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天津市六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天津外大附校等)(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天津市六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天津外大附校等)(解析版)

天津市六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天津外大附校等)‎ 一、选择题 ‎1.下图表示真核生物细胞中进行的一些生理活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遗传物质进行②过程与进行④过程所需的酶和原料都不同 B. ⑤过程表示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图中赖氨酸的密码子是UUU C. ①②过程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③过程则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 D. 细胞核中只能进行①②③过程,线粒体中只能进行④⑤过程 ‎【答案】A ‎【解析】‎ ‎【分析】‎ ‎1、题图分析:①表示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的过程,发生在细胞有丝分裂的末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分裂末期;②表示染色体复制,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③表示着丝点分裂,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④表示转录过程;⑤表示翻译过程。‎ ‎2、‎ DNA复制 DNA转录 翻译 时间 细胞分裂的间期 个体生长发育的整个过程 场所 主要在细胞核 细胞质中的核糖体 条件 DNA解旋酶,DNA聚合酶等,ATP RNA聚合酶等,ATP 酶,ATP,tRNA 模板 DNA的两条链 DNA的一条链 mRNA 原料 含A T C G的四种脱氧核苷酸 含A U C G的四种核糖核苷酸 ‎20种氨基酸 模板去向 分别进入两个子代DNA分子中 与非模板链重新绕成双螺旋结构 分解成单个核苷酸 特点 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多起点复制 边解旋边转录 一个mRNA上结合多个核糖体,依次合成多肽链 碱基配对 A→T,G→C A→U,T→A,G→C A→U,G→C 遗传信息传递 DNA→DNA DNA→mRNA mRNA→蛋白质 实例 绝大多数生物 所有生物 意义 使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 表达遗传信息,使生物表现出各种性状 ‎【详解】A、由分析可知:遗传物质进行②复制过程与进行④转录过程所需的酶和原料都不同,A正确;‎ B、⑤过程表示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图中赖氨酸的密码子是AAA,B错误;‎ C、②过程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③过程则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C错误;‎ D、细胞核中能进行①②过程,③过程着丝点分裂时不存在细胞核,线粒体中能进行④⑤过程,还能进行DNA复制过程,D错误。‎ 故选A。‎ ‎【点睛】熟知基因表达的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注意辨析复制、转录和翻译的区别。‎ ‎2.下图为某家族遗传家系图。甲病和乙病均为单基因遗传病,控制两病的基因独立遗传,其中Ⅱ4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甲病与乙病的遗传方式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B. Ⅱ1和Ⅲ5关于甲病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2/3‎ C. 若Ⅲ2与Ⅲ7结婚,生一个患乙病孩子的概率为1/6‎ D. 若Ⅲ7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则产生异常生殖细胞的最可能是其父亲 ‎【答案】C ‎【解析】‎ ‎【分析】‎ I1、I2不患甲病,Ⅱ2患甲病,且Ⅲ7的父亲Ⅱ4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故推测甲为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Ⅱ1、Ⅱ2不患乙病,Ⅲ1患乙病,且为女孩,故可知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甲病为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B、若A、a代表甲病的致病基因,Ⅱ1的女儿患甲病,则其关于甲病的基因型为XAXa,Ⅲ5(双亲不患甲病,却有一个患甲病的兄弟)关于甲病的基因型为1/2XAXA、1/2XAXa,故Ⅱ1和Ⅲ5关于甲病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2,B错误;‎ C、若用B、b代表乙病的致病基因,则Ⅲ2关于乙病基因型为1/3BB或2/3Bb,Ⅲ7关于乙病基因型为Bb,二者结婚生一个患乙病孩子的概率为2/3×1/4=1/6,C正确;‎ D、若Ⅲ7的染色体组成为XXY,则其基因型可表示为XaXaY,由于Ⅲ7的父亲Ⅱ4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Ⅲ7的XaXa只能来自母亲,即母亲形成了性染色体多一条的异常卵细胞,D错误。 故选C。‎ ‎【点睛】根据系谱图判断遗传病的致病方式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不携带致病基因的个体一定不患遗传病 B. 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单个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C. 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D. 禁止近亲结婚能有效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 ‎【答案】D ‎【解析】‎ ‎【分析】‎ ‎1、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遗传病。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大类,由染色体异常造成的遗传病,患者体内没有致病基因。‎ ‎2、遗传病监测和预防 (1)产前诊断: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产前诊断可以大大降低病儿的出生率。 (2)遗传咨询: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 (3)禁止近亲婚配: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 ‎【详解】A、由染色体异常造成的遗传病,患者体内可以没有致病基因,故不携带致病基因的个体一定不患遗传病,A错误;‎ B、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B错误;‎ C、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C错误;‎ D、由分析可知:禁止近亲结婚能有效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D正确。‎ 故选D。‎ ‎4.某种动物的眼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 和 B、b)控制,具体控制关系如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由图示可以看出,该动物眼色这一性状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来直接控制的 B. B基因上可结合多个核糖体,以提高酶B的合成效率 C. 该动物群体中无色眼的基因型只有1种,猩红色眼对应的基因型有4种 D. 若一对无色眼亲本所形成的受精卵中基因a或b发生突变,发育成的子代为深红色 ‎【答案】C ‎【解析】‎ ‎【分析】‎ ‎1、题图分析:由题意“某种动物的眼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 和 B、b)控制”可知,相关眼色的基因型由9种,分别为:AABB、AABb、AaBB、AaBb均表现深红色;、aaBB、aaBb、AAbb、Aabb均表现猩红色;aabb表现为无色。