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7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河南省豫北重点中学高二12月联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
河南省豫北重点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12月联考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 下列几组杂交实验中,实验结果可以用分离定律加以解释的是 A. 长毛×卷毛→F1→F2 B. 芦花×毛腿→F1→F2 C. 杂合红花×白花→F1 D. 纯合紫花×纯合紫花→F1→F2 【答案】C 【解析】 长毛和卷毛不是一对相对性状,不符合分离定律,A错误;芦花和毛腿不是一对相对性状,不符合分离定律,B错误;杂合红花和白花杂交的后代是红花:白花=1:1,红花和白花是一对等位基因,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C正确;纯合紫花和纯合紫花为为同一性状,不出现性状分离,D错误,所以选C。 2. 将某种植物高秆(DD)和矮秆(dd)杂交所得的全部种子播种后,待长出的植株开花时,有的进行同株异花传粉,有的进行异株异花传粉,有的让其自花传粉。三种方式所得种子混合播种,长出的植株性状表现是 A. 无法判断 B. 高茎:矮茎=3:1 C. 全都是高茎 D. B、C两项都有可能 【答案】B 【解析】 据题干分析可知,高秆(DD)和矮秆(dd)杂交所得的全部种子的基因型只有Dd一种,所以无论是进行同株异花传粉,异株异花传粉,还是自花传粉,本质都是Dd这种基因型的自交,那么所得的种子就有1/4DD、1/2Dd、1/4dd,所以种下去长出的植株的表现性状是高茎:矮茎=3:1,A、C、D错误,B正确,所以选B。 3. 下图为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某个动物的细胞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能够发生基因重组的是乙和丙 B. 性腺中不可能同时出现这三种细胞 C. 该动物正常的细胞中最多含有8条染色体 D. 该动物的一个原始生殖细胞只能产生四种生殖细胞 【答案】C 【解析】 图乙所示是同源染色体分离,细胞质不均等分开,表明是初级卵母细胞处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发生基因重组,丙图所示是着丝点分裂,细胞质不均等分开,表明是次级卵母细胞处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不会发生基因重组,A错误;图甲所示含有同源染色体,着色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性腺中既能进行减数分裂也能进行有丝分裂,可以同时出现这三种细胞,B错误;该动物正常的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最多时是有丝分裂后期含有8条染色体,C正确;由图乙和丙说明该动物是雌性动物,一个卵原细胞只能产生1个1种成熟的卵细胞,D错误,所以选C。 4. 在一个随机交配的中等大小的种群中,经调查发现控制某性状的基因型只有两种:AA基因型的百分比为20%,Aa基因型的百分比为80%,aa基因型(致死型)的百分比为0,那么随机交配繁殖一代后,AA基因型的个体占 A. 1/4 B. 1/5 C. 11/21 D. 3/7 【答案】D 【解析】 由题意可知,因AA基因型的百分比为20%,Aa基因型的百分比为80%,故A的基因频率为60%,a的基因频率为40%,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其随机交配繁殖一代后,理论上AA基因型频率=60%×60%=36%,Aa的基因型频率=2×60%×40%=48%,aa的基因型频率=40%×40%=16%,其中aa为致死型,因此AA基因型的个体占36%÷(36%+48%)=3/7,A、B、C错误,D正确,所以选D。 5. 假设某种仓鼠的Aa和aa个体全部存活,AA个体在出生前会全部死亡。现有该动物的一个大群体,Aa与aa的比例为1:2。理论上该群体随机交配产生的子代中Aa和aa的比例为 A. 1:1 B. 1:2 C. 2:1 D. 2:5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该仓鼠群体很大,而且随机交配,符合遗传平衡定律。因Aa∶aa=l∶2,推出A=1/6,a=5/6,自由交配形成受精卵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1/6×1/6=1/36、Aa=2×1/6×5/6=10/36,aa=5/6×5/6=25/36故AA∶Aa∶aa=l∶10∶25,由于AA出生前全部死亡,因此子代中Aa 和aa 的比例为10:25=2:5,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 6. 下图为一对同源染色体及其上的等位基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四分体时期发生了染色体的交叉互换 B. 该细胞可产生四种基因型不同的配子 C. N与n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D. M与m的分离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答案】D 【解析】 据图可知,同源染色体的两条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部分交叉互换,A正确;该细胞经减数分裂,可产生MN、mN、Mn、mn等四种基因型不同的配子,B正确;N与n是一对等位基因,它们所在的染色单体没有发生交叉互换,故它们的分离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C正确;由于M和m所在的染色单体发生了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M与m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要分离,一条染色体上的M与m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随染色单体的分开而分离,D错误,所以选D。 