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7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湖北省鄂州市部分高中联考协作体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湖北省鄂州市部分高中联考协作体2019-2020学年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遗传定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杂合子Aa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一定是3:1 B. 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开 C. 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是由精、卵的随机结合所致 D. 非等位基因的遗传一定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B 【解析】 杂合子Aa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理论上是3:1,但是由于统计的数量有限等原因,该比例不一定等于3:1,A错误;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开,B正确;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而不是受精作用过程中,C错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D错误。 2.下列各项的结果中,不可能出现1:1 比值的是( ) A. 黄色圆粒豌豆(YyRr)与绿色圆粒豌豆(yyRR)杂交子代的性状分离之比 B. 一只红眼果蝇(XAY)与一只白眼果蝇(XaXa)杂交后,子二代中红眼与白眼的性状比 C. 基因型为AaXBY某动物的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的精子的基因型之比 D. 15N 标记的DNA 在14N 培养液中复制二次后,含15N 与含14N 的DNA数量之比 【答案】D 【解析】 【详解】A、黄色圆粒豌豆(YyRr)与绿色圆粒豌豆(yyRR)杂交子代的表现型之比是1:1,A不符合题意; B、一只红眼XAY与一只白眼果蝇(XaXa)杂交后,子二代中红眼(XAXa)与白眼(XaY)的性状之比是1:1,B不符合题意; C、基因型为AaXBY某动物,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一个精原细胞产生的4个精子,两种基因型,AY和aXB或AXB和aY,比例均为1:1,C不符合题意; D、15N标记的双链DNA,放在14N培养液中复制两次后,形成4个DNA分子,含15N的DNA分子是2个,含14N的DNA数是4个,二者之比为1:2,D符合题意。 故选D。 3.下图为某种动物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示意图,可能属于卵细胞形成过程的是( )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③④ D. 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不属于卵细形成过程,①错误; ②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但细胞质均等分裂,属于精子的形成过程,②错误; ③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可能是卵细胞的形成过程,③正确; ④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属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④正确。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4.人类的白化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低血钙佝偻病属于伴X显性遗传病。一个表现型正常的男性与一个低血钙佝偻病的女性婚配,生育一个患白化病的女孩,该夫妇又生下一男一女双胞胎,则此双胞胎表现均正常的几率为 ( ) A. 9/256 B. 9/128 C. 9/64 D. 3/8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以上分析可知,这对夫妇的基因型为AaXdY×AaXDXd,他们所生孩子不患白化的概率为3/4,他们所生男孩不患低血钙佝偻病的概率为1/2,他们所生女孩不患低血钙佝偻病的概率为1/2。因此,此双胞胎表现均正常的几率为3/4×1/2×3/4×1/2=9/64。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5.在探究遗传物质本质的过程中,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肺炎双球菌中的病毒 B. 细菌裂解释放出的噬菌体可检测到32P,但不能检测到35S C. T2噬菌体可利用培养基中含35S的氨基酸合成子代蛋白质 D. 该实验要将每个噬菌体的蛋白质用35S标记、DNA用32P标记 【答案】B 【解析】 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中的病毒,不能利用培养基中含35S的氨基酸合成子代蛋白质,A、C错误;用32P和35S分别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外壳,T2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到细菌的细胞中,而蛋白质外壳仍留在细菌细胞外,在噬菌体DNA的指导下,利用细菌细胞中的物质来合成噬菌体的组成成分,所以细菌裂解释放出的噬菌体可检测到32P,但不能检测到35S,B正确;该实验要将一部分噬菌体的蛋白质用35S标记,另一部分噬菌体的DNA用32P标记,D错误。 6.若以含500个碱基对的DNA(不含放射性)为模板,在含15N的环境中复制n次。