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集宁一中西校区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年级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将生长素能透过的明胶插在幼苗尖端与其下部之间,如图所示。给予单侧光照射一段时间后,幼苗将 A. 直立生长 B. 不生长 C. 向光弯曲生长 D. 背光弯曲生长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胚芽鞘的生长具有弯向光源生长的特性,而胚芽鞘尖端为感光部位.由于生长素能透过明胶,所以生长素能通过明胶向胚芽鞘基部运输。‎ ‎【详解】给予幼苗尖端单侧光照射,尖端能感受光刺激,从而使生长素从向光一侧往背光一侧进行横向运输;且生长素能透过插在幼苗尖端与其下部之间的明胶,所以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没有受到影响,因此,幼苗将向光弯曲生长,所以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和植物向光弯曲生长的原因。‎ ‎2.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器官或系统,①②表示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B. 血浆中的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参与有氧呼吸至少穿过3层磷脂分子层 C. ②表示重吸收作用 D. 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结合题意,分析题图,与外界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交换的主要器官Ⅰ表示肺;从体外获得营养物质的系统Ⅱ表示消化系统;将体内代谢废物排出体外且能将有用的成分重吸收回体内的器官Ⅲ表示肾脏,则Ⅳ表示皮肤。‎ ‎【详解】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时,气体从血浆进入到肺泡,需要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A正确;‎ 若血浆中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有氧呼吸,至少穿过毛细血管壁(2层膜)、组织细胞的细胞膜(1层膜)2层线粒体膜,共计5层膜,10层磷脂分子层,B错误;‎ 肾小管通过重吸收,将原尿中的水分、葡萄糖氨基酸等有用的小分子或离子重新摄取回内环境中,C正确;‎ 人体通过皮肤,将水分、尿素等代谢废物排出体外,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关键在于区分题图中三条从内环境中将物质排出到体外的途径和两条途径将物质从体外吸收进入体内。‎ ‎3. 在血液生化六项检查的化验单上,每种成分的参考值即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对此,不正确的理解是( )‎ A. 内环境稳态不是恒定的,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B. 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的稳定状态 C. 年龄、性别等个体差异会导致内环境的成分存在差异 D. 该变化范围主要考虑了化验结果的误差 ‎【答案】D ‎【解析】‎ 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健康人的内环境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因此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的稳定状态,不是恒定的,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A、B项正确;年龄、性别等个体差异会导致内环境的成分存在差异,C项正确;由于细胞代谢的不断进行,机体细胞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所以内环境每一种成分在一定范围内波动,D项错误。‎ ‎【考点定位】内环境稳态 ‎4.下图表示人体组织细胞与细胞外液发生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组织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从内环境排出体外要经过循环、泌尿系统 B. ①代表血液,②代表组织液,③代表淋巴 C. 组织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多数是血浆 D. 激素、氨基酸、胰蛋白酶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题图可知,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淋巴。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主要是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和组织液之间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通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形成血浆。‎ ‎【详解】A、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要经组织液、血浆等,从内环境排出体外要经过循环系统、泌尿系统,A正确;B、①是血浆,不是血液,血液包含血细胞,血浆不包含血细胞,B错误;C、组织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大多数是组织液,而不是血浆,C错误;D、激素、氨基酸属于内环境成分,胰蛋白酶是消化液,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D错误。故选A。‎ ‎5.人体的健康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调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胸腺既能分泌激素,也是T淋巴细胞成熟场所 B. 神经递质既能作用于神经细胞,也能作用于腺体细胞 C. 肾上腺素既属于激素,也是一种神经递质 D. 浆细胞既能分泌抗体,也能增殖分化成记忆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效应器指的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者腺体。肾上腺素是肾上腺激素中主要的一种,也是神经未梢释放的一种神经递质。‎ ‎【详解】A、胸腺是T林巴细胞成熟的场所,且胸腺可以分泌胸腺激素,A正确;‎ B、反射弧的效应器指的是传出神经未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者腺体,因此神经递质既能够作用于神经细胞,也能够作用于腺体细胞,B正确;‎ C、肾上腺素既是一种动物激素,又可作为神经递质,C正确;‎ D、浆细胞可以分泌抗体,但是没有分裂能力,D错误。‎ 故选D。‎ ‎6.