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三单元素能提升课2 细胞呼吸的相关实验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三单元素能提升课2 细胞呼吸的相关实验作业

素能提升课2 细胞呼吸的相关实验 ‎1.细胞呼吸速率的测定 ‎(1)实验装置。‎ 装置甲     装置乙 ‎ ‎(2)实验原理:组织细胞呼吸作用吸收O2,释放CO2,CO2被NaOH溶液吸收,使容器内气体压强减小,刻度管内的水滴左移。单位时间内液滴左移的体积即表示呼吸速率。装置乙为对照。‎ ‎(3)注意事项。‎ ‎①为防止微生物呼吸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应将装置进行灭菌,所测种子进行消毒处理。‎ ‎②对照组的设置:为防止气压、温度等物理膨胀因素所引起的误差,应设置对照实验,将所测定的生物灭活(将种子煮熟),其他条件均不变。‎ ‎③若选用绿色植物做实验材料,测定细胞呼吸速率,需将整个装置进行遮光处理,否则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干扰呼吸速率的测定。‎ ‎2.根据液滴移动情况探究细胞呼吸方式 ‎(1)实验装置。‎ 装置甲    装置乙 装置甲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吸收掉呼吸作用所产生的CO2‎ ‎,红色液滴移动的距离代表种子细胞呼吸吸收的O2量。装置乙中红色液滴移动的距离代表种子细胞呼吸吸收的O2量与产生的CO2量的差值。‎ ‎(2)实验分析。‎ 现象 结论 甲装置 乙装置 液滴左移 液滴不动 只进行有氧呼吸 液滴不动 液滴右移 只进行无氧呼吸 液滴左移 液滴右移 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 ‎3.探究细胞呼吸过程场所的实验(一般是探究第二阶段的场所):常见方法是用离心的方法把动物细胞的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分开,分别加入丙酮酸,检测CO2的产生。‎ ‎[例1] (2019·长沙模拟)某同学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测定果蝇幼虫的呼吸速率。实验所用的毛细管横截面积为1 mm2,实验开始时,打开软管夹,将装置放入25 ℃水浴中,10 min后关闭软管夹,随后每隔5 min记录一次毛细管中液滴移动的位置,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实验时间/min ‎10‎ ‎15‎ ‎20‎ ‎25‎ ‎30‎ ‎35‎ 液滴移动距离 ‎0‎ ‎32.5‎ ‎65‎ ‎100‎ ‎130‎ ‎162.5‎ ‎/mm A.图中X为NaOH溶液,软管夹关闭后液滴将向右移动 B.在20~30 min内氧气的平均吸收速率为6.5 mm3·min-1‎ C.如将X换为清水,并向试管充入N2即可测定果蝇幼虫无氧呼吸速率 D.增设的对照实验只需将装置中的X换成清水,并将该装置置于相同的环境中 解析:题图中X为NaOH溶液,软管夹关闭后液滴将向左移动,A项错误;在20~30 min内氧气的平均吸收速率为(130-65)×1÷10=6.5(mm3·min-1),B项正确;果蝇幼虫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不产生CO2,无论是否进行无氧呼吸液滴都不会移动,C项错误:对照实验中应将装置中的果蝇幼虫换成等数量的死幼虫,并将该装置置于相同环境中,重复上述实验,D项错误。‎ 答案:B ‎[例2] (2019·襄阳调研)为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将酵母菌破碎并进行差速离心处理,得到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与酵母菌分别装入①~⑥试管中,加入不同的物质,进行了如下表所示的实验。‎ 类别 细胞质基质 线粒体 酵母菌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葡萄糖 ‎-‎ ‎+‎ ‎-‎ ‎+‎ ‎+‎ ‎+‎ 丙酮酸 ‎+‎ ‎-‎ ‎+‎ ‎-‎ ‎-‎ ‎-‎ 氧气 ‎+‎ ‎-‎ ‎+‎ ‎-‎ ‎+‎ ‎-‎ 注:“+”表示加入了适量的相关物质,“-”表示未加入相关物质。‎ 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会产生酒精的试管有②⑥‎ B.会产生CO2和H2O的试管有③⑤‎ C.试管①③⑤的实验结果,可以判断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的场所 D.试管②④⑥的实验结果,可以判断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的场所 解析: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场所分别为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线粒体内膜,无氧呼吸两个阶段都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由表格可知,①试管在细胞质基质中,提供丙酮酸和氧气,不能进行呼吸作用,②试管在细胞质基质中,提供葡萄糖,进行了无氧呼吸,能够产生酒精和CO2,③试管在线粒体中,提供丙酮酸和氧气,能够进行呼吸作用的第二、三阶段,能产生水和CO2,④试管在线粒体中,提供葡萄糖,不能进行呼吸作用,⑤试管中有酵母菌、葡萄糖和氧气能进行有氧呼吸,⑥试管中有酵母菌、葡萄糖能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酒精是在无氧情况下,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会产生酒精的是②⑥,A正确;有氧情况下丙酮酸在线粒体中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产生CO2和H2O,会产生CO2和H2O的试管只有③⑤,B正确;根据试管①③⑤的实验结果,不能判断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C错误;根据试管②④⑥的实验结果,可以判断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D正确。