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8 发布 |
- 37.5 KB |
- 4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江苏省宿迁市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卷(理科) (解析版)
2016-2017学年江苏省宿迁市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理科) 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物质,在血浆中都能找到的有( ) A.甲状腺激素、氧气、尿素、血浆蛋白 B.氨基酸、麦芽糖、二氧化碳、钠离子 C.消化酶、钙离子、脂肪、葡萄糖 D.呼吸酶、脂肪酸、载体、胆固醇 2.人突然受到寒冷刺激时,引起骨骼肌收缩而打寒颤.下列关于该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反射的效应器是骨骼肌 B.该反射弧的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身体的皮肤中 C.该反射弧的反射中枢应包括大脑皮层、下丘脑和垂体 D.寒冷刺激以电和化学信号的形式在反射弧中进行传导和传递 3.下列关于机体水和无机盐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血浆渗透压降低时,引起口渴 B.血浆渗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饮水较多时,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增加 D.机体失水过多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4.如图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一种方式,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某些情况下,靶细胞也可能是分泌细胞 B.这种调节方式与神经调节相比作用范围广 C.分泌细胞一定不是其分泌物的靶细胞 D.分泌物的作用能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5.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憋尿”现象说明人体中高级中枢可以控制低级中枢 B.大脑皮层V区发生障碍的患者不能看懂文字 C.醉酒人走路不稳这与酒精麻痹小脑有关 D.“植物人”脑干、脊髓的中枢不能发挥调控作用 6.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B.当血液pH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D.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7.图甲是青蛙离体的神经﹣肌肉标本示意图,图中AB+BC=CD,乙是突触放大模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刺激C处,A、D处可同时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B.刺激D处,肌肉和F内的线粒体活动均明显增强 C.兴奋从E到F,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③的内容物释放到②中主要借助生物膜的流动性 8.人体免疫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下列生理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A.皮肤、黏膜等抵御病原体的攻击 B.体液中杀菌物质消灭病原体 C.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并将之消化 D.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免疫反应 9.如图所示,如果根的a侧生长素在曲线C点以下的浓度范围内,下列对b侧生长素浓度范围的描述较为准确的一项是( ) A.在OB段范围内 B.在DA段范围内 C.在BD段范围内 D.在OA段范围外 10.下列有关植物激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适量的GA(赤霉素类)可以促使芦苇长高 B.脱落酸可以促进凤梨(菠萝)成熟 C.适宜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可以促进小麦细胞分裂 D.用一定浓度的2,4﹣D浸泡扞插枝条基部,可以诱导生根 11.某小组开展“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研究,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只能通过扦插枝条的生根数量来判断实验结果 B.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每组需要取多个插条 C.扦插枝条繁殖时只保留成熟叶片,利于枝条成活 D.在预实验中不需要设置用蒸馏水处理的对照组 12.有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两种调节方式在生命活动中的地位同等重要 B.神经调节作用范围较广泛,体液调节时间短暂 C.神经调节的信号有电信号和化学信号,而激素调节仅有化学信号 D.给病人输氧时混入5%的CO2以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属于神经调节 13.下列关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体液免疫具有特异性,细胞免疫没有特异性 B.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均能产生抗体 C.淋巴因子是由B淋巴细胞合成分泌的 D.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中都有记忆细胞产生 14.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从种群特征看,这种措施直接调节( ) A.种群密度 B.性别比例 C.出生率 D.年龄组成 15.如图为两种生物种群的增长曲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乙曲线的ba段,种群年龄组成是衰退型 B.一个物种引人新的地区后,其种群数量变化一定符合甲曲线 C.海洋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b点 D.甲曲线的数学模型为Nt=N0λt,其中λ代表增长率 16.如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演替属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B.②杂草群落比③小叶树种阶段的生物多样性高 C.该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水平结构,没有垂直结构 17.图A为自然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图B为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倒金字塔,以下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 A.图A中食肉动物所在营养级的能量最多只有食草动物所在营养级能量的 B.图B中,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C.若受到DDT(农药)污染,A生态系统中污染物含量最高的是食肉动物 D.一旦人的作用消失,B生态系统将很快退化 18.“猪一沼一茶”是华南山地丘陵地区常见的生态农业模式,由种植(茶树)、养殖(猪)、农户(人)和沼气生产(微生物)四个子系统构成.该生态农业模式( ) A.是由茶树、猪、人和微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 B.实现了物质和能量在系统中的多级循环利用 C.使整个生产过程进人了废物资源化的良性循环 D.注重系统内部的自身调节作用,不需要外部投人 1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温带针阔混交林比热带雨林的抵抗力稳定性高 B.不同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不同 C.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的速度慢 D.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一定低 20.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B.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C.建立植物园、动物园供游客观赏,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二.多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 21.下列与下丘脑作用有关的是( ) A.对体温的相对稳定具有调节作用 B.能感受血浆渗透压的变化,形成口渴的感觉 C.对血糖浓度相对稳定具有调节作用 D.对垂体激素的释放具有调节作用 22.人们发现在脑内有一类突触只有突触结构而没有信息传递功能,将其称为“沉默突触”,上海科学家破解了其沉默之谜.此类突触“沉默”的原因最可能是( ) A.突触小体内没有细胞核 B.突触前膜缺乏相应的受体蛋白 C.