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安徽省铜陵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安徽省铜陵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 安徽省铜陵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 评卷人 得分 一、单选题 ‎(题文)下图是世界某三个区域的人口统计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小题1)A区域最有可能位于(  )‎ A. 北美 B. 欧洲西部 C. 澳大利亚 D.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 ‎2.(小题2)影响B区域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的主要因素是(  )‎ A. 经济发展水平很高 B. 人口受教育水平很高 C. 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 D. 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 ‎3.(小题3)C区域存在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 A. 新增人口过多 B. 老年人口过多 C. 劳动力素质低 D. 劳动力过剩 ‎【答案】‎ ‎1.2.D ‎3.【小题2】D ‎【小题3】【小题3】B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 ‎1.2.图中A所示地区出生率高,死亡率下降,自然增长率高,是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主要分布在发展中的非洲、拉美及亚洲;北美、西欧及澳大利亚都是三低型人口增长模式。选D正确。‎ ‎3.【小题2】图中B所示区域出生率较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下降,属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类型;这类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们的生育意愿较高;人口素质较低;其自然增长率偏高,主要是医疗卫生条件不断进步,死亡率下降。选D正确。‎ ‎【小题3】【小题3】C是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增长缓慢,新增人口少,老龄化严重,老年人口多;这类国家多在发达国家,劳动力素质较高;劳动力不足。选B正确。‎ ‎【考点定位】考查人口知识。‎ ‎【知识拓展】人口增长模式,又称人口转变模式,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根据人口自然变动的特征,可将人口增长的一般历程分为四个阶段,它体现了人口增长模式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原始型”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转变的过程。‎ 原始型 基本特点: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高低)‎ 分布:原始社会和现非洲个别国家的个别地区原始社会受自然环境的限制,自然环境优越的地区自然增长率高,环境差的地区自然增长率低。‎ 传统型 基本特点: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高低高)‎ 利:增加社会劳动力,增加社会财富,促进社会的发展,同时促进城市化进程;‎ 弊:过多的人口造成社会就业压力空前,更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能源紧缺,社会难以安定等一系列问题。‎ 现代型 基本特点:人口出生率开始明显下降,死亡率继续下降并达到低水平。随着两者的差距逐渐减小,自然增长率逐渐降低,有些发达国家甚至开始出现负增长或零增长。(低低低)‎ 利:有效缓解人口迅猛增长的趋势,使区域人口从严重的不平衡状态回复到新的基本平衡状态。‎ 弊:随着“现代型”的发展,有的国家出现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这使得社会劳动力缺乏,不利于产业发展,不利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国防兵力不足;并出现人口老龄化严重,增加社会福利负担,更不利于国家的财政建设。‎ 分布:大部分发达国家、俄罗斯、中国。‎ 读我国某地城市化过程发展阶段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4.阶段Ⅰ所表示的城市化阶段是( )‎ A. 初级阶段 B. 加速阶段 C. 逆城市化阶段 D. 再城市化阶段 ‎5.引起阶段Ⅱ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 城市内部经济的衰退 B. 乡村和小城镇发展超过城市 C. 