‎ ‎2、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由两种方式,其一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其二是基因还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详解】A、由图示可以看出,该动物眼色这一性状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A错误;‎ B、B基因转录产生的mRNA上可结合多个核糖体,以提高酶B的合成效率,B错误;‎ C、由分析可知:该动物群体中无色眼的基因型只有1种,猩红色眼对应的基因型有4种,C正确;‎ D、若一对无色眼亲本所形成的受精卵中基因a或b发生突变,发育成的子代为猩红色,D错误。‎ 故选C。‎ ‎5.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类型生物二氧化碳消耗量(相对量)的曲线图,下列正确的是 A. b曲线代表的生物可能是任何一种生产者 B. c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C. a曲线代表的生物一定是消费者 D. 由a、b、c三种生物可组成一个生态系统 ‎【答案】B ‎【解析】‎ ‎【分析】‎ ‎1、题意分析:a曲线表示只释放二氧化碳,不吸收二氧化碳,所以可代表的生物可能是消费者或分解者, b、c都表示能吸收二氧化碳的生物,b属于光能自养型,c属于化能自养型,可能是硝化细菌等生物,二者都属于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部分。‎ ‎(1)生态系统的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详解】A、由分析可知:b曲线代表的生物可能是一种生产者,代表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产者,A错误;‎ B、c是化能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B正确;‎ C、a曲线代表的生物可能是消费者,C错误;‎ D、由a、b、c三种生物不能组成一个生态系统,因为不包括无机环境,D错误。‎ 故选B。‎ ‎6.某植物红花和白花由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假设A基因含1000个碱基对,含300个胞嘧啶。让多个红花的亲本植株自交,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白花=11:1(不考虑基因突交、染色体变异和致死情况)。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 红花对白花为显性 B. 亲本的基因型有AA、Aa两种,且比例为1:2‎ C. F1植株中纯合子占5/6‎ D. A基因连续复制3次共需嘌呤脱氧核苷酸7000个 ‎【答案】B ‎【解析】‎ ‎【分析】‎ A、a遵循基因分离定律,让多个红花的亲本植株进行自交,产生F1,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白花=11:1,根据亲本和子一代的性状表现可以判断性状的显隐性关系,红花为显性。‎ ‎【详解】A、多个红花的亲本植株自交,子代有白花出现,无中生有为隐性,所以红花对白花为显性,A正确; B、亲本杂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白花=11:1,说明亲本不都是杂合子,即亲本的基因型有AA、Aa两种。假设其中AA所占比例为x,则Aa所占比例为1-x,则1/4(1-x)=1/12,解得x=2/3,,即AA、Aa的比例为2:1.B错误;‎ C、由B选项可知,亲本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2:1,则亲本自交所得F1‎ 植株中杂合子占1/3×1/2=1/6,因此纯合子占1-1/6=5/6,C正确; D、根据题干,假设A基因含1000个碱基对,含300个胞嘧啶,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700个,G=C=300个,则嘌呤脱氧核苷酸A+G=1000个,A基因连续复制3次共需嘌呤脱氧核苷酸1000×(23-1) =7000个,D正确。 故选B。‎ ‎7.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严重腹泻后只需补充水分就能维持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 ‎②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 ‎③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等现象 ‎④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后,就会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 ‎⑤在草原上快速奔跑的狼体内,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⑥抗生素消灭病菌的过程体现了人体的免疫防卫功能 ‎⑦记忆细胞受到同种抗原再次刺激后,细胞周期变短 ‎⑧2、4-D、苯乙酸均为生长素类似物 A. 一项 B. 两项 C. 三项 D. 四项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大量出汗时,血液主要丢失水分和一部分无机盐;通常采用喝水和补充无机盐的方法,来补充血液中丢失的这些成分;严重腹泻时,人体主要丢失水分,以及一部分无机盐和葡萄糖 等一样物质;通常采用喝水、适量补充无机盐以及静脉滴注(或口服)葡萄糖溶液等方法来补充血液中丢失的这些成分。‎ ‎2、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植物体内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除IAA外,还有苯乙酸、吲哚丁酸等。‎ ‎【详解】①严重腹泻后,机体会丢失盐分,若只补充水分,不能维持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①错误;‎ ‎②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引起该肌肉收缩的过程未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非条件反射,②错误;‎ ‎③‎ 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体内会缺乏促甲状腺激素,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使得代谢减弱,故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等现象,③正确;‎ ‎④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后,不一定就会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为外负内正,这由神经递质的种类决定,④错误;‎ ‎⑤兴奋在体内沿着反射弧单向传递,故在草原上快速奔跑的狼体内,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⑤错误;‎ ‎⑥抗生素不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产物,故抗生素消灭病菌的过程不能体现人体的免疫防卫功能,⑥错误;‎ ‎⑦记忆细胞受到同种抗原再次刺激后,能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故细胞周期变短,⑦正确;‎ ‎⑧2、4-D属于人工合成的生长调节剂,苯乙酸是植物合成的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⑧错误。‎ 故选B。‎ ‎8.某科研小组将一组小鼠先后置于‎25℃‎、‎0℃‎、‎25℃‎环境中,在每一温度条件下均生活15min,从开始到结束,每隔5min测一次皮肤血流量以及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共测9次。测量结果(相对值)如下表所示(假设测量过程不影响激素的分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次数 指标 ‎1‎ ‎2‎ ‎3‎ ‎4‎ ‎5‎ ‎6‎ ‎7‎ ‎8‎ ‎9‎ A ‎0.45‎ ‎0.44‎ ‎0.45‎ ‎0.55‎ ‎0.55‎ ‎0.52‎ ‎0.50‎ ‎0.46‎ ‎0.45‎ B ‎0.31‎ ‎0.31‎ ‎0.30‎ ‎030‎ ‎0.60‎ ‎0.62‎ ‎0.38‎ ‎0.33‎ ‎0.32‎ C ‎0.23‎ ‎0.23‎ ‎0.23‎ ‎0.18‎ ‎0.17‎ ‎0.16‎ ‎0.22‎ ‎0.23‎ ‎0.23‎ A. 表中指标A、B、C依次为皮肤血流量、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B. 实验中A先增加,B后增加,最终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这属于分级调节 C. 当小鼠从‎25℃‎环境移到‎0℃‎环境中,此时的体温调节方式属于神经调节 D. 