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地理试题 ‎ ‎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地貌,是岩石圈物质循环在地表留下的痕迹。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 下列几种地质过程,主要属于外力作用是 A. 科迪勒拉山系的形成 B. 广西桂林石灰岩溶洞的形成 C. 马里亚纳海沟的形成 D. 东非大裂谷的形成 ‎2. 下列关于营造地表形态力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内力作用进行得极其缓慢,不易被人察觉 B. 地壳运动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表现形式 C. 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 D. 外力作用奠定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 ‎【答案】1. B 2. C ‎【解析】‎ 本题考查内外力作用。‎ ‎1题详解】‎ 科迪勒拉山系是板块碰撞挤压形成,马里亚纳海沟处在板块的消亡边界,东非大裂谷板块张裂形成,都是内力作用形成。广西桂林石灰岩溶洞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主要属于外力作用形成,B正确。‎ ‎【2题详解】‎ 不仅内力作用可引起显著的地表形态的变化,外力作用同样可以引起显著的地表形态的变化。例如,长江三角洲的沧海变桑田,即为流水搬运、沉积作用的结果。地质作用既有缓慢进行的(如喜马拉雅山仍在缓慢上升),也有迅速进行的(如地震、火山爆发),A错误。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表现,B错误。内力作用奠定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C正确,D错误。‎ 下图为“某河段示意图”,箭头表示河流流向。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3. 流水侵蚀作用最强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4. 符合①②连线处河流断面的剖面是 A. B. ‎ C. D. ‎ ‎【答案】3. B 4. A ‎【解析】‎ ‎【3题详解】‎ 平直的河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④地冲刷重。弯曲的河道适用于凹凸岸理论。根据凹岸凸岸理论,凹岸侵蚀强,凸岸侵蚀较弱,图中①地是凸岸,侵蚀弱;②为凹岸,侵蚀重。②、④地相比,弯曲度大的地方冲刷力强,则②的冲刷最严重,选B。‎ ‎【4题详解】‎ 读图,①②连线处,①是凸岸,河流的沉积岸,坡度较缓。②是凹岸,河流的侵蚀岸,坡度较陡。与选项中的C对应,A对。B、C、D错。‎ ‎【点睛】流水侵蚀作用常常形成沟谷(v型)、瀑布和峡谷;流水堆积作用常常在山前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在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河漫滩平原一般是在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较弱,侧蚀作用较强。河流往往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河水淹没,继续接受沉积.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宽广的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一般是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5.下图为“某种地形的示意图”,该地区的地质演变过程可能是 A. 水平挤压——岩层下降——外力侵蚀 B. 岩层下降——外力侵蚀——水平运动 C. 水平挤压——岩层上升——外力侵蚀 D. 岩层下降——板块张裂——外力侵蚀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详解】图中的岩层有的向上拱起,有的岩层向下弯曲,因此分析图中有背斜和向斜构造,都是属于褶皱.褶皱构造由于水平挤压形成的.而图中的海拔较高形成了山地,是由于地壳上升运动形成的.现在的背斜构造处的地形是谷地了,原因是在外力作用下,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裂隙发育,易被侵蚀反而形成谷地.所以该地区的地质演变过程可能是水平挤压形成褶皱---地壳上升运动-----外力侵蚀,故C正确。‎ 埃及费拉菲拉沙漠区有一片屹立在坚实的土层之上的、仿佛沙雕一样的巨大的蘑菇群岩层,被当地人称为“蘑菇沙漠”。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6. 形成“蘑菇沙漠”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A. 风力侵蚀 B. 河流堆积 C. 岩层挤压 D. 火山喷发 ‎7. “蘑菇沙漠”最可能分布的地区是 A. 湿润地区 B. 半湿润地区 C. 半干旱地区 D. 干旱地区 ‎【答案】6. A 7. D ‎【解析】‎ ‎【6题详解】‎ 沙漠区气候干旱,降水少,流水不是主要外力,B错。主要外力是风力,蘑菇酷似地貌是风蚀地貌,形成“蘑菇沙漠”的地质作用主要是风力侵蚀,A对。岩层挤压形成褶皱构造,不是酷似地貌,C错。蘑菇象沙雕一样,说明岩石是砂岩,火山喷发形成的是喷出岩,D错。‎ ‎【7题详解】‎ 根据材料,“蘑菇沙漠”分布在埃及费拉菲拉沙漠地区,最可能分布的地区是干旱地区,D对。