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竞培中心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竞培中心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生物试题

阜阳三中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竞培中心二调考试生物试卷 考试范围:必修一到必修二第四章;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60分)‎ ‎1.下列关于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真核生物有DNA,原核生物无DNA B.真核生物有生物膜,原核生物无生物膜 C.真核生物有染色体,原核生物无染色体 D.真核生物有细胞器,原核生物无细胞器 ‎2.组成细胞的各种化学元素中,最基本元素、微量元素可以分别用下图中的哪些字母表示( )‎ A.e、b B.a、e C.d、e D.a、d ‎3.如图是人体细胞中三种重要有机物A、C、E的元素组成及相互关系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X、Y所指的元素都为N、P B.有机物A彻底水解的产物是磷酸、核糖、含氮碱基 C.有机物E多样性的原因是b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空间结构不同 D.过程②叫做脱水缩合,细胞结构Ⅱ的名称叫糖被 ‎4.图甲为实验测得的小麦、大豆、花生干种子中三类有机物的含量比例,图乙为花生种子在萌发过程中糖类和脂肪含量的变化曲线,图丙为大豆种子萌发过程中CO2释放速率和O2吸收速率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三种种子萌发时有机物的种类和含量均减少 B.图甲中同等质量的干种子中,所含N最多的是大豆 C.图乙中花生种子萌发时,脂肪转变为可溶性糖,说明可溶性糖是种子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D.图丙中12 h~24 h期间种子主要进行无氧呼吸,且在无氧呼吸的第一、二阶段均释放少量能量 ‎5.下列有关细胞器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①核糖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细菌、酵母菌共有的细胞器 ‎②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场所,也是细胞无氧呼吸的场所之一 ‎③叶绿体是所有生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含有蛋白质和磷脂等成分 ‎④在蚕豆根尖分生区细胞形成新的细胞壁时,细胞的中心体、高尔基体、线粒体的活动加强 ‎⑤杨树成熟的筛管细胞和人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 ‎⑥叶绿体可完成光合作用的全过程,线粒体只能进行细胞呼吸的部分过程 A.四种 B.三种 C.两种 D.一种 ‎6.下表列出某动物肝细胞和胰腺外分泌细胞的各种膜结构(质膜为细胞膜)的相对含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细胞甲为肝细胞 B.细胞乙合成的分泌蛋白多于细胞甲 C.不同细胞的膜结构的含量不同取决于遗传物质不同 D.细胞内的生物膜把各种细胞器分开,保证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进行 ‎7.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胞吞和胞吐依赖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需要消耗能量 B.人体细胞吸收葡萄糖方式都是主动运输 C.胞吐过程产生分泌泡有利于生物膜的更新 D.通过载体蛋白的物质转运属于主动转运 ‎8.细胞代谢中某种酶1与其底物、产物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酶1与产物B结合后失活,说明酶的功能由其空间结构决定 B.酶1的变构位点和活性位点的结构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特定的氨基酸序列 C.酶1虽有两种底物且能与产物B结合,但酶1仍具有专一性 D.酶1与产物B的相互作用可以防止细胞生产过多的产物 ‎9.下图中,①表示有酶催化的反应曲线,②表示没有酶催化的反应曲线,E表示酶降低的活化能,正确的图解是( )‎ A.B.‎ C.D.‎ ‎10.在有关DNA分子的研究中常用32P来标记DNA分子。用α、β和γ表示ATP或dATP(d表示脱氧)上三个磷酸基团所处的位置(A-Pα~Pβ~Pγ或dA-Pα~Pβ~P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细胞中绝大多数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都是由ATP直接提供能量的 B.一分子dATP由三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和一分子腺嘌呤组成 C.用32P标记dATP的α位磷酸基团,利用其合成DNA,可将32P标记到新合成的DNA分子上 D.用32P标记细胞中染色体的DNA,一次有丝分裂后子细胞中所有染色体都有放射性 ‎11.某实验室用两种方式进行酵母菌发酵葡萄糖生产酒精。甲发酵罐中保留一定量的氧气,乙发酵罐中没有氧气,其余条件相同且适宜。实验过程中每小时测定两发酵罐中氧气和酒精的物质的量,记录数据并绘成如下的坐标图。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实验结束时甲、乙两发酵罐中产生的二氧化碳之比为 8:5‎ B.甲、乙两发酵罐分别在第3h和第0h开始进行无氧呼吸 C.甲、乙两发酵罐实验结果表明酵母菌为异养厌氧型生物 D.甲、乙两发酵罐分别在第9h和第6h无氧呼吸速率最快 ‎12.某同学利用黑藻探究“光对光合速率的影响”,设计实验装置如图甲。图甲表示在一定光照强度下装置乙中黑藻叶肉细胞的部分代谢过程,其中a、b、c、d代表细胞结构,①~⑤表示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结构a、b、c中存在光合作用色素的是a,而要提取光合作用色素需要用层析液 B.在适宜光照强度下,图乙装置中有色小液滴将向右移动,当CO2浓度突然降低时,则短期内叶绿体中C5的含量将增加 C.图甲中①在b内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④代表丙酮酸,能产生⑤的细胞结构有a、b D.若一定时间内有色小液滴向右移动,则移动的距离代表黑藻单位时间内光合作用的效率 ‎13.在一定实验条件下,测得某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与光照强度之间的关系(甲)、呼吸作用与氧气浓度之间的关系(乙)及光合作用速率与温度之间的关系(丙),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 A.影响图甲中曲线上的A 点上下移动的主要外界因素是光照强度 B.图乙中的数据需在适宜光照条件下测量 C.图丙中若大棚内温度始终处于 37.5℃的恒温,每日光照 12h,植物体干重将减少 D.用大棚种植该植物时,白天应控制光照为 C 点对应的光照强度,温度为 35℃最佳 ‎14.下面是叶肉细胞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叶绿体与线粒体的代谢简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①处于黑暗环境中,该细胞单位时间释放的CO2量即为呼吸速率 B.细胞②没有与外界发生O2和CO2的交换,可断定此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 C.细胞③处在较强光照条件下,细胞光合作用所利用的CO2量为N1与N2的和 D.分析细胞④可得出,此时的光照强度较弱且N1小于m2‎ ‎15.下列有关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原理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温室大棚使用绿色薄膜能提高光合速率,有利于农作物增产 B.大棚种植白天和晚上都适当升温,有利于有机物积累 C.增施有机肥能有效地提高干旱环境下植物的光合作用 D.合理密植以提高光合作用强度主要与CO2 浓度和光照强度有关 ‎16.下图是细胞分裂各阶段的细胞核DNA和细胞质中mRNA含量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细胞从a时刻开始培养在3H标记的胸苷的培养液中,则e阶段时细胞核中含3H的DNA占核内总DNA的50%‎ B.致癌因子发挥作用在b阶段时,可能会导致细胞癌变 C.c阶段细胞核内DNA分子数与染色体数的比为1:1‎ D.杂交育种中基因重组发生在d至e阶段 ‎17.已知药物X对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药物D可抑制药物X的作用。某同学将同一瓶小鼠皮肤细胞平均分为甲、乙、丙三组,分别置于培养液中培养,培养过程中进行不同的处理(其中甲组未加药物),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组细胞数,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乙组培养过程中只加入一种药物X B.丙组培养过程中先加入药物X,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D C.若培养过程中先加入药物D,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X,所得曲线与丙组相同 D.