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 二轮复习 :第三部分 考前增分策略 题型一选择题的7个常用解题技法 学案(全国通用)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 二轮复习 :第三部分 考前增分策略 题型一选择题的7个常用解题技法 学案(全国通用) Word版含答案

题型一 选择题的7个常用解题技法 方法一 利用辅助图像 ‎                   ‎ ‎1.方法概述 将解题的思考过程用简单图示表现出来的方法,就是图解法。图解法的突出特点是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降低思考的强度和难度,它不仅能帮助学生理清答题思路,还能避免因思维不严密造成的失分。在解答地理事物时空分布规律、地球运动规律等方面的试题时,这种方法能大大提高答题的速度和正确率。‎ ‎2.增分策略 利用图解法解题主要有以下三种思维模板:‎ ‎(1)绘图法 ‎【典题试做1】 当北京时间为4月1日4时30分时,全球仍处于3月31日的地区占全球的(  )‎ A.1/2以上 B.1/2以下 C.1/2 D.3/4‎ 解析 本题看似简单,但非常容易出错,如果将其转换为图像的形式,则直观得多,我们可借助下面的简图进行分析:‎ 当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为4月1日4时30分时,向西的东七区、东六区、东五区、东四区分别是4月1日的3时30分、2时30分、1时30分、0时30分,东三区则为3月31日23时30分。图中箭头处为3月31日和4月1日的分界线,即地方时为0时的0时线,由该箭头向东至180°经线的区域都是4月1日,而箭头以西的范围都是3月31日。选A。‎ 答案 A ‎【方法归纳】 对于地理学科中的无图考图题,绘图法是最好的解题方法。绘图法能将试题中一些抽象的文字叙述、解题过程中的思维过程用简单的图显示出来,从而提高考生的解题效率。在解答选择题的过程中,可先根据题意,作出草图,然后参照图形的形状、位置、性质,综合图像的特征,得出结论。‎ ‎(2)辅助线法 ‎【典题试做2】 大湖湖泊与湖岸之间存在着局部环流。下图为我国某大湖东岸某时刻实测风速(m/s)垂直剖面图。读图完成(1)~(2)题。‎ ‎(1)形成大湖湖泊与湖岸之间局部环流的根本原因是(  )‎ A.湖、岸地形高低差异 B.湖、岸热力性质差异 C.湖、岸太阳辐射差异 D.湖、岸植被类型差异 ‎(2)图示地区局部环流最明显的时间最可能是(  )‎ A.夏季白天 B.夏季晚上 C.冬季白天 D.冬季晚上 解析 解答本题时可以根据图示信息偏西风和偏东风,在原图上添加辅助线画出湖泊与湖岸之间的局部环流(如下图),以帮助理解。第(1)题,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环流是由于湖泊与湖岸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选B。第(2)题,湖泊水比热容大,湖岸比热容小,湖泊升温慢、降温也慢。图示地区局部环流最明显的时间应为湖泊、湖岸温差最大的时间,最可能是夏季白天。选A。‎ 答案 (1)B (2)A ‎【方法归纳 ‎】 在解答读图选择题时,尤其是各种等值线图和日照图类试题,可以采用在原图上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化抽象为具体,增强图像的直观性,从而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性。‎ ‎(3)图图转换法 ‎【典题试做3】 (2015·全国卷Ⅰ)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下图,完成(1)~(2)题。‎ ‎(1)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 ‎(2)推测1992~1997年期间(  )‎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解析 图中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的变化,不好理解,可转换为下图:‎ 距离监测点变近时,海水变深;距离监测点变远时,海水变浅。因此,1975~2004年,海水先变浅,后变深,即先淤积、后侵蚀。在1992~1997年,海水变深,近岸海域海底侵蚀为主,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答案 (1)D (2)B ‎【方法归纳】 图图转换主要有局部图转换为整体图、抽象图转换为直观图和生图转换为熟图等三种情况,其中,局部图转换为整体图是最常用的解题方法。在解答光照图类题目时,如果能快速准确地进行图图转换,将很快找到解题的切入点,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率。‎ 选择题技巧突破专练一 利用辅助图像 ‎ (2018·长春市二模)下图为我国某地2017年元旦日落景观素描图,图中小船顺流而下,划船人的影子刚好与船垂直。据图完成1~2题。‎ ‎1.图中河流大致流向为(  )‎ A.南→北 B.西北→东南 C.北→南 D.东北→西南 ‎2.该地上次出现图中所示日落景观的日期可能是(  )‎ A.2016年5月1日 B.2016年7月1日 C.2016年12月11日 D.2016年6月11日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图中为元旦日落景观。元旦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全球除极昼极夜区外,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西南方向落下;此时为日落,则太阳位于西南方向,划船人的影子刚好与船垂直。根据日落方位在原图上添加表示方向的辅助线,如下图。船只顺流而行,则河流流向为西北→东南。选B。‎ 第2题,本题可以画出太阳直射点移动轨迹示意图,结合地球公转对称性规律进行分析。由材料可知,图中出现的日落景观在元旦,在冬至日之后的10天左右,则上次出现图中景观应在冬至日之前的10天左右,这两个日期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相同。选C。‎ 答案 1.B 2.C 下图是2017年4月11日8时世界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读图,完成3~4题。‎ ‎3.造成图示区域降水的天气系统是(  )‎ A.冷锋 B.准静止锋 C.暖锋 D.反气旋 ‎4.该日(  )‎ A.甲地比丙地昼夜温差大 B.乙、丁两地为偏南风 C.丙地比丁地水平风力强 D.甲、乙两地大风降温 解析 第3题, 根据海平面气压形势图画出锋面示意图和风向(如下图),图示为北半球典型的锋面气旋系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北半球锋面气旋系统中,锋面随气旋一起呈逆时针方向移动。读图可知,降水区域位于锋前,因此该锋面为暖锋。‎ 第4题,甲地受高压中心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云层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及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较差,昼夜温差大;丙地受低压中心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云层厚,昼夜温差小。根据图中等压线分布状况,结合地转偏向力可知,乙地应为偏东风,丁地应为偏南风。丙地位于低压中心,盛行上升气流,风力较小,而丁地气流由于要向低压中心辐合,风力较丙地大。甲地位于高压中心,盛行下沉气流,无大风。‎ 答案 3.C 4.A 下图是极地投影示意图,图中小虚线圆为极圈,大虚线圆为回归线;弧线ACB为晨昏线,且AC段为晨线;C点为晨昏线与极圈的切点,也是晨昏线与120°E经线的交点。读图回答5~7题。‎ ‎5.图示的日期可能是(  )‎ A.3月21日 B.6月22日 C.9月23日 D.12月22日 ‎6.此时,满天星斗的城市可能是(  )‎ A.开罗(30°N、31°E)‎ B.北京(40°N、116°E)‎ C.安克雷奇(61°N、150°W)‎ D.布宜诺斯艾利斯(34°S、59°W)‎ ‎7.该日,攀枝花市(26.5°N、101.5°E)的太阳能热水器与地面的最佳夹角是(  )‎ A.3° B.23.5° C.26.5° D.87°‎ 解析 第5题,根据图中0°经线、120°E经线的位置画出地球自转方向是顺时针方向,由此判断该图是以南极为中心的示意图。再根据AC是晨线画出夜半球(如下图),判断南极地区出现极夜现象,故图示的日期可能是6月22日。3月21日、9月23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12月22日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第6题,根据所画图示判断,120°E经线位于昼半球的中央,地方时为12:00,根据地方时的计算方法可知,开罗(30°N、31°E)为6:04,北京(40°N、116°E)为11:44,安克雷奇(60°N、150°W)为18:00,布宜诺斯艾利斯(34°S、59°W)为0:04,因此满天星斗的城市最可能是布宜诺斯艾利斯。第7题,该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计算可知,攀枝花市(26.5°N、101.5°E)正午太阳高度为87°,因此太阳能热水器与地面的最佳夹角是3°。‎ 答案 5.B 6.D 7.A 下图为北半球某平原3 500米高空水平气压(单位:hPa)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 ‎8.近地面P地的风可能是(  )‎ A.东南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 ‎9.关于M、N两处对应的近地面天气状况,描述正确的是(  )‎ A.多晴朗天气 B.