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卷·2018届辽宁省葫芦岛八中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卷(实验班)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辽宁省葫芦岛八中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卷(实验班) (解析版)

‎2016-2017学年辽宁省葫芦岛八中高二(上)第三次月考生物试卷(实验班)‎ ‎ ‎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道题,共60分)‎ ‎1.人体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才能保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无直接关系的是(  )‎ A.尿液和汗液的排出 B.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呼吸加快 C.血液运输养料和废物 D.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2.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事(  )‎ A.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B.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D.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体液是动物及人体内含有的液体,它包括(  )‎ ‎①细胞内液 ②血浆 ③淋巴 ④组织液 ⑤消化液.‎ A.①③⑤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血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分别是(  )‎ A.血浆、体液、体液 B.血液、体液、淋巴 C.血浆、组织液、淋巴 D.血液、细胞外液、体液 ‎5.长时间行走使脚掌磨出了水泡,几天后水泡消失.此时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渗入(  )‎ A.组织细胞 B.毛细血管和各级动脉、静脉 C.各级动脉和静脉 D.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6.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大量积累在组织细胞间隙造成的.下列各项中不会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 A.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B.花粉过敏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 C.饮食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过高 D.淋巴回流受阻组织液中滞留大分子物质 ‎7.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 A.CO2、血红蛋白、H+、尿素 B.呼吸氧化酶、抗体、激素、H2O C.Na+、O2、葡萄糖、血浆蛋白 D.Ca2+、载体、氨基酸 ‎8.当一个人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时,会导致(  )‎ A.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B.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 C.下丘脑释放抗利尿激素 D.垂体渗透压感受器兴奋 ‎9.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B.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的零电位 C.突触小体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10.在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狗在听到铃声后分泌唾液这一反射活动中,唾液腺和支配它活动的神经末梢一起构成效应器 B.兴奋传导时,往往是从一个神经元的树突传给下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或细胞体 C.在人体反射活动过程中,神经元膜内电荷移动的方向与膜外电荷移动的方向相反 D.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 ‎11.下列两种激素属于拮抗作用的是(  )‎ A.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 B.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 C.雌激素和孕激素 D.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 ‎12.在人体内,都是因为缺乏激素而引起的一组疾病是(  )‎ ‎①呆小症 ②糖尿病 ③侏儒症 ④白化病 ⑤镰刀型贫血症 ⑥夜盲症.‎ A.①③④ B.③⑤⑥ C.①②③ D.①③⑥‎ ‎13.下列属于人在炎热环境中身体变化的是(  )‎ ‎①皮肤血管收缩 ②增加皮肤的血流量 ③汗腺分泌增多 ‎④汗液几乎不分泌 ⑤代谢活动增强.‎ A.①④⑤ B.①②⑤ C.④⑤ D.②③‎ ‎14.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刺激部位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变化是(  )‎ ‎①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②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 ‎③膜外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④膜内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5.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在①大脑、②小脑、③脑干三个结构中,与此反应相对应的结构分别是(  )‎ A.③②①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①②③‎ ‎16.下列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的是(  )‎ A.皮肤角质层细胞屏障作用 B.胃粘膜起保护作用 C.白细胞的吞噬作用 D.淋巴细胞的杀伤作用 ‎17.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  )‎ A.抗体 B.抗原 C.淋巴细胞 D.吞噬细胞 ‎18.若一个人的胸腺先天发育不良,可能造成的结果是(  )‎ A.体内没有B细胞而仅仅有T细胞 B.丧失一切免疫功能,各种传染病乘机而入 C.只保留有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部分体液免疫功能 D.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合成能力减弱 ‎19.吞噬细胞不参与(  )‎ A.非特异性免疫 B.体液免疫 C.细胞免疫 D.合成并分泌抗体 ‎20.在一定的时间内,某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为a,全部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为b,全部分解者获得的能量为c,则a、b、c之间的关系是(  )‎ A.a=b+c B.a>b+c C.a<b+c D.a>b=c ‎21.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和食物联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此食物网中有六条食物链,丁占有四个不同的营养级 B.戊接受的太阳能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丙可利用的总能量小于乙和丁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 D.向此生态系统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增强该系统的稳定性 ‎22.