推测药物D可能会破坏或改变药物X的结构 ‎18.图1、图2分别表示甲种生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某一时期的模式图,图3表示甲乙生物有丝分裂中不同时期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的变化,图4表示乙种生物有丝分裂中不同时期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关系。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1所示甲种生物细胞中共有4条染色体,8个核DNA分子;图2所示细胞中共有0条姐妹染色单体 B.图1所示细胞处于图3中BC段;完成图3中CD段变化的细胞分裂时期是后期 C.乙种生物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图4中d所示的情况 D.图4中a可对应图3中的BC段;图4中c对应图3中的AB段 ‎19.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细胞生长,其表面积增大,导致细胞的物质交换效率升高 ‎ ‎②细胞衰老,呼吸速率减慢;细胞分化,基因不变 ‎③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变短;细胞坏死,膜通透性降低 ‎④细胞凋亡受基因控制,有利于多细胞生物个体的生长发育 ‎ ‎⑤抑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分裂和生长进程;细胞癌变,膜黏着性增强,代谢增强 ‎⑥细菌在无丝分裂过程中需进行DNA复制 A.①②④ B.②③④⑥ C.①③⑤ D.②④‎ ‎20.图甲、乙、丙为某一动物细胞分裂后期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通过题图不能判定该动物是雌性还是雄性 B.图乙细胞通过分裂最终形成4个生殖细胞 C.图中不含同源染色体的细胞为丙细胞 D.图丙细胞变异的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一对同源染色体没有分开 ‎21.如图表示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核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具有染色单体的时期只有CD、GH、MN段 B.着丝粒分裂只发生在DE、NR段 C.GH段和RP段,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是相等的 D.MN段相对于AB段发生了核DNA含量的加倍 ‎22.下图为某二倍体高等动物细胞分裂的图像,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乙、丙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分别为4、2、2,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之比为1∶2的是丙、丁细胞 B.若乙细胞中存在性染色体,则甲、乙、丙、丁细胞中都含有2条性染色体 C.丙→丁的实质是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D.丁细胞中染色体上的P、Q基因,在亲子代传递中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3.某哺乳动物(2N=20)的两个精原细胞(DNA的两条链均被32P标记),一个只进行有丝分裂记为A,另一个只进行减数分裂记为B,将这两个细胞均置于31P标记的培养液中培养,待它们都进入第二次分裂中期,此刻各有一个细胞分别记为A’、B’。A’和B’分裂后产生的两个子细胞分别标记为A1、A2和B1、B2,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l和A2均有10条染色体含32P B.A’的每一条染色体中都只有一条染色单体含32P,而B’的20条染色单体都含32P C.A1和A2中含2个染色体组,而B1和B2中有1个染色体组 D.A1和B2所含有的性染色体数目比为2∶1‎ ‎24.如图为基因与性状关系示意图,请根据图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一个基因只能控制一个性状,多个基因可以影响和控制同一个性状 B.图中产物的化学本质可以是糖类、蛋白质、脂类等 C.染色体上的所有基因都能表现出相应的性状 D.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控制性状A、E、 F基因的传递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25.果蝇的灰身对黑身为显性,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B控制,基因R或r位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会影响雌、雄黑身果蝇的体色深度。现有纯合的黑身雌果蝇与纯合的灰身雄果蝇杂交,F1全为灰身,F1随机交配,F2表现型及比例如下:灰身雌果蝇:黑身雌果蝇:灰身雄果蝇:黑身雄果蝇:深黑身雄果蝇=6:2:6:1:1,现欲通过一次杂交获得雌雄个体均同时具有三种表现型的子代果蝇,从现有的雌雄果蝇中选择,满足条件的基因型组合有( )‎ A.4种 B.3种 C.2种 D.1种 ‎26.某植物花色有白色和蓝色两种,花色由等位基因A/a、B/b控制,其中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基因与花色的关系如图所示。基因型为AAXBXB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XbY的个体杂交得到F1,F1雌雄个体杂交得到F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B.蓝花个体的基因型有aaXBY、aaXBXB、aaXBXb三种 C.F2中花色的表现型及比例是白色:蓝色=13:3‎ D.F2开蓝花的雌性植株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是1/4‎ ‎27.某品系油菜种子的颜色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并受另一对等位基因R/r影响。用结黑色种子植株(甲)、结黄色种子植株(乙和丙)进行如下实验。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组别 亲代 F1表现型 F1自交所得F2的表现型及比例 实验一 甲×乙 全为结黑色种子植株 结黑色种子植株:结黄色种子植株=3:1‎ 实验二 乙×丙 全为结黄色种子植株 结黑色种子植株:结黄色种子植株=3:13‎ A.从本实验可以看出基因与性状的关系不都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 B.甲、乙、丙均为纯合子 C.实验二中丙的基因型为AARR ‎ D.实验二的F2中结黄色种子植株的基因型有5种 ‎28.下列有关首次通过确凿的实验证据向“遗传物质是蛋白质”的观点提出挑战的科学家及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格里菲斯,因其观察到肺炎双球菌存在转化现象,且“转化因子”不是蛋白质 B.格里菲斯,因其发现培养R型菌的培养基中加入S型菌的DNA后,培养基中会出现S型菌菌落 C.艾弗里,因其发现肺炎双球菌可以在小鼠体外发生转化的“转化因子”是DNA D.艾弗里,因其发现S型菌的DNA能使死亡的R型菌转化为活的S型菌 ‎29.某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单链RNA(-RNA),宿主细胞内病毒的增殖过程如下图,-RNA和+RNA的碱基序列是互补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过程①所需的嘌呤数和过程③所需的嘧啶数相同 B.据图推测,-RNA和+RNA均有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 C.过程②需要的tRNA、原料及场所都由宿主细胞提供 D.-RNA和+RNA均可与核糖体结合作为翻译的模板 ‎30.如图所示为人体内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过程,下列叙述正确是( )‎ A.①②或⑥⑦都表示基因的表达过程,但发生在不同细胞中 B.基因1和基因2的遗传一定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C.生物体中一个基因只能决定一种性状 D.⑦→⑥→⑤过程说明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每空1分,共9分)科学家从牛的胰脏中分离出一条由80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链(Ub)。研究发现Ub在细胞自我监测和去除某些“不适用蛋白质”(即靶蛋白)的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果某个蛋白质被贴上Ub这个标签,就会被运送到细胞内的蛋白酶体处被水解掉,其过程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Ub由80个氨基酸组成,则它具有________个肽键,Ub的合成场所是___________,若它在小肠中被水解,则下列哪种物质不可能产生?____________。‎ ‎(2)如果靶蛋白不与Ub结合,便不能被蛋白酶体水解。①过程说明Ub的作用是识别________并与之结合;完成①、②过程需要的主要条件是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 ‎(3)上图中所利用的ATP是由_________作用提供的。