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天津市四合庄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文)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天津市四合庄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文)试题 解析版

天津市四合庄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生物(文)试卷 一、单选题 ‎1. 下图为遗传学中的中心法则图解,图中①、②、③分别表示的过程是 ( )‎ A. 复制、转录、翻译 B. 转录、复制、翻译 C. 转录、翻译、复制 D. 翻译、复制、转录 ‎【答案】A ‎【解析】DNA复制以DNA双链为模板,产生新的DNA分子,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DNA转录以DNA单链为模板,产生mRNA,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翻译以mRNA为模板,产生蛋白质,在核糖体中进行,所以①为复制,②为转录,③为翻译,答案为A。‎ ‎2. 下图中表示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是( )‎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图细胞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B图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C图细胞中含有1个染色体组,D图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 考点:染色体组的概念 ‎【名师点睛】染色体组的判断方法:‎ ‎(1)根据细胞中染色体形态判断:①细胞内同一形态的染色体有几条,则含有几个染色体组;②细胞中有几种形态的染色体,一个染色体组内就有几条染色体.‎ ‎3. 下面关于基因、蛋白质和性状三者之间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与性状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B. 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体的所有性状 C. 蛋白质的结构可以直接影响生物性状 D. 生物体的性状完全由基因控制 ‎【答案】C ‎【解析】基因与性状之间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A错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体的部分性状,B错误;蛋白质的结构可以直接影响性状,例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例子就是血红蛋白直接影响的性状,C正确;生物体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同时也受环境的影响,D错误。‎ ‎【考点定位】基因、蛋白质和性状三者之间的关系 ‎4. 下列有关表现型与基因型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B. 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 C. 在同样的环境中,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 D. 在同样的环境中,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如AA和Aa,A正确;基因型相同,但受到环境的影响,表现型不一定相同,B正确;在同样的环境中,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C错误;在同样的环境中,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 ‎5. .人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A. 下丘脑 B. 大脑皮层 C. 垂体 D. 甲状腺 ‎【答案】A ‎【解析】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A正确;大脑皮层是高级中枢,B错误;垂体可以释放促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等,C错误;甲状腺可以分泌甲状腺激素,D错误。‎ ‎6. 人类有很多染色体变异可引起疾病,猫叫综合征是属于哪类变异(  )‎ A. 染色体片段的缺失 B. 染色体片段的增加 C. 染色体片段位置颠倒 D. 染色体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 ‎【答案】A ‎【解析】猫叫综合征是人类的一条5号常染色体短臂缺失导致的,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故选A。‎ ‎7. ‎ 同一株水毛茛,裸露在空气中的叶和浸在水中的叶,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形态。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基因重组 B. 环境差异 C. 基因突变 D. 染色体变异 ‎【答案】B ‎【解析】同一株水毛茛,裸露在空气中的叶和浸在水中的叶,由于两种叶来自于同一个受精卵,所以两种叶片细胞中的基因型是相同的,但是由于环境不同,所以两种叶片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形态,故选B。‎ ‎8. 人类的先天性聋哑症、三倍体无子西瓜、黄圆豌豆×绿皱豌豆→绿圆豌豆,这些可遗传变异的来源依次是 A. 环境改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 B. 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 C. 基因突变、环境改变、基因重组 D. 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 ‎【答案】D ‎【解析】人类的先天性聋哑症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是由基因突变产生的;三倍体无子西瓜是多倍体育种产生的,其原理是染色体数目的变异;黄圆豌豆×绿皱豌豆→绿圆豌豆,属于杂交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故选D。‎ ‎9. 以下几种生物性状的产生,来源于同一种可遗传变异类型的是: ‎ ‎①果蝇的白眼 ‎ ‎②豌豆的黄色皱粒、绿色圆粒 ‎ ‎③八倍体小黑麦的出现 ‎④人类的色盲 ‎ ‎⑤玉米的高茎皱叶 ‎⑥人类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A. ①③④ B. ④⑤⑥ C. ①②⑥ D. ②⑤‎ ‎【答案】D ‎【解析】①④⑥的变异类型是基因突变,②⑤的变异类型是基因重组,③的变异类型是染色体变异。‎ ‎10. 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依据的主要遗传学原理分别是 A. 基因重组、基因突变 B.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 C. 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D. 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 ‎【答案】A ‎【解析】‎ 杂交育种遵循的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可以将不同亲本的优良性状集中到同一个子代身上;基因突变是诱变育种所依据的主要遗传学原理,其可以提高基因突变频率,加快育种进程,故选A。