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不是沙漠的主要分布地区,A、B、C错。‎ 古诗云:“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8. 从地理学角度看,从塞北到江南的自然景观差异属于 A.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 从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 C.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D. 从平原到高原的地域分异 ‎9. 从塞北到江南的景观差异,产生的基础是 A. 水分 B. 光照 C. 土壤 D. 热量 ‎【答案】8. A 9. D ‎【解析】‎ ‎【8题详解】‎ 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体现自然带的南北变化,属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又名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分异规律,多是东西向,B 错;垂直分异规律多是在山地的不同海拔,C错;不属于地方性分异规律,D错。‎ ‎【9题详解】‎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分异的基础是热量差异。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其余选项排除。‎ 读“我国部分山地垂直带谱图”,完成下列各题。‎ ‎10. 按高纬到低纬排序正确的是 A. 甲—乙—丙 B. 乙—丙—甲 C. 丙—甲—乙 D. 甲—丙—乙 ‎11. 图中针叶林分布高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 热量 B. 水分 C. 坡向 D. 地形 ‎12. 丙图中苔原带缺失的主要原因是 A. 纬度高 B. 海拔低 C. 处于阴坡 D. 处于背风坡 ‎【答案】10. A 11. A 12. 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垂直地带性。‎ ‎【10题详解】‎ 纬度越低,垂直自然带的数目越少;且结合基带的自然带可判断其所处的纬度位置。山麓地区的自然带与山地所在的水平带一致,同一自然带的分布,纬度越高,其海拔越低。A正确。‎ ‎【11题详解】‎ 从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相似,故针叶林分布高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热量。A正确。‎ ‎【12题详解】‎ 苔原带的缺失是由于丙山所在的纬度低,气温高,而山脉的高度不够,达不到苔原带所需要的较低温度。B正确。‎ ‎【点睛】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基本规律,并掌握影响自然带非地带性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加强对自然带分布基本规律的归纳与总结。‎ 读漫画《枯萎的外表,强大的内心》,完成下列各题。‎ ‎13. 漫画揭示的地理环境 A. 地形平坦 B. 地下水丰富 C. 降水稀少 D. 土壤肥沃 ‎14. 图中景观在我国最典型的地区是 A. 西藏地区 B. 华南地区 C. 西北地区 D. 东北地区 ‎【答案】13. C 14. C ‎【解析】‎ ‎【13题详解】‎ 图示植物地表以上相对矮小,地下根系发达,说明该地气候干旱,根系发达利于吸取更深层地下水,但并不能说明该地地下水丰富;与地形、土壤肥沃度无关。选C正确。‎ ‎【14题详解】‎ 图示我国西北地区,干旱少雨,植被根系发达;西藏是高寒地区,有多年冻土,植被以矮小草原草甸为主,根系不发达;华南地区气候湿润,植物高大茂盛;东北地区水资源较丰富,植被高大。选C正确。‎ ‎【点睛】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存自然选择中优胜劣汰的过程,它促进了生物的不断进化,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现象和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如生长在干旱沙漠或荒漠中的植物,叶子特化成针形或刺形,根系特别发达,如仙人掌、骆驼刺等;由于生活环境经常受到同一方向大风的影响,树木的分枝只有一侧生长良好.如旗形树。‎ 下图为辽宁省近十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变化折线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5. 目前,辽宁省的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A. “高—高—低”模式 B. “高—低—高”模式 C. “低—低—高”模式 D. “低—低—低”模式 ‎16. 针对该人口增长模式可能出现的社会经济问题,宜采取的措施是 A. 执行控制人口政策,降低出生率 B. 实施鼓励生育政策,提高出生率 C. 改善医疗卫生条件,降低死亡率 D. 允许职工提前退休,增加就业率 ‎【答案】15. D 16. B ‎【解析】‎ ‎15题详解】‎ 根据图示,目前辽宁省人口死亡率大约0.7%,出生率0.65%,人口自然增长率呈现负增长,故人口增长模式为“三低”模式,D对。人口增长模式“高、高、低”模式代表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与辽宁省目前人口结构不符,故A错。人口增长模式“高低高”模式代表人口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人口增长快,而辽宁人口负增长,故B错。人口增长模式“低低高”模式是不可能出现的,故C错误。