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7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理)试题(解析版)
长春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年级 地理试卷(理科)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 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它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 A. 地球既有自转运动又有绕日公转运动 B. 地球上有大气 C. 地球的质量、体积及运动状况与其他的行星有很大不同 D. 地球上有高级智慧生物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地球的特殊性。地球成为太阳系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它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有高级智慧生命。地球在结构特征和运动特征方面与其他7颗行星没有太多区别。因此答案为D。 在德国和日本,随处可见厂房和大楼屋顶的黑色“硅板”,这就是太阳能屋顶。风和日丽的白天,“屋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把富余的电能送入电网。我国有关专家指出:上海没有油田和煤矿,但有两亿平方米的屋顶,不能辜负了屋顶上这片免费的阳光。 回答下面小题。 2. 太阳能量来源于 A. 黑子和耀斑放出的强烈射电 B. 太阳风抛出的太阳粒子流 C. 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D. 内部物质的核聚变反应 3. 上海的年平均太阳辐射量高于德国和日本,是因为 A. 地势高,空气稀薄 B. 河湖纵横,太阳有效辐射强 C. 地面裸露,比热容大 D. 纬度偏低,晴天多 【答案】2. D 3. D 【解析】 太阳能量来源于内部物质的核聚变反应,在聚变过程中产生质量亏损,亏损的质量转化成太阳辐射能量。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是地球内部能量来源。上海年平均太阳辐射量高于德国和日本,是因为上海纬度偏低,气候大陆性较强,晴天多。 【2题详解】 太阳能量来源于内部物质的核聚变反应,在聚变过程中产生质量亏损,亏损的质量转化成太阳辐射能量,D对。黑子、耀斑、太阳风属于太阳活动,不是太阳辐射能量来源,A、B错。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是地球内部能量来源,C错。 【3题详解】 上海的年平均太阳辐射量高于德国和日本,是因为上海纬度偏低,气候大陆性较强,晴天多,D对。上海位于平原地区,地势低,A错。河湖纵横,不是太阳有效辐射强的原因,B错。地面裸露不影响太阳辐射强弱,C错。 读“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图(下图),A点位于30°N,B点位于30°S,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4. 对图中A、B两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B两点线速度相等 B. A、B两点季节相同 C. A、B两点角速度不相等 D. A、B两点地方时相同 5. 若∠AOC=45°,C点为7月7日7时,且C点在本初子午线上,则 A. A点为7月6日4时 B. A点为7月7日10时 C. B点为7月7日4时 D. B点为7月6日10时 【答案】4. A 5. B 【解析】 试题分析: 【4题详解】 地球自转角速度规律:除南北两极外,自转角速度处处相等;自转线速度规律:自赤道向两极递减,图示AB两地南北半球不同,故季节不同,而纬度数相同,故自转线速度相等;而由于所在经度不同,故地方时不同。 【5题详解】 C点位于本初子午线,即0°经线,地方时为7月7日7时,而A点位于C点以东45°,故地方时较C点早3个小时,故地方时为7日10时;B点与C点在同一经线上,故地方时相同,故选A项。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和地方时计算。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规律和地方时计算的基本方法。 6.如果黄赤交角变为20°,与现在相比 A. 热带、寒带范围变小,温带范围扩大 B. 热带、寒带范围增大,温带范围缩小 C. 热带范围变小,温带、寒带范围扩大 D. 热带范围扩大,温带、寒带范围缩小 【答案】B 【解析】 【详解】黄赤交角变为20°,即回归线变为20°,那么热带地区变小,BD错误;极圈和回归线度数互余变为70°,寒带范围缩小,C错误;推算出温带范围变大,故选A。 7.北半球各地昼夜逐日接近等长期间( ) A. 南极圈白昼时间逐日变长 B. 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逐日减小 C. 赤道正午太阳高度逐日增大 D. 太阳直射点始终由北向南移动 【答案】C 【解析】 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春、秋分日全球昼夜相等;赤道上昼夜长短无变化,全年昼夜相等;春分→夏至→秋分:由南向北昼越来越长,夜越来越短,南极附近有极夜现象,北极附近有极昼现象,夏至日时极昼、极夜范围最大,到达极圈;秋分→冬至→次年春分:由南向北昼越来越短,夜越来越长,南极附近有极昼现象,北极附近有极夜现象,冬至日时极昼、极夜范围最大,到达极圈。北半球各地由昼短夜长逐日接近昼夜等长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且向赤道移动。赤道正午太阳高度逐日增大。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根据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示意图。 完成下列各小题。 8. 