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河南省洛阳一高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实验班)(9月份)+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河南省洛阳一高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实验班)(9月份)+Word版含解析

‎2016-2017学年河南省洛阳一中高二(上)月考生物试卷(实验班)(9月份)‎ ‎ ‎ 一、单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0小题,合计60分)‎ ‎1.下列关于科学史中研究方法和生物实验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研究光合作用的反应过程和噬菌体侵染细胞实验﹣﹣同位素标记法 ‎②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提出遗传定律﹣﹣假说演绎法 ‎③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模型建构法 ‎④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对比实验法 ‎⑤分离各种细胞器和叶绿体中色素的分离﹣﹣差速离心法 ‎⑥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类比推理法.‎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⑥ D.②③④⑤‎ ‎2.在豌豆杂交实验中,高茎与矮茎杂交,F2中高茎和矮茎的比为787:277,上述实验结果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F1产生配子时,显性遗传因子和隐性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且其比例为1:1.‎ B.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C.显性遗传因子对隐性遗传因子有显性作用 D.F1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 ‎3.在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若n代表等位基因对数(独立遗传),则2n代表(  )‎ ‎①F1形成 F2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方式 ②F2的表现型种类 ‎③F2的基因型种类 ④F1形成配子的基因型种类数.‎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4.马的黑色与棕色是一对相对性状,现有黑色马与棕色马交配的不同组合及结果如下:‎ ‎①黑×棕→1匹黑 ②黑×黑→2匹黑 ③棕×棕→3匹棕 ④黑×棕→1匹黑+1匹棕 根据上面的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黑色是显性性状,棕色是隐性性状 B.棕色是显性性状,黑色是隐性性状 C.交配的不同组合中的黑马和棕马肯定都是纯合子 D.无法判断显隐性,也无法判断哪种马是纯合子 ‎5.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中,实现3:1的分离比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是(  )‎ ‎①F1体细胞中各基因表达的机会相等 ‎ ‎②F1形成的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 ‎③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 ‎ ‎④F2不同的基因型的个体的存活率相等 ‎⑤等位基因间的显隐性关系是完全的 ‎ ‎⑥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 A.①②⑤⑥ B.①③④⑥ C.①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⑤⑥‎ ‎6.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是一种遗传病,杂合子约活到50岁就常患心肌梗塞,纯合子常于30岁左右死于心肌梗塞,不能生育.一对患有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夫妻,已生育一个完全正常的女孩,如再生一个能活到50岁的男孩的概率是(  )‎ A. B. C. D.‎ ‎7.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小球做遗传规律模拟实验.甲同学每次分别从Ⅰ、Ⅱ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乙同学每次分别从Ⅲ、Ⅳ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将抓取的小球分别放回原来小桶后,再多次重复.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乙同学的实验只模拟了遗传因子的分离和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 B.实验中每只小桶内两种小球的数量和小球总数都必须相等 C.甲同学的实验可模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过程 D.甲、乙重复100次实验后,Dd和AB组合的概率约为和 ‎8.已知某一动物种群中仅有aaBb和aaBB两种类型个体(bb的个体在胚胎期致死),两对基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aaBb:aaBB=1:1,且该种群中雌、雄个体比例为1:1,个体间可以自由交配,则该种群自由交配产生的成活子代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比例是(  )‎ A. B. C. D.‎ ‎9.豌豆子叶的黄色(Y),圆粒种子(R)均为显性.两亲本豌豆杂交的F1,表现型如图.让F1中黄色圆粒豌豆自交,F2的性状分离比为(  )‎ A.9:3:3:1 B.15:5:3:1 C.3:1:3:1 D.2:2:1:1‎ ‎10.豌豆灰种皮(G)对白种皮(g)为显性,黄子叶(Y)对绿子叶(y)为显性,每对性状的杂合体(F1)自交后代为F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F1植株上结的种子,灰种皮比白种皮接近3:1‎ ‎②F1植株上结的种子,黄子叶比绿子叶接近3:1‎ ‎③F1植株上结的种子,胚的基因型有9种 ‎④F2植株上结的种子,灰种皮比白种皮接近3:1.‎ A.②③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④‎ ‎11.已知小麦抗病对感病为显性,无芒对有芒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用纯合的抗病无芒与感病有芒杂交,F1自交,播种所有的F2,假定所有的F2植珠都能成活,在F2植株开花前,拔掉所有的有芒植株,并对剩余植株套袋.假定剩余的每株F2收获的种子数量相等,且F3的表现型符合遗传定律.从理论上讲F3中表现感病植株的比例为(  )‎ A. B. C. D.‎ ‎12.XY型性别决定方式的生物,群体中的雌雄比例接近1:1,其根本原因是(  )‎ A.雌配子:雄配子=1:1‎ B.含X的配子:含Y的配子=1:1‎ C.含X的卵细胞:含Y的卵细胞=1:1‎ D.含X的精子:含Y的精子=1:1‎ ‎13.如图是人体性染色体模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位于Ⅰ区基因的遗传只与男性相关 B.位于Ⅱ区的基因在遗传时与性别无关联 C.位于Ⅲ区的致病基因,在女性体细胞中也可能有等位基因 D.性染色体既存在于生殖细胞中,也存在于体细胞中 ‎14.“牝鸡司晨”是我国古代人民早就发现的性反转现象.原来下过蛋的母鸡,以后却变成公鸡,长出公鸡的羽毛,发出公鸡样的啼声.如果一只母鸡性反转成公鸡,关于这只公鸡说法错误的是(  )‎ A.性别和其他性状类似,也是受遗传物质和环境的共同影响 B.性反转现象可能是由于某种环境因素使性腺出现反转 C.性反转只是表现型变化,而不涉及染色体的变化,所以性染色体还是ZW D.和正常母鸡交配,后代的雌雄性别比例是1:1‎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生物的性别也是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 ‎②属于XY型性别决定类型的生物,雄性体细胞中有杂合体的基因型XY,雌性细胞中有纯合体的基因型XX.‎ ‎③人类色盲基因b在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既没有色盲基因b,也没有它的等位基因B.‎ ‎④女孩是色盲基因携带者,则该色盲基因是由父方遗传来的.‎ ‎⑤男人色盲不传儿子,只传女儿,但女儿不显色盲,却会生下患色盲的外孙,代与代之间出现了明显的不连续现象.‎ ‎⑥色盲患者男性多于女性.‎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④ D.③⑤⑥‎ ‎16.下列关于孟德尔遗传规律现代解释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B.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C.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D.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17.某XY型的雌雄异株植物,其叶型有阔叶和窄叶两种类型,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纯种品系进行的杂交实验如下 实验1:阔叶♀×窄叶♂→子代雌株全为阔叶,雄株全为阔叶 实验2:窄叶♀×阔叶♂→子代雌株全为阔叶,雄株全为窄叶 根据以上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仅根据实验2无法判断两种叶型的显隐性关系 B.实验2结果说明控制叶型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 C.实验l、2子代中的雌性植株基因型相同 D.实验1子代雌雄植株杂交的后代不出现雌性窄叶植株 ‎18.如图是某家系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其基因分别用H、h和T、t表示.甲病是伴性遗传病,Ⅱ5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在不考虑基因突变的情况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病为伴X显性遗传病,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Ⅱ4的基因型为X HTX ht或X HtX hT C.Ⅲ7的致病基因来自于I1或I 2‎ D.Ⅲ8两病皆患表明两对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 ‎19.果蝇的性染色体有如下异常情况:XXX与OY(无X染色体)为胚胎期致死型、XXY为可育雌蝇、XO(无Y染色体)为不育雄蝇.摩尔根的同事完成多次重复实验,发现白眼雌蝇与红眼雄蝇杂交,F1有的概率出现白眼雌蝇和不育的红眼雄蝇.若用XA和Xa表示控制果蝇红眼、白眼的等位基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亲本红眼雄蝇不正常的减数分裂产生异常的精子致使例外出现 B.亲本白眼雌蝇不正常的减数分裂产生异常的卵细胞致使例外出现 C.F1白眼雌蝇的基因型为XaXaY D.F1不育的红眼雄蝇的基因型为XAO ‎20.长翅红眼雄蝇与长翅红眼雌蝇交配,产下一只染色体组成为XXY的残翅白眼雄蝇.已知翅长、眼色基因分别位于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上,在没有基因突变的情况下,与亲代雌蝇参与受精的卵细胞一同产生的三个极体,其染色体组成及基因分布正确的是(A﹣长翅,a﹣残翅,B﹣红眼,b﹣白眼)(  )‎ A.③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21.下列叙述中,能确定是同源染色体的是(  )‎ A.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 B.由一条染色体复制而成的两条染色体 C.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两条染色体 D.形状和大小一般相同的两条染色体 ‎22.图甲中,①~④代表某哺乳动物(2N)在有性生殖过程中不同时期的细胞,图中的a、b、c分别表示某时期一个细胞中三种不同结构或物质的相对数量,图乙为该生物细胞五个不同分裂时期的图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甲中a、b、c分别表示DNA数、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 B.图乙中同源染色体联会发生在图甲中的②时期 C.图甲中具有同源染色体的时期有①和②;图乙中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是A、B、C、E D.若该生物为基因型是AaBb(等位基因A、a和B、b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雄性个体,则细胞B通常分裂完成后,能产生四种配子 ‎23.对性腺组织细胞进行荧光标记,等位基因A、a都被标记为黄色,等位基因B、b都被标记为绿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处于四分体时期的细胞.下列有关推测合理的是(  )‎ A.若这2对基因在1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1个四分体中出现2个黄色、2个绿色荧光点 B.若这2对基因在1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1个四分体中出现4个黄色、4个绿色荧光点 C.若这2对基因在2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1个四分体中出现2个黄色、2个绿色荧光点 D.