下图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刺激c点,检测各位点电位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若检测到b、d点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双向传递的 B. 兴奋由c传导到e时,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C. a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是由于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 D 电表①不偏转,电表②偏转两次方向相反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可知,a在最左侧神经元上,b、c、d在同一神经元上,e在最右侧神经元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的,在神经元间是单向传递的,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向是向右,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详解】A. 刺激c点,若检测到b、d点都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可以双向传导的,A正确;‎ B. 兴奋由c传递到e时需要通过突触结构,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B正确;‎ C. 刺激c点,a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是因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C错误;‎ D.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但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因此刺激c 点,兴奋不能传递到a神经元,电表①不偏转,但兴奋可向右传导,因此电表2偏转两次,D正确。‎ ‎7.内环境中性激素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主要与性激素的负反馈调节和分级调节有关。为探究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对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是否存在负反馈调节,下列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小白鼠的处理恰当的是( )‎ ‎①注射适量的促性腺激素 ②进行手术并切除性腺 ③不手术 ‎④注射适量的生理盐水 ⑤进行手术不切除性腺 ⑥不注射 A. 实验组:②①;对照组:④⑤ B. 实验组:①③;对照组:⑥③‎ C. 实验组:②①,对照组:②④ D. 实验组:④⑤;对照组:①⑤‎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呈现的实验目的“探究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对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是否存在负反馈调节”可知,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排除性激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对实验动物是否注射促性腺激素,因变量是检测实验动物内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据此和依据实验设计遵循的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原则来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设置。‎ ‎【详解】依题意可知: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是否注射促性腺激素为自变量,因变量是测定小鼠体内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为了排除小鼠体内产生的性激素对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负反馈调节作用,所以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都应切除性腺,只是实验组小鼠要注射适量的促性腺激素,对照组小鼠只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综上分析,实验组处理为②①,对照组处理为②④。‎ 故选C。‎ ‎8.下列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 )‎ A. 唾液中的溶菌酶分解细菌和接种牛痘预防天花 B. 胃液呈强酸性,能抑制、杀死细菌和服用小儿麻痹糖丸 C. 白细胞的吞噬作用、皮肤的屏障作用均对多种病原体具有预防作用 D. 吞噬细胞摄取并处理抗原,然后呈递给T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非特异性免疫包括两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的防护作用、杀菌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的杀菌作用。‎ ‎【详解】接种牛痘预防天花属于特异性免疫,A错误;服用小儿麻痹糖丸预防小儿麻痹症,属于特异性免疫,B错误;白细胞的吞噬作用、皮肤的屏障作用均对多种病原体具有预防作用,这些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C正确;吞噬细胞摄取并处理抗原,然后呈递给T细胞,属于特异性免疫,D错误。‎ ‎【点睛】唾液、泪液、胃液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但都不是体液,而属于黏膜的分泌物,是第一道防线。‎ ‎9.下图表示机体内生命活动调节的途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该图示可以说明神经系统可调控内分泌系统的活动 B. 感受器→①→下丘脑→⑦→内分泌腺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C. ①过程既有电信号的传导又可能有化学信号的传递 D. 如果内分泌腺为胰岛,则⑥的增加可引起③和④的减少 ‎【答案】D ‎【解析】‎ ‎【分析】‎ ‎1、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活动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图中所示过程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由图可知,内分泌腺受④和⑦两个过程控制。‎ ‎2、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又是植物性神经功能十分重要的中枢。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后叶释放。‎ ‎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纽。