完成此生理作用需要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_。‎ ‎(4)由80个氨基酸形成一分子Ub,则其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__________(假设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为100)。‎ ‎32.(除标记外,每空1分,共9分)如图所示,图甲表示某大棚蔬菜叶肉细胞的部分结构和相关代谢情况,其中a~f代表O2或CO2.图乙表示该植物在一定条件下O2净产量(光合作用的O2产生量﹣呼吸作用的O2消耗量)与光照强度之间的关系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甲中,b可代 ,物质b进入箭头所指的结构后与[H]结合,生成大量的水和能量。‎ ‎(2)在适宜的条件下,若用CO2、H218O供给植物进行代谢,则甲图中的d所代表的物质应是 。‎ ‎(3)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适当提高棚内的温度,可以提高蔬菜的产量,此时乙图中N点向 (左、右)移动。‎ ‎(4)在图乙P点所处的状态时,叶绿体内ADP移动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点状态时,可以发生图甲中的哪些过程(用图中字母表示)? ;D点时发生(字母表示) 。‎ ‎(5)以测定CO2吸收速率与释放速率为指标,探究温度对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影响,结果如表所示:‎ 温度/℃‎ ‎5‎ ‎10‎ ‎20‎ ‎25‎ ‎30‎ ‎35‎ 光照条件下CO2吸收速率(mg·h-1)‎ ‎1‎ ‎1.8‎ ‎3.2‎ ‎3.7‎ ‎3.5‎ ‎3‎ 黑暗条件下CO2释放速率(mg·h-1)‎ ‎0.5‎ ‎0.75‎ ‎1‎ ‎2.3‎ ‎3‎ ‎3.5‎ ‎①光照条件下,温度由25℃升高为30℃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总量__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 ‎②假设细胞呼吸昼夜不变,植物在30℃时,给植物光照14h,则一昼夜净吸收CO2的量为_______。(2分)‎ ‎33.(除标记外,每空1分,共12分)Ⅰ.小鼠的皮毛颜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A/a和B/b控制。选取二只不同颜色的纯合小鼠(甲—灰鼠,乙—白鼠)进行杂交,结果如下:‎ 亲本组合 F1‎ F2‎ 甲×乙 全为灰鼠 ‎9灰鼠∶3黑鼠∶4白鼠 ‎(1)两对基因(A/a和B/b)位于_________对染色体上,小鼠乙的基因型为________。‎ ‎(2)F2代中,白鼠共有__________种基因型,灰鼠中杂合子的比例为__________。‎ Ⅱ.下图为甲病(A-a)和乙病 (B-b)的遗传系谱图,其中I2无乙病基因,请回答下列问题:‎ ‎(3)乙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2分);Ⅱ-6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2分), Ⅲ-13的致病基因来自于____________ (2分)。‎ ‎(5)假如Ⅲ-10和Ⅲ-13结婚,生育的孩子患病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2分)‎ ‎34.(除标记外,每空2分,共10分)己知豌豆(2n=14)的花色受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A、a和B、b制。红花(A)对白花(a)为完全显性。B基因为修饰基因,淡化花的颜色,BB与Bb的淡化程度不同:前者淡化为白色,后者淡化为粉红色。现将一株纯合的红花植株和一株白花植株(aaBB)杂交产生的大量种子(F1)用射线处理后萌发,F1植株中有一株白花,其余为粉红花。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关于F1白花植株产生的原因,科研人员提出了以下几种假说:‎ 假说一:F1种子发生了一条染色体丢失;‎ 假说二:F1种子发生了上述基因所在的一条染色体部分片段(含相应基因)缺失;‎ 假说三:F1种子一条染色体上的某个基因发生了突变。‎ ‎①经显微镜观察,Fl白花植株 期四分体的个数为7个,可以否定假说一(1分);‎ ‎②己知4种不同颜色的荧光可以对A、a和B、b基因进行标记。经显微镜观察,F1白花植株的小孢子母细胞(同动物的初级精母细胞)中荧光点的数目为____个,又可以否定假说二。‎ ‎(2)现已确定种子萌发时某个基因发生了突变。‎ ‎① 有人认为:F1种子一定发生了 A →a 的隐性突变。该说法是否正确? ____________(1分)。原因是____________。‎ ‎② 专家认为:F1种子中另一对基因dd突变为Dd(突变基因与A、B 基因不在同一条染色体上),突变基因的产物可以抑制A 基因的功能,但对a、B、b 无影响。若假设正确,F1白花植株自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 ‎(3)生物体的性状是由基因与基因、_____________以及基因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精确调控的结果,上述实验结果可以对此提供一些依据。‎ 参考答案 ‎1-5 CCDBC 6-10 CCBCB 11-15 ABCDD 16-20 BCDDD 21-25 DBADB 26-30 DDCDA ‎31.(每空1分,共9分)(1) 79 核糖体 D (2)靶蛋白 酶 ATP (3)细胞呼吸 线粒体 (4)1422‎ ‎32.(除标记外,每空1分,共9分) (1)氧气 (2) 18O2 (3)右 (4)由叶绿体基质移向叶绿体类囊体薄膜移动 ef abcd (5)增加 19mg(2分) ‎ ‎33.(除标记外,每空1分,共12分) (1)2 aabb (2)3 8/9 (3)伴X隐性遗传(2分) aaXBY(2分) Ⅱ-8(2分) (4)17/24(2分)‎ ‎34.(除标记外,每空2分,共10分)(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1分) 8 (2)不正确(1分) 当发生b→B的显性突变时,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也开白花 红花:粉红花:白花=3:6:55 (3)基因与基因的产物 ‎1.C ‎【解析】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细胞中都有DNA,A错误;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都有细胞膜,B错误;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真核生物有染色体,C正确;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都有核糖体,D错误。‎ ‎2.C ‎【解析】试题分析:大量元素C、H、O、N、S、P、Ga、Mg、K,其中C、H、O、N、S、P为主要元素,主要元素中C、H、O、N为基本元素,基本元素中C是最基本的元素,微量元素则为Fe、Mn、B、Zn、Mo、Cu。故由图结合刚才的分析可知,d为最基本的元素,e为微量元素,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体中的元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3.D ‎【解析】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是染色体,染色体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后,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即将多肽链盘曲折叠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所以图中A是DNA(脱氧核糖核酸),组成元素有C、H、O、N、P,则X是N、P。图中E是蛋白质,组成元素为C、H、O、N,则Y是N元素,故A项错误;有机物A是DNA,DNA的初步水解产物是脱氧核苷酸(a),彻底水解产物是磷酸、脱氧核糖和含氮碱基,B项错误;有机物E(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是b(氨基酸)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不同,以及B(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不同,C项错误;过程②表示小分子b(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B(多肽),细胞结构Ⅱ具有保护、识别和润滑作用,可推知该结构是糖被,D项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核酸和蛋白质的相关知识。解题的突破口是正确识图:图中Ⅰ是染色体,A是DNA,a是脱氧核糖核苷酸,E是蛋白质,B是多肽链,b是氨基酸,Ⅱ是糖蛋白质,C是多糖,c是葡萄糖。