若这2对基因在2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1个四分体中出现4个黄色、4个绿色荧光点 ‎24.某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若它的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后产生的四个精子中,有一个精子的基因型为AB,那么另外3个分别是(  )‎ A.Ab、aB、ab B.AB、ab、ab C.ab、AB、AB D.AB、AB、AB ‎25.正常人的染色体数是46条,在以下细胞中,可能找到两个X染色体的是(  )‎ ‎①初级精母细胞 ②初级卵母细胞 ③次级精母细胞 ④次级卵母细胞.‎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26.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细菌相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在小鼠体内S型、R型活细菌含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在死亡的小鼠体内存在着S型、R型两种类型的细菌 B.小鼠体内出现活S型细菌是由于R型细菌基因突变的结果 C.曲线ab段下降的原因是R型细菌被小鼠的免疫系统作用所致 D.曲线bc段上升,与S型细菌在小鼠体内增殖导致小鼠免疫力降低有关 ‎27.用32P标记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35S标记其蛋白质,将其加热杀死后与未标记的R活细菌混合并注入小鼠体内.一段时间后,从死亡的小鼠体内提取到的活的S型和R型细菌.下列有关元素分布的分析,最可能的情况是(  )‎ A.部分S型细菌含有32P,不含35S B.部分R型细菌含有32P和35S C.所有S型细菌都含有32P,不含35S D.所有R型细菌都含有35S,不含32P ‎28.下列关于遗传信息的内容正确的是(  )‎ A.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都有原核生物 B.DNA每个碱基分子上均连接一个磷酸和一个脱氧核糖 C.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都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不同DNA分子中比例是不变的 ‎29.具有x个碱基对的一个双链DNA分子片段,含有y个嘧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分子片段即为一个基因 B.该分子片段中,碱基的比例=1‎ C.该DNA单链中相邻的两个碱基通过氢键连接 D.该分子片段完成n次复制需要(2x﹣y)•2n个游离的嘌呤脱氧核苷酸 ‎30.一个双链DNA分子,在复制解旋时,一条链上的G变成C,则DNA分子经n次复制后,发生差错的DNA占(  )‎ A. B. C. D.‎ ‎31.用32P标记玉米体细胞(含20条染色体)的DNA分子双链,再将这些细胞转入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在二次细胞分裂后的一个细胞中,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可能是(  )‎ ‎①0 ②8 ③10 ④20 ⑤30 ⑥40.‎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④⑤⑥ D.①③④⑥‎ ‎32.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在下面关于“遗传效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能控制一种生物性状的表现 B.能控制一种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C.能转录形成信使RNA D.存在遗传密码并决定某种氨基酸 ‎33.甲、乙两图所示生命活动的区别不包括(  )‎ A.甲所示生命活动边解旋边进行,乙所示生命活动完全解旋后再进行 B.甲乙所示生命活动涉及的碱基配对方式有所不同 C.甲所示生命活动需要DNA聚合酶,乙所示生命活动需要RNA聚合酶 D.一个细胞周期中,甲所示生命活动在每个起点只起始一次,乙可起始多次 ‎34.在水稻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中能正常完成的生理活动有(  )‎ ‎①DNA复制 ②合成RNA聚合酶 ③mRNA→蛋白质 ④K+自由扩散进入细胞 ‎⑤染色质﹣染色体 ⑥[H]+O2→H2O ⑦H2O→[H]+O2 ⑧渗透作用.‎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①③⑥ D.②③⑥⑧‎ ‎35.埃博拉病毒(EBV)是一种单链RNA病毒,其引起人类发生的埃博拉出血热(EBHF)是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EBV与宿主细胞结合后,将核酸﹣蛋白复合体释放至细胞质,通过如图途径进行增殖.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过程②的场所是宿主细胞的核糖体,过程①所需的酶可来自宿主细胞 B.过程②需要的氨基酸和tRNA的种类、数量相同 C.EBV增殖过程需细胞提供四种脱氧核苷酸和ATP D.过程①所需嘌呤比例与过程③所需嘧啶比例相同 ‎36.如图表示人体内苯丙氨酸的代谢途径,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由苯丙氨酸合成多巴胺需要多对基因控制 B.基因3不正常而缺乏酶3可能引起苯丙酮尿症 C.基因2突变而缺乏酶2将导致人患白化病 D.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性状 ‎37.图1表示b基因正常转录过程中的局部分子状态图,图2表示该生物正常个体的体细胞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某生物的黑色素产生需要如图3所示的3类基因参与控制,三类基因的控制均表现为完全显性,下列说法正确的(  )‎ A.由图2所示的基因型可以推知:该生物个体肯定不能合成黑色素 B.若b1链的(A+T+C)/b2链的(A+T+G)=0.3,则b2为RNA链 C.若图2中的2个b基因都突变为B,则该生物体可以合成出物质乙 D.图2所示的生物体中肯定存在某细胞含有4个b基因 ‎38.下面是4种遗传信息的流动过程,对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可表示胰岛细胞中胰岛素合成过程中的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 B.乙可表示含逆转录酶的RNA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繁殖时的遗传信息传递方向 C.丙可表示DNA病毒(如噬菌体)在宿主细胞内繁殖时的遗传信息传递方向 D.丁可表示RNA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繁殖过程中的遗传信息传递方向 ‎39.图为真核细胞中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②过程所需的原料在细胞中有8种 B.②③中均会发生碱基配对情况,但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 C.在分化过程中,不同细胞中①的产物一般相同,②③的产物都不同 D.①②③均可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进行 ‎40.关于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一个含n个碱基的 DNA分子,转录的mRNA分子的碱基数小于个 B.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分别在DNA和RNA 上 C.在细胞周期中,mRNA的种类和含量均不断发生变化 D.基因翻译时所需tRNA与氨基酸种类数不一定相等 ‎ ‎ 二、非选择题(除第题每空2分外,其余每空1分,合计40分)‎ ‎41.某雄性生物体细内的DNA含量为2a,如图表示减数分裂、受精作用及受精卵的有丝分裂过程的DNA变化.据图回答:‎ ‎(1)能表示初级精母细胞的时期是  .(用字母表示)E时期的细胞叫  细胞;G时期的细胞称  .‎ ‎(2)由A→C,DNA的含量增加一倍,是因为  .由D→E,DNA的含量又减少一半,原因是  分离,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由F→G,DNA含量再减少一半,原因是  分离,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 ‎42.某学校生物小组在一块较为封闭的低洼地发现了一些野生植株.这些植株的花色有红色和白色两种,茎秆有绿茎和紫茎两种.同学们分两组对植物的花色、茎色进行遗传方式的探究.请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第一组:取90对亲本进行实验 第二组:取绿茎和紫茎的植株各1株 杂交组合 F1表现型 交配组合 F1表现型 A:30对亲本 红花×红花 ‎36红花:1白花 D:绿茎×紫茎 绿茎:紫茎=1:1‎ B:30对亲本 红花×白花 ‎5红花:1白花 E:紫茎自交 全为紫茎 C:30对亲本 白花×白花 全为白花 F:绿茎自交 由于虫害,植株死亡 ‎(1)从第一组花色遗传的结果来看,花色隐性性状为  ,最可靠的判断依据是  组.‎ ‎(2)若任取B组的一株亲本红花植株使其自交,其子一代表现型有  种可能.‎ ‎(3)由B组可以判定,该种群中显性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约为  .‎ ‎(4)从第二组茎色遗传的结果来看,隐性性状为  ,判断依据的是  组.‎ ‎(5)如果F组正常生长繁殖的话,其子一代表现型的情况是  .‎ ‎(6)A、B两组杂交后代没有出现3:1或1:1的分离比,试解释:  .‎ ‎43.已知果蝇的灰体和黄体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但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和该等位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是未知的.同学甲用一只灰体雌蝇与一只黄体雄蝇杂交,子代中♀灰体:♀黄体:♂灰体:♂黄体为1:1:1:1.同学乙用两种不同的杂交实验都证实了控制黄体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并表现为隐性.请根据上述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仅根据同学甲的实验,能不能证明控制黄体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并表现为隐性?  ‎ ‎(2)请用同学甲得到的子代果蝇为材料设计两个不同的实验,这两个实验都能独立证明同学乙的结论.(要求:每个实验只用一个杂交组合,并指出支持同学乙结论的预期实验结果.)  .‎ ‎44.图①﹣③分别表示人体细胞中发生的3种生物大分子的合成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过程①发生的时期是  .‎ ‎(2)细胞中过程②发生的主要场所是  ,该过程是在  酶的作用下,将核糖核苷酸连接在一起形成α链.‎ ‎(3)已知过程②的α链中鸟嘌呤与尿嘧啶之和占碱基总数的54%,α链及其模板链对应区段的碱基中鸟嘌呤分别占 ‎30%、20%,则与α链对应的DNA区段中腺嘌呤所占的碱基比例为  .‎ ‎(4)图中y是某种tRNA,它由  (三个或多个)个核糖核苷酸组成的,其中CAA称为  ,一种y可以转运  种氨基酸.若合成该蛋白质的基因含有600个碱基对,则该蛋白质最多由  种氨基酸组成.‎ ‎(5)若转录形成α链的基因中有一个碱基对发生了改变,则根据α链翻译形成的肽链中氨基酸的种类和排列顺序是否一定发生变化  ,为什么?  .‎ ‎45.图为艾滋病病毒(HIV)侵染人体淋巴细胞及其繁殖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提示:艾滋病病毒是一种球形病毒,外有蛋白质组成的外壳,内有核酸).‎ ‎(1)HIV的遗传物质是  .‎ ‎(2)HIV识别并浸染宿主细胞时,与细胞膜的组成物质  有关.‎ ‎(3)逆转录进行的场所是  ,该过程必须有  酶参与才能完成,其中用到的原料来自  .若病毒RNA某片段碱基序列为AACCGU,则经逆转录形成的DNA对应片段应含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个,含嘌呤碱基  个.‎ ‎(4)经调查已知,艾滋病在人群中的传播途径主要有  传播(写出三种).‎ ‎(5)HIV在宿主细胞内进行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可概括为  (用有关文字和箭头表示):‎ ‎ ‎ ‎2016-2017学年河南省洛阳一中高二(上)月考生物试卷(实验班)(9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单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0小题,合计60分)‎ ‎1.下列关于科学史中研究方法和生物实验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研究光合作用的反应过程和噬菌体侵染细胞实验﹣﹣同位素标记法 ‎②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提出遗传定律﹣﹣假说演绎法 ‎③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模型建构法 ‎④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对比实验法 ‎⑤分离各种细胞器和叶绿体中色素的分离﹣﹣差速离心法 ‎⑥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类比推理法.‎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⑥ D.②③④⑤‎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分析】追踪某种元素在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可以使用同位素标记法.