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8 发布 |
- 37.5 KB |
- 4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河北省卓越联盟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2016-2017学年河北省卓越联盟高二(上)第三次月考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50道题共60分,其中1-30每题1分,31-50每题1.5分.) 1.细胞外液不包括下列中的( ) A.血浆 B.组织液 C.淋巴 D.血液 2.图代表肌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X、Y、Z表示三种细胞外液,叙述错误的是( ) A.若饮食过咸,则Y中渗透压会升高 B.X中的大分子物质可通过Z进入Y C.肌细胞的代谢产物可能导致x的pH降低 D.X、Y、Z理化性质的稳定依赖于神经调节 3.某同学在上体育课时进行剧烈运动,此时需要通过一定机制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并释放到血液中的乳酸,由缓冲物质中和以维持酸碱度 B.产热增多使体温升高,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以维持体温稳定 C.消耗葡萄糖增多使血糖浓度降低,通过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进行调节 D.大量流汗导致失水过多,通过减少抗利尿激素分泌进行调节 4.如图是突触的亚显微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部位的膜对K+通透性增大 B.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③一定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轴突膜 C.在前膜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过程,需要消耗能量 D.③是突触后膜,其膜内外均存在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 5.下列有关体温及其调节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安静的时候人体产热以内脏为主 B.在炎热的环境中,机体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C.在寒冷的环境中,机体主要通过增加产热和减少散热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此时产热量多于散热量 D.体温的恒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6.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如图表示刺激时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7.关于抗体的叙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抗体能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反应 B.抗体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 C.抗体是由B淋巴细胞直接产生并分泌的 D.抗体和特异性抗原结合,产生的免疫反应属于体液免疫 8.当血糖含量发生变化时,神经调节的神经中枢位于( ) A.大脑皮层 B.脊髓 C.上丘脑 D.下丘脑 9.如果某患者支配右手的传出神经受损,其他部分完整,则( ) A.针刺左手不会发生缩手反射 B.针刺右手会发生缩手反射 C.针刺左手不会感觉疼痛 D.针刺右手会感觉疼痛 10.下列物质或结构在元素组成上最相似的一组是( ) A.ATP、DNA、细胞膜 B.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性激素 C.核糖、核糖核酸、核糖体 D.淀粉、淀粉酶、控制淀粉酶合成的基因 11.正常人体内的抗体、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它们都是( ) A.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B.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C.在发挥作用后还能保持活性 D.在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 12.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有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两种基本形式.两者的关系是( ) A.前者为主,前者控制后者,后者影响前者 B.前者为主,前者控制后者,后者不影响前者 C.后者为主,后者控制前者,前者影响后者 D.后者为主,后者控制前者,前者不影响后者 13.记忆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前后,不会发生改变的是( ) A.蛋白质的种类 B.高尔基体的数目 C.中心体的数目 D.细胞膜的面积 14.抗原进入人体以后,被体液中相应抗体消灭的过程是( ) ①大多数抗原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 ②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再由B细胞呈递给T细胞 ③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 ④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⑤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并产生抗体.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③⑤④ D.②③④⑤ 15.顶端优势原理应用于农业生产实例是( ) A.棉花摘心 B.除草剂 C.果树嫁接 D.扦插繁殖 16.下列探究过程使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的是( ) A.果蝇的白眼遗传 B.生长素的发现 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D.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 17.在第一株番茄未受粉的雌蕊柱头涂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在第二株番茄雌蕊正常受粉后去掉发育的种子.结果分别是( ) A.第一株子房发育成无籽果实,第二株果实正常发育 B.第一株子房发育成有籽果实,第二株果实正常发育 C.第一株子房发育成无籽果实,第二株果实停止发育 D.第一株子房发育成有籽果实,第二株果实停止发育 18.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 B.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 C.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 D.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 19.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赤霉素促进细胞的生长增殖 B.顶端优势的产生与细胞分裂素有关 C.乙烯促进果实的发育成熟 D.脱落酸不只存在于衰老的植株体内 20.下列哪种激素在成熟的果实中含量较多( ) A.乙烯 B.赤霉素 C.细胞分裂素 D.生长素 21.可可西里的藏羚羊保护者研究该地区藏羚羊的数量变化和繁殖情况,他们的研究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中的( ) A.个体 B.种群 C.群落 D.生态系统 22.在用样方法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取样时常采用五点取样法或等距取样法 B.取样关键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C.不论是调查草本或木本植物的种群密度,样方大小都应该为1m2 D.以所用样方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23.某生物学家研究一片草原中的生物群落,他应研究( ) A.草原上的全部植物 B.草原上的全部生物 C.草原上的全部动植物 D.草原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 24.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的所有梨树为一个群落 B.竹海中的湘妃竹长得高低错落有致,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森林中的植物和动物均有分层现象,而水平方向呈镶嵌分布的只有植物 D.影响森林中植物和动物垂直结构的因素往往是不同的 25.螳螂属于肉食性昆虫,夏季经常在公园路灯下可发现它们的踪迹.母螳螂和公螳螂交配后会将“夫君”吃掉.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母螳螂和公螳螂是捕食关系 B.调查公园草地上螳螂虫卵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 C.当螳螂的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螳螂的增长率为0 D.公园里有的地方螳螂多,有的地方螳螂少,说明食物会影响群落的空间分布 26.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是起始条件不同 B.干涸后的池塘发生的演替是属于次生演替 C.群落演替最终都会发展到森林阶段 D.人类活动会改变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27.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信息传递把生态系统各组分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 B.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必须依赖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C.生态系统中用于传递的信息都是由生物产生的 D.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可通过信息传递实现 28.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其物质是指( ) A.细胞中的蛋白质和核酸 B.组成生物体的各种物质 C.组成生物体的C、H、O、N等元素 D.组成细胞的各种化合物 29.经测定湖水表层的细菌主要是好氧型细菌和酵母菌,湖底主要是厌氧型细菌和酵母菌,影响微生物垂直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是( ) A.温度 B.光照 C.氧气 D.盐度 30.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校园中所有的萱草是一个种群 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 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依然可以发生变化 D.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31.研究表明,赤霉素(GA)与生长素(IAA)在促进生长等方面具有相似的效应,二者的关系可用如图表示(“+”表示促进,“一”表示抑制),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GA能促进蛋白质水解,使合成IAA的前体物色氨酸增多 B.GA能促进束缚型IAA转化为游离型IAA C.GA能抑制IAA氧化酶的活性,使IAA的含量提高 D.GA通过影响相关基因的表达发挥作用,IAA则直接参与细胞生长 32.某河流中五年前引进了一种外来植物(甲).跟踪调查发现,五年来,该河流中甲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增加,土著食草鱼类和水草的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减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五年来该河流中甲种群的种内竞争不断增强 B.甲的引进并不能改变该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 C.大量投放土著食草鱼类可有效地控制甲的蔓延 D.该河流中所有的生物和底泥共同组成河流生态系统 33.如图是高等动物雌性激素分泌及作用机制模式图,A、B、C代表器官,a、b、d、e代表物质,①、②和③代表过程.据图判断不合理的是( ) A.雌性激素是固醇类物质,通过自由扩散跨膜运输后与细胞内的受体结合 B.图中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分泌激素的细胞位于A处 C.血液中雌性激素含量通过反馈调节维持相对稳定 D.该雌性激素通过调节DNA的复制过程调节代谢过程 34.烧伤后的伤口容易化脓的主要原因是受绿脓杆菌的感染,头孢菌素是临床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抗生素.用药前一般会对病人做过敏实验和细菌耐药实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淋巴细胞接受绿脓杆菌刺激后形成的浆细胞会使绿脓杆菌裂解死亡 B.吞噬细胞接受绿脓杆菌刺激后会将相关信息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 C.