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贵州省贵阳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贵州省贵阳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贵州省贵阳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1.下列选项中,与其他三项的含义都有很大差异的一项是 A. 细胞内液 B. 细胞外液 C. 血浆、组织液、淋巴 D. 内环境 ‎【答案】A ‎【解析】‎ ‎【详解】内环境就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即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故B、C、D含义相同,三者与A不同,A正确。‎ 故选A ‎2.下列关于人体稳态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血糖主要来自食物中的糖类,经消化系统消化分解为葡萄糖 B. 血糖主要用于氧化分解释放能量,最终生成CO2和H2O C. CO2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肺,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 D. 多余的水全部在肾脏形成尿液排出体外 ‎【答案】D ‎【解析】‎ ‎【详解】A、血糖主要来自食物中的糖类,经消化系统消化分解为葡萄糖然后被吸收进入循环系统,运输到全身各处细胞,A正确;‎ B、糖是生物体内的主要能源物质,故血糖主要用于氧化分解释放能量,最终生成CO2和H2O,B正确;‎ C、代谢废物CO2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肺,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C正确;‎ D、多余的水主要在肾脏形成尿液排出体外,此外还可以通过呼吸、汗腺和消化液排出少量的水分,D错误。‎ 故选D。‎ ‎3.学习了生物学知识后,对社会议题和健康生活要有科学的判断。下列叙述不符合现实情况或错误的是 A. 拒绝毒品,慎用兴奋剂、镇定剂、致幻剂等心理药物 B. 艾滋病主要通过接触艾滋病患者或共同进餐进行传播 C. 骨髓移植是治疗白血病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骨髓库登记量少 D. 杀虫剂、除草剂等环境激素对人和动物的内分泌产生不良影响 ‎【答案】B ‎【解析】‎ ‎【详解】A、拒绝毒品,慎用兴奋剂、镇定剂、致幻剂等心理药物,这是健康生活必需的,A正确;‎ B、艾滋病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B错误;‎ C、与分析可知:骨髓移植是治疗白血病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骨髓库登记量少,C正确;‎ D、由分析可知:杀虫剂、除草剂等环境激素对人和动物的内分泌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引起人内分泌功能紊乱,D正确。‎ 故选B。‎ ‎4.给健康的实验兔注射一定量甲状腺激素后,可引起的行为或生理变化是 A. 糖的分解代谢降低 B. 实验兔出现觅食行为 C. 实验兔的兴奋性降低 D. 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由分析可知: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多,会引起糖的分解代谢功能增强,A错误;‎ B、由于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导致实验兔饥饿,进而出现觅食行为,B正确;‎ C、由分析可知: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甲状腺激素增多,会引起实验兔的兴奋性提高,C错误;‎ D、由于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机制,促甲状腺激素分泌会减少,D错误。‎ 故选B。‎ ‎5.下列关于人体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B. 会受激素分泌的影响 C. 调节过程中会发生信号转换 D. 与体液调节相比,作用时间较长 ‎【答案】D ‎【解析】‎ ‎【详解】A、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A正确;‎ B、由分析可知神经调节会受激素分泌的影响,B正确;‎ C、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过程存在信号转换,C正确;‎ D、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相比,作用时间较短,D错误。‎ 故选D。‎ ‎6.下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结构①为神经递质的释放提供能量 B. 结构②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密切关系 C. 递质经③释放时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 D. 结构④接受了神经递质的作用后,一定会产生动作电位 ‎【答案】D ‎【解析】‎ ‎【详解】A、结构①为线粒体,能为神经递质的释放(胞吐)提供能量,A正确;‎ B、结构②为突触小泡,其形成过程与高尔基体有密切关系,B正确;‎ C、递质经③释放的方式是胞吐过程,该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C正确;‎ D、结构④接受了神经递质的作用后,是否产生动作电位决定于神经递质的类型,D错误。‎ 故选D。‎ ‎7.某学习小组的同学进行“建立血糖调节模型”的模拟活动,他们准备了三种卡片: 15张“糖卡”正面写“0.1g葡萄糖/L血液”背面写“糖原”; 2张胰岛素卡,每张“胰岛素卡”能使1张糖卡由正面翻到背面; 2张胰高血糖素卡,每张“胰高血糖素卡”能使1张糖卡由背面翻到正面。下列操作错误的是(注:相关操作只考虑在某状态时短时间内的反应)‎ A. 模拟实验开始时,先摆放9张正面朝上的糖卡在桌子上,代表正常血糖水平 B. 模拟吃饭后,将桌上9张糖卡中的2张翻到背面,再出示1张胰岛素卡 C. 模拟运动时,拿走桌上9张糖卡中的1张,再出示1张胰高血糖素卡 D. 模拟多食少动,增加2张正面朝上的糖卡,再出示2张胰岛素卡,翻转2张糖卡到背面 ‎【答案】B ‎【解析】‎ ‎【详解】A、模拟实验开始时,先摆放9张正面朝上的糖卡在桌子上,意味着血糖浓度为0.9 g葡萄糖/L血液,代表正常血糖水平,A正确;‎ B、模拟吃饭后,应再增加2张糖卡,使血糖浓度上升,然后再出示2张胰岛素卡,使血糖恢复正常,B错误;‎ C、模拟运动时,拿走桌上9张糖卡中的1张,再出示1张胰高血糖素卡,使血糖浓度上升,C正确;‎ D、模拟多食少动,多食会导致血糖浓度上升,故增加2张正面朝上的糖卡,再出示2张胰岛素卡,因胰岛素能降血糖,故翻转2张糖卡到背面,以显示血糖浓度下降,D正确。‎ 故选B。‎ ‎8.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免疫活性物质均由免疫细胞产生 B. 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C. 