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使用的是假说演绎法,萨顿假说使用的是类比推理法.DNA双螺旋结构的模型建构属于物理模型.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有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可以使用对比实验法.分离各种细胞器和获得纯净的细胞膜使用的是差速离心法.‎ ‎【解答】解:①研究光合作用的反应过程和噬菌体侵染实验都用到了同位素标记法,①正确;‎ ‎②孟德尔的提出遗传定律的方法是假说演绎法,②正确;‎ ‎③DNA双螺旋结构的模型建构属于物理模型,研究某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属于数学模型,③正确;‎ ‎④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有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可以使用有氧和无氧两组对照的实验方法,④正确;‎ ‎⑤分离各种细胞器使用的是差速离心法,叶绿体中色素的分离使用的是纸层析法,⑤错误.‎ ‎⑥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使用的方法是假说演绎法.‎ 故选:B.‎ ‎ ‎ ‎2.在豌豆杂交实验中,高茎与矮茎杂交,F2中高茎和矮茎的比为787:277,上述实验结果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F1产生配子时,显性遗传因子和隐性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且其比例为1:1.‎ B.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C.显性遗传因子对隐性遗传因子有显性作用 D.F1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是指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着配子遗传给后期.所以3:1性状分离比出现的根本原因是F1产生配子时,显性遗传因子和隐性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解答】解:A、3:1性状分离比出现的根本原因是:F1产生配子时,显性遗传因子和隐性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且其比例为1:1,A正确;‎ B、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这是出现3:1的条件,不是根本原因,B错误;‎ C、显性遗传因子对隐性遗传因子有显性作用,这是出现3:1的条件,不是根本原因,C错误;‎ D、F1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这是现象,不是3:1性状分离比出现的根本原因,D错误.‎ 故选:A.‎ ‎ ‎ ‎3.在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若n代表等位基因对数(独立遗传),则2n代表(  )‎ ‎①F1形成 F2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方式 ②F2的表现型种类 ‎③F2的基因型种类 ④F1形成配子的基因型种类数.‎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分离定律的内容是在杂合体进行自交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着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彼此分开,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彼此分离.‎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的时间为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 ‎【解答】解:①由于一对等位基因能产生雌、雄配子各两种,雌、雄配子的结合方式为四种,所以含n对等位基因的F1形成F2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方式4n,①错误;‎ ‎②由于一对等位基因的F2的表现型种类数为2种,所以含n对等位基因的F2的表现型种类数2n,②正确;‎ ‎③由于一对等位基因的F2的基因型种类数为3种,所以含n对等位基因的F2的基因型种类数3n,③错误;‎ ‎④由于一对等位基因能产生两种配子,所以含n对等位基因的F1形成配子的基因型种类数为2n,④正确.‎ 所以2n代表的有②④.‎ 故选:B.‎ ‎ ‎ ‎4.马的黑色与棕色是一对相对性状,现有黑色马与棕色马交配的不同组合及结果如下:‎ ‎①黑×棕→1匹黑 ②黑×黑→2匹黑 ③棕×棕→3匹棕 ④黑×棕→1匹黑+1匹棕 根据上面的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黑色是显性性状,棕色是隐性性状 B.棕色是显性性状,黑色是隐性性状 C.交配的不同组合中的黑马和棕马肯定都是纯合子 D.无法判断显隐性,也无法判断哪种马是纯合子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判断性状的显隐性关系:两表现不同的亲本杂交子代表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或亲本杂交出现 3:1 时,比例高者为显性性状.‎ 后代分离比推断法:(1)若后代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则亲本的基因型均为杂合子;(2)若后代分离比为显性:隐性=1:1,则亲本一定是测交类型,即一方是杂合子,另一方为隐性纯合子;(3)若后代只有显性性状,则亲本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 ‎【解答】解:A、黑×棕的后代只有1匹黑色马,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因而不能确定黑色是显性性状,棕色是隐性性状,A错误;‎ B、四种不同杂交组合都无法确定棕色是显性性状,黑色是隐性性状,B错误;‎ C、黑×棕→1匹黑+1匹棕的杂交组合中,肯定有杂合体,C错误;‎ D、由于后代数目少,具有偶然性,所以无法判断显隐性,也无法判断哪种马是纯合子,D正确;‎ 故选:D.‎ ‎ ‎ ‎5.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中,实现3:1的分离比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是(  )‎ ‎①F1体细胞中各基因表达的机会相等 ‎ ‎②F1形成的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 ‎③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 ‎ ‎④F2不同的基因型的个体的存活率相等 ‎⑤等位基因间的显隐性关系是完全的 ‎ ‎⑥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 A.①②⑤⑥ B.①③④⑥ C.①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⑤⑥‎ ‎【考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和验证.‎ ‎【分析】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中,实现3:1的分离比的条件有:F1形成的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且结合的机会相等;F2不同的基因型的个体的存活率相等;等位基因间的显隐性关系是完全的;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 ‎【解答】解:①F1体细胞中各基因表达的机会相等与否关系到F1的表现型,不涉及子代的表现型,因此不是实现3:1分离比的条件,故①错误;‎ ‎②F1形成的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是实现3:1分离比的条件,故②正确;‎ ‎③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且结合的机会相等是实现3:1分离比的条件,故③正确;‎ ‎④F2不同的基因型的个体的存活率不相等时,不会出现3:1的分离比,因此F2不同的基因型的个体的存活率相等 是实现3:1分离比的条件,故④正确;‎ ‎⑤等位基因间的显隐性关系是完全的,否则不会出现3:1的分离比,故⑤正确; ‎ ‎⑥子代数目较少时,存在一定的偶然性,所以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是出现3:1分离比的条件,故⑥正确.‎ 故选D.‎ ‎ ‎ ‎6.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是一种遗传病,杂合子约活到50岁就常患心肌梗塞,纯合子常于30岁左右死于心肌梗塞,不能生育.一对患有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夫妻,已生育一个完全正常的女孩,如再生一个能活到50岁的男孩的概率是(  )‎ A. B. C. D.‎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一对患有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夫妻,已生育一个男孩和一个完全正常的女孩,是“有中生无为显性”,所以高胆固醇血症属于常染色体上显性遗传病.患病双亲有一个完全正常的女孩,说明双亲为杂合子.又显性纯合子不能活到50岁,所以能活到50岁的概率是.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解:一对患有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夫妻,已生育一个男孩和一个完全正常的女孩,是“有中生无为显性”,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所以不能活到50‎ 岁的是显性纯合子.杂合子自交后代中显性纯合:显性杂合:隐性纯合=1:2:1,所以再生一个能活到50岁的男孩的概率是×=.‎ 故选:D.‎ ‎ ‎ ‎7.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小球做遗传规律模拟实验.甲同学每次分别从Ⅰ、Ⅱ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乙同学每次分别从Ⅲ、Ⅳ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将抓取的小球分别放回原来小桶后,再多次重复.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乙同学的实验只模拟了遗传因子的分离和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 B.实验中每只小桶内两种小球的数量和小球总数都必须相等 C.甲同学的实验可模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过程 D.甲、乙重复100次实验后,Dd和AB组合的概率约为和 ‎【考点】植物或动物性状分离的杂交实验.‎ ‎【分析】根据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基因)决定的,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为显性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如:D),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d),而且基因成对存在.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为纯合子,不同的为杂合子.生物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当杂合子自交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用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两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 ‎【解答】解:A、乙同学的实验模拟了等位基因分离和非等位基因随机结合的过程,A错误;‎ B、实验中每只小桶内两种小球的数量必须相等,但每只小桶内两种小球的总数不一定要相等,B错误;‎ C、Ⅰ和Ⅱ中的D和d是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所以甲同学的实验不能模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过程,C错误;‎ D、甲同学每次分别从Ⅰ、Ⅱ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其中Dd概率约为,乙同学每次分别从Ⅲ、Ⅳ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将抓取的小球分别放回原来小桶后,再多次重复,其中AB组合的概率约,D正确.‎ 故选:D.‎ ‎ ‎ ‎8.已知某一动物种群中仅有aaBb和aaBB两种类型个体(bb的个体在胚胎期致死),两对基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aaBb:aaBB=1:1,且该种群中雌、雄个体比例为1:1,个体间可以自由交配,则该种群自由交配产生的成活子代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比例是(  )‎ A. B. C. D.‎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自由交配方式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可以通过分析雌雄配子的类型及比例进行计算.