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湘教版:第一部分 专题1 第5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地域分异规律学案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湘教版:第一部分 专题1 第5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地域分异规律学案Word版含解析

第5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地域分异规律 考点一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15·高考四川卷)贝加尔湖湖面每年1~5月封冻,冰厚可达90厘米。下图为贝加尔湖地区等高线图。据材料回答1~2题。‎ ‎1.贝加尔湖(  )‎ A.结冰主要原因是海拔高 B.湖面中心结冰早于边缘 C.位于山谷导致冰层较厚 D.北部的封冻期长于南部 ‎2.贝加尔湖对湖区环境的影响是(  )‎ A.结冰时使气温降低 B.融冰时使气温升高 C.减小了气温年较差 D.冰层增加空气湿度 解析:第1题,读图据纬度判断,贝加尔湖结冰主要原因是纬度较高,气温低,A项错;湖面中心水深,受陆地影响小,结冰晚于边缘,B项错;该湖是构造湖,是地壳断裂下陷形成的,不在山谷中,C项错;北部的纬度较南部高,所以封冻期长于南部,D项对。第2题,贝加尔湖结冰时会释放出热量,使湖区气温升高,A项错;融冰时会吸收热量,使湖区气温降低,B项错;由于水陆的热力性质差异,贝加尔湖会对湖区气温起到调节作用,即减小湖区气温年较差,C项对;冰层不能增加空气湿度,水面可以增加空气湿度,D项错。‎ 答案:1.D 2.C ‎(2016·福建漳州市质检)科学研究表明,地球原始大气主要成分包括甲烷、氨、硫化氢、水汽。震旦纪大冰期之后的寒武纪,火山大爆发改变了原始大气成分,地球结束了“雪球”时代,原始生命出现。读碳循环示意图,完成3~4题。‎ ‎3.“雪球”时代的结束,是因为寒武纪的火山大爆发能(  )‎ A.增加大气中CO2浓度,起保温作用 B.破坏臭氧层,到达地面紫外线增多 C.释放火山灰物质,吸收地面辐射 D.释放巨量热能,直接增加大气温度 ‎4.图中M应为(  )‎ A.花岗岩         B.玄武岩 C.石灰岩 D.变质岩 解析:第3题,根据材料,“雪球”时代的结束,是因为寒武纪的火山大爆发能增加大气中CO2浓度,起保温作用,A项对。破坏臭氧层的气体是氟氯烃,是工业文明时期产生的气体,B项错。释放火山灰物质,削弱太阳辐射,与大气增温关系不大,C项错。释放巨量热能,对直接增加大气温度影响小,D项错。第4题,图中M是通过海洋生态系统形成的岩石,应为沉积岩,海相沉积形成的主要是石灰岩,C项对。花岗岩、玄武岩、变质岩形成都不是在海洋环境中,A、B、D项错误。‎ 答案:3.A 4.C 考点二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2016·高考全国卷Ⅰ)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下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据此完成5~6题。‎ ‎5.磷高累积区是(  )‎ A.高山草甸带 B.高山冰雪带 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 D.常绿阔叶林带 ‎6.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 000~3 ‎000米处(  )‎ A.大气温度较低 B.生物生产量较低 ‎ C.土壤含水量较低 D.地表径流量较小 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磷高累积区位于海拔4 ‎000米左右,四川西部某山地海拔4 ‎000米高的位置植被最可能是高山草甸带。常绿阔叶林带为四川山地的基带自然带,随着海拔升高,依次出现落叶阔叶林带、针叶林带,高山草甸带、高山冰雪带等。第6题,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 000~3 ‎000米处,磷累积量较低,根据材料提示“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土壤含水量低不利于磷的积累,大气温度低有利于磷的积累,地表径流越小越有利于磷的积累;山坡2 000~3 ‎000米处磷累积量较低,说明土壤含水量较低。山坡2 000~3 ‎000米处生物生产量应高于海拔4 ‎000米附近磷高累积区。‎ 答案:5.A 6.C ‎(2016·江西师范大学附中期末)下图为澳大利亚局部地区不同植被类型分布图。读图,回答7~8题。‎ ‎7.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植被,其分别对应(  )‎ A.荒漠、稀树草原、森林和疏林、红树林 B.稀树草原、森林和疏林、荒漠、红树林 C.荒漠、森林和疏林、稀树草原、红树林 D.森林和疏林、荒漠、红树林、稀树草原 ‎8.与③类植被的形成密切相关的是(  )‎ A.赤道低压带 B.西北风 C.暖流 D.副高 解析:由图可以判断,该地区位于南半球低纬度地区。