用药前做耐药实验的原因是抗生素滥用诱导细菌发生耐药突变 D.对头孢菌素过敏的患者使用头孢菌素后机体不再发生免疫反应 35.如图示黄化燕麦幼苗中生长素相对含量的分布,据所学知识和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长素主要在生长活跃的部位合成 B.b点所对应的细胞体积比a点所对应的细胞体积大 C.a点对应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d点可能会抑制d点细胞的生长 D.a点生长素浓度较高是由b、c点细胞合成的生长素运输到a点所致 36.番茄果实成熟过程中,乙烯释放量、果实色素积累及细胞壁松弛酶活性变化规律如图.从该图可得出乙烯能促进( ) ①细胞壁松弛酶活性升高 ②果实色素积累 ③番茄果实发育 ④番茄果实成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7.如图表示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间的关系,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 A.图中a表示生态系统,b表示群落,c表示种群,d表示个体 B.一片鱼塘中所有的动、植物可用c表示 C.b的未来发展趋势可通过年龄组成来预测 D.d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38.鱼鳞藻和脆杆藻是鱼类的饵料,微囊藻会产生有毒物质污染水体.某研究小组调查了当地部分湖泊营养化程度对藻类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用取样调查的方法可测定藻类的种群密度 B.富营养化水体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C.若该水体出现了“水华”现象,将对鱼鳞藻的影响最大 D.当水体达到中营养化时,可以利用脆杆藻控制微囊藻的数量,净化水体 39.如图中曲线Ⅰ表示某种群的出生率,曲线Ⅱ表示其死亡率则( ) A.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是a点对应的时期 B.c点时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环境容纳量 C.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变化受食物的影响 D.种群在c点之前呈“J”型曲线增长,c点之后呈“S”型曲线增长 40.如图①~④分别表示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为小麦与杂草 B.②为大小两种草履虫 C.③为大豆与根瘤菌 D.④为细菌与噬菌体 41.为了减小某种昆虫对农作物的危害,人们引入了专门捕食这种昆虫的蜘蛛.如图是对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下列各项解释中正确的是( ) A.在Ⅱ期间,蜘蛛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食物不足 B.在Ⅰ期间,若针对害虫施以杀虫剂,蜘蛛的数量将会增加得更快 C.在Ⅱ期间,害虫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食物不足 D.在Ⅲ期间,两个种群之间不再发生相互作用 42.下表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五个种群(存在着营养关系)的能量调查情况,图①~④是根据该表数据作出的一些分析,其中与表中数据不相符合的( ) 种群 甲 乙 丙 丁 戊 能量 2.50 13.30 9.80 0.28 220.00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43.分析如图所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简图,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碳以CO2形式进入生物群落又以CO2的形式离开生物群落返回无机环境 B.生物圈的物质是自给自足的,能量是需要不断补充的 C.D中包含的生物可能处于食物链的最高营养级 D.能量①②③④的总和一定小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44.在如图食物网中α表示鸟的食物中动物性食物所占比例,若要使鸟体重增加x,最多需要生产者量为y,那么x与y的关系可表示为( ) A.y=90ax+10x B.y=25ax+5x C.y=20ax+5x D.y=100ax+10x 45.如图①②③表示人体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三种主要方式.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缓慢,方式③传递迅速 B.方式③的信息传递不通过体液 C.体温调节可能涉及①②③三种传递方式 D.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都经过血液循环,存在反馈调节 46.如图曲线表示正常成年人血液中化学物质(X)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如果X代表血糖,在a→b时段血糖浓度的升高主要是因为肝糖原分解,则b→c的变化过程与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上升有关 B.如果X代表抗利尿激素,c→d时段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增大 C.如果X代表CO2,c→d时段,呼吸强度增加 D.如果X代表甲状腺激素,则分级调节过程可表示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 47.如图表示某种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机体内环境中某种激素的含量变化或生态系统中种群数量的变化,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食物缺碘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增加食物 池塘中鱼群数量 C.营养不良 血浆的量 D.进食 促胰液素 48.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方法与注意事项中,不正确的是( ) A.计数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法 B.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苗准确计数 C.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时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 D.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 49.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2,4﹣D进行了如下实验:①配制不同浓度的2,4﹣D溶液共6组;②选取生理状况相同的桂花枝条,均分6组,将插条下端分别浸泡在不同浓度的2,4﹣D溶液中,10分钟后取出,进行无土栽培;③一段时间后取出,统计每组枝条生根数目并计算平均值,结果如表: 2,4﹣D浓度(mol/L) 0 10﹣15 10﹣14 10﹣13 10﹣12 10﹣11 生根平均值 2.0 3.8 7.2 9.4 15.1 20.3 根据以上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A.促进桂花枝条生根的2,4﹣D最适浓度是10﹣11 mol/L B.一定浓度的2,4﹣D溶液对枝条生根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C.超过一定浓度的2,4﹣D溶液对枝条生根有抑制作用 D.相同浓度的2,4﹣D溶液和生长素溶液对枝条生根的作用相同 50.如图为生态系统中部分能量流动情况示意图,①②③④⑤⑥各代表一定能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从能量关系来看①≥②+⑤ B.含碳有机物是图中各种能量的载体 C.一般情况下,次级消费者增加lkg,生产者至少增加25kg D.③/②代表第二营养级流人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 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40分) 51.春天日照逐渐延长时,鸟类大多数进入繁殖季节.调节鸟类繁殖活动的图解如图: 请回答: (1)机体中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分泌激素的细胞位于 . (2)上面图解中的A,B,C 分别代表由下丘脑,垂体和性腺分泌的物质,其中A、B分别是 和 .C进入血液后,通过 作用来调节下丘脑和垂体中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3)据图判断,若要验证B 的生理作用 (能、不能)用去除性腺的鸟作为实验动物,其原因是 . 52.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枯草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有机物为食,过几天后放入大草履虫,再过一段时间后,放入双小核草履虫,它们均以枯草杆菌为食.三种生物在浸出液中数量的增减情况用图中A、B、C曲线表示,据图分析回答. (1)枯草杆菌和草履虫之间构成 关系,两种草履虫之间构成 关系. (2)A、B两条曲线分别表示 、 的数量变化情况. (3)曲线C在c~d段下段的原因是 . (4)曲线A在a~b段下降的原因是 . 53.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如图表示赤霉素与生长素对茎生长的作用机理,请回答有关问题: (1)从图中的作用机理可以看出,赤霉素对茎生长的作用是通过调节生长素的量得以实现的,由此可推知图中X表示 作用.从图中可以看出赤霉素与生长素之间的作用关系表现为 . (2)遗传学研究表明,赤霉素对矮生玉米的作用效果明显,而对正常株高玉米的作用效果不明显.可见,控制玉米茎秆高度的基因可能与 有关. (3)赤霉素一个重要作用是能打破种子的休眠,促进种子萌发.若要确定促进玉米种子萌发的赤霉素溶液的最适浓度,首先进行 大体上确定促进种子萌发的赤霉素浓度.然后再进行具体的实验,实验的具体思路为: . (4)在上述实验中,此实验中重要的无关变量有 (答出一项即可). 54.如图甲为一个长期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示意图;表是对图甲中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的能量流动情况调查结果;图乙是该生态系统中人类对物质与能量的利用情况部分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Pg Pn R X 870.7 369.4 501.3 Y 211.5 20.1 191.4 Z 141.0 61.9 79.1 (单位:×102kJ•m﹣2a﹣1) (1)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有三个,分别是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 .若图甲中的“→”仅表示二氧化碳的流动方向,则不会存在的过程有 (填数字). (2)表中的Pg表示同化作用固定的总能量,Pn表示生物体内储存的能量,则R表示的生物学含义是 ,每平方米每年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102kJ•m﹣2•a﹣1 (3)图乙中缺乏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是 . (4)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在农田生态系统农民除草、治虫的目的是 . 2016-2017学年河北省卓越联盟高二(上)第三次月考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50道题共60分,其中1-30每题1分,31-50每题1.5分.) 1.细胞外液不包括下列中的( ) A.血浆 B.组织液 C.淋巴 D.血液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也称细胞外液,是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组成,其中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 【解答】解:A、血浆属于细胞外液的组成成分,A错误; B、组织液属于细胞外液的组成成分,B错误; C、淋巴属于细胞外液的组成成分,C错误; D、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浆是细胞外液的组成成分,血细胞不属于细胞外液,D正确. 故选:D. 2.图代表肌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X、Y、Z表示三种细胞外液,叙述错误的是( ) A.若饮食过咸,则Y中渗透压会升高 B.X中的大分子物质可通过Z进入Y C.肌细胞的代谢产物可能导致x的pH降低 D.X、Y、Z理化性质的稳定依赖于神经调节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从图中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可判断,x是组织液,y是血浆,z是淋巴.若饮食过咸,则血浆中渗透压会升高;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可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肌细胞的无氧呼吸代谢产物是乳酸可导致组织液的ph略有降低;内环境的稳态调节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并非只有神经调节. 【解答】解:A、图中x是组织液,y是血浆,z是淋巴.