根据地震波横波(S)与纵波(P)在地球内部的传播,确定外核物质接近液体状态的主要依据是( ) A. S.P波波速明显增加 B. S.P波波速明显下降 C. S波波速突降,P波完全消失 D. P波波速突降,S波完全消失 9. 图中CD代表地球内部两个明显的不连续界面,下列有关C界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代表古登堡界面 B. 位于地下2900千米 C. 地震波通过时传播速度增加 D. 地震波通过时传播速度减慢 【答案】8. D 9. C 【解析】 【8题详解】 地震波中的横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而纵波可以在固态、液态、气态中传播,根据D处横波波速突降甚至消失可以推测该处物质接近液体状态,选D。 【9题详解】 C界面为地震波进入地内波速发生明显变化的第一个层面,大约位于地下33千米处,在此位置,纵波、横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据此选C。 【点睛】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下图为“自然地理环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岩石圈是指软流层及其以上部分 B. 生物圈包含水圈、大气圈全部 C. 大气圈是自然地理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D. 水圈是连续且规则的圈层 11. 下列地区中地壳厚度最小的是 A. 喜马拉雅山 B. 内蒙古高原 C. 四川盆地 D. 太平洋 【答案】10. C 11. D 【解析】 试题分析: 【10题详解】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不包括软流层,A错;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B错;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D错;大气圈是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C正确. 【11题详解】 地壳的厚度与该地区的海拔高度相关,海拔越高,地壳越厚,A正确。 【考点定位】地球的圈层结构 【方法总结】地球的圈层结构: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大气圈包围着地球,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它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体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草等几个方面。 结合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2. 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A. 减弱了射向膜外的地面辐射 B. 增强了地膜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C. 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 D. 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13. 山东省胶东地区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 A. 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 B. 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C. 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 D. 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 【答案】12. A 13. C 【解析】 【12题详解】 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减弱了地面辐射,A对。地膜覆盖不是大棚生产,不能增强大气逆辐射,B错。不改变太阳辐射的总量,C错。不能增强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D错。 【13题详解】 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给果实着色,C对。夏季地温高,不需要保持地温,A错。地膜覆盖不能降低地温,B错。地膜覆盖不能增加吸收太阳辐射,D错。 读“城市热岛环流”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4. 市区与郊区相比,近地面 A. 气温高,气压高 B. 气温高,气压低 C. 气温低,气压低 D. 气温低,气压高 15. 为了减少对市区空气的污染,该城市火电厂厂址应选择在 A. 甲处 B. 乙处 C. 丙处 D. 丁处 【答案】14. B 15. C 【解析】 试题分析: 【14题详解】 由于城市中人口集中,工业,交通工具等因素人为释放大量的热量,市区温带高于郊区,市区空气受热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郊区气温较低,空气下沉,形成高压,故该题选B项。 【15题详解】 近地面风向由郊区吹向城市,所以该城市火电厂厂址应选择在城市下沉风向之外,即为图中的丙处.选C项。 【考点定位】热力环流的原理 【名师点睛】该题关键是理解城市风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城市风,是热力环流的典型例子.热力环流的过程为近地面温度高气体膨胀上升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温度低气体收缩下沉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大气在水平方向上从高压流向低压,从而形成热力环流.