‎ ‎【16题详解】‎ 辽宁目前人口出生率偏低,控制人口政策会使出生率更低,A错。目前辽宁省出现了“低低低”人口负增长特点,人口增长慢,宜实施鼓励生育政策,提高出生率,提高人口增长速度,故B正确。改善医疗卫生条件,能保障死亡率控制在较低水平;但目前辽宁老年人口多,死亡率仍较高,故C错误。人口增长慢或者负增长,劳动力不足,应推迟退休,缓解就业空缺,故D错。‎ ‎【点睛】人口增长模式判断 ‎1.从时空分布规律判断 ‎(1)根据所处历史发展阶段(时间):一般地,农业社会及其以前属于原始型;工业化初期属于传统型;后工业化时期属于现代型。‎ ‎(2)根据国家类型(空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属于传统型;个别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古巴等属于现代型;发达国家则属于现代型。‎ ‎2.从人口增长特征判断 ‎(1)定性描述:原始型是“高—高—低”型;传统型是“高—低—高”型;现代型是“低—低—低”型。 (2)定量描述:‎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原始型 高(>2.5%)‎ 高(>2.5%)‎ 低(<1.0%)‎ 传统型 高(>2.5%)‎ 低(<1.5%)‎ 高(>1.0%)‎ 现代型 低(<2.0%)‎ 低(<1.5%)‎ 低(<1.0%)‎ 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这类人,被煤体称为“城归”。据统计,近年来“城归”人数累计达到450万。随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这将给家乡的社会经齐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现实影响。‎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7. “城归”返乡创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重 B. 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 C. 乡村土地无人耕种,大面积的撂荒 D. 城市产业已达饱和,经济效益不断下降 ‎18. “城归”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 A. 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环境质量 B. 有效缓解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 C.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 D. 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 ‎【答案】17. B 18. 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人口迁移及其影响。‎ ‎【17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随着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得城归返乡创业,给家乡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很多现实影响,因此城归返乡创业的出现与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有关,所以B正确。‎ ‎【18题详解】‎ 过去由于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使得农村产生大量的留守儿童和农村老年人口占比上升,随着城归现象的出现,可以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增加家庭收入和促进农业规模化属于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属于社会效益,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及基础设施建设不是首先带来的所以B正确。‎ ‎【点睛】人口迁移的影响 ‎①对迁出地:加强了和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联系,减轻了人口压力,缓解当地人地矛盾,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收入保护生态环境等产生积极地影响,但造成了人才外流。‎ ‎②对迁入地:弥补了劳动力不足,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节约了教育和培训费,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带动经济的发展,但容易引发种族冲突,影响社会治安,给自然和生态环境、人口与城市带来巨大的压力。‎ 下图为“某国2017年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9. 导致该国青壮年性别比严重失衡的因素是 A. 政局动荡 B. 生育观念 C. 资源开发 D. 自然灾害 ‎20. 该国最可能位于 A. 北美 B. 中东 C. 西欧 D. 南美 ‎【答案】19. C 20. B ‎【解析】‎ ‎【19题详解】‎ 读图可知,该国20—55岁之间人口中,男性人口比重远大于女性人口,其他阶段的男女人口性别比相差不大,最可能是因为该地区的产业发展需要大量的年轻劳动力,所以导致该国青壮年性别比严重失衡的原因是产业结构,故C项正确。政局动荡会导致人口大量外迁,并不会出现男女比例失衡的问题,A项错误;只是青壮年的性别比差距大,其他年龄段差距并不大,不是因为生育观念,B项错误;自然灾害不会导致性别比严重失衡,D项错误。