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

- 1 - 第十一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考纲考点 考题考情 命题规律 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 变 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 问题 2019·全国Ⅰ卷,44 2019· 全 国 Ⅱ 卷,10~11 2019·江苏卷,28 2018·江苏卷,11~12 以图文资料为背景,结合重大的环境问 题,考查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与治理措 施。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 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 途径 2016· 全 国 Ⅱ 卷,37(3) 以图文资料为背景,考查对可持续发展的 内涵和原则的理解和应用。 4.可持续发展实践 2019·全国Ⅲ卷,1~2 2019·天津卷,1~2 2018·天津卷,7 2018· 浙 江 选 考 卷,19~20 以区域图、关联图及文字数据材料为背 景,结合典型案例,考查生态农业和清洁 生产的相关知识。 一、人地关系思想历史回顾 - 2 - 二、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资源短缺、生态破坏: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2)环境污染: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2.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 (1)城市与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 地区 主要问题 形成原因 城市 地区 环境污染为主,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 污染等 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居住地的过 分密集,造成污染物的过分集中 乡村 地区 生态破坏为主,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 盐碱化、森林减少、水源枯竭、物种减少 等 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 (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 地 区 主要问题 形成原因 发 展 中 国 家 以生态破 坏为主 ①一般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 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②限于经济技术水平,没有足够的能 力进行环境保护;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 国家 发 达 国 家 以环境污 染为主 发达国家消耗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资源,同时排放的污染物占 世界的 75% 三、可持续发展实践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 (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2)内涵: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 3 - (3)原则 ①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 平。 ②持续性原则: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 ③共同性原则:各国共同参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2.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我国基本国情:面积广大、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发展中的大国,面临着提高社会生产力、 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重任。 (2)面临严峻挑战 ①庞大的人口压力; ②资源相对短缺; ③深刻的环境危机。 3.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考点一 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2019·全国Ⅰ卷,44)19 世纪中期,美国芝加哥市向注入密歇根湖的河流直接排污,严重影响 了水质。当地通过修建人工运河和清淤工程,使原本流入密歇根湖的河流转而注入伊利诺伊河, 连通了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两大水系。如图示意运河及水系位置关系。 简述该工程对当时环境的影响。 - 4 - 思路点拨: 答案:市区河道和密歇根湖邻近水域污染程度降低,河湖水质得以改善;伊利诺伊河水量增加 的同时污染物也增加,污染物还会通过河水和侧渗过程污染周边及下游地区;伊利诺伊河是密 西西比河的支流,密西西比河流域南北跨度大,其下游地区与五大湖区地理环境差异巨大,水 系连通后两大流域水生生物相互干扰,水生生态系统受到影响。 1.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影响因素 具体表现 自 然 原 因 地形 条件 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 雨 逆温 天气 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 水域 条件 相对封闭的水域,流速缓慢,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 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 人 为 原 因 人口 压力 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对全球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对物质资料的需 求和消耗增多,引发资源和环境问题 资源的 不合理 利用 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超过了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长期采用损害环 境的生产方法,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片面追 求经济 增长 采取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盲目追求当前经 济增长,全球范围内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 2.