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7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地理】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自测卷(一)(解析版)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自测卷(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每一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公元前240年左右的一个正午,古希腊地理学家埃拉托色尼在亚历山大测量方尖塔的影长,从而计算出太阳光线与方尖塔之间的夹角a(图1)。当天,塞恩城内的居民可以看到垂直倒映在井水里的太阳。据此,埃拉托色尼推测出亚历山大和塞恩两地之间的圆心角β。此后,埃拉托色尼雇人从亚历山大走到塞恩,计步丈量两地之间的距离。2000多年后,人们经过精确测量,得出亚历山大的地理坐标为(31°12'N,29°15'E),塞恩为(23°26'N,32°53'E)。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埃拉托色尼测量当日接近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 A. 春分 B. 夏至 C. 秋分 D. 冬至 2. 埃拉托色尼的此次测量,能够得到 A. 地球大圆的周长 B. 黄赤交角的度数 C. 亚历山大的坐标 D. 地球自转的速度 3. 根据埃拉托色尼的测量方法可推知,此次测量结果略有偏差的原因有 ①塞恩城与亚历山大城之间相距约7.5°纬度 ②塞恩城与亚历山大城之间相距约3.5°经度 ③塞恩城与亚历山大城之间降水量相差100倍 ④塞恩城与亚历山大城之间地形的起伏变化 ⑤塞恩城与亚历山大城两地的太阳光线不是平行的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⑤ 【答案】1. B 2. A 3. B 【解析】 【1题详解】 由题可知,当日塞恩(23°26′N,32°53′E)城内的居民可以看到垂直倒映在井水里的太阳,所以该日太阳直射点到达该地,故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所以为夏至,选B项正确。 【2题详解】 埃拉托色尼推测出亚历山大和塞恩两地之间的圆心角β。此后,埃拉托色尼雇人从亚历山大走到塞恩,计步丈量两地之间的距离。由图可知,两地之间的距离即为圆心角β对应的弧长,所以由此可以计算地球的周长,故A项正确。因当时不知道塞恩的坐标,所以不能确定黄赤交角和亚历山大的坐标,故BC错误。此次计算没有涉及时间的计算,所以无法获得地球自转的速度,D项错误。综合分析,A项正确。 【3题详解】 因亚历山大的地理坐标为(31°12′N,29°15'E),塞恩为(23°26′N,32°53′E),两地不在同一经线上,②塞恩城与亚历山大城之间相距约3.5°经度;④塞恩城与亚历山大城之间地形的起伏变化,造成测定两地距离与两地球面弧长存在偏差。故B项正确。两地纬度差、降水差异对测量偏差无影响,太阳光线基本为平行光线,ACD项错误。综合分析,B项正确。 【点睛】太阳距地球较远,到达地球的太阳光近似平行光。 我国K冰川沿山谷分布。某科考队在2003年7月1日至9月13日对该冰川末端进行考察,发现:该时段山谷风显著,主要风频为西北风和南风(下图);以夜雨为主,日降水量与气温日较差呈正相关。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4. 该时段,K冰川末端谷风最强通常出现在 A. 2时前后 B. 8时前后 C. 13时前后 D. 15时前后 5. K冰川 A. 西北高,东南低 B. 西南高,东北低 C. 东南高,西北低 D. 东北高,西南低 6. 该时段,K冰川末端7月10日降水量最大。该日 A. 冰川消融量较少 B. 西北风风速较大 C. 太阳辐射量较弱 D. 气温日较差较小 【答案】4. D 5. A 6. B 【解析】 【4题详解】 根据图中风速变化曲线判断,该时段(2003年7月1日至9月13日),K冰川末端谷风最强通常出现在15时前后,风速可达2.8米/秒,D正确。读图可知,2时前后风速约2.0~2.2米/秒,8时前后风速约2.4~2.6米/秒,13时前后的风速约2.4~2.6米/秒,都不是最强的,A、B、C错误。