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选修)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选修)试题 解析版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生物(选修)‎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图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间的关系图,①—⑤相关内容正确的是(  )‎ A. 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外液 B. 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内液 C. 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淋巴、细胞内液 D. 细胞内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外液 ‎【答案】B ‎【解析】因为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相互转换,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之间也可以相互转换,所以②是血浆、④是组织液、⑤是细胞内液;组织液可以转化成淋巴,淋巴可以转化成血浆,所以③是淋巴;细胞外液主要由组织液、淋巴和血浆组成,所以①是细胞外液.所以图中①~⑤的名称依次是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内液。‎ ‎【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组成 ‎【名师点睛】体液可分为两大部分: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内的称为细胞内液,约占体重的60%。存在于细胞外的称为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其中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成分可以相互转化,组织液可以转化成淋巴,淋巴可以转化成血浆。淋巴、组织液和血浆中的成分与生活在其中的细胞成分也可以相互转化。‎ ‎2. 下列物质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 A. 载体 B. 呼吸酶 C. 尿素 D. 纤维素 ‎【答案】C ‎【解析】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载体存在于细胞膜上,A错误;呼吸酶位于细胞内,B错误;尿素是血液运送的物质之一,因此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C正确;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D错误。‎ ‎3. 如图表示一种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若在图中箭头处施一强刺激,则图中a、b、c、d、e能检测到兴奋的有几处(  )‎ A. 2处 B. 3处 C. 4处 D. 5处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兴奋在神经细胞间传递,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是单向传递的,从图中可知,给予e神经上一点刺激,兴奋会传递到除c外所有的神经,所以有4处可测到电位变化。‎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传递 ‎【名师点睛】突触结构 突触前膜是突触前神经元的细胞膜,突触后膜是突触后神经元的细胞膜,突触间隙实际上就是两个神经元之间的细胞间隙;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 类型及简化图:‎ ‎2.传递过程 ‎3.传递特点 单向传递。原因是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4. 人脑内有一种“沉默突触”,它具有突触结构,但没有信息传递的功能.你推测最可能的原因是(  )‎ A. 突触小体中没有细胞核 B. 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受体 C. 突触间隙不存在水解递质的酶 D. 突触小体能够释放相应的递质 ‎【答案】B ‎【解析】轴突的末端膨大成球状的突触小体,突触小体中没有细胞核,但这与“沉默突触”无关,A错误;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需要神经递质,若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受体,则会导致神经递质无法将兴奋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B正确;神经递质的受体位于突触后期,突触前膜缺乏相应的受体不会影响兴奋的传递,C错误;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需要神经递质,若突触前膜不能释放相应的神经递质,则会导致兴奋无法在突触中传递,D错误。‎ ‎【考点定位】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5. 取新鲜的神经—肌肉标本(实验期间用生理盐水湿润标本),设计成下面的实验装置图(C点位于两电极中心)。在A、B、C、D四点分别给予适宜刺激,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刺激A点时,指针发生两次偏转, 肌肉发生收缩 B. 刺激B点时,指针发生两次偏转,肌肉发生收缩 C. 刺激C点时,指针不发生偏转,肌肉不收缩 D. 刺激D点时,指针发生两次偏转,肌肉收缩 ‎【答案】C ‎【解析】刺激A点产生的兴奋先传到微电流计的左电极,此时左电极处膜外为负电位,右电极处膜外为正电位,所以两电极之间会产生电流,电流由正电位流向负电位,其方向是右→左,当兴奋传递到右电极时,右电极处膜外变为负电位,左电极处膜外已恢复为正电位,所以两电极之间又会产生电流,其方向是左→右,可见,刺激A点时,指针发生了两次偏转,产生的兴奋可传递到肌肉,肌肉发生收缩,A正确;同理,刺激B点和D点时产生的兴奋均先后通过微电流计的两极,而且能够传递到肌肉,所以指针发生两次偏转,肌肉发生收缩,B、D正确;因C点位于两电极中心,所以刺激C点时产生的兴奋同时到达微电流计的两极,指针不发生偏转,但产生的兴奋能够传递到肌肉,肌肉收缩,C错误。‎ ‎6. 如图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a、d分别表示两个神经元的局部。下列与此相关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 ③内的递质只能经④释放再作用于⑥‎ B. 兴奋由b传至c的过程中,①处膜外电流方向是b→c C. 经④释放的递质必然引起神经元d的兴奋 D. 图中①②③合称为突触小体,是神经元树突的末端 ‎【答案】A ‎【解析】③为突触小泡,④为突触前膜,⑥为突触后膜,突触小泡内的递质只能经突触前膜释放再作用于突触后膜,A正确;兴奋传至b 时,b处膜外为负电位,此时c处膜外为正电位,b和c之间因电位差的存在而产生局部电流,局部电流由正电位流向负电位,所以兴奋由b传至c的过程中,①处膜外电流方向是c→b,B错误;经④释放的递质会引起神经元d的兴奋或抑制,C错误;突触小体是由神经元的轴突末梢膨大而成,D错误。‎ ‎【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突触的结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知识的掌握情况。解答本题的前提是:熟记并理解有关知识点、系统地全面地构建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明辨图中数字所示的结构名称,将此与所学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进行图文转换、实现对知识的整合和迁移。