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受体蛋白 D.突触小泡不能释放相应的递质 23.“率”是指两个相关的数在一定条件下的比值,下列生物学中几个“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能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有迁入率和迁出率 B.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曲线中,能保持稳定的是种群增长速率 C.生态农业的建立,提高了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适当降低温度可以降低绿色植物的细胞呼吸速率 24.比较生长素和生长激素的特点,正确的是( ) A.都是由内分泌腺分泌的 B.都对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C.在体内含量都较少 D.都是由活细胞产生的 25.下列关于动物机体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递质和激素发挥作用后均失去活性 B.神经递质和激素都属于蛋白质 C.神经细胞释放的乙酰胆碱需经血液运输发挥作用 D.激素可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 三.非选择题:本部分包括8小题.共65分 26.如图是人体局部组织的模式图,①、②、③、④是构成人体体液的不同成分,请据图回答: (1)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称为 ,它是由图中 (填序号)构成的.其中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 (填序号) (2)体液中除了①与③能直接相互交换物质外,还有 (填序号). (3)四种体液中,CO2浓度最高的是 (填序号).② 中的酸碱度能维持一个恒定的范围内,这与 物质有关. (4)营养不良的病人,因其②中 降低,导致水份滞留在 (填序号)中,形成组织水肿现象. 27.Kisspeptin,简称Kp,是Kp神经元产生的一类激素,它通过调节生物体内雌激素含量来调控生殖活动.请据图回答: (1)图中结构X是指 ,激素1的名称是 ,过程①说明雌激素含量的相对稳定离不开 调节. (2)兴奋在由Kp神经元1向结构X传递时,信号的变化是 ,作用于结构X细胞表面的 ,完成信息传递. (3)在幼年期,通过过程①调节,使Kp释放量 ,最终维持 (填“较低”或“较高”)水平的雌激素含量;雌性动物在排卵前期,启动过程 (选填①或②)进行调节,促进排卵. 28.研究发现,动物细胞膜上的载体和受体常常连在一起,共同完成某一生理过程.如图中图一是I型、Ⅱ型两种糖尿病发病机理部分示意图,图二为一正常人和两种糖尿病人在空腹状态下口服100g葡萄糖后,血浆中胰岛素浓度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 (1)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的机理是 ,人体的肝脏细胞 (填“能”或“不能”)参与血糖调节. (2)图一中②表示运输葡萄糖分子的 . 图二中病人 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治疗. (3)长期紧张、压力过大会使 、 等激素分泌增加,从而使血糖升高,其和胰岛素相互 ,共同维持血糖稳定. (4)由图可推测,病人甲的病因可能是 细胞受损,使胰岛素分泌不足.病人乙口服葡萄 糖后,检测血浆中葡萄糖浓度,略高于正常人,分析原因可能是病人乙患有 型糖尿病. 29.据报道,耶鲁大学的生物学家正在从事将病毒引诱到人体“陷阱细胞”中.例如,HIV通过T细胞表面的CD4识别T细胞(如图甲),如果给AIDS患者注射大量用CD4分子修饰过的红细胞(如图乙),则该红细胞也会被HIV识别、入侵.但HIV在红细胞中无法完成复制、增殖,最后随红细胞的死亡而被清除,该方法目前已经在小鼠体内获得阶段性成果. (1)病毒入侵人体后,主要由免疫系统将其清除.人体的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 组成.T细胞与红细胞共同来源于 细胞. (2)CD4是HIV识别T细胞的重要特征物质,该物质最可能的成分是 .AIDS主要通过性接触、母婴和 等途径传播. (3)人体成熟的红细胞之所以能成为“陷阱细胞”,从细胞结构角度分析是因为不具备 等结构,不具备HIV增殖的条件.被HIV入侵后的红细胞衰老后将成为 ,由人体的免疫系统清除. (4)目前有人认为可以通过检测血清中是否存在HIV的抗体来判断人是否已经感染了HIV,你是否认可? (是或否),并说明理由 . 30.如图是生长素发现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由图①和图②可以证明胚芽鞘具有 .由图④和图⑤可以证明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 . (2)由图 和图 (填序号)可以证明胚芽鞘尖端能够产生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并且向下部运输.观察可以发现发生弯曲的部位是 . (3)1931年,科学家首次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是 . (4)根据发现生长素的历程,请解释植物向光弯曲生长的原因 . 31.如图为我省某种海岸生态护坡及部分食物示意图,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研究人员在建造海岸生态护坡前,采用 法调查此地的某植物的种群密度,运用此方法要保证取样时 ,避免掺杂任何主观因素. (2)上图坡地生态系统中,人们在中低潮带引种一些耐盐的植物如互花米草、白茅等,在高潮带和超高潮带种植柽柳、樟毛等相对耐干旱的植物,这主要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 (3)经观察和测定灌草丛带中的几种生物种群及同化量 (图中字母代表)如上图.图中沙氏变色蜥与小型地面肉食性动物之间的关系为 ;沙氏变色蜥在食物中所处的营养级为 . (4)图中食物网较简单,因此,该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也相应较低.除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外,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成分还应有 ,这样才能保证其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 (5)目前生态护坡在河流、堤岸、高速公路等许多方面逐渐取代传统的砖石、混凝土护坡,请说出生态护坡的优点: (至少说两点). 32.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B、C代表3种不同生物.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全部生物的总和构成了 .图中的丁为 .乙→丙的碳的传递形式是 . 在一定时间内,丙中物种 (填“A”、“B”或“C”)的种群年龄结构最可能为增长型. (2)若物种A和B均以乙为食,而物种C捕食物种A和物种B,请根据以上信息画出图中存在的食物网: .该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的特点为 . (3)A生物在捕食时可通过叫声召唤同伴,该叫声属于生态系统的 信息. 33.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探究酵母菌种群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如下实验: 第一步:配制无菌葡萄糖培养液和活化酵母菌液. 第二步:按下表步骤操作. 第三步:用血球计数板统计起始酵母菌数,并做好记录. 第四步:将各装置放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第五步:连续7天,每天取样计数,做好记录. 装置编号 A B 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mL 10 10 活化酵母菌液/mL 0.1 0.1 温度(℃) 5 25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用注射器反复抽取部分培养液冲击剩下的培养液,这是为了 . (2)在计数时,按以下顺序操作 (填字母顺序),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 计数室底部,再将计数板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计数. A.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 B.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C.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 (3)步骤五中每天应 对两组酵母菌进行取样计数.计数时,研究人员将样液稀释10倍,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计数,观察到的计数室中细胞分布如图,则1mL混合样液中含有酵母菌约为 个. (4)在实验过程中,培养液的pH值变化为 ,小组成员第10天计数时,忘记在样液中滴加入了几滴台盼蓝染液,则计数的结果会 . (5)实验结束后,用试管刷蘸洗涤剂擦洗血球计数板的做法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是 . 2016-2017学年江苏省宿迁市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理科)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物质,在血浆中都能找到的有( ) A.