‎ ‎【详解】A、由⑦过程可知,神经系统可调控内分泌系统的活动,A正确;‎ B ‎、由感受器、①、下丘脑、⑦和内分泌腺组成机体内的能完成某一反射活动的反射弧,其中神经末梢和内分泌腺属于效应器,B正确;‎ C、①过程中,兴奋从感受器通过传入神经、突触结构传递到下丘脑,所以既有电信号的传导又可能有化学信号的传导,C正确;‎ D、内分泌腺如果为胰岛,则分泌激素是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无反馈抑制作用,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途径方面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下丘脑在内环境稳态调节过程中的生理作用;同时要求掌握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10.下列有关糖代谢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 ‎ A. 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⑤、⑥、⑦等过程 B. 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①、③过程 C. 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过程 D. ②过程可发生在肌肉、肝脏细胞中 ‎【答案】A ‎【解析】‎ ‎【详解】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能促进:④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⑤葡萄糖氧化分解供能,⑥多余葡萄糖合成糖原储存,⑦多余葡萄糖转化为脂肪、氨基酸等;从而降低血糖浓度,故A正确;B错误;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能促进:②肝糖原再分解为葡萄糖,③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升高血糖浓度,故C错误;胰高血糖素只作用于肝细胞,促进肝糖原分解,不作用于肌细胞,不使肌糖原分解,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糖代谢和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和曲线分析能力。‎ ‎11.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植物激素能给细胞传递调节代谢的信息 B. 生长素由顶芽向侧芽的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 C. 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的一类化学物质 D. 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含量很少 ‎【答案】B ‎【解析】‎ 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A正确;生长素由顶芽向侧芽的极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即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的一类化学物质,在植物体内含量很少,C、D正确。‎ ‎12.下列有关种群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其个体数量将不断增多 B. 种群增长曲线为“J”型时,其种群增长率是先增大后减小 C.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的多少可用丰富度表示 D. 森林中各种生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是由光照决定的 ‎【答案】C ‎【解析】‎ 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其个体数量在一段时间内维持相对稳定,A错误。种群增长曲线为“J”型时,其种群增长率是一直不变的,B错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的多少可用丰富度表示,C正确。森林中植物的垂直分层是由光照决定的,但动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是由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决定的,D错误。‎ 点睛: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的增长率是一直不变的,而“S”型增长率是一直下降的。‎ ‎13.下列有关群落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两种演替经历的阶段不完全相同 B. 次生演替的速度一般比初生演替快 C. 两种演替一般都朝向与环境相适应的方向进行 D. 两种演替总会使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增大、结构更复杂 ‎【答案】D ‎【解析】‎ 初生演替的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侵入定居阶段、竞争平衡阶段、相对稳定阶段;次生演替会经历哪些阶段,决定于外界因素作用的方式和作用的持续时间,与初生演替过程所经历的阶段不完全相同,A正确;次生演替是在原有植被已被破坏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与初生演替相比,次生演替的速度快,B正确;两种演替一般都朝向与环境相适应的方向进行,C 正确;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但是也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两种演替也不一定使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增大、结构更复杂,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群落的演替,要求学生识记演替的类型、演替的方向和演替的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 ‎14.下列有关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种群数量增加至K值时,其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B. 池塘中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C. 森林生态系统的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一般能够长期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D. 在人工生态林中适当增加植物的种类,可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答案】B ‎【解析】‎ 种群数量增加至K值时,其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A正确;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B错误;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较高,能长期处于稳定状态,C正确;在人工生态林中适当增加植物的种类,增加了物种数目,可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正确。