‎ ‎【解答】解:由题意知,aaBb:aaBB=1:1,且该种群中雌、雄个体比例为1:1,该种群能进行自由交配,雌性个体产生的配子的类型及比例是aB:ab=3:1,雄性个体产生的雄配子的类型及比例是aB:ab=3:1,该种群自由交配产生的胚胎致死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bb,存活个体的比例是,能稳定遗传的个体的比例是aaBB=,因此该种群自由交配产生的成活子代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比例是:.‎ 故选:D.‎ ‎ ‎ ‎9.豌豆子叶的黄色(Y),圆粒种子(R)均为显性.两亲本豌豆杂交的F1,表现型如图.让F1中黄色圆粒豌豆自交,F2的性状分离比为(  )‎ A.9:3:3:1 B.15:5:3:1 C.3:1:3:1 D.2:2:1:1‎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分析柱状图:‎ ‎1、图中图中圆粒:皱粒=3:1,说明两亲本的相关基因型是Rr、Rr;‎ ‎2、黄色:绿色=1:1,说明两亲本的相关基因型是Yy、yy.‎ ‎【解答】解:根据图形分析已知,圆粒:皱粒=3:1,说明两亲本的相关基因型是Rr、Rr;黄色:绿色=1:1,说明两亲本的相关基因型是Yy、yy,即两亲本的基因型为YyRr、yyRr,则F1中的黄色圆粒豌豆(基因型为1YyRR、2YyRr)自交,F2的皱粒出现的概率为×=,绿色出现的概率为,所以F2的圆粒:皱粒=5:1,黄色:绿色=3:1,故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15:5:3:1.‎ 故选:B.‎ ‎ ‎ ‎10.豌豆灰种皮(G)对白种皮(g)为显性,黄子叶(Y)对绿子叶(y)为显性,每对性状的杂合体(F1)自交后代为F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F1植株上结的种子,灰种皮比白种皮接近3:1‎ ‎②F1植株上结的种子,黄子叶比绿子叶接近3:1‎ ‎③F1植株上结的种子,胚的基因型有9种 ‎④F2植株上结的种子,灰种皮比白种皮接近3:1.‎ A.②③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④‎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已知两对性状受两对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已知F1每对性状都杂合体,基因型为GgYy,其自交后代为F2,可根据孟德尔两对性状的实验来解题.‎ ‎【解答】解:①种皮是由母本的珠被发育而来的,基因型和表现型都和母本相同,所以F1植株(GgYy)上结的种子,全部为灰种皮,①错误;‎ ‎②子叶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所以F1植株(GgYy)上结的种子,黄子叶(Y﹣)比绿子叶(yy)接近3:1,②正确;‎ ‎③胚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F1植株(GgYy)上结的种子,胚的基因型有3×3=9种,③正确;‎ ‎④种皮是由母本的珠被发育而来的,基因型和表现型都和母本相同,所以F1植株(GgYy)上结的种子,全部为灰种皮,而F2植株上结的种子的种皮由F1的基因型决定,所以其灰种皮比白种皮接近3:1,④正确.‎ 综上所述,②③④正确.‎ 故选:A.‎ ‎ ‎ ‎11.已知小麦抗病对感病为显性,无芒对有芒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用纯合的抗病无芒与感病有芒杂交,F1自交,播种所有的F2,假定所有的F2植珠都能成活,在F2植株开花前,拔掉所有的有芒植株,并对剩余植株套袋.假定剩余的每株F2收获的种子数量相等,且F3的表现型符合遗传定律.从理论上讲F3中表现感病植株的比例为(  )‎ A. B. C. D.‎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已知小麦抗病对感病为显性,无芒对有芒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纯合的抗病无芒与感病有芒杂交,F1自交,除去所有的有芒植株再自交,依次求出答案.‎ ‎【解答】解:假定抗病无芒为AABB,感病有芒为aabb,则F1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的后代),F1自交(AaBb×AaBb)得:AABB、AABb、AABb、AAbb(含bb为有芒,所以去掉)、AaBB、AaBb、AaBb、Aabb(去掉)、AaBB、AaBb、AaBb、Aabb(去掉)、aaBB、aaBb、aaBb、aabb(去掉).F2每种基因型自交可产生4后代(如AABB×AABB→4AABB):AABB、AABb、AABb这三种基因型自交都不可能出现aa,它们的后代共4+4+4=12个; AaBB、AaBb、AaBb、AaBB、AaBb、AaBb这六个基因型自交每个基因的4后代均出现1个aa(即Aa×Aa→AA、2Aa、aa)所以这六个基因型自交的后代共有4+4+4+4+4+4=24个,其中出现aa的有1+1+1+1+1+1=6个;aaBB、aaBb、aaBb这三个基因自交后代均出现aa,所以这三个基因自交后代出现aa的有4+4+4=12.综上所述,F3共有12+24+12=48个,其中出现aa的有6+12=18个,所以F3出现aa的概率为18÷48=.‎ 故选:B.‎ ‎ ‎ ‎12.XY型性别决定方式的生物,群体中的雌雄比例接近1:1,其根本原因是(  )‎ A.雌配子:雄配子=1:1‎ B.含X的配子:含Y的配子=1:1‎ C.含X的卵细胞:含Y的卵细胞=1:1‎ D.含X的精子:含Y的精子=1:1‎ ‎【考点】伴性遗传.‎ ‎【分析】XY型性别决定方式的生物,其中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只能产生一种含有X的雌配子;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能产生两种雄配子,即含有X 的精子和含有Y的精子,且比例为1:1,含有X的精子和卵细胞结合会形成雌性个体,含有Y的精子和卵细胞结合会形成雄性个体,所以群体中的雌雄比例接近1:1.‎ ‎【解答】解:A、雄配子数目远远多于雌配子,A错误;‎ B、含X的配子包括含X的雌配子和含X的雄配子,含Y的配子为雄配子,所以含X的配子多于含Y的配子,B错误;‎ C、卵细胞不可能含有Y,C错误;‎ D、雄性个体产生的含有X的精子:含Y的精子=1:1,含有X的精子和卵细胞结合会形成雌性个体,含有Y的精子和卵细胞结合会形成雄性个体,所以群体中的雌雄比例接近1:1,D正确.‎ 故选:D.‎ ‎ ‎ ‎13.如图是人体性染色体模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位于Ⅰ区基因的遗传只与男性相关 B.位于Ⅱ区的基因在遗传时与性别无关联 C.位于Ⅲ区的致病基因,在女性体细胞中也可能有等位基因 D.性染色体既存在于生殖细胞中,也存在于体细胞中 ‎【考点】伴性遗传.‎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是一对性染色体X和Y,Ⅱ为XY的同源区,Ⅰ为Y染色体所特有的片段,Ⅲ为X染色体所特有的片段.‎ ‎【解答】解:由人体性染色体的模式图分析可知,Ⅰ区为Y染色体所特有的片段,位于I区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只传递给男性后代,所以位于I区基因的遗传只与男性相关,A正确;‎ B、位于Ⅱ区的基因在遗传时与性别有关,由于Ⅱ为X、Y共有的片段,为两者的同源区,其上有等位基因,所以位于II区的基因在遗传时,后代男女性状的表现不一定一致,如XDXd×XdYD的后代,男性全部是显性性状,女性一半是显性性状,一半是隐性性状,B错误;‎ C、Ⅲ区为X染色体所特有的片段,雌性个体有两条X染色体,两条X染色体上均可以有相应的基因(如一个为A一个为a),故致病基因在女性体细胞中可能成对存在,有等位基因,C正确;‎ D、性染色体既存在于生殖细胞中成单存在,也存在于体细胞中成对存在,D正确.‎ 故选:B.‎ ‎ ‎ ‎14.“牝鸡司晨”是我国古代人民早就发现的性反转现象.原来下过蛋的母鸡,以后却变成公鸡,长出公鸡的羽毛,发出公鸡样的啼声.如果一只母鸡性反转成公鸡,关于这只公鸡说法错误的是(  )‎ A.性别和其他性状类似,也是受遗传物质和环境的共同影响 B.性反转现象可能是由于某种环境因素使性腺出现反转 C.性反转只是表现型变化,而不涉及染色体的变化,所以性染色体还是ZW D.和正常母鸡交配,后代的雌雄性别比例是1:1‎ ‎【考点】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分析】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母鸡的染色体组成是ZW,公鸡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Z.根据题意分析已知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母鸡的染色体组成是ZW,公鸡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z.性反转其实变的只是外观,其基因其实是不变的.所以原来下过蛋的母鸡,以后却变成公鸡,长出公鸡的羽毛,发出公鸡样的啼声,但是这只性反转的公鸡的染色体组成仍然是ZW,其与母鸡ZW交配,后代为:‎ 母鸡和性反转公鸡产生的配子 Z♂‎ W♂‎ Z♀‎ ZZ(公鸡)‎ ZW(母鸡)‎ W♀‎ ZW(母鸡)‎ WW(致死)‎ 所以后代的雌雄性别比例是2:1.‎ ‎【解答】解:A、由于本来是母鸡的基因型,后来变成了公鸡,说明上述现象说明表现型受环境因素影响,A正确;‎ B、母鸡变成公鸡,其性染色体没有发生了改变,母鸡变成公鸡是受到激素的影响,B正确;‎ C、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性反转只是表现型变化,而不涉及染色体的变化,所以性染色体还是ZW,C正确;‎ D、该公鸡与正常母鸡交配,其后代性别比例仍为雌:雄=2:1,D错误.‎ 故选:D.‎ ‎ ‎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生物的性别也是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 ‎②属于XY型性别决定类型的生物,雄性体细胞中有杂合体的基因型XY,雌性细胞中有纯合体的基因型XX.‎ ‎③人类色盲基因b在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既没有色盲基因b,也没有它的等位基因B.‎ ‎④女孩是色盲基因携带者,则该色盲基因是由父方遗传来的.‎ ‎⑤男人色盲不传儿子,只传女儿,但女儿不显色盲,却会生下患色盲的外孙,代与代之间出现了明显的不连续现象.‎ ‎⑥色盲患者男性多于女性.‎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④ D.③⑤⑥‎ ‎【考点】伴性遗传.‎ ‎【分析】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特点:‎ ‎(1)交叉遗传(色盲基因是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传给他的外孙的). ‎ ‎(2)母患子必病,女患父必患.‎ ‎(3)色盲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 ‎ ‎2、生物的性别决定方式包括XY型和ZW型,对于XY型性别决定方式的生物,雌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雄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而对于ZW型性别决定方式的生物,雌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W,雄性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Z.‎ ‎【解答】解:①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同时还受环境的影响,生物的性别也是由性染色体上的某些基因控制的,但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不都能决定性别,①错误;‎ ‎②XX、XY属于性染色体组成,不是基因型,②错误;‎ ‎③人类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特有的区段,因此Y染色体上既没有色盲基因b,也没有它的等位基因B,③正确;‎ ‎④女孩是色盲基因携带者,则该色盲基因可能是由父方遗传来的,也可能是由母方遗传来的,④错误;‎ ‎⑤男人色盲不传儿子,只传女儿,但女儿不显色盲,却会生下患色盲的外孙,代与代之间出现了明显的不连续现象,⑤正确;‎ ‎⑥色盲患者男性多于女性,⑥正确.‎ 故选:D.‎ ‎ ‎ ‎16.下列关于孟德尔遗传规律现代解释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B.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C.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D.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解答】解:A、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现代解释认为: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不不干扰的,A正确;‎ B、基因分离定律的现代解释认为: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B正确;‎ C、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C错误;‎ D、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D正确.‎ 故选:C.‎ ‎ ‎ ‎17.某XY型的雌雄异株植物,其叶型有阔叶和窄叶两种类型,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纯种品系进行的杂交实验如下 实验1:阔叶♀×窄叶♂→子代雌株全为阔叶,雄株全为阔叶 实验2:窄叶♀×阔叶♂→子代雌株全为阔叶,雄株全为窄叶 根据以上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仅根据实验2无法判断两种叶型的显隐性关系 B.实验2结果说明控制叶型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 C.实验l、2子代中的雌性植株基因型相同 D.