‎ ‎7. 如果人体组织细胞膜上缺乏胰岛素受体,则可能导致(  )‎ 胰岛素分泌量 细胞摄取血糖速率 血糖水平 A 增加 减缓 过高 B 正常 减缓 过低 C 增加 加速 过高 D 减少 加速 过低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如果组织细胞膜上缺乏胰岛素受体,胰岛素无法发挥作用,所以胰岛B细胞感受到血糖高进而增加胰岛素分泌量,B、D错误。胰岛素无法发挥作用细胞社区血糖速率会减慢,C错误。此时血糖水平偏高,A正确。‎ 点睛:胰岛素的作用是加快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进而使血糖水平降低但胰岛素作用需要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如果缺乏受体即使含量正常也不能发挥作用。‎ ‎8. 下列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变化对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行反馈调节 B. 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既能分泌激素同时也能传导神经冲动 C. 下丘脑既是体温调节的中枢,也是温度感觉的中枢 D. 下丘脑内具有渗透压感受器并能够合成抗利尿激素 ‎【答案】C B、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既能分泌激素,同时也能传导神经冲动,B正确;‎ C、体温调节的中枢是下丘脑,温度感觉的中枢是大脑皮层,C错误;‎ D、下丘脑内具有渗透压感受器并能够合成抗利尿激素,D正确.‎ 故选:C.‎ ‎9. 下列能向光弯曲生长的是(  )‎ A. B. C. D. ‎ ‎【答案】B ‎【解析】生长素在琼脂中不能进行横向运输,所以B图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左右两侧分布相同,所以其直立生长,答案B。‎ ‎10. 下列关于生物体稳态调节的描述,符合图1曲线走势的是(  )‎ A. 若横轴代表甲状腺激素浓度,则纵轴代表促甲状腺激素浓度 B. 若横轴代表血糖浓度,则纵轴代表胰岛素浓度 C. 若横轴代表注射疫苗后的时间,则纵轴代表短时间内相应抗体的浓度 D. 若横轴代表环境温度,则纵轴代表恒温动物体内细胞中酶活性的变化 ‎【答案】A ‎【解析】若横轴代表甲状腺激素浓度,则纵轴代表促甲状腺激素浓度,激素分泌存在反馈调节,血糖浓度高会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注射疫苗后,恒温动物体温不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抗体产生需要一定时间,所以A选项正确。‎ ‎11. 如图是细胞免疫中X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后的杀伤作用过程示意图,其中X细胞是指 ( )‎ A. B细胞 B. T细胞 C. 效应B细胞 D. 效应T细胞 ‎【答案】D ‎【解析】B细胞不能直接杀伤靶细胞,A错误;T细胞不能直接杀伤靶细胞,B错误;浆细胞能分泌抗体,但不能直接杀伤靶细胞,C错误;效应T细胞能与靶细胞结合,并将靶细胞裂解死亡,D正确.‎ ‎【考点定位】免疫细胞的功能 ‎【名师点睛】免疫细胞的来源和功能 ‎12.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以下现象或做法没有体现出高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具有抑制作用的是 A. 根的向地性生长 B. 茎的背地性生长 C. 植物的顶端优势 D. 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作为除草剂杀死双子叶杂草 ‎【答案】B ‎【解析】受地心引力的影响,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因根对生长素较茎敏感,近地侧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了根的生长,远地侧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了根的生长,使根表现出向地生长,但对茎而言,近地侧高浓度的生长素对茎的生长所起的促进作用强于远地侧,使茎表现出背地生长,因此根的向地生长能体现出高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具有抑制作用,茎的背地生长不能体现出高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具有抑制作用,A错误,B正确;顶端优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逐渐向下运输,枝条上部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较高,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 所以顶芽部位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其生长,而侧芽部位高浓度的生长素则抑制侧芽的生长,可见,植物的顶端优势能体现出高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具有抑制作用,C错误;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作为除草剂杀死双子叶杂草,是利用高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具有抑制作用的原理,D错误。‎ ‎13. 如图所示是一颗植株被纸盒罩住,纸盒的左侧开口,右侧照光.如果固定幼苗,旋转纸盒;或固定纸盒,旋转幼苗;或将纸盒和幼苗一起旋转.一段时间后,幼苗的生长状况依次是(  )‎ A. 向右弯曲生长、直立生长、弯向盒开口方向生长 B. 向右弯曲生长、向左弯曲生长、直立生长 C. 直立生长、向右弯曲生长、弯向盒开口方向生长 D. 向左弯曲生长、直立生长、弯向盒开口方向生长 ‎【答案】A ‎【解析】固定幼苗,旋转纸盒,则右侧有光照射,植物向右弯曲生长;固定纸盒,旋转幼苗,植物感受不到光的照射,植物直立生长;纸盒和幼苗一起旋转,纸盒开口处有光照射,则弯向盒开口方向生长;故选A。‎ ‎14. 如图表示某种兔迁入新的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第3年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兔种群的密度,第一次捕获50只全部标志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共捕获未标志的60只,标志的20只。估算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是(  )‎ A. 150只 B. 200只 C. 300只 D. 400只 ‎【答案】D ‎【解析】第3年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是“S”型曲线的K/2值。此时个体数量为50×(69+20)÷20=200,因此K值是400。‎ ‎15. 下列生理活动可“双向”进行的是(  )‎ A. 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极性运输 B. 缩手反射时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 C.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D. 