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卷·2018届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解析版)

‎2016-2017学年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 ‎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60分)‎ ‎1.下列能正确表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关系的是(  )‎ A. B. C. D.‎ ‎2.以下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成分的是(  )‎ A.CO2、血浆蛋白 B.神经递质、Na+‎ C.C6H12O6、尿素 D.血红蛋白、有氧呼吸的酶 ‎3.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易通过肺部进入血液.目前PM2.5已成为空气污染指数的重要指标.下列有关PM2.5的推测不合理的是(  )‎ A.PM 2.5进入人体的肺泡中时还没有进入人体的内环境 B.PM2.5进入人体后,被某细胞吞噬,导致生物膜通透性改变,引起的细胞死亡属于细胞坏死 C.颗粒物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一定会导致血浆呈酸性 D.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不在大脑皮层 ‎4.如图为人体细胞及其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组成的 B.①中含有激素、血红蛋白、尿素、CO2等物质 C.①④中的大部分物质都可以进入②‎ D.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①中,①中NaHCO3与之发生作用使pH基本稳定 ‎5.稳态的生理意义是(  )‎ A.使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B.使体液的PH保持相对稳定 C.使内环境的渗透压处于相对平衡 D.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6.关于人体温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体温的稳定有利于细胞的代谢 B.人体热量主要来源于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C.骨骼肌和肝脏是人体产热的主要器官 D.炎热环境中产热量小于散热量 ‎7.如图为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刺激图中M点,电流表的指针将偏转1次 B.刺激N点引起的肌肉收缩属于反射 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D.肌肉既是感受器,也是效应器 ‎8.如图为突触的部分结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与b融合后释放神经递质 B.b属于胞体膜或轴突膜 C.c与d的结合具有特异性 D.兴奋只能由b传向e ‎9.下列关于突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联系 B.一个神经元只有一个突触 C.突触由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构成 D.突触间隙的液体是血浆 ‎10.下列关于下丘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与体温调节有关 B.能作为感受器 C.能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D.是最高神经中枢 ‎11.下列关于体液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持续时间长 B.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作用范围广 C.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就是各种激素 D.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需要体液传送 ‎12.酶、激素、神经递质的共同点是(  )‎ A.只在细胞外起作用 B.与特定的物质结合后起作用 C.发挥作用后就被灭活 D.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13.体温调节中枢和体温感觉中枢分别在(  )‎ A.大脑皮层,下丘脑 B.下丘脑,大脑皮层 C.下丘脑,下丘脑 D.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14.用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连续饲养正常成年小白鼠4周,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白鼠表现为(  )‎ A.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B.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C.耗氧量减少、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D.耗氧量减少、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15.若H7N9禽流感病毒再次侵入人体,机体在免疫过程中不会发生(  )‎ A.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毒 B.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 C.浆细胞识别病毒并分泌抗体 D.记忆细胞发生增值和分化 ‎16.某患者一只眼球受伤导致晶状体破裂,若不立即摘除,则另一健康眼睛也将失明,这在免疫学上称为自身免疫病,其主要致病过程如图.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 A.①代表过敏原 B.②代表溶酶体酶 C.③保留了对抗原的记忆 D.③在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刺激时,可合成并分泌抗体 ‎17.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 B.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C.免疫细胞只包括T细胞和B细胞,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成熟 D.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作用的物质 ‎18.如图为人体免疫的部分过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某物质”可能是淋巴因子 B.M细胞被同种抗原再次刺激时,能增殖分化成E细胞 C.E细胞接触被抗原入侵的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 D.人乳头瘤病毒侵入人体后,也需要该免疫过程 ‎19.下列各项参与构成人体第二道防线的是(  )‎ A.皮肤、粘膜 B.体液中的吞噬细胞 C.唾液中的蛋白酶 D.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 ‎20.如图是人体内的免疫过程示意图,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图中的细胞A在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中均起作用;细胞B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均起作用 B.移植的器官发生的排斥反应,主要与①、②、⑥、⑦有关;预防接种主要与①、②、③、④、⑤、⑧有关 C.⑤、⑥过程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导致细胞内DNA分子数量的减少 D.当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体内会发生⑦或⑧的过程,进而产生G或E,发挥特定的免疫效应 ‎21.下列是对“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本实验的因变量是插条生根数目的多少 B.本实验的无关变量为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的时间等 C.正确处理插条后,其形态学的上端可生出根来 D.不同生长素类似物浓度下,插条生出的根的数目一定不同 ‎22.如图所示,a、b、c为对胚芽鞘做不同处理的实验,d为一植株被纸盒罩住,纸盒的一侧开口,有单侧光照.下列对实验结果的描述,正确的是(  )‎ A.a直立生长,b、c向光弯曲生长 B.a、b向光弯曲生长,c背光弯曲生长 C.图d中如果固定植株,旋转纸盒,一段时间后,植株向左弯曲生长 D.图d中如果将纸盒和植株等速一起旋转,则植株向纸盒开口方向弯曲生长 ‎23.图甲为横放在地面上的植物的生长状况,图乙为植物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中a、b、c、d四点的生长素浓度大小为a>c、d>b B.