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山西省长治市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山西省长治市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山西省长治市二中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从生命活动的角度理解,人体内的结构层次为 A. 原子、分子、细胞器、细胞 B.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 C.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D. 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答案】B ‎【解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 ‎(1)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2)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分子、原子、化合物不属于生命系统。‎ ‎【详解】A、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原子、分子和细胞器不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A错误;‎ B、人体为个体层次,构成人体的结构层次包括细胞、组织、器官、系统,B正确;‎ C、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以上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层次,C错误;‎ D、题干要求从人体结构层次的角度理解,因此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不属于人体的结构层次,D错误。故选B。‎ ‎2.细胞学说建立于19世纪,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下列符合细胞学说的是 ‎①一切生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 ‎②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③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④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 ‎⑤细胞分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大类 ‎⑥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 C. 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答案】B ‎【解析】细胞学说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的,其内容为: ‎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构成; ‎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详解】①细胞学说认为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而不是一切生物,①错误; ‎ ‎②细胞学说指出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②正确;‎ ‎③细胞学说没有揭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③错误;‎ ‎④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④正确;‎ ‎⑤细胞学说没有揭示细胞分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大类,⑤错误;‎ ‎⑥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构成,⑥正确。故选B。‎ ‎3.据表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双缩脲试剂 碘液 斐林试剂 甲 ‎+‎ ‎-‎ ‎-‎ 乙 ‎-‎ ‎++‎ ‎-‎ 甲、乙混合 ‎+‎ ‎+‎ ‎+‎ 注:“+”显色,“++”显色更深;“-”不显色。‎ A. 甲溶液含有淀粉、乙溶液含有还原糖 B. 甲溶液含有淀粉酶、乙溶液含有还原糖 C. 混合溶液中含有还原糖,其最可能是葡萄糖 D. 混合溶液含有淀粉和淀粉酶 ‎【答案】D ‎【解析】生物组织中有机化合物的鉴定: ‎ ‎(1)斐林(本尼迪特)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还原糖有葡萄糖、麦芽糖、果糖等,不能用来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蔗糖等。 ‎ ‎(2)双缩脲试剂可用来检测蛋白质,产生紫色反应。 ‎ ‎(3)淀粉遇碘液变蓝色。‎ ‎【详解】甲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但不能与碘液和斐林试剂发生颜色反应,说明甲中只含有蛋白质;乙能与淀粉发生颜色反应,但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和斐林试剂发生颜色反应,说明乙中只含有淀粉;甲、乙混合后与双缩脲试剂、碘液和斐林试剂都能发生颜色反应,因此混合液中含有蛋白质、淀粉和还原糖,其原因是甲中的淀粉酶将乙中的部分淀粉分解成还原糖。综上所述,D正确。故选D。‎ ‎【点睛】甲、乙混合后与双缩脲试剂、碘液和斐林试剂都能发生颜色反应,因此混合液中含有蛋白质、淀粉和还原糖,注意其原因的理解分析,是甲中的淀粉酶将乙中的部分淀粉分解成还原糖。‎ ‎4.若“淀粉—麦芽糖—葡萄糖—糖原”表示某生物体内糖类的某些转化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此生物是动物,因为能将淀粉转化为糖原 B. 此生物一定是植物,因为它含有淀粉和麦芽糖 C. 上述关于糖的转化不可能发生在同一生物体内,因为淀粉和麦芽糖是植物特有的糖,而糖原是动物特有的糖 D. “淀粉—麦芽糖—葡萄糖”是消化过程,发生在消化道细胞内,“葡萄糖—糖原”是糖原的合成过程,可发生于肝细胞、肌细胞等细胞内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淀粉-麦芽糖-葡萄糖-糖原”,在生物体中将淀粉分解最终合成糖原,可以看出是在动物体内完成的。