特异性免疫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 D.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并不是越强越好,否则会出现自身免疫病或过敏反应 ‎【答案】A ‎【解析】‎ ‎【详解】A、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A错误;‎ B、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B正确;‎ C、由分析可知:特异性免疫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C正确;‎ D、自身免疫病或过敏反应都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引起的,D正确。‎ 故选A。‎ ‎9.下列处理后的胚芽鞘会出现弯曲生长的是 A. ①④⑥‎ B. ②③⑤‎ C. ①③⑤‎ D. ③④⑤‎ ‎【答案】C ‎【解析】‎ ‎【详解】图①中由于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了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又因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从而导致放置琼脂块的一侧生长素浓度高,从而引起弯曲生长;②中由于尖端被锡箔套住导致无法接受单侧光,故直立生长;③中尖端能够接受到单侧光的照射,故向光弯曲生长;④中有云母片的插入,阻断了由于单侧光的照射而引起的在尖端中的横向运输,故生长素在胚芽鞘中均匀分布,故直立生长;⑤中在④的基础上又横向插入了云母片,故使得右侧的生长素无法向下运输,导致生长素分布不均匀,故弯曲生长;⑥中由于云母片的阻断使得生长素无法进行极性运输,故不生长也不弯曲,①③⑤弯曲生长,C正确。‎ 故选C。‎ ‎10.以下有关生长素发现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达尔文认为胚芽鞘出现向光弯曲是因为胚芽鞘尖端向下传递了某种影响,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 B. 鲍森·詹森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传递给下部 C. 拜尔实验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是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D. 温特实验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是由吲哚乙酸引起的,并把它命名为生长素 ‎【答案】D ‎【解析】‎ ‎【详解】A、达尔文认为胚芽鞘出现向光弯曲是因为胚芽鞘尖端向下传递了某种影响,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A正确;‎ B、鲍森·詹森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B正确;‎ C、拜尔实验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是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C正确;‎ D、温特实验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是由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并把它命名为生长素,但没有确定其化学本质,D错误。‎ 故选D。‎ ‎11.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植物激素不是完全孤立的发挥作用的 B. 植物只在成熟果实中能合成乙烯 C. 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进行非极性运输 D. 植物激素的含量会随植物生长发育而发生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A、植物激素不是完全孤立的发挥作用的,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协调起作用的,A正确;‎ B、植物的各个部位都能合成乙烯,B错误;‎ C、生长素可在成熟茎韧皮部中的进行非极性运输,C正确;‎ D、植物激素的含量会随植物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而发生变化,D正确。‎ 故选B。‎ ‎12.金链花由于受到能分泌细胞分裂素类物质的病原体的侵袭,侧芽生长失控,形成大量分枝,称为“扫帚病”。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该现象说明细胞分裂素类物质能解除金链花的顶端优势 B. 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都是通过促进细胞分裂而促进金链花的生长 C. 金链花顶端优势是因为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扩散到侧芽处积累所致 D. 该病原体分泌的是一种能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植物激素 ‎【答案】A ‎【解析】‎ ‎【详解】A、题意显示:细胞分裂素使得侧芽生长失控,故该现象说明细胞分裂素类物质能解除金链花的顶端优势,A正确;‎ B、细胞分裂素是通过促进细胞分裂而促进金链花的生长,而生长素是通过促进细胞伸长而促进金链花的生长的,B错误;‎ C、金链花顶端优势是因为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运输到侧芽处积累所致,C错误;‎ D、该病原体分泌的是一种能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类似于植物激素的物质,不是植物激素,D错误。‎ 故选A。‎ ‎13.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 B. 研究城市人口变化需要考虑迁入率和迁出率 C. 某种群的高出生率必定导致该种群数量增长 D. 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正确;‎ B、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影响城市人口变化的直接因素,B正确;‎ C、决定种群数量增长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C错误;‎ D、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的,D正确。‎ 故选C。‎ ‎14.20世纪初,人们将驼鹿引入加拿大密执根湖的一个孤岛。该种群从1915年到1960年的数量变化情况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年份 ‎1915‎ ‎1917‎ ‎1921‎ ‎1925‎ ‎1928‎ ‎1930‎ ‎1934‎ ‎1943‎ ‎1947‎ ‎1950‎ ‎1960‎ 驼鹿种群数量 ‎200‎ ‎300‎ ‎1 000‎ ‎2 000‎ ‎2 500‎ ‎3 000‎ ‎400‎ ‎170‎ ‎600‎ ‎500‎ ‎600‎ A. 