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7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西省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2019~2020学年山西省高二上学期期中联合考试 生物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细胞共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都能进行呼吸作用获得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B. 都从亲代细胞中得到遗传物质,但不一定是DNA C. 都具有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的生物膜 D. 都通过核糖体合成肽链,但加工场所不一定都在内质网 【答案】B 【解析】 【分析】 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类 别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大小 较小(一般1~10um) 较大(1~100um) 细胞核 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核仁、染色体,只有拟核 有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 细胞质 只有核糖体,没有其它复杂的细胞器 有核糖体、线粒体等,植物细胞还有叶绿体等 细胞壁 细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增殖方式 二分裂 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可遗传变异来源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共性 都含有细胞膜、核糖体,都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等 【详解】A、所有细胞都能进行细胞呼吸,细胞呼吸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其中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真核细胞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原核细胞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A正确; B、原核细胞不含成形的细胞核,且细胞类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B错误; C、所有细胞都具有细胞膜,而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因此所有细胞都具有磷脂双分子层,C正确; D、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有核糖体,且核糖体的功能都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但原核细胞没有内质网,真核细胞有内质网,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细胞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及功能;识记细胞呼吸的类型及场所;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显微镜下几个细胞依次经过了甲、乙、丙三种状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三种状态中,乙中细胞的细胞液浓度最高 B. 观察三种状态过程中,外界溶液浓度没有发生变化 C. 观察三种状态过程中,有低倍镜转换成高倍镜的过程 D. 丙状态后细胞大小没有发生变化,水分子不再进出细胞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丙的质壁分离程度<甲<乙,细胞在发生之比分离和复原过程中,水分子都是双向移动的。 【详解】A、三种状态中,丙的质壁分离程度<甲<乙,因此乙细胞的细胞液浓度最高,吸水能力最强,A正确; B、三种状态的变化过程中,细胞失水,外界溶液浓度降低,B错误; C、观察三种状态的变化过程中,只需要在低倍镜观察,C错误; D、丙状态后细胞大小不再变化,水分子进出细胞动态平衡,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有关知识,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使用方法、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3.在光照条件下,光合作用能顺利进行。如果直接提供了ATP和[H],即使在黑暗中,叶绿体也可将CO2转变为糖。由上述研究现象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 CO2的固定可以不需要光照 B. CO2转变为糖需要ATP和[H]的参与 C. 暗反应过程需要的直接能量来自化学能 D. 叶绿体色素吸收光能,并储存在ATP和[H]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 【详解】A、暗反应有光无光都可以进行,A正确; B、CO2的固定实质上是CO2与C5反应生成C3 ,C3被[H]和ATP还原,再经过一系列的变化形成糖类,B正确; C、暗反应过程需要的直接能量来自ATP中的化学能,C正确; D、题干中未涉及叶绿体色素吸收光能,不能获得结论,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着重考查了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等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知识网络的能力。要注意,光反应离不开光,暗反应有光无光均可进行。光反应需要暗反应提供的ADP和Pi,暗反应需要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两者相互依存,是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 4.为了证明酶的催化作用受温度影响,某学生取两支试管加入等量淀粉溶液后,分别放入冰水、沸水中保温5min后,再滴入唾液继续保温5min,拿出试管等恢复到室温后分别加入3滴碘液,结果两支试管都变蓝。下列操作不需要改进的是 A. 取出试管后,不应该等恢复到室温再鉴定 B. 缺少温度为37℃对照实验 C. 唾液不应该提前放入冰水或沸水中保温 D. 不能用碘液检验是否存在淀粉 【答案】C 【解析】 【分析】 消化酶是人体消化器官分泌的消化液中所含有的物质,是一种蛋白质,此题考查的是温度对酶的活性的影响,并不是温度越高消化酶的活性越强,温度太高或者太低酶都会失去活性,应当设置在37℃左右的梯度,形成对照实验。 