故选D。 【5题详解】 图中显示,K冰川末端夜晚的山谷风以西北风为主,按照山谷风环流原理可知,夜晚谷地散热不畅,气温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近地面风由山坡吹向山谷,即形成山风,该地夜晚盛行西北风,即山风为西北风,因此当地地势大致是西北高、东南低,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6题详解】 该时段,K冰川末端7月10日降水量最大。材料信息表明,当地日降水量与气温日较差呈正相关,说明该日当地白天气温较高,夜晚气温较低,因此白天气温较高,冰川消融量可能较多,而不是较少,A错误。材料信息表明,该谷地以夜雨为主,该日降水量最大,说明夜雨最多,表明谷地上升气流最强,近地面气压最低,山坡与山谷之间的气压梯度力较大,山风较强,当地山风以西北风为主,因此西北风风速较大,B正确。材料信息表明,该谷地以夜雨为主,对太阳辐射影响不大,根据前面分析可知,白天气温较高,说明太阳辐射量较强,C错误。材料信息表明,当地日降水量与气温日较差呈正相关,当地该日降水量最大,因此气温日较差较大,D错误。故选B。 【点睛】在白天,山坡受太阳辐射加热后升温更快且气温更高,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山谷获得太阳辐射较少,气温较低,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推动空 气由山谷沿坡面向山上运动,形成谷风。谷风在山坡和谷地温差最大时达到最强,通常为午后至日落前。在黑夜,山坡的冷却速度要快于山谷(地形封闭)且气温更低,此时山坡与谷地间的气压梯度和白天正好相反,山坡近地面产生高气压,谷地产生低气压,气压梯度力推动空气由山坡向谷地形成山风。山坡和谷地在进入午夜后温差变大,因此午夜至日出前后是一天中山风最强的时刻。 湖陆风是一种在沿湖地区昼夜风向明显改变的地方性大气现象。纳木错(左图)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潮泊,夏季较明显的湖陆风。右图示意纳木错湖区某观测得的6月近地面昼夜风向频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该观测站最有可能位于 A. 甲地 B. 乙地 C. 丙地 D. 丁地 8. 推测6月纳木错湖区局地降水较多的时段和位置分别是 A. 白天;西北部 B. 白天;东南部 C. 夜间;西北部 D. 夜间;东南部 【答案】7. A 8. B 【解析】 【7题详解】 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分析,湖陆风是一种在沿湖地区昼夜风向明显改变的地方性大气现象。湖水比热容大,陆地比热容小,白天湖泊升温慢,温度低,气压高,湖岸陆地则相反,形成湖风,夜晚相反形成陆风。图中白天形成西北风为湖风,夜晚南风为陆风,只有甲地符合这一特征,故A项正确。乙地湖风为东风,陆风为西风;丙地湖风为东北风,陆风为西南风;丁地湖风为东南风,陆风为西北风;都不符合图中风向,故BCD项错误。综合分析,A项正确。 【8题详解】 由湖陆风分析,该湖区周围白天吹湖风,水汽含量较大,在湖岸周围山地的迎风坡受抬升,易形成降水,夜晚吹陆风,空气较干燥,故白天降水较多,CD项排除。从图中分析,湖泊东南部河流众多,夏季河流水量较大,空气湿度大,在湖风的共同作用下,降水较多;西北部河流较少,空气湿度较东南部小,降水没有东南部多,故A项错误,B项正确。综合分析,B项正确。 【点睛】湖陆风和山谷风虽然都是典型热力环流,但其原理和影响不同。 海陆间常常存在气温差异。T1、T2分别为亚欧大陆东、西海岸海陆间平均气温差(T1、T2取绝对值)。下图分别为1月和7月△T沿经向分布折线图(图中△T为T1与T2差的绝对值)。 完成下面小题。 9. T1、T2在 ①7月70°N,都较小 ②1月30°N,都较小 ③7月40°N,都较大 ④1月50°N,都较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0. 1月亚欧大陆45°N以北,△T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①亚洲低压与大洋副热带高压形成热力差异②北大西洋暖流增加西部海岸温度 ③大陆中部高原的存在缩小了东西沿岸温差④季风影响了东部陆地与海洋间温差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9. A 10. C 【解析】 【9题详解】 7月为北半球夏季,北半球普遍高温,70°N昼长时间长,光照时间长,海陆间水循环活跃,海陆温差小,因此70°N,T1、T2都较小,①正确。