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中学2020届高三(10月)月考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0届高三(10月)月考生物试题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三阶段检测 生物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 ‎1.下列关于细胞内蛋白质和核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核酸和蛋白质的组成元素相同 B. 核酸的合成需要相应蛋白质的参与 C. 蛋白质的分解都需要核酸的直接参与 D. 高温会破坏蛋白质和核酸分子中肽键 ‎【答案】B ‎【解析】‎ ‎【分析】‎ 蛋白质和核酸是细胞内的两种生物大分子有机物,其中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有20种,主要由C、H、O、N元素组成;核酸分DNA和RNA,DNA分子的碱基有A、G、C、T四种,RNA分子的碱基有A、G、C、U四种,由C、H、O、N、P元素组成;DNA的多样性决定了蛋白质的多样性。‎ ‎【详解】核酸的组成元素是C、H、O、N、P,而蛋白质的主要组成元素是C、H、O、N,故核酸和蛋白质的组成元素不完全相同,A错误;核酸包括DNA和RNA,两者的合成都需要相关酶的催化,而这些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B正确;蛋白质的分解需要蛋白酶的参与,而蛋白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因此蛋白质的分解不需要核酸的直接参与,C错误;高温会破坏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但是不会破坏肽键,且核酸分子中不含肽键,D错误。‎ ‎2.下列关于生物大分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M个氨基酸N条肽链构成的蛋白质分子完全水解共需(M-N)个水分子 B. 在小麦细胞中由A、G、T、C四种碱基参与构成的核苷酸最多有7种 C. 细胞中氨基酸种类和数量相同的蛋白质不一定是同一种蛋白质 D. 糖原、脂肪、蛋白质和脱氧核糖都是细胞内的生物大分子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组成细胞的分子,考查对蛋白质、核酸、糖类等生物大分子结构的理解,可在明确糖原、蛋白质、核酸的基本单位和基本单位之间连接方式的基础上判断各选项是否正确。‎ ‎【详解】M个氨基酸N条肽链构成的蛋白质分子共含有(M—N)个肽键,完全水解共需(M-N)个水分子,A项正确;在小麦细胞中A、G、C可参与DNA和RNA组成,T只参与DNA组成,由A、G、T、C四种碱基参与构成的核苷酸最多有7种,B项正确;细胞中氨基酸种类和数量相同的蛋白质,氨基酸排列顺序不一定相同,不一定是同一种蛋白质,C项正确;脂肪和脱氧核糖不属于细胞内的生物大分子,D项错误。‎ ‎【点睛】蛋白质分子多样性的原因 ‎(1)氨基酸 ‎(2)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3.下图为物质运输的概念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胰岛素分泌到细胞外、吞噬细胞吞噬细菌如①②过程,需要载体但不消耗能量 B. 小分子或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是③④过程,④逆浓度梯度运输,需载体、耗能 C. 被动运输是⑤⑥过程,若⑤是自由扩散,水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还可能是⑥‎ D. 解旋酶、mRNA 等物质可通过③过程进出细胞核,该过程具有选择性、耗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图分析可知,①②分别为胞吞和胞吐,③是主动运输,④是被动运输,⑤、⑥分别为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 ‎【详解】A、胰岛素分泌到细胞外、吞噬细胞吞噬细菌分别属于胞吐和胞吞,需要能量,不需要载体,A错误; B、小分子或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跨膜运输,即③④过程,③能逆浓度梯度运输,需载体、耗能,B错误; C ‎、被动运输是⑤⑥过程,若⑤是自由扩散,则⑥是协助扩散,水分子进出细胞通过通道蛋白,则为协助扩散,C正确; D、解旋酶、mRNA等物质可通过核孔进出细胞核,该过程具有选择性、耗能,不需要通过膜结构,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和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4.无色透明的洋葱内表皮非常容易撕取,且只有一层细胞。现提供拌有伊红染料(植物细胞不吸收这种红色染料)的30%蔗糖溶液,制作洋葱内表皮的临时装片,过一段时间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所示结果正确的是(  )‎ A. B. ‎ C. D. ‎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细胞壁与原生质层之间的液体应该是红色,A错误;洋葱内表皮是无色透明的,因此液泡内应是无色的,B错误;由题意知,洋葱内表皮是无色的,伊红染料染料不能被植物细胞吸收,因此液泡和细胞质基质的颜色是无色的,细胞壁与原生质层之间应该是红色的,C正确;液泡膜与细胞膜之间的细胞质基质应该是无色的,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质壁分离的相关知识,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5.从种植于室内普通光照和室外强光光照下的同种植物分别提取叶片的叶绿体色素,用纸层析法分离,结果如图(注颜色浅代表含量相对较少)。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室内植物叶片偏黄 B. 室外植物叶片偏绿 C. 室外植物叶片胡萝卜素含量>叶黄素含量 D. 室内植物叶片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提取叶片的叶绿体色素,用纸层析法分离,滤纸条上从上到下四条色素带分别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 ‎【详解】通过图示可知,室内植物叶绿素较多,叶片偏绿,A错误;通过图示可知,室外植物叶绿素较少,室外植物叶片偏黄,B错误;室外植物叶片胡萝卜素含量<叶黄素含量,C错误;室内植物叶片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D正确。‎ ‎【点睛】学生对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理解不清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结果 ‎6.夏季晴朗的一天,甲、乙两株同种植物在相同条件下CO2吸收速率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植株在A点开始进行光合作用 B. 乙植株在E点有机物积累量最多 C. 曲线B~C段和D~E段下降的原因相同 D. 两曲线B~D段不同的原因可能是甲植株气孔无法关闭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项A点时,既不从外界吸收CO2也不释放CO2表示光合作用速率正好等于呼吸作用速率。在这点之前就已经开始进行光合作用了。B.乙植株在18时刻时有机物积累量最多。C项曲线B~C段下降的原因是光照强烈,为了防止植物体内水分过度散失,气孔关闭,因此外界CO2也不能进入。曲线D~E段下降的原因关照强度减弱,导致了光合作用强度减弱,所以原因不同。D项甲在光照强烈的时刻,光合作用并没有减弱,原因可能是气孔并未关闭,CO2可正常进入细胞。‎ 考点:本题考查了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7.马铃薯块茎储藏不当会出现酸味,这种现象与马铃薯块茎细胞的无氧呼吸有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和葡萄糖 B. 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是由丙酮酸转化而来 C. 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丙酮酸的过程不能生成ATP D. 马铃薯块茎储藏库中氧气浓度的升高会增加酸味的产生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的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大量ATP的过程。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产物是乳酸或酒精和二氧化碳。