【详解】A、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应确保底物和酶的反应在设置的温度环境,不需要等温度冷却再检验,A正确; B、温度太高或者太低酶都会失去活性,并且缺少温度为37℃的对照实验,B正确; C、酶与淀粉在设置各自温度之前接触,会提前发生反应,影响实验的准确性,这两支试管都因为淀粉没有充分分解而变成蓝色,C错误; D、淀粉遇碘液变蓝色,能检验淀粉是否存在,D正确; 故选C。 【点睛】掌握验证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设计步骤,一定要让酶和反应底物再各自温度保温五分钟后混合,再放置到设置的温度中,确保温度变量相对稳定。 5.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凋亡一般不会发生在个体的幼年时期 B. 造血干细胞生成多种血细胞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C. 衰老的细胞内所有酶的活性都降低,所以代谢水平降低 D. 一般高度分化了的细胞将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直到死亡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3、癌细胞的主要特征:(1)失去接触抑制,能无限增殖;(2)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导致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 【详解】A、细胞调亡发生在整个生命进程,A错误; B、细胞全能性是指分化的细胞具有发育成完整生物个体的全能,B错误; C、细胞衰老时多种酶的活性下降,C错误; D、细胞分化是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具有持久性和不可逆转性, 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分化、衰老和癌变的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化发生的时间,识记衰老细胞的特征,识记细胞分化的主要特征,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个选项。 6.基因型为AaBbCc的小麦,其中两对基因位于同对同源染色体上,另一对基因位于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若将其花粉培养成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后的成体自交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 A. 2种,3:1 B. 4种,1:1:1:1 C. 4种,9:3:3:1 D. 8种,1:1:1:1:1:1:1:1 【答案】B 【解析】 【分析】 解答本题,需要考生熟练掌握逐对分析法,需要假设哪两对染色体位于同对同源染色体,也便于利用自由组合定律写出配子的过程。 【详解】由题意可知,有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另一对基因位于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AaBbCc能产生4种配子,假定A、a和B、b在同一对染色体上,且AB在同一条染色体,四个配子分别ABC:ABc:abC:abc=1:1:1:1,用秋水仙素处理后成体为AABBCC、AABBcc、aabbCC、aabbcc,都为纯合子,自交后基因型不变,比例为1:1:1:1,故选B。 7.一对夫妇,其中一人为红绿色盲患者,下列情况下需要对胎儿进行基因检测的是 A. 妻子是患者,所怀胎儿是女性 B. 丈夫是患者,所怀胎儿是男性或女性 C. 妻子是患者,所怀胎儿是男性 D. 妻子是患者,所怀胎儿是男性或女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伴X隐性遗传病的特点。 1、人群中男性患者远比女性患者多,系谱中往往只有男性患者; 2、双亲无病时,儿子可能发病,女儿则不会发病;儿子如果发病,母亲肯定是个携带者,女儿也有1/2的可能性为携带者; 3、男性患者的兄弟、外祖父、舅父、姨表兄弟、外甥、外孙等也有可能是患者; 4、如果女性是一患者,其父亲一定也是患者,母亲一定是携带者。 【详解】A、妻子是患者,所怀胎儿是女性,一定正常,无需检测基因,A错误; B、一对夫妇,丈夫为红绿色盲患者,妻子正常,表现正常的妻子的基因型可能是纯合的,也可能是杂合的,所生男性或女性都有可能患病,故需要对胎儿进行基因检测,B正确; C、一对夫妇,丈夫正常,妻子为红绿色盲患者,则所生儿子一定色盲,也无需检测,C错误; D、一对夫妇,丈夫正常,妻子为红绿色盲患者,则所生儿子一定色盲,女儿一定正常,不需要对胎儿进行基因检测,D错误; 故选B。 8.下列关于稳态的实现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不断地进行有氧呼吸合成ATP B. 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可以调节血浆pH C. 肾脏不时地排出内环境中多余的尿素、无机盐等 D.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2、目前认为,各器官、系统相互协调从而达到稳态,需要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共同参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详解】A、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维持相对稳定的过程,细胞呼吸发生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 B、血液中的缓冲物质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 可以调节血浆pH,使血浆的pH保持相对稳定, B正确; C、肾脏不时地排出内环境中多余的尿素、无机盐等,以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C正确; D、当血糖下降时,胰高血糖素浓度升高,使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释放到血液中,同时使非糖类物质转化成葡萄糖,从而维持血糖的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A。 【点睛】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调节机制,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准确判断各选项即可,解题的关键是区分内环境,外界环境、细胞内环境。 9.