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5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原理(含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学案(湘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5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原理(含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学案(湘教版)

专题五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原理(含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知识结构互联]————‎ ‎————[易错易混辨析]————‎ ‎①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生长发育体现了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产生了新功能。(√)‎ ‎②某一要素的变化,只影响本地自然环境,不会影响其他地区的环境。(×)‎ ‎③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在北半球中高纬度表现最明显。(×)‎ ‎④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在中低纬度表现明显。(×)‎ ‎⑤阳坡雪线一定比阴坡低。(×)‎ ‎⑥迎风坡雪线一定比背风坡低。(×)‎ ‎⑦垂直自然带数量多少不仅仅取决于海拔。(√)‎ ‎[自我校对]‎ ‎①人文地理特征 ②自然地理环境 ③物质与能量 ④新功能 ⑤统一的演化 ⑥从沿海到内陆 ⑦地形起伏 ⑧气候 ⑨农业 考点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对应学生用书第37页)‎ ‎■品真题——圈定高考考查范围·‎ ‎1.(2017·全国卷Ⅰ·T1、T3)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 ‎。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1)~(2)题。‎ ‎(1)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2)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土壤 ‎[题眼点拨] 本题题眼是“地点:我国东部地区,时间:‎2017年3月25日,杂树隐有绿色”,说明是春季,春天发芽,秋天落叶,属于落叶林。‎ ‎(1)B (2)A [第(1)题,根据材料,“‎3月25日”正值初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说明冬季落叶,初春萌发,为落叶阔叶林。第(2)题,影响一个区域自然植被是乔木还是灌木的首要因素是气温,A正确。降水、光照和土壤都有影响,但不是影响灌木或乔木栽种范围的主要因素,B、C、D错误。]‎ ‎ (1)该城市可能位于(  )‎ A.雷州半岛 B.长江三角洲 C.华北平原 D.珠江三角洲 ‎(2)下列关于该城市气候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终年高温多雨 B.终年温和湿润 C.冬季低温少雨 D.冬季寒冷干燥 ‎(1)C (2)D [该城市植被为落叶阔叶林,在我国是在温带季风气候条件中出现。四地中 只有华北平原植被为落叶阔叶林,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2.(2017·全国卷Ⅰ·T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 000~2 ‎600米)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下图)。‎ ‎(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 ‎(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 ‎(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 ‎(4)说明从2 ‎300米至2 ‎600米,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 ‎[题眼点拨] 本题题眼是“山地苔原带呈单峰变化;阳坡曲线呈单一变化,生物多样性始终呈减少趋势”,说明阳坡下部受到了干扰,“阴坡2 ‎300米生物多样性最高”,说明2 ‎300米以下干扰强,2 ‎300米以上干扰弱,“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 ‎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说明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苔原带的多样性多于阳坡,“阳坡受太阳光照时间较长,太阳高度较大,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说明阳坡温度高,蒸发强,湿度低。‎ ‎【解析】 ‎ 第(1)题,根据材料中的描述,正常情况下,随着海拔升高,植物多样性呈现低—高—低的规律。读图,找出不符合此规律的坡向与高度并加以分析。第(2)题,正常情况下,阴坡水分状况优于阳坡,植物多样性高于阳坡。图中2 ‎300米以上部分就体现了这种差异。第(3)题,阳坡受太阳光照时间较长,获得太阳辐射多,所以温度高。根据材料可知,阳坡与阴坡的降水条件、坡度差别不大,而导致阳坡与阴坡的植物多样性有明显差异,主要影响因素应为蒸发量大小导致的水分条件的差异,所以判断阳坡温度高,蒸发量较阴坡大,湿度低。第(4)题,由材料可知,在更高海拔地区,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海拔升高,气温降低,热量条件变差,蒸发量减少,水分差异也相应变小,阴、阳坡相互影响增强,从而导致阴坡和阳坡的植物多样性差异减小。‎ ‎【答案】 (1)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阳坡,苔原带的下部(中下部,2 000~2 ‎300米左右)。干扰强度分布特征: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越低,干扰越强烈)。‎ ‎(2)(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较阳坡植物多样性高。‎ 依据:(按单峰变化规律,)阳坡苔原带的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 ‎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 ‎(3)特点:阳坡地表温度高、湿度低(水分条件差)。‎ 原因:阳坡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高,蒸发强度大;阳坡融雪早,蒸发历时长。‎ ‎(4)随着海拔升高,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 ‎3.[2016·全国乙卷·T37(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 ‎(1)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 ‎(2)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测他在甲地选择拍摄点的理由。‎ ‎[题眼点拨] 本题题眼是“堪察加半岛大致位于50°N~60°N,东西大约跨5个经度”,说明纬度高,气温低,植被生长缓慢,动物食物少;冬季寒冷漫长;生存范围小,“善捕鱼的熊数量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甲地位于河流附近”,说明甲地熊出没的概率大,“甲地位于堪察加半岛的西南部,南部生长森林”,说明甲地位于夏季风背风坡,降水少,便于拍摄;甲地森林,便于隐蔽。‎ ‎【解析】 第(1)题,纬度高、气温低,植物生产量少,相应地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都较少;山地多,地形复杂,适宜野生动物生存的空间小;纬度高,且受冬季风影响大,冬季寒冷漫长,也不利于野生动物越冬。第(2)题,根据等高线的弯曲特征和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可知,甲地位于河流附近,熊出没的几率大;根据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可知,位于半岛南部的甲地有森林,且地形较为复杂,便于隐蔽,避免熊的威胁;地处来自海洋的夏季风的山地背风坡,降水少,晴天多,便于拍摄。‎ ‎【答案】 (1)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 ‎(2)河流附近,熊出没的概率大;山地地形,且有森林,便于隐蔽;降水较少,晴天较多,利于拍摄。‎ ‎ (2016·全国甲卷·T6~8)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东北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 据此完成(1)~(3)题。