若饮食过咸,则血浆中渗透压会升高,A正确; B、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可通过淋巴进入血浆,B正确; C、肌细胞的无氧呼吸代谢产物是乳酸可导致组织液的ph略有降低,C正确; D、内环境的稳态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D错误. 故选:D. 3.某同学在上体育课时进行剧烈运动,此时需要通过一定机制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并释放到血液中的乳酸,由缓冲物质中和以维持酸碱度 B.产热增多使体温升高,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以维持体温稳定 C.消耗葡萄糖增多使血糖浓度降低,通过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进行调节 D.大量流汗导致失水过多,通过减少抗利尿激素分泌进行调节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内环境之所以能保持PH相对稳定的状态是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比如H2CO3 /NaHCO3. 2、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进而升高血糖. 3、水平衡调节中枢是下丘脑,调节水平衡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它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排尿量. 【解答】解:A、剧烈运动时,部分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并释放到血液中,由于血液中有调节酸碱平衡的物质,PH变化不大,处于平衡状态,A正确; B、产热增多使体温升高,通过神经一体液调节以维持体温稳定,B正确; C、运动消耗葡萄糖增多使血糖浓度低,通过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血糖浓度,C正确; D、当人体大量排汗,导致体内水分散失过多时,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通过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进行调节,D错误. 故选:D. 4.如图是突触的亚显微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部位的膜对K+通透性增大 B.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③一定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轴突膜 C.在前膜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过程,需要消耗能量 D.③是突触后膜,其膜内外均存在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 【考点】突触的结构. 【分析】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分析示意图可知:a为突触小体,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需要能量.①突触小泡中含有神经递质,其释放至②突触间隙中是通过胞吐作用,依赖突触前膜的流动性,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③突触后膜,神经递质在没有传送到突触后膜之前就存在于突触间隙的组织液中,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 【解答】解:A、①是突触小泡,其内容物神经递质使b兴奋时,兴奋部位的膜上Na+通道打开,对Na+通透性增大,A错误; B、③为突触后膜,突触后膜一般是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或细胞体膜,B错误; C、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使神经递质释放,其方式为胞吐,利用了细胞膜的流动性,胞吐过程需要消耗能量,C正确; D、特异性受体存在于突触后膜的膜外,D错误. 故选:C. 5.下列有关体温及其调节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安静的时候人体产热以内脏为主 B.在炎热的环境中,机体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C.在寒冷的环境中,机体主要通过增加产热和减少散热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此时产热量多于散热量 D.体温的恒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人体体温调节: (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 (2)机理:产热和散热达到动态平衡. (3)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 (4)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解答】解:A、安静的时候人体产热以内脏为主,A正确; B、在炎热的环境中,机体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B正确; C、在寒冷的环境中,机体主要通过增加产热和减少散热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此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维持体温恒定,C错误; D、体温的恒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D正确. 故选:C. 6.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如图表示刺激时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本题突破口是在图中辨别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并且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是双向的. 【解答】解:神经纤维上的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当受到有效刺激后,改变了膜的通透性,钠离子大量内流,刺激点变为外负内正.局部电流方向是由正电荷流向负电荷,所以在细胞内是由刺激点向两边流动,在细胞外却流向刺激点,即在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可以是双向的,C项符合题意. 7.关于抗体的叙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抗体能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反应 B.抗体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 C.抗体是由B淋巴细胞直接产生并分泌的 D.抗体和特异性抗原结合,产生的免疫反应属于体液免疫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体液免疫过程为: (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 (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2、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其化学本质是免疫球蛋白,因此组成单位是氨基酸. 【解答】解:A、抗体能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反应,A正确; B、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B正确; C、抗体是由浆细胞(效应B细胞)细胞直接产生并分泌的,C错误; D、体液免疫中,抗体和抗原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反应,D正确. 故选:C. 8.当血糖含量发生变化时,神经调节的神经中枢位于( ) A.大脑皮层 B.脊髓 C.上丘脑 D.下丘脑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大脑皮层为人体反射的高级中枢,脊髓为人体反射的低级中枢,构成二者的神经细胞与器官的功能相适应,只能传导兴奋;神经细胞都能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垂体是人体内的内分泌器官,可以合成许多促激素以及生长激素等;下丘脑是大脑基部相对较小的区域,是一高级植物神经中枢(神经部),也是一功能复杂的高级内分泌中枢(分泌部),如可以分泌抗利尿激素和促激素释放激素等,是内分泌腺的枢纽. 【解答】解:下丘脑是血糖调节中枢,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9.如果某患者支配右手的传出神经受损,其他部分完整,则( ) A.针刺左手不会发生缩手反射 B.针刺右手会发生缩手反射 C.针刺左手不会感觉疼痛 D.针刺右手会感觉疼痛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如传出神经受损,即使有较强的刺激人体也不会作出反应,因为效应器接收不到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据此答题. 【解答】解:如果某患者支配右手的传入神经及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则反射弧不完整,因此不会发生缩手反射;但是神经中枢还能把神经冲动经过脊髓的白质上行传导到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形成疼痛感觉. 故选:D. 10.下列物质或结构在元素组成上最相似的一组是( ) A.ATP、DNA、细胞膜 B.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性激素 C.核糖、核糖核酸、核糖体 D.淀粉、淀粉酶、控制淀粉酶合成的基因 【考点】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氨基酸的分子结构特点和通式;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 【分析】糖类的元素组成是C、H、O,脂质的元素组成主要是C、H、O,有的含有N、P,蛋白质的元素组成主要是C、H、O、N,核酸的元素组成是C、H、O、N、P. 【解答】解:A、ATP、DNA均由C、H、O、N、P组成,细胞膜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磷脂,由C、H、O、N、P组成,故A正确; B、甲状腺激素是含I的氨基酸衍生物,组成元素是C、H、O、N、I,生长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组成元素是C、H、O、N,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固醇,组成元素是C、H、O,故B错误; C、核糖属于单糖,组成元素是C、H、O,核糖核酸组成元素是C、H、O、N、P,核糖体中含有核糖体RNA和蛋白质,组成元素主要是C、H、O、N、P,故C错误; D、淀粉属于多糖,组成元素是C、H、O,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组成元素是C、H、O、N,控制淀粉酶合成的基因组成元素是C、H、O、N、P,故D错误. 故选:A. 11.正常人体内的抗体、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它们都是( ) A.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B.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C.在发挥作用后还能保持活性 D.在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激素是内分泌细胞分泌,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多肽、脂质或氨基酸衍生物,与神经系统密切联系.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在细胞内外都能发挥作用,受温度、PH值得影响. 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得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 激素和酶都不是细胞的能量物质和组成物质,有些激素作为信息分子能改变酶的活性从而影响细胞代谢. 【解答】解:A、激素调节属于体液调节,随着血液循环到达相应的组织器官,调节其生理过程;酶在细胞内或分泌到细胞外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组织液(突触间隙);A错误. B、部分激素是蛋白质,部分是脂质等;酶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B错误. C、酶化学反应前后数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激素和神经递质作用后就失去活性;C错误. D、激素和神经递质是信息分子,需要与特定的受体分子结合,酶也需要与特定的分子结合催化化学反应,D正确. 故选:D. 12.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有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两种基本形式.两者的关系是( ) A.前者为主,前者控制后者,后者影响前者 B.前者为主,前者控制后者,后者不影响前者 C.