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8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山东省东营市一中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解析版)
山东省东营市一中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有关细胞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衰老细胞的各种酶活性均下降 B. 原癌基因抑制细胞不正常增殖 C. 细胞核是细胞生命活动的代谢中心和控制中心 D. 细胞器中不一定含有磷脂,但一定含有蛋白质 【答案】D 【解析】 衰老细胞内绝大多数酶的活性会下降,但是仍然有些酶活性会升高,如水解酶,A项错误;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B项错误;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细胞生命活动的代谢中心是细胞质基质,C项错误;没有膜结构的细胞器不含磷脂,如核糖体和中心体,但所有细胞器一定含有蛋白质,D项正确。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误认为细胞衰老后所有的酶活性降低;混淆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作用;混淆细胞代谢的中心和细胞代谢的控制中心。熟记并理解教材中与细胞器、细胞核、细胞癌变和细胞衰老的基础知识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 2.下列关于酶和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酶使细胞代谢高效而有序的进行,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B. 利用淀粉、蔗糖、淀粉酶和碘液可以验证酶的专一性 C. 酶和ATP均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 D. 将ATP分子末端的磷酸基团转移至腺嘌呤核糖核苷酸上产物是ADP 【答案】D 【解析】 酶在细胞代谢中起催化作用,从而使生命活动高效而有序的进行,对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的物质是激素,A项错误;淀粉酶会使淀粉分解,加碘液后不变蓝,淀粉酶不能使蔗糖分解,同样加碘液后不变蓝,因此不能利用淀粉、蔗糖、淀粉酶和碘液来验证酶的专一性,B项错误;酶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ATP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不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C项错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基团、一分子腺嘌呤和一分子核糖组成,ADP由两分子磷酸基团、一分子腺嘌呤和一分子核糖组成,因此将ATP分子末端的磷酸基团转移至腺嘌呤核糖核苷酸上可产生ADP,D项正确。 3.研究发现,线粒体促凋亡蛋白Smac是促进细胞凋亡的一种关键蛋白质,正常细胞的Smac存在于线粒体中,当线粒体收到释放这种蛋白质的信号时,就将这种蛋白质释放到线粒体外,然后Smac与凋亡抑制蛋白(IAPs)反应,促进细胞凋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Smac与IAPs反应加强将导致细胞中溶酶体活动减弱 B. Smac基因与IAPs基因的表达过程均在线粒体中进行 C. 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速度与线粒体Smac释放速度有关 D. Smac释放到线粒体外不需要消耗细胞代谢提供的能量 【答案】C 【解析】 【详解】A、Smac与IAPs反应加强促进细胞凋亡,将导致细胞中溶酶体活动增强,A错误; B、线粒体中的蛋白质,有的是细胞核基因表达的产物,有的是线粒体基因表达的产物,依题意信息无法确定Smac基因与IAPs基因是属于细胞核基因,还是属于线粒体基因,因此不能得出“Smac基因与IAPs基因的表达过程一定在线粒体中进行”的结论,B错误; C、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属于细胞凋亡,而Smac与IAPs反应可促进细胞凋亡,所以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速度与线粒体Smac释放速度有关,C正确; D、线粒体促凋亡蛋白Smac是大分子物质,是以胞吐的方式从线粒体释放到线粒体外,需要消耗细胞代谢提供的能量,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以“线粒体促凋亡蛋白Smac”为素材,考查学生对细胞凋亡、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网络,更主要的是抓住题意中的关键信息,诸如 “线粒体促凋亡蛋白Smac是细胞中一个促进细胞凋亡的关键蛋白”、“Smac与凋亡抑制蛋白(IAPs)反应,促进细胞凋亡”等等,将这些信息与所学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进行图文转换、实现对知识的整合和迁移。 4.下图是物质进出细胞的运输方式示意图,以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吞噬细胞对病原体的摄取和处理与a过程有关 B. 胰岛素通过a过程进入靶细胞发挥作用 C. 浆细胞产生的抗体经b过程分泌到细胞外 D. 经b过程出细胞的物质不一定都是大分子物质 【答案】B 【解析】 a、b图分别表示胞吞和胞吐。吞噬细胞对病原体的摄取和处理与胞吞有关,A项正确;胰岛素不进入靶细胞,而是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进而引起靶细胞发生相应的生理变化,B项错误;浆细胞产生的抗体是分泌蛋白,抗体通过胞吐分泌到细胞外,C项正确;一般情况下,经胞吐分泌出细胞的物质是大分子物质,但也有例外,如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的过程也是胞吐,D项正确。 5.科研人员为研究枇杷植株在不同天气条件下的光合特征,对其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进行了测定,结果如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阴天时净光合速率下降的时间与气孔导度的下降时间不一致 B. 晴天时出现“午休”现象与气孔关闭引起的CO2浓度下降有关 C. 实验结果显示枇杷植株适合种植在光线弱的荫蔽环境中 D. 