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8 发布 |
- 37.5 KB |
- 3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生物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江苏省扬州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生物试题(解析版) 1.下列关于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 B. 人和玉米所含有化学元素的种类差异很大 C. 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中,O是最基本的元素 D. 生物体的活细胞中通常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糖类 【答案】A 【解析】 【分析】 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是生物所特有的,这体现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生物体体内和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这体现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根据其含量不同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大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包括C、H、O、N、P、S、K、Ca、Mg,其中C为最基本元素,O是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生物体的活细胞中通常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最多的化合物是水。 【详解】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但含量不尽相同,A正确;人和玉米所含有的化学元素的种类相似,但含量各不相同,B错误;组成生物体的大量元素中,C是最基本的元素,在细胞干重中含量一般最多,C错误;生物体的活细胞中通常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D错误。 【点睛】易错点:活细胞(鲜重)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而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碳(也是构成细胞的最基本元素),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蛋白质。 2.下列关于生物体内无机盐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人体缺铁会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 B. 哺乳动物血液中含钙量过低会引起抽搐 C. 绿色植物缺镁会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 D. 细胞中的无机盐都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内的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其生理作用有: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Mg2+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如Ca2+可调节肌肉收缩和血液凝固,血钙过高会造成肌无力,血钙过低会引起抽搐;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和细胞的形态。 【详解】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人体内缺Fe2+会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引起缺铁性贫血,A 正确;哺乳动物血液中Ca2+可调节肌肉收缩和血液凝固,血钙过高会造成肌无力,血钙过低会引起抽搐,B正确;Mg2+是叶绿素的成分之一,缺Mg2+会影响叶绿素的合成进而影响光合作用,C正确;细胞中的无机盐大多数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少数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D错误。 3.水是生物体内含量最多的化合物,当生物体新陈代谢旺盛时,生物体内 A. 结合水/自由水的比值不变 B. 结合水/自由水的比值会升高 C. 结合水/自由水的比值降低 D. 结合水/自由水的比值与此无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内的水以自由水和结合水的形式存在,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是良好的溶剂,是细胞内化学反应的介质,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参与细胞的许多化学反应等,因此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例越高,细胞新陈代谢的越旺盛,抗逆性越差,反之亦然。 【详解】当生物新陈代谢旺盛,生长迅速时,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会降低,A错误;结合水/自由水的值升高,生物新陈代谢减弱,生长缓慢,B错误;结合水/自由水的值降低,生物新陈代谢旺盛,生长迅速,C正确;结合水/自由水的值与细胞新陈代谢强弱密切相关,D错误。 【点睛】注意: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例越高,细胞新陈代谢的越旺盛,抗逆性越差,反之亦然。 4.下列各种物质中,属于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其结构通式是,即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 【详解】A 中所示化合物具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但该氨基和羧基不是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它不属于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A错误;B中所示化合物具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但该氨基和羧基不是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它不属于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B错误; C中所示化合物具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该氨基和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它属于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C正确;D中所示化合物具有两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但该羧基和两个氨基均没有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属于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要正确理解掌握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分子结构通式的特点:至少具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连接在同一个C原子上。 5.下列能正确表示核苷酸结构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核苷酸中碱基和磷酸分别连在五碳糖的两边(1号和5号碳原子上),选B。 6.有人在唾液中加入了双缩脲试剂,其结果是 A. 产生气泡 B. 溶液呈蓝色 C. 产生砖红色沉淀 D. 溶液呈紫色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4)淀粉遇碘液变蓝。 【详解】在人的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属于蛋白质,所以加入双缩脲试剂,其结果应该是溶液呈紫色.