城市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 D. 轨道交通的发展 ‎【答案】‎ ‎4.B ‎5.C ‎【解析】‎ ‎4.据图可知,第一阶段中市区人口向郊区扩展,城市规模扩大,说明城市化处于加速阶段,故B项正确,A、D项错误;阶段二市区人口向周围的小城镇移动,说明城市化处于逆城市化阶段,故C项错误。‎ ‎5.据图可知,阶段二市区人口向周围的小城镇移动,主要原因是市区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居住环境不断恶化,故C项正确;城市经济不会出现衰退,故A项错误;乡村和小城镇发展水平低于城市,故B项错误;轨道交通的发展会促进市区人口向小城镇移动,但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题文)读“美国部分地区轮廓图”,回答下面小题。‎ ‎6.(小题1)图中a、b、c、d、e五区域中,不属于商品谷物农业地域类型的是 (  )‎ A. a、b B. c、d C. d、e D. b、e ‎7.(小题2)和欧洲相比,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在生产上的最突出优势是(  )‎ A. 这里的各个环节大都由机器作业 B. 有五大湖及密西西比河的航运 C. 地广人稀,可以进行大规模的生 D. 科技发达,政府投入较多 ‎【答案】‎ ‎6.7.D ‎【小题2】【小题2】C ‎【解析】‎ ‎6.7.本题主要考查美国的农业带。读图分析可知,a、b为小麦种植,c为玉米种植,b为乳畜带,e为混合农业区,商品谷物农业指的是小麦和玉米种植。正确答案选A。‎ ‎【小题2】【小题2】欧洲人口稠密,美国中部平原原来只是茫茫旷野,欧洲人到来之后才逐渐开发成谷物生产基地,这里地广人稀,能够进行大规模生产,是欧洲无法比拟的,这里的谷物生产比起欧洲有很大的优势。故答案选C项。‎ ‎(题文)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交通运输建设,表1为“某国某交通线路修建说明”,以下表为依据完成下面小题。‎ ‎8.(小题1)从该交通设施的投入成本及交通运输量、安全性、快捷等综合因素考虑,该地区最适合选择的交通运输方式有(  )‎ A. 公路、管道 B. 铁路、航空 C. 航空、河运 D. 河运、公路 ‎9.(小题2)有关修建该交通线路效益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通过物资的流通,促进该地区和外界的交流    ②可以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 ‎ ‎③可以大力开发各种生物资源      ④减少暴雨、暴雪天气的发生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 ‎8.9.B ‎【小题2】【小题2】A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 ‎8.9.从表中可以看出,该地深处大陆内部,有色金属、稀有金属等资源丰富,因而货物运输量大,而且该地区的交通线运输距离较长,所以适合修建运速快、运量大、运价较低的铁路,可以加强该地与外界的交流、加快物资的流通;且该地区地形以山地和高原为主,水流湍急,说明水运条件也不好,管道运输不适用于有色金属、稀有金属;所以判断最适合选择修建铁路;同时注意题目要求的“快捷”,所以也可发展航空运输;故选项B正确。‎ ‎【小题2】【小题2】铁路、航空等交通运输的发展可以通过物资的流通,促进该地区和外界的交流;同时利用当地各种原始状态的生物群落,高原景观发展观光旅游;在交通线修建后,如果大力开发各种生物资源,不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很会破坏当地原始状态的生物群落,加剧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同时暴雨、暴雪等极端天气的发生会有所增加。故选项A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及交通运输建设的影响。‎ ‎(题文)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0.(小题1)图中内容说明航天遥感的什么特点(  )‎ A. 监测范围广 B. 时效快,精度高 C. 连续性强 D. 准确定位 ‎11.(小题2)就航天遥感而言,其探测的范围越大,则(  )‎ A. 获得资料的速度越慢 B. 获得资料的周期越长 C. 对地物的分辨率越低 D. 对地物的分辨率越高 ‎【答案】‎ ‎10.11.A ‎【小题2】【小题2】C ‎【解析】‎ ‎10.11.由图中“我一次就可以把半个地球照进去”可知航天遥感的监测范围广。‎ ‎【小题2】【小题2】探测范围越大,往往对地物的分辨率越低,而对获取资料的速度、周期影响不大。‎ 下图为某区域模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2.图中所示区域的数码代号与文化景观描述,连线正确的是(  )‎ A. ①—梯田层层稻花香 B. ②—草原茫茫牧牛羊 C. ③—翠竹青青有人家 D. ④—山歌阵阵采茶忙 ‎13.关于图中各区域河流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 B. ②区河流春汛长于夏汛 C. ③区河流含沙量大,有结冰期 D. ⑥区河流汛期短,径流季节变化最小 ‎14.