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平谷区五中2019-2020学年高一3月月考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平谷区五中2019-2020学年高一3月月考生物试题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第一次月考 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 ‎1.一般情况下,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 )‎ A. 蛋白质 B. 水 C. 淀粉 D. 糖原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水是构成细胞的重要无机化合物,一般来说,水在细胞的各种化学成分中含量最多,生物体的含水量随着生物种类的不同有所差别,一般为60%到90%,水生生物的含水量大于陆生生物,生物体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期,含水量也不同,幼儿身体的含水量远远高于成年人身体的含水量,植物幼嫩部分比老熟部分含水量更多。‎ ‎【详解】A、蛋白质是细胞内含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与题意不符,A错误;‎ B、水是活细胞内含量最多的化合物,B正确; ‎ C、淀粉是植物细胞内的存储能量的有机物,不是细胞内含量最多的化合物,C错误; ‎ D、糖原是动物细胞内特有的多糖,不是活细胞内含量最多的化合物,D错误。‎ 故选B。‎ ‎2.β-淀粉样蛋白在脑部细胞间隙的沉积是阿尔茨海默病的主要诱因,关于该蛋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以氨基酸为基本单位 B. 具有肽键结构 C. 高温不会影响其功能 D. 由核糖体合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其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 ‎2、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而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的过程。‎ ‎【详解】‎ 根据分析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形成长链,肽链在盘曲折叠形成有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其合成场所在核糖体,高温使蛋白质变性,即空间结构改变,所以ABD正确,C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蛋白质的基本知识,熟记教材知识,区分蛋白质的“变性”和“盐析”。‎ ‎3.DNA完全水解后,得到的化学物质是 A. 氨基酸、葡萄糖、含氮碱基 B. 氨基酸、核苷酸、葡萄糖 C. 脱氧核糖、含氮碱基、磷酸 D. 核糖、含氮碱基、磷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核酸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它们的组成单位依次是四种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和四种核糖核苷酸(核糖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详解】DNA初级水解的产物是脱氧核苷酸,完全水解的产物是磷酸、脱氧核糖和含氮碱基。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核酸相关知识,比较基础,只要考生识记核酸的种类及化学组成即可正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4.下列与人们饮食观念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脂质会使人发胖,不要摄入 B. 谷物不含糖类,糖尿病患者可放心食用 C. 食物中含有基因,这些DNA片段可被消化分解 D. 肉类中的蛋白质经油炸、烧烤后,更益于健康 ‎【答案】C ‎【解析】‎ ‎【详解】脂质对人体有重要作用,应适量摄入,A项错误;谷物的主要成分是多糖淀粉,B项错误;食物中含有基因,这些DNA片段可被消化分解,C项正确;肉类中的蛋白质经油炸、烧烤后,可能产生有害于人类健康的物质,D项错误。‎ ‎5.透析袋通常是由半透膜制成的袋状容器。现将3%的淀粉溶液装入透析袋,再放于清水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30 min后,会发现 A. 透析袋胀大 B. 试管内液体浓度减小 C. 透析袋缩小 D. 试管内液体浓度增大 ‎【答案】A ‎【解析】‎ ‎【分析】‎ 水分子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其动力是浓度差,且总是由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运输。渗透发生的原理是:(1)具有半透膜;(2)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详解】根据分析透析袋是由半透膜制成的袋状容器,并且在半透膜的两侧有浓度差,所以水分子从低浓度流向高浓度,所以水会进入透析袋内,导致袋内水分增多,透析袋胀大,而淀粉不会从袋内出来,所以试管内依然是清水,浓度不变。‎ 故选A。‎ ‎【点睛】本题需要分析清楚该装置是一个渗透装置,再结合渗透作用的条件判断水分子的流动方向。‎ ‎6. 下列有关细胞膜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细胞膜具有全透性 B. 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C. 细胞膜具有识别功能 D. 细胞膜的两侧结构不对称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及细胞膜的功能,要求考生明确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知道细胞膜中糖蛋白的分布和功能,明确包括细胞膜在内的各种生物膜两侧结构都具有不对称性。‎ ‎【详解】A.