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河北省深州市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河北省深州市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

‎ 深州市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生物试题 ‎(试卷满分9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45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A.血红蛋白、淋巴因子、CO2 B.H2O2酶、抗体、激素、H2O C.葡萄糖、Ca2+、载体蛋白 D.Na+、HPO42﹣、乙酰胆碱、氨基酸 ‎2.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确切的是 ‎ A.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B.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C.内环境稳态是机体通过消化、呼吸、循环、泌尿这四个系统的协调来维持的 D.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3.下列关于反射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运动神经末梢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一起称为效应器 B.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可分布于机体不同的组织或器官 C.所有反射弧的神经中枢都位于脊髓 D.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 ‎4.下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连接的神经元。现在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能测到动作电位的位置是 A.a、b和c处 B.a、b、c和d处 C.b、c、d、e和f处 D.a、b、c、d、e和f处 ‎5.下列关于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血糖平衡的调节是在神经、激素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 B.糖尿病人必须及时服用胰岛素,使血糖含量维持在正常水平 C.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是通过载体并消耗ATP完成的 D.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在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中起拮抗作用 ‎6.如图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不能准确地描述其调节过程的是 ‎ A.血糖平衡调节的过程可以通过c→d→e来实现,属于体液调节 B.体温调节过程可通过a→b→d→e来实现,属于神经调节 C.司机见红灯停车时,其调节过程可能通过a→b→e来实现,属于神经调节 D.一般来说,动物体的生命活动常常受神经和体液的共同调节 ‎7.如图为雌性高等动物性激素分泌的调节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所作用的靶器官是卵巢 B.①除了能分泌促性腺激素外还能分泌生长激素 C.雌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脂质 D.若让该动物口服雌激素,则①活动将减弱 ‎8.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抗体一般在细胞免疫中发挥作用,它的成分为球蛋白 B.T细胞只参与体液免疫过程 C.效应T细胞能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抗原裂解死亡 D.体液免疫中,当记忆细胞再次受相同抗原刺激后会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浆细胞 ‎9.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血浆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②抗原都是外来异物 ③人体分泌的乳汁中含有某些抗体 ④吞噬细胞可参与特异性免疫 ⑤过敏反应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 ⑥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引起自身免疫病 ⑦对移植器官的排斥主要通过细胞免疫进行 ‎ A. ①④⑤⑦ B. ①②③⑦ C. ③④⑤⑦ D. ②③⑥⑦‎ ‎10.分析下列各图,正确的是 ‎ A.图甲由于单侧光照的影响,胚芽鞘将向光弯曲生长 B.图乙茎卷须中生长素含量外侧比内侧少,所以外侧生长得快 C.图丙中若固定光源,暗箱及植株整个装置匀速旋转一段时间,幼苗将弯向小窗 D.图丁中放M的胚芽鞘向一侧弯曲,而放N的不弯曲 ‎11.关于生长素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未用生长素处理的植物枝条扦插后是不能成活的 B.生长素的浓度越高植物生长越快 C.发育着的种子能产生生长素,为子房发育成果实提供必要条件 D.侧芽产生的生长素比顶芽多,所以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 ‎12.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长素和赤霉素都能促进幼小细胞的纵向伸长 B.生长素和乙烯都能促进果实成熟 C.瓜熟蒂落、秋风扫落叶,是有关部位脱落酸增加引起的 D.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常常是多种激素共同作用、共同调节的 ‎13.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种群特征,下列影响种群密度变动的直接因素是 ‎ ‎①出生率和死亡率 ②性别比例 ③年龄组成 ④迁入率和迁出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4.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 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 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 D.将M只鹿标记后释放,在重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m只 ‎15.