【点睛】要注意图中显示M和m所在的染色单体发生了交叉互换,所以除了M与m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要分离之外,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M与m会随染色单体的分开而分离。 7. 某种鼠中,黄色基因A对灰色基因a为显性,短尾基因B对长尾基因b为显性,且基因A或b在纯合时胚胎致死,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现有两只双杂合的黄色短尾鼠交配,理论上所生的子代性状分离比为 A. 2:1 B. 3:1:1 C. 4:2:2:1 D. 9:3:3:1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控制老鼠体色和尾的这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符合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两只双杂合的黄色短尾鼠的基因型是AaBb,交配时会产生9种基因型的个体,即:A_B_、A_bb、aaB_、aabb,但是由于基因A或b在纯合时使胚胎致死,所以只有AaBB(2/16)、AaBb(4/16)、aaBB(1/16)、aaBb(2/16)四种基因型个体能够生存下来,其中AaBB(2/16)、AaBb(4/16)为黄色短尾;aaBB(1/16)、aaBb(2/16)为灰色短尾,所以理论上正常出生的子代表现型比例为(2/16+4/16)∶(1/16+2/16)=2∶1。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8. 某个DNA片段由1000对碱基组成,A+T占碱基总数的54%,若该DNA片段复制2次,共需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分子个数为 A. 460个 B. 920个 C. 1380个 D. 1620个 【答案】C 【解析】 该DNA片段有1000对碱基,即2000个碱基组成,G+C=2000-2000×54%=920个,G=C=460个;该DNA片段复制2次形成的DNA分子数是22=4个,增加了3个DNA分子,因此该过程中需要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分子是:460×3=1380个,A、B、D错误,C正确,所以选C。 9. 一对夫妇表现正常,却生了一个患白化病与色盲的孩子,在父亲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中,不考虑基因突变,下列有关基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白化病基因2个 B. 白化病基因4个 C. 色盲基因为1个 D. 色盲基因为2个 【答案】A 【解析】 一对夫妇表现正常,有一个患白化病与色盲的孩子,说明父亲的基因型为AaXBY,减数分裂间期DNA复制,使得初级精母细胞中的基因组成为AAaaXBBY,含有2个白化基因,不含色盲基因,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10. 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和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在F2结果有差异,原因是 A. 前者有基因分离过程,后者没有 B. 前者相对性状差异明显,后者不明显 C. 前者使用了假说一演绎法,后者没使用 D. 前者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后者不一定 【答案】D 【解析】 孟德尔和摩尔根的实验都是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都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A错误;两者的相对性状都比较明显,B错误;两者都运用了假说演绎法,C错误;摩尔根的实验中白眼基因仅在X染色体上,雄性只有一个基因,D正确。 【考点定位】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名师点睛】孟德尔以豌豆为实验材料,运用假说演绎法得出两大遗传定律,即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11. 用纯系的黄果蝇和灰果蝇杂交得到下表结果,请指出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亲本 子代 灰雌性×黄雄性 全是灰色 黄雌性×灰雄性 所有雄性为黄色,所有雌性为灰色 A. 黄色基因是常染色体隐性基因 B. 黄色基因是伴X的显性基因 C. 灰色基因是伴X的隐性基因 D. 灰色基因是伴X的显性基因 【答案】D 【解析】 由表格中的实验结果可知,灰雌性×黄雄性→全是灰色,说明灰色是显性,黄色是隐性;黄雌性×灰雄性→所有雄性为黄色,所有雌性为灰色,正反交结果不一致,故灰色基因是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黄色基因是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A、B、C错误,D正确,所以选D。 12. 下列关于染色体、DNA、基因之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染色体是DNA的唯一载体 B. 