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文)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文)试题 解析版

兰州一中2018-2019-2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试题 生 物(文科)‎ 第I卷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成份的稳态和理化性质的稳态 B. 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 内环境的稳态就是保持其成分的恒定不变 D. 稳态遭到破坏后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含义、实质及意义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其实质是:健康人的内环境每一种成分的稳态和理化性质的稳态,A正确;细胞的代谢过程是由细胞内众多复杂的化学反应组成的,完成这些反应需要各种物质和条件,而维持内环境稳态可以提供反应所需的物质与条件,如温度,酸碱度等,所以说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稳态遭到破坏后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B、D正确;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而不是保持其成分的恒定不变,C错误。‎ ‎2.关于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目前普遍认为是 A. 神经-体液调节 B.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C. 神经调节 D. 体液调节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题文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B正确,A、C、D均错误。‎ ‎3. 通常治疗糖尿病应该注射下列哪种激素来降低血糖浓度 A. 胰岛素 B. 肾上腺素 C. 生长激素 D. 胰高血糖素 ‎【答案】A ‎【解析】‎ 糖尿病是由于缺少胰岛素引起的。‎ ‎4. 下列有关艾滋病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B. 艾滋病病毒主要攻击T淋巴细胞 C. 艾滋病是一种遗传病 D. 艾滋病又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答案】C ‎【解析】‎ 艾滋病是一种传染病。‎ ‎5. 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 A. 内负外正 B. 内正外负 C. 内负外负 D. 内正外正 ‎【答案】B ‎【解析】‎ 受刺激部位膜两侧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6. 抗利尿激素在人体水盐平衡调节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当体内失水过多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进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 A. 糖 B. 水 C. Na+ D. K+‎ ‎【答案】B ‎【解析】‎ 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产生,垂体释放,可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细胞,促进其重吸收水分,以减少尿量,B正确。‎ ‎【考点定位】激素的种类及功能。‎ ‎【名师点睛】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二者呈正相关;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二者呈负相关。‎ ‎7.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 A. 刺激 B. 反射弧 C. 反射 D. 兴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故选:C。‎ 考点:对于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结构基础的记忆及反射的类型的理解并形成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8.某人接种了“甲型H1N1流感”疫苗后体内出现了相应的抗体,产生抗体的细胞是 A. 吞噬细胞 B. 效应T细胞 C. 浆细胞 D. 记忆细胞 ‎【答案】C ‎【解析】‎ 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效应B细胞)‎ ‎【考点定位】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名师点睛】阅读题干可知,该题的知识点是体液免疫过程中不同免疫细胞的功能,回忆体液免疫过程,然后结合题干信息进行解答.‎ ‎9.人剧烈运动后,隔一段时间血浆的pH会 A. 远大于7.45‎ B. 远小于7.35‎ C. 维持在7.35~7.45‎ D. 稳定在3~4‎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题文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的相关知识的识记能力。‎ ‎【详解】因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所以人剧烈运动后,隔一段时间,血浆的pH会维持在7.35~7.45之间,C正确,A、B、D均错误。‎ ‎10. 人体组织细胞需要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下列不属于内环境的是( )‎ A. 细胞内液 B. 组织液 C. 淋巴 D. 血浆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主要包括组织液、淋巴和血浆,所以A项不属于内环境。‎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的概念,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1. 下列有关突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联系 B. 一个神经元只有一个突触 C. 突触由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构成 D. 神经递质能透过突触后膜 ‎【答案】A ‎【解析】‎ ‎ 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与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者胞体形成突触;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构成的;释放到突触间隙里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并在作用完成后很快被分解。