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及防治措施 环境问 题 原因 典型事例 措施 资 水 水质污染、工农业 华北平原 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 - 5 - 源 短 缺 资 源 短 缺 生产用水量大及 降水少 水资源紧 张 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 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土 地 资 源 短 缺 生态退耕、建设占 地等 我国人均 耕地较少 能 源 短 缺 利用率低、资源分 布不均 我国东部 地区能源 短缺 环境问题 原因 典型事例 措施 生 态 破 坏 水土流 失、土 地 荒漠化 滥垦、滥伐、 滥牧,自然植 被遭破坏 黄土高原的 水土流失,西 北地区的荒 漠化 治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 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 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生物 多样性 减少 生物的生存环 境遭到破坏或 过度捕猎等原 因 大熊猫、华南 虎、藏羚羊等 数量日益减 少 环 境 污 染 大气 污染、 水污 染、 工业“三废” 的大量排放 泰晤士河的 悲剧 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利 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 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 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 6 - 土壤 污染 固体废 弃物污 染 生产和生活中 的大量垃圾任 意堆放 大城市周边 地区的垃圾 “围城”现 象 噪声污 染 交通、工厂噪 声等 城市噪声 海洋污 染 各类污染物排 入海洋 渤海石油泄 漏 3.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及防治措施 表 现 原因 典型事例或分 布区 措施 全 球 变 暖 自然:气候的变化 人为:燃烧矿物燃料,排放温 室气体;乱砍滥伐森林 全球 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提高能源利用的 技术和效率;采用新能源;植树造林;加 强国际间的合作 臭 氧 层 破 坏 自然:太阳活动 人为:大量排放氟氯烃等消 耗臭氧的物质 两极和青藏高 原上空出现臭 氧层空洞 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的 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制冷系统; 参与国际保护臭氧层合作 酸 雨 污 染 自然:地形造成酸性气体不 易扩散;降雨较多 人为:燃烧矿物燃料,排放二 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 体 西欧、北美、日 本和中国江南 地区 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利用 - 7 - 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三大环境问题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主要是产生原因及过程不同。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任意排放有 害物质,引起环境质量下降的现象。生态破坏是指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生 态系统的生产能力显著下降和结构显著改变,从而引起的环境问题,如过度放牧引起草原退化, 乱采滥捕使珍稀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下降等。资源短缺是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 类的需求,是在资源数量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基础上产生的。 (2)联系: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往往引 起资源短缺;资源短缺也会引起生态破坏。 解答环境问题类试题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与分布 首先从题目所给的图文材料中判断出该环境问题是什么,属于哪种类型(生态破坏、资源短缺 或环境污染);其次分析其表现、分布特征等。 (2)环境问题的成因 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一般来讲,要着重分析人为原因,环境问题多 数是由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和能源造成的。明确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有助于环境问题 的解决。 (3)环境问题的影响 要能够准确、全面地分析环境问题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例如,全球气候变暖对 地理环境、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的重大影响等。 (4)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 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应针对不同的环境问题,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问题不同,解决 措施不同。 ①环境污染问题: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 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 国际合作。 - 8 - 续表 ②生态破坏问题:根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 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③资源短缺问题: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 减少浪费、加强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2018·江苏卷,11~12)下图为“我国某区域 2002 年~2015 年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 GDP 变 化图”。读图,回答(1)~(2)题: (1)2002 年~2015 年期间,该区域( ) A.控制工业废水排放阻碍了经济的增长 B.人均 GDP 与工业废水排放量同步增长 C.人均 GDP 持续增长,工业废水排放量先增加后减少 D.人均 GDP 增长是以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增加为代价的 (2)该区域工业废水排放量在 2005 年发生转折,最可能的原因是( ) A.经济增长放缓 B.人口规模减小 C.环保政策变化 D.工业生产萎缩 解析:(1)C (2)C 第(1)题,读图可知,2002 年~2015 年,该地区人均 GDP 持续增长;2002 年 ~2005 年工业废水排放量在增加,2005 年~2015 年工业废水排放量在减少,故 C 对;2005 年~2015 年,工业废水排放量呈下降趋势,说明工业废水排放受到控制,但同期人均 GDP 不断上升,说明 控制工业废水排放并没有阻碍经济的增长,故 A 错;2002 年~2005 年,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 GDP 同步增长,2005 年~2015 年,工业废水排放量呈下降趋势,但人均 GDP 不断上升,故 B、D 错。 第(2)题,由图可知,人均 GDP 增长速度有所增加,说明经济增长并没有放缓;通过题目信息无法 判断人口规模的变化情况;2005 年后工业废水排放量减少最可能是因为人们意识到水污染的 - 9 - 严重危害,从而加大了环境保护的力度;工业废水排放量减少不等于工业生产萎缩,两者没有 必然的联系。 【教师备用】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是土地面积百分比和人口百分比之比,它可以衡量人口与耕地 关系的紧张程度。下图为贵州乌蒙山区各海拔地带 2000 年、2008 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状况。 读图,回答(1)~(2)题: (1)2000~2008 年,该地区人地关系趋于紧张的地带是( ) A.1 300 米以下地带 B.1 300~1 900 米地带 C.2 500 米以上地带 D.1 900~2 500 米地带 (2)2000~2008 年,该地区 1 900 米以上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化及其原因可能是( ) A.大量开垦耕地,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B.人口迁出,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C.大量退耕还林,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D.人口迁入,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解析:(1)A (2)B 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分析,人口耕地弹性系数越小,人地关系越紧张。 读图可知,从 2000~2008 年,1 300 米以下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显著下降,即土地面积百分比 从高于人口百分比降低至低于人口百分比,人地关系趋于紧张。第(2)题,读图可知,从 2000~2008 年,1 900 米以上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存在显著上升,人地关系趋于缓和,其中最 有可能的便是这个海拔地区的人口向海拔更低的地方迁移,所以人地矛盾缓解。开垦荒地可增 加耕地,土地面积百分比的增大可能会使得人口弹性系数上升;但在海拔 2 500 米以上地带大 量开垦荒地,不符合实际且不符合我国现阶段土地政策。大量退耕还林和人口迁入,都会使得 人口耕地弹性系数下降,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考点二 可持续发展实践 - 10 - (2019·全国Ⅲ卷,1~2)我国人口众多,生活垃圾产生量巨大,迫切需要对垃圾进行无害化、资 源化处理。近些年,某企业开发了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并在全国很多城市推广。下图示意 该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的主要工艺流程。据此回答(1)~(2)题: (1)厨余垃圾是图示自动处理系统中的( ) A.废料 B.原料 C.能源 D.产品 (2)符合图示自动处理系统局部工艺流程的是( ) A.废渣→生产沼气→沼气发电 B.工业油脂→提取生物油脂→有机渣 C.有机渣→生产沼气→废渣 D.生产沼气→有机渣→提取生物油脂 思路点拨: (1) (2) 答案:(1)B (2)C 1.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发展观的区别 传统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 发展 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经济的增长就意味 以社会全面发展为标准,其终极目标是生态、 - 11 - 目标 着发展 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增长 方式 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 低投入、低污染、 高产出 消费 模式 提倡高消费 提倡适度消费 文明 标准 建立的是物质文明,主要考虑经济利益 建立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考虑社会文明、精 神文明和生态文明 时间 尺度 当代人的最大需求 强调代际公平 空间 尺度 从区域利益出发,采取封闭式、掠夺式 和转嫁式的发展方式 从全球利益出发,是一种互补的发展方式 两种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出发点不同,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只注重经济增长,生产过程表现为 “资源—产品—废弃物”;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则强调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 的协调,生产循环过程表现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 2.