两种条件下枇杷净光合速率峰值出现的早晚均与光照强度无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晴天中午温度较高、光照较强枇杷植株叶片的气孔部分关闭,同时气孔导度下降,二氧化碳供应不足,导致净光合作用下降;阴天时中午光照强度最大,净光合作用速率最大,但阴天时净光合速率下降的时间与气孔导度的下降时间不一致。 【详解】A、据图分析,阴天时净光合速率下降的时间与气孔导度的下降时间不一致,A正确; B、晴天中午温度较高、光照较强枇杷植株叶片的气孔部分关闭,同时气孔导度下降,二氧化碳供应不足,导致净光合作用下降,B正确; C、图示说明,阴天时光照强度较弱,净光合作用速率高于晴天,说明枇杷植株适合种植在光线弱的荫蔽环境中,C正确; D、两种条件下枇杷净光合速率峰值出现的早晚均与光照强度、温度均有关,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本题难点主要是比较图中各条曲线,并读懂各条曲线的含义。 6.据报道,科研人员选取成人皮肤细胞,将其培育成神经干细胞后,放入特制的环境中,诱导组织进一步生长发育,最终形成一个豌豆大小的“微型人脑”。这个组织已经达到9周胎儿大脑的发育水平,但尚不能独立思考。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由成人皮肤细胞培育出微型人脑的过程中,处于分裂期的细胞不进行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 B. 若培育过程中因感染病毒出现癌变,则癌变细胞的基因组中整合有病毒癌基因以及与致癌有关的核酸序列 C. 若培育过程中出现细胞凋亡,则酶的活性都下降 D. 由成人皮肤细胞培育成微型人脑,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细胞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细胞全能性以细胞形成个体为标志。 2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 3、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1)无限增殖; (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 (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转移。 【详解】A、处于分裂期的细胞不进行DNA复制,但是有少量蛋白质合成,A错误; B、若培育过程中因感染病毒出现癌变,则癌变细胞的基因组中整合有病毒癌基因以及与致癌有关的核酸序列,B正确; C、细胞的凋亡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有关,此过程中与凋亡相关的基因的表达能力上升,与凋亡相关的酶的活性增强,C错误; D、由成人皮肤细胞培育成微型人脑,但没有形成完整个体,因此不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D错误。 7.如图所示为基因型AaBb(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的某种二倍体动物的两个正处在分裂状态的细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两个细胞的分裂方式相同 B. 两个细胞中染色体组数和同源染色体对数相同 C. 两个细胞有发生相同类型的可遗传变异 D. 两个细胞中染色体上出现所示的A与a的原因一定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A细胞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是有丝分裂的中期;图B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并且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 【详解】A、两个细胞所属的分裂方式不同,分别是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A错误; B、两个细胞中染色体组数都为两个,但图B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B错误; C、依据题目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说明两图中含A或a的染色体上都有b的变异均来自于染色体的易位,故两个细胞发生了相同类型的可遗传变异,C正确; D、前一细胞中染色体上出现所示的A与a的原因是复制时出现了基因突变,后一细胞则可能是基因突变也可能是四分体时期的交叉互换,故两个细胞中染色体上出现所示的A与a的原因不一定相同,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裂图的识别等知识点,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识图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相关知识。 8.果蝇刚毛和截毛是由X和Y染色体同源区段上的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的,刚毛对截毛为显性。两个刚毛果蝇亲本杂交后代出现了一只染色体组成为XXY的截毛果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是XBXb,亲本雄果蝇的基因型可能是XBYb或XbYB B. XXY截毛果蝇的出现,会使该种群的基因库中基因的种类和数量增多 C. 刚毛和截毛这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但不表现伴性遗传的特点 D. 亲本雌果蝇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X染色体条数与基因b个数之比为1:1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信息可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X和Y染色体同源区段上,因此雌果蝇有三种基因型:XBXB、XBXb、XbXb,雄果蝇有四种基因型:XBYB、XBYb、XbYB、XbYb。 【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两个刚毛果蝇亲本杂交后代出现了一只染色体组成为XXY的截毛果蝇,该截毛果蝇的基因型一定为XbXbYb,Y染色体一定来自于亲本中的雄果蝇,因此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是XBXb,亲本雄果蝇的基因型一定是XBYb,A错误; B、XXY截毛果蝇的出现不会改变基因库中基因的种类,B错误; C、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因此会表现为伴性遗传的特点,C错误; D、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应该为XBXb,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已经完成复制,X染色体有2条,并且b基因复制后有2个b基因,因此X染色体条数与基因b个数之比为1:1,D正确。 