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7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地理试题 解析版
开滦二中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12月考试 地理试卷 命题:安平 审阅:刘新伟 说明: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8)页,第Ⅱ卷第(9)页至第(10)页。 2、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80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科目填涂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题目标号涂黑。答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将试卷答题卡和机读卡一并收回。 一、单选题 1. 下图为北半球某区域经纬网图,图中经纬线之间的间隔都是相等的。关于图中各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飞机由⑤地飞往⑥地,其最短航线的飞行方向是先向东北再向东南 B. ③地位于①地的东南方 C. 图中两处阴影部分面积相等 D. ①、②两点间的距离等于⑤、⑥两点间的距离 【答案】B 【解析】 图示为北半球某区域经纬网图,飞机由⑤地飞往⑥地,其最短航线的飞行方向是先向东南再向东北,③地位于①地的东南方,图中两处阴影部分面积不相等,①、②两点间的距离和⑤、⑥两点间的距离不相等,所以B正确。 2. 下图是某地实测的海拔(单位:米)。该地山脉的大致走向是 A. 东西走向 B. 西北—东南走向 C. 东北—西南走向 D. 南北走向 【答案】D 【解析】该地山脉的大致走向是南北走向。把图中数值相等的点连接成线,即为等高线,如下图所示,图中蓝色线段走向即为山脉走向,由指向标可知,图中山脉走向为南北走向,所以D正确。 考点:等高线、地形剖面图、等值线图 3. 某军舰在(160°E,59°S)的海面上,沿160°E经线向南发射导弹,射程为100千米,导弹将落在( ) A. 东半球中纬度海区 B. 东半球高纬度海区 C. 西半球中纬度海区 D. 西半球高纬度海区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当某军舰在160°E,59°S的海面上,沿160°E经线向南发射导弹,射程为100千米,因为导弹在发射过程中,会受到偏转力的作用,在南半球会偏向左边,所以最后落的地方是会超过160°E,也就是进入了西半球,根据地球上每跨一个纬度大约110千米长的距离,导弹射程为100千米,所以最终导弹没有跨到1个纬度,也就是最终落的纬度还不到60°,所以是位于西半球的中纬度海区,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经纬线的判断. 读下面经纬网图,回答下列各题。 4. 乙点的地理坐标为 A. (30°S,135°E) B. (30°S,135°W) C. (30°N,135°W) D. (30°N, 135°E) 5. 与上图中丙点关于地心对称的点的地理坐标为 A. (60°S,45°E) B. (60°S,135°W) C. (60°N,135°W) D. (30°N, 135°E) 【答案】4. C 5. B 【解析】试题分析: 4. 该题主要考察经纬网的应用。有图示可知,该图为极地经纬网图。根据地球逆时针自转,说,明该半球为北半球,中心极点为北极,因此乙地所在纬度为30°N。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增大的为东经,减小的为西经。结合图示乙地经度顺着地球自转方向逐渐减小为西经,相邻两经线间的经度差为45°,所以乙地所在经度为135°W,故乙地所在的地理坐标为((30°N,135°W),答案选C项。 5. 根据所子啊半球以及经度的分布规律可知,丙地的地理坐标为(60°S。45°E),与丙关于地心对称的点与丙所在纬度数相同,南北纬相反,与丙的经度相加和为180°,东西经相反,所以对称点为(60°S,135°,答案选B项。 【考点定位】经纬网的应用。 【名师点睛】该题主要考查经纬网的应用,意在考查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理坐标和对峙点问题。(总结)经纬网的应用: 1.定“位置” 地球仪上,经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经纬网,利用经纬网可确定任何一点的地理位置(地理坐标——纬度、经度)。 2.定“对称点” ⑴ 关于赤道对称的两点:经度相同;纬度相反,数值相等,如图A(40°N,20°W)与B(40°S,20°W)。 ⑵关于地轴对称的两点:经线相对,和为180°;纬度相同,如图A(40°N,20°W)与C(40°N,160°E)。 ⑶关于地心对称的两点:经线相对,和为180°;纬度相反,数值相等,如图A(40°N,20°W)与D(40°S,160°E)。 6. 关于经线和纬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所有经线都与本初子午线平行 B.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 C. 