有关“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属于自养型生物;‎ ‎②生产者的细胞呼吸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实现了物质的循环;‎ ‎③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降低了环境温度;‎ ‎④生态系统内流动的能量全是生产者固定的能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3.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增长型种群的种群数量在近期内一定能不断增加 B.在环境条件没有剧烈变化时,种群数量增长趋势呈现S型 C.农业生产中利用性引诱剂可以直接明显降低种群数量 D.种群数量与该种群个体大小有关,而与种群所处的环境条件无关 ‎24.在阳光明媚、水草丰茂的鄂尔多斯草原上,生活着牛、羊、鹿、狼、兔、鼠,还有秃鹫、苍鹰、蜣螂、细菌、真菌等,关于它们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②它们中的牛、羊、鹿分别组成了3个种群 ‎③它们中的动物是一个生物群落 ‎④它们中的蜣螂、腐生菌是分解者.‎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5.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h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则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接近(  )‎ A.50只 B.42只 C.92只 D.160只 ‎26.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 C.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经过:裸岩→地衣→苔藓→灌木→森林五个阶段 D.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与自然演替的方向、速度基本相同 ‎27.下列有关几个生态学概念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 B.群落是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C.生态系统是由种群和无机环境组成的有机统一体 D.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成分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28.说明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的是(  )‎ A.森林中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和地被物层 B.一片竹林中的竹子高矮不一 C.森林中的树木的间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 D.鹿群中有的鹿高,有的鹿矮 ‎30.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现象明显 C.通常情况下,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 ‎ 二.非选择题(每空1分,特殊空除外,共40分)‎ ‎31.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1)内环境主要是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组成的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其  保持相对稳定性.‎ ‎(2)细胞与内环境直接交换的④为  ;⑤为  .用简明短短语表述⑥  .‎ ‎(3)CO2对人呼吸频率的调节属于  调节.‎ ‎32.图甲示缩手反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 ‎(1)甲图中f表示的结构是  ,乙图是甲图中  (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乙图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  .‎ ‎(2)[③]的名称是  .为神经兴奋的传导提供能量的细胞器[  ]  .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  .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  .‎ ‎(3)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引起B细胞产生  ,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变化.‎ ‎(4)[①]结构的名称是  .在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该处细胞膜膜  (填内或外)为负电位.‎ ‎33.请根据调查某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常用的取样方法有  和  ,其中  (方法)适用于调查地块的长与宽相差不大的地块.‎ ‎(2)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时样方面积应该不同,如调查乔木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要比调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的样方面积  .‎ ‎34.如图是生长素作用与其浓度关系图.课本上说:“一般情况下,生长素在较低浓度促进生长,在浓度过高时则会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看图理解这句话,回答下列问题:‎ ‎(1)曲线   段可促进植物生长,则该范围的生长素浓度为(高、低)  浓度.曲线  段可抑制植物生长,则该范围的生长素浓度为  浓度.‎ ‎(2)向光生长的幼苗,其背光面浓度  于向光面.‎ ‎(3)具有顶端优势的植物,其侧芽浓度  于顶芽,  于B点.‎ ‎35.如图中A示生长素浓度与植物不同器官生长的关系.将已长出幼根和幼芽的豌豆种子置水平状态(B图示,芽尖和根尖的黑点示生长素分布的多少).请据图回答:‎ ‎(1)B中生长素大部分分布在幼芽和幼根的近地侧是由于  作用的结果.‎ ‎(2)豌豆幼芽和幼根继续生长的方向分别是:幼芽  ;幼根  .‎ ‎(3)由A可知,根对生长素反应的灵敏度比芽  ,10﹣6M的生长素  根的生长,却强烈地  芽的生长.‎ ‎(4)由图示可知,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对不同器官的影响  ;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器官的影响  .‎ ‎36.如图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请回答:‎ ‎(1)写出图中含有四个营养级的食物链:  (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2)分析A→E和D→B过程中碳流动形式的不同点  .‎ ‎(3)若生产者有10000kg,按能量最大传递效率计算,位于第四营养级的生物可增重  kg.‎ ‎ ‎ ‎2016-2017学年辽宁省葫芦岛八中高二(上)第三次月考生物试卷(实验班)‎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道题,共60分)‎ ‎1.人体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才能保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无直接关系的是(  )‎ A.尿液和汗液的排出 B.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呼吸加快 C.血液运输养料和废物 D.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1、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镜.‎ ‎2、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通过汗液和尿排泄代谢废物能够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A正确;‎ B、血液中的CO2增加,会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排出CO2,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B正确;‎ C、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血液运输养料和废物与内环境稳态直接相关,C正确;‎ D、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是在消化道中的大肠内形成的,由于消化道与外界环境直接相通,因此不属于内环境,所以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与内环境稳态没有直接关系,D错误.