‎ ‎(1)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  )‎ A.大气温度      B.降水量 C.积雪厚度 D.植被覆盖度 ‎(2)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  )‎ A.年降水最少 B.冬季气温最低 C.年日照最少 D.冬季风力最大 ‎(3)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  )‎ A.蒸腾加剧 B.低温更低 C.降雪期推后 D.太阳辐射减弱 ‎(1)C (2)D (3)C [第(1)题,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积雪厚度。一般来说,坡度越大,积雪厚度越小。第(2)题,冻害是由气温过低造成的。长白山西北坡是冬季风的迎风坡,与其他坡向相比,西北坡冬季风力最大,冻害多发。第(3)题,积雪对地表植被具有保温作用,全球气候变暖,降雪期推后,导致积雪对植被的保护作用下降,冻害加剧。]‎ ‎[考题统计] 五年8考:‎ ‎2017年卷Ⅰ·T1、T3、T37;‎ ‎2016年乙卷·T37(2)(3);2016年甲卷·T6~T8;‎ ‎2015年卷Ⅰ·T36(1);‎ ‎2014年卷Ⅰ·T7~T9;2014年卷Ⅱ·T8、T9;‎ ‎2013年卷Ⅰ·T37(1)(2);2013年卷Ⅱ·T37(1)(2)‎ ‎[考情分析]‎ ‎1.高考考查特点 ‎(1)题1以自然景观图文为背景材料,考查植被类型及影响因素。‎ ‎(2)题2以山地苔原带阳坡、阴坡不同海拔植物多样性图文为背景材料,考查植被分布及其变化的影响因素。‎ ‎2.解题的3个提醒 ‎(1)景观植物的最大用途就是营造城市景观,因此需要保持常绿。常绿灌木冬季不落叶,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而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气温低,大多数植物都在冬季落叶。‎ ‎(2)题2解答的关键是抓住“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这一关键信息,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阳坡曲线没有呈现单峰变化,而是一直降低。‎ ‎(3)对于考试中不熟悉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要注意从图文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例如题3从该地的区域特征出发,结合大型野生动物需要生存空间,生存的自然条件和食物等特点进行分析即可回答。‎ ‎■释重难——剖解核心知识备考·‎ 自然地理环境组成要素及整体性表现 ‎■预测练——沿着高考方向训练·‎ 考向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2017·潍坊高三期末)奥兰治河以南的荒漠化地区称为南纳马夸兰(甲图),有种类丰富的多汁植物和多肉植物(乙图),这些植物只在雨季开花(每年8月中旬到9月中旬),但壮观的开花景象最长只能维持两个月时间,通常时间会更短。据此完成(1)~(2)题。 ‎ ‎【导学号:78194025】‎ 甲        乙 ‎(1)南纳马夸兰地区植物花期短的原因是(  )‎ A.雨季受西北季风影响时间短,势力弱 B.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 C.雨季受西南风影响时间短,势力弱 D.位于东南信风背风地带,雨季降水少 ‎(2)南纳马夸兰地区多汁、多肉的植物指示的环境特点(  )‎ A.干旱的荒漠环境 B.干湿交替的热带草原环境 C.温凉的荒漠环境 D.湿热交替的热带草原环境 ‎(1)A (2)A [第(1)题,根据材料知,南纳马夸兰地区的植物只在雨季开花,花期短说明雨季短。8、9月为南半球的冬半年,气压带风带北移。此地位于30°S附近的大陆西岸,可受到北移的盛行西风影响,而南半球盛行西风为西北风。由于该地纬度低,受西风影响时间短、势力弱,因此花期短。第(2)题,多汁多肉,是植物储存水分以适应长时间的干旱环境而具有的生长习性,A正确。该地地处30°附近,属副热带地区,气候温凉不符合当地实际,C错误;材料上提到这是荒漠化地区,雨季短,只有一个月左右,排除热带草原气候,B、D错误。]‎ ‎2.下图中的“死亡谷”两岸悬崖壁立,地势险峻。该地曾经是一个大盐湖,极端最高气温‎56.7℃‎,年降水量仅为‎47mm左右,既是全球最热的地区之一,也是地球上最不适于居住的地区之一。地狱般的“死亡谷”,却是飞禽走兽的“极乐世界”。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死亡谷”的少量降水主要是(  )‎ A.地形雨 B.锋面雨 C.对流雨 D.气旋雨 ‎(2)“死亡谷”中的动物活动时间集中在(  )‎ ‎①子夜前后 ②日出前后 ③正午时分 ④傍晚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3)与甲河相比,乙河(  )‎ A.冬季流量大 B.流量季节变化大 C.流量小 D.结冰期短 ‎(1)C (2)D (3)A [第(1)题,“死亡谷”地形封闭,荒漠广布,夏季因为高温的影响,谷底水汽蒸发,在谷地上方形成云团,易形成短暂的降雨,因此其降水类型应为对流雨。第(2)题, “死亡谷”气候干燥,谷地昼夜温差大,白天温度过高,因此动物活动时间多在日出前后或傍晚时分;子夜前后过于黑暗,不利于动物活动。第(3)题,甲为季节性河流,下游消失在荒漠中,乙最终注入海洋。甲、乙两河都位于亚热带地区,正常年份没有结冰期,特殊年份若有结冰期,乙河比甲河纬度高,结冰期会略长;甲河流域位于中纬西风的背风坡,降水少,河流以山地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冬季山地冰雪不消融,河流流量小,流域内荒漠广布,因此河流流量小且季节变化大;而乙河流域所处纬度高,冬季受西风影响时间长,有降水补给,河流流量较大,夏季有冰雪融水补给,河流流量大,季节变化小。]‎ ‎ 下图为岩石表面因覆盖藻类而呈现出红色的“红石”景观。红石景观一般分布在海拔2 000~4 ‎000 米之间的谷地里。研究发现,此类红石上的藻类喜低温潮湿的环境,依附生长于“新鲜”的石头表面,是一种先锋植物,之后便为其他植物群落所取代。据此完成(1)~(3)题。‎ ‎(1)形成图示红石景观的“新鲜”石头可能来源于(  )‎ A.火山喷发形成的固结物 B.冰川融水形成的泥石流堆积物 C.岩石风化形成的残留物 D.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物 ‎(2)我国下列地区中最可能出现该类景观的是(  )‎ A.粤东      B.苏南 C.川西 D.陕北 ‎(3)该藻类作为一种先锋植物,对所在区域生态系统所起的作用是(  )‎ A.改善生物生存环境 B.挤占生物生存空间 C.破坏生物多样性 D.延缓岩石风化进程 ‎(1)B (2)C (3)A [第(1)题,由题干可知,红石景观一般分布在海拔2 000~4 ‎000米之间的谷地里,在海拔2 000~4 ‎000米的高山,冬季有冰雪覆盖,冰雪融化时携带的泥石到达谷地堆积形成红石景观,不是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物,也不是火山喷发形成的固结物,故B正确,A、D错误;岩石风化的残留物一般留在原地,故C错误。第(2)题,由题干材料可知,此类红石上的藻类喜低温潮湿的环境,符合此特征的只有川西地区,粤东、苏南气温相对较高,陕北气候干旱,故C正确。‎ 第(3)题,藻类作为先锋植被,能够改善生物的生存环境,故A正确。该藻类植被作为先锋植物,之后便为其他植被群落所取代,不会挤占生物生存空间,故B错误;能够增加生物的多样性,故C错误;该藻类植物依附在石头表面,会加速岩石的风化进程,故D错误。]‎ 考向2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实践应用 ‎3.读某区域略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沿海地区气候有何特点?这种气候对当地土壤肥力有何影响?‎ ‎(2)塞内加尔河下游河床缓,河口宽,低水位时期,咸水有可能向上游倒灌,严重影响沿岸农业和居民用水。为此,人们在该河口建起了十几米高的迪亚马水坝。试分析在该河口建高坝的不利影响。‎ ‎【解析】 第(1)题,可根据当地的纬度、海陆位置等推断出图中沿海地区的气候类型,再从湿热的气候对有机物的分解与保存、地表径流量大对土壤的影响等方面分析。第(2)题,从水坝蓄水对水质、泥沙淤积、地下水位及水盐运动、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不利影响进行分析。‎ ‎【答案】 (1)气候特点:纬度低,大部分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终年高温潮湿,微生物代谢旺盛,有机质分解快,土壤中保存的有机质少;降水多,地表径流量大,土壤淋溶作用强,被流水带走的有机质多,土壤肥力较低。‎ ‎(2)水坝蓄水,使河流水质恶化;河道泥沙淤积加剧;生态环境改变,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渔业资源减少;上游地下水位抬高,土壤盐碱化加剧等。‎ ‎[规律方法]‎ ‎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思路 ‎(1)判断地理环境的主导性要素。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中的主导性要素。‎ ‎(2)“一果多因”的推理。“整体性”是一种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模式,在分析、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往往是“一果多因”,需要根据“果”利用发散性思维推理“因”。