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4 发布 |
- 37.5 KB |
- 4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练酷:五大人类活动之(四) 区际联系 教案(通用版)
五大人类活动之(四)区际联系 第1课时 交通运输布局 知识点一 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1.(2017·宁德一模)下表为西安市民到宝鸡(陕西省地级市)、武汉、广州旅游交通方式构成表,读表完成(1)~(2)题。 城市 交通方式 宝鸡 武汉 广州 ① 15.56% 7.62% 12.30% ② 62.58% 74.50% 30.42% ③ 18.87% 5.30% 0.99% ④ 9.93% 59.93% 其他 7.61% 7.28% (1)表中①~④代表的交通方式分别是( ) A.普通火车、高铁、自驾车、飞机 B.自驾车、高铁、普通火车、飞机 C.自驾车、普通火车、高铁、飞机 D.普通火车、飞机、自驾车、高铁 (2)下列出行的选择受高铁开通冲击最大的是( ) A.自驾到宝鸡 B.乘飞机到武汉 C.自驾到武汉 D.乘飞机到广州 解析:(1)A (2)B 第(1)题,距离较近的旅游可选择自驾游或乘坐火车(普通火车或高铁),距离较远的可选择高铁或飞机。第(2)题,高铁运行速度较快,相对于飞机价格较低,因而在中等距离高铁对飞机运输的冲击大。 (2014·浙江高考)中亚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部,中亚国家与我国之间已形成由铁路、公路、航空和管道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构成的综合运输体系。读我国与中亚部分地区略图,完成下题。 2.我国与中亚国家之间大力发展铁路运输,体现其优势的是( ) ①适宜长距离大宗货物运输 ②修建总成本低 ③运输快捷,灵活方便 ④受气象灾害影响相对较小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选C 铁路运输适宜长距离大宗货物运输,且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较小,这是其主要优势;铁路修建过程中需要用到大量材料及先进的技术,所以其修建总成本并不低;运输快捷及灵活方便并不是铁路运输的优势,而是公路运输的优势。 3.(2014·四川高考)下图为高速铁路和甲运输方式两者间客运市场占有率随运距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两种运输方式的市场占有率变化幅度最大在( ) A.700~900 km B.600~800 km C.500~700 km D.400~600 km (2)甲运输方式应该是( ) A.高速公路 B.普通铁路 C.航空 D.水路 解析:(1)B (2)C 第(1)题,由图示信息可知,在600~800 km的运距范围内,高速铁路的客运市场占有率迅速下降,甲运输方式的客运市场占有率迅速上升;在600~800 km的运距范围外,这两种运输方式的客运市场占有率变化幅度均较小。第(2)题,由图示信息可知,甲运输方式的客运市场占有率在运距600 km以内较低且变化小,运距为600~800 km时市场占有率迅速上升,在运距超过800 km后,客运市场占有率在80%以上,说明该运输方式在远距离运输方面具有优势,最有可能是航空运输。 选择交通运输方式的方法技巧有哪些? 选择交通运输方式,必须要考虑它们的特点。 (1)客运:人们旅行大多从所乘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费用、安全性、舒适度等因素考虑,远距离选乘飞机或火车,近距离选乘汽车;为了欣赏沿河两岸的风景或海上的风光,有时也选乘轮船。 (2)货运:根据货物的性质、重量、运输距离、时效等情况,选择适宜的运输方式。具体图解如下: 货运 知识点二 交通运输线路的布局 1.(2014·全国卷Ⅰ)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1)~(2)题。 (1)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 A.河流 B.聚落 C.耕地 D.地形 (2)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 ) A.线路过长 B.距城镇过远 C.易受洪水威胁 D.工程量过大 解析:(1)D (2)B 第(1)题,读图可知,铁路基本上与1 000 m等高线平行,地势平坦开阔,利于修建铁路,故当时铁路选线主要考虑的是地形。第(2)题,读图可知,铁路线上的两个车站距离城镇较远,对城市发展的拉动作用较小,乘客乘车不方便,所以该线路不合理的理由可能是距离城镇过远。 2.(2018届高三·长沙十校联考)目前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居世界第一位。结合下图,完成(1)~(2)题。 (1)我国高铁线路(已建成和筹建)主要布局在( ) A.东部沿海地区 B.地势的第二、三级阶梯上 C.高原和平原 D.东西方向运输量大的地区 (2)形成我国高铁线路如此布局的原因有( ) ①东部地势较平坦,建设成本较低 ②东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对高铁运输的需求量大 ③西部地区的发展不需要高铁运输 ④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建设成本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1)B (2)D 第(1)题,从图中不难看出,我国目前已建成和待建的高铁主要分布于我国中、东部地区,属于地势的第二、三级阶梯,B正确。