‎ ‎15.群落中的不同种群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关系,这些种间关系可用不同的曲线表示出来。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鹰与鼠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①表示,其中曲线b表示鹰种群的数量变化 B. 噬菌体与细菌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①表示,二者分开一方有利 C. 大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②表示,二者分开彼此有利 D. 森林中猞猁和雪兔的关系可用图③表示,曲线a代表猞猁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①表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故;②表示“同生共死”的互利共生关系;③表示“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 ‎【详解】A、鹰与鼠属于捕食关系,可用图①表示,从变化趋势看,先到波峰的a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b为捕食者,则a表示鼠,b表示鹰,A正确;  B、T2噬菌体与细菌的种间关系表示寄生关系,而图①表示捕食关系,B错误;  C、大豆与根瘤菌是互利共生的关系,可用图②表示,二者分开彼此不利,C错误;  D、森林中猞猁和雪兔的关系是捕食关系,可用图①表示,先到波峰的a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b为捕食者,曲线b代表猞猁,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以曲线图为载体,考查种间关系,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判断能力,属于中档题。‎ ‎16.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光照有关 B. 动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有关 C. 植物群落水平结构与地形有关 D. 动物群落水平结构与海拔高度无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光照有关,A正确。动物群落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提供的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关,B正确。植物群落水平结构与地形、盐碱度、光照强度、水分等有关,C正确。动物群落水平结构与海拔高度有关,D错误。故选D。‎ ‎17.某河流中有如下食物链:绿藻→植食性小鱼→肉食性鱼。如图表示该食物链中各生物在河流不同深度的分布情况。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甲、乙、丙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不存在地理隔离 B. 丙表示肉食性鱼,该种群营养级高,所含能量较少 C. 乙的数量突增,短时间内物种丙的数量会增加 D. 甲在不同水深处的个体数量不同,主要是食物的原因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甲、乙、丙种群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可依次判断物种甲是绿藻,物种乙是植食性小鱼,物种丙是肉食性鱼。‎ ‎【详解】甲、乙、丙是不同的物种,因此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但甲、乙、丙生活在同一条河流中,不存在地理隔离,A正确; 根据题目信息判断物种甲是绿藻,物种乙是植食性小鱼,物种丙是肉食性鱼,由于能量在食物链中的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所以丙的营养级高,所含能量较少,B正确; 结合图中的信息可知,若物种乙的数量突增,丙的食物增加,在短时间内其数量也会增加,C正确; 物种甲为绿藻,在不同水深处个体数量不同,主要是受光照的影响,D错误。‎ 故选D。‎ ‎【点睛】能判断曲线中各种生物与食物链中生物的对应是解题关键。‎ ‎18.下列关于种群S型、J型曲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②图中阴影表示环境阻力,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③E点的增长率大于F点 ‎④G点的增长速率大于H点 ‎ ‎⑤J型曲线形成的内因是生物具有过度繁殖的倾向 ‎ ‎⑥GH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A. ①③④ B. ①④⑤‎ C. ①③⑥ D. ②③⑤‎ ‎【答案】B ‎【解析】‎ ‎【分析】‎ ‎1、“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2、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详解】①“J”型曲线的前提是没有环境阻力的理想环境,而自然界中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是“S”型,①正确;‎ ‎②“J”型曲线表示理想状态的种群数量增长,“S”型曲线表明自然状态种群数量的增长,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环境阻力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发生变化,②错误;‎ ‎③E点和F点的增长率相同,③错误;‎ ‎④G点表示K/2,种群增长速率最大,H点表示K值,种群增长速率为0,④正确;‎ ‎⑤“J”型曲线中种群能无限增长,外因是没有环境阻力,内因是生物具有过度繁殖的倾向,⑤正确;‎ ‎⑥GH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出生率仍然大于死亡率,⑥错误。‎ ‎【点睛】“J”型曲线与“S”曲线中间部分为环境阻力,“S”型曲线有K值,“J”型没有。‎ ‎19.某田鼠种群数量在数年内的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R=出生率/死亡率),在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田鼠种群增长为“S 型”增长,c 点时种群密度最小 B. 若该种群在年初时的个体数为 100,年末时为 120,则该种群的该年出生率为 20%‎ C. 田鼠种群数量在 a~d 之间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其中 c~d 期间一直在下降 D. 