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7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顺义牛栏山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3月模拟考试地理试题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3月份模拟考试 高三地理 (分值:100 分 时间:90 分钟) 2020-03-7 第一部分 选择题 (共 44 分) 下列各小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要求的。请将所选答案前的字母, 按规定要求填涂在答题卡第 1~30 题的相应位置上。(共 44 分,每小题2分,选对一项得2分,多选则该小题不得分。) 2019年2月19日,我国在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完成某钻井钻探,钻井深8588米,创亚洲陆上钻井最深纪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该钻井 A. 未穿透地壳 B. 深达莫霍面 C. 已穿透岩石圈 D. 即将穿透地幔 2. 该钻井深达8 500多米表明当地拥有深厚的 A. 侵入岩 B. 喷出岩 C. 变质岩 D. 沉积岩 【答案】1. A 2.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岩石类型。 【1题详解】 地球的内部结构分层中,莫霍面以上为地壳,莫霍面往下到古登堡面之间为地幔,古登堡面以下为地核。大陆上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33千米,“钻井深8588米”,可见未穿透地壳,也未达莫霍面,故A正确,B错误。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钻井既然未穿透地壳,当然更不会穿透岩石圈,也不会即将穿透地幔,故CD错误。 【2题详解】 油气资源多储藏在沉积岩中,油气钻井深达8500米,说明当地拥有深厚的沉积岩,正确答案为D,ABC错误。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到野外考察。图为考察区域地形图,虚线所示为考察线路。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3. 下列描述可能与实地情况相符的是 A. ①地附近的河流从西南流向东北 B. ②低坡度最陡 C. ③地分布有茶园 D. ④地是观赏瀑布的最佳位置 4. 该考察线路的高差可能是 A. 450米 B. 500米 C. 550米 D. 600米 【答案】3. C 4. A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等高线分布图的阅读。 【3题详解】 河流流向是由地势高处向低处流动,根据图中等高线可以判定①处河流由东北流向西南,故A项错误;②处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故B项错误,④处等高线向低处凸出,地势较高,为山脊,不会有河流发育,更没有瀑布,故D项错误;图示③区域位于30°N以南山地的阳坡,所以可能有茶园分布,故C项正确。 【4题详解】 考察线路共穿越了4条高度不同的等高线,相邻等高线之间的等高距为100m,按照相对高度的计算公式(4-1)×100≤H<(4+1)×100,可以确定考察路线的高差介于300m到500m之间,只有A项在此数值范围内,故A项为正确。 在珠海香炉湾畔,矗立着一尊8.7米的巨型石雕,——珠海渔女,她双手高举一颗晶莹璀璨的珍珠,某日张先生在当地时间5:40面向太阳拍到太阳与珍珠重影的照片(如下图)。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5. 张先生拍照的日子可能是 A. 春节 B. 重阳节 C. 端午节 D. 元旦 6. 珠海渔女巨型石碉的朝向是 A. 正南 B. 西南 C. 正东 D. 东北 【答案】5. C 6. B 【解析】 【5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地方时5:40可以看见太阳虽不一定是日出时刻,但可推理出此日日出早于6:00,且昼长夜短,所以时间应该在夏半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而春节(农历十二月三十,公历2月左右)和元旦(公历1月1日)以及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公历10月左右),这三个节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端午节(五月初五,公历6月左右)这一天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C正确。