深秋时节,一旅游者从图中某区域乘火车外出旅游。出发时落叶纷飞,满目金黄,穿越重重隧道后,蓦然树木葱郁、山清水秀。火车经过的区域是(  )‎ A. 从①到② B. 从②到④ C. 从③到⑤ D. 从⑤到⑥‎ ‎【答案】‎ ‎12.D ‎13.C ‎14.B ‎【解析】‎ ‎12.‎ 该区域为我国模式图,东西走向的虚线为秦岭-淮河线;①②之间的虚线为贺兰山一线;②与③、④与⑤之间的虚线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⑤与⑥之间的虚线大致与武夷山相吻合。①处大致为贺兰山以西的内蒙古高原,②为黄土高原,③为华北平原,④为四川盆地地区。梯田层层稻花香表示我国南方地区;①位于内蒙古高原西部,A错误;草原茫茫牧牛羊表示内蒙古高原,②位于黄土高原,B错误;翠竹青青有人家表示我国南方地区,③位于华北平原,C错误;④位于四川盆地地区,山歌、茶树相符合, D正确。故选D。‎ ‎13.①区域主要为内流区,河流补给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水位季节变化大;A错误。②表示黄土高原,河流主要以降水补给为主,故形成夏汛,春季干旱少雨;B错误。③位于华北平原,受上游黄土高原的影响,河流含沙量大,且位于温带,河流有冰期,C正确。⑥位于我国南部沿海地区,由于位于南方雨季长,故河流汛期长,降水集中于夏季,故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大,D错误。故选C。‎ ‎14.由题意可知,出发时落叶纷飞表示位于北方地区,穿越重重隧道后,蓦然树木葱郁、山清水秀,表示穿过山脉之后,进入南方地区。故②到④表示由黄土高原穿过秦岭,进入南方地区。故答案选B项。‎ 点睛:本题以我国的某区域模式图为背景材料,考查我国区域的定位,区域的划分以及相关的人文景观特征和区域河流特征等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的区域定位能力和知识的应用能力。本题难度较大,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我国区域图的判断及我国重要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概况。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经纬度位置对图中各区域位置进行定位。‎ 评卷人 得分 二、选择题组 下图为我国华北某城市城区地租分布等值线图(数值:a>b>c),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该市重工业不断向东北部迁移,主要原因可能是( )‎ ‎①城区地价上涨 ②为了缓解城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③北部人口众多,有大量剩余劳动力 ④北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16.近年来,甲地出现了高级住宅区,主要原因是甲地( )‎ A. 位于城区外缘,环境质量好 B. 远离中心城区,地价便宜 C. 地势开阔,便于建立住宅区 D. 位于河流附近,取水方便 ‎【答案】‎ ‎15.A ‎16.A ‎【解析】‎ ‎15.读图可知,该市重工业不断向东北部迁移,主要原因可能是城区地价上涨,为了缓解城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 ①②对,A项正确。‎ ‎16.高级住宅区的布局一般考虑上风(上风向)、上水(河流上游)、高坡(地势较高处)、近文教区、环境优美。甲地出现了高级住宅区,主要原因是甲地位于城区外缘,环境质量好,A项正确。‎ 近年来,我国许多大城市郊区出现了大规模草莓种植园地,下图为大棚草莓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大棚主要改善的自然区位因素是(  )‎ A. 地形 B. 热量 C. 水分 D. 土壤 ‎18.与平面大棚相比,立体大棚的突出优势是(  )‎ A. 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B. 改善了光照条件 C. 降低了劳动力成本 D. 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答案】‎ ‎17.B ‎18.D ‎【解析】‎ ‎17.大棚可以起到保温作用,降低昼夜温差,提高室温,改善的是地区的热量条件,B项正确。‎ ‎18.相比于平面大棚,立体大棚对于空间的利用更加充分,可以节约土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D项正确。‎ 读某产业主要区位因素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9.该产业最可能是(  )‎ A. 农业 B. 工业 C. 商业 D. 服务业 ‎20.随着图中某些因素的发展,原料对该产业布局的影响越来越小,这些因素是(  )‎ A. 科技与交通 B. 交通与资金 C. 资金与市场 D. 市场与科技 ‎【答案】‎ ‎19.B ‎20.A ‎【解析】‎ ‎19.由该产业的构成要素可知,该产业最可能是工业,B项正确。‎ ‎20.随着科技与交通的发展,原料对工业布局的影响越来越小,A项正确。