后者为主,后者控制前者,前者影响后者 D.后者为主,后者控制前者,前者不影响后者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通成,但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两种调节方式的特点:神经调节的特点是以反射的形式来实现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体液调节的特点主要是激素随着血液循环送到全身各处而发挥调节作用的.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另一方面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解答】解: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有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两种基本形式.两者的关系是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神经调节控制激素调节,激素的分泌能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如甲状腺激素能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3.记忆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前后,不会发生改变的是( ) A.蛋白质的种类 B.高尔基体的数目 C.中心体的数目 D.细胞膜的面积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关于“细胞分化”,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 (3)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 【解答】解:A、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这会导致mRNA种类的改变,使蛋白质的种类发生改变,A正确; B、浆细胞与记忆细胞相比,浆细胞具有分泌功能,因此所含高尔基体数目增多,B正确; C、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所含中心体数目相同,都只有1个,C错误; D、浆细胞表面有较多的突起,因此其细胞膜面积比记忆细胞大,D正确. 故选:C. 14.抗原进入人体以后,被体液中相应抗体消灭的过程是( ) ①大多数抗原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 ②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再由B细胞呈递给T细胞 ③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 ④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⑤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并产生抗体.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③⑤④ D.②③④⑤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 (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 (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解答】解:①感应阶段,大多数抗原需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以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①正确; ②感应阶段,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②错误; ③感应阶段,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③正确; ④效应阶段,浆细胞产生的抗体能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④正确; ⑤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其中浆细胞能产生抗体,⑤正确. 因此正确的是①③④⑤,其顺序为①③⑤④. 故选:C. 15.顶端优势原理应用于农业生产实例是( ) A.棉花摘心 B.除草剂 C.果树嫁接 D.扦插繁殖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顶芽产生较多的生长素,生长素由顶端向下运输,导致侧芽处的生长素浓度升高,离顶端越近的芽生长素的浓度越高,这种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了侧芽的生长,而顶芽处则由于生长素向下运输,生长素的浓度较低,所以生长的较快,这样就出现了顶芽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而侧芽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摘除棉花的顶心,降低侧芽生长素的浓度,促进侧芽发育成枝条.因此,棉花摘心是顶端优势的原理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的实例. 【解答】解:A、棉花摘心,摘除顶芽,促进侧芽生长成枝条,达到高产的目的,A正确; B、除草剂利用了生长素生理作用两重性,即高浓度抑制生长,B正确; C、果树嫁接属于无性繁殖,C错误; D、柳枝扦插,利用了生长素促进生根的作用,D错误. 故选:AB. 16.下列探究过程使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的是( ) A.果蝇的白眼遗传 B.生长素的发现 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D.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 【考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分析】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在生物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1)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分别侵染细菌,最终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用3H标记氨基酸,探明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 (3)15N标记DNA分子,证明了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4)卡尔文用14C标记CO2,研究出碳原子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即CO2→C3→有机物; (5)鲁宾和卡门用18O标记水,证明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于水. 【解答】解:A、果蝇白眼遗传的探究过程没有使用同位素示踪技术,A错误; B、生长素发现的探究过程没有使用同位素示踪技术,B错误; 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用的是35S和32P分别标记蛋白质和DNA分子,C正确; D、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没有使用同位素示踪技术,D错误. 故选:C. 17.在第一株番茄未受粉的雌蕊柱头涂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在第二株番茄雌蕊正常受粉后去掉发育的种子.结果分别是( ) A.第一株子房发育成无籽果实,第二株果实正常发育 B.第一株子房发育成有籽果实,第二株果实正常发育 C.第一株子房发育成无籽果实,第二株果实停止发育 D.第一株子房发育成有籽果实,第二株果实停止发育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发育,获得无子果实,防止果实、叶片脱落. 传粉后发育中的种子可产生生长素,从而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番茄开花后已经授粉,会产生种子;花蕾期没有授粉,去雄后,在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 【解答】解:(1)未受粉的植物不能形成受精卵,也就是不能形成种子,所以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能够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获得无籽果实; (2)在雌蕊授粉后去掉发育着的种子,则没有种子产生的生长素,果实不能继续发育. 故选:C. 18.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 B.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 C.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 D.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起促进作用,高浓度起抑制作用;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芽、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依次降低;不同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也不同,一般情况下,成熟的细胞对生长素较不敏感,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较敏感. 【解答】解:A、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A正确; B、成熟茎韧皮部的筛管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B正确; C、幼嫩的植物细胞对生长素更敏感,C错误; D、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D正确. 故选:C. 19.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赤霉素促进细胞的生长增殖 B.顶端优势的产生与细胞分裂素有关 C.乙烯促进果实的发育成熟 D.脱落酸不只存在于衰老的植株体内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而促进植株长高,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加,乙烯的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生长素具有促进生长、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促进插条生根等作用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脱落酸在将要衰老、脱落的器官中分布较多. 【解答】解:A、赤霉素促进细胞生长,但不促进细胞增殖,A错误; B、顶端优势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有关,B错误; C、乙烯促进果实成熟,不促进果实发育,C错误; D、脱落酸在将要衰老、脱落的器官中分布较多,幼嫩植株、衰老的植株中都含有,D正确. 故选:D. 20.下列哪种激素在成熟的果实中含量较多( ) A.乙烯 B.赤霉素 C.细胞分裂素 D.生长素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本题是对不同植物激素的作用的考查,回忆不同植物激素的作用,然后结合题干信息进行解答. 【解答】解:A、乙烯的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因此在成熟的果实中含量较多,A正确; B、赤霉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植物生长、果实发育和种子萌发,不能促进果实成熟,B错误. C、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不能促进果实成熟,C错误; D、生长素具有促进生长、促进果实发育、促进插枝生根、防止落花落果的生理功能,D错误; 故选:A. 21.可可西里的藏羚羊保护者研究该地区藏羚羊的数量变化和繁殖情况,他们的研究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中的( ) A.个体 B.种群 C.群落 D.生态系统 【考点】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 【分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①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②组织:由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一群细胞和细胞间质联合在一起构成. ③器官: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 ④系统: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 ⑤个体:由不同的器官或系统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的生物. ⑥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 ⑦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 ⑧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他的无机环境相互形成的统一整体. ⑨生物圈:由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这些生物生活的无机环境共同组成. 