①地位于信风带大陆的西岸,由于常年受西风带的控制,干燥少雨,形成荒漠;②地夏季受赤道低压的控制,冬季受信风控制,形成干湿两季分明的热带草原气候,对应的是稀树草原;③‎ 地位于赤道以南,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成西北风,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带来大量水汽,形成降水,因此发育为森林和疏林;④地位于低纬度的沿海地带,热量充足,有沿海滩涂,分布红树林。‎ 答案:7.A 8.B 考点三  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 ‎(2013·高考海南卷)我国天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北京喇叭沟门有一片天然白桦林。下图示意喇叭沟门在北京的位置。据此完成下题。‎ ‎9.喇叭沟门有天然白桦林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大气环流 D.地形 解析:我国天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喇叭沟门有天然白桦林分布,具有非地带性现象。该地附近地势较高,受地形影响气温和降水发生变化,形成天然白桦林。‎ 答案:D 让学生填写下表,方便老师有针对性的讲解 诊断评价 考点 错题题号 错因分析(在相应错因中画√)‎ 审题 信息提取 知识掌握 答题规范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考点一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球圈层之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是形成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础。复习时要注意:‎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这也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在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时,一般要从地貌、水文、土壤、生物、气候这五大要素着手进行。在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气候是主导因素,植被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要素,土壤为各要素的中心环节。‎ ‎(2)在自然地理环境有机整体的形成过程中,参与的物质循环主要有生物循环、大气循环、‎ 水循环、地质循环等表现形式。‎ ‎(3)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这“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题组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与运用 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叶片总面积占土地面积的倍数,它可以有效地反映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叶面积大小、植被冠层结构、植被健康状况及其环境效应。下图为我国30°N附近叶面积指数变化示意图(其中数值均为27.5°N~32.5°N纬度范围内数据的平均)。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曲线依次为(  )‎ A.海拔、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叶面积指数 B.叶面积指数、海拔、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 C.年降水量、叶面积指数、海拔、年平均气温 D.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叶面积指数、海拔 ‎2.近年来,P区域植被叶面积指数减小趋势明显,其可能带来的影响主要有(  )‎ A.地面反射率减小 B.地下径流增加 C.河流含沙量减小 D.生物多样性减少 解析:第1题,我国30°N附近自西向东依次为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海拔呈下降趋势,因此图中①线为海拔;四川盆地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北部山地对冷空气阻挡作用显著,使得该地年平均气温相对较高,因此②线为年平均气温;四川盆地东部为山地,对夏季风的抬升作用明显,降雨多,因此③为年降水量;则④为叶面积指数。第2题,该区域叶面积指数下降,意味着植被覆盖率下降,则地面反射率增强,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生物多样性减少。