例如,大陆西海岸副热带高压控制地区沙漠的成因,除大气环流的影响外,还有洋流的影响。‎ ‎(3)“一因多果”的推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之一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分析某一地理环境要素时,一定要抓住“因”,并分析该因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地理要素的变化。如在热带雨林区,破坏植被后引起区域内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方面的变化。‎ ‎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应用 ‎(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关系。如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要结合其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地形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其相关地区之间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的因果关系。‎ ‎(4)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步分析这“一发”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考点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对应学生用书第40页)‎ ‎■品真题——圈定高考考查范围·‎ ‎1.(2017·全国卷Ⅲ·T7~9)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下图示意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  )‎ A.递减       B.先减后增 C.先增后减 D.递增 ‎(2)导致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水体营养盐 B.太阳辐射 C.水体含沙量 D.洋流流向 ‎(3)与夏季相比,冬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  )‎ A.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B.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C.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D.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题眼点拨] 本题题眼是“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说明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冬季少,夏季多,“在长江口附近的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逐渐增大”,说明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递增。‎ ‎(1)D (2)C (3)A [第(1)题,读图可知,8月份(夏季),自西向东离长江口越远,浮游植物的密度越大。第(2)题,读图结合上题分析可知,长江口附近8月的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逐渐增大,这是由于夏季河流径流量大,携带泥沙能力强,流水携带的泥沙中营养盐类物质丰富,有利于浮游植物生长。第(3)题,冬季,河流径流量减少,携带泥沙能力降低,河口地区泥沙淤积量较夏季少,流水携带泥沙中营养盐较夏季少,所以总体上浮游植物的密度降低,总量减少;由于河流流速降低,泥沙沉积更靠近河口,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 (1)图示浮游植物密度分布类似于(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到内陆的分异规律 C.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2)一般情况下,河口地区比周围附近地区浮游植物数量(  )‎ A.多,河流带来营养盐类丰富 B.多,水温比周围附近地区高 C.少,水温比周围附近地区低 D.少,盐度比周围附近地区低 ‎(1)B (2)A [第(1)题,读图可知,浮游植物密度带南北延伸,东西方向更替,类似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第(2)题,河流从陆地上带来营养物质,导致浮游植物大量繁殖,比周围其他地区丰富。]‎ ‎2.(2016·全国乙卷·T10~11)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下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磷高累积区是(  )‎ A.高山草甸带      B.高山冰雪带 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 D.常绿阔叶林带 ‎(2)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 000~3 ‎000米处(  )‎ A.大气温度较低 B.生物生产量较低 C.土壤含水量较低 D.地表径流量较小 ‎[题眼点拨] 本题题眼是“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海拔3 500~4 ‎500米处磷累积量最大”,说明海拔3 500~4 ‎500米土壤水分较多,气温较低,流水侵蚀弱。‎ ‎(1)A (2)C [第(1)题,气温升高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常绿阔叶林带和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海拔较低,气温较高,且处于山地东坡,为迎风坡,降水多,流水侵蚀加剧,森林植被也大量吸收土壤中的磷元素,故这两个森林带不可能是土壤中磷高累积区;高山冰雪带海拔高,土层浅薄,且气温低,冻土使水分难以下渗,故土壤中磷累积少;高山草甸带位于高山冰雪带以下,高山冰雪融水使得该带土壤中水分含量丰富,且气温较低,蒸发弱,故为磷高累积区。第(2)题,该山坡2 000~3 ‎000米处低于高山草甸带的海拔,故气温较高;2 000~3 ‎000米处分布着森林带,生物生产量高于高山草甸带;根据“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2 000~3 ‎000米处磷累积量远少于磷高累积区,由此推测该地土壤含水量低,地表径流量大。]‎ ‎ (2016·全国丙卷·T10~11)青藏高原东部及其周边山峰分别经历了1次冰期(末次冰期)、2次冰期和3次冰期,如图所示。‎ 据此完成(1)~(2)题。‎ ‎(1)按山峰抬升至冰期时终年积雪高度的先后顺序排列,依次是(  )‎ A.雪宝顶、太白山、果洛山 B.果洛山、雪宝顶、太白山 C.太白山、果洛山、雪宝顶 D.雪宝顶、果洛山、太白山 ‎(2)点苍山无现代冰川发育,是因为与末次冰期时相比,点苍山现在(  )‎ A.日照更长      B.气温更高 C.植被更密 D.海拔更低 ‎(1)B (2)B [第(1)题,材料中提示经历1次冰期即只经历末次冰期,说明只经历1次冰期的山峰是最晚的,经历3次冰期的山峰是最早的,经历2次冰期的山峰的时间介于两者之间。结合插图可知果洛山经历3次冰期,因此最早,太白山只经历1次冰期(末次冰期),因此最晚,雪宝顶经历了2次冰期,时间上介于其他两座山之间,因此B正确。第(2)题,气温越高,越不利于冰川的发育,因而气温高是无现代冰川发育的原因,B正确;点苍山与末次冰期分布的最低纬度相差不大,因而日照时数差异不大,A错误;植被分布与有无冰川发育无关,C错误;海拔在图中无法体现出来,D错误。]‎ ‎[考题统计] 五年5考:‎ ‎2017年卷Ⅲ·T7~T9;‎ ‎2016年乙卷·T10、T11;2016年丙卷·T10、T11;‎ ‎2013年卷Ⅰ·T6;2013年卷Ⅱ·T8‎ ‎[考情分析]‎ ‎1.高考考查特点 ‎(1)以长江口附近海域浮游植物数量的分布图为背景材料,考查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及影响因素。‎ ‎(2)以我国西部某山地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及影响因素等图文材料为背景,考查地理环境的垂直分布规律。‎ ‎2.解题的2个提醒 ‎(1)获取有效信息是解答问题的关键,如题1(1)从图中可直接获取答案。‎ ‎(2)题2磷高积累区的海拔高度为4 ‎000米左右是解答问题的关键。第(1)题,可用“由纬度定基带,由基带加高差定自然带”的方法确定自然带,即基带+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第(2)题,理解土壤水分与磷累积量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释重难——剖解核心知识备考·‎ ‎1.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2.