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地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教案:第三章第9讲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三地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教案:第三章第9讲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第9讲 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考纲 考点 考法 ‎1.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1.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重点) ‎ ‎2.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解决措施。(重点)‎ ‎3.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难点)‎ ‎4.不同地区水资源持续利用的具体措施。(难点)‎ 高考对本讲内容的考查多以区域图、水循环示意图、流域图等为载体,考查水循环的环节、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河流的水文特征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等。多以选择题(常见)和综合题形式呈现。‎ ‎ 自然界的水循环(5年9考)‎ ‎1.相互联系的水体 ‎(1) ‎(2)关系:从水的运动和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3)陆地水体类型及相互补给关系 陆地水体主要包括河流水、地下水、湖泊水及冰川水等类型,它们之间的补给关系如下图所示:‎ ‎ 1.地球上的水体之间都具有互补关系吗?‎ 提示:并非都具有互补关系。一般河流水与地下水、地下水与湖泊水、湖泊水与河流水之间具有互补关系。 ‎ ‎ 2.河流与湖泊之间的互补关系与河流的汛期和枯水期有何对应关系?‎ 提示:河流汛期时,河流水补给湖泊,如图2;河流枯水期时,湖泊水补给河流,如图1。‎ ‎2.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和类型 类型 环节名称 海上内循环 A蒸发,B降水 海陆间循环 A蒸发,C水汽输送,D降水,E地表径流,G地下径流,H下渗 陆地内循环 D降水,I蒸发,F植物蒸腾 ‎(2)水循环的意义——四个关键词 ‎①“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③“联系”——海陆间的主要纽带。‎ ‎④“塑造”——地表形态。‎ ‎ 3.目前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哪些环节有影响?‎ 提示:目前人类活动对地表径流影响最大,另外对下渗、蒸发、蒸腾、地下径流、降水也能产生影响,但对水汽输送几乎没有影响。‎ ‎4.河流上游修建水库后,河流下游径流有哪些变化?‎ 提示:上游修建水库后,河流下游丰水期水位下降,流量减小,枯水期水位上升,流量增大;洪峰到来时间推迟;流量的季节变化减小。‎ ‎ 河流的补给类型 ‎1.河流的补给类型 河流因其流经地区的气候、地形和地质等条件存在差异,其补给类型和特点亦存在差异,具体比较如下:‎ 补给类型 补给季节 主要影响因素 我国主要分布地区 径流量的季变化示意图节 雨水补给 多雨季节 降水量的多少、季节和年际变化 普遍,尤以东部季风区最为典型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春季 气温高低、积雪储量、地形状况 东北地区 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 主要在夏季 太阳辐射、气温变化、积雪和冰川储量 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 湖泊水补给 全年 湖泊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关系 普遍 地下水补给 全年 地下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关系 普遍 ‎2.河流补给类型的判断 一条河流往往有多种补给形式,判断其最主要的补给形式主要是分析径流量的变化特点。‎ ‎(1)河流径流量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雨水补给 气候区 补给时间 径流特点 热带雨林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全年(年雨)‎ 流量大,径流量季节变化不大 季风气候区 当地夏季(夏雨)‎ 夏汛,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热带草原气候区 当地夏季(湿季)‎ 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地中海气候区 当地冬季(冬雨)‎ 冬汛,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2)河流径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冰雪或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①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春季气温回升——春汛——河流径流量年际变化较小,季节变化较大。