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生物人教版必修3单元综合测试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学年生物人教版必修3单元综合测试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单元综合测试一 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 1.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D ) A.O2、CO2、血红蛋白、H+ B.过氧化氢酶、抗体、激素、H2O C.纤维蛋白原、Ca2+、载体 D.Na+、HPO2- 4 、葡萄糖、氨基酸 解析: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过氧化氢酶存在于细胞内,载 体位于细胞膜上,都不在细胞外液中,自然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2.葡萄糖进入肝脏细胞合成糖原所经过的途径是( B ) A.消化道→血浆→细胞内液 B.消化道→组织液→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C.消化道→组织液→淋巴→血浆→细胞内液 D.消化道→淋巴→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解析:葡萄糖由消化道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进入组织液,然后 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肝脏,由肝脏处毛细血 管进入组织液,再到达细胞。 3.毛细淋巴管阻塞,会引起( A ) A.组织发生水肿 B.组织发生脱水 C.组织液中高分子物质数量降低 D.组织细胞大量死亡 解析:毛细淋巴管阻塞,组织液中一部分蛋白质等物质通过毛细 淋巴管回到血液过程受阻。组织液的相对浓度增高,组织液与血浆的 平衡被打破,组织液增多造成组织水肿。 4.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A.血浆成分渗出毛细血管就成为组织液 B.组织液渗入毛细血管就成为血浆 C.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 D.淋巴渗出毛细淋巴管就成为组织液 解析:血浆与组织液之间可以相互渗透,组织液可渗入毛细淋巴 管,淋巴只能流回血浆。 5.如图所示,食物中的葡萄糖吸收后进入血液中的红细胞,通 过的人体内环境依次是( A ) A.组织液→血浆 B.组织液→淋巴→血浆 C.细胞内液→组织液→细胞内液 D.组织液→细胞内液→血浆 解析:食物中的葡萄糖吸收首先由小肠绒毛壁上皮细胞进入组织 液,再由组织液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最后从血浆中透过红细胞 膜进入红细胞内部。要特别注意的是葡萄糖被吸收只进入血浆而不能 进入淋巴。 6.以下关于人体体温的描述,错误的是( D ) A.人体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温度 B.不同人的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而存在微小的差异 C.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也有变化,但一般不超过 1℃ D.人体体温会随周围气温的变化而有较大的波动 解析:人体体温是指人身体内部的温度;年龄小的人体温稍高于 年龄大的人,女性的体温稍高于男性;同一个人的体温凌晨最低,以 后体温逐级升高,到 17~19 时达最高值,继而下降;人属于恒温动 物,在一定范围内,体温不会随周围气温的变化而有较大的波动。 7.如表所示为测得的人体组织液和血浆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相 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 成分/ (mmol·L-1) Na+ K+ Mg2+ Ca2+ Cl- 有机酸 蛋白质 ① 142 5.0 2.5 1.5 103.3 6.0 16.0 ② 147 4.0 1.25 1.0 114.0 7.5 1.0 A.①属于组织液,②属于血浆 B.①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②的总量增多 C.CO2 在①中的浓度小于在②中的浓度 D.②与①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毛细血管壁上的细胞膜 具有选择透过性 解析:由表可知:①中蛋白质的含量远高于②中的,据此可确定 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A 错误;①中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②的总 量增多(会引起组织水肿),B 正确;CO2 在组织液中的浓度高于血浆 中的,这是组织液中 CO2 扩散进入血浆的动力,C 正确;②与①的 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 性,D 正确。 8.下列关于人在剧烈运动时生理变化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 A.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 B.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 C.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上升,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 D.血液中 O2 含量下降,刺激了呼吸中枢促进呼吸运动 解析:钠离子是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因素,钾离子是维持 细胞内液渗透压的主要因素,所以剧烈运动后,大量失去钠离子,对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血浆的 pH 维持在 7.35~7.45 之间,大量乳酸进入后,由于血浆中缓冲物质的作用,血浆仍保持弱 碱性。肌糖原不能再分解为葡萄糖。剧烈运动后产生大量的 CO2, 刺激了呼吸中枢促进呼吸运动。 9.由于轻微创伤使小腿某处皮下青紫并且局部水肿,对这一现 象合理的解释是( A ) A.毛细血管破裂部分血液外流,使局部组织液渗透压增高 B.