北半球气候类型与自然带 ‎■预测练——沿着高考方向训练·‎ 考向1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与非地带性 ‎1.植被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叶片总面积占土地面积的倍数,即叶面积指数=叶片总面积/土地面积。在我国,大致以100°E为界,东部大部分地区的植被叶面积指数大于西部。读我国30°N植被叶面积指数变化示意图,完成(1)~(3)题。‎ ‎(1)造成100°E以东地区植被叶面积指数大于以西地区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土壤 B.降水 C.冰川 D.海拔 ‎(2)在我国30°N附近地区,100°E以西叶面积指数较小,该地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主要是(  )‎ A.光照 B.水分 C.热量 D.土壤 ‎(3)与100°E以东地区植被叶面积指数变化所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最符合的是(  )‎ A.从新疆向东依次出现荒漠、草原和枫树 B.由刚果盆地向北到地中海沿岸依次出现的自然植被 C.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景观变化 D.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点点绿洲 ‎(1)B (2)C (3)A [第(1)题,100°E以东地区降水多于以西地区,植被覆盖率较高,所以其植被叶面积指数较大。第(2)题,我国30°N附近、100°E以西地区为青藏高原,该地区气温低,热量不足,限制了农业生产。第(3)题,我国100°E以东地区植被叶面积指数变化所反映的是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新疆出发向东依次看到荒漠、草原和枫树,反映的是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由刚果盆地向北到地中海沿岸依次看到的自然植被是热量不同造成的,属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景观变化是水热条件不同所引起的,属于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绿洲是因冰雪融水形成的,属于非地带性现象。]‎ ‎2.‎2017年5月14日~15日“一带一路”峰会在北京成功举办。“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读下图,完成(1)~(2)题。 ‎ ‎【导学号:78194026】‎ ‎(1)下列自然带的变化规律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自然带的变化规律相同的是(  )‎ A.澳大利亚大陆自东向西自然带的变化 B.安第斯山东西两侧自然带的变化 C.非洲大陆自南向北自然带的变化 D.从刚果盆地到东非高原自然带的变化 ‎(2)下列自然带中,“丝绸之路经济带”没有经过的是(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热带草原带 C.温带荒漠带 D.温带草原带 ‎(1)A (2)B [第(1)题,澳大利亚大陆自东向西自然带的变化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自然带的变化同属于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A对;安第斯山东西两侧自然带的变化属于非地带性分异规律,是地势起伏影响的结果,B错;非洲大陆自南向北自然带的变化属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C错;从刚果盆地到东非高原自然带的变化属于非地带性因素——地形影响的结果,D错。第(2)题,“丝绸之路经济带”经过的自然带主要有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此线路不经过热带草原带。]‎ 考向2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3.(2017·衡水中学最后一卷)土壤全氮含量是指土壤中各种形态氮素之和。下面图甲为贡嘎山植被垂直分布图(海拔3 ‎500 m处为林线),图乙为贡嘎山东坡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沿海拔变化图。读图回答(1)~(3)题。‎ 图甲       图乙 ‎(1)a植被对应的自然带是(  )‎ A.针叶林带 B.常绿阔叶林带 C.山地荒漠草原带 D.亚高山草甸带 ‎(2)贡嘎山东坡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  )‎ A.随海拔的升高而逐渐增大 B.随气温的降低而逐渐增大 C.在a、b植被过渡带处较大 D.均不受植被类型的影响 ‎(3)贡嘎山东坡(  )‎ A.次生阔叶林处微生物活动微弱 B.林线附近残枝落叶的分解速度较快 C.a植被归还地表的生物量大于落叶林 D.a植被处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高于次生阔叶林处 ‎(1)A (2)C (3)D [第(1)题,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的降低,植被从常绿阔叶林向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高山灌丛过渡,图中b为针阔混交林,a为针叶林。第(2)题,贡嘎山东坡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随海拔的升高有时增加,有时减小,A错误;随着高度增加,气温的降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有时增加,有时减小,B错误;从图中看在a、b植被过渡带(2 500~2 ‎700m)处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较大,C正确;均受植被类型的影响,D错误。第(3)题,次生阔叶林处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小,说明微生物活动强,分解快,A错误;林线附近(3 ‎700m以上)残枝落叶的分解速度较慢,B错误;a植被(2 ‎900m)归还地表的生物量大于落叶林(1 ‎900m),C错误;a植被处(2 ‎900m)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高于次生阔叶林处(1 ‎700m),D正确。]‎ ‎4.下图为我国大体位于同一省份的三座山脉的垂直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回答(1)~(3)题。‎ ‎(1)下列海拔范围中,三座山峰自然带类型都相同的是(  )‎ A.400~‎600米 B.1000~‎‎1300米 C.1500~‎1800米 D.2000~‎‎2400米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乙、丙有可能是自南向北排列 B.甲、乙两山冬季山顶有积雪,丙山没有 C.甲、乙、丙有可能位于第二级阶梯 D.乙山自然带带谱最复杂 ‎(3)该省最可能是(  )‎ A.湖北 B.海南 C.青海 D.河北 ‎(1)B (2)B (3)A [第(1)题,读图可知,三座山峰相同的自然带为2和3。甲山2自然带的分布范围为900~1 ‎900米,3自然带的分布范围为1 900~2 ‎200米;乙山2自然带的分布范围为400~1 ‎800米,3自然带的分布范围为1 700~2 ‎300米;丙山2自然带主要分布在1 ‎300米以下,3自然带分布范围为1 300~1 ‎900米。所以三座山峰相同的自然带分布范围为900~1 ‎300米。第(2)题,读图可知,甲、乙、丙三座山相同自然带分布的海拔越来越低,说明热量条件越来越差,纬度越来越高。甲山海拔和丙山海拔相同,且纬度低于丙山,不可能出现甲山顶有积雪而丙山顶没有积雪的情况。三座山峰基带均为亚热带植被,应当位于我国亚热带地区;再根据三座山峰海拔均在3 ‎000米以下可知,其可能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乙山自然带有4个,而甲、丙只有3个,所以乙山自然带谱最复杂。第(3)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三座山位于我国亚热带地区。选项中只有湖北省位于亚热带地区。]‎ ‎ 下图为我国季风区某山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向某森林植被分布百分比图,据此完成(1)~(3)题。‎ 不同海拔、不同坡向某森林植被分布百分比图 ‎(1)该山地自然带垂直带谱中此森林集中分布的海拔(m)最可能是(  )‎ A.1 800~1 900      B.1 900~2 000‎ C.2 000~2 100 D.2 100~2 200‎ ‎(2)该森林植被的生长习性是 (  )‎ A.喜光 喜湿 B.喜阴 喜湿 C.好热 耐旱 D.耐寒  好旱 ‎(3)调查发现,近年来高山苔原带中该森林植被增长趋势明显。主要原因是 ‎(  )‎ A.光照增强 B.水土流失加重 C.气候变暖 D.降水减少 ‎(1)A (2)B (3)C [第(1)题,读图,根据各坡向森林植被分布百分比,该山地自然带垂直带谱中此森林集中分布的海拔(m)最可能是1 800~1 ‎900米,A正确。