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7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河北衡水高二上生物月考试卷
第 1页 共 28页 ◎ 第 2页 共 28页 2019-2020 学年河北衡水高二上生物月考试卷 一、选择性 1. 下图所示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间的关系,则①~⑤代表的依次是( ) A.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外液 B.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内液 C.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淋巴、细胞内液 D.细胞内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外液 2. 下列因素中不会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 A.长期营养过剩 B.肾小球肾炎 C.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大 D.毛细淋巴管受阻 3. 外界环境会影响内环境稳态,下列事实不是外界环境因素变化引起的是( ) A.夏天长期呆在空调房间容易引起“空调病” B.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头疼乏力、血压升高 C.人屏息一段时间后,呼吸运动会明显加强 D.长期处于高温环境可能会引起“中暑” 4. 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内环境中发生的葡萄糖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D.维持内环境中 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正常生命活动 5. 下列哪些疾病是由内环境稳态的破坏直接引起的( ) ①血友病 ②色盲 ③糖尿病 ④尿毒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 松花江流域出现特大洪水,抗洪官兵在抗洪中出大力流大汗,口渴难耐时,内环境渗透压变化情况及应 对措施分别是( ) A.渗透压升高;补充淡盐水 B.渗透压升高;大量补充清水 C.渗透压降低;补充生理盐水 D.渗透压不变;补充葡萄糖溶液恢复体力 7. 在奥运会期间某运动员踝关节扭伤,医生喷涂外用麻醉药处理其伤处,使他暂时感觉不到疼痛,以便能 继续比赛。该药物作用的结构最可能是( ) A.神经中枢 B.突触 C.感受器 D.效应器 8. 下列有关神经兴奋产生、传导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与 Na+内流有关 B.神经纤维上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形成局部电流 C.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可以是双向的 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外的局部电流方向一致 9. 如图是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虚线内为神经中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感受器是结构① B.兴奋在该反射弧中传导的方向是④→③→②→① C.该反射弧由 3 个神经元细胞构成 D.刺激②处,兴奋时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10. 如图的神经纤维上有 A、B、C、D 四个点,且 AB=BC=CD。现将一个电流计连接到神经纤维细胞膜的表 面:①AB,②BD,③AD 之间,若在 C 处给一强刺激,其中电流计指针能够发生两次相反方向偏转的有 (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第 3页 共 28页 ◎ 第 4页 共 28页 11. 如图表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之间的关系(“+”表示促进,“-”表示抑制),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a、b、c 分别表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 B.a 分泌的激素增多对 b 分泌激素有促进作用 C.b 分泌的激素对 a、c 分泌激素都有抑制作用 D.c 分泌的激素对 a 分泌激素有促进作用 12. 下列关于酶和激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激素和酶的作用都具有高效性 B.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酶 C.激素产生后一般作用于其他细胞 D.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 13. 下列有关动物激素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机体中激素的分泌量是不变的 B.激素发挥作用后立即被灭活 C.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 D.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分布在体内各种细胞上 14. 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不具备的特点是( ) A.调节较缓慢 B.通过体液运送调节物 C.调节物都是由内分泌腺产生的 D.调节作用范围广泛 15. 哺乳动物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 A.血浆渗透压降低 B.抗利尿激素增加 C.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 D.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 16. 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体温感觉中枢分别在( ) A.大脑皮层、下丘脑、下丘脑 B.下丘脑、下丘脑、下丘脑 C.下丘脑、大脑皮层、下丘脑 D.下丘脑、下丘脑、大脑皮层 17. 如图是细胞免疫中 X 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后的杀伤作用过程示意图,其中 X 细胞是指( ) A.B 细胞 B.T 细胞 C.浆细胞 D.效应 T 细胞 18. 下列有关免疫调节的表述,错误的是( ) A.T 细胞在体液免疫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B.淋巴因子能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而不能消灭抗原 C.吞噬细胞可以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D.免疫活性物质是指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19. 用燕麦胚芽鞘做向光性实验,发现植物生长素产生的部位、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向光弯曲的部位分别是 ( ) A.胚芽鞘尖端、尖端下面一段、向光一面 B.胚芽鞘、胚芽鞘的尖端、尖端下面的一段 C.胚芽鞘尖端、胚芽鞘尖端、尖端下面的一段 D.胚芽鞘尖端、向光一面、尖端下面的一段 20. 将燕麦胚芽鞘做如图处理,几天后的变化情况是( ) A.向左弯曲生长 B.向右弯曲生长 C.直立生长 D.停止生长 21. 如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 第 5页 共 28页 ◎ 第 6页 共 28页 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④组成的 B.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②③ C.②和③成分的主要区别在于无机盐含量不同 D.血浆中的O2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是②→③→④ 22. 下列物质中,都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有( ) A.促胰液素、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质 B.氨基酸、呼吸酶、CO2、Na+ C.胰液、Ca2+、脂肪、葡萄糖 D.血红蛋白、尿酸、胆固醇 23. 关于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免疫调节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B.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二氧化碳等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D.机体能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细胞的自然更新及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清除,从而维持稳态 24. 