毛细淋巴管破裂淋巴液外渗,使局部组织液回渗到血管 C.毛细血管收缩血液量减少,使局部组织液含量减少 D.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使局部组织液含量减少 解析:皮下青紫,说明毛细血管破裂,部分血液外流,使局部组 织液渗透压增高,组织液的水分增多,造成组织水肿。 10.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变化,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的 原因是( B ) A.血浆中的物质都呈中性 B.血浆中含有许多对缓冲物质 C.血浆中的碱性物质与酸性物质发生中和反应 D.血浆中含有许多种酶 解析: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变化与血浆中含有许多对缓冲 物质有关。 11.如图表示人体内淋巴和另外三种液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示意 图,下列相关判断错误的是( A ) A.丙与乙之间的关系不存在 B.如果甲与乙之间的水分交换失去平衡,可能会引起组织水肿 C.淋巴不仅可以调节甲与乙之间的水分平衡,而且能将甲中少 量的蛋白质运回乙 D.图中丙的 CO2 浓度最高 解析:甲、乙和丙分别表示组织液、血浆和细胞内液。血浆和红 细胞内液之间存在丙与乙的关系,所以 A 错误。 12.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需要多个系统的参与 B.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 C.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 D.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 解析:内环境的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 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而不是恒定不变的。 13.下列有关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B.在稳态维持过程中,一般只有正反馈起作用 C.呼吸速率快慢与 O2 有关而与 CO2 无关 D.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碳酸释放到血浆中,血浆的 pH 无明 显变化 解析:明确稳态调节的机制,对具体的稳态调节过程逐一分析。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在 稳态维持过程中,既有正反馈作用,也有负反馈作用;血液中的二氧 化碳会刺激呼吸中枢,促进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二氧 化碳排出体外;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应该是乳酸。 14.内环境稳态是指( D ) A.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使内环境维持在相对稳定的 状态 B.内环境的温度、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 状态 C.细胞外液各项理化性质稳定不变 D.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 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稳态”中的“稳”,“稳”不 是“静止不动”,而是动态平衡,相对稳定。 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 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15.高等动物和人的内环境能够保持相对稳定。下列各项生理活 动中,与内环境的稳态没有直接关系的选项是( B ) A.通过汗和尿排泄废物 B.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C.血液运输氧和废物 D.血液中二氧化碳增加会使呼吸加快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区分内环境与体内环境的差别。 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将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各 种废物及时排出体外,以维持内环境中废物含量的稳态,如通过汗和 尿排泄废物,通过血液运输氧和废物等;血液中二氧化碳增加会使呼 吸加快,以排出血液中的二氧化碳,维持二氧化碳含量的稳态;食物 残渣是没有经过消化吸收的物质,形成粪便后排出体外,它并没有进 入到内环境中,不会对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产生直接的影响。 16.稳态被破坏后,细胞新陈代谢发生紊乱的根本原因是 ( D ) A.温度条件不能满足细胞新陈代谢的正常要求 B.渗透压条件不能满足细胞新陈代谢的正常需要 C.酸碱度条件不能满足细胞新陈代谢的正常范围 D.细胞内复杂的酶促反应受到严重影响 解析:稳态是新陈代谢的各种酶促反应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温 度、渗透压和酸碱度等都影响酶促反应。 17.人体的肌肉细胞直接从下列哪种液体中吸收葡萄糖( D ) A.血浆 B.淋巴 C.消化液 D.组织液 解析:人体的肌肉细胞属于组织细胞,其直接生存的内环境是组 织液,因此人体的肌肉细胞直接从组织液中吸收葡萄糖。 18.下图是人体内环境结构示意图,a、b、c 表示的是结构, 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D ) A.①②④构成了内环境 B.O2 浓度最低的液体是③ C.①与②可以相互渗透 D.c 处细胞的内环境是③和④ 解析: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为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存的内环 境;由于组织细胞不断消耗氧气,故 O2 浓度最低的液体是③细胞内 液;血浆和组织液间可相互渗透;c 毛细淋巴管处细胞的内环境是④ 淋巴和②组织液。 19.