故选C。 【6题详解】 据上题分析可知,该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地方时6:00前日出东北,18:00后日落西北。地方时5:40见到的太阳仍位于东北方向,如图面向太阳拍到太阳与珍珠重影的照片说明雕像面向西南。B正确。故选B。 【点睛】熟练掌握昼夜长短分布状况及太阳方位角。 在维多利亚瀑布顶部,岩石挡住河水形成的天然水池被称为“魔鬼泳池”。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7. 图中 A. 大陆西临大西洋,东临太平洋 B. 裂谷由美洲板块和非洲板块张裂形成 C. 大陆中部以平原为主,地势东高西低 D. 甲地典型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8. 图中洋流 A. ①的形成受西南风影响 B. ②使沿岸荒漠带向北延伸 C. ③与暖流交汇形成渔场 D. 使30°S大陆东岸水温低于西岸水温 9. 一年中“魔鬼泳池”相对安全的时段是 A. 1~2月 B. 3~4月 C. 9~10月 D. 11~12月 【答案】7. D 8. B 9. C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非洲的相关知识。 A项,非洲东临印度洋。故A项错误。 B项,裂谷由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张裂形成。故B项错误。 C项,非洲大陆中部以刚果盆地为主。故C项错误。 D项,甲地地处南纬300到400的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典型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故D项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洋流的相关知识,根据非洲南部洋流分布分析。 A项,①洋流为西风漂流,属于风海流,受盛行西风影响形成,在南半球风向为西北风。故A项错误。 B项,②洋流为本格拉寒流,对沿岸降温减湿,使得荒漠带向北延伸。故B项正确。 C项,③洋流为暖流,①②寒流为寒流。故C项错误。 D项,大陆东岸为暖流,大陆西岸为寒流,东岸水温高于西岸。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气候类型的相关知识。 图示地区位于南半球,赞比西河流域位于热带草原气候区。9~10月北半球夏秋季气压带、风带北移,该地受信风带控制,气候干旱,河流水量小,“魔鬼泳池”相对安全。11月-次年4月气压带、风带南移,赤道低气压带控制该流域,进入湿季,河流水量大,流速急,“泳池”不安全。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点睛】泳池不是冲浪池,安全时期应该是水量较小、流速较慢时期。 下图为我国西北干旱区某河谷剖面图。该河谷两侧山坡植被景观截然不同,一侧植被茂盛,另一侧植被稀疏。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0. 该河谷 A. 由河流侵蚀向斜谷地而成 B. 北侧比南侧侵蚀强烈 C. 垂直气温变化大约为10℃ D. 由风力侵蚀作用而成 11. 该河谷植被茂盛的一侧及其成因是 A. ①坡,光照较强 B. ②坡,热量较多 C. ①坡,蒸发较弱 D. ②坡,降水较少 【答案】10. B 11. C 【解析】 【10题详解】 A. 由河谷两侧的岩层分析,岩层2和岩层3出现了明显的的断裂、位移,所以河流是侵蚀断层形成的。A项错误。 B. 结合图中河流地貌形态可知,北侧河岸较陡,泥沙多淤积南岸,北岸流速较快,比南侧侵蚀强烈。B项正确。 C. 从河床到两岸山顶,高差约900米左右,根据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计算,垂直气温变化大约为5℃左右。C项错误。 D. 河谷是由流水侵蚀断层而成。D项错误。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的相关知识。 图示河谷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所处纬度较高,正午前后,太阳始终位于南中天,故其河谷北侧为阳坡,太阳辐射强,蒸发旺盛,土壤水分条件差,植被稀疏;河谷南侧为阴坡,蒸发较弱,植被茂盛。A项错误,C项正确。②坡位于北坡,热量较多,但植被稀少,二者矛盾; 西北地区降水普遍较少,河谷两侧降水差异不大。故BD项错误。 综合分析,C项正确。 