经线和纬线都长度相等 D. 纬线指示南北方向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地球仪上所有的经线长度相等,交汇于南极与北极;所有的纬线都平行,其中赤道最长,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考点定位】地球仪上的经线与纬线 【名师点睛】该题主要考察地球仪上经线与纬线,解题关键在于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完成下列各题。 7. 图中居民点的分布特点是 ①沿河分布 ②沿交通线分布 ③沿断层线分布 ④聚落的规模与地形有关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8. 导致图中铁路线弯曲的主导因素是 A. 避开河谷 B. 避开山脊 C. 联系居民点 D. 避开断层 【答案】7. A 8. C 【解析】试题分析: 7. 读图,图中居民点的分布特点是沿河分布,①对。沿交通线分布,②对。图中没有断层线分布,③错。聚落的规模与地形有关,不是分布位置特点,④错。所以A对。 8. 交通线可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导致图中铁路线弯曲的主导因素是联系居民点,C对。铁路没有沿河谷分布,A错。主要位于平原地区,没有受山脊、断层影响,B、D错。 考点:区域聚落分布特点,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主导因素。 读“某地区等高线(单位:米)图”,完成下列各题。 9. 图示区域最高处与乙村的温差可能为 ( ) A. 3.6℃ B. 5.4℃ C. 6℃ D. 7.2℃ 10. 下列地点位于①处视野范围的是 ( ) A. ③镇、乙村 B. Ⅰ山山顶、②镇 C. ④镇、Ⅱ山山顶 D. 甲村、Ⅰ山山顶 【答案】9. B 10. D 【解析】试题分析: 9. 读图,图中等高距为200米,根据等高线的递变规律判断,图左下角处是最高点,海拔约1000-1200米。乙村海拔约200-400米,两地的高差范围是600-1000米。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所以温差范围是3.6℃-6℃之间,B对。 10. 在①处,视野范围内可以看到甲村和Ⅰ山山顶,D对。因Ⅰ山山顶阻挡,看不到②镇,因Ⅱ山阻挡,看不到④镇。①处是山谷,与乙村之间有山脊阻挡,看不见。A、B、C错。 考点:等高线图判读,等高线分布规律,高差与温差计算。 11. 西气东输工程对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意义表现为 A. 有利于缓解电荒,为工业生产提供足够的能源 B. 利用丰富的能源,推动耗能工业扩大生产规模 C. 改变农村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 D. 促使地方能源结构气化,缓解因植被破坏带来的环境压力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西气东输工程是西部的天然气输往东部,不是为中西部地区提供能源;农村的能源结构是以薪柴为主,但可以使地方的能源结构中天然气比重增加,减少对植被破坏,缓解环境压力。故选D。 【考点定位】西气东输工程的意义 12. 田纳西河流域降水丰沛,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320mm。流域内大范围的持续降雨发生在( ) A. 早春和初夏 B. 盛夏和秋季 C. 晚秋和冬季 D. 冬季和早春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美国东南部地区受冬夏季风交替控制,冬夏季分别盛行西北风和东南风,夏季,田纳西河流域位于山地的背风坡,海洋水汽很难到达,因此降水较少。冬春季节,来自北冰洋的水汽为该地带来较为充足的降水。 考点:田纳西河流域气候特征 下图中,甲为某古镇分布示意图,乙为该古镇内街道走向示意图。据此,完成以下问题。 13. 关于图中古镇和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河岸b易决堤,河岸d适宜建码头 B. 古镇冬季寒冷,宜发展滑雪旅游 C. 古镇在该区域选址的主要原因是水源和地势 D. 河流在ac段形成曲流的主要原因是地转偏向力 14. 根据图中信息分析,该地街道走向的设计,最有可能是为了( ) A. 与河流垂直,便于居民取水 B. 抵御寒潮侵袭,利于保暖 C. 与盛行风基本一致,利于通风散热 D. 与港口相连,实现水陆联运 【答案】13. C 14. C 【解析】试题分析: 13. 河岸b位于河流右岸和凹岸,侵蚀作用强,易形成决堤,河岸d位于左岸和凸岸,堆积作用强,易形成泥沙堆积,不易建码头;该地纬度地,冬季不寒冷;古镇位于河流凸岸,此处泥沙堆积,形成河漫滩,地势较为平坦,且水源充足;该河位于北半球,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河流易向右偏,根据河流流向可知,ac段河流弯曲的原因不是地转偏向力。 14. 该地纬度低,气温高,根据该地经纬度可知该地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冬夏季分别盛行西北风和东南风,街道走向与盛行风基本一直,利于通风散热。 考点:河流地貌及其对聚落的影响 15. 