故选D。 【点睛】熟悉人的唾液中含有的主要成分和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的原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7.显微镜镜检人血涂片时,发现视野内清晰的细胞①如图所示。为进一步放大该细胞,首先应将其移至视野正中央,装片的移动方向应是 A. 向右上方 B. 向左上方 C. 向右下方 D. 向左下方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在使用高倍显微镜时,首先用低倍镜找到物象,然后将要观察的物体移到视野的正中央(在移动的过程中要在哪朝哪移),然后再换用高倍镜。 【详解】在显微镜下的成像是倒立的虚像,因此显微镜下看到细胞在右下方,实际上是在载玻片的左上方,因此可向右下方移动装片进行观察,故选C。 【点睛】注意:在使用高倍显微镜时,首先用低倍镜找到物象,然后将要观察的物体移到视野的正中央(在移动的过程中要在哪朝哪移),然后再换用高倍镜。 8.螺旋藻属于蓝藻,下列关于螺旋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不进行细胞分裂 B. 细胞中无细胞器 C. 没有成型细胞核 D. 遗传物质是RNA 【答案】C 【解析】 螺旋藻属于原核生物中的蓝藻,原核生物也能进行细胞分裂,A项错误;原核细胞(螺旋藻)内有核糖体,B项错误;原核细胞(螺旋藻)没有成型的细胞核,C项正确;原核生物(螺旋藻)的遗传物质是DNA,D项错误。 9.下列有关细胞学说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细胞学说是通过观察和分离细胞结构后创立的 B. 细胞学说是由施莱登和施旺两人创立并完善的 C. 使人们对生命的认识由细胞水平进入到分子水平 D. 使动物和植物通过细胞这一共同的结构统一起来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学说是由施莱登和施旺创立,它们通过观察动、植物细胞结构提出细胞是构成动、植物的基本结构;使人们对生命的认识由个体宏观水平进入到了微观的细胞水平。但他们没有分离出细胞和进一步完善细胞学说。 【详解】是通过观察动、植物细胞结构得出细胞是构成动、植物的基本结构,并没有分离出细胞,A错误;由施莱登和施旺创立了细胞学说,由魏尔肖完善了细胞学说,B错误;使人们对生命的认识达到了细胞水平,并没有达到分子水平,C错误;细胞学说论证了整个生物体在结构上的统一性,使动物和植物通过细胞这一共同的结构联系起来,D正确。 【点睛】熟悉细胞学说的创建、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是判断本题的关键 10.胆固醇、小分子脂肪酸、维生素D等物质能以自由扩散方式优先通过细胞膜,这是因为( ) A. 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B. 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C. 细胞膜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 D. 细胞膜上有各种载体蛋白 【答案】C 【解析】 胆固醇、小分子脂肪酸、维生素D都是脂溶性物质,能以自由扩散方式优先通过细胞膜,是因为细胞膜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A、B、C均错误,D正确。 11.提取细胞中的磷脂分子,在空气一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细胞表面积的2倍,这种细胞材料最可能是 A. 人的成熟红细胞 B. 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C. 洋葱鱗片叶内表皮细胞 D. 以上3种细胞均可以 【答案】A 【解析】 生物膜是由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构成的。提取细胞中的磷脂分子,在空气一一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细胞表面积的2倍,说明该细胞的生物膜结构只有细胞膜,没有细胞器膜和核膜,则这种细胞最可能是人的成熟红细胞,A项正确,B、C、D项错误。 12.可以与细胞膜形成的吞噬泡融合,消化掉吞噬泡内物质的细胞器是( ) A. 线粒体 B. 内质网 C. 高尔基体 D. 溶酶体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1、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的场所,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内质网:是有机物的合成“车间”,蛋白质运输的通道. 3、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4、高尔基体:在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在植物细胞中与有丝分裂中细胞壁形成有关. 解:A、线粒体能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但不能与细胞膜形成的吞噬泡融合,A错误; B、内质网能对来自核糖体的蛋白质进行加工,但不能与细胞膜形成的吞噬泡融合,B错误; C、高尔基体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但不能与细胞膜形成的吞噬泡融合,C错误; D、溶酶体可以与细胞膜形成的吞噬泡融合,并消化吞噬泡内物质,D正确. 故选:D. 考点: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 13.染色体和染色质的主要组成物质是 A. DNA和RNA B. DNA和蛋白质 C. RNA和蛋白质 D. 蛋白质和糖类 【答案】B 【解析】 染色体组成物质主要是DNA和蛋白质,还有少量的RNA,所以B选项正确。 14.如图是细胞核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关于各结构及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3是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B. 1是细胞中所有遗传物质的载体 C. 2与D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D. 4在所有细胞中的大小和数量是不变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1表示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2表示核仁,与某种RNA(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3表示核膜,将细胞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4表示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详解】3是核膜,由双层生物膜构成,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A正确;1是染色质,是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原核生物和病毒没有染色体,B错误;2是核仁,与核糖体和某种RNA的形成有关,DNA合成主要是在细胞核内,而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C错误;4是核孔,是mRNA和某些蛋白质出入细胞核的通道,蛋白质合成越旺盛的细胞,核孔越多,D错误。 【点睛】熟悉细胞核的结构组成及其各自的功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5.下列关于生物膜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所有的酶都在生物膜上 B. 各种生物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相似 C. 生物膜系统是生物体内各种膜的统称 D. 所有细胞都具有复杂的生物膜系统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物膜系统由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组成,生物膜系统在组成成分和结构上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联系,生物膜系统使细胞内的各种生物膜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协作,共同完成细胞的生理功能。