‎ 答案:1.A 2.D ‎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辽河上游西辽河流域示意图。‎ 材料二 通辽市水文站的河流断流统计表。‎ 时段 断流年数 断流天数 径流量/亿m3‎ ‎1991~1995年 ‎1‎ ‎61‎ ‎9.62‎ ‎1996~2000年 ‎5‎ ‎817‎ ‎4.43‎ ‎2001~2007年 ‎7‎ ‎2 555‎ ‎0‎ ‎(1)读材料一,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角度说明大兴安岭对图示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影响。‎ ‎(2)读材料二,从河流断流统计表中得出河流两岸沙地扩大的直接原因。‎ ‎(3)说明人类活动对西辽河流域沙尘暴多发的影响。‎ 解析:第(1)题,山脉一般具有阻挡作用,它可以阻挡冬季风,使背风坡受冬季风影响减小,也可阻挡夏季风,使迎风坡降水增多,背风坡降水减少。第(2)题,从表中可知辽河断流天数和断流年数增多,径流量减少,使得河流两岸沙地扩大。第(3)题,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是导致沙尘暴频发的原因。‎ 答案:(1)阻挡冬季风,减小冬季风影响;阻挡夏季风,使夏季降水较多;河流的源地,提供水源,减少风沙危害。‎ ‎(2)断流年数增多,断流天数增多,径流量减小。‎ ‎(3)人类活动导致全球气候异常,该区域降水减少,气温上升,蒸发加剧;人类过度开垦、过度砍伐、过度放牧、工程建设、开矿等破坏植被;人类不合理用水导致地表水缺乏。‎ ‎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思路 该类型多以自然地理环境中某要素的变化为切入点,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该类型试题答题思路一般为:‎ →→ ‎2.地理环境整体性答题模板 分析角度 解题方法 ‎(1)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分析,点明每一要素呈现的主要特点即可 ‎(2)解释区域内某种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 由于区域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区域地理现象往往是不同地理要素间的因果联系导致的,其中气候、地貌是许多地理现象形成的基础因素,分析时应理清要素间的因果联系链,由因到果步步推进,完整呈现因果关系 ‎(3)分析区域环境的变化过程及特点 区域内某要素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区域其他要素的变化,乃至整个区域环境的整体变化 ‎(4)分析区域间的环境联系 主要从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角度分析不同区域间存在的因果联系,组织成逻辑思路清晰的因果链条,规范学科语言的使用。如青藏高原的隆起,有效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使得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干旱加剧 考点二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一个概念——自然带 ‎(1)形成 ‎ ‎ ‎(2)与气候类型的关系 自然带的分布和变化与气候类型密切相关,具体分析如下(以北半球为例):‎ ‎2.两个地域分异规律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思路 ‎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②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分析时应注意的问题 ‎①山地垂直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更替规律与由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规律有些相似 一般情况下,海拔每上升1 ‎000米,气温下降‎6℃‎,据此可知,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越低,山地自然带类型越多;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类型越多。如喜马拉雅山南坡比北坡的相对高度大,自然带多。山麓带基本上与当地自然带相一致。‎ ‎②影响山体垂直自然带海拔分布高度的因素为热量和水分条件 一般来说,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的变化,因此,有些基带在草原或荒漠的高山,由于山地降水增多,可能出现森林带,如天山。‎ ‎③同一山体两侧垂直地带的高度比较 A.假设两侧水分相同,看热量差异 一般同一山体的阳坡拥有较多的热量,即阳坡的同一自然带的分布上界比阴坡高。‎ B.假设两侧热量相同,看水分差异 a.一般迎风坡降水较多,即迎风坡的同一自然带的分布上界比背风坡高。