若图甲中a点的生长素浓度为10﹣10mol/L,则c点所对应的浓度介于10﹣10~10﹣8mol/L之间 C.若图甲中b点的生长素浓度与图乙中E点对应的浓度相同,则d点的生长素浓度在E~B对应的浓度区间 D.生长素在F~A对应浓度范围内促进生长,在A~D对应浓度范围内抑制生长 ‎24.将植物横放,测量根和茎生长素浓度与其生长状况的关系如甲图所示,则曲线上M、N、P和Q点分别最可能对应乙图中的(  )‎ A.a、b、c、d B.a、c、d、b C.b、c、a、d D.b、a、c、d ‎25.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的内分泌腺合成、分泌的微量有机物 B.植物的向光性可以说明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的生长 C.乙烯能促进果实的成熟,所以在幼嫩的果实中含量较多 D.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伸长,所以在茎尖、根尖含量较多 ‎26.下列现象与植物激素作用无关的是(  )‎ ‎①青香蕉与熟苹果放在一起容易成熟  ②水稻感染了赤霉菌后疯长 ‎ ‎③萎蔫的青菜叶浸泡清水后逐渐变得硬挺  ④松树宝塔状的树形.‎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③‎ ‎27.下列活动中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A.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B.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电灯 C.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 D.样方法调查草地中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样方线上的个体都被统计在内 ‎28.如图为种群特征概念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种群的c特征不能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 B.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c也达到最大并保持不变 C.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b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来控制a特征,进而影响种群数量 ‎29.研究人员调査了8年间某养兔场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并据此绘制了如图的λ值变化曲线,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第4〜6年兔的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B.第2~4年兔的种群数量逐年下降 C.第6~8年兔的种群数量逐年上升 D.第8年兔的种群密度大于刚开始的种群密度 ‎30.如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种群数量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B.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 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 D.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为400‎ ‎ ‎ 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40分)‎ ‎31.如图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图甲中,a表示  系统,b表示  系统,c表示  系统.‎ ‎(2)病人因呼吸受阻,肌细胞会因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pH  ,但乳酸可以与血液中的  发生反应,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 ‎(3)内环境相对稳定,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  的调节网络下进行.‎ ‎(4)外界中的O2进入红细胞内共穿过  层生物膜.‎ ‎(5)图乙中,B液为  ,其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  的含量有关.C液为  .‎ ‎32.如图为人的缩手反射相关结构的示意图,分析回答问题:‎ ‎(1)图甲所示的反射弧中,属于效应器的是  (填图中字母).突触小体是由  末梢分枝膨大形成的结构.‎ ‎(2)图乙为神经纤维膜电位的变化.当给予图甲A处适宜的刺激后,神经纤维膜主要对  的通透性增强,导致该离子大量内流,此时膜电位呈  .‎ ‎(3)当兴奋传导至C结构时,该处信号转换的具体过程是  (用文字和箭头表示).若电刺激D处,则A处  (是/否)会出现膜电位的变化,原因是  .‎ ‎(4)当针刺手指后会产生缩手反射,但化验取指血时,针刺手指时手并未缩回,这一现象说明  .‎ ‎33.下丘脑在人体的生理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图中的甲﹣丁为人体内的某结构或细胞,A﹣D为激素.请据图回答:‎ ‎(1)当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时,激素A在血液中的含量明显升高,从而使机体产热量增多.这一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是  ;同时,激素D  (填写名称)的分泌量也增多,并出现骨骼肌不自主战栗.引起骨骼肌战栗的反射弧是:  ‎ ‎(2)当人体内的血糖浓度降低时,下丘脑接受葡萄糖感受器产生的兴奋,最终作用于结构丁,使其分泌的激素C  (填写名称)增多,同时激素D分泌也增多,胰岛和肾上腺髓质属于该反射弧中的  ,该过程与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的过程  (选填“相同”或“不同”).‎ ‎(3)某同学在空腹状态下检测的血糖浓度为0.95g/L.该同学到血糖含量是否在正常范围内?  (选填“是”或“不是”).空腹时,血糖的主要来源是  和  .‎ ‎(4)当血液中激素A的含量过高时,会抑制下丘脑和结构甲的分泌活动.这种调节作用称为  .‎ ‎34.取某植物仅带侧芽的幼茎段,测量其中生长素浓度为10﹣8mol/L,之后进行如图1处理,一段时间后,发现半边茎向外弯曲生长(如图1).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2为该植物茎对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生理效应,据此分析,幼茎段中生长素对幼茎生长起  作用.‎ ‎(2)实验过程中  (“会”或“不会”)再有新的生长素产生,原因是  .‎ ‎(3)半边茎内侧细胞生长速度  ‎ ‎(“大于”或“小于”)外侧细胞,若半边茎内、外两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都不会升高,仅据影响生长素发挥作用的因素分析,致使内、外侧细胞生长速度不同的原因可能是:①半边茎外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比内侧细胞中的  ;②内外两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相同,但  不同.‎ ‎ ‎ ‎2016-2017学年新疆兵团第二师华山中学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60分)‎ ‎1.下列能正确表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关系的是(  )‎ A. B. C. D.‎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其中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内环境;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内环境;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内环境.‎ ‎【解答】解:人体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为:‎ 故选:D.‎ ‎ ‎ ‎2.以下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成分的是(  )‎ A.CO2、血浆蛋白 B.神经递质、Na+‎ C.C6H12O6、尿素 D.血红蛋白、有氧呼吸的酶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2)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 ‎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 ‎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解答】解:A、CO2、血浆蛋白可以存在于血浆,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 B、神经递质、Na+可以存在于组织液,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C6H12O6、尿素可以存在于血浆,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 D、血红蛋白、有氧呼吸的酶位于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正确.