【点睛】在干旱地区,对植物生长差异起到主要影响作用的是水分条件。 下图是某国环形特色公路,这条公路采用双螺旋设计,垂直高度45m,该公路限速为30Km/h。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2. 图示特色公路最可能出现在 A. 沙特 B. 日本 C. 荷兰 D. 孟加拉国 13. 该环形公路设计的主要原因有 ①节省土地资源,减少工程量 ②使环形公路与周边连接的自然环境相协调 ③增加驾驶人员开车的趣味性和刺激性 ④减小展线长度,保护沿线植被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12. B 13. 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交通线路布局。 【12题详解】 读图中可知,采用双螺旋设计,目的是为了降低坡度。说明该地区地形以山地为主,日本岛国地形有山地丘陵为主,平原面积狭小,B正确。沙特、荷兰和孟加拉国地势都比较低,以平原为主,无需采用双螺旋设计,且沙特有大面积分布。 【13题详解】 该环形公路采用双螺旋设计,一方面是考虑到地形因素,增长线路,可以降低坡度增强驾驶人员的安全性,③错误;采用架高的设计,目的是为了尽量少占用土地或者耕地资源,同时减小展线长度,保护沿线植被,①④正确,D正确。该设计并不是为了使环形公路与周边连接的自然环境相协调,二者无关,②错误。 【点睛】日本是一个十分注意生态环保的国家,选择如此建造,还是希望通过这样环形上升的公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对植被的破坏。 读大别山东南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各题 14. 明初时期该地“水草丰旷,遍布茅滩”,是著名的养马基地,当时马厩最有可能位于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5. “远处的地平线上,一轮太阳将要落下,西边的晚霞挥动着绚丽的纱巾,迷糊间,山坡的茅草都镀上了一片金黄色。”如该文书写于北半球冬日家中,则该同学家的住址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14. B 15. A 【解析】 【14题详解】 根据材料,“水草丰旷,遍布茅滩”说明在明初时期,该地应当为河漫滩平原地区,靠近河流,地势低平且面积较大,读图可知,图中②处靠近河流,海拔较低,且等高线稀疏,应当为古代养马基地,B正确。①处位于山脊,坡度较大,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③位于陡崖附近,距离河流较远,不利于养马,故C错误;④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不适宜作为马场,故D错误。所以该题选B。 【15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文章描述的是该地冬季日落的情景,冬季日落位于西南方向。读图结合等高线分布来看,①处海拔较高,西南方向没有地形阻挡视线,能看到地平线处的太阳,且能看到日落时西侧山坡上茅草镀上一片金黄色的阳光,A对;②处地势较低,而西南方向有山脉阻挡,不会看到地平线日落现象,B错;③位于陡崖下方,地势低,不能看到西南方向的日落,C错;④位于山坡上,西南方有山脊阻挡视线,D错。故选A。 【点睛】等高线图的实际运用: ①与气候结合: A、海拔高的地区应考虑气温的垂直递减。0.60°C/100m B、山区应考虑迎风坡和背风坡。(降水量的差异) C、盆地不易散热,又容易引起冷空气的滞留等。 ②与河流水文结合: A、由山谷分布,判断河流的位置及流向。 B、水库坝址的选择:一般选在峡谷处,且考虑水库库址应选在河谷、山谷地区“口袋形”洼地处(水平距离窄,垂直落差大);峡谷上游要有蓄水库区。坝址位置须岩石结构紧密,不易被侵蚀,如花岗岩。 ③与地区规划结合: A、铁路、公路选线:一般尽量选在缓坡,避开陡崖、滑坡,通往山顶的公路,往往需建盘山路。翻山时应选择缓坡,并通过鞍部。 B、港口应考虑:避风的海湾,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以免引起航道淤塞);浴场多选择在海滨缓坡沙岸。 C、农业区划:根据等高线反映出来的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坡度陡缓、水源条件等,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区划。一般平原多为耕作业,山坡草地多发展畜牧业,山地多发展林业。 D、工厂厂址选择:除交通、资源、技术等因素外,往往也要考虑地形、地质情况。生产高、精、尖等电子产品的工厂一般选在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地方。 