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卷·2018届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一中高二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一中高二上学期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解析版)

‎2016-2017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一中高二(上)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 ‎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如图所示为内环境主要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①表示组织液 B.②表示淋巴液 C.①②③的成分相近 D.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②‎ ‎2.下列几种物质中,不属于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是(  )‎ A.血浆中的Na+和Cl﹣ B.神经细胞释放的递质 C.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 D.胃腺分泌的胃酸 ‎3.刺激离体的神经纤维中间某点,关于兴奋传导方向和电流方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膜内局部电流双向传导,兴奋单向传导 B.兴奋在膜内和膜外传导方向相反 C.膜内和膜外的局部电流都是单向传导 D.兴奋传导方向和膜内局部电流方向相同 ‎4.在制备蛇毒抗毒素血清时,需将灭毒的蛇毒液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不参与这一免疫反应的细胞是(  )‎ A.吞噬细胞 B.浆细胞 C.T细胞 D.效应T细胞 ‎5.下列关于神经元中突触小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突触小体是轴突末梢的膨大部分 B.突触小体中没有细胞器 C.突触小体能与树突相接触形成突触 D.一个神经元有多个突触小体 ‎6.结合下面某患者的血液化验报告单,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项目 结果 参考范围 单位 甲状腺激素 ‎2.1‎ ‎3.1~6.8‎ p mol/L 胰岛素 ‎1.7‎ ‎5.0~20.0‎ m IU/L A.该患者体内的血糖浓度比正常值低 B.若垂体正常,则促甲状腺激素会偏低 C.该患者兴奋性比较高,但是比较怕冷 D.患者体内细胞吸收葡萄糖的速率较低 ‎7.组织间隙液体过多而引起的全身或身体的一部分肿胀的症状称为组织水肿,又称浮肿.下列情况不能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 A.长期营养不良造成血浆蛋白减少 B.受伤导致毛细血管破裂 C.一次性吃糖太多引起血糖升高 D.某种疾病引起淋巴循环受阻 ‎8.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内环境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 B.血浆渗透压主要与Na+和Cl﹣有关 C.人体体温维持在37℃由垂体调节 D.HCO3﹣、HPO42﹣是维持pH的缓冲物质 ‎9.如图表示机体的免疫反应清除抗原的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抗原刺激机体后,T细胞和B细胞分化得到的细胞都能识别抗原 B.与效应T细胞相比,浆细胞具有更加丰富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C.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的沉淀或细胞集团会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D.效应T细胞与相应靶细胞密切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释放出抗原 ‎10.如图所示为欧洲兔引入澳大利亚后,对袋鼠数量影响以及当地人采取相应防治措施后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欧洲兔与袋鼠之间种间关系为竞争关系 B.引入的狐狸与袋鼠之间没有捕食关系 C.引入黏液瘤病毒是防治兔灾的有效方法 D.d年开始欧洲兔对黏液瘤病毒抗性增强 ‎11.人体的呼吸中枢、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能看懂能写能说但听不懂的人受损的中枢分别是(  )‎ A.脑干、小脑、W区 B.脑干、小脑、H区 C.小脑、脑干、S区 D.下丘脑、脑干、V区 ‎12.某同学的体检报告单上关于乙肝检测结果显示为:乙肝抗原呈阴性(﹣),乙肝抗体呈阳性(+).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未患乙肝病,但是乙肝病毒携带者 B.从父母遗传得到了对乙肝的抵抗力 C.未感染乙肝病毒,曾经注射过乙肝疫苗 D.体内无乙肝病毒,容易被乙肝病毒感染 ‎13.精神病患者发病时,自控能力较差,有暴力倾向,医生给病人注射一定量的某物质,使其出现暂时休克现象,若要使其迅速苏醒,可注射另一种物质,这两种物质分别是(  )‎ A.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B.麻醉剂和甲状腺激素 C.胰岛素和葡萄糖 D.甲状腺激素和生理盐水 ‎14.某人在踩到钉子后,立马抬起脚,然后才感觉到痛,然后大叫一声“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过程涉及到的感受器有两个 B.控制该过程的神经中枢有两个 C.该过程至少涉及有两个传出神经元 D.该过程涉及到的效应器有两个 ‎15.冬天洗凉水澡时,下列不会出现的生理反应是(  )‎ A.毛细血管开始舒张 B.开始洗澡时散热增加 C.骨骼肌不自主颤栗 D.肝脏和肌肉的产热增加 ‎16.一个池塘中,水蚤、虾、鲤鱼等所有动物集合起来组成(  )‎ A.一个群落 B.一个种群 C.多个群落 D.多个种群 ‎1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产者都是植物 B.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 C.消费者都是动物 D.微生物都是分解者 ‎18.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比实际数值可能偏小的是(  )‎ A.标志重捕法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时其标志物脱落 B.显微镜下计数酵母菌数量时不统计方格线上的菌体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的地区取样 D.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19.与生产者的能量流动关系最密切的两种细胞器是(  )‎ A.线粒体和核糖体 B.叶绿体和线粒体 C.叶绿体和核糖体 D.线粒体和内质网 ‎20.如图为胶州湾的某食物网简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中,带鱼和鳀鱼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B.食物网中全部生物构成该生态系统的群落 C.大量捕捞梭子蟹和鳀鱼可以提高带鱼的产量 D.为了可持续发展,捕捞鱼的网眼应该大一些 ‎ ‎ 二、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21.如图是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A液、B液、C液共同组成内环境.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液、B液、C液分别表示组织液、血液、淋巴 B.与B液相比较,A液C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C.胰腺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B液中的葡萄糖浓度 D.A液B液C液本质上是一种类似于海水的盐溶液 ‎22.下列关于生物体内一些具有重要生理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只能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B.剧烈运动时,肌细胞中的比值上升 C.当种子从休眠进入萌发状态后,比值上升 D.记忆细胞都是在受抗原刺激后,由B淋巴细胞和T细胞增殖分化来的 ‎23.图为人体内某些生理过程示意图解.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人在饥饿(餐后4﹣5小时)时,4过程将会加强 B.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可以促进4过程 C.若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和集合管功能减弱,则C液将会减少 D.若某人的胰岛B细胞受损,则此人可能会出现C液增多并含有葡萄糖的现象 ‎24.人的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下列有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听课时需要神经元的活动和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单向传递信息 B.阅读时通过神经纤维把眼部效应器产生的兴奋传导到神经中枢 C.抄笔记需要大脑皮层感知学习内容和控制手部书写活动 D.参与小组讨论,需要大脑皮层言语区的S区和H区参与 ‎25.图表示种群各特征之间的关系,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甲、乙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C.丙为稳定型时种群数量越来越大 D.性引诱剂可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 ‎26.下列过程能双向进行的是(  )‎ A.生态系统中营养级之间的能量流动 B.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C.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向 D.肌糖原与血糖之间的转化 ‎27.图左侧为燕麦胚芽鞘所做的处理,琼脂块左右正中间用不透水云母片隔开.那么一段时间后,右侧①②③处于图示位置时,其生长情况依次是(  )‎ A.向右弯曲、向右弯曲、向右弯曲 B.向右弯曲、直立生长、向左弯曲 C.向左弯曲、直立生长、向右弯曲 D.向右弯曲、向左弯曲、向左弯曲 ‎28.下列几种农业生产中的相关措施中没有涉及到生长素两重性的是(  )‎ A.棉花通过摘心促进侧枝生长 B.用2,4﹣D除去麦田中的杂草 C.扦插时保留一定的芽和幼叶 D.横放盆栽的根向地弯曲生长 ‎29.科学家初步研制出H5N1型禽流感疫苗,投入使用前,以未感染H5N1病毒的一群健康小鸡(随机分为甲、乙两组)为实验动物进行了实验,过程和结果见图,下列相关分析中,正确的是(  )‎ A.甲组小鸡存活是记忆细胞快速产生抗体的结果 B.甲组小鸡体内的吞噬细胞一定参与了免疫过程 C.乙组小鸡体内缺乏合成H5N1型病毒抗体的基因 D.乙组小鸡全部死亡是因为体内没有发生免疫反应 ‎30.如图可表示某些生命活动调节的模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e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则c产生的激素可以作用于a和b B.若b表示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则信号在ab之间只能单向传递 C.若d和e都表示抗利尿激素,则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肾小管和集合管 D.若a表示胰岛A细胞,c表示胰岛B细胞,则b可以代表肌肉细胞 ‎31.当人体内T细胞过度分化为效应T细胞时,T细胞可与某些特定的体细胞接触并使其裂解进而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比如胰岛B细胞被裂解而导致的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血糖会偏高 B.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C.