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余姚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江省余姚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余姚中学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下图为新加坡某小区的平面图,图中甲、乙、丙、丁为该小区的四个大门。完成问题。‎ ‎2019年11月13日,某同学中午放学回家进该小区时,发现自己的影子落在正前方,该同学最有可能进入的小区大门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图中指向标判断,图中甲为西门,进门后道路朝向正东;乙为南门,进门后的道路朝向正北,丙为东门,进门后的道路朝向正西,丁为北门,进门后的道路朝向正南。11月13日,直射点在南半球,新加坡在赤道附近,正午太阳应在正南方,日影朝向正北方,该同学中午放学回家进该小区时,发现自已的影子落在正前方,说明该同学从南门进入、朝向正北行进,由判断选项B符合题意,排除A、C、D。‎ ‎【点睛】赤道纬度以北地区,正午的太阳位于正南方向,日影朝向正北;赤道纬度以南地区,正午的太阳位于正北方向,日影朝向正南。‎ 下图为某地区地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 图中最高山峰与湖面的最大高差最有可能为 A. 250米 B. 290米 C. 340米 D. 350米 ‎3. 当M湖湖水外泄时,其湖面高程介于 A. 1150-1200米 B. 1200-1250米 C. 1250-1300米 D. 1300-1350米 ‎4. 沿图中登山线路行进,可以仰看百米飞瀑的地点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2. C 3. C 4. D ‎【解析】‎ ‎【2题详解】‎ 根据图中等高线数值的递变规律判断,M湖面的海拔高度应在1150~1200米之间,图中最高山峰应为M湖西侧的山峰,海拔高度应在1450~1500米之间,两者的相对高度应为250~350米之间;或者用公式法计算两者之间相对高度:M湖与最高山峰之间有6条等高线,则两者之间的相对高度大于(6-1)×50米,即250米,小于(6+1)×50米,即350米。两者之间的最大高差应接近350米,不能等于350米。由此判断,选项C符合题意,排除A、B、D。‎ ‎【3题详解】‎ 图中显示,山顶湖盆北边有一个鞍部缺口,其海拔高度1250~1300米之间,当湖水水位达到这一高度时,湖水就会从该缺口外泄。由此判断,选项C符合题意,排除A、B、D。‎ ‎【4题详解】‎ 山谷的陡崖处可能形成瀑布,陡崖为等高线重合之处,因此图中登山线路上具有飞瀑景观的是在③地与④地之间。①地因山脊阻挡,观察不到飞瀑景观,排除A。②地和③地位于飞瀑景观之上,不可以仰看飞瀑,排除B、C。④地临近飞瀑,且位于飞瀑之下,可以仰看百米飞瀑,选项D符合题意。‎ ‎【点睛】在等值线图中,如果两地都不在等值线上,且两地之间单调增减,两地之间如果有n条等值线,等值距(相邻等值线的差值)为h,两地的数值差值为H,则(n-1)h<H<(n+1)h。‎ 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张掖市境内,其景观造型之奇特、色彩之艳丽,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丹霞地貌”。景观区地层形成于侏罗纪和白垩纪。下图为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地质剖面图。‎ 完成下面小题。‎ ‎5. 下列生物化石可能在张掖丹霞地层中被找到的是 A. 哺乳动物 B. 原始鱼类 C. 裸子植物 D. 古老两栖类 ‎6. 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内彩色丘陵区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过程是 A. 固结成岩—水平挤压—断裂抬升—风化侵蚀 B. 水平挤压—固结成岩—风化侵蚀—断裂抬升 C. 断裂抬升—风化侵蚀—水平挤压—固结成岩 D. 固结成岩—风化侵蚀—水平挤压—断裂抬升 ‎【答案】5. C 6. A ‎【解析】‎ ‎【5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张掖丹霞景观区地层形成于侏罗纪和白垩纪。哺乳动物出现在第三纪,因此,张掖丹霞地层中不可能出现哺乳动物化石,排除A。原始鱼类出现在古生代泥盆纪,古生代末期原始鱼类基本灭绝,因此,张掖丹霞地层中不可能出现原始鱼类化石,排除B。