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2020届高三10月阶段性模块监测(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地理】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2020届高三10月阶段性模块监测(解析版)

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2020届高三10月阶段性模块监测 第Ⅰ卷(选择题 共44分)‎ 本卷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宜宾市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在今年暑假去甘孜藏族自治州开展研学活动。小明同学在游记中描述如下:“全程都是清一色的沥青路面,进入甘孜后我们的大巴车大都在盘山公路上行驶,在公路接近山顶处多穿越隧道……12点02分我们到达终点稻城-亚丁景区”。下图示意此次研学活动的行程安排。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推测研学路上最崎岖的路段是 A. 宜宾—康定 B. 康定—雅江 ‎ C. 雅江—理塘 D. 理塘—稻城 ‎2. 在接近山顶处建公路隧道,说明该处 A. 滑坡频发 B. 浓雾锁山 ‎ C. 冰雪期长 D. 风沙强劲 ‎3. 兴趣小组一到景区就四处拍摄风景,为避免逆光的干扰,取景时应尽量避开 A. 东南方 B. 西南方 C. 正南方 D. 正北方 ‎【答案】1. B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进入甘孜州后我们的大巴车多数时间都是在盘山公路上行驶,故最崎岖的路段在甘孜州,排除A。根据图中信息可以计算各路段的行驶速度,其中康定—雅江为39千米/小时;雅江—理塘为57千米/小时;理塘—稻城为58千米/小时;甘孜州境内行驶的三个路段,从行驶速度看,康定—雅江段行驶最为缓慢,该路段最为崎岖,选项B符合题意,‎ 排除C、D。故选B。‎ ‎【2题详解】‎ 滑坡频发不是只有山顶才会发生,坡度陡峭处都可能频发,因此A不符合题意。接近山顶,空气稀薄,水汽相对较少,出现大雾的可能性比山腰小,因此B不符合题意。甘孜州的高山海拔在‎3000米以上,接近山顶处有冰雪分布,为避免冰雪路段而修建隧道,C符合题意。在山区山顶风力可能较大,但该地为较湿润地区,出现风沙的可能性小,D不符合题意。故选C。‎ ‎【3题详解】‎ 为了避免逆光的干扰,他们应尽量避开面向太阳的方位。材料信息表明,到达稻城一亚丁景区是(北京时间)12点02分,图中显示稻城的经度为100E,位于120E以西20度,即迟1小时20分,由此推算,此时该景区地方时约为10:42,此时太阳位于东南方位,故应尽量避开面向东南方,选项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点睛】太阳方位变化特征:直射点在北(南)半球,东北(南)升,西北(南)落;直射点在赤道,正东升,正西落;直射纬线以北(南)地区,正午太阳在正南(北)。其它时间的太阳方位由日出、日落和正午太阳方位推算。‎ 伊塞克湖属于内陆湖,湖水面平均海拔‎1608米,湖水清澈,终年不冻,是候鸟迁徒、过冬、繁殖的理想之地。伊塞克湖东西两岸降水差异大,湖泊沿岸地区是重要的农牧业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伊塞克湖冬季不冻的主要原因是 A. 地势较高,太阳辐射强 B. 山地环绕,阻挡冷空气 C. 山高谷深,盛行山谷风 D. 西风强大,带来暖气流 ‎5. 候鸟在东部湖滩分布最为密集,是因为这里 A. 气候温和 B. 食物充足 C. 湖水清澈 D. 浅滩广阔 ‎6. 与候鸟保护相协调,平原地区农业发展的措施正确的是 A. 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增加粮食产量 B. 利用光热优势,发展棉花种植 C. 适当遗留作物籽粒,补充候鸟食物 D. 利用水域优势,发展商业捕捞 ‎【答案】4. B 5. D 6. C ‎【解析】‎ ‎【4题详解】‎ 从图中分析,该地地势虽然较高,但四周高山环绕,冬季昼短,太阳辐射弱,A错误。