‎ ‎【详解】A、该生物能将淀粉转化为糖原应是动物,糖原是动物特有的多糖,A正确;‎ B、因为有糖原的存在,此生物不可能是植物,B错误;‎ C、此过程可以发生在动物体内,如动物吃进含淀粉的食物,将其水解为麦芽糖,进一步水解为葡萄糖被吸收、利用,C错误;‎ D、淀粉→麦芽糖→葡萄糖发生于消化道内,因为淀粉为植物多糖,动物体内没有,只能在消化道内,葡萄糖→糖原可发生于肝细胞、肌细胞等细胞内,D错误。 故选A。‎ ‎【点睛】D选项中,淀粉为植物多糖,动物体内没有,只能在消化道内,而不是消化道细胞。‎ ‎5.下列对组成细胞分子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水稻细胞中的遗传物质由C、G、T、U四种碱基参与合成的核苷酸有6种 B. 酶既可作为催化剂,也可以作为反应的底物 C. 各种有机分子都因物种不同而存在结构差异 D. 干种子细胞中只含有结合水 ‎【答案】B ‎【解析】凡是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其遗传物质是DNA,少数病毒遗传物质是RNA;酶作用起催化作用,但其本质是蛋白质或RNA,可被相应的酶分解;干种子中结合水所占比例高,而种子萌发时,自由水所占比例比较高 。‎ ‎【详解】A、水稻中遗传物质是DNA,参与DNA中核苷酸构成的碱基是C、G、T,所以核苷酸有3种,A错误;‎ B、酶既可以作为催化剂,也可以作为另一个反应的底物,如蛋白质类的酶可被蛋白酶所分解,B正确;‎ C、组成细胞的各种分子中,蛋白质、核酸可以因物种不同而不同,但其他分子如磷脂等却是相同的,C错误; ‎ D、干种子内结合水的相对含量较高,自由水含量较少,D错误。故选B。‎ ‎6.下列关于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酪氨酸几乎不溶于水,而精氨酸易溶于水,这种差异是由R基的不同引起的 B. 四条多肽链连接成一条长链需脱去3分子水 C. 某二肽的化学式是C8H14O5N2,水解后得到丙氨酸(R基为-CH3)和另一种氨基酸X,则X的化学式应该是C5H9O4N D. n个氨基酸共有m个氨基,则这些氨基酸缩合成的一个多肽中肽键数为m-n ‎【答案】D ‎【解析】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侧链基团。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方式形成多肽链。‎ ‎【详解】A、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它们的区别在于R基不同,因此酪氨酸几乎不溶于水,而精氨酸易溶于水,这种差异是由R基的不同引起的,A正确;‎ B、将4条多肽链重新连接成一条长链,将脱去3个H2O,形成3个肽键,B正确;‎ C、某二肽水解需要一个水分子参与,水解后形成两个氨基酸,增加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所以各原子总数为C为8个、H为16个、O为6个、N为2个,其中一个氨基酸R基为-CH3,则此氨基酸分子式为C3H7O2N,则X中碳原子数=8-3=5;氧原子数=6-2=4;氢原子数=16-7=9;氮原子数=2-1=1,所以X的化学式应该是C5H9O4N,C正确;‎ D、n个氨基酸缩合成的一个多肽链共失去n-1个水分子,形成n-1个肽键,D错误。‎ 故选D。‎ ‎7.如图为蛋白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据此判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加热后构成蛋白质的肽链充分伸展并断裂,其特定功能并未发生改变 B. 该天然蛋白质中含有20种氨基酸 C. 变性后的蛋白质仍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D. 变性后的蛋白质发生水解反应时肽键并未断裂 ‎【答案】C ‎【解析】蛋白质理化性质: ‎ ‎(1)蛋白质的水解:蛋白质在酸性、碱性、酶等条件下发生水解,水解使其肽键断裂最终产物是氨基酸。 ‎ ‎(2)变性:蛋白质的变性:受热、酸碱、重金属盐、某些有机物(乙醇、甲醛等)、紫外线等作用时蛋白质可发生变性,使其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失去其生理活性;变性是不可逆过程,是化学变化过程。‎ ‎【详解】A、结构决定功能,加热后构成蛋白质肽链充分伸展并断裂,其结构改变,所以特定功能也发生了改变,A错误;‎ B、在生物体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为20种,但不代表每种蛋白质中都有20中氨基酸,B错误;‎ C、变性后的蛋白质中肽键没有断裂,仍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C正确;‎ D、蛋白质受热变性,是其空间结构改变,肽键并未断裂,水解时使其肽键断裂,D错误。‎ 故选C。‎ ‎【点睛】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是由于肽键的存在,蛋白质变性之后虽然空间结构改变,但肽键存在仍然可以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 ‎8.若利用甲基绿对大肠杆菌进行染色处理,然后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若操作正确,则会观察到的绿色部分是大肠杆菌细胞的哪一部分?‎ A. 细胞质 B. 细胞核 C. 核糖体 D. 拟核 ‎【答案】D ‎【解析】甲基绿与DNA的亲和力较强,能将DNA染成绿色。‎ ‎【详解】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细胞具有与真核细胞相似的细胞膜和细胞质,没有由核膜包被的细胞核,也没有染色体,但有一个环状DNA分子,位于细胞内特定的区域,这个区域叫做拟核,甲基绿能把DNA染成绿色,所以D正确。故选D。‎ ‎9.下列关于生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旱生植物比水生植物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其原因之一是自由水的相对含量较低 B. 储藏的植物种子不含水分,以保持其休眠状态 C. 镁离子是叶绿素的重要成分,缺镁会造成叶片发黄,缺磷会影响ATP的合成 D. 无机盐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多数为主动运输 ‎【答案】B ‎【解析】自由水与结合水的关系:自由水和结合水可相互转化细胞含水量与代谢的关系:代谢活动旺盛,细胞内自由水水含量高;细胞中结合水水含量高,代谢活动下降。