‎ b.从降水与蒸发综合考虑。如黄土高原阳坡降水大于阴坡,但阳坡蒸发也大于阴坡,综合起来是阳坡的土壤水分条件往往比阴坡干旱,因此阳坡森林分布上界比阴坡低。‎ ‎④不同地区的不同山体的同一自然带的高度比较 A.一般纬度越高,同类型自然带的分布高度越低。‎ B.一般距海越远,同类型自然带的分布高度越高。此种情况应为干旱区的山地,其基带的降水量较少,但降水量由基带向上增加,故森林带开始出现的下界高度较湿润地区的山地高。‎ ‎⑤雪线高度的分布 雪线是多年积雪区的下界,是降雪量与融雪量的平衡地带,即降雪量与融雪量正好相等的地带。‎ A.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雪线海拔高;纬度高,雪线海拔低。‎ B.坡向 a.同一山体,阳坡雪线海拔高,阴坡雪线海拔低。‎ b.同一山体,迎风坡降水多,雪线海拔低;背风坡降水少,雪线海拔高。‎ ‎〉〉题组一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一带一路”成为2015年两会期间的热门话题。“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自然带的变化规律相同的是(  )‎ A.澳大利亚大陆自东向西自然带的变化 B.安第斯山东西两侧自然带的变化 C.非洲大陆自南向北自然带的变化 D.从刚果盆地到东非高原自然带的变化 ‎2.下列自然带中,“丝绸之路经济带”没有经过的是(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热带草原带 C.温带荒漠带 D.温带草原带 解析:第1题,澳大利亚大陆自东向西自然带的变化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自然带的变化同属于经度地带性现象,A项对;安第斯山东西两侧自然带的变化属于非地带性现象,是受地形影响的结果,B项错;非洲大陆自南向北自然带的变化属于纬度地带性现象,C项错;从刚果盆地到东非高原自然带的变化属于非地带性现象,是受地势影响的结果,D项错。第2题,“丝绸之路经济带”经过的自然带主要有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沿线不经过热带草原带。‎ 答案:1.A 2.B ‎〉〉题组二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下图为东祁连山地植被垂直分布图。据此回答3~4题。‎ ‎3.图中①处的植被是(  )‎ A.温带荒漠 B.温带落叶阔叶林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4.下列关于高山冰雪下界在东北与西南坡分布的高低及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东北坡高于西南坡;东北坡气温高、降水多 B.东北坡高于西南坡;东北坡气温低、降水少 C.西南坡高于东北坡;西南坡气温低、降水多 D.西南坡高于东北坡;西南坡气温高、降水少 解析:第3题,东祁连山地①山坡一侧为河西走廊,河西走廊地处内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发育的植被为温带荒漠带。故选A项。第4题,祁连山东坡为迎风坡,降水较多,阴雨天多,太阳辐射弱,气温较低;西南坡处于背风坡,阴雨天少,晴天多,气温较高。所以高山冰雪下界西南坡高于东北坡,故选D项。‎ 答案:3.A 4.D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看更替方向 看延伸方向 看自然带变化 看主导因素 由赤道到两极分异规律的判断 南北 方向 多东西 方向 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 热量 从沿海向内陆分异规律的判断 东西 方向 多南北 方向 森林→草原→荒漠 水分 ‎2.垂直带谱示意图的判读方法 判定南、北半 球或阴、阳坡 南坡同类自然带高于北坡,则该山脉一般位于北半球;一般情况下,山地阳坡自然带数量多于阴坡 判定热量带(基带)‎ 山麓的自然带(基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同;根据基带名称确定热量带 判读自然带 数量的多少 或纬度高低 一般山体所在的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数量就越多;即垂直带谱多少与纬度高低呈负相关,与海拔、相对高度呈正相关 判读垂直自然 带的分布顺序 从山麓到山顶的更替与山体所在地区自然带从低纬向高纬的水平变化规律基本一致 考点三 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 受地形起伏、海陆分布、洋流等因素的影响,陆地某些自然带的分布不具备地带性规律,‎ 或者陆地自然带地带性规律表现得不很完整、不很明显,这些因素被称为非地带性分布因素,它使地理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多样。