该孤岛上驼鹿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3 000‎ B. 1915~1930年间,驼鹿的种群数量不断增加的原因可能是食物充足,没有敌害 C. 1930~1943年间,驼鹿数量急剧下降的原因最可能是天敌数量的增加 D. 1932年,该驼鹿种群的年龄组成一定为衰退型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图可以看出在1915年~1930年间驼鹿的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可能的原因是是食物充足,没有敌害,但到1934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到400,说明这时环境已经遭到了破坏,最后稳定在500~600之间,所以该孤岛上驼鹿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不是3000,因此A错误,B正确,C错误。由于表中没有给出1930年~1934年之间的数据,所以不能确定在1930年~1932年之间驼鹿的数量是在增加还是在减少,也就不能确定这时该驼鹿种群的年龄组成,D错误。‎ ‎15.如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 B. A装置的花盆壁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C. 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形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 D. 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答案】A ‎【解析】‎ ‎【详解】A、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A错误;‎ B、A装置的花盆壁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以利于土壤小动物通过,B正确;‎ C、B装置为吸虫器,通常用于对体形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C正确;‎ D、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制成标本,D正确。‎ 故选A。‎ ‎16.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有所不同 B. 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简单 C. 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D. 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分析可知: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有所不同,A正确;‎ 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物种丰富度要低,故群落空间结构相对简单,B正确;‎ C、在初生演替过程中,草本阶段先于灌木阶段进入演替过程,灌木阶段是在草本阶段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故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C正确;‎ D、草本阶段的物种丰富度低,营养结构比灌木阶段相对简单,故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的自我调节能力弱,D错误。‎ 故选D。‎ ‎17.图中A、B、C分别代表山地、森林、海洋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 温度是造成这三个区域内植物分布存在巨大差异的主要环境因素 B. 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C. C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因为光照的影响 D. 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答案】C ‎【解析】‎ ‎【详解】A、温度是造成山地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而森林和海洋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是受光照的影响,A错误; 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说明群落具有水平结构,B错误;‎ C、C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为水域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受光照的影响, C正确;‎ D、B处为森林,森林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是受光照的影响,决定植物的分层现象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D错误。‎ 故选C。‎ ‎18.如图是有关生态系统的概念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①为食物链和食物网、③为生态系统的结构 B. ②包含的所有内容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 C.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③的复杂程度 D.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是①‎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分析可知:①为生态系统的结构、③为食物链和食物网,A错误;‎ B、②包含的所有内容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B错误;‎ C、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③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C正确。‎ D、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即图中的③,D错误。‎ 故选C。‎ ‎1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几乎都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B. 建立生态农业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C. 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包括呼吸散失、用于生长发育繁殖及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 D. 