‎ 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湿地是中国首批7个国际重要湿地之一,素有“珍禽王国”、“候鸟天堂”、“中国第二长城”之美名。近年来,由于湖区不合理开发,令鄱阳湖湿地面临生态失衡的严重危机。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21.鄱阳湖湿地是我国最重要的湿地之一,有关湿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湿地是重要的遗传基因库,对维持野生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B. 大力开垦湿地,有利于扩大耕地面积,缓解人地矛盾 C. 降解污染物,可使有毒物质降解和转化,使当地和下游区域受益 D. 调蓄洪水,防止自然灾害 ‎22.“夏秋水天一色,冬春草洲无边”是对鄱阳湖壮观景色的真实写照,这种景观的形成说明(  )‎ ‎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显著 ②气温、降水的季节变化显著 ③人类活动、地表状况的季节变化显著 ④气旋、锋面的季节变化显著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③ D. ②④‎ ‎23.对湿地的合理开发利用是(  )‎ A. 填湖造田 B. 建养鱼池 C. 种植水稻、莲藕 D. 维持现状,开发旅游 ‎【答案】‎ ‎21.B ‎22.B ‎23.D ‎【解析】‎ ‎21.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具有重要的环境功能,也是很多动植物的栖息地,保护湿地对维持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环境有重要作用,故不宜大力开垦,B项错误。‎ ‎22.“夏秋水天一色,冬春草洲无边”是指一年中不同季节鄱阳湖水面变化较大,这与气温和降水的季节变化有密切关系,而气温和降水又与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有关,①②对,B项正确。‎ ‎23.维持湿地现状,适当发展湿地旅游业是对湿地资源的最好保护,D项正确。‎ ‎(题文)下图是我国西部某地区略图,图中左上方所示为当地铁路沿线的草方格沙障。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24.(小题1)P地与Q地相比,P地( )‎ ‎①年大风日数少 ②年降水量多 ‎③年降雪日数少 ④沙尘暴日数多 A. ②③ B. ①② C. ③④ D. ②④‎ ‎25.(小题2)在铁路沿线设置草方格沙障,其主要生态功能是( )‎ ‎①截留水分 ②.改变气候类型 ‎③削弱风力 ④改变植被类型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 ‎24.25.B ‎【小题2】【小题2】B ‎【解析】‎ ‎24.25.‎ 从图中可以看出,PQ之间的山脉为贺兰山;Q位于贺兰山以西,为非季风区,Q位于贺兰山以东,为季风区,故P、Q两地,降水量更丰富的是P,大风、沙尘暴更多的是Q,所以B正确。‎ ‎【小题2】【小题2】草方格沙障固沙的原理一是地表增加了覆盖物可以加大摩擦力,减弱风力;二是地表增加了覆盖物可以减弱蒸发,截留水分,所以B正确。‎ ‎【小题3】【小题3】图示沙障位于腾格里沙漠与包兰铁路线之间,图中沙障建设的主要目的是阻滞沙丘,保护包兰线的安全,所以B正确。‎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三、综合题 ‎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为“某岛国示意图及相关气候资料统计图”。该国面积28.8万平方千米,人口428万,森林覆盖率达30%,天然牧场和农场占国土面积的50%以上,有“世界净土”之称,为世界天然优质奶源生产国和乳畜产品出口国,但粮食不能自给。‎ ‎(1)描述图中A地降水特点,并分析原因。‎ ‎(2)指出该国乳畜业发展的区位优势。‎ ‎(3)分析该国粮食不能自给的自然原因。‎ ‎【答案】(1)A地年降水总量多(超过1500毫米),季节分配均匀。‎ 原因:终年受西风影响;地处迎风坡,降水多;受海洋影响大。‎ ‎(2)温带海洋性气候,适合多汁牧草生长;环境良好,奶源品质好;河流众多,为牛羊提供饮用水源;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国际市场需求量大;政策支持;海陆交通便利;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便于产品的运输。‎ ‎(3)国土面积狭小;地形崎岖,山地多平地少(耕地面积少);温带海洋气候为主,全年温和多雨,光热不足,不利于种植业的发展。‎ ‎【解析】‎ 试题分析:‎ ‎(1)该题主要考查河流的水文特征,应该从河流的:水量、水量大小、含沙量、结冰期、水能、汛期等方面分析,非喜事严介和当地的气候、降水。植被等状况。读图,根据纬度判断,A地位于盛行西风带,终年受西风影响。降水量大,降水的季节变化小,因此A地年降水总量多河流流量大;降水季节分配均匀河流流量稳定无明显汛期;受海洋影响大,冬季在0℃以上,植被覆盖率高,因此该河无结冰期;含沙量小。‎ ‎(2)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主要从气候、水源、市场、交通、政策、技术等方面分析。