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7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第六中学2019-2020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第六中学2019-2020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 一、单选题部分(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柴达木盆地的东部,怀头他位草原上,有两个一大一小、美丽恬静的湖泊,名叫克鲁克湖和托素湖,两湖泊一咸一淡水域相通,人称“塔琏湖”,下图示意两湖泊所处位置及北部某地貌景观。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甲乙两湖泊中 A.甲湖湖水流出,为淡水湖 B.乙湖地势较低,为咸水湖 C.甲湖蒸发微弱,为淡水湖 D.乙湖有河流注入,为淡水湖 2.甲乙两湖附近适合发展种植业的区域是( ) A.甲乙两湖中间 B.乙湖东北侧地区 C.甲湖东西两侧 D.甲湖西南侧地区 1.D 2.B 1.从图中信息可知,甲、乙两湖位于我国干旱半干旱区,蒸发量大,乙湖水有进有出,为淡水湖,故D对;乙湖地势较高,甲湖地势较低,流入河流会带来盐分,无流出,会成为咸水湖,故ABC错。 2.结合上题,通过图中河流的流向以及和湖泊的位置关系可以判断该地区整体地势北高南低,为山前冲积扇,种植区域在乙湖东北侧地势较高地区,故B正确,甲湖为咸水湖,周边种植作物容易产生土地盐碱化,故ACD错。 下图中洋流为中低纬大洋环流的一部分,XY为锋线,N位于陆地,完成问题。 3.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小的是( ) A.N B.M C.P D.Q 4.P地的天气状况是( ) A.电闪雷鸣 B.寒风刺骨 C.阴雨绵绵 D.天气转晴 5.N地的气候特征是( ) A.终年寒冷干燥 B.终年炎热干燥 C.终年温和多雨 D.终年高温多雨 3.D 4.D 5.B 3.读图可知,图中洋流为逆时针方向运动,中低纬大洋环流为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南半球为逆时针,北半球为顺时针。所以图示区域位于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地球自转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图中Q地纬度最高,线速度最小,故选D。 4.读图可知,PQ之间为XY锋线,图中锋线位于气旋的右前方,为暖锋系统。暖锋降水在锋前而锋后为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图中p位于暖锋锋面后面,受单一暖气团控制,为晴朗天气,故选D。 5.读图可知,图中洋流为南半球中低纬大洋环流的组成部分。MN之间为南半球的寒流,自高纬流向低纬,N处位于大陆西岸地区,受地形影响,位于东南信风背风坡,降水少,加之寒流影响,气候干旱,形成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故选B。 世界最寒冷的城市是雅库茨克,一月平均气温﹣38.6℃,极端最低温﹣64.4℃,七月均气温为19.5℃,极端最高气温38.4℃,气温年较差大。在距离雅库茨克南部100千米处的勒拿河沿岸有一段长40千米的岩柱群,岩柱群中巨大的石灰岩石柱高达100—200米,构成了勒拿河沿最壮丽的自然景观。下图为勒拿河水系图和勒拿河岩柱群景观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6.与南部地区相比,造成勒拿河北部河网密度小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 B.冻土 C.植被 D.降水 7.造成岩柱之间冲沟的进一步扩大和石柱之间隔离的作用是 A.