‎ ‎【详解】A、旱生植物比水生植物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其原因之一是结合水的相对含量较高,自由水含量较低,代谢强度低,抗旱性能高,A正确;‎ B、储藏中的种子含水量较低,并非不含水,B错误;‎ C、镁离子是叶绿素的重要成分,缺镁会造成叶绿素合成不足,叶片发黄,磷是ATP组成元素,缺磷会影响ATP的合成,C正确;‎ D、多数离子进出细胞需要消耗能量,通过主动运输方式,有的离子可以通过协助扩散进出细胞,D正确。故选B。‎ ‎10.下列与细胞器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蓝藻细胞中有的酶在核糖体上合成后,再由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 B. 分泌蛋白合成旺盛的细胞中,高尔基体膜成分的更新速度快 C. 溶酶体能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但不能分解衰老的细胞器 D. 所有活细胞内,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都可以运至高尔基体 ‎【答案】B ‎【解析】1、真核细胞中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2、溶酶体内含有许多种水解酶,能够分解很多种物质以及衰老、损伤的细胞器,被比喻为细胞内的“酶仓库”“消化系统”。‎ ‎【详解】A、蓝藻细胞是原核细胞,细胞内无内质网和高尔基体,A错误;‎ B、在分泌蛋白合成的过程中内质网腔膨大、出芽形成具膜的小泡,包裹着蛋白质转移到高尔基体,把较成熟的蛋白质输送到高尔基体腔内,做进一步的加工,接着,高尔基体边缘突起形成小泡,把蛋白质包裹在小泡里,运输到细胞膜,因此高尔基体膜成分更新速度快,B正确;‎ C、溶酶体内含有许多种水解酶,能够分解很多种物质以及衰老、损伤的细胞器,C错误;‎ D、游离的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不需要高尔基体加工,D错误。故选B。‎ ‎11.下列关于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ATP均来自线粒体 B. 线粒体和叶绿体均含有少量的遗传物质 C. 需氧生物的细胞都是以线粒体作为产能的主要“动力车间”‎ D. 线粒体基质和叶绿体基质所含酶的种类相同 ‎【答案】B ‎【解析】1、线粒体:真核细胞主要细胞器(动植物都有),机能旺盛的含量多;程粒状、棒状,具有双膜结构,内膜向内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上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是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的场所,生命体95%的能量来自线粒体,又叫“动力工厂”含少量的DNA、RNA。 ‎ ‎2、叶绿体:只存在于植物的绿色细胞中。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双层膜结构;基粒上有色素,基质和基粒中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含少量的DNA、RNA。‎ ‎【详解】A、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ATP可以自线粒体、也可以来自细胞质基质,可以是有氧呼吸,也可以是无氧呼吸,A错误;‎ B、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均含有少量的DNA,B正确;‎ C、需氧型原核生物的细胞不含线粒体,不以线粒体作为产能的“动力车间”,C错误;‎ D、线粒体基质和叶绿体基质功能不同,所含酶的种类也不相同,D错误。故选B。‎ ‎12.下列有关细胞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原核细胞的拟核除没有核膜外,其他结构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没有差别 B. 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是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C. 电镜下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可以看到细胞核的主要结构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 D. 细胞核控制遗传和代谢,每个细胞都有一个细胞核 ‎【答案】B ‎【解析】细胞核的结构: ‎ ‎1、核膜 :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2、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3、染色质: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4、核孔:可实现核质间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详解】A、原核细胞的拟核没有核膜,DNA裸露,也无染色质和核仁,A错误;‎ B、细胞核是上层膜结构,其上核孔可实现核质间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B正确;‎ C、口腔上皮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再分裂,因此不会形成染色体,C错误;‎ D、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D错误。故选B。‎ ‎13.下列是关于几类生物的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就能培养病毒 B. 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和人肝细胞都是真核细胞,都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C. 颤藻与发菜都能进行光合作用,但颤藻含光合色素,而发菜细胞中含叶绿体 D. 酵母菌呼吸作用的终产物可通过自由扩散运出细胞 ‎【答案】D ‎【解析】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在活细胞中生存。‎ ‎2、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 ‎3、原核细胞中唯一的细胞器是核糖体。