‎ ‎11. 下为生物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和方式,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过程①一般发生在动物细胞质中 B. 过程②普遍存在于植物细胞中 C. 过程③只能发生在部分病毒体内 D. 过程④一般发生在细胞核中 ‎【答案】D ‎【解析】据图分析,过程①表示转录,一般发生在动物细胞核中,A错误;过程②表示逆转录,只有被逆转录病毒侵染的细胞才可能发生,B错误;过程③表示翻译,几乎所有细胞都可以发生,C错误;过程④表示DNA的复制,一般发生在细胞核中,D正确。‎ ‎12. 已知某物种的一条染色体上依次排列着ABCDE五个基因,下面列出的若干种变化中,下面选项中未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是() ‎ 已知染色体状况:‎ A. B. ‎ C. D. ‎ ‎【答案】D ‎【解析】据图分析,图中染色体缺少了D、E基因所在的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A错误;图中染色体多了F基因所在的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增添,B错误;图中染色体缺少了D基因所在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C错误;图中染色体上E基因变成了e基因,没有发生染色体结构的变异,D正确。‎ ‎13. 有关生物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之间的差异主要源于基因重组 B. 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C. 染色体结构变异大多对生物有害,对生物进化没有意义 D. 可遗传的变异可以发生在分子水平或染色体水平 ‎【答案】C ‎【解析】‎ 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之间的差异主要源于基因重组,A正确;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B正确;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都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错误;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可以发生在分子水平或染色体水平,D正确。‎ ‎14. 下列有关基因突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自然条件下的突变率很低 B. 基因突变对生物自身都是有害的 C. 基因突变能够产生新的基因 D. 基因突变是广泛存在的 ‎【答案】B ‎【解析】基因突变大多数是有害的,少数是有利的。‎ ‎15. 如图①表示两条非同源染色体,则①→②的变化在遗传学上称为(  ) ‎ A. 易位 B. 缺失 C. 倒位 D. 重复 ‎【答案】A ‎【解析】染色体结构的变异类型包括染色体缺失某一片段、重复、易位和倒位.图中①→②的变化是非同源染色体间部分片段交叉互换,所以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中的易位 ‎【考点定位】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 ‎16. 用辐射诱导家蚕常染色上的卵色基因易位到W染色体上,这种育种方式属于( )‎ A. 诱变育种 B. 单倍体育种 C. 多倍体育种 D. 杂交育种 ‎【答案】A ‎【解析】辐射可诱导基因发生突变,所以用辐射诱导家蚕常染色上的卵色基因易位到W染色体上,这种育种方式属于诱变育种,A正确,B、C、D均错误。‎ ‎17. 如图中,F表示某生物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图中能表示该生物的一个染色体组的是( ) ‎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根据细胞内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则含有几个染色体组,说明F图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而细胞中有几种形态的染色体,一个染色体组内就有几条染色体,说明F细胞每个染色体组含有4条染色体。图A细胞中只有3条染色体,图B细胞中含有5条染色体,而F图细胞中每个染色体组含有4条染色体,AB错误;图F中8条染色体,每一组同源染色体中含有两条染色体,即两个染色体组,说明4条染色体,形态不同的为一个染色体组,C正确;与图F相比,多了1条染色体,属于染色体数目的变异,D错误。‎ ‎18. 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B. 反射弧至少由两个神经元组成 C. 神经递质以主动运输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 D. 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答案】C ‎【解析】神经系统调节机体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A正确;反射弧一般由三个神经元细胞组成,但对于一些特殊的反射弧(膝跳反射)却是由两个神经元细胞组成的,B正确;神经递质利用细胞膜的流动性,经胞吐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C错误;神经纤维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D正确。‎ ‎19.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  )‎ A.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B. 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C. 自然选择 D.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答案】D ‎【解析】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错误;生殖隔离是导致新物种的产生的标志,B错误;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正确。‎ ‎20. 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以下关于A液、B液和C液三者之间联系表达正确的一项是(  )‎ A. B. ‎ C. D. ‎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液是血浆,B液是淋巴,C液是组织液,组织液和血浆之间是双向的交换关系,组织液中的液体只能单向的渗透进入淋巴,淋巴内的液体只能回流到血浆,所以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1. 下列各项生物进化观点中,不是达尔文提出的是(  )‎ A.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 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C. 有利变异可通过遗传与自然选择逐步积累 D.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包括:过度繁殖(基础),生存斗争(动力),遗传变异(内因),适者生存(结果);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对于自然选择学说的缺陷之一: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水平,BCD正确;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现代生物进化理念的内容,D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2. 