冰川侵蚀 B.风化与冻融 C.河流侵蚀 D.风力侵蚀 8.雅库茨克是世界最寒冷的城市。房屋建筑的木桩必须深深扎入活动土层之下,房屋需建在离地1米的桩上,造成其与传统建筑物构造不同的原因是 A.防御寒冷 B.冻土消融 C.大风雪日多 D.防动物侵袭 6.D 7.B 8.B 6.勒拿河的南部地区河网密布,北部地区河网比较稀疏,主要与南北两地的降水有关。该地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南部地区纬度较低,距离太平洋较近,能够受到太平洋水汽的影响,降水较多;北部受太平洋水汽的影响较小,降水较少。因此导致南、北两区域降水的差异,故答案选D项。 7.读图分析,根据地貌景观可知,该地貌属于喀斯特地貌,主要的岩石属于石灰岩,石灰岩形成后,经过地层隆起升至地面,受到地表环境的影响形成巨大的石林,这些巨大的岩柱是极端大陆性气候的产物,这里冬季气温低达-60度,而夏季可高达40度,季节的变化导致的巨大温差把这些柱状岩相互隔离开来的深邃陡峭的冲沟,是岩柱的连接部分受到霜冻粉碎的作用而形成的。地表水的渗透则促进了低温冻融作用过程,并造成岩柱之间冲沟的进一步扩大和石栏间的隔离,从而形成千奇百怪的岩石群。因此该区域造成岩柱之间冲沟的进一步扩大和石柱之间隔高的作用是风化作用和不断地冻融作用,故选B。 8.该地纬度较高,气温较低,地下存在常年冻土层和地表季节性冻土层,冬季结冰,夏季融化,因此为了防止夏季冻土融化,导致房屋下陷,从而需要把房屋建筑的木桩必须深深扎入活动土层之下,同时房屋需建在离地1米的桩上,故答案选B项。 下图为某地一天中太阳视运动轨迹图,当北京时间6点时,太阳运动至③点,测得当时太阳高度角θ为40°。据此完成9~10题。 9.太阳在这一天中的运动过程依次为 A.②→③→④→①→② B.①→②→③→④→① C.②→①→④→③→② D.①→④→③→②→① 9.D 由太阳视运动轨迹图可以判断,该地刚好出现极昼,太阳从0时升起,24时落下,结合太阳东升西落,符合的是①→④→③→②→①。 10.该地的地理坐标是 A.(70°S,30°E) B.(70°N,150°W) C.(70°S,150°W) D.(70°N,30°E) 10.C 该日正午太阳高角为40°,根据计算公式H=90°—两者之间的纬度差(太阳直射点与出现极昼的纬度互余)若直射点的纬度为φ,出现极昼的纬度则为90-φ,所以H=90°—(90-φ-φ),则φ=20,出现极昼的纬度为70,当地的纬度为70°S,当北京时间6点时,当地为12点,算出经度为150°W。 《中亚游记》载:“我驾车离开P地时,太阳已经在巴尔喀什湖的水面上了。在约200km的行程中,车的影子始终在我的右侧一路伴行,快到终点时远处的雪山开始出现在我的视野中,雪峰在远处闪耀着亮的白光。”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游记中的P地最可能位于图中的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12.此段旅行发生的时间最可能在 A.3月 B.8月 C.10月 D.12月 13.此段行程中较为可信的现象是 A.牧民将成群的牛羊赶到山上 B.公路沿线的植被覆盖越来越差 C.河流因凌汛导致河水排泄困难 D.公路的限速值变得越来越高 11.B 12.B 13.A 【解析】 11.根据材料,快到终点时雪山开始出现在视野中,该区域河流大致由东南流向西北注入巴尔喀什湖,因此东南部地势较高,所以应驾车沿公路向该区域的东南方行驶,离开P地时,太阳在巴尔喀什湖面,且行驶过程中影子一直在车辆的右侧,故太阳应在P地的东北方,说明当天日出东北(因为当地湖面可以看作为地平面),且又要满足太阳在巴尔喀什湖面,排除AD;车辆行驶约200km到达终点看到了远处的雪山,结合图中比例尺可知,乙 地更为合理,故选B。 12.根据小题1可知,该日日出东北,为北半球的夏季,且该地位于中亚地区,7月气温相对较高,因此B选项更为合理,故选B。 13.此段行程自③地开往东南部山区,水分条件逐渐改善(受高山冰雪融水的影响以及西风受地形影响,东南部降水相对较多),公路沿线植被越来越好,B不正确;夏季牧民将牛羊赶至山上,A对;该季节河流早已解冻,无凌汛现象,C错;车辆开往东南部山区,地势起伏逐渐变大,公路限速值越来越低,D错。 