一条染色体上只有1个DNA分子 C. 基因是DNA分子的任意片段 D. 基因组成相同的两个个体性状可能不同 【答案】D 【解析】 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叶绿体和线粒体中有少量的DNA,原核细胞没有染色体,DNA存在于拟核和细胞质中,A错误;一条染色体在没有复制时,只有1个DNA分子,复制后着丝点分裂之前,一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B错误;基因是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而非任意片段,C错误;基因组成相同的两个个体在不同环境中,表现的性状可能不同,D正确,所以选D。 13. 下列关于探索DNA是遗传物质实验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格里菲思实验中肺炎双球菌R型转化为S型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B. 格里菲思实验证明了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 C. 赫尔希和蔡斯实验证明了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D. 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T2噬菌体的DNA是用32P直接标记的 【答案】C 【解析】 格里菲思实验中肺炎双球菌R型转化为S型是基因重组的结果,A错误;艾弗里实验证明了DNA是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B错误;赫尔希和蔡斯实验证明了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C正确;T2噬菌体是病毒,其DNA不能用32P直接标记的,D错误。 14. DNA聚合酶有两种方式保证复制的准确性,即选择性添加正确的核苷酸和校读(移除错配的核苷酸)。某些突变的DNA聚合酶(突变酶)比正常的DNA聚合酶精确度更高。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突变酶中的氨基酸序列没有发生改变 B. 突变酶作用的底物是四种核糖核苷酸 C. 突变酶大大提高了DNA复制的速度 D. 突变酶降低了基因突变频率 【答案】D 【解析】 突变的DNA聚合酶(突变酶)比正常的DNA聚合酶精确度更高,说明其结构有变化,氨基酸序列肯定要发生改变,A错误;DNA聚合酶(突变酶)的作用促进DNA复制,将游离的脱氧核糖核苷酸连接到已有链上,故作用的底物是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B错误;由于突变的DNA聚合酶(突变酶)比正常的DNA聚合酶精确度更高,减少DNA复制时出现的错误,大大提高了DNA复制的精确度,而不是速度,C错误;突变酶比正常DNA聚合酶精确度更高,能减少DNA复制时出现的错误,即降低了基因突变频率,D正确,所以选D。 【点睛】题干说明,突变的DNA聚合酶(突变酶)比正常的DNA聚合酶精确度更高,而不代表速度更快。 15. 下列不能提高翻译效率的是 A. 多个核糖体参与一条多肽链的合成 B. 一条mRNA上结合多个核糖体 C. 一种氨基酸可能对应多种密码子 D. 一个细胞中有多条相同的mRNA 【答案】A 【解析】 多个核糖体参与一条多肽链的合成不能提高翻译的效率,而且也不符合实际情况,A项符合题意;一条mRNA上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因此,少量的mRNA分子就可以迅速合成出大量的蛋白质,提高了翻译的效率,B项不符合题意;一种氨基酸可能对应多种密码子,有利于提高翻译效率,C项不符合题意;一个细胞中有多条相同的mRNA,可同时合成多条相同的肽链,有利于提高翻译效率,D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定位】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16. 下图是起始甲硫氨酸和相邻氨基酸形成肽键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密码子位于mRNA上 B. 反密码子位于mRNA上 C. 图中结构含有的RNA有2种 D. 甲硫氨酸处于图中a的位置 【答案】A 【解析】 密码子是指信使RNA分子中决定一个氨基酸的相邻的三个碱基,A正确;反密码子是位于tRNA中,可与mRNA中的密码子形成碱基配对的三个相邻碱基,B错误;图中结构含有mRNA、tRNA、核糖体,故RNA有mRNA、tRNA、rRNA等3种,C错误;甲硫氨酸是起始氨基酸,处于图中a的左侧的氨基酸,D错误,所以选A。 17. 下列关于染色体组的正确叙述是 A. 染色体组只存在于体细胞中 B. 染色体组只存在于生殖细胞中 C. 染色体组内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D. 染色体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消失 【答案】C 【解析】 染色体组存在于所有的细胞中,AB错误;同一个染色体组内不存在同源染色体,C正确;染色体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会消失,D错误。 18. 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患有遗传病的个体的细胞内一定含有致病基因 B. 21三体综合征的病因可能是一个卵细胞与两个精子结合 C. 调查白化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应该在发病家系中调查 D. 