‎ 故选:D.‎ ‎ ‎ ‎2.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事(  )‎ A.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B.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D.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内环境稳态是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个项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内环境稳态是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个项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血液成分稳定时,内环境不一定处于稳态,因此可能会发生疾病,A错误;‎ B、温度、PH影响酶的活性,内环境的温度、PH相对稳定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B正确;‎ C、稳态遭到破坏时,细胞代谢紊乱,有可能导致疾病发生,C正确;‎ D、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D正确.‎ 故选:A.‎ ‎ ‎ ‎3.体液是动物及人体内含有的液体,它包括(  )‎ ‎①细胞内液 ②血浆 ③淋巴 ④组织液 ⑤消化液.‎ A.①③⑤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镜.‎ ‎【解答】解:①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①正确;‎ ‎②血浆属于细胞外液,属于体液,②正确; ‎ ‎③淋巴属于细胞外液,属于体液,③正确; ‎ ‎④组织液属于细胞外液,属于体液,④正确; ‎ ‎⑤消化液不是细胞内液,也不是细胞外液,不属于体液,⑤错误.‎ 故选:D.‎ ‎ ‎ ‎4.血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分别是(  )‎ A.血浆、体液、体液 B.血液、体液、淋巴 C.血浆、组织液、淋巴 D.血液、细胞外液、体液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其中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据此答题.‎ ‎【解答】解:(1)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即其所处的内环境是血浆;‎ ‎(2)肌细胞属于组织细胞,其所处的内环境是组织液;‎ ‎(3)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淋巴.‎ 故选:C.‎ ‎ ‎ ‎5.长时间行走使脚掌磨出了水泡,几天后水泡消失.此时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渗入(  )‎ A.组织细胞 B.毛细血管和各级动脉、静脉 C.各级动脉和静脉 D.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 ‎【解答】解:水泡中液体的主要成分是组织液,组织液可单向渗透到淋巴管形成淋巴,也可和血浆双向渗透.因此,此时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故选:D.‎ ‎ ‎ ‎6.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大量积累在组织细胞间隙造成的.下列各项中不会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 A.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B.花粉过敏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 C.饮食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过高 D.淋巴回流受阻组织液中滞留大分子物质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 ‎(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 ‎(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 ‎(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解答】解: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织水肿,A正确;‎ B、花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B正确;‎ C、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在短期内会使组织液减少,不引起组织水肿,C错误;‎ D、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D正确.‎ 故选:C.‎ ‎ ‎ ‎7.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 A.CO2、血红蛋白、H+、尿素 B.呼吸氧化酶、抗体、激素、H2O C.Na+、O2、葡萄糖、血浆蛋白 D.Ca2+、载体、氨基酸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本题是内环境成分的判断,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组成,凡是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者淋巴液中的物质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只能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解答】解:A、血红蛋白只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 B、呼吸氧化酶只存在于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Na+、O2、葡萄糖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中,血浆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浆中,因此Na+、O2、葡萄糖、血浆蛋白都是内环境的成分,C正确;‎ D、载体只存在于细胞膜上,不是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 故选:C.‎ ‎ ‎ ‎8.当一个人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时,会导致(  )‎ A.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B.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 C.下丘脑释放抗利尿激素 D.垂体渗透压感受器兴奋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水平衡调节的方式:‎ ‎【解答】解:A、当一个人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就会升高,A错误;‎ B、细胞外液渗透压就会升高时,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减少尿量,降低渗透压,B正确;‎ C、下丘脑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由垂体后叶释放,C错误;‎ D、渗透压感受器在下丘脑,D错误.‎ 故选:B.‎ ‎ ‎ ‎9.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B.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的零电位 C.突触小体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但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 ‎【解答】解:A、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是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这与兴奋传导的方向一致,A正确;‎ B、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电位(内负外正),而不是零电位,B错误;‎ C、突触小体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C错误;‎ D、神经递质有兴奋型和抑制型两种类型,所以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D错误.