下列有关种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稻田中秧苗的均匀分布有利于产量增多 B.自然界中的种群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往往表现出明显的上下波动,但K值总是固定不变的 C.池塘养鱼过程中为保持鲫鱼种群的增长需持续投放饲料等 D.预测某个动物种群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现有种群的年龄组成 ‎16.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平均值)随时间(单位:年)的变化关系。经调查在第5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为200只。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一直呈“J”型增长 B.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 C.导致第5年到第9年这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下降、种群数量减少的原因主要包括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 D.如果该种群为东方田鼠,则将其数量控制在200只左右可有效防治鼠患 ‎17.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物群落是由不同的种群形成的 B.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中各生物之间的关系 C.生物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D.群落是同一时间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18.在开展“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活动中,要对土壤中小动物进行取样调查,适宜采用的方法是 ‎ A.随机观察法 B.取样器取样法 C.标志重捕法 D.目测估计法 ‎19.下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B.人类活动不改变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C.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20.关于演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演替是随时间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B.只有群落的结构受到外界因素干扰或破坏,才会出现群落的演替 C.演替过程只要不遭到人类破坏和各种自然力的干扰,总趋势是导致物种多样性增加 D.初生演替比次生演替速度慢、经历时间长 ‎2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结构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食物链和分解者 B.植物都是生产者,动物都是消费者,微生物大多是分解者 C.生产者都是自养生物,食草动物一定是第二营养级 D.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的全部生物构成生物群落 ‎22.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的图解,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共含有七条食物链,桉树、合欢树属于生产者 B.叶状虫属于初级消费者,第一营养级 C.该生态系统中袋鼬所含的能量最多 D.属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蜘蛛、蜜雀、知更鸟 ‎23.如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J/(cm2·a)],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甲的数值是1 250 J/(cm2·a) B.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 C.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用于呼吸作用和被丁利用 D.乙的个体数目一定比甲少 ‎24.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其去路不包括下列哪项 ‎ A.用于自身生命活动 B.被第二营养级的其他生物获得 C.通过呼吸作用消耗 D.被分解者分解 ‎25.如图为碳循环的主要途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B能实现光能→化学能的转化 B.由B→C→D的能量传递效率是变化的 C.B、E是实现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沟通的关键环节 D.E捕食B、C、D而处于第二、三、四营养级 ‎26.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能量可驱动物质循环 B.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 C.能量只能在食物链中流动 D.能量和生物数量金字塔均可倒置 ‎27.有关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正确的叙述是 ‎ A.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的来源只能是无机环境 B.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能够传递信息 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都是单向的 D.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动物属于化学防治 ‎2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正确叙述是 ‎ ‎①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②“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 ③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不应超过其承受能力 ④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砍伐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仍很强 ⑤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之一是随意增加生物种类,改变其营养结构 A.①③ B.②④⑤ C.②③ D.