色盲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色盲基因的基因频率 【答案】D 【解析】 患有遗传病的个体的细胞内不一定会有致病基因存在,如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就不含致病基因,A错误;21三体综合征,又称先天愚型或Down综合征,是由染色体异常(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而导致的疾病,若一个卵细胞与两个精子结合,则多了23条染色体,B错误;调查白化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应该在广大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调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应该在发病家系中调查,C错误;红绿色盲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在Y染色体上没有红绿色盲及其等位基因,只要红绿色盲基因在男性体内存在就表现为红绿色盲,故色盲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色盲基因的基因频率,D正确,所以选D。 19. 下列有关基因突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基因突变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B. 基因突变可发生在个体发育的不同时期 C. 若没有外界诱发因素的作用,生物不会发生基因突变 D. 基因突变是指mRNA上的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 【答案】B 【解析】 基因突变如果发生在基因的非编码区域,或突变后转录的密码子翻译出相同的氨基酸,或有纯合的显性基因突变成杂合子中的隐性基因,都不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A错误;基因突变是随即发生的,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B正确;基因突变的原因包括生物内部因素和外界诱发因素,因此在没有外界诱发因素的作用下,生物也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C错误;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D错误,所以选B。 20. 下列有关遗传和变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基因突变会导致所在DNA结构的改变 B. 秋水仙素抑制着丝点的分裂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 C. 单倍体植株表现出植株矮小、种子不饱满等性状 D. 肺炎双球菌不能发生基因重组,但可发生染色体变异 【答案】A 【解析】 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A正确;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纺锤丝的形成,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B错误;单倍体植株表现出植株矮小、高度不育,不会形成种子,C错误;肺炎双球菌是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含有DNA,不含染色体,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不会发生染色体变异,D错误,所以选A。 21. 着色性干皮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起因于DNA损伤。深入研究发现患者体内缺乏DNA修复酶,DNA损伤后不能修补从而弓|起突变。这说明一些基因 A. 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从而直接控制生物性状 B. 可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从而直接控制生物性状 C. 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D. 可以直接控制生物性状,发生突变后生物的性状随之改变 【答案】C 【解析】 由题意可知该病是因为缺乏DNA修复酶,说明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A正确。不是直接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的,B错误。控制酶的合成属于间接控制生物性状的,C、D错误。 22. 下图是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设甲病用A/a表示;乙病用B/b表示。若Ⅱ7为纯合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 Ⅱ5的基因型可能为aaBB C. Ⅲ10是纯合体的概率是1/2 D. Ⅲ9与Ⅲ10结婚生下正常男孩的概率是5/12 【答案】C 【解析】 由遗传系谱图可知,Ⅰ1与Ⅰ2患甲病,生有不患甲病的女儿,则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正确;Ⅰ1与Ⅰ2不患乙病,生有一个患乙病的女儿,故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Ⅰ1与Ⅰ2的基因型为AaBb,Ⅱ5不患甲病,基因组成为aa,不患乙病,基因组成为BB或Bb,因此II5的基因型是aaBB或aaBb,B正确;据图可知,Ⅲ10不患甲病,基因型组成为aa,不患乙病,因Ⅰ1与Ⅰ2的基因型为AaBb,其父亲II6是杂合子Bb的概率是2/3,由题意可知其母亲Ⅱ7是纯合子BB,对乙病来说,Ⅲ10是杂合子Bb的概率是Bb=2/3×1/2=1/3,是纯合子的概率是BB=1-1/3=2/3因此III10是纯合子的概率是2/3,C错误;先分析甲病,Ⅲ10不患甲病,基因型组成为aa,Ⅲ9不患甲病,基因型组成为aa,因此III10与III9结婚生下的孩子不患甲病;再分析乙病,Ⅲ10是杂合子Bb的概率为1/3,Ⅲ-9患乙病,基因型为bb,因此后代患乙病的概率是bb=1/3×1/2=1/6,不患乙病的概率是5/6,III10与III9结婚,生下正常男孩的概率是1/2×5/6=5/12,D正确,所以选C。 