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对非地带性因素进行分析:‎ 影响因素 具体影响 典型事例 地形状况 地势的高低、山脉的走向等都会对自然带的水平分布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改变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 南美洲南端安第斯山脉的西侧迎风坡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东侧背风坡形成温带荒漠带 海陆位置 与分布 陆地的大小、陆地的纬度分布等对自然带水平分布的影响明显,往往约束自然带的延伸,甚至使某些自然带在某一大陆缺失 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的原因是与北半球相对应地区全部为海洋 洋流 暖流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有降温减湿作用 南美洲西海岸受寒流影响热带荒漠带直逼赤道;欧洲西部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一直延伸至北极圈附近 局部水分 条件变化 同一区域内水分条件的差异导致自然带差异明显 天山山麓地带水分条件较好,形成绿洲 ‎〉〉题组 非地带性现象的表现及分析 下面为非洲自然带分布图(左图)和乞力马扎罗山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右图)。读图,回答1~2题。‎ ‎1.右图甲所示的自然带与左图中的哪一自然带的自然景观具有相似性(  )‎ A.①          B.②‎ C.③ D.④‎ ‎2.非洲南部,与③相同的自然带南北延伸较长,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海陆位置 B.洋流 C.大气环流 D.地形 解析:第1题,据自然带的分布判断:①热带雨林带、②热带草原带、③热带沙漠带、④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而根据垂直自然带图,东侧已有热带雨林带,故甲就为热带草原带。第2题,由图可判断③为热带沙漠带,其西海岸南北延伸的主要原因是受寒流的影响。‎ 答案:1.B 2.B ‎1.非地带性分异现象的判断方法 依据该现象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海拔高度,按地带性规律判断应该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环境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现象;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现象。‎ ‎2.非地带性的主要表现可以归纳总结为“缺失”“改变”“约束”“块状”四方面。‎ ‎(1)缺失:受海陆分布的影响,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如南半球大陆上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2)改变:受地形因素的影响,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了变化。例如,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受厄加勒斯暖流和信风的影响,形成了热带雨林带,而西部却是热带草原带。‎ ‎(3)约束:自然带的分布范围受到约束。例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的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呈条状,就是由于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作用。‎ ‎(4)块状:位于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中的绿洲是受高山地形和土壤、水分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例如,我国新疆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是高山冰雪融水在山麓冲积扇下埋藏或出露地表而形成的。‎ 一、选择题 ‎(2016·安徽淮南市模拟)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 B.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 C.③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 D.④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 ‎2.表示塑造右图地貌的箭头是(  )‎ A.⑧           B.⑦‎ C.⑥ D.⑤‎ 解析:第1题,淮河与松花江的水文特征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汛期与流量的变化不同,主要原因是因为两地区的气候的差异性;喀斯特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水文的影响;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是流水侵蚀的结果;东北地区黑土地的退化则是因为人类不合理的利用耕地造成的。