要将基因型为AaBB的生物,培育出以下基因型的生物:①AaBBC;②AaBb;③AAaaBBBB;④aB.则对应的育种方法依次是()‎ A. 杂交育种、花药离体培养、转基因技术、多倍体育种 B. 转基因技术、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花药离体培养 C. 花药离体培养、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转基因技术 D. 多倍体育种、花药离体培养、诱变育种、转基因技术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分析,将基因型为AaBB的生物,培育出基因型为①AaBBC的生物,对比二者可知,材料中无C基因和其等位基因,需要通过基因工程转入C基因,因此采用的育种方法应是基因工程育种(转基因技术);将基因型为AaBB的生物,培育出基因型为②AaBb的生物,对比二者可知,材料中只有B基因没有b基因,因此需要通过基因突变产生B的等位基因b,因此采用诱变育种的方法;将基因型为AaBB的生物,培育出基因型为③AAaaBBBB的生物,对比二者可知,目的生物的基因在原生物的基础上加倍,需要用秋水仙素处理使染色体加倍或两个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因此采用的育种方法是多倍体育种或细胞融合技术;将基因型为AaBB的生物,培育出基因型为④aB的生物,对比二者可知,目的生物的基因在原生物的基础上减半,属于单倍体,应采用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常见的几种育种方法及其遵循的原理,进而根据题干实验结果推测应该选择的育种方法。‎ ‎23. 在一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为AA个体占总数的18%,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总数4%,则基因A和基因a的频率为(  )‎ A. 18% 82% B. 36% 64% C. 57% 43% D. 92% 8%‎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分析,AA=18%, aa=4%,则Aa=1-18%-4%=78%,因此A的基因频率=18%+78%×1/2=57%,a的基因频率=4%+78%×1/2=43%,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种群的基因型频率计算种群的基因频率的公式的记忆: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显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隐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 ‎24. 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 A. 神经—体液调节 B. 神经调节 C. 体液调节 D.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答案】D ‎【解析】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现代观点是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故选D。‎ ‎25.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  )‎ A. 出现了地理隔离 B. 出现了生殖隔离 C. 出现了新的性状 D. 产生了新的基因 ‎【答案】B ‎【解析】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关键,是物种形成的最后阶段,是物种间的真正界限,因此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故选B。‎ ‎26. 已知小麦的高杆对矮杆为显性、抗病对不抗病为显性,分别由D/d和T/t控制,这两对等位基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现利用下图两种育种方法来获得抗倒伏抗病的植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②③④表示的基因组成分别为Dt、DDTT、ddTT B. 图中F2中从上到下含所列基因型的个体所占比例为3:9:3:1‎ C. 图中F3内抗倒伏抗病的植株中,纯合子占2/5‎ D. 图中⑥代表的含义是连续多代自交 ‎【答案】C ‎【解析】根据②染色体加倍后的基因型为DDtt,可推知②的基因型是Dt,①的基因型为dT,则④基因型为ddTT,③是DT染色体加倍形成的,其基因型为DDTT,A项正确;F1的基因型为DdTt,其自交后代从上到下所列表现型的个体所占比例为3:9:3:1,B项正确;F2中ddT_有两种基因型1/3ddTT、2/3ddTt,前者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均为1/3ddTT,后者自交后代基因型为2/3×1/4ddTT=1/6ddTT、2/3×1/2ddTt=1/3ddTt、2/3×1/4ddtt=1/6ddtt,前两种表现为抗倒伏抗病植株,所以图中F3内抗倒伏抗病(ddT_)的植株中,纯合子占(1/3+1/6)÷(1/3+1/6+1/3)=3/5,C项错误;F3连续自交可提高纯合子的比例,降低杂合子的比例,因此⑥代表的含义是连续多代自交,D项正确。‎ ‎【考点定位】单倍体育种和杂交育种 ‎【名师点睛】本题以图形为信息载体,考查学生对单倍体育种和杂交育种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对这两种育种方法进行辨析、比较,牢记相应分育种方法的原理、优缺点、过程等内容。‎ ‎27. 下列成分或结构,属于内环境的是 A.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B. 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C. 线粒体、CO2和水 D. 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答案】A ‎【解析】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又叫内环境,A正确;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线粒体是细胞内的细胞器,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递质小泡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 ‎28. 下图为人体某反射弧结构示意图,其中表示传出神经的是( )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C ‎【解析】人体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据图分析,①表示传入神经,A错误;②表示神经中枢,B错误;③表示传出神经,C正确;④表示效应器,D错误。‎ ‎29. 当内环境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 A. 细胞代谢紊乱 B. 酶促反应速率加快 C. 体温升高 D. 血糖浓度降低 ‎【答案】A ‎【解析】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因此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必然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A正确;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可能会导致酶促反应速率减慢,但不会引起酶促反应速率加快,B错误;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不一定会引起体温升高,C错误;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不一定会引血糖浓度降低,D错误。