‎ ‎4、酵母菌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也可以进行无氧呼吸。‎ ‎【详解】A、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所以不能用培养基培养,A错误;‎ B、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B错误;‎ C、发菜属于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不含有叶绿体,C错误;‎ D、酵母菌呼吸作用的终产物有水、二氧化碳、酒精,这些产物都可通过自由扩散运出细胞,D正确。故选D ‎14.下列关于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高尔基体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加工和运输的场所 B. 真核细胞功能不同主要是因为各细胞内细胞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 C. 葡萄糖跨膜运输不需要载体蛋白 D. 变形虫和草履虫的细胞膜基本组成成分不同 ‎【答案】B ‎【解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高尔基体主要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场所,及“发送站”;葡萄糖进入红细胞是协助扩散,小肠细胞吸收葡萄糖是主动运输过程。‎ ‎【详解】A、蛋白质合成在核糖体,高尔基体是细胞内蛋白质加工和运输的场所,A错误; ‎ B、细胞内细胞器的种类和数量决定了细胞的功能,B正确;‎ C、葡萄糖的跨膜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都需要载体蛋白,C错误;‎ D、变形虫和草履虫的细胞膜基本组成成分相同,都是蛋白质和脂质,D错误。故选B。‎ ‎15.图是“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部分操作图,以下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 盖玻片下最好是成熟的植物组织细胞 B. 实验中用吸水纸引流常需要重复几次 C. 若提供的是一定浓度的淀粉溶液,可发生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自动复原现象 D. 正在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其吸水能力逐渐增加 ‎【答案】C ‎【解析】1、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失水,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分离。 ‎ ‎2、质壁分离复原的原理: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吸水,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通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紧贴细胞壁,使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 ‎【详解】A、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需要的细胞是成熟的植物组织细胞,A正确;‎ B、质壁分离或复原是一个逐渐失水和吸水的过程,因此该操作要重复几次,从而使细胞完全浸泡在溶液中,B正确;‎ C、若将洋葱表皮细胞放在一定浓度淀粉溶液中,可发生质壁分离,但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复原,C错误;‎ D、正在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由于细胞失水,细胞液浓度升高,其吸水能力逐渐增加,D正确。故选C。‎ ‎16.如图所示U型管中间被一种能允许水分子通过而二糖不能透过的半透膜隔开,现在两侧分别加入0.1 mol/L的蔗糖溶液和麦芽糖溶液,一段时间后两侧液面高度变化是怎样的?若向U型管右侧加入微量麦芽糖酶(不影响溶液浓度),两侧液面高度变化是怎样的?‎ A. 右侧液面高度下降;右侧液面高度上升 B. 两侧液面高度不变;右侧液面高度上升 C. 左侧液面高度下降;右侧液面高度下降 D. 两侧液面高度不变;左侧液面高度上升 ‎【答案】B ‎【解析】物质跨膜运输实例中,水分子是从低浓度溶液流向高浓度溶液中。‎ ‎【详解】蔗糖和麦芽糖都是二糖,两种溶液加入U形管后,由于浓度无差别,故两侧液面高度不变。向U型管右侧加入微量麦芽糖酶(不影响溶液浓度),使得右侧麦芽糖分解为单糖,右侧浓度升高,由于水分子向高浓度一侧流动,右侧液面升高,所以B正确。‎ 故选B。‎ ‎17. 将某活组织放入适宜的完全营养液中,置于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培养液中甲、乙两种离子的浓度保持相等且恒定,定期测得细胞中两种离子的含量,得到如下图所示曲线。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该组织的细胞吸收甲、乙两种离子的方式分别是自由扩散和主动运输 B. 该组织细胞运输离子甲的载体数量比运输离子乙的数量多 C. 两种离子均只能从低浓度的一侧运输到高浓度的一侧 D. 曲线mn段和ab段表明两种离子浓度的升高抑制了细胞的吸收 ‎【答案】B ‎【解析】A、该组织的细胞吸收甲、乙两种离子的方式分别都是主动运输,A错误;‎ B、由于细胞膜上的载体具有选择性,又细胞内甲离子浓度大于乙离子浓度,所以该组织细胞运输离子甲的载体数量比运输离子乙的载体数量多,B正确;‎ C、根据曲线图分析可知:在最初的时间内,两种离子也能从高浓度的一侧运输到低浓度的一侧,C错误;‎ D、主动运输可以逆浓度吸收物质,曲线mn段和ab段是由于载体和能量是有限的, D错误。故选B。‎ ‎18.甲状腺细胞可以将氨基酸和碘合成甲状腺球蛋白,并且将甲状腺球蛋白分泌到细胞外,其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含3H的氨基酸在b过程中产生了3H2O,那么水中的3H来自于氨基酸的羧基,b过程在核糖体中进行 B. 细胞内的碘浓度远远高于血浆中的碘浓度,这表明a进入甲状腺细胞需要消耗能量 C. 甲状腺球蛋白分泌到细胞外的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D. 将3H标记的氨基酸注射到该细胞中,则出现3H的部位依次为①③②⑥④‎ ‎【答案】A ‎【解析】分析甲图:a表示碘离子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进入细胞;b表示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的过程;c表示蛋白质的加工、修饰和分泌过程。