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下列对图中各结构的判断,正确的是 A. a是效应器,可能会释放激素 B. c是突触,只存在于大脑和脊髓中 C. d是神经中枢,可控制人的各种生命活动 D. e是传出神经,与其末梢相连的是肌肉或腺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a、b、c、d、e、f分别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突触、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分析题图,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A、a是感受器,可把感受到的刺激转换成兴奋进行传导,A错误; B、c是突触,在外周神经系统中也存在,B错误; C、d是神经中枢,有些生命活动受体液调节或者免疫调节,C错误; D、e是传出神经,其末梢余肌肉或腺体连接构成效应器,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识别图形中反射弧的组成和各部分的功能。 10.医院用氧并非纯氧,需要加入5%的二氧化碳气体以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此举涉及的调节过程是 A. 神经调节 B. 体液调节 C. 激素调节 D. 神经一体液调节 【答案】B 【解析】 【分析】 体液调节是指体内的一些细胞能生成并分泌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如激素、二氧化碳、代谢产物等),经体液(血液、组织液等)运输。达到全身的组织细胞或某些特殊的组织细胞,通过作用于细胞上相应的受体,对这些细胞的活动进行调节。 【详解】给严重缺氧的病人输氧时,要在纯氧中混入5%的二氧化碳气体,当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时,就会刺激神经系统的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加快,这种对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称体液调节。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生命活动调节的方式,考生要能够识记体液调节的概念,根据概念进行判断,难度不大。 11.下图表示当有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神经递质从突触小泡内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机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离子通道开放后,K+内流,Na+外流 B. 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都会引起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道开放 C. 包裹着神经递质的突触小泡是由神经细胞中的内质网形成的 D. 图中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实现了由化学信号向电信号的转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据此答题。 【详解】A、神经递质分为兴奋型和抑制型两种,其中兴奋型神经递质可导致Na+内流,抑制型神经递质可导致Cl-内流,但Na+和Cl-不会同时内流,A错误; B、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 B错误; C、突触小泡是由高尔基体产生的,C错误; D、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 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要求考生识记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掌握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2.人体进行较长时间的剧烈运动,此状态下,机体会出现的变化,不正确的是 A. pH升高 B. 肾上腺素增加 C. 肝糖原减少 D. 胰岛素含量减少 【答案】A 【解析】 【分析】 1、人体在剧烈运动状态下,有氧呼吸供能不足,因此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2、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详解】A、剧烈运动时,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会使组织液pH降低,通过调节,可维持相对稳定,A错误; B、因为剧烈运动后,血糖下降,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补充血糖,B正确; C、人体在剧烈运动时,需要氧化分解肝糖原,为机体提供能量,C正确; D、比赛过程中细胞代谢增强,血糖消耗增多,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胰岛素分泌减少, 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稳态概念,要求考生识记血糖平衡调节机制和酸碱性维持稳定的调节机制。 13.下列关于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只有摄盐量过多时,才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B. 人失水过多后,会在小脑的相关区域产生渴觉 C. 水盐平衡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D. 当给浮肿的病人静脉注射利尿剂后,尿液会增多 【答案】D 【解析】 【分析】 当人体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可见人体的水盐平衡是神经-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详解】:A、吃的过咸,失水过多,均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A错误; B、当人失水过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使得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B错误; C、水平衡的调节方式是神经和体液调节, C错误; D、当浮肿的人静脉注射利尿剂后,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重吸收减少,尿量明显增加, 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水盐平衡调节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容易题,注意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14.在人体体温调节过程中,可表示人体持续生活在过冷环境中,并可能导致死亡的调节途径的是 A. 人体正常体温→体温降低→新陈代谢速率降低 B. 人体正常体温→体温降低→新陈代谢速率加快 C. 人体正常体温→体温升高→新陈代谢速率降低 D. 