能量在相邻营养级之间传递效率为10% -20%,所以食物链的营养级一般不超过五个,‎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故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几乎都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A正确;‎ B、由分析可知:建立生态农业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B正确;‎ C、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包括呼吸散失、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C错误;‎ D、因能量在相邻营养级之间传递效率为10% -20%,随着能量的逐渐递减,到最后不能满足下一个营养级的存在了,所以食物链的营养级一般不超过五个,D正确。‎ 故选C。‎ ‎20.有关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为控制动物危害,化学防治见效快,可大量推广使用 B. 利用音响设备发出结群信号吸引鸟类,使其结群捕食害虫 C. 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D. 在苹果园用仪器模拟蜜蜂舞蹈的频率,吸引蜜蜂到果园传粉,提高产量 ‎【答案】A ‎【解析】‎ ‎【详解】A、为控制动物危害,化学防治虽见效快,但会引起更大的隐患,而且会污染环境,需要慎用,A错误;‎ B、利用音响设备发出结群信号吸引鸟类,使其结群捕食害虫,这是生物防治的例子,B正确;‎ C、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以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这是目前对人类生存环境危害最小的防治方法,C正确;‎ D、在苹果园用仪器模拟蜜蜂舞蹈的频率,吸引蜜蜂到果园传粉,以提高产量这是信息传递是提高农产品产量的例子,D正确。‎ 故选A。‎ ‎21.请回答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问题。‎ ‎(1)由于感冒发烧,体温持续在39℃,此时机体的产热量______(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散热量。产生热觉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热量的散出途径主要有_______。‎ ‎(2)在饮水过多的情况下,人保持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过程如下:饮水过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_______(填“上升” 或“下降”),_______接受剌激,信号传送给垂体后,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的量__________ (填 “增加”或“减少”),使肾小管和集合管减少对水的重吸收,因此尿量增加,排出多余的水。‎ ‎【答案】 (1). 等于 (2). 大脑皮层 (3). 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 (4). 下降 (5).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6). 减少 ‎【解析】‎ ‎【详解】(1)由于体温持续在39℃,故此时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人体的感觉都是由大脑皮层产生的,故产生热觉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热量的散出途径主要是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 ‎(2)饮水过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接受剌激,将信号传送给垂体后,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的量减少,使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能力减弱,导致尿量增加,使机体排出多余的水,以维持体内水的平衡。‎ ‎22.艾滋病是HIV (RNA病毒)引发的严重传染病。对人类的生存发展造成了巨大威胁,中国科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科学研究并取得了重要成果。下图表示我国医学工作者自主研制艾滋病疫苗过程中,某志愿者接种疫苗后抗体浓度的变化。请根据所学的免疫学知识回答问题: ‎ ‎(1)从免疫学角度分析,艾滋病属于__________病。‎ ‎(2)抗体属于免疫系统中的__________, 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__________。免疫系统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所示,若在志愿者注射疫苗后的第15天感染HIV,其体内能迅速产生大量抗体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注射疫苗是预防疾病的有效途径,接种过该艾滋病疫苗的人将来__________ (填 “可能”或“不可能”)患艾滋病,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免疫缺陷病病或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2). 免疫活性物质 (3). 浆细胞 (4). 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 (5). 接触HIV后,记忆细胞就会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进而分泌出大量的抗体。 (6). 可能 (7). 艾滋病病毒可能会发生变异,使原来的疫苗失去作用;或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在体内的存活时间有限。‎ ‎【解析】‎ ‎【详解】(1)由分析可知:从免疫学角度分析,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病或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2)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是一种免疫活性物质。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 ‎(3)因为志愿者之前进行了疫苗的注射,使得机体产生了相应的记忆细胞,当再次(15天后)感染HIV后,记忆细胞就会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进而分泌出大量的抗体。‎ ‎(4)注射疫苗是预防疾病的有效途径,接种过该艾滋病疫苗的人将来可能患艾滋病,原因是艾滋病病毒可能会发生变异,使原来的疫苗失去作用;或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在体内的存活时间有限。