故选D。 9.人体内有些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的调控,常见的有下列两种途径: 途径1:下丘脑→垂体→腺体激素 途径2:下丘脑→腺体激素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经由途径1分泌的激素都可使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B. 经由途径2分泌的激素都不存在反馈调节 C. 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方式不同于途径1、2 D. 途径1分泌的激素与途径2分泌的激素只存在拮抗关系 【答案】C 【解析】 【分析】 途径1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途径2为神经调节,在此种调节方式中,腺体本身就是反射弧效应器的一部分。 【详解】A、途径1为分级调节,经由途径1分泌的激素常见的有甲状腺激素和性激素,甲状腺激素是氨基酸的衍生物,性激素属于脂质,二者都不能使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A错误; B、血糖调节过程中激素的分泌符合途径2,而血糖调节过程存在反馈调节,故经由途径2分泌的激素可存在反馈调节,B错误; C、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分泌,故抗利尿激素分泌方式不同于途径1、2,C正确; D、途径1分泌的激素与途径2分泌的激素可能存在拮抗关系,也可能存在协同关系(如甲状腺激素和经过途径2产生的肾上腺素在促进产热方面属于协同作用),D错误。 故选C。 【点睛】激素分泌调节的四种类型: ①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等分泌调节属于分级调节,如下图所示: ②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直接合成并分泌。 ③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的分泌调节存在下图所示的神经调节,在此种调节方式中,某些内分泌腺本身就是反射弧效应器的一部分。 ④直接感受内环境中某种理化因素的变化而导致激素分泌。如:血糖浓度降低→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血糖浓度上升。 10.下列与微生物有关的实验描述,正确的是 A. “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实验中,探究无氧呼吸的装置需要连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后再封口放置一段时间 B. “探究土壤中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与“探究土壤中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实验中,对照组均存在微生物,实验组均不存在 C.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需要先将盖玻片盖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再将培养液滴在盖玻片的边缘 D.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均需采用细菌培养技术与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 【答案】C 【解析】 【分析】 “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实验中,为保证是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需要将装置封口放置一段时间,然后在连接盛有石灰水的锥形瓶进行检测。实验组是指施加自变量的一组,对照组往往是指自然状态下的生长情况。 【详解】“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实验中,探究无氧呼吸的装置需要先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再连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以保证检测到的二氧化碳是无氧呼吸的产物,A错误;“探究土壤中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实验中,对照组的土壤不作处理,而实验组的土壤需灭菌处理,以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而“探究土壤中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实验中,实验组是有微生物的土壤浸出液加淀粉,对照组是等量的蒸馏水(不含土壤微生物)加淀粉,B错误;“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需要先将盖玻片盖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再将培养液滴在盖玻片的边缘,C正确;“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需采用细菌培养技术,不需要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需采用细菌培养技术与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D错误。 故选C。 11.下列关于信息传递的描述,正确的是( ) 选项 信息类型 来源 作用对象 举例 A 植物激素 特定的器官 靶细胞 生长素 B 淋巴因子 T细胞 B细胞 溶菌酶 C 物理信息 某生物 同种生物 蜜蜂圆圈舞 D 神经递质 神经元 神经元、肌细胞等 肾上腺素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脾脏、胸腺、骨髓、扁桃体等; 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T、B); 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细胞因子和补体。 