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DNA复制过程可以在体外完成,但在体外复制时模板DNA不能太大 B. 复制过程中需要消耗(2n-1)×1000个核糖核苷酸 C. 子代DNA中,两条链均含有15N的DNA分子有(2n-1)个 D. 细胞内DNA复制主要发生在细胞核、线粒体和核糖体中 【答案】A 【解析】 【详解】A、DNA复制过程可以在体外完成,但在体外复制时模板DNA不能太大,而且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以便合成引物,A正确; B、复制过程中,需要消耗脱氧核糖核苷酸,B错误; C、子代DNA中,其中一条链中不含放射性的DNA分子为2个,两条链均含有15N的DNA分子有(2n−2)个,C错误; D、细胞内DNA复制主要发生在细胞核,其次是线粒体和叶绿体,D错误。 故选A。 7.某细菌有四种营养缺陷型的突变株,分别在基因 1、2、3和4上发生突变,他们不能合成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G。当添加中间产物D、E或F于培养基中,测试其生长情形,结果如图。“+”表示能生长,“-”表示不能生长。参与控制此营养物质G合成路径的基因顺序是( ) 突变株 添加物 D E F G 1 - + - + 2 - - - + 3 + + + + 4 - + + + A. 1→4→3→2 B. 3→4→1→2 C. 4→2→1→3 D. 1→2→3→4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结合表格可推知,物质合成的顺序依次为D→F→E→G,对应的基因顺序3→4→1→2。综上所述,A、C、D错误;B正确。故选B。 8.下列关于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DNA分子中发生械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不一定是基因突变 B. 若没有外界诱发因素的作用,生物不会发生基因突变 C. 人的心肌细胞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多对基因之间可以发生基因重组 D. 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导致子代出现性状分离的原因是基因重组 【答案】A 【解析】 基因是DNA中遗传效应的片段,所以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不一定属于基因突变,A正确;基因突变的原因包括内因(生物内部因素)和外因(外界诱发因素),因此在没有外界诱发因素的作用下,生物也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B错误;人的心肌细胞不能进行减数分裂,而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C错误;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只含有一对等位基因,而基因重组最少需要两对等位基因,D错误。 9.下图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模式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若图中虚线用箭头表示,则可逆箭头一般应有3处 B. 血浆蛋白、抗体和呼吸酶均属于内环境中的成分 C. 与内环境稳态有关的系统只有循环、消化、呼吸和泌尿系统 D. 血浆与组织液间可以相互转换,两者的成分及各组分的含量基本相同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化学成分和内环境稳态的作用,分析体液之间的关系与对内环境成分的准确判断是解题关键。 A.细胞与外界环境可通过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进行物质交换,组织液与细胞内液可进行物质交换,这三者间都是双向箭头,而组织液与淋巴、淋巴与血浆之间都是单向箭头,故A正确 B.血浆蛋白分布在红细胞中,呼吸酶分布在细胞内,这两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B错误 C.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参与的系统有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等。故C错误 D.血浆与组织液间可以相互转換,但两者的成分及各组分的含量不同,如血浆中有血浆蛋白而组织液中没有,故D错误。答案选A 10.在进行常规体检时,通常要做血液生化六项的检査,以了解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等是否正常,下表是某人血液生化六项的检査化验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项目 测定值 单位 参考范围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17 IU/L 0〜45 肌酐 CRE 1.5 mg/dL 0.5〜1.5 尿素氮 BUN 14.6 mg/dL 6.0〜23.0 葡萄糖 GLU↑ 223 mg/dL 60〜110 甘油三酯 TG↑ 217 mg/dL 50〜200 总胆固醇 TCH 179 mg/dL 150〜220 A. 表中所测的各种化学物质,都只能存在于人体的内环境中 B. 人体内环境稳态是指表中这些化学物质在内环境中的含量处于参考范围内 C. 表中物质含量的相对稳定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共同协调维持的 D. 该人甘油三酯的含量略有偏高,且表现为高血糖症状,故平时要控制糖类和脂肪的摄入量 【答案】D 【解析】 A.正常人的尿液中不含葡萄糖,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会含葡萄糖,故A错误 B. 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机体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只在很小的范围内发生变动,如体温的相对恒定也是内环境稳态的体现,故B错误 C.