根据实验数据,可推测出13min时小鼠的产热速率大于26min时小鼠的产热速率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25℃‎→‎0℃‎,皮肤血流量会减慢,对应C;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会先增加,对应A ‎;随后引起促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对应B。‎ ‎【详解】A、由上分析可知,A、B、C依次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和皮肤血流量,A错误;‎ B、实验中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先增加,B促甲状腺激素后增加,最终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这属于分级调节,B正确;‎ C、当小鼠从‎25℃‎环境移到‎0℃‎环境中,此时皮肤血流量会减慢,汗腺分泌减少,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等,属于神经-体液调节,C错误;‎ D、根据实验数据,13min时小鼠的TRH和TSH均小于26min时,故可推测出13min时小鼠的产热速率小于26min时小鼠的产热速率,D错误。‎ 故选B。‎ ‎9.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侵染一段时间后搅拌、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检测上清液中放射性32P约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30%。在实验时间内,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接近100%。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离心后大肠杆菌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 B. 沉淀物的放射性主要来自噬菌体的DNA C. 上清液具有放射性的原因是保温时间过长 D. 噬菌体遗传特性的传递过程中起作用的是DNA ‎【答案】C ‎【解析】‎ ‎【分析】‎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根据“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接近100%”可知,上清液的放射性基本不来自大肠杆菌的裂解,离心后大肠杆菌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 ‎【详解】A、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中,因大肠杆菌的质量重于噬菌体,所以离心后,大肠杆菌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主要集中在上清液中,A正确;‎ B、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结果检测到上清液中放射性32P约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30%‎ ‎,说明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噬菌体的DNA进入到了大肠杆菌的细胞中,因此沉淀物的放射性主要来自噬菌体的DNA,该DNA在噬菌体遗传特性的传递过程中发挥作用,B正确;‎ C、由题意“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接近100%”可知,在实验时间内,基本上没有大肠杆菌裂解的发生,所以上清液具有放射性的原因不是由于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导致,而是有一部分32P标记的噬菌体还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C错误;‎ D、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结果检测到上清液中放射性32P约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30%,可见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了细菌,说明在噬菌体遗传特性的传递过程中DNA起了作用,D正确。‎ ‎【点睛】正确解答此题的前提是:识记和理解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原理、方法、过程,据此,以图示信息“检测上清液中放射性32P约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30%”、“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接近100%”为切入点,推知沉淀物中的放射性来源与上清液具有放射性的原因,进而分析判断各选项。‎ ‎10.生物体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部位可以进行配对联会,非等位基因部位不能配对。某二倍体生物细胞中分别出现下图①至④系列状况,则对图的解释正确的是( )‎ A. ①为基因突变,②为倒位 B. ②可能是重复,④为染色体组加倍 C. ①为易位,③可能是缺失 D. ②为基因突变,①为染色体结构变异 ‎【答案】C ‎【解析】‎ ‎【分析】‎ 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据图分析,①发生了染色体片段的改变,且改变后的片段不属于同源染色体的部分,因此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中的易位;②染色体右侧发生了染色体上碱基序列的倒位,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③在同源染色体片段中间出现了折叠现象,可能是缺失或者增加(重复);④‎ 细胞中有一对同源染色体多了一条,属于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详解】A.①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②为倒位,A错误; ‎ B.②是倒位,④为个别染色体数目增加,B错误;‎ C.①为易位,③可能是缺失或者重复,C正确;‎ D.②为倒位,①为染色体结构变异,D错误;‎ 故选C。‎ ‎11.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植物,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a、c、f没有地理隔离,也不会产生生殖隔离 B. a〜j生物所含的全部基因,称为种群基因库 C. f〜j在一段时期内没有产生新的基因,但该种群基因频率有可能发生变化 D. 该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单向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2、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这现象叫做生殖隔离,生殖隔离的出现,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 ‎3、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过程是基因频率不断发生改变的过程。‎ ‎【详解】A、由分析可知:a、c、f虽然没有地理隔离,但它们不是同一物种,故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 B、由基因库的概念可知:a〜j生物所含的全部基因,不能称为种群基因库,因为它们不是同一物种,B错误;‎ C、虽然分f〜j在一段时期内没有产生新的基因,但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该种群基因频率有可能发生变化,C正确;‎ D、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D错误。‎ 故选C。‎ ‎12.孟德尔在探索遗传规律时,运用了“假说—演绎法”,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子一代都是高茎而没有矮茎”属于假说的内容 B. “测交实验”是对推理过程及结果的检测 C. “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属于假说内容 D. “F1(Dd)能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配子(D∶d=1∶1)”属于推理内容 ‎【答案】A ‎【解析】‎ ‎【分析】‎ 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是指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演绎推理、检验推理、得出结论”五个基本环节。