‎ ‎30. 稳态的生理意义是(  )‎ A. 使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B. 使体液的PH保持相对稳定 C. 使内环境的渗透压处于相对平衡 D. 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故选:D.‎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31. 食物中过多的酸性物质被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后,血浆的PH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A. 与血浆中的强碱中和 B. 很快排出体内 C. H2CO3/NaHCO3等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 D. 形成Na2CO3排出体外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人体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能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如机体剧烈运动产生大量的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而且又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对血液的pH值影响不大.血液中增多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使增强呼吸活动,增加通气量,从而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当碳酸钠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这样,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据此答题.‎ 解:血浆的pH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血浆是一种缓冲溶液,血液中存在数对具有抗酸和抗碱的缓冲物质,称为缓冲对,如H2CO3 /NaHCO3等.‎ 故选:C.‎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32. 下列哪项属于拉马克的进化观点 (    )‎ A. 过度繁殖 B. 自然选择 C. 生存斗争 D. 用进废退 ‎【答案】D ‎【解析】过度繁殖是达尔文的观点,A错误;自然选择是达尔文的观点,B错误;生存斗争是达尔文的观点,C错误;用进废退是拉马克的观点,D正确。‎ ‎33. 人类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血友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一个其父患血友病的白化病女性与一个其母是白化病的正常男性婚配,他们的子女中同时患两种病的概率是 ( )‎ A. 1/8 B. 1/3 C. 1/4 D. 1/2‎ ‎【答案】A ‎【解析】假设白化病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血友病由一对等位基因H、h控制,则患白化病的女性的基因型为aaXHX-,其父亲是血友病患者,所以该女性的基因型为aaXHXh,正常男性的基因型为A_XHY,其母亲是白化病,所以男性的基因型为AaXHY。只考虑白化病,子女中患白化病的概率为1/2,只考虑血友病,子女中患病的概率为1/4,所以同时患两种病的几率为1/2×1/4=1/8,故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几种常见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特点,能够根据亲本的表现型判断该对夫妇的基因型,计算后代某一种病的发病率,最后利用乘法定律计算两病兼患的概率。‎ ‎34. 静息电位时,神经纤维膜内外的离子分布特点是 A. 内正外负 B. 内负外负 C. 内负外正 D. 内正外正 ‎【答案】C ‎ ‎ ‎35. 神经纤维受刺激时,下列哪项能表示受刺激部位(箭头处)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变化(   )‎ A. B. ‎ C. D. ‎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 内流,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形成动作电位.‎ 故选:B.‎ ‎36. 如图刺激箭头处,发生电位变化的部位是( ) ‎ A. a、b、c、d B. a、c、d、e C. b、c、d、e D. b、c、e、a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所以在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b、c处都能检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又兴奋能向下一个神经元传递,所以d、c处也都能检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但兴奋不能向上一个神经元传递,所以a处不能检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因此,能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的位置是b、c、d、e,故选C。‎ ‎37. 如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a、d分别表示两个神经元的局部。下列与此相关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 在a中可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B. ③内的神经递质只能经④释放再作用于⑥‎ C. 兴奋由b传至c的过程中,①处膜外电流方向是b→c D. 经④释放的神经递质必然引起神经元d的兴奋 ‎【答案】B ‎【解析】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A错误;③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只能由④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⑥突触后膜,B正确;在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细胞膜内的方向一致,所以①处膜外电流方向是由c→b,C错误;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因此经④释放的神经递质可能引起神经元d兴奋或抑制,D错误。‎ ‎38. 