‎ ‎【详解】马铃薯块茎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无葡萄糖,A错误;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葡萄糖被分解成丙酮酸,丙酮酸在第二阶段转化成乳酸,B正确;马铃薯块茎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丙酮酸属于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会生成少量ATP,C错误;马铃薯块茎储存时,氧气浓度增加会抑制其无氧呼吸,酸味会减少,D错误。‎ ‎8.下列关于ATP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在生命活动旺盛的细胞中,线粒体和ATP的含量都较多 B.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均只有少部分储存在ATP中 C. 细胞内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 D. 一分子ATP水解掉两个磷酸基团后即成为组成RNA的基本单位之一 ‎【答案】A ‎【解析】‎ ‎【分析】‎ ATP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水解时远离A的磷酸键线断裂。作用: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ATP在细胞内含量很少,但在细胞内的转化速度很快,用掉多少马上形成多少。‎ ‎【详解】A、ATP的含量不多,消耗后可迅速转化,A错误; B、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均只有少部分储存在ATP中,B正确; C、胞内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生物界具有统一性,也反映了种类繁多的生物有着共同的起源,C正确; D、ATP的结构简式是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水解掉2个磷酸基团后即成为组成RNA的基本单位,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ATP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9.下面三个装置可用于研究萌发种子的呼吸作用方式及其产物,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甲装置可用于探究呼吸作用是否产生热量 B. 乙装置有色液滴向左移动,说明种子萌发只进行有氧呼吸 C. 丙装置可用于探究萌发种子的呼吸作用是否产生C02‎ D. 三个装置中的种子都必须进行消毒处理,都需要设置对照实验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甲图:该图中有温度计,因此该装置可用于探究呼吸作用是否产生热量。分析乙图:该装置中的NaOH溶液可吸收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则有色液滴移动的距离代表呼吸消耗的氧气。分析丙图:澄清石灰水可检测二氧化碳,因此该装置可用于探究萌发的种子的呼吸作用是否产生CO2。‎ ‎【详解】甲装置中含有温度计,可用于探究呼吸作用是否产生热量,A正确;乙装置中的氢氧化钠用于吸收二氧化碳,如果液滴移动说明进行有氧呼吸,但不能说明种子萌发只进行有氧呼吸,B错误;丙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可检测二氧化碳,因此该装置可用于探究萌发的种子的呼吸作用是否产生CO2,C正确;微生物也会进行呼吸作用,所以三个装置中的种子都必须进行消毒处理,都需要设置对照实验,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呼吸的具体过程及产物,掌握细胞呼吸过程中能量产生情况,能分析实验装置中器材或溶液的作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10.下表中有关科学家获得研究成果所用的研究方法不匹配的是 选项 科学家 研究成果 研究方法 A 施旺和施莱登 细胞学说 调查法 B 摩尔根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实验和假说—演绎法 C 沃森和克里克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物理模型构建法 D 卡尔文 光合作用过程中碳元素转移途径 同位素标记法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A.施莱登和施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借助显微镜观察了大量植物和动物的结构,进而提出了细胞学说,A错误;‎ B.摩尔根通过果蝇红眼和白眼的杂交实验,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B正确;‎ C.沃森和克里克采用物理模型构建法,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C正确;‎ D.卡尔文等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用14C标记C02,供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追踪检测其放射性,最终探明了CO2中碳元素在光合作用中转化为有机物中的碳的转移途径,D正确;‎ 因此,本题答案选A。‎ ‎11.细胞周期检验点(checkpoint)是细胞周期调控的一种机制,在真核细胞中,细胞分裂周期蛋白6(Cdc6)是启动细胞DNA复制的必需蛋白,其主要功能是促进“复制前复合体”形成,进而启动DNA复制。参照图所示的细胞周期,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 A. ①到④过程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 B. “复制前复合体”组装完成的时间点是②‎ C. 所有的细胞都具有细胞周期,但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有差异 D. 有的细胞可能会暂时脱离细胞周期,在特定的环境下会重新进入细胞周期 ‎【答案】D ‎【解析】‎ ‎【分析】‎ 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又分为G1、S、G2期,间期的时间长于分裂期(M)。‎ ‎【详解】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故④到④过程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A错误;根据“细胞分裂周期蛋白6(Cdc6)是启动细胞DNA复制的必需蛋白,其主要功能是促进“复制前复合体”形成,进而启动DNA复制”,说明 “复制前复合体”组装完成的时间是在DNA复制前,即时间点①,B错误;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C错误;分裂完成后的子细胞有的可能会暂时脱离细胞周期,在特定的环境下会重新进入细胞周期,D正确。‎ 故选D。‎ ‎12.下图是某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图。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该病是由一个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B. 7号与8号再生一个男孩患病的几率是1/6‎ C. 11号带有致病基因的概率是2/5 D. 12号带有致病基因的概率是1/2‎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遗传图谱,由1号、2号正常,他们的女儿6号患病,说明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再逐一分析每个选项答题即可。‎ ‎【详解】A、该病为单基因遗传病,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A错误; B、1号、2号正常,他们的女儿6号患病,说明1号、2号都是杂合子Aa,则7号是Aa的概率是,因为3号是aa,所以8号是Aa,则7号与8号再生一个男孩患病的几率是2/3×1/4=1/6,B正确; ‎ C、已知7号是Aa的概率是,8号是Aa,则11号是Aa的概率是,是AA的概率是 ,所以其带有致病基因(Aa)的几率是,C错误; D、据图分析,9号是Aa,都是不知道10号的基因型,所以无法预测12的基因型,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图形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13.下列有关细胞生命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生长,其表面积增大,细胞的物质交换效率下降 B. 