第(2)题,读图可知,不同坡向森林植被所占的百分比,该森林植被在阴坡、迎风坡在各海拔阶段所占比重都最大,说明该森林植被的生长习性是喜阴、喜湿,B正确。第(3)题,近年来高山苔原带中该森林植被增长趋势明显,说明高海拔处气温升高,主要原因是气候变暖。]‎ ‎[图表解读]‎ 山地垂直带谱示意图的判读 ‎(1)判定南北半球:南坡同类自然带高于北坡,则该山脉一般位于北半球。如下图中的山地就位于北半球。‎ ‎(2)判定热量带:山麓的自然带(基带)反映山地所处的热量带。如上图中的山地所处的热量带为热带。‎ ‎(3)判读纬度高低: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纬度位置越低。如上图中的山地位于低纬度(赤道)地区。‎ ‎(4)判断迎风坡:迎风坡降水丰富,自然带的数量较多,雪线的海拔较低。如上图中南坡为迎风坡。‎ 考点3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对应学生用书第42页)‎ ‎■品真题——圈定高考考查范围·‎ ‎1.(2017·全国卷Ⅱ·T1~3)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下图)。据此完成(1)~(3)题。‎ ‎(1)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 A.无划分指标依据  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2)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 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3)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 A.市场 B.技术 C.资金 D.交通 ‎[题眼点拨] 本题题眼是“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说明洪泽湖以东秦岭—淮河线无对应的自然标志,“自1999年,江苏省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说明长江大桥联系了苏南与苏北地区。‎ ‎(1)C (2)D (3)D [第(1)题,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下游已经变成人为改造的渠道,无对应的自然标志,C正确,B错误。秦岭—淮河线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因此有划分指标依据,A错误;秦岭—淮河线属于自然地理界线,具有过渡性,两侧地理环境无明显差异,D错误。第(2)题,长江导致两岸交通不便,联系较少,天然地将江苏省划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因此苏南和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第(3)题,由于苏南和苏北地区以长江为界,以前陆路交通联系不密切,不便于两区域经济联系;进入21世纪,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方式的便捷程度提高,促使苏南和苏北地区经济合作更加广泛。]‎ ‎ (1)苏南、苏北地域文化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 B.地形 C.河流 D.水源 ‎(2)关于苏南、苏北区域间经济要素流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苏南向苏北输出资源和劳动力 B.苏北向苏南输出资金和人才 C.苏北向苏南输出劳动力 D.苏北向苏南输出资金和信息 ‎(1)C (2)C ‎ ‎[第(1)题,苏北与苏南相隔长江,阻隔两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产生地域文化差异。第(2)题,苏南地区经济文化科技发达,苏北地区相对落后,劳动力丰富,因此苏北向苏南输出劳动力。]‎ ‎2.(2017·全国卷Ⅲ·T1~3)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图是一帧剪纸作品。据此完成(1)~(3)题。‎ ‎(1)上图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  )‎ A.四川盆地 B.华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长江三角洲 ‎(2)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  )‎ A.沟壑纵横,降水集中 B.地势低平,降水丰沛 C.地形封闭,排水不畅 D.山河相间,降水均匀 ‎(3)该景观主要分布区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是(  )‎ A.川剧 B.豫剧 C.粤剧 D.越剧 ‎[题眼点拨] 本题题眼是“图示景观主要有小桥、流水、灰白色调的小楼”,说明是江南水乡景观。‎ ‎(1)D (2)B (3)D [第(1)题,图示反映了一派“小桥流水”‎ 的水乡景色,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势低平、水网稠密,是该景观的主要分布区,D正确。四川盆地位于我国西南地区,海拔相对较高,河流水量大、水流急,没有该景观分布,A错误;华北平原降水较少,地表河流稀少,无该景观的分布,B错误;珠江三角洲地势低洼,河流水量较大,不是该景观的主要分布区,C错误。第(2)题,由上题可知,该景观主要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势低平,降水丰沛,B正确。沟壑纵横,降水集中,是黄土高原地区的特征,A错误;地形封闭与三角洲的地形特点不符,C错误;山河相间是横断山区的典型特征,降水均匀与长江三角洲降水季节变化大的特点不符,D错误。第(3)题,越剧主要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苏等地,是该地区的代表性地方剧种,D正确。川剧流行于四川全境和云南、贵州等部分地区,A错误;豫剧主要流行于河南等省区,B错误;粤剧主要流行于广东等省区,C错误。]‎ ‎3.(2015·全国卷Ⅰ·T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导学号:78194027】‎ 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我国的多年冻土主要分布于东北高纬地区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东北高纬地区多年冻土南界的年平均气温在-1°~‎1℃‎,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均气温约-3.5°~-‎2℃‎。‎ 由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成功穿越了约‎550千米的连续多年冻土区,是全球目前穿越高原、高寒及多年冻土地区的最长铁路。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会危及铁路路基。青藏铁路建设者创造性地提出了“主动降温、冷却路基、保护冻土”的新思路,采用了热棒新技术等措施。图a示意青藏铁路格拉段及沿线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其中西大滩至安多为连续多年冻土分布区。图b为青藏铁路路基两侧的热棒照片及其散热工作原理示意图。热棒地上部分为冷凝段,地下部分为蒸发段,当冷凝段温度低于蒸发段温度时,蒸发段液态物质汽化上升,在冷凝段冷却成液态,回到蒸发段,循环反复。‎ ‎(1)分析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地区低的原因。‎ ‎(2)图a所示甲地比五道梁路基更不稳定,请说明原因。‎ ‎(3)根据热棒的工作原理,判断热棒散热的工作季节(冬季或夏季),简述判断依据;分析热棒倾斜设置(图b)的原因。‎ ‎[题眼点拨] 本题题眼是“多年冻土主要分布在东北高纬度地区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说明青藏高原纬度低,海拔高,太阳辐射强,冬季温度高于东北地区,冻土层薄,夏季融化,“图a中,甲地年平均气温高于五道梁,其气温更接近‎0℃‎”,说明甲地路基频繁冻融,影响路基稳定,“图b中,吸收冻土层热量,在大气中散失热量”,说明热棒能够把冻土层的热量传递到表层,主动降温。‎ ‎【解析】 第(1)题,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地区低,一方面与二者相差较大的纬度位置、海拔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与青藏高原自身的气温年变化小有关。青藏高原海拔高,纬度低,太阳辐射强,但大气保温作用弱,加之不受寒冷的冬季风影响,气温年较差小,导致其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地区低。第(2)题,由图可看出,甲地年均温高于五道梁地区,且更接近‎0 ℃‎等温线,因而使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会危及铁路路基。第(3)题,热棒的工作原理是:当冷凝段温度低于蒸发段温度时,蒸发段液态物质汽化上升,在冷凝段冷却成液态,回到蒸发段。青藏高原冬季气温低于地温,热棒能够将冻土层中的热量传至地表大气中,从而起到“主动降温、冷却路基、保护冻土”的作用。‎ ‎【答案】 (1)青藏高原纬度低,海拔高,太阳辐射强;(东北高纬地区年平均气温低于-1~1 ℃,可以形成多年冻土。)