2、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A、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没有特定的器官,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A错误; B、溶菌酶不是淋巴因子,B错误; C、蜜蜂的圆圈舞属于行为信息,C错误; D、肾上腺素也可作为一种神经递质,由神经元细胞产生,可作用于神经元和肌细胞等,D正确。 故选D。 12.下列关于神经细胞生物电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将电位计的两电极置于神经纤维膜的外侧,给予一适宜刺激后可测出动作电位的大小 B. 将离体的神经纤维置于适宜的生理盐溶液,适当增加溶液的KCl浓度其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 C. 将离体的神经纤维置于适宜的生理盐溶液,适当增加溶液的NaCl浓度其动作电位的峰值增大 D. 神经纤维膜上动作电位的峰值会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随传导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答案】C 【解析】 测定动作电位应该把电位计的两电极分别放在细胞膜内侧和外侧,观察有无电势差,若表现为外负内正即是动作电位,A项错误;神经细胞膜主要对钾离子有通透性,造成钾离子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这是静息电位形成的原因,适当增加溶液的KCl浓度,使细胞膜内外K+浓度差变小,造成钾离子外流的数量减少,使得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变小,B项错误;发生动作电位时,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Na+内流,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适当增加溶液的NaCl浓度,使得膜内外Na+浓度差增大,Na+内流增多,动作电位的峰值增大,C项正确;兴奋的传导具有“全或无”和“不衰减”的特点,前者指在神经元细胞膜上任意一点施加的阈刺激与任何强度的阈上刺激引起的动作电位水平是相同的,后者指在细胞膜上任意一点产生动作电位,那整个细胞膜都会经历一次完全相同的动作电位,也即神经纤维膜上动作电位的峰值不受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的影响,D项错误。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弄明白“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与钠离子和钾离子的跨膜运输的关系,然后结合物质跨膜运输和兴奋传导的知识进行解答。 13.每逢冬季来临,流感总是如约而至。流感病毒H1N1侵入人体会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M。下列有关抗体M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抗体M与H1N1结合后,可抑制H1N1的繁殖 B. 抗体M由浆细胞产生,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C. 由抗体M发挥免疫效应的方式属于体液免疫 D. H1N1再次侵入机体会刺激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M 【答案】D 【解析】 【分析】 体液免疫过程为:(1)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细胞免疫过程为:(1)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详解】A、抗体与H1N1病毒结合后,可抑制H1N1病毒的繁殖和对宿主细胞的粘附,A正确; B、抗体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由浆细胞分泌产生,B正确; C、由抗体参与的免疫反应属于体液免疫,C正确; D、浆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识别抗原,H1N1再次侵入机体,刺激的是记忆细胞,使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浆细胞进而产生大量抗体M,D错误。 故选D。 14.人类基因组计划测定人的22号染色体约由5000万个碱基单位组成,分析发现22号染色体上约有545个基因,下列有关关分析正确的是 A. 由22号染色体DNA转录的mRNA分子中碱基约2 500万个 B. 神经细胞内的22号染色体DNA可转录出545种mRNA C. 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分别在DNA和RNA D. 在细胞周期中,mRNA的种类和含量在不断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A、22号染色休约由5000万个碱基单位组成,545个基因共含碱基小于5000万个碱基,每个基因转录时上下游的非编码区均不转录到RNA上,因此就是22号染色体上基因全部转录,mRNA分子中碱基之和也小于2 500万个,A错误; B、22号染色体上基因并不一定全部转录,B错误; C、DNA聚合酶是DNA复制时起催化作用的,RNA聚合酶是转录时起催化作用的,结合位点都在DNA上,C错误; D、由于基因有选择性表达,在细胞周期中不同时期,mRNA的种类和含量在不断犮生变化, D正确。 故选D 【点睛】结合题目中22号染色休约由5000万个碱基单位组成,分析发现22号染色体上约有545个基因的信息逐项分析,易因对染色体和基因的关系及基因的表达过程理解不准确而误选。 二.不定项选择题 15.下列有关生物变异和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植物,体细胞中不一定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B. 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重要来源,只有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才能重组 C. 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而人工诱变是定向的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 基因型均为Bb的豌豆种群,自交后代中出现了BB的个体,该豌豆种群发生了进化 【答案】BCD 【解析】 【分析】 1、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含有控制该生物性状的全套基因。 