四周高山环绕,阻挡冷空气进入,地形较封闭,湖泊热量不易扩散,水温较高,冬季不易封冻,B正确。山谷风存在昼夜差异,夜晚的山风使冷空气下沉,易造成湖面结冰,与实际矛盾,C错误。该地地处中亚地区,距西风源地大西洋较远,且西部有山地分布,西风势力较弱。D错误。故选B。‎ ‎【5题详解】‎ 湖区面积有限,湖区周围气候差异不大,A错误。东部有河流汇入,营养物质丰富,水生生物较多,食物充足,但鸟类捕食能力有限,这不是根本原因,B错误。东部有河流泥沙汇入,湖水较混浊,C错误。东部河流携带的泥沙沉积,浅滩广阔,湖水较浅,候鸟在东部湖滩易于捕食水生生物,分布最为密集,D正确。故选D。‎ ‎【6题详解】‎ 当地地处内陆,水源有限,扩大粮食或棉花种植面积,会增加灌溉用水,影响入湖水量,会造成湿地萎缩,不利于候鸟保护,AB错误。适当遗留作物籽粒,可以补充候鸟食物,减少鸟类死亡,C正确。该水域为内流湖,盐度较高,鱼类资源有限,发展商业捕捞,会造成鱼类减少,破坏湿地生态平衡,不利于鸟类保护,D错误。故选C。‎ 等流时线是流域内的降雨汇流到该流域出口所用时间相等点的连线。下图示意黄山径流试验区等流时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以等流时线为界,①段支流较②段支流 A. 结冰期长 B. 河床宽 C. 流量大 D. 流速快 ‎8. 流域内9小时和6小时等流时线重合处的地貌是 A. 河谷 B. 山脊 C. 陡崖 D. 鞍部 ‎9. 调查发现甲地植被长势明显不如乙地,可能是因为甲地 A. 降水稀少 B. 光照不足 C. 土层较薄 D. 气温太低 ‎【答案】7. D 8. B 9. C ‎【解析】‎ ‎【7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该地区为黄山地区,纬度低,海拔不高,冬季气温不低,无结冰期,排除A。图中显示,①段支流位于上游,②段支流位于下游,上游河水流速快,下蚀为主,河床较窄,排除B。①段支流位于上游,流域较小,流量较小,②段支流位于下游,支流较多,流域较大,流量较大,排除C。根据等流时线疏密可以看出,与②段支流相比,①段支流3小时流程较长,说明流速快,D符合题意。故选D。‎ ‎【8题详解】‎ 流域内9小时和6小时等流时线重合处位于甲、乙两支流之间,位于两支流的分水岭,且重合处两侧等流时线差异大,说明当地地貌是山脊,选项B符合题意。两支流之间分水岭不可能以河谷、鞍部等负地形,排除A、D。坡度越陡,等流时线越稀疏,因此两线重合处不可能是陡崖,排除C。故选B。‎ ‎【9题详解】‎ 根据河流流向判断,甲、乙两地坡向相似,且两地均位于湿润地区的黄山,因此降水差异不大,光照条件相似,排除A、B。图中显示,甲地比乙地的等流时线稀疏,说明甲地坡度更大,土壤容易被侵蚀,因此土层较薄,导致甲地植被长势明显不如乙地,选项C符合题意。黄山相对高度不大,甲、乙两地坡向相似,甲地等流量线数值较低,甲地海拔可能比乙地海拔更低,因此甲地气温与乙地相差不大,甚至比乙地气温高,排除D。故选C。‎ ‎【点睛】在陡峭的山坡上,由于重力作用和地表径流的侵蚀力往往加速疏松地表物质的迁移,‎ 所以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而在平坦的地形部位,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使成土母质得以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下图为洞庭湖某时刻测得的湖陆风垂直结构示意图,图中②、④、⑤三处的高度相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此时③处的风向为 A. 西北向湖风 B. 西北向陆风 ‎ C. 东南向湖风 D. 东南向陆风 ‎11. 关于①、③、⑤三处风力大小的排列,正确的是 A. ①>③>⑤ B. ①>⑤>③ ‎ C. ⑤>③>① D. ③>⑤>①‎ ‎12. 近年来,随着不断的退田还湖,使得洞庭湖沿岸 A. 湖风减弱 B. 湿度下降 ‎ C. 日较差增大 D. 湖陆风增强 ‎【答案】10. B 11. A 12. D ‎【解析】‎ ‎【10题详解】‎ 从图中的方向标和风向标分析,此时③处的风向为4级西北风,由陆地吹向湖面,B正确。故选B。‎ ‎【11题详解】‎ 从图中风向标分析,①处为8级风,③处为4级风,⑤处位于热力环流中心附近,气流水平运动不明显,风力最小,所以三处风力大小的排列为①>③>⑤,A正确。