坚持口服胰岛素能够有效治疗这种疾病 D.注射免疫抑制剂能够缓解该病的病情 ‎32.如图所示为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I、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兴奋只能从d传向b,不能由b传向d B.切断d,刺激b,不会引起效应器作出反应 C.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的传导速度相同 D.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 ‎33.下列关于“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探究过程的注意事项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正式实验前通常要进行预实验,既节约成本又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 B.应选择容易成活的植物幼嫩枝条并找准枝条的上下端,防止颠倒 C.要控制好无关变量,如处理的时间长短应一致及温度要相同且适宜 D.此探究活动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因此不需要对照实验 ‎34.如图所示,灵敏电流计的两电极连接在神经纤维的膜外表面.刺激图中①~④处(②为AB的中点),电流表能够发生两次方向相反偏转有几处(  )‎ A.一处 B.两处 C.三处 D.四处 ‎35.表为人体血浆、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中几种物质的含量平均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成分(mmol/L)‎ Na+‎ K+‎ Ca2+‎ Mg2+‎ Cl﹣‎ 有机酸 蛋白质 ‎①‎ ‎②‎ ‎142‎ ‎5.0‎ ‎2.5‎ ‎1.5‎ ‎103.3‎ ‎6.0‎ ‎16.0‎ ‎③‎ ‎147‎ ‎4.0‎ ‎1.25‎ ‎1.0‎ ‎114.0‎ ‎7.5‎ ‎1.0‎ ‎④‎ ‎10‎ ‎140‎ ‎2.5‎ ‎10.35‎ ‎25‎ ‎﹣‎ ‎47‎ A.②中蛋白质比③多,所以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 B.手和脚上被磨出的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来自于②‎ C.②和③的渗透压主要来自于含量最多的两种离子 D.③与④成分含量差异较大是细胞膜选择透过性的表现 ‎36.如图所示为某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图中的增长曲线上的b点表示“K值”‎ B.该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时间大约在第2年 C.第7年开始该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D.在第10年时该种群的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 ‎37.实验调查得到某一树林生态系统中三个营养级及分解者的能量(单位:×106kJ)结果如表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同化量 储存量 呼吸量 甲 ‎62.8‎ ‎25.6‎ ‎37.2‎ 乙 ‎12.5‎ ‎5.7‎ ‎6.8‎ 丙 ‎464.6‎ ‎186.3‎ ‎278.3‎ 丁 ‎41.6‎ ‎16.5‎ ‎25.1‎ A.可以推测丙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 B.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4.646×108kJ C.丁和甲同化的能量全部来自于丙 D.呼吸散失的热量可以被丙重新利用 ‎38.某岛屿在1937年引入一批荷兰兔,后来研究人员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得到下列数据,说法正确的是(  )‎ 年份(年)‎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种群数量(个)‎ ‎25‎ ‎46‎ ‎208‎ ‎440‎ ‎770‎ ‎1380‎ A.从表中可知,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1380左右 B.该种群进入这个环境后呈“S”型增长 C.该物种进入该岛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数量越来越多 D.该种群的增长原因之一是岛屿食物和空间充裕 ‎39.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易通过肺部进入血液.目前PM2.5已成为空气污染指数的重要指标.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PM2.5进入人体的肺泡中时还没有进入人体的内环境 B.颗粒物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会导致血浆呈酸性 C.PM2.5可能成为过敏原,其诱发的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异常 D.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不在大脑皮层 ‎40.下表是某营养级昆虫摄食植物后能量流动的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项目 昆虫摄食量 昆虫粪便量 昆虫呼吸消耗量 昆虫生长的能量 能量(kJ)‎ ‎410‎ ‎210‎ ‎130‎ ‎70‎ A.呼吸作用会有能量散失是能量传递效率不能达到100%的原因 B.昆虫同化的能量中约有35%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 C.昆虫的后一个营养级能够获得的能量最多为14kJ D.昆虫的前一营养级的能量至少有1000kJ ‎ ‎ 三、非选择题(共40分)‎ ‎41.研究发现,高等动物的神经、内分泌和免疫调节之间具有极为密切的联系,构成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网络,完成生命活动的调节,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可以看出,在机体受到突然的刺激(急性应激)时,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的作用,对  等免疫细胞的功能产生明显的  作用,甚至引起某些疾病.这是应激调节免疫功能的主要途径之一,它成为免疫调节中一条重要的负反馈调节通路.由此可以说明,在紧张、恐惧、焦虑、高度压力等刺激下,人体会因  而患上癌症.‎ ‎(2)图中也可以看出,一些免疫应答产生的免疫活性因子能与神经细胞膜上的  结合,激活周围感觉神经元,引起内流,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到相关神经中枢.‎ ‎(3)研究发现,某些传出神经元通过类似的结构连接各类免疫细胞,神经中枢接受感觉神经元传递的信号后,再通过传出神经元的末梢释放出  信号来调节这些免疫细胞的免疫应答能力.‎ ‎(4)综上,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能通过不同的方式识别和应对机体内外的危险.神经、内分泌系统通过释放  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和病原体感染的免疫应答水平;免疫系统则通过产生  消灭进入人体的抗原以及人体产生的异常细胞,还可通过一定的过程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活性,从而构成了复杂的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2.生长素在植物体各器官都有分布,具有重要作用.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图1表示植物不同器官对不同浓度生长素的反应.图中曲线的来历:材料培养→用某种溶剂配置的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测量、记录→统计、计算并分析.如果选择小麦,需要将切取的胚芽鞘尖端下的一段用蒸馏水浸泡,其目的是去除  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图中的三条曲线呈现出生长素调节作用的共同特点是  ;A、B、C三点的生长素对不同器官的作用效果说明  .‎ ‎(2)如图2表示赤霉素对植物体内生长素含量的调节关系.图示中X表示赤霉素对生长素的分解具有  作用,这种作用很可能是通过降低该过程中  的活性实现的.‎ ‎(3)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  .青少年食用豆芽,豆芽中所含的生长素,会不会影响身体的生长发育?  .‎ ‎(4)农业上棉花“打顶”有利于增产,依据的原理是  .‎ ‎43.有一片长着马尾松和山毛榉的针、阔叶混交林,对两个树种的存有量逐年进行统计,并把马尾松存有量与山毛榉存有量的比值记为C,作曲线如图1.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两树种的关系  .‎ ‎(2)两树种处于竞争状态的年份段是  .‎ ‎(3)两树种处于平衡状态的年份段是  .‎ ‎(4)在a年的优势树种是  ,在d年的优势树种是  .排除气候条件的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是随着前一种群的繁盛,逐步改变了当地的  ,使之反而适合后一种群的生存需求.‎ ‎(5)由此可见,物种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群落的发展过程中,一些种群  了,而另一些种群兴起了,从而使整个群落的结构和  都发生了变化,一直到群落达到动态平衡,这就称为群落的  .‎ ‎(6)由于人为因素引起火灾,几十年后得以恢复,此过程为  演替.‎ ‎(7)研究人员对该生态系统进行了相关的生态学调查.在无迁入、迁出的情况下,绘制出某昆虫种群数量的λ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2).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该种群在前5年种群数量的变化类型是  曲线增长,5年后λ值开始变小的原因是  .‎ ‎44.图甲示某湖泊中一种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乙为该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其中 A、B、C代表3个营养级,数字均为实际测得的能量数,单位为百万千焦.请据图回答问题.‎ ‎(1)为获得持续较高的经济效益,在渔业捕捞时最好把种群密度控制在图甲中的  点.若测得图甲中B点时的该鱼种群数量为1000条,则湖泊中其种群的K值为  条,D点时该鱼群的年龄结构属于  型.‎ ‎(2)图乙表明,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百万千焦,能量流动特点是  ,从B到C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C营养级通过呼吸消耗的能量占其所得到能量的百分比是  .‎ ‎(3)在能量的流动过程中,第二个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属于  中的部分能量 ‎(4)如果该湖泊长期污染将会导致  下降,从而减弱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使生态系统的稳态遭到破坏.‎ ‎(5)该湖泊中的植物除绿藻(浮游植物)外,还有芦苇(挺水植物)和黑藻(沉水植物)等,这一现象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 ‎ ‎ ‎2016-2017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一中高二(上)月考生物试卷(12月份)‎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如图所示为内环境主要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①表示组织液 B.②表示淋巴液 C.①②③的成分相近 D.