在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18%,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78%,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4%,基因A和基因a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A. 18%、82% B. 36%、64% C. 57%、43% D. 92%、8%‎ ‎【答案】C ‎【解析】由题意可知,AA=18%,Aa=78%,aa=4%,则A的基因频率=18%+78%×1/2=57%,a的基因频率=4%+78%×1/2=43%,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种群的基因型频率计算种群的基因频率的公式的记忆: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显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隐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 ‎39. 遗传学上的密码子是指(  )‎ A. DNA一条链上相邻的3个碱基 B. 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碱基 C. tRNA上一端的3个碱基 D. rRNA分子上3个相邻的碱基对 ‎【答案】B ‎【解析】密码子在mRNA上,A错误;密码子是指mRNA中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B正确;密码子在mRNA上,tRNA一端的3个相邻的碱基称为反密码子,C错误;rRNA是核糖体的组成成分,而密码子在mRNA上,D错误。‎ ‎40. 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有利于人体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 B. 循环系统对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有重要作用 C. 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就是使血液成分保持不变 D. 当人体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时可能会生病 ‎【答案】C ‎【解析】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有利于人体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A正确;直接参与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四个系统是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排泄系统,B正确;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就是使体内各项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C错误;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人体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时可能会生病,D正确。‎ ‎【考点定位】人体内环境稳态 ‎【名师点睛】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41. 不属于生物多样性内容的是(  )‎ A. 基因多样性 B. 物种多样性 C. 元素多样性 D. 生态系统多样性 ‎【答案】C ‎【解析】生物多样性包含三个方面,分别是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而元素多样性不属于生物多样性,故选C。‎ ‎42. 人的遗传信息、遗传密码、反密码子分别位于(  )‎ A. DNA、RNA、RNA B. RNA、DNA、RNA C. 蛋白质、DNA、RNA D. RNA、RNA、DNA ‎【答案】A ‎【解析】遗传信息是指DNA分子中的碱基排列顺序,因此遗传信息在DNA分子上;遗传密码是指mRNA中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因此遗传密码在mRNA上;反密码子是指tRNA一端的3个碱基,能与密码子互补配对,因此反密码子在tRNA上,故选A。‎ ‎43. 与动物的脑相比,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是(  )‎ A. 运动功能 B. 声音功能 C. 语言功能 D. 感觉功能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与其他动物的脑相比,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故选:C.‎ ‎44.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结构基础是突触,突触的结构包括 A.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B. 突触小体、突触间隙、突触前膜 C. 突触前膜、突触小体、突触小泡 D. 突触前膜、突触小泡、突触后膜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解: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 故选:A.‎ 考点:突触的结构.‎ ‎45. 如果某人的听觉性语言中枢受损,则会发生 A. 听不懂别人谈话 B. 看不懂文字的含义 C. 不能口头表达 D. 不会书写 ‎【答案】A ‎【解析】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受损后听不懂别人谈话,A正确;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患者看不懂文字的含义,B错误;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受损后患者不能说话,C错误;W区为书写中枢,受损后不能书写,D错误。‎ ‎46. 如图表示在人体细胞核中进行的某一生命过程,据图分析,该过程 ‎ A. 共涉及5种核苷酸 B. 共涉及8种碱基 C. 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 D. 涉及碱基互补配对和ATP的消耗 ‎【答案】D ‎【解析】据图分析,原料中含有碱基U,则代表核糖核苷酸,则合成的产物为RNA,而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说明该过程表示转录。转录过程中共涉及碱基有A、T、C、G、U5种,核苷酸有8种,AB错误;转录过程需要解旋酶和RNA聚合酶,C错误;转录过程中,mRNA上的密码子与tRNA上的反密码子之间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且转录需要ATP供能,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模版链的种类和特殊的碱基U判断该遗传学过程的名称,再根据该过程需要的条件、遵循的原则等分析答题。‎ ‎47.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包括 A. 温度 B. 酶的活性 C. 渗透压 D. pH ‎【答案】B ‎【解析】温度、渗透压和酸碱度(pH)是细胞外液(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故A、C、D项不符合题意,B项符合题意。‎ ‎48. “人类基因组计划”通过对人体细胞内的24条染色体中DNA的测序,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图的绘制.所测的24条染色体是体细胞内的(  )‎ A. 24条常染色体 B. 22对常染色体中的各一条和X、Y染色体 C. 24对同源染色体的各一条 D. 随机抽取的24条染色体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人类基因组计划”需要测定人体的染色体是22对常染色体的各一条和1条X染色体、1条Y染色体,共24条染色体。‎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49. 