在细胞中,各种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构成的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形成的结构体系,叫做生物膜系统。其重要的作用有,细胞膜不仅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环境,同时在细胞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运输、能量交换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第二、细胞的许多重要的化学反应都在生物膜上进行;第三,细胞内的生物膜把细胞分隔成一个个的小区室,保证了细胞的生命活动高效、有序进行。 【详解】并不是所有的酶都在生物膜上,如细胞呼吸第一阶段所需的酶在细胞质基质,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的酶在线粒体基质,暗反应所需的酶在叶绿体基质,A错误;各种生物膜虽然蛋白质种类不同,但组成成分均主要为蛋白质和磷脂,结构都符合流动镶嵌模型,B正确;生物膜系统只是细胞内所有膜结构的统称,而生物体中的膜结构多样,如大网膜,视网膜等都不属于生物膜系统,C错误;只有真核细胞才有复杂的生物膜系统,D错误。 【点睛】易错选项C,误把“细胞内的膜”当作“生物体内的膜”等同起来。 16.利用渗透作用实验原理可以测定细胞液浓度的大致范围。将细胞液浓度相同的某种植物细胞(如下图中的左图所示),置于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出现右侧a~c三种细胞状态,则细胞液浓度位于下列哪两个细胞之间 A. c~b B. a~b C. a~c D. b~c 【答案】C 【解析】 【分析】 成熟的植物细胞有一大液泡.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液泡逐渐缩小,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即发生了质壁分离.植物细胞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其细胞失水量随着外界溶液浓度的增大而增加。 【详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a细胞基本没有变化,细胞不吸水也不失水,说明细胞液的浓度与外界溶液的浓度相当;b细胞发生明显的质壁分离现象,细胞失水较多,说明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c细胞发生较少的质壁分离现象,细胞中液泡有一定程度的缩小,细胞失水较b细胞少,但仍能说明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由此可以判断细胞液浓度最精确的范围是在a~c两个细胞之间.故选C。 【点睛】关键:根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程度和液泡体积变化大小确定细胞失水多少,进而确定细胞液的浓度范围。 17.分泌蛋白的运输方向是 A. 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B.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C. 核糖体→高尔基体→内质网→细胞膜 D. 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细胞膜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在核糖体上翻译出的肽链进入内质网腔后,还要经过一些加工,如折叠、组装、加上一些糖基团等,才能成为比较成熟的蛋白质。然后,由内质网腔膨大、出芽形成具膜的小泡,包裹着蛋白质转移到高尔基体,把较成熟的蛋白质输送到高尔基体腔内,做进一步的加工,成为成熟的蛋白质。接着,高尔基体边缘突起形成小泡,把蛋白质包裹在小泡里,运输到细胞膜,小泡与细胞膜融合,把蛋白质释放到细胞外,整个过程主要由线粒体供能。 【详解】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综上分析,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8.下列选项符合图所示概念关系的是 A. I脂肪、II类脂、III固醇 B. I载体、II色素、III蛋白质 C. I光反应、II暗反应、III光合作用 D. I自由扩散、II协助扩散、III主动运输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Ⅲ包括Ⅰ和Ⅱ,Ⅰ和Ⅱ是并列关系,据此答题。 【详解】脂质包含脂肪、类脂和固醇三类,A错误;载体是蛋白质,但色素不都是蛋白质,B错误;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C正确;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分为: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D错误。 【点睛】易错选项A,误把“脂肪”与“脂质”等同,事实上,二者是被包含与包含关系。 19.下列对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B. 酶离开生物体便会失去活性 C. 酶的浓度越高,催化效率越高 D. 酶降低了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 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酶促反应原理: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 【详解】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A错误;只要环境条件适宜,酶在细胞内、细胞外或者生物体内或生物体外均有活性,可发挥催化作用,B错误;酶的催化活性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等条件,不是酶浓度越高,其催化效率就越高,C错误;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D正确。 【点睛】注意:酶活性的高低是其催化效率高低的体现,其活性主要受环境中温度、PH等的影响,与酶分布的场所无直接关系。 20.据表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组别 ① ② ③ 3%淀粉溶液 2ml 2ml 2ml 2%α﹣淀粉酶溶液 1ml 1ml 1ml 反应温度 0℃ 60℃ 100℃ 碘液 2滴 2滴 2滴 A. 本实验探究的是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B. α﹣淀粉酶的浓度是本实验中的无关变量 C. 淀粉溶液和酶溶液需分别保温后再混合 D. ①③组结果均出现蓝色,说明酶彻底失活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实验:温度能影响酶的活性,0℃时,淀粉酶活性很低,淀粉几乎未分解;60℃是淀粉酶的适宜温度,淀粉酶催化淀粉彻底水解;100℃高温下酶会变性失活,淀粉酶不能催化淀粉水解.淀粉酶可以将淀粉水解成还原糖,而还原糖可以用斐林试剂来检测,同时淀粉可以用碘液检测。 【详解】不同温度是本实验的自变量,淀粉酶活性是因变量,所以本实验是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A正确;α-淀粉酶溶液的用量是无关变量,B正确;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应先将淀粉酶溶液和淀粉溶液分别控制到相同温度后再混合,C正确;0℃时淀粉酶活性很低,不是彻底失活,100℃时淀粉酶变性才是永久失活,D错误。 【点睛】分析实验问题时,首先明确实验目的,进而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厘清实验思路,进而预测实验结果,得出可靠的实验结论。 21.ATP是细胞的能量“通货”。下列关于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A. ATP分子含有磷酸基团 B. ATP为生命活动直接提供能量 C. ATP中的T代表胸腺嘧啶 D. ATP中远离A的高能磷酸键易水解 【答案】C 【解析】 【分析】 ATP又叫三磷酸腺苷,简称为ATP,其结构式是:A-P~P~P.A-表示腺苷、T-表示三个、P-表示磷酸基团、“~”表示高能磷酸键。ATP是一种含有高能磷酸键的有机化合物,它的大量化学能就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中.ATP水解释放能量断裂的是末端的那个高能磷酸键。ATP是生命活动能量的直接来源,但本身在体内含量并不高.ATP来源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叶绿体和线粒体。 