‎ 故选:D.‎ ‎ ‎ ‎3.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易通过肺部进入血液.目前PM2.5已成为空气污染指数的重要指标.下列有关PM2.5的推测不合理的是(  )‎ A.PM 2.5进入人体的肺泡中时还没有进入人体的内环境 B.PM2.5进入人体后,被某细胞吞噬,导致生物膜通透性改变,引起的细胞死亡属于细胞坏死 C.颗粒物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一定会导致血浆呈酸性 D.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不在大脑皮层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分析】1、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2、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温度和酸碱度(pH).正常人体的血浆pH能保持相对稳定,原因是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 ‎3、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解答】解:A、肺泡与外界直接相通,不属于内环境,因此PM 2.5进入人体的肺泡中时还没有进入人体的内环境,A正确;‎ B、PM2.5进入人体后,被某细胞吞噬,导致生物膜通透性改变,引起的细胞死亡,这是外界不利引起引起的,属于细胞坏死,B正确;‎ C、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能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因此PM2.5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后,不会导致人体血液pH明显下降,C错误;‎ D、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不在大脑皮层,D正确.‎ 故选:C.‎ ‎ ‎ ‎4.如图为人体细胞及其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组成的 B.①中含有激素、血红蛋白、尿素、CO2等物质 C.①④中的大部分物质都可以进入②‎ D.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①中,①中NaHCO3与之发生作用使pH基本稳定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本题是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作用、内环境的稳态的综合性考查,分析题图可知,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④淋巴液,①②④共同构成内环境(细胞外液),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媒介,内环境稳态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③是细胞内液,而内环境是细胞外液组成的,包括①②④,A错误;‎ B、血浆中含有激素、氨基酸、尿素、CO2等物质,但是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蛋白质,不存在于血浆中,B错误;‎ C、④淋巴中的物质不能直接进入②组织液,C错误;‎ D、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进入①血浆中,①血浆中的NaHCO3与之发生作用,使pH基本稳定,D正确.‎ 故选:D.‎ ‎ ‎ ‎5.稳态的生理意义是(  )‎ A.使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B.使体液的PH保持相对稳定 C.使内环境的渗透压处于相对平衡 D.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故选:D.‎ ‎ ‎ ‎6.关于人体温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体温的稳定有利于细胞的代谢 B.人体热量主要来源于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C.骨骼肌和肝脏是人体产热的主要器官 D.炎热环境中产热量小于散热量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体温的平衡:人体的产热量与散热量的动态平衡.‎ ‎2.热量来源:有机物氧化分解放能. ‎3.体温调节的中枢:下丘脑;感受器为温度感受器,分冷觉和温觉感受器.‎ ‎4.体温调节的方式: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5、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6、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答】解:A、细胞的代谢是一系列酶促反应,而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体温的稳定有利于细胞的代谢,A正确;‎ B、人体热量主要来源于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B正确;‎ C、产热的器官主要是骨骼肌和肝脏,散热主要通过皮肤汗腺分泌汗液的方式进行,C正确;‎ D、炎热环境中,人也能维持体温的稳定,产热量等于散热量,D错误.‎ 故选;D.‎ ‎ ‎ ‎7.如图为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刺激图中M点,电流表的指针将偏转1次 B.刺激N点引起的肌肉收缩属于反射 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D.肌肉既是感受器,也是效应器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完整的反射弧.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可以是双向的;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在两个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导只能是单向的.即在电流计处,M点的兴奋可以传导给N点,N点的兴奋不能传导给M点.‎ ‎【解答】解:A、刺激图中M点,电流计的左右两侧都会兴奋,故电流表的指针偏转2次,A错误;‎ B、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所以刺激传出神经上的N点引起的肌肉收缩不属于反射现象,B错误;‎ C、由分析可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过程中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C错误;‎ D、肌肉既是感受器,也是效应器,D正确.‎ 故选:D.‎ ‎ ‎ ‎8.如图为突触的部分结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与b融合后释放神经递质 B.b属于胞体膜或轴突膜 C.c与d的结合具有特异性 D.兴奋只能由b传向e ‎【考点】突触的结构.‎ ‎【分析】‎ 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分析题图可知,a是突触小泡,b是突触前膜,c是突触间隙内的神经递质,d是突触后膜上的受体,e是突触后膜.‎ ‎【解答】解:A、a突触小泡与b突触前膜融合后释放神经递质,A正确;‎ B、b是突触前膜,为轴突膜,B错误;‎ C、c神经递质与d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C正确;‎ D、兴奋只能由b突触前膜传向e突触后膜,D正确.‎ 故选:B.‎ ‎ ‎ ‎9.下列关于突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联系 B.一个神经元只有一个突触 C.突触由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构成 D.突触间隙的液体是血浆 ‎【考点】突触的结构.‎ ‎【分析】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与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者细胞体形成突触;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的;传递过程: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下一神经元).