细胞膜是生物膜的一种,包括细胞膜在内的各种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的,A错误;‎ B.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B正确;‎ C.细胞膜表面含有糖蛋白,具有识别的功能,C正确;‎ D.细胞膜的两侧结构不对称,如蛋白质分子的分布就具有不对称性,D正确。‎ 故选A。‎ ‎7.下列有关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都含有多种酶 B. 都具有双层膜结构 C. 都能产生ATP D. 都存在于所有真核细胞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 阅读题干可知,该题的知识点是线粒体、叶绿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比较,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详解】线粒体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多种酶,叶绿体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多种酶,A正确;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具有双膜结构的细胞器,B正确;线粒体中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能合成ATP,叶绿体的光反应阶段能合成ATP,因此线粒体和叶绿体都能产生ATP,C正确;叶绿体只存在于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真核细胞中,如动物细胞无叶绿体,植物根尖细胞也不具有叶绿体,有的真核细胞也不具有线粒体,如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D错误。‎ ‎【点睛】熟悉线粒体和叶绿体两种细胞器的分布、结构组成和物质组成是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 ‎8.组成染色体和染色质的主要物质是( )‎ A. 蛋白质和DNA B. DNA和RNA C. 蛋白质和RNA D. DNA和脂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 染色质是DNA和蛋白质紧密结合成的,是极细的丝状物,细胞分裂时,细胞核解体,染色质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成为光学显微镜下清晰可见的圆柱状或杆状的,染色体。细胞分裂结束时,染色体解旋重新成为细丝状的染色质,被包围在新形成的细胞核里,因此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样的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详解】由分析可知,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样的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染色体主要由蛋白质和DNA组成,A正确。‎ 故选A。‎ ‎9.结合细胞呼吸原理分析,下列日常生活中的做法不合理的是 A. 采用快速短跑进行有氧运动 B. 定期地给花盆中的土壤松土 C. 真空包装食品以延长保质期 D. 包扎伤口选用透气的创可贴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本题只需结合细胞呼吸原理的相关知识即可依次判断。‎ ‎【详解】A、快速短跑时肌肉细胞进行无氧运动,所以提倡慢跑等健康运动有利于抑制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过多的乳酸,A 错误;‎ C、定期地给花盆中的土壤松土能增加土壤中氧气的量,增强根细胞的有氧呼吸,释放能量,促进对无机盐的吸收,B 正确;‎ C、真空包装可隔绝空气,使袋内缺乏氧气,可以降低细胞的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分解,且抑制微生物的繁殖, C 正确;‎ D、用透气的消毒纱布包扎伤口构成有氧环境,从而抑制厌氧型细菌的繁殖,D 正确。 故选A ‎ ‎10. 下列细胞中,具有细胞周期的是 A. 精细胞 B. 干细胞 C. 洋葱表皮细胞 D. 口腔上皮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分裂完成题考查细胞增殖,考查对细胞周期概念地理解。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细胞分裂完成到下一次细胞分裂完成,所经历的时间称为一个细胞周期。‎ ‎【详解】精细胞、洋葱表皮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均是高度分化的细胞,已失去分裂能力,不再进行分裂,不再具有细胞周期,干细胞可连续分裂,具有细胞周期,选B。‎ ‎11.通常,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区别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是( )‎ A. 核膜、核仁消失 B. 形成纺锤体 C. 中心粒周围发出星射线 D. 着丝点(粒)分裂 ‎【答案】C ‎【解析】‎ ‎【分析】‎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区别:‎ 前期形成纺锤体的方式不同,动物细胞是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而植物细胞是细胞两极发出的纺锤丝形成的纺锤体。‎ 末期产生子细胞的方式不同,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有中间向内凹陷最后缢裂成两个子细胞,植物细胞是在赤道板的部位形成细胞板并由中央向四周扩展形成细胞壁,进而形成了两个子细胞。