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  区域经济联系与可持续发展对策学案(全国适用)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  区域经济联系与可持续发展对策学案(全国适用) Word版含答案

第3讲 区域经济联系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网络构建 高考透视 ‎1.地位。本讲内容在高考中考查频度较低,2016年对产业转移有所侧重。‎ ‎2.方法。复习时注意把握以下内容:‎ 多联系世界和我国某工业部门生产空间上的分布、变化特征,考查产业转移中的工业部门类型、转移的方向、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以及对移出地和移入地的影响。‎ ‎3.方向。‎ ‎(1)以区域图为背景材料结合相关图表资料,考查区域特征、区域农业发展、区域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一考点出现的频率将会加大。‎ ‎(2)以热点区域或典型区域的发展为背景材料,突出表现地理知识在解决区域发展中的应用仍是今后高考命题的热点,特别关注我国西部地区的农业发展,世界和我国出现的产业转移。‎ 重要考点1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我国商品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商品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较多,并日益突出,问题的出现往往与人口增长过快、农业压力增大导致农业发展方向和实施出现偏差有关。具体表现如下所示:‎ ‎1.区域农业发展问题分析 ‎(1)自然条件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分析气候(光照、热量、降水)、地形、水源、土壤等自然条件存在的不足。‎ ‎(2)产生的环境问题:分析区域内是否存在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土地荒漠化等问题,并明确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3)农业结构问题:分析区域农业发展是否存在农业类型不合理、农业结构单一等问题,并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2.农业发展方向分析 ‎(1)根据优势定方向:根据当地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发展优势产业。‎ ‎(2)根据问题定方向:根据区域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因地制宜提出整治措施,确定农业调整方向。‎ ‎(3)根据市场定方向: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区域农业发展方向,调整产业结构,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2016·全国卷Ⅱ]庄园经济是一种实现农业资源集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多元化、管理企业化、建设生态化的经营组织模式。某县生产的优质铁观音茶获得“中国地理标志”认证。该县茶企业通过整合特色山水,建设集茶树种植、茶叶加工储存、旅游和文化为一体的现代茶庄园。据此完成(1)~(2)题。‎ ‎(1)发展庄园经济的前提条件是当地拥有(  )‎ A.丰富廉价的劳动力 B.知名品牌的农产品 C.发达便捷的交通网 D.高精尖的技术水平 ‎(2)与传统的茶园相比,现代茶庄园的突出优势是(  )‎ A.品牌更多,环境更优 B.市场更广,产品价格更低 C.产品更多,效益更高 D.投入更少,生产成本更低 解题流程 我的解答 (1)B (2)C 技法点拨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思路 ‎1.分析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步骤 先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评价诸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优劣,本着“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地区优势”的原则,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大方向,然后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如下图所示:‎ ‎2.明确商品农业发展的方向 考查角度1节水农业与可持续发展 滴灌是现代农田灌溉最节水的灌溉技术之一,目前,滴灌技术在我国推广很难。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某地滴灌技术应用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该地区采用滴灌技术的主要目的是(  )‎ A.降低输水管道坡度 B.营造田园景观 C.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D.减轻病虫害 ‎(2)滴灌技术最适用的农作物是 (  )‎ A.葡萄 B.玉米 ‎ C.小麦 D.高粱 ‎(3)目前,影响我国西北地区滴灌技术推广的限制性社会经济因素是(  )‎ A.水资源不足 B.农业科技落后 C.信息交流不便 D.经济成本较高 答案 (1)C (2)A (3)D 解析 第(1)题,我国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着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采用滴灌技术有利于节约有限的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第(2)题,由图可知,滴灌是通过管道将水体直接作用到根部,并加以控制。葡萄的植株距离较远,因此利用滴灌更为方便。第(3)题,我国西北地区经济落后,发展滴灌技术需要铺设管道,资金需求量大。经济成本高,成为我国西北地区滴灌技术推广的限制性社会经济因素。