生抗病基因,A正确;‎ B、单倍体育种过程:先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植株,再用秋水仙素加倍,而其本身缺少抗病基因,因此不适宜改良缺乏某种抗病性的水稻品种,B错误;‎ C、基因工程育种可以将其它生物的抗病基因转移到水稻细胞内,C正确;‎ D、杂交育种能将不同植株的优良性状集中在一个个体上,因此该方法也能用来改良缺乏某种抗病性的水稻品种,D正确.‎ 故选:B.‎ ‎ ‎ ‎25.将杂合的二倍体植株的花粉培育成一株幼苗,然后用秋水仙素处理,使其能正常开花结果.该幼苗发育成的植株具有的特征是(  )‎ A.能稳定遗传 B.单倍体 C.有杂种优势 D.含四个染色体组 ‎【考点】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分析】根据题干分析,杂合的二倍体植株有两个染色体组,花粉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花药离体培养后得到单倍体植株,再用秋水仙素处理,染色体数目加倍后,得到的纯合子植株,含有两个染色体组,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即能稳定遗传.‎ ‎【解答】解:A、杂合的二倍体植株有两个染色体组,花粉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花药离体培养后得到单倍体植株,再用秋水仙素处理,染色体数目加倍后基因型为纯合子,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即能稳定遗传,A正确;‎ B、杂合的二倍体植株的花粉培育成单倍体植株,用秋水仙素处理后成为纯合的二倍体,B错误;‎ C、单倍体育种获得纯合的二倍体,不具有杂种优势,C错误;‎ D、得到的纯合子植株含有两个染色体组,D错误.‎ 故选:A.‎ ‎ ‎ ‎26.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形状没有作用.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80%,a基因频率为20%;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60%,a基因频率为40%.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  )‎ A.75% B.50% C.42% D.21%‎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解答该题的基本思路是先计算出两个种群合并成一个种群后的基因频率,然后根据遗传平衡定律计算自由交配后代特定的基因型频率.‎ ‎【解答】解:由于两个种群的个体数相同,因此两个种群合成一个种群后,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是A=(80%+60%)÷2=70%,a=(20%+40%)÷2=30%,由题意知,该种群非常大、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影响,因此遵循遗传平衡定律,所以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Aa=2×A×a=2×70%×30%=42%.‎ 故选:C.‎ ‎ ‎ ‎27.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F区和T区.20世纪90年代初,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F区的(  )‎ A.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 B.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 C.物种丰(富)度出现大幅度下降 D.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F区豹种群数量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可见引入8只雌豹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在十年中的自然选择过程中,致病基因频率应该降低,据此答题.‎ ‎【解答】解:A、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增加了F区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A正确;‎ B、题干中没有体现豹种群数量较小时和种群数量较大时性别比例的差异,B错误;‎ C、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的十年中,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不能体现物种丰(富)度大幅度下降,有可能上升,C错误;‎ D、致病基因是不适应环境的基因,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致病基因频率应该下降,D错误.‎ 故选:A.‎ ‎ ‎ ‎28.下列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的定向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B.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地理隔离使种群间基因不能交流,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D.共同进化就是物种间在相互中不断发展和进化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分析】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着生物的进化,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不断进化.‎ ‎【解答】解:‎ A.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的变异为不可遗传变异,而可遗传变异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A错误;‎ 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着生物的进化,B正确;‎ C.地理隔离使种群基因不能交流,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只有种群的基因库改变足够大时才会引起生殖隔离,C错误;‎ D.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不断进化,不仅仅只有物种间的进化,D错误.‎ 故选:B.‎ ‎ ‎ ‎29.某植物种群中,AA个体点16%,aa个体占36%,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依次为(  )‎ A.