实验1子代雌雄植株杂交的后代不出现雌性窄叶植株 ‎【考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基因型、表现型.‎ ‎【分析】解答本题需要掌握的主要知识点:伴性遗传与常染色体遗传的区别.实验1、2是正反交,且实验结果不同,据此可说明控制叶型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且窄叶为隐性.‎ ‎【解答】解:A、由实验2:窄叶♀×阔叶♂→子代雌株全为阔叶,雄株全为窄叶,可知母本和雄性后代都是窄叶,父本和雌性后代都是宽叶,说明窄叶是由X染色体是的隐性基因控制的,宽叶是由X染色体是的显性基因控制的,所以根据仅实验2是可以判断两种叶型的显隐性关系的,符合一次杂交定显隐的实验要求,A错误;‎ B、实验2中子代雌雄个体表现型比例不相等,子代雌株全为阔叶,雄株全为窄叶,说明该性状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B正确;‎ C、由题干可知,实验1、2的亲本均为纯合子,且每个实验中双亲具备的是相对性状,所以子代中雌性植株的基因型均为杂合子,C正确;‎ D、实验1中亲本的基因型是XbXb、XBY,则他们的子代基因型为XBXb、XBY,让子代雌雄植株杂交,杂交后代雌性植株的基因型为XBXB、XBXb,表现型均为宽叶,D正确.‎ 故选:A.‎ ‎ ‎ ‎18.如图是某家系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其基因分别用H、h和T、t表示.甲病是伴性遗传病,Ⅱ5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在不考虑基因突变的情况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病为伴X显性遗传病,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Ⅱ4的基因型为X HTX ht或X HtX hT C.Ⅲ7的致病基因来自于I1或I 2‎ D.Ⅲ8两病皆患表明两对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 ‎【考点】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甲病是伴性遗传病,患甲病的9号女孩的父亲5号正常,说明甲病不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即甲病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根据4号和5号不患乙病,但能生出患乙病的男孩,表明乙病是隐性遗传病,同时根据题干5号没有乙病致病基因,表明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2对等位基因位于1对同源染色体上.‎ ‎【解答】解:A.甲病为伴X显性遗传病,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A错误;‎ B.Ⅱ4的基因型为XHTXht,B错误;‎ C.Ⅲ7的基因型是XhtY,I1的基因型是XHTY,I2的基因型是XhTXht,Ⅲ7的致病基因来自于I2,C错误;‎ D.Ⅲ8两病皆患表明两对等位基因之间发生了基因重组,即减数分裂形成四分体时,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D正确.‎ 故选:D.‎ ‎ ‎ ‎19.果蝇的性染色体有如下异常情况:XXX与OY(无X染色体)为胚胎期致死型、XXY为可育雌蝇、XO(无Y染色体)为不育雄蝇.摩尔根的同事完成多次重复实验,发现白眼雌蝇与红眼雄蝇杂交,F1有的概率出现白眼雌蝇和不育的红眼雄蝇.若用XA和Xa表示控制果蝇红眼、白眼的等位基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亲本红眼雄蝇不正常的减数分裂产生异常的精子致使例外出现 B.亲本白眼雌蝇不正常的减数分裂产生异常的卵细胞致使例外出现 C.F1白眼雌蝇的基因型为XaXaY D.F1不育的红眼雄蝇的基因型为XAO ‎【考点】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用XA和Xa表示控制果蝇红眼、白眼的等位基因,即红眼是显性性状,则亲本中白眼雌蝇的基因型为XaXa,红眼雄蝇的基因型为XAY,子代中出现白眼雌蝇(XaXaY)和不育的红眼雄蝇(XAO),即含XaXa的卵细胞和含有Y的精子结合、含有O的卵细胞和含有XA的精子结合形成的,说明亲本白眼雌蝇不正常的减数分裂产生异常的卵细胞(XaXa、O)致使例外出现.‎ ‎【解答】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例外出现是亲本白眼雌蝇不正常的减数分裂产生异常的卵细胞致使的,故A错误;‎ B、子代中出现白眼雌蝇(XaXaY)和不育的红眼雄蝇(XAO),即含XaXa的卵细胞和含有Y的精子结合、含有O的卵细胞和含有XA的精子结合形成的,说明亲本白眼雌蝇不正常的减数分裂产生异常的卵细胞(XaXa、O)致使例外出现,故B正确;‎ C、F1白眼雌蝇是含XaXa的卵细胞和含有Y的精子结合形成的,基因型为XaXaY,故C正确;‎ D、F1不育的红眼雄蝇是含O的卵细胞和含有XA的精子结合形成的,基因型为XAO,故D正确.‎ 故选A.‎ ‎ ‎ ‎20.长翅红眼雄蝇与长翅红眼雌蝇交配,产下一只染色体组成为XXY的残翅白眼雄蝇.已知翅长、眼色基因分别位于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上,在没有基因突变的情况下,与亲代雌蝇参与受精的卵细胞一同产生的三个极体,其染色体组成及基因分布正确的是(A﹣长翅,a﹣残翅,B﹣红眼,b﹣白眼)(  )‎ A.③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已知翅长、眼色基因分别位于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上,长翅红眼雄蝇(A_XBY))与长翅红眼雌蝇(A_XBX_)交配,产下一只染色体组成为XXY的残翅白眼雄蝇(aaXbXbY),因此,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Y×AaXBXb.‎ ‎【解答】解:根据分析可知,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Y×AaXBXb,该残翅白眼雄蝇的基因型为aaXbXbY,其是由基因型为aXbXb的卵细胞和基因型为aY的精子组成的,因此卵细胞的基因型为aXbXb.‎ ‎(1)由于长翅红眼雌蝇的基因型为AaXBXb,所以该卵细胞形成的原因不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两条X染色体未分离;‎ ‎(2)由于长翅红眼雌蝇的基因型为AaXBXb,所以该卵细胞形成的原因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两条X染色体未分离,则与该卵细胞一同产生的极体的基因型为AXB、AXB、a,即②③正确.‎ 故选:D.‎ ‎ ‎ ‎21.下列叙述中,能确定是同源染色体的是(  )‎ A.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 B.由一条染色体复制而成的两条染色体 C.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两条染色体 D.形状和大小一般相同的两条染色体 ‎【考点】同源染色体与非同源染色体的区别与联系.‎ ‎【分析】同源染色体是指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态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所以联会的两条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据此答题.‎ ‎【解答】解:A、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不一定是同源染色体,如来自父方的第2号染色体和来自母方的第3号染色体,A错误;‎ B、同源染色体不是复制而成的,而是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B错误;‎ C、同源染色体的两两配对叫做联会,所以联会的两条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C正确;‎ D、形态和大小都相同的染色体不一定是同源染色体,如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D错误.‎ 故选:C.‎ ‎ ‎ ‎22.图甲中,①~④代表某哺乳动物(2N)在有性生殖过程中不同时期的细胞,图中的a、b、c分别表示某时期一个细胞中三种不同结构或物质的相对数量,图乙为该生物细胞五个不同分裂时期的图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甲中a、b、c分别表示DNA数、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 B.图乙中同源染色体联会发生在图甲中的②时期 C.图甲中具有同源染色体的时期有①和②;图乙中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是A、B、C、E D.若该生物为基因型是AaBb(等位基因A、a和B、b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雄性个体,则细胞B通常分裂完成后,能产生四种配子 ‎【考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的①、④中c为0,所以c为染色单体;②中a:b=2:1,说明a是DNA,b是染色体.‎ 图乙中,A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C处于有丝分裂中期,D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E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即四分体时期.‎ ‎【解答】解:A、根据甲图可判断a、b、c分别表示DNA数、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A正确;‎ B、图乙中同源染色体联会发生在图甲中的②时期,即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B正确;‎ C、图甲中,①处于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前,②处于细胞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所以具有同源染色体的时期有①和②;图乙中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是A、B、C、E,C正确;‎ D、若该生物为基因型是AaBb的雄性个体,则细胞B通常分裂完成后,只能产生2种4个配子,D错误.‎ 故选:D.‎ ‎ ‎ ‎23.对性腺组织细胞进行荧光标记,等位基因A、a都被标记为黄色,等位基因B、b都被标记为绿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处于四分体时期的细胞.下列有关推测合理的是(  )‎ A.若这2对基因在1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1个四分体中出现2个黄色、2个绿色荧光点 B.若这2对基因在1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1个四分体中出现4个黄色、4个绿色荧光点 C.若这2对基因在2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1个四分体中出现2个黄色、2个绿色荧光点 D.若这2对基因在2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有1个四分体中出现4个黄色、4个绿色荧光点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在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进行复制,基因(DNA)数目加倍,即每个四分体上含有4个同名基因,即2个A和2个a或2个B和2个b,若2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黄色和绿色在一个四分体上,若2对等位基因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则黄色和绿色在不同的四分体中.‎ ‎【解答】解:AB、由于染色体经过复制,基因也随之加倍,使每个四分体上的等位基因含有4个,即2个A和2个a或2个B和2个b,若2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1个四分体中将出现4个黄色和4个绿色荧光点,A错误,B正确;‎ CD、由于染色体经过复制,基因也随之加倍,使每个四分体上的等位基因含有4个,即2个A和2个a或2个B和2个b,若2对等位基因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每个四分体中将出现4个黄色或4个绿色荧光点,CD错误.‎ 故选:B.‎ ‎ ‎ ‎24.某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若它的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后产生的四个精子中,有一个精子的基因型为AB,那么另外3个分别是(  )‎ A.Ab、aB、ab B.AB、ab、ab C.ab、AB、AB D.AB、AB、AB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使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也发生分离,即A和a、B和b分离,并且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发生自由组合,因此正常情况下可以产生AB、Ab、aB、ab四种精子.‎ ‎【解答】解:根据减数分裂的特点,精原细胞经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产生基因型不同的2个次级精母细胞;1个次级精母细胞经减数第二次分裂,着丝点分裂,最终产生1种2个精子.因此,1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共产生了2种4个精子.‎ 由于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了一个基因型为AB的精子,说明含A与B的染色体自由组合,含a与b的染色体组合.