‎ 考查角度2华北平原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图一示意华北某地2012年2月浅层地下水埋藏深度。“台田模式”(图二)是指当地在低洼处挖土成鱼塘,堆土成基台(台田)的一种常见耕作模式。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图中地下水埋藏深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2)说明该地推广“台田模式”的意义。‎ ‎(3)你认为华北地区是否可借鉴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发展模式?说明理由。‎ 答案 (1)地下水埋藏较浅,西部、北部地下水埋藏深度较东南部大。影响:地下水距离地表较近,受降水或人类灌溉活动的影响,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水分蒸发后,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形成盐碱土,影响农业生产;东南部的盐碱化程度高于西部和北部。‎ ‎(2)“台田模式”通过对地形的改造,利用低洼地发展养殖业;加高台田,减少盐分在土壤表层的积累,通过降水和灌溉淋洗盐水,有利于土壤脱盐,因地制宜地改造和利用了当地的条件;通过各生产活动之间物质的循环利用,既获得了经济收益,也减少了废弃物的产生。‎ ‎(3)不可以。华北地区人口密集,不适合发展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我国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营方式,商品率较低;华北地区农业技术水平较低等。‎ 解析 第(1)题,结合等值线的数值特征和走向可知,图示地区地下水埋藏较浅,西部和北部的深度大于东南部。地下水埋藏浅,水位接近地表,易形成盐碱化现象,对农业生产不利,根据地下水埋藏深度可知,西部、北部的盐碱化较东南部略轻。第(2)题,“台田模式”主要是在改造当地低洼地的基础上,通过发展养殖业和对台田土壤进行淋洗,改良土壤,促进农业发展的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第(3)题,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征是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和商品率高,目前我国华北地区的生产方式和技术水平等,均不适合这种农业地域类型的推广。‎ 重要考点2 产业转移 ‎1.产业转移规律 ‎(1)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规律 某一地区工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一般有以下规律:‎ ‎(初期)      (中期)        (后期)‎ ‎(2)区域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 先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进而转移资金密集型产业和重工业,最后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一般方向是由发达国家(地区)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地区)。‎ ‎2.影响产业转移的区位因素 产业转移的目的是寻找最佳区位,降低生产成本。‎ ‎3.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产业转移的条件 ‎1.基本状况 当前,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不仅有利于加速中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而且有利于推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在全国范围内优化产业分工格局。‎ ‎2.转移条件 ‎(1)区域间存在产业级差。由于世界各地的要素禀赋不同、制度环境不同,从而导致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发达国家(或地区)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主导产业存在明显的产业级差。正是这些区域间产业级差的存在促使产业转移的发生成为可能。‎ ‎(2)区域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由于产业转移通常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和跨区域贸易等方式实现,这就要求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可以跨地区流动,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生产力和产业规模。因此,生产要素能否在不同地区之间流动,以及流动的自由程度大小,决定着产业转移阻力的大小。‎ ‎(3)区域间存在产业利益差。不同区域的经济体中,由于要素禀赋、市场结构、技术水平等不同,产业成长的利益格局也会不一致,正是这些区域间产业利益差,诱发并引导了产业转移以获取比较利益。‎ ‎(4)产业竞争。垄断的产业不会发生产业转移,因为企业会通过垄断实现高额利润。只有产业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存在竞争,引发企业经营的成本压力和市场压力,企业为了追求利润,积极寻求跨地区投资和跨地区贸易,最终导致产业转移成为可能。‎ ‎[2016·全国卷Ⅱ]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家电企业将组装工厂向其国外转移。下图示意日资家电组装工厂转移目的地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影响日资家电组装工厂不断转移的主要因素是(  )‎ A.市场规模 B.劳动力成本 C.原材料成本 D.技术水平 ‎(2)20世纪90年代末,越南对日资家电组装工厂的投资吸引力已超过中国,但其日资家电组装工厂数量却远少于中国,主要原因是中国(  )‎ A.市场规模大 B.技术水平高 C.劳动力素质高 D.基础设施水平高 ‎(3)在日资家电组装工厂向越南等国家转移的背景下,中国家电产业的发展战略是(  )‎ A.