‎ ‎【解答】解:A、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与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者细胞体形成突触,A正确;‎ B、一个神经元可以与多个神经元联系,形成多个突触,B错误;‎ C、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的,C错误;‎ D、突触间隙的液体是组织液,D错误.‎ 故选:A.‎ ‎ ‎ ‎10.下列关于下丘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与体温调节有关 B.能作为感受器 C.能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D.是最高神经中枢 ‎【考点】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分析】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 ‎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解答】解:A、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A正确;‎ B、下丘脑可将渗透压感受器,B正确;‎ C、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促激素,是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C正确;‎ D、大脑皮层是最高神经中枢,D正确.‎ 故选:D.‎ ‎ ‎ ‎11.下列关于体液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持续时间长 B.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作用范围广 C.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就是各种激素 D.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需要体液传送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神经调节作用途径是反射弧,反应速度迅速,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作用时间短暂.‎ 体液调节作用途径是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比较长.‎ ‎【解答】解:A、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持续的时间长,A正确;‎ B、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作用范围广,B正确;‎ C、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部分是激素,还有其它物质,如二氧化碳等,C错误;‎ D、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激素、二氧化碳等需要体液传送,D正确.‎ 故选:C.‎ ‎ ‎ ‎12.酶、激素、神经递质的共同点是(  )‎ A.只在细胞外起作用 B.与特定的物质结合后起作用 C.发挥作用后就被灭活 D.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考点】酶的特性;突触的结构;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1、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的,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的物质,对于神经元之间的兴奋的传递具有重要作用.‎ ‎2、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数酶的本质是蛋白质,还有少量RNA,酶既可以在细胞内发挥作用,也可以在细胞外发挥作用.‎ ‎3、动物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或内分泌细胞产生的调节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 ‎【解答】解:A、酶在细胞内和细胞外都能起作用,A错误;‎ B、酶、激素、神经递质都与特定的物质结合后起作用,B正确;‎ C、激素、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就被灭活,酶在反应前后质与量不变,C错误;‎ D、酶大部分是蛋白质,少数是RNA,激素与神经递质也有些不是蛋白质,D错误;‎ 故选:B.‎ ‎ ‎ ‎13.体温调节中枢和体温感觉中枢分别在(  )‎ A.大脑皮层,下丘脑 B.下丘脑,大脑皮层 C.下丘脑,下丘脑 D.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下丘脑地位和功能: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 ‎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大脑皮层是控制人体的中枢神经,属于高级神经中枢,分为听觉中枢、视觉中枢、运动中枢和语言中枢,能够思考、学习、记忆.‎ ‎【解答】解: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而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 故选:B.‎ ‎ ‎ ‎14.用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连续饲养正常成年小白鼠4周,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白鼠表现为(  )‎ A.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B.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C.耗氧量减少、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D.耗氧量减少、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一是促进幼年动物个体的发育;二是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三是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解答】解: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生长发育,促进新陈代谢,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由于该鼠为成年鼠,因此连续饲喂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该小白鼠的代谢加快,耗氧量增加,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 故选:B.‎ ‎ ‎ ‎15.若H7N9禽流感病毒再次侵入人体,机体在免疫过程中不会发生(  )‎ A.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毒 B.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 C.浆细胞识别病毒并分泌抗体 D.记忆细胞发生增值和分化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H7N9禽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会引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若病毒存在于体液中,则会发生体液免疫,其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若病毒侵入细胞,则会发生细胞免疫,其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解答】解:A、吞噬细胞能摄取和处理抗原,暴露出抗原决定簇,A正确;‎ B、在体液免疫过程中,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在细胞免疫过程中,效应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B正确;‎ C、浆细胞能分泌抗体,但不能识别病毒,C错误;‎ D、当H7N9禽流感病毒再次侵入人体,刺激记忆细胞,使其增殖和分化,D正确.‎ 故选:C.‎ ‎ ‎ ‎16.某患者一只眼球受伤导致晶状体破裂,若不立即摘除,则另一健康眼睛也将失明,这在免疫学上称为自身免疫病,其主要致病过程如图.下列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 A.①代表过敏原 B.②代表溶酶体酶 C.③保留了对抗原的记忆 D.③在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刺激时,可合成并分泌抗体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据图分析,①表示抗原,②表示淋巴因子,③表示记忆细胞,④表示浆细胞.