‎ ‎4.B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细胞中的蛋白质和糖类及脂肪的化学组成、ATP的功能、细胞呼吸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 淀粉和脂肪的组成元素都是C、H、O,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四种,据此分析图甲可知:种种子在萌发的初期至真叶长出之前,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有机物的含量因细胞呼吸被消耗而减少,但细胞呼吸会产生中间代谢产物,加之淀粉、蛋白质等被水解,所以有机物的种类会增加,A错误;同等质量的小麦、大豆、花生干种子中,所含N最多的是大豆,B正确;ATP是种子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C错误;图丙中12 h~24 h期间,CO2释放速率大于O2吸收速率,说明种子的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同时进行,无氧呼吸仅在第一阶段释放少量能量,D错误。‎ ‎5.C ‎【解析】‎ ‎【分析】‎ ‎1、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功能 细胞器 分布 形态结构 功   能 线粒体 动植物细胞 双层膜结构  ‎ 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细胞的“动力车间”‎ 叶绿体 植物叶肉细胞 ‎ 双层膜结构 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 内质网 动植物细胞 ‎ 单层膜形成的网状结构 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高尔 基体 动植物细胞 ‎ 单层膜构成的囊状结构 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动物细胞高尔基体与分泌有关;植物则参与细胞壁形成)‎ 核糖体 动植物细胞 无膜结构,有的附着在内质网上,有的游离在细胞质中 合成蛋白质的场所“生产蛋白质的机器”‎ 溶酶体 动植物细胞 ‎ ‎ 单层膜形成的泡状结构 ‎“消化车间”,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且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和细菌.‎ 液泡 成熟植物细胞 ‎ 单层膜形成的泡状结构;内含细胞液(有机酸、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 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充盈的液泡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 中心体 动物或某些低等植物细胞 无膜结构;由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及其周围物质组成 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 ‎2、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类   别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核 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核仁、染色体,只有拟核 有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 细胞质 只有核糖体,没有其它复杂的细胞器 有核糖体、线粒体等,植物细胞还有叶绿体等 细胞壁 细细胞壁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 共性 都含有细胞膜、核糖体,都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等 ‎【详解】‎ ‎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含核糖体,①错误;②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细胞进行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②错误;③蓝藻没有叶绿体,其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不是叶绿体,③错误;④在植物细胞形成细胞壁时,细胞中的高尔基体、线粒体的活动加强,而核糖体和中心体的活动并没有加强,④错误;⑤杨树成熟的筛管细胞和人的成熟红细胞都没有细胞核,⑤正确;⑥叶绿体可完成光合作用的全过程,线粒体只能进行细胞呼吸的部分过程(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⑥正确.综上所述,只有两个说法正确,故选C。‎ ‎【点睛】‎ 易错点:一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如不含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器)和细胞核等;二是不能忽视原核细胞的存在,以及与真核细胞的结构区别。‎ ‎6.C ‎【解析】‎ ‎【分析】‎ 粗面内质网上含有核糖体,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是蛋白质加工和场所,具有分泌蛋白质功能的细胞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含量较多。细胞甲中粗面内质网、高尔基体比细胞乙少,说明细胞甲是肝细胞,细胞乙是胰腺细胞,胰腺细胞能分泌多种分泌蛋白。‎ ‎【详解】‎ 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甲细胞中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含量比乙细胞少,因此甲细胞可能是肝细胞,A正确;分析题图可知,乙细胞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数量多,因此合成的分泌蛋白多于细胞甲,B正确;同一个体上不同细胞的膜结构不同是细胞内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其细胞内遗传物质都来源于受精卵,是相同的,C错误;细胞内的生物膜把各种细胞器分开,保证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进行而不互相干扰,D正确。‎ ‎【点睛】‎ 分析本题关键要抓住细胞内粗面型内质网含量的较大区别,确定细胞是否具有较强的合成分泌蛋白的能力,进而推断细胞的种类。‎ ‎7.C ‎【解析】‎ ‎【分析】‎ ‎1、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包括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协助扩散需要载体,但不需要能量;主动运输需要载体,也需要能量;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是被动运输。‎ ‎2、物质的非跨膜运输包括胞吞和胞吞,胞吞和胞吞过程依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结构特点,需要消耗能量。‎ ‎【详解】‎ A. 胞吞和胞吐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性,A错误。‎ B. 人体细胞吸收葡萄糖方式包括主动运输和协助扩散,B错误。‎ C. 胞吐过程产生分泌泡来源于生物膜,并与其他生物膜相融合,所以有利于生物膜的更新,C正确。‎ D. 通过载体蛋白的物质转运属于主动运输或协助扩散。D错误。‎ ‎【点睛】‎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理解和比较掌握,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进行推理、判断。‎ ‎8.B ‎【解析】‎ ‎【分析】‎ 本题以“酶1与其底物、产物的关系”示意图为情境,考查学生对酶促反应的原理、酶的特性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 图示显示:酶1与产物B结合后,酶1因结构的改变而失活,据此推测:酶的功能由其空间结构决定,A正确;酶1的变构位点和活性位点具有特定的结构,其直接原因在于与该部位特定的氨基酸序列有关,B错误;酶的专一性体现在催化一种或一类物质的化学反应,酶1与两种底物结合,是不同部位与不同底物结合,仍体现酶1的专一性,C正确;产物A在酶2的催化下转化为产物B,产物B浓度过高时与酶1结合而导致酶1的失活,从而降低产物A的生成,当产物B浓度低时,产物B脱离酶1,使酶1活性恢复,可见,酶1与产物B的相互作用可以防止细胞生产过多的产物A,D正确。‎ ‎【点睛】‎ 以图示中的“箭头指向与文字信息”为切入点,从中把握“酶1与其底物、产物的关系”,进而围绕“酶促反应的原理、酶的特性”等相关知识分析判断各选项。‎ ‎9.C ‎【解析】酶可以有效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以保证细胞内的反应在常温、常压下高效地进行,酶降低的活化能=没有酶催化时化学反应所需的能量-有酶催化时化学反应所需的能量。