‎ ‎【详解】A、“子一代都是高茎而没有矮茎”属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而推出问题,A错误;‎ B、测交实验”是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对测交实验的结果进行理论预测,看真实的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是否一致,证明假说是否正确,B正确;‎ C、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属于假说内容,C正确;‎ D、“F1(Dd)能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配子(D:d=1:1)”是无法直接看到的,属于推理内容,D正确。‎ 故选A。‎ ‎13.下图表示免疫异常引起的某种疾病的发病机理(注:抗体不具有激素丙的生理功能),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 这是一种自身免疫病,细胞甲为浆细胞 B. 抗体、激素乙和激素丙均可以出现在内环境中 C. 患者体内细胞甲的分泌活动越旺盛,激素乙的分泌就越多 D. 激素丙与抗体具有相同的受体,二者具有竞争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1、题图分析: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细胞甲是浆细胞,抗体能与激素丙的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导致激素丙的调节作用无法发挥,题意显示激素丙是促甲状腺激素,激素乙是甲状腺激素。‎ ‎2、‎ ‎3、自身免疫病: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心脏病等。‎ ‎【详解】A、题图显示抗体对自身的组织或细胞进行攻击,故这是一种自身免疫病,细胞甲为浆细胞,A正确;‎ B、抗体、激素乙和激素丙通过体液运输,均可以出现在内环境中,B正确;‎ C、患者体内细胞甲的分泌活动越旺盛,激素丙的受体受损越严重,导致激素乙的分泌就越少,C错误;‎ D、激素丙与抗体具有相同的受体,显示二者具有竞争性,D正确。‎ 故选C。‎ ‎14.生物小组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对某种植物根生长的影响时,发现a、b浓度不同,但对根生长的促进效果相同。由此可推知 A. 浓度高于a时,一定会抑制根的生长 B. 浓度低于b时,一定会抑制根的生长 C. 分别对a、b加入相同体积的水稀释,两者对根的生长保持相同的促进作用 D. 分别对a、b加入相同体积的水稀释,根据对根的作用效果可推知a、b浓度的高低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生长素所发挥的作用,因为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的种类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 ‎2、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敏感程度表现为根>芽>茎。‎ ‎【详解】 A、a、b浓度不同,对根生长的促进效果相同,但a、b浓度之间的大小关系未知,故浓度高于a时,不一定会抑制根的生长,A错误;‎ B、a、b浓度不同,对根生长的促进效果相同,但a、b浓度之间的大小关系未知,故浓度低于b时,不一定会抑制根的生长,B错误;‎ C、分别对a、b加入一定量相同体积的水稀释,浓度较低的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根生长的作用较弱,浓度较高的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根生长的作用较强,C错误;‎ D、分别对a、b加入一定量相同体积的水稀释,浓度较低的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根生长的作用较弱,浓度较高的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根生长的作用较强,故根据对根的作用效果可推知a、b浓度的高低,D正确。‎ 故选D。‎ ‎15.某地区一种蚜虫生活在某种植物的体表,并从该种植物吸取营养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种蚜虫的种群密度 B. 该种蚜虫在不同季节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 C. 该种植物有高有矮,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 该种蚜虫与这种植物具有互利共生关系 ‎【答案】B ‎【解析】‎ 蚜虫的活动能力极弱,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错误;环境容纳量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因此该种蚜虫在不同季节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B正确;该种植物有高有矮,这是该种植物在茎的高度上所具有的相对性状,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C错误;该种蚜虫生活在该种植物的体表,并从中吸取营养物质,说明二者具有寄生关系,D错误。‎ ‎16.下列关于染色体组、单倍体和多倍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殖细胞中含有的全部染色体称为一个染色体组 B. 用花药离体培养法获得的单倍体水稻,往往稻穗和米粒变小 C. 若生物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则该生物为三倍体 D. 一个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都是非同源染色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又互相协调,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 ‎2、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做二倍体;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做多倍体,其中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做三倍体。‎ ‎3、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叫做单倍体。‎ ‎【详解】A、对于二倍体来说,成熟生殖细胞中含有的全部染色体称为一个染色体组,A错误;‎ B、水稻是二倍体,用花药离体培养法获得的单倍体水稻,高度不育,B错误;‎ C、若生物由受精卵发育,且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则该生物为三倍体,C错误;‎ D、由分析可知:一个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都是非同源染色体,D正确。‎ 故选D ‎17.某哺乳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Ee,如图是该动物一个精原细胞在产生精子过程中某时期的示意图,以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示细胞中,a基因应该来源于交叉互换或基因突变 B. 图示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该细胞中含2个染色体组 C. 基因B/b与基因E/e之间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D. 该精原细胞产生的精子细胞基因型有ABe、aBe、AbE ‎【答案】A ‎【解析】‎ 图示细胞中两极所对应的两条染色体是由一条染色体经过复制、再经着丝点分裂形成,正常情况下,这两条染色体相同位置上的基因应相同,而图示细胞两极所对应的两条染色体上却出现了等位基因A和a,因该哺乳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Ee,所以a基因只来自于基因突变,A错误;图示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呈现的特点是: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子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据此可判断,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再结合题意“一个精原细胞在产生精子过程中某时期的示意图”可知,该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B正确;基因B/b与基因E/e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二者之间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C正确;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结束时,图示的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的两个精子细胞的基因型为ABe、aBe,另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的两个精子细胞的基因型为AbE、AbE,所以该精原细胞产生的精子细胞基因型有3种:ABe、aBe、AbE,D正确。