多阴雨天气 C.M处对应的近地面多阴雨天气,N处对应的近地面多晴朗天气 D.M处对应的近地面多晴朗天气,N处对应的近地面多阴雨天气 解析 第8题,根据高空与近地面气压形势相反的原理画出如下图所示的热力环流,图中M处高空为低压,对应的近地水平面为高压;N处高空为高压,对应的近地面为低压。根据气流由高压向低压流动可以判断,近地面P地气流由西流向东,在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形成西北风。‎ 第9题,由上题分析可知,M处对应的近地面为高压,气流下沉,多晴朗天气。N处对应的近地面为低压,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 答案 8.B 9.D ‎(2018·江西省百所名校联考)‎ 读我国某区域1月份等温线分布图和1月份某日某种天气系统等压线形势图,完成10~12题。‎ ‎10.图示区域(  )‎ A.地形平坦开阔 B.温带落叶阔叶林广布 C.太阳能资源丰富 D.河川径流水位季节变化较大 ‎11.图中a、b两地1月气温差异明显,其原因是(  )‎ A.a地较b地受海洋影响大 B.a地为平原,b地为高原 C.a地较b地受冷空气影响小 D.a地海拔高,b地海拔低 ‎12.若图中天气系统向东南方向移动,则未来几天b地将可能出现的天气状况是(  )‎ A.雨过天晴,气温回升 B.雨雪天气,气温下降 C.阴雨连绵,形成梅雨天气 D.由晴转阴,气压升高 解析 第10题,根据图示信息判断,图中区域主要位于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两地形区之间多为山地地形;图中0 ℃等温线以北为落叶阔叶林,以南为常绿阔叶林;a地位于四川盆地,太阳能资源匮乏;该地为季风气候,受其影响,河川径流的水位季节变化大。第11题,图中a、b两地分别位于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a地北部有高大山地阻挡冷空气,导致a地较b地受冷空气影响小,1月气温比b地高。第12题,根据图中等压线数值和弯曲状况添加辅助线,画出如下示意图,确定该天气系统为冷锋,受其影响,b地将会由晴转阴,气温降低,可能会出现雨雪天气;梅雨天气是由准静止锋形成的,一般出现于6月中旬至7月上旬,而此时为1月,据此选B。‎ 答案 10.D 11.C 12.B 方法二 利用因果关系 ‎1.方法概述 地理因果关系是指不同地理事物或地理原理之间存在先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内在关联。很多地理试题的题干与选项之间互为因果,其中以成因类和影响类试题最为典型,解答此类试题通常要利用因果关系进行推理分析,其一般步骤:①明确区分试题中的“因”和“果”;②从逻辑角度推理分析“因”和“果”的内在关联;③迁移相关地理知识解答试题。‎ ‎2.增分策略 ‎【典题试做1】 廊桥又称风雨桥,是加盖了廊屋的特殊桥梁。闽浙山区迄今留存不少木质古廊桥。当地采伐后的木材,需经一段时间的自然晾晒才能用作建桥木料。清乾隆年间建于下左图中甲处的廊桥,建成不久即毁于山洪。数年后,在图中乙处重建并保存至今。下图为闽浙山区某地地形图及廊桥景观图。据此回答(1)~(2)题。‎ ‎(1)当地采伐与晾晒木材的季节分别是(  )‎ A.夏季、春季 B.冬季、春季 C.夏季、秋季 D.冬季、秋季 ‎(2)与甲处相比,在乙处重建廊桥并能够保存至今的原因最可能是(  )‎ A.流域内植被增多,洪涝灾害减弱 B.地处山脊地带,地势较平缓开阔 C.河道平直且较宽阔,河流流速不快 D.所选木材质地坚硬,耐侵蚀冲击 解析 第(1)题,该山区交通不便,夏季降水丰富,河水水位高,流速快,便于伐木区的木料顺河流运输;秋季降水较少,天气干燥,利于木料晾晒。选C。第(2)题,解答该题时,可以先分析各选项中原因的叙述是否正确,B选项“‎ 地处山脊地带,地势较平缓开阔”,本身叙述错误,一般来说,山脊地带,地势比较陡峭,这样可以先排除B项,再从其他选项中进行选择。图中甲处河道弯曲且由宽变窄,导致河流流速加快,水位上涨,对桥体冲击大;乙处河道平直且较宽阔,河流流速较平稳,对桥体冲击较小。选C。‎ 答案 (1)C (2)C ‎【方法归纳】 由果溯因:成因类试题通常表现为题干为“果”选项为“因”;“果”为已知,“因”为未知。利用因果关系采用“由果溯因法”进行解题。例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由农村流向城市,由内地流向沿海的主要原因是”,其中“我国人口由农村流向城市,由内地流向沿海”是“果”,结合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和我国基本国情采用“由果溯因法”推理分析可知,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即“经济因素”是主要原因。‎ ‎【典题试做2】 M岛位于马六甲海峡的西南方,该岛上港口很少。读图,完成(1)~(2)题。‎ ‎(1)M岛东北部沼泽广布的原因是(  )‎ A.受沿岸海水的顶托作用强 B.地势低平且多冻土,排水不畅 C.气温低,蒸发量较小 D.森林覆盖率高,蒸发量大 ‎(2)造成M岛港口稀少的主要原因是(  )‎ A.M岛受海浪的影响大 B.M岛东北部受台风影响大,不利于发展海运 C.马六甲海峡航道狭窄,不利于港口建设 D.M岛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 解析 ‎ 第(1)题,M岛为苏门答腊岛,该岛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河流水量丰沛;其东北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再加上沿岸海水顶托作用强,森林覆盖率高,蒸发弱,故该地沼泽广布;该岛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没有冻土。第(2)题,M岛虽然海岸线很长,但缺乏天然良港,原因是该岛经常受到海浪的袭击。M岛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对港口建设有一定影响,但这不是主要原因;马六甲海峡是天然要道,利于港口建设;该岛位于赤道附近,水平气压梯度力小,受台风影响较小。‎ 答案 (1)A (2)A ‎【方法归纳】 由因推果:影响类试题通常表现为题干为“因”,选项为“果”;“因”为已知,“果”为未知。利用因果关系采用“由因推果法”进行解题。例如,“我国西北地区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导致”,其中“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因”,采用“由因推果法”分析可知,“植被破坏”是直接后果,“荒漠化加剧”是间接后果。‎ 不论采用“由果溯因法”还是“由因推果法”,解答地理问题时,一定要注意综合思维的严谨性和推理过程的逻辑性。‎ 选择题技巧突破专练二 利用因果关系 墨西哥尤卡坦半岛有上千个通向地下水道的石灰岩天然井,独具特色,天然井里储存的雨水是古代玛雅人唯一的淡水来源。该地区年平均气温20~29 ℃,年平均降雨量1 500 mm。下图为天然井形成过程不同阶段的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尤卡坦半岛天然井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岩层断裂下陷 B.流水侵蚀 C.岩石风化 D.风力侵蚀 ‎2.部分尤卡坦半岛天然井变成旱井的主要自然原因可能是(  )‎ A.终年受东北信风影响,降水较少 B.纬度低,蒸发强烈 C.井水易下渗 D.人口增长迅速 ‎3.尤卡坦半岛最具特色的旅游项目可能是(  )‎ A.攀岩运动 B.跳水运动 C.洞穴潜水 D.登山运动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尤卡坦半岛上的天然井是由石灰岩构成的。该地属热带草原气候,湿季降水较多,石灰岩受流水侵蚀(溶蚀)形成喀斯特地貌。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属于喀斯特地貌,岩石的透水性强,下渗严重,从而使部分天然井变成旱井。第3题,由材料“墨西哥尤卡坦半岛有上千个通向地下水道的石灰岩天然井”推测,该地洞穴较多。最具特色的旅游项目可能是洞穴潜水。‎ 答案 1.B 2.C 3.C ‎(2018·河南省八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测评)读加拿大50°N附近温哥华——温尼伯地形剖面示意图及部分城市气候资料图,完成4~6题。‎ ‎4.据图判断,同属温带大陆性气候的莱斯布里奇与温尼伯相比,其气候特征的差异描述正确的是(  )‎ A.莱斯布里奇冬季气温相对较低 B.莱斯布里奇气温年较差相对较小 C.莱斯布里奇年降水量较大 D.莱斯布里奇雨季较长 ‎5.形成莱斯布里奇与温尼伯冬季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莱斯布里奇(  )‎ A.纬度低 B.距海洋远 C.受下沉暖气流的影响 D.受暖流影响 ‎6.温哥华被称为“加拿大雨都”,其原因是(  )‎ ‎①受赤道低压控制 ②处于西风迎风坡 ③暖流增湿 ④处于东北信风迎风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第4题,根据两地气候资料图可知,与温尼伯相比,莱斯布里奇冬季气温相对较高,气温年较差相对较小,年降水量较小,雨季较短。第5题,解答本题需要注意选项中的原因能否正确解释结果——莱斯布里奇冬季气温较温尼伯高。莱斯布里奇与温尼伯大致处于同一纬度,莱斯布里奇处于内陆,理论上不受洋流影响,冬季应更冷。莱斯布里奇位于落基山东麓地区,处于西风的背风坡,受下沉暖气流的影响(焚风效应),气温较高,降水量小。第6题,温哥华位于50°N大陆西岸地区,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盛行西风,地形抬升,多地形雨,且沿岸受暖流增湿作用,所以降水量大。‎ 答案 4.B 5.C 6.B ‎(2018·广东省惠州市高三第二次调研)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上空对流层顶的气压值与对流层顶的高度密切相关。