若不考虑其他因素,图中 a、b 两点时对应的年龄组成分别为增长型和衰退型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图分析,当田鼠的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大于1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田鼠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多;当田鼠的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小于1时,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布氏田鼠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少。‎ ‎【详解】A.在c点和d点时,布氏田鼠的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小于1,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所以布氏田鼠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所以在d点时,种群密度最小,A错误;‎ B.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 120,只能算出增长率=20÷100×100%=20%,出生个体未知,无法计算出生率,B错误;‎ C.据图可知,田鼠种群数量在a~d之间,由于R大于1,所以种群数量一直增加,在c~d期间时,田鼠的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小于1,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所以田鼠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C正确;‎ D.由图可知,a、b两点时R大于1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田鼠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多,年龄结构为增长型,D错误。‎ 故选C。‎ ‎20.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图中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图中乙)。结合如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若图示大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则 e 点后增长速率为 0‎ B. 为保护鱼类资源,捕捞后的种群数量应控制在 d 点 C. 若图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防治应在 c 点之后 D. K 值是环境容纳量,一般不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 ‎1、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为J型增长曲线,乙为S型增长曲线。‎ ‎2、“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在K/2处种群增长率最大。‎ ‎【详解】A、e点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增长速率为0,A正确; B、保护鱼类资源,捕捞的最佳时机是K/2处,即c点,B错误; C、防治蝗虫数量应在种群数量及增长率较低时,所以应在b点之前进行,C错误; D、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D错误。‎ 故选A。‎ ‎21.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产者都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B. 动物都属于消费者,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 细菌都属于分解者,能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D. 阳光、水、无机盐、细菌等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分、土壤等,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详解】生产者都属于自养型生物,包括光能养自养型和化能自养型,是生态系统的基石,A正确;绝大多数动物都属于消费者,但有些属于分解者,如蚯蚓、秃鹫、蜣螂,B错误;细菌不一定属于分解者,如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C错误;阳光、水、无机盐等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但细菌属于生物成分,D错误。‎ ‎【点睛】1、生态系统各成分的比较:‎ 项目 成分 作用 同化 类型 地位 非生物 ‎——‎ 必需 的物质 和能量 阳光、热能、空气、水、无机盐等 为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是生物群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成分 生产者 主要是绿色植物,也包括化能自养型微生物(如硝化细菌、硫细菌等)‎ 无机物→有机物;光能、无机化学能→有机化学能;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 自 养 型 主要 成分 消费者 营捕食生活和寄生生活的各种生物(如菟丝子等)‎ 加快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有利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 异 养 型 最活 跃的 成分 分解者 营腐生生活微生物及腐食性的动物(如蚯蚓、秃鹫等)‎ 通过分解作用将生物遗体、排泄物分解为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异 养 型 物质循 环中的 关键成 分  ‎ ‎22.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共含有7条食物链 B. 伯劳鸟和袋鼬只存在捕食关系 C. 该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含有6个营养级 D. 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型越大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此食物网中有8条食物链,A错误;伯劳鸟和袋鼬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B错误;该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含有6个营养级,如合欢树→叶状虫→蜘蛛→知更鸟→伯劳鸟→袋鼬,C正确;营养级高的生物体型不一定大,如甲虫的体积没有桉树大,D错误。故选C。‎ ‎23. 到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为了保护环境,除了必须把塑料以及金属类废弃物带离南极外,还必须把人体尿液。粪便等废物带离南极,这是因为南极( )‎ A. 缺少生产者 B. 分解者很少 C. 没有消费者 D. 