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②‎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1、人体的内环境是人体细胞赖以生活的体内液体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 ‎2、从上图可以看出,三者间关系主要体现在相互之间的物质交换上,毛细血管分布于组织间隙而且毛细血管有一定的通透性,正常情况下,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血浆蛋白外,其他物质都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因此,组织液和血浆可以双向物质交换;‎ 毛细淋巴管的功能是回收非正常情况下渗入到组织液中的血浆蛋白等物质,这些物质一旦进入毛细淋巴管就不再回渗,因此,淋巴与组织液之间物质交换是单向的.当淋巴形成后,通过各级淋巴管,最后经淋巴总管回流到血液循环,淋巴和血浆间的交换也是单向.‎ 所以图中①组织液、②血浆、③淋巴.‎ ‎【解答】解:A、组织液和血浆之间可以相互渗透,组织液渗透毛细淋巴管而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在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液,故图中①组织液,②血浆,③淋巴,A正确;‎ B、②表示血浆,③表示淋巴液,B错误;‎ C、血浆、组织液、淋巴的成分都包括水、无机盐、蛋白质、葡萄糖等,可以转化,成分相似,C正确;‎ D、毛细血管分布于组织间隙而且毛细血管有一定的通透性,正常情况下,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血浆蛋白外,其他物质都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的功能是回收非正常情况下渗入到组织液中的血浆蛋白等物质,故②血浆中蛋白质含量相对较多,D正确.‎ 故选:B.‎ ‎ ‎ ‎2.下列几种物质中,不属于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是(  )‎ A.血浆中的Na+和Cl﹣ B.神经细胞释放的递质 C.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 D.胃腺分泌的胃酸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血浆中的Na+和Cl﹣参与血浆渗透压的维持,A正确;‎ B、神经细胞释放的递质参与神经调节,B正确;‎ C、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参与免疫调节,C正确;‎ D、胃腺分泌的胃酸进入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 故选:D.‎ ‎ ‎ ‎3.刺激离体的神经纤维中间某点,关于兴奋传导方向和电流方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膜内局部电流双向传导,兴奋单向传导 B.兴奋在膜内和膜外传导方向相反 C.膜内和膜外的局部电流都是单向传导 D.兴奋传导方向和膜内局部电流方向相同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膜内由兴奋部位流向为兴奋部位,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而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 刺激离体的神经纤维中间某点,关于兴奋传导方向和电流方向如下图:(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 ‎【解答】解: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A错误;‎ B、兴奋从刺激点向两侧传导,膜内膜外兴奋传递方向一致,B错误;‎ C、膜内和膜外的局部电流都是双向传导,C错误;‎ D、神经纤维内部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同,外部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D正确.‎ 故选:D.‎ ‎ ‎ ‎4.在制备蛇毒抗毒素血清时,需将灭毒的蛇毒液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不参与这一免疫反应的细胞是(  )‎ A.吞噬细胞 B.浆细胞 C.T细胞 D.效应T细胞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 ‎【解答】解:只有体液免疫过程中才能产生抗体,而体液免疫的具体过程为:‎ 可见,参与这一免疫反应的细胞有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所以不参与这一免疫反应的细胞是效应T细胞,其只参与细胞免疫.‎ 故选:D.‎ ‎ ‎ ‎5.下列关于神经元中突触小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突触小体是轴突末梢的膨大部分 B.突触小体中没有细胞器 C.突触小体能与树突相接触形成突触 D.一个神经元有多个突触小体 ‎【考点】突触的结构.‎ ‎【分析】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解答】解:A、突触小体是轴突末梢的膨大部分,A正确;‎ B、突触小体中有线粒体、核糖体、高尔基体等细胞器,B错误;‎ C、突触小体能与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相接触形成突触,C正确;‎ D、神经细胞的轴突末梢会出现许多分支,每个分支末端膨大成杯状的突触小体,D正确.‎ 故选:B.‎ ‎ ‎ ‎6.结合下面某患者的血液化验报告单,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项目 结果 参考范围 单位 甲状腺激素 ‎2.1‎ ‎3.1~6.8‎ p mol/L 胰岛素 ‎1.7‎ ‎5.0~20.0‎ m IU/L A.该患者体内的血糖浓度比正常值低 B.若垂体正常,则促甲状腺激素会偏低 C.该患者兴奋性比较高,但是比较怕冷 D.患者体内细胞吸收葡萄糖的速率较低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促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高于正常值时,通过负反馈调节作用,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分析表格数据可知:该患者的甲状腺激素低于正常水平;对于下丘脑和垂体分泌活动的抑制会减弱,故该患者的下丘脑和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会增多,该患者的胰岛素含量低于正常人,该患者血糖浓度比正常值高.‎ ‎【解答】解:A、该患者的胰岛素含量低于正常人,而胰岛素是降血糖的激素,故该患者的血糖浓度比正常值高,A错误;‎ B、该患者的甲状腺激素低于正常水平;对于下丘脑和垂体分泌活动的抑制会减弱,则促甲状腺激素会偏高,B错误;‎ C、甲状腺激素有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促进新陈代谢的功能,该患者的甲状腺激素低于正常水平,兴奋性比较低,新陈代谢慢,比较怕冷,C错误;‎ D、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对糖的摄取、储存和利用,该患者的胰岛素含量低于正常人,患者体内细胞吸收葡萄糖的速率较低,D正确.‎ 故选:D.‎ ‎ ‎ ‎7.组织间隙液体过多而引起的全身或身体的一部分肿胀的症状称为组织水肿,又称浮肿.下列情况不能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 A.长期营养不良造成血浆蛋白减少 B.受伤导致毛细血管破裂 C.一次性吃糖太多引起血糖升高 D.某种疾病引起淋巴循环受阻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 ‎(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 ‎(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 ‎(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解答】解:A、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A错误;‎ B、受伤导致毛细血管破裂,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B错误;‎ C、一次性吃糖太多引起血糖升高,造成组织液水分减少,不能引起组织水肿,C正确;‎ D、淋巴循环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D错误.‎ 故选:C.‎ ‎ ‎ ‎8.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内环境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 B.血浆渗透压主要与Na+和Cl﹣有关 C.人体体温维持在37℃由垂体调节 D.HCO3﹣、HPO42﹣是维持pH的缓冲物质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解答】解:A、内环境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最多的无机物是水,A正确;‎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Na+和Cl﹣等无机盐离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B正确;‎ C、人体体温平衡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C错误;‎ D、HCO3﹣、HPO42﹣是维持pH的缓冲物质,D正确.‎ 故选:C.‎ ‎ ‎ ‎9.如图表示机体的免疫反应清除抗原的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抗原刺激机体后,T细胞和B细胞分化得到的细胞都能识别抗原 B.与效应T细胞相比,浆细胞具有更加丰富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C.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的沉淀或细胞集团会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D.效应T细胞与相应靶细胞密切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释放出抗原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抗体属于分泌蛋白,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2、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具体过程如下:‎ ‎【解答】解:A、B细胞分化得到的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A错误;‎ B、浆细胞能合成与分泌大量的抗体,所以与效应T细胞相比,其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含量较多,B正确;‎ C、多数情况下,抗体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最终被吞噬细胞消化,C正确;‎ D、效应T细胞与相应靶细胞密切接触,导致靶细胞裂解释放出抗原,D正确.‎ 故选:A.‎ ‎ ‎ ‎10.如图所示为欧洲兔引入澳大利亚后,对袋鼠数量影响以及当地人采取相应防治措施后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欧洲兔与袋鼠之间种间关系为竞争关系 B.引入的狐狸与袋鼠之间没有捕食关系 C.引入黏液瘤病毒是防治兔灾的有效方法 D.d年开始欧洲兔对黏液瘤病毒抗性增强 ‎【考点】种间关系;种群的数量变动.‎ ‎【分析】据图分析,欧洲兔与袋鼠之间是“你死我活”的关系,属于竞争;狐狸和欧洲兔、袋鼠的关系是捕食;欧洲兔和黏液瘤病毒是寄生关系.‎ ‎【解答】解:A、欧洲兔与袋鼠之间是“你死我活”的关系,属于竞争,A正确;‎ B、引入的狐狸与袋鼠之间属于捕食关系,B错误;‎ C、黏液瘤病毒和欧洲兔属于寄生关系,则引入黏液瘤病毒是防治兔灾的有效方法,C正确;‎ D、黏液瘤病毒对欧洲兔进行自然选择,d年开始欧洲兔对黏液瘤病毒抗性增强,D正确.‎ 故选:B.‎ ‎ ‎ ‎11.人体的呼吸中枢、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能看懂能写能说但听不懂的人受损的中枢分别是(  )‎ A.脑干、小脑、W区 B.脑干、小脑、H区 C.小脑、脑干、S区 D.