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小,当年平均气温同为-1~1 ℃时,冬季气温高,冻结厚度薄,夏季全部融化,不能形成多年冻土。‎ ‎(2)甲地年平均气温更接近‎0 ℃‎,受气温变化的影响,活动层更频繁地冻融,(冻结时体积膨胀,融化时体积收缩,)危害路基;甲地年平均气温高于五道梁,夏季活动层厚度较大,冬季有时不能完全冻结,影响路基稳定性。‎ ‎(3)冬季。依据:冬季气温低于地温,热棒蒸发段吸收冻土的热量,(将液态物质汽化上升,与较冷的地上部分管壁接触,凝结,释放出潜热,)将冻土层中的热量传送至地上(大气)。热棒倾斜设置的原因:使棒体能深入铁轨正下方,保护铁轨下的路基(多年冻土)。‎ ‎ 读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及沿线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示地区的说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影响图中等温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纬度高低 B.西大滩附近等温线密集的原因是地势起伏大 C.五道梁年平均气温最低的原因是冻土层厚 D.甲处附近的-‎4℃‎等温线向南凸的原因是地势较低 ‎(2)青藏高原地区气温日较差大而年较差小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较低      B.深居内陆 C.海拔较高 D.受季风影响较小 ‎(1)B (2)C [第(1)题,图示地区位于青藏高原,等温线分布主要受海拔高低的影响;西大滩附近等温线密集的原因是地势起伏大;五道梁附近年平均气温较低的原因是海拔较高;甲处附近的-‎4℃‎等温线向气温高的方向凸,说明该处地势较高。第(2)题,青藏高原地区气温日较差大而年较差小的主要原因是海拔较高。]‎ ‎ (2015·全国卷Ⅰ·T7~9)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下图示意渤海及附近区域年平均气温≤-‎4℃‎日数的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甲、乙、丙、丁四海域中,海冰厚度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下列城市附近海域,单位面积海冰资源最丰富的是(  )‎ A.葫芦岛 B.秦皇岛 C.大连 D.烟台 ‎(3)推测目前没有大规模开采渤海海冰的原因是(  )‎ A.成本过高 B.破坏环境 C.资源量不足 D.市场需求不足 ‎(1)B (2)A (3)A [第(1)题,读年平均气温≤-‎4 ℃‎日数的分布图可知,甲、乙两地年平均气温≤-‎4 ℃‎的日数介于20~40之间,丙、丁两地年平均气温≤-‎‎4 ℃‎ 的日数介于0~20之间。低温期持续时间越长,海冰应当越厚,据此可排除C、D;甲地位于渤海内部,远离海岸,海水相对较深,受海洋影响大,虽纬度略高但水温较高,因而结冰期较短且海冰较薄。而乙地位于渤海边缘,靠近大陆,海水较浅,受大陆影响大,虽纬度略低但水温较低,因而结冰期较长且冰层厚。‎ 第(2)题,比较四个城市,葫芦岛市附近海域年平均气温≤-‎4 ℃‎的日数介于60~80之间,说明当地海冰结冰期最长、厚度最大,因而单位面积的海冰资源最丰富。第(3)题,海冰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但目前渤海海冰没有大规模开采,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开采难度较大,成本过高。开采海冰基本不会破坏环境,B错误;图文资料显示渤海海冰资源丰富,C错误;周边地区水资源紧张,市场需求量大,D错误。]‎ ‎[考题统计] 五年6考:‎ ‎2017年卷Ⅰ·T2;2017年卷Ⅱ·T1~T3;‎ ‎2017年卷Ⅲ·T1~T3;‎ ‎2015年卷Ⅰ·T7~T9、T37;2015年卷Ⅱ·T3、T5;‎ ‎2013年卷Ⅰ·T36(3)‎ ‎[考情分析]‎ ‎1.高考考查特点 ‎(1)题1以“淮河”“长江”及江苏“苏北、苏南”为背景,考查区域的界线、划分依据及区域联系。‎ ‎(2)题2以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剪纸为切入点,以剪纸景观为背景,考查区域的自然特征及对区域人文特征的影响。‎ ‎(3)题3以“青藏铁路建设中多年冻土障碍的克服”为背景材料,层层设问,包括青藏高原的独特气候成因、青藏地区的地质条件和热棒工作原理引导学生探究地理问题,并解决地理问题。本年度该题难度最大。‎ ‎2.解题的2个提醒 ‎(1)对于不同区域进行对比,找出区域的差异,是分析各区域发展方向、采取因地制宜开发治理的措施。区域差异的分析则应从区域组成要素特征的差别出发,同时注意要素间的联系。‎ ‎(2)题3判断热棒的工作季节及依据,关键是材料信息“热棒地上部分是冷凝段,地下部分是蒸发段”,因此空气温度低于地下温度时,是热棒工作季节。不熟悉的题目更要注意从文字、图表及设问中获取有效信息。‎ ‎■释重难——剖解核心知识备考·‎ ‎1.主要区域特征的描述要点 ‎(1)自然因素 ‎(2)人文因素 ‎2.区域差异原因分析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 ‎(2)人类活动因素差异 ‎■预测练——沿着高考方向训练·‎ 考向1 区域地理特征分析 ‎1.(2017·贵阳模拟)下图为我国某地区传统民居景观。图中荫房是根据当地自然地理条件建造的一种晾制葡萄干的特殊房屋,其晾制出的葡萄干碧绿甘甜。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诗句的描述,与当地较为吻合的是(  )‎ A.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唐·杜牧)‎ B.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唐·崔颢)‎ C.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现代·毛泽东)‎ D.山田龙口引泉绕,泉水惟凭积雪消(清·纪昀)‎ ‎(2)利用荫房能晾制出优质葡萄干,主要得益于当地(  )‎ A.充足的阳光 B.干燥的空气 C.较大的温差 D.较小的风速 ‎(1)D (2)B ‎ ‎[第(1)题,根据民居特点和晒制葡萄干,可以推测此地位于新疆。A诗中描述的是江南风光;B诗中描述的是湖北黄鹤楼;C诗中赞美的是长征不畏困难的精神,乌蒙山在贵州与云南的交界处;D诗中意为农田都靠积雪消融的山泉灌溉,与新疆吻合。第(2)题,葡萄干是在有窟窿的荫房,利用盆地闷热、干燥的气流交换去晾晒葡萄干,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叶绿素的流失,碧绿甘甜,B正确。荫房内没有阳光的强烈照射,A错误;温差大不是葡萄风干的原因,C错误;当地风速较大,D不符合。]‎ ‎ 在中国最美乡村——江西婺(wù)源,有一古村落地形外貌竟然酷似耐克的标志,人们戏称之为“耐克村落”。其房屋坐落在海拔‎500米的山崖,梯田环绕,从祖辈起就在屋顶上用竹匾(一种器具)晾晒作物。每当日上山头,老式民居与晒架上丰收成果组成一幅古村秋画,这就是闻名遐迩的“篁(huáng)岭晒秋”。根据材料和图示,回答(1)~(3)题。‎ ‎(1)形成“篁岭晒秋”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阳光充足 B.地形崎岖 C.河网密布 D.动植物资源丰富 ‎(2)下列农产品最不可能出现在当地居民房顶和晒架上的是(  )‎ A.油菜籽 B.茶叶 C.稻谷 D.剑麻 ‎(3)每年春季,婺源漫山遍野花团锦簇,美不胜收。此时到这里旅游,游客最需要准备的物品是(  )‎ A.防雨物品 B.防晒物品 C.防寒衣物 D.薄衣短衫 ‎(1)B (2)D (3)A [第(1)题,读图可知,该地地形崎岖,平地少使得当地居民在晾晒农作物时要借助一些工具(竹匾)。第(2)题,江西是亚热带气候,而剑麻是一种热带经济作物,故当地不可能晾晒剑麻。第(3)题,春季江西开始进入雨季,雨具是游客最需要准备的物品。]‎ ‎2.(2017·福州质检)‎ 位于澧水中下游地区的澧阳平原,存在多处史前遗址,并被确认为世界水稻最早的种植地。下图示意澧阳平原及史前遗址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澧阳平原主要是(  )‎ A.向斜谷地 B.背斜谷地 C.河漫滩平原 D.三角洲平原 ‎(2)推测澧阳平原成为世界水稻最早种植地的主要自然条件是(  )‎ A.气候暖湿 B.地形平坦 C.土壤肥沃 D.河网密布 ‎(3)相较于周边城镇,史前遗址多分布于地势较高处,其主要原因是(  )‎ A.便于农耕 B.便于聚居 C.防御洪水 D.防御滑坡 ‎(1)C (2)A (3)C [第(1)题,根据材料,无法判断背斜或者向斜,三角洲平原位于河流入海口处。而澧阳平原位于澧水中下游地区,所以多河漫滩平原。第(2) 题水稻是好暖喜湿的作物,所以澧阳平原成为世界水稻最早种植地的主要自然条件为气候暖湿。第(3)题,根据经纬度,此处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多,从图中得知该地为平原,河流多。雨季容易引发洪涝灾害,所以遗址选在高处为了防御洪水。]‎ ‎[规律方法]‎ ‎ 区域特征分析方法 考向2 区域差异分析 ‎3.读我国新疆和澳大利亚棉花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 ‎(1)新疆与澳大利亚棉花生长地共同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 A.土壤肥沃 B.地广人稀 C.水热组合好 D.光热充足 ‎(2)与澳大利亚相比,新疆发展棉花生产的不利条件是(  )‎ A.科技水平低 B.政策扶持力度小 C.劳动力价格低 D.