草原生态系统中兔和狼之间的能量流动 ‎【答案】C ‎【解析】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A错误;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所以缩手反射时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B错误;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C正确;草原生态系统中兔和狼之间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只能由兔流向狼,D错误。‎ ‎【点睛】本题以可以“双向”进行的生理过程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解决此类问题,除了需要学生熟记并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外,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善于进行横向联系,即对教材中与某一知识有关的内容横向辐射,进行归纳。例如本题,可以“双向”进行的生理过程为中心,进行横向辐射。‎ ‎16. 下列有关植物激素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不合理的是(  )‎ A. 用高浓度脱落酸处理休眠的种子,促进种子萌发 B. 施用一定浓度的乙烯利,促进香蕉的成熟 C. 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未受粉的雌蕊,获得无子番茄 D. 用适量的赤霉素处理生长期的芦苇,使纤维长度增加 ‎【答案】A ‎【解析】脱落酸的能够促进种子休眠,赤霉素能解除种子的休眠,促进种子萌发,A错误;乙烯利是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与乙烯相类似的生理作用,可促进香蕉的成熟,B正确;生长素能够促进果实的发育,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未受粉的雌蕊,可获得无子番茄,C正确;赤霉素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则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处理生长期的芦苇,可增加芦苇的纤维长度,D正确。‎ ‎【点睛】此题以归纳整理为基点考查学生对“植物激素及其应用”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若要准确解答此题,需要平时复习时,采用列表等方法对各种植物激素的产生部位、生理作用、应用等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比较,从而达到强化、巩固记忆的目的。‎ ‎17. 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调查蚜虫种群密度常用方法是样方法 B. 影响群落中动物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和食物 C. 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种群的出生率 D. 即使无人为的破坏,有些群落也不可能演替到森林阶段 ‎【答案】B ‎【解析】蚜虫的活动能力及范围有限,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正确;影响群落中植物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光照,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影响群落中动物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食物,B错误;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数量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种群的出生率,C正确;受气候等因素的制约,即使无人为的破坏,有些群落也不可能演替到森林阶段,D正确。‎ ‎18. 关于图中种群数量变化说法错误的是(  )‎ A. 种群J型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 B. 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就是J型增长 C. 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600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 D. 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 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解:A、种群“J”型曲线发生在生存资源、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的环境中,则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故A正确;‎ B、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由于有环境阻力的存在,种群增长曲线不是J型,故B错误;‎ C、从开始出生率在逐渐降低,达到600即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率为0,故C正确;‎ D、限制种群数量的增长的因素就是由于环境条件的有限性,所以当环境条件有所改善时,K值会增加,环境变恶劣时,K值降低,故D正确.‎ 故选:B.‎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19. 如图所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 A. 一般情况下,②为①的10%﹣20%‎ B. 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 C. ①为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 生物与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 ‎【答案】C ‎【解析】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10%~20%,①表示输入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②为输入到次级消费者的能量,因此一般情况下,②为①的10%~20%,A正确;输入到次级消费者的能量②的去向,除了图示中的③和④外,还有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消耗,所以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B正确;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即图示中的⑤,C错误;生物与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不可逆转,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D正确。‎ ‎【点睛】熟记并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是解题的前提,正确理顺某营养级获取能量的过程及该能量的去向是解题的关键。‎ ‎20.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叙述错误的是:(  )‎ A. 温带针阔混交林比热带雨林的抵抗力稳定性低 B. 生态系统中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恢复力稳定性就越高 C. 不同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不同 D. 