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调查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要在患者家系中进行 B.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不能通过显微镜观察来诊断 C. 单基因遗传病是受一个基因控制的疾病 D. 近亲结婚可使隐性遗传病的发病机会大大增加 ‎【答案】D ‎【解析】调查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要在人群中进行随机抽样调查,A项错误;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呈镰刀型,而健康人的红细胞呈两面略凹的圆饼状,因此能通过显微镜观察来诊断,B项错误;单基因遗传病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C项错误;近亲结婚从共同祖先继承的相同基因的种类增多,可使隐性遗传病的发病机率大大增加,D项正确。‎ ‎【考点定位】人类遗传病 ‎50. 在基因工程中使用限制性内切酶的作用是( )‎ A. 将目的基因从染色体上切割下来 B. 将目的基因与载体结合 C. 识别并切割特定的核苷酸序列 D. 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答案】C ‎【解析】因为识别的是脱氧核苷酸序列所以不是将目的基因从染色体上切割下来,A错误。将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的是DNA连接酶,B错误。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能识别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位点进行切割,C正确。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方法不同,但不能使用限制酶,D错误。‎ 点睛: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时,如果受体细胞是植物细胞,可以利用农杆菌转化法;如果受体细胞是动物受精卵,应利用显微注射法;如果受体细胞是微生物可以用氯化钙处理。‎ ‎51. 正确表示基因操作“四步曲”的是(    )‎ A. 提取目的基因→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与载体结合→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 B. 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提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与载体结合→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C. 提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与载体结合→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 D. 目的基因与载体结合→提取目的基因→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 ‎【答案】C ‎【解析】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步骤主要包括四步:‎ ‎(1)目的基因的获取,即提取目的基因;(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即使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表达,即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是否符合特定性状要求.故选:C.‎ ‎52. 对于下列的说法正确的是: ‎ ‎ ‎ ‎①表示DNA复制过程 ‎②表示DNA转录过程 ‎③共有5种碱基 ‎④共有8种核苷酸 ‎ ‎⑤共有5种核苷酸 ‎ ‎⑥A均表示同一种核苷酸 ‎ ‎⑦共有4个遗传密码 ‎⑧经过翻译可形成二肽 A. ①②③⑦ B. ④⑤⑥⑦ C. ②③④⑧ D. ①③⑤⑧‎ ‎【答案】C ‎【解析】据图分析,一条链是DNA链,一条链是RNA链,因此图示可以表示转录或逆转录过程,但不能表示DNA复制过程,①错误、②正确;图中共有5种碱基,即A、C、G、T和U,③正确;图中共有8种核苷酸(四种脱氧核苷酸和四种核糖核苷酸),④正确;共有8种核苷酸,⑤错误;A表示两种核苷酸,即腺嘌呤脱氧核苷酸和腺嘌呤核糖核苷酸,⑥错误;RNA上有6个碱基,因此共有2个遗传密码,可以决定2个氨基酸,因此经过翻译可形成二肽,⑦错误、⑧正确。综上所述,正确是有②③④⑧,故选C。  ‎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两条链的种类判断其可以表示的遗传学过程,明确同一种碱基代表的核苷酸在两条链中是不同的。‎ ‎53. 下列与人体神经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肌肉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 B. 神经元细胞膜外Na+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C. 神经纤维上的电信号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D. 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会发生ATP的合成和水解 ‎【答案】B ‎【解析】肌肉细胞作为反射弧的效应器,其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A正确;神经元细胞膜外Na+内流是形成动作电位的基础,B错误;神经纤维上的电信号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C正确;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时,神经递质释放需要消耗能量,因此一定会发生 ATP的合成和水解,D正确。‎ ‎54. 下列有关神经传导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突触前膜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 B. 兴奋传导的方式是局部电流,但兴奋传递的方式是神经递质 C.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 D. 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后,就一定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答案】D ‎【解析】在突触前膜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A正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的方式是局部电流,但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的方式是神经递质,B正确;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C正确;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后,可能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D错误。‎ ‎55. 农作物育种上,采用的方法有: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它们的理论依据依次是:‎ ‎①基因突变②基因交换③基因重组④染色体变异 A. ①③④④ B. ①③④② C. ①②③④ D. ①④②③‎ ‎【答案】A ‎【解析】诱变育种的原理是①基因突变;杂交育种的原理是③基因重组,多倍体育种的原理是④染色体变异,单倍体育种的原理是④染色体变异,故选A。