甲状腺激素、氧气、尿素、血浆蛋白 B.氨基酸、麦芽糖、二氧化碳、钠离子 C.消化酶、钙离子、脂肪、葡萄糖 D.呼吸酶、脂肪酸、载体、胆固醇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人体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织液中含有大量的水、二氧化碳、氧、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酶、激素、维生素、尿素等物质.激素、神经递质、血浆蛋白、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都属于内环境成分.细胞内的如血红蛋白、呼吸氧化酶、递质小泡等都不属于内环境.消化道、呼吸道及输尿管、膀胱内的物质都不属于体内环境. 【解答】解:A、甲状腺激素是甲状腺细胞分泌释放到组织液,从而进入血浆中去,氧气经过呼吸系统进入血液中的红细胞中被运输,进而进入血浆中,尿素是细胞内的代谢废物释放到组织液中,从而可以进入血浆中,血浆蛋白存在于血浆中的蛋白质,A正确; B、麦芽糖是植物体特有的二糖,只有在消化道中被消化成葡萄糖才能被吸收到血浆中,B错误; C、消化酶在细胞内或消化道中,血浆中没有,C错误; D、呼吸酶存在于活细胞内,载体存在于细胞膜上,D错误; 故选:A. 2.人突然受到寒冷刺激时,引起骨骼肌收缩而打寒颤.下列关于该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反射的效应器是骨骼肌 B.该反射弧的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身体的皮肤中 C.该反射弧的反射中枢应包括大脑皮层、下丘脑和垂体 D.寒冷刺激以电和化学信号的形式在反射弧中进行传导和传递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反射弧的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的.由题意可知,该反射弧的效应器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骨骼肌.该反射弧的感受器是位于皮肤表层的冷觉感受器,神经中枢包括感知寒冷的大脑皮层,支配机体释放甲状腺激素的下丘脑和支配肌肉收缩的脊髓中的低级中枢.寒冷刺激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以化学信号的形式在神经元间传递. 【解答】解:A、该反射弧的效应器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骨骼肌,A正确; B、该反射弧的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身体的皮肤中,位于皮肤表层的冷觉感受器,B正确; C、垂体不是反射弧的反射中枢,故C错误; D、寒冷刺激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以化学信号的形式在神经元间传递.D正确. 故选:C 3.下列关于机体水和无机盐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血浆渗透压降低时,引起口渴 B.血浆渗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饮水较多时,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增加 D.机体失水过多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水平衡的调节. 当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当机体饮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 【解答】解:A、血浆渗透压升高时,引起口渴,A错误; B、机体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B错误; C、饮水较多时,血浆渗透压降低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减弱,C错误; D、机体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D正确. 故选:D. 4.如图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一种方式,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某些情况下,靶细胞也可能是分泌细胞 B.这种调节方式与神经调节相比作用范围广 C.分泌细胞一定不是其分泌物的靶细胞 D.分泌物的作用能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分析图解:图中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通过体液的传送然后作用于靶细胞,该种方式属于体液调节中的激素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相比:神经调节反应迅速、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作用时间短暂,而体液调节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广、作用时间长. 【解答】解:A、如果激素为促甲状腺激素,则靶细胞则为甲状腺,甲状腺可以分泌甲状腺激素,A正确; B、图示为体液调节,体液调节的作用范围比神经调节广,B正确; C、不同激素的靶细胞有所区别,如抗利尿激素的靶细胞为肾小管细胞和集合管细胞,而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是全身组织细胞,C错误; D、激素具有调节代谢的作用,因此激素能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D正确. 故选:C. 5.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憋尿”现象说明人体中高级中枢可以控制低级中枢 B.大脑皮层V区发生障碍的患者不能看懂文字 C.醉酒人走路不稳这与酒精麻痹小脑有关 D.“植物人”脑干、脊髓的中枢不能发挥调控作用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下丘脑具有调节垂体和其它腺体的活动的功能.大脑皮层言语区中,W区为书写中枢,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 【解答】解:A、排尿中枢的低级中枢在脊髓,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憋尿”现象说明人体中高级中枢可以控制低级中枢,A正确; B、大脑皮层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发生障碍的患者不能看懂文字,B正确; C、小脑能维持躯体的平衡,故醉酒人走路不稳这与酒精麻痹小脑有关,C正确; D、脑干有与呼吸等有关的生命中枢,脊髓有低级反射中枢,故它们能发挥调控作用,D错误. 故选:D. 6.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B.当血液pH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D.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 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内环境稳态是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个项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A正确; B、血液pH稳定是内环境稳态的一个方面,其稳定时,人也可能会患病,如遗传病,B错误; C、稳态遭到破坏时,细胞代谢紊乱,有可能导致疾病发生,C正确; D、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D正确. 故选:A. 7.图甲是青蛙离体的神经﹣肌肉标本示意图,图中AB+BC=CD,乙是突触放大模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刺激C处,A、D处可同时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B.刺激D处,肌肉和F内的线粒体活动均明显增强 C.兴奋从E到F,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③的内容物释放到②中主要借助生物膜的流动性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据图分析:甲图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途径是C→D,乙图中①是突触后膜,②是突触间隙,③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F是突触前神经元的轴突,E是突触后神经元. 【解答】解:A、刺激C处,兴奋由C→D要经过突触结构,速度慢,C→A是同一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快,A处比D处要先检测到膜电位变化,A错误; B、刺激D点,但是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导是单向的,不能由D→C,肌肉和F不会兴奋,线粒体活动不会增强,B错误; C、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导是单向的,不能由E→F,也就不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C错误; D、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属于胞吐过程,依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特点,D正确. 