我国巴丹吉林沙漠地区年降水量在40-109mm之间,年蒸发量超过1000mm,沙漠东南部有众多起伏较大的沙山;车日格勒湖位于沙漠东南部,常年积水,湖岸东侧湖相沉积物最高处比现代湖面高出约9m。下图表示6月1日和8月9日车日格勒湖表层水温与该沙漠气温日变化。据此完成14~16题。 14.表示8月9日车日格勒湖表层水温日变化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15.车日格勒湖区陆风最强约出现在 ( ) A.6月1日0时前后 B.6月1日12时前后 C.8月9日7时前后 D.8月9日17时前后 16.与湖相沉积物堆积时期相比,目前的车日格勒湖 ( ) A.面积大 B.盐度高 C.湖水深 D.蒸发弱 14.D 15.C 16.B 【解析】 14.水的比热容大于与沙石,因此湖泊水温的日变化幅度小于沙漠气温的变化幅度;图中四条曲线中③④曲线的变化幅度较小,①②曲线的变化幅度大,因此③④曲线应为水温日变化曲线。6、7、8为北半球夏季,水面比热容大,升温慢,因此8月份温度应高于6月,故D正确、C错误。 15.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形成陆风时陆面气温应低于水面;依据上一小题分析可知,①②分别代表6月份、8月份气温日变化曲线,③④分别代表6月份、8月份水温日变化曲线。读图可知8月9日7时前后陆面气温低于水面,而6月1日0时前后、6月1日12时、8月9日17时前后陆面气温高于水面,故C正确,A、B、D错误。 16 .湖相沉积应是在湖泊环境中因沉积而成,因此材料“湖岸东侧湖相沉积物最高处比现代湖面高出约9m”说明当前湖水水位下降。湖水水位下降会导致湖面萎缩,湖水变浅,故A、C错误。巴丹吉林沙漠深居大陆内部,该地年降水量少、年蒸发量大,且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因此湖面的萎缩主要是由于蒸发量大所致;当湖水蒸发后,水中所含的盐分在湖泊中累积,导致湖水盐度升高,故B正确、D错误。 存在于高原周围地区、冬夏季方向相反的大气环流,称为高原季风。下图中箭头表示青藏高原形成的高原季风方向。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7.高原季风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 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移动 B. 高原表面植被的季节变化 C. 高原面与周围大气之间的热力差异 D. 高原面与海洋表面的热力差异 18.上图中表示夏季风的是 A. ab B. bc C. cd D. ad 19.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而形成的高原季风 A. 加强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B. 削弱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C. 加强了东亚季风,削弱了南亚季风 D. 削弱了东亚季风,加强了南亚季风 17.C 18.D 19.A 【解析】 17.从材料信息中可知高原季风是指存在于高原地区冬夏季风向相反的大气环流。而青藏高原海拔高,面积大,高原面与周围自由大气之间的热力差异明显,近高原面的气温比周围自由大气的气温高,这样的温度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气压差,故高原季风的形成应是高原面与周围自由大气之间的热力差异所导致的,C正确;由于北半球冬夏季海洋与陆地的热力差异不同,气压带与风带的在大陆上被切断,所以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性移动不是其主导原因,A不对;高原表面大多为高寒荒漠,植被覆盖少,故其季节变化的影响小,B不符合;高原面与海洋表面高差大,距离也较远,而高原季风是高原面与周围的自由大气之间的热力差异形成,故D不对,因此本题正确选C。 