下图示意青藏高原上空对流层顶各月多年平均的气压值变化,据此完成7~8题。‎ ‎7.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顶高度上升幅度最大的时段是(  )‎ A.1~2月 B.4~5月 C.7~8月 D.11~12月 ‎8.青藏高原夏季对流层顶气压最低,主要原因是该季节(  )‎ A.植被恢复,吸收大气中CO2最多 B.雨季来临,大气中水汽含量最高 C.全球气候变暖,大气对流运动最强烈 D.地表增温,近地面大气温度最高 解析 第7题,在垂直方向上,海拔升高,气压降低。在相同时间间隔内,对流层顶的气压值下降幅度越大,说明对流层顶高度的上升幅度越大。根据图中曲线变化可知,4~5月气压值下降幅度最大,说明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顶高度上升幅度最大的时段是4~5月。第8题,注意题目要求和选项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对流层顶的高度与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有关,近地面大气温度越高,对流层顶的高度越高。青藏高原夏季对流层顶气压最低,主要原因是该季节地表增温,近地面大气温度最高,对流层顶的高度最高。‎ 答案 7.B 8.D 下面甲图示意鄱阳湖水系,乙图为该湖泊多年平均输沙量月变化统计图(入湖泥沙来自赣江等南部河流,出湖泥沙流入长江)。据此完成9~10题。‎ ‎9.鄱阳湖5、6月与7、8月多年平均入湖输沙量差异显著,主要原因是(  )‎ A.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 B.植被长势的季节变化 C.锋面雨带向北推移 D.湖区清淤量季节差异 ‎10.据乙图可推测(  )‎ A.三峡库区水质下降 B.鄱阳湖对长江调蓄能力减弱 C.湖区枯水期变长 D.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解析 第9题,河流的输沙量与径流量、流速等关系密切,5、6月锋面雨带位于长江流域,河流径流量大,入湖输沙量大;7、8月份,雨带北移,长江流域出现伏旱天气,河流径流量较小,入湖输沙量小。第10题,根据鄱阳湖多年平均输沙量月变化统计图可以得出,湖泊整体出湖输沙量小于入湖输沙量,导致湖泊淤积,水量减少,湖泊对干流长江的调蓄功能相应减弱。‎ 答案 9.C 10.B ‎(湖北省襄阳市模拟)下列是甘肃省南部某山地不同海拔带上不同坡向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统计表。据此回答11~12题。‎ ‎11.该山地阳坡土壤有机质含量比阴坡低的原因主要是(  )‎ A.阳坡降水少,植被覆盖率低 B.阳坡光照强,蒸发旺盛,土壤水分少 C.阳坡人类活动强度大,植被破坏严重 D.阳坡降水多,气温高,土壤有机质淋溶、分解作用强 ‎12.在3 580米海拔上阴坡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坡度较小 B.降水量大 C.太阳辐射强 D.气温较低 解析 第11题,甘肃省南部主要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山地南坡为阳坡,同时为迎风坡,降水多且气温高,土壤有机质被淋溶、分解为无机质,有机质含量相对较低。选D。第12题,解答该题时,要分析原因能否正确解释结果,重点分析土壤有机质含量与选项中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坡度较小,有利于腐殖质的积累,土壤有机质的含量较高;甘肃南部受季风的影响较大,南坡为迎风坡,降水多,阴坡降水量较小;阴坡太阳辐射较弱;阴坡气温较低,不利于微生物活动,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选A。‎ 答案 11.D 12.A 方法三 利用知识迁移 ‎1.方法概述 高考地理试题注重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问题情境的设置和命题的视角比较新颖,突出对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查。因此,要学会知识转化,利用知识的迁移解答试题。‎ ‎2.增分策略 ‎(1)从教材中迁移知识 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可结合教材中对某一具体相似案例的分析,将教材案例的经验借鉴到实际问题中,也就是学以致用。例如,将鲁尔区的综合整治措施迁移到我国东北老 工业基地的振兴分析过程中,将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治理措施迁移到我国长江、黄河等河流的开发治理分析过程中;将阿根廷为发展大牧场放牧业所采取的措施迁移到我国内蒙古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分析过程中;将黄河三角洲的发育条件迁移到其他地区三角洲的发育条件的分析过程中。‎ ‎【典题试做1】 (2018·河南省信阳市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塔斯马尼亚岛是澳大利亚优质乳品生产基地。该岛乳产品主要供应本土及海外市场。下图为塔斯马尼亚岛主要乳品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岛生产优质乳品的主要区位条件是(  )‎ A.气候适宜,草场面积广 B.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少 C.经济落后,地价较低 D.科技发达,交通便利 ‎(2)该岛乳品生产集中于北部地区的主要社会经济原因是(  )‎ ‎①土地租金低 ②海运便利 ③距本土市场近 ④工资水平低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 ‎ 第(1)题,本题可以迁移西欧乳畜业区位条件等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塔斯马尼亚岛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丰沛,温和湿润的气候不适宜发展种植业,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优质而丰富的牧草为优质乳品生产提供了基础。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该岛乳产品主要运往本土及海外市场,岛屿北部距本土市场近,且港口较多,海运便利,故乳品生产集中于北部地区。‎ 答案 (1)A (2)C ‎(2)从生活中迁移知识 当我们接受新知识时,往往会联想到生活中原有的一些概念和体验。将有用的知识“生活化”,积累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是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之一。例如,通过观测北极星可以确定当地的方位和纬度;通过测量正午太阳高度,可以计算出当地的纬度等;通过物体影子的朝向变化,可以确定当地太阳视运动和季节转换。‎ ‎【典题试做2】 (2018·河南郑州模拟)位于杭州市郊区的张女士,在国庆节这一天的8时(北京时间)走进菜市场的大门时,发现自己的影子落在正前方,读图回答(1)~(2)题。‎ ‎(1)这一天(  )‎ A.甲大门下午阳光直接照射强度大 B.乙大门上午可能被阳光直接照射 C.张女士走进的可能是丙大门 D.张女士走进的可能是丁大门 ‎(2)这天张女士所走进的大门,刚好不能被阳光照射到的北京时间约为(  )‎ A.10:00 B.12:00 C.14:00 D.16:00‎ 解析 ‎ 本题可以迁移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进行分析作答。第(1)题,根据生活经验,我国冬半年日出东南、日落西南。自己的影子朝向与太阳方位相反,如太阳位于东南方向,影子朝向西北方向。秋分过后我国已处于冬半年,日出方位为东南方向,张女士走进菜市场时是8:00,自己的影子落在正前方,说明张女士进入的是东南方向的大门,应为丁大门。甲大门朝向偏北,下午不会被阳光直接照射;乙大门朝向西北,上午不可能被阳光直接照射。选D。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北京时间8时太阳所在方向与丁大门朝向是一致的。当太阳所在方向与丁大门朝向垂直时,丁大门刚好不能被阳光照射到。太阳在天空中每小时运行约15°,再过6小时太阳所在方向与丁大门朝向垂直,此时北京时间为14时。选C。‎ 答案 (1)D (2)C ‎(3)在新情境中迁移知识 某些高考试题往往提供新的情境,要求考生能通过对比、联想、延伸,对已有的知识进行迁移,并将之应用到新的问题上。这类题的解答经常用到逆向思维。例如,从三角洲与城市形成的关系,分析黄河三角洲没有形成大城市的原因;从莱茵河航运的自然区位优势,分析黄河发展航运不利的自然条件。‎ ‎【典题试做3】 下图示意我国西南地区某河流,读图,完成(1)~(3)题。‎ ‎(1)该河流(  )‎ A.水流湍急,流速快 B.水量稳定,季节变化小 C.右岸陡直,左岸平坦 D.虚线为枯水期河岸线 ‎(2)图示河流的支流含沙量较大,但支流汇入干流处,没有形成三角洲。最不可能的原因是(  )‎ A.支流流速慢 B.支流汇入干流凹岸 C.干流侵蚀作用强 D.支流汇入处落差大 ‎(3)近年来河漫滩形成速度减慢,原因可能是其(  )‎ A.上游新建大型水库 B.上游种植业规模扩大 C.下游新建防洪大堤 D.下游河道疏浚畅通 解析 ‎ 第(1)题,读图可知,该河流泥沙沉积形成了河漫滩,说明河水流速较慢;西南地区夏季受到西南季风的影响,降水多,所以河流水量季节变化大;河流右岸为沉积岸,较平坦;河漫滩是枯水季节露出水面的,所以图中虚线为枯水期河岸。选D。第(2)题,本题可以迁移教材中黄河三角洲的发育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河流挟带的泥沙在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搬运能力弱时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黄河三角洲发育的重要条件是河流的输沙量大,入海口潮差小、潮流搬运能力弱。