‎ 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需要注意的是酶的高效性是相对无机催化剂而言的,但酶相对于无机催化剂而言,能显著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10.B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ATP的化学组成及其功能、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及其复制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 细胞中绝大多数需要能量的生命活动,都是由ATP直接提供能量的,A正确;一分子dATP由三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腺嘌呤组成,B错误; dA—Pα~Pβ~Pγ(d表示脱氧)脱去Pβ和Pγ这两个磷酸基团后,余下的结构为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是D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若用32P标记dATP的α位磷酸基团,利用其合成DNA,可将32P标记到新合成的DNA分子上,C正确;用32P标记细胞中染色体的DNA,依据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可知,在有丝分裂的间期DNA完成复制后,每条染色体含有的2个DNA分子分别位于组成该染色体的2条姐妹染色单体上,而且每个双链DNA分子的两条链中只有一条链含有被32P标记,在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2条子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进而在分裂末期分别进入2个子细胞中,因此一次有丝分裂后子细胞中所有染色体都有放射性,D正确。‎ ‎11.A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甲发酵罐先进行有氧呼吸后进行无氧呼吸,而乙发酵罐只能进行无氧呼吸;甲发酵罐消耗了6mol氧气,则有氧呼吸产生了6mol二氧化碳,同时甲发酵罐产生了18mol酒精,说明其无氧呼吸产生了18mol二氧化碳,因此甲发酵罐一共产生了24mol二氧化碳;乙发酵罐产生了15mol酒精,说明其无氧呼吸产生了15mol二氧化碳。‎ ‎【详解】‎ 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甲发酵罐一共产生了24mol二氧化碳,乙发酵罐产生了15mol二氧化碳,因此在实验结束时甲、乙两发酵罐中产生的二氧化碳之比为 8:5,A正确;甲、乙两发酵罐分别在第2h和第0h 开始进行无氧呼吸,B错误;甲、乙两发酵罐实验结果表明酵母菌为异养兼性厌氧型生物,C错误;由图可知,甲、乙两发酵罐分别在第5小时和第3小时无氧呼吸速率最快,D错误。‎ ‎12.B ‎【解析】提取光合作用色素需要使用无水乙醇,分离光合色素需要使用层析液,A错误;在适宜光照强度下,图甲装置中黑藻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导致瓶中气压升高,小液滴右移,当CO2浓度突然降低时,则短期内暗反应减弱,C5的消耗减少, ATP和[H]不减少,还原的三碳化合物量不变,C5的含量将增加,B正确。①~⑤分别表示水,二氧化碳,ADP,丙酮酸和[H],ATP,C错误;黑藻光合作用的同时还在进行呼吸作用,所以则移动的距离代表黑藻单位时间净光合速率,D错误。‎ ‎13.C ‎【解析】‎ ‎【分析】‎ 图甲中曲线是光照强度对植物经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其中A点时光照强度为0,植物没有光合作用,即代表植物呼吸作用释放的CO2量,B点时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即净光合量为0,C点时表示植物在饱和光照强度下达到的最大净光合作用量。图乙是在黑暗条件下,测定植物在不同氧浓度环境中的呼吸作用方式和不同方式呼吸作用的强度,其中D点表示植物无氧呼吸消失,只有有氧呼吸。图丙表示在不同在不同温度下植物的真光合速率变化与呼吸速率的变化,其中两曲线的交点表示植物的净光合速率为0,。‎ ‎【详解】‎ 甲图中,A点为无光照时CO2的吸收量,即没有光照时呼吸作用的强度.影响图甲中曲线上的A点上下移动的主要外界因素是温度,不是光照强度,A错误;乙图测的是不同O2‎ 浓度下CO2的释放量和O2的吸收量,即在不同O2浓度下呼吸作用的方式(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所以不能在光照下进行,否则光合作用吸收CO2、释放O2,影响结果,B错误;图丙中,若大棚内温度始终处于37.5℃的恒温,此交点处真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净光合速率为0,每日光照12h,有机物的积累为0,而黑暗12h只能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因此植物干重将减少,C正确;大棚蔬菜在种植时,白天应在较大光照强度下,以增强光合作用,因此白天应控制光照为C点对应的光照强度.温度应在真正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的差值最大时,即图丙中的25℃时最好,D错误。‎ ‎【点睛】‎ 根据细胞呼吸作用不需要光照分析选项A;根据光照时植物光合作用吸收CO2、释放O2,影响结果分析选项B;根据净光合作用速率=真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分析选项C;根据增加有机物的含量就是要使得植物白天的净光合作用速率最大分析选项D。‎ ‎14.D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为载体考查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图文转换”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分析题图:①状态时,黑暗状况时,植物只进行细胞呼吸,不进行光合作用,此状态下,植物从外界吸收O2,并将细胞呼吸产生的CO2释放到体外。 ②状态时:光合作用速率等于细胞呼吸速率时,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O2用于细胞呼吸,细胞呼吸产生的CO2用于光合作用,植物与外界不进行气体交换,即没有O2和CO2的吸收与释放。 ③状态时:较强光照时,植物同时进行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且光合作用强度大于细胞呼吸强度;此状态下,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除用于植物的有氧呼吸消耗之外,其余的氧气释放到周围的环境中;植物光合作用所利用的CO2除来自植物自身细胞呼吸外,不足的部分从外界吸收。  ④状态时光合作用速率小于细胞呼吸速率时,植物从外界吸收O2,并将细胞呼吸产生的CO2释放到体外。‎ ‎【详解】‎ 结合图示可知,细胞①中仅有线粒体中有气体的消耗和生成,故应处在黑暗环境中,此时细胞单位时间内释放的CO2量可表示呼吸速率,A正确;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O2‎ 用于细胞呼吸,细胞呼吸产生的CO2用于光合作用,植物与外界不进行气体交换,即没有O2和CO2的吸收与释放,光合作用速率等于细胞呼吸速率,B正确;细胞③需要从外界环境吸收CO2,并向细胞外释放O2,此时细胞所处环境的光照强度大于光补偿点,细胞所利用的CO2包括呼吸作用产生的N2和从环境中吸收的N1,C正确;细胞④中,线粒体利用的O2除来自叶绿体外,还要从细胞外吸收,说明细胞呼吸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细胞进行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的过程中,O2的净消耗量(吸收量)m2与CO2的净生成量N1相等,D错误;故错误的选D。‎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判断各图中细胞所处的状态,再结合选项做出判断。‎ ‎15.D ‎【解析】‎ ‎【分析】‎ ‎1、绿叶中的色素有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其中前两者主要吸收蓝紫光,后两者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这些色素吸收的光都可用于光合作用;‎ ‎2、合理密植是指在单位面积上,栽种作物或树木时密度要适当,行株距要合理。‎ ‎【详解】‎ A、植物对绿光的吸收效果最差,绿光被反射出来,温室大棚应该使用白色薄膜,能有效提高光合速率,有利于农作物增产,A错误;‎ B、适当增加昼夜温差,白天适当升温,夜晚适当降温才有利于有机物积累, B错误; ‎ C、旱环境下的土壤缺少水分,不利于有机肥的分解,因此增施有机肥不能有效地提高干旱环境下植物的光合作用,C错误;‎ D、合理密植以提高光合作用强度主要与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有关,D正确。‎ 故选D。‎ ‎【点睛】‎ 易错点:叶绿素对绿光吸收最少,绿光被反射出来,所以叶片呈现绿色,故若想提高光合作用速率不能补充绿光。‎ ‎16.B ‎【解析】‎ 试题分析:a时刻细胞核DNA还未开始复制,其利用3H标记的胸苷进行半保留复制,e阶段细胞核中的DNA中都有一条链被3‎ H标记,A错误;致癌因子作用于DNA分子复制时期较容易导致细胞发生癌变,B正确;据图分析,c应为分裂前期及中期,此时期内细胞核内DNA分子数与染色体数的比为1:2,C错误;基因重组可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和后期,不可能处于e(DNA分子分已到两个细胞)阶段,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分裂、癌变等,意在考查学生对分裂过程中DNA分子变化的理解。‎ ‎17.C ‎【解析】‎ ‎【分析】‎ 根据图示,相同时间内,乙和丙两组中的细胞数目都大于甲组,由于甲组未加药物,且药物X对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所以甲组为对照组,乙组和丙组为加入药物X组,丙组后半段的细胞数目低于乙组,药物D可抑制药物X的作用,说明丙组培养一段时间后又加入了药物D,因此乙组加入了药物X,丙组先加入药物X,后加入药物D。‎ ‎【详解】‎ A. 据分析可知,乙组培养过程中只加入一种药物X,A正确;‎ B. 根据分析可知,丙组培养过程中先加入药物X,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D,B正确;‎ C. 