【点睛】本题的关键要正确判断甲乙病的遗传方式,据Ⅰ1与Ⅰ2患甲病,生有不患甲病的女儿,推出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Ⅰ1与Ⅰ2不患乙病,生有一个患乙病的女儿,推出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3. 下图是某生物科研小组培育新品种的方法。科研人员将二倍体植株①和②杂交得到③,再将③作进一步处理。对此分析错误的是 A. 由⑤得到⑥的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 B. ⑧属于单倍体不能产生正常的生殖细胞 C. 若③的基因型是AaBbdd,则⑨的基因型有4种 D. ③至④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 【答案】B 【解析】 由⑤得到⑥的育种方法是杂交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A正确;⑤是二倍体,⑦是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幼苗,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得到的四倍体,⑤和⑦杂交,得到的⑧是三倍体,B错误;若③的基因型是AaBbdd,能产生aBd、ABd、Abd和abd等4种配子,⑨是其花粉发育来的单倍体,故基因型有aBd、ABd、Abd和abd等4种,C正确;③经过多次射线处理,发生基因突变,获得④,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所以由③至④过程中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D正确,所以选B。 24. 下列关于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单倍体不一定含一个染色体组,含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是单倍体 B. 多倍体植株常常是茎秆粗壮、果实和种子较大且都可用种子繁殖后代 C. 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 D. 可采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的方法人工诱导获得多倍体 【答案】B 【解析】 含有四个或四个以上偶数个染色体组的多倍体物种产生的单倍体,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染色体组,含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一定是单倍体,A正确;多倍体植株常常是茎秆粗壮、果实和种子较大,营养物质含量有所增加,但含有奇数个染色体组的多倍体,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配子,就没有种子,不能用种子繁殖,B错误;凡是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不是单倍体,体细胞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C正确;人工诱导获得多倍体最常用而且最有效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作用于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时,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继续进行有丝分裂,将来就可能发育多倍体植株,D正确,所以选B。 【点睛】学生容易误认为单倍体只含一个染色体组,错选A;误认为多倍体都能产生种子,以为B正确。 25. 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单基因遗传病是受一个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B. 冠心病可能是受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C. 猫叫综合征患者第5号染色体发生部分缺失 D. 21三体综合征患者,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 【答案】A 【解析】 单基因遗传病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A错误;冠心病是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控制的多基因遗传病,B正确;猫叫综合征是人的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遗传病,C正确;21三体综合征患者,比正常人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D正确,所以选A。 二、非选择题 26. 下列图示分别表示某雌性动物(2n=4)体内细胞正常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分裂图像以及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的关系。