‎ 故选:A.‎ ‎ ‎ ‎10.在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狗在听到铃声后分泌唾液这一反射活动中,唾液腺和支配它活动的神经末梢一起构成效应器 B.兴奋传导时,往往是从一个神经元的树突传给下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或细胞体 C.在人体反射活动过程中,神经元膜内电荷移动的方向与膜外电荷移动的方向相反 D.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其中效应器包括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2、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膜外电流方向是从未兴奋部位到兴奋部位,而膜内是从兴奋部位到未兴奋部位.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需要通过突触结构,突触分为轴突﹣树突型和轴突﹣胞体型.‎ ‎3、神经调节对体液调节起调控和主导作用;体液调节也能影响神经调节,二者是相辅相成,共同调节的.‎ ‎【解答】解:A、狗在听到铃声分泌唾液这一反射活动中,唾液腺和支配它活动的神经末梢一起构成效应器,完成听到铃声后分泌唾液这一动作,A正确;‎ B、兴奋传导时,往往是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给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B错误;‎ C、在人体反射活动过程中,膜外电荷移动的方向是从未兴奋部位到兴奋部位,而膜内是从兴奋部位到未兴奋部位,C正确;‎ D、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都作为效应器直接或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D正确.‎ 故选:B.‎ ‎ ‎ ‎11.下列两种激素属于拮抗作用的是(  )‎ A.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 B.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 C.雌激素和孕激素 D.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胰高血糖素可以升血糖,由胰岛A细胞分泌.作用机理:可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2、胰岛素可以降血糖,由胰岛B细胞分泌.作用机理:①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转变成脂肪酸等非糖物质.②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3、生长激素,促进蛋白质合成,促进生长.‎ ‎4、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活动;促进生长发育(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5、雌性激素促进女性性器官的发育、卵细胞的发育和排卵,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 ‎6、孕激素:促进女性附性器官成熟及第二性征出现,并维持正常性欲及生殖功能的激素.‎ ‎7、促甲状腺激素控制并甲状腺发育和调控其分泌相应的激素的活动 ‎【解答】解:A、胰高血糖素升血糖,胰岛素是降血糖,两者对于血糖调节起着拮抗作用,A正确;‎ B、生长激素促进个体生长发育,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活动、促进生长发育,两者是协同作用,B错误;‎ C、雌性激素促进女性性器官的发育、卵细胞的发育和排卵,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孕激素促进女性附性器官成熟及第二性征出现,并维持正常性欲及生殖功能的激素.两者具有协同作用,C错误;‎ D、促甲状腺激素控制并甲状腺发育和调控其分泌相应的激素的活动,不是拮抗作用,D错误.‎ 故选:A.‎ ‎ ‎ ‎12.在人体内,都是因为缺乏激素而引起的一组疾病是(  )‎ ‎①呆小症 ②糖尿病 ③侏儒症 ④白化病 ⑤镰刀型贫血症 ⑥夜盲症.‎ A.①③④ B.③⑤⑥ C.①②③ D.①③⑥‎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激素是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对身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激素在人体内的含量极少,但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命活动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激素在人体内必须维持在适当的水平,或多或少都会对人体产生不同的影响.‎ ‎【解答】解:①呆小症是幼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①正确;‎ ‎②胰岛素的作用是能促进人体血糖的吸收、利用和转化,分泌过少会得糖尿病,过多会得低血糖,②正确;‎ ‎③生长激素的作用是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幼年时分泌过少会得侏儒症,③正确;‎ ‎④白化病属于遗传病,是遗传物质发生变异引起的,④错误;‎ ‎⑤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属于遗传病,是遗传物质发生变异引起的,⑤错误;‎ ‎⑥夜盲症由于缺乏维生素A引起的,⑥错误;‎ 故选:C.‎ ‎ ‎ ‎13.下列属于人在炎热环境中身体变化的是(  )‎ ‎①皮肤血管收缩 ②增加皮肤的血流量 ③汗腺分泌增多 ‎④汗液几乎不分泌 ⑤代谢活动增强.‎ A.①④⑤ B.①②⑤ C.④⑤ D.②③‎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答】解:①寒冷时,皮肤内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进而维持体温,①错误; ‎ ‎②皮肤内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增加散热量,进而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②正确; ‎ ‎③汗腺分泌增加,增加散热量,进而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③正确;‎ ‎④汗液的分泌量减少,减少散热量,使得体温升高,④错误; ‎ ‎⑤寒冷环境中,代谢活动加强,产热增加,进而使得体温升高,⑤错误.‎ 故选:D.‎ ‎ ‎ ‎14.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刺激部位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变化是(  )‎ ‎①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②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 ‎③膜外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④膜内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解答】解:正常安静状态下神经纤维上的电位是外正内负,当给以一定刺激产生兴奋后,由外正内负电位变成外负内正,所以①②正确,③④错误.‎ 故选:A.‎ ‎ ‎ ‎15.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在①大脑、②小脑、③脑干三个结构中,与此反应相对应的结构分别是(  )‎ A.③②①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①②③‎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分析】此题考查了小大脑、小脑、脑干的功能,小脑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其中大脑皮层是调节躯体运动的最高级中枢和语言中枢;小脑中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①大脑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灰质,叫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比较重要的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管理身体对侧骨骼肌的运动)、躯体感觉中枢(与身体对侧皮肤、肌肉等处接受刺激而使人产生感觉有关)、语言中枢(与说话、书写、阅读和理解语言有关,是人类特有的神经中枢)、视觉中枢(与产生视觉有关)、听觉中枢(与产生听觉有关).