7月40°N大陆西岸是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少雨,陆地气温高,T2较大;大陆东岸是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海陆热交换较多,T1较小,③错误。1月为北半球冬季,南北温差大,30°N大陆西岸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少雨,海陆热交换较多,海陆温差小,T2较小;30°N大陆东岸冬季受西北季风控制,低温少雨,海陆热交换较少,海陆温差大,T1较大,②正确。1月50°N大陆西岸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附近有暖流经过,温和多雨,海陆热交换较多,海陆温差小,T2较小;1月50°N大陆东岸冬季受西北季风控制,寒冷干燥,附近有寒流经过,海陆热交换较少,海陆温差大,T1较大,④错误。A正确。 【10题详解】 1月亚欧大陆形成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①错误。45°N以北亚欧大陆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经过,可以增加西部海岸温度,减小海陆温差,②正确。大陆中部青藏高原的存在加大了东岸的冬季陆地的寒冷程度,增加了东岸温差,③错误。1月亚欧大陆形成亚洲高压,东部陆地受西北季风影响,寒冷干燥,海陆温差大,④正确。C正确。 我国某科考队赴格陵兰岛(下图)开展综合考察活动。此次活动沿格陵兰岛的海岸线航行,并选择在一些城市、特殊地点登陆考察。航行中,发现在部分海域有许多渔民从事海洋捕捞活动。登岛时,科考队发现海岸边散布着大量大小差异明显的砾石;岛上的传统民居离地面1-2米,屋顶呈斜坡状。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格陵兰岛的海洋捕捞活动主要集中在 A. 东北海域 B. 东南海域 C. 西北海域 D. 西南海域 12. 科考队员登岛所见的砾石属于 A. 冰川堆积物 B. 风力堆积物 C. 河流堆积物 D. 海水堆积物 13. 格陵兰岛居民房屋的特殊构造主要是为了 A. 减少热量散失 B. 避免积雪覆盖 C. 防止潮湿发霉 D. 增加室内采光 【答案】11. D 12. A 13. B 【解析】 【11题详解】 从图中洋流分析,格陵兰岛西南海域有寒、暖流交汇,易形成渔场,其他海域无寒暖流交汇,所以捕捞活动应在西南海域,故D项正确。 【12题详解】 格陵兰岛纬度高,温度低,冰川广布,冰川移动时会刨蚀基岩,并且将形成的大小不一的砾石向下游搬运,在冰川前沿堆积。流水沉积大颗粒先沉积,小颗粒后沉积,分选性好,冰川堆积不同于流水堆积,大小一起堆积,分选性差,故A项正确。 【13题详解】 由题中“岛上的传统民居离地面1-2米”分析,房屋类似于南极科考站的高脚屋,当地纬度高,降雪多,风力大,高脚屋下部风力不会因建筑物而减小,利于将积雪吹走,避免积雪在背风侧堆积对房屋和出行造成破坏。屋顶呈斜坡状,坡度大,利于积雪在重力作用下滑落,避免堆积过厚压塌房屋。故B项符合题意。 鄱阳湖丰水期和枯水期之间面积变化很大,呈现出“高水是湖,低水似河”、“夏秋一水连天,冬春荒滩无边”的独特自然景观。据此并读图甲和图乙。 回答下列小题。 14. 在正常年份,鄱阳湖水位开始进入丰水期的月份是( ) A. 5月 B. 6月 C. 7月 D. 8月 15. 据图推断鄱阳湖的湖盆地形特征( ) ①中心低、四周高 ②湖盆整体较浅且坡度较小 ③湖岸陡峭 ④湖盆中有深切的河道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②③ 【答案】14. A 15. C 【解析】 【14题详解】 鄱阳湖受夏季风影响,结合我国正常年份雨带分布图,华南5月份进入雨季,鄱阳湖流域赣江水系发源于南岭,自南向北注入鄱阳湖,所以鄱阳湖比长江先进入夏讯。故选A。 【15题详解】 根据题意,高水是湖,低水似河,说明湖盆整体较浅且坡度较小湖盆中有深切的河道,②④正确。故选C。 圩田是指为了开发沿江、滨湖低地,筑堤围基成的农田。圩堤将农田和外水隔开,堤上有涵闸,旱时放水入田,平时闭闸御水,因而旱涝保收。