故选:D 8.人体免疫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下列生理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A.皮肤、黏膜等抵御病原体的攻击 B.体液中杀菌物质消灭病原体 C.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并将之消化 D.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免疫反应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人体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粘膜组成,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解答】解:A、皮肤、黏膜等抵御病原体的攻击是人体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 B、体液中杀菌物质消灭病原体是人体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错误; C、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并将之消化人体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C错误; D、抗体与相应的抗原发生免疫反应是体液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D正确. 故选:D. 9.如图所示,如果根的a侧生长素在曲线C点以下的浓度范围内,下列对b侧生长素浓度范围的描述较为准确的一项是( ) A.在OB段范围内 B.在DA段范围内 C.在BD段范围内 D.在OA段范围外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由于重力作用,生长素横向运输,导致b侧生长素浓度高于a侧.根、芽、茎三种器官对生长素敏感性不同,根比芽敏感,芽比茎敏感. 【解答】解:在重力作用下,b侧生长素浓度高于a侧.从图中根b侧生长速度比a侧慢,说明a侧的生长素浓度比b侧低,b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根细胞的伸长.由于根的a侧生长素在曲线C点以下的浓度范围内,所以b侧生长素浓度范围应在OA段范围外,起抑制作用. 故选:D. 10.下列有关植物激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适量的GA(赤霉素类)可以促使芦苇长高 B.脱落酸可以促进凤梨(菠萝)成熟 C.适宜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可以促进小麦细胞分裂 D.用一定浓度的2,4﹣D浸泡扞插枝条基部,可以诱导生根 【考点】植物激素及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价值. 【分析】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3.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4.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植物体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 【解答】解:A、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A正确; B、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乙烯可以促进凤梨(菠萝)成熟,B错误; C、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所以适宜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可以促进小麦细胞分裂,C正确; D、2,4﹣D为生长素类似物,所以用一定浓度的2,4﹣D浸泡扞插枝条基部,可以诱导生根,D正确. 故选:B. 11.某小组开展“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研究,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只能通过扦插枝条的生根数量来判断实验结果 B.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每组需要取多个插条 C.扦插枝条繁殖时只保留成熟叶片,利于枝条成活 D.在预实验中不需要设置用蒸馏水处理的对照组 【考点】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分析】预实验的目的是找出促进插条生根的浓度范围,需要设置空白对照来确定某浓度的效应是促进还是抑制,再在促进生根的浓度范围内进行正式实验;实验的检测指标最好是易于观察,易于计数的,生根数量符合要求. 【解答】解:A、实验的因变量为插枝生根的数目或根的长度,A错误; B、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每组需要取多个插条,取平均值,以防偶然性,确保实验的精确性,B正确; C、扦插枝条繁殖时只保留成熟叶片,可以发生蒸腾作用,不利于枝条成活,C错误; D、在预实验中需要设置用蒸馏水处理的对照组,这样才能大致确定促进生根和抑制生根的浓度范围,D错误. 故选:B. 12.有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两种调节方式在生命活动中的地位同等重要 B.神经调节作用范围较广泛,体液调节时间短暂 C.神经调节的信号有电信号和化学信号,而激素调节仅有化学信号 D.给病人输氧时混入5%的CO2以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属于神经调节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传递方式 电信号(神经冲动)、化学信号(递质) 激素及其他化学物质 调节方式 反射 激素﹣﹣特定的组织细胞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作用对象 效应器 靶细胞膜上的受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联系 神经调节对体液调节起调控和主导作用;体液调节也能影响神经调节,二者是相辅相成,共同调节的 【解答】解:A、在人与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A错误; B、体液调节的作用范围广泛,时间久,神经调节的作用范围比较局限,时间短暂,B错误; C、神经调节的信号有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神经递质),而激素调节仅有化学信号(激素),C正确; D、给病人输氧时混入5%的CO2以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属于体液调节,D错误. 故选:C. 13.下列关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体液免疫具有特异性,细胞免疫没有特异性 B.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均能产生抗体 C.淋巴因子是由B淋巴细胞合成分泌的 D.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中都有记忆细胞产生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 【解答】解:A、体液免疫具有特异性,细胞免疫也具有特异性,A错误; B、浆细胞能产生抗体,效应T细胞不能产生抗体,效应T细胞的功能是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出其中的病原体,B错误; C、淋巴因子是由T淋巴细胞合成分泌的,B错误; D、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中,都有记忆细胞产生,D正确. 故选:D. 14.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从种群特征看,这种措施直接调节( ) A.种群密度 B.性别比例 C.出生率 D.年龄组成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解答】解: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目的是提高出生率,应对老年化问题,故这种措施直接调节的是出生率. 故选:C. 15.如图为两种生物种群的增长曲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乙曲线的ba段,种群年龄组成是衰退型 B.一个物种引人新的地区后,其种群数量变化一定符合甲曲线 C.海洋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b点 D.甲曲线的数学模型为Nt=N0λt,其中λ代表增长率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1、“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2、“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在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解答】解:A、乙曲线的ba段,种群数量增加,年龄组成是增长型,A错误; B、一个物种引人新的地区后,其种群数量变化一般符合甲曲线,但环境条件不一定适宜,B错误; C、a点为K值,种群增长速率为0,在K值时捕捞鱼类得到的日捕量最大,但一般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时,即b点,种群增长率最大,C正确; D、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中,增长率==λ﹣1,不是λ,D错误. 