第(2)题,由上题可知,我国高铁主要分布在地势的第二、三级阶梯上,主要是一方面我国东部地势较为平坦,建设高铁的成本较低,另一方面东部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对高铁运输的需求量大。而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建设成本高,同时经济较为落后,对高铁需求量较小。 影响交通运输线的主要区位因素有哪些? (1)宏观选线方面 ①考虑工程投资,分析社会经济因素 ②考虑建设难度,分析自然因素:应趋利避害,减少工程量。 ③考虑不利条件,分析科技因素:现代交通建设,科技是保障,可以克服不利条件制约。 (2)微观选线方面 不同性质和等级的线路要求不同,要区别对待: ①铁路、高速公路一般要求线路平直,而一般性公路可选择沿等高线延伸或走“之”字形爬坡。 ②国道以直达运输为主,而地方性公路则要尽量多连接一些居民点。 ③方便快捷、少占耕地、减少对居民区的不必要干扰是共同的原则。 知识点三 交通运输站点的布局 1.(2014·江苏高考)如图是我国某城镇发展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位于老城区东南的码头选址考虑因素是( ) A.码头位于河流凸岸,不易淤积 B.码头位于河流凹岸,不易淤积 C.码头对面有沙洲,利于避风 D.码头受水流冲击小,航行安全 (2)随着新城区的建成,区域交通格局改变,待建码头的主要作用是( ) A.实现各类交通有效衔接 B.减轻城镇人口压力 C.拉动城镇向西迅速扩展 D.完善区域城镇体系 解析:(1)B (2)A 第(1)题,图示老城区东南的码头位于河流凹岸,河流主航线一侧,河中沙洲更靠近码头对岸,可知码头附近径流速度快,不易淤积。第(2)题,待建码头靠近桥梁,并且有公路连接北部的高速公路,有利于实现水陆交通的有效衔接。 2.(2017·常德三检)阿图岛为阿留申群岛最西端的一个岛屿。二战中美国击败日本夺取阿图岛,并在卡斯科湾建海军航空设施基地,该基地于2012年被正式废弃。读图回答(1)~(2)题。 (1)该岛二战中建机场的区位条件是( ) A.矿产资源 B.地形条件 C.地理位置 D.气候条件 (2)美国废弃阿图岛航空军事基地主要与当地环境恶劣、雨雾天多有关。当地风力最大、雨雾天多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解析:(1)C (2)D 第(1)题,阿图岛是阿留申群岛的一部分,位于亚洲和北美洲之间,军事区位优越,矿产(空运价格高)、气候(多阴雨天气)、地形(以山地为主,没有平坦开阔地)等不具优势。选C。第(2)题,该地终年受西风带控制,风力大、云雾多,尤其是北半球冬季南北温差大,气压差异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也更大,雨雾天气更多。选D。 主要交通运输站点选址要求有何特点? 港口 汽车站 航空港 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入港航道要有足够的深度和宽度;平原地形对港口建设、平面布局有利,但航道往往容易淤积;海港要求背风避浪 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小,但要求地面开阔平坦,位置适宜 受地形、气候、地质、水文等影响较大 社会经济因素 腹地范围和城市依托对其影响较大。腹地范围越广,经济越发达,对港口建设越有利,另外还需完善的配套设施和高效的运作服务 市区交通便利,方便乘客到达,数量、密度、规模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人流、物流频繁地区最为有利。与城市距离适当,有便捷交通联系 知识点四 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2017·临汾一模)郑州-徐州高铁2016年7月1日正式投入运营。如图为郑徐高铁线路及周边地区略图。读图,回答(1)~(2)题。 (1)影响郑徐高铁修建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因素 B.社会经济因素 C.技术因素 D.水文因素 (2)郑徐高铁正式运营后带来的主要影响有( ) ①完善全国高铁路网布局 ②促进东、中部协调发展 ③大幅降低河南农产品外运成本 ④带动沿线城市等级的迅速提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1)B (2)A 第(1)题,现阶段交通线路的修建都是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加强与外界之间的联系,影响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第(2)题,高铁主要为客运专线,运输农产品的成本太高;高铁的开通,虽然可带动沿线区域发展,但需要一个时间过程,城市等级难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 2.(2017·昆明统测)如图为我国广西南部某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 B.大型超市的出现和人口数量的变化 C.生活方式和消费水平的变化 D.地表形态和河流径流的变化 (2)随着城市空间形态的变化,现造纸厂计划搬迁。从减少对城市环境污染的角度选择,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最合理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解析:(1)A (2)C 第(1)题,1980年城区主要沿河流呈带状延伸;2008年受铁路、公路吸引,城区向交通干线沿线拓展。