【解答】解:种群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可可西里藏羚羊的数量变化和繁殖情况属于种群的特征,因此他们的研究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中的种群层次. 故选:B. 22.在用样方法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取样时常采用五点取样法或等距取样法 B.取样关键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C.不论是调查草本或木本植物的种群密度,样方大小都应该为1m2 D.以所用样方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2、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③样方数量不易太少;④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网状);⑤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解答】解:A、取样时常采用五点取样法或等距取样法,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A正确; B、取样的关键要做到随机取样,减少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B正确; C、草本样方大小一般是1m2,灌木样方大小一般是16m2,乔木样方大小一般是100m2,C错误; D、种群密度为各样方密度平均值,可提高数据的准确性,D正确. 故选:C. 23.某生物学家研究一片草原中的生物群落,他应研究( ) A.草原上的全部植物 B.草原上的全部生物 C.草原上的全部动植物 D.草原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种群水平研究的问题有: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种群的数量变化等,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群落的丰富度、群落的优势种、种间关系、空间结构范围和边界以及群落演替等. 【解答】解:A、草原上的全部植物不是全部生物,A错误; B、生物群落是指该区域的全部生物,故应研究该草原上的全部生物,B正确; C、除草原上的全部动植物外,还应包括微生物等,C错误; D、草原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为生态系统研究的范围,D错误. 故选:B. 24.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的所有梨树为一个群落 B.竹海中的湘妃竹长得高低错落有致,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森林中的植物和动物均有分层现象,而水平方向呈镶嵌分布的只有植物 D.影响森林中植物和动物垂直结构的因素往往是不同的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1、群落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构成生物群落. 2、垂直结构指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许多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 3、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水平方向上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光照变化等造成群落中各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 【解答】解: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的所有梨树为一个物种,是一个种群,A错误; B、竹海中的湘妃竹只是一个种群,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B错误; C、群落中的动植物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在水平方向上动植物的种类也不同,都有镶嵌分布现象,C错误; D、引起森林群落中国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光照、食物和栖息环境,D正确. 故选:D. 25.螳螂属于肉食性昆虫,夏季经常在公园路灯下可发现它们的踪迹.母螳螂和公螳螂交配后会将“夫君”吃掉.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母螳螂和公螳螂是捕食关系 B.调查公园草地上螳螂虫卵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 C.当螳螂的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螳螂的增长率为0 D.公园里有的地方螳螂多,有的地方螳螂少,说明食物会影响群落的空间分布 【考点】种间关系;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1、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1)概念: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法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2)适用范围: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 2、标志重捕法 (1)前提条件: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重捕的概率相等.调查期内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无迁入和迁出. (2)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动物. 【解答】解:A、捕食关系为种间关系,A错误; B、调查虫卵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B正确; C、螳螂的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螳螂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不是0,C正确; D、公园里有的地方螳螂多,有的地方螳螂少,说明食物会影响群落的空间分布,D正确. 故选:A. 26.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是起始条件不同 B.干涸后的池塘发生的演替是属于次生演替 C.群落演替最终都会发展到森林阶段 D.人类活动会改变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解答】解:A、根据概念可知,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是起始条件不同,A正确; B、干涸后的池塘中,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因此发生的演替是属于次生演替,B正确; C、自然条件会影响群落的演替,只有在适宜条件下,才可以演替到森林阶段,C错误; D、人类活动使得群落的演替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正确. 故选:C. 27.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信息传递把生态系统各组分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 B.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必须依赖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C.生态系统中用于传递的信息都是由生物产生的 D.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可通过信息传递实现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分析】1、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化学信息:如生物碱、有机酸等物质;行为信息:如动物的行为.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答】解:A、信息传递存在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之间,把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联系成一个整体,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A正确; B、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它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这个过程就叫做反馈,这种反馈调节必须依赖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B正确; C、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可能来自无机环境,如物理信息中的光,C错误; D、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如森林中的狼和兔相互依据对方气味捕食或躲避来维持生态系统狼和兔数量的稳定,D正确. 故选:C. 28.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其物质是指( ) A.细胞中的蛋白质和核酸 B.组成生物体的各种物质 C.组成生物体的C、H、O、N等元素 D.组成细胞的各种化合物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基本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的循环运动. 【解答】解: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基本元素的循环,不是指化合物的循环,A错误; 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基本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的循环运动,B错误; C、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C、H、O、N、P、S等基本元素,C正确; 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基本元素的循环,不是指化合物的循环,D错误. 故选:C. 29.经测定湖水表层的细菌主要是好氧型细菌和酵母菌,湖底主要是厌氧型细菌和酵母菌,影响微生物垂直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是( ) A.温度 B.光照 C.氧气 D.盐度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本题考查了影响生物生活的主要生态因素,可从好氧型细菌和厌氧型细菌生命活动所需的条件考虑答题. 【解答】解:从题干分析,影响湖水表层和湖底的不同生态因素主要有光照、空气等因素,但由于细菌为异养型生物,故光照影响不大,另外湖水表层的细菌主要是好氧型细菌和酵母菌,而湖底主要是厌氧型细菌和酵母菌,这说明两者不同在于含氧量的差异,湖面接触空气,含氧量高,而湖底含氧量低,故好氧型细菌分布在湖面,而厌氧型细菌分布在湖底,酵母菌为兼性厌氧型,故在湖面和湖底均可. 故选:C. 30.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校园中所有的萱草是一个种群 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 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依然可以发生变化 D.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考点】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特征;群落的演替. 【分析】1、种群是某一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总和,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密度. 2、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其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 (2)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明暗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 3、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物种丰富度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 【解答】解:A、种群是某一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总和,校园中所有的萱草是一个种群,A正确; B、标志重捕法为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研究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B错误; 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还会向着更适应环境变化,C正确; D、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D正确. 