E、建疗养院:一般选在城郊山地向阳坡,清静,空气新鲜,森林覆盖率高的地方。 东南亚国家印度尼西亚人口 2.64 亿,人口增长率 1.4%。该国首都雅加达,位于赤道附近爪哇岛沿海,人口约 1000 万,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该城在 30 年间下沉了近 4 米,是世界上沉降得最快的城市之一,现有一半城区位于海平面以下。据推算, 到 2050 年,95%的雅加达都将被淹没。2019年8月26日,印尼总统佐科宣布,将把首都从雅加达迁至东加里曼丹省。下图为人口年龄结构图。 阅读材料,回答下面小题。 16. 读图判断,①--④为不同地区人口年龄结构,其中符合印尼人口增长特点的为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7. 雅加达成为世界沉降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的原因 A. 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 B. 位于板块边界,地震灾害频发 C 城市规模大,过度开采地下水 D. 工业发达,过度开采矿产资源 【答案】16. D 17. C 【解析】 【16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印度尼西亚人口2.64亿,人口增长率1.4%可知印尼的人口增长模式属于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主要特点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所以人口构成中少年儿童比重最大,老年人口比重最小,图表中符合这一特点的为④,所以D正确。 故选D。 【17题详解】 注意雅加达只有城区地面沉降,板块运动、地表土质疏松和海面上升不会导致只有城区才地面沉降。雅加达位于海岛,储水条件差,城市人口约1000万,人口稠密,所以水资源短缺,地下水的过度开采是当地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 故选C。 【点睛】地面下沉的现象是目前世界各大城市的一个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它一般表现为区域性下沉和局部下沉两种形式。可引起建筑物倾斜,破坏地基的稳定性。滨海城市会造成海水倒灌,给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大影响。造成地面沉降的原因很多,地壳运动、海平面上升等会引起区域性沉降;而引起城市局部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则与大量开采地下水有密切关系。 2019 年 8 月,一些水手在西南太平洋出海时,意外发现海面覆盖着大量浮石,“浮石筏”面积达 150 平方千米,密密麻麻,遮挡着海水。浮石或来自汤加群岛刚喷发的海底火山。科学家预计“浮石筏”未来将向澳大利亚海岸漂移, 期间大量海洋生物将附着在浮石上,为大堡礁带去健康的珊瑚和其他海洋生物。 据图及材料, 回答下面小题。 18. 关于“浮石”叙述正确的是 A. 含有化石 B. 可以由变质作用形成 C. 由多气孔的花岗岩组成 D. 产生位置受板块挤压碰撞 19. 关于该区域旅游资源及景观描述正确的是 A. 汤加群岛卡奥火山的物质主要源自地壳深处的软流层 B. 新西兰的峡湾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 C. 大堡礁对于澳大利亚海岸有抵挡风暴潮的作用 D. 12 月份可在澳大利亚东海岸看到稻田广布 20. 携带“浮石筏”向澳大利亚海岸移动的洋流 A. 呈顺时针方向运动 B. 与 12 月份印度沿岸洋流运动方向一致 C. 使澳大利亚海岸地区降温减湿 D. 使大堡礁成为著名渔场 【答案】18. D 19. C 20. B 【解析】 【18题详解】 据材料“浮石或来自汤加群岛刚喷发的海底火山”可知浮石来自于火山喷发,据图可知,汤加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挤压碰撞处。 故选D。 【19题详解】 火山喷发的物质为岩浆,主要来源于地球的上地幔中上部,该层也叫软流层,A说法错误; 新西兰的峡湾是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B说法错误;大堡礁绵延伸展2000多千米,增大了风的摩檫力,因此对澳大利亚海岸有抵挡风暴潮的作用,C说法正确;12月份是澳大利亚的夏季,澳大利亚东海岸为热带气候以及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适合种植水稻,但澳大利亚主要种植小麦,水稻田只是零星分布,D说法错误。 