故选A。‎ ‎【12题详解】‎ 随着不断的退田还湖,湖泊面积增大,湖陆热力差异增大,下垫面冷热差异增大,洞庭湖沿岸湖陆风增强,D正确。湖陆风增强,A错误。湖区水分蒸发增加,湿度上升,B错误。湖水比热容较大,温度调节作用增强,湖区气温日较差减小,C错误。故选D。‎ 欧洲地区的地质作用非常强烈,如冰岛和阿尔卑斯山的形成是内力作用的重要体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峡湾,北欧、中欧的冰碛残丘,阿尔卑斯山上的U型谷和角峰等都是第四纪冰期冰川作用的产物。下图示意欧洲第四纪冰期冰川分布及海岸线变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推测冰岛上主要的岩石类型是 A. 沉积岩 B. 变质岩 C. 花岗岩 D. 玄武岩 ‎14. 与第四纪冰期时的海岸线相比,欧洲现代海岸线 A. 向陆地推进,更加曲折 B. 向海洋推进,更加曲折 C. 向陆地推进,更加平直 D. 向海洋推进,更加平直 ‎15. 阿尔卑斯山上的U型谷和角峰的形成过程是 A. 板块碰撞——褶皱隆起——冰川堆积 B. 板块碰撞——褶皱隆起——冰川侵蚀 C. 板块张裂——断裂上升——冰川堆积 D. 板块张裂——断裂上升——冰川侵蚀 ‎【答案】13. D 14. A 15. B ‎【解析】‎ ‎【13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冰岛的形成是内力作用的重要体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冰岛位于大西洋海岭(大洋中脊),属板块张裂地区,岩浆活动频繁,冰岛是岩浆喷出形成的火山岛,由此推 测冰岛上主要的岩石类型是玄武岩,选项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14题详解】‎ 与第四纪冰期时的海岸线相比,现在的气温较高,大量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因此欧洲现代海岸线向陆地推进,排除B、D。第四纪冰川活动时,形成了许多冰川谷,古冰川融化后,海水进入冰川侵蚀形成的峡湾中,使得海岸线更加曲折,选项A符合题意,排除C。故选A。‎ ‎【15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U型谷和角峰是冰川侵蚀形成的,不是冰川堆积的结果,排除A、C。阿尔卑斯山上角峰的形成过程先是板块碰撞,岩层褶皱隆起抬升,形成海拔较高的山脉,然后形成山岳冰川,受冰川侵蚀,形成U型谷和角峰,选项B符合题意。阿尔卑斯山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挤压边界,排除D。故选B。‎ ‎【点睛】冰川侵蚀地貌:冰斗——山岳冰川源头由雪蚀和冰川挖掘共同营造的围椅状盆地;角峰——指由几个冰斗所围成的山峰,因冰斗后壁不断后退,使所围山峰成为高耸尖锐的山峰;U形谷——称冰蚀谷,由于冰川对底床和谷壁不断进行拨蚀和磨蚀,同时两岸山坡岩石经寒冻风化作用不断破碎,并崩落后退,使原来的谷地被改造成横剖面呈抛物线形状的U形谷或槽谷;冰蚀湖——冰川在重力和压力作用下向下游移动,同时侵蚀地表使其成为洼地,冰川融化后洼地内积水成湖;峡湾——海侵后被淹没的冰川槽谷。‎ 峨眉山位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山体南北延伸,山前平原海拔约‎551m,山顶海拔‎3099m。下图示意乔木、灌木、草本及藤本植物在峨眉山5段垂直植被带内的物种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 峨眉山物种最丰富的垂直植被带位于 A. ‎600米以下 B. 600—‎1099米 ‎ C. 1100—‎1899米 D. 1900—‎‎2799米 ‎17. 草本植物在每段垂直植被带的物种数都是最多的,主要原因是 A. 位于阳坡,热量充足 B. 位于阴坡,降水充足 C. 生长空间广,繁殖较快 D. 生存需求低,适应性强 ‎18. 海拔低于‎600米地带内的物种数偏少,原因最可能是 A. 气候干旱 B. 地形陡峭 ‎ C. 土壤贫瘠 D. 