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答案】B ‎【解析】温带针阔混交林的营养结构比热带雨林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较热带雨林小,因此抵抗力稳定性低,A正确;生态系统中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B错误;不同的生态系统,它们的营养结构复杂程度不同,自我调节能力存在差异,所以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不同,C正确;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D正确。‎ 二、多项选择题 ‎21. 当某人感到冷时,他的(  )‎ A. 汗液分泌量增加 B. 冷觉感受器兴奋增强 C. 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耗氧多 D. 体温因受调节而基本保持不变 ‎【答案】BCD ‎【解析】人处于寒冷环境时,要维持体温平衡,要增加产热量,减少散热量;汗液分泌量增加是增加散热量, 冷觉感受器兴奋增强,传导兴奋到神经中枢,调节体中甲状腺激素的分泌,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产热量,体温调节最后就是维持人体体温基本不变,选BCD。‎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的是体温调节,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22. 下列关于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体液免疫过程中,抗体可由浆细胞和记忆细胞产生 B. 记忆B细胞再次受到同种抗原刺激后,可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浆细胞 C. B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 D. HIV在人体内的大量增殖会导致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下降 ‎【答案】BD ‎【解析】体液免疫过程中,抗体由浆细胞产生,A错误;记忆B细胞再次受到同种抗原刺激后,可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浆细胞,B正确;B细胞主要靠产生抗体“作战”,这种方式称为体液免疫,可见B细胞不参与细胞免疫,C错误;HIV主要侵染T细胞,而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均发挥作用,所以HIV在人体内的大量增殖会导致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下降,D正确。‎ ‎23. 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B.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 C. 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经过:裸岩→地衣→苔藓→灌木→草本→森林五个阶段 D.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与自然演替的方向、速度基本相同 ‎【答案】AB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发生演替的地方有无植被存在过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A正确。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有适应该环境的优势种群,B正确。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从简单到复杂为:裸岩→地衣→苔藓→草本→灌木→森林六个阶段,C正确。人类活动往往改变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错。‎ 考点: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24.‎ ‎ 科研人员研究不同浓度生长素(IAA)对拟南芥下胚轴插条形成不定根的影响,得到如图所示结果.据此结果作出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生长素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为50μmol•L﹣1左右 B. 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插条生根的作用可能相同 C. 生长素对插条生根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 D. 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分裂促进生根 ‎【答案】AB ‎【解析】本题结合实验考查生长素的作用,要求考生知道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并明确其含义,能根据对照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合理的结论。‎ 分析实验结果可知,图中各不同浓度的生长素(IAA)处理,50μmol·L-1时插条形成不定根数量最多,因此可推测生长素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为50μmol·L-1左右,A正确;图中数据表明,在为50μmol·L-1左右两侧存在两种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插条生根的作用效果可能相同,B正确;图中0浓度处理的组别为对照组,其它浓度处理的组别均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处理相比,其它个浓度处理都能使插条形成不定根数量增多,故各实验组生长素对插条生根的作用均只体现生长素的促进作用,没有体现抑制作用,故未表现出两重性,C正确;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生长而不是促进细胞分裂来促进生根,D错误。‎ ‎【点睛】易错知识点拨——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生长素具有促进作用,过高浓度生长素具有抑制作用;结合本题的实验来理解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即低浓度生长素处理可促进插条生根(插条生根数量增多),高浓度生长素处理可抑制插条生根(插条生根数量减少),这里的“增多”或“减少”都是以对照组(0浓度处理的组别)插条生根数量作为比较对象的;由于图中数据表明各实验组生长素处理插条形成不定根数量都比对照组多,故只体现了生长素具有促进作用,没有体现出生长素具有抑制作用。‎ ‎25. 如图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N1﹣N6表示能量数值,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蜣螂同化的能量属于第二营养级的能量 B. 能量由第一营养级传递给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N5/N2×100%‎ C.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N2,由初级消费者流向蜣螂的能量为N6‎ D. N5的去向之一是用于初级消费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答案】BD ‎【解析】生产者呼吸过程中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和ATP中活跃的化学能,A选项错误;能量由第一营养级传递给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N5/N2×100%,B选项错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N2,由生产者流向蜣螂的能量为N6,C选项错误;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有一部分用于初级消费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一部分通过细胞呼吸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被次级消费者摄入体内,D选项正确。