城市风是近地面从郊区吹向城市.故为减少对城市的二次污染,大气污染的企业处于城市风下沉风向之外. 16.下图中四幅图能正确反映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风的形成。近地面的风向斜穿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风向向右偏,故D项正确。 读等压线图,回答下面小题。 17. 若图中所示地区正值夏季,则甲、乙两地的气压性质正确的是 A. 甲是高压,乙是低压 B. 甲是低压,乙是高压 C. 甲、乙都是高压 D. 甲、乙都是低压 18. 若图中所示地区正值冬季,图中亚洲东部C点的风向是 A. 东南风 B. 西北风 C. 东北风 D. 西南风 19. C地的气候特点是 A. 终年寒冷干燥 B. 终年炎热多雨 C. 降水集中在夏季 D. 夏季炎热干燥 【答案】17. B 18. B 19. C 【解析】 试题分析: 【17题详解】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夏季陆地升温快,空气上升形成低压;海洋升温慢,气温较低,空气下沉,形成高压,因此甲为低压,乙为高压,选B项。 【18题详解】 冬季,陆地气温低,空气下沉,形成高压;海洋温度高,空气上升,形成低压;亚洲东部在高压的东侧,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陆地指向海洋,并且受地转偏力向右偏,形成西北风,选B项。 【19题详解】 C地,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是热气流的影响,高温多雨;冬季受干冷的西北季风的影响,寒冷干燥。选C项。 【考点定位】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东亚季风与我国的气候。 【名师点睛】该题主要考查东亚疾风的成因及对我国气候的影响。我国东部季风气候的成因主要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由于陆地比热小,温差大,海洋比热大,温差小. 夏季,陆地更热,气压更低,亚洲大陆出现亚洲低压,太平洋温度较低,气压较高,出现夏威夷高压.于是风从夏威夷高压吹向亚洲低压,为东南季风.在它影响下,我国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陆地更冷,气压更高,亚洲大陆出现亚洲高压, 太平洋温度较高,气压较低,出现阿留申低压.于是风从亚洲高压吹向阿留申低压,为西北季风.在它影响下,我国冬季低温少雨. 读气候资料图,回答下面小题。 20. 图中①地位于 A. 南半球的热带 B. 南半球的温带 C. 北半球的热带 D. 北半球的温带 21. 图中③地全年温和多雨,是因为 A. 全年受信风带控制 B. 全年受西风带控制 C.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D. 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答案】20. D 21. B 【解析】 试题分析: 【20题详解】 气候类型判断原则——以温定带,以水定型。学生在判断时,需看清图中的坐标所代表的地理事物,①1月份0℃以下,降水量0—50mm,7月份20—30℃,降水量150—200mm,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②7月份0℃以上,降水量50—100mm,1月份20—30℃,降水量150—200mm;为南半球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③1月份0℃以上,降水量全年均匀,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故选A。 【21题详解】 ③1月份0℃以上,降水量全年均匀,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受西风带影响,温和多雨。选B项。 【考点定位】气候类型的判读。 读“天气系统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22. 该天气系统所处半球和所属气压分别是 A. 北半球,高气压 B. 北半球,低气压 C. 南半球,高气压 D. 南半球,低气压 23. 该天气系统控制下,常见的天气是 A. 晴朗干燥 B. 梅雨天气 C. 出现台风 D. 阴雨绵绵 【答案】22. A 23. A 【解析】 试题分析: 【22题详解】 该天气系统气流运动状况为:由中心向四周顺时针旋转辐散,中心为高压,气流向右偏,为北半球,选A项。 【23题详解】 高压中心气流下沉,不易成云致雨,多为晴朗天气。选A项 【考点定位】气压天气系统 【名师点睛】气旋与反气旋对比: 1.低压:中心气压低于四周高压:中心气压高于四周 2.水平气压与风向对比: 3.高压、低压气流示意图: 低压(气旋): 高压(反气旋): 4.气旋、反气旋的低空水平气流运动方向可以用左右手定则进行判断: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24. 以上各天气系统中,与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沙尘暴天气有关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5.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甲天气系统过境后,一般会出现气温上升、气压上升 B. 乙天气系统过境时,一般会出现晴朗天气 C. 受丙天气系统的影响,我国北方秋季经常出现“秋高气爽”的晴好天气 D. 伏旱的形成一般与丁天气系统有关 【答案】24. A 25. D 【解析】 【24题详解】 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沙尘暴天气是由快行冷锋造成的,以上各天气系统中,与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沙尘暴天气有关的是甲,A对。乙是暖锋天气,B错。丙是气旋,丁是反气旋,C、D错。 