人类干扰 ‎【答案】16. C 17. D 18. D ‎【解析】‎ ‎【16题详解】‎ 图中显示,乔木、灌木、藤本三类植物物种数都在1100—‎1899米最多,草本植物物种数在1100—‎1899米物种数略低于600—‎1090米,但四类植物的物种总数在1100—‎1899米最多,选项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17题详解】‎ 题意表明,图中是同一地区不同植物的物种数统计,因此草本植物与其它植物生长的环境条件相同,由此判断“位于阳坡,热量充足”、“位于阴坡,降水充足”、“生长空间广,繁殖较快”不符合题意,排除A、B、C。草本植物生存需求低,对环境的适应性强,这是导致草本植物在每段垂直植被带的物种数都是最多的主要原因,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18题详解】‎ 当地位于夏季风迎风坡,降水多,气候不干旱,排除A。材料信息表明,山前平原海拔约‎551米,因此海拔低于‎600米地带主要以山前平原为主,排除B。山前平原地区流水侵蚀速率慢,多沉积作用,使成土母质得以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较肥沃的土壤,排除C。小于‎600米地带地形平坦,位于四川盆地边缘,人类活动影响大,所以物种数偏少,D符合题意。故选D。‎ ‎“城归”类似于“海归”,是指从城里返回乡下的创业人员,主要是指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随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 近几年,“城归”人数不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 农业成为主导产业 B. 乡村经济条件改善 C. 全面逆城市化现象 D. 城市产业向外转移 ‎20. “城归”现象可能给乡村地区带来的社会影响是 ‎①职业构成多样化 ②缓解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 ‎③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 ④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19. B 20. A ‎【解析】‎ ‎【19题详解】‎ 整体上农业附加值较低,因此农业很难成为主导产业,排除A。乡村高效农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得乡村经济条件改善,创业环境大大改善,且能够提供较高收入的就业岗位,这是“城市归”人数不断增长的主要原因,选项B符合题意。目前我国正处于加速城市化阶段,逆城市化现象不明显,排除C。目前我国城市产业转移往往是由大城市向小城市转移,城市向乡村转移的现象不多,排除D。故选B。‎ ‎【20题详解】‎ ‎“城归”人员从城里返回乡下创业,不会局限于农业,在各种产业中进行创业和就业,使得农村的职业构成多样化,①符合题意。过去由于大量农民工进程务工,使得农村产生大量的留守儿童和农村老年人口占比上升,而随着城归现象的出现,可以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②符合题意。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属于带来的经济效益,③不符合题意。“城归”回乡创业和就业会增加乡村的产业密度,增加环境压力,对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影响不大,且这属于生态效益,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选项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下表示意我国部分地区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 青海、西藏可承载人口少的原因是 A. 资源匮乏 B. 土地面积小 ‎ C. 生态脆弱 D. 气候干旱 ‎22. 目前,长江中下游地区可承载人口数量远超其过去预测极限,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A. 