若培养过程中先加入药物D,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X,由于药物D可抑制药物X的作用,所得曲线与丙组不同,C错误;‎ D. 根据乙组和丙组可知,药物D可抑制药物X的作用,推测药物D可能会破坏或改变药物X的结构,D正确。‎ ‎18.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1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图2细胞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分析图3,AB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由1个变为2个,是由于间期DNA的复制;BC段表示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CD表示每条染色体上的DNA由2个变为1个,是由于后期着丝点的分裂;分析图4,a、c中染色体:DNA=1:1,b中染色体:DNA=1:2,d中染色体:DNA=2:1,这种情况不存在。‎ ‎【详解】‎ A. 图1所示细胞中共有4条染色体,8个DNA分子;图2所示细胞中共有0条姐妹染色单体,A正确;‎ B. 图1所示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对应于图3中BC段;图3中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的分裂,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B正确;‎ C. 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与DNA的数量关系是1:2或1:1,不可能出现2:1的比例关系,C正确;‎ D. 图4中a、c表示染色体与DNA含量相等,每条染色体上有一个DNA,图a对应于图3中的CD段,图c对应于图3中的OA段,D错误。‎ ‎19.D ‎【解析】‎ ‎【分析】‎ ‎1、细胞衰老的特征:;‎ ‎①细胞内的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细胞新陈代谢的速率减慢 ‎②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 ‎③细胞内的色素随细胞衰老而逐渐积累 ‎④细胞内呼吸速率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 ‎⑤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2、细胞凋亡是指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性结束生命的过程。‎ ‎3、细胞癌变是致癌因子诱发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发生了突变的结果。‎ ‎①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 ‎②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详解】‎ 随着细胞生长,细胞体积增大时,细胞表面积/体积减小,相对表面积减少,导致物质运输速率下降,①错误;细胞衰老,酶的活性降低,呼吸速率减慢。细胞分化的原因是不同细胞中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基因不变,②正确;凋亡的细胞不再分裂,没有细胞周期。坏死的细胞,膜通透性增加,③错误;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性结束生命的过程,有利于多细胞生物个体的生长发育,④正确;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细胞癌变,糖蛋白含量减少,膜黏着性降低,⑤错误;细菌的繁殖方式为二分裂,⑥错误。综上所述,②④的叙述正确,①③⑤⑥的叙述错误,A、B、C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 易错点:真核细胞的增殖方式为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主要以有丝分裂为主。细菌以二分裂的方式进行繁殖。‎ ‎20.D ‎【解析】图乙细胞中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可推知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由于其细胞质不均等分裂,说明该细胞为初级卵母细胞,所以可判断该动物是雌性,A项错误;图乙细胞是初级卵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1个卵细胞(生殖细胞)和3个极体,B项错误;图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之所以移向每一极的染色体有3条,是因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大黑和大白这一对同源染色体没有分开导致的,所以丙细胞中也含有同源染色体,故C项错误,D项正确。‎ ‎【点睛】‎ 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细胞分裂图像的识别,要求考生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特点,能正确区分两者,准确辨别图示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时期。能根据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细胞质的分裂情况判断动物的性别。‎ ‎21.D ‎【解析】‎ ‎【分析】‎ 根据图中核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可知,a阶段为有丝分裂,BC段进行DNA复制,CD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DE段表示末期;b阶段为减数分裂,FG段完成DNA的复制,GH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IJ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LM表示受精作用;MQ阶段为受精作用后的第一次有丝分裂。‎ ‎【详解】‎ 结合前面的分析可知,具有染色单体的时期为CD、GH、IJ、MN段,A错误;着丝点分裂发生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发生在CD、IJ、NQ过程中,B错误;GH段为减数第一次分裂,为正常体细胞染色体数,RP段为有丝分裂后期,为正常体细胞染色体数的二倍,C错误;MN包括间期、前期和中期,间期发生了DNA的复制,复制后DNA数是AB段的2倍,D正确。‎ ‎【点睛】‎ 关键:凡是细胞内进行了DNA复制,则细胞中DNA数量加倍,但此时染色体不加倍;凡是细胞内着丝点分裂,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染色单体消失,但DNA此时不加倍。凡是细胞一分为二,则每个子细胞中染色体和DNA都是分裂前这个时期的一半。‎ ‎22.B ‎【解析】由图分析可知乙到甲是有丝分裂,乙到丁是减数分裂,甲是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组数加倍为4,乙和丙是正常的染色体组数为2,染色体数和核DNA分子数之比为1:2的是含有姐妹染色单体的丙和丁,A正确。如果甲、乙、丙三细胞中存在性染色体,丁中也存在性染色体,只是含有1条而已,B错误。丙到丁的实质是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C正确。丁细胞中的染色体上的P、Q基因,在亲子代传递中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即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D正确。‎ ‎23.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链的变化,对基本知识的正确理解及识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 A进行的是有丝分裂,第一次有丝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A细胞相同,该过程中DNA分子只复制一次,根据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特点,子细胞中的每个DNA分子上都有一条链含32P,细胞A复制是进行第二次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复制后的每条染色体含有2条单体,2个DNA分子,4条单链,只有一条单链含有32P,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形成40条染色体,20条含有32P,单体随机到细胞两极,Al和A2含32P的染色体数量是不确定的,A错误;由以上分析可知A的每一条染色体中都只有一条染色单体含32P,B细胞是B细胞减数分裂中的减Ⅱ中期的细胞,经过一次复制和减Ⅰ同源染色体的分离,但含有姐妹染色单体,每条单体中DNA分子的一条链含有32P,故B的20条染色单体都含32P,B正确;A1和A2是有丝分裂形成的子细胞含2个染色体组,而B1和B2是减数分裂形成的子细胞有1个染色体组,C正确;A1是体细胞含有2条性染色体,B2是成熟生殖细胞,有1个染色体组,D正确。‎ ‎【点睛】‎ 正确理解DNA复制的特点、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单体的形成及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随机分开移向两极是本题的关键。