‎ ‎12.下列选项中,对人体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的系统是 A. 生殖系统 B. 呼吸系统 C. 消化系统 D. 免疫系统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免疫系统的功能等相关知识的识记能力。‎ ‎【详解】人类的繁衍是借助生殖系统来完成的,A错误;呼吸系统的功能是完成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使机体得到O2并排出CO2,从而维持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B错误;消化系统的基本功能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为机体新陈代谢提供物质和能量的来源,而未被消化吸收的食物残渣则以粪便形式排出体外,C错误;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D正确。‎ ‎13.下列人体生理活动通过神经调节完成的是 A. 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 B. 手指接触到针尖后迅速缩回的反射活动 C. 皮肤伤口处,吞噬细胞对病菌的吞噬反应 D. 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非特异性免疫、水盐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的识记能力。‎ ‎【详解】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的方式是主动运输,不涉及神经调节,A错误;手指接触到针尖后迅速缩回的反射活动是通过神经调节完成的,B正确;皮肤伤口处,吞噬细胞对病菌的吞噬反应属于非特异性免疫,C错误;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过程属于激素调节,D错误。‎ ‎14.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 A. 氨基酸 B. 吲哚乙酸 C. 乙酰胆碱 D. 胆固醇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题文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生长素的化学本质的相关知识的识记能力。‎ ‎【详解】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B正确,A、C、D均错误。‎ ‎15.不同植物激素的功能不同。下列哪种激素处理种子能够打破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 A. 乙烯 B. 细胞分裂素 C. 赤霉素 D. 生长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生长素与其他植物激素的生理功能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A错误;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B错误;赤霉素具有促进种子萌发的作用,C正确;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在低浓度时可促进细胞伸长生长,D错误。‎ ‎16. 农民适时摘除棉花的顶芽,解除顶端优势,以促进侧芽的发育,从而使它多开花、多结果.顶端优势是下列哪种植物激素作用的结果( )‎ A. 乙烯 B. 细胞分裂素 C. 脱落酸 D. 生长素 ‎【答案】D ‎【解析】‎ 顶端优势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极性运输到侧芽,使侧芽的生长素浓度高,从而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生长受抑制作用,故与植物顶端优势密切相关的激素是生长素,D项正确,A、B、C项错误。‎ ‎【考点定位】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17.将某种盆栽植物放在窗台上,一段时间后该植物会朝向窗外生长,其原因是 A. 植物对温度发生反应 B. 植物对地心引力发生反应 C. 植物对湿度发生反应 D. 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植物向光性产生的原因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将某种盆栽植物放在窗台上,由于单侧光从窗外向室内照射,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即植物茎的背光一侧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使背光一侧生长快,因此一段时间后,该植物就会朝向窗外生长,A、B、C均错误,D正确。‎ ‎【点睛】植物向光性产生的原因如下图所示:‎ ‎18.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长素能够促进插条生根 B. 生长素浓度越高,植物生长越快 C. 去掉顶芽可以促进侧芽生长 D. 植物向光性是生长素分布不均所致 ‎【答案】B ‎【解析】‎ 生长素能促进扦插枝条生根,A正确; 高浓度生长素会抑制植物的生长,B错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会堆积在侧芽附近,抑制侧芽的生长;去掉顶芽会降低侧芽附近生长素的浓度,促进侧芽的生长,C正确;单侧光照射使生长素由向光侧运输到背光侧,使背光侧生长快,出现向光性,D正确.‎ ‎【考点定位】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名师点睛】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又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又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又能疏花疏果.生长素可刺激形成层细胞分裂;刺激枝的细胞伸长、抑制根细胞生长;促进木质部、韧皮部细胞分化,促进插条发根、调节愈伤组织的形态建成 ‎19. 给未受粉的番茄雌蕊柱头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子番茄。这个现象说明 A. 果实发育与受精作用有关 B. 果实发育与种子形成有关 C. 生长素抑制了种子生长 D. 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 ‎【答案】D ‎【解析】‎ 未受粉的番茄雌蕊不会发生受精作用,因此无籽番茄果实的发育与受精作用无关,A项错误;无籽番茄没有种子,因此与种子无关,B项错误;番茄雌蕊未授粉自然不会有种子,所以并不是生长素抑制了种子的生长,C项错误;给未授粉的番茄雌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而得到了无籽番茄,只能说明是所涂抹的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即果实发育需要生长素,D项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植物生长素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识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并能从题干中获取相关信息,对各选项进行分析判断。