消费水平降低 B. 科技水平提高 C. 矿产资源增多 D. 耕地资源增多 ‎【答案】21. C 22. B ‎【解析】‎ ‎【21题详解】‎ 青海、西藏地区矿产资源、太阳能、水能、地热能、土地等资源十分丰富,排除A。青海、西藏地区土地面积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0%,土地面积广大,排除B。青藏高原具有高寒特征,生态系统相对简单,生态脆弱,导致年生物量较少,开发时容易破坏环境,这是青海、西藏可承载人口少的原因,选项C符合题意。青海、西藏地区大多降水不多,但许多地区因蒸发较弱,冰川广布,河流湖泊众多,水源条件较优越,排除D。故选C。‎ ‎【22题详解】‎ 预测长江中下游地区可承载人口数量往往是以现有的资源水平和科技水平进行的,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发展迅速,科技水平提高,获得的资源数量和种类不断提高,导致可承载人口数量远超其过去预测的极限,选项B符合题意。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消费水平一般会上升,排除A。矿产资源为非可再生资源,数量增多的可能性不大,排除C。长江中下游地区荒地资源有限,为了保护环境,部分耕地还会退耕,由于建设用地不断增加,占用的耕地资源增多,因此当地耕地资源不可能增多,排除D。故选B。‎ 第Ⅱ卷(综合题,4个题,共56分)‎ ‎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年9月9日华西都市报报道,华西秋雨已从云贵川扩展到了西北地区,今天甘肃、宁夏、陕西也在秋雨的范围内。在气象学上,我们把华西地区在9到11月份出现的,持续时间较长的阴雨天气,成为华西秋雨。一般来说,华西秋雨产生的持续连阴雨的天数越长,对农作物的危害越大,但也有“你有万担粮,我有秋雨墒”的说法。下图示意华西秋雨的分布特征。‎ ‎(1)简述华西秋雨形成原因。‎ ‎(2)分析华西秋雨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影响。‎ ‎【答案】(1)进入秋季,冷空气不断南下,与副热带高压西侧的西南暖湿气流在华西地区交汇,形成锋面,带来丰富降水,形成了长时间的阴雨天气的华西秋雨。‎ ‎(2)有利:秋雨多,有利于水库、池塘及冬水田蓄水,预防来年春旱;雨水渗透到较深的土壤中,有利于土壤蓄水保墒,减轻来年春旱。‎ 不利:绵绵细雨,带来低温,不利于农作物后期的成熟和收获;降水较多,光照条件不足,导致已成熟作物出现霉烂、发芽等,以致减产甚至绝收。‎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我国的特殊天气现象——华西秋雨为背景,设置两道小题,涉及华西秋雨的成因、华西秋雨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影响,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第(1)题,华西秋雨形成的原因主要从锋面角度进行分析。图中显示,进入秋季,来自东北和西北的冷空气不断南下,与副热带高压西侧的来自印度洋的西南暖湿气流在云、贵、川地区和甘肃、宁夏、陕西等西北地区交汇,形成锋面,由于冷暖气团势力均比较弱,使得锋面推移速度较慢,形成了较长时间的阴雨天气,这就是华西秋雨。‎ 第(2)题,华西秋雨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影响应从有利和不利两方向进行分析。从有利影响角度来看,华西秋雨带来的降水有利于水库、池塘及冬水田蓄积水源,缓解当地的冬春连旱;华西秋雨能改善土壤水分状况,有利于土壤蓄水保墒,有利于当地秋冬农业生产,还可以减轻来年春旱。从不利影响角度来看,秋天是许多农作物成熟和收获季节,华西秋雨 为持续较长时间的阴雨天气,会影响农作物后期成熟的热量条件,同时给农民收获带来诸多不便;华西秋雨带来的阴雨天气,使得作物后期成熟的光照条件不足,还会导致已成熟作物出现霉烂、发芽等,影响农作物产量。‎ ‎2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新疆巴音布鲁克湿地发育于天山山脉中部的大、小尤尔都斯盆地中部,四周雪山环抱,年平均气温-‎4.7℃‎。