故选C。 【20题详解】 携带“浮石筏”向澳大利亚海岸移动的洋流为南赤道暖流和东澳大利亚暖流,呈逆时针方向运动,故A错误;12月份为北半球冬季,南亚地区盛行东北季风,北印度洋海域受季风影响,形成逆时针方向运动的季风洋流,与携带“浮石筏”向澳大利亚海岸移动的洋流方向一致,B正确;暖流使沿岸地区增温增湿,携带“浮石筏”向澳大利亚海岸移动的洋流为暖流,C错误;寒暖流交汇处,浮游生物聚集,鱼类饵料丰富,一般会形成著名的大渔场,携带“浮石筏”向澳大利亚海岸移动的洋流为暖流,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组考查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和洋流。意在考查学生通过材料获取关键信息、迁移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火山喷发的物质为岩浆,主要来源于地球的上地幔中上部,该层也叫软流层;汤加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挤压碰撞处。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某县村办企业涌现,形成“村村冒烟”现象。2016 年该县开始实施村集体经济“抱团飞地”发展模式:由县、镇统筹,整合腾退的村办企业建设用地指标和补贴资金,各村以股份合作形式(抱团)在发展条件优越的城镇(飞地)联合建设创新创业中心,并建立保证各村收益的机制。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 实施“抱团飞地”发展模式,可以 ①缓解劳动力不足压力 ②缓解建设用地紧张 ③促使竞争激烈 ④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区位条件 ⑤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A. ①③⑤ B. ①②④ C. ②④⑤ D. ②③④ 22. “抱团飞地”发展模式,主要实现了 A. 生活方式创新 B. 农业发展创新 C. 工业集聚 D. 城乡协调发展 【答案】21. C 22. D 【解析】 【21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抱团飞地包括两部分:抱团是指各村进行入股合作,而飞地指的是相对发达地区,也就是条件优越的城镇区域。材料中提到,由县、镇统筹整合,腾退的村办企业建设用地指标、补贴资金,也就是说,乡镇提供符合指标的村办企业建设用地,而资金补贴则是由相对发达的城镇地区进行提供,双向互惠,壮大了集体经济规模,实现了共赢,推进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区域的协同发展,有效地提高了资金和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解决原先资金以及建设用地资源不足的问题,故②④⑤正确。抱团飞地模式原先并没有出现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也没有弥补劳动力短缺,①错误;抱团飞地主要是针对原先集体经济资金、资源发展总量少的问题,实施这种发展模式可以促进各地区进行经济合作,而非促使竞争激烈,③错误。综上分析,②④⑤正确。 故选C。 【22题详解】 生活方式的创新是受文化影响的,与当地企业发展模式无关,A不符合题意;该地的“抱团飞地”发展模式是对村办企业,属于工业生产,对农业发展创新没有影响,B不符合题意;这种模式没有形成工业集聚,C不符合题意。该县的抱团飞地发展模式,是由县镇统筹,整合腾退,村办企业减少用地指标和补贴资金,这样主要体现了城乡统筹的创新,D正确。故选D。 第二部分 综合题(共56分) 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云南省宾川县位于横断山区边缘,高山地区气候凉湿,河谷地区气候干热。为解决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缺水问题,该县曾在境内山区实施小规模调水,但效果有限。1994年“引洱(海)入宾(川)”工程竣工通水,加之推广节水措施,当地农业用水方得以保障。近些年来,宾川县河谷地区以热带、亚热带水果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业蓬勃发展。 (1)指出宾川县地形的主要特点,并推测耕地分布及数量的特点。 (2)说明地形对宾川县河谷地区干热气候特征形成的影响。 (3)用水得到保障后,当地热带、亚热带水果种植业蓬勃发展,从气候角度分析其原因。 (4)以水果种植业为基础,提出宾川县为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可采取的措施。 【答案】(1)地形特点:山高谷深。耕地特点:耕地主要分布在谷地和山间盆地,数量少(或面积小、占土地面积比重小)。 (2)宾川县位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因山高谷深,谷地盛行下沉气流,气流下沉过程中增温且谷地热量不易散失,导致热(气温高),同时不易形成降水,导致干(降水少)。 (3)全年气温高,热量充足,热带、亚热带水果全年可以生长;(海拔高,晴天多,)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强,有利于水果品质提高(糖分积累)。 (4)吸引相关企业投资,发展水果加工业;引进并培育优良品种,树立品牌;加大宣传力度,开拓水果销售市场;促进以水果种植为基础的旅游产业化;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等。 【解析】 【分析】 考查地形特征的判读、影响和气候特征的形成、分析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措施,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和迁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1)读图(注意图中县界线),宾川县总体地势较高,东北部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000、2000米以上,河谷地带地势较低平且面积狭小,再结合材料“宾川县位于横断山区边缘,高山地区气候凉湿,河谷地区气候干热”,可推测宾川县的地形特征为(地势起伏大)山高谷深。耕地应分布在地势低平地区,因此宾川县的耕地主要分布在河谷、山间盆地等地势低平处,由于高山面积广、河谷面积狭小,宾川县耕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比重小、数量少。 (2)该地位于我国南方地区,本为温暖多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但山高谷深,深谷的两侧为高山,高大的山脉阻挡了海洋暖湿气流,当暖湿气流翻越高山后,气流下沉,在下沉过程中随着海拔的下降,气温不断上升,同时气流下沉升温造成水汽难以冷却成云致雨,下沉气流成为干热风,使谷地气候变得又干又热;再加上谷地地形封闭,热量难以扩散,导致谷内气温更高。 (3)注意审题,从气候角度分析,可以从热量、光照、昼夜温差、降水等方面思考,而不需要分析其地形、土壤、市场等条件。宾川县纬度在26°N左右(北部有高山阻挡冬季南下的冷空气),纬度低、全年气温高,生长期长,热量条件适宜热带、亚热带水果的生长;海拔高,光照强,气候干热,降水少,晴天多,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水果有机质积累,水果品质高,竞争力强。 (4)应充分利用当地水果种植业的优势,推动经济发展:政府出台优惠政策等吸引企业投资,促进水果加工工业的发展,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利用当地热量充足、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等优势和引进培育优良品种,种植出更高品质的水果,形成品牌优势,提高当地水果的市场竞争力;利用产品质量优势加强宣传,提高当地水果的知名度,进一步开拓产品销售市场;在水果种植业的基础上,开展与水果种植相关的旅游项目,如吸引游客到果园里摘果、观光、休闲、度假等,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能增加居民收入;为了促进水果、水果加工产品的销售和吸引更多游客,当地应进一步完善交通、宾馆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运输能力和地区接待能力。 【点睛】学生应理解焚风效应对局部地区气候的影响并能在解题时灵活应用。焚风效应是指当气流经过山脉时,沿迎风坡上升冷却,在所含水汽达饱和之前按干绝热过程降温,达饱和后,按湿绝热直减率降温,并因发生降水而减少水分。过山后空气沿背风坡下沉,按干绝热直减率增温,故气流过山后的温度比山前同高度上的温度高得多,湿度也显著减少,使该地气候变得十分干热。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上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下图为上图中①、②、③地的气候统计资料。 材料二:下表为上图中甲地的年平均降水量统计资料。 材料三:渔产品和花生是甲地所在国家支柱性出口产品。