语无伦次与大脑的语言中枢有关.‎ ‎②小脑位于脑干背侧,大脑的后下方,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 ‎③脑干位于大脑的下方和小脑的前方,它的最下面与脊髓相连,脑干的灰质中含有一些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所以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是大脑、走路不稳小脑调节、呼吸急促是脑干.‎ 故选:D.‎ ‎ ‎ ‎16.下列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的是(  )‎ A.皮肤角质层细胞屏障作用 B.胃粘膜起保护作用 C.白细胞的吞噬作用 D.淋巴细胞的杀伤作用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 ‎ 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解答】解:A、皮肤角质层细胞屏障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A错误;‎ B、胃粘膜起保护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B错误;‎ C、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C正确;‎ D、淋巴细胞的杀伤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D错误.‎ 故选:C.‎ ‎ ‎ ‎17.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  )‎ A.抗体 B.抗原 C.淋巴细胞 D.吞噬细胞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细胞是B淋巴细胞;细胞免疫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细胞是T淋巴细胞.‎ ‎【解答】解:A、抗体仅在体液免疫中发挥作用,A错误;‎ B、抗原在特异性免疫是被作用的对象,B错误;‎ C、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和T细胞.B细胞在体液免疫起主要作用,T细胞在细胞免疫起主要作用,C正确;‎ D、吞噬细胞参加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起辅助作用,D错误.‎ 故选:C.‎ ‎ ‎ ‎18.若一个人的胸腺先天发育不良,可能造成的结果是(  )‎ A.体内没有B细胞而仅仅有T细胞 B.丧失一切免疫功能,各种传染病乘机而入 C.只保留有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部分体液免疫功能 D.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合成能力减弱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胸腺先天发育不良就不能产生T淋巴细胞,细胞免疫不能进行,体液免疫大部分不能进行,只保留了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的途径.‎ ‎【解答】解:A、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因此胸腺发育不良者体内没有T细胞,A错误;‎ B、胸腺发育不良者体内没有T细胞,细胞免疫丧失,体液免疫也受到影响,保留了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的途径,B错误;‎ C、胸腺发育不良者体内没有T细胞,但仍保留了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的体液免疫(特异性免疫),C正确;‎ D、胸腺发育不良者的免疫能力下降,淋巴因子和抗体合成能力减弱,D正确.‎ 故选:CD.‎ ‎ ‎ ‎19.吞噬细胞不参与(  )‎ A.非特异性免疫 B.体液免疫 C.细胞免疫 D.合成并分泌抗体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人体的免疫分为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粘膜组成,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特异性免疫即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解答】解:A、吞噬细胞吞噬、消灭体液中的抗原时属于人体第二道防线的作用,所以吞噬细胞参与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 B、体液免疫过程中大多数病原体要经过吞噬细胞的吞噬、处理和呈递给T细胞,T细胞呈递给B细胞,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该过程中吞噬细胞参与体液免疫,B错误;‎ C、细胞免疫过程中大多数病原体要经过吞噬细胞的吞噬、处理和呈递给T细胞,T细胞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该过程中吞噬细胞参与细胞免疫,C错误;‎ D、抗体由浆细胞产生,吞噬细胞不能产生抗体,所以吞噬细胞不参与合成分泌抗体,D正确.‎ 故选:D.‎ ‎ ‎ ‎20.在一定的时间内,某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为a,全部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为b,全部分解者获得的能量为c,则a、b、c之间的关系是(  )‎ A.a=b+c B.a>b+c C.a<b+c D.a>b=c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 ‎(1)单向流动:指能量只能从前一营养级流向后一营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原因:①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的顺序是不可逆转的,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②各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以呼吸作用产生的热能形式散失掉,这些能量是生物无法利用的.‎ ‎(2)逐级递减:指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能百分之百地流入下一营养级,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逐级减少的.传递效率:一个营养级的总能量大约只有10%~20%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原因:①各营养级的生物都因呼吸消耗了大部分能量;②各营养级总有一部分生物未被下一营养级利用,如枯枝败叶.‎ ‎【解答】解: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且能量传递效率只有10%~20%,即一个营养级的总能量大约只有10%~20%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若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值为a,全部消费者所利用的能量值为b,全部分解者所利用的能量总值为c,则a>b+c.‎ 故选:B.‎ ‎ ‎ ‎21.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和食物联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此食物网中有六条食物链,丁占有四个不同的营养级 B.戊接受的太阳能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丙可利用的总能量小于乙和丁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 D.向此生态系统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增强该系统的稳定性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食物网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其中戊为生产者,其余生物均为消费者.图中共有6条食物链.‎ ‎【解答】解:A、此食物网中有六条食物链,丁占有三个不同的营养级(第二、第三、第四营养级),A错误;‎ B、戊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错误;‎ C、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因此丙可利用的总能量小于乙和丁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C正确;‎ D、引入外来物种不当,可能会造成生态入侵,D错误.