故选:B. 31.研究表明,赤霉素(GA)与生长素(IAA)在促进生长等方面具有相似的效应,二者的关系可用如图表示(“+”表示促进,“一”表示抑制),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GA能促进蛋白质水解,使合成IAA的前体物色氨酸增多 B.GA能促进束缚型IAA转化为游离型IAA C.GA能抑制IAA氧化酶的活性,使IAA的含量提高 D.GA通过影响相关基因的表达发挥作用,IAA则直接参与细胞生长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据图示显示了赤霉素和生长素之间的关系,赤霉素(GA)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原因作用原理可能是通过促进生长素的生成,从而促进生长.植物体内IAA含量的多少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GA可通过促进蛋白酶的活性,进而促进蛋白质的水解为生长素的合成提供原料;还可以通过促进束缚型IAA释放出游离型IAA而增加生长素的浓度;另外GA还可以通过降低了IAA氧化酶的活性,阻止IAA的分解,从而延长生长素作用的时间. 【解答】解:A、据图示可知,植物体内IAA含量的多少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GA可通过促进蛋白酶的活性,进而促进蛋白质的水解为生长素的合成提供原料,A正确; B、据图示可知,GA可以通过促进束缚型IAA释放出游离型IAA而增加生长素的浓度,B正确; C、据图示可知,GA还可以通过降低了IAA氧化酶的活性,阻止IAA的分解,从而延长生长素作用的时间,C正确; D、据图和题干可知,赤霉素(GA)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原因可能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其作用原理可能是通过促进生长素的生成,从而促进生长.IAA只起调节代谢的作用,不直接参与细胞生长,D错误. 故选:D. 32.某河流中五年前引进了一种外来植物(甲).跟踪调查发现,五年来,该河流中甲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增加,土著食草鱼类和水草的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减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五年来该河流中甲种群的种内竞争不断增强 B.甲的引进并不能改变该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 C.大量投放土著食草鱼类可有效地控制甲的蔓延 D.该河流中所有的生物和底泥共同组成河流生态系统 【考点】种间关系;种群的数量变动;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甲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增加,而土著食草鱼类和水草的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减少”.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系统. 【解答】解:A、在五年内,河流中甲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增加,导致种内斗争不断增强,种内斗争与种群密度一般成正比,A正确; B、甲的引进后,甲的种群密度越来越大,土著食草鱼类和水草的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减小,已经影响了原有生态系统的结构,B错误; C、因为甲的引进已经导致土著食草鱼类数量的减少,说明土著食草鱼类不能捕食物种甲,投放土著食草鱼类不能抑制甲的蔓延,C错误; D、生态系统包括该区域内所有的生物和生存的环境,包括所有生物、底泥、水及阳光等因素,D错误. 故选:A. 33.如图是高等动物雌性激素分泌及作用机制模式图,A、B、C代表器官,a、b、d、e代表物质,①、②和③代表过程.据图判断不合理的是( ) A.雌性激素是固醇类物质,通过自由扩散跨膜运输后与细胞内的受体结合 B.图中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分泌激素的细胞位于A处 C.血液中雌性激素含量通过反馈调节维持相对稳定 D.该雌性激素通过调节DNA的复制过程调节代谢过程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1、性激素的分级反馈调节: 下丘脑通过释放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则可以促进性腺的活动,合成和释放性激素,当性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这样性激素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 2、性激素的受体在细胞内,性激素是固醇类激素,自由扩散进入细胞,看图可知,进入细胞的性激素影响转录和翻译过程. 【解答】解:A、雌性激素是固醇类物质,通过自由扩散运输,从图中可以看出,雌性激素是进入细胞后发挥作用的,A正确; B、A处为下丘脑,既能分泌激素,又能传导兴奋,B正确; C、通过试题分析可知:C分泌的激素过多,会对A和B的分泌活动有抑制作用,C正确; D、当C分泌的激素与核受体结合以后,是通过影响DNA转录和翻译过程来影响细胞代谢的,D错误. 故选:D. 34.烧伤后的伤口容易化脓的主要原因是受绿脓杆菌的感染,头孢菌素是临床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抗生素.用药前一般会对病人做过敏实验和细菌耐药实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淋巴细胞接受绿脓杆菌刺激后形成的浆细胞会使绿脓杆菌裂解死亡 B.吞噬细胞接受绿脓杆菌刺激后会将相关信息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 C.用药前做耐药实验的原因是抗生素滥用诱导细菌发生耐药突变 D.对头孢菌素过敏的患者使用头孢菌素后机体不再发生免疫反应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 【解答】解:A、效应T细胞会使绿脓杆菌裂解死亡,A错误; B、吞噬细胞接受绿脓杆菌刺激后会将相关信息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B正确; C、用药前做耐药实验的原因是抗生素选择了耐药突变的细菌,C错误; D、对头孢菌素过敏的患者使用头孢菌素后机体会再发生免疫反应,D错误. 故选:B. 35.如图示黄化燕麦幼苗中生长素相对含量的分布,据所学知识和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长素主要在生长活跃的部位合成 B.b点所对应的细胞体积比a点所对应的细胞体积大 C.a点对应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d点可能会抑制d点细胞的生长 D.a点生长素浓度较高是由b、c点细胞合成的生长素运输到a点所致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分析题图可知,a点是芽尖分生区部位的细胞,该区细胞分裂能力较强,主要进行细胞分裂,细胞生长不明显,b是芽尖下部伸长区细胞,细胞发生了生长,体积增大;生长素的运输是极性运输,即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不能倒过来;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芽、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依次降低,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生长素浓度过高会起抑制作用. 【解答】解:A、生长素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等生长旺盛的部位,A正确; B、a点是芽尖分生区部位的细胞,b是芽尖下部伸长区细胞,与a点相比,b点细胞发生了生长,体积增大,B正确; C、d点细胞是根细胞,根细胞对生长素敏感,若将a点对应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d点对应的细胞,可能会因为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生长,C正确; D、生长素的运输是极性运输,只能从a向b、c运输,不能倒过来,D错误. 故选:D 36.番茄果实成熟过程中,乙烯释放量、果实色素积累及细胞壁松弛酶活性变化规律如图.从该图可得出乙烯能促进( ) ①细胞壁松弛酶活性升高 ②果实色素积累 ③番茄果实发育 ④番茄果实成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乙烯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在果实成熟过程中,细胞壁松弛酶活性、色素含量都增加. 【解答】解:从图中曲线可看出,乙烯合成量的增加,导致细胞壁松驰酶活性增强,果实色素含量增加,促进果实成熟,而生长素才能促进番茄果实发育. 故选:B. 37.如图表示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间的关系,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 A.图中a表示生态系统,b表示群落,c表示种群,d表示个体 B.一片鱼塘中所有的动、植物可用c表示 C.b的未来发展趋势可通过年龄组成来预测 D.d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考点】种群的特征;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若a、b、c、d表示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间的关系,则a是个体,b是种群,c是群落,d是生态系统. 【解答】解:A、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外延依次增大,与题图模型不相符,A错误; B、一片鱼塘中所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共同形成一个群落,B错误; C、种群的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未来发展的趋势,C正确; D、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D错误. 故选:C. 38.鱼鳞藻和脆杆藻是鱼类的饵料,微囊藻会产生有毒物质污染水体.某研究小组调查了当地部分湖泊营养化程度对藻类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用取样调查的方法可测定藻类的种群密度 B.富营养化水体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C.若该水体出现了“水华”现象,将对鱼鳞藻的影响最大 D.当水体达到中营养化时,可以利用脆杆藻控制微囊藻的数量,净化水体 【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 【分析】分析图形,在中营养化水体中,脆杆藻数目较多,在富营养化水体中微囊藻的数量多,说明三种藻类是竞争关系.在富营养化水体中,鱼鳞藻的数量最少,说明其适应性最弱,脆杆藻不适宜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生存,不能用脆杆藻来控制富营养化水体中微囊藻的数量. 【解答】解:A、藻类属于低等植物,可以用取样调查的方法测定其种群密度,A正确; B、在中营养化水体中,鱼鳞藻、脆杆藻等数目较多,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鱼类),B错误; C、在富营养化水体中,鱼鳞藻的数量最少,说明其适应性最弱,若该水体出现了“水华”现象,将对鱼鳞藻的影响最大,C正确; D、脆杆藻适宜在中营养化水体中生存,因此能用脆杆藻来控制中营养化水体中微囊藻的数量,D正确. 故选:B. 39.如图中曲线Ⅰ表示某种群的出生率,曲线Ⅱ表示其死亡率则( ) A.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是a点对应的时期 B.c点时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环境容纳量 C.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变化受食物的影响 D.种群在c点之前呈“J”型曲线增长,c点之后呈“S”型曲线增长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由图可知,某种群迁入适宜环境后,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多,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种群的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J”型曲线增长率不变,“S”型曲线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 【解答】解:A、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应该是增长率最大的时候,由图可知a点之前增长率比a点时要大,所以增长的更快,A错误; B、c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增长率为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环境容纳量,B正确; C、曲线只表明了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变化,不能得出种群数量变化受食物的影响,C错误; D、由图可知,种群在c点之前增长率一直下降,增长曲线不是“J”型曲线,因为“J”型曲线增长率不变,c点之后增长率小于零,种群数量下降,也不为,“S”型曲线,D错误. 