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秋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学案: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秋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学案:3

www.ks5u.com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填一填)‎ 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 包括大气圈(图中A所示)、岩石圈(图中B所示)、水圈(图中C所示)、土壤圈、生物圈(图中D所示)、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 ‎2.整体性的含义 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3.整体性的表现 ‎(1)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1.成土母质与土壤 ‎(1)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理化性质改变,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即成土母质。‎ ‎(2)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因此成土母质影响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 ‎2.气候与土壤 ‎(1)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2)气候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 ‎、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3.生物与土壤 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 ‎4.地形与土壤 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5.人类活动与土壤 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1.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2.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 ‎3.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 ‎(做一做)‎ ‎1.陆地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 C )‎ ‎①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渗透 ‎②地理环境各要素都是单独存在和发展的 ‎③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④各要素对环境的影响作用是相同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地理环境整体性体现的是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和制约,各要素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并且各要素对地理环境影响作用不同,所以选C项。‎ ‎2.“牵一发而动全身”生动地阐述了自然环境中的哪种规律( A )‎ A.整体性 B.地域差异 C.地带性 D.非地带性 解析:地理环境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反映了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我国西北内陆气候干旱,形成大面积戈壁和沙漠的原因是( B )‎ A.植被稀少,无水分蒸腾 B.距海遥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C.地表水贫乏,河流不发育 D.土壤疏松,降水渗透地下 解析:我国西北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成因为距海遥远,深居内陆。‎ ‎4.下列关于地形与土壤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陡坡易发育深厚的土壤 B.阳坡土壤的水分状况好 C.山地土壤垂直分化显著 D.阴坡土壤的温度状况好 解析:陡坡容易产生水土流失,因此土层较薄;阳坡温度高、蒸发强,因此土壤水分条件较差;土壤作为地理环境的一部分,随高度增加产生明显的垂直分异。‎ ‎5.在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的土壤是( C )‎ A.红壤 B.荒漠土 C.水稻土 D.棕壤 解析:水稻种植业地区,人类长期耕作培育,形成了水稻土这种肥沃的人工土壤。‎ 主题一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蝴蝶在热带轻轻扇动一下翅膀,遥远的国家就可能造成一场飓风。这是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提出来的,也是“蝴蝶效应”‎ 的最初来源。该效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 ‎“蝴蝶效应”同时也反映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哪种表现?‎ 提示: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及表现 ‎1.整体性的含义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断地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如图所示。‎ ‎2.整体性的表现 ‎(1)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案例: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的整体性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案例:破坏森林与绿化造林所引发的不同环境效应 ‎(3)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影响其他地区。‎ 例如,在河流上游、中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下图为某地区地理环境发展演变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1.引起该地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 A.地壳上升 B.砍伐植被 C.气候变化 D.农业开发 解析: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根据图示:图中地壳的运动使地形抬升,地形抬升使背风坡受湿润气流影响减小,气候变得干旱,形成草地和荒漠。所以引起该地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地壳上升。故选A项。‎ ‎2.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了( B )‎ A.地理环境的独特性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D.地理环境的区域性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是一个整体,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故选B项。‎ 主题二 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及资源综合利用 结合土壤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关系示意图,探究下列问题。‎ ‎(1)土壤与成土母质(岩石风化物)有什么联系?‎ 提示:①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②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③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2)气候对土壤的形成有何作用?