2、由配子直接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不管有几个染色体组,都叫单倍体;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有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 3、基因重组是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基因重组有自由组合型和交叉互换型两类,前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后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另外,外源基因的导入也会引起基因重组。 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详解】A、采用花药离体培养的方法得到的个体都含有本物种配子中的染色体数目,都是单倍体,二倍体生物的单倍体只含一个染色体组,而多倍体生物的单倍体则可以含两个或多个染色体组,A正确; B、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重要来源,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可进行基因重组,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通过交叉互换可进行基因重组,B错误; C. 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人工诱变也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且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 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基因型均为Bb的豌豆种群,自交后代中出现了BB的个体,但此过程中B和b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因此该豌豆种群没有发生进化,D错误。 故选BCD。 16.下列有关人体干细胞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干细胞只存在于胚胎发育期的个体中 B. 干细胞分化为肝细胞的过程没有体现细胞全能性 C. 干细胞具有控制该种生物生长和发育的全套遗传物质 D. 干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膜上蛋白质种类和数量会发生变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根据干细胞所处的发育阶段分为胚胎干细胞(ES细胞)和成体干细胞;根据干细胞的发育潜能分为三类: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和单能干细胞(专能干细胞)。 【详解】人体成熟以后体内也存在干细胞,如造血干细胞,A错误;干细胞分化为肝细胞的过程没有形成完整的个体,因此不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B正确;干细胞具有控制该种生物生长和发育的全套遗传物质,C正确;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因此干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膜上蛋白质种类和数量会发生变化,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干细胞的概念和分类,明确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体现全能性的标志是离体的细胞发育成了完整的个体。 17.甲图为某草原上仓鼠种群数量变化图(K0表示仓鼠种群在无天敌进入时 环境容纳量),乙图为甲图中仓鼠所摄入能量的去路(字母示相应能量)。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K0表示仓鼠种群在无天敌进入时的环境容纳量,即仓鼠种群在理想条件下所能维持种群最大数量 B. 当某种天敌进入一段时间以后,仓鼠种群数量会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则天敌最可能进入的时间为c时 C. 从甲图可知,在捕食压力下,仓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由K0降到了K2--K3之间 D. 乙图中A不属于仓鼠的同化量,图中仓鼠→某种天敌可以表示一条食物链 【答案】AD 【解析】 【分析】 1、据图甲分析,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处于动态平衡,种群数量呈S形,在K2-K3附近波动。 2、仓鼠摄入=仓鼠同化量(B)+粪便量(A),仓鼠同化量(B)=呼吸作用散失量+生长、发育和繁殖(C),生长、发育和繁殖(C)=分解者利用+某种天敌摄入。 3、次级生产量是指单位时间内由于动物和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而增加的生物量或所贮存的能量。 【详解】A、K0表示仓鼠种群在无天敌进入时的环境容纳量,种群在理想条件下的增长曲线为J型,没有环境容纳量,A错误; B、根据图示仓鼠在种群数量在开始数量连续增长,从c点后种群数量上升速度减慢,说明环境阻力加大,所以,最可能是在c点天敌侵入,B正确; C、根据图甲种群数量变化的柱形图可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在捕食压力下,仓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降在K2-K3之间,C正确; D、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所以图中仓鼠→某种天敌不能表示食物链,D错误。 故选AD。 18.下列实验程序正确的是( ) A. 蔬菜加工+泡菜盐水→加调料、装坛无氧发酵泡菜 B. 挑选葡萄、冲洗、榨汁→无氧发酵果醋→有氧发酵果酒 C. 动物组织胰蛋白酶制备细胞悬液→原代培养→传代培养 D. 离体细胞消毒、接种→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再分化→试管苗 【答案】ACD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对果酒果醋和泡菜制作的实验流程、实验步骤以及动物细胞培养和植物细胞培养的实验流程的考查,回忆果酒果醋制作、动物细胞培养和植物细胞培养等实验流程,然后分析选项进行作答。 【详解】A、泡菜制作的流程是原料的休整、洗涤、晾晒、切分等加工过程+泡菜盐水→加入调味料装坛→发酵→成品,A正确; B、制作果酒和果醋的流程是:挑选葡萄→冲洗→榨汁→酒精发酵(无氧发酵)→醋酸发酵(有氧发酵),B错误; C、动物组织胰蛋白酶制备细胞悬液→原代培养→传代培养,C正确; D、离体细胞消毒、接种→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再分化→试管苗,D正确。 