‎ ‎②冰雪融水补给:夏季气温最高——夏汛(冬季气温在0 ℃以下,河流出现断流)——河流径流量小,径流量年际变化较小,季节变化较大。‎ ‎(3)河流流量稳定——地下水或湖泊水补给 ‎①湖泊水补给:对湖泊以下河段起调节作用,延缓并削减洪峰。‎ ‎②地下水补给:河流稳定而可靠的补给来源,与河流有互补作用。‎ ‎ 水循环 ‎1.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特点 水循环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其主要环节和特点可列表总结如下:‎ 主要环节及示意图 特点 例证 海陆间循环 是最重要的循环,又称大循环。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长江参与了海陆间循环的地表径流输送,夏季风参与了水汽输送 陆地内循环 循环水量少,但对干旱地区非常重要 塔里木河流域的降水 海上内循环 循环水量最大,对全球的热量输送有着重要意义 海洋上的狂风暴雨 ‎2.“三看”法判断水循环的类型 一看发生的领域:位于海洋上、陆地上还是海洋与陆地之间;二看水循环的环节:海陆间循环参与的环节最多,陆地内循环比海上内循环多植物蒸腾这一环节;三看参与水量的多少:海上内循环参与水量最多,陆地内循环参与水量最少。‎ ‎3.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1)改变地表径流——最主要的影响方式 人类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填河改陆、围湖造田等一系列针对河流、湖泊的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地表径流的自然分布状态。‎ ‎(2)影响地下径流 人类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局部地区的地下工程建设都不可避免地对地下径流产生影响。如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灌溉;城市地下铁路的修建破坏地质结构,改变地下水的渗流方向等。‎ ‎(3)影响局部地区大气降水,如人工降雨等。‎ ‎(4)影响蒸发,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 ‎(5)影响下渗,如城市地面的硬化、植被的破坏、植树造林等措施都会影响地表水的下渗。‎ ‎ 河流的水系特征和水文特征 ‎1.河流特征的分析方法 河流特征包括水系特征和水文特征。‎ ‎(1)河流的水系特征 水系特征要素 影响因素 对航运的影响 主要包括河流的源地、流向、流程、支流(多少、形状)、流域面积、河道特征(宽窄、深浅、曲直)等 河流水系特征主要取决于流域的地形特征,如河流的流向、水系的形态与地形密切相关。流经山区的河段比较窄,而平原区河段往往比较宽,曲流发育 河道宽而深,流速平缓,支流多,流域面积广,对航运有利 ‎(2)河流水文特征即水情,主要包括流量、流速、水位、汛期、结冰期、含沙量以及特殊水文现象(如凌汛、断流)等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水文特征要素 影响因素 对航运的影响 流量 河流流量大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河流的补给量与流域面积的大小。一般来讲,流域面积越大,河流流量越大;河流流量的时间变化主要取决于河流的补给方式 水量大,流量平稳,汛期长(水深),无结冰期(通航时间长),含沙量小(淤泥少),对航运有利 水位 包括丰、枯水位时间,汛期长短等,主要与补给方式和河道特征有关。河流在主要的补给季节处于汛期,水位高。河流流量相同的情况下,河道的宽窄、深浅影响水位的高低 含沙量 与流域内植被覆盖状况、地形坡度、地面物质结构及降水强度等有关。一般来讲,地形坡度越大、地面物质越疏松、植被覆盖率越低、降水强度越大,河流含沙量就越大 结冰期 最冷月平均气温>0 ℃,无结冰期;最冷月平均气温<0 ℃,有结冰期,且低温时间越长,结冰期越长(有结冰期且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河段可能发生凌汛)‎ 流速 ‎(水能)‎ 取决于河流单位长度内的地势落差的大小,落差大、流速快,且河流年径流量大,则水能丰富 ‎(3)人类活动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①破坏植被:地表径流量增加,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含沙量增加。‎ ‎②植树种草:地表径流量减少,使河流水位升降缓慢;含沙量减少。‎ ‎③硬化城市路面:增加地表径流,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 ‎④铺设渗水砖: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河流水位平缓。‎ ‎⑤修建水库:对径流量有调节作用,使河流水位平稳;减少水库以下河段河流含沙量。‎ ‎⑥围湖造田: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减弱,水位陡涨陡落。‎ ‎2.河流水系、水文特征的应用分析 ‎(1)根据河流的水系特征判断地形 ‎①据河流流向可判断地势的高低:河水从高处向低处流。例如,在图a中,根据河流的干流与支流之间成锐角的方向可以判断出,河流的流向是由北向南,进而可以判断出该地区的地势是北高南低。‎ ‎②根据水系特征可判断地形类型:向心状水系,地形为盆地(如图b);辐射状水系,地形为山地(如图c);若河流平行排列如图a所示,则地形特征为山河相间分布。‎ ‎③根据河床宽度判断地形:若河流河床较宽,则说明该河流经平原地区,一般流经平原地区的河流比较弯曲。‎ ‎(2)根据河流的水文特征判断地理环境特征 ‎①含沙量大,说明上游植被覆盖率不高,水土流失严重,如黄河。