下列属于内环境的是( ) A.淋巴管内的液体 B.输尿管内的液体 C.汗腺导管内的液体 D.消化管内的液体 25. 向实验狗的颈动脉内灌注高渗盐水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 A.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尿量增加 B.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尿量减少 C.血浆渗透压迅速降低,尿量增加 D.血浆渗透压迅速降低,尿量减少 26. 下列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 B.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不一定引起渗透压下降 C.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D.血浆蛋白、钠离子、二氧化碳、葡萄糖、血红蛋白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 27. 下列关于人体组织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 B.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 CO2可以进入组织液中 C.组织液中的O2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中 D.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 28. 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B.神经纤维能够传导电信号 C.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 D.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在脑干 29. 如图为某反射活动的反射弧简图,其中甲为肌肉,若在 P 点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图中共有 3 个神经元,乙为效应器 B.丙神经元的细胞体通常位于脑或脊髓中 C.刺激后神经冲动的传递方向为丁→戊→乙 D.肌肉将发生收缩,该反应称为反射 30.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在这种天气的早晨,同学们上学的路上,体内的激素会升高的是 ( ) A.胰岛素 B.性激素 C.抗利尿激素 D.甲状腺激素 31. 给实验兔注射一定量甲状腺激素后,可引起的生物学效应是( ) A.糖的分解代谢降低 B.碘的需要量增加 C.饥饿感增强 D.TSH 分泌增加 第 7页 共 28页 ◎ 第 8页 共 28页 32. 下列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不正确的是( ) A.内分泌腺的激素分泌不受神经系统的调控 B.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C.生物各项生命活动一般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但神经调节在其中扮演了主要角色 D.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相互影响,共同调节生命活动 33. 某同学从小白鼠的体内提取了一种激素,推测可能是胰岛素或甲状腺激素。为了探究该激素是何种激素, 把生理状况相同的小鼠分成四组,编号甲、乙、丙、丁,给甲组小鼠注射一定量的该激素,乙组小鼠注射等 量的生理盐水,丙组小鼠饲喂含该激素的饲料,丁组小鼠饲喂不含该激素的饲料,观察现象。下列分析错误 的是( ) A.如果甲组小鼠出现休克,注射适量的葡萄糖后恢复,说明激素是胰岛素 B.如果甲组小鼠比乙组小鼠兴奋、呼吸和代谢加快,说明该激素是甲状腺激素 C.如果丙组小鼠出现休克,饲喂适量的饲料后恢复,说明该激素是胰岛素 D.如果丙组小鼠比丁组小鼠兴奋、呼吸和代谢加快,说明该激素是甲状腺激素 34. 如图为特异性免疫发生的过程图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③和⑥都有分泌功能,物质Ⅰ不能直接消灭靶细胞内的抗原 B.A 细胞能识别抗原,且仅参与特异性免疫 C.若某小鼠⑦先天性发育不良,则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完全丧失 D.图示细胞⑤只能来自细胞②或细胞③ 35. 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分泌溶菌酶杀灭病原体是一种特异性免疫 B.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淋巴细胞产生的,并且都具有特异性 C.先天胸腺发育不良会导致免疫缺陷病,影响全部细胞免疫和部分体液免疫 D.体液免疫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 T 细胞、B 细胞、吞噬细胞、记忆细胞 36. 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是( ) A.病原体感染机体而引发的疾病,有传染性 B.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发的疾病,无传染性 C.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而引发的疾病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而引发的过敏反应 37. 科学家温特做了如下实验:把切下的燕麦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几小时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将琼脂块切 成小块。再将经处理过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一侧,结果胚芽鞘会对侧弯曲生长。但是,如果 放上的是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胚芽鞘则既不生长也不弯曲。该实验证明了( ) A.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B.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某种化学物质 C.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D.胚芽鞘会弯向光源生长 38. 植物的茎产生向光性的原因是( ) A.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B.光促进生长素大量产生 C.单侧光抑制了生长素的合成 D.光促进生长素向茎运输 39. 在植物细胞中,吲哚乙酸主要由色氨酸经一系列酶催化生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吲哚乙酸可在胚芽鞘中大量合成 B.色氨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 C.吲哚乙酸是一种具有调节作用的蛋白质 D.过量的色氨酸可抑制吲哚乙酸的合成 40. 影响生长素的分布、不一定影响生长素合成的因素是 ( ) A.基因 B.组织的成熟程度 C.器官种类 D.光照 二、解答题 肾上腺素和迷走神经都参与兔血压的调节,回答相关问题: (1)给实验兔静脉注射 0.01%的肾上腺素 0.2mL 后,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脏,心脏活动加强加快使血压升高。 在这个过程中,肾上腺素作为激素起作用,心脏是肾上腺素作用的________,肾上腺素对心脏起作用后被 ________,血压恢复。肾上腺素的作用是________(填“催化”“供能”或“传递信息”)。 (2)剪断实验兔的迷走神经后刺激其靠近心脏的一端,迷走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使心脏活动减弱减慢, 血压降低。在此过程中,心脏活动的调节属于________调节。乙酰胆碱属于________(填“酶”“神经递质”或 第 9页 共 28页 ◎ 第 10页 共 28页 “激素”),需要与细胞膜上的________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3)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在作用于心脏、调节血压的过程中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答出一个特点 即可)。 下图是人体血糖调节示意图,a、b 表示参与血糖调节的两种激素。请回答有关问题: (1)当人体内的血糖浓度降低时,通过①过程,胰岛中的________分泌的[ ]________ 增多,从而使体内 血糖浓度升高。当血糖升高时,通过②过程,胰岛分泌的激素[ ]________增加,这种激素在降低血糖的 过程中具体作用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③④⑤加快________________;二是抑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 激素和 b 激素的作用结果反过来都会影响各自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称为________。 (3)糖尿病分为Ⅰ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其他特异性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Ⅱ型糖尿病人 a 激素的含 量和正常人相差很小,甚至比正常人还高,请根据上图激素作用的机制分析Ⅱ型糖尿病人最可能的病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物初次接受某种抗原刺激能引发初次免疫应答,再次接受同种抗原刺激能引发再次免疫应答。某研究小组 取若干只实验小鼠分成四组进行实验,实验分组及处理见下表。 小鼠分组 A 组 B 组 C 组 D 组 初次注射抗原 抗原甲 抗原乙 间隔一段合适的时间 再次注射抗原 抗原甲 抗原乙 抗原甲 抗原乙 回答下列问题。 (1)为确定 A、B、C、D 四组小鼠是否有免疫应答发生,应检测的免疫活性物质是______(填“抗体”或“抗 原”)。 (2)再次注射抗原后,上述四组小鼠中能出现再次免疫应答的组是______。初次注射抗原后机体能产生记 忆细胞,再次注射同种抗原后这些记忆细胞能够_________。 (3)A 组小鼠再次注射抗原甲,一段时间后取血清,血清中加入抗原甲后会出现沉淀,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是_________。 (4)若小鼠发生过敏反应,过敏反应的特点一般有_________(答出 2 点即可)。 为了验证“植物主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能够抑制侧芽生长”,某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选取健壮、生长状态一致的幼小植株,分为甲、乙、丙、丁 4 组,甲组植株不做任何处理,其他 3 组植株 均切除顶芽。然后乙组植株切口不做处理;丙组植株切口处放置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丁组植株切口处放置 含有适宜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 ②将上述 4 组植株置于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 回答下列问题: (1)各组植株侧芽的预期生长情况分别为:甲组生长受抑制;乙组__________;丙组__________;丁组 __________。 (2)比较甲组与乙组的预期结果,能够说明__________抑制__________。 (3)比较乙组和丙组的预期结果,能够说明__________对侧芽生长__________(填“有”或“没有”)影响。 (4)比较丙组和丁组的预期结果,能够说明对侧芽生长起抑制作用的是__________。 (5)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抑制侧芽生长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浓度 ________,侧芽发育受到抑制,而顶芽优先生长,这种现象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__________。 第 11页 共 28页 ◎ 第 12页 共 28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19-2020 学年河北衡水高二上生物月考试卷 一、选择性 1. 【答案】 B 【考点】 内环境的组成 【解析】 体液可分为两大部分: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内的称为细胞内液,约占体重的 60%;存在于细胞 外的称为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其中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成分可以相互转化, 组织液可以转化成淋巴,淋巴可以转化成血浆。淋巴、组织液和血浆中的成分与生活在其中的细胞成分也可 以相互转化。 【解答】 解:因为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相互转换,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之间也可以相互转换,所以②是血浆、④是 组织液、⑤是细胞内液;组织液可以转化成淋巴,淋巴可以转化成血浆,所以③是淋巴;细胞外液主要由 组织液、淋巴和血浆组成,所以①是细胞外液。所以图中①~⑤的名称依次是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 织液、细胞内液。 故选:B。 2. 【答案】 A 【考点】 内环境的作用 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 本题考查组织水肿的知识,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肾小球肾炎导致血浆蛋白减少,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组织液浓度增加, 最终均导致组织水肿,营养过剩不会导致组织水肿。 【解答】 解: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 A.长期营养过剩导致肥胖,而不是组织水肿,A 符合题意; B.肾小球肾炎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毛细血管进入组织液,组织液增多,造成浮肿,B 不 符合题意; C.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C 不符合题意; D.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D 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 【答案】 C 【考点】 稳态的生理意义 【解析】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 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 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解答】 解:A.夏天长期呆在空调房间引起的“空调病”是温差大导致体温调节失调引起的,A 不符合题意; B.到青藏高原后出现的头疼乏力、血压升高是因为缺氧导致内环境失调引起的,B 不符合题意; C.在水中憋气一段时间后,呼吸运动明显加强是机体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结果,C 符合题意; D.中暑是高温导致体温调节失调引起的疾病,D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 【答案】 C 【考点】 稳态的生理意义 【解析】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 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 解: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A 正确; 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B 正确; C.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而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C 错误; D.维持内环境中 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正常生命活动,D 正确。 故选:C。 5. 【答案】 D 【考点】 稳态的生理意义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知识。 1.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 状态。 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共同作用。 3.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中血糖含量、温度、pH 等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是细胞代谢正常进行和机体进 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 13页 共 28页 ◎ 第 14页 共 28页 常见的稳态失调:①血糖平衡失调——低血糖、糖尿病等;②pH 失调——酸中毒、碱中毒;③渗透压失调 (如呕吐等)——细胞形态、功能异常;④体温失调——发热、中暑等。 【解答】 解:①血友病为遗传病,不是由内环境稳态的破坏直接引起的,①错误; ②色盲为遗传病,不是由内环境稳态的破坏直接引起的,②错误; ③糖尿病是由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浓度过高引起的,是内环境稳态被破坏引起的疾病,③正确; ④尿毒症是由尿素等代谢废物不能正常排出,导致内环境中尿素等废物含量过高,对细胞产生毒害引起的, 属于内环境稳态被破坏引起的疾病,④正确。 故选:D。 6. 【答案】 A 【考点】 水盐平衡的调节 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 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以及水盐平衡的知识。 