衰老细胞内各种酶活性下降,细胞核体积缩小 C. 细胞凋亡受基因控制,有利于多细胞生物个体的生长发育 D. 正常细胞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均会表达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细胞凋亡是指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又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细胞凋亡有利于生物个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而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由于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或死亡,是一种病理性过程。 2、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详解】A、细胞生长,其相对表面积增大,则细胞的物质交换效率降低,A正确; B、衰老细胞内多种酶活性下降,细胞核体积增大,B错误; C、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有利于多细胞生物个体的生长发育,C正确; D、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在正常细胞中均表达,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分化、细胞衰老、细胞凋亡和细胞癌变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化的概念;掌握细胞衰老和个体衰老之间的关系;识记细胞凋亡的意义;识记细胞癌变的原因,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4.下图表示某高等植物体内与“水”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①产生的H20中的H和O分别来自一NH2和一COOH B. ②表示线粒体内膜,②处的[H]全部来自线粒体基质 C. ③上产生的ATP可用于根吸收无机盐离子 D. ③表示叶绿体类囊体薄膜,③处产生的[H]将在叶绿体基质中被消耗 ‎【答案】D ‎【解析】‎ 图中①表示脱水缩合过程,①产生的 H2O 中,H来自-NH2和-COOH,A错误;②表示线粒体内膜,②处的[H]来源于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B错误;③表示叶绿体类囊体膜,光反应产生的 ATP,只用于暗反应,C错误;③表示叶绿体类囊体膜,③处产生的[H]用于叶绿体基质中C3的还原,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要能够根据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判断各阶段表示生理过程,重点识记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各阶段发生的场所。‎ ‎15.下列关于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只有从新生的根尖上取材,才能观察到有丝分裂 B. 解离时间要尽量长,以确保根尖组织细胞充分分离 C. 滴加清水、弄碎根尖以及压片都有利于细胞的分散 D. 临时装片镜检时,视野中最多的是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观察细胞有丝分裂过程:(1)解离:剪取根尖2-3mm,立即放入盛有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氢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的混合液(1:1)的玻璃皿中,在室温下解离3-5min;(2)漂洗:待根尖酥软后,用镊子取出,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约10min;(3)染色:把洋葱根尖放进盛有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的培养皿中,染色3-5min;(4)制片:取一干净载玻片,在中央滴一滴清水,将染色的根尖用镊子取出,放入载玻片的水滴中,并且用镊子尖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再加一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地压载玻片.取下后加上的载玻片,既制成装片;(5)观察: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 ‎【详解】从生长旺盛的部位取材,包括茎尖、形成层、根尖等部分,均可以观察到有丝分裂,A错误;解离时间一般在3-5min,时间过长,细胞过于酥软,不利于漂洗且染色体易被破环,因此解离的时间不宜过长,B错误;在观察有丝分裂的实验中滴加清水,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容易将盖玻片盖上,盖好盖玻片后实验材料会充盈在水环境中,处于比较舒展状态,便于使用显微镜观察其结构,弄碎根尖、压片可使细胞分离开,因此三者都有利于细胞的分散,C正确;由于细胞分裂间期的时间最长,因此临时装片镜检时,视野中最多的是处于有丝分裂间期的细胞,D错误。‎ ‎16.下列关于传统发酵技术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利用乳酸菌制作酸奶过程中,先通气培养,后密封发酵 B. 家庭制作果酒、果醋和腐乳通常都不是纯种发酵 C. 果醋制作过程中发酵液pH逐渐降低,果酒制作过程中情况相反 D. 毛霉主要通过产生脂肪酶、蛋白酶和纤维素酶参与腐乳发酵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制作果酒的酵母菌的代谢类型是异养兼性厌氧型,制作酸奶的乳酸菌属于厌氧菌,只能在无氧条件下繁殖,制作果醋的醋酸菌的代谢类型是异养需养型;腐乳是用豆腐发酵制成,多种微生物参与发酵,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毛霉是一种丝状真菌具发达的白色菌丝。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以蛋白酶为主各种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详解】乳酸菌是一种严格的厌氧菌,有氧气存在时,其发酵会受到抑制,因此利用乳酸菌制作酸奶的过程中,应一致处于密闭状态,否则会导致发酵失败,A错误;家庭制作果酒、果醋与腐乳过程中所用的菌种均来源于自然环境,有多种微生物参与发酵过程,因此均不是纯种发酵,B正确;果醋制作过程中,醋酸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溶液的pH逐渐降低;果酒制作过程中,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与酒精,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碳酸,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溶液的pH逐渐降低,因此果酒、果醋制作过程中溶液的pH都是逐渐降低,C错误;毛霉主要通过产生脂肪酶、蛋白酶参与腐乳发酵,D错误。‎ ‎17.下列关于DNA粗提取与鉴定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用同样方法从等体积兔血和鸡血中提取的DNA量相近 B. DNA析出过程中,搅拌操作要轻柔以防DNA断裂 C. 预冷的乙醇可用来进一步纯化粗提的DNA D. 用二苯胺试剂鉴定DNA需要进行水浴加热 ‎【答案】A ‎【解析】‎ ‎【分析】‎ DNA粗提取选材的标准:DNA含量高,并且材料易得.由于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因此不采用哺乳动物的血液。DNA粗提取和鉴定的原理: 1、DNA的溶解性:DNA和蛋白质等其他成分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DNA在0.14mol/L的氯化钠中溶解度最低);DNA不溶于酒精溶液,但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溶于酒精。2、DNA对酶、高温和洗涤剂的耐受性不同。3、DNA的鉴定:在沸水浴的条件下,DNA遇二苯胺会被染成蓝色。‎ ‎【详解】兔属于哺乳动物,其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及各种细胞器,提取不到DNA,而鸡属于鸟类,其红细胞内含有细胞核与各种细胞器,DNA含量较多,A错误;DNA分子从细胞中被释放出来且除去蛋白后是非常容易断裂的,如果太过剧烈的搅拌,DNA链可能会被破坏,因此轻柔搅拌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较完整的DNA分子,B正确;在冷的95%酒精溶液中DNA的溶解度最低,DNA的沉淀量最大。