‎ ‎【20题详解】‎ 西亚由于石油产业发达,开发石油需要大量的男性青壮年劳动力,所以吸引其他国家的劳动力迁入,导致男女性别比差距较大,故B项正确。北美、西欧经济发达,老年人口比重会比较高,图中所示地区老年人口比重并不高,A、C项错误;南美经济发展水平低,不会吸引大量青壮年迁入,D项错误。‎ ‎【点睛】此题组第2问很容易在西欧和北美之间选择错误答案,北美和西欧经济发达,迁入人口较多,但是这些地区迁入人口并不是只以青壮年男性为主,而是各个年龄段的人口都比较多。‎ 下表为我国部分地区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表。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1. 表中信息反映的影响人口容量的主导因素是 A. 科技水平 B. 自然资源 C. 开放程度 D. 消费水平 ‎22. 下列关于青藏地区人口容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地域广大,资源丰富,人口容量大 ‎ ‎②地处内陆,气候湿热,人口容量小 ‎ ‎③生态脆弱,环境人口容量小 ‎ ‎④可充分利用该地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增大环境人口容量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21. B 22. B ‎【解析】‎ ‎【21题详解】‎ 表中信息反映的年生物量(资源)与可承载人口成正相关,是影响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选B正确。‎ ‎【22题详解】‎ 青藏地区地理环境“高寒”,生态脆弱,不利于人居,环境人口容量小;海拔高、太阳辐射强,可通过提高科技水平,充分利用该地区丰富的太阳辐射能,,提高土地资源生产力,能增大环境人口容量。选B正确。‎ ‎【点晴】‎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消费水平、技术水平、资源基础和环境变化趋势等。其中,只有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是负相关的关系,其他各要素与环境人口容量是正相关的关系。‎ 下表为四个国家某一年的人口变动数据,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3. 四个国家中,人口增长最快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4. 四个国家中,最可能是发达国家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23. C 24. D ‎【解析】‎ 试题分析:‎ ‎【23题详解】‎ 人口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迁移率,根据表中数据计算可知,丙国人口增长率最大,人口增长最快,故选C。‎ ‎【24题详解】‎ 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人口自然增长模式是现代型,经济发达,人口以迁入为主。根据表中数据可知,丁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且以人口迁入为主,最可能是发达国家,故选D。‎ 下图中甲、乙、丙、丁分别表示四个国家人口年龄构成,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5. 甲国15~64岁人口的比重约为 A. 70% B. 60% C. 75% D. 40%‎ ‎26. 甲、乙、丙、丁四国人口增长最快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25. B 26. D ‎【解析】‎ ‎【25题详解】‎ 如图示从图中可直接读出是60%。故选B。‎ ‎【26题详解】‎ ‎0~14岁所占的比重最大,就说明了人口增长率高,人口增长快。如下图所示:‎ 丁国0~14岁人口比重最大,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最小,人口增长最快。故选D。‎ ‎【点睛】三角形坐标图的判读可分为两步:第一步在三角形的外围沿增大方向画3个箭头。第二部:在三角形内中的点沿增大方向画三条线的平行线,与各边的交点既是各边的数值。‎ 读世界某区域略图,完成下列各题。‎ ‎27. 加瓦尔城市兴起的主导区位条件是 A. 临海位置优越 B. 便利的交通线 C. 石油资源丰富 D. 政治经济中心 ‎28. 铁路和输油管道的开通,最先影响加瓦尔的是 A. 城市等级 B. 服务范围 C. 产业结构 D. 行政范围 ‎【答案】27. C 28. B ‎【解析】‎ ‎【27题详解】‎ 根据图例,加瓦尔附近石油资源丰富,城市兴起的主导区位条件是石油资源丰富,属于矿业城市,C对。距海近,不临海,A错。便利的交通线有重要影响,不是主导因素,B错。不是政治经济中心,D错。故选C。‎ ‎【28题详解】‎ 铁路和输油管道的开通,对外运输便利,最先影响加瓦尔的是服务范围,B对。城市等级、行政范围、产业结构改变需要的时间长,不是最先受影响,A、C、D错。故选B。‎ ‎【点睛】加瓦尔附近石油资源丰富,城市兴起的主导区位条件是石油资源丰富,属于矿业城市。交通条件改善,首先影响的是服务范围。‎ 读我国某大城市已建地铁线和新建机场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29. 下列根据甲、乙、丙、丁四个地铁站点所处区位推测其沿线区域所属功能区的说法,可能正确是 A. 甲——高级住宅区 B. 乙——低级住宅区 C. 丙——科技产业园 D. 丁——中心商务区 ‎30. 甲、乙、丙、丁四个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最高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31. 