下丘脑、脑干、V区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维持平衡、协调运动是小脑的功能,人类特有的语言功能则依赖于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脑干中则有与呼吸、心跳有关的基本生命中枢.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都属于脑的高级功能,与大脑皮层有关,条件反射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非条件反射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以下的低级中枢.大脑皮层言语区中,W区为书写中枢,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S区为说话中枢,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 ‎【解答】解:脑干中有控制呼吸的呼吸中枢,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位于小脑,患者能看懂能写能说说明V区、W区、S区正常,但听不懂故说明受损的是H区.‎ 故选:B ‎ ‎ ‎12.某同学的体检报告单上关于乙肝检测结果显示为:乙肝抗原呈阴性(﹣),乙肝抗体呈阳性(+).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未患乙肝病,但是乙肝病毒携带者 B.从父母遗传得到了对乙肝的抵抗力 C.未感染乙肝病毒,曾经注射过乙肝疫苗 D.体内无乙肝病毒,容易被乙肝病毒感染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某同学体检报告中的肝功能检验结果显示:乙肝抗原呈阴性(﹣),乙肝抗体呈阳性(+),这说明某同学体内没有乙肝病毒,但含有乙肝病毒的抗体.因此说明某同学注射过乙肝疫苗,或者没有注射过乙肝疫苗,但曾感染乙肝病毒后痊愈了.‎ ‎【解答】解:A、乙肝抗原呈阴性(﹣),说明某同学体内没有乙肝病毒,既未患乙肝病,也未乙肝病毒携带者,A错误;‎ B、乙肝抗体呈阳性(+),说明某同学体内含有乙肝病毒的抗体,抗体是后天产生的,不能从父母遗传得到,B错误;‎ C、乙肝抗原呈阴性(﹣),乙肝抗体呈阳性(+),这说明某同学体内没有乙肝病毒,但含有乙肝病毒的抗体.因此说明某同学注射过乙肝疫苗,或者没有注射过乙肝疫苗,但曾感染乙肝病毒后痊愈了,C正确;‎ D、乙肝抗原呈阴性(﹣),说明体内无乙肝病毒;乙肝抗体呈阳性(+),说明某同学体内含有乙肝病毒的抗体,不容易被乙肝病毒感染,D错误.‎ 故选:C.‎ ‎ ‎ ‎13.精神病患者发病时,自控能力较差,有暴力倾向,医生给病人注射一定量的某物质,使其出现暂时休克现象,若要使其迅速苏醒,可注射另一种物质,这两种物质分别是(  )‎ A.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B.麻醉剂和甲状腺激素 C.胰岛素和葡萄糖 D.甲状腺激素和生理盐水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胰岛素能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和某些氨基酸等,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血糖.‎ ‎【解答】解:胰岛素的作用是调节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等.如促进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的分解等.给病人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后,病人体内的葡萄糖快速分解或是合成糖原,造成病人的体内葡萄糖的含量急剧降低,不能供给足够的能量,病人就会出现休克现象,可通过注射一定浓度的葡萄糖溶液来补充葡萄糖,供给病人足够的能量.使血糖浓度升高,休克的病人就会苏醒.因此,先后注射的两种物质分别是胰岛素和葡萄糖.‎ 故选:C.‎ ‎ ‎ ‎14.某人在踩到钉子后,立马抬起脚,然后才感觉到痛,然后大叫一声“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过程涉及到的感受器有两个 B.控制该过程的神经中枢有两个 C.该过程至少涉及有两个传出神经元 D.该过程涉及到的效应器有两个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脊髓包括灰质和白质两部分,灰质在中央,呈蝶形,在脊髓的灰质里,有许多低级的神经中枢,可以完成一些基本的反射活动,如抬脚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的灰质里,脊髓里的神经中枢是受大脑控制的;不小心,脚踩在钉子上后,脚部皮肤里的感受器受到钉子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传入神经冲动传到脊髓里的抬脚反射中枢里,抬脚反射中枢发出的神经冲动通过传出神经传到脚上的效应器,肌肉收缩,产生抬脚反射;同时一部分神经冲动沿着脊髓白质里的神经纤维传到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使人产生痛觉;因为抬腿反射是简单反射,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反射的路径较短;而感觉到疼是在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需要经过脊髓的上行传导才能形成,反射的路径较长.因此不小心,脚踩在钉子上后,先抬脚后感觉到痛,抬脚和痛觉的中枢分别在脊髓和大脑里.人在未感觉到疼痛之前就有了抬脚反应,该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内;随后此人感觉到疼痛,这说明神经冲动沿脊髓传达到了大脑皮层躯体感觉中枢,产生了感觉.‎ ‎【解答】解:A、该过程涉及到的感受器有1个,位于接受钉子刺激的部位,A错误;‎ B、控制该过程的神经中枢有两个,分别位于脊髓和大脑皮层,B正确;‎ C、该过程至少涉及有两个传出神经元,分别传至脚部和嘴部,C正确;‎ D、该过程涉及到的效应器有两个,脚部和嘴部,D正确.‎ 故选:A.‎ ‎ ‎ ‎15.冬天洗凉水澡时,下列不会出现的生理反应是(  )‎ A.毛细血管开始舒张 B.开始洗澡时散热增加 C.骨骼肌不自主颤栗 D.肝脏和肌肉的产热增加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答】解:A、寒冷环境中,毛细血管收缩,A正确;‎ B、寒冷环境,产热量增加,散热量同样增加,B错误;‎ C、寒冷环境中,骨骼肌不自主颤栗,增加产热量,C错误;‎ D、肝脏和骨骼肌是主要的产热器官,寒冷环境中,产热量增加,D错误.‎ 故选:A.‎ ‎ ‎ ‎16.一个池塘中,水蚤、虾、鲤鱼等所有动物集合起来组成(  )‎ A.一个群落 B.一个种群 C.多个群落 D.多个种群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其特征包括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和群落的演替.‎ ‎【解答】解:一个池塘中,水蚤、虾、鲤鱼等所有动物集合起来,不是同一个物种,故不属于一个种群,也不包括植物、微生物等所有生物,故也不属于一个群落,故属于多个种群.‎ 故选:D.‎ ‎ ‎ ‎1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产者都是植物 B.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 C.消费者都是动物 D.微生物都是分解者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 ‎(2)生产者(自养型):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少数化能合成型生物;‎ ‎(3)消费者(异养型):主要是动物,还有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 ‎(4)分解者(异养型):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细菌和真菌,还有少数动物.‎ ‎【解答】解:A、绝大多数的生产者是绿色植物,但化能合成型细菌也属于生产者,A错误;‎ B、自养生物能够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所以都是生产者,B正确;‎ C、绝大多数的消费者是动物,但营寄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等也属于消费者,C错误;‎ D、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营腐生生活的属于分解者,营寄生生活的属于消费者,化能合成型细菌属于生产者,D错误.‎ 故选:B.‎ ‎ ‎ ‎18.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比实际数值可能偏小的是(  )‎ A.标志重捕法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时其标志物脱落 B.显微镜下计数酵母菌数量时不统计方格线上的菌体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的地区取样 D.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考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1、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调查遗传方式,应在患者家系中调查.‎ ‎2、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 ‎3、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要统计方格内的菌体,边线上的菌体要计算两条相邻的两边,计数时不包括芽体;‎ ‎【解答】解:A、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部分标志物脱落,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可判断实验所得到数值可能会比实际数值偏大,A错误;‎ B、显微镜下计数酵母菌数量时不统计方格线上的菌体,会导致计算所得数值比实际数值可能偏小,B正确;‎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的地区取样,会导致计算所得数值比实际数值可能偏大,C错误;‎ D、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D错误.‎ 故选:B.‎ ‎ ‎ ‎19.与生产者的能量流动关系最密切的两种细胞器是(  )‎ A.线粒体和核糖体 B.叶绿体和线粒体 C.叶绿体和核糖体 D.线粒体和内质网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传递形式为有机物.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途径)或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完成的.大气中CO2的主要来源: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动植物的细胞呼吸.‎ ‎【解答】解:植物的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吸收二氧化碳,将大气中的碳的碳元素固定在有机物中,使得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而动植物的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又将有机物分解,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所以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关系最密切的两种细胞器是线粒体和叶绿体.‎ 故选:B.‎ ‎ ‎ ‎20.如图为胶州湾的某食物网简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中,带鱼和鳀鱼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B.食物网中全部生物构成该生态系统的群落 C.大量捕捞梭子蟹和鳀鱼可以提高带鱼的产量 D.为了可持续发展,捕捞鱼的网眼应该大一些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分析】1、能量沿食物链逐级递减.‎ ‎2、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消费者,食物网中体现生物之间的2种关系:捕食和竞争.