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 “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圩田农业区的自然条件是( ) A. 地势低平,河湖密布 B. 炎热干燥,土壤肥沃 C. 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D. 森林广布,滞水性强 17. 近年来,长江中下游各省市致力于退圩还湖等工程,主要目的是( ) A. 蓄洪防洪 B. 发展水产养殖 C. 发展航运 D. 蓄水发电 【答案】16. A 17. A 【解析】 【16题详解】 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势低平,河湖密布等自然条件有利圩田农业区的形成,A正确。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土壤肥沃,B错误。长江中下游地区阴雨天气多,光照不足,昼夜温差小,C错误。长江中下游地区城市、人口密集,森林面积不大,D错误。故选 A。 【17题详解】 大量围湖造田导致湖泊对长江调蓄功能减弱,旱涝灾害发生几率增加,长江中下游各省市致力于退圩还湖等工程主要目的是蓄洪防洪,减轻旱涝危害,A正确。长江中下游低洼地较多,适合水产养殖的地区较广,因此退圩还湖的目的不是发展水产养殖,B错误。长江中下游交通便利,退圩还湖的目的不是为了发展航运,C错误。长江中下游地势落差小,蓄水发电不是主要目的,D错误。故选 A。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典型地貌等高线示意图,图中等高距为0.1米,虚线表示1991年情况,实线表示1992年情况。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8. 该地区最可能位于我国 A. 东北 B. 西北 C. 青藏 D. 东南 19. 该地区的主导风向为 A. 西北风 B. 西南风 C. 东北风 D. 东南风 20. 1992年,该地貌侵蚀作用最弱的部位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18. B 19. C 20. A 【解析】 本题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貌形态的影响。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沙丘这种地貌形态的特征。 【18题详解】 对比图中1991年与1992年等高线的分布图,该地貌位置有明显的移动,结合其相对高度,可以判断应为移动沙丘,该地貌在我国西北地区最为典型。故选B。 【19题详解】 结合上题分析,该地貌为移动沙丘,对比图中1991年与1992年等高线的分布图,该地貌类型从东北向西南移动,由此可以判断盛行东北风。故选C。 【20题详解】 结合上题分析,该地貌为沙丘,根据沙丘迎风坡坡度缓,北风坡坡度陡的特点,并结合图中等高线分布判断,①处等高线密集,位于沙丘的背风坡。属于侵蚀作用最弱的地区,因此A正确,故选A。 帕隆江为雅鲁藏布江支流,流域内山高谷深,气候湿润。受某次突发灾害影响,灾害点(L地)上下游河道横断面发生骤变,图a为L地上游P地断面,图b为L地下游Q地断面,P地与Q地距离较近。灾害发生数日后,断面水位恢复至正常水平。河道横断面指河槽中某处垂直于流向的断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 引发L地临近上下游断面突变的原因最可能是 A. 强降雨致山洪爆发 B. 滑坡土石阻塞河道 C. 地震迫使河流改道 D. 上游大坝开闸泄流 22. 此次灾害的生消过程中 L地下游水量 A. 不断增加 B. 不断减少 C. 先增加后减少 D. 先减少后增加 23. 河道断面骤变至水位恢复正常水平期间,L地下游应 A. 迁离沿岸居民 B. 清理河道淤泥 C. 大坝蓄水防旱 D. 积极恢复生产 【答案】21. B 22. D 23. A 【解析】 【21题详解】 读图可以看出,L地上游P地断面为正常状态的河流断面,河床侵蚀岸水位较深,水位最深处可以达到14米,堆积岸水位较浅;而L地下游Q地断面,整个河床水位变浅,最深处才3米,而且河床中部水位很浅,而P地与Q地距离较近,河床水深应该不会相差太大,结合材料提到的流域内山高谷深,气候湿润的特点,容易产生滑坡,所以判断应该是滑坡土石阻塞河道,使该断面位置的水位变浅,B对;故本题选B。 