如果用热的95%酒精会提高DNA的溶解度,不能完全使DNA沉淀,C正确;将析出的DNA溶解在2mol/L的NaCl溶液中,加入二苯胺试剂后需要水浴加热才会呈现蓝色,D正确。‎ ‎18.在单克隆抗体制备中,关于杂交瘤细胞制备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可利用电激等物理方法直接诱导两个细胞的融合 B. 可利用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筛选出杂交瘤细胞 C. 利用了细胞膜的流动性和基因重组等原理 D. 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得到杂交瘤细胞可直接用于生产单克隆抗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是将骨髓瘤细胞与效应B细胞结合,经过选择培养基筛选后得到杂交瘤细胞,经专一抗体检测后培养能够产生特定的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即可获得单克隆抗体的技术。该技术涉及细胞融合技术和动物细胞培养技术。‎ ‎【详解】诱导细胞融合通常有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等,电激和离心是常用的物理融合法,A选项正确;杂交瘤细胞的筛选需要使用特定的筛选培养基,观察细胞染色体数目和形态只能判断细胞是否融合,B选项错误;杂交瘤细胞的制备利用了细胞膜的流动性,但不涉及基因重组,C选项错误;经选择培养基筛选出的杂交瘤细胞还需要进行克隆化培养和专一抗体检测,才能用于生产单克隆抗体,D选项错误。‎ ‎19.用PCR技术将DNA分子中的A1片段进行扩增,设计了引物Ⅰ、Ⅱ,其连接部位如图所示,x为某限制酶识别序列。扩增后得到的绝大部分DNA片段是右图中的 A. B. C. D. ‎ ‎【答案】D ‎【解析】‎ 利用PCR技术将DNA分子中的A1片段进行扩增,当引物与母链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结合后,子链延伸的方向总是从5′端到3′端,据此依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B、C均错误,D正确。‎ ‎20. 下图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形态变化,由图分析可知( )‎ A. 甲→乙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B. 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通常在丙时期 C. 丙→戊的过程中可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D. 戊阶段细胞中染色体数是DNA分子数的两倍 ‎【答案】C ‎【解析】‎ 从图可知,甲到乙是DNA复制,乙到丙是染色质变成染色体,丙到丁是染色体形态数目清楚可辨,丙到戊姐妹染色体单体分离形成染色体向细胞两极移动,所以C选项正确。‎ 二、多项选择题: ‎ ‎21.过氧化物酶能分解H2O2,氧化焦性没食子酸呈橙红色。为探究白菜梗中是否存在过氧化物酶,设计实验如下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管号 ‎1%焦性没食子酸/mL ‎2% H2O2/mL 缓冲液/mL 过氧化物酶溶液/mL 白菜梗提取液/mL 煮沸冷却后的白菜梗提取液/mL ‎1‎ ‎2‎ ‎2‎ ‎2‎ ‎-‎ ‎-‎ ‎-‎ ‎2‎ ‎2‎ ‎2‎ ‎-‎ ‎2‎ ‎-‎ ‎-‎ ‎3‎ ‎2‎ ‎2‎ ‎-‎ ‎-‎ ‎2‎ ‎-‎ ‎4‎ ‎2‎ ‎2‎ ‎-‎ ‎-‎ ‎-‎ ‎2‎ A. 1号管为对照组,其余不都是实验组 B. 实验自变量为添加缓冲液、酶液、提取液及煮沸冷却后的提取液 C. 若3号管显橙红色,无需对照就能证明白菜梗中存在过氧化物酶 D. 若4号管不显橙红色,可进一步确定3号管显红色的原因是酶的作用 ‎【答案】ABD ‎【解析】‎ ‎【分析】‎ 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白菜梗中是否存在过氧化物酶,实验的原理是过氧化物酶能分解H2O2,使氧化焦性没食子酸呈橙红色;实验的自变量是白菜梗提取液,其中1号试管和2号试管是对照组,3号试管和4号试管是实验组。‎ ‎【详解】A、由分析可知,1号试管、2号、4号试管是对照组,3号试管是实验组,A正确; B、实验的自变量为添加缓冲液、酶液、提取液及煮沸冷却后的提取液,B正确; C、实验设置必须遵循对照原则,3号与1、2号对照,3号管、2号管显橙红色,1号不变色,证明白菜梗中存在过氧化物酶,C错误; D、3号试管和4号试管的自变量是温度,若4号管不显橙红色,与3号对照,说明高温使过氧化物酶变性失活,D正确。 故选ABD。‎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分析实验原理、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及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能力,根据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预期实验结果、获取结论的能力。‎ ‎22.如图中甲、乙、丙依次表示果酒、果醋和腐乳三者的制作,①②③④表示相同之处,下列对各相同之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表示两者的主要菌种都是单细胞生物 B. ②表示两者的主要菌种都属于真核生物 C. ③表示两者制作过程的温度相同 D. ④表示三者的主要菌种都能进行有氧呼吸 ‎【答案】ABD ‎【解析】‎ ‎【分析】‎ ‎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 (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 ; ‎ ‎(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 ‎ ‎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 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 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3、参与腐乳制作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 ‎【详解】A、①表示两者的主要菌种是酵母菌和醋酸菌,都是单细胞生物,A正确; B、②表示两者的主要菌种是酵母菌和毛霉,都属于真核生物,B正确; C、③制作果酒、果醋和毛霉所需要适宜温度不同,制作果酒的适宜温度是18~25℃,制作果醋的适宜温度是30~35℃,制作腐乳的适宜温度是15~18℃,C错误; D、④表示两者的主要菌种是醋酸菌和毛霉,都是需氧型生物,因此两者的制作过程都需要氧气,都能进行有氧呼吸,D正确。 故选ABD。‎ ‎【点睛】本题考查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腐乳的制作,要求考生识记参与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的微生物及其代谢类型,掌握果酒、果醋和腐乳制作的原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3.用15N和32P共同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在子代噬菌体中追踪同位素标记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子代噬菌体中只能找到32P B. 在子代噬菌体中DNA中找到32P,蛋白质中找到15N C. 在子代噬菌体中的DNA同时找到两种同位素 D. 在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中两种同位素均不出现 ‎【答案】CD ‎【解析】‎ 依题意可知:噬菌体的DNA分子中含有15N和32P,蛋白质外壳中含有15N。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时,DNA进入到大肠杆菌的细胞中,而蛋白质外壳则留在大肠杆菌细胞外;在噬菌体的DNA的指导下,利用细菌细胞中的物质来合成噬菌体的组成成分。据此,依据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并结合题意可推知:在子代噬菌体的DNA中能同时找到15N和32P两种同位素,在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中两种同位素均不出现。综上分析,A、B错误,C、D正确。‎ ‎【点睛】正确解答此题的前提是:①熟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原理;②解题时一定要看清标记对象是噬菌体还是细菌,若是噬菌体则标记蛋白质的元素在子代不会出现,但标记DNA的元素可在子代中出现;若是细菌则在子代噬菌体中都会出现。