第2题,右图中是沙丘地貌,沙丘地貌的形成原因是风力堆积沙土形成的,该地区形成这种地貌的原因是因为气候干旱,属于荒漠带,因此塑造这种地貌的影响因素是气候。‎ 答案:1.A 2.D 下面的图1是非洲某区域示意图,图2是乞力马扎罗山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3~5题。‎ ‎3.当野生动物大规模迁徙到甲地时,当地受(  )‎ A.西风带控制 B.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C.信风带控制 D.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4.图2中序号①②对应的自然带分别是(  )‎ A.热带草原带、积雪冰川带 B.热带荒漠带、高寒灌木林带 C.热带雨林带、高寒荒漠带 D.热带季雨林带、苔原带 ‎5.形成图2中同一自然带上限南北两坡高度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光照 D.地形 解析:第3题,东非高原为热带草原气候,有明显的干湿两季。湿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多,草类茂盛;干季受信风带控制,降水少,草类枯黄。当野生动物大规模迁徙到甲地时,甲地草类茂盛,为多雨的季节。第4题,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基带类型与所在地区水平自然带一致,乞力马扎罗山位于赤道穿过的东非高原,这里的水平自然带为热带草原带,所以图2中的①自然带为热带草原带;乞力马扎罗山海拔高,虽然位于赤道附近,但高山上有永久积雪和冰川,所以②对应的自然带为积雪冰川带。第5题,影响同一自然带分布高度差异的因素主要有温度和降水等,该山位于赤道附近,南坡与北坡热量条件差别不大,但南坡为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 答案:3.D 4.A 5.B ‎(2016·江西永丰测试)年平均气温‎0 ℃‎以下地区有常年积雪分布,常年积雪下限称为雪线,雪线高度与气温和降水相关。下图是北半球某山地南坡和北坡年平均气温随海拔变化情况。读图,完成6~7题。‎ ‎6.甲坡的雪线高度约为(  )‎ A.3 ‎100 m B.3 ‎‎300 m C.3 ‎700 m D.3 ‎‎900 m ‎7.下列关于甲坡和乙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坡是南坡,湿度小于乙坡 B.甲坡是北坡,湿度小于乙坡 C.乙坡是南坡,湿度小于甲坡 D.乙坡是北坡,湿度小于甲坡 解析:第6题,以气温‎0 ℃‎数值的海拔高度为参照。第7题,同海拔相比,山麓地带甲坡气温高于乙坡,表明甲坡为南坡,乙坡为北坡,甲坡雪线(‎0 ℃‎数值为参照)高度低于乙坡,表明甲坡湿度大,乙坡湿度小。‎ 答案:6.C 7.D ‎(2016·威海市期末)下图为我国季风区某山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向某森林植被分布百分比。读图,回答8~9题。‎ ‎8.该山地自然带垂直带谱中,此森林集中分布的类型最可能是(  )‎ A.针叶林 B.常绿阔叶林 C.落叶阔叶林 D.硬叶林 ‎9.近年来观察发现,该山地过渡带的范围向更高处扩展,其主要原因是(  )‎ A.气候更加湿润 B.林木品种改良 C.气温升高 D.土壤更加肥沃 解析:第8题,读图可知,该山地垂直带谱中此森林集中分布在海拔1 800~1 ‎900米,该森林植被在阴坡、迎风坡的分布在各海拔阶段所占比重都最大,说明该森林植被的生长习性是喜阴,喜湿,最可能是针叶林。第9题,近年来过渡带中该森林植被向更高处扩展,说明高海拔处气温升高,主要原因是气候变暖。‎ 答案:8.A 9.C ‎(2016·沂水一中质检)下图示意某地理研究小组考察线路。读图,回答10~11题。‎ ‎10.对沿途经过的景观判读正确的是(  )‎ A.①地为热带草原 B.②地为热带雨林 C.③地为热带荒漠 D.⑤地为温带森林 ‎11.该地理研究小组发现④、⑤两处植被明显不同,影响两地植被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海陆位置 C.洋流 D.太阳辐射 解析:第10题,结合图示①~⑤地所处地理位置及其气候影响因素,知其自然景观分别为温带草原、热带荒漠、热带荒漠、温带森林和温带草原。第11题,④、⑤两地分别位于南美安第斯山脉的迎风坡和背风坡,降水差异明显,发育植被不同。‎ 答案:10.C 11.A 二、非选择题 ‎12.读南部非洲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大陆西岸等温线向北凸出明显,分析原因。‎ ‎(2)图中甲、乙沿海地区都处于回归线附近,自然带有何不同?说明成因。‎ ‎(3)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图中赞比西河与世界主要河流相比航运价值相对较小的原因。