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陕西省汉中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陕西省汉中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解析版)

‎2018-2019学年陕西省汉中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解析版)‎ 高一地理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全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务必将答题卡上密封线内的各项目填写清楚;‎ ‎3.第I卷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第Ⅱ卷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 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 写,涂写要工整、清晰;‎ ‎4.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计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表为某国历史上不同年份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甲、乙、丙、丁四个年份人口变动的情况反映了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的一般规律。‎ 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 四个年份的先后顺序是 A. 甲、乙、丙、丁 B. 乙、甲、丁、丙 C. 乙、甲、丙、丁 D. 甲、丙、乙、丁 ‎2. 该国家所在的地区或大洲可能是 A. 南美洲 B. 非洲 C. 东南亚 D. 大洋洲 ‎【答案】1. C 2. D ‎【解析】‎ 本题考查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和世界人口的增长。‎ ‎【1题详解】‎ 表格中乙时期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为原始型;丁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为现代型,所以最早的为乙,最迟的为丁。甲和丙时期出生率有所下降,死亡率也有所下降,自然增长率应该先升高后下降,故甲为传统型,丙为过渡型,所以顺序为乙、甲、丙、丁。故本题选择C。‎ ‎【2题详解】‎ 根据目前该国人口增长已经进入现代型,为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选项中只有大洋洲有较大概率分布,其他分布地区例如南美洲、非洲和东南亚基本都为发展中国家。故本题选择D。‎ 青海省化隆县地处青藏高原,2018年户籍人口约30万。上世纪80年代起,化隆人凭借精湛的拉面手艺走向全国各地,目前常年在外的从业人员超过10万,多分布在我国东部城市。‎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 影响化隆人迁往我国东部城市的主要因素是 A. 自然因素 B. 政策因素 C. 婚姻家庭 D. 经济因素 ‎4. 化隆人大量迁往东部城市可以缓解 A. 化隆县的人地矛盾 B. 化隆县的留守儿童问题 C. 东部城市就业压力 D. 东部城市的环境压力 ‎【答案】3. D 4. A ‎【解析】‎ ‎【3题详解】‎ 影响现代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东部地区经济远比内地发达,吸引了大量内地 人口流入,D对。自然因素,政策因素和婚姻家庭事人口迁移的因素,但都不是影响化隆人迁往我国东部城市的主要因素,排除ABC。故本题选择D。‎ ‎【4题详解】‎ 化隆人大量迁往东部城市可以缓解化隆县的人地矛盾,A对,由于迁出人口多为青壮年劳动力,故该现象可能引发化隆县的老龄化问题和留守儿童问题加剧,B错;会加剧东部城市就业压力及东部城市的环境压力,CD错。故本题选择A。‎ ‎【点睛】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人口迁移对调整人口分布、劳动力盈缺、促进地区文化交流、新资源的开发、经济文化区的 建立、民族和种族的融合等都有重要的作用。 ‎ 人口迁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迁出地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加强与外界的社会、经济、 科技和文化联系;更好的利用土地资源;但也会导致人才外流,劳力短缺。 ‎ 人口迁移为迁入地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 展;但也会增加公共设施的负担和管理难度;对自然和生态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 读“木桶效应示意图”(下图),回答下列小题。‎ ‎5. 根据“木桶效应”原理,如果各块木板代表不同的资源种类,那么,图中决定环境承载为的是 A. 土地资源 B. 森林资源 C. 矿产资源 D. 水资源 ‎6. 下列能增加人口合理容量的有效措施有 ‎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②提高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③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④实行计划生育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5. B 6. 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环境人口容量的决定因素和人口的合理容量影响因素。