故选:B. 40.如图①~④分别表示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为小麦与杂草 B.②为大小两种草履虫 C.③为大豆与根瘤菌 D.④为细菌与噬菌体 【考点】种间关系.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①~④分别表示捕食、竞争、共生和寄生关系,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分析题图,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解:A、小麦与杂草之间是竞争关系而不是捕食关系,A错误; B、大小两种草履虫属于不同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为争夺营养和空间而发生竞争关系,B正确; C、大豆与根瘤菌属于共生关系,对双方都有利,C正确; D、细菌与噬菌体属于寄生关系,噬菌体利用细菌的营养物质进行大量繁殖,D正确. 故选:A. 41.为了减小某种昆虫对农作物的危害,人们引入了专门捕食这种昆虫的蜘蛛.如图是对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下列各项解释中正确的是( ) A.在Ⅱ期间,蜘蛛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食物不足 B.在Ⅰ期间,若针对害虫施以杀虫剂,蜘蛛的数量将会增加得更快 C.在Ⅱ期间,害虫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食物不足 D.在Ⅲ期间,两个种群之间不再发生相互作用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由图可知:蜘蛛和害虫之间为捕食关系,所以I期间由于食物充足蜘蛛数量增加较快;而在Ⅱ期间主要是由于食物不足,蜘蛛数量下降;在Ⅲ期间,两种群之间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 【解答】解:A、在Ⅱ期间,蜘蛛数量随着害虫数量减少而减少,所以主要原因是食物不足,A正确; B、在Ⅰ期间,若针对害虫施以杀虫剂,会使害虫的数量降低,因而蜘蛛的数量增加会减慢,B错误; C、在Ⅱ期间,害虫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蜘蛛的捕食,C错误; D、在Ⅲ期间,两个种群之间仍然存在相互作用,使两种群之间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D错误. 故选:A. 42.下表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五个种群(存在着营养关系)的能量调查情况,图①~④是根据该表数据作出的一些分析,其中与表中数据不相符合的( ) 种群 甲 乙 丙 丁 戊 能量 2.50 13.30 9.80 0.28 220.00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种间关系. 【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分析表格数据,构建模型图,对比分析作出判断. 【解答】解:①分析表格数据可知,乙、丙之间的传递率大于50%,与能量的传递率在10%到20%之间矛盾,所以乙、丙应在同一营养级上.所以①与表中数据不符合. ②与表中数据符合. ③由①已经判断出乙、丙应在同一营养级上,属于竞争关系,不属于捕食关系.所以③与表中数据不相符. ④甲、丁去掉后,乙、丙失去了天敌,竞争激烈,可能一方占优势,另一方被淘汰.所以④与表格数据符合. 综上所述,与表格数据不符合的模型有①③. 故应选A. 43.分析如图所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简图,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碳以CO2形式进入生物群落又以CO2的形式离开生物群落返回无机环境 B.生物圈的物质是自给自足的,能量是需要不断补充的 C.D中包含的生物可能处于食物链的最高营养级 D.能量①②③④的总和一定小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传递形式为有机物. 【解答】解:A、看图可知:碳以CO2形式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又以CO2的形式离开生物群落返回无机环境,A正确; B、对于生态系统的功能来讲,物质循环是可以自给自足的,而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是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故能量是需要不断补充,B正确; C、看图可知:A、B、C都有一部分能量流向了D,D可能是分解者,C错误; D、各级消费者的能量都是直接或者间接来自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况且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并不是完全传递给消费者,生产者自己也会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部分同化的能量,故各级消费者的能量总和一定小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D正确. 故选:C. 44.在如图食物网中α表示鸟的食物中动物性食物所占比例,若要使鸟体重增加x,最多需要生产者量为y,那么x与y的关系可表示为( ) A.y=90ax+10x B.y=25ax+5x C.y=20ax+5x D.y=100ax+10x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图中草为第一营养级,虫为第二营养级,鸟为第二、第三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解答】解:已知a表示鸟的食物中动物性食物所占的比例,则1﹣a表示鸟的食物中植物性食物所占的比例.要求使鸟体重增加x,最多需要生产者量y,则能量流动效率应该取最小值10%,据此可以列式y=ax÷10%÷10%+(1﹣a)x÷10=100ax+10x﹣10ax=90ax+10x. 故选:A. 45.如图①②③表示人体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三种主要方式.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缓慢,方式③传递迅速 B.方式③的信息传递不通过体液 C.体温调节可能涉及①②③三种传递方式 D.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都经过血液循环,存在反馈调节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区别: 作用途径不同,神经调节通过的途径是反射弧,体液调节途径是体液的运输. 反应速度不同,神经调节速度快,体液调节速度较慢. 作用范围不同,神经调节范围局限,体液调节范围广泛. 作用时间不同,神经调节延续时间短,体液调节延续时间长.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方式①是人体内的内分泌腺分泌激素进行信息传递;方式②是下丘脑﹣垂体分泌激素进行信息传递;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都经过血液循环,传递速度慢,存在反馈调节;方式③是神经调节,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 【解答】解:A、方式①②是激素调节,通过体液运输,因此信息传递缓慢,方式③是神经调节,途径是反射弧,信息传递迅速,A正确; B、方式③的信息传递,要经过突触,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突触间隙的液体是组织液,B错误; C、体温调节为神经﹣体液调节,包括①②③三种传递方式,C正确; D、方式①②属于激素调节,传递的途径是体液,信息传递都经过血液循环,调节的方式是反馈调节,D正确. 故选:B. 46.如图曲线表示正常成年人血液中化学物质(X)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如果X代表血糖,在a→b时段血糖浓度的升高主要是因为肝糖原分解,则b→c的变化过程与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上升有关 B.如果X代表抗利尿激素,c→d时段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增大 C.如果X代表CO2,c→d时段,呼吸强度增加 D.如果X代表甲状腺激素,则分级调节过程可表示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据图分析,a﹣b段由于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使得血糖浓度升高;b﹣c段,胰岛素分泌量增加,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存储,使得血糖浓度下降;c﹣d段,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使得血糖升高. 2、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解答】解:A、如果X是血糖,在a→b时段血糖浓度的升高主要是肝糖原的分解,肌糖原不能分解.b→c时段血糖含量下降主要是胰岛素发挥作用降血糖的结果,A错误; B、如果X是抗利尿激素,c→d时段表示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B正确; C、如果X是CO2,c→d段时,CO2浓度增大,呼吸作用增强,CO2作为化学物质参与调节的过程属于体液调节,最终使呼吸作用增强,C正确; D、如果X代表甲状腺激素,则分级调节过程可表示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D正确. 故选:A. 47.如图表示某种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机体内环境中某种激素的含量变化或生态系统中种群数量的变化,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食物缺碘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增加食物 池塘中鱼群数量 C.营养不良 血浆的量 D.进食 促胰液素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据图分析,环境变化后,激素或者种群数量增加.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降低时,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增加,从而使血液中甲状腺激素不致过少. 【解答】解:A、当机体缺碘时,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减弱,导致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合成和分泌增加,A正确; B、增加食物,则由于环境容纳量增加,池塘中鱼群数量增加,B正确; C、营养不良,则血浆蛋白不足,血浆渗透压下降,含量下降,C错误; D、机体进食后,随着酸性食糜进入小肠,可刺激小肠粘膜不断释放促胰液素,促胰液素主要作用于胰腺小导管的上皮细胞,使胰液的分泌量大为增加,进而分泌大量的水分和碳酸氢盐,D正确. 故选:C. 48.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方法与注意事项中,不正确的是( ) A.计数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法 B.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苗准确计数 C.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时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 D.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 【考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分析】养分、空间、温度和有毒排泄物等是影响种群数量持续增长的限制因素.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盖玻片下,培养液厚度为0.1mm,可算出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总数的公式:2.5×104x(x为小方格内酵母菌数). 【解答】解:A、计数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法,A正确; B、应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数量进行计算,则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不对,B错误; C、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时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C正确; D、养分、温度,PH,有害物质的积累等都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D正确. 故选:B. 49.