第(2)题,造纸厂会造成严重的水污染,丙地位于城区河流下游。 如何分析某交通运输建设的意义? 交通建设的作用可从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加以分析。以兰渝铁路的建设为例分析如下: (1)经济意义 ①有利于铁路沿线资源的开发和物资输出。 ②有利于发挥铁路的辐射作用,加快对外开放,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 ③有利于开发旅游资源,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2)政治意义 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 (3)社会意义 ①有利于加快西南地区脱贫步伐;②有利于社会稳定。 重难点(一) 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分析 [典题示例] [例1] (2017·全国卷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白令海峡(如图)宽35~86 km,平均水深42 m,最大水深52 m,海峡两侧为山地。在第四纪冰期全盛时,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相连,印第安人祖先由此进入美洲。冰后期,温度上升,海平面升高,白令海峡形成,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间联系受到阻碍。即使在冬季白令海峡封冻时,人们仍难以徒步跨越。 (1)分析目前在封冻时,人们难以徒步跨越白令海峡的自然原因。 (2)推测冰期全盛时印第安人祖先从亚欧大陆进入美洲大陆的季节,并说明理由。 (3)有人提议在白令海峡建设跨海大桥,但由于建桥成本高等原因,未获支持。分析在白令海峡建设跨海大桥成本高的原因。 [解析] 第(1)题,目前在封冻时,人们难以徒步跨越白令海峡的自然原因主要从气候,即气温、降水和风速等方面回答。第(2)题,冰期全盛时,印第安人祖先从亚欧大陆进入美洲大陆的季节应为夏季,其原因主要围绕气温高低方面回答。第(3)题,在白令海峡建设跨海大桥成本高的原因可从地质条件、大桥跨度、运输费用和施工条件等方面回答。 [答案] (1)白昼短(或近极夜),极为寒冷,(受低压控制)多暴雪,(海峡狭管效应)风速快。 (2)夏季(暖季)。(当时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陆地相连,夏季(暖季)较温和,利于通过。 (3)(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附近,)对桥梁防震要求高;海冰影响强,对桥梁结构要求高;大桥长度(跨度)大,施工难度大;(建筑材料等)运输距离长,基础设施差,运输费用高;气候极端,施工条件差,施工期短,对材料性能要求高,人工费用高。 [考点师说] 交通运输线区位选择的思路 (1)为什么修 建设交通线一般都是为了满足社会经济的需要,社会经济因素是交通建设的主导因素。 区位因素 影响分析 经济因素 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线路,促进沿线经济发展。铁路线和公路国道线基本以直达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通过城市时应从城市边缘经过;省道等地方性公路,则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需要为主,可以通过当地的居民点、车站、码头等 社会因素 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等 (2)在哪里修 在线路选择时,要尽量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这样可以降低工程造价,保证行车安全,所以要考虑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等自然因素。 区位因素 影响分析 地形 平原 对线路的限制较小,选线时要尽量少占耕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城镇发展的关系 山地 线路尽量沿等高线修筑,尽量避开地形复杂地区,在陡坡上修成“之”字形弯曲或开凿隧道 水文 线路应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以减少桥涵总长度 地质 注意避开断层地带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区,特别是开凿隧道时应尽量避开断层地带,从背斜部位穿越 气候 工程设计应特别注意沿线暴雨、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等,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低都需要根据当地暴雨强度来设计 (3)能不能修 社会经济因素是交通运输线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所以有些地区即使自然条件恶劣,也建设了交通运输线,建设过程中技术因素也起了重要作用。科学技术条件的发展,使运输网伸展到更广阔的范围,克服了自然条件对线路建设的障碍,并减少其对车辆运行安全的威胁。 [对点训练] 1.