在草原区,利用现代技术掘井扩大水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掘井愈多,愈有利于草地生态保护 B. 水井周围的草地,获得最充足的水源而长势最茂盛 C. 机井数量不断增多,经济效益也就不断增长 D. 牲畜不断增多,水井无限制增加,草地最终将毁灭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掘井愈多,放牧的牲畜越多,越易导致过度放牧,破坏草地;水井周周地区因牲畜数量多,草地破坏严重;机井数量不断增多,草场破坏严重,经济效益降低;而牲畜不断增多,水井无限制增加,草地最终将毁灭。故选D。 考点:区域荒漠化 16. 世界上最大的被称为“地球之肺”的生态系统是 ( ) A. 非洲热带大草原 B. 亚马孙热带雨林 C. 刚果河流域的热带雨林 D. 亚寒带针叶林 【答案】B 【解析】巴西境内的亚马孙平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在这生长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它通过光合作用,不断地吸收二氧化碳,向大气中补充氧气,有“地球之肺”的美称,故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17. 关于日本和英国经济发展相似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都是所在大洲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 B. 传统工业的发展都依赖于便利的海运,以“临海型”布局为主 C. 都是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 D. 农业都以种植业为主 【答案】C 18. 城市与乡村的主要区别是 A. 乡村属于聚落,城市不属于聚落 B. 乡村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的经济活动没有多大影响,而城市对经济的发展分布有巨大影响 C. 乡村是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城市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 D. 乡村的区域差异不明显,城市的区域差异明显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一般将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A错。乡村和城市都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的经济活动有重大影响,B错。乡村是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城市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C对。乡村和城市都有区域差异, 相比较而言,城市的区域差异要小一些,D错。 【考点定位】聚落及特征,区域差异。 下图河流流量大、流域面积广、水系发达,据统计其支流总数超过1.5万条。完成下列各题。 19. 该河河口处近1 000平方千米的海域被称为“淡水海”,是淡水鱼和咸水鱼共同的家园,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 ) A. 寒暖流交汇 B. 大陆架宽浅 C. 河流入海径流量大 D. 处在鱼类迁徙路线上 20. 该河输沙量巨大,河口处却未能塑造出宽阔的三角洲,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 A. 地处板块交界处,地壳持续下沉 B. 地处赤道附近,风力微弱 C. 泥沙等悬浮物被强大的洋流搬运 D. 泥沙等悬浮物被挖沙船搬运 21. 能体现出图中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是 ( ) A. 纬度低→地形类型多样→植被类型多样 B. 纬度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水量大 C. 山地海拔高→水热充足→自然带类型多 D. 东部为平原→河水流速慢→含沙量大 【答案】19. B 20. C 21. A 【解析】试题分析: 19. 图示亚马孙河,流经赤道热带雨林气候区,终年多雨,降水量大,河流流量大,入海的泻水量大,在沿海的河口地带的海水变淡,因此淡水鱼与咸水鱼同存。选B正确。 20. 河口处不在板块交界处;河口处风力弱,与三角洲形成无关;河口附近有强大的赤道暖流流经,泥沙等悬浮物被搬运,难以沉积;人类活动不能阻止三角洲的形成。 21. 图示亚马孙河,流经赤道热带雨林气候区,终年多雨,降水量大,河流流量大,是整体性特征的体现;当地以平原为主的地形,不是复杂多样;西侧的山地,水热不充足;河流流量大,流速快。选A正确。 【考点定位】考查亚马孙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读“我国三个著名经济区分布示意图”,回答小题。 22. 对流经乙、丙两区域的河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水位季节变化都很大 B. 