‎ ‎24.D ‎【解析】由题图知,性状A、B、C、D与同一个基因产物有关,说明一个基因可影响或控制多种性状,而性状E与多种基因产物有关,说明多个基因可以影响或控制同一个性状,A错误;基因控制合成的产物不是RNA就是蛋白质,不可能是糖类和脂类,B错误;生物的性状除了受基因控制外,还可能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即基因+环境条件═生物的性状,C错误;由图可知,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控制性状A、E、F基因在同一条染色体上,它们的传递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D正确。‎ ‎25.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蝇的灰身和黑身有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B-b)控制,等位基因(R-r)位于X染色体上,说明控制体色的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在遗传过程中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纯合的黑身雌果蝇与纯合的灰身雄果蝇杂交,F1全为灰身,子二代中雌、雄果蝇灰身:黑身=3:1,其中雌果蝇没有深黑身,雄果蝇黑身:深黑身=1:1,说明子一代雄果蝇的基因型是BbXRY,雌果蝇的基因型是BbXRXr,基因R、r中使黑身果蝇的体色加深的是基因r。因此,亲本雄果蝇的基因型是BBXrY,雌果蝇的基因型是bbXRXR。‎ ‎【详解】‎ 现有的雌雄果蝇:‎ 亲本:BBXrY、bbXRXR;子一代: BbXRY、BbXRXr;子二代:BBXRXR、BBXRXr、BBXRY、BBXrY、BbXRXR、BbXRXr、BbXRY、BbXrY、bbXRXR、bbXRXr、bbXRY、bbXrY。其中能一次交配雌雄同时具有三种表现型的杂交组合有以下三种:bbXRXr与BbXrY;bbXrY与BbXRXr;BbXRY 和BbXRXr。因此B正确,A、C、D错误。‎ ‎26.D ‎【解析】‎ ‎【分析】‎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有两种方式: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白化病、豌豆的粒形;②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如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囊性纤维病。‎ 分析题图:基因型为aaXBX-、aaXBY表现为蓝色,其余为白色。‎ ‎【详解】‎ A、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B、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说明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由分析可知,开蓝花个体的基因型有aaXBY、aaXBXB、aaXBXb,B正确;AAXBXB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XbY的个体杂交得到F1,F1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F1雌雄个体杂交得到 F2,理论上开蓝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XBY、aaXBXB、aaXBXb,所占比例为1/4×1/4+1/4×1/4+1/4×1/4=3/16,故子二代白色:蓝色=13:3,C正确;F2中开蓝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XBY、aaXBXB、aaXBXb,其中雌性植株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是的1/2,D错误。‎ ‎【点睛】‎ 关键:根据图解的性状控制过程确定蓝花和白花的基因型。‎ ‎27.D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对遗传规律的考查。由实验一杂交的结果F1全为结黑色和F2结黑色种子植株:结黄色种子植株=3:1可判断种子颜色性状中黄色对黑色为隐性。由实验二的F1自交所得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产黑色种子植株:产黄色种子植株=3:13(9:3:3:1的变式),可判断F1黄色种子植株的基因型为AaRr。子代黑色种子植株基因型为A_rr,黄色种子植株基因型为A_R_、aaR_、aarr,可判断当R基因存在时,抑制A基因的表达。由此可以确定,乙和丙的基因型可能是AARR和aarr之一;又由于甲(A_rr)与乙杂交,子二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说明乙的基因型只能是aarr,则丙的基因型为AARR,甲的基因型为AArr。据此分析回答选项 ‎【详解】‎ 两对基因控制同一性状,A正确;甲的基因型为AArr,乙的基因型是aarr,丙的基因型为AARR,甲、乙、丙都是纯合子,B正确;实验二中丙的基因型为AARR,正确;实验二的F2中结黄色种子植株的基因型有7种,D错误;因此选D。‎ ‎【点睛】‎ 自由组合定律异常分离比的分析 两对等位基因的纯合子杂交产生的F1自交,依据自由组合定律分析,通常情况下子代出现四种表现型,其比例为9∶3∶3∶1,但在自然状态下产生的比例不是9∶3∶3∶1,但仍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序号 条件 自交后代比例 测交后代比例 ‎①‎ 存在一种显性基因时表现为同一性状,其余正常表现 ‎9∶6∶1‎ ‎1∶2∶1‎ ‎②‎ 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表现为一种性状,否则表现为另一种性状 ‎9∶7‎ ‎1∶3‎ ‎③‎ 隐性基因成对存在时表现为双隐性状,其余正常表现 ‎9∶3∶4‎ ‎1∶1∶2‎ ‎④‎ 只要存在显性基因就表现为同一性状,其余正常表现 ‎15∶1‎ ‎3∶1‎ ‎⑤‎ 显性基因在基因型中的个数影响性状表现 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1∶4∶6∶4∶1‎ AaBb∶(Aabb、aaBb)∶aabb=1∶2∶1‎ ‎28.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详解】‎ ‎1928年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但没有证明这种转化因子是DNA,也没有证明“转化因子”不是蛋白质,A错误;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中,发现培养R型菌的培养基中加入S型菌的DNA后,培养基中会出现S型菌菌落,B错误;1944年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发现了肺炎双球菌可以在小鼠体外发生转化的“转化因子”是DNA,C正确;死亡的R型菌不能转化为活的S型菌,D错误。‎ ‎【点睛】‎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通过体外转化实验进一步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9.D ‎【解析】由于-RNA和+RNA的碱基序列是互补的,故过程①所需的嘌呤数和过程③‎ 所需的嘧啶数相同,A正确;-RNA和+RNA之间可以相互合成,故二者均有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B正确;过程②需要是合成蛋白质的过程,需要tRNA、原料及场所都由宿主细胞提供,C正确;由图示可得,只有+RNA可与核糖体结合作为翻译的模板,故答案D错误。‎ ‎30.A ‎【解析】由图可知①和⑦表示转录,②和⑥表示翻译,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而图中的血红蛋白的形成只发生在红细胞中,酪氨酸酶在皮肤和眼睛等细胞中表达,A正确。基因1和基因2的遗传不一定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因为不明确这两个基因是否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B错误。生物体中一个基因可以参与多种性状的控制,C错误。⑦→⑥→⑤过程说明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D错误。‎ 点睛:在一个个体中除了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所有个体都含有该个体的全部基因,但这些基因在细胞中不是全部都表达的,有的基因只在特定的细胞中表达,即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基因控制生物体的性状有直接和间接两种途径,且基因和性状之间并不都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1. 79 核糖体 D 靶蛋白 多种酶 ATP提供能量 细胞呼吸 线粒体 1422‎ ‎【解析】试题分析:由图示可知:靶蛋白与Ub在相关酶的催化下结合后,形成Ub-靶蛋白,进而被蛋白酶体水解为氨基酸,过程中需要ATP供能。‎ ‎(1)Ub具有的肽键数=氨基酸总数-肽链数=80-1=79个;Ub是氨基酸经脱水缩合作用合成的多肽链,合成场所是在核糖体;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结构特点是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故D项符合。