‎ 故选:C.‎ ‎ ‎ ‎22.有关“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属于自养型生物;‎ ‎②生产者的细胞呼吸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实现了物质的循环;‎ ‎③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降低了环境温度;‎ ‎④生态系统内流动的能量全是生产者固定的能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据此解答.‎ ‎【解答】解:①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绿色植物能利用光能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质造成有机物,属于自养型生物.①正确;‎ ‎②生产者的细胞呼吸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实现了物质的循环,但消费者、分解者在这一点上比生产者更强,故不是对“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的理解,②错误;‎ ‎③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降低了环境温度,但与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无关系,③错误.‎ ‎④自然生态系统内流动的能量全是生产者固定的能量,④正确.‎ 故选:D.‎ ‎ ‎ ‎23.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增长型种群的种群数量在近期内一定能不断增加 B.在环境条件没有剧烈变化时,种群数量增长趋势呈现S型 C.农业生产中利用性引诱剂可以直接明显降低种群数量 D.种群数量与该种群个体大小有关,而与种群所处的环境条件无关 ‎【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 ‎【分析】1、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首先依据的应该是年龄组成情况,其次是性别比例,由此推导预测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关系,从而确定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 ‎2、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增长是“J”型增长,即B图所示的增长曲线;在空间、资源有限、无限情况下的增长呈“S”型增长 ‎3.昆虫的交配求偶就是通过性信息素的传递来实现的.所谓性信息素是指雌虫分泌到体外以引诱雄虫前去交配的微量化学物质.根据这一原理,利用高新技术,人工合成信息素即性引诱剂,制成对同种异性个体有较大吸引力的诱芯,结合诱捕器(水盆式、粘胶式)配套使用.在田间释放后,形成“假姑娘”(性引诱剂)引来“真小伙”(田间的雄虫),从而使得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大幅度降低产卵量和孵化率(出生率),达到防治害虫目的.‎ ‎【解答】解:A、增长型属于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但还与环境条件的变化有关,因此在一段时间内不一定增长,A错误;‎ B、种群数量与环境容纳量有关,而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因此种群数量增长一般呈现S型曲线,B正确;‎ C、性引诱剂能吸引同种的异性个体前来交尾,人工施放性引诱剂则引诱来大量的雄性害虫,通过性引诱剂的干扰,使其不能与雌性害虫完成正常的交尾,从而降低昆虫的出生率,使得种群密度降低,C错误;‎ D、种群数量与该种群个体大小有关,与与种群所处的环境条件有关,D错误.‎ 故选:B.‎ ‎ ‎ ‎24.在阳光明媚、水草丰茂的鄂尔多斯草原上,生活着牛、羊、鹿、狼、兔、鼠,还有秃鹫、苍鹰、蜣螂、细菌、真菌等,关于它们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②它们中的牛、羊、鹿分别组成了3个种群 ‎③它们中的动物是一个生物群落 ‎④它们中的蜣螂、腐生菌是分解者.‎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考点】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一定自然区域,所有的生物和无机环境构成生态系统;种群是指同一种生物的总和,群落是一定区域中的所有生物的总和.‎ ‎【解答】解:①阳光、水草、牛、羊、鹿、狼、兔、鼠、秃鹫、苍鹰、蜣螂、细菌、真菌等,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构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①正确;‎ ‎②牛、羊、鹿不一定属于同一个物种,所以不一定是3个种群,②错误;‎ ‎③群落是一定区域中的所有生物的总和,③错误;‎ ‎④蜣螂、腐生菌属于分解者,④正确.‎ 故选:D.‎ ‎ ‎ ‎25.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h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则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接近(  )‎ A.50只 B.42只 C.92只 D.160只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标志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的个体占总捕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 设该地段种群中个体数为N,其中标志总数为M,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为m,则N:M=n:m.‎ ‎【解答】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只灰苍鼠,第二次捕获42只灰苍鼠,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 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50=42:13,N≈158只,因此该灰苍鼠种群数量最接近160只.‎ 故选:D.‎ ‎ ‎ ‎26.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 C.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经过:裸岩→地衣→苔藓→灌木→森林五个阶段 D.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与自然演替的方向、速度基本相同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人类可以砍伐树木,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解答】解:A、群落演替根据起始条件可以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A正确;‎ 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B正确;‎ C、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经过:裸岩→地衣→苔藓→灌木→森林五个阶段,属于初生演替,C正确;‎ D、人类活动可以改变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所以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与自然演替的方向、速度不相同,D错误.‎ 故选:D.‎ ‎ ‎ ‎27.下列有关几个生态学概念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 B.群落是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C.生态系统是由种群和无机环境组成的有机统一体 D.