人体正常体温→体温升高→新陈代谢速率加快 【答案】A 【解析】 【分析】 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要对这种平衡加以分析.可以这样说,产的热多,散的热多;产的热少,散的热少。外环境温度低时,机体产热多,散热也多;当外环境温度高时,机体产热减少,散热也减少.产热多于散热则体温升高,产热少于散热则体温降低。 【详解】A、体温降低,新陈代谢降低,产热量不足以补偿散热的热量,引起体温降低,新陈代谢降低,可能引起死亡, A符合; B、体温降低,新陈代谢增加,增加产热量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B不符合; C、体温升高,新陈代谢降低,减少散热量,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C不符合; D、体温升高,新陈代谢增加,身体的抵抗力增强,有利于消除致病因素,D不符合。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产热和散热相对平衡是体温维持相对稳定的关键。 15.下列关于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都可使血糖含量升高 B. 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既有激素调节又有神经调节 C. 人体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中存在反馈调节 D. 糖尿病病人只要及时服用胰岛素,血糖含量就能维持在正常水平 【答案】D 【解析】 【分析】 血糖调节过程中,血糖浓度的变化可以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或胰岛A细胞,分泌相应的激素调节血糖浓度,也可以刺激血管壁的血糖感受器,产生兴奋,传导至下丘脑的血糖调节中枢,通过神经调节,维持血糖的相对稳定。 【详解】A、在血糖调节过程中,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具有协同作用,都能够升高血糖,A正确; B、血糖平衡的调节既有激素调节又有神经调节,B正确; C、血糖调节过程中存在反馈调节,有利于维持机体血糖平衡,C正确; D、胰岛素属于蛋白质,如果口服将会被消化成氨基酸而失去药效,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血糖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熟记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理解调节机制,是解题关键。 16.冬泳是一项深受大众喜爱的体育运动。冬泳时,人体会启动一系列调节机制,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下列有关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寒冷刺激可引起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减少 B. 冬泳过程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增加,产热增加 C. 冬泳过程中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增多,以保证能量的供应 D. 体温调节过程中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寒冷状态下,冷觉感受器感受寒冷,通过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通过传出神经一方面使得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汗腺分泌减少或停止来减少散热,另一方面使得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以及通过体液调节分泌甲状腺激素,肾上腺激素等让代谢加强来增加产热。 【详解】A、寒冷刺激,可引起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由血液带到机体表面的热量减少,减少散热,A正确; B、冬泳过程中,寒冷刺激,通过神经调节,导致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增加,物质氧化分解增加,增加产热,B正确; C、冬泳过程中,机体产热增加,物质氧化分解速度增加,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增多,以保证能量的供应,C正确; D、体温调节过程中的神经调节通过反射弧完成,由于突触的存在,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寒冷条件下的体温调节过程,理解体温调节过程和原理是解题关键。 17.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一组细胞是 ①吞噬细胞 ②T细胞 ③B细胞 ④记忆细胞 ⑤浆细胞 ⑥效应T细胞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⑤ D. ⑤⑥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参与免疫反应的细胞有吞噬细胞、B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等,其中只有浆细胞没有识别抗原的作用,吞噬细胞可以识别抗原但是没有特异性。据此答题。 【详解】①吞噬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②T细胞、③B细胞、④记忆细胞、⑥效应T细胞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⑤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C正确。 故选C。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从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区分免疫细胞的作用是解题关键。 18.在制备抗蛇毒毒素血清时,需将灭活的蛇毒注入马的体内,使马产生免疫反应,所用的蛇毒和这一免疫反应分别是 A. 抗原、体液免疫 B. 抗体、体液免疫 C. 抗体、细胞免疫 D. 抗原、细胞免疫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抗原是指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抗原进入机体后,能刺激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并产生免疫物质发挥免疫效应,将抗原破坏、清除。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为: 【详解】(1)抗蛇毒血清中含有能与蛇毒特异性结合的抗体,而抗体是特异性免疫过程中产生的,因此这一免疫反应为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 (2)将减毒的蛇毒注入小型动物的体内,会引起免疫反应,说明蛇毒是抗原;抗原会激发小型动物的特异性免疫,产生相关抗体,因此蛇毒是抗原,抗蛇毒毒素血清的有效成分是抗体。 