‎ ‎20.对燕麦胚芽鞘的尖端分别作如下处理,然后都放在单侧光下照射,其中会弯曲生长的是 A. B. C. D. ‎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一侧多,生长素极性向下端运输,使背光一侧生长快,植物表现出弯向光源生长。云母片使得细胞两侧生长素分布均匀,胚芽鞘直立生长;故A错误。不透光的纸使得胚芽鞘尖端不能感受光刺激,生长素分布均匀,胚芽鞘直立生长;故B错误。琼脂能透过生长素,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故C正确。切去尖端,胚芽鞘即不生长也不弯曲;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向光性的相关实验,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 ‎21. 在种群的下列特征中,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是:‎ A. 种群密度 B. 年龄结构 C. 性别比例 D. 出生率和死亡率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故B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等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所学生物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2. 下列生物群体中属于种群的是( )‎ A. 一片森林中的全部鸟 B. 一个池塘中的所有鲫鱼 C. 一块草地的全部动物 D. 校园中的所有植物 ‎【答案】B ‎【解析】‎ 一片森林中的全部鸟包括多个物种,不属于种群,A错误;一个池塘中的所有鲫鱼属于种群,B正确;一块草地的全部动物包括多个物种,不属于种群,C错误;校园中的所有植物包括多个物种,不属于种群,D错误。‎ ‎【考点定位】种群的特征 ‎【名师点睛】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 ‎23.下列实例中属于群落的是 A. 一个湖泊中全部的鱼 B. 一片草地上的跳蝻和蝗虫 C. 一个池塘中藻类、鱼类、真菌、螺蛳等所有生物 D. 一棵枯树及其上面的苔藓、真菌、昆虫、蜗牛等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 生物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它包括该地区所有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一个湖泊中全部的鱼包含多种生物,但也只是该湖泊中各种生物种群的一部分,因此既不属于种群,也不属于群落,A错误;跳蝻是蝗虫的若虫,一片草地上的跳蝻和蝗虫为同种生物,属于种群,B错误;一个池塘中的藻类、鱼类、真菌、螺蛳等所有生物,是该池塘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因此属于群落,C正确;一棵枯树及其上面的苔藓、真菌、昆虫、蜗牛等生物共同构成生态系统,D错误。‎ ‎【点睛】分析此类问题要借助数学中集合的思想,明确种群、群落、生态系统这些生物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及其它们之间的包含关系。‎ ‎24.在农业生产中,可以使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达到降低害虫种群密度的目的,因为这种做法可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 A. 年龄组成 B. 性别比例 C. 迁入率 D. 迁出率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关系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雄性个体,导致害虫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引起种群的出生率下降,进而达到降低害虫种群密度的目的,B正确,A、C、D均错误。‎ ‎25.关于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初生演替的速度更快 B. 两者的起始条件不同 C. 次生演替最终的生物数量一定比初生演替多 D. 所有的演替最终都能到达森林阶段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可见,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起始条件不同,次生演替的速度更快,A错误,B正确;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受温度、湿度等气候条件的影响,次生演替最终的生物数量不一定比初生演替多,所有的演替最终不一定都能到达森林阶段,C、D错误。‎ ‎26. 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 )‎ A. 竞争 B. 共生 C. 寄生 D. 捕食 ‎【答案】A ‎【解析】‎ 在群落中,不同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种间关系,分别是互利共生、寄生、捕食和竞争。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苗和草都是植物,生长在一起,因争夺营养物质和空间等资源而进行斗争,属于竞争关系。因此,A项正确,B、C、D项错误。‎ ‎【考点定位】群落的结构特征 ‎【名师点睛】‎ ‎1、表解四种生物种间关系 关系名称 ‎ 数量坐标图 ‎ 能量关系图 ‎ 特点 ‎ 举例 ‎ 捕食 ‎ ‎ ‎ ‎ ‎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AB起点不相同,两种生物数量(能量)存在差异,分别位于不同的营养级 ‎ 狼与兔,青蛙与昆虫 ‎ 竞争 ‎ ‎ ‎ ‎ ‎ 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a;生存能力相同,则如图b。AB起点相同,为同一营养级。 ‎ 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 ‎ 互利共生 ‎ ‎ ‎ ‎ ‎ 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数量上两种生物同事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 地衣,大豆与根瘤菌 ‎ 寄生 ‎ ‎ ‎ ‎ ‎ 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得更好。 ‎ 蛔虫与人,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 ‎ ‎2、种内斗争与竞争:‎ 比较项目 ‎ 范围 ‎ 实例 ‎ 种内斗争 ‎ 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 ‎ 大鲈鱼以小鲈鱼为食 ‎ 竞争 ‎ 不同种生物个体之间 ‎ 大草履虫与双核小草履虫混合放养后,大草履虫因在食物中竞争失败而死亡 ‎ ‎3、知识拓展:‎ ‎(1)竞争关系可使劣势物种灭绝,有利于优势物种得到更多的资源与空间。‎ ‎(2)捕食关系是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相互决定数量的种间关系,相互制约着双方的数量,被捕食者一般不会因捕食的数量的增多而灭绝。‎ ‎27.2007年6月下旬,栖息在洞庭湖400多万亩湖区中的约20亿只东方田鼠,随水位上涨部分内迁,所到之处,它们四处打洞,啃食庄稼。地方政府组织群众展开一场“人鼠大战”。在灭鼠时,若杀死老鼠总量的一半,过一段时间后会发现 A. 很快恢复到原来的数量 B. 数量会继续下降 C. 保持数量不变 D. 数量先增加,然后快速下降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种群数量的变化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依据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可知,当种群的数量在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可见,在灭鼠时,若杀死老鼠总量的一半,则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因此过一段时间后,很快恢复到原来的数量,A正确,B、C、D均错误。‎ ‎28.‎ 在对某池塘内鲫鱼种群数量调查时,第一次捕捞200尾,全部进行标志后放生;第二次捕捞160尾,其中有标志的鲫鱼10尾,则该池塘内鲫鱼的总数为________尾 A. 4 000 B. 3 ‎200 ‎C. 1 600 D. 800‎ ‎【答案】B ‎【解析】‎ 已知一次捕捞200尾,全部进行标志后放生;第二次捕捞160尾,其中有标志鲫鱼10尾,则种群个体数=第一次捕捉并被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个体数=200×160÷10=3200尾.‎ ‎【考点定位】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名师点睛】标志重捕法中种群数量估算公式是:种群个体数=第一次捕捉并被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个体数 ‎29.某种群现阶段幼年个体较多,成年和老年个体较少,此种群所处的年龄组成类型 A. 衰退型 B. 稳定型 C. 增长型 D. 以上都不是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种群特征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的种群,其幼年个体少,年老个体多,种群密度呈下降趋势;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其幼年、成年、老年个体的比例适中,种群密度稳定;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其幼年个体多、年老个体少,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综上所述,C正确,A、B、D均错误。‎ ‎30.关于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动物群落垂直分层与植物有关 B. 植物群落水平分布与地形有关 C. 植物群落垂直分层与光照有关 D. 动物群落水平分布一般是均匀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群落的结构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群落垂直分层与植物有关,A正确;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光照强度的不同、土壤湿度和盐碱地的差异、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因此植物群落水平分布与地形有关,B正确;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层分布与光照强度有关,C正确;动物群落的水平分布不一定是均匀的,它受土壤湿度、地形、植物分布等因素的影响,D错误。‎ 第Ⅱ卷 非选择题 ‎31.分析下列Ⅰ、Ⅱ两幅图,请据图回答:‎ ‎(1)在Ⅰ反射弧组成中,①为______,②为传入神经,③为______,④为传出神经,⑤为效应器。‎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______(填“单”或“双”)向的。‎ ‎(3)在Ⅰ中C处施加一次短暂的有效刺激,①处能测到电位变化吗?______。C处受刺激时,膜两侧的电位为___________。‎ ‎(4)Ⅱ结构名称是______,由[1]______、[2]突触间隙和[3]______三部分组成。‎ ‎(5)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使突触小泡释放传递神经冲动的______,作用于[3]上的______,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 ‎【答案】 (1). 感受器 (2). 神经中枢 (3). 单 (4). 不能 (5). 外负内正 (6). 突触 (7). 突触前膜 (8). 突触后膜 (9). 神经递质 (10). 特异性受体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为情境,考查学生对反射弧的组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及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 ‎【详解】(1) 在Ⅰ反射弧的组成中,①为感受器,②为传入神经,③为神经中枢,④为传出神经,⑤为效应器。‎ ‎(2) 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3) C处位于传出神经上。兴奋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另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因此在Ⅰ中C处施加一次短暂的有效刺激时,产生的兴奋不能传递到①处,①处不能测到电位变化。C处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4) Ⅱ结构的名称是突触,由[1]突触前膜、[2]突触间隙和[3]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 ‎(5) 当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的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 ‎【点睛】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明确反射与反射弧的组成,识记并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及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在此基础上,从题意和图示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 ‎32.