裸子植物出现古生代后期,中生代至今裸子植物一直存在,因此张掖丹霞地层中可能出现裸子植物化石,选项C符合题意。古老两栖类出现在古生代后期,末期基本灭绝,因此,张掖丹霞地层中不可能出现古老两栖类化石,排除D。‎ ‎6题详解】‎ 图中显示,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内彩色丘陵区岩石层理构造明显,应为沉积岩,因此要形成这些岩层,首先要沉积和固结成岩,形成彩色岩层,然后地壳运动过程中水平挤压导致当地岩层弯曲变形、变位,形成向斜构造,并断裂上升至海拔较高处,外力风化、侵蚀作用导致彩色岩层出露,形成彩色丘陵区,由此判断,选项A符合题意,排除B、C、D。‎ ‎【点睛】地壳演化史中,动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为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为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古生代泥盆纪为鱼类时代;古生代石炭纪和二叠纪为两栖动物时代;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为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第三纪为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第四纪为人类时代。‎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和6月份某时刻等压线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7. 此时,M、N两地天气现象的共同点是 A. 阴雨天气 B. 天气闷热 C. 狂风暴雨 D. 风和日丽 ‎8. 若图中所示区域较长时间受该天气系统影响,则此时可能 A. M河流域受洞庭湖的调节水量丰富 B. N河段抗洪抢险繁忙 C. 洞庭湖因泥沙淤积严重而水位猛涨 D. N河段大力兴修水利 ‎【答案】7. A 8. B ‎【解析】‎ ‎【7题详解】‎ 根据图中等压线形态和数值特征判断,M位于低压槽、N为低气压中心。根据北半球锋面气旋特征判断,M处附近的低压槽会形成冷锋天气系统,M处位于冷锋锋后,可能出现阴雨天气;N地为气旋中心,盛行上升气流,可能会形成阴雨天气,因此两地天气现象的共同点是出现阴雨天气,选项A符合题意,排除B、D。由于M、N地等压线较稀疏,不可能形成狂风暴雨,排除C。‎ ‎【8题详解】‎ M河河水注入洞庭湖,洞庭湖对M河的调节功能不明显,A不符合题意。题意表明,图中所示区域较长时间受该天气系统影响,当地降水量大,河水补给量大,河水水位上升,图中显示,N河段河道弯曲,泄洪不畅,洪水压力增大,因此N河段抗洪抢险繁忙,B符合题意。由于洞庭湖面积较大,蓄洪能力较强,因此洞庭湖的水位不会猛涨,C不符合题意。此时出现连续降水天气,施工不便,N河段不会在此时大力兴修水利,D不符合题意。‎ 近年来日光温室鲜切花产业发展较快,下图为冬季我国某地鲜切花日光温室晴天和雨天两种天气条件下,室内外温度的日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9. 该日光温室可能位于 A. 江苏 B. 福建 C. 海南 D. 黑龙江 ‎10. 图中四条温度日变化曲线中,代表雨天室外温度日变化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9. A 10. D ‎【解析】‎ ‎【9题详解】‎ 根据图中气温曲线数值大小判断,图中②、④曲线应表示室外温度变化,由此可知,当地冬季日平均气温在0℃以上,应位于南方地区,不可能位于黑龙江,排除D。读图估算,当地冬季日平均气温在10℃以下,不可能位于热带的海南,排除C。图中②曲线表明,冬季夜晚气温可能降到0℃以下,因此不可能是纬度较低的福建,排除B。根据冬季气温日变化特征判断,该地可能位于江苏,选项A符合题意。‎ ‎【10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雨天云量大,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不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强,气温不太低,昼夜温差小,而图中①、②曲线昼夜温差大,由此排除A、B。由于温室内保温作用强,气温较高,而室外气温较低,图中③曲线表示的气温明显比④曲线高,因此代表雨天室外温度日变化的④曲线,选项D符合题意,排除C。