加大政策支持,吸引日资回归 B.进口越南产品,替代国内生产 C.扩大生产规模,保持价格优势 D.加强技术研发,培育竞争优势 解题流程 我的解答 (1)B (2)A (3)D 技法点拨 产业转移问题的分析方法 ‎1.根据产业转移的目的,确定影响产业转移的区位因素 产业转移的目的是寻找最佳区位,降低生产成本。具体思路是:‎ ‎2.产业转移原因的分析思路 ‎(1)要注意抓住两个“为什么”,一是“为什么转出”,二是“为什么转入”,也就是产业转移转出去的原因和承接产业转移的条件。‎ ‎(2)要注意抓住两类地区,一是发达国家转出区和发展中国家承接区,二是经济发达的转出区和经济落后的承接区。‎ ‎(3)明确产业转移的产业类型,产业类型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经济发达国家转出的产业还有相当部分是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产业。‎ ‎(4)明确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转出区追求最佳区位,获取最大利润;承接区一般是将区域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市场优势、地缘优势等转化为经济优势。‎ 考查角度1产业转移及其影响 ‎[2016·大连一模]下图为河北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区。据此完成(1)~(2)题。‎ ‎(1)张承地区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优势是(  )‎ A.土地租金低 B.工业基础雄厚 C.技术先进 D.交通便捷 ‎(2)承接产业转移对秦唐沧地区的主要影响是(  )‎ ‎①改善城市环境 ②缓解就业压力 ③加快城市化进程 ④促进技术创新 A.①② B.③④ ‎ C.①④ D.②③‎ 答案 (1)A (2)D 解析 第(1)题,张承地区经济水平低于北京、天津,土地租金低是其优势。第(2)题,承接产业转移不利于城市环境改善,秦唐沧地区主要承接重化工业,与技术创新关系不大。‎ 考查角度2产业转移的区位因素 ‎[2017·成都诊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皖江是指长江流经安徽的河段。皖江城市带(见下图)是泛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列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主要承接长三角地区转入的装备制造业、原材料产业、轻纺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等。‎ ‎(1)皖江河段内河航运发达,试分析原因。‎ ‎(2)简要说明长三角地区部分产业转出的原因。‎ ‎(3)从区域发展角度看,你是否赞同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地区部分产业的转入?并说明理由。‎ 答案 (1)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水流平稳;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冬季气温高于0 ℃,河流终年不冻,通航时间长;邻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密集,城市众多,经济发达,客货运输量大。‎ ‎(2)劳动力价格上涨,生产成本提高;土地、能源等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日益加重;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的需要。‎ ‎(3)赞同。理由: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提高城市等级和城市化水平;增加当地就业机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或不赞同。理由:占用耕地;使土地、住房等价格上升;增大交通运输压力;加剧环境污染。‎ 解析 第(1)题,内河航运发达的原因,从气候条件、地形条件分析河流的流量、流速、结冰期,流域内的人口、城市说明运量大小。第(2)题,产业转出的原因主要是生产成本提高,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产业升级等。第(3)题,此题为主观开放性问题,观点与论据一致就可以。‎ ‎[2016·全国卷Ⅰ]我国是世界闻名的陶瓷古国。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是全国的瓷业中心,产品远销海内外。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2003年,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陶瓷产业向景德镇等陶瓷产地转移。据此完成(1)~(3)题。‎ ‎(1)与景德镇相比,20世纪80年代佛山陶瓷产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市场广阔 B.原材料充足 C.劳动力素质高 D.国家政策倾斜 ‎(2)促使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的主要原因是佛山(  )‎ A.产业结构调整 B.原材料枯竭 C.市场需求减小 D.企业竞争加剧 ‎(3)景德镇吸引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是(  )‎ A.资金充足 B.劳动力成本低 C.产业基础好 D.交通运输便捷 答案 (1)D (2)A (3)C 解析 第(1)题,景德镇陶瓷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但20世纪80年代初,佛山市所在的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享受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能够“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因而佛山陶瓷产业比景德镇发展迅速。