18.从热力环流原理可知,夏季高原面升温比周围大气升温快,气压较低,风是由高压吹向低压,所以夏季高原季风应由周围吹向高原面。根据图示标注可以看出表示夏季风的是a、d,D正确;而b、c则表示为冬季风,高原上空形成了高压,大气流向低压区,A、B、C不正确。 19.东亚夏季风是东南风、冬季风以西北风为主,而南亚冬季风以东北风为主,夏季风以西南风为主。综合前面的分析,以及图中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而形成的高原季风与东亚、南亚的冬、夏季风风向一致(b与南亚冬季风风向同、a与南亚夏季风同;d与东亚夏季风风向同、c与东亚冬季风风向基本同),高原季风的风向与两区域的季风风向叠加,可以加强相应的季风,因此高原季风的存在是加强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A正确。 下图为我国某地形区内甲、乙两监测点地温包络线分布图(地温包络线由各深度的最冷月平均温度线与最热月平均温度线组成,形状犹如向上的“喇叭”),地温季节变化波动为零的深度被称为地温年变化深度(记作ZAA)。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该地形区可能为 A. 华北平原 B. 东北平原 C. 四川盆地 D.青藏高原 21.推测乙监测点地表景观可能为 A. 沼泽草甸 B. 荒漠 C. 草原 D. 森林 22.研究表明ZAA与多种因素有关,甲、乙两观测点ZAA相差较大,其影响因素中最弱的是 A. 土层含水率 B. 土层质地 C. 地形地势 D. 植被覆盖率 20.D 21.B 22.C 【解析】 20.从图中可以看出两观测点的表层地温,不管冬夏季节均较低,表层地温低,其向处辐射也较少。而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所以当地气温也较低。根据地温包络线的含义,可以知道两条线中右侧线应为夏季的地温曲线,而在夏季0℃以下的地层应是常年冻土层,所以可以推断出该地形区地下存在常年冻土,从图上看出常年冻土的埋藏深度较浅,所以该地应位于寒带或高海拔地区。华北平原位于温带纬度较低处、四川盆地位于亚热带,两地均没有冻土分布,东北平原冬季虽然寒冷但只有季节性冻土分布,且夏季气温较高,ABC不符合;只有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有常年冻土分布,故该地区可能为青藏高原,D正确。 21.从图中可以看出,甲监测点包络线开口较小,说明甲地气温年较差较小,且地表温度夏季接近0℃,沼泽地因有水且植物也较丰富,水的比热容大,故其在夏季的温度与其他几地相比较低,因此近地表的地温也会较低,乙监测点地表景观最可能为沼泽草甸,故A不对;图中乙监测点包络线开口较大,说明乙地气温年较差较大,荒漠因没有植被,在夏季(图中为右侧线)接近地表层的地温应较高,而草原、森林与荒漠地相比, 夏季气温较低且气温年较差较小,故乙地地表景观最可能为荒漠。 22.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地温形成及变化的原理。地面通过吸收太阳短波辐射而增温,吸收的能量一方面通过地面长波辐射向上传递,另一方面从地表向下(地层深处)传递热量。地表温度冬夏季年内波动越大且夏季温度较高,则ZAA深度越大,而不同的土层质地由于反射及吸热程度不同,所以不同的土层质地其热传导能力和地层的热扩散力,也肯定不同,B影响较强;通过上一题的分析可知植被覆盖率及土层含水率都会影响地层的吸热及热扩散能力,可知植被覆盖和土壤水分含量也有较强关联;而地形地势与海拔虽然对地表温度有一定影响,但同一个地形区内且地形差别不大的冬夏不同季节的影响及地层向下的热传递基本无影响,故影响差别不大,因此影响因素最弱的是地形地势,故C正确。 鄱阳湖(如下图所示)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近年来,鄱阳湖汛期“高水是湖,洪水一片”,枯水期“低水似河,枯水一线”成为常态,严重影响了湖区社会发展。