增大,不变;不变,不变 B.不变,增大;增大,不变 C.不变,不变;增大,不变 D.不变,不变;不变,增大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本题是考查种群中某种基因型的基因型频率和某基因的基因频率.分析题意可知,环境对种群没有选择作用,因此不论是自交还是自由交配后代的基因频率不变,随自交次数的增加,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逐渐降低,纯合子基因型频率逐渐升高.‎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AA=16%,aa=36%,Aa=1﹣16%﹣36%=48%,由根据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的公式可知:A的基因频率=16%+×48%=40%,a的基因频率=36%+×48%=60%;自由交配后后代的基因型为:AA=40%×40%=16%,aa=60%×60%=36%,Aa=2×40%×60%=48%,自由交配后代的基因型频率不变,基因频率也不变;若种群进行自交,AA、aa个体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分别是AA和aa,Aa个体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aa=1:2:1,因此自交后代AA的基因型频率是AA=16%+48%×=28%,aa的基因型频率是aa=36%+48%×=48%,Aa的基因型频率是Aa=48%×=24%,自交后代是基因频率是:A=28%+24%×=40%,a=48%+24%×=60%.‎ 因此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依次为不变、不变;增大,不变.‎ 故选:C.‎ ‎ ‎ ‎30.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判断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定向的变异 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C.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是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 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变异是不定向的,即使没有环境的诱导,变异也会发生,环境的诱导会增加变异的概率,A错误;‎ 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B正确;‎ C、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是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C正确;‎ 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故选:A.‎ ‎ ‎ 二、非选择题 ‎31.假设A、b代表玉米的优良基因,这两种基因是自由组合的.现有AABB,aabb两个品种,为培育出优良品种AAbb,可采用的方法如图所示.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由品种AABB、aabb经过①、②、③过程培育出新品种的育种方式称为 杂交育种 ,其原理是此过程中会出现 基因重组 .应用此育种方式一般从 F2 代才能开始选育AAbb个体,是因为 F2代开始出现AAbb个体 .‎ ‎(2)若经过过程②产生的子代总数为1552株,则其中基因型为Aabb理论上有 194 株.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经过过程③,子代中AAbb与aabb的数量比是 1:1 .‎ ‎(3)过程⑤常采用 花药离体培养 技术得到Ab个体.与过程“①②③”的育种方法相比,过程⑤⑥的优势是 明显缩短了育种年限 .‎ ‎(4)过程⑦育种方式是 诱变育种 ,与过程⑦比较,过程④方法的明显优势是 过程④产生的变异是定向的 .‎ ‎【考点】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诱导与利用.‎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②③为杂交育种,①⑤⑥为单倍体育种,⑦是诱变育种,④是基因工程育种.‎ 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解答】‎ 解:(1)由品种AABB、aabb经过①杂交、②和③自交过程培育出新品种的育种方法称之为杂交育种,其原理是杂种子一代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由于要在F2代才开始出现AAbb个体,所以应用此育种方式一般从F2代才能开始选育AAbb个体.‎ ‎(2)若经过过程②产生的子代总数为1552株,则其中基因型为Aabb理论上有1552×=194株.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经过过程③,子代中AAbb、Aabb与aabb的数量比是1:2:1.‎ ‎(3)过程⑤常采用花药离体培养技术得到单倍体Ab个体.单倍体育种的优势是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因而能明显缩短了育种年限.‎ ‎(4)⑦是用γ射线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方向是不定向的,不能定向改造生物.过程④方法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导入基因,其明显优势是能定向改变生物性状.‎ 故答案为:‎ ‎(1)杂交育种 基因重组 F2 F2代开始出现AAbb个体(或从F2代开始出现性状发离)‎ ‎(2)194 1:1‎ ‎(3)花药离体培养 明显缩短了育种年限 ‎(4)诱变育种 过程④产生的变异是定向的(或基因工程育种转入的基因是已知的,用基因工程手段产生的变异是定向的)‎ ‎ ‎ ‎32.某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大块农田发生稻化螟虫害,承包土地的农民起初在稻田里喷洒DDT家药,但几年后又不得不以放养青蛙来代替喷洒农药.如图为在此时期内稻化螟种群密度变化示意图,分析回答:‎ ‎(1)从A点到B点,在施用杀虫剂的初期,害虫种群密度都急剧下降,但仍有极少数个体得以生存,原因是 由于变异是不定向的,某些害虫具有抗药性变异 .‎ ‎(2)从B点到C点曲线回升的原因是 这种抗药性变异是可以遗传的,使害虫种群的抗药性增加,种群数量增多 .在这个过程中,农药对害虫起作用,这种作用是 定向 (定向或不定向)的,是通过农药与害虫之间的 生存斗争 实现的.‎ ‎(3)一般认为,C到E点为生物防治期,请根据曲线对比两种治虫方法,可以看出农药防治害虫的缺点是 会使害虫种群产生抗药性,不能有效的控制害虫数量 .