‎ 分析乙图:①是核糖体,无膜;②是高尔基体,与分泌物的分泌有关;③是内质网,能对蛋白质进行加工;④是细胞膜;⑤是线粒体,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⑥是囊泡;⑦是细胞核,是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 ‎【详解】A、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H2O中的H ,来自羧基(-COOH)和氨基(-NH2),A错误;‎ B、细胞内的碘浓度远远高于血浆中的碘浓度,这表明为逆浓度梯度运输,故a是主动运输过程,B正确;‎ C、 甲状腺球蛋白分泌到细胞外是通过胞吐的方式,胞吐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C正确;‎ D、用含3H标记的氨基酸培养该细胞中,则出现3H的部位依次为①核糖体,③内质网,②高尔基体,⑥囊泡,④细胞膜,故为①③②⑥④,D正确。故选A。‎ ‎19.甜菜块根细胞的液泡中含有花青素,使块根为红色。将块根切成小块放在蒸馏水中,水无明显的颜色变化,但用盐酸处理这些块根后,则能使溶液变红。这是因为 A. 花青素不溶于水而溶于盐酸 B. 盐酸破坏了细胞壁和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C. 盐酸破坏了液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D. 盐酸破坏了原生质层的选择透过性 ‎【答案】D ‎【解析】花青素存在于植物细胞的液泡内,花青素一般情况下不能出细胞,若破坏原生质层(包括液泡膜、细胞质、和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花青素可以出细胞。‎ ‎【详解】A、蒸馏水变红,是因为盐酸破坏了原生质层,并非花青素不溶于水而溶于盐酸,A错误;‎ B、细胞壁是全透性,不具有选择透过性,B错误;‎ C、花青素存在于液泡,它不仅破坏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还破坏了液泡膜的透过性,C错误。‎ D、加入盐酸使水变红色,是盐酸破坏了生物膜的选择通过性,而花青素存在于液泡,它不仅破坏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还破坏了液泡膜的透过性,D正确。故选D。‎ ‎20.对生物膜的认识正确的是 A. 内质网与核膜、高尔基体膜、细胞膜直接相连 B. 细胞膜、叶绿体的内膜与外膜、内质网膜与小肠黏膜都属于生物膜 C. 所有的酶都在生物膜上,没有生物膜生物就无法进行各种代谢活动 D. 细胞内的生物膜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使细胞内的化学反应不会互相干扰 ‎【答案】D ‎【解析】生物膜系统 ‎ ‎1.概念: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等细胞器膜和核膜、细胞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 ‎2、功能: ‎ ‎(1)保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对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等过程起决定作用。 ‎ ‎(2)为多种酶提供附着位点,是许多生物化学反应的场所。 ‎ ‎(3)分隔细胞器,保证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详解】A、在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中,内质网和高尔基体通过形成囊泡间接连接,A错误;‎ B、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小肠黏膜不属于生物膜系统,B错误;‎ C、并不是所有的酶都分布在生物膜上,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基质中也分布着酶,C错误;‎ D、生物膜系统把细胞内的各种细胞器分隔开,同时广阔的膜面积为多种酶提供了附着点,这样细胞内的各种化学反应互不干扰,可以同时、高效、有序的进行,D正确。故选D。‎ ‎21.如图所示,图乙是图甲发生渗透作用之后的示意图,图丙是根毛细胞示意图,图丁表示细胞体积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 A. 图甲之所以变成图乙是由于①处溶液浓度小于②处从而使水分子单向由①处透过半透膜运输至②处所致 B. 图甲和图丙中都有半透膜,两者的本质区别是图丙细胞膜上有载体蛋白,使其具有选择透过性 C. 若把图丙所示细胞放在质量分数为5%的NaCl溶液中,在显微镜下连续观察一段时间发现其发生了质壁分离 D. 若把图丙所示细胞放在质量浓度为0.3 g/mL的蔗糖溶液中,则图丁表示细胞体积随时间推移而变化的曲线,细胞壁和细胞膜不会发生分离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④⑤⑥依次是细胞膜、细胞膜与液泡膜之间的细胞质、液泡膜,共同组成了原生质层⑦;根据题图回忆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植物细胞吸水的原理和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相关知识,然后根据问题的具体要求解答问题。‎ ‎【详解】A、水分子通过半透膜是双向的,通过半透膜进入②的水分子多于进入①的水分子,A错误;‎ B、图甲和图丙中都有半透膜,两者的本质区别是图甲中的半透膜没有选择性,而图丙细胞膜上有载体蛋白,使其具有选择透性,B正确;‎ C、若把图丙所示细胞放在质量分数为5%的NaCl溶液中,在显微镜下连续观察一段时间发现其发生了质壁分离后,由于细胞主动运输吸收钠离子和氯离子,导致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C错误;‎ D、若把图丙所示细胞放在质量浓度为0.3 g/mL的蔗糖溶液中,则图丁表示细胞体积减小,说明失去水分,会发生质壁分离,D错误。故选B。‎ ‎22.下列关于物质运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被动运输都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不需要载体和能量 B. 氧气和葡萄糖进入红细胞均不需要能量 C. 吞噬细胞摄取病菌既需要载体也需要消耗ATP D. 