【详解】ATP分子含有磷酸基团,A正确; ATP是生命活动能量的直接来源,B正确;ATP的结构简式是:A-P~P~P,其中的T代表三个,C错误;ATP通常是水解远离A的高能磷酸键释放能量供能,D正确。 【点睛】熟悉ATP的分子结构组成、缩写字母代表的含义和作为直接供能物质的世界反应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2.科学家用14C标记的二氧化碳追踪光合作用中碳原子的行踪,结果发现 A. CO2→ATP→糖类 B. CO2→葡萄糖→五碳化合物 C. CO2→三碳化合物→糖类 D. CO2→三碳化合物→五碳化合物→糖类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的过程: ①光反应阶段:场所是类囊体薄膜 a.水的光解:2H2O→4[H]+O2 b.ATP的生成:ADP+Pi →ATP ②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a.CO2的固定:CO2 +C5→2C3 b.三碳化合物的还原:2C3→(CH2O)+C5+H2O 【详解】根据暗反应中二氧化碳的固定过程可知二氧化碳中的碳原子转移到三碳化合物中,然后暗反应进行的是三碳化合物的还原,所以碳原子又转移到到有机物中,即CO2→C3→糖类.故选C。 【点睛】熟悉光合作用中暗反应阶段的物质变化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3.人体细胞呼吸产生二氧化碳的部位是 A.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 B. 细胞质基质 C. 线粒体内膜 D. 线粒体基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体有氧呼吸的过程: 第一阶段:C6H12O6→2丙酮酸+4[H]+能量 (细胞质基质) 第二阶段:2丙酮酸+6H2O→6CO2+20[H]+能量 (线粒体基质) 第三阶段:24[H]+6O2→12H2O+能量 (线粒体内膜) 人体肌细胞无氧呼吸的过程: 第一阶段:C6H12O6→2丙酮酸+4[H]+能量 (细胞质基质) 第二阶段:2丙酮酸+4[H] →2乳酸 (细胞质基质) 【详解】人体细胞在呼吸过程中产生CO2的过程发生在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场所是线粒体基质.故选D。 【点睛】熟悉人体细胞发生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个阶段的反应情况,尤其要注意,人体细胞不能发生产生酒精和CO2的无氧呼吸,所以只有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才产生CO2。 24.下图表示氧含量对植物组织产生CO2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点表示植物组织无氧呼吸释放的CO2 B. AB段CO2的释放量急剧减少,无氧呼吸停止 C. BC段CO2的释放量增加,植物只进行有氧呼吸 D. 储藏瓜果蔬菜选择B点,此时植物只进行无氧呼吸 【答案】A 【解析】 【分析】 析图:在一定氧浓度范围内,随着氧气浓度增加,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逐渐减少,呼吸作用逐渐减弱,但是达到一定程度后,二氧化碳释放量又随氧气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呼吸作用又逐渐加强。 【详解】图中A点氧气浓度为0 ,植物只进行无氧呼吸,释放二氧化碳,A正确;由A到B,氧气增加,无氧呼吸收到抑制,有氧呼吸也较弱,所以二氧化碳的释放量急剧减少,但无氧呼吸并未停止,B错误;由B到C,随着氧气的增加,植物的有氧呼吸加强,二氧化碳释放量增加,所以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又不断增加,但并不是只有有氧呼吸,C错误;贮藏室内的氧气浓度在B点的时候,有氧呼吸已明显降低,同时又抑制了无氧呼吸,蔬菜或水果组织内糖类等有机物分解得最慢,有利于贮藏蔬菜或水果,D错误。 【点睛】易错点:误认为“B点是无氧呼吸的停止点”。事实上,B点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强度总和最弱的点,所以消耗有机物最少是果蔬储存的最佳点。 25.下图表示小球藻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的示意图,已知试管中小球藻的质量相等。一段时间后,比较Y1、Y2、Y3、Y4的质量,正确的是 A. Y1= Y2 B. Y2 =Y4 C. Y3 >Y1 D. Y2 <Y3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的是CO2,释放的是氧气,所以题图中Y都是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根据鲁宾和卡门的实验结论可知,光合作用产生的氧全部来自于水,由于图中①③试管中水均未标记,产生的氧气质量相等,即Y1=Y3;图中②④试管水均是带18O的标记水,所以它们产生的氧气均为18O,其质量也相等,即Y2=Y4;但都大于试管①③产生的氧气质量,Y2=Y4> Y1=Y3。 【详解】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图中①③试管中水均未标记,产生的氧气质量相等,即Y1=Y3;图中②④试管水均是带18O的标记水,所以它们产生的氧气均为18O,其质量也相等,即Y2=Y4;但都大于试管①③产生的氧气质量,Y2=Y4> Y1=Y3,故B正确,ACD错误。 【点睛】关键:一是确定四支试管释放的氧气摩尔数相等;二是熟悉光合作用中产生的氧气全部来自于水,水中氧带标记,则产生的氧气带标记。 26.关于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A. 提取色素时,可用丙酮代替无水乙醇 B. 研磨后使用单层尼龙布过滤研磨液 C. 划出一条滤液细线后紧接着重复划线2-3次 D. 不能让层析液没及滤液细线,防止色素溶解在层析液 【答案】C 【解析】 【分析】 色素提取和分离过程中几种化学物质的作用:(1)无水乙醇作为提取液,可溶解绿叶中的色素;(2)层析液用于分离色素;(3)二氧化硅破坏细胞结构,使研磨充分;(4)碳酸钙可防止研磨过程中色素被破坏。 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 (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 【详解】色素溶解于有机溶剂,所以可以用无水乙醇或丙酮提取色素,A正确;提取色素时,要使用单层尼龙布过滤研磨液,而不是使用定性滤纸,滤液收集到试管后要将试管口塞严,B正确;在划出一条滤液细线后,要待滤液干后,重复划线2~3次,C错误;若滤液细线没入层析液中,则色素溶解在层析液中,所做的滤纸条上则不会得到任何的色素带,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要熟悉提取色素和分离色素的原理。提取色素是利用色素可溶于无水乙醇或丙酮,通过溶解过滤的方法提取;分离色素是利用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溶解度越大在滤纸条上扩散速度越快,反之,溶解度越小,扩散速度越慢而分离出不同的色素带。 27.下图是叶肉细胞在不同环境下叶绿体与线粒体代谢简图。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 叶绿体和线粒体增大膜面积的方式不同 B. 该细胞处于一定的光照条件下 C. 该细胞中两个细胞器中发生了可逆反应 D. 图中O2和CO2都是顺浓度梯度扩散 【答案】C 【解析】 【分析】 题图是叶肉细胞在不同环境下叶绿体与线粒体代谢简图,该状态下没有O2和CO2的吸收与释放,即植物叶肉细胞光合作用产生的O2用于细胞呼吸,细胞呼吸产生的CO2用于光合作用,叶肉细胞与外界不进行气体交换,说明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速率等于细胞呼吸速率。 【详解】叶绿体是依靠类囊体堆叠增大膜面积,线粒体依靠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增大膜面积,A正确;该细胞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所以一定处于光照条件下,B正确;该细胞中叶绿体和线粒体两个细胞器中发生了除了物质可逆外,其他都不可逆,所以不属于可逆反应,C错误;图中O2和CO2都是顺浓度梯度的自由扩散,D正确。 【点睛】注意:形如ATP的合成与水解,光合作用与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它们都只是物质可逆,其他的场所、条件、能量等均不可逆,所以不属于可逆反应。 28.将三株相似的小麦幼苗分别置于装有完全培养液的相同培养盆中,并在下述三种条件下培养若干天。以下哪一组对照实验属于研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A. 