‎ ‎【解答】解:A、受伤眼球流出的晶状体蛋白成为抗原,引起免疫反应,A错误;‎ B、②表示T淋巴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增强免疫细胞的功能,B错误;‎ C、③表示记忆细胞,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C正确;‎ D、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普通的B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抗体消灭抗原,D错误.‎ 故选:C.‎ ‎ ‎ ‎17.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 B.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C.免疫细胞只包括T细胞和B细胞,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成熟 D.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作用的物质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 ‎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2、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 ‎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由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由T细胞分泌)、溶菌酶等.‎ ‎【解答】解:A、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A错误;‎ B、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B正确;‎ C、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和吞噬细胞,其中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C错误;‎ D、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分泌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D错误.‎ 故选:B.‎ ‎ ‎ ‎18.如图为人体免疫的部分过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某物质”可能是淋巴因子 B.M细胞被同种抗原再次刺激时,能增殖分化成E细胞 C.E细胞接触被抗原入侵的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 D.人乳头瘤病毒侵入人体后,也需要该免疫过程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人体体液免疫的部分过程,首先吞噬细胞识别、吞噬和处理抗原,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呈递给T细胞,T细胞再呈递给B细胞;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B细胞合成和分泌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因此图中M细胞为记忆细胞,E细胞为浆细胞.‎ ‎【解答】解:A、图示为体液免疫过程,T细胞的作用是呈递抗原,同时产生淋巴因子刺激B细胞增殖与分化,因此“某物质”可能是淋巴因子,A正确;‎ B、M细胞为记忆细胞,被同种抗原再次刺激后,能增殖分化成E细胞(浆细胞),B正确;‎ C、E为浆细胞,能分泌抗体,但不能导致靶细胞裂解,导致靶细胞裂解的细胞是效应T细胞,C错误;‎ D、侵入到人体内的病毒往往先通过体液免疫过程阻止病毒的散播,再通过细胞免疫过程予以消灭,因此人乳头瘤病毒侵入人体后,也需要该免疫过程,D正确.‎ 故选:C.‎ ‎ ‎ ‎19.下列各项参与构成人体第二道防线的是(  )‎ A.皮肤、粘膜 B.体液中的吞噬细胞 C.唾液中的蛋白酶 D.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人体免疫系统的三大防线:‎ ‎(1)第一道: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及皮肤、黏膜的分泌物(泪液、唾液)的杀灭作用.‎ ‎(2)第二道: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及体液中杀菌物质的杀灭作用.‎ ‎(3)第三道: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物质共同组成的免疫系统.‎ ‎【解答】解:A、皮肤、粘膜属于人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A错误;‎ B、体液中的吞噬细胞参与构成人体第二道防线,B正确;‎ C、唾液中的蛋白酶不属于人体免疫系统,C错误;‎ D、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属于人体免疫的第三道防线,D错误.‎ 故选:B.‎ ‎ ‎ ‎20.如图是人体内的免疫过程示意图,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图中的细胞A在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中均起作用;细胞B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均起作用 B.移植的器官发生的排斥反应,主要与①、②、⑥、⑦有关;预防接种主要与①、②、③、④、⑤、⑧有关 C.⑤、⑥过程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导致细胞内DNA分子数量的减少 D.当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体内会发生⑦或⑧的过程,进而产生G或E,发挥特定的免疫效应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由图可知,A是吞噬细胞,B是T细胞,C是B细胞,D是记忆B细胞,E是浆细胞,F是记忆T细胞,G是效应T细胞.‎ ‎⑨过程表示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⑩过程表示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解答】解:A、吞噬细胞既可以在非特异免疫中发挥作用﹣直接吞噬消灭各种病原微生物,又可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吞噬处理抗原,吞噬抗原和抗体的结合物.T细胞在细胞免疫中能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在体液免疫中能识别和呈递抗原,A正确;‎ B、移植的器官发生排斥反应与细胞免疫有关;免疫预防是注射抗原,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在体内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进而获得了对该抗原的抵抗能力,因为记忆细胞能存活时间长,所以人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免疫力,即主要与体液免疫有关,B正确;‎ C、⑤、⑥过程是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而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但细胞内遗传物质保持不变,C错误;‎ D、当抗原再次进入机体,会刺激记忆细胞增殖分化,使得第二次免疫反应快而强,D正确.‎ 故选:C.‎ ‎ ‎ ‎21.下列是对“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本实验的因变量是插条生根数目的多少 B.本实验的无关变量为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的时间等 C.正确处理插条后,其形态学的上端可生出根来 D.不同生长素类似物浓度下,插条生出的根的数目一定不同 ‎【考点】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分析】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促进某种植物插条生根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最适浓度;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无关变量(如枝条长度、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的时间等)应控制为等量;实验前做一个预实验,目的是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减少实验误差.‎ ‎【解答】解:A、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插枝生根的数目为实验的因变量,A正确;‎ B、无关变量包括枝条的长度、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的时间、温度等,B错误;‎ C、正确处理插条后,其形态学的下端可生出根,C错误;‎ D、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在最适浓度的两侧,总会找到一个低浓度和一个高浓度,它们对促进生根的效果相同,D错误;‎ 故选:A.‎ ‎ ‎ ‎22.