无机盐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均为主动运输 ‎【答案】B ‎【解析】自由扩散特点: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蛋白,不消耗能量。‎ 协助扩散特点:高浓度到低浓度,需要载体蛋白,不消耗能量。‎ 主动运输特点:低浓度到高浓度,需要载体蛋白,消耗能量。‎ 此外,大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胞吞或胞吐,消耗能量。‎ ‎【详解】A、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都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不需要能量,但协助扩散需要载体,A错误;‎ B、氧气进入红细胞是自由扩散,葡萄糖进入红细胞是协助扩散,都不需要能量,B正确;‎ C、吞噬细胞摄取病菌是通过胞吞的方式,不需要载体蛋白,但需要消耗ATP,C错误;‎ D、无机盐离子进入细胞的方式可能是主动运输,也可能是协助扩散,如神经纤维受刺激时,钠离子通过通道蛋白进入细胞内属于协助扩散,D错误。故选B。‎ ‎23.细胞代谢中某种酶与其底物、产物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酶1与产物B结合后失活,是由于酶的空间结构发生了改变 B. 酶1的变构位点和活性位点的结构取决于特定的氨基酸序列 C. 酶1有两种底物且能与产物B结合,因此酶1不具有专一性 D. 酶1与产物B的相互作用能防止细胞产生过多的产物A ‎【答案】C ‎【解析】据图分析,产物B浓度低时酶1有活性时,将两种底物合成产物A;产物A和另外一种物质在酶2的作用下合成产物B;当产物B浓度过高时,与酶1的变构位点结合,使得酶1失去活性。‎ ‎【详解】A、由图中关系可知:酶1失活后与有活性时相比空间结构发生了改变,说明酶的功能由其空间结构决定,A正确; ‎ B、同一种酶,氨基酸种类和数目相同,故酶1的变构位点和活性位点的结构不同是因为氨基酸的序列不同,B正确; ‎ C、从图中可知,酶1只催化两种底物合成产物A的反应,具有专一性,C错误; ‎ D、酶1与产物B结合使酶1无活性,合成产物A的反应会中断,这样可以防止细胞生产过多的产物A,D正确。 故选C。‎ ‎24.下列关于ATP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ATP参与的反应一定发生于细胞内部 B. 参与ATP形成的元素包括C、H、O、N、P C. 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可用于细胞内的吸能反应 D. ATP是各种活细胞内普遍存在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是细胞内唯一直接能源物质 ‎【答案】D ‎【解析】ATP的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其结构简式为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普通磷酸键,~代表高能磷酸键。 ATP为直接能源物质,在体内含量不高,可与ADP在体内迅速转化,ATP与ADP的相互转化的反应式为:ATP⇌ADP+Pi+能量,反应从左到右时能量代表释放的能量,用于各种生命活动。‎ ‎【详解】A、ATP在细胞内产生,并不分泌到细胞外,参与的反应一定发生于细胞内部,A正确;‎ B、ATP的化学元素组成包括C、H、O、N、P,B正确;‎ C、吸能反应一般与ATP水解的反应相联系,由ATP水解提供能量,C正确;‎ D、ATP是细胞内直接能源物质,但不是唯一的,少数由GTP、CTP和UTP提供能量,D错误。故选D。‎ ‎25.磷酸肌酸主要储存于动物和人的肌细胞中,是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ATP和磷酸肌酸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磷酸肌酸(C〜P)+ADP═ATP+肌酸(C))。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磷酸肌酸是能量的一种储存形式,但不是细胞内的直接能源物质 B. 磷酸肌酸和肌酸的相互转化与ATP和ADP的相互转化相偶联 C. 肌肉收缩时,ATP由于不断消耗而使其含量减少 D. 据ATP的结构推测生物体内还存在着其它高能磷酸化合物 ‎【答案】C ‎【解析】ATP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合成场所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 ‎【详解】A、磷酸肌酸是能量的一种储存形式,ATP是细胞内的直接能源物质,A正确;‎ B、据题干可知,磷酸肌酸(C〜P)+ADP═ATP+肌酸(C),故磷酸肌酸和肌酸的相互转化与ATP和ADP的相互转化相偶联,B正确;‎ C、肌肉收缩时,在磷酸肌酸的作用下使ATP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C错误;‎ D、可推测生物体内还存在着其他的高能磷酸化合物,如GTP、CTP等,D正确。故选C。‎ 第Ⅱ卷 非选择题 ‎26.下图A表示一个细胞的结构模式图,图B表示图A细胞中的某种物质,请据图回答:‎ ‎(1)图A中的细胞属于______细胞(“动物”或“植物”),其中结构⑨的功能具有______。‎ ‎(2)与洋葱表皮细胞相比,图A中特有的细胞器是_____(填标号)。该细胞中能产生水的细胞器是_________(填标号)。‎ ‎(3)图A中含有核酸分子的细胞器_________(填标号),图B为图A细胞中遗传物质的一部分,则从碱基组成上看,一般还应该有的碱基是________,其中⑩名称是______________,c的名称是_________,其与HIV生物体中的c有何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参与组成图A细胞生物膜系统的结构有__________(填标号)。‎ ‎【答案】动物 选择透过性 ⑤ ④⑧ ④⑧ 胸腺嘧啶(T) 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碱基(含氮碱基或腺嘌呤) 细胞A中③是A、C、G、T四种,而在HIV生物体中③是A、C、G、U四种 ①③⑥⑧⑨‎ ‎【解析】分析图A中,①核膜、②核仁、③内质网、④核糖体、⑤中心体、⑥高尔基体、⑦细胞质、⑧线粒体、⑨细胞膜;图B中,a是磷酸,b是五碳糖,c是碱基。‎ ‎【详解】(1)⑤中心体是低等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图中还含有众多其它的细胞器,但没有叶绿体、液泡和细胞壁等结构,所以属于动物细胞,⑨细胞膜的功能是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具有选择透过性。