‎ 下面左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右图为甲岛屿的放大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某年2月乙国部分地区遭受了罕见的雪灾,其中受灾较严重的城市可能有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2. 关于甲岛屿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因火山喷发而形成 B. 虚线框内东南部地势平坦 C. 沿岸可能拥有不冻港 D. 自然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答案】11. D 12. C ‎【解析】‎ ‎【11题详解】‎ 根据图中位置特征和形态特征判断,乙国为日本。2月为冬季,日本盛行西北季风,部分地区遭受了罕见的雪灾,降雪量大的地区应出现在西风季风的迎风坡,图中①地和④地位于经过海洋(日本海)后的西北季风迎风坡,降雪丰富,可能受灾较严重,①和④符合题意;②地的西北季风来自陆地,寒冷干燥,降雪量应该不大,②不符合题意;③地位于西北季风的背风坡(海岸),降雪量应该较小,③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选项D符合题意,排除A、B、C。‎ ‎【12题详解】‎ 甲岛屿属于日本群岛,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大陆板块隆起形成的弧形群岛,不是因火山喷发而形成,A错误。图中显示,虚线框内东南部河流短小,说明山地逼近海岸,地形起伏较大,B错误。甲岛屿附近海域有日本暖流流经,冬季增温导致沿岸可能拥有不冻港,C正确。图中显示,甲岛屿位于45°N附近,应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形成的自然植被应为温带落叶阔叶林,D错误。‎ 下图为中国、日本和韩国人口负担系数百年比较图【注:人口负担系数=(14岁及以下人口数+65岁及以上人口数)/(15~64岁人口数)×100%】。国际上一般把人口负担系数≤50%称为“人口机会窗口”期。‎ 完成下面小题 ‎13. 读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日本“人口机会窗口”期为30年左右 B. 21世纪初,人口负担系数最低的为中国 C. 1970年,韩国人口负担系数高,人口老龄化严重 D. 2000年以后中国的人口负担系数持续增长 ‎14. 2030年以后,中、日、韩三国出现的共同社会现象是 A. 生育率迅速上升,造成人口结构失衡 B. 劳动力供给充足,社会负担较轻 C. 人口老龄化加剧,阻碍社会经济发展 D. 人口增长过快,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 ‎【答案】13. A 14. C ‎【解析】‎ ‎【13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国际上一般把人口负担系数≤50%称为“人口机会窗口”期。图中显示,日本于1960~1970年间人口负担系数开始低于50%,进入“人口机会窗口”期,于2000年人口负担系数又开始高于50%,“人口机会窗口”期结束,由此推算日本“人口机会窗口”期为30年左右,A正确。图中显示,21世纪初人口负担系数最低的为韩国,B错误。图中显示,1970年韩国人口负担系数高,应该是少儿人口比重大导致,不会是人口老龄化严重,如果是人口老龄化严重导致,后来就不会出现“人口机会窗口”期,C错误。图中显示,2000年以后中国的人口负担系数先下降后上升,D错误。‎ ‎【14题详解】‎ 图中显示,2030年以后,中、日、韩三国人口负担系数均明显上升,人口老龄化加重,因此三个国家出现的共同社会现象是人口老龄化加剧,导致劳动力负担过重,阻碍社会经济发展,选项C符合题意。由于人们生育观念发生的改变,生育率会下降,不会迅速上升,A不符合题意。人口老龄化加重,劳动力人口萎缩,可能出现劳动力供给不足,社会负担加重,B不符合题意。由于人们生育观念发生的改变,生育率会下降,人口增长缓慢,D不符合题意。‎ ‎【点睛】当人口负担系数小于或等于50%,此时称为人口机会窗口期,也可称为人口红利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再生产类型发生变化,在从过渡型向现代型的转变过程中,出生率下降速度快于人口老龄化速度,从而使得有一段时期劳动人口对少儿抚养与对老年的抚养都比较低,从而形成人口机会窗口。‎ 水平衡(年降水量-年蒸发量)反映某地区水分的盈亏。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图。完成下面小题。‎ ‎15. 各地蒸发量最小的是 A. ①地 B. ②地 C. ③地 D. ④地 ‎16. 