缺乏必要的生活设施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体尿液、粪便等废物必须要由分解者,将其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再回到无机环境参与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有: ①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空气、水、矿物质、阳光、热能  ②、生产者:属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③、消费者:属异养生物(各种动物);分类: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 ④、分解者:属异养生物(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其作用为:分解动植物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为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 ‎【详解】由于人体尿液、粪便须经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才能转变成植物可利用的无机物,而南极地区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都较少,尤其是分解者,所以为了保护环境,除了必须把塑料以及金属类废弃物带离外,还必须把人的尿液、粪便等带离。 故选:B。‎ ‎24.下图所示桑基鱼塘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图中字母代表相应的能量。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图中的B可表示桑树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B. 图中的C可表示桑树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C. 图中的D1/D可表示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 D. 图中的C1若表示蚕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则B1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其中A为总光合作用量;C为净光合作用量;D为蚕的同化量,且D=A1+B1+C1+D1;D1为蚕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 ‎【详解】AB、图中C(净光合作用量)=A(总光合作用量)-B,B表示桑树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C可表示桑树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AB正确; C、图中D/A可表示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D1/D可表示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 D、如果C1表示蚕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则B1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D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 ‎25.图甲表示植物横放之后根的向地性生长和茎的背地性生长,图乙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根和茎生长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甲中A处的生长素浓度为图乙中的m,则B 处的生长素浓度范围为__________。根的向地性生长能否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________ (填“能”或“不能”)。由图乙可以看出,不同生长素浓度对植物同一器官的促进作用________ (填“一定相同”、“一定不同”或“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2)生长素的合成部位为__________。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发生在器官的______(填“幼嫩”或“成熟”)部位,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否受光照影响? ___ (填“是”或“否”)。‎ ‎(3)某实验小组为证明茎产生顶端优势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从而抑制了侧芽的生长,进行了如下实验。请把下列实验补充完整:‎ ‎①正常的植株,不做处理,观察侧芽生长情况。‎ ‎②去除顶芽,在顶端放置一个_________________琼脂块,观察侧芽生长情况。‎ ‎③去除顶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察侧芽生长情况。‎ ‎【答案】 (1). 大于m小于n 或(m~n) (2). 能 (3). 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4). 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5). 幼嫩 (6). 否 (7). ②有生长素的 (8). ③在顶端放置一个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 ‎【解析】‎ ‎【分析】‎ ‎(1)图甲表示植物横放之后根的向地性生长和茎的背地性生长。受重力的影响,使根和茎的远地侧生长素向近地侧转移,导致远地侧生长素浓度小于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因根对生长素较茎敏感,近地侧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了根的生长,远地侧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了根的生长;但对茎而言,近地侧高浓度的生长素对茎的生长所起的促进作用强于远地侧。(2)图乙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根和茎生长的影响,表明生长素对根和茎的作用均具有两重性,根对生长素比茎对生长素更敏感。‎ ‎【详解】(1) 在图甲中,当植物横放时,在重力的作用下,生长素会向近地侧运输,导致近地侧(B、D处)生长素的浓度高于远地侧(A、C处);由于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高、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低,因此对于根而言,近地侧(D处)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生长,远地侧(C处)低浓度的生长素则促进生长,根表现为向地性生长;对于茎而言,近地侧(B处)高浓度的生长素的促进作用强于远地侧(A),茎表现出背地性生长。综上分析,若图甲中A处的生长素浓度为图乙中的m,则B处的生长素浓度范围为大于m小于n 或(m~n)。