‎ ‎【点睛】本题的难点在于对D选项的判断:解题的关键是围绕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依题意明确该精原细胞的基因组成为AABbEe,再结合图示分析准确推知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的基因组成如下图所示,至此该精原细胞产生的精子细胞基因型便可呼之欲出。‎ ‎18.下表是某中年女子血液中有关激素水平的化验报告单。TSH 项反映促甲状腺激素的水平,其余各项都是反映甲状腺激素水平的指标。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项目 测定值 参考范围 单位 FT3‎ ‎1.2‎ ‎1.4-4.4‎ pg/ml FT4‎ ‎0.8‎ ‎0.8-2.0‎ ng/dL T3‎ ‎56‎ ‎80-220‎ ng/dL TSH ‎5.9‎ ‎1.4-4.4‎ μIU/mL TT4‎ ‎2.5‎ ‎3-14‎ μg/dL A. 该女子应多吃含碘丰富的食品,如海带等 B. 该女子可能患有甲亢,细胞代谢速率偏高 C. 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也存在反馈调节 D.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都能参与调节TSH激素的分泌 ‎【答案】B ‎【解析】‎ ‎【分析】‎ ‎1、题意显示:患者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低,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较高。‎ ‎2、甲状腺激素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尤其对神经中枢的发育和功能有重要影响,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物质代谢。甲状腺激素的化学本质为氨基酸的衍生物。‎ ‎【详解】A、因为该女子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低,碘是甲状腺激素的组成元素,故应多吃含碘丰富的食品,以弥补缺碘导致的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A正确;‎ B、由分析可知:该女子不可能患有甲亢,细胞代谢速率偏低,B错误;‎ C、甲状腺激素的缺乏导致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说明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也存在反馈调节,C正确;‎ D、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TSH的分泌,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多时会抑制TSH的分泌,故二者都能参与调节TSH激素的分泌,D正确。‎ 故选B。‎ ‎19.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通过多级利用可以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B. 生态系统稳定时没有能量的输入和输出 C. 生态系统的能量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 D. 由于呼吸散失等途径使营养级越高的生物获得的能量越少 ‎【答案】D ‎【解析】‎ ‎【分析】‎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详解】A、设计生态农业,能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可以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A错误;‎ B、生态系统稳定时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和输出达到动态平衡,B错误;‎ C、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循环利用,C错误;‎ D、由于呼吸散失等途径使营养级越高的生物获得的能量越少,故能量流动表现出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D正确。‎ 故选D。‎ ‎20.苏云金芽孢杆菌的CrylAC基因编码一种蛋白质,该蛋白质可杀死鳞翅目昆虫。研究者将CrylAC基因转入玉米中,T0代转基因植株与普通玉米杂交获得T1代,对T1代进行抗虫鉴定,结果发现抗虫玉米与非抗虫玉米的比值为3: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导入的CrylAC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B. CrylAC基因遗传遵循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 C. T0代玉米自交,子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 D. 苏云金芽孢杆菌和玉米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由题意可知,将CrylAC基因转入玉米中,T0代转基因植株与普通玉米杂交获得T1代,如果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测交的结果就是1:1,但是,现在是3:1,说明转入的基因转到了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只要有CrylAC基因,就表现为抗虫,也就是测交的结果基因型是1:1:1:1,表现型为3:1。‎ ‎2、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是通过测交实验,若测交实验出现1:1,则证明符合分离定律;如出现1:1:1:1则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验证决定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是否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可通过杂合子自交,如符合9:3:3:1及其变式比,则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如不符合9:3:3:1,则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详解】A.导入的CrylAC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A正确;‎ B.CrylAC基因遗传遵循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 C.假如用O1表示该染色体上不存在抗虫基因,X1表示该染色体上存在抗虫基因,则T0可表示为(X1O1 X2O2)代玉米自交,子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5:1,C错误;‎ D.苏云金芽孢杆菌和玉米共用一套遗传密码,D正确;‎ 故选C。‎ ‎21.下图是基因表达过程中的一些物质关系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在真核细胞中①主要发生在细胞核 B. b与c的基本组成单位相同,但是空间结构不同 C. 图中a代表DNA,d可能是具有催化作用的酶 D. 从同一个体不同细胞中提取b,利用逆转录酶构建的cDNA文库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1、题意分析:①表示转录过程;②表示翻译过程;a表示DNA;b表示mRNA;c表示tRNA;d表示具有催化作用的RNA。‎ ‎2、转录是指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目前认为,RNA都是通过转录过程产生的,细胞中的RNA可以分为四种,分别是mRNA(翻译的模板)、tRNA(转运氨基酸)、核糖体RNA和酶(化学本质是RNA)。