20世纪60年代该国年平均渔产量10.7万吨,此后快速增长,1997年产量达到峰值45.7万吨后开始下降。 (1)说出①地1月和7月的风向,并从大气环流角度说明7月风向成因。 (2)说出影响①②③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主要因素。从气候特征的角度,分析②地自然带的成因。 (3)甲地是所在国花生主产区,分析降水特征对该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4)分析甲地所在国海洋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及渔业生产目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答案】(1)1月东北风;7月西南风;东南信风越过赤道转向为西南风。 (2)降水 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降水集中在6-9月(10月-4月降水稀少),年内有明显的干湿季;全年高温,气温在24度以上,形成热带草原带。 (3)生产主要集中在6-9月降水较丰富月份;降水量年内、年际变化大,生产易受旱涝灾害影响;降水变率大,对灌溉等水利设施依赖性强;年内旱季时间长,土壤易盐渍化,对农业生产影响大。 (4)沿岸有寒流经过;洋流为上升补偿流,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形成渔场;过度捕捞;导致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减少。 【解析】 【详解】(1)受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也南北移动。①地1月受南移的东北信风带控制;7月受西南风控制,因为7月东南信风带北移越过赤道,向右偏转成西南风。 (2)图中的①②③地均为热带自然带,植被为主要差异,是由于降水量不同导致的。②地是热带草原带,注意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作答。 (3)根据材料二可以得出,该地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表明年内降水变化大,从年平均降水可以得出,其降水年际变化大。可以得出当地农业生产的季节安排。再就是降水季节变化大易产生旱涝灾害,对水利设施的要求高,再就是干旱易导致土壤盐碱化。 (4)第一小问,注意细化词语要点,强调“寒流”、“上升流”、“营养物质”等;第二小问,材料三中的“支柱性出口产品”、“快速增长后的下降”等文字,揭示了当地的过度捕捞问题,导致渔类枯竭、海洋生物多样性减少。 25.结合青藏地区的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青藏高原是我国湖泊分布集中的地区之一,简述青藏高原湖泊的特点。 (2)旅游者进入青藏地区有多条线路。试比较青藏铁路和川藏公路沿途自然景观和旅游观赏视角的主要差异,完成下表。 近年来西藏成为自驾游的热点区域,某研究利用自驾游客 GPS 轨迹数据,分析自驾游客游览西藏的时空分布特征。自驾游客的兴趣点代表游客在该点进行了停留和拍摄,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游客的分布特征。下图示意西藏一年内自驾游客兴趣点分布,图中数据越大反映当时兴趣点停留的游客越多。 (3)据图说出自驾游客游览西藏时空行为特征,并分析原因。 【答案】(1)数量多;多内流湖(或感水湖);大多分布在西部(或西南部)和北部;湖水的季节变化较大(冬季少,夏季多);形成原因多样(有构造湖、冰川湖和堰塞湖等)。 (2)①高山深谷;②湖泊、河源风光;③以原始森林景观为主;④以平视为主。 (3)时间特征:自驾游客夏秋多,冬春少;原因:西藏海拔高,冬春寒冷,夏秋季气候相对温和适宜;空间特征:自驾游客主要兴趣点在南部,沿交通路网分布;原因:南部城市较多,基础设施较完善,接待能力强;自驾游对道路依赖性强,游览兴趣点主要沿西藏现有交通路网分布,呈线状集中。 【解析】 【分析】 青藏地区湖泊数量多,形成大湖泊群,多咸水湖,有构造湖、冰川湖、堰塞湖等湖泊大多分布在西部和北部,青藏铁路沿路风光主要有高山深谷、湖泊、河源风光,川藏公路穿行于四川西部的横断山脉,以原始森林景观为主,西藏海拔高,为高原山地气候,冬春季节气候寒冷,夏秋季气候相对温和适宜,所以自驾游以夏秋多,冬春少,城市主要分布在南部较多,因为城市的基础设施较完善,游览兴趣点主要还是沿西藏现有交通路网分布为主,呈线状集中,自驾游主要兴趣点在南部,沿交通路网分布。 【详解】(1)青藏高原湖泊特点可从数量、时空间变化和分布特点、湖水含盐度、成因等描述。青藏地区湖泊数量多,形成大湖泊群,多咸水湖(内流湖);从成因分析,有构造湖、冰川湖、堰塞湖等;从图中看出,湖泊大多分布在西部(或西南部)和北部。