(2017·长沙模拟)和国内其他高速铁路不同,哈大高铁途经我国最寒冷的地区,而寒冷又恰恰是列车“提速”遇到的最大难题。2012年12月初试运行的哈大高铁经受住了暴雪的考验,哈大高铁赢得“最冷”高铁的美誉。读哈大高铁路线图,回答(1)~(2)题。 (1)2012年12月初暴雪使我国东北地区的公路、航空运输瘫痪,而高速铁路经受住了考验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因素 B.地形因素 C.经济因素 D.技术因素 (2)“最冷”高铁最难克服的自然障碍是( ) A.冻土深厚 B.长期低温 C.年温差大 D.春季大风 解析:(1)D (2)C 第(1)题,在交通线建设过程中,需要通过攻克技术难关来克服不利自然条件,故选D。第(2)题,由材料可知,寒冷是列车“提速”遇到的最大难题,而哈大高铁被称为“最冷”高铁,说明低温是哈大高铁建设过程中可以克服的自然障碍;冻土深厚、春季大风也是哈大高铁建设过程中可以克服的自然障碍;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冬季寒冷,气温年较差大,该自然障碍难以通过技术等克服。 2.新能源悬挂式空铁采用锂电池包代替高压电用于列车的牵引动力,车轮用橡胶包裹,“倒挂”于坚固轻巧立柱支架的箱形封闭轨道梁中,但不会脱轨。其最高时速约60 km,最大运量可达每小时2万人次,快捷准时。结合图,完成(1)~(2)题。 (1)与地铁相比,悬挂式空铁( ) A.噪音低 B.运行快 C.运量大 D.耗电多 (2)空铁轨道的设计,需主要考虑( ) A.建筑疏密 B.降水强度 C.弯度曲直 D.公路布局 解析:(1)A (2)C 第(1)题,据材料可知,悬挂式空铁车轮采用橡胶包裹,其运行噪音极低,对周边环境基本无污染,而地铁运营时对环境有噪声、震动等影响,A项正确;悬挂式空铁的最高时速约60 km,比地铁要慢,B项错误;悬挂式空铁的运量也没有地铁大,C项错误;悬挂式空铁采用锂电池包代替高压电,相当于充电电池,能量守恒,耗电差异不大,D项错误。第(2)题,空铁轨道因为是悬挂式,不需要考虑地面建筑疏密,A项错误;降水强度对空铁轨道设计影响不大,B项错误;由于悬挂式空铁时速较高,轨道固定,灵活性相对较差,故在其轨道设计中要特别注意坡度要小、转弯半径要大,C项正确;因为空铁轨道在空中,无须考虑公路布局,D项错误。 重难点(二)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变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考点师说] 交通运输的发展变化对区域的影响 (1)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①不合理的交通线建设,会破坏地表水的分布,导致洪涝灾害的发生。 ②山区不合理的交通线建设,会破坏山区地表状况,导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 ③北极航线的开通对极地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 (2)对农业的影响 ①交通线对商品农业的影响明显,商品农业一般沿交通线分布,交通线的延伸扩大了商品农业的销售范围。 ②乳畜业、园艺业等的产品容易变质,需要及时运输,也要沿交通线分布。 ③自给农业对交通线分布要求较低。 (3)对工业的影响 交通线对工业的影响最明显,交通运输成本是工业的一项重要支出,因此,工业企业布局要布局在主要交通线附近。 (4)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具体表现 详细内容 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扩展 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铁路、公路、河道等)扩展,这些交通干线也成为聚落发展的主轴线 交通线变化引起聚落空间形态变化 交通线的发展会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同时交通线的衰落也会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 (5)对商业的影响 商业的发展离不开便利的交通。商业网点和商业中心一般布局在交通干道沿线。 (6)对旅游业的影响 交通通达性决定了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交通线的修建,可以带动沿线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典题示例] [例2] (2017·天津高考)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结合图中所示信息,说明京、津两城市间铁路线较密集的主要社会经济原因。请回答两项。 2016年唐山至承德的铁路正式开通,使京津冀地区的铁路网进一步完善。 (2)唐山至承德之间铁路修建的工程难度较大。据图中所示信息说明原因。 (3)京津冀地区铁路网的完善,提升了承德市的旅游服务功能,对承德市社会经济发展有何促进作用?请回答两项。 [解析] 第(1)题,首先,京、津两城市间铁路线较密集,说明两城市之间交通运输的需求量大;其次,京、津两城市经济发达,人口众多,产生的客货流大,使得很多铁路线选择经过京、津两城市,京、津两城市也成为我国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此外,京、津两城市具有技术先进、资金雄厚等优势,有利于铁路建设。第(2)题,不利自然条件会增大铁路修建的工程难度。由图中信息可知,唐山至承德之间的铁路穿越山地,地势起伏较大,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加大了施工难度。