【解答】 解:抗洪官兵在抗洪中出大力流大汗,口渴难耐。流汗既会丢失水分,也会丢失大量无机盐,口渴难耐说明 丢失水分的比例更大一些,内环境的渗透压会升高,应补充淡盐水,以维持渗透压平衡。 故选:A。 7. 【答案】 C 【考点】 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解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的相关知识,掌握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有 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包括传出神经末梢、肌肉和腺体)。 【解答】 解:A.神经中枢位于灰质,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调节人体的某一项相应的生理活动,这些 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就叫做神经中枢,而外用药物作用于皮肤,A 错误; B.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是突触,位于脑和脊髓中,而外用药物作用于皮肤,B 错误; C.感受器是感觉神经末梢,医生喷涂外用麻醉药使人体神经中枢对某处的疼痛刺激无反应,则该药物最可能 抑制该处感受器的作用,C 正确; D.外用麻醉药处理效应器,则肌肉无法完成反射活动,D 错误。 故选:C。 8. 【答案】 D 【考点】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 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 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 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膜内电流方向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膜外电流方向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 奋部位,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的方向一致。所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但在 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 【解答】 解:A.神经纤维受刺激产生兴奋时,细胞膜对 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进而形成动作电位,A 正确; B.神经纤维静息时,膜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部位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兴奋部 位与未兴奋部位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形成局部电流,B 正确; CD.局部电流流动的方向是由正电位→负电位,局部电流又刺激邻近的未兴奋部位发生同样的电位变化,如此 进行下去,将兴奋向前传导,因此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可以是双向的,且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 与膜内的局部电流方向一致,C 正确,D 错误。 故选:D。 9. 【答案】 B 【考点】 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反射弧结构中,①②③④分别是效应器、传出神经、传入神经和感受器。 【解答】 解:A.根据神经中枢中的突触结构,可判断出①是效应器、④是感受器,A 错误; B.兴奋在突触间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兴奋在该反射弧传导的方向是④→③→②→①,B 正确; C.该反射弧中含有 3 个突触结构,是由 4 个神经元细胞构成的,C 错误; D.刺激②处,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大量内流,所以兴奋时膜电位为外负内正,D 错误。 故选:B。 10. 【答案】 B 【考点】 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解析】 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 内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与膜外侧的 电流传导方向相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刺激 C 点,若电流计连接到神经纤维细胞膜的 AB 之间、 AD 之间,指针发生两次相反方向的偏转;若电流计连接到神经纤维细胞膜的 BD 之间,电流计不发生偏转。 【解答】 解:①电流计连接在神经纤维细胞膜的表面①AB 时,在 C 处给一强刺激,兴奋先到达右电极并产生动作电 位,此时电流方向为 A 到 B,电流表指针向右偏转,兴奋传导到 AB 之间,两电极恢复静息电位电流表指针 恢复 0 电位,当兴奋传导到 A 即左电极并产生动作电位,此时电流方向为 B 到 A,电流表指针向左偏转,兴 奋经过 A 时电流表指针恢复 0 电位,①正确。 ②电流计连接在神经纤维细胞膜的表面②BD,C 点位于同一神经纤维 BD 之间的中点位置,在 C 处给一强刺 激,兴奋同时到达左右电极,电流表不偏转,②错误。 ③电流计连接在神经纤维细胞膜的表面③AD 时,C 点位于同一神经纤维 AD 之间,在 C 处给一强刺激,兴 奋的传导是双向的,会先到达 D 点,后达到 A 点,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情况与①相同,③正确。 所以①③正确。 第 15页 共 28页 ◎ 第 16页 共 28页 故选:B。 11. 【答案】 A 【考点】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解析】 本题可以依据反馈调节的特点建立一个模型分析,b 表示甲状腺或性腺等最下一级腺体(分泌激素对上一级 腺体有反馈调节作用),a 为垂体,c 表示下丘脑(对较下一级有调节作用)。 【解答】 解:A.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受下丘脑和垂体控制,因此 a、b、c 分别表示垂体、甲状腺、下丘脑,A 错误; B.a 垂体分泌的激素增多对 b 甲状腺分泌激素有促进作用,B 正确; C.b 甲状腺分泌的激素对 a 垂体、c 下丘脑分泌激素都有抑制作用,C 正确; D.c 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对 a 分泌促甲状腺激素有促进作用,D 正确。 故选:A。 12. 【答案】 B 【考点】 激素调节的特点 动物激素的调节 酶的特性 酶的概念、本质和作用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酶和激素的产生、激素的作用特点。 1.酶作为生物体新陈代谢中各个生化反应的催化剂,是存在于每个活细胞内的。可以说,只要有新陈代谢的 地方,就一定有酶存在。因此,活细胞都能产生酶,激素只有内分泌腺细胞产生。 2.激素释放进入血液,被运送到全身各个部位,与各处的组织细胞有着广泛的接触,但是它们只选择性地作 用于某些器官、组织和细胞,这种特性称为激素作用的特异性。被激素选择性作用的器官、组织和细胞,分 别称为靶器官、靶组织和靶细胞。激素作用的特异性与靶细胞上存在的能与该激素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受体有 关。 【解答】 解:A.激素和酶的作用都具有高效性,A 正确。 B.内分泌腺细胞能进行新陈代谢,当然也能产生酶。所以,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一定能产生酶,B 错误。 C.内分泌腺细胞分泌的激素一般作用于其他细胞,如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只作用于垂体细胞, C 正确。 D.每一个能进行新陈代谢的活细胞都能产生酶,而只有内分泌腺细胞产生激素。所以,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 定能产生激素,D 正确。 故选:B。 13. 【答案】 B 【考点】 动物激素的调节 【解析】 1.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人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它在血液中含量极少,但是对人体 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活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激素分泌过多或过少,人体会患相应的疾病。 2.激素的特点:(1)微量和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并且一经靶细胞接受并 起作用后就被灭活。 3.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 则可以 促进甲状腺的活动,合成和释放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 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甲状腺激素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这就是反馈调节。 