‎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名师点睛】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即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营养级,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即输入到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入下一营养级,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到下一营养级。‎ 三、非选择题 ‎ ‎26. 图是人体某局部组织的模式图,图中箭头表示物质的交换方向,A、B表示结构,a、b、c、d表示液体.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中a~d,不属于内环境的是__(用字母表示).图中a~d,O2浓度最低的是 ‎ _____(用字母表示).‎ ‎(2)若组织细胞要利用血浆中的氧气,至少需要通过_____层生物膜.当氧气供应不足时,组织细胞无氧呼吸会产生乳酸,血浆中PH不会快速下降原因是_____________‎ ‎(3)在正常情况下,组成B结构的细胞具体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用字母表示)‎ ‎(4)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中,叙述错误的是(______)‎ A.血浆中某些物质能透过毛细血管壁形成组织液 B.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以相互扩散与渗透 C.一些组织液可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 D.淋巴与组织液之间可以相互扩散与渗透 ‎【答案】 (1). a (2). a (3). 5 (4). 血浆中有多种缓冲物质 (5). c和d (6). D ‎【解析】试题分析:从题图中提取信息,明辨相关结构,依据题意和体液的组成成分和相互关系的知识准确定位图中字母蕴含的生物学信息,即a为细胞内液,b为血浆,c为淋巴,d为组织液。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 ‎(1) 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依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为细胞内液,b为血浆,c为淋巴,d为组织液,因此a~d,不属于内环境的是a。因组织细胞不断进行有氧呼吸消耗O2,所以浓度最低的是a。‎ ‎(2) 血浆中的氧气到达线粒体内被利用,至少需要经过2层毛细血管壁上皮细胞的细胞膜、1层组织细胞膜、2层线粒体膜,共计5生物膜。当氧气供应不足时,组织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不会使血浆中pH快速下降原因是:血浆中有多种缓冲物质。‎ ‎(3) B结构为毛细淋巴管壁,组成毛细淋巴管壁的细胞具体生活的内环境是[c]淋巴和[d]组织液。‎ ‎(4)血浆中某些物质能透过毛细血管壁形成组织液,A正确;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以相互扩散与渗透,B正确;一些组织液可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返回血浆,C正确,D错误。‎ ‎27. 如图1所示细胞通讯是细胞间或细胞内通过高度精确和高效地发送与接收信息的通讯机制,对环境作出综合反应的细胞行为. A和B所示细胞通讯方式为人体内常见的两种不同类型的信号分子及其信号传导方式,如图2表示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葡萄糖代谢中的相互关系,当血糖浓度降低时,激素①分泌量增加,请据图分析:‎ ‎(1)在人体内图1中B过程的信号分子是指_____.‎ ‎(2)如果图1中B所示的靶细胞为人体唾液腺细胞,那么从反射弧的结构来看,“2”应该属于___.接受“3”所释放物质的主要是该靶细胞膜上的____(填化学本质).‎ ‎(3)细胞完成信号应答之后,要进行信号解除,终止细胞应答.已知“3”所释放的某种物质可使该靶细胞发生兴奋分泌唾液,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物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物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_____‎ A.“2”处持续性兴奋 ‎ B.靶细胞持续性兴奋并分泌唾液 C.“2”处持续性抑制 ‎ D.靶细胞持续性抑制不再分泌唾液 ‎(4)若图1中A表示的信息分子为抗利尿激素,则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该激素的分泌量会_____.该激素靶细胞为___________,产生渴觉的中枢是_____.‎ ‎(5)饭后10分钟图2中的激素②含量将发生的变化是_____.该激素是由图中的_____分泌的,需要通过_____运输,才能到达靶细胞发挥调节作用.‎ ‎(6)图2中激素①和激素②能作用于肝脏,其作用主要区别在_______________.激素①和激素②在血糖调节过程中互为____关系.‎ ‎(7)糖尿病的形成有多种原因.某患者是由于特定抗体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引起的,这类疾病在免疫学上称为_____病.若给该患者注射胰岛素,_____ (填“能”或“不能”)有效调节其血糖平衡.‎ ‎【答案】 (1). 神经递质 (2). 传出神经 (3). 糖蛋白(蛋白质) (4). B (5). 增加 (6). 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 (7). 大脑皮层 (8). 分泌增加 (9). 胰岛B细胞 (10). 体液 (11).‎ ‎ 激素②促进糖原合成激素①促进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换为葡萄糖 (12). 拮抗 (13). 自身免疫病 (14). 不能 ‎【解析】试题分析:理清“反射弧和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水盐平衡调节、血糖平衡调节” 等相关知识,以此为解题的切入点并从图示中提取有效信息,明辨相应数字所示结构或物质名称,结合题意,对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作答。‎ ‎(1) 图1中B过程所示的信号分子是神经细胞分泌的,指的是神经递质。 ‎ ‎(2) 如果图1中B所示的靶细胞为人体唾液腺细胞,则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唾液腺组成反射弧的效应器,“2”应该属于传出神经。“3”所释放的物质为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该靶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受体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蛋白质)。