‎ ‎24.下图为某红绿色盲家族系谱图,相关基因用XB、Xb表示。人的MN血型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基因型有3种:LMLM(M型)、LNLN(N型)、LMLN(MN型)。已知I-1、I-3为M型,I-2、I-4为N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Ⅱ-3的基因型可能为LMLNXBXB B. Ⅱ-4的血型可能为M型或MN型 C. Ⅱ-2是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的概率为1/2‎ D. Ⅲ-1携带的Xb可能来自于I-3‎ ‎【答案】AC ‎【解析】‎ ‎【分析】‎ 红绿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Y染色体不含有其等位基因;男性的色盲基因来自于母亲,只能遗传给女儿,而女性的色盲基因既可以来自于母亲,也可以来自于父亲,既能遗传给女儿,也能遗传给儿子。在MN血型系统中,M型、N型和MN型的基因型依次为LMLM、LNLN和LMLN。在此基础上结合题意并依据图示呈现的亲子代的表现型推知相应个体的基因型,进而判断各选项的正确与否。‎ ‎【详解】仅研究红绿色盲,依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Ⅱ-1的基因型为Xb Y,由此推知:Ⅰ-1和Ⅰ-2的基因型分别是XBY和XBXb,Ⅱ-2和Ⅱ-3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XBXB∶XBXb=1∶1。仅研究MN血型,Ⅰ-1和Ⅰ-2的基因型分别是LMLM和LNLN,因此Ⅱ-1、Ⅱ-2和Ⅱ-3的基因型均为LMLN。综上分析,Ⅱ-3的基因型为LMLNXBXB或LMLNXBXb,Ⅱ-2是红绿色盲携带者的概率是1/2,A、C正确;Ⅰ-3和Ⅰ-4的基因型分别是LMLM和LNLN,因此Ⅱ-4的基因型为LMLN,表现型为MN型,B错误;Ⅰ-1和Ⅱ-4的基因型均为XBY,因此Ⅲ-1携带的Xb来自于Ⅱ-3,Ⅱ-3携带的Xb来自于Ⅰ-2,即Ⅲ-1携带的Xb可能来自于Ⅰ-2,D错误。故选AC。‎ ‎【点睛】遗传系谱图试题的解题技巧 ‎(1)遗传系谱图的解题思路 ‎ ‎①寻求两个关系:基因的显隐性关系;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②找准两个开始:从子代开始;从隐性个体开始。‎ ‎③学会双向探究:逆向反推(从子代的分离比着手);顺向直推(已知表现型为隐性性状,可直接写出基因型;若表现型为显性性状,则先写出基因型,再看亲子关系)。‎ ‎(2)对于系谱图中遗传病概率的计算。若不知道遗传方式,则首先要以系谱图中“各家庭成员的亲子代的表现型”的为切入点,判断出该病的遗传方式,再结合系谱图写出双亲的基因型,最后求出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若已知遗传方式,则需结合系谱图写出双亲的基因型,最后求出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如果是两种遗传病相结合的类型,可采用“分解组合法”,即从每一种遗传病入手,算出其患病和正常的概率,然后依题意进行组合,从而获得答案。‎ ‎25.根据某基因上游和下游的碱基序列,设计合成了用于该基因PCR的两段引物(单链DNA)。引物与该基因变性DNA(单链DNA)结合为双链DNA的过程称为复性。如图是两引物的Tm(引物熔解温度,即50%的引物与其互补序列形成双链DNA分子时的温度)测定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通常引物1和引物2不能有碱基互补配对关系 B. 两引物分别是子链延伸的起点,并可以反复利用 C. 若两引物的脱氧核苷酸数相同,推测引物2的G—C含量较高 D. 复性所需温度与时间,取决于引物的长度、碱基组成及其浓度等因素 ‎【答案】ACD ‎【解析】‎ ‎【分析】‎ PCR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片段的核酸合成技术。通过这一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大量扩增目的基因。‎ ‎【详解】A、通常引物1和引物2不能有碱基互补配对关系,以免二者结合形成双链,A正确;‎ B、两引物参与构成子链,不能反复利用,B错误;‎ C、若两引物的脱氧核苷酸数相同,引物2的熔解温度较髙,推测其G-C含量较高,C正确;‎ D、复性时需要降温,以利于引物与模板链的结合,复性所需温度与时间,取决于引物的长度、碱基组成及其浓度等因素,D正确。‎ 故选ACD。‎ ‎【点睛】PCR中需要用到2种引物,2种引物之间通常不能进行互补配对,在扩增的过程中需要用到多个引物,具体数目需要根据扩增的次数确定。‎ 三、非选择题 ‎26.科学研究发现,核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在细胞内的运输和空间定位取决于其自身氨基酸序列中是否包含了信号序列以及信号序列的差异,部分机理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过程①在遗传学上叫做_____,一个mRNA上结合有多个核糖体,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途径②③④中蛋白质通过 _______(结构)从粗面内质网运送到高尔基体后,送往溶酶体和成为膜蛋白,还可能成为_______________。‎ ‎(2)在研究免疫球蛋白IgG的合成与分泌过程中发现,若将IgG的mRNA在无细胞系统中,以游离核糖体进行体外合成时产生的蛋白是IgG的前体;若在无细胞系统中加入狗胰细胞的粗面内质网,就能产生IgG成熟蛋白。以上事实说明__________________,成熟的IgG和前体IgG相差20个氨基酸,推测这20个氨基酸组成的序列是__________。‎ ‎(3)线粒体和叶绿体所需的蛋白质部分来自⑥⑦过程,还有一部分是在_________的指导下合成的。 ‎ ‎(4)由图可知,细胞内蛋白质能定向运输送往不同细胞结构的原因是_________。‎ ‎【答案】 (1). 翻译 (2). 少量mRNA短时间内快速合成大量蛋白质 (3). 囊泡 (4). 分泌蛋白 (5). 粗面型内质网能对蛋白质进行加工 (6). 信号序列 (7). 线粒体基因(DNA)和叶绿体基因(DNA)或质基因 (8). 不同的蛋白质具有不同信号序列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①为翻译,②⑤⑥为加工转运,经过该过程形成的为分泌蛋白,经过①③④⑦⑧形成的为胞内蛋白,分布在细胞中。‎ ‎【详解】(1)由图可知,过程①在遗传学上叫做翻译,一个mRNA上结合有多个核糖体,其意义是少量mRNA短时间内快速合成大量蛋白质。途径②⑤⑥中蛋白质通过囊泡从粗面内质网运送到高尔基体后,送往溶酶体和运输到细胞膜,还可能成为分泌蛋白。‎ ‎(2)在研究免疫球蛋白IgG的合成与分泌过程中发现,若将IgG的mRNA在无细胞系统中,以游离核糖体进行体外合成时产生的蛋白是IgG的前体;若在无细胞系统中加入狗胰细胞的粗面内质网,就能产生IgG成熟蛋白。以上事实说明粗面型内质网能对蛋白质进行加,成熟的IgG和前体IgG相差20个氨基酸,推测这20个氨基酸组成的序列是信号序列。‎ ‎(3)线粒体和叶绿体所需的蛋白质部分来自⑦⑧过程,还有一部分是在细胞质基因(叶绿体基因或线粒体基因)的指导下合成的。‎ ‎(4)由图可知,细胞内蛋白质能定向运输送往不同细胞结构的原因是:不同的蛋白质具有不同信号序列。‎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细胞结构和遗传信息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7.光合作用是自然界最为重要的化学反应,其部分过程如图1所示。科研人员将玉米叶肉细胞中的PEPC酶基因导入水稻后,测得光照强度对转基因水稻和原种水稻气孔导度及叶肉细胞净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如图2和图3所示。(注:气孔导度越大,气孔开放程度越高。)‎ ‎(1)图1所示反应过程进行的场所是___,该过程伴随的能量变化是____________。‎ ‎(2)如使图1磷酸甘油酸(C3)含量快速上升,可改变的环境条件是_______。‎ ‎①有光条件下,停止供给CO2 ②有光条件下,增加供给CO2‎ ‎③CO2不变条件下,从有光处移到暗处 ④CO2不变条件下,从暗处移到有光处 ‎(3)要获得图3中的曲线,实验应设置的最佳条件组合是______ ‎ ‎①外界环境CO2浓度保持不变 ②环境温度保持不变 ③空气湿度保持不变 ‎④光照强度保持不变 ⑤各取一株水稻植株 ⑥分别选用肥沃土壤和贫瘠土壤种植 ‎(4)根据图1、图2,光照强度为10×102μmol·m-2·s-1时,转基因水稻的净光合速率高于原种水稻,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光照强度为14×102μmol·m-2·s-1时,转基因水稻依然比原种水稻净光合速率高,推测在强光下PEPC酶催化固定CO2的能力____。‎ ‎(5)据题干和图3分析,当光照强度为b时,两种水稻体内有机物的净积累量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0,原因是_______。‎ ‎【答案】 (1). 