‎ ‎②若河流有结冰现象,说明最冷月平均气温<0 ℃,如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地区。‎ ‎③若河流出现两次汛期,一次是春汛,另一次是夏汛,说明该河流春季受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可能位于我国东北地区、俄罗斯的西伯利亚等地区。‎ ‎ 河流的补给类型 ‎(高考大纲全国卷)在太行山南段东麓相邻的两条间歇性河流上分别建有甲、乙水库,它们的汇水面积大体相等。2009年雨季,乙水库入库水量912万立方米,甲水库却几乎没有入库水量。据此完成1~2题。‎ ‎1.甲、乙两水库上游流域(  )‎ A.河流以地下水补给为主 B.自然植被为针阔叶混交林 C.降水集中于7、8月份 D.位于半干旱地区 ‎2.2009年雨季,甲水库无入库水量是因为其流域(  )‎ A.几乎没有降水 B.植被截留降水 C.降水大量下渗 D.人工拦截径流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将甲、乙两水库所在流域放在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北的大背景上加以综合考虑。第1题,太行山南段东麓位于秦岭-淮河以北,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且处于夏季风的迎风坡,夏季多雨,雨水是此地区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故A项错误。甲、乙两水库上游流域自然植被应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故B项错误。我国温带季风气候区7、8月份受锋面雨带影响,降水丰富,形成雨季,故C项正确。该地区位于半湿润地区,故D项错误。第2题,甲、乙两水库都处于雨季,不可能乙水库所在流域降水很多而甲水库所在流域降水很少,故排除A项。植被截留降水和降水下渗只能是雨水的一小部分,不可能造成无水入库的现象,故排除B、C两项。甲水库所在流域的降水可能相对较少,流域内径流量小,加之人工拦截径流储水,导致甲水库无入库水量,故选D项。‎ 答案:1.C 2.D ‎ 水循环 ‎(2016·高考全国卷丙)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3~5题。‎ ‎3.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降水变率增大 D.河道淤积 ‎4.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 ‎①降水量增加 ②坡面径流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解析:第3题,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类似于水库的调节作用;雨季植被可以将吸纳的降水转化为地下水,旱季地下水补给河流水,使得河流径流量变化较小。植被遭破坏后,涵养水源功能变差,降水更多地转化为坡面径流,转化为地下水的比例降低。降水变率大小和植被状况关系不大。河道淤积不会造成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第4题,降水量增加与否与植被变化关系不大,主要和大范围的大气运动有关;植被恢复后,植被涵养水源功能加强,降水下渗比例增加,坡面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加;由于植被增多和地下水增多,蒸发(腾)量增加。第5题,由于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在植被恢复后,坡面下渗量增加,‎ 降水更多地转化为地下水,通过地下水的形式补给河流。从图中透水岩层和不透水岩层的倾斜情况来看,更多的坡面降水通过地下水补给到乙河流,所以乙河流流量增加;由于植被恢复,降水转化为地下水的比例增加,而地下水并不是都补给地表河流,所以甲、乙两河流的流量总体减少。‎ 答案:3.B 4.C 5.D ‎ 河流的水文特征 ‎(2016·高考全国卷甲)某河流位于浙江东部,下游河床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枯水期,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汛期,上游下泄的径流冲刷河床。下图示意该河下游某地1962年两个时期河床断面形态,其中,甲是河床最低时期的断面。1964年在该河上游建成水库;2000年,在该河河口建成大型水闸。据此完成6~8题。‎ ‎6.河床断面形态从甲至乙的变化过程发生在(  )‎ A.1~3月 B.3~6月 C.6~9月 D.9~12月 ‎7.水库竣工后,水库下游河流(  )‎ A.径流量增大 B.河道淤积 C.流速加快 D.河床展宽 ‎8.在该河河口修建大型水闸的主要作用是(  )‎ A.切断潮流泥沙补给 B.加速汛期洪水下泄 C.提高潮流冲淤能力 D.拦截河流入海泥沙 解析:第6题,据图可知,从甲到乙河床抬高,泥沙淤积强度大于河道被冲刷强度;结合文字材料可知,河床泥沙淤积主要发生在枯水期,位于浙江东部的该河流枯水期出现在9~12月,此时段海潮携带的泥沙在河道淤塞,使河床逐渐被抬高。第7题,水库竣工后,水库下游河段的汛期径流量减小,使河道被冲刷的强度减小,河道中泥沙的沉积作用使泥沙积累,河床不断抬高。第8题,结合上题结论可知,水库建成后,由于泥沙淤积,河床不断抬高。为应对由此而产生的各类问题,需要对河道泥沙的沉积作用进行控制,而河道沉积的泥沙主要由潮流从海洋中带来,故在河口建设水闸的主要作用是控制泥沙进入河道。‎ 答案:6.D 7.B 8.A ‎(2016·高考天津卷)黄河入海水量1951年大约为500亿立方米,2010年大约为140亿立方米,总体呈下降趋势。据材料回答9~10题。‎ ‎9.