故选:C. 16.如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演替属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B.②杂草群落比③小叶树种阶段的生物多样性高 C.该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水平结构,没有垂直结构 【考点】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1、初生演替的起点在一从来没有过植被,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次生演替的起点是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2、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取代是一种优势取代,而不是完全取代. 3、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解答】解:A、该群落的演替是在保留植物种子和土壤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A错误; B、②杂草群落比③小叶树种阶段的生物多样性低,B错误; C、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C正确; 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而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D错误. 故选:C. 17.图A为自然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图B为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倒金字塔,以下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 A.图A中食肉动物所在营养级的能量最多只有食草动物所在营养级能量的 B.图B中,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C.若受到DDT(农药)污染,A生态系统中污染物含量最高的是食肉动物 D.一旦人的作用消失,B生态系统将很快退化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生态系统是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解答】解:A、能量流动中,传递效率大约为10%~20%,故图A中食肉动物所在营养级的能量最多只有食草动物所在营养级能量的,A正确; B、图B中,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B错误; C、A生态系统受到DDT农药污染,由于DDT农药不能被分解,故随着食物链的富集作用,污染物浓度含量最高的是食肉动物,C正确; D、图B表示的是城市生态系统,其中人起了关键作用,一旦人的作用消失,该生态系统会很快退化,D正确. 故选:B. 18.“猪一沼一茶”是华南山地丘陵地区常见的生态农业模式,由种植(茶树)、养殖(猪)、农户(人)和沼气生产(微生物)四个子系统构成.该生态农业模式( ) A.是由茶树、猪、人和微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 B.实现了物质和能量在系统中的多级循环利用 C.使整个生产过程进人了废物资源化的良性循环 D.注重系统内部的自身调节作用,不需要外部投人 【考点】生态农业工程.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其中成分包括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其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发展生态农业,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解答】解:A、生态系统的成分除了生物成分外还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错误; B、生态农业只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但不是循环利用,因为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B错误; C、该生态系统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C正确; D、该生态系统需要外部投入,D错误. 故选:C. 1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温带针阔混交林比热带雨林的抵抗力稳定性高 B.不同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不同 C.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恢复的速度慢 D.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一定低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1、抵抗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影响. 2、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解答】解:A、温带针阔混交林比热带雨林的动植物种类少,营养结构较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较低,A错误; B、不同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不同,B正确; C、同等强度干扰下,草原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好,因此恢复的速度快,C错误; D、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不一定低,如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比苔原生态系统高,D错误. 故选:B. 20.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B.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C.建立植物园、动物园供游客观赏,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考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分析】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包括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 【解答】解:A、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是由共同进化形成的.A正确; B、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我们的衣、食、住、行及物质文化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与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密切相关,B正确; C、建立植物园、动物园供游客观赏,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错误; D、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D正确. 故选:C. 二.多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 21.下列与下丘脑作用有关的是( ) A.对体温的相对稳定具有调节作用 B.能感受血浆渗透压的变化,形成口渴的感觉 C.对血糖浓度相对稳定具有调节作用 D.对垂体激素的释放具有调节作用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又是植物性神经功能十分重要的中枢.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后叶释放. 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解答】解:A、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对体温调节有重要作用,A正确; B、下丘脑具有渗透压感受器,能够感受渗透压的变化,但形成口渴的感觉是在大脑皮层,B错误; C、下丘脑具有血糖调节中枢,对血糖浓度相对稳定具有调节作用,C正确; D、下丘脑能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对垂体分泌的促激素的释放具有调节作用,D正确. 故选:ACD. 22.人们发现在脑内有一类突触只有突触结构而没有信息传递功能,将其称为“沉默突触”,上海科学家破解了其沉默之谜.此类突触“沉默”的原因最可能是( ) A.突触小体内没有细胞核 B.突触前膜缺乏相应的受体蛋白 C.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受体蛋白 D.