因此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了一个基因型为AB的精子的同时,随之产生的另3个精子为AB、ab、ab.‎ 故选:B.‎ ‎ ‎ ‎25.正常人的染色体数是46条,在以下细胞中,可能找到两个X染色体的是(  )‎ ‎①初级精母细胞 ②初级卵母细胞 ③次级精母细胞 ④次级卵母细胞.‎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分析】1、精子的形成过程为:精原细胞(染色体组成为44+XY)初级精母细胞(染色体组成为44+XY)次级精母细胞(染色体组成为22+X或 ‎22+Y,后期染色体组成为44+XX或44+YY)精细胞(染色体组成为22+X或22+Y)精子(染色体组成为22+X或22+Y).‎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为:卵原细胞(染色体组成为44+XX)初级卵母细胞(染色体组成为44+XX)次级卵母细胞(染色体组成为22+X,后期染色体组成为44+XX)+1个第一极体卵细胞(染色体组成为22+X)+3个极体.‎ ‎【解答】解:①初级精母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为44+XY,不可能找到2个X染色体,①错误;   ‎ ‎②初级卵母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为44+XX,②正确; ‎ ‎③次级精母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为22+X或22+Y(后期是44+XX或44+YY),有可能找到2个X染色体,③正确;‎ ‎④次级卵母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为22+X(后期是44+XX),有可能找到2个X染色体,④正确.‎ 故选:D.‎ ‎ ‎ ‎26.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细菌相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在小鼠体内S型、R型活细菌含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在死亡的小鼠体内存在着S型、R型两种类型的细菌 B.小鼠体内出现活S型细菌是由于R型细菌基因突变的结果 C.曲线ab段下降的原因是R型细菌被小鼠的免疫系统作用所致 D.曲线bc段上升,与S型细菌在小鼠体内增殖导致小鼠免疫力降低有关 ‎【考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分析】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菌落表现粗糙),后者有荚膜(菌落表现光滑).由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可知,只有S型菌有毒,会导致小鼠死亡,S型菌的DNA才会是R型菌转化为S型菌.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R型细菌→小鼠→存活;S型细菌→小鼠→死亡;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存活;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R型细菌→小鼠→死亡.‎ ‎【解答】解:A、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细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死亡,说明无毒的R型细菌转化成了有毒的S型细菌,但转化效率是很低的,所以从死亡小鼠体内能分离到S型细菌,也能分离到R型细菌,A正确;‎ B、小鼠体内S型细菌的出现是S型细菌的DNA进入R型细菌体内,并与R型细菌的DNA发生基因重组的结果,B错误;‎ C、曲线ab段下降的原因是R型细菌被小鼠的免疫系统发现并消灭,C正确;‎ D、由于S型细菌有毒,能破坏细菌的免疫系统,所以曲线bc段上升,与S型细菌在小鼠体内增殖导致小鼠免疫力降低有关,D正确.‎ 故选:B.‎ ‎ ‎ ‎27.用32P标记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35S标记其蛋白质,将其加热杀死后与未标记的R活细菌混合并注入小鼠体内.一段时间后,从死亡的小鼠体内提取到的活的S型和R型细菌.下列有关元素分布的分析,最可能的情况是(  )‎ A.部分S型细菌含有32P,不含35S B.部分R型细菌含有32P和35S C.所有S型细菌都含有32P,不含35S D.所有R型细菌都含有35S,不含32P ‎【考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分析】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菌落表现粗糙),后者有荚膜(菌落表现光滑).由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可知,只有S型菌有毒,会导致小鼠死亡,S型菌的DNA才会是R型菌转化为S型菌.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R型细菌→小鼠→存活;S型细菌→小鼠→死亡;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存活;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R型细菌→小鼠→死亡.‎ ‎【解答】解:由于加热杀死后的S型肺炎双球菌与未标记的R型活细菌混合并注入小鼠体内,能进入R型活细菌起转化作用的是32P标记的DNA,而失去活性的蛋白质不能进入细菌;又DNA分子是半保留复制,R活细菌又没有标记,所以从死亡的小鼠体内提取到的活的S型和R型细菌中,只有部分S型细菌含有32P,不含35S.‎ 故选:A.‎ ‎ ‎ ‎28.下列关于遗传信息的内容正确的是(  )‎ A.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都有原核生物 B.DNA每个碱基分子上均连接一个磷酸和一个脱氧核糖 C.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都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不同DNA分子中比例是不变的 ‎【考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DNA分子的基本单位;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分析】解答本题考生应从生物分类的角度和DNA分子结构等方面的知识着手考虑.细胞生物包括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包括:细菌、蓝藻、放线菌、支原体等,一般细菌中会带有“杆”、“球”“螺旋”等字样.‎ ‎【解答】解:A、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肺炎双球菌为原核生物,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A正确;‎ B、DNA每个碱基分子上均连接一个脱氧核糖和一个与其互补的碱基,B错误;‎ C、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C错误;‎ D、不同DNA分子中中比例是不同,体现了DNA的特异性,D错误.‎ 故选:A.‎ ‎ ‎ ‎29.具有x个碱基对的一个双链DNA分子片段,含有y个嘧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分子片段即为一个基因 B.该分子片段中,碱基的比例=1‎ C.该DNA单链中相邻的两个碱基通过氢键连接 D.该分子片段完成n次复制需要(2x﹣y)•2n个游离的嘌呤脱氧核苷酸 ‎【考点】DNA分子的复制;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分析】1、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2、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 ‎3、已知DNA分子中的某种脱氧核苷酸数,求复制过程中需要的游离脱氧核苷酸数:(1)设一个DNA分子中有某核苷酸m个,则该DNA复制n次,需要该游离的该核苷酸数目为(2 n﹣1)×m个.‎ ‎(2)设一个DNA分子中有某核苷酸m个,则该DNA完成第n次复制,需游离的该核苷酸数目为2n﹣1×m个.‎ ‎【解答】解:A、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因此该分子片段不一定就是一个基因,A错误;‎ B、DNA分子中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则嘌呤数等于嘧啶数,因此碱基的比例=1,B正确;‎ C、该DNA单链中相邻的两个碱基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C错误;‎ D、该DNA分子中所含嘌呤脱氧核苷酸数为2x﹣y,根据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特点,该分子片段完成n次复制需要游离的嘌呤脱氧核苷酸数为(2x﹣y)•(2n﹣1),D错误.‎ 故选:B.‎ ‎ ‎ ‎30.一个双链DNA分子,在复制解旋时,一条链上的G变成C,则DNA分子经n次复制后,发生差错的DNA占(  )‎ A. B. C. D.‎ ‎【考点】DNA分子的复制.‎ ‎【分析】本题是对DNA分子复制过程的考查,DNA分子的复制是以解旋后的2条单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进行的,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一个双链DNA分子,在复制解旋时,一条链上的G变成C,另一条链是正常的,不论复制多少次,以突变链为模板形成的子代DNA都是发生差错的DNA,以不发生突变的链为模板形成的 子代DNA都是正常DNA,因此该DNA分子不论复制多少次,发生差错的DNA总占.‎ 故选:A.‎ ‎ ‎ ‎31.用32P标记玉米体细胞(含20条染色体)的DNA分子双链,再将这些细胞转入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在二次细胞分裂后的一个细胞中,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可能是(  )‎ ‎①0 ②8 ③10 ④20 ⑤30 ⑥40.‎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④⑤⑥ D.①③④⑥‎ ‎【考点】DNA分子的复制.‎ ‎【分析】1、当染色体未复制前,一条染色体只含有一个DNA分子.当复制后,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染色单体,这时每条染色体上有两个DNA分子.‎ ‎2、DNA的半保留复制,一个DNA分子复制n次,则:‎ ‎(1)DNA分子数:①子代DNA分子数为2n个,②含有亲代DNA链的子代DNA分子数为2个.③不含亲代链的子代DNA分子数为(2n﹣2)个.‎ ‎(2)脱氧核苷酸链数:‎ ‎①子代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链数目为2n+1条 ‎②亲代脱氧核苷酸链为2条 ‎③新合成脱氧核苷酸链为(2n+1﹣2)条 ‎【解答】解:根据DNA的半保留复制原则,在细胞分裂间期,DNA进行复制,由于这些细胞在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复制出来的DNA一条链含有32P,另一条链不含有32P,因此,在第一次分裂结束后,每一个子细胞的每条染色体中DNA一条链含有32P,另一条链不含有32P.在第二次分裂,间期DNA半保留复制,复制出来一半的DNA一条链含有32P,另一条链不含有32P.一半DNA都不含有32P.在第二次分裂产生的每个子细胞中,含有32P标记的染色体最多为20条,最少为0条.‎ 故选:B.‎ ‎ ‎ ‎32.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在下面关于“遗传效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能控制一种生物性状的表现 B.能控制一种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C.能转录形成信使RNA D.存在遗传密码并决定某种氨基酸 ‎【考点】基因与DNA的关系.‎ ‎【分析】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白化病、豌豆的粒形;②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如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囊性纤维病.‎ ‎【解答】解:A、基因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从而能控制一种生物性状的表现,A正确;‎ B、基因能控制一种蛋白质的生物合成,B正确;‎ C、基因能转录形成信使RNA,C正确;‎ D、遗传密码位于mRNA上,D错误.‎ 故选:D.‎ ‎ ‎ ‎33.甲、乙两图所示生命活动的区别不包括(  )‎ A.甲所示生命活动边解旋边进行,乙所示生命活动完全解旋后再进行 B.甲乙所示生命活动涉及的碱基配对方式有所不同 C.甲所示生命活动需要DNA聚合酶,乙所示生命活动需要RNA聚合酶 D.一个细胞周期中,甲所示生命活动在每个起点只起始一次,乙可起始多次 ‎【考点】DNA分子的复制;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1、分析图示可知,图甲表示DNA的复制过程,图乙表示DNA的转录过程.‎ ‎2、复制过程是以以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以DNA分子的两条链为模板,在DNA解旋酶、DNA聚合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合成DNA.‎ ‎3、转录过程以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在DNA解旋酶、RNA聚合酶的作用下消耗能量,合成RNA.