‎ ‎【详解】A、核膜、核仁消失是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共有的特征,与题意不符,A错误; ‎ B、纺锤体形成是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都有的特征,与题意不符,B错误;‎ C、动物细胞有中心粒,有丝分裂前期在中心粒的周围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植物细胞纺锤体的形成是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的,这是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区别点,C正确;‎ D、着丝点(粒)分裂也是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后期共有的特征,与题意不符,D错误。‎ 故选C。‎ ‎12.下列关于细胞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分化使各种细胞的遗传物质产生差异 B.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是正常的生命现象 C. 细胞分化仅发生于胚胎发育阶段 D. 所有体细胞都不断地进行细胞分裂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 ‎2.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详解】‎ 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其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并没有发生遗传物质的改变,A错误;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都是正常的生命活动,是生物界的正常现象,B正确; 细胞分化在胚胎期达到高峰,在整个生命历程都有细胞分化过程,C错误; 大多数体细胞已经高度分化,失去了分裂能力,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识记癌细胞和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识记细胞凋亡的概念,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3.细胞的全能性是指 A. 细胞具有各项生理功能 B. 已分化的细胞能恢复到分化前的状态 C. 已分化的细胞全部能再进一步分化 D. 细胞仍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是:细胞含有该生物全部的遗传物质。‎ ‎【详解】A、由于细胞分化,每种细胞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A错误;‎ B、已经分化的细胞一般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直到死亡,具有持久性,B错误;‎ C、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进一步分化,C错误;‎ D、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能,D正确;‎ 故选D。‎ ‎14.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是 A. 荚膜多糖 B. 蛋白质 C. R型细菌的DNA D. S型细菌的DNA ‎【答案】D ‎【解析】‎ ‎【分析】‎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的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 S型细菌的荚膜不能将R细菌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A错误;S型细菌的蛋白质不能将R细菌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B错误;R型细菌的DNA不能将R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C错误;S型菌的DNA分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和体外转化实验的设计思路、具体过程、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明确S型菌的DNA分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再作出准确的判断。‎ ‎15.一个DNA分子复制完毕后,新形成的DNA子链(  )‎ A. 是DNA母链的片段 B. 与DNA母链之一相同 C. 与DNA母链相同,但U取代T D. 与DNA母链完全不同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由于DNA复制是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所以DNA复制完毕后,得到的DNA子链不可能是DNA母链的片段,A错误;由于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因此复制完毕,新形成的DNA子链与DNA模板链互补,与母链之一相同,B正确;U是尿嘧啶,只存在于RNA分子中,DNA分子中没有,C错误;由于复制是以DNA的双链为模板,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所以新形成的DNA子链与DNA模板链互补,与母链之一相同,D错误。‎ 考点:DNA分子的复制 ‎16.下列元素中,构成有机物基本骨架是()‎ A. 碳 B. 氢 C. 氧 D. 氮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 ‎1、大量元素:这是指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的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例如C、H、O、N、P、S、K、Ca、Mg等。‎ ‎2、微量元素:通常指植物生活所必需,但是需要量却很少的一些元素。例如 Fe、Mn、Zn、Cu、B、Mo等。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虽然很少,可是它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 ‎3、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在组成生物体的大量元素中,C是最基本的元素;无论鲜重还是干重,C、H、O、N含量最多,这四种元素是基本元素;C、H、O、N、P、S六种元素是组成原生质的主要元素。