突触小泡不能释放相应的递质 【考点】突触的结构. 【分析】 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得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沉默突触”只有突触结构没有信息传递功能,由此推断,没有信息传递功能可能是由于当突触小泡不能合成神经递质,或与者突触后膜缺乏相应受体都可能引起突触没有信息传递功. 【解答】解:A、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形成突触小体,而神经元的细胞核存在于胞体中,A错误; B、受体存在于突触后膜上,B错误; C、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得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则突触后膜缺乏相应受体,则突触没有信息传递功能,C正确; D、由于突触小泡不能释放神经递质,则突触没有信息传递功能,D正确. 故选:CD. 23.“率”是指两个相关的数在一定条件下的比值,下列生物学中几个“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能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有迁入率和迁出率 B.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曲线中,能保持稳定的是种群增长速率 C.生态农业的建立,提高了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适当降低温度可以降低绿色植物的细胞呼吸速率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酶的特性;种群的特征;生态农业工程. 【分析】种群的特征:种群的密度、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的年龄组成、种群的性别比例.其中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度.大棚种植蔬菜时,夜间要适当降低温度,这样能降低呼吸酶的活性,进而降低绿色植物的细胞呼吸速率,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解答】解:A、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有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A正确; B、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为固定值,B正确; C、生态农业的建立,提高了各营养级间的能量利用率,而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不能提高,C错误; D、适当降低温度,酶的活性降低,进而可以降低绿色植物的细胞呼吸速率,D正确. 故选:C. 24.比较生长素和生长激素的特点,正确的是( ) A.都是由内分泌腺分泌的 B.都对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C.在体内含量都较少 D.都是由活细胞产生的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高等动物和人体内的生长激素,其化学成分是蛋白质.而植物体内的生长素,其化学成分是吲哚乙酸,它们在生物体内激素的含量很低,但对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解答】解:A、动物激素有特定的内分泌腺产生,而植物激素由一定的部位分泌,无内分泌腺,A错误; B、动植物激素对生命活动都具有调节作用,B正确; C、激素在体内含量较少,C正确; D、激素都是由活细胞产生的,D正确. 故选:BCD. 25.下列关于动物机体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递质和激素发挥作用后均失去活性 B.神经递质和激素都属于蛋白质 C.神经细胞释放的乙酰胆碱需经血液运输发挥作用 D.激素可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1、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在激素同受体结合后,激素原本的结构发生了改变,不再具有原来激素具有的生物学效应,就叫做灭活.激素调节的三个特点:①微量和高效;②通过体液运输;③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2、神经递质是由神经元释放的,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特异性结合后就被灭活.神经递质有兴奋和抑制两种类型. 【解答】解:A、递质和激素发挥作用后均失去活性,A正确; B、神经递质不属于蛋白质,激素中也含有氨基酸类衍生物以及固醇类物质,B错误; C、神经细胞释放的乙酰胆碱在组织液中发挥作用,不需要经血液运输发挥作用,C错误; D、激素可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D正确. 故选:AD. 三.非选择题:本部分包括8小题.共65分 26.如图是人体局部组织的模式图,①、②、③、④是构成人体体液的不同成分,请据图回答: (1)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称为 内环境 ,它是由图中 ②③④ (填序号)构成的.其中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 ③④ (填序号) (2)体液中除了①与③能直接相互交换物质外,还有 ②和③ (填序号). (3)四种体液中,CO2浓度最高的是 ① (填序号).②中的酸碱度能维持一个恒定的范围内,这与 血浆中的缓冲物质(H2CO3/NaHCO3) 物质有关. (4)营养不良的病人,因其②中 (血浆)渗透压 降低,导致水份滞留在 ③ (填序号)中,形成组织水肿现象.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图中①为细胞内液,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④为淋巴,⑤为毛细血管管壁细胞,A为毛细血管动脉端,B为毛细血管静脉端. 【解答】解:(1)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它是由图中②血浆,③组织液,④淋巴构成的.其中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③组织液,④淋巴. (2)图中能直接相互交换物质的体液有:②血浆和③组织液,③组织液和①细胞内液,两者之间交换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3)四种体液中,CO2 浓度最高的是细胞内液,因二氧化碳由组织细胞通过呼吸作用产生.血浆中的酸碱度能维持一个恒定的范围内,这与血浆中的缓冲物质有关,可与进入的酸或碱反应,维持PH值的相对稳定. (4)营养不良的病人,因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导致水份滞留在组织液中,形成组织水肿现象. 故答案为: (1)内环境 ②③④③④ (2)②和③ (3)①血浆中的缓冲物质(H2CO3/NaHCO3) (4)(血浆)渗透压 ③ 27.Kisspeptin,简称Kp,是Kp神经元产生的一类激素,它通过调节生物体内雌激素含量来调控生殖活动.请据图回答: (1)图中结构X是指 下丘脑 ,激素1的名称是 促性腺激素 ,过程①说明雌激素含量的相对稳定离不开 (负)反馈 调节. (2)兴奋在由Kp神经元1向结构X传递时,信号的变化是 电信号→化学信号 ,作用于结构X细胞表面的 受体 ,完成信息传递. (3)在幼年期,通过过程①调节,使Kp释放量 减少 ,最终维持 较低 (填“较低”或“较高”)水平的雌激素含量;雌性动物在排卵前期,启动过程 ② (选填①或②)进行调节,促进排卵.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由题干Kp是神经细胞产生的一类多肽类激素可知,其由核糖体合成,其靶器官由图可知应为为GnRH神经细胞,即下丘脑细胞;由器官A产生促性腺激素可知A为垂体. 过程① 抑制Kp神经元活动,故Kp释放量减少,最终维持较低的雌激素含量,而过程②能促进下丘脑的释放Gn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合成、释放促性腺激素,促进卵巢合成释放较多的雌激素,从而促进排卵.综合上述分析,此过程由神经﹣体液共同调节. 【解答】解:(1)据图示调节可知,图中结构X是指下丘脑,激素1为垂体分泌的,其名称是促性腺激素,过程①说明雌激素含量过高时进行的反馈调节. (2)兴奋在由Kp神经元1向结构X传递时需通过突触,故信号的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作用于结构X细胞表面的受体,完成信息传递. (3)在幼年期,过程①抑制Kp神经元活动,故Kp释放量减少,进而使促性腺激素分泌减少,最终维持较低的雌激素含量. 过程2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启动过程②可使Kp释放量增加,使下丘脑产生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含量增加,进而促进卵巢合成和分泌雌激素,促进排卵,该过程属于正反馈调节. 故答案为: (1)下丘脑 促性腺激素 (负)反馈 (2)电信号→化学信号 受体 (3)减少 较低 ② 28.研究发现,动物细胞膜上的载体和受体常常连在一起,共同完成某一生理过程.如图中图一是I型、Ⅱ型两种糖尿病发病机理部分示意图,图二为一正常人和两种糖尿病人在空腹状态下口服100g葡萄糖后,血浆中胰岛素浓度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 (1)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的机理是 加速组织细胞多血糖的摄取、利用和转化 ,人体的肝脏细胞 能 (填“能”或“不能”)参与血糖调节. (2)图一中②表示运输葡萄糖分子的 载体 . 