由于冬季气温较夏季低,湖泊水冻结,湖水较少,夏季冰雪融化补给湖水,湖水的季节变化较大。 (2)青藏铁路沿路风光主要有高山深谷、湖泊、河源风光,川藏公路穿行于四川西部的横断山脉,以原始森林景观为主,观赏角度主要以平视为主。 (3)自驾游客游览西藏的时空行为特征要从图示不同季节分布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描述,原因主要从接待能力、基础设施、交通通达度及气候因素分析。由于西藏海拔高,为高原山地气候,冬春季节气候寒冷,夏秋季气候相对温和适宜,所以自驾游客以夏秋多,冬春少。由于青藏高原“高寒”的原因,城市主要分布在南部较多,因为城市的基础设施较完善,接待能力强;自驾游对道路依赖性强,游览兴趣点主要还是沿西藏现有交通路网分布为主,呈线状集中,自驾游客主要兴趣点在南部,沿交通路网分布。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大盆地是美国西部科迪勒拉山系中的高原性内陆盆地,西为内华达山脉和喀斯喀特山脉,东为瓦萨奇山脉,北面是哥伦比亚高原,南边为科罗拉多高原。由一系列块状山脉(海拔1800~3300米)及其间许多盆地构成。面积约52万平方公里。盆地底部海拔1200~1500来,最低的死谷在海平面下85米。气候干燥,年降水量100~350毫米,植物稀少,以耐早灌木为主。多咸水湖。大的湖泊有大盐湖、皮拉米德湖、塞维尔湖、犹他湖等。 材料二:用手表(如右图)判断方向的方法之一:手表平放,时针指向太阳,则时针与12时的平分线指向南方。 (1)说明美国大盆地中块状山脉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 (2)一支来自中国的地质科考队欲前往美国大盆地进行科学考察,请推测最佳季节,并说明理由。 (3)来自中国的科考队员(使用北京时间)在途径(120° W,42° N)时,用手表判断方向。在图中四个选项能正确表示南方的是______;说明理由。 【答案】(1)分布特点:南北走向,纵列分布。形成原因:位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板块东西方向挤压,地壳抬升和岩层断裂下陷形成山脉和沟谷;在风化侵蚀、流水和风力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之下,形成块状山脉和盆地相间的地貌格局。 (2)大盆地东西方向为山脉,南北方向连接高原,地形比较封闭,水汽到达较少;位于盛行西风的背风坡,雨影效应明显,加剧干旱;地形以山脉为主,整体海拔较高,热量不足;降水较小,为减少热量和水分的损耗,植被形态矮小。 (3)S2;中国队员使用的是北京时间,北京时间9点或21点,当地的地方时为17点或5点。17点时针指向太阳,则手表5的刻度与12点的角的平分线即为南方。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可知,大盆地是美国西部科迪勒拉山系中的高原性内陆盆地,西为内华达山脉和喀斯喀特山脉,东为瓦萨奇山脉,北面是哥伦比亚高原,南边为科罗拉多高原,其分布特点是南北走向,纵列分布,位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交界处,运动活跃,在外力作用主要是风化侵蚀、流水和风力搬运、堆积等影响之下,形成块状山脉和盆地相间的地貌格局。大盆地是高原性内陆盆地,当地海拔较高,夏季科考气温适宜,则冬春季节气温太低,风雪灾害威胁较大。中国队员使用的是北京时间,即东八区的区时,该地的经度是120°W,属于西八区。 【详解】(1)根据题干可知,大盆地是美国西部科迪勒拉山系中的高原性内陆盆地,西为内华达山脉和喀斯喀特山脉,东为瓦萨奇山脉,北面是哥伦比亚高原,南边为科罗拉多高原。由一系列块状山脉及其间许多盆地构成,结合图示可知,其分布特点是南北走向,纵列分布。形成的原因是该地位于北美洲西部,位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交界处,由于地壳不稳定,运动活跃,板块东西方向挤压,导致中部地壳抬升和岩层断裂下陷形成山脉和沟谷;在外力作用主要是风化侵蚀、流水和风力搬运、堆积等影响之下,形成块状山脉和盆地相间的地貌格局。 (2)根据题干可知,大盆地是高原性内陆盆地,由一系列海拔在1800~3300米之间的块状山脉及其间许多盆地构成,说明当地海拔较高,夏季科考气温适宜,则冬春季节气温太低,风雪灾害威胁较大;北半球夏季白昼时间较长,科考时间长,有利于观察事物。 (3)中国队员使用的是北京时间,即东八区的区时,该地的经度是120°W,属于西八区,比北京时间晚16小时,所以当北京时间为9点或21点时,当地的地方时为17点或5点。17点时针指向太阳,则手表5的刻度与12点的夹角的平分线即为南方,即为图2中的S2。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