‎ 解析:第(1)题,南半球等温线向北凸出,说明气温低于同纬度地区,主要受本格拉寒流降温作用的影响,气温低。第(2)题,甲沿海地区由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沿岸本格拉寒流的降温减湿作用的影响,形成热带荒漠带,乙沿海地区地处信风带的迎风坡,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终年降水丰富,形成热带雨林带。第(3)题,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河流的航运价值,需要联系地形、气候、植被等自然要素进行综合分析,赞比西河水文条件很复杂,河水浅,多沙洲,还有湍流瀑布,有很大一段河段是在南非高原峡谷中穿行,对航运威胁很大;而且水量受到旱季、雨季影响,变化很大。‎ 答案:(1)有本格拉寒流经过,起到降温作用。‎ ‎(2)甲沿海地区为热带荒漠带,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沿岸本格拉寒流降温减湿的影响;乙沿海地区为热带雨林带,由于地处信风带的迎风坡,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终年降水丰富。‎ ‎(3)地形崎岖,河流落差大,水流急;热带草原气候,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流量季节变化大;河流下游地形平坦,泥沙淤积,河水浅,多沙洲不利于航运。‎ ‎13.下图示意新疆部分地区环境及景观。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目前新疆的许多地方仍然存在着大规模、远距离的游牧(季节性转场)现象,即随着季节的变换,牧民们在盆地和山地间的不同海拔高度上,相应地变换着牧场。(如图甲)‎ ‎(1)A山峰北坡下半部分布着山地针叶林带、山地草原带、温带荒漠带和高山草甸带等四个自然带。请根据自然带垂直地域分异的规律,按图乙中①→②→③→④顺序,依次写出各自然带的名称,并分析①自然带的形成原因。‎ ‎(2)在丙山峰高山荒漠带平坦的山坡处,常出现由大小不一碎石组成的高山流石滩(如图丁),请运用外力作用的原理推测流石滩的形成过程。‎ ‎(3)季节性积雪是牧人的生命线,牧人常说:“羊群是被雪线牵着走,不是牧人。”请分析原因。‎ ‎(4)转场游牧的过程历经艰辛,要面临许多“挑战”,请说明转场面临的主要“挑战”。‎ 解析:第(1)题,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距海遥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加上山地的阻挡作用,使得该地气候干旱,山麓地带形成温带荒漠带;随着山体海拔高度上升,降水逐渐增多,依次出现山地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和山地草甸带。第(2)题,该地气候干旱,物理风化作用强,是形成碎石的主要原因,而冰川和冰雪融水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是碎石在平坦的山坡处堆积而形成碎石滩的主要原因。第(3)题,雪线高度受气温的影响较大,不同季节气温变化导致雪线高度变化,从而引起高山草甸带的水热条件变化,造成牧草分布的变化,是导致牧人迁徙的主要原因。第(4)题,考查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其中不利的因素可从地形、自然灾害、水资源等方面分析。‎ 答案:(1)自然带的名称:温带荒漠带、山地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山草甸带。形成原因:位于山地迎风坡,大西洋暖湿气流带来丰富降水。‎ ‎(2)地表岩石受到强烈温差变化(或冻融)的风化作用,发生崩解和破碎;受到冰川和冰雪融水等外力侵蚀后;并被(冰川、冰雪融水、重力等)搬运到地势比较平坦的山坡处堆积而成。‎ ‎(3)从盆地到高山,随着海拔的升高,气候(气温和水分条件或水热条件或气温和湿度条件)垂直差异大,雪线会随季节变化而升降。每到春夏来临,随着雪线不断上升,高山草甸带水热条件适宜,牧草生长茂盛(或高山草甸带气温升高,湿度增加,牧草生长条件改善,牧草丰富),气候温和,羊群等被赶到海拔较高的夏季牧场。当秋冬季节来临,雪线又不断地下降,‎ 高山草原牧草被积雪覆盖(或水热条件不宜牧草生长,或气温降低,湿度减小,不利于牧草生长),且高山草原上的气候寒冷,气温较低,牲畜无法生存,羊群被赶到相对温暖的山麓牧场越冬。或夏季山上较为温暖,牧民在高山草甸带放牧;冬季高山寒冷,牧民到位于山麓的山地草原带放牧。‎ ‎(4)距离远(时间短);地形复杂,高差大;沿途畜牧生产保障条件差;容易遭受自然灾害(雪灾、冻害、旱灾、风灾等)的威胁;导致牧草不足,牲畜掉膘(减重)、疾病、甚至死亡,使畜牧业产量下降。‎ 高考命题探源5| 植被 ‎(2013·高考全国卷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❶。❷。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❸。‎ ‎(1)❻。‎ ‎(2) ❼。‎ ‎(3)❽。‎ ‎(4)就降水条件简述我国西南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速 ❾。