故选ACD。 19.过敏反应发生机制如图所示。过敏原可激发体液免疫产生IgE抗体,当过敏原再次入侵机体时,肥大细胞可产生组织胺,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引起过敏症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IgE抗体可吸附在肥大细胞表面 B. IgE抗体的产生可能需要T细胞参与 C. 组织胺使组织液渗透压降低引起组织水肿 D. 过敏原再次入侵时与肥大细胞表面IgE抗体结合引发过敏症状 【答案】C 【解析】 【分析】 过敏反应是过敏原再次侵入有过敏体质的机体时,初次接触过敏原使机体产生的抗体吸附在细胞表面这时与过敏原结合,进而使靶细胞释放组织胺等化学物质,引发过敏反应,据此答题。 【详解】A、当过敏原初次接触机体时,产生抗体吸附在细胞的表面,A正确; B、体液免疫中需要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B正确; C、组织胺能增强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引起组织水肿,C错误; D、右图可知,当过敏原再次入侵时,吸附在细胞表面的IgE抗体与过敏原特异性结合引发过敏症状,D正确。 故选C。 20.我国珠江三角洲某地桑基鱼塘能量流动简图如下。据图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846795MJ/hm2,是植物实际光合量之和 B. 第一、二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是蚕和鱼同化量与植物净光合量之比 C. 生产中用蚕粪喂鱼和塘泥肥田能够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D. 该生产模式把单个生产系统优化组合,大大提高了系统生产力 【答案】ABC 【解析】 【分析】 桑基鱼塘属于生态农业,生态农业系统中能够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但并没有提高能力的传递效率,可以最大限度地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详解】A、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饲料中的化学能,桑和浮游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是846795MJ/hm2,则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846795MJ/hm2,A错误; B、第一、二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是蚕和鱼同化量与植物实际光合量之比,B错误; C、生产中用蚕粪喂鱼和塘泥肥田能够实现物质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C错误; D、该生态系统把很多单个生产系统通过优化组合,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新的高效系统,大大提高了系统生产力,体现了生态工程的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的原理,D正确。 故选AB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声望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工程的原理,意在考查学生的分析图形和理解能力。 三.非选择题 21.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种由激素分泌异常引起的疾病,如图为其发病机理,图中GnRH 为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LH为黄体生成素。回答下列问题: (1)下丘脑分泌GnRH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LH,LH作用于卵巢进而促进性激素的分泌,此过程体现了性激素分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此外从图中可知性激素的分泌也存在着_____调节机制。 (2)图中LH、____随体液运输流经全身,LH仅对卵巢发挥作用的原因是_____。 (3)下丘脑分泌的GnRH增多会促进垂体分泌LH,同时会抑制垂体分泌促卵泡激素(FSH),同种激素引起垂体发生不同反应的原因可能是____。 (4)多囊卵巢综合征可通过测定血浆中相关激素的含量确诊,诊断书中每种激素含量的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____。 【答案】 (1). 分级 (2). 正反馈 (3). GnRH、 性激素 (4). 仅卵巢细胞存在能与LH结合的(特异性)受体 (5). 垂体细胞存在两种不同的受体,引发垂体细胞中发生不同的生理活动 (6). 内环境中化学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不变的,是一种动态平衡(不同个体存在一定差异)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性激素的调节过程: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性腺→性激素,性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正反馈调节。 【详解】(1)下丘脑分泌GnRH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LH,LH作用于卵巢进而促进性激素的分泌,此过程体现了性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另外性激素分泌增多会促进下丘脑和垂体分泌激素的过程,属于正反馈调节。 (2)图中GnRH、LH和性激素随体液运输流经全身,但由于只有卵巢细胞含有能与LH特异性结合的受体,因此LH仅对卵巢细胞发挥作用。 (3)GnRH即能促进垂体分泌LH,同时会抑制垂体分泌FSH,可能与垂体细胞存在两种不同受体,引发垂体细胞中发生不同的生理活动有关。 (4)内环境中化学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不变的,是一种动态平衡,因此每种激素含量的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 【点睛】本题结合性激素的调节图解,考查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识记能力;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和观点,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得出正确的结论。 