根的向地性生长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分析图乙可知:不同生长素浓度对植物同一器官的促进作用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2) 生长素的合成部位为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指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可见,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发生在器官的幼嫩部位,而且不受光照等外界因素的影响。‎ ‎(3) 欲通过实验证明茎产生顶端优势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从而抑制了侧芽的生长,则自变量为有无顶芽、是否补充外源生长素,因变量是侧芽生长情况,所以需要设置3组实验。依据实验设计遵循的对照原则和题干中给出的不完整的实验步骤可推知,补充完整的实验步骤如下: ‎ ‎①正常植株,不做处理,观察侧芽生长情况。‎ ‎②去除顶芽,在顶端放置一个有生长素的琼脂块,观察侧芽生长情况。‎ ‎③去除顶芽,在顶端放置一个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观察侧芽生长情况。‎ ‎【点睛】解答此题的难点在于对根的向地性生长和茎的背地性生长的原因的分析。识记并理解植物根的向地性与茎的背地性的原因、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高于茎是分析图甲中的A、B、C、D处生长素浓度的高低及其作用特点的关键。‎ ‎26.图1是生态学家对某草原灰鼠跟踪调查25年,绘制种群λ值的变化曲线。图2是草原生态系统部分食物网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图1 图2‎ ‎(1)草原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________。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等的差异,草原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它们常呈___________分布。‎ ‎(2)该灰鼠在0~5年间种群数量呈现“__________”型增长,第20年的种群数量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第15年的种群数量。‎ ‎(3)下表是生态学家绘制图1曲线时使用的调查方法及部分数据。‎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初捕 ‎32‎ ‎32‎ 重捕 ‎36‎ ‎4‎ ‎(注:调查总面积为2hm2(1hm2≈10 ‎000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1夜后,统计所捕获的灰鼠数量,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假定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 该草原灰鼠的种群密度为_____只/hm2,生态学家调查灰鼠种群密度的方法是________。‎ 事实上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______。‎ ‎(4)图2中有________条食物链,鹰和蛇的关系为_____。由于捕蛇者对蛇的捕杀,使蛇的数量大量减少,则短时间内鼠的数量会________。‎ ‎【答案】 (1). 丰富度 (2). 镶嵌 (3). J (4). 小于 (5). 144 (6). 标志重捕法 (7). 高 (8). 3 (9). 捕食和竞争 (10). 增加 ‎【解析】‎ ‎【分析】‎ ‎1、抵抗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影响。‎ ‎2、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计算种群数量时利用公式计算若将该地段种群个体总数记作N,其中标志数为M,重捕个体数为n,重捕中标志个体数为m,假定总数中标志个体的比例与重捕取样中标志个体的比例相同,则N=Mn /m。‎ ‎【详解】(1)草原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由于种种原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很大差别,它们常呈镶嵌分布。‎ ‎(2)0~5年λ大于1且恒定,种群数量呈现“J”型增长,第15~20年,λ小于1,则第20年的种群数量小于第15年的种群数量。‎ ‎(3)该草原灰鼠的平均密度为32×36÷4÷2=144只/hm2,调查动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再捕的田鼠中已经被捕的比例少了,故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比实际的高。‎ ‎(4)图2种有植物→鼠→鹰,植物→鼠→蛇→鹰,植物→兔→鹰,共3‎ 条食物链,鹰和蛇的关系既有竞争又有捕食。捕蛇者对蛇的捕杀,使蛇的数量大量减少,则短时间内鼠的数量会增加。‎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食物链和食物网等以及群落的特征等知识点,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识记和理解群落的水平结构特点,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及计算以及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等。‎ ‎27.下图表示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请回答:‎ ‎ ‎ ‎(1)图中虚线内的体液构成______________,其中A为_________,B为________,C为___________。‎ ‎(2)填写图中D、E系统的名称:D ________,E __________。‎ ‎(3)毛细血管壁生活的液体环境包括_____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作答)。‎ ‎(4)内环境稳态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 ‎(5)空气中的O2进入组织细胞内发挥作用需要穿过_______层磷脂分子。‎ ‎(6)食物中过多的酸性物质被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后,血浆的pH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其主要原因与与它含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离子有关。‎ ‎【答案】 (1). 内环境 (2). 血浆 (3). 组织液 (4). 淋巴 (5). 消化系统 (6). 泌尿系统 (7). A和B (8). 神经-体液-免疫 (9). 22 (10). HCO3-和HPO42-‎ ‎【解析】‎ ‎【分析】‎ 根据物质交换方向,判定图中A为血浆,B为组织液,C为淋巴,总称为内环境。营养物质进入内环境应经过消化系统(D)吸收,循环系统运输到机体各处。代谢废物通过循环系统汇集到肾脏,通过泌尿系统(E)排出。‎ ‎【详解】(1‎ ‎)内环境是细胞外液构成的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体内细胞和内环境之间可以进行物质交换。