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成分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考点】生态系统的概念;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1、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群落: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 ‎3、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他的无机环境相互形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答】解: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正确;‎ B、群落是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B正确;‎ C、生态系统是由群落和无机环境组成的有机统一体,C错误;‎ D、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成分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D正确.‎ 故选:C.‎ ‎ ‎ ‎28.说明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的是(  )‎ A.森林中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和地被物层 B.一片竹林中的竹子高矮不一 C.森林中的树木的间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 D.鹿群中有的鹿高,有的鹿矮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分析】生物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 ‎【解答】解:A、深林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和地被物层现象属于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A正确;‎ B、一片竹林中的竹子属于同一种群,高矮不一不是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B错误;‎ C、森林的树木的间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属于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C错误;‎ D、鹿群有的鹿高,有的鹿矮属于同一种群的不同性状,不是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D错误.‎ 故选:A.‎ ‎ ‎ ‎30.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现象明显 C.通常情况下,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是指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解答】解:A、沙丘、冰川泥、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A错误;‎ B、在演替过程中,均存在种间关系,B错误;‎ C、由于次生演替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因此初生演替需要的时间长,次生演替需要的时间短,C正确;‎ D、若条件允许,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都能演替成森林,D错误.‎ 故选:C.‎ ‎ ‎ 二.非选择题(每空1分,特殊空除外,共40分)‎ ‎31.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1)内环境主要是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组成的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其 理化性质 保持相对稳定性.‎ ‎(2)细胞与内环境直接交换的④为 养料和氧气 ;⑤为 二氧化碳和废物 .用简明短短语表述⑥ 细胞通过内环境间接的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 ‎(3)CO2对人呼吸频率的调节属于 体液 调节.‎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分析题图:①表示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②表示呼吸系统的气体交换;③表示排泄系统的排泄过程;④表示细胞从内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⑤表示细胞将代谢废弃物排到内环境中;⑥表示细胞与外界环境通过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解答】解:(1)内环境主要是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等能保持相对稳定.‎ ‎(2)内环境是人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细胞所需的养料和氧气直接从内环境中摄取,而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和二氧化碳直接排到内环境中.因此图中④表示养料和氧气,⑤表示二氧化碳和废物.图中⑥表示细胞通过内环境间接的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CO2对人呼吸频率的调节属于体液调节.‎ 故答案为:‎ ‎(1)理化性质 ‎(2)养料和氧气 二氧化碳和废物 细胞通过内环境间接的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体液 ‎ ‎ ‎32.图甲示缩手反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 ‎(1)甲图中f表示的结构是 感受器 ,乙图是甲图中 d (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乙图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 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 ‎(2)[③]的名称是 突触小泡 .为神经兴奋的传导提供能量的细胞器[ ② ] 线粒体 .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 递质 .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 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 ‎(3)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引起B细胞产生 兴奋或抑制 ,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变化.‎ ‎(4)[①]结构的名称是 轴突 .在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该处细胞膜膜 内 (填内或外)为负电位.‎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中a、b、c、d、e、f分别为效应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突触、传出神经和感受器.乙图表示突触结构,其中①是轴突、②是线粒体、③是突触小泡、④是突触前膜、⑤是突触后膜;A是突触小体、B是下一个神经元.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解:(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中由于e上有神经节,所以e为传入神经、f表示感受器;乙图是突触结构,为甲图中d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神经元的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分支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突触前膜是神经元的轴突末梢,所以乙图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胞体膜或树突膜.‎ ‎(2)乙图中的③是突触小泡,其形成与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缩手反射时,兴奋在突触之间是通过神经递质传递的.乙图中A表示突触小体、B表示突触后膜.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不能由B传到A.‎ ‎(3)神经递质有兴奋型和抑制型两种类型,所以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引起B细胞产生兴奋或抑制,从而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变化.