‎ ‎【详解】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都是由许多基本的组成单位连接而成的,这些基本单位称为单体,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 所以,本题答案为A。‎ ‎17. 下列可用于检测蛋白质的试剂及反应呈现的颜色是 A. 苏丹Ⅲ染液;橘黄色 B. 斐林试剂;砖红色 C. 碘液;蓝色 D. 双缩脲试剂;紫色 ‎【答案】D ‎【解析】‎ ‎【详解】‎ 苏丹Ⅲ染液用于检测脂肪;斐林试剂用于检测还原糖;碘液用于检测淀粉;双缩脲试剂用于检测蛋白质,二者混合会出现紫色反应。 故选D。 ‎ ‎18.细菌被归为原核生物的原因是( )‎ A. 细胞体积小 B. 单细胞 C. 没有核膜 D. 没有DNA ‎【答案】C ‎【解析】‎ ‎【分析】‎ 真原核细胞的区别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大小 较小 较大 本质区别 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真正的细胞核 细胞壁 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植物:纤维素和果胶;真菌:几丁质;动物细胞无细胞壁 细胞核 有拟核,无核膜、核仁,DNA不与蛋白质结合 有核膜和核仁,DNA与蛋白质结合成染色体 细胞质 仅有核糖体,无其他细胞器 有核糖体线粒体等复杂的细胞器 遗传物质 DNA 举例 蓝藻、细菌等 真菌,动、植物 科学家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两大类。‎ ‎【详解】由分析可知,细菌被归为原核生物的原因是因为没有核膜,即C正确。‎ 故选C。‎ ‎19.下列对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所有的酶都是蛋白质 B. 催化生化反应前后酶的性质发生改变 C. 高温使酶分子的空间结构破坏而失去活性 D. 酶与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基本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的有机物,其中大多数为蛋白质,少数为RNA;酶是生物催化剂,不参与化学反应,只是起催化作用;酶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酶需要适宜的条件,高温或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而失去活性。‎ ‎【详解】A、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A错误; B、酶是生物催化剂,不参与化学反应,只是起催化作用,所以反应前后不发生改变,B错误; C、高温会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而失去活性,C正确; D、酶具有高效性,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的催化效率更高,D错误。 故选C。‎ ‎20.一分子ATP中,含有的高能磷酸键和磷酸基团的数目分别是( )‎ A. 1和3 B. 2和‎3 ‎C. 2和2 D. 4和6‎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点是ATP的结构,属于基本知识识记水平的考查,简单题。‎ ‎【详解】ATP是三磷酸腺苷,三个磷酸基团、磷酸基团之间通过两个磷酸键连接,选B。‎ ‎21.北方秋季,银杏、黄栌等树种的叶片由绿变黄或变红,一时间层林尽染,分外妖娆。低温造成上述植物叶肉细胞中含量下降最显著的色素是()‎ A. 叶黄素 B. 花青素 C. 叶绿素 D. 胡萝卜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树叶的绿色来自叶绿素。树叶中除含有大量的叶绿素外,还含有叶黄素、花青素等其它色素及糖分等营养成份。进入秋季天气渐凉,气温下降,叶绿素的合成受到阻碍,树叶中的叶绿素减少,叶黄素、胡萝卜素、花青素就会表现出来。‎ ‎【详解】树叶的绿色来自叶绿素。树叶中除含有大量的叶绿素外,还含有叶黄素、花青素等其它色素及糖分等营养成份。进入秋季天气渐凉,气温下降,叶绿素的合成受到阻碍,树叶中的叶绿素减少,叶黄素、胡萝卜素、花青素就会表现出来。花青素表现出来就是非常鲜艳的红色,叶黄素表现出来的就是黄色,所以秋天树叶的色彩有红色和黄色深浅不一,非常绚丽。‎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分析出各种色素的颜色即在冬天发生的变化即可解答。‎ ‎22.细胞内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过程( )‎ A. 不产生CO2 B. 必须在有O2条件下进行 C. 在线粒体内进行 D. 反应速度不受温度影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A、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为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不产生CO2,A正确;‎ B、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完全相同,都是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和还原氢,并释放少量能量,不需要氧气的参与,B错误;‎ C、细胞内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过程发生于细胞质基质,C错误;‎ D、细胞内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过程需要酶的催化,因此反应速率受温度、pH等影响,D错误。‎ 故选A。‎ ‎23.纸层析法可分离光合色素,以下分离装置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A. B. C. D. ‎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注意: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到层析液,需用橡皮塞塞住试管口。