‎ ‎[思维流程] ‎ ‎[答案] (1)原因: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能涵养水源。‎ 过程:截留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在山地形成水分蓄积地带,)(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为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 ‎(2)植被变化: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沼泽萎缩。‎ 原因: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 ‎(3)速生桉适应性强,成材快,是良好的造纸原料。发展造纸业能增加就业,创造产值,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4)(我国西南地区属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低于热带雨林区;(有旱、雨季之分,)旱季时间较长,降水较少。‎ 植被与地理环境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互作用 地理要素 自然地理要素 对植被的影响 植被对自然地 理要素的作用 地形 根据地形分析植被种类多少:山区植物种类常比平原地区丰富。‎ 根据海拔分析植被的垂直分布:海拔越高,山地垂直地带性越显著,垂直带谱种类越多。‎ 根据植被状况分析坡向(‎ 根据植被覆盖率分析地质作用: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流水和风力作用较小,不利于外力地貌的形成 阳坡和阴坡,迎风坡和背风坡):一般情况下,(阳坡)热量条件好,(迎风坡)水分条件好,植被相对茂盛;(阴坡)热量条件差,(背风坡)水分条件差,植被相对稀疏 气候 根据气候判断植被类型:不同气候条件下分布有不同的植被类型,根据气候可判定该地区的植被类型 植被具有调节气候的作用:降低气温日较差和气温年较差;增加降水量 水文 根据植被状况分析水源条件:植被生长好的地区,水源条件好。‎ 水文特征直接影响水生生物。‎ 洋流影响气候,进而影响植被特征 判定河流含沙量: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河流含沙量小。‎ 判断河流径流量变化: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河流径流量相对稳定,季节变化小 土壤 根据植被生长状况可判断土壤水分含量、土壤肥力、土壤性质等。如茶树生长地区的土壤多为酸性 植被生长可改变土壤性质,如水稻土的形成 下图表示陆地植被类型与纬度、干燥度(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关系示意图,图中字母表示不同的植被类型。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k自然带名称及其在南美洲形成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海陆位置 B.温带草原带,地形 C.温带荒漠带,地形 D.温带荒漠带,寒流 ‎2.图中a自然带面积逐年下降,主要原因包括(  )‎ ‎①种植业规模化发展 ②畜牧业发展 ③木材需求增长 ④自然灾害 ⑤气候变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⑤‎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的位置可知,k属于温带,干燥度高,自然带应该属于温带荒漠带。南美洲中南部的巴塔哥尼亚高原形成温带荒漠,是因为地处安第斯山脉的东侧,西风带的背风坡,降水少而形成,影响因素是地形。第2题,a位于热带,干燥度最低,说明该地是炎热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的减少主要是人为因素,如土著居民采用刀耕火种的方法,毁林开荒种地;盲目发展农业和畜牧业;修建亚马孙横断公路等,对沿线木材进行掠夺性开采而导致亚马孙热带雨林遭到大规模的破坏,面积剧减。‎ 答案:1.C 2.A 转场是指山区牧民为了获得优质牧草,随着季节的变化将牲畜赶往不同牧场的现象。下图示意我国某山地转场线路,甲、乙、丙、丁表示四季牧场。读图,完成3~4题。‎ ‎3.丙牧场附近森林主要是(  )‎ A.针叶林 B.季雨林 C.常绿阔叶林 D.常绿硬叶林 ‎4.图中表示春季牧场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知,丙邻近冰川,位于冰川的下部,因此气温较低,为针叶林。第4题,转场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夏季在地势较高且气温较凉爽的丙地;冬季在地势较低,气温较高的甲地;结合图中转场的箭头方向可确定乙为春季牧场;丁为秋季牧场。‎ 答案:3.A 4.B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