流经该地区的开都河是内流河中含沙量最小的河流之一,该河流经巴音布鲁克草原时呈九曲十八弯状,最终注入博斯腾湖。下图为巴音布鲁克地区示意图。‎ ‎(1)从水循环角度,分析巴音布鲁克湿地的成因。‎ ‎(2)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角度,简述巴音布鲁克地区的主要自然环境特征。‎ ‎(3)开都河干流的径流量日变化较大,推测其日变化最大的季节并说明理由。‎ ‎【答案】(1)盆地内部地势平坦,排水不畅,地表易积水;气温较低,蒸发较弱;地下冻土层发育,阻滞水分下渗。‎ ‎(2)地形以山地、盆地为主;海拔高,气温低,形成山地气候;河流多为内流河;以高寒草原植被为主。‎ ‎(3)春季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春季昼夜温差大,白天和夜晚的冰雪融水量差别大。‎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新疆巴音布鲁克湿地为背景,设置三道小题,涉及湿地成因、自然环境特征、径流变化及原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第(1)题,巴音布鲁克湿地的成因应从降水、蒸发、地表径流、下渗等水循环环节进行分析。盆地周围雪山环抱,降雪量较大,冰雪融水量较大;材料信息表明,当地所平 均气温为-‎4.7℃‎,气温较低,蒸发较弱,使得地表较为湿润;图文信息表明,该河流经巴音布鲁克草原时呈九曲十八弯状,盆地内部地势平坦,排水不畅,地表易积水;材料信息表明,新疆巴音布鲁克湿地发育于天山山脉中部,平均海拔较高,地下有冻土层发育,阻滞水分下渗,使得地表容易积水形成湿地。‎ 第(2)题,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指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有机整体。巴音布鲁克地区位于天山山脉中部,地形以山地、盆地为主,平均海拔高,导致平均气温较低,居内陆,降水较少,形成山地气候;因为降水较少,河流为内流河;因为年平均气温较低,降水较少,主要形成高寒草原植被。‎ 第(3)题,开都河干流的径流量时间变化主要由补给水源决定,当地深居内陆,降雨较少,主要补给水源为冰雪融水,而冰雪融水水量变化由气温高低决定,因此开都河径流量日变化较大,应由日温差决定。夏季日温差大,但夜间温度也高于‎0℃‎,冰雪融水也较多,导致径流日变化不是最大的;秋季冰雪面积减少,昼夜融水量都不大,导致径流日变化不大;冬季昼夜气温均低于‎0℃‎,导致径流量日变化小;春季昼夜温差大,山地冰雪量大,且夜间气温低于‎0℃‎,白天升温快,导致径流量日变化最大。‎ ‎2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阴山山脉平均海拔不足‎2000米,属于中等高度的山体,是中国季风与非季风区的北界,属温带半干旱与干旱气候的过渡带。西部的狼山尤为干旱,东部的大青山较为湿润。阴山南坡植被类型丰富多样,且植被多样性随海拔升高而增加。下图为阴山山脉等高线图和大青山垂直自然带示意图。‎ ‎(1)分析阴山南北坡主要外力作用的差异。‎ ‎(2)高山林线指山地森林分布的最高界线。与北坡相比,简述大青山南坡高山林线高度差异并分析原因。‎ ‎(3)分析阴山南坡植被多样性随海拔升高而增加的原因。‎ ‎【答案】(1)北坡冬季风强劲,沙漠广布,风力侵蚀作用强;南坡降水多,坡度大,流水侵蚀作用强。‎ ‎(2)南坡较高南坡是向阳坡,气温偏高;南坡是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偏多。‎ ‎(3)阴山地处温带半干旱与干旱过渡地区,植被多样性受水分影响显著;南坡是夏季风的迎风坡,随着海拔的升高,地形抬升产生的降水;阴山山脉属于中等高度的山脉,在有限的海拔内水分随海拔升高而持续处于增加状态。‎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我国阴山山脉为背景,设置三道试题,涉及外力作用地区差异、林线高度及原因、生物多样性变化及原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第(1)题,阴山南北坡外力作用的差异主要从风力和流水作用进行分析。