‎ ‎【详解】层析液是由2份丙酮和1份苯混合而成,具有一定的毒性,但它容易挥发,因此用橡皮塞塞紧瓶口,A错误;滤液细线触到层析液,则色素溶解在层析液中,滤纸条上得不到色素带,B错误;有滤液细线的一端朝下,并没有触到层析液,则滤纸条上分离出四条色素带,C正确;滤液细线触到层析液,则色素溶解在层析液中,实验失败,D错误。‎ ‎【点睛】抓住分离色素的原理是判断本题的关键。‎ ‎24.用‎14C标记CO2,可用于研究光合作用中( )‎ A. 光反应的条件 B. 暗反应(碳反应)的条件 C. 能量的转换过程 D. 由CO2合成糖的过程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参与暗反应阶段,首先,一分子的二氧化碳和一分子的五碳化合物合成两分子的三碳化合物,三碳化合物在酶的催化下和ATP与[H]的协助下,一部分逐渐生成五碳化合物,另一部分生成糖类等有机物.用‎14C标记CO2可以探究光合作用中C的流动途径。‎ ‎【详解】A.光反应必须需要光照、酶和色素参与,但不需要二氧化碳,A错误;‎ B.暗反应有光或无光均可进行,但需要能量、酶、ATP,二氧化碳只是原料,B错误;‎ C.光反应中光能变为ATP活跃的化学能,暗反应中ATP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化合物中稳定的化学能,与二氧化碳无关,C错误;‎ D.二氧化碳中C首先固定在三碳化合物中,之后转移到糖类等有机物中,可以用‎14C标记CO2‎ 可以探究光合作用中CO2合成糖的过程,D正确。‎ 故选D。‎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25.测定植物净光合作用速率的有效的方法是测定 A. 植物体吸收二氧化碳的量 B. 植物体内叶绿体的含量 C. 植物体内葡萄糖的氧化分解量 D. 植物体内水的消耗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强度是指植物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糖类的数量,光合作用强度可以通过测定一定时间内原料消耗或产物生成的数量来定量地表示。总光合作用速率=净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 ‎【详解】植物体吸收二氧化碳的量可以表示植物的净光合速率,A正确;植物体内叶绿体的含量不易测定,B错误;植物体内葡萄糖的氧化分解量可以表示呼吸作用强度,而不是光合作用强度,C错误;植物光合作用既消耗水又产生水,因此,植物体内水的消耗量不能表示净光合作用速率,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总光合作用速率与净光合作用速率的区别,以及表示方法,再根据题意作答。‎ ‎26. 在封闭的温室内栽种农作物,下列不能提高作物产量的措施是 ( )‎ A. 降低室内CO2浓度 B. 保持合理的昼夜温差 C. 增加光照强度 D. 适当延长光照时间 ‎【答案】A ‎【解析】‎ ‎【分析】‎ 在提高大棚作物产量的过程中,可以增大昼夜温差,降低夜间有机物的消耗;或白天的时候适当增加光照强度、延长光照时间、增加室内CO2浓度等均有助提高光合作用速率,可以提高产量。‎ ‎【详解】‎ 提高作物产量的措施有延长光照时间,提高光合作用面积、增加光照强度、增大CO2‎ 的浓度、合理保持昼夜温差、适当提供充足的无机盐供应等等,A正确。 故选A。‎ ‎27.若双链DNA分子一条链A∶T∶C∶G = 1∶2∶3∶4,则另一条链相应的碱基比是(  )‎ A. 1∶2∶3∶4 B. 4∶3∶2∶‎1 ‎C. 2∶1∶4∶3 D. 1∶1∶1∶1‎ ‎【答案】C ‎【解析】‎ ‎【分析】‎ DNA分子中两条链碱基之间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碱基对,其中A与T配对,G与C配对,即在整个DNA分子中,A=T、G=C。‎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双链DNA分子,A与T配对,G与C配对,且已知DNA分子一条单链上的A∶T∶C∶G=1∶2∶3∶4,则另一条链上的T:A:G:C=1∶2∶3∶4,因此另一条链上的A∶T∶C∶G的比值是2∶1∶4∶3,故选C。‎ ‎28.下列结构或物质的层次关系正确的是(  )‎ A. 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 B. 染色体→DNA→脱氧核苷酸→基因 C. 染色体→脱氧核苷酸→DNA→基因 D. 基因→染色体→脱氧核苷酸→DNA ‎【答案】A ‎【解析】‎ ‎【分析】‎ 染色体主要由蛋白质和DNA组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脱氧核糖核苷酸是D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也是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 ‎【详解】染色体主要由蛋白质和DNA组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因此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为脱氧核苷酸,所以它们的关系由大到小依次是:染色体→DNA→基因→脱氧核苷酸,A正确。‎ ‎29. 以DNA的一条链“…﹣A﹣T﹣C﹣…”为模板,经复制后的子链是( )‎ A. …﹣T﹣A﹣G﹣…‎ B. …﹣U﹣A﹣G﹣…‎ C …﹣T﹣A﹣C﹣…‎ D. …﹣T﹣U﹣G﹣…‎ ‎【答案】A ‎【解析】‎ ‎【分析】‎ DNA复制是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 DNA复制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DNA复制过程:边解旋边复制;DNA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 ‎【详解】在DNA复制过程中,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以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在酶和能量的作用下,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子代DNA分子.