叶绿体基质 (2). (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3). ②③ (4). ①②③ (5). 气孔导度大,CO2供给充分 (6). 增加 (7). 小于 (8). 在光照强度为b时,叶肉细胞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速率,而非叶肉细胞只进行呼吸作用(整株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小于呼吸速率)‎ ‎【解析】‎ ‎【分析】‎ 图1描述的是二氧化碳固定和还原的过程,为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图2中表示在不同光照强度下转基因水稻的气孔导度均大于原种水稻。图3表明当原种水稻达到最大光合速率时,转基因水稻还没有达到最大光合速率,即转基因水稻光饱和点更高。‎ ‎【详解】(1)由分析可知图1描述的是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发生的场所应为叶绿体基质。暗反应将光反应产物中ATP和NADPH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稳定的化学能储存在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中。‎ ‎(2)CO2与C5结合形成C3,C3在光反应产生的还原氢和ATP的作用下生成有机物和C5,若要使C3的含量快速上升,可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加二氧化碳浓度,促进C3的生成速率,也可以在其它条件不变时降低光照强度,降低对C3的消耗速率,故选②③。  (3)图3中自变量是光照强度和不同的水稻品种,因变量是光合速率,其它如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均为无关变量,实验过程中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也适宜,为了排除实验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应设置重复实验,即每组中水稻苗不能只有一棵,故①②③符合题意,④⑤⑥不符合题意。  故选①②③。  (4)根据图1、图2,光照强度为10×102μmol·m-2·s-1时,普通水稻由于光照过强导致叶片温度过高,蒸腾作用过快,使水分散失过快,植物为了保水,出现气孔关闭的现象,使气孔导度下降,转基因水稻的净光合速率高于原种水稻,其主要原因是气孔导度大,CO2供给充分;光照强度为14×102μmol·m-2·s-1时,当光照强度增大时,转基因水稻的气孔导度大于水稻原种,使转基因水稻对二氧化碳吸收的更多,转基因水稻依然比原种水稻净光合速率高,推测在强光下PEPC酶催化固定CO2的能力增强。 (5)在光照强度为b时,叶肉细胞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净光合速率为0,而非叶肉细胞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所以此光照强度下,两种水稻体内有机物的净积累量小于0,植物不能正常生长。‎ ‎【点睛】本题结合卡尔文循环图解,考查了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要求依据所学知识以及题目中的信息准确答题。‎ ‎28.下图1为某哺乳动物不同个体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和有关基因的组成图,图2为该种生物细胞分裂某时期示意图,图3甲为细胞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的部分变化曲线图,乙为配子形成过程中细胞内核DNA相对含量的变化曲线图。请据图回答:‎ ‎(1)结合图1分析,图2细胞内的1号染色体是_____(X、Y或常)染色体,该细胞中有染色体组_____个,该细胞名称可能是______。‎ ‎(2)根据基因组成分析,图2细胞最可能来自于图1中的______细胞,若该细胞4号染色体上的基因为A,则在形成该细胞的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异是_____。‎ ‎(3)结合图3分析,图2细胞分别处于图3中甲、乙曲线的_____段和______段。‎ ‎(4)若用3H标记图1中甲细胞的所有染色体DNA,然后将甲细胞置于不含3H的培养液中进行一次图3乙所示的细胞分裂,当细胞处于EF段时,细胞中含3H的染色体有______条。‎ ‎【答案】 (1). X (2). 2 (3). (第一)极体或次级精母细胞 (4). 丁 (5). 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 (6). 8~9 (7). EF (8). 3或6‎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在甲细胞与丙细胞中,a基因所在的染色体是X染色体,与之配对的是Y染色体,其余2对均为常染色体;在乙细胞与丁细胞中,a基因或A基因所在的染色体都是X染色体,其余2对均为常染色体。图2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呈现的特点是: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据此可判断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分析图3:甲为细胞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的部分变化曲线图,每条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由2减至1的原因是发生了着丝点分裂;曲线的1~8段,每条染色体上有2个DNA分子,说明存在染色单体;8~9段,每条染色体上有1个DNA分子,说明不存在染色单体;乙为配子形成过程中细胞内核DNA相对含量的变化曲线图,曲线的ABC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CDE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EFG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GH段表示减数分裂结束形成的配子。‎ ‎【详解】(1) 分析图1可知:a基因或A基因所在的染色体都是X染色体。图2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呈现的特点是: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1号染色体上含有a基因。综上分析,图2细胞内的1号染色体是X染色体,该细胞中有2个染色体组,该细胞名称可能是(第一)极体或次级精母细胞。‎ ‎(2)图1中只有丁细胞含有B基因,而且丁细胞的基因组成为AaBbDd。根据基因组成分析,图2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基因组成为aaBBdd,最可能来自于图1中的丁细胞。图2细胞中的1号和4号染色体是由同一条染色体经过复制、再通过着丝点分裂形成,正常情况下,位于这两条染色体相同位置上的基因应相同;若该细胞4号染色体上的基因为A,则在形成该细胞的过程中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 ‎(3) 图3甲曲线的8~9段,每条染色体上有1个DNA分子,说明不存在染色单体;乙曲线的EFG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图2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不存在染色单体,说明分别处于图3中甲、乙曲线的8~9段和EF段。 ‎ ‎(4) 图3乙所示的细胞分裂方式为减数分裂。图1中甲细胞共含有6条染色体,而且含有X和Y染色体,若进行减数分裂,则其名称为精原细胞。若用3H标记图1中甲细胞的所有染色体DNA,然后将甲细胞置于不含3H的培养液中进行一次图3乙所示的细胞分裂(减数分裂)。依据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DNA完成复制后,每个亲代DNA分子经过复制形成的2个子代DNA分子都有1条链含有3H、另一条链不含3H,这两个DNA分子分别存在于同1条染色体所含有的2条姐妹染色单体上;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所形成的2个次级精母细胞中含有3条染色体,而且每条染色单体都含有3H;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导致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加倍为6条。综上分析,当细胞处于EF段所示的减数第二次分裂时,细胞中含3H的染色体有3或6条。‎ ‎【点睛】若要正确解答本题,需要熟记并理解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结合曲线图准确判断曲线中各段相应的细胞类型及所处的时期,明辨细胞分裂示意图所示的细胞分裂方式及所处的细胞分裂时期,并与XY型性别决定方式、DNA复制建立联系,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29.