‎ ‎3、群落是生活在同一地域的所有生物的总称,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解答】解:A、该食物网中,带鱼和鳀鱼都以中国毛虾为食,存在竞争关系,带鱼又以鳀鱼为食,二者存在捕食关系,A正确;‎ B、群落是生活在同一地域的所有生物的总称,而食物网中只有生产者、消费者,没有分解者,不能称为群落,B错误;‎ C、大量捕捞梭子蟹和鳀鱼,带鱼就有原来的第3、第4营养级,降为第三营养级,获取的能量增多,产量提高,C正确;‎ D、为了可持续发展,捕捞鱼的网眼应该大一些,保留幼体,D正确.‎ 故选:B.‎ ‎ ‎ 二、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21.如图是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A液、B液、C液共同组成内环境.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液、B液、C液分别表示组织液、血液、淋巴 B.与B液相比较,A液C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C.胰腺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B液中的葡萄糖浓度 D.A液B液C液本质上是一种类似于海水的盐溶液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根据图示:A液是组织液,B液血浆,C是淋巴,三者构成了细胞生活的内部环境﹣﹣内环境;组织液和血浆之间可相互交换物质,而A→C→B之间是单向的.‎ ‎【解答】解:A、据图示可知,A液、B液、C液分别表示组织液、血浆、淋巴,A错误;‎ B、与组织液和淋巴相比,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B错误;‎ C、胰岛素由胰腺中的胰岛B细胞分泌,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可使血浆中葡萄糖浓度降低,C正确;‎ D、由A液组织液、B液血浆、C液淋巴组成的内环境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D正确.‎ 故选:CD.‎ ‎ ‎ ‎22.下列关于生物体内一些具有重要生理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只能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B.剧烈运动时,肌细胞中的比值上升 C.当种子从休眠进入萌发状态后,比值上升 D.记忆细胞都是在受抗原刺激后,由B淋巴细胞和T细胞增殖分化来的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ATP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只要条件合适,酶在细胞内外都能发挥作用.‎ ‎2、细胞中ATP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 ‎3、赤霉素促进种子萌发,脱落酸抑制种子萌发.‎ ‎4、记忆细胞可以由原来的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来.‎ ‎【解答】解:A、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酶咋细胞内外都能发挥作用,A错误;‎ B、细胞中ATP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所以剧烈运动时,肌细胞中的ATP/ADP比值保持动态平衡,B错误;‎ C、赤霉素促进种子萌发,脱落酸抑制种子萌发,当种子从休眠进入萌发状态后,比值上升,C正确;‎ D、记忆细胞是在受抗原刺激后,由B淋巴细胞、T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来的,D错误.‎ 故选:C.‎ ‎ ‎ ‎23.图为人体内某些生理过程示意图解.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人在饥饿(餐后4﹣5小时)时,4过程将会加强 B.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可以促进4过程 C.若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和集合管功能减弱,则C液将会减少 D.若某人的胰岛B细胞受损,则此人可能会出现C液增多并含有葡萄糖的现象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分析图解:肠道中的淀粉首先需要在相关的消化酶的作用下消化成葡萄糖(A)才能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吸收后运输到血液中,再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省各处.‎ 其中肝细胞能够将葡萄糖合成肝糖原(D),肝糖原也能分解成葡萄糖;图中的B液表示原尿,C液表示尿液.‎ ‎【解答】解:A、分析图解可知,3是由血糖进入肝细胞合成肝糖原,4是肝糖原分解进入血液,以升高血糖浓度,当血糖含量下降时,肝糖原分解会加强,A正确;‎ B、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可以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即促进4过程,B正确;‎ C、抗利尿激素增多,会使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强,减少尿液生成,C错误;‎ D、若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不能及时氧化分解、合成糖原或转化为其他非糖物质,则多余葡萄糖会随尿排除形成糖尿,但若是尿糖浓度过高,尿液C量会增大,D正确.‎ 故选:C.‎ ‎ ‎ ‎24.人的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下列有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听课时需要神经元的活动和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单向传递信息 B.阅读时通过神经纤维把眼部效应器产生的兴奋传导到神经中枢 C.抄笔记需要大脑皮层感知学习内容和控制手部书写活动 D.参与小组讨论,需要大脑皮层言语区的S区和H区参与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分析】阅读时,眼部视神经末梢作为感受器,接受文字符号的刺激,产生兴奋,通过视神经纤维,将兴奋传导到大脑皮层中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解答】解:A、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向的,因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时单向传递信息,A正确;‎ B、阅读时通过神经纤维把眼部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到大脑皮层,并非效应器,B错误;‎ C、抄笔记需要大脑皮层感知学习内容的语言中枢和控制手部书写活动的躯体运动中枢,C正确;‎ D、参与小组讨论,需要大脑皮层言语区的运动性语言中枢和听觉性语言中枢参与,D正确.‎ 故选:B.‎ ‎ ‎ ‎25.图表示种群各特征之间的关系,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甲、乙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C.丙为稳定型时种群数量越来越大 D.性引诱剂可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会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会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 因此图中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丙为年龄组成.‎ ‎【解答】解: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可以直接反映种群的数量,A正确;‎ B、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B正确;‎ C、丙为稳定型时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C错误;‎ D、性引诱剂可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从而降低种群的出生率,D正确.‎ 故选:C.‎ ‎ ‎ ‎26.下列过程能双向进行的是(  )‎ A.生态系统中营养级之间的能量流动 B.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C.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向 D.肌糖原与血糖之间的转化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生长素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肝糖原和葡萄糖可以相互转化;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只能由突触前膜到突触后膜.营养级之间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解答】解:A、生态系统中营养级之间的能量流动有2大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A错误;‎ B、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只能由突触前膜到突触后膜,B错误;‎ C、生长素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能双向进行,C正确;‎ D、血糖可以转变为肌糖原,肌糖原不能转变为葡萄糖,D错误.‎ 故选:C.‎ ‎ ‎ ‎27.图左侧为燕麦胚芽鞘所做的处理,琼脂块左右正中间用不透水云母片隔开.那么一段时间后,右侧①②③处于图示位置时,其生长情况依次是(  )‎ A.向右弯曲、向右弯曲、向右弯曲 B.向右弯曲、直立生长、向左弯曲 C.向左弯曲、直立生长、向右弯曲 D.向右弯曲、向左弯曲、向左弯曲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左图中,胚芽鞘尖端有感光性,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一侧多,生长素极性向下端运输,使得琼脂块A生长素多于琼脂快B.另外注意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感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向光弯曲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 ‎【解答】解:分析题图可知,单侧光照条件下,使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转移,因此琼脂块A的生长素浓度高于B侧.‎ 去尖端的胚芽鞘:‎ ‎①右侧放琼脂块B、左侧放琼脂块A,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 ‎②右侧放琼脂块B、左侧放琼脂块A,将胚芽鞘放在匀速转动的转盘上,不改变生长素的分布,放置A琼脂快的一侧生长较快,胚芽鞘向左弯曲生长;‎ ‎③感受够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去尖端的胚芽鞘不能感受单侧光照的刺激,琼脂块也不能感受单侧光照的刺激,右侧放琼脂块A、左侧放琼脂块B,胚芽鞘向左弯曲生长.‎ 故选:D.‎ ‎ ‎ ‎28.下列几种农业生产中的相关措施中没有涉及到生长素两重性的是(  )‎ A.棉花通过摘心促进侧枝生长 B.用2,4﹣D除去麦田中的杂草 C.扦插时保留一定的芽和幼叶 D.横放盆栽的根向地弯曲生长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顶端优势指是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抑制的现象.原理:由顶芽形成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加大,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敏感而被抑制生长;同时,生长快的顶端,夺取侧芽的营养,造成侧芽营养不足. 