‎ ‎【详解】A、在真核细胞中①转录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内,A正确;‎ B、由分析可知:b是mRNA,呈单链结构;c表示tRNA呈三叶草形,但二者的基本组成单位相同,B正确;‎ C、由分析可知:图中a代表DNA,d可能是具有催化作用的酶,C正确;‎ D、从同一个体的不同细胞中提取b,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不同细胞中的b即mRNA不同,故利用逆转录酶构建的cDNA文库不相同,D错误。‎ 故选D。‎ ‎22.某二倍体植物的两个植株①②杂交,得到③,对③的处理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③到④的过程为诱变育种,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突变 B. 植株⑤⑥能通过有性杂交得到三倍体植株⑧,因而⑤⑥属于同一物种 C. 秋水仙素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D. ③到⑦的过程为花粉离体培养,涉及的原理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③→④是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③→⑤→⑩是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③→⑤、③→⑥、⑤×⑥→⑧是多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③→⑦→⑨是单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据此答题。‎ ‎【详解】射线处理是进行物理诱变,故③到④的过程为诱变育种,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突变,A正确;植株⑤⑥通过有性杂交得到的三倍体植株⑧不能产生可育后代,说明⑤⑥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故⑤⑥不属于同一物种,B错误;秋水仙素能够抑制前期纺锤体的形成,从而使细胞中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后不能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C正确;③到⑦的过程是将花粉培养成幼苗,为花药离体培养的过程,涉及的原理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变异的应用,重点考查育种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育种方法的原理、方法、优点、缺点、实例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3.科学家研究某区域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如图所示(其中R=出生率/死亡率)。在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性别比例会影响该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B. 田鼠种群数量在a~d之间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其中c~d期间一直在下降 C. 该田鼠种群增长为“S型”增长,c点时种群密度最小 D. 若不考虑其他因素,仅由图可知,a、b两点时对应的种群的年龄组成分别为增长型和衰退型 ‎【答案】B ‎【解析】‎ ‎【分析】‎ ‎1、题意分析:出生率/死亡率的比值等于1时,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意味着种群数量处于稳定状态;当出生率/死亡率的比值大于1时,种群数量增长;出生率/死亡率的比值小于1时,种群数量下降。‎ ‎2、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衡量种群大小的数量指标,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特征,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性别比例是影响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 ‎【详解】A、性别比例会影响该种群的出生率,进而影响了种群数量,A错误;‎ B、由分析可知:田鼠种群数量在a~d之间R值的变化由大于1逐渐上升,而后又由大于1变成了小于1的值,故种群数量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其中c~d期R值一直小于1,故该区段种群数量一直在下降,B正确;‎ C、该田鼠种群增长经历了“S型”增长,d点时种群密度最小,C错误;‎ D、若不考虑其他因素,仅由图可知,a、b两点时对应的种群的年龄组成均为增长型,D错误。‎ 故选B。‎ ‎24.如图a-f表示10万年前某水体演替的过程示意图,但近5万年以来,该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尤其是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图中a-f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该演替过程所需的时间较长 B. 在f阶段将树木砍伐,重新演替到f阶段所需的时间较图过程短 C. 近50年来,人类的活动改变了演替的方向 D. 近50年来,人类的活动改变了演替的速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 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类型 项目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 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时间 经历的时间漫长 经历的时间短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裸岩、冰川泥、火山岩上的演替 火灾后的草原、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详解】A、题意显示,该演替过程的起点是原生裸地,故图中a-f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该演替过程所需的时间较长,A正确;‎ B、在f阶段将树木砍伐,开始的演替是次生演替,则重新演替到f阶段所需的时间较图过程短,B正确;‎ C、根据题意“该地区气候越来越干燥”可知,无论是否有人类活动,森林都会退化为荒漠,说明人类的活动没有改变演替的方向,C错误;‎ D、根据题意“该地区气候越来越干燥”可知,无论是否有人类活动,森林都会退化为荒漠,说明人类的活动没有改变了演替的方向,人类活动只是加快了荒漠化的进程,因此人类活动改变了演替的速度,D正确。‎ 故选C。‎ ‎25.豌豆苗横放一段时间后的生长状况如图甲;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豌豆幼苗茎切段,其长度变化如图乙;棉花、苹果等枝条去除顶芽后的生长状况如图丙。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题中三组实验均可证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B. 图丙中的去顶操作有利于侧枝的生长,但是不利于棉花产量的提高 C. 由图乙可知,促进豌豆幼苗茎切段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是 400mg/L D. 图甲中 a、b、c 三处的生长素均具有促进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一般情况下,生长素在较低浓度时促进生长;在浓度高时则会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 ‎【详解】图乙中,生长素的浓度最大时,豌豆幼苗茎切段比对照组的长,没有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A错误;图丙中对棉花去顶,有利于棉花侧枝的生长,有利于侧枝结棉桃,从而提高棉花的产量,B错误;由图乙可知,促进豌豆幼苗茎切段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在200mg/L~600mg/L之间,不一定是400mg/L,C错误;植物水平放置时,由于受到重力的影响,茎/根的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的。茎的a、b处的生长素具有促进茎伸长的作用。由于根对生长素较敏感,因此c处的生长素具有促进根伸长的作用,d处的生长素抑制根的伸长,D正确。故选D。‎ ‎【点睛】掌握生长素的作用机理和两重性,结合题图进行分析解答便可。‎ 二、简答题 ‎26.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维持人体内环境稳态的机制是相当复杂的。‎ Ⅰ.下图是人体胃酸分泌的部分调节途径,其中胃窦G细胞(一种内分泌细胞)能合成分泌胃泌素,作用于胃腺细胞,促进其分泌胃酸。请分析回答:‎ ‎(1)胃酸可以杀灭进入胃内的细菌,这属于机体的_______免疫。