支流汇入干流处,没有形成三角洲,不是因为支流含沙量小,而可能的原因是支流位于河流干流的凹岸,汇入处落差大,流速快,流水侵蚀作用强,泥沙不易沉积。选A。第(3)题,本题可以迁移教材中河漫滩的形成条件进行分析。堆积体面积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河漫滩形成的速度减慢,最可能的原因是其上游泥沙减少,导致泥沙堆积体形成速度减慢。修建大型水库,可以使泥沙在库区沉积,导致水库下游泥沙减少;其上游种植业发展迅速,水土流失加重,会导致河流泥沙含量增加;河漫滩下游新建防洪大堤和河道不断疏通对河漫滩的发育影响不大。选A。‎ 答案 (1)D (2)A (3)A 选择题技巧突破专练三 利用知识迁移 ‎(2018·广西、柳州模拟)“鸿雁,天空上,对对排成行;江水长,秋草黄,草原上琴声忧伤。鸿雁,向南方,飞过芦苇荡;天苍茫,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乡。鸿雁,北归还,带上我的思念;歌声远,琴声颤,草原上春意暖”——摘自歌曲《鸿雁》。下图为某动物保护者在北京时间16:45日落时拍摄到的我国某地区鸿雁迁徙景观。据此回答1~3题。‎ ‎1.据材料推测鸿雁生长和繁殖地最可能位于我国的(  )‎ A.青藏高原 B.黄土高原 C.云贵高原 D.内蒙古高原 ‎2.鸿雁大规模“北归还”的时间可能为(  )‎ A.10~11月 B.1~2月 C.4~5月 D.7~8月 ‎3.该动物保护者拍摄鸿雁迁徙景观时,下列现象可信的是(  )‎ A.岭南地区—“清明时节雨纷纷”‎ B.新疆大漠—“皓月盈盈似玉盘”‎ C.北京香山—“霜叶红于二月花”‎ D.东北平原—“烈日正当空”‎ 解析 第1题,解答本题要注意情境材料信息的提取与解读。根据歌曲《鸿雁》中“向南方”“北归还”“心中是北方家乡”“草原上琴声忧伤”可以推测鸿雁生长和繁殖地最可能位于我国的内蒙古高原。选D。第2题,解答本题要注意地理情境材料信息的提取与解读。根据歌曲《鸿雁》中“鸿雁,北归还,带上我的思念;歌声远,琴声颤,草原上春意暖”可知,“北归还”时正值春季。选C。第3题,本题需要迁移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与日出日落方位等知识进行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北京时间16:45日落”可知,当日该地昼短夜长,说明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结合图示信息和鸿雁迁徙规律分析可知,此时鸿雁向偏南方向飞,为秋季。秋季时北京香山“霜叶红于二月花”。清明时节在4月5日左右,太阳直射北半球;北京时间16:45时,新疆大漠当地时间为下午,“皓月盈盈似玉盘”出现在夜间。北京时间16:45时,东北平原已过正午,已不是“烈日正当空”。选C。‎ 答案 1.D 2.C 3.C 某国经济以农矿业为主,该国与中国已经签署了沿海铁路项目商务合同。读图,完成4~6题。‎ ‎4.沿海铁路的建设对该国的意义主要包括(  )‎ A.增加该国的公路路网密度 B.加强内陆和沿海地区的文化交流 C.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D.促进该国农业的发展 ‎5.针对该国气候,铁路建设工人在建设该铁路时,为保障身体安康,需要注意的问题是(  )‎ A.昼夜温差大,夜晚防寒 B.气候湿热,防暑降温 C.旱季降水少,防止缺水 D.空气稀薄,防止晒伤 ‎6.为顺利进行铁路建设,我国最初入驻该国的最可能是(  )‎ A.机械制造 B.电子装配 C.智能手机厂 D.普通家具厂 解析 第4题,本题可以迁移我国南昆铁路建设的意义等相关知识进行分析。读图可以看出该国现有铁路路网主要联系沿海和内地,线路少,密度较小,缺少沿海地区的横向联系;沿海铁路的建设有利于促进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第5题,读图结合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可知,该国沿海地区主要为热带雨林气候,气候湿热,需防暑降温。第6题,该国经济以农矿业为主,说明经济欠发达,故进行铁路建设必先引进与铁路建设密切相关的机械制造厂。‎ 答案 4.C 5.B 6.A ‎(2018·黑龙江省大庆十中等四校高三第一次联考)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减轻杂草和病虫危害等方面。结合下图,完成7~8题。‎ ‎7.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 A.减弱了地面辐射 B.减弱了大气逆辐射 C.增加了太阳辐射的总量 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8.山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  )‎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 B.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 C.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 解析 第7题,本题可以迁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等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我国北方春播时地温较低,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减弱地面辐射,从而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温效果。第8题,果树下覆盖的地膜可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提高光合效率,而且可使苹果着色均匀,提高产品质量。‎ 答案 7.A 8.B ‎(2018·四川省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高三月考)下图示意西班牙柑橘生产布局。读图,完成9~10题。‎ ‎9.观察柑橘产区各品种的分布特点,这样布局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单产量 B.延长市场供应期 C.提高作物品质 D.提高劳动效率 ‎10.橘园多采用上右图所示种植方式,其目的主要为(  )‎ A.减小昼夜温差 B.提高土地生产效率 C.降低地面反射率 D.保持水土 解析 第9题,本题可以迁移农业生产布局等相关知识进行分析。从图中可看出,由南向北柑橘成熟越来越早,这样可延长市场供应期。第10题,本题可以迁移植被的生态功能等相关知识进行分析。从图中可看出,橘树之间种有杂草,其目的主要是保持水土。‎ 答案 9.B 10.D 植物的生长具有趋光性,光照条件较好的一侧生长较好。下面为某同学在我国西北某地旅游时所拍摄的一张照片。读图,完成11~12题。‎ ‎11.拍摄者位于树的(  )‎ A.东方 B.西方 C.南方 D.北方 ‎12.拍摄时,该地的地方时可能是(  )‎ A.4:00 B.9:30 C.16:30 D.19:00‎ 解析 第11题,本题可以迁移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进行分析。植物的生长具有趋光性,光照条件较好的一侧生长较好;我国西北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太阳光是从南面照射过来的,所以树木南面生长比较好,结合图可知树木右侧生长较好,即为南,左侧即为北;由此可以判断拍摄者位于树的西方。第12题,本题可以迁移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进行分析。由拍摄的照片可以看出,影子是向西北倾斜,说明太阳位于东南,时间上应为地方时6点之后、12点之前,可能是9:30。‎ 答案 11.B 12.B 方法四 利用图表信息 ‎1.方法概述 地理图表的判读与应用是高考命题的常见形式和重要内容,以图表为载体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地理高考试题的特色。‎ ‎2.增分策略 ‎(1)利用图像信息 利用图像信息解题一般遵循“读图名→细辨图例→挖掘信息”的步骤。下面就以下题为例进行详细说明:‎ ‎【典题试做1】 牛肝地是发育在以红层软岩(红层软岩是以红色为主色调的碎屑沉积岩,岩性以砂岩、泥岩、页岩为主)为主的区域,以密集侵蚀沟和风化壳裸露为标志的红层荒漠。土壤一般由矿物质、有机质含量、水分和空气四部分组成。读我国某地区不同演替阶段下的植物群落与土壤特征变化图,完成(1)~(3)题。‎ ‎(1)该地区最可能位于(  )‎ A.东北平原 B.江南丘陵 C.青藏高原 D.河西走廊 ‎(2)植物群落由常绿阔叶林到牛肝地演替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变异 B.地表形态变化 C.土壤肥力变化 D.过度的农业活动 ‎(3)在该地区植物群落由常绿阔叶林到牛肝地演替的过程中,土壤特征发生的变化是(  )‎ A.土壤厚度增大 B.土壤水分含量增大 C.土壤肥力提高 D.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增大 解析 解答本题时先读图名,图名能概要地说明图示的主要内容,该图表示的是我国某地区不同演替阶段下的植物群落与土壤特征变化图;再细辨图例,找出图中表示生物量、多样性指数、有机质含量、含水率等相关图例;最后挖掘信息,提取有效的地理信息是图像分析的关键,找出图中的植物群落、生物量、多样性指数、有机质含量、含水率的变化趋势。根据相关地理信息进行分析。第(1)题,根据图中的植物群落常绿阔叶林可以确定该地位于亚热带地区,四个选项中只有江南丘陵位于亚热带地区。选B。