分析回答问题: (1)图1中甲表示细胞分裂的方式和时期是___________,图2中表示DNA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 (2)图1中丙所示的细胞是___________,图2中Ⅲ的数量关系对应于图1中的____________。 (3)图2中的细胞类型由Ⅰ变化为Ⅱ的过程,细胞核内发生的分子水平的变化是__________;由Ⅱ→Ⅲ过程,相当于图1中的_____________过程。 (4)符合图2中Ⅳ所示数量关系的某细胞名称是_____________。图2中所对应的细胞内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有______________(填编号)。 【答案】 (1). 有丝分裂中期 (2). c (3). 初级卵母细胞 (4). 乙 (5). 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合成) (6). 丙→乙 (7). 卵细胞或(第二)极体 (8). Ⅰ和Ⅱ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有关知识。 (1)图1中甲,表示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图2的a的数量没有加倍,为染色体;b从无到8个,再减半,最后消失,为染色单体;c的数量开始加倍,然后减半再减半,为DNA; (2)图1中丙表示同源染色体分离,细胞质不均等分开,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为初级卵母细胞;图2中Ⅲ表示染色体、染色单体、DNA的数量依次为2、4、4,在图1中只有乙符合这种数量关系; (3)图2中的Ⅰ变化为Ⅱ,染色体数目不变,DNA数目加倍,染色单体出现8个,说明细胞核内进行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合成;由Ⅱ→Ⅲ过程,染色体、染色单体及DNA均减半,表明是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相当于图1中的丙分裂结束,形成乙; (4)图2中Ⅳ表示染色体和DNA减半,是减数分裂结束的结果,由于该动物是雌性,故是卵细胞或极体;图2中I和II的染色体为4条,处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期,含有同源染色体,III和IV的染色体减半,处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期,无同源染色体。 【点睛】本题关键要根据图2的数量关系判断a、b、c所代表的含义:a的数量没有加倍,为染色体;b从无到8个,再减半,最后消失,为染色单体;c的数量开始加倍,然后减半,再减半,为DNA。 27. 下图为某种真核生物DNA片段的结构(图甲)及发生的生理过程(图乙),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②为_________,该DNA的结构的基本骨架由_________(填序号)交替排列构成。 (2)图乙过程发生的场所为_________,发生的时期为_________。从图示可看出,该过程是从________个起点开始复制的,从而提高复制速率;图中所示的酶为_______酶,作用于图甲中的_________(填序号)。 (3)若该DNA片段含3000个碱基对,其中一条单链中A:C:T:G=1:2:3:4,则该片段连续复制2次至少需要__________个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4)5-BrU(5-溴尿嘧啶)既可以与A配对,又可以与C配对。将一个正常的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接种到含有A、G、C、T、5—BrU五种核苷酸的适宜培养基上,至少需要经过________次复制后,才能实现细胞中某DNA分子某位点上碱基对从T—A到C—G的替换。 【答案】 (1). 脱氧核糖 (2). ①和② (3). 细胞核、叶绿体和线粒体 (4). 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5). 多 (6). DNA解旋 (7). ⑨ (8). 3600 (9). 3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DNA的结构和复制的有关知识。 (1)图甲是DNA的片段,②为脱氧核糖,DNA的基本骨架由①磷酸和②脱氧核糖交替排列构成; (2)图乙表示DNA的复制,该过程发生的场所有细胞核、叶绿体和线粒体,DNA复制发生在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从图示可看出,复制过程有多个起点,从而提高复制速率;DNA复制需要DNA解旋酶,使DNA的碱基对的氢键断开,解开双螺旋,是图甲中的⑨; (3)根据DNA分子含有3000个碱基对,而一条单链上碱基A:G:T:C=1:2:3:4,则该链中A、G、T、C分别是300、600、900、1200个,另一条单链上依次是900、1200、300、600个,因此,该DNA分子中含有腺嘌呤的脱氧核苷酸为300+900=1200个。该DNA片段连续复制2次形成的DNA分子数是22=4个,增加了3个DNA分子,因此该过程中需要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分子是:1200×3=3600个; (4)据题意可知,5-BrU可以与A配对,也可以和C配对。只考虑T-A对的复制,第一次复制时有T-A、A-5-BrU;第二次复制时有T-A、A-5-BrU、5-BrU-C;第三次复制时有T-A、A-5-BrU、5-BrU-C、C-G,所以需要经过3次复制后,才能实现细胞中某DNA分子某位点上碱基对从T-A到C-G的替换。 【点睛】第(4)小题要利用“5-BrU可以与A配对,也可以和C配对”这一信息,推出3次复制后,碱基对从T-A到C-G的替换。 