‎ ‎(2)由图可知促进胃腺细胞分泌胃液的信号物质除胃泌素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 Ⅱ.图1表示人体血糖浓度发生变化和人体受寒冷刺激后的部分调节过程的示意图(其中A、B、C、D表示激素),图2表示神经系统对内分泌功能的三种调节方式(分别标记为甲、乙、丙)‎ ‎(3)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___________,寒冷环境下,冷觉产生于___________。‎ ‎(4)若其它条件不变,给小鼠饲喂含A的食物,则小鼠体内B的量将___________。‎ ‎(5)血糖升高,一方面可以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图2______模式(填“甲”或“乙”或“丙”)调节其分泌量,此时胰岛B细胞属于反射弧结构中的________,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6)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是通过图2中__________模式(填“甲”或“乙”或“丙”)调节,使其分泌量增加的适宜刺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非特异 (2). 神经递质 (3). 下丘脑 (4). 大脑皮层 (5). 不变 (6). 丙 (7). 效应器 (8). 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9). 乙 ‎ ‎ (10). 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 ‎【解析】‎ ‎【分析】‎ ‎1、题图分析:图1 中A表示促甲状腺激素;B表示甲状腺激素;C表示肾上腺素;由激素的作用部位分析可知D表示胰岛素;图2中甲表示激素的分级调节,乙、丙表示神经-体液调节。‎ ‎2、血糖平衡调节 机体内血糖平衡调节过程如下: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引起胰岛素的合成并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某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B细胞的活动,使胰岛B细胞合成并释放胰岛素,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贮存,从而使血糖下降;当血糖下降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引起胰高血糖素的合成和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另一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A细胞的活动,使胰高血糖素合成并分泌,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使血糖上升,并且下丘脑在这种情况下也会发出神经支配肾上腺的活动,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强,肾上腺素也能促进血糖上升。‎ ‎3、水平衡的调节 ‎【详解】(1)胃酸位于胃粘膜以外,在胃内杀灭进入胃部的细菌,这是人体第一道防线起作用的例子,这属于机体的非特异免疫。‎ ‎(2)由图可知胃腺细胞分泌胃酸受神经调节和神经-体液调节,故促进胃腺细胞分泌胃液的信号物质除胃泌素外还有神经递质。‎ ‎(3)下丘脑中有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所有的感觉由大脑皮层做出的,故在寒冷环境下,冷觉产生于大脑皮层。‎ ‎(4)若其它条件不变,给小鼠饲喂含A的食物,因为A是促甲状腺激素,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由于消化酶的作用激素A被分解成氨基酸,而不能起作用,可推知小鼠体内B甲状腺激素的量将不变。‎ ‎(5)血糖升高,一方面可以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下丘脑发出的神经调节胰岛B细胞的分泌量,此时胰岛B细胞属于反射弧结构中的效应器,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下降。‎ ‎(6)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是通过图2中乙模式进行调节,血浆渗透压上升,使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 ‎【点睛】本题是对人体调节方式的综合考察,学生在熟练掌握相关基本知识的前提下,设法提高自身解答综合试题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正确读图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27.图1为某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及无机环境的碳流动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组成成分,A~D代表4种动物.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是_______________,大气中CO2的来源除图1所示还包括______________,碳循环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图1中存在的食物链(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图2中用箭头和文字补充完成能量流经D种群的情况。_________‎ ‎(4)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给某一农田生态系统除草捉虫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丙 (2). 化石燃料的燃烧 (3). 全球性、循环性 (4). ‎ ‎(5). ‎ ‎(6). 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解析】‎ ‎【分析】‎ ‎1、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的途径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通常为10%~20%之间,相邻两个营养级的传递效率=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 ‎2、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同时也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3、动物的同化量等于摄入量减去粪便中的能量即粪便量,各级动物的同化量的去向包括呼吸作用的消耗和用于生长、发育与繁殖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的去向包括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和未被利用的能量。‎ ‎4、题图分析: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由图中A、B、C、D四种动物包含的能量值可知,A是植食性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B和C应该都是次级消费者,都属于第三营养级,D是三级消费者,属于第四营养级。‎ ‎【详解】(1)由分析可知:丙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大气中CO2的来源除图1所示还包括化石燃料的燃烧,碳循环具有全球性、循环性的特点。‎ ‎(2)由分析可知:图1中存在的食物链(网)为:。‎ ‎(3)图1显示 D种群是最高营养级,D种群同化量等于从上一营养级生物摄入的量减去粪便量,D种群同化量中一部分用于呼吸消耗,另一部分用于D种群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其中D种群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又有一部分(遗体残骸)流向分解者,由于是最高营养级,不会流向下一个营养级,故图示如下:‎ ‎(4)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给某一农田生态系统除草捉虫的目的是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点睛】熟知能量流动和碳循环的相关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本题的易错点是能量流动图解的补充和食物链的突破。‎ ‎28.科研人员研究两种二倍体草本植物甲和乙。‎ Ⅰ.甲种植株绿色(B)对金黄色(b)为显性性状,又知控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基因b使雄配子致死。