动物细胞的线粒体DNA分子通常呈环状双链,包括H链和L链。H链上有两个复制起始区,一个用于H链合成(简称OH),—个用于L链合成(简称OL)。其复制的主要过程是:首先是OH被启动,以L链为模板,先合成一段RNA引物,然后合成H链片段,新H链一边复制,一边取代原来老的H链,被取代的老的H链以环的形式被游离出来。当H链合成约2/3时,OL启动,以被取代的H链为模板,合成新的L链,直至复制完成,过程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一个完整的线粒体DNA分子有________游离的磷酸基团,H链中相邻核苷酸的碱基通过________连接起来。‎ ‎(2)复制过程中需要___________酶参与。‎ ‎(3)RNA引物的基本组成单位是______,引物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当一个复制周期完成时,由__________构成的子代DNA分子滞后形成;完成两个复制周期需要_____个引物。‎ ‎(5)若应用PCR技术实现该DNA分子的体外增殖,需要的酶是_____________。‎ ‎【答案】 (1). 0 (2). 脱氧核糖一磷酸一脱氧核糖 (3). 解旋酶、DNA聚合酶 (4). 核糖核苷酸 (5). DNA聚合酶能够从引物的3′端开始连接脱氧核苷酸 (6). 老的H链和新的L链 (7). 6 (8). Taq酶(耐高温的DNA聚合酶)‎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线粒体为环状双链DNA分子,所以动物细胞线粒体DNA未复制前含0个游离的磷酸基,由于新H链和L链合成是连续的,所以催化合成DNA子链合成的酶是DNA聚合酶。RNA引物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由于DNA聚合酶只能将单个脱氧核苷酸连续结合到双链DNA片段的引物链上,所以引物的作用是作为DNA复制的起始点,在核酸合成反应时,作为每个多核苷酸链进行延伸的出发点。‎ ‎【详解】(1)线粒体DNA分子是环状结构,故有0个游离的磷酸基团,H链中相邻核苷酸的碱基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起来的。‎ ‎(2)DNA分子的复制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的参与。‎ ‎(3)RNA的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引物的作用是DNA聚合酶能够从引物的3,端开始连接脱氧核苷酸。‎ ‎(4)当一个复制周期完成时,由老的H链和新的L链构成的子代DNA分子滞后形成;DNA连续复制N次,最终形成2N个环状DNA分子,共2N+1条单链,由于DNA 复制是半保留复制,需新合成2N-1-2条单链,共需要2N+1-2个引物。故完成两个复制周期需要6个引物。‎ ‎(5)若应用PCR技术实现该DNA分子的体外增殖,需要的酶是Taq酶(耐高温的DNA聚合酶)。‎ ‎【点睛】本题考查动物细胞线粒体DNA分子复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30.下图表示大肠杆菌细胞中组成核糖体的蛋白质(简称RP)的合成及调控过程,RP基因操纵元是控制核糖体蛋白质合成的DNA分子片段,RBS是核糖体结合位点。请回答下列问题:‎ ‎(1)RP基因操级元的基本组成单位是________;与过程②相比,过程①特有的碱基互补方式是_______。‎ ‎(2)过程②合成的RP1的多肽有一段氨基酸序列为“—丝氨酸—组氨酸—谷氨酸—”,转运丝氨酸、组氨酸和谷氨酸的tRNA上的相应碱基序列分别为AGA、GUG、CUU,则决定该氨基酸序列的基因相应部分的碱基序列为__________________。‎ ‎(3)核糖体主要由___________等物质构成,图中核糖体沿着mRNA的移动依次合成的有关物质是________等(用图中所示物质表示)。‎ ‎(4)当细胞中缺乏rRNA时,RP1与RBS结合,导致RBS被封闭,引起的后果是________,通过这种调节机制可以避免_________________。‎ ‎(5)大肠杆菌细胞中的RNA,其功能有________________。‎ A.作为遗传物质 B.传递遗传信息 C.转运氨基酸 D.构成核糖体 ‎【答案】 (1). 脱氧核苷酸 (2). T-A (3). (4). 核糖体蛋白质和rRNA (5). RP1、RP2、RP3 (6). RP1等蛋白质合成终止,进而使核糖体数目减少 (7). 细胞内物质和能量的浪费 (8). BC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以“大肠杆菌细胞中组成核糖体的蛋白质的合成及调控过程图解”为情境,综合考查学生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围绕“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等基础知识,以题意“RP基因操纵元是控制核糖体蛋白质合成的DNA分子片段,RBS是核糖体结合位点”为切入点,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明辨数字所示过程,进而对各问题情境进行解答。‎ ‎(1) RP基因操纵元是控制核糖体蛋白质合成的DNA分子片段,其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①为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转录过程;②为翻译过程,在翻译时,mRNA上的碱基可以与tRNA上的碱基互补配对。可见,与过程②相比,过程①特有的碱基互补方式是T-A。‎ ‎(2)由题意“转运丝氨酸、组氨酸和谷氨酸的tRNA上的相应碱基序列分别为AGA、GUG、CUU”可推知:相应的mRNA的碱基序列为-UCUCACGAA-,进而推知:决定该氨基酸序列的基因相应部分的碱基序列为 。‎ ‎(3)依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核糖体主要由核糖体蛋白质和rRNA等物质构成,图中核糖体沿着mRNA的移动依次合成的有关物质是RP1、RP2、RP3等。 ‎ ‎(4) 当细胞中缺乏rRNA时,RP1与RBS结合,导致RBS被封闭,引起的后果是:RP1等蛋白质合成终止,进而使核糖体数目减少。通过这种调节机制,可以避免细胞内物质和能量的浪费。‎ ‎(5) 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A错误;大肠杆菌中的RNA包括mRNA、tRNA和rRNA三种,其中mRNA以携带密码子的方式传递遗传信息,tRNA识别并转运氨基酸,rRNA是构成核糖体的重要成分,B、C、D均正确。‎ ‎【点睛】理清转录和翻译的过程、RNA的来源和翻译的关系,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 ‎31.杜洛克猪毛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毛色有红毛、棕毛和白毛三种,对应的基因组成如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毛色 红毛 棕毛 白毛 基因组成 A_B_‎ A_bb、aaB_‎ aabb ‎(1)棕毛猪的基因型有_________种。‎ ‎(2)已知两头纯合的棕毛猪杂交得到的F1均表现为红毛,F1雌雄交配产生F2。‎ ‎①该杂交实验的亲本基因型为____________。‎ ‎②F1测交,后代表现型及对应比例为___________。‎ ‎③F2中纯合个体相互交配,能产生棕毛子代的基因型组合有_________种(不考虑正反交)。‎ ‎④F2的棕毛个体中纯合体的比例为___________。F2中棕毛个体相互交配,子代白毛个体的比例为___________。‎ ‎(3)若另一对染色体上有一对基因I、i,I基因对A和B基因的表达都有抑制作用,i基因不抑制,如I_A_B_表现为白毛。基因型为IiAaBb的个体雌雄交配,子代中红毛个体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白毛个体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 ‎【答案】 (1). 4 (2). AAbb和aaBB (3). 红毛∶棕毛∶白毛=1∶2∶1 (4). 4 (5). 1/3 (6). 1/9 (7). 9/64 (8). 49/64‎ ‎【解析】‎ ‎【分析】‎ 由题意:猪毛色受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可知猪毛色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aBb个体相互交配,后代A_B_:A_bb:aaB_:aabb=9:3:3:1,本题主要考查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以及9:3:3:1变型的应用。‎ ‎【详解】(1)由表格知:棕毛猪的基因组成为A_bb、aaB_,因此棕毛猪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 4种。