‎ ‎(3)已知“3”所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使该靶细胞发生兴奋分泌唾液,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神经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神经递质的分解,则会导致靶细胞持续性兴奋并分泌唾液,B正确,A、C、D均错误。‎ ‎(4) 若图1中A表示的信息分子为抗利尿激素,则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导致抗利尿激素释放量增加,从而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可见,该激素作用的靶细胞为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产生渴觉的中枢是大脑皮层。‎ ‎(5)分析图2可知:激素②是胰岛素。饭后10分钟,因食物中的糖类经消化、吸收而引起血糖浓度升高,导致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加,通过体液运输到达靶细胞发挥降血糖的调节作用。‎ ‎(6) 图2中激素①是胰高血糖素,作用于肝脏,促进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换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升高;激素②是胰岛素,作用于肝脏,促进糖原合成,从而使血糖降低;激素①和激素②在血糖调节过程中互为拮抗。‎ ‎(7) 某糖尿病患者是由于特定抗体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引起的,这类疾病在免疫学上称为自身免疫病。因该糖尿病是因胰岛素受体被破坏引起,因此给该患者注射胰岛素,不能有效调节其血糖平衡。‎ ‎28. 图甲表示病原体侵入人体后机体发生的特异性免疫过程,(图甲中字母a--e指细胞,数字--‰指过程途径),图乙为细胞e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 ‎(1)图甲中所示的是__免疫过程,图甲中e细胞可以由_______细胞增殖分化而来。‎ ‎(2)在图甲所示的免疫过程中,细胞b可分泌__促进c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3)在图甲所示的免疫过程中有识别功能细胞是_________(用图甲中字母表示)‎ ‎(4)预防接种后,当相同病原体再次侵入时,机体产生抗体的速度更快、抗体浓度更高,此免疫过程的主要途径是__(用图甲中数字表示).‎ ‎(5)图乙中与物质X合成、分泌有关的膜性细胞器有__(用图乙中数字表示).‎ ‎(6)若该抗原为HIV,侵入人体后,攻击的主要对象是__细胞(用图甲中字母表示),该细胞在__内分化成熟.‎ ‎(7)人体唾液中有溶菌酶能够杀死细菌,这属于第_____道防线.‎ ‎【答案】 (1). 体液 (2). B/记忆 (3). 淋巴因子 (4). abcd (5). ⑥⑧⑨ (6). Ⅱ Ⅴ Ⅳ (7). b (8). 胸腺 (9). 一 ‎【解析】试题分析:理清体液免疫的过程,从题图中提取关键信息,准确定位图甲中各字母所示的细胞的名称以及数字所示的生理过程,图乙中数字所示的结构名称,以此作为解题的突破点,围绕“体液免疫过程、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等相关知识,对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作答。‎ ‎(1)图甲中的a为吞噬细胞,b为T细胞,c为B细胞,d是记忆细胞,e为浆细胞,因此图甲中所示的是体液免疫过程,图甲中e细胞可以由B细胞和记忆细胞增殖分化而来。‎ ‎(2) 在图甲所示的体液免疫过程中,细胞b(T细胞)可分泌淋巴因子,促进c细胞(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3) 在图甲所示的体液免疫过程中,有识别功能细胞是a(吞噬细胞)、b(T细胞)、c(B细胞)、d(记忆细胞)。‎ ‎(4) 预防接种后,当相同病原体再次侵入时,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为大量新的浆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 大量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因此机体产生抗体的速度更快、抗体浓度更高,此免疫过程的主要途径是⑥⑧⑨。‎ ‎(5) 图乙中的物质X是浆细胞分泌的抗体。抗体属于分泌蛋白,其合成和分泌过程依次通过的细胞结构是:[Ⅲ]核糖体→[Ⅴ]内质网→[Ⅱ]高尔基体→细胞膜,整个过程需要[Ⅳ]线粒体提供能量。在上述细胞结构中,核糖体没有膜结构,细胞膜不属于细胞器,因此图乙中与物质X合成、分泌有关的膜性细胞器有Ⅱ Ⅴ Ⅳ。‎ ‎(6) 若该抗原为HIV,侵入人体后,攻击的主要对象是图甲中b所示的T细胞,T细胞在胸腺内分化成熟。‎ ‎(7) 人体唾液中的溶菌酶能够杀死口腔中的细菌,这属于第一道防线。‎ ‎【点睛】本题以“体液免疫的过程示意图”为情境,综合考查学生对体液免疫过程、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解答此类问题需要熟记并理解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体液免疫的过程,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并与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 ‎29. 下图是一个反射弧和突触的结构示意图,根据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的感受器接受刺激后,接受刺激部位的膜内电位变化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2中的1表示____________,形成它与__________(细胞器)有关。‎ ‎(3)图2中兴奋传递的方向是_______的,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若图1表示一缩手反射的反射弧,图3中的Y来自感受器,X来自大脑皮层,当感受器接受针刺刺激后,手指未缩回。其原因是: Y释放的物质对突触后膜应具有___________(选填“兴奋”、“抑制”)作用,而X释放的物质对突触后膜具有___________(选填“兴奋”、“抑制”)作用。这一过程说明一个反射弧中的低级中枢要接受____________________的控制。‎ ‎(5)直接刺激图1中传出神经,效应器作出反应,该反应是不是反射?_____________‎ ‎【答案】 (1). 负—正 (2). 突触小泡 (3). 高尔基体 (4). 单向 (5).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6). 兴奋 (7). 抑制 (8). 高级神经中枢 (9). 不是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图文结合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明确反射与反射弧的组成、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产生的机理,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细胞间的传递过程,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题意,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 ‎(1) 图1中的感受器接受刺激前的膜内为负电位,接受刺激后的刺激部位的膜内为正电位,因此感受器接受刺激后,接受刺激部位的膜内电位变化为负→正。‎ ‎(2) 图2中的1表示突触小泡,其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 ‎(3) 图2表示突触,因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图2中传递是单向的。‎ ‎(4) 缩手反射为非条件反射,其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但会受到大脑皮层中相应的高级神经中枢的调控。