甲和乙 B. 甲和丙 C. 乙和丙 D. 甲、乙、丙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实验设计要遵循对照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题干要求“研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所以要设置光照强度是唯一的自变量,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对照实验组。 【详解】在题目给出的三个实验装置中,可以形成对照组:甲和丙、乙和丙,其中甲和丙光照强度相同且植物相同,唯一自变量是温度;乙和丙是温度相同、植物相同,唯一自变量是光照强度;而甲和乙不能形成对照实验;所以只能选择乙和丙才满足题干要求,故选C。 【点睛】此题是一道探究实验题,具体考查的是探究实验的科学设计方法.在设计探究实验时,要设置对照组,对照组中要探究的条件必须是惟一的自变量才行,而该实验是测定温度和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所以变量应该是光照或温度,因此在设计对照组时必须遵照光或者温度是惟一的自变量这一原则来进行设计.否则实验设计就会不科学合理。 29.下列各图,能正确表示pH对酶活性影响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在最适PH前,随着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酶的催化效率升高;到达最适pH时,酶活性最强,酶的催化效率最高;超过最适pH,随着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酶的催化效率减弱.另外过低pH和过高的pH 都会使酶变性失活,失去催化作用。 【详解】在一定pH范围内,酶的活性随pH的升高而升增大,达到最适pH时酶的活性最大,超过最适pH,酶的活性随pH的升高而升减小.故选B。 【点睛】关键要熟悉PH对酶活性的影响规律。 30.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原理在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为了提高作物产量,晴天下午密闭大棚 B. 长期施用农家肥比施用化肥更有利于作物生长 C. 降低温度、保持干燥有利于植物种子安全储藏 D. 用透气的纱布包扎伤口,可抑制厌氧菌的大量繁殖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长时间光照下,密闭大棚内CO2是限制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农家肥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形成无机盐,并释放出二氧化碳,供植物光合作用所需要;环境湿润,空气湿度大,水分多,有利于植物种子的呼吸,因而不利于种子安全储藏;透气纱布增加伤口处氧浓度,而氧浓度较大会抑制厌氧菌的无氧呼吸,进而抑制厌氧菌的繁殖。 【详解】为了提高作物产量,晴天下午应打开密闭大棚,让外界CO2进入棚内,提高光合作用效率,A错误;长期施用农家肥能疏松土壤,提供光合作用原料,比施用化肥更有利于作物生长,B正确;降低温度、保持干燥能降低细胞的呼吸作用,从而有利于植物种子安全储藏,C正确;用透气的纱布包扎伤口,伤口处氧浓度较大,可抑制厌氧菌无氧呼吸而抑制其大量繁殖,D正确。 【点睛】熟悉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各种影响因素是分析判断本题的关键。 31.下列关于细胞周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从上一次分裂开始时到下次分裂开始时为一个细胞周期 B. 细胞分裂间期为细胞分裂期提供物质准备 C. 细胞周期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D. 卵细胞形成后立即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所经历的全过程.真核生物连续分裂的体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分裂间期(在前,时间长大约占90%~95% ,细胞数目多)+分裂期(在后,时间短占5%~10%,细胞数目少)。 【详解】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所经历的全过程,A错误;细胞分裂间期进行了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为细胞分裂期提供物质基础,B正确;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期可分为前、中、后、末四个时期,C错误;卵细胞是已分化的生殖细胞,无细胞周期,D错误。 【点睛】易错选项A,对细胞周期的概念不能正确理解,即一个细胞周期经历的时间是先有分裂间期(从上次分裂结束时开始到下次分裂开始时止),后有分裂期(从分裂间期结束时开始到这次分裂结束时为止)。 32.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下列不会出现的是 A. 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B. 前期纺锤体的形成 C. 中期赤道板的出现 D. 后期着丝点的分裂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有丝分裂中,间期染色体的复制,每条染色体含两条染色单体,A不符合题意;前期纺锤体的形成,在后期牵引染色体向细胞两极移动,B不符合题意;中期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位置,而不是出现赤道板结构,C符合题意;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形成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向细胞两极移动,D不符合题意。 【点睛】熟悉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是解答本的关键。 33.下列有关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不同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分裂间期染色体进行复制 B. 前期由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C. 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 D. 末期出现细胞板,形成细胞壁 【答案】D 【解析】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间期,均有染色体复制,A错误。高等植物细胞前期是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动物细胞前期是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B错误。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均有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C错误。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在赤道板的位置形成细胞板,将来形成新的细胞壁,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是通过缢裂方式分裂为两个细胞,D正确。 【点睛】学生对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异同点混淆不清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异同点比较 不同点 相同点 有丝分裂过程 是否有中心体复制 前期:纺锤体形成机制不同 末期:细胞质分裂方式不同 分裂期 间期 高等 植物 细胞 无 两极 ↓ 纺锤丝 ↓ 纺锤体 细胞板 (高尔基体有关) ↓ 细胞壁 ↓ 分割细胞(质) 染色体完成复制 染色体 平均分 配到两 个子细 胞中 动物 细胞 有 两组中心粒 (复制于间期) ↓ 星射线 ↓ 纺锤体 细胞膜 ↓ 中央内陷 ↓ 缢裂细胞(质) 染色体完成复制 染色体 平均分 配到两 个子细 胞中 34.如图表示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DNA相对数量的关系,该细胞可能处于有丝分裂的 A. 前期和中期 B. 中期和后期 C. 后期和末期 D. 末期和四分体时期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柱形图:图中染色体数目:染色单体数目:DNA分子数目=1:2:2,说明此细胞可能出于有丝分裂前期或有丝分裂中期。 