不适宜发展水稻种植业的是 A. ①地 B. ③地 C. ④地 D. ⑤地 ‎【答案】15. B 16. B ‎【解析】‎ ‎【15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水平衡等于年降水量与年蒸发量之差,即年蒸发量等于年降水量与水平衡之差。图中①地年降水量为2000mm以上,水平衡为400mm,则年蒸发量为1600mm,同理可得,②地年蒸发量为1400mm,③地年蒸发量为2200mm,④地年蒸发量为2000mm,由此判断,选项B符合题意,排除A、C、D。‎ ‎【16题详解】‎ 图中显示,①地水平衡为400,水分条件好,且位于低纬沿海平原地区,适合发展水稻种植业,排除A。③地水平衡为-1200,水分条件差,不适合发展水稻种植业,选项B符合题意。④地水平衡为0,水分条件一般,临近河流,灌溉便利,且位于低纬河口三角洲地区,适合发展水稻种植业,排除C。⑤地水平衡接近400,水分条件较好,临近河流,灌溉便利,且位于低纬河流下游平原地区,适合发展水稻种植业,排除D。‎ ‎17. 当新一天的范围正好占全球的四分之三时,图中①地的区时为(  )‎ A. 7时 B. 9时 C. 12时 D. 21时 ‎18. 如果图中虚线为晨昏线,则此时北京时间为(  )‎ A. 8时 B. 10时 C. 18时 D. 22时 ‎【答案】17. B 18. D ‎【解析】‎ ‎【17题详解】‎ 将全球分在两个日期的界线为180°经线和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当新一天的范围正好占全球的四分之三时,可推算90°W的地方时为0时,即西六区的区时为0时。由图可知①地位于45°E,处于东三区,比西六区早9小时,因此①地的区时为9时。故B正确。‎ ‎【18题详解】‎ 该图中北印度洋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可知此时为北半球夏季,北半球昼长夜短,如果虚线为晨昏线,则应该为昏线,所以虚线与赤道的交点处(即60°E)地方时为18时,这样可以计算北京时间为22时。故D正确。‎ ‎【点睛】本题为时间计算类题目,确定已知的时间是本题解答的关键。赤道上永远昼夜等长, 因此赤道上日出时刻为6点,日落时刻为18点,即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 某月,小明去某岛旅游时,发现该地的传统民居很有特色(如下图所示),其最大的特点是屋顶坡面陡峭,挑檐南北朝向,并向上伸展很长。挑檐下的阴影区是正午时家庭作坊的位置。该月内当地居民的正午家庭作坊位置从北侧移到南侧。‎ 完成下面小题。‎ ‎19. 该地可能位于 A. B. ‎ C. D. ‎ ‎20. 结合第1题的结论,当地该月 A. 昼渐变短 B. 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 C. 昼短夜长 D. 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 ‎【答案】19. D 20. A ‎【解析】‎ ‎【19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挑檐下的阴影区是正午时家庭作坊的位置,该月内当地居民的正午家庭作坊位置从北侧移到南侧。说明当地该月正午太阳方位由正南方向变为正北方向,表明该地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所示区域位于回归线之外,正午太阳方位不可能发生改变,排除A、B、C。‎ ‎【20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该月内当地居民的正午家庭作坊位置从北侧移到南侧,说明当地该月正午太阳方位由正南方向变为正北方向,由此判断,该月直射点向北运动。结合第1题结论,当地位于南半球,由于直射点向北移动,当地白昼应逐渐变短,因此选项A正确。由于该月直射点先靠近当地所在纬线,后远离当地所在纬线,正午太阳高度应先变大后变小,由此判断,B、D错误。由于该月直射点在南半球,当地位于南半球,当地应昼长夜短,由此判断,C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棉花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5-30℃,具有喜热、好光、耐旱、怕涝的特点,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亚地区大规模开垦种植棉花,是世界上第三大产棉基地,并以稳产、高产、品质优良闻名世界。下图示意中亚棉花主要种植区。‎ 材料二:图1中R河上游某水文站数据。‎ 材料三:图1中L湖曾为世界第四大湖,面积6.7平方千米,相当于半个英格兰大,但过去30年里湖泊面积迅速消减,仅剩下三个含盐量极高的水塘,容纳的水仅仅是过去的约十分之一。