我国围绕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的利弊展开了20多年激烈的争论。近期《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规划》由原来的“建坝”改为“建闸”,“调枯控洪”改为“调枯畅洪”的新设计方案,大大缓解了各方面的矛盾。据此完成23-25题。 23.鄱阳湖“高水成片、低水成线”的最主要原因是 A.干湿季节极端变化 B.长江与湖泊的相互补给 C.围湖造田和城市化发展 D.水土流失日益严重 24.近十年来,鄱阳湖水文情势出现了枯水时间提前、枯水期延长、水位严重降低等现象其最主要原因是 A.水体污染严重 B.工农业过度用水 C.三峡大坝的建设 D. 全球气候变化 25.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开始蓄水期的时段应在 A.1—3月 B.4—6月 C.7—9月 D.10—12月 23.B 24.C 25.C 23.鄱阳湖位于长江南岸,江西北部,它是连河湖,水位涨落受五河(赣、抚、信、饶、修)及长江来水的双重影响,鄱阳湖“洪水一片,枯水一线”、“高水是湖,低水似河”的独特地理景观,自古以来就有这种说法,指的就是当水位消退到一定高度后,湖水全部进入主航道,主航道以外的湖滩完全暴露,湖泊形态消失,水文特征与河流一致,洪、枯水的水域面积、水容积相差极大,直观的反映了鄱阳湖的自然地理特征。题干中对鄱阳湖的介绍过少,主要来自于平时的学习中了解。我们也可以用排除法来做,选项中干湿季节极端变化,不会使湖泊的这种变化呈常态,A错;围湖造田和城市化会导致湖泊面积减少,地表径流增加,湖泊水位不管在洪、枯水期都应比原来呈上升趋势,C错;水土流失加剧,将会导致含沙量增大,泥沙沉积,使湖底抬高,水位整体上升,而不会导致洪、枯水的水域呈现“低水似河” 这么大的变化,D错;由于长江与鄱阳湖的相互补给关系,丰水期时调蓄长江水,枯水期时补给长江水,水量速减,水位全部进入主航道,主航道以外的湖滩完全暴露,湖泊消失,呈现“枯水一线,低水似河”的形态,再加上三峡大坝建成后,湖泊蓄长江水量减少,更导致这种现象的常态化,故只有B项符合。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理解“洪水汪洋一大片,枯水漫长一条线”、“高水是湖,低水似河”的含义及背景,否则很容易选错。 24.水体污染严重,水量不会减少,不会造成设问中的几种现象,A错;全球气候变化不是短期的时间尺度,是较长时间,而这种现象是近十年来出现的,D错;工农业过度用水会导致入湖水减少,水位降低等现象,但该地区自古以来一直是主要农业区,鄱阳湖的湖水补给既有来自于上游的河流,也有长江的补给,特别是强调近十年来(长江三峡大坝于2006年全线修建成功),所以其最主要的原因应是C。 25.解答此题之前应该了解鄱阳湖与长江的关系,作为一个吞吐湖,鄱阳湖丰水期时长江水流处,枯水期是鄱阳湖水流出。流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10月到次年3月为枯水期,4—9月为丰水期,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目的是调枯畅洪,即汛期行洪、枯水期落闸蓄水,畅洪就是也要保持鄱湖调蓄长江水的功能,但湖内又要保持一定的水量,以减少汛期“高水是湖,洪水一片”,枯水期“低水似河,枯水一线”成为常态的影响,这样开始蓄水应该在长江流域汛期的中后期进行蓄水,每年的4-6月是鄱阳湖的主汛期,这时应该保持江、湖相通,缓解因三峡工程蓄水对长江湖口以下河段水资源利用的影响,在7-9月长江流域汛期的后期蓄水,一可以控制入湖水量,二可基本满足鄱阳湖建闸的目的,故本题选C。 二、综合题部分(共50分) 26.(18分)材料一:下图为甲、乙两地区的地理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下图为A地气候资料图。 (1)据图判断甲、乙两地面积哪个较大,并说明判断理由。(6分) (2)说出两地地形的共同特征。