【25题详解】 甲天气系统是冷锋,过境后,一般会出现气温下降、气压上升的现象,A错。乙天气系统是暖锋,过境时,一般会出现连续性阴雨天气,B错。受丙天气系统的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多台风天气影响,C错。北方秋季经常出现“秋高气爽”的晴好天气,是丁影响,伏旱的形成一般与丁天气系统有关,D对。 26.下面关于冷锋和暖锋叙述正确的是 A. 冷空气均在锋面以上 B. 锋面均向暖空气一侧移动 C. 一般情况,过境后天气转晴 D. 降水都降在锋后 【答案】C 【解析】 【详解】关于冷锋和暖锋叙述,冷空气均在锋面以下,A错。锋面向暖空气一侧移动是冷锋,向冷空气一侧移动是暖锋,B错。一般情况,锋面过境后天气转晴,C对。暖锋降水降在锋前,D错。 【点睛】锋面向暖空气一侧移动是冷锋,向冷空气一侧移动是暖锋。暖锋降水降在锋前,冷锋降水在锋后。 27.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旬,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主要是受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旬,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主要是受江淮准静止锋影响,如图C所示,冷暖气团势力相当,相持不下,C对。图A是气旋,图B是反气旋,图D是暖锋,A、B、D错。 大气中的CO2浓度增加后,所带来的直接影响是气温上升,造成了大气环流紊乱等,对生物圈及农业生产产生各种影响。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28. 下列现象不属于近现代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后果是 A. 森林面积锐减 B. 海平面升高 C. 冰川融化 D. 沿海低地被淹 29. “大气环流紊乱”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的重大影响有 A. 减少了自然灾害 B. 导致原有生态系统更加稳定 C. 对农业生产的稳定性有显著影响 D. 使得酸雨危害更加严重 【答案】28. A 29.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全球变暖的影响,意在考查学生地理信息的获取及知识迁移能力,总体难度不大,基础性强。 【28题详解】 森林面积锐减是由于人类活动毁林所致,与全球变暖无关,A错但符合题意。全球变暖会导致海平面升高,冰川融化,沿海低地被淹,BCD对。故选A。 【29题详解】 大气环流紊乱会增加自然灾害,A错。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破坏,B错。对农业生产的稳定性有影响,C对。与酸雨危害无关,D错。故选C。 30.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 A. 冰川、淡水湖泊水、深层地下水 B. 淡水湖泊水、河流水、浅层地下水 C. 冰川、河流水、浅层地下水 D. 深层地下水、河流水、浅层地下水 【答案】B 【解析】 16.试题分析: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为淡水湖泊水、河流水、浅层地下水,而深层地下水及冰川水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很难利用,故选B。 【考点定位】水资源的利用 下图为“理想大陆”周围洋流分布的模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31. 反映“中低纬度海区顺时针方向流动”规律的洋流有 A. ③④ B. ④⑤ C. ⑤⑥ D. ①⑥ 32. 有关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正确的说法有 A. 在高低纬度海区之间进行热量的传递与交换 B. 在寒暖流交汇的海区,如①、③交汇区形成重要渔场 C. 厄尔尼诺现象是⑥势力增强的结果 D. 同纬度地区,冬季①沿岸气温低于② 【答案】31. A 32. A 【解析】 试题分析: 【31题详解】 可画出全球大洋环流模式图,其北半球中低纬海区的大洋环流呈顺时针,结合图示③④位于北半球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中低纬环流。 【32题详解】 图示①③洋流流向相反,为分流,而不能交汇形成渔场,B错误;厄尔尼诺现象是由于南美洲大陆西岸的寒流势力减弱,而赤道逆流势力加强形成南下的暖流而形成,故C错误;图示①为暖流使沿岸气候增温增湿,而②为寒流使沿岸气候降温减湿。故冬季①沿岸气温高于②,D错误。洋流促进了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传递和交换,A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世界洋流分布。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学生只要掌握世界大洋环流的模式图,可画图分析更加直观;结合洋流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分析即可。 33.衡量一个地区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指标是 A. 多年降水总量 B. 多年降水总量与蒸发量的差值 C. 河流径流总量 D. 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衡量一个地区水资源丰歉程度的主要指标是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上的水资源。 点评:本题难度低,知识性试题,学生只要抓住人类利用的地球淡水资源的主体是河流水即可分析。 多年来,宁夏南部山区实施的“母亲水窖”工程在拦蓄和利用大气降水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据此完成34——35题。 34.人为拦蓄大气降水会对水循环施加影响的环节是 A. 水汽蒸发 B. 