①④⑤‎ ‎29.白化病是一种较常见的遗传病。一对夫妇均正常,其父母也都正常;丈夫的父亲不携带该病基因,但其母亲是携带者,妻子的哥哥患有该病。这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表现正常的概率是 ‎ A.2/3 B.3/4 C.5/6 D.11/12‎ ‎30.某种蛙的眼色有蓝眼(A__B__)、绿眼(A__bb、aabb)、紫眼(aaB__)三种。现有蓝眼蛙与紫眼蛙交配,F1仅有蓝眼和绿眼两种表现型,理论上F1中蓝眼蛙和绿眼蛙的比例为 ‎ A.3∶1 B.3∶2 C.9∶7 D.3∶3‎ ‎31.某同学总结了四点有关减数分裂、染色体、DNA的知识,其中不正确的是 ‎ A.次级精母细胞中的核DNA分子正好和正常体细胞的核DNA分子数目相同 B.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等于正常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 C.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正好和核DNA分子数目相同 D.哺乳动物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和着丝点数目相同 ‎32.下图表示同一生物不同时期的正常细胞分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①的子细胞不可能是卵细胞 B.图②细胞含有2个四分体 C.图③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核DNA之比为 1∶2∶2‎ D.图④时期正在发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33.下列有关染色体、DNA、基因和脱氧核苷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一个基因含有许多个脱氧核苷酸,基因的特异性由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 B.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个DNA分子上可含有成百上千个基因 C.在DNA分子结构中,与脱氧核糖直接相连的都是一个磷酸和一个碱基 D.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一条染色体上含有l个或2个DNA分子 ‎34.人类的卷发对直发为显性性状,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遗传性慢性肾炎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有一个卷发患遗传性慢性肾炎的女人与直发患遗传性慢性肾炎的男人婚配,生育一个直发无肾炎的儿子。这对夫妻再生育一个卷发患遗传性慢性肾炎孩子的概率是 ‎ A.1/4 B.3/4 C.1/8 D.3/8‎ ‎35.雌雄异株的高等植物剪秋罗有宽叶和狭叶两种类型,宽叶(B)对狭叶(b)呈显性,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其中狭叶基因(b)会使花粉致死。如果杂合宽叶雌株同狭叶雄株杂交,其子代的性别及表现型是 A.子代全是雄株,其中1/2为宽叶,1/2为狭叶 B.子代全是雌株,其中1/2为宽叶,1/2为狭叶 C.子代雌雄各半,全为宽叶 D.子代中宽叶雌株∶宽叶雄株∶狭叶雌株∶狭叶雄株=1∶1∶1∶1‎ ‎36.一百多年前,人们就开始了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对此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最初认为氨基酸的多种排列顺序可能蕴含遗传信息 B.格里菲思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得出DNA是遗传物质的结论 C.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之所以更有说服力,是因为其将蛋白质与DNA分开研究 D.艾弗里提出了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37.下列关于遗传的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细菌的遗传物质为DNA,其性状的遗传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B.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是RNA,其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C.细菌的遗传物质为DNA或RNA,其性状的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D.豌豆的遗传物质是DNA,其核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遵循孟德尔分离定律 ‎38.对DNA分子的碱基进行数量分析,可以通过检测其中某种碱基的数目及其比例来推断其他碱基的数目及其比例。假如检测某DNA分子得知碱基A的数目为x,其比例为y,以下推断正确的有 ‎ A.碱基总数量为x/y B.碱基C的数目为x(0.5y-1)‎ C.嘌呤与嘧啶的比例为x/(1-y) D.碱基G的比例为(1-y)/2‎ ‎39.将大肠杆菌培养在含15N的培养基中若干代,其DNA中的N均为15N,把被15N标记的大肠杆菌培养在含14N的培养基中,当15N标记的大肠杆菌占大肠杆菌总量的12.5%时,15N标记的大肠杆菌DNA在含14N的培养基中已复制了 ‎ A.2次 B.3次 C.4次 D.5次 ‎40.如图为真核生物细胞核内转录过程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链的碱基A与②链的碱基T互补配对 B.②是以4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的 C.如果③表示酶分子,则它的名称是DNA聚合酶 D.转录完成后,②需通过两层生物膜才能与核糖体结合 ‎41.下列关于基因、性状以及二者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基因的前端有起始密码子,末端有终止密码子 B.基因能够通过复制实现遗传信息在亲代和子代之间的传递 C.表现型相同的个体基因型可能不同,基因型相同的个体表现型一定相同 D.通过控制酶的合成从而直接控制性状是基因控制性状的途径之一 ‎42.下列为某一遗传病的家系图,已知Ⅰ1为致病基因的携带者。可以准确判断的是 ‎ A.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B.Ⅱ4是携带者 C.Ⅱ6是携带者的概率为1/2 D.Ⅲ8是正常纯合子的概率为1/2‎ ‎43.以下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突变都会遗传给后代 B.染色体变异产生的后代都是不育的 C.基因碱基序列发生改变,不一定导致性状改变 D.基因重组只发生在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 ‎44.