血浆中的水分和一切能透过毛细血管的物质都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细胞间隙形成组织液,绝大部分组织液可以同毛细血管壁回到血浆中,小部分组织液可通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管内形成淋巴,再经淋巴循环到达左右锁骨下静脉回到血液中。根据图示,可确定A为血浆,B为组织液,C为淋巴,它们共同构成内环境。‎ ‎(2)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图中D系统为吸收营养物质的系统,则应消化系统,E系统为排出尿素等代谢废物的系统,应为泌尿系统。‎ ‎(3)毛细血管壁细胞一半浸润在血浆中,一半浸润在组织液中,所以它生活的液体环境是血浆A和组织液B。‎ ‎(4)目前普遍认为,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5)空气中的O2进入组织细胞内发挥作用需要穿过肺泡壁(2层细胞膜)→毛细血管壁(2层细胞膜)→进出红细胞(2层细胞膜)→毛细血管壁(2层细胞膜)→组织细胞(1层细胞膜)→线粒体(2层生物膜),每层生物膜含2层磷脂分子,故总共22层磷脂分子。‎ ‎(6)食物中过多的酸性物质被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后,血浆的pH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其主要原因与与它含有HCO3-和HPO42-等离子充当缓冲物质。‎ ‎【点睛】外界氧气进入体内一般组织细胞内被利用所经过的途径:肺泡壁(2层细胞膜)→毛细血管壁(2层细胞膜)→进出红细胞(2层细胞膜)→毛细血管壁(2层细胞膜)→组织细胞(1层细胞膜)→线粒体(2层生物膜)。‎ ‎28.下图为人体体温与水盐平衡调节的示意图,请据图作答。‎ ‎(1)当受到寒冷刺激时,⑥过程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引起③与④激素分泌增多,从而促进骨骼肌和内脏__________________,产热量增加。与此同时,皮肤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③的分泌受②__________________的控制,④的分泌受________控制。‎ ‎(3)⑤是由________分泌,生理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皮肤的冷觉感受器接受刺激后,将兴奋传入下丘脑 (2). 代谢活动增强 (3). 毛细血管收缩 (4). 促甲状腺激素 (5). 神经 (6). 下丘脑 (7). 促进水的重吸收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是促甲状腺激素,③是甲状腺激素,④是肾上腺素,⑤是抗利尿激素,⑥为皮肤的冷觉感受器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并由传入神经将兴奋传入下丘脑。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都能促进代谢活动,二者表现为协同作用;寒冷时的调节为神经-体液调节,炎热时的调节主要是神经调节。‎ ‎【详解】(1)在体温调节中,寒冷会刺激冷觉感受器,冷觉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至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经过中枢的分析和综合,把兴奋传到皮肤、肾上腺,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立毛肌收缩,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同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从而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骨骼肌、肝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增多。‎ ‎(2)③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到②促甲状腺激素的控制,肾上腺素的分泌受神经调节控制;‎ ‎(3)⑤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分泌的,能够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点睛】易错点(难点):判断图中⑥的含义——皮肤的冷觉感受器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并由传入神经将兴奋传入下丘脑。‎ ‎29.共如图为碳循环示意图,图中的A、B、C、D代表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请据图回答。‎ ‎(1)图中A表示________,B表示__________。‎ ‎(2)图中D→C代表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A→D代表的生理过程是_____。‎ ‎(3)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密不可分的。物质作为能量的____,沿着______流动;能量作为物质循环的______,使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中进行循环。‎ ‎(4)人类活动对碳循环干扰最大的是_______途径,这一干扰,增加了大气CO2的含量, 造成的主要环境问题是______。‎ ‎【答案】 (1). 消费者 (2). 分解者 (3). 光合作用 (4). 呼吸作用 (5). 载体 (6). 食物链(网) (7). 动力 (8). 化石燃料的燃烧 (9). 温室效应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首先根据双向箭头及其他箭头进出的方向可判断出D是无机环境、C是生产者;其次判断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B为分解者;其余均为消费者,即A为消费者。‎ ‎【详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A表示消费者,B表示分解者。‎ ‎(2)图中D→C代表生产者的光合作用;A→D代表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3)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密不可分的。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物质循环的动力,使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中进行循环。‎ ‎(4)人类活动对碳循环干扰最大的是化石燃料的燃烧途径,这一干扰,增加了大气CO2的含量,造成温室效应。‎ ‎【点睛】本题结合碳循环示意图,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重点考查物质循环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碳循环的过程、特点等,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