‎ ‎【5题详解】‎ 环境人口容量简单的说,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决定环境人口容量的是区域资源数量最少的资源,读图可知,图中木桶中最短的木板是森林资源,所以决定环境承载力的就是森林资源。故本题选择B。‎ ‎【6题详解】‎ 人口的合理容量与资源数量、科技技术水平、地区开放程度成正相关,与居民的生活水平成负相关。所以增加人口合理容量的有效措施:努力提高科技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大对外开放力度,①③对;提高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势必会加大对资源的需求,会减少人口合理容量,实行计划生育是减少人口数量,不能增加人口合理容量。②④错误。故本题选择D。‎ ‎【点睛】在环境人口容量的基础上,考虑人民的生活消费水平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即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时所容纳的人口数量。‎ 读城市化进程示意图(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7. 城市化进程位于b阶段的国家是 A. 英国 B. 日本 C. 中国 D. 德国 ‎8. 在c阶段 A. 城市化水平增速快 B. 出现郊区城市化 C. 大城市人口数量可能减少 D. 市中心人口密度最大 ‎【答案】7. C 8. C ‎【解析】‎ ‎【7题详解】‎ 读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可知a为城市化进程的初级阶段;b阶段是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阶段,c阶段是城市化进程的后期阶段。B阶段人口迅速向城市集中,城市化推进很快,随着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市区出现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小汽车普及后,许多人和企业迁往郊区,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英国、日本和德国都是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位于后期阶段,只有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处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阶段。故本题选择C。‎ ‎【8题详解】‎ c阶段是城市化进程的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趋缓甚至停滞,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化水平增速快,出现郊区城市化和市中心人口密度最大都是城市化加速阶段b的特征,排除ABD,故本题选择C。‎ ‎【点睛】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下图为“我国某集中团块式城市现状规划范围图”,M和N代表了不同的功能分区。‎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9. M用地代表的功能区是 A. 工业区 B. 商业区 C. 公共绿地 D. 居住区 ‎10. 该城市拟建设一个大型工业园区,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最合适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9. B 10.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城市空间布局形态和环境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9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M用地位于城市的市中心,多条交通线汇聚,交通便捷,通达度好,可以吸引大量消费人口,同时提高营业额,商业支付的地租最高,其他如工业、居住区和公共绿地等付租能力都不如商业,所以M用地代表的功能区是商业区。故本题选择B。‎ ‎【10题详解】‎ 从图中风向频率玫瑰图可以得出该市常年盛行偏北风和偏东风,西南方位为该市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将工业园区布局在西南方向的丁处可以减少对城区的大气污染,图中河流自东北流向西南,丁处位于城市河流下游,靠近水源且对城市用水污染轻,丁地位于城市外围,土地平坦开阔,土地租金低,用地条件好,所以该市规划大型工业园区,最适合的位置是丁处。甲乙丙因为盛行风向的上风向,甲乙偏河流的上游,都不符合工业区规划的条件。故本题选择D。‎ 位于东非高原的肯尼亚,为世界第三大花卉出口国,近20年来一直是欧盟市场最大的花卉供应国。鲜花从采摘、包装到运输,36个小时就能抵达荷兰的鲜花拍卖市场和其他主要欧洲超市。肯尼亚出口的鲜花75%是玫瑰,每年的6〜9月是肯尼亚鲜花销售的淡季。‎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1. 与欧洲相比,肯尼亚鲜花生产的主要优势是 ‎①气温年较差小 ②光照热量充足 ‎③劳动力价格低廉 ④技术水平高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12. 将鲜花从肯尼亚运往荷兰,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是 A. 公路运输 B. 航空运输 C. 铁路运输 D. 海洋运输 ‎【答案】11. C 12. B ‎【解析】‎ ‎【11题详解】‎ 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云量多,降水较多,光照不足,气温年较差小。