径流输送 C. 大气降水 D. 水汽输送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为拦蓄大气降水,是拦蓄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会对水循环施加影响的环节是径流输送。 【详解】人为拦蓄大气降水,是拦蓄地表径流,会对水循环施加影响的环节是径流输送,B对。人类活动对水汽蒸发、大气降水、水汽输送环节影响较小,且不能存蓄,A、C、D错。 35.在宁夏南部山区实施“母亲水窖”工程,可缓解水资源的 A. 空间分布不均 B. 产业间利用不平衡 C. 地区间利用不平衡 D. 时间分配不均 【答案】D 【解析】 【详解】在宁夏南部山区实施“母亲水窖”工程,在雨季将水存储起来,可缓解水资源的时间分配不均,D对。“母亲水窖”工程建设在当地,不能改变空间分布不均,A错。存储降水,不能改变水资源在产业间、地区间利用不平衡,B、C错。 第Ⅱ卷 本卷第36-38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36.读“太阳系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距太阳最近的行星A是______________。 (2)小行星带是指位于_________和_________(填字母)两颗行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的密集区域。 (3)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具有同向性、近圆性和__________性。 【答案】 (1). 水星 (2). D (3). E (4). 共面性 【解析】 【详解】(1)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距太阳最近的行星A是水星。 (2)小行星带是指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即图中D、E两颗行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的密集区域。 (3)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具有同向性、近圆性和共面性。 【点睛】了解太阳系八大行星分布规律,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具有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37.下图为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图中左侧为北半球某季节气压带风带位置的示意,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上图中A气压带的名称是___;根据图中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可以判断出图示时刻北半球为_______(冬或夏)季。 (2)下图为两种气候类型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中与之对应的数字序号,甲——______;乙——______。 (3)图中气候类型⑥的特征为_______;气候类型⑦的成因是______。 【答案】 (1). 副热带高气压带 (2). 夏季 (3). ④ (4). ⑤ (5).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6).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解析】 【详解】(1)根据图示纬度位置,上图中气压带风带位置北移,A气压带的名称是副热带高气压带。根据图中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可以判断出图示时刻北半球为夏季。 (2)根据图示两种气候类型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甲地地中海气候,乙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中,与之对应的数字序号,甲对应④,乙对应⑤。 (3)图中气候类型⑥温带季风气候,特征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气候类型⑦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或季风环流影响。 38.读某城市“水循环示意图”(图中序号表示水循环环节),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数字所代表的水循环各环节名称: ①_______③________⑤_________。 (2)按水循环原理,可使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发生明显改变的措施是______(选择填空) A.拦蓄和利用雨水 B.跨流域调水 C.修建水库 D.铺设防渗膜 (3)图中①②③④环节表现出的水循环类型属于________循环。 【答案】 (1). 蒸发 (2). 降水 (3). 下渗 (4). B (5). 海陆间 【解析】 【详解】(1)读图,图中数字所代表的水循环各环节名称, ①是蒸发,③是降水,⑤是下渗。 (2)按水循环原理,可使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发生明显改变的措施是跨流域调水,B对。拦蓄和利用雨水、修建水库是改变水的时间分布不均,A、C错。铺设防渗膜是改变下渗条件,D错。 (3)图中①②③④环节实现了海陆间物质的迁移和能量的转换,表现出的水循环类型属于海陆间循环。 【点睛】可使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发生明显改变的措施是跨流域调水。拦蓄和利用雨水、修建水库是改变水的时间分布不均。海陆间循环实现了海陆间物质的迁移和能量的转换。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