【详解】根据图中的柱状图,表明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说明细胞处在有丝分裂的前期和中期,A正确;后期没有染色单体,B错误;后期和末期都没有染色单体,C错误;后期和末期都没有染色单体,且有丝分裂中没有四分体时期,D错误。 【点睛】注意总结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数量变化规律: 间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染色体数 2n→2n 2n 2n 4n 4n→2n DNA分子数 2n→4n 4n 4n 4n 4n→2n 染色单体数 0→4n 4n 4n 0 0 35.下列关于“观察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的操作,错误的是 A. 实验时应剪取2-3mm的根尖作为观察对象 B. 解离的目的是使得根尖细胞彼此分离 C. 解离后直接将其放在龙胆紫溶液中染色 D. 观察时无法看到一个细胞连续分裂的过程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在洋葱根尖有丝分裂实验操作中,先培养根尖,再剪取根尖2-3mm的根尖作为观察对象,进行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详解】在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时应剪取的是2-3mm的根尖作为观察对象的,A正确;用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与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1:1混合比例可配制成解离液,解离目的是使组织中的细胞互相分离开,B正确;解离后的根尖放入清水中先进行漂洗约10分钟,再放入染液中染色,C错误;由于解离时细胞已经死亡,所以无法观察到一个细胞完整进行有丝分裂的整个动态过程,D正确。 【点睛】注意:在洋葱根尖有丝分裂实验中,细胞在解离期,由15%的盐酸和95% 的酒精组成的解离液的作用下死亡,所以无法观察到一个细胞完整进行有丝分裂的整个动态过程。 36.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所有体细胞都不断地进行细胞分裂 B.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是正常的生命现象 C. 衰老的细胞水分含量增加,代谢速率加快 D. 细胞坏死是由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所控制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详解】生物体内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再进行细胞分裂,A错误;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是正常的生命现象,B正确;衰老的细胞水分含量减少,代谢速率变慢,C错误;细胞凋亡是由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所控制的,细胞坏死是细胞被迫性死亡,与遗传物质无关,D错误。 【点睛】注意:多细胞生物体内,除胚胎发育时期多数细胞处于分裂状态外,其余发育时期的绝大多数体细胞都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再分裂。 37.下列有关细胞分化与细胞全能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分化使得细胞的类型增加 B. 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C.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能 D. 受精卵在自然条件下能形成完整个体,因此全能性最高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能.原因: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包含有该物种所特有的全套遗传物质,都有发育成为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部基因,从理论上讲,生物体的每一个活细胞都应该具有全能性。 【详解】细胞增殖会使细胞数目增加,细胞分化增加细胞类型,数目不增加,A正确;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使得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但遗传物质不变,B错误;细胞的全能性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C正确;受精卵在自然条件下能形成完整个体,属于未分化的细胞,因此全能性最高,D正确。 【点睛】注意: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稳定性改变,而细胞内遗传物质没有改变。 38.下列有关同源染色体的描述,最合理的是 A. 大小形态相同的两条染色体 B. 减数分裂过程中两两配对的染色体 C. 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两条染色体 D. 间期经过复制形成的两条染色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同源染色体是指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能够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态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也有例外的,如X和Y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详解】形态、大小相同的两条染色体可以是复制后,因着丝点分裂产生的两条相同染色体,A错误;减数分裂过程中,只有同源染色体能够发生联会,B正确;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两条染色体,如果不能配对,则不是同源染色体,C错误;复制来的染色体来源相同,这样的染色体不是同源染色体,D错误。 【点睛】判断同源染色体一是可以通过减数分裂中发生联会的染色体;二是可以根据形态、大小一般相同且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判断。 39.某生物卵原细胞中有2n条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完成时的子细胞中染色体数依次是 A. n条、n条 B. 2n条、n条 C. n条、2n条 D. 2n条、2n条 【答案】A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类似于有丝分裂)。 【详解】减数分裂过程中,减数第一次分裂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使染色体数目减半,故第一次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染色体减半为n条;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实质就是有丝分裂,故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中,每个子细胞中仍为n条.故选A。 【点睛】注意总结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 减数第一次分裂 减数第二次分裂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染色体 2n 2n 2n n n n 2n n DNA数目 4n 4n 4n 2n 2n 2n 2n n 染色单体 4n 4n 4n 2n 2n 2n 0 0 40.下列哪项生命活动使得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保持稳定 A. 有丝分裂 B. 减数分裂 C. 受精作用 D.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形成成熟生殖细胞进行的细胞分裂,在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因此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通过受精作用,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 【详解】减数分裂使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而受精作用使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因此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体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遗传和变异都很重要.