肯尼亚光照热量充足,肯尼亚落后于欧洲,劳动力价格低廉,技术水平低。②③正确,排除①④,故本题选择C。‎ ‎【12题详解】‎ 肯尼亚与荷兰距离遥远;鲜花属于时鲜商品;鲜花的经济价值高,支付运费能力强。因此应利用航空运输,其他的运输方式运输速度较慢,不符合其运输需求。故本题选择B。‎ ‎13.下图是“某农业地域类型分布示意图”,关于该农业地域的正确叙述是 A. 交替种植小麦、牧草或休耕 B. 小麦种植业和牧牛业混合经营 C. 生产灵活性差,市场适应性强 D. 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低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图示判断,斜线阴影部分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累—达令盆地是混合农业的分布区,该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以混合农业——小麦牧羊为主,交替种植小麦、牧草或休耕,A对,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生产灵活性好,市场适应性强。BCD明显表述错误,故本题选择A。‎ 读某类工业的区位因素影响力随时间的变化示意图(下图),回答下列小题。‎ ‎14. Ⅰ、Ⅱ、Ⅲ时期,影响该类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A. 原料一交通一燃料 B. 交通一燃料一市场 C. 原料一燃料一市场 D. 燃料一原料一市场 ‎15. 该工业最有可能是 A. 钢铁工业 B. 制糖工业 C. 普通服装加工业 D. 生物制药工业 ‎【答案】14. C 15.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及区位因素的变化。‎ ‎【14题详解】‎ 读某类工业的区位因素影响力随时间的变化示意图可知,纵轴是影响力,也就是主导区位因素。Ⅰ时期,影响该类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是原料;Ⅱ时期影响该类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是燃料;Ⅲ时期,影响该类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是市场。故本题选择C。‎ ‎【15题详解】‎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不断发生变化,工业的布局也随之而发生变化。钢铁工业早期主要靠进原料,后来靠近燃料,再后来接近市场,所以该工业最有可能是钢铁工业。制糖工业是原料导向型,普通服装加工业是劳动力导向型,生物制药工业是技术导向型,不符合材料中图片演变特征,排除BCD。故本题选择A。‎ ‎16.西安某中学教师‎2019年1月11日收到来自新疆的儀饼,同办公室的教师品尝了美味,共同感慨现在“动动手指”就能吃到新疆的镶饼和北京的烤鸭,这得益于地域联系的不断发展,下列地域联系类型中最可能没有参与此过程的是 A. 邮政通信 B. 国际贸易 C. 交通运输 D. 电信通信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可以得知,地域联系是从新疆到西安,感慨动动手也指在国内,没有国际贸易,B错。“动动手指”就能吃到新疆的镶饼和北京的烤鸭是阐述了:移动互联网通信业的发展,手机购物;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也就是邮政通信的发展;物流的速度主要是因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所以此三个过程都有参与地域联系,排除ACD。故本题选择B。‎ 河南省安阳市地处豫、晋、冀三省交界处,地处太行山向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既有较早修建的京广铁路线、107国道线从中穿过,也有近年来修建的京珠澳高速公路和京广高铁线从东部经过,这些交通线路对安阳市的城市空间形态和区域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下图为河南省安阳市主要交通线分布图。‎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7. 推测安阳市未来城市空间发展的主体方向是 A. 向东发展 B. 向西发展 C. 向南发展 D. 向北发展 ‎18. 京广高铁线对安阳市城市发展的影响主要是 ‎①提高了区域的城市等级 ②推进城市化进程 ‎③缩短了人们的出行时间 ④扩大了城市的行政范围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17. A 18. B ‎【解析】‎ ‎【17题详解】‎ 新的交通方式发展会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由材料“近年来修建的京珠澳髙速公路和京广高铁线从东部经过”可知,受交通条件的影响未来城市将向东发展,故本题选择A。‎ ‎【18题详解】‎ 材料“近年来修建京珠澳髙速公路和京广高铁线从东部经过”可知,受交通条件的影响未来城市的发展。高铁可缩短人们的出行时间,推进城市化发展,②③正确;城市等级划分的依据是城市人口规模,高铁的修建不会提高城市等级和城市行政范围,①④错误。故本题选择B。‎ 读我国某地果业循环经济模式图(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19. 该地最有可能位于我国 A. 云贵高原 B. 太湖平原 C. 珠江三角洲 D. 黄土高原 ‎20. 该生产模式符合可持续发展的 A. 公平性原则 B. 共同性原则 C. 持续性原则 D. 发展性原则 ‎【答案】19. D 20. C ‎【解析】‎ ‎【19题详解】‎ 读图,该地水果为苹果,苹果为温带水果,云贵高原、珠江三角洲、太湖平原为亚热带气候区,故ABC错误,黄土高原为温带气候区,故本题选择D。