如图所示,a、b、c为对胚芽鞘做不同处理的实验,d为一植株被纸盒罩住,纸盒的一侧开口,有单侧光照.下列对实验结果的描述,正确的是(  )‎ A.a直立生长,b、c向光弯曲生长 B.a、b向光弯曲生长,c背光弯曲生长 C.图d中如果固定植株,旋转纸盒,一段时间后,植株向左弯曲生长 D.图d中如果将纸盒和植株等速一起旋转,则植株向纸盒开口方向弯曲生长 ‎【考点】植物激素的概念;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a生长素不能通过玻璃片,因此单侧光照不会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胚芽鞘不会向光弯曲生长;b生长素可以穿过琼脂片,单侧光照会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使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c胚芽鞘无尖端,单侧光照不会影响生长素的分布,由于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向光侧,因此去尖端的胚芽鞘背光弯曲生长;d若果只转动盒子,胚芽鞘会向右弯曲生长,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则只有小孔部位受到单侧光照射,胚芽鞘会弯向小孔生长.‎ ‎【解答】解:A、a生长素不能通过玻璃片,a直立生长,b生长素可以穿过琼脂片,单侧光照会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使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c由于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向光侧,因此去尖端的胚芽鞘背光弯曲生长,A错误;‎ B、a直立生长,b向光弯曲生长,c背光弯曲生长,B错误;‎ C、若d中植物固定不变,旋转纸盒,则胚芽鞘d向右弯曲生长,C错误;‎ D、d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则只有小孔部位受到单侧光照射,胚芽鞘会弯向小孔生长,D正确.‎ 故选:D.‎ ‎ ‎ ‎23.图甲为横放在地面上的植物的生长状况,图乙为植物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中a、b、c、d四点的生长素浓度大小为a>c、d>b B.若图甲中a点的生长素浓度为10﹣10mol/L,则c点所对应的浓度介于10﹣10~10﹣8mol/L之间 C.若图甲中b点的生长素浓度与图乙中E点对应的浓度相同,则d点的生长素浓度在E~B对应的浓度区间 D.生长素在F~A对应浓度范围内促进生长,在A~D对应浓度范围内抑制生长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重力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使近地侧生长素浓度较高,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较低.由于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强,远地侧较低的生长素促进了该侧细胞的生长,近地侧较高的生长素抑制了该侧细胞的生长,从而使根表现出向地性;而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较弱,远地侧较低的生长素使该侧细胞生长较慢,近地侧较高的生长素使细胞生长较快,从而表现出茎的背地性.‎ ‎【解答】解:A、由于重力的作用,使得a、b、c、d四点的生长素浓度大小为c>a,d>b,A错误;‎ B、c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应抑制根的生长,应大于10﹣8 mol/L,B错误;‎ C、若图甲中b点的生长素浓度与图乙中E点对应的浓度相同,而d点浓度高于b点,并且促进作用更强,因此d点的生长素浓度在E~B对应的浓度区间,C正确;‎ D、图中生长素在F~C对应浓度范围内促进生长,在C~D对应浓度范围内抑制生长,D错误.‎ 故选:C.‎ ‎ ‎ ‎24.将植物横放,测量根和茎生长素浓度与其生长状况的关系如甲图所示,则曲线上M、N、P和Q点分别最可能对应乙图中的(  )‎ A.a、b、c、d B.a、c、d、b C.b、c、a、d D.b、a、c、d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分析甲图,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加大,一条生长曲线生长1cm所需的时间越来越多,说明其生长受到抑制,这属于根的生长曲线(因为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大于茎),另一条生长曲线生长1cm所需的时间越来越短,促进生长的效果是加强的,应为茎的生长曲线.‎ 由图乙可知,幼苗横放一段时间后,由于其受到重力的作用,生长素的分布情况为a<b,c<d.‎ ‎【解答】解: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加大,生长曲线NP生长1cm所需的时间越来越多,说明其生长受到抑制,这属于根的生长曲线(因为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大于茎),所以N对应c点,P对应d点,另一条生长曲线MQ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加大生长1cm所需的时间越来越短,说明促进生长的效果是加强的,应为茎的生长曲线,所以M对应a点,Q对应b点.所以则曲线上M、N、P和Q点分别最可能对应乙图中的a、c、d、b.‎ 故选:B.‎ ‎ ‎ ‎25.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的内分泌腺合成、分泌的微量有机物 B.植物的向光性可以说明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的生长 C.乙烯能促进果实的成熟,所以在幼嫩的果实中含量较多 D.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伸长,所以在茎尖、根尖含量较多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分布在根尖);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脱落(分布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据此解答.‎ ‎【解答】解:A、植物激素不是由内分泌腺合成的,而是由特定的器官产生的,A错误;‎ B、植物的向光性生长背光侧比向光侧快,B正确;‎ C、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所以在成熟的果实中含量较多,C错误;‎ D、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D错误.‎ 故选:B.‎ ‎ ‎ ‎26.下列现象与植物激素作用无关的是(  )‎ ‎①青香蕉与熟苹果放在一起容易成熟  ②水稻感染了赤霉菌后疯长 ‎ ‎③萎蔫的青菜叶浸泡清水后逐渐变得硬挺  ④松树宝塔状的树形.‎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③‎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 ‎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3.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4.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 ‎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植物体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 ‎【解答】解:①、熟苹果能产生乙烯,促进青香蕉提早成熟,故①正确;‎ ‎②、水稻感染了赤霉菌,赤霉菌分泌的赤霉素能促进水稻茎叶的生长,故②正确;‎ ‎③、萎蔫的青菜叶浸泡清水后,因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渗透吸水使青菜逐渐变得硬挺,所以与激素作用无关,故③错误;‎ ‎④、松树宝塔状的树形是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的顶端优势体现,故④正确.‎ 故选:D ‎ ‎ ‎27.下列活动中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A.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B.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电灯 C.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 D.样方法调查草地中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样方线上的个体都被统计在内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分析】1、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 ‎2、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 ‎3、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对于边界线上的个体,要计相邻两条边及夹角中的数目;‎ ‎4、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利用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暗、避高温、趋湿的习性进行采集.