该城市的空间形态将最可能向哪个方向发展 A. 东北 B. 正西 C. 西南 D. 西北 ‎【答案】29. C 30. A 31. 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城市内部功能分区。‎ ‎【29题详解】‎ 甲站点沿线区域大致位于市中心,有多条地铁线交会,交通通达度最高,人流量大,地租最高,应为中心商务区,丁没有位于市中心不适合中心商务的布局,A、D错误;乙站点沿线区域靠近l号地铁线和4号地铁线交汇处和湖泊,交通便利,环境优美,且在城市外缘,应为高级住宅区,B错误;丙站点沿线区域位于城市外缘,环境洁净;靠近2号地铁线和5号地铁线,且有专线与机场相连,交通便捷,应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C正确 ‎【30题详解】‎ 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其周边的人流量,甲站点大致位于市中心,有多条地铁线交会,交通通达度最高,人流量大,故综合服务等级最高。故答案选A。‎ ‎【31题详解】‎ 该城市新建机场位于城市几何中心的东北部,故该城市的空间形态将最可能向东北方向发展。故答案选A。‎ ‎【点睛】城市的布局形式:是城市总体布局首先要考虑的重大问题。基本形态有集中紧凑与分散疏松两类。在我国,中小城市只要有条件,大多采用集中紧凑式,有些大城市为了解决市区人口拥挤、工业集中、交通不畅、污染严重等问题,可以分散城市布局。‎ ‎“雨季一来,城里看海”一度成为全民讨论的热点,是全国多座城市的尴尬。读图比较两种不同地面水循环环节差异,完成下列各题。‎ ‎32. 与自然路面相比,城市路面 A. 下渗明显增多 B. 地表径流加大 C. 地面蒸发增加 D. 地下径流增多 ‎33. 为缓解“城里看海”现象,下列措施不可取的是 A. 加大对地下水利用 B. 改造升级排水系统 C. 加快城市绿地建设 D. 提高透水路面比率 ‎【答案】32. B 33. A ‎【解析】‎ ‎【32题详解】‎ 由图可知,与自然的路面相比,城市路面下渗量明显减少,导致地下径流减少。地面蒸发作用减弱,蒸发量减少,地表径流量增加,故B正确,ACD错误。‎ ‎【33题详解】‎ 加大对地下水的利用,可能会导致地面沉降等生态问题,对城市内涝没有影响,故A不可取,符合题意;改造升级排水系统,可以加快地表水的排放,可以缓解城市内涝,故B可取;加快城市绿地建设,可以增加地表水的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可以缓解城市内涝,故C可取;提高透水路面的比率,可以增加地表水的下渗,可以缓解城市内涝,故D可取;根据题意要求选择措施不可取的选项,故符合要求的应是A。‎ 读某年我国东部沿海某市各圈层间人口净迁移模式图,完成下列各题。‎ ‎34. 由图可知,该市 A. 中心区和近郊区为人口净迁出区 B. 城区边缘区和远郊区为人口净迁入区 C. 城区边缘区人口净迁出量最大 D. 近郊区人口净迁入量最大 ‎35. 可推测,该市 A. 处于城市化初级阶段 B. 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C. 城市“空心化”现象明显 D. 城市人口规模逐渐减小 ‎【答案】34. D 35. 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和学生对图示的阅读能力。‎ ‎【34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心区为人口净迁出区,近郊区为人口净迁入区;中心区人口净迁出量最大;近郊区人口净迁入量最大。D正确。‎ ‎【35题详解】‎ 该市人口的主要流向是由市中心迁往城市边缘区和近郊区,说明其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B正确。‎ ‎【点睛】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能抓住图示的信息直接分析、计算即可。注意净迁移人口是迁入人口和迁出人口的综合。‎ 第Ⅱ卷本卷为必考题。‎ 二、综合题:本题共3小题,共30分。‎ ‎36.读“印度洋周围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多选)自然带⑤面积广大,并一直延伸到大陆西岸,其原因是( )‎ A.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B.受东北信风影响 C.受东南信风影响 D.西岸有寒流流经 ‎(2)自然带①→②的变化,体现了自然带的____的分异规律,自然带③→④的更替主要是由自然环境中____条件的变化而引起的。 ‎ ‎(3)在自然带①②③④中,名称相同的是____(填序号)。  ‎ ‎(4)图中序号代表的自然带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的是( )‎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⑥⑤ D.①②⑤‎ ‎【答案】 (1). ACD (2). 由赤道到两极 (3). 水分 (4). ①③ (5). C ‎【解析】‎ ‎【分析】‎ 本题着重考查自然带的名称、分布、成因以及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带⑤对应的气候类型是热带沙漠气候,其影响因素主要有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 ‎【详解】(1)图中的⑤是热带荒漠带,在澳大利亚大陆的内陆,以及西海岸地区,主要是由于副热带高压带的影响,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形成沙漠气候.西岸的寒流起降温减湿的作用,加剧了西岸的荒漠带的延伸。