‎ ‎【20题详解】‎ 读图,该地区循环经济模式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延长了产业链,发展了多种经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符合持续性性原则,C正确;公平性原则强调同代人、不同代人“共享资源和环境”,A错;共同性原则强调国际合作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B错;可持续发展的四个原则为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持续性原则、阶段性原则,无发展性原则,D错。故本题选择C。‎ 读人类文明进程与人口、资源、环境变化示意图(下图),回答下列小题。‎ ‎21. 在人类社会发展四个阶段中,人类只是被动地适应环境的是 A. 史前文明时代 B. 农业文明时代 C. 工业文明时代 D. 环境文明时代 ‎22. 在生态文明阶段,资源曲线呈上升趋势,主要得益于 A. 人口数量的下降 B. 科技的进步 C. 环境质量的改善 D. 资源质量的提高 ‎【答案】21. A 22. 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不同历史阶段的人地关系。‎ ‎【21题详解】‎ 史前文明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微弱,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故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小,而人类主要是被动地适应环境,A对。其他文明皆不是被动适应,有主动改造的特点,排除BCD。故本题选择A。‎ ‎【22题详解】‎ 在生态文明时期,科技创新与进步使人类在获取和利用资源手段、方法等方面有很大提升使人们利用资源的潜力变大,原来不能利用的一些资源现在可以使用,因此资源曲线呈上升趋势,B对。读图可知,人口数量并没有下降,环境质量改善对资源潜力没直接联系;资源质量提高,还是得益科技的进步。所以排除ACD。故本题选择B。‎ ‎【点睛】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四个人类文明阶段,生产力的发展差异,并结合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而判断不同的人地关系思想等内容。‎ ‎23.片面追求单一的经济增长的观点,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A. 资源观 B. 环境观 C. 发展观 D. 消费观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内涵。‎ ‎【详解】传统发展观认为发展就是经济增长,片面追求单一的经济增长的观点。而可持续发展观认为经济增长只是发展的一部分,而非全部,故违背了发展观。其他观点明显不是阐述经济增长的,排除ABD。故本题选择C。‎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循环经济产业链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24. 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 A. 废弃物流、产品流、再生资源流 B. 产品流、再生资源流、废弃物流 C. 再生资源流、废弃物流、产品流 D. 产品流、废弃物流、再生资源流 ‎25. 该区域循环经济产业链可以 A. 实现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区域可持续发展 B. 构建城市和乡村之间共生的循环经济体系 C. 改变农业耕作制度,有效利用土地资源 D. 使资源与能源在该区域内不断循环使用 ‎【答案】24. D 25. B ‎【解析】‎ ‎【24题详解】‎ 读图,企业和农户之间的箭头,①代表产品流。指向无害化处理中心的箭头,应表示废弃物流,对应图中②。由无害化处理中心指出的箭头,表示再生资源流,对应图中③。D对,ABC错。故本题选择D。‎ ‎【25题详解】‎ 图示区域循环经济产业链可以构建城市和乡村之间共生的循环经济体系,B对。实现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区域可持续发展,A错。区域气候不变,不能改变农业耕作制度,C错。产业链不可能使资源与能源在该区域内不断循环使用,D错。故本题选择B。‎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计50分)‎ ‎2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伴随滚滚而来的“银发浪潮”,养老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焦点。‎ 材料二 我国 2009-2015 年 65 岁以上人口比重和财政养老补贴示意图。‎ 材料三 贵州省某山村原有居民 208 人,人们在陡峭的山坡上开垦荒地,种植农作物,过着清贫的生活。从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村民陆续外出打工、经商,逐渐迁出了大山。如今, 山村里只剩下 2 位 80 多岁的老人和一条狗。‎ ‎(1)从年龄结构的角度出发,说明人口老龄化加剧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分析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3)结合材料三,请你为解决农村留守老人问题提出几条建议。‎ ‎【答案】(1)人口老龄化严重,社会需求减弱,影响经济发展;从口老龄化加剧,“人口红利”消 失,劳动力成本上升,影响社会生产;老龄化加剧,使社会、家庭养老负担加重,影响生 产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2)提高少年儿童的比率,降低老年人口的比率;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有助于缓解我国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诸多问题 (3)完善农村社会养老制度;兴办农村福利养老机构,建立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相结合 的制度;建立农村老人活动中心;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人;加强尊老、爱老、养 老、敬老的宣传教育。