顶端优势的原理在果树整枝修剪上应用极为普遍,人工切除顶芽,就可以促进侧芽生产,增加分枝数.在生产实践中经常根据顶端优势的原理,进行果树整枝修剪,茶树摘心,棉花打顶,以增加分枝,提高产量.‎ ‎【解答】解:A、棉花摘心,没有顶芽,积累在侧芽处的大量生长素逐渐被消耗,侧芽受抑制的现象解除,促进侧枝生长,涉及到生长素的两重性,A错误;‎ B、高浓度的2,4﹣D用来除去小麦田间的双子叶杂草,因为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度要强,涉及到生长素的两重性,B错误;‎ C、在扦插时,由于芽和幼叶能产生生长素,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因此保留有芽和幼叶的插条比较容易生根成活,涉及到生长素的促进作用,C正确;‎ D、根向地弯曲生长是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近地一侧生长素分布多,长得慢;远地一侧生长素分布少,生长快,这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D错误.‎ 故选:C.‎ ‎ ‎ ‎29.科学家初步研制出H5N1型禽流感疫苗,投入使用前,以未感染H5N1病毒的一群健康小鸡(随机分为甲、乙两组)为实验动物进行了实验,过程和结果见图,下列相关分析中,正确的是(  )‎ A.甲组小鸡存活是记忆细胞快速产生抗体的结果 B.甲组小鸡体内的吞噬细胞一定参与了免疫过程 C.乙组小鸡体内缺乏合成H5N1型病毒抗体的基因 D.乙组小鸡全部死亡是因为体内没有发生免疫反应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据图分析,给甲组健康小鸡注射H5N1型疫苗,甲组小鸡的体内可产生一定量的抗H5N1型病毒的抗体和少量的记忆细胞,当H5N1型病毒再次进入甲组小鸡体内,这些抗体和少量的记忆细胞最终会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及时将抗原(H5N1型病毒)清除,甲组小鸡能正常生活.‎ 乙组小鸡注射H5N1型病毒,体内没有足够的抗体,小鸡全部死亡.‎ ‎【解答】解:A、只有浆细胞能产生抗体,A错误;‎ B、甲组小鸡体内的吞噬细胞一定参与了免疫过程,B正确;‎ C、淋巴细胞中产生某种抗体的基因始终是存在的,只是基因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选择性表达,C错误;‎ D、乙组小鸡注射H5N1型病毒,初次免疫反应产生的抗H5N1型病毒的抗体数量少,加上抗原毒性强,小鸡全部死亡,D错误.‎ 故选:B.‎ ‎ ‎ ‎30.如图可表示某些生命活动调节的模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e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则c产生的激素可以作用于a和b B.若b表示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则信号在ab之间只能单向传递 C.若d和e都表示抗利尿激素,则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肾小管和集合管 D.若a表示胰岛A细胞,c表示胰岛B细胞,则b可以代表肌肉细胞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与血糖调节相关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其中胰岛素的作用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3、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 ‎【解答】解:A、若物质e为促甲状腺激素,则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甲状腺,当c甲状腺产生的甲状腺激素过量时,会反馈作用于a和b,A正确;‎ B、若b表示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该图表示反射弧,由于反射弧中有突触结构存在,因此兴奋在反射弧上只能单向传递,B正确;‎ C、若d和e都表示抗利尿激素,则a为下丘脑,分泌出抗利尿激素,由b垂体后叶释放,并作用于c集合管和肾小管,促进对水重吸收,C正确;‎ D、胰岛A细胞能产生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生产葡萄糖,升高血糖浓度,所以b只能代表肝细胞,D错误.‎ 故选:D.‎ ‎ ‎ ‎31.当人体内T细胞过度分化为效应T细胞时,T细胞可与某些特定的体细胞接触并使其裂解进而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比如胰岛B细胞被裂解而导致的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血糖会偏高 B.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C.坚持口服胰岛素能够有效治疗这种疾病 D.注射免疫抑制剂能够缓解该病的病情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B细胞由于自身免疫反应而被破坏,导致患者体内胰岛素缺乏,该病患者可通过注射胰岛素治疗,据此答题.‎ ‎【解答】解:A、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患者体内胰岛素缺乏,血糖含量偏高,A正确;‎ B、根据题意分析,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B正确;‎ C、胰岛素是蛋白质,口服会被消化酶催化水解,失去药效,C错误;‎ D、使用免疫抑制剂能够降低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能够有效的缓解该病的病症,D正确.‎ 故选:C.‎ ‎ ‎ ‎32.如图所示为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I、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兴奋只能从d传向b,不能由b传向d B.切断d,刺激b,不会引起效应器作出反应 C.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的传导速度相同 D.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反射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神经的基本调节方式是反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 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表示效应器、b表示传出神经、c表示神经中枢、d表示传入神经、e表示感受器.Ⅰ是突触前膜,Ⅱ是突触后膜.‎ ‎【解答】解:A、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而不是双向的,所以兴奋只能从d传向b,不能由b传向d,A正确;‎ B、切断d、刺激b(传出神经),信号能到达效应器,所以会引起效应器收缩,但不属于反射过程,B错误;‎ C、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的传导速度不相同,在结构c以化学信号传递,速度慢;在结构b以电信号传导,速度快,C错误;‎ D、Ⅱ处为突触后膜,发生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D错误.‎ 故选:A.‎ ‎ ‎ ‎33.下列关于“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探究过程的注意事项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正式实验前通常要进行预实验,既节约成本又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 B.应选择容易成活的植物幼嫩枝条并找准枝条的上下端,防止颠倒 C.要控制好无关变量,如处理的时间长短应一致及温度要相同且适宜 D.此探究活动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因此不需要对照实验 ‎【考点】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分析】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促进某种植物插条生根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最适浓度;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无关变量(如枝条长度、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的时间等)应控制为等量;实验前做一个预实验,目的是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减少实验误差.‎ ‎【解答】解:A、“预实验”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减少因设计的盲目性而造成的浪费,A正确;‎ B、由于生长素的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因此实验中要找准枝条的上下端,防止颠倒,B正确;‎ C、本实验是探究生长素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宜浓度,实验要满足单一变量原则,所以要严格控制无关变量,时间长短要一致,C正确;‎ D、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而在预实验时浓度梯度较大,需要蒸馏水这组作为空白对照,来确定范围,从而缩小范围;在正式实验中,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之间形成相互对照,生根最多的为最适浓度,D错误.‎ 故选:D.‎ ‎ ‎ ‎34.如图所示,灵敏电流计的两电极连接在神经纤维的膜外表面.刺激图中①~④处(②为AB的中点),电流表能够发生两次方向相反偏转有几处(  )‎ A.一处 B.两处 C.三处 D.四处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1、静息时,神经纤维的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兴奋时产生动作电位,此时兴奋部位的钠离子内流,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神经纤维膜内外形成电位差,这样兴奋就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2、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首先在突触前膜内形成递质小泡与前膜融合,并释放出来到突触间隙中,再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离子通道开放,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解答】解:刺激①时兴奋先传导到A处,电流表发生一次偏转,由于在突触处兴奋只能由右向左传递,兴奋不能通过突触传到B处,因此刺激①只能发生1次偏转;‎ 刺激②时与刺激①的结果完全相同,因此刺激②只能发生1次偏转;‎ 刺激③时兴奋先传导到B处,电流表发生一次偏转,兴奋通过突触结构传递到A处,电流表又发生一次偏转,因此刺激③时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刺激④时与刺激时完全相同,因此刺激④时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故选:B.‎ ‎ ‎ ‎35.表为人体血浆、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中几种物质的含量平均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成分(mmol/L)‎ Na+‎ K+‎ Ca2+‎ Mg2+‎ Cl﹣‎ 有机酸 蛋白质 ‎①‎ ‎②‎ ‎142‎ ‎5.0‎ ‎2.5‎ ‎1.5‎ ‎103.3‎ ‎6.0‎ ‎16.0‎ ‎③‎ ‎147‎ ‎4.0‎ ‎1.25‎ ‎1.0‎ ‎114.0‎ ‎7.5‎ ‎1.0‎ ‎④‎ ‎10‎ ‎140‎ ‎2.5‎ ‎10.35‎ ‎25‎ ‎﹣‎ ‎47‎ A.②中蛋白质比③多,所以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 B.手和脚上被磨出的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来自于②‎ C.