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稳态的调节不是只有神经调节,故C错误 D. 饮食不当是甘油三酯升高的主要原因。当进食大量脂肪类,尤其是动物脂肪食物后,体内甘油三酯水平明显升高;当摄入过多的碳水化合物,尤其是加工精细的粮食进入体内后,会引起血糖升高,合成更多的甘油三酯,故D正确.答案选D 11.下列关于反射及反射弧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完成 B. 只要反射弧完整,反射活动必然出现 C. 反射弧中,反射只通过电信号一种形式即可完成 D. 兴奋在生物体内的传导方向不一定是单向的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反射与反射弧的知识,理清反射的概念和反射弧的结构是解题的关键。 A.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的进行需要完整的反射弧, 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A正确 B.反射弧完整还需要适宜的刺激,才可以产生反射,B错误 C.反射弧中,相邻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通过突触来完成,兴奋在突触间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C错误 D.在体内,多个神经元组成反射弧,接受刺激的一定是感受器, ,所以兴奋只能由感受器开始到效应器结束,也就是说,反射弧内的兴奋传导一定是单向的.D错误.答案选A 12.下图是人体完成某反射的反射弧结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人体可形成不同的反射,这是由于②的不同 B. ③处释放的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全被细胞吸收 C. 刺激a处,b处可检测到电位变化,刺激b处,a处可检测到电位变化 D. 兴奋在a、b处的传导方向可以是双向的,而在c处只能是单向的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反射的概念、兴奋的传导、传递,解题的关键是能结合反射弧的模式图,综合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及神经元之间传导的形式和特点。 A.反射是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所以不同的刺激下,人体可形成不同的反射,A错误 B.有些神经递质在发挥作用后,能被神经元再摄取而失活,有些递质被酶降解而失活,B错误 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a→b),因此刺激b点,兴奋不能传递到a点,C错误 D.a、b处都是神经纤维,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c表示突触,兴奋在突触间传递是单向的,D正确,答案选D 13.已知某次实验时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情况如图1所示。现把两灵敏电流计A1、A2的两极a、c、d、e分别接于神经纤维膜外,在a、c的中点b处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则灵敏电流计A1、A2指针的偏转情况应是 A. A1不偏转;A2先右偏,后左偏停在0刻度,再左偏到一定程度,再右偏至0刻度 B. A1不偏转;A2先左偏,后右偏停在0刻度,再右偏到一定程度,再左偏至0刻度 C. A1先右偏,后左偏停在0刻度;A2先右偏,后左偏停在0刻度,再左偏到一定程度,再右偏至0刻度 D. A1先左偏,后右偏停在0刻度;A2先左偏,后右偏停在0刻度,再右偏到一定程度,再左偏至0刻度 【答案】B 【解析】 据题干可知,若在b处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流形式双向传导,由于距离ab=bc,所以兴奋同时到达a点和c点,故指针A1不偏转; d和e之间兴奋的传递要经过突触,由于A2的两极接于神经纤维膜外,兴奋先到达d点时,d点产生动作电位,即膜外为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而此时e点仍为静息电位,即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故指针A2向左偏,当兴奋由d点向下一神经元传递到突触小体时,d点恢复静息电位,指针A2从左偏回到0刻度,兴奋经过突触传递至e时,e点由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指针A2向右偏,兴奋由e继续向下一神经元传递,e点恢复静息电位,指针A2回到0刻度。综上分析,答案选B 14.下列对“望梅止渴”与“吃到梅子分泌唾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大脑皮层的言语区没有参与“望梅止渴”的反射活动 B. “望梅止渴”是在“吃到梅子分泌唾液”的基础上形成的 C. 听到别人讲“望梅止渴”的故事分泌唾液是人类特有的 D. 两者均可使人体分泌唾液,但其反射弧是不完全相同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A. 从“望梅止渴”的故事可知“望梅”是指听到了“梅子”这两个字,“止渴”是指分泌唾液.所以“望梅止渴”是听到梅子引起的,有大脑皮层的言语区参与完成的反射活动,故A错误 B.“吃到梅子分泌唾液”是非条件反射,“望梅止渴”是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故B正确 C.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是人类特有,听别人讲“望梅止渴”的故事是有语言中枢参与的活动,故C正确 D.“望梅止渴”反射弧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吃到梅子分泌唾液”反射弧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的低级中枢,但两者的效应器相同,所以,两者的反射弧不完全相同。故D正确。 故选A。 15.