‎ ‎【解答】解:A、图甲表示DNA的复制过程,图乙表示DNA的转录过程,它们都是边解旋边进行,A错误;‎ B、图甲表示DNA的复制过程,涉及的碱基配对方式有A﹣T、T﹣A、C﹣G、G﹣C,图乙表示DNA的转录过程,涉及的碱基配对方式有A﹣U、T﹣A、C﹣G、G﹣C,B正确;‎ C、图甲表示DNA的复制过程,需要DNA聚合酶,图乙表示DNA的转录过程,需要RNA聚合酶,C正确;‎ D、一个细胞周期中,甲所示的DNA复制过程在每个起点只起始一次,乙所示的转录过程可起始多次,D正确.‎ 故选:A.‎ ‎ ‎ ‎34.在水稻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中能正常完成的生理活动有(  )‎ ‎①DNA复制 ②合成RNA聚合酶 ③mRNA→蛋白质 ④K+自由扩散进入细胞 ‎⑤染色质﹣染色体 ⑥[H]+O2→H2O ⑦H2O→[H]+O2 ⑧渗透作用.‎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①③⑥ D.②③⑥⑧‎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水稻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再分裂;水稻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不含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水稻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能进行有氧呼吸,能转录和翻译形成蛋白质,也能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吸收矿质离子等,此外该细胞含有大液泡,能通过渗透作用吸水.据此答题.‎ ‎【解答】解:①水稻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再分裂,因此不会发生核DNA→核DNA,①错误; ‎ ‎②RNA聚合酶催化转录过程,几乎所有的细胞都能合成RNA聚合酶,②正确;‎ ‎③mRNA→蛋白质是翻译过程,几乎所有的细胞都能进行翻译过程,完成蛋白质的更新,③正确;‎ ‎④水稻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能通过主动运输吸收钾离子进入细胞,④错误;‎ ‎⑤水稻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再分裂,因此不会出现染色质→染色体,⑤错误;‎ ‎⑥水稻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能进行有氧呼吸,因此可以发生[H]+O2→H2O,⑥正确;‎ ‎⑦水稻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不会发生H2O→[H]+O2,⑦错误;‎ ‎⑧水稻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含有大液泡,也发生渗透作用,⑧正确.‎ 综合以上可知,②③⑥⑧正确.‎ 故选:D.‎ ‎ ‎ ‎35.埃博拉病毒(EBV)是一种单链RNA病毒,其引起人类发生的埃博拉出血热(EBHF)是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EBV与宿主细胞结合后,将核酸﹣蛋白复合体释放至细胞质,通过如图途径进行增殖.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过程②的场所是宿主细胞的核糖体,过程①所需的酶可来自宿主细胞 B.过程②需要的氨基酸和tRNA的种类、数量相同 C.EBV增殖过程需细胞提供四种脱氧核苷酸和ATP D.过程①所需嘌呤比例与过程③所需嘧啶比例相同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埃博拉病毒的繁殖过程,首先以﹣RNA为模板合成mRNA,其次以mRNA为模板翻译形成相应的蛋白质,同时合成﹣RNA,蛋白质再和﹣RNA组装形成子代病毒.据此答题.‎ ‎【解答】解:A、②为翻译过程,其发生的场所是宿主细胞的核糖体,过程①所需的RNA聚合酶来自于EBV,A错误;‎ B、过程②翻译形成两种不同的蛋白质,因此所需的氨基酸和tRNA的种类、数量不一定相同,B错误;‎ C、由图可知,EBV增殖过程需细胞提供四种核糖核苷酸、ATP等,C错误;‎ D、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RNA中嘧啶比例与mRNA中嘌呤比例相同,因此过程①所需嘌呤比例与过程③所需嘧啶比例相同,D正确.‎ 故选:D.‎ ‎ ‎ ‎36.如图表示人体内苯丙氨酸的代谢途径,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由苯丙氨酸合成多巴胺需要多对基因控制 B.基因3不正常而缺乏酶3可能引起苯丙酮尿症 C.基因2突变而缺乏酶2将导致人患白化病 D.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性状 ‎【考点】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分析】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而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解答】解:A、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由苯丙氨酸合成多巴胺需要基因1和基因4能表达合成酶1和酶4,且基因3和基因2最好不表达合成酶3和酶2,因而由苯丙氨酸合成多巴胺需要多对基因控制,A正确;‎ B、基因3不正常而缺乏酶3,则不能合成苯丙酮酸,因而也就不能引起苯丙酮尿症,B错误;‎ C、基因2突变而缺乏酶2,则酪氨酸不能合成黑色素,所以将导致人患白化病,C正确;‎ D、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性状,D正确.‎ 故选:B.‎ ‎ ‎ ‎37.图1表示b基因正常转录过程中的局部分子状态图,图2表示该生物正常个体的体细胞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某生物的黑色素产生需要如图3所示的3类基因参与控制,三类基因的控制均表现为完全显性,下列说法正确的(  )‎ A.由图2所示的基因型可以推知:该生物个体肯定不能合成黑色素 B.若b1链的(A+T+C)/b2链的(A+T+G)=0.3,则b2为RNA链 C.若图2中的2个b基因都突变为B,则该生物体可以合成出物质乙 D.图2所示的生物体中肯定存在某细胞含有4个b基因 ‎【考点】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分析】分析图1:图1表示转录过程,其中一条链为DNA链(含碱基T),另一条链为RNA链(含碱基U).‎ 分析图2:图2细胞所在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该生物体能合成物质乙,且体细胞在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后期,细胞中都存在4个b基因.‎ 分析图3:黑色素的合成需要基因A、b、C.‎ ‎【解答】解:A、由图3可知黑色素的合成需要基因A、b、C,图2所示的基因型为Aabb,可能能合成黑色素,故A错误;‎ B、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b1链的(A+C)=b2链的(A+C),且b2链不含碱基T.b1链的(A+T+C)/b2链的(A+T+G)=0.3,说明b2链含有碱基T,则b1链为RNA,故B错误;‎ C、由图3可知,合成物质乙需要A和b基因,若图2中的2个b基因都突变为B,则该生物体不能合成物质乙,故C错误;‎ D、图2所示的生物体的基因型为Aabb,该生物体细胞在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后期,细胞中都存在4个b基因,故D正确.‎ 故选D.‎ ‎ ‎ ‎38.下面是4种遗传信息的流动过程,对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可表示胰岛细胞中胰岛素合成过程中的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 B.乙可表示含逆转录酶的RNA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繁殖时的遗传信息传递方向 C.丙可表示DNA病毒(如噬菌体)在宿主细胞内繁殖时的遗传信息传递方向 D.丁可表示RNA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繁殖过程中的遗传信息传递方向 ‎【考点】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分析】中心法则:(1)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复制;(2)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后来中心法则又补充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以及从RNA流向DNA两条途径.‎ ‎【解答】解:A、胰岛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再分裂,因此不会有DNA的自我复制过程,A错误;‎ B、乙可表示含逆转录酶的RNA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繁殖时的遗传信息传递方向,B正确;‎ C、丙可表示DNA病毒(如噬菌体)在宿主细胞内繁殖时的遗传信息传递方向,C正确;‎ D、丁可表示RNA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繁殖过程中的遗传信息传递方向,D正确.‎ 故选:A.‎ ‎ ‎ ‎39.图为真核细胞中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②过程所需的原料在细胞中有8种 B.②③中均会发生碱基配对情况,但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 C.在分化过程中,不同细胞中①的产物一般相同,②③的产物都不同 D.①②③均可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进行 ‎【考点】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①是DNA复制过程,在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进行,需要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图②是转录过程,在细胞核内,以DNA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 的过程.需要条件:模板(DNA的单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RNA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核糖核苷酸).‎ 图③是翻译过程,在细胞质中,以信使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需要条件:模板(RNA单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原料(氨基酸)、tRNA.‎ ‎【解答】解:A、①是复制过程,需要以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为原料,②是转录过程,需要以4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A正确;‎ B、②是转录过程,其碱基配对方式为A﹣U、T﹣A、C﹣G、G﹣C;为③为翻译过程,其碱基配对方式为A﹣U、U﹣A、C﹣G、G﹣C,可见这两个过程中的碱基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B正确;‎ C、在分化过程中,基因选择性表达,所以不同细胞中①的产物一般相同,②③的产物不完全相同,C错误;‎ D、由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都含有少量DNA,所以①②③均可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进行,D正确. ‎ 故选:C.‎ ‎ ‎ ‎40.关于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一个含n个碱基的 DNA分子,转录的mRNA分子的碱基数小于个 B.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分别在DNA和RNA 上 C.在细胞周期中,mRNA的种类和含量均不断发生变化 D.基因翻译时所需tRNA与氨基酸种类数不一定相等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1、基因包括编码区和非编码区,其中编码区能转录形成mRNA,而非编码区不能转录形成mRNA.‎ ‎2、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是基因编码区上游的启动子.‎ ‎3、tRNA具有专一性,即一种tRNA只能携带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由一种或几种特定的tRNA来转运.‎ ‎【解答】解:A、基因包括编码区和非编码区,其中编码区能转录形成mRNA,而非编码区不能转录形成mRNA,因此一个含n个碱基的DNA分子,转录的mRNA分子的碱基数小于个,A正确;‎ B、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都在DNA上,B错误;‎ C、在细胞周期中,mRNA的种类和含量均不断发生变化,D正确;‎ D、一种tRNA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而一种氨基酸可以由几种tRNA来转运,因此基因翻译时所需tRNA与氨基酸种类数不一定相等,D正确.‎ 故选:B.‎ ‎ ‎ 二、非选择题(除第题每空2分外,其余每空1分,合计40分)‎ ‎41.某雄性生物体细内的DNA含量为2a,如图表示减数分裂、受精作用及受精卵的有丝分裂过程的DNA变化.据图回答:‎ ‎(1)能表示初级精母细胞的时期是 C~D .(用字母表示)E时期的细胞叫 次级精母 细胞;G时期的细胞称 精细胞 .‎ ‎(2)由A→C,DNA的含量增加一倍,是因为 染色进行复制(或答染色单体出现或DNA复制) .