都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C. 都能为两区域提供丰富的水资源 D. 丙区河流水运条件优越,乙区河流水运条件较差 23. 甲、丙两经济区都修建了核电站,说明了两区域( ) A. 交通发达,便于运输核燃料 B. 都是临海地区,有利于核电站建设 C. 能源消耗量大,常规能源缺乏 D. 都能为核电站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 【答案】22. B 23. C 【解析】 22. 乙区河流落差较大,水量丰富,水能资源丰富,但是航运条件较差。丙区地势低平,水能资源不丰富,但是水运价值高。 23. 两区都是常规能源如煤炭、石油等缺乏的地区,但是经济发展迅速、人口稠密,能源需求量较大,因而重点发展了核能发电。 下图示意我国两区域,甲现面临常规能源枯竭,乙长期缺乏常规能源。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24. 关于甲、乙两区域铁路建设的限制性条件,表述不正确的是 A. 甲地区冬季雪灾频发 B. 甲地区沼泽广布,有季节性冻土分布 C. 乙地区沿海地区,多平原,地形平坦 D. 乙地区台风、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 25. 下列关于解决两地区能源不足的措施,不合理的是 A. 甲地区大力开发地热能、沼气 B. 甲地区从俄罗斯输入石油,铺设输油管道 C. 乙地区利用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能源 D. 乙地区发展风能、潮汐能 【答案】24. C 25. A 【解析】试题分析: 24. 根据图中经纬度可以推断:甲区域位于中国东北地区黑龙江省境内的三江平原,该区域纬度高,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雪灾频发,三江平原沼泽广布,有季节性冻土分布,这些都是甲地区铁路建设的限制性条件;乙区域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浙江省境内,由图中等高线可知该地多山地丘陵,地势起伏较大,所以表述不正确的是选项C。 25. 由图可以推断甲地区位于中国黑龙江省,该省地处亚欧板块内部,几乎没有地热能,而且因为纬度高,气温低,不适合发展沼气产业,黑龙江省与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丰富的俄罗斯相邻,所以解决该区域能源问题可以从俄罗斯输入石油,铺设输油管道;所以解决该地区能源不足的不合理措施是选项A。 考点:本题考查能源资源的开发、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对交通建设的影响。 26. 下列每一小幅图表示我国一种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下列选项与图示内容相符的是( ) a b c d A. a水田 b旱地 c林地 d荒地 B. a水田 b旱地 c草地 d林地 C. a水田 b旱地 c林地 d草地 D. a水田 b林地 c草地 d荒地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水田主要分布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南部,秦岭淮河以南地区(a);旱地主要分布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北部,秦岭淮河以北地区(b);林地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大小兴安岭山地、西南横断山地区(c);草地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东部地区(d)。由此可知,C为正确选项。 考点: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特征 点评:该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同学们对我国土地资源分布特征的认知与分析能力。 2010年8月,鸭绿江遭遇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大洪水。洪水发生期间,一市民通过手持式信号发射器发出了紧急呼救信号,政府相关部门立即安排了救援行动。半小时后,该市民安全脱离洪水的围困。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27. 地区救灾办公室能迅速掌握洪水淹没地区情况,所利用的技术手段主要是( ) A. 地理信息系统 B. 全球定位系统 C. 遥感技术 D. “数字地球”系统 28. 在对被洪水围困的市民开展营救行动的过程中,政府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 ) ①GIS技术 ②GPS技术 ③RS技术 ④“数字地球”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 【答案】27. C 28. D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地理信息技术,本题解题关键是掌握“3S”技术各自的基本功能和应用。 27. 