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7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21届 一轮复习 人教版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作业
2021届 一轮复习 人教版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作业 1.(2019·海南高考)下列实验及结果中,能作为直接证据说明“核糖核酸是遗传物质”的是 ( ) A.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杂交,F1为红花,F2中红花∶白花=3∶1 B.病毒甲的RNA与病毒乙的蛋白质混合后感染烟草只能得到病毒甲 C.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与R型活菌混合培养后可分离出S型活菌 D.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T2噬菌体外壳蛋白,在子代噬菌体中检测不到放射性 【解题指南】(1)关键信息:“核糖核酸”。 (2)解题思路:①核糖核酸的简称是RNA,是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 ②细菌为原核生物,其遗传物质是DNA。 ③T2噬菌体是DNA病毒。 【解析】选B。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杂交,F1为红花,F2中红花∶白花=3∶1证明了分离定律,A项不符合题意;病毒甲的RNA与病毒乙的蛋白质混合后感染烟草只能得到病毒甲,证明RNA是遗传物质,B项符合题意;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与R型活菌混合培养后可分离出S型活菌,证明了S型肺炎双球菌含有“转化因子” ,C项不符合题意;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T2噬菌体外壳蛋白,在子代噬菌体中检测不到放射性,证明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体内,D项不符合题意。 2.(2019·武汉模拟)1928年格里菲思以小鼠为实验材料做了如下实验(R型菌和S型菌是肺炎双球菌的两种类型),下列对此实验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 实验处理 实验结果 第一组 注射活的R型菌 小鼠不死亡 第二组 注射活的S型菌 小鼠死亡,从小鼠体内分离出S型活菌 第三组 注射加热杀死的S型菌 小鼠不死亡 第四组 注射活的R型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菌 小鼠死亡,从小鼠体内分离出S型活菌 A.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必须将四组实验的结果进行对比 B.实验结果说明活的R型菌发生了某种类型的转化 C.该实验的结论为DNA是使R型菌转化成S型菌的“转化因子” D.获得该实验结论的关键步骤是第四组小鼠死亡并分离出S型活菌 【解析】选C。通过对四组实验进行对比,可以证明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是S型细菌体内的某种物质,即“转化因子”,但不能证明该“转化因子”是何种物质。 3.下列有关人类对遗传物质探索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证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存在DNA,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B.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运用了物质提纯鉴定技术、同位素示踪技术等 C.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是:标记噬菌体→被标记的噬菌体与细菌混合培养→搅拌、离心→检测放射性 D.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都证明了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解析】选C。格里菲思的转化实验只是证明了转化因子的存在但不确定是DNA,A错误;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没有用到同位素示踪技术,B错误;噬菌体侵染实验需要先标记噬菌体,然后将标记的噬菌体与未被标记的细菌混合培养,进行搅拌、离心后检测放射性,C正确;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但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没有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错误。 4.如图是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的基本步骤,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①过程要进行加热、分离、提纯处理 B.②过程要将不同提取物分别加入不同培养基 C.③过程中每个培养基只有S型或R型一种菌落 D.不同肺炎双球菌的菌落表面的形态特征相同 【解析】选B。图中①是分离、提纯S型细菌各组成成分,不需要加热,A错误;②过程要将不同提取物分别加入不同培养基,B正确;③过程中加入S型细菌DNA的培养基中有S型和R型两种菌落,C错误;不同肺炎双球菌的菌落表面的形态特征不同,D项错误。 5.若1个35S标记的大肠杆菌被1个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裂解后释放的所有噬菌体 ( ) A.一定有35S,其中有1个含有32P B.一定有35S,其中有2个含有32P C.一定有32P,其中有1个含有35S D.一定有32P,其中有2个含有35S 【解析】选B。噬菌体在侵染细菌时,只能将自身的DNA注射到细菌菌体中,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体外。由于DNA是半保留复制的,因此亲代噬菌体被32P标记的那两条DNA链存在于某两个子代噬菌体中,而细菌中没有32P标记,因此子代噬菌体中始终只有2个子代DNA分子有32P标记。由于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是以细菌体内的原料合成的,而大肠杆菌被35S标记,因此合成的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均有35S标记,因此子代噬菌体一定有35S,其中有2个含有32P。 【方法技巧】确定含放射性元素的依据 (1)32P标记核酸物质,35S标记蛋白质。 (2)噬菌体侵染细菌时,核酸进入菌体内,蛋白质外壳留在菌体外。 (3)噬菌体侵染细菌后,核酸与细菌的整合,利用细菌的核糖体和物质合成自己的核酸和蛋白质。 6.(2020·天津模拟)如图为用含32P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 A.