商品率低 ‎(1)D (2)A [第(1)题,新疆与澳大利亚的棉花生长地都分布在气候较干旱、光热充足且有丰富灌溉水源的地方。第(2)题,澳大利亚科学技术水平高于新疆。新疆棉花生产受到国家政策扶持,新疆劳动力价格低是优势而非劣势,澳大利亚与新疆棉花生产商品率都较高。]‎ ‎4.结合西班牙柑橘种植区分布图(图1)和我国柑橘优势产区分布图(图2),完成(1)~(2)题。‎ 图1‎ 图2‎ ‎(1)西班牙柑橘种植区较我国柑橘优势产区纬度较高的主要原因为(  )‎ A.受陆地纬度的限制 B.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C.农业科技水平高 D.冬季气候较温暖 ‎(2)相比西班牙,我国柑橘生产的有利条件为(  )‎ A.夏季光热充足 B.化肥的施用量高 C.灌溉水源较充足 D.劳动力生产效率高 ‎(1)D (2)C [第(1)题,柑橘为亚热带水果,西班牙地中海沿岸地区虽纬度较高,但属于地中海气候,冬季气候温和,有利于柑橘越冬;我国与西班牙同纬度的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不利于柑橘的生长。第(2)题,我国柑橘优势产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多,柑橘生产的灌溉水源多,但光照条件稍差;西班牙柑橘种植区为地中海气候区,夏季降水少,但光照条件优越;我国的劳动力生产效率低于西班牙,化肥大量施用不利于柑橘品质的提高。]‎ ‎ 马铃薯性喜冷凉,是喜欢低温的作物。其地下薯块形成和生长需要疏松透气、凉爽湿润的土壤环境。马铃薯块茎生长的适温是16~‎18℃‎,当地温高于‎25℃‎时,块茎停止生长。下面为我国马铃薯优势产区分布示意图。结合材料,完成(1)~(2)题。‎ ‎(1)下列对我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提出的背景分析,错误的是(  )‎ A.马铃薯主粮化,有利于改善膳食结构,满足人民增强体质的愿望 B.近年来,中国粮食生产受耕地、淡水等资源环境约束,原有三大主粮玉米、水稻、小麦增产潜力受限 C.马铃薯有易种植、耐存储、价格便宜、营养丰富等特点 D.马铃薯广获人民的喜爱,事实上我国北方地区的人们都已经将马铃薯当作了主粮 ‎(2)有关图中各优势产区发展马铃薯种植的自然条件的分析,正确的是(  )‎ A.东北优势区光照时间长,但昼夜温差小 B.华北优势区降水丰沛,且昼夜温差大 C.西南优势区地势复杂、海拔变化很大,一年四季均可种植 D.南方优势区大部分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无霜期长、气温高,适合马铃薯的夏季栽培 ‎(1)D (2)C [‎ 第(1)题,我国尚未出现大片地区的人们将马铃薯当作主粮的现象,使马铃薯成为主粮,还需经历民众的接受过程。第(2)题,西南优势区地势复杂,海拔变化很大,利用气候的变化特点,一年四季均可种植,C正确。东北优势区光照时间长,且昼夜温差大,A错误;华北优势区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但降水少,B错误;南方优势区大部分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无霜期长、气温高,适合马铃薯的秋冬栽培,夏季温度太高导致马铃薯块茎停止生长,D错误。]‎ ‎[规律方法]‎ ‎ 区域差异的分析方法 不同区域之间因为在自然条件、历史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别,因此形成了显著的区域差异。区域间的差异,首先表现为自然环境的差异,一般可从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入手,探寻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不同。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人类的活动也会不同,一般来说,可从农业生产类型(种植业、畜牧业等)和生产方式(包括耕地类型、复种指数等)、工业发展特点和布局、人口、城市、交通等方面进行比较。区域差异的综合分析如下所示:‎ 瞄准第Ⅱ卷·规范练高分| 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原理相关的3个设问方向 ‎(对应学生用书第46页)‎ 整体性是地理学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是地理环境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的。自然地理的某一要素或现象及其变化的成因分析是近几年高考命题和设问的热点。区域是地理事物的载体,高考对某地理事物的考查一般都放到具体的区域上进行研究,因此高考主观题设问一般都与区域有关。本专题我们只研究其他专题没有涉及的设问方向某些方面。近几年高考设问主要表现在以下设问方式上:‎ 真题示例 设问展示 设问分析 ‎2017·全国卷Ⅰ·T37‎ ‎(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 ‎(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 ‎(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 ‎(4)说明从2 ‎300米至2 ‎600米,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 某一要素或现象形成成因分析 ‎2016·全国乙卷·T37(2)(3)‎ ‎(2)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 ‎(3)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测他在甲地选择拍摄点的理由。‎ ‎2015·全国卷Ⅰ·T36(1)‎ 分析大盐湖盛产卤虫的原因。‎ ‎2013·全国卷Ⅰ·T37(1)(2)‎ ‎(1)分析阻碍尼罗河鲈鱼游入维多利亚湖的自然原因。‎ ‎(2)分析尼罗河鲈鱼在维多利亚湖迅速繁殖的自然条件。‎ ‎2013·全国卷Ⅱ·T37(1)(2)‎ ‎(1)读图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 ‎(2)读图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 ‎2015·全国卷Ⅰ·T37(1)(2)‎ ‎(1)分析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度地区低的原因。‎ ‎(2)图a所示甲地比五道梁路基更不稳定,请说明原因。‎ 地理事物的差异分析 ‎2015·全国卷Ⅰ·T37(3)‎ ‎(3)根据热棒的工作原理,判断热棒散热的工作季节(冬季或夏季),简述判断依据,分析热棒倾斜设置(图b)的原因。‎ 分析地理事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某一要素或现象成因分析 整体性是一种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模式,在分析、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往往是“一果多因”,需要根据“果”利用发散思维进行推理“因”。下面以沼泽、河流(或湖泊)渔业资源、某岛屿特有物种等为例分析说明。‎ 思维线索 答题术语 沼泽的形成 来水→河流多,排水→地势,下渗→冻土、土壤结构,蒸发→温度。‎ 河网稠密;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冻土面积广(地下岩石坚硬),不利于水分下渗;纬度高/地势高,温度低,蒸发弱。‎ 河流(或湖泊)渔业资源 影响渔业资源的因素主要有水域面积,饵料。‎ 水域面积大,为鱼类生长繁殖提供空间;×××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大型捕食者少。‎ 某岛屿特有物种多 从地理位置(长期孤立),气候湿热,地形复杂及人类活动影响等方面分析。‎ 该岛屿与大陆长期隔离,气候湿热,物种丰富,地形多种多样,受人类活动影响小。‎ ‎1.(2017·河南八市联考节选)读某区域示意图,回答问题。‎ 分析图中C区域沼泽的成因。‎ ‎【解析】 沼泽形成的核心是积水,一般是来水多,多是由河流或者降水多造成的;其次是排水不畅,多是由地形造成的;第三可能是蒸发、下渗少。结合材料,奥卡万戈河上游流经热带草原气候区,湿季河流流量大;下游地势平坦,地势较低,排水不畅,易形成湿地。‎ ‎【答案】 奥卡万戈河上游流经热带草原气候区,湿季河流流量大;下游地势平坦,地势较低,排水不畅。‎ ‎2.(2017·银川模拟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纽芬兰岛位于加拿大最东部。该岛系北美大陆阿巴拉契亚高地的延续。该岛上广布海拔‎300米左右的低丘,由前寒武纪坚硬岩层组成,深受第四纪冰川侵蚀,岩石裸露,土层瘠薄,湖泊、沼泽广布。纽芬兰岛降水量丰富,森林覆盖率较高。纽芬兰浅滩已发现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下图为纽芬兰岛位置示意图。‎ 分析纽芬兰岛上多沼泽的原因。‎ ‎【解析】 沼泽的成因主要从地表积水过多方面进行分析,分析时要考虑两个角度:来水和去水,“来水”主要考虑降水、径流,“去水”则主要从蒸发、下渗、地形等方面分析。‎ ‎【答案】 降水较多,水源充足;气温低,蒸发量小;地势平缓,排水不畅;地下岩石坚硬,渗水性不强;第四纪冰川侵蚀作用造成地表多洼地,易积水。‎ ‎3.(2017·洛阳市统考节选)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丰年虾广泛分布于陆地上的盐田或盐湖中,以藻类为食,营养价值极高。