‎ 二、不定项选择题 ‎56. ‎ 图甲所示为某种生物的基因表达过程,图乙为中法法则.①→⑤表示生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正常人体神经细胞中,①→⑤过程都存在 B. 图甲可以看出该类生物边转录边翻译 C. 图乙中的②③可表示图甲所示过程 D. 图乙中只有过程②③④涉及碱基配对 ‎【答案】AD ‎【解析】试题分析:图乙中①表示DNA复制,②表示转录,③表示翻译,④表示RNA的复制,⑤表示RNA逆转录,其中在正常人体神经细胞中能发生的是②和③,神经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无分裂能力故无①过程,④⑤过程发生在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内,A项错误;图甲可以看出转录还未结束,mRNA就已和核糖体结合进行翻译,B、C项正确;图乙中①②③④⑤都涉及碱基互补配对,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中心法则及基因的表达过程,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并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57. 人体内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生活所必需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渗透压的稳定遭到破坏,不会引起代谢紊乱 B. pH和温度的稳定,都给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创造了条件 C. 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也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D. 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维持的,体液调节占主导地位 ‎【答案】AD ‎【解析】内环境渗透压、pH 和温度等保持在适宜范围之内,为组织细胞的正常代谢创造了条件,这种稳态遭到破坏后,酶就不能正常发挥催化作用,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A错误;pH和温度的稳定,都给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创造了条件,B正确;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也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C正确;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维持的,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D错误。‎ ‎58. 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必要条件.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 神经递质 B. 呼吸酶 C. 血浆蛋白 D. 载体 ‎【答案】BD ‎【解析】神经递质存在于组织液等,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A错误;呼吸酶位于细胞内,催化细胞呼吸过程,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B正确;血浆蛋白存在于血浆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C错误;载体在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D正确。‎ ‎【点睛】总结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即内环境的成分:‎ 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 ‎ 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 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59. 下图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示意图,关于此图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神经递质是从③处释放的 B. 兴奋传递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④‎ C. 兴奋可以在①和③之间双向传递 D. 由①、②、③构成突触 ‎【答案】BD ‎【解析】据图分析,①是突触前膜,②是突触间隙,③是突触后膜,④是线粒体。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膜释放的,A错误;兴奋传递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线粒体,B正确;兴奋在①和③之间是单向传递的,只能由①传到③,C错误;突触由①突触前膜、②突触间隙、③突触后膜构成,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突触的结构,判断图中各个数字代表的结构的名称,明确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 ‎60. 下列关于单倍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单倍体植株细胞中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②未经受精作用的配子发育成的个体是单倍体 ‎③单倍体是只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 ‎④单倍体细胞中体细胞中只含有一对染色体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BC ‎【解析】①单倍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可能含有多个染色体组,A错误;②未经受精作用的配子发育成的个体是单倍体,B正确;③单倍体是只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C正确;④二倍体的单倍体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而多倍体的单倍体细胞中可能含有多对染色体,D错误。‎ ‎61. 下列哪些项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 A. 基因突变 B. 基因重组 C. 不可遗传的变异 D. 染色体变异 ‎【答案】ABD ‎【解析】突变、基因重组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其中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而不可遗传变异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故选ABD。‎ ‎62. ‎ 下图表示以某种作物中的①和②两个品种分别培育出④⑤⑥三个新品种的过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用①和②培育成⑤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I和Ⅱ分别称为杂交和自交 B. 用③培育出④常用的方法Ⅲ是花药离体培养 C. ③培育出⑥常用的化学物质是生长素 D. 