‎ ‎(2)①过程说明Ub的作用是识别靶蛋白并与之结合;据图分析可知,完成①、②过程需要的主要条件是多种酶和ATP提供能量。‎ ‎(3)图中所利用的ATP是由细胞呼吸作用提供的;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 ‎(4)该多肽链在形成过程中,相对分子质量减少量=脱去水的相对分子质量=(80-1)×18=1422。‎ 考点: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点睛: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数、肽链数、肽键数和失去水分子数的关系:‎ ‎①肽键数=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肽链数。‎ ‎②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数目×氨基酸平均相对分子质量-脱去水分子数×18。‎ ‎32.氧气 18O2 右 由叶绿体基质移向叶绿体类囊体薄膜移动 ef abcd 增加 ‎ ‎19 ‎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甲图中,a、c、f是二氧化碳,b、d、e是氧气; 乙图中表示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A点光照强度为0,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P点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该点对应的光照强度是光的补偿点,AP段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PD段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 ‎【详解】‎ ‎(1)在图甲中,b表示叶绿体产生的氧气扩散到线粒体中,O2在线粒体内膜与[H]结合生成水并释放大量能量,故b可代表O2。‎ ‎(2)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产生的氧气来自于水,所以d是18O2。‎ ‎(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适当提高棚内的温度,可以提高蔬菜的产量,此时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差进一步加大,O2净产量的最大值增大,则D点应该上移,乙图中的光饱和点N应该向右移动。‎ ‎(4)在图乙P点所处的状态时细胞进行光合作用, ADP在叶绿体基质的暗反应阶段C3的还原过程中形成,在类囊体膜上被消耗,此时叶绿体内ADP由叶绿体基质移向叶绿体类囊体薄膜移动。A点光照强度为0 ,细胞只进行呼吸作用,线粒体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可以发生图甲中的e、f过程;D点时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光合作用释放的O2用于线粒体中细胞呼吸和释放到外界环境,光合作用的原料CO2来源于线粒体的细胞呼吸及外界环境;故D点时发生的过程有a、b、c、d。‎ ‎(5)①光照条件下,温度25℃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总量=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3.7+2.3=6,温度30℃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总量=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3.5+3=6.5>6,故温度由25℃升高为30℃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总量增加。‎ ‎②假设细胞呼吸昼夜不变,植物在30℃时,一昼夜中给植物光照14h,则细胞呼吸释放的CO2量为3×24=72 mg,总光合作用消耗CO2量为(3.5+3)×14=91 mg,所以一昼夜净吸收CO2的量=总光合作用消耗CO2量-细胞呼吸释放的CO2量=91-72=19 mg。‎ ‎【点睛】‎ 解题时要读懂图,理解实际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指标及其相应关系,注意图文转换。‎ ‎33.2 aabb 3 8/9 伴X隐性遗传 aaXBY Ⅱ-8 17/24‎ ‎【解析】试题分析:分析表格实验:甲(灰鼠)×乙(白鼠)→F1全为灰鼠→F2中灰鼠:黑鼠:白鼠=9:3:4,是“9:3:3:1”的变式,说明这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且A和B同时存在时表现为灰色,只有B时表现为黑色,其余均表现为白色,则F1的基因型为AaBb,甲的基因型为AABB,乙的基因型为aabb。根据题意和系谱图分析可知:3号和4号患甲病,出生正常的女儿9号,故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1号和2号都不患乙病,生患乙病的儿子7号,又因为乙病为伴性遗传病,故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Ⅰ.(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小鼠乙的基因型为aabb。‎ ‎(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F1的基因型为AaBb,F2代情况为灰鼠(1AABB、2AABb、2AaBB、4AaBb):黑鼠(1aaBB、2aaBb):白鼠(1AAbb、2Aabb、1aabb)=9:3:4,其中白鼠共有3种基因型;灰鼠中杂合子占8/9。‎ Ⅱ.(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乙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 ‎(2)Ⅱ-6号是不患病的男子,基因型为aaXBY,Ⅲ-13号患乙病,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所以Ⅲ-13号的致病基因来自于Ⅱ-8号。‎ ‎(3)Ⅲ-10号患甲病,有不患甲病的弟弟,Ⅲ-10号关于甲病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3AA、2/3Aa;Ⅱ-7号患乙病,Ⅰ-1号关于乙病的基因型为XBXb,Ⅱ-4号关于乙病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2XBXB、1/2XBXb,Ⅲ-10号关于乙病的基因型及概率为3/4XBXB、1/4XBXb;Ⅲ-13号不患甲病,患乙病,其基因型为aaXbY。因此,Ⅲ-10和Ⅲ-13结婚,生育的孩子患甲病的概率是1-2/3×1/2=2/3,患乙病的概率是1/4×1/2=1/8。所以他们的后代中不患病的概率是(1-2/3)×(1-1/8)=7/24。‎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遗传图谱的分析,通过亲子代之间的表现型关系以及题干信息,判断两种病的遗传方式,写出相关个体的基因型,计算后代表现性概率。‎ ‎34.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8 不正确 当发生b→B的显性突变时,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也开白花 红花:粉红花:白花=3:6:55 基因与基因的产物 ‎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知,红花的基因型是A-bb,粉花的基因型是A-Bb,白花的基因型是aa—活A-BB。纯合的红花植株AAbb和一株白花植株(aaBB)杂交产生的大量种子(F1) AaBb(应该全部是粉色)用射线处理后萌发,F1植株中有一株白花,该白花植株可能是丢了含A的染色体,或缺失了A基因,或发生了基因突变→aaBb或AaBB。‎ ‎【详解】‎ ‎(1)AAbb与aaBB杂交的后代应该全部是粉色,出现白色的原因可能是基因突变或缺失或染色体数目减少所致。‎ ‎①若丢失了A所在的染色体,该植株含有的染色体数目为13条,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四分体数目只有6个,故若观察到7个四分体,则可以否定假说一。‎ ‎②用4种不同颜色的荧光可以对A、a和B、b基因进行标记,若该白花植株发生了染色体片段的缺失,即缺失A所在的片段,则小孢子母细胞只有6个荧光点。若出现8个荧光点,则可以否定假说二。‎ ‎(2)若已确定种子萌发时某个基因发生了突变,‎ ‎①F1种子可能发生了A→a 的隐性突变,基因型为aaBb或发生了b→B的显性突变即AaBB,均会表现出白花。故不一定是发生了A→a 的隐性突变。‎ ‎②F1种子中另一对基因dd突变为Dd(突变基因与A、B 基因不在同一条染色体上),突变基因的产物可以抑制A 基因的功能,但对a、E、b 无影响。则该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Dd,后代中红花植株A-bbdd的比例是:3/4×1/4×1/4=3/64;粉化植株A-Bbdd的比例是:3/4×2/4×1/4=6/64,白花的比例是:1-3/64-6/64=55/64。故后代中红花:粉花:白花=3:6:55。‎ ‎(3)生物体的性状是由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以及基因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点睛】‎ 易错点:F1种子无论发生A→a的隐性突变,基因型为aaBb或b→B的显性突变即AaBB,均会表现出白花。‎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