第(2)题,2003年,随着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出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第(3)题,位于江西省的景德镇在资金方面远不如佛山充足;与佛山相比,景德镇虽在劳动力、物流等方面具有成本较低的优势,但最大优势还是景德镇作为“瓷都”,拥有其他区域不可比的人才资源优势与陶瓷文化底蕴,即产业基础好。‎ 中国的产业转移 ‎1.中国产业转移呈现出新特征 ‎(1)中国在持续推进国内区域间产业转移合作的同时,加大对海外投资和转移的力度,逐步改变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地位。‎ ‎(2)外资加速向中西部特别是具有电子信息和人才优势的部分——西部省份转移。‎ ‎(3)东部地区产业结合中西部地区产业环境和配套发展,呈现链条式、整体式和集群式转移,产业转移也实现从生产要素约束型向产业布局的优化进行过渡和升级,同时,产业合作和转移模式逐步创新,合作共建园区成为地区之间开展产业转移和区域合作的重要方式。‎ ‎2.我国新一轮区域产业转移呈现四大趋势 当前,我国区域产业转移正呈现出四大趋势。‎ ‎(1)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将在较长时期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促进中西部产业的发展可能持续20年。‎ ‎(2)能源密集型产业西移规模会更大。近年来能源价格上涨、碳排放标准的提升和东部能源资源衰竭,将进一步推动能源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中东部过剩的能源密集型产业开始向西转移;我国能源发展战略西移,已开始吸引能源密集型产业向西部聚集。中西部能源丰富的禀赋特性和已形成的能源密集产业优势将进一步发挥关联效应。‎ ‎(3)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将急剧增多。资本要素的过度集聚将会推动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中西部地区资本要素的集聚程度开始明显上升,电子通信制造业、交通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开始大规模转移,产业转移趋势将持续较长时间。‎ ‎(4)技术密集型企业转移放缓。东部地区在资本、劳动、技术和人力资本的集聚以及国外技术转移和知识的外移,将加快技术密集型产业集聚进程。虽然技术密集型产业率先转移,但东部地区强化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的聚集效应,中西部产业比较优势会有所下降。‎ 考向一 我国产业转移的路线与规律 ‎[2017·成都诊测三]读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产业转移线路示意图,回答1~2题。‎ ‎1.对我国产业转移线路叙述正确的是(  )‎ A.海外产业转移,最初多集中在珠三角区域 B.珠三角与环渤海经济区、长三角相互之间也有产业转移 C.20世纪90年代海外产业开始向中西部转移 D.20世纪90年代我国东部地区产业开始向西部地区转移 答案 A 解析 读图可知,海外产业向我国的转移,最早多集中于珠三角地区,A项正确;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三角的产业逐渐向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转移,不是相互之间产业转移,B项错误;90年代海外产业多向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转移,C项错误;我国东部地区的产业向西部转移出现在21世纪,D项错误。‎ ‎2.对产业转移及其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东部向中西部转移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资源型产业 ②中西部主要具有土地、劳动力、能源等方面的优势 ③会加快迁入地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④迁出区会出现经济衰退,失业率升高 ⑤可能给迁入地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答案 D 解析 ‎ 本题可结合排除法分析,产业转移对迁出地而言,利于改善产业结构,实施产业升级,并利于改善环境质量,④错误。‎ 考向二 我国四种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影响 ‎[2017·安徽合肥质检]下图示意我国2007~2010年四种密集型产业在东、中、西部之间的转移。据此完成3~4题。‎ ‎3.甲、乙、丙依次代表(  )‎ A.技术、资本、劳动力 B.技术、劳动力、资本 C.劳动力、资本、技术 D.资本、技术、劳动力 答案 A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产业只集中在东部地区,说明甲产业为技术密集型产业或资金密集型产业;乙产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并开始向中部(含东北)地区转移,说明乙产业更可能为资本密集型产业;丙产业集中在中东部地区,并开始向西部地区转移,说明丙产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故A项正确。‎ ‎4.图中能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可能(  )‎ A.改善西部大气环境质量 B.推动西部基础设施建设 C.减少东部天然气使用量 D.促进东北人才大量回流 答案 B 解析 能源密集型产业对环境污染较大,向西部地区转移可能会加剧西部地区的环境污染,故A项错误;能源密集型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有利于推动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故B项正确;能源密集型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并不能减少东部地区天然气的使用量,故C项错误;能源密集型产业发展主要依靠资源,对人才的要求少,并不一定会吸引东北地区的人才大量回流,故D项错误。‎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