结合前面分析,该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多雨,适合多汁牧草生长。环境良好,奶源品质好。从图中可以看到,岛上河流众多,为牛羊提供饮用水源。该国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生产成本低。产品国际市场需求量大,有政策支持。海陆交通便利,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便于产品的远距离运输。‎ ‎(3)该国国土面积狭小,地形崎岖,山地多平地少,耕地面积少。气候以温带海洋气候为主,全年温和多雨,光热不足,不利于农作物成熟,不利于种植业的发展。所以粮食不能自给。‎ ‎【考点定位】世界主要国家,河流的水文特征、区域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区域农业的发展。 ‎ ‎【名师点睛】该题以世界区域为背景对河流的水文特征、区域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区域农业的发展等知识进行考查,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迁移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1)主要考查河流的水文特征,应该从河流的:水量、水量大小、含沙量、结冰期、水能、汛期等方面分析,非喜事严介和当地的气候、降水。植被等状况。(2)此题主要考查乳畜业发展区位优势,主要从气候、水源、市场、交通、政策、技术等方面分析。(3)主要考查区域的粮食问题,读图可以看到,该国国土面积狭小,地形崎岖,山地多平地少,耕地面积少。气候以温带海洋气候为主,全年温和多雨,但光照、热量不足,不利于农作物的成熟,所以粮食生产不通满足需求。‎ 补充:河流水文特征分析 ‎①水位:(决定于河流补给类型,以雨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温特点决定,由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较稳定)。‎ ‎②流量:(以雨水补给的河流,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大,一般流量大)。‎ 流域:河流集水区域,地表以山脉为分界线,即分水岭。‎ ‎③含沙量:(决定于流域内地面植被状况)。‎ ‎④结冰期:有无或长短(最冷月月均温)。‎ ‎⑤汛期:有长短(由雨季长短决定或气温的高低决定)‎ ‎⑥水能:蕴藏量(由流域内的地形、气候特征决定,一般地形起伏越大,水流越急,水能越大。)‎ ‎⑦凌汛:有无(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有结冰期和发生在较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河段)‎ ‎⑧径流量变化 ‎⑨流速(短促的河流流速快,长而平直的河流流速慢)‎ ‎27.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北部的亚马孙平原有世界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但能源矿产不多。根据巴西及周边区域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巴西铁矿储量大、质地优良,是我国重要的铁矿供应国。从巴西把铁矿运至中国,最宜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_,在运输过程中,可用于导航的地理信息技术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面积世界最大的自然原因。‎ ‎(3)据报道,近年来亚马孙平原所在区域非法牧场扩张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你认为主要有哪些负面影响?‎ ‎【答案】(1)海运  GPS ‎ ‎(2)亚马孙平原是世界最大的平原(面积大),位于赤道附近,全年受赤道低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高温多雨;地势西高东低,受东面暖流影响较大。‎ ‎(3)热带雨林被大面积砍伐,生物多样性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浓度上升,气候变暖加剧;水土流失,河流泥沙增加,全球水循环和水平衡的能力下降等。‎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巴西为材料背景,考查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的成因和雨林破坏的消极影响,综合性较强,难度一般,重在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详解】‎ ‎(1)从巴西把铁矿运至中国,最适宜的运输方式是海运,海运运量大,适合长距离运输,不急需的物品运输,运费低。全球定位系统GPS可提供定位导航功能,可在交通中应用。