故选A。 【点睛】本题着重考查免疫的基本概念,区分抗原、抗体概念,明晰两者关联是解题关键。 19.图表示正在发挥免疫作用的某种免疫细胞。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结构①与②的化学本质相同 B. 分泌③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特点 C. 若③为淋巴因子,则此免疫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D. 若③为抗体,则此免疫细胞能直接消灭侵入机体的病原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题图显示某免疫细胞正在发挥免疫作用,其中①和②是该免疫细胞细胞膜表面的受体蛋白,③是该免疫细胞分泌的物质。 【详解】A、图中①和②是该免疫细胞细胞膜表面的受体蛋白,化学成分相同, A正确; B、该免疫细胞分泌③的方式是胞吐,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的结构特点,B错误; C、若③为淋巴因子,则该免疫细胞是T细胞,T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并能产生的淋巴因子能增强免疫细胞的杀伤作用,加强相应T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力, C错误; D、若③为抗体,则此免疫细胞为浆细胞,浆细胞通过产生抗体发挥作用,不能消灭抗原,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结合某免疫细胞发挥免疫作用图示,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的知识,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20.手足口病病毒EV71常引起儿童患此病。下列关于人体对该病毒免疫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EV71第一次侵入机体后,需要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 B. 效应T细胞通过释放淋巴因子促进B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C. 儿童感染EV71后,需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才能将其彻底清除 D. 患儿痊愈后,若再次感染该病毒,相应的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和分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1、体液免疫的过程:病原体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暴露出抗原决定簇,并呈递给T细胞,体细胞产生淋巴因子,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记忆细胞的作用是当相同病原体再次侵入机体时进行二次免疫应答。 2、细胞免疫过程:病原体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暴露出抗原决定簇,并呈递给T细胞,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的作用是与被病毒侵入的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其中的病原体,记忆细胞的作用是当相同病原体再次侵入机体时进行二次免疫应答。 【详解】A、EV7EV71侵入机体后经吞噬细胞摄取处理,暴露出EV71所特有的抗原,A正确; B、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的淋巴因子来自T细胞,B错误; C、病毒是寄生在细胞内的生物,人体感染EV71后,需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才能彻底清除, C正确; D、当同样的抗原再次入侵,记忆细胞会立即增殖分化为, 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结合所学的只准确判断各选项。 21.在根冠和萎蔫叶片中含量较多的植物激素是 A. 赤霉素 B. 脱落酸 C. 乙烯 D. 细胞分裂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对不同植物激素的作用和分布的考查,回忆细胞分裂素、乙烯、赤霉素、脱落酸在植物体中的分布,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 【详解】A、赤霉素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A错误; B、脱落酸的作用是促进叶片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主要合成部位是根冠和衰老的叶片中,因此在根冠和衰老叶片中含量较多,B正确; C、乙烯的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因此在成熟的果实中含量较多,C错误; D、细胞分裂素主要分布在根尖、茎尖等分裂能力强的部位,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分裂素、乙烯、赤霉素、脱落酸在植物中的分布,对于相关激素的作用和分布的区别记忆是解题的关键。 22.被风吹倒的小树苗,经过一段时间后,其茎向上弯曲生长,原因是 A. 重力作用,靠近地面一侧生长素分布得多 B. 光线作用,靠近地面一侧生长素分布得多 C. 茎对生长素反应敏感,低浓度也可促进生长 D. 植物的向光性,导致小树苗的茎向上弯曲生长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重力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使近地侧生长素浓度较高,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较低。由于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强,远地侧较低的生长素促进了该侧细胞的生长,近地侧较高的生长素抑制了该侧细胞的生长,从而使根表现出向地性;而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较弱,远地侧较低的生长素使该侧细胞生长较慢,近地侧较高的生长素使细胞生长较快,从而表现出茎的背地性。 【详解】吹到的小树苗由于横放,重力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使近地侧生长素浓度较高,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较低。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较弱,远地侧较低的生长素使该侧细胞生长较慢,近地侧较高的生长素使细胞生长较快,从而表现出茎的背地性,即一段时间后发现植物的茎向上弯曲生长。