已知:图1表示一缩手反射的反射弧,图3中的Y来自图1中的A,X来自大脑皮层。当感受器接受针刺刺激后,产生的兴奋会通过传入神经传到脊髓中的A,因Y释放的神经递质对突触后膜具有兴奋作用,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进而将兴奋传到大脑皮层。大脑皮层对传来的兴奋进行分析综合后,X释放的神经递质对突触后膜具有抑制作用,导致兴奋不能传到效应器,因此手指未缩回。这一过程说明一个反射弧中的低级中枢要接受高级神经中枢的控制。‎ ‎(5) 直接刺激图1中传出神经,效应器作出反应,因没有通过完整的反射弧,所以该反应不是反射。‎ ‎30. 如图1表示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的反应,请结合图1中有关数据回答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问题:‎ ‎(1)当生长素浓度为10﹣6mol/L时,生长素对芽的影响是_____(选填“促进”、“抑制”或“不促进不抑制”).‎ ‎(2)图2中顶芽A的生长素向侧芽B运输,而不能反过来由B向A运输,这种方向运输叫做_____,其跨膜运输方式是_____.‎ ‎(3)图3所示实验的目的是验证生长素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植物生长的两重性特征.两块琼脂块含有的生长素浓度分别为m和n,且m>n,用来处理去掉尖端的芽.根据实验结果可知,n的浓度为_____mol/L时,芽弯曲程度最大.‎ ‎(4)如图4所示,如果茎表现为向光弯曲生长b侧生长素浓度在D点,则a侧生长素浓度范围是_____.‎ ‎【答案】 (1). 促进 (2). 极性运输 (3). 主动运输 (4). 10-8mol/L (5). 在OB段范围内 ‎【解析】试题分析:梳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运输、植物向光性产生的原因等相关知识是分析、解决本题的关键所在。由题意并对比分析题图中各曲线的变化趋势及其相应器官的生长状态,从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而对相应问题进行解答。‎ ‎(1)图1显示:当生长素浓度为10﹣6mol/L时,对芽的生长起促进作用。 ‎ ‎(2)图2中的顶芽A为形态学上端,侧芽B为形态学下端。顶芽A的生长素向侧芽B运输、而不能反过来由B向A运输,这种方向的运输叫做极性运输。极性运输是一种逆浓度梯度的主动运输过程。‎ ‎(3)已知两块琼脂块含有的生长素浓度分别为m和n,且m>n。图3所示的实验结果说明n浓度对芽的生长起促进作用。在结合图1可知,生长素促进芽生长的最适浓度是10-8mol/L,所以当n的浓度为10-8mol/L时,芽弯曲程度最大。‎ ‎(4)植物向光性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单侧光照射,背光侧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侧,因而使背光一侧生长快,植物表现出弯向光源生长。据此分析图4可知,b侧(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a侧(向光侧)。若b侧生长素浓度在D点,则a侧生长素浓度在OB段范围内。‎ ‎31. 城市在建设过程中,注重生态文明的建设。如利用人工建立的湿地公园对生活污水进行净化处理,形成藻菌共生污水净化系统,还可以利用藻类蛋白养鱼、养鸭等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下面是利用人工湿地净化生活污水的原理简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输入人工湿地的能量有太阳能和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工湿地中的芦苇属于挺水植物,绿藻属于浮游植物,黑藻属于沉水植物,这一现象体现了群落具有_____结构。该人工湿地的建设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有__________等。‎ ‎(3)营腐生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通过分解作用为人工湿地中的芦苇、藻类等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氮、磷等矿质养料和光合作用所需的________,从而使其生长迅速。‎ ‎(4) 人工湿地能净化污水,这体现了该生态系统具有__稳定性(选填“抵抗力”、“恢复力”).除净化水质外,人工湿地还具有旅游观光的功能,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价值.目前,保护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__.‎ ‎【答案】 (1). 有机物中化学能 (2). 垂直 (3). 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 (4). CO2 (5). 抵抗力 (6). 直接 (7). 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 ‎【解析】试题分析:梳理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结构、能量流动的过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相关知识,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据此结合题意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 ‎(1) 输入该人工湿地的能量有太阳能和污水中含有的有机物中化学能。‎ ‎(2) 人工湿地中的芦苇属于挺水植物,绿藻属于浮游植物,黑藻属于沉水植物,这是植物在垂直方向上分层现象的体现,因此体现了群落具有垂直结构。该人工湿地的建设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 ‎(3) 营腐生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属于分解者,通过分解作用将动植物的尸体、排泄物和残落物分解为无机物,为人工湿地中的芦苇、藻类等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氮、磷等矿质养料和光合作用所需的CO2,从而使其生长迅速。‎ ‎(4) 人工湿地能净化污水,说明其具有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既体现了该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人工湿地具有的旅游观光的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保护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 ‎32. 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基本功能。请回答有关问题:‎ ‎⑴图甲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A、B、C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组成成分,a~d代表4种动物。请写出图中存在的食物链(网):_______ 。碳在A、B、C之间以______ 形式进行传递;人为因素导致图中_______ 的大量减少,则会加剧温室效应。‎ ‎⑵某草原生态系统存在如图乙所示的食物网,如C的食物比例A∶B =1∶1,现在使C增重2kg,最多消耗A__________kg ‎ ‎⑶卷心菜被菜粉蝶幼虫取食后,能放出特殊香味吸引菜粉蝶的天敌,“香味”属于_______信息,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生物______关系的作用。