②和③的渗透压主要来自于含量最多的两种离子 D.③与④成分含量差异较大是细胞膜选择透过性的表现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分析表格:K+的主要功能是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Na+的主要功能是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据此可判断④是细胞内液,①是细胞外液.血浆和组织液的主要区别是血浆中含有的蛋白质比较多,故②是血浆,③是组织液.‎ 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答】解:A、血浆和组织液的主要区别是血浆中含有的蛋白质比较多,故②是血浆,③是组织液,A正确;‎ B、手和脚上被磨出的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来自于③组织液,B错误;‎ C、②和③的渗透压主要来自于含量最多的两种离子Na+和Cl﹣,C正确;‎ D、③与④成分含量差异较大是细胞膜选择透过性的表现,D正确.‎ 故选:B.‎ ‎ ‎ ‎36.如图所示为某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图中的增长曲线上的b点表示“K值”‎ B.该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时间大约在第2年 C.第7年开始该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D.在第10年时该种群的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分析题图曲线可知,该图是种群S型增长曲线的模式图,d点对应的值100,是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即K值;b点对应的种群数量是50,即为,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在0~10年之间,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在K值时增长速率下降至0,此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 ‎【解答】解:A、由分析可知,K值是d点对应的种群数量,A错误;‎ B、该种群是S型增长曲线,在第5年时,种群数量达到,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B错误;‎ C、第7年,种群数量增长缓慢,但是种群数量仍然增加,此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错误;‎ D、第10年,种群数达到最大值,且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因此出生率等于死亡率,D正确.‎ 故选:D.‎ ‎ ‎ ‎37.实验调查得到某一树林生态系统中三个营养级及分解者的能量(单位:×106kJ)结果如表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同化量 储存量 呼吸量 甲 ‎62.8‎ ‎25.6‎ ‎37.2‎ 乙 ‎12.5‎ ‎5.7‎ ‎6.8‎ 丙 ‎464.6‎ ‎186.3‎ ‎278.3‎ 丁 ‎41.6‎ ‎16.5‎ ‎25.1‎ A.可以推测丙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 B.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4.646×108kJ C.丁和甲同化的能量全部来自于丙 D.呼吸散失的热量可以被丙重新利用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据此可知丙为生产者,处于第一营养级;甲为初级消费者,处于第二营养级;乙为次级消费者,处于第三营养级;丁为分解者.‎ ‎【解答】解:A、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可以推测丙为生产者,乙为次级消费者,A错误;‎ B、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问题,所以等于4.646×108kJ,B正确;‎ C、丁是分解者,其同化的能量来自于甲、乙、丙,C错误;‎ D、能量流动是不循环的,呼吸散失的热量不可以被丙生产者重新利用,D错误.‎ 故选:B.‎ ‎ ‎ ‎38.某岛屿在1937年引入一批荷兰兔,后来研究人员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得到下列数据,说法正确的是(  )‎ 年份(年)‎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种群数量(个)‎ ‎25‎ ‎46‎ ‎208‎ ‎440‎ ‎770‎ ‎1380‎ A.从表中可知,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1380左右 B.该种群进入这个环境后呈“S”型增长 C.该物种进入该岛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数量越来越多 D.该种群的增长原因之一是岛屿食物和空间充裕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据图分析,引入一批荷兰兔,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持续增加,呈现J型.‎ ‎【解答】解:A、从表中可知,该种群的数量增加,无法判断环境容纳量,A错误;‎ B、该种群进入这个环境后呈“J”型增长,B错误;‎ C、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该物种进入该岛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C错误;‎ D、该种群的增长原因是岛屿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D正确.‎ 故选:D.‎ ‎ ‎ ‎39.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易通过肺部进入血液.目前PM2.5已成为空气污染指数的重要指标.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PM2.5进入人体的肺泡中时还没有进入人体的内环境 B.颗粒物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会导致血浆呈酸性 C.PM2.5可能成为过敏原,其诱发的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异常 D.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不在大脑皮层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消化道、呼吸道、膀胱、子宫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泪液、汗液、尿液、消化液等)都不可看作内环境,因而其内所含物质也不可看作存在于内环境中的物质.内环境之所以能保持PH相对稳定的状态是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比如H2CO3 /NaHCO3.过敏反应:已经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解答】解:A、消化道、呼吸道、膀胱、肺泡等与外界环境相通,属于人体外部环境;故A正确.‎ B、内环境具有一定的渗透压、酸碱度等理化性质,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血浆后,可以和缓冲物质发生反应,反应产物可以通过肺或肾脏排出体外,从而使血浆的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故B错误.‎ C、过敏原具有异物性,过敏反应是机体免疫系统功能过强引起的免疫失调病;故C正确.‎ D、非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主要在脊髓,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故D正确.‎ 故选B.‎ ‎ ‎ ‎40.下表是某营养级昆虫摄食植物后能量流动的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项目 昆虫摄食量 昆虫粪便量 昆虫呼吸消耗量 昆虫生长的能量 能量(kJ)‎ ‎410‎ ‎210‎ ‎130‎ ‎70‎ A.呼吸作用会有能量散失是能量传递效率不能达到100%的原因 B.昆虫同化的能量中约有35%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 C.昆虫的后一个营养级能够获得的能量最多为14kJ D.昆虫的前一营养级的能量至少有1000kJ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传递效率不到100%的原因有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和分解者分解的能量等;昆虫的后一个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最多是200×20%=40(kJ);昆虫的前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最小值是200÷20%=1000(kJ).‎ ‎【解答】解:A、传递效率不到100%的原因有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和分解者分解的能量等,A正确;‎ B、昆虫的同化量为410﹣210=200(kJ),生长的能量所占比例为70÷200×100%=35%,B正确;‎ C、昆虫的后一个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最多是200×20%=40(kJ),C错误;‎ D、昆虫的前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最小值是200÷20%=1000(kJ),D正确.‎ 故选:C.‎ ‎ ‎ 三、非选择题(共40分)‎ ‎41.研究发现,高等动物的神经、内分泌和免疫调节之间具有极为密切的联系,构成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网络,完成生命活动的调节,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可以看出,在机体受到突然的刺激(急性应激)时,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的作用,对 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吞噬细胞 等免疫细胞的功能产生明显的 抑制 ‎ 作用,甚至引起某些疾病.这是应激调节免疫功能的主要途径之一,它成为免疫调节中一条重要的负反馈调节通路.由此可以说明,在紧张、恐惧、焦虑、高度压力等刺激下,人体会因 产生的癌细胞不能及时清除 而患上癌症.‎ ‎(2)图中也可以看出,一些免疫应答产生的免疫活性因子能与神经细胞膜上的 特异性受体 结合,激活周围感觉神经元,引起内流,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到相关神经中枢.‎ ‎(3)研究发现,某些传出神经元通过类似的结构连接各类免疫细胞,神经中枢接受感觉神经元传递的信号后,再通过传出神经元的末梢释放出 化学 信号来调节这些免疫细胞的免疫应答能力.‎ ‎(4)综上,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能通过不同的方式识别和应对机体内外的危险.神经、内分泌系统通过释放 神经递质和激素 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和病原体感染的免疫应答水平;免疫系统则通过产生 抗体、效应T细胞等 消灭进入人体的抗原以及人体产生的异常细胞,还可通过一定的过程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活性,从而构成了复杂的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应激作用于神经系统释放神经递质,感染使得免疫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两者同时作用于下丘脑,使之释放CRH,作用于垂体释放ACTH,作用于肾上腺释放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进而抑制免疫细胞的功能.