第(2)题,图中该地生物量减少,多样性指数下降,最可能是因为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了植被,造成了水土流失,故导致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是过度的农业活动。选D。第(3)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各植物群落的生物量、多样性指数、有机质含量、含水率均呈减少趋势,说明土壤中水分含量下降,土壤厚度、土壤肥力下降;土壤由有机质、矿物质、水分和空气组成,土壤中有机质和水分含量减少,矿物质比重相应增加。选D。‎ 答案 (1)B (2)D (3)D ‎(2)利用表格资料 表格通常是地理统计信息资料的分类展示形式。解读表格资料时,要能解释或说明表格中地理事物的形成与变化原因,要能总结或类比表格中不同地理事物的特征与差异。解读表格资料应注意的三个问题:①抓主要线索,综合分析、认识地理规律;②对地理统计数据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研究,大多数试题可直接观察、分析到地理事物的强弱、大小、多少等规律变化,若题目要求定量分析,则需要利用统计数据进行计算,并进一步完成定性分析;③注意对表格中地理事物进行横向类比分析,类比分析地理事物的相反、相似点,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地理事物的共性,更深刻地认识地理事物的特点。‎ ‎【典题试做2】 积雪作为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全球能量平衡、气候、水文及生态影响显著,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着重要作用。下表示意我国新疆北部地表覆盖对积雪变量的影响统计情况,据此完成(1)~(2)题。‎ 地表类型 积雪日数(日)‎ 年最大雪深(厘米)‎ 稀疏灌木丛 ‎132‎ ‎11.0‎ 草地 ‎129‎ ‎29.6‎ 农田 ‎128‎ ‎33.5‎ 建设用地 ‎140‎ ‎23.4‎ ‎(1)上表中最有利于积雪形成的地表是(  )‎ A.稀疏灌木丛 B.农田 C.建设用地 D.草地 ‎(2)积雪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 A.积雪的保温效应,改变了土壤温度 B.积雪反射率高,使大气温度增高 C.增强地面辐射,增加大气温度 D.增加土壤温度,减少地表径流 解析 解答本题要读懂表格中数据,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第(1)题,分析最有利于积雪形成的地表,要看年最大雪深数据的大小。雪深越大,越有利于积雪的形成。读取表格中“年最大雪深”,稀疏灌木丛年最大雪深为11.0厘米,草地年最大雪深为29.6厘米,农田年最大雪深为33.5厘米,建设用地年最大雪深为23.4厘米,四个数据进行比对可以得出,农田雪深最大,故最有利于积雪形成的地表是农田。选B。第(2)题,积雪覆盖地表,具有保温作用,改变土壤温度;积雪的反射率高,使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辐射减弱,从而降低大气温度;地面积雪融化可以增加土壤水分,形成地表径流。选A。‎ 答案 (1)B (2)A 选择题技巧突破专练四 利用图表信息 读西班牙马德里到中国西安的各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百分比等值线分布图,完成1~3题。‎ ‎1.图示城市中春雨率最高和降水最均匀的分别是(  )‎ A.喀布尔 马德里 B.酒泉 乌鲁木齐 C.罗马 马德里 D.德黑兰 乌鲁木齐 ‎2.图中信息显示(  )‎ A.由沿海到内陆降水量逐渐减小 B.亚洲东部降水量大于欧洲西部 C.自东向西降水季节变化越来越大 D.自东向西冬季降水率呈上升趋势 ‎3.影响图中等值线分布状况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大气环流 C.海陆分布 D.地形地势 解析 第1题,根据图中各城市各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比重的变化可以看出,马德里各月降水最均匀;喀布尔春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比重最大,说明其春雨率最高。第2题,图中显示的是各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比重,没有总降水量的信息。从图中数据变化可以看出,自东向西冬季降水率呈上升趋势。第3题,各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受到大气环流的影响不同,因而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同。‎ 答案 1.A 2.D 3.B ‎(2018·河南省郑州市高三测试)‎ 黄河临河段位于巴彦高勒水文站和三湖河口水文站之间,几十年来,由于上游来水来沙的改变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河道出现明显变化。图甲示意黄河临河段位置,图乙示意1977~2014年黄河临河段河道长度及面积变化。据此完成4~6题。‎ ‎4.1977~2014年,临河段河道平均宽度最小的时段是(  )‎ A.1990~1995年 B.1995~2000年 C.2000~2005年 D.2005~2010年 ‎5.1995~2000年,黄河临河段(  )‎ A.水位季节变化大 B.输沙量大量增加 C.结冰期明显延长 D.径流量显著减小 ‎6.推测2005~2007年期间(  )‎ A.临河段暴雨频率减少 B.上游水库泄水量增大 C.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增加 D.宁夏平原灌溉引水量增多 解析 第4题,河道平均宽度=河道面积/河道长度,从图乙中可看出,2000~2005年河道面积较小,而河道长度较长,河道平均宽度最小。第5题,从图乙中可以看出,1995~2000年,该河段河道长度变长,但河道面积却在变小,说明其径流量显著减小。第6题,读图乙可知,2005~2007年,该河段河道面积增加、长度变小,说明其径流量增加,其原因可能是上游水库泄水量增大;临河段径流量增加,说明该河段暴雨频率可能增加;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增加对其下游径流有调节作用,但临河段位于黄土高原的上游;宁夏平原灌溉引水量增多,会导致临河段径流量减少。‎ 答案 4.C 5.D 6.B 家住我国东部某县城的张女士准备在本地购买一套住宅,在反复比较之后选取了其中四组楼盘,据此完成7~8题。‎ 楼盘名称 金色家园 湖滨花园 城市广场 东林山庄 均价(元/m2)‎ ‎3 200‎ ‎4 800‎ ‎5 600‎ ‎2 600‎ 面积(m2)‎ ‎126‎ ‎108‎ ‎102‎ ‎135‎ 楼房走向 南北 东北—西南 东西 西北—东南 楼层数 ‎6‎ ‎12‎ ‎22‎ ‎6‎ 楼高(米)‎ ‎18‎ ‎35‎ ‎70‎ ‎20‎ 楼间距(米)‎ ‎12‎ ‎35‎ ‎86‎ ‎40‎ ‎7.四个楼盘中,“城市广场”均价最高,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 A.离市中心最近 B.与高等院校相邻 C.离火车站最近 D.空气质量最好 ‎8.城市中高楼林立,如果布局不当,容易导致“狭管效应”,大风在“狭管效应”作用下可形成威力巨大的瞬时强风。材料中的四个楼盘,楼房之间的街道最容易由“狭管效应”造成强风的是(  )‎ A.金色家园 B.湖滨花园 C.城市广场 D.东林山庄 解析 第7题,根据楼盘名称及楼盘高度分析,“城市广场”应位于城市中心区,根据城市地租理论,城市中心区的地价最高,所以“城市广场”均价最高。第8题,根据材料分析,四个楼盘均位于我国东部,我国东部是季风气候区,夏季盛行东南季风,冬季盛行西北季风。当楼房走向与风向垂直时,即楼房之间的街道与风向一致时,容易导致风力积聚,产生“狭管效应”。结合表格中的楼房走向可知,最容易由“狭管效应”造成强风的是楼房走向与季风对吹方向垂直的湖滨花园。‎ 答案 7.A 8.B ‎(2018·河北省武邑调研)浙江省东南部的象山港北靠杭州湾,港湾优良,开发利用强度不断加大,海岸线也在不断变化。下图为1985~2015年象山港海岸人工化强度与岸线长度的关系图。据此完成9~11题。‎ ‎9.图中四条岸线分别对应整体岸线、自然岸线、人工岸线、海岸人工化强度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④③②① D.①③②④‎ ‎10.浙江省象山港海岸开发过程中(  )‎ A.人工开发强度增大,改变海岸地质构造 B.海岸人工化强度增加,海岸抗侵蚀能力增强 C.自然岸线缩短,海洋生态恶化 D.人工岸线增长,生物多样性增加 ‎11.全球气候变暖对浙江海岸资源的影响是(  )‎ A.岛屿海岸线增长,岸线资源减少 B.海岸线增加,岸线资源增加 C.舟山渔场鱼类游往其他地区 D.浮游生物生长加快,吸引更多的鱼类 解析 第9题,整体岸线一般变化不大而且最长,对应曲线①;自然岸线一般会缩短,对应曲线④;人工岸线逐渐变长,对应曲线③;海岸人工化强度不断加强,对应曲线②。第10题,人工开发强度增大,不能改变海岸地质构造;海岸人工化强度增加,海岸抗侵蚀能力可能会减弱;自然岸线缩短,海洋生态恶化;人工岸线增长,海洋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第11题,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岛屿海岸线变短;鱼类生存环境变化不大,舟山渔场的鱼类不会游往其他地区;水温升高有利于浮游生物生长,吸引更多的鱼类。‎ 答案 9.B 10.C 11.D 方法五 利用地理规律 ‎1.方法概述 地理规律主要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高考常考的地理规律主要是自然地理的五大规律:地球运动规律、大气运动规律、水体运动规律、地壳物质运动规律、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利用地理规律解题的一般思路:‎ ‎(1)提取试题的图文信息,明确考查的知识和能力范围;‎ ‎(2)回忆相关规律的完整表述;‎ ‎(3)调用相关的地理规律,对地理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按照试题要求进行作答。