【22题详解】 此次灾害产生后,开始时,由于滑坡土石阻塞河道,阻隔水流向下游流动,上游储水增多,所以下游水量先减少;当上游储水量不断增多压力不断增大时,堆积在河床的滑坡体被流水冲垮崩坍,所以流向下游的流量增加,D对,故本题选D。 【23题详解】 河道断面骤变至水位恢复正常水平期间,由于上游储水量不断增多,压力不断增大,可能会导致河堤决堤,威胁下游沿岸地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L地下游应该迁离沿岸居民,A对;故本题选A。 下图为长白山北坡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4. 甲自然带是 A. 高山草甸带 B. 常绿硬叶林带 C. 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D. 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 25. 高山灌丛发育在寒冷、风大的高山环境,长白山高山灌丛 ①根系浅而发达 ②生长快速 ③植株密度稀疏 ④植株高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24. D 25. B 【解析】 【24题详解】 长白山位于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其基带位于东北平原,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甲地位于北坡,海拔在600米以上,其上是山地针叶林带,则甲地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山地针叶林的过渡地带,是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D正确。高山草甸带海拔高度高于山地针叶林带,A错误。常绿硬叶林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带位于亚热带,BC错误。故选D。 【25题详解】 长白山高山环境山地土层薄,灌丛根系难以向下深扎根,因此根系浅;山顶风力大,灌丛根系发达可以固定植株,①正确。高山环境气温低,土壤贫瘠,高山灌丛生长慢,植株低矮,②④错误。高山环境气温低,土壤贫瘠,生长环境差,植株密度稀疏,③正确。B正确。故选B。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50 分。 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马衔山是祁连山东延的余脉之一,山顶基岩裸露,区内冰锥、雪蚀洼地、石海、冻融草丘、冰碛垄(冰碛垄是冰川搬运、堆积下来的巨大石块,呈垄状堆积)等冻寒地貌常见。小湖滩多年冻土上部发育了丰富的地下冰,是一个排水差、冻融草丘发育的洼地。冻融草丘有机质层 夏季可限制外部热量进入冻土层,冬季有利于冻土层排放热量。近 20 年来,马衔山多年冻 土发生了明显的退化,目前仅在小湖滩有岛状多年冻土残存。下图示意马衔山地理位置和地形等高线(单位:m) (1)指出马衔山脉的地形特征。 (2)推测图示地区可能出现冰碛垄景观的地点,并描述冰碛垄的形成过程。 (3)分析小湖滩多年冻土能够残存的原因。 【答案】(1)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东北、东南和西南地势陡,西北较平缓;山顶地势平坦。 (2)陡林沟,红哈浪岘沟。形成过程:岩层风化产生裂隙,冰川侵蚀岩层并将岩石搬运至山谷地带大量堆积,形成冰碛垄。 (3)地势低洼,排水差,有利于冻土层的形成;冻融草丘有机质层对冻土层具有保护作用;海拔较高,且位于山脉北坡,气温低。 【解析】 【分析】本题以祁连山东延余脉马衔山为背景,考查地形特征描述、冰碛垄地貌的形成过程、冻土层形成的原因等,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图文材料的能力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详解】(1)图中显示,海拔最高的山顶和山脊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可见马衔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判断,山脉东北、东南、西南三个方向的等高线密集,地势陡峭;山脉西北方向的等高线较为稀疏,地势较平缓;山顶处的等高线也较为稀疏,可见山顶地势较为平坦。 (2)图中显示,陡林沟和红哈浪岘沟上部有岛状多年冻土、零星多年冻土分布,沟中有古冰川遗迹。因此,冰碛垄应分布在陡林沟和红哈浪岘沟。这些地方的岩层风化产生裂隙和破碎物,冰川形成后,在冰川运动过程中,冰川侵蚀岩层,并将巨大岩石块运至冰川末端,冰川融化,在冰川末端的山谷地带大量堆积,形成垄状堆积地貌,即形成冰碛垄。 (3)材料信息表明,小湖滩多年冻土上部发育了丰富的地下冰,是一个排水差、冻融草丘发育的洼地。说明当地地势低洼,排水差,地下水丰富,有利于冻土层的形成。材料信息还表明了,冻融草丘有机质层夏季可限制外部热量进入冻土层,冬季有利于冻土层排放热量。说明冻融草丘有机质层对冻土层具有保护作用。图中显示,小湖滩地区海报在3500米左右,海拔较高,且位于山脉北坡,为阳坡,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较少,气温低,容易保存冻土层。 【点睛】判断山脉走向,应结合山脉的山峰和山脊走向判断。 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羊卓雍错是青藏高原南部最大的一个封闭型内陆湖,湖面海拔约为 4450m,湖水以降水、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羊卓雍错历史上曾为外流湖,湖水流入雅鲁藏布江,后因冰川泥石流爆发,湖水不再流入雅鲁藏布江,最终形成了内陆湖、咸水湖。下列左图为羊卓雍错流域图,右图示意 1974~2009 年羊卓雍错平均水位年内变化特征。 (1)描述羊卓雍错流域水位在时间上的变化特征。 (2)分析羊卓雍错最高水位出现在10月的原因。 (3)说明羊卓雍错成为咸水湖的形成过程。 【答案】(1)10 月至次年 6 月,水位不断下降,6 月至 10 月,水位不断上升;水位季节变化较大(或一年内平均水位春夏季节较低,秋冬季节较高)。 (2)夏季受暖湿的西南季风影响,降水较多,且气温较高,冰雪融水量大;降水、冰雪融水不是迅速进入湖泊抬升水位,而是需要约两个月时间的水量积累,因此该湖泊水位最高时间没有出现在夏季,而出现在秋季的 10 月。 (3)泥石流爆发而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或内流湖);地势低洼,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不断汇人员,积水成湖;该湖区全年降水较少,风力大,湖水蒸发量大,使得湖水盐度逐渐升高,导致成为咸水湖。 【解析】 【分析】本题以青藏高原羊卓雍措为区域背景,考查描述水位的时间变化特征、最高水位出现的原因、咸水湖形成的过程等,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区域认知能力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详解】(1)从“1974~2009 年羊卓雍错平均水位年内变化特征”曲线图中可以看出,水位季节变化较大,其中6月到10月,水位在不断上升;10月到次年6月,水位在不断下降。 (2)由材料可知,湖水的水源以降水补给和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位于青藏高原南部的羊卓雍措,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较多,且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大,降水和冰雪融水不断汇入湖泊,需要约两个月时间的水量积累,直至10月湖水水位达到最高。 (3)材料提到因冰川泥石流爆发,湖水不再流入雅鲁藏布江,说明是因为泥石流爆发而堵塞河道,形成内陆湖。湖泊所处的地方地势较低,降水和冰雪融水最终汇入,积水成湖。由图可知,羊卓雍措的出水口少,湖中盐分难以排出;加上该湖泊地处青藏高原,全年大风频繁,蒸发量大,盐分不断积累,最终形成咸水湖。 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台东纵谷平原位于台湾中央山脉和海岸山脉之间,南北长约 180 千米,东西宽约 2-7 千米,面积约 1000 平方千米,海拔 50-250 米。纵谷因断层发育,两侧地势陡峭,山地河流发育,急流突奔,携带大量砾石和泥沙而下,经不断冲刷和淤积形成平原。