‎ ‎(4)若上述生态系统代表农田生态系统,农民下田拔草,捕捉害虫,喷洒农药,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目的是_________。‎ ‎【答案】 (1). (2). 含碳有机物 (3). A (4). 110 (5). 化学 (6). 种间 (7). )调节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地方 ‎【解析】试题分析:梳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碳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信息传递等相关知识,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以确定图甲中各字母所指代的生态系统成分,进而推知食物网,据此结合题意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 ‎(1) 依题意并结合图示分析可知:A为生产者,B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根据图甲B中所示四种生物的能量数值可判断:a为第二营养级,b和c都处于第三营养级,d位于第四营养级,而食物链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图中存在的食物链(网)为。A、B、C组成生物群落,碳在生物群落之间以含碳有机物形式进行传递。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是大气中CO2剧增,因此人为因素导致图中A 所示的生产者大量减少,则会加剧温室效应。‎ ‎(2) 与C相关的食物链为A→C、A→B虫→C,求最多消耗A,则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如C的食物比例A∶B =1∶1,现在使C增重2kg,则最多需要消耗A (2×1/2÷10%)+(2×1/2÷10%÷10%)=110 kg。‎ ‎(3) 卷心菜被菜粉蝶幼虫取食后放出的特殊香味“香味”属于化学信息,该特殊香味吸引菜粉蝶的天敌,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4)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农民下田拔草,捕捉害虫,喷洒农药,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其目的是调节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地方。‎ ‎33. 酵母菌生长的最适宜温度在20~30℃之间,能在pH为3~7.5的范围内生长,在氧气充足的环境中主要以出芽生殖的方式快速增殖.大约每1.5~2小时增殖一代.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据此探究酵母菌种群在不同的培养液浓度和温度条件下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配制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和活化酵母菌液.‎ 第二步:利用相同多套装置,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第三步:用血球计数板计数装置中起始酵母菌数目,做好记录.‎ 第四步:将各装置放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第五步:连续7天,每天随机抽时间取样计数,做好记录.‎ 回答下列问题:‎ ‎(1)改正实验操作步骤中的一处错误:_____.‎ ‎(2)某同学第5天在使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做法如下:‎ ‎①摇匀试管,取1mL培养液并稀释10倍(稀释样液的无菌水中加入了几滴台盼蓝染液).‎ ‎②先将_____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稀释后的培养液滴于其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吸水纸吸干,制作好临时装片.‎ ‎③显微镜下观察计数:在观察计数时只记_____(填“被”或“不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 ‎(3)若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某一小方格时,活菌分布如下图所示,则记录的数目是_____个.若平均每个样方中的酵母菌数目就是该数目,所使用的血球计数板有16个中方格,每1中方格中有25个小方格,每1个大方格容积为0.1mm3(1mL=1 000mm3).1 mL培养液中酵母菌细胞个数_____.‎ ‎(4)在实验过程中,培养液的pH值变化为_____.‎ ‎(5)实验结束后,用试管刷蘸洗涤剂擦洗血球计数板的做法是否正确__________‎ ‎(6)在该实验的基础上,根据你对影响酵母菌种群生长的因素的推测,进一步确定一个研究实验的课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第五步中应为每天同一时间取样 (2). 盖玻片 (3). 不被 (4). 8 (5). 3.2x108 (6). 逐渐变小 (7). 不正确 (8). 酵母菌的种群数量与营养物质(代谢废物,PH,容氧量等)的变化关系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原理、操作流程、注意事项掌握情况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熟记并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据此结合题意,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 ‎ ‎(1)‎ 为了避免无关变量的干扰,实验中无关变量应控制相同且适宜。该实验第五步中的每天取样时间为无关变量,因此要注意在每天同一时间取样。否则,会因取样时间不同而影响结果准确性。‎ ‎(2) ②在对酵母菌数量进行抽样检测时,应从振荡摇匀的试管中取1mL培养液并适当稀释,然后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稀释后的培养液滴于其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吸水纸吸干,制作好临时装片。③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时,由于死的酵母菌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因此被染成蓝色,而活的酵母菌不会被染色,因此计数时只记不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 ‎(3)对某一小方格中的酵母菌计数时,应统计方格内和相邻两边及其顶角上的酵母菌,据此分析图示可知,记录的数目是8个。如所使用的血球计数板有16个中方格,每l中方格中有25个小方格,每1个小方格容积为0.1mm3(1mL=1000mm3);已知每个小方格平均有8个酵母菌,则1mL培养液中酵母细胞个数=8×1000×10×25×16÷0.1=3.2×108个。‎ ‎(4)在实验过程中,由于酵母菌呼吸产生二氧化碳,使得培养液的pH值会逐渐变小。‎ ‎(5) 实验结束后,用试管刷蘸洗涤剂擦洗血球计数板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因为血球计数板上的刻度较精细,用试管刷蘸洗涤剂擦洗会破坏血球计数板的刻度,而应将血球计数板进行浸泡和冲洗。‎ ‎(6)本题研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依据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因素,可进一步确定的研究实验课题为:酵母菌的种群数量与营养物质(代谢废物、PH、容氧量等)的变化关系。‎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