‎ ‎2.增分策略 ‎(1)利用分布规律解题 分布规律即各种地理事物或现象在空间、时间上的分布规律,反映地理事物与空间位置之间的必然联系,如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由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递减;夏季陆地气温高于同纬度海洋,冬季相反。‎ ‎【典题试做1】 (2018·北京文综,6~7)下图为北半球某日02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1)~(2)题。‎ ‎(1)据图推断,(  )‎ A.北京风速大,风向偏东南 B.甲地可能出现强降水天气 C.极地气温低,气压值最高 D.热带太平洋洋面生成台风 ‎(2)依据气压分布,该日最接近(  )‎ A.冬至 B.小满 C.夏至 D.立秋 解析 ‎ 第(1)题,读图可知,北京周边地区等压线较稀疏,风速较小,且风向为西北风;甲地位于低压(气旋)中心,盛行上升气流,可能出现强降水天气;读图可知,图示时刻北半球的气压高值区出现在蒙古境内;热带太平洋洋面无低压中心生成。综上可知,选项B正确。第(2)题,读图可知,图示时刻北半球的气压高值区出现在蒙古境内,该高压系统为亚洲高压,中心气压高于1 060百帕,势力强盛;正常年份,亚洲高压在1月份时势力最强,因此该日最接近冬至日。选项A正确。‎ 答案 (1)B (2)A ‎(2)利用演变规律解题 演变规律即各种地理事物或现象随时间、空间变化的规律,反映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如我国雨带推移的一般规律(4、5月在华南,6月在江淮,7、8月在东北、华北,9月南撤,10月退出大陆)。‎ ‎【典题试做2】 夏季风进退早晚会给我国东部地区降水带来很大的影响。下图是110°E~120°E区域夏季风前沿进退等纬度线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范围内,夏季风最北可达(  )‎ A.东北北部 B.华北地区 C.江淮地区 D.华南北部 ‎(2)我国东部地区最易出现“南旱北涝”现象的年份是(  )‎ A.1955年 B.1965年 C.1975年 D.1995年 解析 解答本题需要利用我国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可以归纳“三停”“两跳”“一退”。“三停”:“一停”是4、5月份雨带停留在南部沿海一带,我国华南地区进入雨季;“二停”是6、7月份雨带停留在江淮地区,形成“梅雨”;“三停”是7、8月份雨带停留在东北、华北地区,多暴雨。“两跳”分别是从南部沿海一带跳到江淮地区(一般在5、6月),从江淮地区再跳到东北、华北地区(一般在7月中旬)。“一退”‎ 是9月份雨带受北方强大冷空气影响,迅速退到长江以南;10月份退出我国大陆地区。此外,受夏季风的强弱、进退的早晚等不稳定因素的影响,我国旱涝灾害频繁。夏季风强的年份,锋面雨带很快被推移到北方地区,我国易出现北涝南旱;夏季风弱的年份,锋面雨带长时间停留在南方地区,我国易出现北旱南涝。解题时要看清雨带分布的地区和停留时间的长短,从而确定“南旱北涝”出现的时间。第(1)题,从图中等值线可以读出,夏季风到达的最高纬度为45°N左右,应为华北地区。东北北部在50°N以北,江淮地区、华南北部纬度较低。选B。第(2)题,我国夏季的降水是由夏季风带来的锋面雨,它分布在夏季风的前沿。由图中可以看出,与其他年份相比,1955年雨带分布在35°N以北地区的时间长,而分布在35°N以南地区的时间短,易造成“南旱北涝”。选A。‎ 答案 (1)B (2)A 选择题技巧突破专练五 利用地理规律 ‎ (2018·河南省名校第一次联考)下图为冬季某时刻海平面气压形势图,读图完成1~3题。‎ ‎1.甲、乙、丙、丁四地中,此时最可能出现降雪的地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甲、乙、丙、丁四地中,该日气温日较差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3.关于P地的准静止锋摆动规律及成因,说法正确的是(  )‎ A.白天太阳辐射强,大气增温快,暖气团势力增强,锋面向北移动 B.白天大气逆辐射弱,地面增温慢,冷气团势力增强,锋面向南移动 C.夜间地面辐射强,大气降温慢,暖气团势力增强,锋面向北移动 D.夜间大气逆辐射强,地面降温快,冷气团势力增强,锋面向南移动 解析 ‎ 第1题,冷锋的锋后、暖锋的锋前最可能出现降水天气。据图可知,甲、乙、丙、丁四地中,只有乙地位于冷锋的锋后,此时最可能出现降雪。第2题,甲、乙、丙、丁四地中,乙、丙、丁地位于低压槽附近,多为阴雨天气,云量较多,气温日较差小;甲地位于高压中心附近,天气晴朗,白天太阳辐射削弱少,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该日气温日较差最大。第3题,本题主要利用准静止锋摆动规律进行分析。由图可知,P地的准静止锋为昆明准静止锋,白天太阳辐射强,大气增温快,暖气团势力增强,锋面向北移动;夜间地面辐射强,散失的热量多,大气降温快,暖气团势力减弱,锋面向南移动。‎ 答案 1.B 2.A 3.A 读某海域洋流分布示意图,回答4~5题。‎ ‎4.甲洋流(  )‎ A.是北太平洋暖流 B.主要动力是盛行西风 C.所经海域终年风平浪静 D.对沿岸地区增温增湿 ‎5.乙、丙两地的主要植被类型分别是(  )‎ A.森林、荒漠 B.森林、草原 C.草原、荒漠 D.荒漠、草原 解析 第4题,本题要利用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进行分析。读图可知,该洋流模式为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逆时针方向大洋环流,根据图中经度判断,其应位于南半球太平洋海域。甲为西风漂流,主要动力为盛行西风;其经过的海域,风高浪急;西风漂流为寒流,对沿岸地区起降温减湿作用。第5题,本题要利用洋流分布规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读图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洋流模式位于南太平洋地区,乙附近为东澳大利亚暖流,受其影响,沿岸地区植被以森林为主,丙附近为秘鲁寒流,其对沿岸地区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沿岸地区为热带荒漠景观。‎ 答案 4.B 5.A ‎(2018·哈尔滨市模拟)下图为我国长江某支流的一段河道示意图,图中①②两点为河流水文固定监测点。据此回答6~8题。‎ ‎6.图中①②两处相比,河水流速和含沙量的差异是(  )‎ A.①处流速快、含沙量小,②处流速慢、含沙量大 B.①处流速快、含沙量大,②处流速慢、含沙量小 C.①处流速慢、含沙量小,②处流速快、含沙量大 D.①处流速慢、含沙量大,②处流速快、含沙量小 ‎7.在自然状态下,多年之后,①②两处河水流速与往年同期相比(  )‎ A.①变快,②变慢 B.①变慢,②变快 C.都变快 D.都变慢 ‎8.一艘采沙船在②处附近水域作业时,发现从不同深度采上来的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同,不仅有大量细沙,还有较多的砂砾甚至鹅卵石。此处沙、砾共存的原因可能是(  )‎ A.该河流域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搬运能力强 B.该河段地势起伏较大,水流急,侵蚀力强 C.该河段河道弯曲,流速缓慢,沙、砾一起沉积 D.该河流域降水季节变化大,河流流速变化大 解析 第6题, 本题要利用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规律进行分析。读图可知,该处位于河流曲流处,①处位于凹岸,②处位于凸岸,根据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规律,①处受侵蚀,河流的流速快,河流的挟带泥沙能力强,含沙量大。②处受沉积,河流流速慢,流水挟带泥沙能力弱,含沙量小。第7题,结合上题分析,在自然状态下,多年以后,①处受冲刷,河道逐渐左偏,越来越靠近中心航道,水流流速加快,②处受淤积作用明显,航道逐渐变浅,越来越靠近河岸,流速越来越慢。第8题,该处采沙船开采的泥沙是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与搬运作用无关。地势起伏大,水流急,不利于砂砾沉积。流速慢,沉积物颗粒小,不会沙、砾一起沉积。流域内降水季节变化大,流量大时沉积物颗粒大,流量小时沉积物颗粒小。‎ 答案 6.B 7.A 8.D ‎(2018·黑龙江双鸭山市期末)琵拉大沙丘坐落于法国西南部波尔多市(0°34′W,44°50′N)的大西洋畔,它的东边是郁郁葱葱的森林。琵拉大沙丘以每年5米的速度持续向内陆推进,它吞没了部分房屋、道路乃至森林,给附近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诸多不便。据此完成9~11题。‎ ‎9.琵拉大沙丘东侧的森林为(  )‎ A.落叶阔叶林 B.常绿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10.琵拉大沙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盛行西风将沙吹向岸边,使沙丘扩大 B.山地阻挡海洋水汽的深入 C.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 D.寒流流经,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11.该地景观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非地带性现象 D.