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为促进细胞的伸长生长。 故选A。 【点睛】本题要明确重力会影响生长素的横向运输;识记根对生长素浓度最敏感,生长素对不同器官的作用效果不同。 23.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应用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在果树挂果时,利用乙烯利促进果实细胞体积增大 B. 在扦插时,可用细胞分裂素处理插条以促进插条生根 C. 果实成熟时,施用脱落酸可促进果实成熟 D. 在园林栽培中,可用赤霉素来促进植物细胞伸长,使植株增高 【答案】D 【解析】 【详解】A、乙烯,能使植物生长减慢,促进叶落和果实成熟,不能促进果实细胞体积增大。促进果实细胞体积增大的是生长素,A错误; B、细胞分裂素,可以刺激细胞分裂,在扦插时,可用生长素处理插条以促进插条生根,B错误; C、促进果实成熟的是乙烯,脱落酸是促进落花落果的,C错误; D、赤霉素可促进植物细胞伸长,从而促进植物的增高,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理清植物激素的种类和功能,特别要记清楚乙烯是促进果实成熟,而生长素是促进果实生长发育。 24.下列关于植物茎的负向重力性和根的向重力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长素对1处和6处的作用相同 B. 生长素在茎部和根部的运输方式不相同 C. 两种现象不是都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D. 图中现象说明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高于茎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双重作用体现在根的向地性、顶端优势。 根的向地性是指在重力作用下,根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比远地侧浓度高,根对生长素敏感,所以近地侧生长较远地侧慢,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生长快,体现了既促进又抑制的特点即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茎的背地性是指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近地侧生长快,而表现为背地生长,只体现促进作用。 【详解】A、生长素对1处促进根的生长,6处促进茎的生长,A正确; B、生长素在茎和根处的运输方式都是主动运输,B错误; C、根的向地性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茎的背地性只能体现生长素的促进作用,C正确; D、两种现象说明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高于茎,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图示,考查生长素生理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长素及类似物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不同的组织器官或植物对生长素敏感程度不同。 25.在探究植物激素对某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中,科学家检测到某一时期茎中生长素和乙烯两种激素的含量与茎段生长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中a、b两个时刻,生长素含量及作用效果相同 B. 生长素浓度增高到一定值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 C. 茎的伸长需要生长素和乙烯共同调节 D. 两种激素的合成是植物基因组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答案】A 【解析】 分析图示可知:a、b两个时刻的生长素含量相同,但a点时能促进植物茎段的生长,b点时植物茎段基本不生长,因此作用效果不同,A错误;生长素浓度增高到一定值(如图中的M值)时,会促进植物茎段中乙烯的合成,可见,茎的伸长需要生长素和乙烯共同调节,B、C正确;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D正确。 二、非选择题 26.细胞内部产生的蛋白质被包裹于三种不同的囊泡中,向不同方向运输,能在正确的时间把正确的蛋白质运送到正确的目的地,具体过程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除图中所示生物膜外,该细胞的生物膜系统还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细胞结构能产生和融合囊泡体现了生物膜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构特性。 (2)A物质的运输方式为__________,其运输条件与自由扩散不同的是__________。 (3)囊泡能将正确的“货物”运送到正确的目的地,与囊泡膜表面的______________(物质)有关。据此推断,糖尿病人的胰岛素分泌较少,除了肽链合成受阻以外,原因还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COPI被膜小泡内的蛋白质的运输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用细胞结构名称和箭头表示)。参与膜泡运输的基因secl7突变后,细胞内积累了大量的COPⅡ被膜小泡,高尔基体膜面积减小,说明sec17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线粒体膜 (2). 流动性 (3). 胞吞 (4). 其运输过程需要消耗能量 (5). 蛋白质(受体) (6). 胰岛素合成后,囊泡运输出现障碍或者不能准确释放到目的位置 (7). 高尔基体→内质网 (8). 参与(促进)COPⅡ被膜小泡与高尔基体的融合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该图是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分泌蛋白先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上以氨基酸为原料形成多肽链,然后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内质网以出芽形式形成囊泡将蛋白质运输到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进一步加工、分类和包装,由囊泡发送到细胞膜,蛋白质由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 【详解】(1)囊泡膜和细胞膜的成分和结构相似,都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骨架,运输到溶酶体中的囊泡中的“货物”包含多种水解酶。