‎ ‎23.课外兴趣小组开展了4组实验探究赤霉素和生长素对小麦茎切段的作用,结果如下图。请回答:‎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空白对照组是____________。 比较B、C组与空白对照组,说明__________。本实验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长素生理作用的特点是___________。 现有生长状况相同的某新鲜植物插条若干、生根粉(生长素类似物)及蒸馏水,欲通过实验验证生长素的作用特点,可将______作为因变量。‎ ‎【答案】 (1). 植物激素的种类和有无 (2). D组 (3). 赤霉素和生长素均能促进小麦茎切段的生长。 (4). 赤霉素和生长素均能促进生长,且二者在促进生长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5). 两重性 (6). 插条的平均生根数和平均生根长度 ‎【解析】‎ ‎【详解】(1) 由题目:“探究赤霉素和生长素对小麦茎切段的作用”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植物激素的种类和有无,其中D组为空白对照组,ABC均为实验组。 比较B、C组与空白对照组,说明赤霉素和生长素对小麦茎切段的生长均具有促进作用。本实验的结论是赤霉素和生长素均能促进生长,且二者在促进生长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2)生长素生理作用的特点是具有两重性。 现有生长状况相同的某新鲜植物插条若干、生根粉(生长素类似物)及蒸馏水,欲通过实验验证生长素的作用特点,根据实验目的,结合对题目的分析,可将插条的平均生根数量和平均生根长度作为因变量。‎ ‎24.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回答下列问题:‎ ‎(1)在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___型。如果要调查该林场山鼠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____________ 。该方法常用于调查_______________、 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调查该林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常采用___________法。‎ ‎(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为___________。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J (2). 标志重捕法 (3). 活动能力强 (4). 样方 (5). 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 (6). 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量的比例 ‎【解析】‎ ‎【详解】由分析可知:‎ ‎(1)由分析可知: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包括两种,包括不受外界环境影响、气候条件适宜以及无天敌的J型曲线,还有受环境因素影响的S型曲线,本题中明确指出“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故应填写J型曲线;如果要调查该林场山鼠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该方法常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 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调查该林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 ‎(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等。那么,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量的比例。‎ ‎25.全球气候变暖主要与碳循环平衡被破坏有关,如图甲是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乙是某湿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请分析并回答:‎ ‎(1)图甲生态系统中,_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共同构成生物群落。碳循环的平衡是由于 __________与__________的速率相同(用图中数字序号表示),而导致这一平衡被打破出现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参与过程⑦的主要生物类群除细菌和真菌外,还有一些生活在土壤中的小动物,若要调查研究后者类群的丰富度,常用__________法进行采集、调查。‎ ‎(3)图乙湿地中的沉水植物生长于水域的中央区域,挺水植物生长于近岸的浅水,喜湿的植物生长于岸边,旱生植物分布于离岸较远处,形成了群落的___________结构。根据图示可知鱼类与螺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___。 蛇获得能量最多的食物链是: __________。‎ ‎【答案】(1). A、B、C (2). ① (3). ②⑥⑦ (4).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导致二氧化碳短期的大量释放,引起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 (5). 取样器取样法 (6). 水平 (7). 捕食与竞争 (8). 植物→鱼类→蛇 ‎【解析】‎ ‎【详解】(1)图甲生态系统中,A、B、C共同构成生物群落。碳循环的平衡是因为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速率相同,即①与②⑥⑦相等,而导致这一平衡被打破出现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得二氧化碳在短时间内大量释放,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上升,进而出现温室效应。‎ ‎(2)过程⑦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属于分解者的主要生物类群除细菌和真菌外,还有一些生活在土壤中的小动物,若要调查研究后者类群的丰富度,常用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查。‎ ‎(3)图乙湿地中的沉水植物生长于水域的中央区域,挺水植物生长于近岸的浅水,喜湿的植物生长于岸边,旱生植物分布于离岸较远处,形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根据图示可知鱼类与螺有共同的食源,故二者的种间关系为竞争与捕食。 蛇获得能量最多的食物链应该是蛇所处的营养级最低的食物链,即图中的植物→鱼类→蛇。‎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