【解答】 解:A.激素的分泌量可随内、外环境的改变而变化,A 错误; B.激素在生物体内含量微小,却起到显著的调节作用,是具有高效性的生物活性物质,激素发挥作用后立即 被灭活,B 正确; C.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固醇类,C 错误; D.促甲状腺激素的靶器官是甲状腺,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只分布在甲状腺细胞上,D 错误。 故选:B。 14. 【答案】 C 【考点】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解析】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 比 较 项 目 神 经 调 节 体 液 调 节 作 用 途 径 反 射 弧 体 液 运 输 反 应 速 度 迅 速 较 缓 慢 作 用 范 围 准 确 、 比 较 局 限 较 广 泛 作 用 时 短 暂 比 较 第 17页 共 28页 ◎ 第 18页 共 28页 间 长 【解答】 解:A.体液调节反应速度较缓慢,A 正确; B.体液调节作用途径是体液运输,B 正确; C.激素、二氧化碳等都可以作为体液调节的物质,因而体液调节的调节物并不都是由内分泌腺产生,C 错误; D.体液调节作用范围较广泛,D 正确。 故选:C。 15. 【答案】 B 【考点】 水盐平衡的调节 【解析】 此题考查动物体内水平衡调节的知识。 【解答】 解:机体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抗利尿 激素随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故选:B。 16. 【答案】 D 【考点】 体温调节 水盐平衡的调节 【解析】 本题考查了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解答】 解: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体温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 故选:D。 17. 【答案】 D 【考点】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解析】 据图分析,X 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后,激活靶细胞内溶酶体酶的活性,使得靶细胞裂解死亡,因此 X 细胞 表示效应 T 细胞。 【解答】 解:据图分析,X 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后,激活靶细胞内溶酶体酶的活性,使得靶细胞裂解死亡,因此 X 细胞表示效应 T 细胞。 故选:D。 18. 【答案】 D 【考点】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解析】 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 程,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 查。 【解答】 解:A.T 细胞在体液免疫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A 正确; B.淋巴因子能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而不能消灭抗原,B 正确; C.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属于第二道防线,在特异性免疫中属于第三道防线,C 正确; D.免疫活性物质是指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包括淋巴因子、抗体和溶菌酶等, D 错误。 故选:D。 19. 【答案】 C 【考点】 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解析】 对于胚芽鞘而言,生长素产生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向光弯曲的部位是胚 芽鞘尖端下面一段。 【解答】 解: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 的横向运输,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因此向光弯曲的部位是胚 芽鞘尖端下面一段。 故选:C。 20. 【答案】 A 【考点】 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解析】 生长素的运输是从形态学的上端到形态学的下端。 【解答】 解:在单侧光照下,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但是胚芽鞘左侧的生长素不能运下来,因而会因没有生 长素而停止生长,右侧有从尖端运输来的生长素而促进生长,于是向左弯曲生长。 故选:A。 21. 【答案】 D 【考点】 内环境的组成 【解析】 (1)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是特指多细胞动物中的两个概念,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 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第 19页 共 28页 ◎ 第 20页 共 28页 (2)在内环境中的物质有水、氨基酸、葡萄糖、无机盐、血浆蛋白、激素等;不属于内环境中的物质有血 红蛋白、载体蛋白、呼吸酶等。血红蛋白和呼吸酶位于细胞内,属于细胞内液的成分,而载体蛋白位于细胞 膜上不在细胞外液中,所以也不属于内环境。 (3)氧气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进行运输。 (4)图中:①是淋巴、②是血浆、③是组织液、④是细胞内液。 【解答】 解: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淋巴)、②(血浆)、③(组织液)组成的,④(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 A 错误; B.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①淋巴和③组织液,B 错误; C.②血浆和③组织液成分的主要区别在于②血浆中含有蛋白质较多,C 错误; D.血浆中的O2进入经过红细胞运输,进入组织细胞消耗,途径是②→③→④,D 正确。 故选:D。 22. 【答案】 A 【考点】 内环境的组成 【解析】 人体的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凡是血浆、淋巴、组织液的成分,都是内环 境的成分。葡萄糖、氧气、二氧化碳和氨基酸或者作为人体细胞生活所需的养料,或者是细胞代谢产生的终 产物,在血浆、组织液等处都可能存在,因此,它们都可以作为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而血红蛋白是人体红细 胞的组成成分,属于细胞内而非细胞外液的成分,因而它就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解答】 解:A.血浆中含有促胰液素、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质,A 正确; B.呼吸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因此血浆中不可能会找到呼吸酶,B 错误; C.胰液位于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成分,因此血浆中不可能会找到胰液,C 错误; D.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因此血浆中不可能会找到血红蛋白,D 错误。 故选:A。 23. 【答案】 B 【考点】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内环境的组成 【解析】 内环境的成分包括小分子的营养物质、代谢废物和调节类物质等,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如血 红蛋白、呼吸酶等。 【解答】 解:A.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免疫调节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A 正确; B.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蛋白质,不属于血浆的成分,B 错误;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C 正确; D.机体能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细胞的自然更新及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清除,从而维持稳态,D 正确。 故选:B。 24. 【答案】 A 【考点】 内环境的组成 【解析】 1.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2.