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 0.9%的 NaCl 溶液(生理盐 水)20 mL 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A ) 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 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 10 mL C.细胞内液 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 Na+的增加 D.输入的 Na+中 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 解析:维持血浆和组织液渗透压的无机盐离子主要是 Na+和 Cl -,Na+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中。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 0.9%的 NaCl 溶液(生理盐水)20 mL 后,生理盐水为兔内环境的等渗溶液,内环境 渗透压相对不变,细胞内液的量不会增加,输入的溶液(主要是 Na+) 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因此 A 选项正确。 20.下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 列叙述错误的是( D ) A.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将会导致①渗透压降低,②增多 B.从外界环境摄入的 K+进入细胞的途径为:外界环境→消化 系统→A→①→②→组织细胞 C.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体液的1 3 D.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只有③ 解析: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将会导致①血浆渗透压降低,②组 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K+通过消化系统吸收后进入循环系统, 由血浆进入组织液,最后进入组织细胞;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 占体液的1 3 ;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和血浆。 二、非选择题(共 60 分) 21.(10 分)一名运动员正在进行长跑锻炼,从他的大腿的肌细胞 中检测到了 3 种化学物质,其浓度变化如下图: (1)在 O2、CO2、乳酸三种化学物质中,甲、乙、丙分别表示乳 酸、CO2、O2。 (2)一般情况下,乳酸进入血液后,对血液的 pH 影响不大,为什 么? 因为血液中存在 H2CO3/NaHCO3,当乳酸进入血液后,乳酸与 NaHCO3 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分解成 CO2 经呼吸排出体外, 而乳酸钠由尿排出。部分乳酸进入肝脏后重新被利用。 (3)运动结束后,通过适当的休息,可消除肌肉中积存的乳酸从 而消除肌肉的酸痛,请说明消除乳酸的两条途径:氧化分解;合成葡 萄糖和糖原被肝脏重新利用或随尿液、汗液排出体外。 解析:在长跑锻炼中,由于供氧不足,肌细胞要进行无氧呼吸补 充供能的不足,乳酸是无氧呼吸的产物,会暂时积累在肌细胞中,因 此其浓度逐渐升高。CO2 是有氧呼吸的代谢产物,当肌细胞转为以无 氧呼吸方式供能时,CO2 含量不再升高,且随血液循环运走细胞内的 CO2,改善细胞供氧状况。 22.(10 分)根据下面人体体液分布及物质交换示意图(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水由消化道进入 A,即过程 b 是以渗透(或自由扩散)方式进行 的。b 过程不包括对大部分脂肪成分的吸收。 (2)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包括图中的 A、B、D(填字母), 其中 A 中的水以消化液形式进入消化道。 (3)A 中代谢废物的排出途径除图中表示的外还应有皮肤,A 和 B 的交换是通过毛细血管壁结构进行的。 (4)过程 e 和 f 的渗透方向的不同处在于前者可逆,后者单向。 (5)过程 e 和 d 依次表示扩散作用和重吸收作用。 (6)E 和 A 相比,E 中不含的成分是大分子蛋白质。 解析:水由消化道进入 A(血浆)靠渗透(自由扩散)方式吸收。b 过程指消化系统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但不包括对大部分脂肪成分的吸 收,因为脂质一般被小肠绒毛的毛细淋巴管吸收或通过肠壁细胞的胞 饮作用进入细胞。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 巴,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再根据图示 箭头等信息综合分析可以判断出:A 是血浆,B 是组织液,C 是组织 细胞,D 是淋巴。A 中的水分以消化液的形式进入消化道,A 和 B 的交换是通过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壁进行的。E 为原尿,E 中不含大 分子蛋白质,d 为重吸收过程。代谢废物排出体外的途径包括泌尿系 统、呼吸道和皮肤,图中未列出的是皮肤。 23.(12 分)有一类疾病属于呼吸性酸中毒,是由于呼吸道阻塞、 肺膨胀不全或肺炎等导致体内二氧化碳排出受阻而造成的。请运用有 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血液的 pH 通常在 7.35~7.45 之间,当血液中 CO2 大量积累 时,它就与水反应形成碳酸,该物质在血液中的积累会使血液 pH 低 于 7.35,但总的影响不会太大,因为该物质又会很快分解成二氧化碳 和水。 (2)病人因呼吸受阻,肌细胞中会产生大量的乳酸,乳酸进入血 液后,会使血液 pH 降低,但乳酸可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反应, 生成乳酸钠和碳酸,这样,血液 pH 就会相对稳定。 (3)病人从水果中摄取的碳酸钠进入血液中,与碳酸反应,生成 碳酸氢钠,该物质通过肾脏排出体外,因此血液 pH 不会升高。 (4)由上述可以看出,血液中的碳酸和碳酸氢钠是一对重要的缓 冲物质,它对于维持血液酸碱度(或 pH)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解 析 : 血 液 中 有 多 对 对 酸 碱 性 起 缓 冲 作 用 的 物 质 , 如 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 等。