该实验的设计思路与艾弗里的实验设计思路相同,分离方法不同 B.图中的A表示噬菌体侵染过程,此过程中进入大肠杆菌的是噬菌体的DNA C.当接种噬菌体后培养时间过长,离心后的上清液中发现有放射性,其最可能的原因是增殖后的噬菌体从大肠杆菌中释放出来 D.图中锥形瓶中的培养液是用来培养噬菌体的,其内的营养成分中不含有32P 【解析】选D。该实验的设计思路与艾弗里的实验设计思路相同,均是将DNA和蛋白质分开进行实验,单独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但分离方法不同,A项合理;A表示噬菌体侵染过程,该过程中只有噬菌体的DNA进入大肠杆菌,B项合理;当接种噬菌体后培养时间过长,离心后的上清液中发现有放射性,其最可能的原因是增殖后的噬菌体从大肠杆菌中释放出来,分布在上清液中,C项合理;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在培养液中不能独立生存,D项不合理。 7.如图表示科研人员探究“烟草花叶病毒(TMV)遗传物质”的实验过程,由此可以判断 ( ) A.水和苯酚的作用是分离病毒的蛋白质和RNA B.TMV的蛋白质不能进入烟草细胞中 C.侵入烟草细胞的RNA进行了逆转录过程 D.RNA是TMV的主要的遗传物质 【解析】选A。由于TMV放在水和苯酚中振荡后,其组成成分RNA和蛋白质能分开,所以可判断水和苯酚的作用是分离病毒的蛋白质和RNA;TMV的蛋白质能进入烟草细胞中,但不能使正常烟草感染病毒;题图中接种RNA的正常烟草感染病毒,只能说明侵入烟草细胞的RNA进行了复制过程;RNA是TMV的遗传物质,没有体现它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8.(2019·淄博模拟)有a、b两类噬菌体,它们均已被32P或35S中的一种标记过。将a、b噬菌体分别侵染甲、乙两管大肠杆菌,经保温、搅拌和离心后,检测离心管内放射性物质的位置,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实验结果表明a的蛋白质外壳和b的DNA均有放射性 B.可以确定甲管的放射性来自32P,乙管的放射性来自35S C.检测结果表明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可侵入大肠杆菌内 D.伴随着噬菌体DNA的复制,乙管内沉淀物的放射性将逐渐增强 【解析】选A。甲管中上清液有放射性,而沉淀物没有放射性,说明a标记蛋白质外壳;乙管中沉淀物有放射性,而上清液没有放射性,说明b标记的是DNA,A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甲管的放射性来自35S,乙管的放射性来自32P,B错误;检测结果表明噬菌体的DNA可侵入大肠杆菌内,而蛋白质没有进入大肠杆菌内,C错误;伴随着噬菌体DNA的复制,乙管内沉淀物的放射性总量不变,D错误。 9.如图是利用同位素32P标记噬菌体的DNA,侵染未标记的细菌,保温一定时间后搅拌并离心,获得上清液和沉淀。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上清液中不具有放射性 B.子代噬菌体不具有放射性 C.若保温时间过长,则上清液中放射性增强 D.若搅拌时间过短,则沉淀物中放射性增强 【解析】选C。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噬菌体没有侵染大肠杆菌,或保温时间过长导致噬菌体从大肠杆菌体内释放出来,上清液中会有少量放射性,A错误;32 P标记的噬菌体DNA进入大肠杆菌,参与合成子代噬菌体,因此子代噬菌体可能具有放射性,B错误;保温时间过长,部分被侵染的大肠杆菌已裂解,释放出的子代噬菌体进入上清液使上清液中放射性增强,C正确;若搅拌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还没有吸附或尚未侵染,搅拌、离心后上清液中放射性增强,D错误。 10.(2019·衡水模拟)图甲是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后两种细菌的含量变化,图乙是利用同位素标记技术完成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图甲中ab时间段内,小鼠体内还没形成大量的免疫R型细菌的抗体 B.图甲中,后期出现的大量S型细菌是由R型细菌转化并增殖而来 C.图乙沉淀物中新形成的子代噬菌体完全没有放射性 D.图乙中若用32P标记亲代噬菌体,出现上清液放射性偏高一定是保温时间过短所致 【解析】选D。R型细菌进入小鼠体内后成为抗原,必然引发小鼠体内特异性免疫反应。图甲ab时间段内,R型细菌的数量呈上升趋势,说明小鼠体内还没形成大量的免疫R型细菌的抗体,A项正确。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失去活性,不再繁殖。后期出现的大量S型细菌是由R型细菌转化并增殖而来的,B项正确。由于标记的是噬菌体的外壳,所以不进入细菌体内,而在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留在菌体外,沉淀物中新形成的噬菌体完全没有放射性,C项正确。32 P标记的是核酸,噬菌体侵染细菌时,核酸进入细菌体内,离心后噬菌体的核酸主要在沉淀物中,如果上清液中放射性偏高可能是保温时间过短,噬菌体进入菌体的数量过少,也可能是保温时间过长,菌体破裂,大量新形成的子代噬菌体进入上清液中,D项错误。 11.如图是赫尔希和蔡斯研究遗传物质实验中的物质示意图及实验过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3中用35S标记T2噬菌体蛋白质外壳,标记元素所在部位是图2中的_______。如果用32P标记T2噬菌体的DNA,标记元素所在部位是图1中的_______。 (2)赫尔希和蔡斯选用T2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其原因之一是_________。 (3)实验中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目的是 _________。 (4)仅有图3的实验过程,_______(填“能”或“不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原因是_________。 【解析】(1)32P标记的是图1中的①(磷酸基团),图2中⑤(肽键)不含S,有些R基含S,故35S标记的是R基。(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设计思路是单独地观察生物体内每一种化学成分的作用,而T2噬菌体只由蛋白质外壳和DNA组成,这是它被选为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3)实验中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目的是让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离,以便观察放射性存在的部位。(4)图3实验中不能体现DNA在T2噬菌体繁殖中的作用,不能说明T2噬菌体的DNA是遗传物质。 答案:(1)④ ① (2)T2噬菌体只由蛋白质外壳和DNA组成 (3)让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离 (4)不能 实验不涉及DNA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