‎ ‎(2)洋葱是高等植物,图A中特有细胞器是⑤中心体,核糖体中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时会形成水分子,线粒体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形成水分子,所以是④核糖体、⑧线粒体。‎ ‎(3)图A中含有核酸分子的细胞器④核糖体和⑧线粒体,图B为遗传物质,所以是DNA,其中碱基为A、T、C、G,则从碱基组成上看,一般还应该有的碱基是T,⑩名称是鸟嘌呤脱氧核苷酸,c的名称是碱基,HIV是RNA病毒,细胞A中③是A、C、G、T四种,而在HIV生物体中③是A、C、G、U四种。‎ ‎(4)生物膜系统有细胞膜、细胞器膜和细胞核膜组成,参与组成图A细胞生物膜系统的结构有①③⑥⑧⑨。‎ ‎【点睛】植物细胞特有结构:叶绿体、液泡和细胞器,动物和低等植物细胞特有细胞器为中心体。凡是具有细胞结构的生命体其遗传物质都是DNA。‎ ‎27.下面图一表示生物膜的结构(ABC表示组成成分)及物质进出膜的方式(用abc表示),图二表示某细胞在进行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前三种生物膜的面积。请据图回答:‎ ‎(1)若图一为小肠绒毛上皮细胞膜,则图中______(填abc)表示葡萄糖的吸收过程,与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相同吗?__________,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 ‎(2)由图一中的C所组成的结构是_______,在生物实验中,可通过A与________发生的颜色反应来鉴定A的成分。‎ ‎(3)在合成代谢旺盛的细胞内,与内质网膜直接相连的生物膜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4)图一中的B是___________,观察它的存在需借助于____________显微镜。‎ ‎(5)加入呼吸抑制剂,图中的________(填abc)过程将会受到抑制,原因是由于______的合成受到抑制,其有关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在图二中绘出该细胞在进行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后这三种生物膜的面积变化__________。‎ ‎【答案】 a 不同 小肠绒毛上皮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主动运输,而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协助扩散 糖被 双缩脲试剂 细胞膜 核膜 线粒体膜 磷脂双分子层 电子 ac ATP ‎ ‎【解析】由图一分析,A为载体蛋白,B为磷脂双分子层,C为糖蛋白(位于细胞膜外侧);a为向细胞内的主动运输,b为向细胞内的自由扩散,c为向细胞外的主动运输。‎ ‎【详解】(1)小肠绒毛上皮细胞膜吸收葡萄糖是主动运输过程,图中a符合,小肠绒毛上皮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主动运输,而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协助扩散,所以两者方式不同。‎ ‎(2)由图一中的C所组成的结构是糖蛋白,A是蛋白质,可用双缩脲试剂检测。‎ ‎(3)在合成代谢旺盛的细胞内,与内质网膜直接相连的生物膜结构核膜、细胞膜、线粒体膜。‎ ‎(4)B是磷脂双分子层,属于亚显微结构,所用用电子显微镜观察。‎ ‎(5)加入呼吸抑制剂,抑制呼吸作用,使得ATP生成减少,主动运输受到影响,图中ac是主动运输过程。有关反应式是。‎ ‎(6)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后这三种生物膜的面积变化,内质网膜减少,高尔基体膜基本不变,细胞膜增加,如图所示:‎ ‎ 【点睛】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分泌蛋白形成过程中内质网的膜面积变小。‎ ‎28.下图甲表示由磷脂分子合成的人工膜的结构示意图,下图乙表示人的红细胞膜的结构示意图及葡萄糖和乳酸的跨膜运输情况,图丙中A为1 mol/L的葡萄糖溶液,B为1mol/L的乳酸溶液,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在水中磷脂分子排成双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丙中半透膜模拟的是成熟植物细胞中的___________,图乙中,葡萄糖和乳酸跨膜运输的共同点是都需要_____________。‎ ‎(3)图甲示人工膜两侧的离子存在浓度差,离子不能通过该膜。在人工膜中加入少量缬氨霉素,K+即可从高浓度一侧通过该膜到达低浓度一侧,其他离子不能通过,则K+通过该膜的方式__________,其中K+与缬氨霉素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用图甲所示人工膜作为图丙中的半透膜,则液面不再变化时,左侧液面等于右侧液面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在图甲所示人工膜上贯穿上图乙的蛋白质①,再用作图丙的半透膜,则液面不再变化时,左侧液面____(“高于”、“低于”或“等于”)右侧液面;如果此时用图乙的蛋白质②替换蛋白质①,再进行试验,则液面不再变化时,左侧液面______(“高于”、“低于”或“等于”)右侧液面。‎ ‎(5)图丁中①为信号分子,与靶细胞细胞膜上的( )_________结合,此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功能,如果乙图为丁细胞的细胞膜那么丁图中的②‎ 应该分布于乙图膜结构的__________(“上方”或“下方”)。‎ ‎【答案】 磷脂分子具有亲水的头部和疏水的尾部 原生质层 载体蛋白 协助扩散 缬氨霉素是运输K+的载体蛋白 葡萄糖和乳酸均不可透过此人工半透膜 低于 等于 ②受体(受体蛋白) 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作用 上方 ‎【解析】1、磷脂分子结构是亲水性“头部”和疏水性尾部分别是磷酸基和脂肪酸。‎ ‎2、从图乙可知葡萄糖进入细胞的方式为协助扩散,乳酸进入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3、图丁中①为信号分子,结构②是信号分子的受体,其组成成分是糖蛋白。①与②的特异性结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功能胞。‎ ‎【详解】(1)在水中磷脂分子排成双层的原因是磷脂分子具有亲水的头部和疏水的尾部,分别是磷酸基和脂肪酸。