图中培育出⑤所依据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答案】AB ‎【解析】据图分析,Ⅰ表示杂交,Ⅱ表示杂交,A正确;图中Ⅲ是表示花药离体培养,B正确;③培育出⑥常用的化学物质是秋水仙素,C错误;图中培育出⑤所依据的原理是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和基因重组,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的详细过程,能够分析题图,确定图中每一个数字代表的过程或具体的方法。‎ ‎63. 基因重组是指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基因重组是生物多样性的原因之一 B. 基因重组有可能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后期 C. 基因重组可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 D. 基因重组有可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 ‎【答案】ADC ‎【解析】基因重组是生物多样性的原因之一,A正确;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或后期,有丝分裂不可能发生基因重组,B错误;基因重组可以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四分体时期,也可以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CD正确。‎ ‎64. 下列有关生物体内基因、酶与性状的关系,叙述错误的是()‎ A. 绝大多数酶是基因转录的产物 B. 一种性状只能由一种基因控制 C. 基因控制性状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来实现 D. 细胞只要含有某种酶的基因就一定有相应的酶 ‎【答案】ABD ‎【解析】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是翻译的产物,而少数酶的化学本质是RNA,是基因转录的产物,A错误;基因与性状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一对性状可能由多对基因控制,B错误;基因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C正确;基因是选择性表达的,含有某种酶的基因,但是该基因不一定表达,D错误。‎ ‎65. 确定胎儿是否患有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可采取的检测手段有(  )‎ A. B超检查 B. 羊水检查 C. 孕妇血细胞检查和绒毛细胞检查 D. 基因诊断 ‎【答案】ABCD ‎【解析】通过产前诊断可以有效地预防遗传病患儿的产生,产前诊断包括: B超检查、羊水检查、孕妇血细胞检查和绒毛细胞检查、基因诊断等,故选ABCD。‎ ‎66. 下列有关基因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每个基因都是DNA分子上的一个片段 B. DNA分子之上的每一个片段都是基因 C. 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 D.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基因是DNA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故A正确。DNA分子上的每一个片段不一定是基因,故B错误。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和结构的基本单位,故C正确。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67. 下列关于育种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基因工程育种与杂交育种的原理相同 B. 多倍体育种得到的个体都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 C.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是单倍体育种的优点 D. 诱变育种可按照人类的意愿来改造生物的性状 ‎【答案】BD ‎【解析】‎ 基因工程育种与杂交育种的原理都是基因重组,A正确;多倍体育种得到的个体不一定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如三倍体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B错误;单倍体育种的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C正确;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而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D错误。‎ ‎68. 多基因遗传病是人群中发病率较高的遗传病.以下疾病属于多基因遗传病的是(  )‎ A. 哮喘病 B. 21三体综合征 C. 抗维生素D佝偻病 D. 冠心病 ‎【答案】AD ‎【解析】哮喘病属于多基因遗传病,A正确;21三体综合征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B错误;抗维生素D佝偻病属于单基因遗传病,C错误;冠心病属于多基因遗传病,D正确。‎ ‎69. 针对下列五种育种方法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 ‎①古代的选择育种  ②杂交育种 ③诱变育种 ④单倍体育种 ⑤基因工程育种 A. ①②两种育种方法共有的缺点是育种周期长 B. ②③两种育种方法依据的原理都是基因重组 C. ③④两种育种方法均可缩短育种周期 D. ③⑤均可按人的意愿定向地改变生物性状 ‎【答案】BD ‎【解析】①古代的选择育种和②杂交育种,两种育种都要经过逐代选择、淘汰,所以共有的缺点是育种周期长,A正确;②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③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B错误;③诱变育种和④单倍体育种两种育种方法均可缩短育种周期,C正确;③诱变育种具有不定向性,⑤基因工程育种可以定向改变生物的形状,D错误。‎ ‎70. 人体绝大部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通过递质实现的。下列关于突触和兴奋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时发生的 B. 兴奋通过突触时由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 C. 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之间的间隙中充满组织液 D. 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 ‎【答案】AB ‎【解析】兴奋由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因此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不同步发生的,A错误;兴奋通过突触时,由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再转变为电信号,B错误;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之间的间隙为突触间隙,其中充满组织液,C正确;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突触的结构,明确突触处兴奋传递的机理以及发生的电位变化,确定其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