导致黄河入海水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上游水电站增多 B.中游水土流失加剧 C.下游降水量减少 D.流域内用水量增多 ‎10.黄河入海水量减少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三角洲土壤盐渍化减轻 B.三角洲扩展速度减慢 C.入海口河水含沙量增加 D.河口地区的气候变干 解析:第9题,根据材料,黄河入海水量1951年大约为500亿立方米,2010‎ 年大约为140亿立方米,总体呈下降趋势,说明随着时间推移,黄河中上游来水量在减少,流域内用水量不断增多,是导致黄河入海水量呈下降趋势的最主要原因;上游水电站增多,只是改变黄河流量的季节变化,对黄河入海水量影响不大;中游水土流失加剧,使得黄河含沙量增加,对水量影响小;从1951年到2010年,黄河下游降水量没有明显减少,不是黄河入海水量变化的原因。第10题,黄河入海水量减少,带来的泥沙也减少,入海口河水含沙量减少,三角洲扩展速度减慢,会出现海水倒灌现象,三角洲土壤盐渍化加重,对河口地区的气候影响不大,气候不会变干。‎ 答案:9.D 10.B ‎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5年2考)‎ ‎1.水资源及其分布 ‎(1)现状: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储量只占全球水体总量的十万分之七。‎ ‎(2)水资源的分布 衡量指标 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特点 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 表现 大洲 除南极洲外,亚洲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其次是南美洲,大洋洲最少 国家 巴西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其次是俄罗斯,我国居世界第六位 ‎(3)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①数量上: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②时空分布不均衡 ‎2.水资源紧张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水资源紧张问题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应针对不同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 产生原因 解决措施 自然原因 空间分布不均 跨流域调水 时间分配不均 修建水库蓄水 气候干旱,水资源总量少 节约用水 人为原因 人口剧增,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水资源需求量增大 控制人口增长,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水资源浪费严重 节约、合理用水;水资源市场化,加强管理 水资源污染严重 保护水源、防治污染、净化污水、立法保护 ‎ 1.我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是哪里?为什么?‎ 提示:华北平原。 主要原因:降水较少,河流径流量较小;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水资源浪费严重。‎ ‎2.新加坡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但水资源短缺,其原因主要是什么?‎ 提示:新加坡陆地面积小,河流短小,储存淡水空间较小;人口众多,工业发达,‎ 需水量大。‎ ‎ 水资源及其合理利用 ‎1.水资源短缺的两种类型 ‎(1)资源性缺水:是指当地水资源总量少,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形成供水紧张的现象,如京津地区、西北地区、辽河流域、辽东半岛、胶东半岛等地区。‎ ‎(2)水质性缺水:是指大量排放的废污水造成淡水资源受污染而短缺的现象。水质性缺水往往发生在丰水区,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面临的共同难题。‎ ‎2.关于水资源状况的几种分析方法 ‎(1)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蒸发量。‎ ‎(2)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水资源状况要从两方面分析:一是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二是人口总数。‎ ‎(3)一个国家或地区水资源总量的多少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区域面积,一般来说区域面积越大,集水范围越大,水资源总量越大;二是区域内的降水量和蒸发量,降水量越多,蒸发量越少,径流量越大,水循环越活跃,水资源总量越大。图示如下:‎ ‎(4)水资源利用中的突出问题——水资源短缺 ‎(5)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开源和节流 开源 合理开发和抽取地下水;修筑水库蓄水;开渠引水;海水淡化;人工增雨 节流 提高公民节水意识;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提高农业的灌溉效率 ‎ 水资源及其合理利用 ‎(2015·高考全国卷Ⅰ)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下图示意渤海及附近区域年平均气温≤-4 ℃日数的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甲、乙、丙、丁四海域中,海冰厚度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下列城市附近海域,单位面积海冰资源最丰富的是(  )‎ A.