监测灾害分布区域是遥感技术的主要功能。 29. 下列有关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森林土壤表层有机质比草原多 B. 黄河三角洲冲积土有机质含量高于江南丘陵红壤 C. 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 D. 生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答案】B 【解析】森林地表土层植株密度小于草原,故森林表层土壤有机质不如草原多;黄河三角洲冲积土为黄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江南丘陵红壤土层薄,有机质少,比较贫瘠;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成土母质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选B。 30. 解放后,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把“北大荒”改造成“北大仓”;现在,政府决定停止在“北大荒”垦荒,这是因为 A. 我国经济增长快,可以从国外大量购买粮食 B. 我国粮食生产已经过剩 C. 为了保护该处湿地,改善生态环境 D. 该处土壤贫瘠,不宜发展农业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现在,政府决定停止在“北大荒”垦荒.这是为了保护该处湿地,改善生态环境,C对。我国经济增长快,可以从国外大量购买粮食、我国粮食生产已经过剩,不是主要原因,A、B错。该处土壤肥沃,适宜发展农业,D错。 【考点定位】区域农业发展措施及原因。 区域行业分工指数可大致衡量区域分工的程度。指数值越高,两地区的行业差异性越大,反之则两地区产业相同性越大。读表完成下题。 31. 与北京产业结构最为相似的省级行政区是 A. 天津 B. 河北 C. 山东 D. 辽宁 32. 1997—2001年,分工指数的变化说明环渤海地区 A. 专业化分工进一步加强 B. 产业结构趋于一致 C. 经济发展速度都在加快 D. 内部竞争更加激烈 【答案】31. A 32. A 【解析】本题考查区域产业发展和资料分析运用能力。 31. 根据材料可知,指数值越高,两地区的行业差异性越大;指数值越低,两地区的行业差异越小。从图表信息分析可知,1997年到2001年天津与北京的行业分工指数值最小,所以差异性最小。选择A项。 32. 表格数值反映环渤海城市从1997年到2001年指的行业分工指数值有变大的趋势,说明行业差异性逐渐增加,也就是专业化分工进一步加强。A项正确。 长江三峡工程建成后对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33. 水位升高后,三峡库区20千米以内地区气温表现为冬升夏降,其主要原因是( ) A. 大坝阻挡了冬季风 B. 大坝阻挡了夏季风 C. 水体热容量大 D. 阴雨天气增加 34. 三峡库区水域变化引起的降水变化表现为在库区稍减,远处稍有增加。其主要原因是( ) A. 水面全年有下沉气流,降水减少 B. 附近陆地全年有上升气流,降水增加 C. 夏季水面温度低,有下沉气流,降水减少 D. 冬季附近陆地温度高,有上升气流,降水增加 35. 长江三峡水电站巨大的环境效益主要体现在( ) ①缓解华中、华北地区能供应的紧张状况,减轻铁路运输的压力 ②产生的电能可创造巨大的价值 ③以清洁的水电替代火电,可大量减少火力发电产生的有害气体、废水和废渣 ④可防御长江中下游地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36. 长江三峡工程的兴建,在航运上的突出意义表现在( ) ①使川江河道加宽、加深,增加了航运能力 ②淹没险滩,使水流趋缓,提高了航运的安全性 ③可从根本上改变整个长江河段的航运条件 ④上游能增加运输吨位,降低运输成本,真正发挥“黄金水道”的作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33. C 34. C 35. C 36. B 【解析】试题分析: 33. 水体热容量大于陆地,夏季时,水体升温速度慢,冬季降温速度也慢,导致水位上升后,该地气温冬升夏降。 34. 三峡水库改变了库区及其周围地区之间的热力状况,库区升温速度慢,气流下降,周围陆地升温速度快,气流上升,因此周围地区降雨增多,库区降雨稍有减少。 35. ①④不是环境效益;水电是清洁能源,三峡水电站产生的水电替代火电,可大量减少因火力发电产生的环境污染;水库对其下游河段的径流量具有调节作用,使其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减小,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 36. 三峡水库的兴建,使其上游河段水位上涨,川江河道加宽、加深,增加了航运能力; 河道中的险滩被淹没,水流趋缓,提高了航运安全性;上游运输吨位增加,运输成本降低,从根本上改变了整个长江河段的航运条件。 考点:三峡工程的作用 37. 20世纪30年代,美国中西部大草原过度开垦、放牧,造成的频繁的“黑风暴”刮走了3亿吨尘土。据此完成下题。“黑风暴”现象的直接原因主要是( ) A. 植被遭到破坏 B. 地下水位下降 C. 降水异常减少 D. 