22.如图为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净化污水的一种大面积、敞开式污水处理池塘(即氧化塘)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污水经过处理,最终从池塘流出。在池塘下游生活有大量的动植物,其中沉水植物大量繁殖后,部分浮游植物的数量下降,大型底栖动物的数量有所增加,这是在__________(填“群落”“种群”或“生态系统”)水平上研究的结果。沉水植物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吸引浮游动物栖息在其叶表面,从而抚育出高密度的浮游动物。浮游动物能够大量捕食浮游藻类,也间接地控制了浮游藻类的数量。这体现出信息传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流入氧化塘的污水量比较少,污染比较轻微,氧化塘能通过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很快消除污染,氧化塘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 (3)图中细菌的代谢类型为_________。A是藻类生物通过__________(生理作用)产生的____________。 (4)在氧化塘出水口处,生态学家建议适当引入芦苇(经济作物)这样的挺水植物,这样做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群落 (2).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 物理沉降、 (4). 微生物分解 (5). 异养需氧型 (6). 光合作用 (7). 氧气、有机物 (8). 适当引入芦苇后,第一,增加了氧化塘的物种多样性,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二,芦苇是经济作物,可以增加经济效益; 第三,芦苇可吸收出水口处的氮、磷等无机物,避免引起水体富营养化(一种即可)。 【解析】 【分析】 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1)分析题干沉水植物大量繁殖后,部分浮游植物的数量下降,大型底栖动物的数量有所增加,这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沉水植物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吸引浮游动物栖息在其叶表面,从而抚育出高密度的浮游动物。浮游动物能够大量捕食浮游藻类,也间接地控制了浮游藻类的数量。这体现出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当氧化塘受到轻度污染时,其自身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微生物分解等方法,很快消除污染,氧化塘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说明氧化塘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3)由图中分析: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和氧气;细菌利用藻类产生的氧气把水体里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提供给藻类,所以细菌的代谢类型为异养需氧型。 (4)挺水植物能够遮挡阳光、吸收水体中N、P等,有利于减少出水口处浮游藻类生长,避免水华现象的产生。 【点睛】此题以氧化塘这个生态系统为例,考查生态系各营养成分的作用和相互联系。 23.已知某种昆虫是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每一对雌雄个体杂交后代有200个左右,其眼睛的颜色有红眼、粉红眼和白眼三种类型,且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相关基因用A/a、B/b 表示,考虑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A和B同时存在时为红眼,无B但有A时表现为粉红眼,无A时表现为白眼。现有两个纯合的品系甲、乙,甲表现为红眼,乙表现为白眼,每个品系中都有雌雄。某人用一只甲品系的雌性个体与另一只乙品系的雄性个体进行杂交实验,F1无论雌雄都是红眼,然后让F1雌雄个体随机交配,统计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眼:粉红眼:白眼=9:3:4,仔细观察发现,粉红眼中只有雄性个体,其他眼色雌雄个体都有。回答下列问题: (1)由题中信息可知,这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________定律。 (2)经分析,对于A/a、B/b所在染色体的合理假设是________。 (3)亲本中甲品系雌性个体、乙品系雄性个体最可能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 (4)请根据已有的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证明A/a、B/b所在染色体的假设的合理性(要求写 出杂交方案、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 ________ 【答案】 (1). 基因自由组合(或基因分离和基因自由组合) (2). A/a位于常染色体上,B/b可能只位于X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X染色体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 (3). AAXBXB、 aaXbY 或AAXBXB、aaXbYb (4). 杂交方案:选择甲品系的雄性个体与多只乙品系的雌性个体进行杂交,单独统计每个杂交组合中子代的表现型。 