内环境中可以存在的物质: (1)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 (2)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3)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3.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 血红蛋白、载体蛋白、H2O2酶、细胞呼吸酶有关的酶、复制转录翻译酶等各种胞内酶、消化酶等。 【解答】 解:A.淋巴管内的液体是淋巴液,淋巴属于内环境,A 正确; BCD.输尿管、汗腺导管、消化管内的液体都与外界环境相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CD 错误。 故选:A。 25. 【答案】 B 【考点】 水盐平衡的调节 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 水盐平衡调节 【解答】 解:向实验狗的颈动脉内灌注高渗盐水后,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 水分的重吸收,尿量减少。 故选:B。 26. 【答案】 D 【考点】 内环境的组成 稳态的生理意义 【解析】 考查了人体稳态的知识,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明确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和意义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解:A.毛细血管未破裂,水泡主要是组织液,A 正确; 第 21页 共 28页 ◎ 第 22页 共 28页 B.内环境稳态失衡,渗透压也可能上升,B 正确; C.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C 正确; D.血红蛋白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D 错误。 故选:D。 27. 【答案】 D 【考点】 内环境的组成 【解析】 内环境及其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1)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2)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解答】 解:A.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进入组织液,并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A 正确; B.肝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因此其呼吸代谢产生的 CO2可以进入组织液中,B 正确; C.组织液中的O2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中,C 正确; D.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而不是发生在组织液中,D 错误。 故选:D。 28. 【答案】 D 【考点】 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脑的高级功能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突触的结构 【解析】 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 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 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 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 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化 学信号”的转变。 【解答】 解:A.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A 正确;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B 正确; C.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是单向的,C 正确; D.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在小脑,D 错误。 故选:D。 29. 【答案】 B 【考点】 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 1.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 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 2.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由胞体和突起构成,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树突是将兴奋传入 神经元的结构,轴突是将兴奋传出神经元的结构,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点。 3.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 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 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分析图示:根据突触结构上神经冲动的传递方向具有单向性,因此可判断:乙是感受器,甲是效应器。 【解答】 解:A.由题意可知,乙是感受器,甲是效应器,A 错误; B.丙神经元的细胞体与丁的轴突形成突触,突触较集中在神经中枢部位,脑或脊髓是神经中枢,B 正确; C.由于在突触部位神经冲动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在 P 点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神经冲动的方向 为丁→丙→甲,C 错误; D.因为该反应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所以不能称为反射活动,D 错误。 故选:B。 30. 【答案】 D 【考点】 体温调节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 解:“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说明天气较为寒冷。在寒冷的刺激下,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会 使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但不会导致降血糖的胰岛素、促进生殖器官发育和生殖细胞形成的性激素、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重吸收的抗利尿激素增加,A、B、C 均错误,D 正确。 故选:D。 31. 【答案】 C 【考点】 动物激素的调节 【解析】 1.分级调节是一种分层控制的方式,比如下丘脑能够控制垂体,再由垂体控制相关腺体。反馈调节是一种系 统自我调节的方式,指的是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反馈调节是生命系 第 23页 共 28页 ◎ 第 24页 共 28页 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有正反馈和负反馈调节两种方式。正反馈调节使得系统偏离平衡,负反馈调节使 得系统回归平衡。生命系统的调节多数属于负反馈调节。可以这么理解:分级调节是具体的生命活动调节过 程,而反馈调节则是生命活动调节的普遍方式。分级调节属于反馈调节过程中的一部分。 2.注入甲状腺激素,会引进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是反馈调节,同时由于甲状腺 激素的作用,会使细胞代谢增强。 【解答】 解:A.注射了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后,由于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会使细胞代谢增强,糖被氧化分解增强,A 错误; B.注射了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后,合成甲状腺激素所用的碘消耗减少,B 错误; C.注射了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后,由于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会使细胞代谢增强,血糖被利用,导致血糖下降 产生饥饿,C 正确; D.注入甲状腺激素,会引进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D 错误。 故选:C。 32. 【答案】 A 【考点】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解答】 解:A.内分泌腺的激素分泌受神经系统的调控,A 错误; B.