由于模板链为…﹣A﹣T﹣C﹣…,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与T配对,C与G配对,所以经复制后的子链是…﹣T﹣A﹣G﹣….‎ 故选A.‎ ‎30.a个被放射性元素标记了双链DNA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细菌破裂释放出b个子噬菌体,其中具有放射性的噬菌体的比例为( )‎ A. a/b B. a/(2b) C. ‎2a/b D. 2/b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吸附→注入(只有噬菌体的DNA注入细菌,其蛋白质外壳留着细菌外)→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2、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详解】噬菌体侵染细菌时,把其DNA注入细菌内,利用细菌提供的脱氧核苷酸,进行DNA的半保留复制,所以a个被放射性元素标记了双链DNA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细菌破裂释放出b个子噬菌体中,具有放射性的噬菌体为‎2a个,具有放射性的噬菌体占子噬菌体的比例为‎2a/b,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31.研究者用荧光染料对细胞膜上某些分子进行处理,并使膜发出荧光。再用高强度激光照射细胞膜的某区域,使其瞬间被“漂白”,即荧光消失。随后,该漂白区域荧光逐渐恢复,如图1。检测该区域荧光强度随时间的变化,绘制得到荧光漂白恢复曲线,如图2。‎ 请回答问题:‎ ‎(1)细胞膜以_____________为基本支架,此外还含有糖类和蛋白质等成分,实验中通常对膜蛋白进行荧光标记。‎ ‎(2)细胞膜上被漂白区域的荧光强度得以恢复,推测其可能的原因有:①被漂白物质的荧光会_____________;②被漂白区域内外分子相互运动的结果。‎ ‎(3)研究发现如果用特定方法去除细胞膜中的胆固醇,膜结构上蛋白质分子停泊的“平台”拆解,漂白区域荧光恢复的时间缩短,说明胆固醇对膜中分子运动具有_____________作用,该结果支持推测_____________(填“①”或“②”)。‎ ‎(4)最终恢复的荧光强度比初始强度低,可能是荧光强度会自主下降或某些分子_____________。‎ ‎【答案】 (1). 磷脂双分子层 (2). 自行恢复 (3). 限制 (4). ② (5). 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解析】‎ ‎【分析】‎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不是静止的。磷脂双分子层是轻油般的流体,具有流动性。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人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分子也是可以运动的。‎ ‎【详解】由分析可知 ‎(1)蛋白质和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此外还含少量多糖;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其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实验中通常对膜蛋白进行荧光标记。‎ ‎(2)细胞膜上被漂白区域的荧光强度得以恢复,由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推测其可能的原因有①被漂白物质的荧光会自行恢复或②被漂白区域内外分子相互运动的结果。‎ ‎(3) 由于去除胆固醇后,漂白区域荧光恢复的时间会缩短,所以说明细胞膜中的胆固醇对膜中分子的运动具有一定的限制作用;如果荧光自行恢复时间无变化,则说明与胆固醇无关,同时也说明荧光的恢复是漂白区域内外分子相互运动的结果,由以上分析可知,该结果支持推测②。‎ ‎(4)最终恢复的荧光强度比初始强度低,可能原因是荧光强度会自主下降或经过激光照射后某些分子的流动性降低所致,即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点睛】熟知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够通过图示分析荧光恢复的原因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2.下图为叶绿体中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请回答问题:‎ ‎(1)光合作用中吸收光能的色素位于结构[1]____________上。‎ ‎(2)图中Ⅱ是光合作用的__________阶段。‎ ‎(3)Ⅰ阶段为Ⅱ阶段提供了[2]___________和[3]__________。‎ ‎(4)光反应的产物中,不参与碳反应(暗反应)的物质是_________。‎ ‎【答案】 (1). 类囊体薄膜 (2). 暗反应 (3). ATP (4). [H](NADPH) (5). 氧气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的具体的过程: ①光反应阶段:场所是类囊体薄膜 a.水的光解:2H2O4[H]+O2 b.ATP的生成:ADP+PiATP ②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a.CO2的固定:CO2 +C5 ‎2C3 b.三碳化合物的还原:‎2C3 (CH2O)+C5+H2O 题图分析:1表示类囊体薄膜;2表示ATP;3表示[H];Ⅰ表示光反应阶段,Ⅱ表示暗反应阶段。‎ ‎【详解】由分析可知:‎ ‎(1)光合作用中吸收光能的色素位于结构叶绿体的类囊体结构的薄膜上,即图中的1。‎ ‎(2)Ⅰ表示光反应阶段,进行的 场所是类囊体薄膜;图中Ⅱ是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 ‎(3)Ⅰ阶段为Ⅱ阶段提供了ATP和[H],即图中的2和3,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ADP和Pi。‎ ‎(4)光反应的产物有氧气、ATP和[H],其中不参与碳反应(暗反应)的物质是氧气。‎ ‎【点睛】熟知光合作用的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够把握光反应与暗反应之间的联系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33.