‎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人口问题以及相关的解决措施。‎ ‎【详解】(1‎ ‎)本题主要考查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人口老龄化严重,社会需求减弱,影响经济发展;从口老龄化加剧,“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成本上升,影响社会生产;老龄化加剧,使社会、家庭养老负担加重,影响生产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2)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能够增加人口出生率,从而提高少年儿童的比率,降低老年人口的比率;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有助于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诸多问题。‎ ‎(3)本题主要考查解决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的措施。可以从完善农村社会养老制度;兴办农村福利养老机构,建立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相结合的制度;建立农村老人活动中心;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人;加强尊老、爱老、养老、敬老的宣传教育等方面进行。‎ ‎【点睛】(1)人口老龄化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龄化状态,进人老龄化社会。国际上的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状态。人口老龄化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其人口再生产已进人现代型。‎ ‎(2)产生的原因: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晚婚晚育和小家庭,甚至不愿生育,使出生率不断降低,少年儿童的比重也逐渐下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平均寿命延长,死亡率低,老年人口比重相应上升。(关键是分析出生率、死亡率为什么都降低。)‎ ‎(3)产生的问题: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用于老年人退休、养老的费用增加,社会负担加重,老年人生活困难、精神孤单等。‎ ‎(4)解决措施:鼓励生育、吸引移民、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鼓励老有所为。‎ ‎27.长江三角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大都市圈城市体系。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就地式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一般不离开居住地,而农村逐步向城镇转化,这是城市化的一种新趋势。‎ 材料二 德清位于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西部,人口49.2万(2010年),有铁路、高铁、国道、省道、高速公路穿境而过,2012年三大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7.0∶57.2∶35.8。‎ ‎(1)描述长三角大都市圈的城市体系。‎ ‎(2)据图,从城市之间的距离、城市数量、城市服务范围,分析城市等级高低之间的差异。‎ ‎(3)分析浙江省德清县就地城市化的区位条件。‎ ‎【答案】(1)长三角大都市圈按城市规模可分为四级:第一级上海市为全国性中心城市;第二级南京市和杭州市为省会城市;第三级为省辖市(省内区域中心城市),如宁波市、苏州市、无锡市等;第四级为县,如德清县。‎ ‎(2)城市等级越高,则城市之间的距离越远,城市数量越少,城市服务范围越大;城市等级越低,则反之。‎ ‎(3)德清县位于上海都市圈和杭州都市圈的交会处,受两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人口稠密,工业较发达,为德清县就地城市化提供了条件。‎ ‎【解析】‎ ‎【分析】‎ 该题以长三角大都市圈为材料,考查城市体系、城市等级、城市化和大都市圈城市协调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解答的能力。‎ ‎【详解】(1)结合图例对图中四级城市体系进行总结描述。‎ ‎(2)城市级别和城市之间的距离、服务范围呈正相关,和城市数量呈负相关。‎ ‎(3)就地城市化的区位条件既有自然条件,也有人文条件。根据图示信息分析可知,德清县位于上海都市圈和杭州都市圈的交会处,受两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根据材料二分析可知,德清县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人口稠密,工业较发达。‎ ‎【点睛】对于此类试题,一定要对每一个图例和每一句话一一剖析,做到不遗漏。‎ ‎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啤酒花生长适宜气温为14〜25尤,属于长日照植物。德国南部多瑙河谷地是世界上最大的啤酒花种植区。