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循环经济 (1)循环经济的概念、原则与特点 (2)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 ①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推行清洁生产。 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清 洁生产方式可以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其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普遍采用的一项基本策略。 ②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推行生态农业。 - 12 - 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调整原有的生产结构,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 相结合,发展种植业与林、牧、渔业相结合,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 的关系,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循环经济产生的效益 效益 清洁生产 生态农业 环境 效益 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 消耗和环境污染 利用太阳能和沼气作燃料,减轻了污染;沼渣和沼液作肥 料、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肥力;缓解燃料与饲料、肥料 相争的矛盾,防止植被破坏和生态退化 经济 效益 增加产量;降低资源消耗,降 低成本;减少产污、排污量, 减少治理费用 资源循环利用,使农林牧渔业相互促进、全面发展 社会 效益 增加就业,增加收入,改善环 境,提高生活质量 改善环境,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质量 (4)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 项目 传统经济 循环经济 资源利用方式 粗放利用 资源输入减量化,集约利用 资源利用率 一次性利用,利用率低 资源再利用,利用率高 物质流动 物质单向流动 物质反复循环流动 结果 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带来环境问题 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结合 (5)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区别 项目 低碳经济 循环经济 提出 背景 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全球 气候 为了有效应对因经济高速发展而引发的全球资 源、环境问题 关注 重点 核心是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减 少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指标是碳生 产率 核心是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理念是物尽 其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统计指标是资源生产 率 发展 定位 致力于提高能源效率、开发利用清 洁能源 致力于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减量化)、废 弃物的重新利用(再利用)和将废弃物再生利用 - 13 - (资源化) 3.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并不只是由国情决定;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除了受国内的人口、 资源、环境等因素影响外,还受国际环境的压力等外界因素的影响。 (2)中国要把发展经济放在可持续发展的首位;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中国应把经济 发展摆在首位,作为各项工作中心。 分析某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思 路 具体内容 地 理 背 景 分析各区域区位特征、地理环境形成与特征、人类活动与人地关系等地理环境背景 优 势 条 件 从区域自然环境、资源条件、交通、科技、市场等社会经济条件来进行分析 限 从自然灾害、资源短缺、环境问题、基础设施、经济结构、人力资源和对外开放程度等 - 14 - 制 因 素 方面来分析 可 持 持 发 展 的 措 施 ①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促进资源的 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农业发展;矿产资源、能源资 源——工业发展;旅游资源——旅游产业发展)。②发展科技,贯彻加速科技进步教育方 针,促进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产品质量,提高 国民经济效益等都依赖科技创新,即要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③加强 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化经营。④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大力推行 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⑤促进对 外开放。⑥发展教育,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 态建设,防治各种环境问题。⑧科学防御自然灾害,建立防灾减灾体系 区 域 协 调 发 展 ①发展交通通信、商业贸易等(促进商品流通、经济交流,发挥区域优势,促进优势互补)。 ②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如南水北调工程、西气东输工程、西电东送工程等)。③产业转移(发 挥区域优势,促进优势互补) (2019·天津卷,1~2)天津滨海新区发挥临海优势,采取多种举措,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读 图文材料,回答(1)~(2)题: - 15 - (1)集中分布在滨海新区北部的四处景观(见图 1),共同反映了当地着力发展的产业是( ) A.船舶制造与维修 B.海洋文化旅游 C.水产养殖与捕捞 D.