‎ ‎(2)亚马孙平原是世界最大的平原(面积大),位于赤道附近,全年受赤道低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高温多雨;东临大西洋,整个平原呈口袋状迎接大西洋水汽,海洋水汽可以长驱内陆,并在西部安第斯山形成丰富地形雨,来自海洋的湿润东北、东南信风带来丰富降水;地势西高东低,南赤道暖流经过,暖流经过的地区增温增湿,降水较多。‎ ‎(3)亚马孙平原是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带,有“地球之肺”之称,具有涵养水源、调节全球的碳氧平衡,调节全球气候、消减污染及保持生物多样性的功能。区域非法牧场扩张使得热带雨林被大面积砍伐,生物多样性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浓度上升,气候变暖加剧;雨林区水土流失,河流泥沙增加,影响全球水循环和水平衡的能力下降等。‎ ‎28.下图为我国东部平原某大城市平面略图(提示该地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早期该城市选址的有利条件是 什么? ‎ ‎(2)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区的城市化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拟在图示地区建大型服装批发市场、大型超级市场。请分析其选址的条件。‎ ‎①拟建大型服装批发市场的有利条件 ‎②拟建大型超级市场的有利条件 ‎【答案】(1)用水方便  水运便利 ‎(2)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①拟建大型服装批发市场的有利条件: 交通便利;位于郊区,地租便宜 。‎ ‎②拟建大型超级市场的有利条件: 市场广阔;靠近公路,交通便利。‎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我国东部平原某大城市平面略图为材料背景,考查影响聚落形成的因素、城市化的标志以及城市内部工业企业的合理布局,‎ 综合性较强,难度较低,重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详解】‎ ‎(1)从图中可以看出,老城区沿河流分布,所以早期该城市选址的有利条件是水运便利、取水方便。‎ ‎(2)从图中可以看出,城市化的表现为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大型服装批发市场占地面积大,需要便捷的交通。图示地区靠近铁路、公路,交通便利 ,位于郊区,地租便宜,适合大型服装批发市场的布局。‎ 大型超级市场需要接近最大的消费人群,一般位于市中心。图示地区接近市中心,市场广阔,靠近公路,交通便利。‎ ‎29.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下图为“某地不同发展阶段的示意图”,读图,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阶段一该地区工业发展的主要优势是_______;该地区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是______________。‎ ‎(2)简述阶段二时期该地区工业城市的发展对当地的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阶段二到阶段三,该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主要表现在:‎ 工业结构的调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业布局的调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态建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1)矿产资源丰富  工业化 ‎(2)环境污染加剧;资源过度开采;湿地破坏。‎ ‎(3)煤炭、钢铁、机械、化学工业数量减少;出现新兴电子工业 ‎ 钢铁、机械、化学工业等传统工业向城市东北方向河流下游方向移动,并趋于集中营造卫生隔离带建设自然保护区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区域空间结构与产业结构变化图为材料背景,考查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综合性较强,难度一般,重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详解】‎ ‎(1)早期的阶段一,该地矿产资源丰富,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原料与燃料,工业化的发展推动了区域内城市化水平的提升。‎ ‎(2)阶段二时期,随着生产和生活规模的扩大,导致区域内出现资源、生态与环境问题。‎ ‎(3)从阶段二到阶段三,该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从产业结构、布局和生态治理方面采取措施,主要表现在煤炭、钢铁、机械、化学工业数量减少,出现新兴电子工业;钢铁、机械、化学工业等传统工业向城市东北方向河流下游方向移动,并趋于集中;营造卫生隔离带,建设自然保护区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