(6分) (3)简述A地气候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6分) 【答案】 (1)乙地面积较大。乙地跨经纬度范围较甲地大且纬度更低,故乙地面积较大。 (2)两地地形均以山地为主,平原面积狭小,仅分布在沿海地区;中东部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地势东高西低。 (3)终年高温多雨。A地地处热带,终年高温;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加上沿岸暖流增温增湿影响,全年多雨。 27.(2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非穿山甲身体构造特化原始,全身布满鳞甲,奔跑能力差,遇敌时蜷成一团,属狭食性哺乳动物,雌性穿山甲每年只能生一胎。主要分布在乍得、南苏丹、东非、南部非洲的热带稀树草原和开阔林地(如下图),近些年来,因人类活动影响使其生境逐渐丧失。基于食用、医用等诸多原因,自2010年来在国际非法贸易中缉获的南非穿山甲数量呈剧增趋势,穿山甲濒危告急。 (1)简述南非穿山甲濒危的自身原因(6分)。 (2)说明南非穿山甲栖息地丧失的自然和人为原因。(10分) (3)保护濒危穿山甲,离不开公众、社会组织及各国政府的通力合作。请从公众角度谈谈如何践行对穿山甲的保护(6分)。 【答案】(1)胎生哺乳动物,繁殖速度慢;身体构造特化原始、食性特殊,对自然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弱;遇敌被动防御,易被人类捕获;食用或药用价值高。(任答3点) (2)自然原因:降水季节变化及年际变化大,影响食物来源;旱季高温少雨易发生火灾;全球气候变暖蒸发增强,植被覆盖率减少,水源缺乏(任答2点,其他合理表达亦可) 认为原因:农牧业生产活动发展,挤占生存空间,(电)网栅格建设阻隔穿行并可能电击致死;区域工业化与城镇化建设等,挤占生存空间;区域交通建设及道路运输,挤占生存空间,阻隔穿行并可能意外致死。(任答3点,其他合理表达亦可) (3)自觉抵制穿山甲制品,不食用穿山甲;争当志愿者,参与和支持穿山甲保护活动;向身边的人进行宣传,传递保护穿山甲的意识;发现偷猎、贩卖穿山甲等行为,及时报警。(任答3点,其他合理表达亦可)。 28.(10分)遗鸥属濒危候鸟,喜欢栖息于荒漠与半荒漠地带的咸水或淡水湖泊中,遗鸥的繁殖期为5~6月,以枯水草为材,杂食性,繁殖期以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主,10月南迁。位于陕西和内蒙古交界地带的红碱淖,是我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也是世界最大的遗鸥繁殖与栖息地,被誉为“大漠明珠”。但是,近二十年湖泊面积下降趋势明显,且湖水由淡转咸。 分析红碱淖面积缩小的可能原因及对当地遗鸥保护的影响。(10分) 自然原因:气候干旱,降水减少,蒸发增加,导致入湖流量减少。(2分) 人为原因:入湖河流上修建水坝,截留径流;煤炭开采,消耗地表水;居民抽取地表水和地下水。(任答两点4分) 对当地遗鸥保护的影响:湖泊面积缩小,湖心岛数量减少,导致遗鸥栖息地面积减少(2分);湖水盐度增加(富营养化),导致水生生物减少,遗鸥事物来源减少,不利于遗鸥物种保护(2分)。 【解析】红碱淖面积缩小的原因主要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进行分析。红碱淖地处鄂尔多斯草原与毛乌素沙漠的交汇处,位于我国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减少;注入红碱淖红河流上于2004和2009年建造了水库,拦蓄了河水;碱淖附近煤矿资源丰富,煤矿开采也会导致水位下降,河流入湖水量减少。对遗鸥保护的影响可以从 遗鸥栖息地面积减少、遗鸥食物来源减少等方面分析。 考点:湖泊面积萎缩原因及对生物的影响.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