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 第9题,本题要利用陆地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进行分析。由材料可知,图中沙丘位于北纬44°附近的大陆西岸地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第10题,琵拉大沙丘位于大陆西岸,受盛行西风影响。根据沙丘移动方向判断,盛行西风将沙吹向岸边,会使沙丘扩大。山地阻挡海洋水汽,在迎风坡会产生较多降水,不是沙丘形成的原因。根据纬度判断,该地不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其沿岸洋流应为暖流。第11题,本题要利用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原理进行分析。该地景观只是局部小范围内的情况,不属于地带性规律,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现象。‎ 答案 9.A 10.A 11.C 方法六 利用区域特征 方法概述 对于以区域图为主要载体,考查区域空间定位(位置特征)、区域自然及人文地理特征的试题,在解答时往往需要熟练调动和运用区域地理特征来进行分析。利用区域特征解题的一般步骤:①根据区域图、某一区域要素图或结合文字材料判断区域名称;②根据试题要求进行有效信息的提取和加工,分析区域主要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③结合相关区域地理特征判断选项的正误。以下题为例进行说明:‎ ‎【典题试做1】 (2018·北京文综,8)随着汽车等工业产品的废弃量增加,主要利用废钢冶炼的电炉炼钢技术日渐普及。下图示意国外某流域的钢铁厂分布,读图,回答下题。‎ 甲、乙两类钢铁厂在区位选择上均靠近(  )‎ ‎①铁矿 ②大城市 ③交通线路 ④钢铁消费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甲类钢铁厂的主要原料为铁矿石,而乙类钢铁厂的主要原料为废钢(即钢铁消费地),因此甲、乙两类钢铁厂在区位选择上不可能均靠近铁矿;读图可知,该地区的两个大城市附近均有甲、乙两类钢铁厂分布,但该地区绝大部分城镇附近也有乙类钢铁厂分布;大城市和城镇作为钢铁消费地,一方面可作为甲类钢铁厂产品的消费市场,另一方面可为乙类钢铁厂提供原料;读图可知,甲、乙两类钢铁厂均紧邻铁路线分布。综上可知,选项B正确。‎ 答案 B ‎【典题试做2】 呼伦湖是我国北方第一大淡水湖泊,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湖区平均降水量为228.1 mm,平均蒸发量为1 411.5 mm,湖水面积的变化范围非常大,湖水经额尔古纳河注入黑龙江。读呼伦湖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个水文站附近河流含沙量最小的最可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形成图中湖滨沙丘的最主要地质作用是(  )‎ A.流水堆积 B.物理风化 C.风力堆积 D.湖床下沉 解析 本题以呼伦湖周边区域图切入,考查湖泊的地理环境特征。由题干材料可知,该区域位于内蒙古东北部;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风力作用强。第(1)题,比较四个水文站的位置,注意湖泊的淤积及湖泊调蓄功能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图中①②③④四个水文站中,唯有②位于湖泊下游,泥沙会在湖泊中沉积,且②附近河流受湖泊的调节作用,水流变缓,流速稳定,含沙量较小,选B。第(2)题,考查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该地区常年盛行西北风。因湖水季节性涨退或湖泊萎缩而裸露的湖底沉沙在西北风的吹拂下,向东南移动一段距离后,堆积形成沙丘。选C。 ‎ 答案 (1)B (2)C 选择题技巧突破专练六 利用区域特征 水进型三角洲是三角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类型,是指当水盆(湖和海)水面不断上升,河流所挟泥沙在河湖(海)交汇地带沉积下来,并逐渐往陆地方向退积,在其有效沉积率小于水面上升速度的条件下,在原三角洲沿岸平原之上所形成的一套水下沉积的、粒度规律的沉积体。下图为我国内陆干旱地区某湖泊水进型三角洲变化图,据此完成1~3题。‎ ‎1.据材料推断,该水进型三角洲砂体粒度在垂直方向上的排列特点为(  )‎ A.中间粗、两端细 B.上端粗、下端细 C.下端粗、上端细 D.两端粗、中间细 ‎2.图示水进型三角洲面积增大显著的时间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3.当图示沉积界线由⑤向①变化时,河流特征为(  )‎ A.流速增大 B.含沙量减小 C.河床增高 D.河道多分汊 解析 第1题,读图分析可知,三角洲沉积的5个界面,越向下沉积的时间越早,多为颗粒较大的沉积物;越向上沉积的时间越晚,物质颗粒较小。因此该三角洲砂体粒度在垂直方向上的排列特点为下端粗、上端细。第2题,由材料可知,该湖泊为我国干旱地区的内陆湖,应主要靠冰川融水补给,夏季气温最高,冰川融水量最大,入湖水量最大,入湖泥沙较多,因此该季节水进型三角洲面积最大。第3题,沉积界线由⑤向①变化,说明河流的水量增大,河流的侵蚀作用增强,河流的含沙量增大,泥沙沉积量增大,在河流的入湖口,河道分汊较多。‎ 答案 1.C 2.B 3.D ‎(2018·吉林省长春市一模)狐猴是排在世界濒危动物名录第一位的野生动物,已经被认为是最大的濒危种群之一。马达加斯加岛的狐猴已经经历了长达5 500万年的进化历程。下图为该岛屿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据此完成4~6题。‎ ‎4.影响R城市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较低 B.气候凉爽 C.地形平坦 D.水源充足 ‎5.该岛狐猴进化缓慢的原因是该岛(  )‎ A.与非洲大陆分离时间长 B.人类开发的历史悠久 C.地理环境单一 D.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小 ‎6.狐猴集中分布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 A.终年高温少雨 B.地势比该岛西部陡峭 C.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 D.自然景观为热带草原 解析 第4题,马达加斯加岛东部为热带雨林气候,环境湿热,R城市所在地海拔较高,气候凉爽,利于城市的分布。第5题,马达加斯加岛因为与非洲大陆分离时间长,受其他物种侵袭少,所以狐猴进化缓慢。人类开发历史悠久,对生物影响大;该地区山地垂直差异明显,地理环境复杂;自然灾害对生物进化影响小。第6题,通过等高线的疏密确定地势陡缓。读图可知,该岛东部等高线稠密,西部等高线稀疏,故地势东部比西部陡峭;该岛东部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小,自然景观为热带雨林。‎ 答案 4.B 5.A 6.B 下图为我国某山地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分布图。读图回答7~9题。‎ ‎7.图示自然保护区的地势特征为(  )‎ A.由南向北倾斜 B.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C.由东向西倾斜 D.由东北向西南倾斜 ‎8.该山地自然保护区可能位于(  )‎ A.南岭 B.太行山 C.天山 D.大兴安岭 ‎9.该自然保护区易发的自然灾害是(  )‎ A.沙尘暴 B.洪涝 C.雪崩 D.泥石流 解析 第7题,图示自然保护区的植被西北方向为山地灌木草地,东南方向为常绿阔叶林和常绿针阔叶混交林,因此该地的地势特征为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第8题,该山地的自然带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因此应位于我国南方亚热带气候区,选项中只有南岭符合。太行山、天山、大兴安岭均在我国北方,无亚热带植被分布。第9题,该自然保护区位于南方山区,降水集中在夏季,容易出现暴雨,受夏季暴雨的影响,如果地表植被被破坏,极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 答案 7.B 8.A 9.D ‎(2018·河北省邢台市高三联考)下图为我国某区域铁路布局示意图。读图,完成10~12题。‎ ‎10.图中新建铁路选线时主要考虑了(  )‎ A.地形因素、城市分布 B.河流分布、技术因素 C.城市分布、技术因素 D.城市分布、河流分布 ‎11.对图示铁路段威胁较大的自然灾害是(  )‎ ‎①大风、沙尘暴 ②滑坡、泥石流 ③暴雨、洪水 ④雪灾、雪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对图示区域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A.森林资源丰富 B.气候终年严寒 C.水陆交通便利 D.城市化水平高 解析 第10题,认真读图,结合材料分析影响交通运输线建设的主要因素。从图中可以看出,与原有铁路相比,新建铁路连接了更多的城市,并且尽量选择在地势平坦的地方修建,所以新建铁路选线时主要考虑了地形因素和城市分布。第11题,通过经纬网可以确定该地区的位置,进而确定该地区的气候特征和植被状况。读图可知,图示铁路段位于四川和云南交界处,属亚热带季风气候;该地区地形崎岖,降水较多,多暴雨、洪水,容易引发滑坡和泥石流。第1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图示区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森林资源丰富;地形崎岖,交通不便,城市化水平不高。‎ 答案 10.A 11.B 12.A 方法七 利用地理原理 ‎1.