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如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B 正确; C.生物各项生命活动一般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但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C 正确; D.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相互影响,共同调节生命活动,D 正确。 故选:A。 33. 【答案】 C 【考点】 动物激素的调节 【解析】 胰岛素是唯一降血糖的激素。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活动,促进生长发育(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 ,提高神 经系统的兴奋性。根据此信息,结合各选项问题正确判断。 【解答】 解:A.胰岛素具有降血糖作用,给甲组小鼠注射一定量的该激素,甲组小鼠出现休克,注射适量的葡萄糖后 恢复,说明该激素是胰岛素,A 正确; B.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代谢活动,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因此如果甲组小鼠比乙组小鼠兴奋、呼吸和代谢加 快,说明该激素是甲状腺激素,B 正确; C.如果该激素是胰岛素,用含该激素的饲料饲喂小鼠后,胰岛素被消化,小鼠不会出现休克现象,C 错误; D.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代谢活动,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因此如果丙组小鼠比丁组小鼠兴奋、呼吸和代谢加 快,说明该激素是甲状腺激素,D 正确。 故选:C。 34. 【答案】 A 【考点】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解析】 本题结合特异性免疫发生的过程图解,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解答】 解:A.细胞③和⑥分别代表 T 细胞和浆细胞,可分别分泌淋巴因子和抗体,物质Ⅰ(抗体)不能直接消灭 靶细胞内的抗原,A 正确; B.A 细胞是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的第二道防线中也可发挥作用,B 错误; C.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影响 T 细胞的产生,没有 T 细胞的小鼠仍可保留部分体液免疫能力,C 错误; D.细胞⑤是记忆细胞,除来自细胞②或细胞③外,也可来自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D 错误。 故选:A。 35. 【答案】 C 【考点】 体液免疫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解析】 1.人体免疫系统的三大防线: ①第一道: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及皮肤、黏膜的分泌物(泪液、唾液)的杀灭作用。 ②第二道: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及体液中杀菌物质的杀灭作用。 ③第三道: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物质共同组成的免疫系统。 2.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只有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吞噬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其他细胞均能特异性识 别抗原。 【解答】 解:A.分泌溶菌酶杀灭病原体是一种非特异性免疫,A 错误; B.淋巴因子是淋巴细胞产生的特异性免疫活性物质,但溶菌酶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不具有特异性,B 错误; C.先天胸腺发育不良会导致免疫缺陷病,影响全部细胞免疫和部分体液免疫,C 正确; D.体液免疫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 T 细胞、B 细胞和记忆细胞,吞噬细胞的识别作用无特异性,D 错 误。 故选:C。 36. 【答案】 C 【考点】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解析】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包括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和免疫缺陷病,其中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都是自身免疫能 力太强引起的,而免疫缺陷病是自身免疫能力不足引起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都属于自身免 疫病。 【解答】 解:A.病原体感染机体而引发的疾病,有传染性,如艾滋病,而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 第 25页 共 28页 ◎ 第 26页 共 28页 免疫病,无传染性,A 错误; B.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发的疾病属于免疫缺陷病,而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 疫病,B 错误; C.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病,是由于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和器 官造成损伤而引发,C 正确;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而引发的过敏反应,属于自身免疫能力太强引起的,不属于自身免 疫病,D 错误。 故选:C。 37. 【答案】 B 【考点】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解析】 通过题干的对照实验可知,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能使胚芽鞘弯曲生长,而未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不 能使胚芽鞘弯曲和生长,说明琼脂块本身对胚芽鞘的弯曲及生长没有影响,而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刺激来自胚 芽鞘尖端,即这种刺激应为某种化学物质——生长素,但不能证明是什么物质。 【解答】 解:A.要证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应另设一组去尖端胚芽鞘并倒置的实验,A 错误; B.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能使胚芽鞘弯曲生长,未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不能使胚芽鞘弯曲和生长,则 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尖端产生的某种化学物质,B 正确; C.该实验虽然可以证明是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某种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但却没有证明该物质的化 学本质就是吲哚乙酸,C 错误; D.该实验未提及光源问题,D 错误。 故选:B。 38. 【答案】 A 【考点】 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解析】 植物的茎在单侧光的照射下,使向光侧的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运到背光侧,造成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向 光侧,茎对生长素不敏感,结果背光侧促进生长作用明显高于向光侧,植物向光弯曲生长。 【解答】 解:A.单侧光引起生长素横向运输,造成生长素分布不均匀,A 正确; B.生长素的产生与光照无关,B 错误; C.单侧光与生长素的合成无关,C 错误; D.光刺激生长素在茎尖发生横向运输,极性运输与光照无关,D 错误。 故选:A。 39. 【答案】 B 【考点】 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氨基酸的分子结构特点和通式 【解析】 本题是对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和生长素的本质、产生综合性考查。生长素又叫吲哚乙酸,属于有机酸,其产生 部位主要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成。 【解答】 解:A.吲哚乙酸的合成部位主要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胚芽鞘的尖端可以产生少量的吲哚乙酸, A 错误; B.色氨酸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其特点是至少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 同一个碳原子上,B 正确; C.