‎ ‎(4)如果A到D为农药防治期,这说明在C点时,农民在使用农药时可能采取了某种措施,这种措施最可能是 改用了其他种类的农药 .‎ ‎【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1)从A点到B点,在施用杀虫剂的初期,由于变异是不定向的,某些害虫具有抗药性变异,故害虫种群密度都急剧下降,但仍有极少数个体得以生存.‎ ‎(2)由于这种抗药性变异是可以遗传的,使害虫种群的抗药性增加,种群数量增多.因此从B点到C点曲线回升.在这个过程中,农药对害虫起选择作用,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是通过农药与害虫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3)根据曲线对比两种治虫方法,可以看出农药防治害虫的缺点是会使害虫种群产生抗药性(保留耐药性个体),不能有效的控制害虫数量(抗药性不是农药产生).‎ ‎(4)如果A到D为农药防治期,这说明在C点时,农民在使用农药时最可能采取的措施是改用了其他种类的农药,害虫由于不具有该种农药的抗药性而被淘汰.‎ 故答案为:‎ ‎(1)由于变异是不定向的,某些害虫具有抗药性变异 ‎(2)这种抗药性变异是可以遗传的,使害虫种群的抗药性增加,种群数量增多 选择 定向 生存斗争 ‎(3)会使害虫种群产生抗药性,不能有效的控制害虫数量 ‎(4)改用了其他种类的农药 ‎ ‎ ‎33.如图是人体内组织细胞和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内环境包括 ②③④ (用标号表示),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 ②③ (用标号表示),其稳态调节机制指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 ‎(2)组织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氧是如何从毛细血管到达细胞的?(用图中标号表示) ⑤→②→③→① .‎ ‎(3)组织细胞所需的营养等物质通过 消化系统、循环系统 等系统才能到达各种组织细胞.而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终产物要通过 循环系统、泌尿系统 等系统才能排出体外.‎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人体内组织细胞和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A毛细血管动脉端,B为毛细血管静脉端;①为细胞内液,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④为淋巴,⑤为红细胞,②③④构成内环境.‎ ‎【解答】解:(1)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图中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④为淋巴,②③④组成内环境;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稳态调节机制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2)组织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氧来自于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运输,到达组织细胞后,通过扩散作用经过血浆、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内液.‎ ‎(3)组织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通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和循环系统运输到组织细胞处被利用,而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终产物要通过循环系统运送到泌尿系统等形成尿液排出体外.‎ 故答案为:‎ ‎(1)②③④;②③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2)⑤→②→③→①‎ ‎(3)消化系统 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 泌尿系统 ‎ ‎ ‎34.某种药物可以阻断蟾蜍屈肌反射活动.图甲为该反射弧的模式图,图乙表示图甲中某部分结构的化学信号传递过程.请回答:‎ ‎(1)图甲中1~5的名称依次为:1. 效应器 2. 传出神经 3. 神经中枢 4. 传人神经 5. 感受器 ,兴奋在该反射弧中的传导是 单向 (单向、双向)的,这主要取决于 C (填字母)的特点.‎ ‎(2)图甲中A、B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C为突触间隙.下列实验结果中,能够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的是 A ‎ ‎①将药物放在A,刺激B,肌肉收缩 ②将药物放在B,刺激A,肌肉收缩 ③将药物放在C,刺激B,肌肉不收缩 ④将药物放在C,刺激A,肌肉收缩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3)图乙中,神经递质由A细胞合成经过 高尔基体 (细胞器)包装加工,形成突触小泡,后者再与 突触前膜 融合,从而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突触间隙中的液体应为 组织液 .‎ ‎(4)图乙中,突触后膜上“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引起B细胞的反应.膜上“受体”的化学本质最可能是 蛋白质 .‎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1、析图:图甲中1~5的名称依次为:1是效应器,2是传出神经,3是神经中枢,4是传入神经,5是感受器.图乙是突触.‎ ‎2、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突触处信号传递方向是单向的.‎ ‎3、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药物放置在神经纤维处还是突触处,因变量是肌肉是否收缩,刺激部位是无关变量,其设置遵循等量性原则.‎ ‎【解答】解:(1)图甲中1~5的名称依次为:1.效应器,2.传出神经,3.神经中枢,4.传人神经,5.感受器,兴奋在该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这主要取决于C突触的特点.‎ ‎(2)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药物放置在神经纤维处还是突触处,因变量是肌肉是否收缩,刺激部位是无关变量,其设置遵循等量性原则:图甲中下列实验结果中,能够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的是①将药物放在A,刺激B,肌肉收缩,③将药物放在C,刺激B,肌肉不收缩 ①③对照说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A正确.