预期结果及结论:若部分杂交组合的子代中出现粉红眼雄性个体,则B/b只位于X染色体上;若所有杂交组合的子代全部为红眼,则B/b位于X染色体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 【解析】 【分析】 由题意知;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眼:粉红眼:白眼=9:3:4,类似于9:3:3:1,说明该昆虫的眼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又因为粉红眼中只有雄性个体,说明控制眼色有一对等位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 【详解】(1)由题中信息可知,该昆虫眼色有红眼、粉红眼和白眼三种类型,且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由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眼:粉红眼:白眼=9:3:4,可推知这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2)根据亲本的表现型和F2的表现型及比例可知,这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且F2中粉红色全为雄性,说明性状与性别有关,所以A/a位于常染色体上,B/b可能只位于X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X染色体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若B/b只位于X染色体上,则亲本基因型为AAXBXB、aaXbY;若B/b位于X染色体和Y 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则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b。 (3)由上问解析可知:A/a位于常染色体上,B/b可能只位于X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X染色体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则甲品系的雌性个体的基因型可能为AAXBXB,乙品系的雄性个体的基因型可能为aaXbY或 aaXbYb。 (4)若要验证基因的位置,通常设计的杂交组合为显性雄亲本×隐性雌亲本,即红眼雄性和白眼雌性。当B/b只位于X染色体上时,亲本组合为AAXBY和aaXbXb,子代为AaXBXb和AaXbY,表现型为红眼雌性和粉红眼雄性,或亲本为AAXBY和aaXBXB,子代为AaXBXB和AaXBY,表现型全为红眼;当B/b位于X染色体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时,亲本组合为AAXBYB和aaXbXb,子代为AaXBXb和AaXbYB,表现型全为红眼,或亲本组合为AAXBYB和aaXBXB,子代为AaXBXB和AaXBYB,表现型全为红眼。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的特殊情况,解题关键是根据题干信息和9:3:4的比例,分析出基因和性状的对应关系。验证基因的位置时,通常设计的杂交组合为显性雄亲本×隐性雌亲本。 24.植物秸秆中的纤维素可被某些微生物分解。分解秸秆中纤维素的微生物能分泌纤维素酶,该酶是由3种组分组成的复合酶,其中的葡萄糖苷酶可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回答下列问题: (1)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主要营养物质有碳源、水、________四类,为从富含纤维素的土壤中分离获得纤维素分解菌的单菌落,某同学设计了甲、乙两种培养基(成分见下表): 酵母膏 无机盐 淀粉 纤维素粉 琼脂 刚果红溶液 水 培养基甲 + + + + - + + 培养基乙 + + + - + + + 注:“+”表示有,“-”表示无。 (2)据表判断,培养基甲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于分离和鉴别纤维素分解菌,原因是________。 (3)据表判断,培养基乙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于分离和鉴别纤维素分解菌,原因是_________。 (4)在含纤维素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CR)时,CR可与纤维素形成____色复合物。用含有CR的该种培养基培养纤维素分解菌时,培养基上会出现以该菌的菌落为中心的____。 (5)纯化菌株时,通常使用的划线工具是____。划线的某个平板培养后,第一划线区域的划线上都不间断地长满了菌,第二划线区域的第一条线上无菌落,其它划线上有菌落。造成划线无菌落可能的操作失误有________。 【答案】 (1). 氮源和无机盐 (2). 不能 (3). 纤维素分解菌选择培养基属于液体培养基,纤维素分解菌鉴别培养基属于固体培养基 (培养基中没有琼脂) (4). 不能 (5). 培养基中没有纤维素粉 (6). 红色 (7). 透明圈 (8). 接种环 (9). ①接种环灼烧后未冷却;②划线未从第一区域末端开始 【解析】 【分析】 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含有三种组分,即C1酶、CX酶、葡萄糖苷酶,其中葡萄糖糖苷酶可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红色复合物无法形成,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可以通过观察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纤维素分解菌鉴别培养基属于固体培养基。 【详解】(1)实验室培养微生物需要配置培养基,培养基中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 (2)分析表格可知,培养基甲的配方中无琼脂,为液体培养基,不能用于分离和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纤维素分解菌鉴别培养基属于固体培养基。 (3)培养基乙没有纤维素粉,不能形成CR -纤维素红色复合物,因此也不能用于分离和鉴别纤维素分解菌。 (4)在含纤维素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CR)时,CR可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用含有CR的该种培养基培养纤维素分解菌时,培养基上会出现以该菌的菌落为中心的透明圈。 (5)接种时常用接种环,平板划线法操作时要求将灼热的接种环冷却后再划线,否则会灼伤菌株甚至导致菌株死亡,划线时要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这样接种环上才有菌株,因此若第一划线区域的划线上都不间断地长满了菌,而第二划线区域的第一条线上无菌落,其它划线上有菌落,可能的原因有:①接种环灼烧后未冷却;②划线未从第一区域末端开始。 【点睛】本题考查从土壤中分离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有关问题,要求学生能够识记纤维素酶中的三种酶的水解底物和产物,识记纤维素的鉴定原理、方法和现象等,识记纤维素分解菌鉴别培养基属于固体培养基等知识,难度适中。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