‎ ‎(2)①由两头纯合棕毛猪杂交,F1均为红毛猪,红毛猪的基因组成为A_B_,可推知两头纯合棕毛猪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F1红毛猪的基因型为AaBb。‎ ‎②F1测交,即AaBb与aabb杂交,后代基因型及比例AaBb:Aabb:aaBb:aabb=1:1:1:1,根据表格可知后代表现型及对应比例为:红毛:棕毛:白毛=1:2:1‎ ‎③F1红毛猪的基因型为AaBb,F1雌雄个体随机交配产生F2,F2的基因型有:A_B_、A_bb、aaB_、aabb,其中纯合子有:AABB、AAbb、aaBB、aabb,能产生棕色猪(A_bb、aaB_)的基因型组合有: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 共4种。‎ ‎④F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_B_:A_bb:aaB_:aabb=9:3:3:1,棕毛猪A_bb:aaB_所占比例为6/16,其中纯合子为AAbb、aaBB,所占比例为2/16,故F2的棕毛个体中纯合体所占的比例为2/6,即1/3。F2的棕毛个体中各基因型及比例为1/6AAbb、2/6Aabb、1/6aaBB、2/6aaBb。‎ 棕毛个体相互交配,能产生白毛个体(aabb)的杂交组合及概率为:2/6Aabb×2/6Aabb+2/6aaBb×2/6aaBb+2/6Aabb×2/6aaBb×2=1/3×1/3×1/4+1/3×1/3×1/4+1/3×1/3×1/2×1/2×2=1/9。‎ ‎(3)若另一对染色体上的I基因对A和B基因的表达有抑制作用,只要有I基因,不管有没有A或B基因都表现为白色,基因型为IiAaBb个体雌雄交配,后代中红毛个体即基因型为ii A_B_的个体。把Ii和AaBb分开来做,Ii×Ii后代有3/4I _和1/4ii,AaBb×AaBb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A_B_:A_bb:aaB_:aabb=9:3:3:1。故子代中红毛个体(ii A_B_)的比例为1/4×9/16=9/64,棕毛个体(ii A_bb、iiaaB_)所占比例为1/4×6/16=6/64,白毛个体所占比例为:1-9/64-6/64=49/64。‎ ‎【点睛】1、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其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双杂合子自交,其后代表现型及比例符合9:3:3:1,测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符合1:1:1:1。‎ ‎32.营养缺陷型菌株就是在人工诱变或自发突变后,微生物细胞代谢调节机制中的某些酶被破坏,使代谢过程中的某些合成反应不能进行的菌株。这种菌株能积累正常菌株不能积累的某些代谢中间产物,为工业生产提供大量的原料产物。以下是实验人员利用影印法初检氨基酸缺陷型菌株的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过程①的接种方法为___________,与基本培养基(只含碳源、无机盐、水)相比,待测培养皿中的特有的成分有___________。‎ ‎(2)进行②过程培养时,应先将丝绒布转印至基本培养基上,原因是___________。从___________培养基上获得相应的营养缺陷型菌株。釆用影印法培养的优点是___________。‎ ‎(3)为了进一步完成对初检的营养缺陷型菌株的鉴定,实验人员进行了如下操作:‎ ‎①用接种针挑取___________(选填“菌落A”或“菌落B”)接种于盛有完全培养液的离心管中,28℃振荡培养1〜2天后,离心,取沉淀物用___________洗涤3次,并制成菌悬液。‎ ‎②吸取lmL菌悬液加入无菌培养皿中,倾注15mL融化并冷却至____________℃的基本培养基,待其冷凝后用记号笔在皿底划分五个区域,标记为A、B、C、D、E。‎ ‎③在划分的五个区域上放入少量分组的氨基酸粉末(如下表所示),经培养后,观察生长圈出现的区域,从而确定属于何种氨基酸缺陷型。 ‎ 组别 所含氨基酸 A 组氨酸 苏氨酸 谷氨酸 天冬氨酸 亮氨酸 B 精氨酸 苏氨酸 赖氨酸 甲硫氨酸 苯丙氨酸 C 酪氨酸 谷氨酸 赖氨酸 色氨酸 丙氨酸 D 甘氨酸 天冬氨酸 甲硫氨酸 色氨酸 丝氨酸 E 半胱氨酸 亮氨酸 苯丙氨酸 丙氨酸 丝氨酸 在上述鉴定实验中,发现在培养基A、D区域出现生长圈,说明该营养缺陷型菌株属于____________。‎ ‎【答案】 (1). 稀释涂布平板法 (2). 氨基酸 (3). 防止将特定营养成分带入培养基 (4). 完全 (5). 同种菌株的接种位置相同 (6). 菌落A (7). 无菌水 ‎ ‎ (8). 45〜50 (9). 天冬氨酸缺陷型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微生物的分离与计数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熟记并理解相应的基础知识并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结合问题情境,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 ‎(1)根据过程①培养的效果图可以判断,该过程所采用的接种方法为稀释涂布平板法。图示为实验人员利用影印法初检氨基酸缺陷型菌株的过程,据此可知:与基本培养基(只含碳源、无机盐、水)相比,待测培养皿中的特有的成分有氨基酸。‎ ‎(2)为了防止将特定营养成分带入培养基,进行②过程培养时,应先将丝绒布转印至基本培养基上。氨基酸缺陷型菌株只能在完全培养基或补充了相应的氨基酸的基本培养基中生长,因此应从题图中完全培养基上获得相应的营养缺陷型菌株。釆用影印法培养的优点是同种菌株的接种位置相同。‎ ‎(3)为了进一步完成对初检的营养缺陷型菌株的鉴定,结合对(2)的分析可知: ①用接种针挑取菌落A接种并培养;离心后菌株存在于沉淀物中,为了防止杂菌污染,需取沉淀物用无菌水洗涤3次,并制成菌悬液。②加入菌悬液的无菌培养皿中应倾注15mL融化并冷却至45〜50℃的基本培养基。③表中信息显示:A、D区域含有、其它区域不含有的氨基酸是天冬氨酸,而实验结果只有A、D区域出现生长圈,说明该营养缺陷型菌株属于天冬氨酸缺陷型。‎ ‎33.CAR-T细胞疗法是通过设计CAR基因,并导入癌症患者的T细胞中,使其转化为CAR-T细胞,CAR-T细胞膜上的CAR蛋白与癌细胞表面抗原特异结合后,激活CAR-T细胞使其增殖、分化,从而实现对癌细胞的特异性杀伤和记忆,主要过程如下图。请回答:‎ ‎(1)过程①中,需要先要用____切割不同的DNA片段形成黏性末端,再利用____连接形成CAR基因。‎ ‎(2)将CAR基因导入患者T细胞前,必须先完成过程②,一是因为CAR基因片段小,在细胞中容易丟失;二是因为缺少____,CAR基因在T细胞中不能复制。‎ ‎(3)完成过程③常用方法是____。此外,还可以先将CAR基因整合到逆转录病毒载体中,再利用病毒的____性导入并将CAR基因整合到T细胞的____上。‎ ‎(4)根据图示,CAR-T细胞对癌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主要取决于CAR蛋白____区。CAR-T细胞疗法具有持久性是因为CAR-T细胞能够在体内____。‎ ‎【答案】 (1). 限制性内切酶 (2). DNA连接酶 (3). 复制原点 (4). 显微注射 (5). 侵染 (6). 染色体DNA (7). 胞外结合 (8). 形成记忆细胞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得,CAR-T细胞疗法实际为通过基因工程改变患者T细胞的基因,使其能够产生CAR蛋白以特异性杀伤癌细胞。过程①表示获取目的基因,过程②表示获得重组DNA分子,过程③表示将重组DNA分子转入受体细胞;过程④表示对癌细胞的特异性杀伤和记忆。‎ ‎【详解】(1)过程①获取目的基因时,需要的工具酶为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连接酶,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不同的DNA片段,再利用DNA连接酶形成CAR基因;‎ ‎(2)基因的复制需要复制原点,过程①获得的CAR基因不包含复制原点,所以需要与pCDH质粒结合,由pCDH质粒提供复制原点;‎ ‎(3)受体细胞为动物细胞时,常用的将重组DNA分子导入受体细胞的方式为显微注射法;病毒为寄生生物,因此可利用病毒的侵染性将CAR基因整合到受体细胞的染色体DNA上;‎ ‎(4)根据题图分析,CAR-T细胞对癌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是通过与癌细胞特异性结合再使癌细胞裂解,故起主要作用的是CAR蛋白的胞外结合区,CAR-T细胞疗法具有持久性是因为CAR-T细胞与细胞免疫相似,能够在体内形成记忆细胞。‎ ‎【点睛】重组DNA分子根据受体细胞的不同需要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导入,动物细胞常采用显微注射法,植物细胞采用农杆菌转化法,微生物采用氯化钙处理。答题时需要结合题目信息判断受体细胞类型,选择适当的导入方法。‎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