28. 下图是以二倍体水稻(2N=24)为亲本的几种不同育种方法示意图,回答问题: (1)A→D表示的育种方法称为__________。A→B育种途径中,常采用_________方法来获取单倍体幼苗,从细胞的角度分析,其原理是____________。E方法最不易获得所需品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如果要培育一个能够稳定遗传的隐性性状个体,则最简便的育种方法是_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 (3)若亲本的基因型有以下四种类型: ①两亲本相互杂交,后代表现型为3:1的杂交组合是____________。 ②选乙、丁为亲本,经A、B、C途径可培育出_______种纯合植物,该育种方法突出的优点是__________。 (4)科学家培育出了抗旱的水稻新品种,而海岛水稻没有抗旱类型,有人想培育出抗旱的海岛水稻新品种,但是用海岛水稻与抗旱的陆地水稻进行了多次杂交,始终得不到子代,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 【答案】 (1). 杂交育种 (2). 花药离体培养 (3).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4). 基因突变频率低且不定向 (5). A→D (6). 甲、乙 (7). 4 (8). 明显缩短了育种年限 (9). 陆地水稻和海岛水稻是两个物种,存在生殖隔离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育种方法应用的有关知识。 (1)A→D表示两个品种的亲本先杂交得到F1,然后不断的自交选育,获得优良品种,这种育种方法称为杂交育种;A→B是获取单倍体幼苗,常采用花药离体培养方法,从细胞的角度分析,是利用花粉细胞培养出一个完整的植株,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E是由普通的种子或幼苗通过人工诱变,筛选出所需的含新基因的种子或幼苗;人工诱变是利用基因突变的原理,基因突变的频率很低,而且不定向,所以不易获得所需品种; (2)图示A→D是杂交育种、A→C是单倍体育种、E是诱变育种、F是多倍体育种,这四种方法中后四种技术含量高,最简便的是A→D杂交育种; (3)①两亲本相互杂交后代的情况如下:甲和乙杂交的后代表现型为3:1、甲和丙杂交的后代表现型为1:1、甲和丁杂交的后代表现型为1:1:1:1、丙和乙杂交的后代表现型为1:1、乙和丁杂交的后代表现型为1:1; ②乙(AABb)和丁(aabb)杂交得到F1有AaBb和Aabb两种,经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幼苗有AB、Ab、aB、ab四种,然后使其染色体加倍,得到AABB、AAbb、aaBB、aabb等四种纯合子,该育种方法是单倍体育种,其突出的优点是明显缩短了育种年限; (4)用海岛水稻与抗旱的陆地水稻进行多次杂交,始终得不到子代,原因可能是陆地水稻和海岛水稻是两个物种,存在生殖隔离,故始终得不到子代。 29. 下图甲是某白化病(用A或a表示)家系的遗传系谱图(其中3号无白化病基因),图乙是白化病基因的部分片段。回答下列问题: (1)白化病是位于_________染色体上的__________遗传病。 (2)图甲中,6号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若9号与12号(近亲)结婚,生下一男孩,该男孩患白化病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 (3)图乙中2表示__________。若3为腺嘌呤,则4为_________(填中文名称)。像3与4这种——对应关系叫做_________。 【答案】 (1). 常 (2). 隐性 (3). Aa (4). 1/18 (5). 脱氧核糖 (6). 胸腺嘧啶 (7).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白化病遗传方式及DNA结构的有关知识。 (1)白化病是位于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2)图甲中,6号正常,其女儿11号患病,故6号的基因型为Aa;3号无白化病基因,基因型为AA,又1和2号正常,5号患病,则1和2号为Aa,故4号为2/3Aa和1/3AA,则9号为Aa的概率为2/3×1/2=1/3,因11号患病,6和7号正常,其基因型均为Aa,故12号为2/3Aa,,9号和12号生下一男孩,该男孩患白化病的概率是1/3×1/2×2/3×1/2=1/18; (3)图乙中2表示脱氧核糖;若3为腺嘌呤,4与之配对,为胸腺嘧啶;A与T配对,G与C配对,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点睛】第(2)小题的第2问,是确定生下了男孩,不用考虑生男生女的概率。 30. 某种鼠的毛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和B、b)控制,其中B、b仅位于X染色体上。A和B同时存在时鼠表现为黑色,B存在而A不存在时为褐色,其余情况为黄色。回答下列问题: (1)鼠的基因A、a位于_________染色体上,黑色雌性个体的基因型共__________种。 (2)—只褐色纯合个体与一只黄色个体杂交,F1全为黑色个体。 ①亲代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_________,F1雌性个体能产生配子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 ②将F1代雌雄个体随机交配,F2褐色中雄雌比例为_________,在F2黑色雌性个体中杂合子的比例为_______。 (3)一只黑色雌性个体与一只褐色雄性个体杂交,F1有三种体色,则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 【答案】 (1). 常 (2). 