为了研究ATP合成过程中能量转换机制,科学家利用提纯的大豆磷脂、某种细菌膜蛋白(Ⅰ)和牛细胞中的ATP合成酶(Ⅱ)构建ATP体外合成体系,如图所示。‎ 请回答问题:‎ ‎(1)科学家利用人工体系模拟了在________(细胞器)膜上合成ATP的能量转换过程。‎ ‎(2)科学家利用人工体系进行了相关实验,如下表。‎ 组别 人工体系 H+通过Ⅰ的转运 H+通过Ⅱ 的转运 ATP 大豆磷脂构成的囊泡 Ⅰ Ⅱ ‎1‎ ‎+‎ ‎+‎ ‎+‎ 有 有 产生 ‎2‎ ‎+‎ ‎-‎ ‎+‎ 无 无 不产生 ‎3‎ ‎+‎ ‎+‎ ‎-‎ 有 无 不产生 注:“+”、“-”分别表示人工体系中组分的“有”、“无”。‎ ‎①比较第1组和第2组的结果可知,Ⅰ可以转运H+进入囊泡。进一步研究发现,第1组囊泡内pH比囊泡外低1.8,说明囊泡内的H+浓度_____________囊泡外。‎ ‎②当第1组人工体系加入丙酮后,不再产生ATP,其原因可能是丙酮破坏了囊泡膜,导致囊泡内的H+ ______________。‎ ‎③比较第1组和第3组的结果可知,伴随_______________的过程,ADP和Pi合成ATP。、‎ ‎(3)上述实验表明,人工体系产生ATP的能量转换过程是光能→ _____________→ATP中的化学能。‎ ‎【答案】 (1). 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和线粒体的内膜 (2). 高于 (3). 渗漏 (4). H+通过Ⅱ向囊泡外顺浓度转运 (5). H+电化学势能 ‎【解析】‎ ‎【分析】‎ 有氧呼吸的过程: 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 反应式:‎1C6H12O6(葡萄糖)‎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 2ATP) 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 反应式:‎2C3H4O3(丙酮酸)+6H2O20[H]+6CO2+少量能量( 2ATP) 第三阶段:在线粒体的内膜上,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 反应式:24[H]+6O212H2O+大量能量(34ATP)‎ 图示分析:H+进入囊泡通过膜蛋白(Ⅰ),需要光,说明该囊泡模拟的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 H+通过II出囊泡,形成ATP,说明模拟的是线粒体的内膜。‎ ‎【详解】(1)根据图形分析可知该图模拟的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和线粒体的内膜上合成ATP的能量转换过程。‎ ‎(2)①比较第1组和第2组的结果可知,Ⅰ可以转运H+进入囊泡。进一步研究发现,第1‎ 组囊泡内pH比囊泡外低1.8,说明囊泡内的H+浓度高,即囊泡内的H+浓度高于囊泡外。‎ ‎②当第1组人工体系加入丙酮后,不再产生ATP,可能是丙酮破坏了囊泡膜,导致囊泡内的H+渗漏,失去了H+浓度差,无法合成ATP。‎ ‎③比较第1组和第3组的结果可知,伴随H+通过Ⅱ向囊泡外顺浓度转运的过程,ADP和Pi合成ATP。‎ ‎(3)比较第1组和第2组实验可知在没有H+通过Ⅰ的转运过程存在的情况下,即使ATP合成酶(Ⅱ)存在,也没有ATP生成,再联系③的推理可知,人工体系产生ATP的能量转换过程是光能→H+电化学势能→ATP中的化学能。‎ ‎【点睛】熟知细胞内产生ATP的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够结合所需知识对题中的图示和表格中的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和综合来解答本题是更重要的环节。‎ ‎34.中山杉树干挺直,树形美观,耐淹性极强,为研究其耐淹性机理,科研人员将中山杉幼苗进行水淹处理,一段时间后测定幼苗细胞中相关酶的活性,淀粉和可溶性糖的含量。请回答问题:‎ ‎(1)中山杉细胞存在如图所示的代谢途径,酶a和酶b存在的部位是__________。‎ ‎(2)据图分析,水淹一段时间后酶a和酶b活性增加,说明根和叶的无氧呼吸速率增强,中山杉无氧呼吸生成的最主要代谢产物为__________。‎ ‎(3)科研人员检测中山杉细胞中淀粉和可溶性糖的含量、结果如下表。‎ ‎(注:总糖量=淀粉+可溶性糖)‎ 组别 处理 总糖量相对值 根系中糖类物质含量(mg/g)‎ 根系 叶片 淀粉 可溶性 对照 不做处理,正常生长 ‎65.4‎ ‎41.1‎ ‎65.1‎ ‎1.8‎ 水淹 植株幼苗浸于水中 ‎95.7‎ ‎68.7‎ ‎92.8‎ ‎3.7‎ 据表分析,水淹时根系总糖量________,水淹期间中山杉的根、叶间糖的转运方向为__________。糖类是主要的__________,因此根系积累淀粉和可溶性糖可帮助中山杉在退水后快速恢复生长。‎ ‎【答案】 (1). 细胞质基质 (2). 酒精和CO2 (3). 增高 (4). 由叶转运向根 (5). 能源物质 ‎【解析】‎ ‎【分析】‎ 细胞无氧呼吸整个过程都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相同:C6H12O6→2丙酮酸(C3H4O3)+4[H]+少量能量 第二阶段丙酮酸转化为酒精或者乳酸的过程中并不产生能量 ‎2丙酮酸(C3H4O3)+4[H]→‎2C3H6O3(乳酸)‎ ‎2丙酮酸(C3H4O3)+4[H]→‎2C2H5OH(酒精)+2CO2‎ 总反应式 C6H12O6→‎2C3H6O3(乳酸)+少量能量 C6H12O6→‎2C2H5OH(酒精)+2CO2+少量能量 ‎【详解】(1)图所示的是无氧呼吸代谢途径,无氧呼吸整个过程都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酶a和酶b产于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存在于细胞质基质中。‎ ‎(2)据图分析,水淹一段时间后酶a和酶b活性增加,说明根和叶的无氧呼吸速率增强,中山杉无氧呼吸进行的是酒精发酵,故生成的最主要代谢产物为酒精和二氧化碳。‎ ‎(3‎ ‎)通过表中数据分析可得,水淹时根系总糖量增高,水淹期间中山杉的根、叶间糖的转运方向为由叶转运向根。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因此根系积累淀粉和可溶性糖可帮助中山杉在退水后快速恢复生长。‎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无氧呼吸,糖类等相关知识,考生通过通过分析题中给出的图示和表格数据作答。‎ ‎35.