缓冲物质使血液的酸碱度 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pH 变化范围保持在 7.35~7.45 之间。当血中 CO2 大量积累时,它就与水反应形成碳酸,该物质在血液中的积累会 使血液 pH 低于 7.35,但碳酸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通 过呼吸运动排出体外。肌细胞产生的大量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 pH 降低,但其可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水 果中的碳酸钠进入血液后与碳酸反应生成碳酸氢钠,然后通过肾脏排 出体外。可以看出,血液中的碳酸和碳酸氢钠是一对重要的缓冲物质, 它对于维持血液的酸碱度(或 pH)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24.(14 分)下图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 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细胞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图中的②③④(填图中 标号)构成内环境,其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②③(填 标号)。 (2)图中能直接相互交换物质的是①③、②③、②⑤(填标号)。毛 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③④(填标号)。 (3)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多种。以氧气为例,氧气从血液中进 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氧气主要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 (4)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 一般情况下,②与③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②中含大分子蛋白质,③中 一般不含大分子蛋白质。 (5)②的化学组成中有 HCO- 3 、HPO 2- 4 等物质,它们对于维持 pH 的相对稳定有重要意义。 (6)如果该图为肝脏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则 B 端与 A 端液体相 比较,明显减少的物质有氧气、营养物质等,明显增加的物质有二氧 化碳、尿素等。 (7)正常人②的 pH 通常维持在 7.35~7.45,直接起调节作用的物 质是血浆中的 H2CO3 和 NaHCO3。 (8)内环境中酶促反应正常进行需要的外界条件是适宜的温度和 pH。 解析:据图可知,①②③④⑤分别为组织细胞内液、血浆、组织 液、淋巴、红细胞内液。(1)血浆、组织液、淋巴(即②③④)等构成内 环境。毛细血管壁细胞内侧接触血浆、外侧接触组织液,因此毛细血 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②③。 (2)细胞内液与组织液、血浆与组织液、血浆与红细胞内液能直 接相互交换物质;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外侧接触组织液,内侧接触淋巴, 故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③④。 (3)气体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氧气主要参与有氧呼吸的 第三阶段的反应。 (4)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②与③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血浆 中含有大分子蛋白质,而组织液中一般不含大分子蛋白质。 (5)HCO- 3 、HPO 2- 4 等物质对于维持血浆 pH 的相对稳定有重要意 义。 (6)据图可知,A 端为进肝脏端,B 端为出肝脏端,经过肝脏的代 谢,B 端与 A 端液体相比较,明显减少的物质有氧气、营养物质等, 明显增加的物质有二氧化碳、尿素等。 (7)人体血浆的 pH 通常维持在 7.35~7.45,酸碱缓冲物质对于血 浆 pH 的相对稳定起调节作用。 (8)酶促反应需要酶的活性正常,而酶的活性需要适宜的温度和 pH。 25.(14 分)血液中的红细胞源源不断地为人体组织细胞输送氧 气。血浆中无机盐含量的相对稳定对于维持红细胞正常的形态与功能 至关重要,为患者输液治疗时为什么要用质量分数为 0.9%的 NaCl 溶液?请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1)实验材料:略。 (2)方法步骤:①取 5 支洁净试管,编号为 1~5 号,分别加入 2 mL 质量分数为 0.5%、0.7%、0.9%、1.1%、1.3%的 NaCl 溶液,并各 加入 2 滴抗凝剂(或柠檬酸钠)。 ②将左手无名指消毒,用消毒的采血针刺破皮肤,用小滴管吸血。 ③向 1~5 号试管中分别滴入 1 滴血,摇匀,放置 5 min。 ④分别取 5 支试管中的混合液各一滴,置于 5 张洁净的已编号的 载玻片上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镜检,观察红细胞形态有何变化。 (3)请完善下列预期结果及分析: 试管 NaCl 溶液/% 红细胞形态 1 0.5 ①体积变大,或涨破 2 0.7 ②体积变大 3 0.9 ③维持正常形态 4 1.1 ④体积缩小 5 1.3 ⑤体积缩小,皱缩 相应的结论:质量分数为 0.9%的 NaCl 溶液能够维持红细胞的 正常形态。 (4)讨论 ①某学生配制生理盐水时,由于操作不规范致使溶液浓度偏低, 他的探究结果会偏高。 ②为了使实验结果更精确,可采取什么样的实验措施?分组更精 细。 ③生理盐水与体液为等渗溶液,过多注射是否会影响细胞的正常 功能?为什么?会影响;生理盐水的过多注入会打破无机盐离子的稳 态,进而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 解析:人的细胞内液中无机盐离子的浓度与质量分数为 0.9%的 生理盐水浓度相当,为等渗溶液。低于该浓度,组织细胞会因吸水而 涨破,反之则会失水皱缩。生理盐水与细胞内液为等渗溶液,但是成 分差别非常大:①氯化物水平明显高于血浆;②缺少正常血浆中的几 种物质(如钾、钙、镁)和葡萄糖;③缺少血浆中维持正常 pH 所需的 缓冲物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