用纯合的二倍体水稻高秆抗锈病(DDTT)和矮秆不抗锈病(ddtt)进行育种时,一种方法是杂交得到F1,F1再自交得到F2;另一种方法是用F1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得到相应植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前一种方法所得的F2中重组类型、纯合子各占5/8、1/4‎ B.后一种方法所得到的植株中可用于生产的类型比例为2/3‎ C.前一种方法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原理是基因的自由组合 D.后一种方法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是由于染色体结构发生改变 ‎45.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 B.隔离产生后,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是有差别的 C.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定向的,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生物进化,因此生物的进化也是定向的 D.某种抗生素长期使用药效下降,这是由于病原体接触药物后,产生了对药物有效成分的抗药性变异 二、综合题(本题包含4道大题,共45分)‎ ‎46.(13分)某同学用新鲜的泡菜滤液为实验材料分离纯化乳酸菌。分离纯化所用固体培养基中因含有碳酸钙而不透明,乳酸菌产生的乳酸能溶解培养基中的碳酸钙从而产生溶钙圈。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缩短泡菜制作时间,有人会在冷却的盐水中加入少量陈泡菜液,加入陈泡菜液的目的是_______。‎ ‎(2)泡菜液中的乳酸来自乳酸菌的____________过程。在制作泡菜初期,泡菜坛水槽总是有气泡冒出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随着泡制时间的延长,泡菜坛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变化趋势为____________。‎ ‎(3)推测在分离纯化所用的培养基中加入碳酸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为分离纯化出优质的乳酸菌,应挑选____________的菌落作为候选菌。‎ ‎(4)为长期保存纯化得到的优质乳酸菌,可以将培养的菌液与____________充分混匀后,置于_______℃的冷冻箱中保存。‎ ‎47.(13分)某植物的花色有紫色、红色和白色三种类型,该性状是由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现有三组杂交实验:三组实验的F1均自交得F2,结果如表格所示。‎ 实验 亲本表现型 F1的表现型 F2的表现型及比例 实验1‎ 红花×白花 紫色 紫花:白花:红花=9:4:3‎ 实验2‎ 紫花×白花 紫色 紫花:白花=3:1‎ 实验3‎ 紫花×白花 紫色 紫花:白花:红花=9:4:3‎ 已知实验1红花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回答以下问题:‎ ‎(1)由杂交实验可知,控制该植物花色的基因遵循________定律,相关基因通过控制_________,来控制 从而控制该植物的花色。‎ ‎(2)实验1的F2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白花植株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是______。‎ ‎(3)若让实验2的F2中所有紫花植株再自交一次,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 ‎(4)可以用aaBb的红花植株与紫花植株杂交的方法,判断紫花植株的基因组成。请根据杂交后代可能出现的表现型和比例,推测相对应的该紫花植株的基因型:‎ ‎①如果杂交后代全部是紫花,则该紫花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 ‎②如果杂交后代紫花:白花=3:1,则该紫花植株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 ‎③如果杂交后代______________,则该紫花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 ‎48.(11分)湖泊是调节江河水量的天然水库,也是重要的淡水生态系统。研究人员在对某湖泊生态系统研究后,绘制了该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示意图(图1)和碳循环部分示意图(图2),图2中甲、乙、丙、丁表示生态系统的相关成分。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1的生物中,含能量最少的是____________,因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银鱼处于第________营养级,银鱼和双翅目幼虫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 ‎(2)图2中缺少两个重要过程,请用文字和箭头的形式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2中甲→乙过程中碳主要以______________的形式进行传递,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碳主要以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进行循环。‎ ‎(4)该湖泊因大量排入污水,藻类过度繁殖,引起水草(沉水植物)死亡,随之大量浮游动物及鱼类等死亡,水体发臭,水生生物的死亡又加重了水体污染,这种调节方式称为___________。为保护湖泊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我国已建立多个自然保护区,这属于____________保护。‎ ‎49.(8分)为研究生长素类似物2,4-D对某植物插条生根的影响,一实验小组按下表进行了实验。请分析回答问题:‎ ‎(1)本实验中的对照组是__________。‎ ‎(2)根据实验结果可确定,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2,4-D浓度在__________ mg/L之间。‎ ‎(3)实验结果说明,生长素类似物对插条生根的影响具有__________性。‎ ‎(4)有人提出插条生根可能需要光照,为此开展了如下探究实验:‎ ‎①将用适宜浓度2,4-D溶液处理过的插条随机均分为甲、乙两组,分别扦插在潮湿沙土中。‎ ‎②甲组置于光照条件下培养,乙组置于__________条件下培养,其它条件__________。‎ ‎③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计数甲、乙两组插条的________。‎ 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 a.