下列对动物激素及激素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人们发现的第一种动物激素是促胰液素,该激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 B. 受到甲状腺激素的负反馈调节,甲亢患者体内促甲状腺激素含量较低 C. 激素间的作用有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二者均有利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D. 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其在内环境中含量的相对稳定不属于内环境稳态的体现 【答案】D 【解析】 A.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故A正确 B.、甲亢病人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高于正常人,通过反馈调节就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使体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故B正确 C.激素间的拮抗作用和协同作用均有利于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生长发育,故C正确 D.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细胞分泌,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所以激素属于内环境成分,其在内环境中含量的相对稳定属于内环境稳态。故D错误 答案选D 16.下图是胰液分泌的调节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小肠通过分泌激素A可与胰腺细胞进行信息交流 B. 胰腺分泌胰液是神经一体液调节的结果 C. 能直接促进胰腺分泌胰液的信号物质有激素A和激素B两种 D. 通过神经B和神经A的调节比通过激素A或激素B的调节速度快 【答案】C 【解析】 A.据图分析小肠细胞与胰腺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是通过激素A实现的,故A正确 B.据图得知,促进胰腺分泌胰液的调节有激素A和神经A,所以胰腺分泌胰液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故B正确 C.神经细胞将信号传递给胰腺细胞是通过神经递质来实现的,故C错误 D.神经调节比激素调节反应速度快且准,故D正确 答案选C 17.下列有关人体和动物激素及其在实践中应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甲状腺激素是一种含碘的氨基酸衍生物,碘元素位于氨基酸的R基中 B. 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在寒冷环境中会出现产热量急剧增加的现象 C. 临床上可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人体是否患有内分泌系统的疾病 D. 男运动员服用过多的雄性激素,会造成自身分泌的雄性激素相对减少 【答案】B 【解析】 A.根据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氨基酸的不同是由于R基不同,所以碘元素位于氨基酸的R基中,故A正确 B.垂体受损,其分泌的促激素会减少,导到受其控制的甲状腺激素等激素的分泌减少,新陈代谢降低,产热量减少,故幼犬在寒冷环境中不会出现产热量急剧增加的现象。B错误 C.内分泌细胞产生的激素要通过体液运输,所以在血浆中含有各种激素,因此临床上可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人体是否患有内分泌系统的疾病,故C正确 D.根据激素的反馈调节机制,如果体内雄性激素含量过多,会导致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促性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性激素量减少,从而使性腺分泌的雄激素减少,故D正确 答案选B 18.“甲亢”往往是由于体内甲状腺激素浓度过高,引起线粒体的解偶联作用(细胞内有丙酮酸的大量分解,但无ATP形成)导致的。根据这一事实,“甲亢”患者会出现的症状是 A. 吃的食物多,肥胖 B. 吃的食物少,消瘦 C. 吃的食物多,体温高 D. 吃的食物少,体温低 【答案】C 【解析】 甲状腺激素有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甲亢”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浓度过高,新陈代谢旺盛,有机物分解多,所以吃的食物多;但由于线粒体的解偶联作用,有机物分解释放的能量不能转移到ATP中,大量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必然引起体温升高,故答案选C 19.下列关于人体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体的水盐平衡调节过程只存在神经调节一种方式 B. 渗透压感受器和水盐平衡调节中枢都位于下丘脑 C. 肾小管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水是抗利尿激素作用的结果 D. 人体发生组织水肿是组织液中水分大量渗入细胞内造成的 【答案】B 【解析】 A.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属于激素调节,故A错误 B.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在下丘脑,故B正确 C.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方式是自由扩散,故C错误 D.人体组织液渗透压升高或血浆渗透压下降,都会使组织液中水分子进入细胞内液和血浆的量减少,从而引起组织水肿,故D错误 答案选B 20.