远洋货物运输 (2)政府有关部门在沿海滩涂上放置人工礁石,引种盐生植物(见图 2),其目的主要是( ) A.保护海岸,净化海水 B.恢复生态,美化环境 C.增加湿地,吸引鸟类 D.开发滩涂,海水养殖 解析:(1)B (2)A 第(1)题,图 1 显示的海洋博物馆、航母主题公园、妈祖文化园都体现了与 海洋相关的文化内容,“渔家乐”码头则属于发展海洋文化旅游不可或缺的服务业,四处景观 跟船舶制造与维修、水产养殖与捕捞、远洋货物运输关系不大。故 B 对,A、C、D 错。第(2) 题,沿海滩涂放置人工礁石,可减小海水对海岸的冲蚀作用,起到保护海岸的作用;引种盐生植 物可以吸收海水中的盐类,具有净化海水的作用,A 对。这些措施客观上在恢复生态和美化环境 方面起到一定作用,但不是主要目的,B 错。沿海滩涂本就属于湿地范畴,投放人工礁石和引种 盐生植物都不能增加湿地面积,C 错。这些措施是以保护而非开发为主要目的,D 错。 【教师备用】(2019·浙江十二校联考)读“某集团制糖工业清洁生产流程示意图”,回答 (1)~(2)题: (1)有关该集团生产工艺流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提高经济与生态效益 B.利于控制所有的污染 C.是一种清洁生产方式 D.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 (2)该集团生产模式最可能分布在我国三大自然区的 ( ) A.东部季风区 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C.青藏高寒区 D.东北地区 - 16 - 解析:(1)B (2)A 第(1)题,该集团生产工艺流程通过废弃物再利用,提高了经济与生态效益, 是一种清洁生产方式,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但不可能控制所有的污染,B 项符合题意。第(2) 题,该集团的生产原料主要是甘蔗,甘蔗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A 项正确。 循环经济关联图的判读 (2018·天津卷,7)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为减缓全球变暖,发展低碳经济是人 类社会的必然选择。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循环经济是低碳经济的重要形式之一。循环经济旨在生产过程中对物质资源循环高效利 用,实现无害、减量排放。天津市采用了许多循环经济的模式。 在下列经济活动中,不属于循环经济的是( ) 第一步:审题干 由题干可知,循环经济的特点是在生产过程中对物质资源循环高效利用,实现无害、减量排放。 第二步:析选项 A 项中稻田产生的杂草和虫类,鱼产生的排泄物实现了循环利用;C 项中的垃圾发电,粉灰制造 混合砖材实现了循环利用;D 项中热海水变淡水和卤水制盐实现了循环利用;B 选项中共享单车 的使用方式是绿色出行方式,没有体现出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答案:B - 17 - 1.分析循环经济的思路 2.循环经济答题模板 1.(2019·福建漳州模拟)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 装、调整和管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系统。下图为我国某地区生态农业园区结构示意图。读图, 回答(1)~(2)题: (1)生态农业将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地循环利用,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 ) A.鱼塘、沼气池、果园 B.鱼塘、果园、沼气池 C.沼气池、鱼塘、果园 D.沼气池、果园、鱼塘 (2)该地生态农业区建设对当地的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 ) ①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减少环境污染 ②减轻水土流失和土地盐渍化现象 ③增 加就业机会 ④增加农民收入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题思路:第(1)题,图中甲输出沼渣、沼液和能源,必然是沼气池;乙提供塘泥和水面,必然是 鱼塘;丙自然是果园。第(2)题,建设生态农业园区的意义具体体现在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内涵方 - 18 - 面,即生态持续(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保护环境),经济持续(增加收入)、社会持续(增加就业) 等。 答案:(1)C (2)B 2.根据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经政府大力扶植,重庆梁滩河流域(图甲)养殖业从 20 世纪 90 年代初兴起,成为该市重要 的畜禽生产基地。从 2009 年开始启动了全面的治理工程。其中,针对养殖污染严重问题,有学 者提出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图乙)。 (1)分析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以来,梁滩河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 (2)从社会经济方面简述梁滩河流域成为畜禽生产基地的优势。 (3)说出该地区发展沼气的优势,并分析该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优点。 解题思路:第(1)题,重庆梁滩河流域养殖业从 20 世纪 90 年代初兴起,成为该市重要的畜禽生 产基地(题眼),禽畜养殖建在河流附近,会造成严重的水污染。第(2)题,畜禽生产离不开市场, 故要有广阔的市场和交通条件,材料指出政府大力支持,四川盆地劳动力丰富。第(3)题,运用 循环经济产生的效益的分析思路和循环经济模式图的判读方法。沼气发展要有原料,气温条件 - 19 - 是沼气高效发展的必要条件,该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优点可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角度分 析。 答案:(1)20 世纪 90 年代初以来,梁滩河成为重庆市重要的畜禽生产基地;养殖业造成的污染严 重。 (2)政府扶持;有嘉陵江流经,交通便利;四川盆地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临近重庆,市场广阔。 (3)优势:地处亚热带,冬季气温较高,沼气池利用效率高;生物量大,有机废弃物多,原料丰富。 优点:物质循环利用,低投入,高产出,经济效益好;废物充分利用,减轻养殖污染,环境效益好; 增加就业机会,社会效益好;增加有机肥,有效保护了土地资源;利用沼气作能源,减少了大气 污染。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