下图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洋葱(体细胞中含16条染色体)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图像。请回答问题:‎ ‎(1)制作洋葱根尖临时装片时,需要经过解离、漂洗、______和制片等步骤。‎ ‎(2)视野中绝大多数细胞处在______期,该时期细胞完成______,同时细胞有适度生长。‎ ‎(3)图中______ (填“甲”、“乙”或“丙”)细胞染色体的数目为32条,此时染色体数与DNA数的比例为______。‎ ‎【答案】 (1). 染色 (2). 分裂间 (3). 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4). 甲 (5). 1:1‎ ‎【解析】‎ ‎【分析】‎ 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解离(解离液由盐酸和酒精组成,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来)、漂洗(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染色(用龙胆紫、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制片(该过程中压片是为了将根尖细胞压成薄层,使之不相互重叠影响观察)和观察(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 题图分析:图中甲表示有丝分裂末期;乙表示间期;丙表示有丝分裂中期。‎ ‎【详解】由分析可知:‎ ‎(1)制作洋葱根尖临时装片时,需要经过解离、漂洗、染色和制片等步骤。‎ ‎(2)在一个细胞周期中,由于间期所占的时间为细胞周期的90%~95%,故视野中绝大多数细胞处在间期,在间期时从表面上看细胞好像处于静止状态,只是细胞体积有适度生长实际上细胞内完成着复杂的变化,即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3)图中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由于经过了着丝点的分裂,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故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为32条,此时染色体数与DNA数的比例为1:1。‎ ‎【点睛】熟知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数目的变化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观察原理和步骤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36.下面的图中DNA分子有a和d两条链,将图甲中某一片段放大后如图乙所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基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片段。‎ ‎(2)图乙中,1是____________2是_____________,DNA分子的基本骨架由__________________交替连接而成;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________连接成碱基对,并且遵循____________原则.‎ ‎(3)从图甲可看出DNA复制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A和B均是DNA分子复制过程中所需要的酶,其中B能将单个的_______(原料)连接成子链,则A是________酶,B是____________酶。‎ ‎【答案】 (1). 具有遗传效应的DNA (2). 胞嘧啶 (3). 腺嘌呤 (4). 磷酸和脱氧核糖 (5). 氢键 (6). 碱基互补配对 (7). 半保留复制 (8). 脱氧核苷酸 (9). 解旋酶 (10). DNA聚合酶 ‎【解析】‎ ‎【分析】‎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 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 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A(腺嘌呤)一定与T(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一定与C(胞嘧啶)配对。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题图分析,图甲为DNA分子的复制过程,A为解旋酶;B为DNA聚合酶,a、d为解开的两条母链;b、c为新合成的子链;乙图为DNA的平面结构的部分图示,其中1~10依次为胞嘧啶、腺嘌呤、鸟嘌呤、胸腺嘧啶、脱氧核糖、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碱基对、氢键、一条脱氧核苷酸链的片段。‎ ‎【详解】(1)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DNA发挥遗传功能的基本单位。‎ ‎(2)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图乙中,1是胞嘧啶,2是腺嘌呤,DNA分子中的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排列形成DNA分子的骨架;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碱基之间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3)分析题图甲可以知道, DNA复制的方式是半保留复制,A和B均是DNA分子复制过程中所需要的酶,A酶的作用是使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解开,因此是解旋酶;B酶的作用是催化形成DNA子链进而进行DNA分子的复制,是DNA聚合酶,其中B(DNA聚合酶)能将单个的脱氧核苷酸连接成子链,进而形成两个DNA分子。‎ ‎【点睛】熟知DNA的结构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DNA半保留复制的过程及其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