‎ 答案:C ‎1.(2019·重庆模拟)如图是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类型的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装置甲中液滴左移,装置乙中液滴右移,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 B.装置甲中液滴不移动,装置乙中液滴右移,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 C.装置甲中液滴左移,装置乙中液滴不移动,说明酵母菌死亡 D.装置甲中液滴左移,装置乙中液滴右移,说明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解析:装置甲中液滴左移,装置乙中液滴右移,说明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A错误,D正确。装置甲中液滴不移动,装置乙中液滴右移,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B错误;装置甲中液滴左移,装置乙中液滴不移动,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C错误。‎ 答案:D ‎2.(2019·宁德模拟)下图是探究小鼠在不同温度下呼吸速率(用单位时间的耗氧量表示)的实验装置。打开夹子A,使水检压计左右平齐,关闭夹子A,用注射器向广口瓶中注入5 mL O2,水检压计左侧液面升高,记录左右液面重新齐平时所用的时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注射器向广口瓶中注入5 mL O2后要立刻关闭夹子B B.测定小鼠的呼吸速率需要多次重复进行,最后取平均值 C.小鼠在25 ℃时的呼吸速率高于10 ℃时的呼吸速率 D.NaOH溶液的作用是排除小鼠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解析:用注射器向广口瓶中注入5 mL O2后要立刻关闭夹子B,以确保广口瓶中O2的准确数量;测定小鼠的呼吸速率需要多次重复进行,最后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小鼠是恒温动物,25 ℃时的呼吸速率低于10℃时的呼吸速率;NaOH溶液可吸收小鼠呼吸作用产生的CO2,以排除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答案:C ‎3.(2019·贵阳检测)从小鼠的肝细胞中提取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分别保存于试管中,置于适宜环境中进行相关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为保持活性需将线粒体置于等渗缓冲溶液中 B.向盛有细胞质基质的试管中注入葡萄糖,可测得有CO2产生 C.向盛有线粒体的试管中注入葡萄糖,可测得氧的消耗量加大 D.向盛有线粒体的试管中注入丙酮酸,降低温度不改变线粒体的耗氧速率 解析:线粒体分布在细胞质基质中,细胞质基质呈胶质状态,有一定的渗透压,因此为保持活性需将提取的线粒体置于等渗缓冲溶液中,A正确;小鼠细胞的细胞质基质发生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均不产生CO2,B错误;线粒体中只发生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被分解成丙酮酸后才能进入线粒体,C错误;降低温度会使有氧呼吸过程所需酶的活性下降,从而降低线粒体的耗氧速率,D错误。‎ 答案:A ‎4.(2019·大连模拟)某小组同学利用如图装置探究酵母菌在不同温度下的发酵实验,取200 mL不同温度的无菌水倒入培养瓶,然后加入15 g葡萄糖及5 g干酵母,混匀后放在相应温度下水浴保温,实验进行20 min,观察现象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处理方法 实验现象 ‎1‎ 冰水(0 ℃)‎ 没有气泡产生 ‎2‎ 凉水(10 ℃)‎ 只能看到少量气泡 ‎3‎ 温水(30 ℃)‎ 产生气泡,由慢到快,由少到多 ‎4‎ 热水(55 ℃)‎ 始终没有气泡产生 ‎(1)分析表格中实验现象,其根本原因是温度影响了____________,从数据中分析________(填“能”或“不能”)得到酵母菌发酵的最适温度。‎ ‎(2)实验3的装置中最初液滴未移动,在15 min后液滴缓慢向____________(填“左”或“右”)移动,整个过程细胞中产生该气体的场所有________。‎ ‎(3)有的同学认为实验组1和实验组4现象虽然相同,但原理不同,老师建议他进行实验验证,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证明他的观点是正确的。‎ 解析:(1)温度影响酵母细胞内酶的活性,进而影响无氧呼吸强度。从表中数据判断,该实验中30 ℃时气体产生量最快、最多,但不能确定酵母菌发酵的最适温度。(2)实验3‎ 的装置中最初液滴未移动,说明进行有氧呼吸,氧气消耗量等于二氧化碳产生量;在15 min后液滴缓慢向右移动,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整个过程细胞中产生二氧化碳的场所有线粒体基质和细胞质基质。(3)实验组1中酶致使活性较低,空间结构不变,实验组4中酶在高温下变性失活,验证该假设,可将实验组1和实验组4放在30 ℃水浴中保温,一段时间后,观察气泡产生情况。若实验组1产生气泡,实验组4仍然没有气泡产生,则证明假设正确。‎ 答案:(1)酵母细胞内酶的活性 不能 (2)右 线粒体基质和细胞质基质 (3)将实验组1和实验组4放在30 ℃水浴中保温,一段时间后,观察气泡产生情况 实验组1产生气泡,实验组4仍然没有气泡产生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