葫芦岛 B.秦皇岛 C.大连 D.烟台 ‎3.推测目前没有大规模开采渤海海冰的原因是(  )‎ A.成本过高 B.破坏环境 C.资源量不足 D.市场需求不足 解析:第1题,读年平均气温≤-4 ℃日数的分布图可知,甲、乙两地年平均气温≤-4 ℃的日数介于20~40之间,丙、丁两地年平均气温≤-4 ℃的日数介于0~20之间。低温期持续时间越长,海冰应当越厚,据此可排除C、D两项;甲地位于渤海内部,远离海岸,海水相对较深,受海洋影响大,虽纬度略高但水温较高,因而结冰期较短且海冰较薄。而乙地位于渤海边缘,靠近大陆,海水较浅,受大陆影响大,虽纬度略低但水温较低,因而结冰期较长且冰层厚。故选B。第2题,比较四个城市,葫芦岛附近海域年平均气温≤-4 ℃的日数介于60~80之间,说明当地海冰结冰期最长、厚度最大,因而单位面积的海冰资源最丰富,故选A。第3题,海冰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但目前渤海海冰没有大规模开采,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开采难度较大,成本过高,故选A。开采海冰基本不会破坏环境,B项错;图文资料显示渤海海冰资源丰富,C项错;周边地区水资源紧张,市场需求量大,D项错。‎ 答案:1.B 2.A 3.A ‎4.(高考新课标全国卷)依据图文资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某岛国人口约500万(2009年),经济发达,淡水资源严重不足,该国国土面积约640平方千米,其中主岛面积约540平方千米,地形单调,平均海拔不足15米,岛上河流最长不足16千米。图Ⅰ示意该国主岛及其附近地区,图Ⅱ为对应的气候资料。‎ ‎ ‎ ‎(1)简述该国气候特征,并分析该国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 ‎(2)除建水坝外,请你为该国再提出一种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办法,并说明理由。‎ 解析:(1)由图Ⅱ可知,该国月均温大于15 ℃,年降水量超过2 000 mm,故该国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该国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可以从自然原因和社会经济原因两方面分析。 (2)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有很多种,但要注意说出一种时需说明理由。‎ 答案:(1)气候特征:终年高温多雨。 主要原因:国土面积小,地势低平,四周环海,陆地上储存淡水(地表水、地下水)的条件差(河流短小);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生活、生产对淡水需求量大。‎ ‎(2)①从邻国(马来西亚)购买淡水。邻国(马来西亚)面积较大,高温多雨,有较多淡水。两国之间的海峡狭窄,输送淡水成本低。②海水淡化。该国经济比较发达,四周环海,可选适当地点,建海水淡化厂,生产淡水。③废水(污水)回收利用。该国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生活、生产废水(污水)产生量大。‎ 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的判读 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反映了河流流量的大小及变化,从曲线变化幅度了解水量的季节变化;从曲线高峰区了解汛期出现的时间和长短;从曲线低谷区了解枯水期出现的时间和长短。‎ 图1 河流流量变化曲线图 图2 某次长江洪水过程中洞庭湖入、出湖径流量的变化图 图3 某河流水文测站春夏秋冬四季 气温、降水量和径流分配状况图 ‎1.河流径流量过程曲线图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判读 ‎(1)河流径流量大小取决于降水量(或冰雪融化量)及流域面积。如雨水补给的河流径流量一般较大,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径流量一般较小;但同样是雨水补给,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河流的径流量大小差别很大。‎ ‎(2)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以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以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小。‎ ‎(3)汛期出现的时间。如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汛期在夏季;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的河流汛期大多在春季。同样是降水补给,夏雨型气候区的河流汛期在夏季,冬雨型气候区的河流汛期在冬季,年雨型的热带雨林、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则多无明显的汛期。‎ ‎(4)有无断流。一般以降水补给、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不会出现断流的情况。内流河地区往往由于气温低,冰雪不融化,没有冰雪融水补给导致河流断流。