温室效应加剧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黑风暴”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方式,破坏了地表植被,从而导致地表失去植被保护,地表沙粒在风力的吹拂作用下而出现的,所以本题选A。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38. 就图中的区域来说,这四大区域的划分指标是() A. 积温的多少 B. 年降水量的多少 C. 年太阳辐射量的多少 D. 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 39. 有关图中四大区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区域内部整体性突出 B. 行政区域界线一般是明确的 C. 区域之间差异性突出 D. 四大区域是孤立的 【答案】38. D 39. D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区域特征。 38. 根据图例可知,划分的是干湿地区。干湿地区划分标准是降水量与蒸发量对比关系,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是半湿润、湿润区,反之是半干旱、干旱区。故 D正确。 39. 图中四大区域属于自然地理区域,区域内部自然条件相似,整体性突出,而区域之间差异性突出;自然地理区域界线一般都模糊的,而行政区域界线一般是明确的;任何区域都不是孤立的,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因此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40. 甲图是我国喀什经济特区位置图,乙图是我国深圳、珠海经济特区位置图。 与深圳特区相比,喀什特区建设的突出优势是 A. 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 B. 地处西北边陲,水陆交通便利 C. 气候适宜,地价较低 D. 石油、太阳能等能丰富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特征对比分析。深圳位于广东省南部沿海地区,喀什位于我国西北内陆。深圳发展依靠国家改革开放政策,水陆交通便利,AB错误;深圳气候条件优于喀什,C错误;喀什位于塔里木盆地,尤其油气资源丰富,且全年降水少,光照充足,年太阳辐射量高,太阳能资源丰富,D正确。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20分) 二、综合题 41. 玛纳斯河流域开发是我国军垦成功的典范。经过几十年发展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农垦基地。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玛纳斯河流域示意图( 图甲)。材料二:石河子市气候图( 图乙 )。 材料三:玛纳斯河下游绿洲区三大产业比重( 图丙 )。 材料四:玛纳斯湖垂直剖面采样表。 (1)玛纳斯河属于 (内、外流)河,其补给水源以 为主。 (2)石河子市是玛纳斯河流域重要的集散地,区内油气资源丰富,但不宜发展重化工业,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内流 冰雪融水(4分) (2)①消费市场小;②工业基础差,科技落后;③水源短缺;④生态脆弱。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区域经济发展的条件。 (1)读图,玛纳斯河注入玛纳斯湖,没有注入海洋,属于内流河。大致流向为由南向北,流经沙漠地区,降水少,主要的补给水源是冰雪融水。 (2)石河子当地市场狭小,水资源短缺,发展重化工业可能使当地水资源更加紧张,农业与工业“争水”矛盾更加突出。当地生态环境脆弱,发展重化工业对当地生态破坏很大,且该地区长期以来以农业发展为主,工业基础薄弱,科技水平低所以不宜发展重化工业。 42. 阅读我国某地区的“自然景观综合标志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区河流出现汛期的季节一般是在_____和______,其原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地区是我国沼泽分布最广的地区,试分析其形成原因。 【答案】(1)春季 夏季 (2分)春季季节性积雪融化,夏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4分) (2)降水多,气温低,蒸发量小;地势低洼,排水不畅;不透水层的存在,使土层积水,不容易下渗;河流多发凌汛,河水泛滥。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河流的水文特征及成因,沼泽的形成原因。 (1) 读图,该地是温带季风气候,土壤暗色,肥沃,植被是针阔混交林,有沼泽草甸分布,冻土分布,应位于我国东北地区。东北地区春季有季节性积雪融化,夏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所以汛期一般在春季和夏季。 (2)该地降水多,气温低,蒸发量小。地势低洼,排水不畅。不透水层的存在,使土层积水,不容易下渗。河流多发凌汛,河水泛滥,形成沼泽。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