‎ ‎(1)比较图1中M、N两地降水量差异,并从大气环流和地形角度分析其原因。‎ ‎(2)说出R河的主要补给水源,并分析其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3)简述该区域棉花产量高、品质优良的有利自然条件。‎ ‎(4)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R河沿岸地区大规模垦荒,引发了植被破坏、水资源短缺、 等环境问题;在开垦的同时,引大量河水灌溉,不仅造成L湖萎缩,还造成灌区 (环境问题)。简要分析L湖面积萎缩对图示区域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答案】(1)M地降水多,N地降水少(或M地降水比N地多/N地降水比M地少)。‎ 两地均受盛行西风影响;N地地形平坦(或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形抬升作用不明显,降水少;M地地势较高(或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形抬升作用强,降水多(或盛行西风带来的水汽受东部山地抬升,多地形雨);‎ ‎(2)高山冰雪融水。流量较小;季节变化大;出现夏汛。‎ ‎(3)夏季热量充足(回答时要突出“夏季”);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答到其中一点就给分);靠近河流,灌溉便利(回答“灌溉水源充足”不给分);地形平坦开阔;土层深厚且疏松,有利于棉花生长。‎ ‎(4)土地荒漠化 土壤次生盐碱化。气候变干,草场退化,载畜量降低;湖面萎缩,盐度增加,使渔业减产甚至停产;湖床盐沙在风的吹拂下,侵害农田,造成土壤退化(盐碱化),作物减产。‎ ‎【解析】‎ ‎【分析】‎ 本大题以咸海及其流域为背景,通过图文信息设置四道小题,涉及降水及影响因素、河流补给及对水文特征的影响、农业区位、生态环境问题及湿地破坏的影响,考查学生利用题中信息和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1)M、N两地降水量差异及原因应从当地盛行风和地形抬升等方面进行分析。图中显示,M、N两地位于40°N附近,受盛行西风影响,当地深居内陆,盛行西风所含水汽较少,图中显示,N地地势低平,地形抬升作用不明显,气流上升强度不大,降水少;图中显示,M地地势较高,山坡向西倾斜,为西风的迎风坡,地形抬升作用强,多地形雨,导致降水较多。‎ ‎(2)材料二信息表明,R河上游径流量大的月份主要是降水量少、气温高的6~9月,说明R河上游河水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R河中下游主要流经干旱沙漠地区,补给量小,因此R河的主要补给水源是高山冰雪融水。高山冰雪融水补给量有限,因此R河流量较小;冰雪融水受气温影响大,而当地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气温季节变化大,导致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大;气温越高,冰雪融水补给量越大,因此河流汛期出现在气温最高的夏季。‎ ‎(3)该区域棉花产量高、品质优良的有利自然条件应从热量、光照、日温差、水源、地形、土壤等方面进行分析。当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气温高,热量充足;当地降水稀少,晴天多,导致光照充足;当地多晴天,大陆性强,导致昼夜温差大;图中显示,当地棉花生产地主要临近河流分布,靠近河流,灌溉便利;根据图中等高线分布特征可知,棉花产地地形平坦开阔;棉花产地多河流沉积物,土层深厚且疏松,有利于棉花生长,导致该区域棉花产量、品质优。‎ ‎(4)由于当地气候干旱,水资源紧张,过度开垦会导致当地水资源更加紧张,特别是生态用水紧张,造成土荒漠化加剧。由于当地气候干旱、蒸发强,开垦区地势低平,不合理灌溉可能导致土壤次生盐碱化加剧。L湖面积萎缩对图示区域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应从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等方面进行分析。L湖面积萎缩,大量湖滩裸露,大风吹拂湖床盐沙,形成“白风暴”,侵害农田和作物,造成土壤退化(盐碱化),影响农业生产;L湖面积萎缩,湿地面积减少,空气中的水汽减少,导致气候变干,草场因水分条件变差而退化,草地生产力下降,载畜量降低,影响畜牧业生产;湖面萎缩,湖水盐度增加,湖泊中的水产品减少,致使当地水产产品产量减少。