‎ 提示:①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②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3)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什么?‎ 提示:生物的参与加快了成土过程,使土壤发育不断深化,形成土壤肥力。成土过程实质上就是母质在一定条件下被生物不断改造的过程,没有生物的作用便没有土壤的形成。‎ ‎1.自然环境各要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土壤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从多种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可以看出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成土过程中自然地理要素的作用归纳如下表:‎ ‎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我们利用自然资源、修复生态系统和改善环境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如下表。‎ 图示法记忆各自然地理要素与土壤形成的关系 土壤是自然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是植物扎根立足的场所,我国东北地区是黑土地,华北地区是黄土地,成都平原是紫色土,江南丘陵分布着红壤。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土壤颜色与其形成因素的组合正确的是( A )‎ A.黑土——气温低,有机质含量高 B.黄土——湿热的气候条件 C.紫色土——风力沉积作用 D.红壤——岩石性质和特征 解析:黄土与风力沉积作用相关,紫色土与岩石性质和特征有关,红壤与湿热的气候条件有关。‎ ‎2.成都平原的紫色土含有丰富的磷、钾等养分,说明( B )‎ A.植物是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B.矿物质是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C.生物对土壤的形成影响巨大 D.空气的氧化作用是土壤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解析:矿物质是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植物是土壤中有机质的主要来源。‎ ‎3.我国北方地区的人们毁林开荒,破坏植被,将导致地理环境发生变化。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仔细分析,把A~D填在图中适当的方框内。‎ A.径流加大 B.水土流失 C.地表侵蚀 D.气候趋向干旱 答案:(从左到右、由上而下) B A C D ‎(2)人们毁林开荒,改变的地理要素是生物,但却引起了水文、土壤、岩石、气候等要素随之变化,这反映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解析:滥伐林木、毁林开荒使植被遭到破坏,植被遭受破坏后,丧失了保护表土和涵养水源的作用,使水土流失加剧,地表径流加大。水土流失的后果可使旱涝灾害频发,而地表径流加大还会加剧地表侵蚀,使气温日较差增大,降水减少,所以会使气候趋于干旱。这一系列的变化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读某外流湖自然消亡过程示意图,回答1~2题。‎ ‎1.该湖泊自然消亡的原因,据图可以确定的是( D )‎ A.地壳上升 B.水源减少 C.气候变干 D.物质沉积 解析:‎ 观察三幅图变化分析,湖泊在低洼地形成,随时间推移,低洼地面积减小并消失,而两岸平地变化不大,说明湖泊消失不是地壳上升导致,很可能发生了物质沉积。‎ ‎2.湖泊消亡引起了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A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稳定性 D.脆弱性 解析:根据题意分析,一个自然因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改变,应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图1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图2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读图回答3~4题。‎ ‎3.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C )‎ A.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 B.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 C.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 D.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 解析:从图2可以看出该地土壤表层(0厘米附近)有机质含量低于5%,说明地表有机质含量较少;如果人工增施有机肥一般会分布在表层附近;表层土壤有机质较低,说明受外力作用,肥力流失较多;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富,为流水侵蚀作用。‎ ‎4.针对该土壤的特性,该地宜采用的农业技术是( B )‎ A.免耕直播 B.深耕改土 C.大棚温室 D.砾石压土 解析:免耕直播即不耕情况下直接在土地上种植,可以减少水土流失,特别是气候较为干旱地区作用显著,而我国东部地区降水较多;从图中可以看出土层较深地区土壤有机质较丰富,深耕改土可以有效利用土壤肥力;大棚温室是改变热量条件,不会影响有机质含量;砾石压土主要改变土壤水热条件,不能改变土壤有机质含量。‎ 读下列漫画,回答5~6题。‎ 沙进我退 我进沙退 ‎5.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角度分析,下列现象与图中所示地区景观相符的是( C )‎ A.流水作用强烈,物理风化微弱 B.流水侵蚀作用严重,风力侵蚀微弱 C.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D.植被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解析:漫画体现了沙漠化的过程,沙漠化多发生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流水作用弱,风力侵蚀作用强,土壤有机质含量低。‎ ‎6.图中两幅漫画对比体现了( B )‎ A.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相互独立 B.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影响 C.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另一区域 D.不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 解析:“沙进我退”与“我进沙退”‎ 两幅漫画都体现了植被的变化引起了其他要素的变化,这主要体现了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影响。‎ ‎7.根据陆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图表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各环境要素间的关联性,请写出下列相应内容。‎ 降水少;气温日较差大;地表水少;地貌多戈壁荒漠;土壤有机质含量少;植被稀少。‎ ‎(2)区域生态系统的变化往往会影响地貌的发育过程,试简要分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 答案:植被遭破坏,加剧了流水侵蚀。‎ ‎(3)请从上面两个实例归纳陆地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答案:①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每个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 解析:第(1)题,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干旱的气候影响了其水文、地貌、土壤、植被等。第(2)题,植被破坏加剧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形成了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第(3)题,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