‎ ‎(1)将甲种金黄色雄株与纯合绿色雌株杂交,子代表现型为______________,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种金黄色雄株有很高的观赏价值,那么使后代中金黄色雄株比例最高的杂交组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基因型表达)。‎ Ⅱ.乙种植物花色由D、d和E、e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现有一基因型为DdEe的植株,其体细胞中相应基因在染色体DNA上的位置及控制花色的生物化学途径如下图。‎ ‎(3)乙种植物体细胞内的DNA1和DNA2所在的染色体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 ‎(4)等位基因D、d的本质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让该植株自交(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现象),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绿色雄株 (2). 基因b使雄配子致死,金黄色雄株只能产生含Y染色体的雄配子 (3). XBXb×XbY (4). 同源染色体 (5). 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 (6). 白色:红色=1:1‎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对于甲种植物来说,由于群体中的雄配子类型只有XB和Y 两种,故群体中不会出现金黄色雌株,只有绿色雌株,其基因型有XBXB和两种XBXb, 雄株中有绿色和金黄色两种。‎ ‎【详解】(1)甲种金黄色雄株的基因型为XbY,纯合绿色雌株的基因型为XBXB,二者杂交杂交后代的基因型只有XBY(因为父本只能产生含Y的精子),子代表现型为绿色雄株。‎ ‎(2)由分析可知:为了获得更多的金黄色雄株可以选择的杂交组合是XBXb×XbY ,其产生的后代中有一半是金黄色雄株。‎ ‎(3)由图可知:由于DNA1和DNA2上相同的位置上的基因是等位基因,故DNA1和DNA2所在的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 ‎(4)等位基因D、d的不同在于其中的遗传信息不同,即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 ‎(5)若基因型为DdEe的植株自交,因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现象,则该植株能产生两种配子,其基因型为dE和De,其比例为1:1,且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是均等的,故后代的基因型为:1ddEE(白色)、1DDee(白色)、2DdEe(红色)三种,则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白色:红色=1:1。‎ ‎【点睛】理解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完全连锁情况下的遗传可以看成是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的遗传的变式是解答本题最后一问的关键!‎ ‎29.人血清白蛋白(HSA)具有重要的医用价值,只能从人血浆中制备。图一是以基因工程技术获取重组HSA的两条途径,其中报告基因表达的产物能催化无色物质K呈现蓝色。图二为相关限制酶的识别序列和切割位点,以及HAS基因两侧的核苷酸序列。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图一和图二分析,在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应该使用酶B和酶C获取HSA基因 B.应该使用酶A和酶B切割Ti质粒 C.成功建构的重组质粒含1个酶A的识别位点 D.成功建构的重组质粒用酶C处理将得到2个DNA片段 ‎(2)PCR技术应用的原理是____________,在利用该技术获取目的基因的过程中,以从生物材料中提取的DNA作为模板,利用____________寻找HSA基因的位置并进行扩增。‎ ‎(3)图一过程①中需将植物细胞与___________混合后共同培养,旨在让___________整合到植物细胞染色体DNA上;除尽农杆菌后,还须转接到含____________的培养基上筛选出转化的植物细胞。‎ ‎(4)图一③过程中将目的基因导入绵羊受体细胞,采用最多,也是最为有效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 ‎(5)为检测HSA基因的表达情况,可提取受体细胞的 __________________,用抗血清白蛋白的抗体进行杂交实验。‎ ‎【答案】 (1). C (2). DNA(双链)复制 (3). 引物 (4). 农杆菌 (5). T-DNA (6). 无色物质K (7). 显微注射技术 (8). 蛋白质 ‎【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 ‎1、获得目的基因(目的基因的获取)‎ ‎①从自然界中己有的物种中分离出来,如可从基因文库中获取。 ②用人工的方法合成。 获得原核细胞的目的基因可采取直接分离,获取真核细胞的目的基因般人工合成。‎ 人工合成目的基因的常用方法有反转录法和化学合成法。‎ ‎③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 PCR的含义: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片段的核酸合成技术。‎ 原理:DNA双链复制 ‎2、制备重组DNA分子(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①重组DNA分子的组成:除了目的基因外,还必须有标记基因。 ‎ ‎②方法:同种限制酶分别切割载体和目的基因,再用DNA连接酶把两者连接。 ‎ ‎3、转化受体细胞(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①转化的概念:是且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内,并且在受体细胞内维持稳定和衣达的过程。 ②常用的转化方法:‎ 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采用最多的方法是农杆菌介导转化技术(农杆菌转化法),其次还有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技术(花粉管通道法)。‎ 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常用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技术。此方法的受休细胞多为受精卵;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 Ca2+处理法。 ‎ ‎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①首先要检测转基因生物的染色体DNA上是否插入了目的基因,方法是采用DNA分子杂交技术。‎ ‎②其次还要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mRNA,方法是采用分子杂交技术。‎ ‎③最后检测目的基因是翻译成蛋白质,方法是采用抗原一抗体杂交技术。‎ ‎④讲行个休生物学鉴定。‎ ‎【详解】(1)‎ A、由图中DNA序列和酶切位点序列可知应使用酶B和酶C切割获取HSA基因,A正确;‎ B、导入的目的基因时应在T-DNA上,因此Ti质粒应用酶A和酶B切割,因为酶A和酶C切出的黏性末端也能互补配对,可以将目的基因连接进去,B正确;‎ C、成功建构的重组质粒含2个酶A的识别位点,C错误;‎ D、成功构建的重组质粒用酶C处理能得到2个DNA片段,应是A-C,和C-A片段,D正确。‎ 故选C。‎ ‎(2)PCR技术应用的原理是DNA(双链)复制,在利用该技术获取目的基因的过程中,以从生物材料中提取的DNA作为模板,利用引物寻找HSA基因的位置并进行扩增。‎ ‎(3)图一过程①中需将植物细胞与农杆菌混合后共同培养,利用农杆菌的侵染特性,让T-DNA整合到植物细胞染色体DNA上;除尽农杆菌后,为了筛选出转化的植物细胞,利用重组质粒上的报告基因表达的产物能催化无色物质K呈现蓝色的特性,进行筛选,故还须将植物细胞转接到含无色物质K的培养基上。‎ ‎(4)图一③过程中将目的基因导入绵羊受体细胞,通常采用较多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技术。‎ ‎(5)为检测HSA基因的表达情况,可利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具体做法是:提取受体细胞的蛋白质,用抗血清白蛋白的抗体做杂交实验。‎ ‎【点睛】熟练掌握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辨别图中的信息,正确解答关于重组DNA的构建是本题的难点。‎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