方法概述 对于以地理原理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地理原理本身及其应用的试题,常常需要迁移地理原理的相关知识和分析方法进行解答。利用地理原理解题的一般步骤:①根据试题图文材料,特别是地理原理示意图,判断试题考查哪个地理原理;②回忆该地理原理的主要内容;③根据设问要求,调动和运用该地理原理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④按照试题要求作答。‎ ‎2.增分策略 ‎(1)利用自然地理原理 自然地理原理主要包括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和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原理等。对自然地理原理的考查通常侧重于地理原理的形成机制,因此利用自然地理原理解题的关键是“以图解理”,即结合自然地理原理示意图来分析和解决实际地理问题。‎ ‎【典题试做1】 与煤、天然气和核能发电等传统电能制造技术相比,太阳能热气流式发电系统(太阳能塔),不烧任何燃料,不需用水,只是应用了一些简单的科学原理,使太阳光的热能被用来制造强大的上升气流,驱动涡轮发电机发电。它将是未来理想的清洁能源生产方式。读太阳能热气流式发电系统(太阳能塔)原理示意图,完成(1)~(2)题。‎ ‎                  ‎ ‎(1)顶盖透明的太阳能集热棚所利用的原理为(  )‎ A.温室效应 B.热岛效应 C.绿岛效应 D.狭管效应 ‎(2)下列地区最适宜应用太阳能热气流式发电系统的是(  )‎ A.北美五大湖地区 B.澳大利亚中部地区 C.菲律宾群岛地区 D.亚马孙平原地区 解析 本题以太阳能热气流式发电系统原理示意图切入,考查了温室效应等原理在太阳能发电中的应用。第(1)题,顶盖透明的太阳能集热棚类似于玻璃温室,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取太阳能,因此利用的原理为温室效应。选A。第(2)题,太阳能热气流式发电系统适宜分布在太阳辐射较强的地区,选项中澳大利亚中部地区纬度较低且气候干燥少雨,为热带沙漠气候区,太阳辐射最强烈。选B。‎ 答案 (1)A (2)B ‎(2)利用人文地理原理 人文地理学的核心原理是区位原理,主要包括农业区位、工业区位、城市区位、交通区位和商业区位等原理。对人文地理原理的考查通常侧重于区位分析方法在具体区域、实际地理问题上的迁移运用,因此利用人文地理原理解题的关键是提炼区位分析的“通法”:一般来说,区位分析一要强调全面性,即兼顾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二要强调辩证性,即兼顾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或限制性因素)。‎ ‎【典题试做2】 近年来,新疆冬季蔬菜供应主要来自山东、甘肃、四川等地,而本地蔬菜供应基本停止。新疆各地都在发展蔬菜大棚,建设大棚时往往将内部的地面下沉半米以上,并且受气温影响,需要燃煤。据此完成(1)~(2)题。‎ ‎(1)近年来,新疆冬季的蔬菜主要由外省供应是因为(  )‎ A.冷藏保鲜技术发展 B.交通运输条件显著改善 C.该地区蔬菜市场需求扩大 D.外省蔬菜生产成本较低 ‎(2)建设大棚时将内部地面下沉半米以上的主要目的是(  )‎ A.腾出燃煤空间 B.充分利用地下水资源 C.提升土体的温度 D.扩大大棚的种植面积 解析 ‎ 本题组以新疆冬季蔬菜供应为背景,考查农业区位及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等,重在考查学生对地理原理的理解与应用。第(1)题,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新疆与中东部地区的交通条件改善,联系日益紧密,中东部的蔬菜可以及时运到新疆;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有利于蔬菜运输,但这不是近年来新疆冬季蔬菜由外省供应的主要原因。选B。第(2)题,新疆冬季温度较低,但地下温度高于地表,因此将大棚内部地面下沉半米以上可以提升温室大棚内及土体 的温度,改善蔬菜的生长条件。选C。‎ 答案 (1)B (2)C 选择题技巧突破专练七 利用地理原理 浙江省山地丘陵广布,适宜茶树的生长,但春季易受霜冻天气影响。为此,当地茶园引进了“防霜冻风扇”(如下左图)。当夜晚温度降到4 ℃时,风扇会自动打开,从而减轻霜冻对茶树的伤害。下右图示意茶园某时气温垂直分布。读图完成1~2题。‎ ‎1.“防霜冻风扇”最适宜的安装高度为(  )‎ A.9~10米 B.7~8米 C.6~7米 D.4米以下 ‎2.关于风扇的作用原理,叙述正确的是(  )‎ ‎①风扇可以把高处的暖空气往下吹到茶树上 ②风扇吹出的热风可以使茶树免受霜冻影响 ③风扇的转动可以增强近地面空气对流运动 ④风扇转动可带动空气流动,阻止上层冷空气下压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 第1题,本题考查热力环流的相关原理。据题图可知,高度为8米时大气温度最高,故把风扇装在此高度可以把热风吹向茶树,减小地面对流,有效地防霜冻。第2题,据题图所示,在8米高度附近气温最高,风扇启动后,可把该处暖空气吹到茶树上,故可以防止茶树冻伤,①正确;风扇本身不能吹出热风,②错误;近地面(0~4米)存在空气对流运动,风扇吹下来的暖空气,会削弱近地面的对流运动,③错误;风扇的转动使下层空气循环,阻止了上层冷空气下压,④正确。‎ 答案 1.B 2.D 香料作物华尼拉原产美洲,马达加斯加引种后成为全球最大生产国。华尼拉适宜生长环境:气温21~32 ℃,年降雨量1 500~3 500毫米(要求9个月湿季,3个月干季),海拔1 500米以下的坡地。结合马达加斯加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完成3~4题。‎ ‎3.华尼拉的原产地最可能在(  )‎ A.加拿大 B.墨西哥 C.秘鲁 D.阿根廷 ‎4.图中最适宜华尼拉生长的地点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解析 第3题,由题干材料可知,华尼拉的生长环境应为热带草原气候,选项中只有墨西哥符合条件。第4题,马达加斯加岛东部为热带雨林气候,排除乙地;丙、丁地不符合其地形条件的要求,可排除;甲地为热带草原气候,且为海拔小于1 500米的坡地,最适宜华尼拉生长。‎ 答案 3.B 4.A 浙江省义乌从“买全国货、卖全国货”起步,建成著名的中国小商品城。2015年3月,义乌购——网上营业执照的颁发,标志着义乌开始了“互联网+”的实践。图a示意义乌城市空间范围变化,图b为手机自拍杆产销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义乌城市空间的扩展(  )‎ A.年平均变化由慢到快 B.以河流为轴呈对称分布 C.带动交通线路的延伸 D.体现工业化先于城市化 ‎6.在手机自拍杆的产销过程中,与其关联度最小的是(  )‎ A.公路和海洋运输的特点 B.义乌小商品生产技术 C.深圳的劳动成本 D.电子商务的智能化 解析 第5题,从图a可以看出,义乌城市空间的扩展速度逐渐加快;主要是向城市东南和西北方向扩展,并非以河流为轴呈对称分布;交通线路延伸是城市空间扩展的动力;义乌是在商业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6题,本题考查商业的区位。手机自拍杆的运输采用了公路运输和海洋运输两种方式,与这两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有关,国内段运输距离短,采用了公路运输,而国外段运输距离长,采用了运量大、运费低的海运;自拍杆生产地为深圳,其产销与深圳劳动力成本关联度较大;“互联网+”的实践体现了电子商务的智能化。图中显示的信息与义乌小商品生产技术几乎没有关联。‎ 答案 5.A 6.B ‎2017年2月8日,格陵兰岛最北端的气温升至0 ℃以上,引发世人关注。近30年来,北极地区不仅在变暖,而且变暖速度是全球平均速度的两倍,这种加速变暖现象被称为“北极放大效应”。据此完成7~8题。‎ ‎7.“北极放大效应”现象的形成机制是北极地区(  )‎ A.受高气压带控制,晴朗天气多 B.极昼时间长,海水热量摄人多 C.海冰消融,海面的反射率下降 D.周边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剧增 ‎8.受“北极放大效应”的影响,下列北极地区的现象中,日期推迟的是(  )‎ A.苔原植物的花期 B.北极鸭的北迁日期 C.入海河流的汛期 D.沿海港口的封冻期 解析 第7题,考查“北极放大效应”的形成原理。北极地区受高压控制、晴天多,极昼时间长,都不是加速变暖的原因,A、B错;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北极地区海冰融化,海面反射率下降,到达地面的辐射增加,导致升温加速,C对;全球气候变暖属于全球性环境问题,并不单是北极地区周边国家排放温室气体所致,D错。第8题,受“北极放大效应”影响,北极地区气温升高,苔原植物花期提前,北极鸭北迁日期提前,入海河流汛期提前,沿海港口封冻期推迟。‎ 答案 7.C 8.D 读世界某区域图,完成9~11题。‎ ‎9.图中甲被称为“西方的香港”,使其成为国际性海港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处国际航道的要冲 B.天然港湾有利于船只停泊 C.周边地区经济发达 D.陆地交通线稠密便捷 ‎10.图中乙河谷地区是优质葡萄产区,其主导区位因素是(  )‎ A.地形 B.光照 C.热量 D.水源 ‎11.丙所在国被称为“烈日下的清凉国土”,对其影响较小的是(  )‎ A.地形地势 B.海陆位置 C.纬度位置 D.大气环流 解析 第9题,据图分析可知,甲处在直布罗陀海峡要地,国际交通地理位置重要,A项对。第10题,乙河谷处在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降水较少,葡萄种植需水源灌溉,该地有河流流经,水源充足,故其主导区位因素是水源。第11题,丙所在国纬度较低,终年太阳高度大,加之常年受副热带高压和东北信风控制,降水少,晴天多,因此日照较强;但是该国海拔较高,因此气温较低。‎ 答案 9.A 10.D 11.B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