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2,4﹣D进行了如下实验:①配制不同浓度的2,4﹣D溶液共6组;②选取生理状况相同的桂花枝条,均分6组,将插条下端分别浸泡在不同浓度的2,4﹣D溶液中,10分钟后取出,进行无土栽培;③一段时间后取出,统计每组枝条生根数目并计算平均值,结果如表: 2,4﹣D浓度(mol/L) 0 10﹣15 10﹣14 10﹣13 10﹣12 10﹣11 生根平均值 2.0 3.8 7.2 9.4 15.1 20.3 根据以上实验,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A.促进桂花枝条生根的2,4﹣D最适浓度是10﹣11 mol/L B.一定浓度的2,4﹣D溶液对枝条生根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C.超过一定浓度的2,4﹣D溶液对枝条生根有抑制作用 D.相同浓度的2,4﹣D溶液和生长素溶液对枝条生根的作用相同 【考点】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分析】由表格分析可知,以2,4﹣D溶液浓度为0作为对照组,其他组为实验组,从生根数可知表格所示浓度范围2,4﹣D溶液对植物生根具有明显促进作用,没有体现2,4﹣D 溶液对植物生根有抑制作用,不能确定最适浓度;题干中没有涉及有关生长素的实验,不能说明相同浓度的2,4﹣D溶液和生长素溶液对插枝生根的作用相同. 【解答】解:A、从表格分析可知,没有体现2,4﹣D 溶液对植物生根有抑制作用,不能确定最适浓度,A错误; B、表中可以看出,以2,4﹣D溶液浓度为0作为对照组,一定浓度的2,4﹣D溶液对植物生根具有明显促进作用,B正确; C、表中没有浓度能体现2,4﹣D 溶液对植物生根有抑制作用,C错误; D、题中没有涉及有关生长素的实验,不能说明相同浓度的2,4﹣D溶液和生长素溶液对插枝生根的作用相同,D错误. 故选:B. 50.如图为生态系统中部分能量流动情况示意图,①②③④⑤⑥各代表一定能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从能量关系来看①≥②+⑤ B.含碳有机物是图中各种能量的载体 C.一般情况下,次级消费者增加lkg,生产者至少增加25kg D.③/②代表第二营养级流人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分析图解可知,图中标号①②③④分别表示被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⑤⑥表示生产者和初级消费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并且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①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能量在流动过程中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并且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之间. 【解答】解:A、①表示输入生态系统总的能量,②表示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⑤被分解者分解的能量,除此之外,生产者还应该有自身呼吸所消耗的能量和未被利用的能量,所以从能量关系来看①一定大于②+⑤,A错误; B、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均储存在含碳有机物中,B正确; C、一般情况下,次级消费者增加lkg,生产者至少消耗的量,应该按能量传递效率的最大值20%计算,生产者至少增加=1÷20%÷20%=25kg,C正确; D、能量传递效率是指上下两个营养级之间的同化量之比即③/②,D正确. 故选:A. 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40分) 51.春天日照逐渐延长时,鸟类大多数进入繁殖季节.调节鸟类繁殖活动的图解如图: 请回答: (1)机体中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分泌激素的细胞位于 下丘脑 . (2)上面图解中的A,B,C 分别代表由下丘脑,垂体和性腺分泌的物质,其中A、B分别是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和 促性腺激素 .C进入血液后,通过 反馈 作用来调节下丘脑和垂体中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3)据图判断,若要验证B 的生理作用 不能 (能、不能)用去除性腺的鸟作为实验动物,其原因是 鸟去除了性腺,失去丁促性腺激素作用的器官,无法验证该激素的生理作用 .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 据图分析,鸟类的繁殖有传入神经的参与,说明有神经调节;与性腺相关,说明有性激素的参与,有体液调节;由图可以看出性腺分泌的性激素受下丘脑和垂体的分级调节,联想所学的知识点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可以得出:A是促性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性激素,C是性激素.激素的分级调节的机制是反馈调节. 【解答】解:(1)机体中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分泌激素的细胞位于下丘脑. (2)从图中不难看出A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性腺激素,C是性激素,性激素进入血液后又通过反馈作用来调节下丘脑和垂体中激素合成和分泌. (3)鸟去除了性腺,失去了促性腺激素作用的器官,无法验证该激素的生理作用,因此不能用去除性腺的鸟作为实验动物来验证B的生理作用. 故答案为: (1)下丘脑 (2)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性腺激素 反馈 (3)不能 鸟去除了性腺,失去丁促性腺激素作用的器官,无法验证该激素的生理作用 52.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枯草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有机物为食,过几天后放入大草履虫,再过一段时间后,放入双小核草履虫,它们均以枯草杆菌为食.三种生物在浸出液中数量的增减情况用图中A、B、C曲线表示,据图分析回答. (1)枯草杆菌和草履虫之间构成 捕食 关系,两种草履虫之间构成 竞争 关系. (2)A、B两条曲线分别表示 枯草杆菌 、 双小核草履虫 的数量变化情况. (3)曲线C在c~d段下段的原因是 双小核草履虫与大草履虫竞争资源 . (4)曲线A在a~b段下降的原因是 大草履虫数量增多 . 【考点】种间关系. 【分析】由题意“它们均以枯草杆菌为食”,枯草杆菌和草履虫之间是捕食关系,而两种草履虫因为食物和烧杯这一空间的共性而构成竞争关系.一般地说,捕食者和被捕食者间,生物数量较多者为被捕食者,生物数量较少者为捕食者,所以由图中纵坐标和曲线位置知A为枯草杆菌,C捕食A,又因为“再过一段时间后”,即双小核草履虫加入的最晚,所以B表示双小核草履虫,则C表示大草履虫. 【解答】解:(1)根据题干信息,草履虫以枯草杆菌为食,则枯草杆菌和草履虫的关系是捕食;两种草履虫都以枯草杆菌为食物,属于竞争关系. (2)根据加入生物的先后顺序,A、C两曲线分别表示枯草杆菌和大草履虫的数量变化情况. (3)曲线C在cd段下降的原因是双小核草履虫与大草履虫争夺食物,前者占优势,适者生存,后者被淘汰. (4)曲线A在ab段下降的原因是大草履虫加入后大量繁殖,以枯草杆菌为食,导致枯草杆菌减少. 故答案为: (1)捕食 竞争 (2)枯草杆菌 双小核草履虫 (3)双小核草履虫与大草履虫竞争资源 (4)大草履虫数量增多 53.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如图表示赤霉素与生长素对茎生长的作用机理,请回答有关问题: (1)从图中的作用机理可以看出,赤霉素对茎生长的作用是通过调节生长素的量得以实现的,由此可推知图中X表示 抑制 作用.从图中可以看出赤霉素与生长素之间的作用关系表现为 协同作用 . (2)遗传学研究表明,赤霉素对矮生玉米的作用效果明显,而对正常株高玉米的作用效果不明显.可见,控制玉米茎秆高度的基因可能与 赤霉素的合成 有关. (3)赤霉素一个重要作用是能打破种子的休眠,促进种子萌发.若要确定促进玉米种子萌发的赤霉素溶液的最适浓度,首先进行 预实验 大体上确定促进种子萌发的赤霉素浓度.然后再进行具体的实验,实验的具体思路为: 在预实验的基础上配制一系列浓度梯度的赤霉素溶液,选取同等数量的发育相同的玉米种子,分别浸泡在不同浓度的赤霉素溶液中,处理相同的时间,在相同的环境中培养 . (4)在上述实验中,此实验中重要的无关变量有 植物自身产生的激素、赤霉素处理的时间 (答出一项即可).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据图分析可知,赤霉素能促进色氨酸合成生长素,从而促进细胞生长.赤霉素与生长素都能促进茎秆的伸长,表现为协同作用.赤霉素通对生长素的分解起什么作用,图中没有明确给予答案,但是赤霉素也能促进细胞的伸长,可推测赤霉素是抑制生长素的分解.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解答】解:(1)图中所示信息可知,赤霉素通过促进色氨酸合成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进而可确定赤霉素对生长素的分解具有抑制作用.从图中可以看出赤霉素与生长素都可使细胞伸长,它们之间表现为协同关系. (2)赤霉素的合成或合成赤霉素的酶可能影响控制玉米茎杆高度的基因的表达,所以赤霉素对矮生玉米的作用效果明显,而对正常株高玉米的作用效果不明显. (3)若要确定促进玉米种子萌发的赤霉素溶液的最适浓度,首先进行预实验大体上确定促进种子萌发的赤霉素浓度.然后再进行具体的实验,实验的具体思路为:在预实验的基础上配制一系列浓度梯度的赤霉素溶液,选取同等数量的发育相同的玉米种子,分别浸泡在不同浓度的赤霉素溶液中,处理相同的时间,在相同的环境中培养. (4)在上述实验中,此实验中重要的无关变量有植物自身产生的激素、赤霉素处理的时间等. 故答案为: (1)抑制 协同作用 (2)赤霉素的合成 (3)预实验 在预实验的基础上配制一系列浓度梯度的赤霉素溶液,选取同等数量的发育相同的玉米种子,分别浸泡在不同浓度的赤霉素溶液中,处理相同的时间,在相同的环境中培养 (4)植物自身产生的激素、赤霉素处理的时间 54.如图甲为一个长期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示意图;表是对图甲中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的能量流动情况调查结果;图乙是该生态系统中人类对物质与能量的利用情况部分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Pg Pn R X 870.7 369.4 501.3 Y 211.5 20.1 191.4 Z 141.0 61.9 79.1 (单位:×102kJ•m﹣2a﹣1) (1)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有三个,分别是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 化石燃料的燃烧 .若图甲中的“→”仅表示二氧化碳的流动方向,则不会存在的过程有 ③④⑦ (填数字). (2)表中的Pg表示同化作用固定的总能量,Pn表示生物体内储存的能量,则R表示的生物学含义是 生态系统中各生物成分的呼吸量 ,每平方米每年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870.7 ×102kJ•m﹣2•a﹣1 (3)图乙中缺乏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是 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 (4)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在农田生态系统农民除草、治虫的目的是 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更多的流向水稻 .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据图分析:图甲表示碳循环示意图,A和D箭头双向的,则D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A是生产者,再根据A→B,确定B为消费者,剩下C分解者.图乙中,X表示生产者,Y表示初级消费者,Z表示次级消费者.图丙分析,牧草属于生产者,牛属于初级消费者,人属于次级消费者;人类在草原上放养牲畜的目的是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解答】解:(1)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有三个,分别是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和化学燃料的燃烧.图甲中的过程③④⑦表示碳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在生态系统中传递,不能表示二氧化碳的流动方向. (2)乙表中的Pg表示同化作用固定的总能量,Pn表示生物体内储存的能量,又R=Pg﹣Pn,则R表示生态系统中各生物成分的呼吸量.每平方米每年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870.7×102kJ. (3)图丙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若添上分解者可以构成生物群落.再添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可以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4)在农田生态系统农民除草、治虫的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更多的流向水稻. 故答案为: (1)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化石燃料的燃烧 ③④⑦ (2)生态系统中各生物成分的呼吸量 870.7 (3)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4)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更多的流向水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