‎ ‎(4)乙图中的①是轴突,在神经纤维未受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 故答案为:‎ ‎(1)感受器    d  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2)突触小泡 ②线粒体递质   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3)兴奋或抑制 ‎(4)轴突 内 ‎ ‎ ‎33.请根据调查某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常用的取样方法有 五点取样法 和 等距离取样法 ,其中 五点取样法 (方法)适用于调查地块的长与宽相差不大的地块.‎ ‎(2)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时样方面积应该不同,如调查乔木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要比调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的样方面积 大 .‎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在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需注意随机取样、样方大小合适,并且样本数据足够大等.‎ ‎【解答】解:(1)采用样方法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首先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在分布较密集或稀疏的地区取样,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离取样法.当调查的总体为长条形时,可用等距取样法.当调查地块的长与宽相差不大的情况,常采用五点取样法.‎ ‎(2)调查乔木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要比调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的样方面积大.‎ 故答案为:‎ ‎(1)五点取样法 等距离取样法 五点取样法 ‎(2)大 ‎ ‎ ‎34.如图是生长素作用与其浓度关系图.课本上说:“一般情况下,生长素在较低浓度促进生长,在浓度过高时则会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看图理解这句话,回答下列问题:‎ ‎(1)曲线 AB  段可促进植物生长,则该范围的生长素浓度为(高、低) 低 浓度.曲线 BC 段可抑制植物生长,则该范围的生长素浓度为 高 浓度.‎ ‎(2)向光生长的幼苗,其背光面浓度 高 于向光面.‎ ‎(3)具有顶端优势的植物,其侧芽浓度 高 于顶芽, 高 于B点.‎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生长素对植物生长调节作用具有两重性,一般,低浓度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抑制植物生长(浓度的高低以各器官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为标准).‎ ‎2、同一植株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同,敏感性由高到低为:根、芽、茎.‎ ‎3、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促进和抑制作用与生长素的浓度、植物器官的种类、细胞的年龄有关.‎ ‎4、顶端优势是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近顶端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较高,从而抑制了该部位侧芽的生长.‎ ‎【解答】解:(1)生长素的作用具有双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图中AC段可促进植物生长,则该范围的生长素浓度为低浓度.CD段可抑制植物生长,则该范围的生长素浓度为高浓度.‎ ‎(2)向光生长的幼苗,其背光面生长素的浓度比向光面高,生长快.‎ ‎(3)顶端优势是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近顶端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较高,从而抑制了该部位侧芽的生长.‎ 故答案为:‎ ‎(1)AB 低 BC 高 ‎ ‎(2)高 ‎ ‎(3)高 高 ‎ ‎ ‎35.如图中A示生长素浓度与植物不同器官生长的关系.将已长出幼根和幼芽的豌豆种子置水平状态(B图示,芽尖和根尖的黑点示生长素分布的多少).请据图回答:‎ ‎(1)B中生长素大部分分布在幼芽和幼根的近地侧是由于 重力 作用的结果.‎ ‎(2)豌豆幼芽和幼根继续生长的方向分别是:幼芽 向上 ;幼根 向下 .‎ ‎(3)由A可知,根对生长素反应的灵敏度比芽 强(高) ,10﹣6M的生长素 抑制 根的生长,却强烈地 促进 芽的生长.‎ ‎(4)由图示可知,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对不同器官的影响 不同 ;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器官的影响 根>芽>茎 .‎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最敏感、芽其次、最后是茎.生长素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分别是10﹣10mol/L、10﹣8mol/L、10﹣4mol/L.图中曲线表明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解答】解:(1)将已长出幼根和幼芽的豌豆种子置水平状态,由于重力的作用,所以B中生长素大部分分布在幼芽和幼根的近地侧.‎ ‎(2)由于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且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最敏感、芽其次、最后是茎.因此,豌豆幼芽和幼根继续生长的方向分别是:幼芽向上,而幼根向下.‎ ‎(3)由A可知,生长素促进根生长的最适宜浓度是10﹣10mol/L,即浓度最小,而促进芽生长的最适宜浓度是10﹣8mol/L,所以根对生长素反应的灵敏度比芽强.根据图中曲线可知,生长素浓度为10﹣6mol/L时,抑制根的生长,却强烈地促进芽的生长.‎ ‎(4)由图可知,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对不同器官的影响不同,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器官的影响不同.上述三种器官对生长素反应的敏感程度是:根>芽>茎.‎ 故答案为:‎ ‎(1)重力 ‎ ‎(2)向上 向下 ‎ ‎(3)强(高) 抑制 促进 ‎ ‎(4)不同 根>芽>茎 ‎ ‎ ‎36.如图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请回答:‎ ‎(1)写出图中含有四个营养级的食物链: E→F→D→B (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2)分析A→E和D→B过程中碳流动形式的不同点 前者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入生产者A,后者是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向B .‎ ‎(3)若生产者有10000kg,按能量最大传递效率计算,位于第四营养级的生物可增重 80 kg.‎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据图分析:A表示二氧化碳库,E表示生产者,F表示初级消费者,D表示次级消费者,B表示三级消费者,C表示分解者.据此分析作答.‎ ‎【解答】解:(1)据图分析可知,E表示生产者,F表示初级消费者,D表示次级消费者,B表示三级消费者,所以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为:E→F→D→B.‎ ‎(2)A→E过程中碳元素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产者体内的,D→B过程中是通过捕食关系以有机物的形式进入B体内的.‎ ‎(3)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传递效率最大值为20%,所以若生产者有10000kg,按能量最大传递效率计算,位于第四营养级的生物可增重10000×20%×20%×20%=80kg.‎ 故答案为:‎ ‎(1)E→F→D→B ‎(2)前者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入生产者A,后者是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向B ‎(3)80‎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