下列关于人从-15℃(产热量m1,散热量n1)到35℃(产热量m2,散热量n2)环境中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15℃和35℃的环境中,人体通过调节分别使m1>n1、m1<n2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B. 人体在-15℃的环境中存在激素分泌的反馈调节,而在35℃的环境中机体不存在反馈调节 C. 维持体温恒定时,在-15℃的环境中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在35℃的环境中只有神经调节 D. 人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但冷觉和温觉的形成部位在大脑皮层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知识,要求学生要了解体温调节的原理、过程、,掌握产热和散热的相关途径。 A.无论外界温度如何,只要体温维持相对恒定,说明人体的产热量=散热量,故A错误 B.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在-15℃和35℃的环境中,反馈调节都存在。故B错误 C.人体的正常体温在37℃左右,所以在35℃的环境中,维持体温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故C错误 D.下丘脑是人的体温调节中枢,而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故D正确 答案选D 21.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组成及其功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淋巴细胞也叫免疫细胞,分布在淋巴液和淋巴结中 B. 免疫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可产生免疫活性物质 C. 对癌变肝细胞的清除,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D. 免疫系统有防卫功能,且防卫功能越强大越好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有: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细胞来源、免疫系统的功能;解题要点是识记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免疫细胞的来源、准确分析判断免疫系统的功能,并能举例说明免疫失调病的特点。 A.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故A错误 B.免疫细胞由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而来,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故B正确 C.对癌变肝细胞的清除是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故C错误 D.免疫系统如果防卫功能过强,会引起免疫失调,如过敏反应,故D错误 答案选B 22.如图表示艾滋病病毒(HIV)侵入人体后,HIV浓度与T细胞浓度变化的曲线。下列对该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A. HIV主要攻击T细胞,T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是胸腺 B. 可通过注射免疫抑制剂达到治疗艾滋病的目的 C. HIV识别并入侵T细胞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 D. 一年后机体对HIV的清除速度,远低于其增殖的速度 【答案】B 【解析】 A. HIV主要攻击T细胞,T细胞由造血干细胞增殖后迁移至胸腺中发育成熟,故A正确 B. 免疫抑制剂可降低免疫系统的功能,而艾滋病是由HIV引起的免疫缺陷病,故注射免疫抑制剂不能达到治疗艾滋病的目的,B错误 C. 细胞膜的识别作用与膜上的糖蛋白密切相关,故C正确 D. HIV攻击人体的免疫细胞,使人体的免疫功能丧失,故一年后机体对HIV的清除速度,远低于其增殖的速度,D正确 答案选B 23.下列是某位同学对生长素发现过程实验的总结,其中错误的是 A. 无论胚芽鞘离体与否,生长素的产生部位都是胚芽鞘尖端 B. 无论是否存在光照,生长素的产生部位都是胚芽鞘尖端 C. 无论胚芽鞘离体与否,感受光刺激的部位都是胚芽鞘尖端 D. 外界刺激的方向总是与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的方向相反 【答案】D 【解析】 根据达尔文、詹森、拜尔等人的实验内容分析可知: A.对于胚芽鞘而言,生长素产生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与是否离体无关,故A正确 B.胚芽鞘尖端能否产生生长素与有无光照无关,故B正确 C.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与是否离体无关,故C正确 D.不同的单一刺激下,生长素横向运输方向不同,故D错误 答案选D 24.如图是对棉花打顶后,测得的某侧芽部位的生长素相对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未打顶和打顶后第20天,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相同,但来源不同 B. 未打顶时,棉花植株的顶端优势现象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 C. 打顶能解除顶端优势,使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持续增高 D. 顶端优势现象无法体现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生长素作用特点中的两重性,理解顶端优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解题关键 A.未打顶时,侧芽生长素来自于自身产生和顶芽,打顶后侧芽的生长素只来自于自身,故A正确 B. 