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4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微专题突破专题过关检测(八)内力作用与地貌(通用)作业
专题过关检测(八) 内力作用与地貌 一、选择题 (2019·云南昆明统测)端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出产于广东肇庆市端溪,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其石质主要为泥质变质岩。其中,带有“石眼”的端砚尤为珍贵,“石眼”是一种特殊的火山尘泥结构。端砚易雕刻、蓄水不涸、发墨快。据此完成1~2题。 1.推测带有“石眼”的端砚原石形成的地质过程最可能是( ) A.外力沉积—火山喷发—变质作用—地壳抬升 B.火山喷发—变质作用—外力沉积—地壳抬升 C.地壳抬升—外力沉积—火山喷发—变质作用 D.变质作用—外力沉积—火山喷发—地壳抬升 2.端砚能“蓄水不涸”的主要原因是( ) A.透气性好 B.岩性致密 C.吸水性强 D.硬度较大 解析:1.A 2.B 第1题,通过对材料信息的提取可知带有“石眼”的端砚原石形成过程如下:第一是在外力作用下形成较为柔软的沉积岩;第二是在岩浆活动的作用下火山尘泥侵入已形成的沉积岩中,并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发生了变质作用形成带有“石眼”泥质变质岩;第三是经过地壳运动将该类岩石带到地表,并形成了端砚原石。故选A。第2题,根据端砚原石的特点“端砚易雕刻、蓄水不涸、发墨快”便可分析,蓄水不涸的原因是由于端砚原石岩性致密、透水性差,水不易被吸收,B正确;而透气性好、吸水性强会导致墨水迅速渗漏到石头里面,不易保水。A、C错误;硬度较大与材料中端砚易雕刻相反,D错误。 (2019·北京西城区二模)大陆边缘是陆地与洋底之间的过渡地带,平行于大陆—大洋边界﹐宽几十至几百千米。根据板块构造运动与构造地貌特征,大陆边缘分为稳定型和活动型两大类。读大陆边缘类型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中( ) A.①是岩浆发源地 B.②是岩石圈 C.a是板块生长边界 D.b是稳定型大陆边缘 4.示意图中的大陆是( ) A.亚欧大陆 B.非洲大陆 C.澳大利亚大陆 D.美洲大陆 解析:3.D 4.D 第3题,图中①位于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的俯冲地带,并没有进入软流层,不会是岩浆的发源地;②位于大陆板块以下,已经不属于岩石圈的范围;a 为海沟,属于板块的消亡边界;b处于板块内部,地壳较为稳定,属于稳定型大陆边缘。故选D。第4题,图中大陆的西海岸是海沟,为消亡边界,结合六大板块图可知,亚欧大陆的东侧是消亡边界,非洲大陆西侧及澳大利亚大陆的西侧均与图示不符合,只有美洲大陆西海岸处于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的消亡边界,符合图示信息。故选D。 研究地质构造,可以科学地推断地层形成过程与地貌的关系。下图示意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据此完成5~6题。 5.对岩石①②③形成的先后顺序的推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③→①→② 6.对岩石②形成后,地质作用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岩浆喷发→地壳下降→深海沉积→地壳上升→水平挤压→外力侵蚀 B.地壳下降→沉积作用→地壳上升→侵蚀堆积→水平挤压 C.地壳下降→沉积作用→地壳上升→水平挤压→外力侵蚀→堆积作用 D.地壳下降→沉积作用→岩浆喷发→水平挤压→堆积作用→外力侵蚀 解析:5.D 6.C 第5题,根据岩层先形成的在下,后形成的在上的规律可知,岩层③在岩层①②的下面,所以岩层③最早形成,要注意①是喷出岩,②是沉积岩,而①在②的下面,所以①比②形成早。①曾经是个火山口,被后来形成的岩层②覆盖。选D。第6题,据图可知,岩层②上面有很厚的沉积物,说明②形成后,该地曾经历过地壳下沉,沉积物沉积,后来地壳上升加上受到水平挤压,形成背斜,背斜顶部受到外力侵蚀形成谷地,后来由于堆积作用,形成了松散的沉积物。选C。 下图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丙处岩石类型与周围明显不同。读图,回答7~8题。 7.仅考虑太阳辐射影响,图示甲处地貌未来最先可能演变成( ) A.背斜山 B.向斜山 C.背斜谷 D.向斜谷 8.该岩层在乙处出现缺失的原因及丙处岩石类型最可能是( ) A.受张力岩层破碎被侵蚀 花岗岩 B.受挤压岩层破碎被侵蚀 石灰岩 C.因流水堆积岩层被覆盖 砂岩 D.因断裂陷落岩层被覆盖 黏土 解析:7.B 8.A 第7题,由同一沉积岩层在甲处的埋深判断,在甲地中部埋深大,两侧埋深小,所以岩层中部向下凹陷,属于向斜构造;在太阳辐射作用下,向斜槽部岩石坚硬,风化速度慢,所以最先会演变成向斜山。