‎ ‎【解答】解:(1)免疫细胞包括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题图显示:在机体受到突然的刺激(急性应激)时,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的作用,对免疫细胞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进而引起免疫功能下降,由此可以说明,在紧张、恐惧、焦虑、高度压力等刺激下,人体会因产生的癌细胞不能及时清除而患上癌症.‎ ‎(2)一些免疫应答产生的免疫活性因子能与神经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激活周围感觉神经元,引起Na+内流而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到相关神经中枢.‎ ‎(3)某些传出神经元与各类免疫细胞的连接是通过类似突触的结构,神经中枢接受感觉神经元传递的信号后,再通过传出神经元的末梢释放出神经递质来调节这些免疫细胞的免疫应答能力,神经递质属于化学信号.‎ ‎(4)神经、内分泌系统通过释放神经递质和激素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和病原体感染的免疫应答水平;免疫系统则通过产生抗体、效应T细胞等消灭进入人体的抗原以及人体产生的异常细胞,还可通过一定的过程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活性,从而构成了复杂的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故答案为:‎ ‎(1)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吞噬细胞(合理即可) 抑制 产生的癌细胞不能及时清除 ‎(2)特异性受体 Na+‎ ‎(3)突触 化学 ‎(4)神经递质和激素 抗体、效应T细胞等 ‎ ‎ ‎42.生长素在植物体各器官都有分布,具有重要作用.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图1表示植物不同器官对不同浓度生长素的反应.图中曲线的来历:材料培养→用某种溶剂配置的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测量、记录→统计、计算并分析.如果选择小麦,需要将切取的胚芽鞘尖端下的一段用蒸馏水浸泡,其目的是去除 自身生长素 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图中的三条曲线呈现出生长素调节作用的共同特点是 两重性 ;A、B、C三点的生长素对不同器官的作用效果说明 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敏感性不同 .‎ ‎(2)如图2表示赤霉素对植物体内生长素含量的调节关系.图示中X表示赤霉素对生长素的分解具有 抑制 作用,这种作用很可能是通过降低该过程中 酶 的活性实现的.‎ ‎(3)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 吲哚乙酸 .青少年食用豆芽,豆芽中所含的生长素,会不会影响身体的生长发育? 不影响 .‎ ‎(4)农业上棉花“打顶”有利于增产,依据的原理是 去除顶端优势 .‎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赤霉素通过促进色氨酸合成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进而可确定赤霉素对生长素的分解具有抑制作用,赤霉素与生长素对促进细胞伸长具有协同作用.‎ ‎【解答】解:(1)由于胚芽鞘尖端能合成生长素,所以要将切取的胚芽鞘尖端下的一段用蒸馏水浸泡,以去除内源激素对结果的干扰.图中的三条曲线呈现出生长素作用的共同特点是生长素生理作用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相同浓度的生长素对不同器官的作用效果说明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敏感性不同.‎ ‎(2)图中所示信息可知,赤霉素通过促进色氨酸合成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进而可确定赤霉素对生长素的分解具有抑制作用.激素主要是调节细胞的代谢,因此这种抑制作用很可能是通过降低该过程中酶的活性来实现的.‎ ‎(3)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由于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生长激素与植物生长素成分不同,前者是蛋白质类物质,后者是吲哚乙酸,所以青少年食用豆芽,豆芽中所含的生长素,不会影响身体的生长发育.‎ ‎(4)顶端优势指顶芽优生生长,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农业上棉花“打顶”有利于增产,是去除顶端优势.‎ 故答案为:‎ ‎(1)自身生长素 两重性 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敏感性不同 ‎(2)抑制 酶 ‎ ‎(3)吲哚乙酸 不影响 ‎ ‎(4)去除顶端优势 ‎ ‎ ‎43.有一片长着马尾松和山毛榉的针、阔叶混交林,对两个树种的存有量逐年进行统计,并把马尾松存有量与山毛榉存有量的比值记为C,作曲线如图1.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两树种的关系 竞争 .‎ ‎(2)两树种处于竞争状态的年份段是 O~e .‎ ‎(3)两树种处于平衡状态的年份段是 b~c .‎ ‎(4)在a年的优势树种是 马尾松 ,在d年的优势树种是 山毛榉 .排除气候条件的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是随着前一种群的繁盛,逐步改变了当地的 环境 ,使之反而适合后一种群的生存需求.‎ ‎(5)由此可见,物种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群落的发展过程中,一些种群 消失 了,而另一些种群兴起了,从而使整个群落的结构和 物种组成 都发生了变化,一直到群落达到动态平衡,这就称为群落的 演替 .‎ ‎(6)由于人为因素引起火灾,几十年后得以恢复,此过程为 次生 演替.‎ ‎(7)研究人员对该生态系统进行了相关的生态学调查.在无迁入、迁出的情况下,绘制出某昆虫种群数量的λ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2).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该种群在前5年种群数量的变化类型是 “J”型 曲线增长,5年后λ值开始变小的原因是 环境阻力增大(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 ‎【考点】种间关系;种群的特征.‎ ‎【分析】生物群落是由不同的种群组成的,它既包括生产者、消费者,还包括分解者.由于环境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变化,种群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使生物群落也发生变化.‎ ‎【解答】解:(1)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马尾松和山毛榉属于竞争关系.‎ ‎(2)两树种始终都处于竞争当中,故处于竞争状态的年份段是O~e.‎ ‎(3)对于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具竞争关系的马尾松和山毛榉的存量来说,其比值C>1,则马尾松占优势;C<1,山毛榉占优势;C=1,则两树种处于动态平衡之中.故两树种处于平衡状态的年份段是b~c.‎ ‎(4)从(3)分析可知,在a年的优势树种是马尾松,在d年的优势树种是山毛榉.排除气候条件的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是随着前一种群的繁盛,逐步改变了当地的环境,使之反而适合后一种群的生存需求.‎ ‎(5)在群落的发展过程中,一些种群消失了,而另一些种群兴起了,从而使整个群落的结构和物种组成发生了变化,一直到群落达到动态平衡,这就称为群落的演替.‎ ‎(6)火灾过后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7)据图分析,该种群在前5年种群的λ基本不变,所以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5年后λ值开始变小的原因是环境阻力增大.‎ 故答案为:‎ ‎(1)竞争 ‎ ‎(2)O~e  ‎ ‎(3)b~c ‎(4)马尾松 山毛榉 环境 ‎(5)消失 物种组成 演替 ‎ ‎(6)次生 ‎(7)“J”型 环境阻力增大 ‎ ‎ ‎44.图甲示某湖泊中一种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乙为该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其中 A、B、C代表3个营养级,数字均为实际测得的能量数,单位为百万千焦.请据图回答问题.‎ ‎(1)为获得持续较高的经济效益,在渔业捕捞时最好把种群密度控制在图甲中的 B 点.若测得图甲中B点时的该鱼种群数量为1000条,则湖泊中其种群的K值为 2000 条,D点时该鱼群的年龄结构属于 稳定 型.‎ ‎(2)图乙表明,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119.5 百万千焦,能量流动特点是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从B到C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20% ,C营养级通过呼吸消耗的能量占其所得到能量的百分比是 70% .‎ ‎(3)在能量的流动过程中,第二个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属于 第一营养级同化 中的部分能量 ‎(4)如果该湖泊长期污染将会导致 生物多样性(或物种多样性) 下降,从而减弱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使生态系统的稳态遭到破坏.‎ ‎(5)该湖泊中的植物除绿藻(浮游植物)外,还有芦苇(挺水植物)和黑藻(沉水植物)等,这一现象体现了群落的 垂直 结构.‎ ‎【考点】种群的特征;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据图分析,种群的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则甲图中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为0,在B点达到最大,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S型.‎ 据图乙分析,A代表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分解者+呼吸作用消耗+流向下一营养级+未被利用=3.5+52.5+20.0+43.5=119.5百万千焦.‎ 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解答】解:(1)在渔业捕捞时最好把种群密度控制在B点,B点是种群的增长率最大,为S型曲线的.若图甲中B点时的该鱼种群数量为1000条,则湖泊中其种群的K值为2000条,D点时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率为0,年龄结构属于稳定型.‎ ‎(2)图乙表明,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分解者+呼吸作用消耗+流向下一营养级+未被利用=3.5+52.5+20.0+43.5=119.5百万千焦,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从B到C的能量传递效率为4÷20×100%=20%,C营养级通过呼吸消耗的能量占其所得到能量的百分比是2.8÷4×100%=70%.‎ ‎(3)在能量的流动过程中,每个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个营养级同化中的能量.‎ ‎(4)湖泊长期污染将会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自我调节能力减弱,则生态系统的稳态遭到破坏.‎ ‎(5)该湖泊中的植物分布为浮游、挺水和沉水,这一现象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故答案为:‎ ‎(1)B 2000 稳定 ‎(2)119.5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0% 70%‎ ‎(3)第一营养级同化 ‎(4)生物多样性(或物种多样性)‎ ‎(5)垂直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