吲哚乙酸不是蛋白质,是有机酸,C 错误; D.色氨酸是吲哚乙酸合成的前体物质,过量的色氨酸可促进吲哚乙酸的合成,D 错误。 故选:B。 40. 【答案】 D 【考点】 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解析】 生长素: 1.产生: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成。 2.运输:在胚芽鞘、芽、幼叶、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 输,称为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3.分布:各器官均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地分布于新陈代谢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 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处。 4.作用特点: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 也能疏花疏果。 【解答】 解:生长素的合成是一种代谢反应,需要酶的催化,而酶由基因指导合成,器官类型不同,组织的成熟程度 不同,该酶的表达情况有所不同。所以基因、器官种类和组织的成熟程度都影响生长素的合成。一般认为, 光照是影响生长素分布的因素,但还没有证据说明光照影响生长素的合成。故 D 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二、解答题 【答案】 (1)靶器官,灭活,传递信息 (2)神经,神经递质,受体 (3)都需要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 【考点】 动物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解析】 血压的调节是一个神经—体液调节过程。肾上腺素的生理作用是促使心跳加快,发挥作用后立刻被灭活。激 素只能传递调节代谢的信息,本身并不参与代谢。迷走神经通过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心脏细胞表面的受体发 挥作用。激素与神经递质作用的共同点主要有都需要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发挥作用后都立刻 第 27页 共 28页 ◎ 第 28页 共 28页 被灭活或运走,都属于信息物质,不参与代谢,只传递调节代谢的信息。 【解答】 解:(1)由题干信息“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脏,心脏活动加强加快使血压升高”知,肾上腺素作用的靶器官是心 脏,肾上腺素发挥作用后被灭活。肾上腺素的作用是只能传递调节代谢的信息,自身并不参与代谢。 (2)剪断实验兔的迷走神经后刺激其靠近心脏的一端,反射弧已经被切断,结构不完整,但是迷走神经末 梢释放乙酰胆碱,使心脏活动减弱减慢,血压降低,心脏活动的调节仍然属于神经调节。乙酰胆碱属于神经 递质,需要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 (3)激素与神经递质作用的共同点主要是二者都需要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发挥作用后都立 刻被灭活或运走,都属于信息物质,不参与代谢,只传递调节代谢的信息。 【答案】 (1)胰岛 A 细胞,[b]胰高血糖素,[a]胰岛素,血糖的转化与利用,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和肝糖原的分解 (2)反馈调节 (3)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不正常(a 激素不能与受体结合或控制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所致) 【考点】 血糖平衡的调节 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了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 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解答】 解:(1)人体内的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 A 细胞分泌的 b 胰高血糖素增加,促进血糖升高;当血糖浓度升高 时,胰岛 B 细胞分泌的 a 胰岛素增加,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非糖物质转 化为血糖,抑制肝糖原的分解,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2)a 胰岛素和 b 胰高血糖素的作用结果反过来都会影响各自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反馈调节。 (3)Ⅱ型糖尿病人胰岛素的含量和正常人相差很小,甚至比正常人还高,据此分析,Ⅱ型糖尿病的病因可 能是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不正常(a 激素不能与受体结合或控制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所致), 使胰岛素无法与细胞结合发挥作用。 【答案】 (1)抗体 (2)A、D,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3)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 (4)发作迅速、消退较快 【考点】 体液免疫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解析】 抗原进入体内,经过吞噬细胞的呈递处理,传递给 T 细胞,T 细胞一方面会发生增殖分化,形成记忆 T 细胞 和效应 T 细胞,效应 T 细胞会攻击靶细胞,引起靶细胞的裂解死亡;另一方面,T 细胞会分泌淋巴因子,促 进 B 细胞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 B 细胞和效应 B 细胞,效应 B 细胞可以分泌抗体,结合抗原。 免疫异常疾病包括: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和免疫缺陷病。 【解答】 解:(1)抗体、淋巴因子属于免疫活性物质,抗原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抗原会引发免疫反应。故要检测小 鼠是否发生免疫应答,应该检测抗体水平。 (2)A 和 D 组两次注射的抗原相同,故会发生二次免疫,B、C 组两次注射的抗原不同,不会发生二次免疫。 初次免疫产生的记忆细胞,可以识别抗原,再次注射同种抗原,这些记忆细胞可以快速识别抗原,增殖分化 产生更多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可以分泌更多的抗体,发挥更强的免疫反应,及时清除抗原。 (3)初次注射抗原甲时,体内会发生免疫反应产生抗体,再次注射抗原,机体会产生较多的抗体,血清中 含有抗体,血清中加入抗原甲后,抗体会与抗原甲特异性结合形成细胞集团或沉淀。 (4)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异常病,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 起严重的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等。 【答案】 (1)生长,生长,生长受抑制 (2)顶芽生长,侧芽的生长 (3)琼脂块,没有 (4)生长素 (5)较高,两重性 【考点】 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解析】 甲组有顶芽,顶芽产生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在侧芽处,导致侧芽生长受到抑制;乙组没有顶芽,不会产生生 长素抑制侧芽生长,侧芽生长;丙组也没有顶芽,所以侧芽生长;丁组虽没有顶芽,但是有含有生长素的琼 脂块,生长素会运输到侧芽抑制侧芽生长。 【解答】 解:(1)本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验证“植物主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能够抑制侧芽生长”,经过处理后的四组中, 由于甲和丁的顶端依然有生长素的存在,故对侧芽的预期生长情况为生长受抑制。而乙组植株切口不做处理; 丙组植株切口处放置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乙和丁都相当于顶端没有生长素的存在,故对侧芽的预期生长情 况为生长。 (2)通过甲组与乙组的对照,单一变量在顶芽,故得出顶芽生长抑制了侧芽的生长。 (3)通过乙组和丙组的对照,单一变量在琼脂块,故得出琼脂块对侧芽生长没有影响。 (4)通过丙组和丁组的对照,单一变量在生长素,故得出对侧芽生长起抑制作用的是生长素。 (5)顶端优势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在侧芽处积累较多;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使 侧芽生长受到抑制。这种现象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