‎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缅甸是世界上重要的柚木生产和出口国,仰光是该国最大港口和林木加工基地。缅甸柚木出口到中国主要选择盘山公路运输。左图为缅甸及周边地区略图,左图中L河流域生物资源丰富,有各种各样的动植物种群和群落。右图为左图中仰光和①地的气候资料图。‎ ‎(1)比较仰光和①地气温的相同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说出L河流域在11月-次年4月面临的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在乙地以北和以南河段不同的开发利用方向,并分析该河流域物种多样化的原因。‎ ‎(3)近年来,仰光逐渐成为国际林木加工产业重要承接地,简析其优势条件。‎ ‎(4)说明缅甸柚木出口到我国主要选择公路运输的原因。‎ ‎【答案】(1)相同点:全年高温;气温最高值都出现在4月份。‎ 原因:两地纬度都较低,全年太阳高度角较大;4月份太阳直射点北移,两地的太阳高度都变大;4月份雨季没有到来,降水较少,天气以晴天为主,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获得太阳辐射多。‎ ‎(2)旱灾。乙地以北河段:开发利用水能;乙地以南河段:发展航运或灌溉。‎ 多样化原因:地处低纬度地区,高温多雨(水热充足);南北所跨纬度大(跨热带至亚热带);地形复杂,地势起伏大,自然带垂直地域分异明显。‎ ‎(3)林木资源集散地,原料丰富;沿海港口城市,铁路联接内地,交通便利;产业基础较好,大城市基础设施较完善;人口多,劳动力丰富且廉价;国内外市场需求旺盛。‎ ‎(4)柚木原产地离我国近;公路修建难度较小;水运能力季节变化大;缺乏直通中国的铁路。‎ ‎【解析】‎ ‎【分析】‎ 本大题以东南亚的缅甸为背景,通过相关图文信息为材料,设置四道小题,涉及气温特征及成因、气象灾害、河流开发方向、生物多样性原因、工业区位、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等相关内容,‎ ‎【详解】(1)从右图中气温曲线的变化特征来归纳仰光和①地气温的相同点,图中显示,两地最冷月气温均高于20℃,说明两地全年高温;两地4月份都是全年月平均气温最高的月份。两地气温相同特征的形成原因应从纬度、季节和天气等因素进行分析。图中显示,仰光和①地均位于北回归线以南,两地纬度都较低,太阳高度角大,全年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导致全年气温较高;4月份,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北移动,两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较高且逐渐升高,获得的太阳辐射多,图中显示,4月份两地雨季未到,降水少,晴天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导致气温高,因此4月份形成了气温最高值。‎ ‎(2)据右图中信息表明,L河流域11月~次年4月,降水少,但气温高,蒸发强,因此该河流域在11月~次年4月面临的主要气象灾害是旱灾。‎ 乙地以北地区以山地地形为主,地势起伏较大,河流落差较大,水能资源丰富,因此主要开发利用方向是开发利用水能;乙地以南河段进入平原地区,河流流量大,流速较慢,航道条件好,水资源丰富,适合发展航运和灌溉。‎ 该河流流域物种多样化原因应从自然条件、自然环境的复杂性两方面进行分析。该河流域主要位于低纬度地区,热量条件优越,流域内降水丰富,水分条件优越,适合多种生物生长;该河流域南北所跨纬度大,地形复杂;流域内相对高度差异大,自然带垂直地域分异明显,自然环境复杂,适合多种动植物种群和群落分布。‎ ‎(3)仰光逐渐成为国际林木加工产业的重要承接地的优势条件应从原料、交通、基础、劳动力、市场等方面进行分析。仰光是该国的林木资源集散地,林木加工的原料丰富;材料信息表明,仰光是该国最大港口,图中显示,有铁路联接内地,交通便利,利于原料和产品的运输;仰光是缅甸最大的林木加工基地,木材加工的产业基础较好,产业配套的基础设施较完善;仰光及周边地区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且廉价,木材加工的生产成本较低;国内外市场对木材加工产品需求量大。‎ ‎(4)缅甸柚木出口到我国主要选择公路运输的原因应从运输距离、公路建设的适应性、其它交通方式发展状况等方面进行分析。柚木原产地离我国近,运输距离不长,适合公路运输;缅甸柚木产地与我国之间多山地地形,公路修建难度相对较小;公路运输灵活性较强;当地水运能力受自然条件变化影响大,不能满足运输需求;缅甸与中国缺乏直通中国的铁路,公路就成了运输主力。‎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