‎ ‎【解答】解:A、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应以社会群体为调查对象,若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计算得出的发病率会偏高,A错误;‎ B、土壤小动物具有避光性,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电灯,导致所得数值比实际数值小,B正确;‎ C、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可知,若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大,C错误;‎ D、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对于样方线上的个体应计数相邻两条边及夹角上的个体,若将样方线上的个体都统计在内,会使计算所得数值偏大,D错误.‎ 故选:B.‎ ‎ ‎ ‎28.如图为种群特征概念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种群的c特征不能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 B.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c也达到最大并保持不变 C.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b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来控制a特征,进而影响种群数量 ‎【考点】种群的特征;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分析】1、种群特征包括空间特征和数量特征,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取决于种群的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 ‎2、由图可知,a为性别比例,b为年龄组成,c为种群密度.‎ ‎【解答】解:A、种群的c特征种群密度不能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年龄组成能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A正确;‎ B、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c种群密度也达到最大并保持相对稳定,B错误;‎ C、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b年龄组成,C正确;‎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来控制a特征性别比例,进而影响种群数量,D正确.‎ 故选:B.‎ ‎ ‎ ‎29.研究人员调査了8年间某养兔场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并据此绘制了如图的λ值变化曲线,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第4〜6年兔的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B.第2~4年兔的种群数量逐年下降 C.第6~8年兔的种群数量逐年上升 D.第8年兔的种群密度大于刚开始的种群密度 ‎【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 ‎【分析】由题可知,种群的增长率=λ﹣1,由图示可知,第2~4年λ<1,种群的增长率=λ﹣1小于零,兔种群数量开始逐年下降;第4~6年λ=1,种群的增长率=λ﹣1等于零,各年的兔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第6~8年λ>1,种群的增长率=λ﹣1大于零,兔种群数量逐年上升.‎ ‎【解答】解:A、第4~6年λ=1,种群的增长率=λ﹣1等于零,各年的兔种群数量基本不变,A正确;‎ B、第2~4年λ<1,种群的增长率=λ﹣1小于零,兔种群数量开始逐年下降,B正确;‎ C、6~8年λ>1,种群的增长率=λ﹣1大于零,兔种群数量逐年上升,C正确;‎ D、若刚开始的种群密度为N0,则第1年的种群密度为0.5N0,第2年的种群密度为0.5×0.5N0=0.25N0,同理,第8年种群密度为0.25N0×0.75×1.25×1.5=0.345N0,即第8年兔种群密度小于刚开始的种群密度,D错误.‎ 故选:D.‎ ‎ ‎ ‎30.如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种群数量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B.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 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 D.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为400‎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1、“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2、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解答】解:A、从图中可以看出阴影部分代表环境阻力,所以“S”型曲线的环境阻力出现在A点之后,A错误;‎ B、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B正确;‎ C、J型曲线是在没有环境胁迫下的增长曲线,而S型曲线是在自然条件下的,即存在竞争时的曲线,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就是环境阻力,阴影部分的个体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C错误;‎ D、C点为处,种群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是200,D错误.‎ 故选:B.‎ ‎ ‎ 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40分)‎ ‎31.如图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图甲中,a表示 呼吸 系统,b表示 消化 系统,c表示 泌尿 系统.‎ ‎(2)病人因呼吸受阻,肌细胞会因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pH 降低(或下降) ,但乳酸可以与血液中的 NaHCO3 发生反应,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 ‎(3)内环境相对稳定,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 神经﹣体液﹣免疫 的调节网络下进行.‎ ‎(4)外界中的O2进入红细胞内共穿过 5 层生物膜.‎ ‎(5)图乙中,B液为 血浆 ,其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 无机盐和蛋白质 的含量有关.C液为 淋巴 .‎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2、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3、分析题图:‎ 图甲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内环境通过a系统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a是呼吸系统;外界的养料通过b系统进入循环系统,b是消化系统;代谢废物由c排出,c是泌尿系统.‎ 图乙是内环境各成分及关系图,分析可知其中的A液是组织液,B液是血浆,C液是淋巴.‎ ‎【解答】解:(1)a表示呼吸系统,b表示消化系统,c表示泌尿系统,参与内环境维持的还有图中的循环系统.‎ ‎(2)人体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乳酸会是血浆中PH降低,血浆中NaHCO3可以与乳酸反应,使使血液的pH维持相对稳定.‎ ‎(3)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 ‎(4)外界中的O2进入红细胞内至少穿过5层生物膜(进出肺泡壁细胞需穿过2层膜+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需穿过2层膜+进红细胞需穿过1层膜).‎ ‎(5)由以上分析知,图乙中的B液是血浆,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图乙中的C液是淋巴.‎ 故答案为:‎ ‎(1)呼吸 消化 泌尿 ‎(2)降低(或下降) NaHCO3‎ ‎(3)神经﹣体液﹣免疫 ‎(4)5‎ ‎(5)血浆 无机盐和蛋白质 淋巴 ‎ ‎ ‎32.如图为人的缩手反射相关结构的示意图,分析回答问题:‎ ‎(1)图甲所示的反射弧中,属于效应器的是 D (填图中字母).