‎ ‎(3)图乙中,神经递质由A细胞合成经过高尔基体包装加工,形成突触小泡,后者再与突触前膜融合,从而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突触间隙中的液体应为组织液.‎ ‎(4)图乙中,突触后膜上“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引起B细胞的反应.膜上“受体”的化学本质最可能是蛋白质.‎ 故答案为:‎ ‎(1)效应器 传出神经  神经中枢 传人神经  感受器  单向  C ‎(2)A ‎(3)高尔基体  突触前膜  组织液 ‎(4)蛋白质 ‎ ‎ ‎35.人工合成的植物激素类似物常用于生产实践.某课题组研究了激素类似物甲和激素类似物乙对微型月季生根和侧芽生长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1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甲(空白柱)和乙(填充柱)的这些实验浓度对微型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分别是 促进生根 、 抑制生根 .‎ ‎(2)由图1的结果 不能 (填“能”或“不能”)判断0.5 μmol/L的激素类似物乙对生根的影响.为探究3 μmol/L的激素类似物甲和0.5 μmol/L的激素类似物乙对微型月季插条生根的复合影响,应设计(几组?) 4 .‎ ‎(3)已知甲为生长素类似物,图2为其X、Y和Z三种浓度下对微型月季茎段侧芽生长的影响,则:‎ ‎①X浓度的甲对微型月季茎段侧芽生长具有 抑制 作用.‎ ‎②X浓度、Y浓度和Z浓度之间大小的关系是 X>Y,X>Z .‎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分析图1:与对照组相比,激素类似物甲浓度在1~100μmol/L时均促进月季插条生根;激素类似物乙浓度在1~100μmol/L时均抑制月季插条生根.‎ 分析图2:图2为生长素类似物甲在X、Y和Z三种浓度下对微型月季茎段侧芽生长的影响.‎ 分析右图:曲线1代表的生物比曲线2代表的生物对生长素更敏感.‎ ‎【解答】解:(1)图1结果显示激素类似物甲对月季生根有促进作用,而激素类似物乙对月季生根有抑制作用.‎ ‎(2)图示没有0.5 μmol/L激素类似物乙对生根的作用结果,所以根据图1的结果不能判断0.5μmol/L的激素类似物乙对生根的影响.为探究3μmol/L的激素类似物甲和0.5μmol/L的激素类似物乙对微型月季插条生根的复合影响,应设计4种培养基,即空白对照培养基,只含0.5μmol/L激素类似物乙的培养基,只含3μmol/L激素类似物甲的培养基,3μmol/L激素类似物甲和0.5μmol/L激素类似物乙的混合培养基.‎ ‎(3)①图2显示X浓度下月季侧芽生长低于空白对照,说明该浓度抑制月季侧芽生长.‎ ‎②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X浓度下月季侧芽生长低于空白对照,而Z浓度和Y浓度下月季侧芽生长高于空白对照,说明X浓度为高浓度,而Z浓度和Y浓度均为低浓度,即X>Y,X>Z.‎ 故答案为:‎ ‎(1)促进生根 抑制生根 ‎(2)不能 4‎ ‎(3)①抑制 ②X>Y,X>Z ‎ ‎ ‎36.根据人体调节产热的主要途径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TRH是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激素).与图有关的是下丘脑 体温调节 中枢.‎ ‎(2)寒冷环境中A和B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 上升 ,可作用于骨骼肌和其他组织.‎ ‎(3)常温下,血液中A有增加趋势是,TRH和TSH的分泌量将 减少 ;这种调节属于 负反馈 调节.‎ ‎(5)由下丘脑到B发挥作用,其调节方式是 神经﹣体液调节 .‎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据图分析可知,体温相对恒定通过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的,通过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1、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共同调节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2、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 ‎ 散热器官:皮肤(血管、汗腺)‎ ‎3、体温调节过程:‎ ‎(1)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减少散热)、骨骼肌紧张性增强、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增加(增加产热)→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炎热环境→温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热)→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答】解:(1)根据图分析可知,下丘脑分泌TR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体液调节,作用于垂体,促使其分泌TSH(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与图有关的是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2)寒冷环境中激素A甲状腺激素和B肾上腺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上升,作用于骨骼肌和其他组织后,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从而增加产热量,增加产热量.‎ ‎(3)常温下,血液中A的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时,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的激素,即TRH和TSH的分泌量将减少,这种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 ‎(4)由下丘脑到B发挥作用,其调节类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故答案为:‎ ‎(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体温调节 ‎(2)上升 ‎ ‎(3)减少 负反馈 ‎(4)神经﹣体液调节 ‎ ‎ ‎2017年1月10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