‎ ‎(2)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基础是热量的差异,影响因素是纬度因素,分异规律是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其中在低纬度和高纬度最为显著.自然带①→②的变化,方向是南北方向,自然带是南北更替,东西延伸的,所以体现的是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带③→④的更替,水分在减少,所以体现的是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基础是水分的差异.‎ ‎(3)北美洲中美地峡东部沿海、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大洋洲澳大利亚东北部沿海、南美洲巴西东南部沿海.成因都是信风从海上吹向陆地,遇到山地抬升,降下地形雨;暖流流经,增温增湿.③是马达加斯加岛东部:东南信风和马达加斯加暖流 的影响; ①是澳大利亚东北部沿海:东南信风和东澳大利亚暖流的影响.‎ ‎(4)同一纬度,东西方向上的差异主要是水分条件的差异,‎ 即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带①→②的变化,体现的是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AD错误。③④⑤不在同一地区,B错误。①⑥⑤从雨林过渡到草原,再过渡到荒漠,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C正确。‎ ‎【点睛】从赤道到两极,因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变化,形成以热量为基础的地域分异(也称为纬度地带性分异);而同一纬度,东西方向上的差异主要是水分条件的差异,即经度地带性分异。‎ ‎37.读下面“甲、乙两国的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 ‎(1)甲、乙两国中,人口老龄化较严重的是    国。 ‎ ‎(2)若甲、乙两国人口基数相当,则甲、乙两国中,近年来人口净增数量较大的是    国,出现人口负增长的是    国,具有发展中国家人口年龄结构特点的是    国。 ‎ ‎(3)分析说明乙国针对面临的人口问题应采取的人口政策。‎ ‎【答案】(1)乙 ‎(2)甲 乙 甲 ‎(3)发展社会养老保障事业,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不同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 ‎【详解】(1)乙国人口在65岁以上的人口比重大,超过百分之十,人口老龄化较严重。‎ ‎(2)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甲类国家新生人口比重大,是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型模式,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人口净增数量较大;乙类国家新生人口比重小,老年人口比重大,是发达国家的现代型模式,人口负增长。‎ ‎(3)发达国家的现代型模式,人口出现负增长,发达国家的人口政策是增加人口数量。‎ ‎38.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表为某年我国部分区域资料。‎ 材料二 下表示意2005年部分国家人口与城市人口比重。‎ 材料三 2005年部分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均国民收入统计图。‎ ‎(1)根据材料一判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是(  )‎ A.京津冀   B.沪苏   C.浙江   D.广东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要评价巴西的城市化特点及其所产生的问题。‎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印度城市化水平的特点及原因。‎ ‎【答案】(1)B (2)城市化水平高,但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出现“虚假城市化”现象。问题:由于城市化水平超越了经济发展水平,容易出现城市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 (3)城市化水平低,原因是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经济发展慢,制约了城市化发展 ‎【解析】‎ ‎(1)人均GDP越高,第二三产业比重越大,表示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越高。据材料一表格数据分析可知,沪苏城市化水平最高。‎ ‎(2)城市化特点应从城市化水平、城市化速度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方面分析。据材料二表格信息可知,巴西城市人口比重高,据材料三可知,巴西人均国民收入低于全世界平均水平,经济落后,即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出现“虚假城市化”现象。原因是由于城市化水平超越了经济发展水平,容易出现城市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 ‎(3)据材料二资料可知,印度城市化水平低,据材料三图可知,印度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而人均国民收入低于全世界平均水平,说明经济发展慢,制约了城市化发展。‎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