4 (3). AAXbY (4). AXB、AXb、aXB、aXb (5). 1:2 (6). 5/6 (7). AaXBXb、aaXBY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及伴性遗传应用的有关知识。 (1)据题意可知,由于鼠的毛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和B、b)控制,其中B、b仅位于X染色体上,故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因A和B同时存在时鼠表现为黑色,故黑色雌性个体的基因型有AAXBXB、AaXBXB、AAXBXb、AaXBXb,共4种; (2)①褐色纯合个体与黄色个体杂交,F1全为黑色个体,结合题意B存在而A不存在时为褐色,其余情况为黄色,推断亲本褐色纯合个体的与黄色个体的基因型依次为aaXBXB(褐色雌性)、AAXbY(黄色雄性);F1的基因型为AaXBY、AaXBXb,其雌性个体AaXBXb能产生配子的基因型为AXB、AXb、aXB、aXb; ②将F1代AaXBY和AaXBXb交配,F2表现为褐色的基因型有1/16aaXBXB、1/16aaXBXb、1/16aaXBY,其雄雌比例为1:2;F2中黑色个体的基因型有1/16AAXBXB、1/16AAXBXb、1/8AaXBXB、1/8AaXBXb、1/16AAXBY、1/8AaXBY,其中黑色雌性个体有6/16,杂合子有5/16,所以在F2黑色雌性个体中杂合子的比例为5/6; (3)由于F1有三种体色,说明F1中基因型:黑色A XB 、褐色aaXB 、黄色aaXb 或 A Xb ,结合亲本的表现型为黑色雌性(A XB )与褐色雄性(aaXBY)个体,推断出 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Xb和aaXBY。 【点睛】关键是要据题意B、b仅位于X染色体上,得出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然后根据“A和B同时存在时鼠表现为黑色,B存在而A不存在时为褐色,其余情况为黄色”这一信息,正确推出相关个体基因型。 31. 已知玉米的黄粒(D)对紫粒(d)为显性,抗病(R)对不抗病(r)为显性,控制上述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现选择纯种紫粒抗病与黄粒不抗病植株为亲本杂交得F1,F1自交得F2,从而获取黄粒抗病植株进行深入研究。请根据材料分析回答: (1)上述育种过程所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 (2)正常情况下,在F2的黄粒抗病类型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 (3)我国科学家应用X射线对玉米进行处理,从经处理的后代中选育并成功获得抗病性强的优良个体。该过程中,要进行“选育”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 (4)某研究小组以F1获得的一组自交及测交结果如下表: 表现型 相交方式 黄粒抗病 紫粒抗病 黄粒不抗病 紫粒不抗病 自交(后代) 898 305 138 65 测交(后代) 210 207 139 131 对以上结果,甲、乙两同学作出了自己的判断。甲同学认为是基因重组的结果,乙同学认为玉米在种植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变异。 ①你认为________同学的判断正确,理由是F1的自交和测交后代中均出现了_________的个体,而后代表现型的数据偏离理论值的现象可能是由__________引起的。 ②为探究该同学的判断是否正确,你的思路是___________,并在实验过程中严格控制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基因重组 (2). 1/9 (3). 基因突变是多方向性的(不定向的),并且有利变异少 (4). 甲 (5). 紫粒不抗病类型 (6). 病虫害 (7). 设置多组F1自交及测交(或重复实验) (8). 影响因素(或病虫害)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生物变异应用的有关知识。 (1)由题意可知,两纯种亲本杂交得F1,F1自交得F2,从而获取黄粒抗病植株,这种育种方式是杂交育种,利用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重组; (2)由题意可知,纯种紫粒抗病的基因型是ddRR,黄粒不抗病的基因型是DDrr,杂交得到F1的基因型是DdRr,F1自交得F2,其基因型及表现型的比例是D_R_(黄粒抗病):D_rr(黄粒不抗病):ddR_(紫粒抗病):ddrr(紫粒不抗病)=9:3:3:1,其中黄粒抗病的个体占9/16,能稳定遗传的个体DDRR占1/16,所以在F2 代的黄粒抗病类型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比率为1/9; (3)由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所以用X射线对玉米进行处理,玉米发生基因突变,其后代中有不抗病的、抗病能力弱的和抗病能力强的等多种类型,需要选育获得抗病性强的优良个体; (4)①分析表格中自交及测交结果,F1黄粒抗病(DdRr)植株自交和测交均出现了性状分离,后代中都出现了紫粒不抗病类型的个体,可能是基因重组的结果,甲同学的判断正确;自交后代没有出现9:3:3:1,测交没有出现1:1:1:1,不抗病的个体偏少,可能是病虫害引起不抗病个体的死亡造成的; ②若要探究甲同学的判断是否正确,可以进行重复实验,即让黄粒抗病植株自交和测交,同时要严格消除病虫害的影响,统计实验结果看是否符合正常的分离比,若符合,说明表格中出现的性状分离现象是由基因重组造成的。 【点睛】本题关键是要看出表格中不抗病的个体明显偏少,与理论的分离比有出入,推测是由于病虫害引起不抗病个体的死亡造成的。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