故选D。如果只有有丝分裂产生后代,属于无性生殖,A错误;如果只有减数分裂,则产生的后代体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会减半,B错误;如果只有受精作用,若是体细胞融合会导致后代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所以C错误。 【点睛】注意: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染色体与亲代细胞相同;减数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染色体数母与亲代细胞相比减半。 41.有学者研究了小麦种子中各种糖类含量的变化,欲为科学调控小麦种子萌发提供理论依据。测定结果见下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植物体内的糖类按照是否能够水解主要分为__三类。 (2)检测还原性糖可用__试剂,此试剂与还原糖反应可生成__(说明实验现象)。 (3)根据上图检测结果分析: ①小麦种子萌发12小时后,还原糖的量__;发生这一变化可能与__的水解迅速增加密切相关。 ②种子萌发20小时后,蔗糖含量下降,推测其水解成了__。 【答案】 (1). 单糖、二糖、多糖 (2). 斐林 (3). 砖红色沉淀 (4). 逐渐增加 (5). 淀粉 (6). 果糖和葡萄糖(还原糖)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小麦种子萌发12小时后,还原糖的量逐渐增加,淀粉含量下降,种子萌发20小时后,蔗糖含量有所下降,可见是种子萌发过程中淀粉转变为了还原糖、蔗糖分解生成还原糖,据此答题。 【详解】(1)植物体内的糖类按照是否能够水解分为单糖、二糖、多糖,其中单糖是不能水解的糖。 (2)斐林(本尼迪特)试剂与还原糖在 (水浴)加热 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可以用斐林(本尼迪特)检测还原糖。 (3)根据上图检测结果分析: ①小麦种子萌发12小时后,还原糖的量逐渐增加;发生这一变化与种子萌发12小时后(细胞)呼吸增强,使淀粉(总糖)水解迅速增加密切相关。 ②种子萌发20小时后,蔗糖含量下降的原因是:蔗糖分解成果糖和葡萄糖(蔗糖分解生成还原糖)。 【点睛】关键:根据曲线中淀粉量不断下降的过程中,还原糖量不断上升,由此推测淀粉在不断水解形成还原糖。 42.图是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2细胞之所以维持特定形状,主要与[ ]__和液泡有关,若将该细胞置于质量分数为30%的蔗糖溶液中,细胞发生渗透失水后,细胞体积变化为__(填“变大”、“变小”或“基本不变”)。 (2)无机环境中的CO2通过图中[ ]__的生理活动后,才能进入生物界。 (3)能为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供应能量的细胞器是[ ] _,它是进行__的主要场所。 (4)图中细胞都有但功能不同的细胞器是[ ]__,若图2是低等植物细胞,应还有[ ]__结构。 【答案】 (1). ⑧细胞壁 (2). 基本不变 (3). ⑩叶绿体 (4). ⑥线粒体 (5). 有氧呼吸 (6). ⑦高尔基体 (7). ①中心体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中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可知,结构①是中心体,②是内质网,③是核糖体,④是细胞核,⑤是细胞膜,⑥是线粒体,⑦是高尔基体,⑧是细胞壁,⑨是液泡,⑩是叶绿体。其中图1中有中心体,无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是动物细胞,图2无中心体,但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属于高等植物细胞。 【详解】(1)图2细胞是高等植物成熟细胞,之所以维持特定形状,主要与⑧细胞壁(对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和⑨液泡(维持细胞形态)有关,若将该细胞置于质量分数为30%的蔗糖溶液中,细胞发生渗透失水后,细胞体积基本不变,因为细胞壁的伸缩性较小,失水只是让原生质体缩小,出现质壁分离现象。 (2)无机环境中的CO2通过图中⑩叶绿体的光合作用后,才能被固定形成有机物,进入生物界。 (3)能为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供应能量的细胞器是⑥线粒体,它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4)动植物细胞都有,但功能不同的细胞器是⑦高尔基体,在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若图2是低等植物细胞,应还有①中心体。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在于熟悉动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组成及其功能。 43.图l为某种植物光合作用与有氧呼吸的部分过程示意图,其中①—④表示相关生理过程;图2表示该植物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净光合作用速率(用CO2吸收速率表示)的变化,净光合作用速率是指总光合作用速率与细胞呼吸速率之差。请据图回答: (1)图1中属于光合作用的过程有__( 填序号)。 (2)写出图1中物质ATP的结构简式__,过程①中产生ATP的具体场所是__。 (3)图2中A点的条件下,该植物能完成图1中的生理过程有__(填序号);B点时,该植物总光合作用速率__(填“>”或“=”或“<”)细胞呼吸速率。 (4)如果将该植物放置在图2中C点条件下,则在该植物单位叶面积每小时制造的有机物总量(用CO2吸收量表示)为__mg。 (5)BC段限制该植物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主要是__,C点以后提高光合速率的措施有__。(至少写出两点) 【答案】 (1). ①④ (2). A—P~P~P (3). 类囊体薄膜(基粒) (4). ②③ (5). = (6). 25 (7). 光照强度 (8). 适当增加CO2浓度,适当升高温度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1中①④分别表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②③分别表示有氧呼吸第3阶段和有氧呼吸第1、2阶段;图2表示不同光照强度对植物体净光合速率的影响,其中A点由于没有光照,所以只进行细胞呼吸,B点为光的补偿点,此点表示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C点为光饱和点,此时净光合速率最大。 【详解】(1)结合前面的分析可知,图1中过程①④分别表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 (2)ATP的结构简式是A-P~P~P。过程①表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该阶段产生ATP的具体场所是类囊体薄膜。 (3)结合前面的分析可知,在图2中A点由于没有光照,细胞只能进行呼吸作用,即图1中②③过程。图2中 B点为光的补偿点,此点表示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 (4)如果将该植物放置在图2中C点条件下,此时植物体的净光合速率为20mg/h.单位叶面积,则在该植物单位叶面积每小时制造的有机物总量=呼吸速率+净光合速率=5+20=25mg。 (5)限制BC段该植物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C点以后限制光合速率主要环境因素是CO2浓度和温度,所以C点以后,提高光合速率的措施有适当增加CO2浓度,适当升高温度。 【点睛】关键:一是光合作用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的物质变化;二是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物质变化;三是曲线中三个关键点的含义,尤其要注意光合总量(速率)=净光合量(速率)+ 呼吸量(速率);四是要熟悉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环境因素。 44.