德国啤酒生产历史悠久,闻名于世,慕尼黑则是德国啤酒最具代表的城市,与啤酒制造相关的印刷、包装、机械、物流等众多企业在这里集聚,成为世界上第三大啤酒产地。‎ ‎(1)分析多瑙河谷地种植啤酒花的有利自然条件。‎ ‎(2)指出慕尼黑成为世界上著名啤酒生产基地的主要原因。‎ ‎(3)请简要说明与啤酒生产相关的企业在慕尼黑高度集聚的原因。‎ ‎【答案】(1)纬度较低,年均温较高;多晴天,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河谷地形,地形较平坦;靠近河流,灌溉水源便利等。‎ ‎(2)接近啤酒花产地,原料丰富;生产历史悠久,工业基础好;市场广阔;交通便利。‎ ‎(3)接近啤酒生产厂家(客户),节省运输费用;利于企业间人员与信息的交流,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共享基础设施,节约投资成本。‎ ‎【解析】‎ ‎【分析】‎ 本题通过德国啤酒产业为背景,考查农业的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和工业聚集的相关知识点。‎ ‎【详解】(1)本题为条件分析类题,关键词“谷地种植啤酒花”,答题方向“有利自然条件”。一把从水热气候条件、土壤、地形、灌溉水源等角度思考。通过材料得知,啤酒花生长适宜气温为14〜25度,属于长日照植物。再结合德国地图得知,多瑙河谷地在德国纬度相对较低,这样其年均温较高;谷地地形,多晴天,纬度低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河谷地形,河谷内部地形较平坦;靠近多瑙河河流,有其充足便利的灌溉水源等。‎ ‎(2)本题为原因分析类题,关键词“啤酒生产基地”,答题方向“主要原因”。工业区位因素,一般从市场、原料、工业基础、交通等进行思考。啤酒是市场导向型企业,再结合材料中叙述德国啤酒生产历史悠久,闻名于世,慕尼黑则是德国啤酒最具代表城市,与啤酒制造相关的印刷、包装、机械、物流等众多企业在这里集聚。接近多瑙河谷地的啤酒花产地,原料丰富;其次啤酒生产历史悠久,相关产业链聚集,工业基础好;慕尼黑是南部最大城市,市场广阔;德国的高速公路的和铁路线贯穿,且还有运河在其附近,交通便利。‎ ‎(3)工业聚集,从根本角度上来说,是考虑经济效益。啤酒生产相关的企业在慕尼黑高度集聚是因为慕尼黑啤酒生产厂家多,由于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接近啤酒生产厂家,运输进行协作,可以节省运输费用;存在着利用啤酒工业的规模优势,扩大慕尼黑啤酒产业的影响力。实现了共同利用基础设施,工业生产中方便联系,降低成本,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点睛】工业集聚的有利作用:促进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减少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充分利用公共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29.阅读有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全球气候变暖和酸雨等全球性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已引起全世界人们的广泛关注。‎ 材料一:火电、钢铁、冶金、建材、化工……这些重点耗能行业将大量碳物质排入大气,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造成数十亿美元的农业损失,在印度由于喜马拉雅山冰川的融化造成了水灾。长期来看维系生命的河流可能干涸,人类应对气候变暖的时间即将耗尽,科学家呼吁“别再烹煮地球”。‎ 材料二:下表是某校兴趣小组收集到的安徽省5个酸雨观测站某月降水状况及酸雨监测数据。‎ ‎(1)简要解释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河流干涸原因。‎ ‎(2)说明为减缓“烹煮地球”应采取的措施。‎ ‎(3)根据材料二表中信息,说出该月降水岀现酸雨频率最高、最低的城市,并分析其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 ‎(4)你认为可采取哪些措施控制酸雨?‎ ‎【答案】(1)全球气候变暖加快冰川融化,使冰川消退,河流源头补给减少,河水枯竭;全球气候变暖使蒸发 量增大,河水减少。‎ ‎(2)减少矿物燃料的消耗,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保护原始森林,大量植树造林;加强国际合作。‎ ‎(3)最高的是马鞍山,最低的是黄山。马鞍山为工业城市,酸性气体排放多;黄山为旅游城市,酸性气体排放少。‎ ‎(4)控制污染源,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增强企业、公民环保意识; 加强环境执法。‎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全球变暖和酸雨的影响,主要治理措施。‎ ‎【详解】(1)可以从水循环的角度进行思考,河流干涸的原因应从补给来源和蒸发两方面考虑。河流补给:全球变暖会加快冰川融化,使冰川消退,河流源头补给减少,最终河水枯竭;蒸发:同时全球变暖使蒸发量增大,河水减少。 ‎ ‎(2)防治全球变暖的措施主要是控制温室气体的浓度,因此应从减排、绿化等方面思考,同时全球变暖属于全球性问题,需加强国际合作。 ‎ ‎(3)据材料二表格信息可知,该月降水出现酸雨频率最高的是马鞍山,最低的是黄山。酸雨的产生与酸性气体的排放和降水有关。故作为工业城市的马鞍山,酸性气体排放多,因此出现酸雨频率最高;作为旅游城市的黄山,酸性气体排放少,因此酸雨出现频率最低。 ‎ ‎(4)控制酸雨的措施应从节能减排角度思考,就是怎么控制酸性气体污染的排放。具体来看,如大气酸性污染源的控制;能源利用率的提高和能源结构的优化可以大幅度节约能源和增加清洁能源的使用;从最基本的企业、公民环保意识进行加强;法治措施上面,需要加强环境条例的立法和执法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