图二中病人 甲 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治疗. (3)长期紧张、压力过大会使 胰高血糖素 、 肾上腺素( 等激素分泌增加,从而使血糖升高,其和胰岛素相互 拮抗 ,共同维持血糖稳定. (4)由图可推测,病人甲的病因可能是 胰岛B 细胞受损,使胰岛素分泌不足.病人乙口服葡萄 糖后,检测血浆中葡萄糖浓度,略高于正常人,分析原因可能是病人乙患有 Ⅱ 型糖尿病.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都可以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升高血糖浓度,二者具有协同作用.胰岛素可胰高血糖素在生理作用上具有拮抗作用. 2、由图1可知,Ⅰ型糖尿病病人的病因是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不足,造成不能有效的降血糖,Ⅱ型糖尿病病人的病因是胰岛素分泌正常,但是靶细胞上识别胰岛素的受体不足而形成的不能有效降血糖. 据图2分析:给空腹的人口服100g葡萄糖,病人乙血浆中胰岛素的浓度都较正常人升高,说明这人的胰岛B细胞正常.病人甲血浆胰岛素浓度低于正常人,说明可能是胰岛B细胞受损. 【解答】解:(1)胰岛素具有加速组织细胞多血糖的摄取、利用和转化的功能.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都可以作用于肝脏,胰岛素作用于肝脏使葡萄糖合成肝糖原,而胰高血糖素作用于肝脏则使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 (2)图一中②表示运输葡萄糖分子的载体蛋白.由图中分析可知,Ⅰ型糖尿病患者的病因是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不足,造成不能有效的降血糖,因此注射再多的胰岛素起到降血糖的作用.Ⅱ型糖尿病病人胰岛素含量正常,但是靶细胞缺少识别胰岛素的受体,因此注射再多的胰岛素都起不到降血糖的作用. (3)长期紧张、压力过大会使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激素分泌增加,从而使血糖升高,其和胰岛素相互拮抗,共同维持血糖稳定. (4)病人甲口服葡萄糖后,胰岛素低于正常人,可能原因是胰岛B细胞细胞受损,使胰岛素分泌不足.病人乙可能胰岛素受体受损(或胰岛素受体活性低或组织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影响了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储存和利用,因此口服葡萄糖后,检测血浆中葡萄糖浓度,略高于正常人. 故答案为: (1)加速组织细胞多血糖的摄取、利用和转化 能 (2)载体 甲 (3)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无顺序要求) 拮抗 (4)胰岛BⅡ 29.据报道,耶鲁大学的生物学家正在从事将病毒引诱到人体“陷阱细胞”中.例如,HIV通过T细胞表面的CD4识别T细胞(如图甲),如果给AIDS患者注射大量用CD4分子修饰过的红细胞(如图乙),则该红细胞也会被HIV识别、入侵.但HIV在红细胞中无法完成复制、增殖,最后随红细胞的死亡而被清除,该方法目前已经在小鼠体内获得阶段性成果. (1)病毒入侵人体后,主要由免疫系统将其清除.人体的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 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 组成.T细胞与红细胞共同来源于 骨髓造血干 细胞. (2)CD4是HIV识别T细胞的重要特征物质,该物质最可能的成分是 糖蛋白 .AIDS主要通过性接触、母婴和 血液 等途径传播. (3)人体成熟的红细胞之所以能成为“陷阱细胞”,从细胞结构角度分析是因为不具备 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核糖体) 等结构,不具备HIV增殖的条件.被HIV入侵后的红细胞衰老后将成为 抗原 ,由人体的免疫系统清除. (4)目前有人认为可以通过检测血清中是否存在HIV的抗体来判断人是否已经感染了HIV,你是否认可? 是 (是或否),并说明理由 HIV病毒侵入人体细胞会引起体液免疫产生抗体 .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 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只有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HIV进入人体后攻击的T淋巴细胞,依靠T细胞内的物质来进行蛋白质的合成.因为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不具备细胞核和核糖体等结构,所以无法提供HIV增殖所需要的条件,HIV在红细胞内就无法完成复制增殖.HIV识别T细胞,主要是依靠T细胞表面的糖蛋白. 【解答】解:(1)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组成.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淋巴因子和溶菌酶等.T细胞与红细胞均由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 (2)CD4是HIV识别T细胞的重要特征物质,该物质最可能的成分是糖蛋白.AIDS主要通过性接触、母婴和血液等途径传播. (3)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因此病毒在成熟的红细胞中不能繁殖.衰老的红细胞成为抗原,由人体的免疫系统消除. (4)因为HIV病毒侵入人体细胞会引起体液免疫产生抗体,所以可以通过检测血清中存在HIV的抗体来判断人是否已经感染了HIV. 故答案为: (1)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 骨髓造血干 (2)糖蛋白 血液 (3)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核糖体) 抗原 (4)是 HIV病毒侵入人体细胞会引起体液免疫产生抗体 30.如图是生长素发现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由图①和图②可以证明胚芽鞘具有 向光性 .由图④和图⑤可以证明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 胚芽鞘尖端 . (2)由图 ⑥ 和图 ⑦ (填序号)可以证明胚芽鞘尖端能够产生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并且向下部运输.观察可以发现发生弯曲的部位是 胚芽鞘尖端的下部 . (3)1931年,科学家首次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是 吲哚乙酸(IAA) . (4)根据发现生长素的历程,请解释植物向光弯曲生长的原因 单侧光的照射使得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造成背光侧生长快于向光侧,从而形成植物向光弯曲生长的现象 .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生长素发现过程示意图,其中图①和图②的单一变量为是否有单侧光照射;图②与图③的单一变量为是否有胚芽鞘尖端;图④和图⑤的单一变量为尖端是否有光照射;图⑥和图⑦的单一变量为琼脂块是否放过胚芽鞘尖端.据此答题. 【解答】解:(1)图①和图②的单一变量为是否有单侧光照射,无单侧光照射时胚芽鞘直立生长,有单侧光照射时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说明胚芽鞘具有向光性.由图④和图⑤可以证明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2)图⑥和图⑦的单一变量为琼脂块是否放过胚芽鞘尖端,放过胚芽鞘尖端的一组弯曲生长,而没有放过胚芽鞘尖端的一组不生长也不完全,这可以证明尖端能够产生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并且通过琼脂向下部运输. (3)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能促进植物细胞的纵向伸长. (4)植根据发现生长素的历程,可以知道:单侧光的照射使得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造成背光侧生长快于向光侧,从而形成植物向光弯曲生长的现象. 故答案为: (1)向光性 胚芽鞘尖端 (2)⑥⑦胚芽鞘尖端的下部 (3)吲哚乙酸(IAA) (4)单侧光的照射使得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造成背光侧生长快于向光侧,从而形成植物向光弯曲生长的现象 31.如图为我省某种海岸生态护坡及部分食物示意图,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研究人员在建造海岸生态护坡前,采用 样方法 法调查此地的某植物的种群密度,运用此方法要保证取样时 随机取样 ,避免掺杂任何主观因素. (2)上图坡地生态系统中,人们在中低潮带引种一些耐盐的植物如互花米草、白茅等,在高潮带和超高潮带种植柽柳、樟毛等相对耐干旱的植物,这主要体现了群落的 水平 结构. (3)经观察和测定灌草丛带中的几种生物种群及同化量 (图中字母代表)如上图.图中沙氏变色蜥与小型地面肉食性动物之间的关系为 捕食和竞争 ;沙氏变色蜥在食物中所处的营养级为 第三、第四 . (4)图中食物网较简单,因此,该生态系统的 抵抗力 稳定性也相应较低.