未打顶时顶端产生的生长素会向下面的侧芽处运输,所以顶端的浓度不是很高,促进顶芽的生长;而下面的侧芽由于浓度过高,生长就被抑制了,所以顶端优势现象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故B正确 C. 打顶之后,侧芽处没有来自顶端的生长素,相对于打顶之前,侧芽的生长素浓度减少,促进了侧芽的生长,故C错误 D. 顶端优势现象就是同一器官(芽)对不同生长素浓度敏感度不同的体现,故D正确 答案选C 25.下列有关植物激素和生长调节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对植物生长均具有促进作用 B. 不同种类植物激素作用的靶器官可能相同,作用效果可能相反 C. 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植物激素,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促进作用 D. 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变化对植物激素的合成和分解具有调节作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对植物生长均具有促进作用,A正确; B、不同种类植物激素作用的靶器官可能相同,作用效果可能相反,如生长素与乙烯,B正确; C、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但不是植物激素,C错误; D、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变化对植物激素的合成和分解具有调节作用,D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26.生物的性状受基因控制,下图表示小鼠细胞内某基因表达时的部分生理过程。 (1)①小鼠细胞中合成丙物质除需图中乙作模板外,还需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图中甲的名称是________,它在该图中的移动方向是__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和箭头表示) (2)由于基因突变,导致小鼠细胞内某种蛋白质中的一个精氨酸被氨基酸X所取代,有关氨基酸的密码子如下表所示。 第一个字母 第二个字母 第三个字母 U C A G A 异亮氨酸 异亮氨酸 异亮氨酸 甲硫氨酸 苏氨酸 苏氨酸 苏氨酸 苏氨酸 天冬酰胺 天冬酰胺 赖氨酸 赖氨酸 丝氨酸 丝氨酸 精氨酸 精氨酸 U C A G ①氨基酸X为表中哪一种氨基酸的可能性最小?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 ②从表中可看出密码子具有___________的特点,这种特点对生物体生存发展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核糖核苷酸、酶(RNA聚合酶)、能量(ATP) (2). RNA聚合酶 (3). b→a (4). 天冬酰胺 (5). 基因中要同时突变两对碱基 (6). 简并 (7). 在一定程度上能防止由于碱基的改变而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 【解析】 【详解】(1)①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中过程为转录,转录过程中合成RNA需要DNA的一条链为模板、RNA聚合酶、核糖核苷酸、酶、能量等。 ②图中甲的作用是催化RNA的合成,因此为RNA聚合酶;图中RNA链由b向a延伸,因此RNA聚合酶的移动方向是b→a。 (2)分析图题图可知,赖氨酸若被异亮氨酸取代密码子中应该有两个碱基变化,即基因中有2个碱基对发生突变,2个碱基对同时突变的频率很低,因此氨基酸X为表中的异亮氨酸的可能性最小。 ②分析题图可知,多个密码子可以编码同一种氨基酸,即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密码子简并性的意义是在一定程度上能防止由于碱基的改变而导致遗传信息的改变,也可以保证翻译的速度。 27.慢跑过程中,机体依靠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内环境的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原因是___________。 (2)随着________和_________的进行,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正常机体通过________调节网络,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答案】 (1). 内环境为细胞内各种生化反应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条件 (2). 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 (3). 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 (4). 神经-体液-免疫 【解析】 【详解】(1)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内环境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内环境为细胞内各种生化反应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条件,内环境的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外界环境因素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都会影响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的变化,正常机体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28.冰毒的主要成分是甲基苯丙胺,甲基苯丙胺具有明显的使中枢神经兴奋的作用,会使人摇头不 止,行为失控,思想偏执,极易引起危害社会的行为发生。冰毒容易让人具有强烈的心理依赖性,使用数次后即可成瘾。