某兴趣小组欲探究酵母菌在有氧、无氧条件下是否均能产生CO2,进行了如下实验,请据图分析作答: (1)若探究酵母菌有氧条件下是否能产生CO2,选择图1提供的装置,写出正确的连接顺序__(用字母和箭头表示)。本实验还需控制__等无关变量(至少答出两点)。 (2)若图2中的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则红色液滴__,若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则红色液滴__。(填“向左移动”、“ 向右移动”或“不动”) (3)请写出酵母菌代谢产生酒精的化学反应式__,此过程发生的场所是__。 【答案】 (1). c→a→b(c→b→a→b) (2). 温度、pH、培养液的浓度和体积等 (3). 向左 (4). 不动 (5). C6H12O62C2H5OH+2CO2+能量 (6). 细胞质基质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1分析可知:在探究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产生CO2时,检验产生的CO2可以用澄清的石灰水,在向装置中通入空气时,为排除空气中CO2对实验结果的干扰,需要先通过10%的NaOH溶液除去CO2,所以实验装置的顺序为c→a→b(c→b→a→b);在无氧条件下,不需要通入不含CO2的空气,所以装置只需要d→b即可。装置图2中氢氧化钠的作用是吸收瓶内CO2,若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则瓶内氧气减少,红色液滴左移;若酵母菌还进行了无氧呼吸,仅靠这一装置还不能判断,即还需要设置用等量蒸馏水代替氢氧化钠溶液,过程红色液滴是否向右移。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有氧呼吸的实验装置的顺序为c→b→a→b,其中c瓶的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排除空气中二氧化碳对实验结果的干扰,第二个b瓶是检测空气中CO2释放被除尽;最后1个b瓶是检测酵母菌有氧呼吸释放产生了CO2。本实验还要注意一些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如培养液的温度、pH、浓度和体积等。 (2)若图2中的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由于瓶内CO2被氢氧化钠吸收,氧气含量减少,则红色液滴左移;若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由于瓶内气体体积没有变化,则红色液滴不移动。 (3)酵母菌代谢产生酒精的化学反应式: C6H12O62C2H5OH+2CO2+能量,此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的过程,明确有氧呼吸必须先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而判断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实验装置的先后顺序。 45.图1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核DNA分子数与染色体数比例的变化关系,图2表示某动物细胞分裂处于不同时期的图像(仅示部分染色体)。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1 BC段细胞中发生的变化主要是__。DE段形成的原因是__。 (2)图2过程发生在__(填器官名称)中,其中__细胞处于图1中的CD段。 (3)图2甲细胞处于__时期,该细胞中共含有__个DNA(仅考虑核DNA)。 (4)图2丙细胞产生的子细胞的名称是__。 【答案】 (1). 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染色体复制或DNA复制) (2). 着丝点分裂 (3). 精巢(睾丸) (4). 乙 (5). 有丝分裂后 (6). 8 (7). 精细胞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图1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核DNA数与染色体数比例的变化关系,其中AB段表示G1期;BC段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CD段包括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DE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的分裂;EF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 分析图2:甲细胞上下两极的染色体中均含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上无染色单体,所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同源染色体正处于分离之中且每条染色体上有姐妹染色单体,所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丙细胞无同源染色体且没有染色单体,所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1)图1中,BC段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而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的分裂。 (2)图2中,由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质均等分裂可知,该细胞的名称为初级精母细胞,该动物的性别为雄性,既能发生减数分裂又能发生有丝分裂的器官是睾丸(或精巢)。其中处于图1中的CD段的细胞必须是含姐妹染色单体的,只有细胞乙。 (3)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图2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该细胞中共含8条染色体、8个核DNA分子。 (4)图2中丙细胞处于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后期,名称为次级精母细胞,该细胞产生的子细胞的名称为精细胞。 【点睛】分析解答本题关键要熟悉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一方面要能正确识别细胞图像;另一方面要能结合曲线判断各段对应的分裂方式和时期。 46.图1表示某植物根尖的不同区域,图2是观察该植物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并回答: (1)观察根尖有丝分裂时应选择b处的__区细胞,④表示细胞生命历程中的__。 (2)图2步骤B处理的目的是__。步骤D需要对载玻片上的根尖进行按压,其目的是__。 (3)某同学通过多次实验汇总得到处于各时期的细胞数记录如下: 细胞分裂时期 间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总数 M A B C D 数值最大的字母是__,理由__。 【答案】 (1). 分生 (2). 细胞分化 (3). 洗去解离液,防止影响染色效果 (4). 使得细胞进一步分散开 (5). M (6). 分裂间期持续的时间最长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1是根尖结构模式图,其中a表示根尖的根冠、b表示分生区,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c表示伸长区;d表示成熟区(根毛区);图1中①表示分裂间期,②表示分裂期,③④表示细胞的分化。图2 是观察该植物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过程示意图,其中步骤A为解离,B为漂洗,C为染色,D为制片,E表示显微镜观察。 【详解】(1)根据前面的分析,图中b区表示分生区,观察根尖有丝分裂实验应选择分生区细胞,④表示细胞生命历程中的细胞分化。 (2)图2中B为漂洗,目的是洗去解离液,防止影响染色效果。步骤D需要对载玻片上的根尖进行按压,其目的是使得细胞进一步分散开,防止细胞重叠。 (3)由于细胞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中,间期时间远远长于分裂期,所以处于间期的细胞数最多,即表格中数值最大的字母是M。 【点睛】关键:一是熟悉根尖的结构组成及其特点;二是熟悉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操作过程。三要注意处于分裂间期细胞多于分裂期细胞的原因是因为间期时间长于分裂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