____________________,则光照有利于插条生根;‎ b.____________________,则黑暗有利于插条生根;‎ c.如果甲乙两组的插条生根数目相当,则光照、黑暗对插条生根没有影响。‎ 河北深州市中学2017-2018高二年级下学期期中试题 生物试题 答案 ‎ 一、 选择题(每题1分,共45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10. DCCCB BADCC 11--20. CBBBB BBBCB 21--30. CDDBD ABADA ‎31--40. CDCDA BDACB 41--45. BBCCD ‎1.D【解析】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H2O2酶属于细胞内物质,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载体蛋白在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Na+、HPO42﹣、乙酰胆碱、氨基酸都是内环境成分,D正确。‎ ‎2.C 3.C【解析】效应器是运动(传出)神经末梢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所组成的,A正确;反射弧中,感受器和效应器可分布于机体不同的组织或器官,B正确;反射弧的神经中枢可能在脊髓,也可能在下丘脑、脑干等部位,C错误;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但是前者是反射,后者不是,D正确。、‎ ‎4.C 5.B【解析】血糖平衡的调节中枢是下丘脑,相关激素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A正确;胰岛素是蛋白质类激素,口服不起作用,B错误;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过程属于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并消耗ATP,C正确;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能够升高血糖,它们共同调节血糖平衡,D正确。‎ ‎6.B【解析】c→d→e中只涉及到激素分泌和信息传递,因此属于体液调节,A正确;体温调节过程中a→b→d→e的途径涉及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B错误;司机见红灯停车是条件反射,属于神经调节,C正确;动物体的生命活动通常是在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下完成的,D正确。‎ ‎7.A 8.D 9.C【解析】血浆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①错误;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的物质叫做抗原。抗原具有大分子、一般异物性和特异性的性质。但抗原不一定都是异物,也可能是机体衰老的细胞或癌细胞等,②错误;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浆、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所以人体分泌的乳汁中含有某些抗体,③正确;吞噬细胞可在特异性免疫中吞噬处理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的结合物,④正确;过敏反应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不引起组织严重损伤,⑤正确;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引起人的免疫缺陷病,⑥错误;对移植器官的排斥是通过效应T细胞攻击,即细胞免疫进行的,⑦正确。因此,C项正确,A、B、D项错误。‎ ‎10.C【解析】图甲中的胚芽鞘没有尖端,不能感受光的刺激,对光不发生反应,由于琼脂块中的生长素沿着与胚芽鞘的接触面向下运输,导致左侧生长素含量高,因而向右弯曲生长,A项错误;图乙茎卷须中生长素含量外侧比内侧多,所以外侧生长得快,B项错误;图丙中若固定光源,暗箱及植株整个装置匀速旋转,每次植株都在小窗朝向光源时接受光照,所以一段时间,幼苗将弯向小窗,C项正确;图丁中的M和N分别与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切面完全接触,生长素均匀分布,所以放M和N的胚芽鞘都直立生长,D项错误。‎ ‎11.C 12.B【解析】生长素和赤霉素都能促进细胞的伸长,A正确;乙烯都能促进果实成熟,生长素不能,B错误;脱落酸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C正确;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D正确。‎ ‎13.B【解析】决定种群密度变动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14.B【解析】样方法应做到随机取样,常采用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的方式,A项正确;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两种,对植物和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如昆虫卵、蚜虫、跳蝻等采用样方法,对活动能力强和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则采用标志重捕法,故对蛇应采用标志重捕法,B项错误;标志重捕法是一种对种群密度的估算,与现实有一定的偏差,C项正确;根据两次捕获鹿群中标记个体所占的比例相等:=可得该鹿群的总数,D项正确。‎ ‎15.B【解析】秧苗的均匀分布有利于提高叶片的光照面积,增强光合作用强度,进而使有机物积累量增多,产量增多;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K值),环境是变化的,K值也会随之变化;题干中池塘是人工生态系统,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不能维持整个生物群落尤其是鱼类的增长,所以要持续投放饲料,来满足鱼类的需求;年龄组成能推测出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之间的关系,进而预测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 ‎16.B【解析】本题中的柱状图表示的是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与时间的关系。第1~5年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不断增大,种群数量增加得越来越快;第5年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加最快;第5~9年种群数量增长速率虽然逐渐减小,种群数量增加得越来越慢,但依然在增多。