‎ ‎(2)图丙中半透膜模拟的是成熟植物细胞中的原生质层,葡萄糖进入细胞的方式为协助扩散,乳酸进入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它们的共同点是需要载体蛋白。‎ ‎(3)在人工膜中加入少量缬氨霉素,K+即可从高浓度一侧通过该膜到达低浓度一侧,其他离子不能通过。通过分析,缬氨霉素对K+起到运输作用,但没有消耗能量,所以是协助扩散,缬氨霉素是运输K+的载体蛋白。‎ ‎(4)图甲的人工膜不含蛋白质分子,不具有选择透过性,葡萄糖和乳酸均不可透过此人工半透膜,如果用图甲所示人工膜作为图丙中的半透膜,则液面不再变化时,两侧浓度相同,左侧液面等于右侧液面。‎ 如果在图甲所示人工膜上贯穿上图乙的蛋白质①,则葡萄糖可以跨膜运输,从左侧运往右侧,而乳酸不能运往左侧,致使右侧浓度高,水分子跟多的流向右侧,所以左侧液面低于右侧液面。‎ 如果此时用图乙的蛋白质②替换蛋白质①,则乳酸可以运输到左侧,对葡萄糖不能进行运输,最终两侧浓度相同,则液面不再变化时,左侧液面会等于右侧液面。‎ ‎(5)图丁中①为信号分子,结构②是信号分子的受体,其组成成分是糖蛋白。①与②的特异性结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功能。丁图中的②位于细胞膜外侧,乙图膜结构上侧是细胞外。‎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生物膜结构与功能及特点、物质跨膜运输和蛋白质合成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9.为探究植酸酶对鲈鱼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研究者设计并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步骤及结果如下:‎ ‎①鲈鱼驯养:将从海洋中捕获的鲈鱼鱼苗在浮式海水网箱中饲养14 d,用普通饲料投喂,备用。‎ ‎②饲料的配制:在每千克普通饲料中添加200 mg植酸酶,配制成加酶饲料;并将普通饲料和加酶饲料分别制成大小相同的颗粒,烘干后储存。‎ ‎③鲈鱼的饲养:挑选体格健壮、大小一致的鲈鱼随机分组,放养于规格相同的浮式海水网箱中,放养密度为60尾/箱。给对照组的鲈鱼定时投喂适量的普通饲料,给实验组的鲈鱼同时投喂等量加酶饲料。‎ ‎④称重并记录:投喂8周后,从每个网箱中随机取20尾鲈鱼称重。结果显示,对照组、实验组鱼体平均增重率分别为859.3%、947.2%。‎ ‎⑤制备鲈鱼肠道中消化酶样品,并分别测定消化酶的活性,结果如下表。‎ 蛋白酶活性 脂肪酶活性 淀粉酶活性 ‎(U/mg)‎ ‎(U/mg)‎ ‎(U/mg)‎ 对照组 ‎1.09‎ ‎0.08‎ ‎0.12‎ 实验组 ‎1.71‎ ‎0.10‎ ‎0.13‎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选用鲈鱼鱼苗而不是成体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前对鲈鱼鱼苗进行驯养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需将配制好的饲料进行烘干,在烘干时要特别注意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实验中还应控制好的无关变量主要有____________。‎ ‎(4)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鱼体的平均增重明显高于对照组,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由表中的实验结果可以推测鲈鱼主要是摄食____________________性食物,依据是____________。‎ ‎【答案】成体生长缓慢,实验效果不明显 让鲈鱼适应实验养殖环境 烘干的温度,温度不能过高 温度过高会使饲料中的植酸酶失去活性 饲料中是否添加植酸酶 水温、盐度和溶解氧等 添加植酸酶的饲料促进鲈鱼幼体的生长 肉动物性(肉食性) 植酸酶能提高肠道中蛋白酶的活性,而对肠道中脂肪酶和淀粉酶的活性影响较小,而肠道中蛋白酶活性高有利于其生长 ‎【解析】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主要有温度、pH、底物浓度和酶浓度,温度能影响酶促反应速率,在最适温度前,随着温度的升高,酶活性增强,酶促反应速率加快;到达最适温度时,酶活性最强,酶促反应速率最快;超过最适温度后,随着温度的升高,酶活性降低,酶促反应速率减慢。另外低温不会使酶变性失活,而高温会使酶变性失活。‎ ‎【详解】(1)由于本察颜观色要探究植酸酶对鲈鱼生长的影响,鱼苗生长较快,利于在实验过程中较为明显地观察其效果,而成体生长缓慢,实验效果不明显;由于实验需要在网箱中进行较长有时间(题中介绍要8周),所以得在开展实验前让鲈鱼适应实验养殖环境,否则有可能因为鲈鱼不适合新的环境,而严重影响实验的科学性和结果的可靠性。 ‎ ‎(2)实验目标是“探究植酸酶对鲈鱼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其中实验变量为“植酸酶的有无”,实验组的饲料中已添加了植酸酶,因此在饲料进行烘干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温度不能过高,否则会因高温处理使植酸酶变性而失去活性,若如此的话,两组实验结果将没有区别了。 ‎ ‎(3)这是实验分析题的基本问题,通过研究实验课题,确认实验变量、因变量,当然还要关注无关变量,自变量为饲料中是否添加植酸酶,因变量是水温、盐度和溶解氧等。‎ ‎(4)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鱼体的平均增重明显高于对照组,这说明添加植酸酶的饲料促进鲈鱼幼体的生长,由表中的实验结果可以推测鲈鱼主要是摄食肉动物性性食物,根据题干信息显示,鲈鱼消化道中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脂肪酶和淀粉酶,植酸酶能提高肠道中蛋白酶的活性,而对肠道中脂肪酶和淀粉酶的活性影响较小,而肠道中蛋白酶活性高有利于其生长,说明其食物中含较为丰富的蛋白质,所以可判定为肉食性。‎ ‎【点睛】本题考查“探究植酸酶对鲈鱼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的相关实验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的知识要点、获取信息以及识图分析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鲈鱼消化道中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脂肪酶和淀粉酶,说明其食物中含较为丰富的蛋白质,所以可判定为肉食性。‎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