突触小体是由 轴突 末梢分枝膨大形成的结构.‎ ‎(2)图乙为神经纤维膜电位的变化.当给予图甲A处适宜的刺激后,神经纤维膜主要对 钠离子 的通透性增强,导致该离子大量内流,此时膜电位呈 外负内正 .‎ ‎(3)当兴奋传导至C结构时,该处信号转换的具体过程是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用文字和箭头表示).若电刺激D处,则A处 否 (是/否)会出现膜电位的变化,原因是 兴奋(神经冲动)在突触处是单向传递的 .‎ ‎(4)当针刺手指后会产生缩手反射,但化验取指血时,针刺手指时手并未缩回,这一现象说明 高级神经中枢对低极神经中枢有控制作用 .‎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1、分析题图: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E感受器、A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D效应器五部分构成.BC表示突触.‎ ‎2、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解答】解:(1)图甲所示的反射弧中,属于效应器的是D.突触小体是由轴突末梢分枝膨大形成的结构.‎ ‎(2)图乙为神经纤维膜电位的变化.当给予图甲A处适宜的刺激后,神经纤维膜主要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强,导致该离子大量内流,此时膜电位呈外负内正.‎ ‎(3)当兴奋传导至C突触时,该处信号转换的具体过程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若电刺激F处,由于兴奋(神经冲动)在突触处是单向传递的,因此A处不会出现膜电位的变化.‎ ‎(4)当针刺手指后会产生缩手反射,但化验取指血时,针刺手指时手并未缩回,这一现象说明在反射过程中,高级神经中枢对低极神经中枢有控制作用.‎ 故答案为:‎ ‎(1)D 轴突 ‎(2)钠离子 外负内正 ‎(3)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否 兴奋(神经冲动)在突触处是单向传递的 ‎(4)高级神经中枢对低极神经中枢有控制作用 ‎ ‎ ‎33.下丘脑在人体的生理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图中的甲﹣丁为人体内的某结构或细胞,A﹣D为激素.请据图回答:‎ ‎(1)当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时,激素A在血液中的含量明显升高,从而使机体产热量增多.这一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是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同时,激素D 肾上腺素 (填写名称)的分泌量也增多,并出现骨骼肌不自主战栗.引起骨骼肌战栗的反射弧是: 皮肤冷觉感受器 ‎ ‎(2)当人体内的血糖浓度降低时,下丘脑接受葡萄糖感受器产生的兴奋,最终作用于结构丁,使其分泌的激素C 胰高血糖素 (填写名称)增多,同时激素D分泌也增多,胰岛和肾上腺髓质属于该反射弧中的 效应器 ,该过程与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的过程 不同 (选填“相同”或“不同”).‎ ‎(3)某同学在空腹状态下检测的血糖浓度为0.95g/L.该同学到血糖含量是否在正常范围内? 是 (选填“是”或“不是”).空腹时,血糖的主要来源是 肝糖原分解 和 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 .‎ ‎(4)当血液中激素A的含量过高时,会抑制下丘脑和结构甲的分泌活动.这种调节作用称为 反馈调节 .‎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据图分析:图中甲为垂体、乙为甲状腺等腺体,A是乙分泌的相关的激素;丙分泌的激素B能使血糖浓度降低,因此丙为胰岛B细胞,激素B为胰岛素;丁分泌的激素C能使血糖浓度升高,因此丁为胰岛A细胞,激素C为胰高血糖素;D为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 ‎【解答】解:(1)当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时,机体通过神经调节(皮肤毛细血管的收缩、立毛肌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以及骨骼肌战栗)和体液调节(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增多,使机体的代谢能力增强,产热增多)来维持体温的稳定,同时激素D肾上腺素分泌也增多,并且骨骼肌产生不自主战栗,引起骨骼肌战栗的神经传导途径为:皮肤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骨骼肌.某人的体温在这一天能保持相对稳定,说明该个体在这一天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2)当人体内的血糖浓度降低时,下丘脑接受葡萄糖感受器产生的兴奋,最终作用于结构丁胰岛A细胞,使其分泌的激素C胰高血糖素增多,同时激素D肾上腺素分泌也增多,胰岛和肾上腺髓质属于该反射弧中的效应器,该过程与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的过程不同.‎ ‎(3)血糖浓度的正常范围是0.8﹣1.2g/L,该同学在空腹状态下检测的血糖浓度为0.95g/L,在正常范围内.空腹时,血糖的主要来源是肝糖原分解和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 ‎(4)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功能,该过程称为(负)反馈调节.‎ 故答案为:‎ ‎(1)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肾上腺素 皮肤冷觉感受器 ‎(2)胰高血糖素 效应器 不同 ‎(3)是 肝糖原分解 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 ‎(4)反馈调节 ‎ ‎ ‎34.取某植物仅带侧芽的幼茎段,测量其中生长素浓度为10﹣8mol/L,之后进行如图1处理,一段时间后,发现半边茎向外弯曲生长(如图1).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2为该植物茎对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生理效应,据此分析,幼茎段中生长素对幼茎生长起 促进 作用.‎ ‎(2)实验过程中 不会 (“会”或“不会”)再有新的生长素产生,原因是 仅有的侧芽已经去掉 .‎ ‎(3)半边茎内侧细胞生长速度 大于 (“大于”或“小于”)外侧细胞,若半边茎内、外两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都不会升高,仅据影响生长素发挥作用的因素分析,致使内、外侧细胞生长速度不同的原因可能是:①半边茎外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比内侧细胞中的 低 ;②内外两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相同,但 不同部位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 不同.‎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1、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主要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可以疏花蔬果,也可以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 ‎2、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其中根对生长素浓度最敏感,其次是芽,再次是茎.同一植株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同,敏感性由高到低为:根、芽、茎.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促进和抑制作用与生长素的浓度、植物器官的种类、细胞的年龄有关.‎ ‎【解答】解:(1)图2为该植物茎对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生理效应,据此分析,幼茎段中生长素对幼茎生长起促进作用.‎ ‎(2)因为仅有的侧芽已经去掉,所有实验过程中不会再有新的生长素产生.‎ ‎(3)半边茎内侧细胞生长速度大于外侧细胞,若半边茎内、外两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都不会升高,仅据影响生长素发挥作用的因素分析,致使内、外侧细胞生长速度不同的原因可能是:①半边茎外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比内侧细胞中的低;②内外两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相同,但不同部位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 故答案为:‎ ‎(1)促进 ‎(2)不会 仅有的侧芽已经去掉 ‎(3)大于 低 不同部位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