由此可判断,图示时间内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但未达到K值);由于第5年时该种群数量为200只,等于K/2,故理论上K值(环境容纳量)为400只;防治鼠患时,若将其数量控制在K/2左右,则鼠种群具有最大的增长速率,很快就会恢复到较大的数量,应将其数量控制在200只以下。‎ ‎17.B【解析】不同群落中物种的丰富度和优势种是不同的,但都存在着种间关系。‎ ‎18.B【解析】由于土壤中的生物有的较小不易观察,所以在取样时要借助取样器。‎ ‎19.C【解析】该群落的演替应是次生演替;人类活动改变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同时也有水平结构。‎ ‎20.B【解析】群落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群落演替一直存在。演替过程只要不遭到人类破坏和各种自然力的干扰,总趋势是会导致物种多样性的增加。‎ ‎21.C 22.D ‎23.D 24.B【解析】初级消费者在食物链中属第二营养级,该营养级内部不存在捕食关系,也就是说不存在营养级内部之间的能量传递。‎ ‎25.D 26.A 27.B【解析】A.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来自生物和无机环境,A错误;B.动物的特殊行为能够对同种或异种生物传递信息,称为行为信息,B正确;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C错误;D.防治害虫的方法有生物防治(如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动物属于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喷洒农药),D错误。‎ ‎28.A【解析】“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恢复力稳定性;热带雨林的抵抗力稳定性强,所以遭到破坏时,其恢复力稳定性弱;生物种类增加,营养结构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会增加,但是随意增加生物种类,可能造成外来物种入侵,反而破坏生态系统。‎ ‎29.D 30.A【解析】由于蓝眼蛙(A__B__)与紫眼蛙(aaB__)交配,F1仅有蓝眼(A__B__)和绿眼(A__bb、aabb)两种表现型,因此亲本的基因型为A_Bb(蓝眼蛙)和aaBb(紫眼蛙)。后代中无紫眼蛙(aaB_), 因此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蓝眼蛙)和aaBb(紫眼蛙), F1中AaBb(蓝眼蛙) ∶Aabb(绿眼蛙)= 3∶1。‎ ‎31.C 32.D 33.C ‎34.D【解析】由题意可判断夫妻双方的基因型分别是AaXBXb、aaXBY,再生育一个卷发患遗传性慢性肾炎的孩子的概率是1/2×3/4=3/8,故D正确。‎ ‎35.A【解析】杂合宽叶雌株的基因型为XBXb,产生XB、Xb两种卵细胞;狭叶雄株的基因型为XbY,产生Xb、Y两种花粉,Xb花粉致死,只有Y花粉参与受精,因此后代全部为雄株,1/2为宽叶,1/2为狭叶。‎ ‎36.B 37.D 38.A【解析】碱基A的数目为x,比例为y,则全部的碱基数是x/y,故A正确。在双链DNA分子中A和T数目相同,G和C数目相同,碱基C的数目是(x/y-2x)/2,故B错误。嘌呤与嘧啶比例是1,故C错误。碱基G的比例是(-y),故D错误。‎ ‎39.C【解析】根据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的特点,1个亲代DNA分子不论复制了几代,含15‎ N的DNA分子只有2个,因为15N标记的大肠杆菌占大肠杆菌总量的12.5%,所以可以认为:若开始只有一个大肠杆菌,经过一段时间繁殖后变为2÷12.5%=16个,即DNA复制了4次,与若干个DNA同时复制结果一样。‎ ‎40.B 41.B【解析】密码子位于mRNA上,而非基因上;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从而间接控制生物性状。‎ ‎42.B【解析】A错误,由“无中生有”可确定是隐性遗传,但因所生患病的是男孩,故可能是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也有可能是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B正确,若为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Ⅱ3无致病基因,Ⅱ4为携带者;若为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Ⅱ3和Ⅱ4都为携带者;故任何情况下Ⅱ4肯定是携带者。C错误,若为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Ⅱ6不可能是携带者;若为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则Ⅰ1和Ⅰ2为AA×Aa时,Ⅱ6是携带者的概率为1/2;Ⅰ1和Ⅰ2为Aa×Aa时,Ⅱ6是携带者的概率为2/3。D错误,若为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Ⅲ8是正常纯合子的概率为1/2;若为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Ⅲ8是正常纯合子的概率为1/3。‎ ‎43.C 44.C【解析】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45.D【解析】隔离产生后,不同种群的生存环境不同,自然选择的方向也不同,通过选择保留、淘汰的变异类型不同,即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是有差别的;定向的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最终生物定向进化;生物的变异不是环境诱导的结果,环境的作用是对生物不同的变异类型进行选择,通过选择作用,对药物有抗性的变异类型将被保留。‎ 二、填空题(本题包含4道大题,共45分)‎ ‎46.【答案】(13分,除标注外每空2分)‎ (1) 增加乳酸菌数量 ‎ (2) 无氧呼吸 混入的其它微生物细胞呼吸释放了CO2 先增加后下降 ‎ (3) 中和乳酸(溶解乳酸) 溶钙圈大 (1分) ‎ (4) 灭菌的甘油(1分) -20(1分) ‎ ‎47.【答案】(13分,除标注外每空2分) ‎ (1) ‎(分离和)自由组合(1分) (与色素合成相关)酶的合成(1分) 代谢过程(1分) ‎ (2) aaBB和aaBb 1/2 ‎ (3) 紫花:白花=5:1 ‎ (1) ‎ AABb 紫花:红花:白花=3:3:2‎ ‎48.【答案】 (11分,每空1分)‎ (1) 黑鱼 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 三、四 捕食、竞争 (2) ‎ 无机环境→丁 甲→丙 ‎ (3) 含碳有机物 CO2 ‎ (4) 正反馈调节 就地 ‎49.【答案】(8分,每空1分)‎ ‎(1)A组 (2)50~80 (3)两重 (4)②黑暗 相同且适宜 ③生根数目 a.如果甲组的插条生根数目高于乙组 b.如果甲组的插条生根数目低于乙组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