除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外,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成分还应有 分解者 ,这样才能保证其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 (5)目前生态护坡在河流、堤岸、高速公路等许多方面逐渐取代传统的砖石、混凝土护坡,请说出生态护坡的优点: 减少污染;净化空气;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等 (至少说两点).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1、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水平方向上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光照变化等造成群落中各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 2、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系统某种大型飞行草食动物的种群密度,若部分被标记的生物被捕食,则计算结果大于实际种群数量. 3、图中沙氏变色蜥捕食小型地面肉食性动物,同时又和小型地面肉食性动物共同竞争地面草食动物. 【解答】解:(1)调查植物的丰富度和种群密度采用样方法,要注意随机取样(降低取样误差). (2)由于低潮带、高潮带和超高潮带的土壤湿度不同,因此应种植不同特性的植物,这主要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3)图中沙氏变色蜥捕食小型地面肉食性动物,同时又和小型地面肉食性动物共同竞争地面草食动物.因此沙氏变色蜥在食物网中所处的营养级为第三、四营养级. (4)图中食物网较简单,因此,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也相应较低.除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外,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成分还应有分解者,这样才能保证其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 (5)生态护坡的优点:减少污染;净化空气;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等. 故答案为: (1)样方法 随机取样 (2)水平 (3)捕食和竞争 第三、第四 (4)抵抗力 分解者 (5)减少污染;净化空气;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等 32.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B、C代表3种不同生物.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全部生物的总和构成了 生物群落 .图中的丁为 分解者 .乙→丙的碳的传递形式是 (含碳)有机物 . 在一定时间内,丙中物种 A (填“A”、“B”或“C”)的种群年龄结构最可能为增长型. (2)若物种A和B均以乙为食,而物种C捕食物种A和物种B,请根据以上信息画出图中存在的食物网: .该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的特点为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 (3)A生物在捕食时可通过叫声召唤同伴,该叫声属于生态系统的 物理 信息.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1、分析题图:甲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乙是生产者,丙是消费者,丁是分解者. 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传递形式为有机物. 3、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解答】解:(1)生物群落是指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所有生物,图中全部生物的总和构成了生物群落.甲、乙、丙、丁中,丁是分解者.乙是生产者,丙是消费者,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丙中,A种群的实际大小远小于环境容纳量,B种群的实际大小大于环境容纳量,C种群的实际大小与环境容纳量相同,因此其年龄结构可能为增长型. (2)若物种A处于第二营养级、物种B处于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而物种C捕食物种A和物种B,则图中存在的食物网具体见答案.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A生物在捕食时可通过叫声召唤同伴,该叫声是一种物理形式,因此属于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 故答案为: (1)生物群落 分解者 (含碳)有机物 A (2)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物理 33.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探究酵母菌种群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如下实验: 第一步:配制无菌葡萄糖培养液和活化酵母菌液. 第二步:按下表步骤操作. 第三步:用血球计数板统计起始酵母菌数,并做好记录. 第四步:将各装置放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第五步:连续7天,每天取样计数,做好记录. 装置编号 A B 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mL 10 10 活化酵母菌液/mL 0.1 0.1 温度(℃) 5 25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用注射器反复抽取部分培养液冲击剩下的培养液,这是为了 使酵母菌混合均匀,减少误差 . (2)在计数时,按以下顺序操作 B→A→C (填字母顺序),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 计数室底部,再将计数板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计数. A.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 B.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C.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 (3)步骤五中每天应 定时(固定时间) 对两组酵母菌进行取样计数.计数时,研究人员将样液稀释10倍,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计数,观察到的计数室中细胞分布如图,则1mL混合样液中含有酵母菌约为 1.5×107 个. (4)在实验过程中,培养液的pH值变化为 变小 ,小组成员第10天计数时,忘记在样液中滴加入了几滴台盼蓝染液,则计数的结果会 偏大 . (5)实验结束后,用试管刷蘸洗涤剂擦洗血球计数板的做法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是 浸泡和冲洗 . 【考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分析】通过建立反映种群动态变化的数学模型,分别说明种群个体数量的增长规律以及种群外部环境因素和种群内部因素对种群个体数量的制约. 血球计数板有16个中方格,每l中方格中有25个小方格,即总共有16×25=400个小方格.计数室的容积为0.1mm3(1mL=1000mm3),每个小方格的体积为mm3因此酵母细胞个数/1mL=平均每个小方格的酵母菌数÷每1个小方格容积×稀释倍数=平均每个小方格的酵母菌数×400×104×稀释倍数. 【解答】解:(1)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需将试管振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匀,减少误差. (2)在计数室,先把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最后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将计数板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计数. (3)步骤五中每天应定时(固定时间)对两组酵母菌进行取样计数.计数时,研究人员将样液稀释10倍,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计数,利用五点取样法计数的每个中方格中酵母菌数为6个,则1mL混合样液中含有酵母菌约为=6÷16×400÷(1mm×1mm×0.1mm)×10=1.5×107个. (4)在实验过程中,酵母菌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使培养液的pH值变化为变小,小组成员第10天计数时,忘记在样液中滴加入了几滴台盼蓝染液,则计数时会将死亡个体计数在内,因此使结果会偏大. (5)实验结束后,用试管刷蘸洗涤剂擦洗血球计数板的做法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是浸泡和冲洗. 故答案为: (1)使酵母菌混合均匀,减少误差 (2)B→A→C (3)定时(固定时间) 1.5×107 (4)变小 偏大 (5)浸泡和冲洗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