分析题图可知,囊泡有来自内质网的囊泡、来自高尔基体的囊泡和来自细胞膜的囊泡,因此能产生的细胞结构是高尔基体、内质网和细胞膜,除此之外,该活动的进行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线粒体具有双层膜,也属于生物膜系统的组成。囊泡的产生、运输、融合,体现了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2)该图展示的A物质运输方式为胞吞,其运输过程需要能量,而自由扩散不需要能量。 (3)囊泡能将正确的“货物”运送到正确的目的地,说明囊泡膜表面有与识别有关的物质,细胞表面有识别功能的物质是糖蛋白(受体)。糖尿病人的胰岛素分泌较少,除了肽链合成受阻以外,原因还可能是由于囊泡表面缺乏相应的蛋白质,导致囊泡运输出现障碍或者不能准确释放到目的位置。 (4)由题图可知,COPⅡ被膜小泡从内质网运向高尔基体,而COP I被膜小泡是从高尔基体运向内质网,sec17基因突变后,突变体细胞内,尤其是内质网和高尔基体间积累大量的未融合小泡,由此可以推测,sec17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可能参与膜泡(或“小泡”)与高尔基体的融合。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别过程,囊泡运输的作用,生物膜系统在组成和结构、功能上的联系,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27.结肠癌是常见的发生于结肠部位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慢性结肠炎患者、结肠息肉患者、男性肥胖者等为易患人群。结肠干细胞增殖的机理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分析,W蛋白作为一种__________可与结肠干细胞表面的受体特异性结合。无W蛋白时,β-cat蛋白与__________结合,在__________的催化下导致β-cat蛋白磷酸化被降解,最终抑制结肠干细胞的增殖。 (2)W蛋白存在时,可促使β-cat蛋白进入细胞核激活T基因的__________过程,最终导致结肠干细胞增殖失控,形成癌细胞。 (3)研究发现,过度肥胖与W蛋白的过度表达有关,为有效预防高脂饮食导致的结肠癌的发生,请你对过度肥胖者在饮食上给出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关于结肠癌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__________。 ①细胞内酶的活性降低 ②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③体外培养可以无限增殖 ④较正常细胞,分裂周期长 【答案】 (1). 信号分子 (2). A蛋白 (3). 蛋白激酶 (4). 转录 (5). 饮食清淡少油,多食用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 (6). ①④ 【解析】 【分析】 癌细胞是指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细胞癌变的原因包括外因和内因,外因是各种致癌因子,内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癌细胞的特征: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 【详解】(1)据图分析,W蛋白作为一种信号分子,可与结肠干细胞表面的受体特异性结合。无W蛋白时,β-cat蛋白与A蛋白结合,在蛋白激酶的催化下导致β-cat蛋白磷酸化被降解最终抑制结肠干细胞的增殖。 (2)W蛋白存在时,可促使β-cat蛋白进入细胞核激活T基因的转录过程最终导致结肠干细胞增殖失控,形成癌细胞。 (3)研究发现过度肥胖与W蛋白的过度表达有关,为有效缓解高脂饮食导致的结肠癌的发生,建议过度肥胖者在饮食上应清淡少油,多食用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 (4)①细胞内酶的活性降低是细胞衰老的特征,①错误;②结肠癌细胞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②正确;③结肠癌细胞体外培养不具有接触抑制现象,可无限增殖,③正确;④结肠癌细胞代谢旺盛,较正常细胞分裂周期短,④错误。 故选①④。 【点睛】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细胞癌变的原因和主要特征,区别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和癌细胞的主要特征,要求考生从图形中提取物质变化过程,结合癌变细胞知识答题。 28.下图表示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细胞因子是细胞对刺激产生应答时分泌的物质(如淋巴因子),CRH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ACTH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应激状态下,下丘脑释放的CRH增加,最终导致糖皮质激素增加,参与此过程的是__________调节。下丘脑属于反射弧组成部分中的__________。 (2)血液中糖皮质激素含量增多对下丘脑垂体的分泌活动有__________作用,从而使血液中的糖皮质激素含量保持相对稳定。此过程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________。对下丘脑分泌CRH具有调节作用的物质有__________。 (3)人体体液中与肾上腺素作用相似激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图中信息可知,体弱的人在应激条件下,其免疫系统的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神经—体液 (2). 效应器 (3). 抑制 (4). (负)反馈调节 (5). 神经递质 、糖皮质激素和细胞因子 (6). 甲状腺激素、胰高血糖素 (7). 降低 (8). 应激条件下,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抑制了免疫系统的功能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使得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进肾上腺分泌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功能,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反馈调节。细胞免疫由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以清除异物的作用,T细胞还能分泌淋巴因子,加强相关免疫细胞的作用来发挥免疫效应。 