伊朗西北部高原山区的乌尔米耶湖(见下图)属于内陆盐湖,丰年虾资源十分丰富。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丰年虾产业规模不断缩小。‎ 分析乌尔米耶湖丰年虾资源丰富的自然条件。‎ ‎【解析】 主要从浮游生物和藻类、饵料、天敌、水域面积和深度等及生存空间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 乌尔米耶湖为内陆咸水湖,陆地河流带来的盐分在湖泊中不断积累,湖水盐度高,适于丰年虾的生长;内陆河流带来大量的营养盐类,为藻类繁殖提供了条件;高盐度的湖水,使得湖中缺少大型捕食者,族群能够维持很高的密度,故该湖丰年虾资源丰富。‎ ‎4.(2017·山东省部分重点中学调研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导学号:78194028】‎ 材料 乌伦古湖是准噶尔盆地北部的断陷湖,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湖泊。发源于阿尔泰山的乌伦古河流入其中,为该湖主要水源,湖水平均深度为‎8米,北岸为断崖,湖盆是由断层陷落而形成的。湖面高程‎468米。湖面像一个三角形,南北宽约‎30千米,东西长约‎35千米,湖水面积827平方千米。湖水矿化度由河道入口处向西逐渐增高到‎2.7克/升,有咸味。乌伦古湖以产五道黑、红鱼、贝加尔雅罗鱼、河鲈、斜齿鳊、东方真鳊等著称。‎ 分析乌伦古湖鱼类资源丰富、特有物种多的原因。‎ ‎【解析】 可从湖泊面积广阔、湖泊相对封闭且古老等方面分析回答。‎ ‎【答案】 ‎ 湖泊面积广阔,为鱼类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湖泊相对封闭且非常古老,湖中众多鱼类经漫长时间的进化,形成当地特有的物种。‎ ‎5.(2017·广东省适应性测试节选)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苏拉威西岛是印度尼西亚东部的一个大型岛屿。该岛河网稠密,中部地势险峻,河流航运价值较低。该岛目前已知有127种哺乳动物,其中62%是本岛特有种。下图为苏拉威西岛地理位置示意图。‎ 分析该岛哺乳动物特有种多的原因。‎ ‎【解析】 苏拉威西岛哺乳动物特有种多的原因与其独立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可以从地理位置、气候、地形、人类活动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 该岛长期与大陆隔离,形成独立的生物进化环境;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水热充足,物种丰富;岛屿面积大,多高山深谷,地形复杂,人类活动干扰小。‎ 地理事物的差异分析 地理事物的差异分析高考涉及是多方面的,本专题以语言分布的差异、作物品质的差异为例,分析地理事物的差异原因。‎ 思维线索 语言分布差异 从图文材料中读出语言分布的差异,地形是影响语言的最主要的因素。‎ 作物品质差异 结合图文材料从影响该作物自然区位因素,气候(气温、降水、光照、日较差)、地形、水源、土壤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答题术语 语言分布差异 地势平坦,便于人们交流,形成统一的语言;地形崎岖/河流纵横交错,人们交流不便,语言种类多。‎ 气候炎热/温和或××季节炎热/温和,全年降水多/少或 作物品质差异 ‎××季节降水多/少,晴/阴天多,光照强/弱,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地形平坦,适宜耕种;地形有一定的坡度/地势高,有利于排水;距××较近,灌溉便利/水域面积大;土壤肥沃/呈酸性/呈碱性,有利于××生长等。‎ ‎6.(2017·高考命题原创卷节选)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下图为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语言分布图。‎ 描述广西语言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解析】 面状地理事物的描述,要从分布方位、范围、伸展方向等方面进行。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媒介,与地形阻挡、大河、海洋等地理事物有关,广西语言分布主要受地形影响。‎ ‎【答案】 特点:东南部语言相对统一,以汉语为主;西北部以壮语为主,同时零星分布有其他语言,语言种类丰富。‎ 成因: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媒介,东南部汉语分布广泛,主要原因是东南部地势相对平坦,日常生活中人们交流方便,形成相对统一的语言;西北部语言种类多样,且分布区域小,主要原因是西北部地表崎岖,人们交流不便。‎ ‎7.(2017·湖南省六校联盟联考节选)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咖啡树的生长需要白天温和不酷热的气温,以及每日少于两小时的直接日照。哥斯达黎加的优质咖啡豆被称为“特硬豆”,该咖啡豆生长在海拔1 ‎500米以上的山坡,并且海拔越高咖啡豆质量越好。时至今日,该国的咖啡工业是世界上结构最完整的工业部门之一。‎ 材料二 下图为哥斯达黎加地理位置示意图。‎ 分析哥斯达黎加“特硬豆”品质好的自然原因。‎ ‎【解析】 农作物品质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自然条件对作物生长习性的配合情况,多考虑作物的生长期、水热资源及其配合状况、光照和温差、土壤和水质等情况。‎ ‎【答案】 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咖啡生长期长,积累的有机质多,品质好;降水较多,为咖啡树的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多云雾天气,避免强烈日晒;多火山灰,土质疏松且肥沃。‎ ‎8.(2017·东北三省四市模拟)据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玛卡是一种原产于拉美地区4 ‎000米以上高山的野生植物,忌高温和涝洼积水,因其生存条件恶劣,使其大量吸收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形成品质极佳的药材。近年来,我国云南的某些坝子地区采用人工栽培技术,引进玛卡种植,其产出的玛卡药材品质不及原产地。图甲为玛卡原产地所在国家的位置示意图,图乙为玛卡。‎ ‎    图甲           图乙 简述该国玛卡种植地区分布,并比较分析造成该国与我国云南所产玛卡品质差异的主要原因。‎ ‎【解析】 种植地区可以结合材料中玛卡的生长习性和图中河流分布信息分析得出,玛卡种植在该国的中部山地地区。该国和我国云南所产玛卡的品质差异可以采用列表的形式进行比较,同时结合两地区的地形、气候、土壤特点来分析。‎ ‎【答案】 种植地区:种植在该国的中部山地地区。‎ 分析地理事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地理环境要素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人类工业、农业、交通等生产影响的考查,后面专题还要深入探究,本专题以地理环境对滑雪场、避暑胜地等为例,分析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影响的答题思路。‎ ‎9.(2017·合肥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伦古湖为咸水湖,自20世纪60年代起,乌伦古河流域人口、耕地猛增,乌伦古湖水位下降,湖水水质恶化,而后从额尔齐斯河调水改善乌伦古湖水质。‎ 阿勒泰水文站的年平均气温、降水量、径流量年内变化 比较图示两个气象站最大积雪深度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解析】 读图可知,森塔斯气象站海拔较高(1 ‎900米)而阿勒泰气象站海拔较低(‎‎735米 ‎)。而该地降雪主要由西风带来,海拔高的地区抬升作用明显,降雪量大,且海拔较高,气温较低,降雪较早,融雪较迟,积雪时间较长,出现时间较晚。‎ ‎【答案】 与阿勒泰气象站相比,森塔斯气象站最大积雪深度较大,出现的时间较迟。‎ 森塔斯气象站海拔较高,对西风气流的抬升作用更明显,降水(雪)量较大;森塔斯气象站海拔较高,气温较低,降雪开始较早,融雪较迟,积雪时间较长,最大积雪深度大,出现时间较迟。(或从阿勒泰气象站的角度答亦可。)‎ ‎10.下图所示区域分布有“中国最冷小镇”——呼中镇,该镇历史最低温度为-‎53.2 ℃‎,年均温为-‎4.3 ℃‎,每年-‎40 ℃‎的天气有30天左右,积雪期长8~9个月,夏季凉爽。这里除了有成片的原始森林,也有远古时期形成的石林地貌,是众多河流的发源地,各地不少游客前来避暑纳凉、欣赏美景。‎ 简析该镇成为“中国最冷小镇”的原因,并分析该镇特色旅游资源的成因。‎ ‎【解析】 该镇成为“中国最冷小镇”的原因实际上是考查影响气温的因素,从海拔、纬度、冰雪覆盖等方面回答;从材料可知该镇的特色旅游资源是原始森林、石林及避暑胜地等,成因可从气候、地形、植被等方面分析。‎ ‎【答案】 纬度较高,太阳辐射少;海拔较高,空气稀薄,保温作用差;冬季夜长昼短,气温较低;冰雪期长,冰雪反射率高,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等。成因:年均温低,积雪期长,夏季凉爽;气温低、昼夜温差大,冻裂风化作用强,岩石裸露,形成石海;受人类活动影响小,保持着原始针阔混交林的温带景观特色等。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