下图是科学家们研究的冰毒上瘾机制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显示,冰毒的主要成分甲基苯丙胺被吸食入人体后,可与__________结合而阻断多巴胺的重新吸收,导致多巴胺在__________的停留时间过长,引起吸食者突触后膜持续受到刺激,从而使吸食者产生强烈的愉悦感。 (2)多巴胺是一种________(填“兴奋”或“抑制”)性神经递质,当它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引起突触后膜__________离子内流,从而实现的信号转变是__________。 (3)冰毒的长期吸食者体内,多巴胺受体持续受到高浓度多巴胺的刺激,导致体内多巴胺受体数目____(填“增多”或“减少”),这会使得吸食者吸食冰毒的量少或次数较少时达不到原先的愉悦感,从而加大吸食量和吸食次数,进而造成强烈的依赖性。停止吸食后,吸食者的一些正常生理活动将无法维持,这是毒瘾很难戒除的原因之一。 【答案】 (1). (突触前膜)多巴胺的转运蛋白 (2). 突触间隙 (3). 兴奋 (4). 钠 (5). 化学信号转变成电信号 (6). 减少 【解析】 【详解】(1)甲基苯丙胺被吸食入人体后,可与多巴胺的转运蛋白结合而阻断多巴胺的重新吸收,导致多巴胺在突触间隙的停留时间过长,引起吸食者突触后膜持续受到刺激,从而使吸食者产生强烈的愉悦感。 (2)多巴胺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兴奋性神经递质是指作用于突触后膜后,使突触后膜受到刺激,产生兴奋的的一种物质。它能引起突触后膜钠离子内流,从而实现信号由化学信号转变成电信号的转变。 (3)冰毒的长期吸食者体内,多巴胺受体持续受到高浓度的多巴胺的刺激,导致体内多巴胺受体数目减少。 29.下图是血糖调节、水盐调节及体温调节的部分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参与血糖调节的激素是__________,参与水盐调节的激素是__________,参与体温调节并由腺体A分泌的激素是__________。 (2)体内缺水时,水盐调节中激素的靶细胞主要是__________。天气寒冷时,体温调节中激素的靶细胞除了增加产热的靶细胞外,还有图中的__________。不同激素只能作用于相应靶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腺体A分泌的参与体温调节的激素,其分泌过程存在着反馈调节和________调节机制。 【答案】 (1).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2). 抗利尿激素 (3). 甲状腺激素 (4). 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 (5). 下丘脑和垂体细胞 (6). 靶细胞上布相应的激素受体 (7). 分级 【解析】 【详解】(1)参与血糖调节的激素是有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或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参与水盐调节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参与体温调节并由腺体A分泌的激素是甲状腺激素(或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素)。 (2)饥饿时血糖调节中激素的靶细胞主要是肝细胞;体内缺水时水盐调节中激素的靶细胞主要是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天气寒冷时体温调节中激素的靶细胞除了增加产热的靶细胞外还有图中的下丘脑和垂体细胞。不同激素只能作用于相应靶细胞的原因是靶细胞上布相应的激素受体。 (3)体A分泌的参与体温调节的激素,其分泌过程存在着反馈调节和分级调节。 30.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1)___________(氨基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为生长素. (2)2,4D是一种最早应用的选择性除草剂,在农业生产上常用它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近几年,媒体经常报道有些农民使用除草剂导致作物绝产的消息。如果某农民使用的2,4D不是假冒产品,请你分析导致作物绝产的最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3)2,4D还能促进插条生根。为了探索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某生物兴趣小组先做了一组梯度比较大的预实验,这样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条即可)。 (4)在自然界中,存在一种现象:小麦、玉米在即将成熟时,如果经历持续一段时间的干热之后又遇大雨的天气,种子就容易在穗上发芽,这种现象与脱落酸(植物激素)有关,请尝试对此现象进行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色氨酸 (2). 使用的浓度过高,抑制了作物的生长甚至杀死了作物 (3). 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避免由于设计不周,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4). 脱落酸抑制种子发芽,高温条件下,脱落酸容易降解,大雨为种子萌发提供所需要的水分 【解析】 【详解】(1)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为生长素。 (2)2,4D属于生长素类似物,由于生长素的两重性,导致作物绝产可能是使用的浓度过高,抑制了作物的生长甚至杀死了作物。 (3)做预实验的目的是进一步探索实验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避免由于设计不周,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4)脱落酸在高温条件下容易降解,而小麦在即将成熟时,如果经历持续一段时间的干热之后又遇大雨的天气,种子就容易在穗上发芽,可知,脱落酸能促进种子休眠,抑制发芽,而水分是种子萌发所必需的。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