【详解】:(1)看图可知:应激状态下,刺激作用于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分泌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丘脑,此时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下丘脑(或下丘脑) 属于反射弧组成部分中的效应器,下丘脑释放的CRH增多,最终导致糖皮质激素增多。此过程为神经—体液调节。 (2)血液中糖皮质激素含量增多对下丘脑、垂体的分泌活动有抑制作用,从而使血液中的糖皮质激素含量保持相对稳定,此过程为(负)反馈调节。从图中可以看出,对下丘脑分泌CRH具有调节作用的物质有神经递质 、糖皮质激素和细胞因子。 (3)在体温调节过程中,肾上腺素与甲状腺素都能加快新陈代谢,加快产热,具有协同作用;在血糖调节过程中,肾上腺素与胰高血糖素都能升高血糖浓度,具有协同作用。 (4)从图示可知,体弱时容易感染,其免疫系统的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降低,原因是感染能刺激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促进ACTH的分泌,使糖皮质激素增多,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这种调节机制的意义是使机体免疫反应保持在适当的强度和时间范围内。 【点睛】本题考查生命活动调节,综合考查了神经调节、反馈调节和免疫调节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图形中提取三者之间关联,结合具体问题答题。 29.下图表示用未感染过病原体的健康小鼠A和B所做的免疫实验过程,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注射给A鼠的S疫苗可能是减弱毒性的__________________,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注射给A鼠的S疫苗,经过A鼠体内_________细胞的摄取和处理后,将暴露的抗原传递给_________。进而引起B淋巴细胞一系列的_________,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产生抗体。 (2)B鼠注射毒性强的S病原体后,会患S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并死亡,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如在给A鼠注射S疫苗后,第二天就给A鼠注射S病原体,A鼠仍会死亡,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毒性强的S病原体侵入已经免疫过的健康小鼠体内时,能将病毒分解并使其蛋白质分子出现在细胞膜上的是____________细胞。 【答案】 (1). S病原体 (2). 诱导小鼠进行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产生相应抗体 (3). 吞噬 (4). T细胞 (5). 增殖和分化 (6). B鼠体内没有相应抗体 (7). A鼠体内没有产生足够的相应抗体 (8). 效应T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用未感染过病原体的健康小鼠A和B做实验,A鼠先注射S疫苗,再注射S病原体,而B鼠直接注射病原体,结果A鼠能正常生活,而B鼠患病死亡。 【详解】:(1)注射给A鼠的S疫苗可能是减弱毒性的病原体,小鼠接受抗原刺激,机体会产生免疫应答,消灭病原体。其目的是诱导小鼠进行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产生相应抗体。注射给A鼠的S疫苗,首先由A鼠体内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后,将暴露的抗原传递给T细胞。B细胞接受T细胞呈递的抗原后,会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2)B鼠没有注射过疫苗,体内不含抗体,注射毒性强的S病原体后,会患S引起的传染病而死亡。如在给A鼠注射S疫苗后,第二天就给小鼠注射S病原体,由于体内没有产生足够的抗体,A鼠仍会死亡。 (3)毒性强的S病原体侵入已经免疫过的健康小鼠体内时,机体记忆细胞会立即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攻杀靶细胞,将入侵的病毒分解,并使病毒的蛋白质分子出现在细胞膜上,然后由抗体与其结合,吞噬细胞吞噬消灭。 【点睛】本题结合实验过程图解,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及免疫学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30.研究人员将生长状况相同的黄豆幼苗切段后均分为8组,置于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测量茎段的生长量,结果见下表。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1 2 3 4 5 6 7 8 生长素浓度(mol·L-1) 0 10-8 10-7 10-6 10-5 10-4 10-3 10-2 茎段生长量(mm) 0.6 1.1 1.5 2.6 2.1 1.6 0.9 0.4 (1)实验组中促进黄豆幼苗茎段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为__________________。 (2)该实验能证明生长素作用的______________,试解释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检测,得出第8组茎段内乙烯的含量高于其他实验组的,据此可推测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因变量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0-6mol·L-1 (2). 两重性 (3). 第2至7组生长素浓度对茎段生长有促进作用,第8组的茎段生长量小于第1组(对照组)的,说明该组生长素浓度对茎段生长有抑制作用 (4). 高浓度的生长素具有促进乙烯合成的作用 (5). 生长素浓度 (6). 茎段生长量 【解析】 【分析】 据表分析:生长素的浓度增高到一定程度后会抑制黄化豌豆切段的伸长,原因可能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加促进了乙烯的形成,而乙烯的增多会抑制生长素的作用,进而抑制黄化豌豆幼苗的生长。 【详解】(1)据表分析可知茎段生长量最大的组别为第4组,对应的生长素浓度为10-6mol·L-1。 (2)表格中第8组茎的伸长量小于第1组对照组,其余组伸长量均高于对照组,说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3)第8组生长素浓度最高,测出其茎段内其促进产生的乙烯的含量高于其他组,说明高浓度的生长素可以促进乙烯的合成。 (4)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的浓度,需要去除黄化豌豆幼苗的尖端以避免内源性生长素的影响,因变量是茎段的长度。 【点睛】本题考查了有关植物激素的探究实验,在设计对照实验时应设置对照组,并且严格控制无关变量,分析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