台东纵谷平原面积小、土层薄而贫瘠、地形起伏大。图甲示意台东纵谷位置和台湾岛水系分布,图乙示意台东纵谷局部水系分布,图丙示意沿玉山一线台湾岛东部剖面。 (1)分析台东纵谷平原土壤颗粒大、土层薄的原因。 (2)解释台东纵谷西侧水系发达的原因。 【答案】(1)谷地西侧河流众多,流程短,流速快,携带物质颗粒大;谷地狭窄,谷底地势起伏较大,堆积迅速,沉积物分选性差,砾石与泥沙混杂;降水多,谷地内的流水侵蚀作用强。 (2)纵谷西侧中央山脉海拔高且绵长,地形复杂,有利于河流发育;纵谷东侧海岸山脉海 拔低,对季风阻挡作用弱;纵谷西侧中央山脉是(冬夏)季风迎风坡,多地形雨;台风影响强度大,年降水量大。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外力作用,以及地形对降水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迁移应用的能力和区域认知能力。 【详解】(1)结合材料读图乙可知,台东纵谷平原西侧河流众多,流程短,流速快,故河流携带泥沙能力强。由材料“台东纵谷平原面积小、土层薄而贫瘠、地形起伏大”可知,台东纵谷狭窄,谷底地势起伏大,河流携带物质在此快速堆积,分选性差,砾石等颗粒大的物质在此与泥沙一同堆积。同时由于该地流水作用强烈,流水侵蚀作用明显,形成的土壤受流水冲刷作用,导致平原土壤土层较薄。 (2)读图丙可先知,东侧为海拔较低的海岸山脉,对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阻挡作用较弱,而西侧的中央山脉海拔较高,湿润气流爬升,在纵谷西侧产生大量降水。同时西侧地形海拔较高且南北长180千米,有利于河流发育,所以台纵谷西侧水系发达。而且,台湾台风影响明显,台风会带来大量的降水。 【点睛】冲积平原上的土壤颗粒大小与流经河流的流速有关,流速越快,携沙能力越强。 2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植物猎人”是指四处寻找珍稀植物,并引种他乡获取利益的探险者。20世纪初,英国“植物猎人”威尔逊三次进入中国四川省西部的贡嘎山区,采集了大量的植物标本和种子,将很多珍稀的园林植物引种到了英国。此后,贡嘎山的壮丽风光引起国际登山界的关注,但登顶难度远大于世界上所有8000米级的山峰。1987年,我国在贡嘎山的海螺沟成立了集冰川、温泉、原始森林为一体的风景旅游区。磨西镇位于海螺沟的沟口,过去以种植业为主体,现已成为海螺沟风景区的旅游接待基地。下图为贡嘎山局部地区示意图。 (1)从气候角度分析贡嘎山吸引英国“植物猎人”的主要原因。 (2)从东、西两坡的登山大本营攀登贡嘎山主峰,判断难度较小的路线,并说明理由。 【答案】(1)贡嘎山的纬度较低,高差大,水热条件的垂直变化显著,植物种类多;贡嘎山的较高海拔地带,气候温和湿润,与英国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相似,利于植物引种。 (2)西坡。理由:相对高度较小;穿越冰川路段较短;处于夏季风的背风坡,气象条件较好(晴朗天气多),利于攀登。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中国四川省西部的贡嘎山为背景,以相关图文信息为材料,设置两道小题,涉及生物多样性、登山路线选择、地形起伏判断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1)读图可知,贡嘎山纬度较低,山麓水热条件好,种植种类多;海拔高,垂直方向水、热条件变化较大,垂直地域分异显著,自然环境复杂,植被种类多;当地多原始植被,被人类干扰较少,生物多样性维持较好;材料信息表明,“植物猎人”威尔逊将很多珍稀的园林植物引种到了英国,贡嘎山海拔较高的区域气候温凉,与英国气候相似,便于引进植物存活。 (2)读图可知,西坡登山大本营海拔约3600米,东坡登山大本营海拔约3400米,由此可知,西坡与贡嘎山主峰相对高度差小于东坡,平均坡度西坡小于东坡;当地盛行的夏季风以东南季风为主,西坡处于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量较少,晴天多,利于登山,而东坡为夏季风迎风坡,降水多,云雨天气多,不利于登山;图中显示,西坡穿过积雪冰川带地带的路线较短,攀爬难度较小,而东坡穿过积雪冰川带较长,攀爬难度较大。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