由D→E,DNA的含量又减少一半,原因是 同源染色体 分离,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由F→G,DNA含量再减少一半,原因是 姐妹染色单体 分离,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 ‎【考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 ‎【分析】分析曲线图:图示是某雌性动物的细胞内DNA相对量变化的曲线图.A~C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C~D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E~G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H~I表示受精作用,I~K表示有丝分裂间期,K~N分别表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O~P表示有丝分裂末期.‎ ‎【解答】解:(1)初级精母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所以能表示初级精母细胞的时期是C﹣D.E为减数第二次分裂,此时的细胞称为次级精母细胞.G为减数分裂形成的子细胞,称为精细胞.‎ ‎(2)由A→C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进行DNA分子复制,所以DNA的含量增加一倍.由D→E,同源染色体分离,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导致DNA的含量减少一半.由F→G,DNA含量再减少一半,原因是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 故答案为:‎ ‎(1)C~D   次级精母  精细胞 ‎(2)染色进行复制(或答染色单体出现或DNA复制) 同源染色体 姐妹染色单体 ‎ ‎ ‎42.某学校生物小组在一块较为封闭的低洼地发现了一些野生植株.这些植株的花色有红色和白色两种,茎秆有绿茎和紫茎两种.同学们分两组对植物的花色、茎色进行遗传方式的探究.请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第一组:取90对亲本进行实验 第二组:取绿茎和紫茎的植株各1株 杂交组合 F1表现型 交配组合 F1表现型 A:30对亲本 红花×红花 ‎36红花:1白花 D:绿茎×紫茎 绿茎:紫茎=1:1‎ B:30对亲本 红花×白花 ‎5红花:1白花 E:紫茎自交 全为紫茎 C:30对亲本 白花×白花 全为白花 F:绿茎自交 由于虫害,植株死亡 ‎(1)从第一组花色遗传的结果来看,花色隐性性状为 白色 ,最可靠的判断依据是 A 组.‎ ‎(2)若任取B组的一株亲本红花植株使其自交,其子一代表现型有 2 种可能.‎ ‎(3)由B组可以判定,该种群中显性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约为 2:1 .‎ ‎(4)从第二组茎色遗传的结果来看,隐性性状为 紫茎 ,判断依据的是 D和E 组.‎ ‎(5)如果F组正常生长繁殖的话,其子一代表现型的情况是 绿茎:紫茎=3:1 .‎ ‎(6)A、B两组杂交后代没有出现3:1或1:1的分离比,试解释: 红花个体中既有纯合子又有杂合子 .‎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阅读题干和分析图表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是基因的分离定律.由A组合红花×红花的后代36红花:1白花,说明发生了性状分离,因而可判断红色是显性,白色是隐性.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图表,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解:(1)根据图表第一组中的A分析,红花×红花杂交后代出现36红花:1白花,发生了性状分离,说明红色是显性,白色是隐性.‎ ‎(2)B组亲本中的任一株红花植株,可能是纯合子也可能是杂合子,因此自交后代表现型有2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全为红花或红花:白花=3:1.‎ ‎(3)B组中的白花个体为隐性纯合子,因此F1中5红花:1白花就代表了亲代中的所有红花亲本所含显隐性基因的比为显性基因:隐性基因=5:1.如果设显性基因为R,则RR:Rr=2:1.‎ ‎(4)根据表格中D组合:绿茎×紫茎的后代绿茎:紫茎=1:1和E组合:紫茎自交的后代全为紫茎,可判断茎色遗传中,隐性性状为紫茎,显性性状为绿茎.‎ ‎(5)根据(4)的分析可知,绿茎为杂合体,所以F组绿茎自交,其子一代表现型为绿茎:紫茎=3:1.‎ ‎(6)A、B两组杂交后代没有出现3:1或1:1的分离比的原因是红花个体中既有纯合子又有杂合子.‎ 故答案为:‎ ‎(1)白色 A ‎(2)2‎ ‎(3)2:1 ‎ ‎(4)紫茎 D和E ‎(5)绿茎:紫茎=3:1‎ ‎(6)红花个体中既有纯合子又有杂合子 ‎ ‎ ‎43.已知果蝇的灰体和黄体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但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和该等位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是未知的.同学甲用一只灰体雌蝇与一只黄体雄蝇杂交,子代中♀灰体:♀黄体:♂灰体:♂黄体为1:1:1:1.同学乙用两种不同的杂交实验都证实了控制黄体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并表现为隐性.请根据上述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仅根据同学甲的实验,能不能证明控制黄体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并表现为隐性? 不能 ‎ ‎(2)请用同学甲得到的子代果蝇为材料设计两个不同的实验,这两个实验都能独立证明同学乙的结论.(要求:每个实验只用一个杂交组合,并指出支持同学乙结论的预期实验结果.) 实验1:杂交组合:♀黄体×♂灰体 预期结果:子一代中所有的雌性都表现为灰体,雄性都表现为黄体 实验2:杂交组合:♀灰体×♂灰体 预期结果:子一代中所有的雌性都表现为灰体,雄性中一半表现为灰体,另一半表现为黄体 .‎ ‎【考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区分控制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最直观的方法就是根据子代表现型是否与性别相关联,若子代雌雄个体表现型与性别无关,说明位于常染色体上,反之则位于X染色体上.‎ ‎【解答】解:(1)同学甲用一只灰体雌蝇与一只黄体雄蝇杂交,子代中♀灰体:♀黄体:♂灰体:♂黄体为1:1:1:1,子代的表现型无无关,不能说明控制黄体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2)要根据甲同学设计实验来证明控制黄体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有两种方法,一是用♀黄体×♂灰体杂交,若子代中所有的雌性都表现为灰体,雄性都表现为黄体,二是用♀灰体×♂灰体,若子一代中所有的个体都表现为灰体,说明控制黄体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故答案为:‎ ‎(1)不能 ‎ ‎(2)实验1:杂交组合:♀黄体×♂灰体 预期结果:子一代中所有的雌性都表现为灰体,雄性都表现为黄体 实验2:杂交组合:♀灰体×♂灰体 预期结果:子一代中所有的雌性都表现为灰体,雄性中一半表现为灰体,另一半表现为黄体 ‎ ‎ ‎44.图①﹣③分别表示人体细胞中发生的3种生物大分子的合成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过程①发生的时期是 有丝分裂或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 .‎ ‎(2)细胞中过程②发生的主要场所是 细胞核 ,该过程是在 RNA聚合 酶的作用下,将核糖核苷酸连接在一起形成α链.‎ ‎(3)已知过程②的α链中鸟嘌呤与尿嘧啶之和占碱基总数的54%,α链及其模板链对应区段的碱基中鸟嘌呤分别占 ‎30%、20%,则与α链对应的DNA区段中腺嘌呤所占的碱基比例为 25% .‎ ‎(4)图中y是某种tRNA,它由 多个 (三个或多个)个核糖核苷酸组成的,其中CAA称为 反密码子 ,一种y可以转运 一 种氨基酸.若合成该蛋白质的基因含有600个碱基对,则该蛋白质最多由 20 种氨基酸组成.‎ ‎(5)若转录形成α链的基因中有一个碱基对发生了改变,则根据α链翻译形成的肽链中氨基酸的种类和排列顺序是否一定发生变化 不一定 ,为什么? 不同的密码子可以决定同一种氨基酸 .‎ ‎【考点】DNA分子的复制;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是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进行的是DNA复制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②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进行的是转录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③是以mRNA为模板,进行的是翻译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据此答题.‎ ‎【解答】解:(1)过程①是DNA的复制,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2)过程②是转录过程,发生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核,该过程是在RNA聚合酶酶的作用下,将核糖核苷酸连接在一起形成α链,α链形成后通过核孔进入到细胞质中与核糖体结合.‎ ‎(3)α链是mRNA,其中G占30%,则U占54%﹣30%=24%,则其模板链中C占30%、A占24%,再者模板链中G占20%,则T占26%,则α链对应的DNA双链区段中,A+T=24%+26%=50%,A占(24%+26%)÷2=25%.‎ ‎(4)tRNA由多个核糖核苷酸组成的,其中CAA与mRNA上的密码子GUU互补配对,称为反密码子;一种tRNA只有一个反密码子,只可以转运1种氨基酸;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共有20种.‎ ‎(5)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不同的密码子可以决定同一种氨基酸,所以若转录形成α链的基因中有一个碱基对发生了改变,则根据α链翻译形成的肽链中氨基酸的种类和排列顺序不一定发生变化.‎ 故答案为:‎ ‎(1)有丝分裂或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 ‎(2)细胞核 RNA聚合 ‎(3)25%‎ ‎(4)多个 反密码子 一 20‎ ‎(5)不一定 不同的密码子可以决定同一种氨基酸 ‎ ‎ ‎45.图为艾滋病病毒(HIV)侵染人体淋巴细胞及其繁殖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提示:艾滋病病毒是一种球形病毒,外有蛋白质组成的外壳,内有核酸).‎ ‎(1)HIV的遗传物质是 RNA .‎ ‎(2)HIV识别并浸染宿主细胞时,与细胞膜的组成物质 蛋白质 有关.‎ ‎(3)逆转录进行的场所是 细胞质 ,该过程必须有 逆转录 酶参与才能完成,其中用到的原料来自 宿主细胞 .若病毒RNA某片段碱基序列为AACCGU,则经逆转录形成的DNA对应片段应含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3 个,含嘌呤碱基 6 个.‎ ‎(4)经调查已知,艾滋病在人群中的传播途径主要有 性接触、血液、母婴 传播(写出三种).‎ ‎(5)HIV在宿主细胞内进行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可概括为  (用有关文字和箭头表示):‎ ‎【考点】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分析】1、HIV病毒是RNA病毒,HIV病毒进入机体主要侵染人体的T淋巴细胞,从而破坏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使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甚至消失.‎ ‎2、由题图可知,HIV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先以RNA为模板逆转录形成DNA,DNA整合到人体染色体DNA上,随人体细胞中染色体的DNA的复制和表达而进行复制和表达.‎ ‎3、HIV病毒是RNA病毒,RNA是单链结构,不稳定,容易发生基因突变,且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因此研制HIV病毒比较困难;‎ ‎4、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解答】解:(1)艾滋病病毒侵染人体T淋巴细胞时,侵入的物质是RNA,这说明艾滋病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2)HIV识别并浸染宿主细胞时,与细胞膜的组成物质蛋白质有关.‎ ‎(3)逆转录需要逆转录酶的催化,场所是细胞质,其中用到的原料来自于宿主细胞,由于DNA含有两条链,而胸腺嘧啶T是其特有的碱基,故经逆转录形成的DNA对应片段应含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有3个,含嘌呤碱基有6个.‎ ‎(4)经调查已知,艾滋病在人群中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接触、血液、母婴等3种方式传播.‎ ‎(5)艾滋病病毒为RNA病毒,可通过逆转录形成DNA整合到宿主细胞内,然后通过转录和翻译形成相应的蛋白质,故HIV在宿主细胞内进行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可概括为.‎ 故答案为:‎ ‎(1)RNA ‎(2)蛋白质 ‎(3)细胞质 逆转录 淋巴(寄主)细胞 3 6‎ ‎(4)性接触、血液、母婴 ‎(5)‎ ‎ ‎ ‎2016年11月8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