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下图是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概念图,请在答题卡上填写1~5处适当的名词。‎ ‎1._________、2._________、3._________、4._________、5._________。‎ ‎【答案】 (1). 淋巴 (2). 组织液 (3). 内环境 (4). pH (5). 温度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体内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 ‎【详解】‎ 在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中,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以相互扩散与渗透,一些组织液可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返回血浆,因此1为淋巴,2为组织液。内环境是多细胞生物体内的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所以3表示内环境。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据此可推知:4为pH(或温度),5为温度(或pH)。‎ ‎【点睛】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33.乌岩岭自然保护区位于浙江南部泰顺县,动植物种类丰富。请回答下列问题:‎ ‎(1)乌岩岭内所有的生物构成了一个______________。科学家对保护区内的各种动植物进行调查,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____________。该保护区内植物存在垂直分层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动物垂直分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在这个保护区内,黄腹角雉是中国特产珍禽。为了保护濒危物种,科学家对乌岩岭黄腹角雉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调查显示,乌岩岭黄腹角雉典型栖息地的黄腹角雉种群密度最大可达7.08只/km2,决定其种群密度的种群特征为________和__________。黄腹角雉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_________来影响种群密度。在该保护区群落演替过程中,人类活动会影响演替的_________和_________。‎ ‎【答案】 (1). 群落 (2). 丰富度 (3). 光照强度 (4). 食物和栖息空间 (5). 标志重捕法 (6). 出生率 (7). 死亡率 (8). 出生率 (9). 速度 (10). 方向 ‎【解析】‎ ‎【分析】‎ 据题文描述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群落的结构及其演替、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1) 乌岩岭内所有的生物,涵盖了该地区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因此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 象。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因此该保护区内植物存在垂直分层现象的原因是光照强度。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该保护区内的动物垂直分层的原因是食物和栖息空间。‎ ‎(2) 黄腹角雉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调查其种群密度常采用标志重捕法。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的种群特征。种群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人类活动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点睛】识记并理解群落和丰富度的内涵、群落的结构、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34.图为甲状腺活动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下丘脑通过分泌A________________激素、垂体通过分泌B______________激素来调节甲状腺的活动。‎ ‎(2)当受到寒冷刺激时,下丘脑分泌A的量会_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从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甲状腺激素能促进新陈代谢,使细胞产热增加。‎ ‎(3)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又受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多少的调节。若此时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则C、D过程是____(填“促进”或“抑制”)过程,这种调节方式称为_______调节。‎ ‎【答案】 (1).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 (2). 促甲状腺 (3). 增加 (4). 抑制 (5). (负)反馈调节 ‎【解析】‎ ‎【分析】‎ 由题文描述和图示信息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 ‎【详解】(1)分析图示可知:A为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为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 ‎(2) 当受到寒冷刺激时,皮肤的温度感受器产生的兴奋通过有关神经传到下丘脑,使下丘脑分泌的激素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量增加。‎ ‎(3)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增强,使得下丘脑对激素A的分泌、垂体对激素B 的分泌过程减弱。可见,C、D过程均为抑制过程,这种调节方式称为(负)反馈调节。‎ ‎【点睛】解题关键是识记并理解如下图所示的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机制:‎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