当地离冬季风源地较近,北坡为冬季风的迎风坡,风力强劲,材料信息表明,阴山为半干旱与干旱气候的过渡带,因此阴山北侧,气候干旱,沙漠广布,风力侵蚀作用强;材料信息表明,阴山为为季风与非季风区的北界,因此南坡受夏季风影响,降水多,图中显示,南坡等高线密集,说明南坡坡度大,因此坡面径流速度快,导致流水侵蚀作用强。‎ 第(2)题,大青山南北坡高山林线高度差异直接从图中获取答案,其原因应从南北坡的水热条件进行分析。从大青山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中可以看出,南坡的山地针叶林带上界较高,即林线较高。该地位于直射点以北地区,南坡是向阳坡,南坡太阳高度较高,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较多,气温偏高;南坡是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偏多,水分条件较好,因此林线较高。‎ 第(3)题,山南坡植被多样性随海拔升高而增加的原因应从水热条件方面进行分析。随海拔升高,热量条件变差,因此热量条件不是植被多样性随海拔升高而增加的原因。材料信息表明,阴山地处温带半干旱与干旱过渡地区,气候干旱,植被多样性主要受水分影响;南坡是夏季风的迎风坡,随着海拔的升高,地形抬升产生的地形雨增多,水分条件变好,导致植被多样性增加;材料信息表明,阴山山脉平均海拔不足‎2000米,属于中等高度的山体,因此在有限的相对高度内水分随海拔升高而持续处于增加状态。‎ ‎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沙丁鱼喜冷水,好群居,以大量的浮游生物为食。开普敦东南部的厄加勒斯浅滩(如 图)是南半球沙丁鱼的主要集聚地,但每年5—7月,当一股低温的沿岸流在厄加勒斯浅滩出现并向东北流动时,沙丁鱼便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大迁徙,跋涉1000多公里迁徙到德班附近海域产卵。桌山是开普敦的地标,主峰海拔‎1087米,是地质历史浅海海底断裂后整体上升形成,山体由石灰岩(沉积岩)构成。山顶如削平的桌面,被称作“上帝的餐桌”。‎ ‎(1)分析厄加勒斯浅滩出现的沿岸流对沙丁鱼大迁徙的有利影响。‎ ‎(2)描述桌山主峰“桌面”形成的地质过程。‎ ‎【答案】(1)5-7月,气压带、风带北移,受西风带控制,厄加勒斯浅滩出现沿岸流向东北流动,利于沙丁鱼顺流迁徙;该沿岸流属于冷水流,降低了德班附近海域水温,为沙丁鱼提供了冷水生存环境;该沿岸流与厄加勒斯暖流交汇,扰动起深海的营养物质,为沙丁鱼带来丰富饵料。‎ ‎(2)(在地质历史时期)在海底形成平坦的沉积岩;沉积岩断裂整体抬升后内部裂隙较少顶部平坦;顶部受外力作用(风化和风力侵蚀)进一步被侵蚀为“桌面”。‎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南非南部沿岸地区为背景,设置两道试题,涉及沙丁鱼大迁徙、桌山主峰成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题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第(1)题,厄加勒斯浅滩出现的沿岸流对沙丁鱼大迁徙的有利影响应从动力、环境、食物等方面进行分析。5-7月,气压带、风带北移,非洲南端受西风带控制,材料信息表明,厄加勒斯浅滩出现向东北流动沿岸流,利于沙丁鱼顺流迁徙到德班附近海域;该沿岸有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且材料信息表明,该沿岸流属于冷水流,该冷水流到达德班,降低了附近海域水温,材料信息表明,沙丁鱼喜冷水,沿岸流为沙丁鱼提供了适宜生存环境;‎ 图中显示,厄加勒斯暖流向西南方向流动,则该沿岸流会与暖流交汇,扰动起深海的营养物质,浮游生物繁盛,为沙丁鱼带来丰富饵料,利于沙丁鱼生长繁殖。‎ 第(2)题,桌山主峰“桌面”形成的地质过程应从岩石形成、地壳运动、外力作用等方面进行描述。在地质历史时期,在温暖广阔的浅海海底碳酸钙大量沉积形成很厚的石灰岩;石灰岩岩体四周断裂,中间整体抬升,形成地垒,中间岩体抬升过程中内部裂隙较少,弯曲变形少,顶部平坦;中间岩体上升到海拔较高时,顶部受海边的强风相对均匀的风化和侵蚀,形成“桌面”。‎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