第8题,根据同一岩层的连续走向,乙处是背斜构造,该岩层向上拱起,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容易被外力侵蚀,拱起部分出现缺失;该处连续性的岩石应为沉积岩,花岗岩为岩浆岩,与周围的岩石类型不同。 (2019·山东泰安二模)下图为黄河某河段河谷剖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八个堆积面T1~T8,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1。读图,完成9~10题。 9.地壳最稳定的时期是( ) A.T2形成时期 B.T4形成时期 C.T6形成时期 D.T8形成时期 10.抬升持续时间最长的时期是( ) A.T8~T7时期 B.T6~T5时期 C.T4~T3时期 D.T2~T1时期 解析:9.D 10.B 第9题,据已掌握知识可知,地壳稳定时期则表现为以流水沉积和侧蚀作用为主,河流阶地产生,地壳最稳定的时期河流阶地沉积物应最厚。据图可知,T8 形成时期沉积物最厚。故选D。第10题,地壳抬升时以流水下蚀作用为主,无明显河流阶地产生,比较无河流阶地产生时期河流下蚀的距离,即河谷上下相邻阶地之间的距离,距离最大者表明地壳抬升持续时间最长,故选B。 (2019·江苏南通二模)下图为某地地质地貌图。读图完成下题。 11.与甲乙、丙丁沿线相符的剖面图是( ) 解析:选C 根据岩层新老关系,沿甲乙剖面,岩层中间新,两翼老,是向斜构造,岩层向下凹,图A错。根据等高线数值,甲乙剖面经过山岭地貌,B错。丙丁剖面位于同一岩层内,向斜槽部,岩层是水平状,D错。丙丁经过的地貌是山岭,C对。 二、非选择题 12.(2019·山东济南一模)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北海道知床半岛的罗臼是著名的渔港,以渔业和观光业为主。这里至今还保持着原始面貌,遍布火山群,覆盖着广袤的原始森林,被称为“日本最后的秘境”。每年冬季,都有以捕鱼为食的虎头海雕和白尾海雕,自堪察加半岛和阿留申群岛来到罗臼越冬,当地人有冬季补饲海鸟的习惯。下图为知床半岛附近区域图。 (1)说明该地遍布火山群的原因。 (2)从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角度,说明图示区域渔场的形成原因。 (3)分析虎头海雕和白尾海雕到罗臼越冬的原因。 解析: 第(1)题,该地遍布火山群的原因主要从板块构造角度考虑。北海道地区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岩浆活动频繁,多火山。第(2)题,图示区域渔场的形成原因,主要结合洋流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第(3)题,虎头海雕和白尾海雕到罗臼越冬的原因主要从水温、食物及自然环境角度考虑。 答案:(1)该地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薄弱,岩浆活动频繁。 (2)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在此海域交汇;海底营养盐类上泛;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鱼类获得饵料,形成渔场。 (3)相比堪察加半岛和阿留申群岛,罗臼纬度较低,冬季较温暖;有渔场分布,食物充足;受人类活动影响小;自然环境保持较好,有栖息地。 13.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从地质构造的角度描述宁夏平原的成因。 (2)说明图中AB所在地区与CD所在地区等高线弯曲的特点及其原因。 (3)分析图中从出山麓口往湖沼方向沉积物变化的一般特点及成因。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的信息分析,从地质构造上来说,两侧地块相对抬升,宁夏平原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构造;再经黄河带来的泥沙沉积而成。 第(2)题,在河流的不同河段,流水作用不同,一般上游是侵蚀作用为主,下游是堆积作用为主。AB处等高线向河流的上游方向(高处)凸出,原因:上游段主要受侵蚀作用影响;CD处等高线向河流的下游方向(低处)凸出,原因:下游段主要以河流堆积为主。第(3)题,在河流的上游到下游,流水的搬运能力不同,泥沙堆积的颗粒也不同。从出山麓口往湖沼方向沉积物依次颗粒变小。原因与流水沉积作用的分选性有关。 答案:(1)从地质构造上来说,两侧地块相对抬升,宁夏平原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构造;再经黄河带来的泥沙沉积而成。 (2)AB处等高线向河流的上游方向(高处)凸出,原因:上游段主要受侵蚀作用影响;CD处等高线向河流的下游方向(低处)凸出,原因:下游段主要以河流堆积为主。 (3)沉积物依次颗粒变小。原因:当流水携带大量泥沙流动时,由于流速的降低,泥沙逐渐沉积。一般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