‎ ‎(5)曲线变化和缓,多是地下水补给,也可能是河流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或温带海洋性气候区,还可能是水库的调节功能导致的。‎ ‎2.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的读图方法和解题思路 ‎(1)横坐标—时间变化→分析水文特征: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汛期、结冰期、断流等情况。‎ ‎(2)纵坐标—数值特征→分析径流量特征:数值高低(峰值、谷值)、径流量变化幅度、极值出现时间。‎ ‎(3)解题思路分析:结合地理位置与海陆位置→分析气候特征→确定径流量是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还是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2016·高考江苏卷)下图为某流域森林火灾后第1。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是(  )‎ A.第6年的流量峰值大 B.第1年的流速峰值小 C.第6年的河流含沙量大 D.第1年的河流径流量大 ‎(2)是(  )‎ A.蒸发 B.下渗 C.蒸腾 D.地下径流 ‎[标准答案] (1)D (2)B ‎(2017·湖北部分学校联考)下图示意某河流一水文站测得的某次降雨后流量过程。读图,回答(1)~(2)题。‎ ‎(1)降雨停止多少小时以后,水文站附近才开始出现洪水(  )‎ A.4 B.8‎ C.7 D.9‎ ‎(2)如果洪峰滞延期变长,可能的原因是(  )‎ A.水文站下游植被覆盖率提高 B.水文站上游修建了水库 C.水文站下游大量引水灌溉 D.水文站上游大规模农业开发 解析:(1)读图可知,降雨停止时间为第一日的18:00,而出现洪水(径流量达到满岸流量)的时间为第一日的22:00,则降雨停止4小时后水文站附近才开始出现洪水,故A项正确。(2)水文站下游植被覆盖率提高及大量引水灌溉对水文站上游水量没有影响,A、C两项错误;水文站上游修建水库能拦蓄部分洪水,使洪峰到来时间推后,从而使洪峰滞延期变长,B项正确;水文站上游大规模农业开发会使上游植被覆盖率降低,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地表径流量增大,汇水速度加快,使洪峰到来时间提前,从而使洪峰滞延期缩短,D项错误。‎ 答案:(1)A (2)B ‎(2017·广州一模)下图是北德维纳河流域示意图,该流域的地形是宽阔的、多丘陵的平原,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该流域冬季降水的海洋气流最主要来自(  )‎ A.南方 B.北方 C.东方 D.西方 ‎2.该河流主要的补给水源是(  )‎ ‎①雨水 ②季节性积雪融水 ‎③冰川融水 ④湖泊水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第1题,从经纬度看,该地位于俄罗斯西北部,冬季受西风影响较大,故气流主要来自西方海洋。第2题,从河流水系图可判断,该河流由东南流向西北,最终注入白海,故无湖泊水补给;又知该地“地形是宽阔的、多丘陵的平原”,故无冰川融水补给,冬季气温较低而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答案:1.D 2.A ‎(2017·安徽百校联考)河水浑浊度是指河水中悬浮物对光线透过时所发生的阻碍程度,是衡量水质良好程度的重要指标。水中的悬浮物一般是泥土、砂粒、微细的有机物和无机物、浮游生物、微生物和胶体物质等。下图为胡卡尔河流域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胡卡尔河水系河水最为浑浊的时期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4.近年来,胡卡尔河cd河段河水浑浊度不断升高,其主要原因是(  )‎ A.气温年较差大 B.降水强度较小 C.植被覆盖度低 D.河流结冰期短 解析:第3题,河水一般在汛期较浑浊,原因是汛期降水较多而流域水土流失较严重,带入河流的泥沙较多。由图中经纬度可知,胡卡尔河地处伊比利亚半岛东部,属于地中海气候,降水主要集中在冬季,因此胡卡尔河冬季径流量较大,河水的浑浊度也较高。第4题,由图可知,cd河段林区覆盖面积较小,植被覆盖度较低,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故河水浑浊度不断升高。‎ 答案:3.D 4.C ‎(2017·北京西城区期末)“海绵城市”是我国大力倡导的构建新型水循环系统的一种城建模式。下图是“海绵城市”与传统“快排”模式城市水循环系统对比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海绵城市”对城市区域水循环的影响是(  )‎ A.减少雨水下渗 B.增加地下径流 C.减少地表蒸发 D.增加水汽输送 ‎6.两种城市水循环模式的差异是(  )‎ A.“快排”模式增加了城市的可用水量 B.“快排”模式与原自然水文环境相仿 C.“海绵城市”增大了城市地表排水量 D.“海绵城市”提高了城市抗旱防洪能力 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海绵城市”主要是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 增加地下径流,对水汽输送没有影响。故选B。第6题,读图可知,“快排”模式减少了下渗,增加了地表径流,导致城市的可用水量减少,破坏了原自然水文环境;“海绵城市”能够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提高城市抗旱防洪能力。故选D。‎ 答案:5.B 6.D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