第(3)题,京津冀地区铁路网的完善,提升了承德市的旅游服务功能,有利于增加承德市的经济收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基础设施的完善,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 [答案] (1)京、津两城市是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过境和中转的客、货列车多);京、津两城市经济发达,人口多,客、货运量大(交通需求量大;交通需求的多样化);京、津两城市资金实力雄厚、技术先进。 (2)穿越山地(地表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 (3)增加收入;扩大就业;完善基础设施;保护旅游资源。 [对点训练] 3.(2017·全国卷Ⅲ)某条城市地铁线穿越大河,途经主要的客流集散地。如图示意该地铁线各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据此完成(1)~(3)题。 (1)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 A.站点的用地面积 B.周边的人流量 C.站点的信息化水平 D.周边的环境质量 (2)根据所处区位和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推测甲、乙、丙站点沿线区域为( ) A.中心商务区 B.森林公园 C.大型住宅区 D.产业园区 (3)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 ) A.围绕一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B.沿河流呈条带状延展 C.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D.沿交通线呈条带状延展 解析: (1)B (2)A (3)C 第(1)题,地铁站点的主要服务对象为流动人口,人流量越大消费市场往往越大,地铁站点的服务功能越全,其等级也就越高,故本题选择B。地铁站点的用地面积是根据服务等级而定的,A项所述内容存在因果关系错误。地铁站点的信息化水平高,其综合服务等级不一定高。地铁站点周边的环境质量对其综合服务等级的高低影响不大。第(2)题,由图可知,甲、乙、丙三个站点位于内环或其附近地区,地价较高;甲、乙、丙站点等级较高;这三个站点分布相对集中,所以人流量较大。综上可知,甲、乙、丙站点沿线区域应为中心商务区,故本题选择A。其他三项表示的土地利用类型区一般不会位于城市内环附近,故B、C、D错误。第(3)题,从图中可知,与河流垂直的方向上有多个一级站点,推测该城市有多个核心区,所以该城市最可能为多核心结构,其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4.(2017·江苏高考)如图为上海港口迁移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港口区位迁移形成的拓建模式是( ) A.门户港→支流港→深海港→干流港 B.深海港→门户港→干流港→支流港 C.干流港→门户港→支流港→深海港 D.支流港→干流港→门户港→深海港 (2)洋山港建设对上海发展最重要的意义是( ) A.促进城市内部功能的变迁 B.加速临港工业的快速发展 C.提升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 D.推动产业的全面转型升级 解析:(1)D (2)C 第(1)题,从图上可以直观看出,1843年以前的上海港位于黄浦江的支流苏州河上,属于支流港;1843年以后及1949年以后的拓建都位于黄浦江上,属于干流港;1984年以后和1997年以后的拓建都位于长江口,属于门户港;而2005年以后的拓建位于长江口外,属于深海港。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洋山港为深海港,从图上也可以看出其为离岸港口,其发展对城市内部功能变迁影响不大;洋山港建设可以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洋山港建设能够加速临港工业的快速发展,但这不是洋山港建设对上海发展最重要的意义;洋山港建设并不能推动产业的全面转型升级。 [课堂迁移应用] 1.兰渝铁路北起兰州,向南经甘肃渭源、陇南,沿川陕边界进入四川广元、阆中、南充、武胜等地,然后进入重庆。该铁路为双线电气化设计,北接兰新、陇海铁路,南连宝成、襄渝、渝怀铁路,于2017年年底兰渝铁路全线建成通车。据此回答(1)~(2)题。 (1)关于兰渝铁路修建的意义,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完善了我国路网,是连接中国西南、西北之间最便捷、快速的通道 ② 有利于开发沿线各种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③有利于加快老少边穷地区脱贫致富步伐,带动沿线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④有利于加强西部地区同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唐地区的联系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兰渝铁路建设中克服的困难和障碍有( ) ①跨越长江水系、黄河水系,翻越秦岭,地质灾害多 ②重庆境内地表水向地下渗漏严重,溶洞较多 ③风沙威胁,需铺设草方格沙障 ④冻土广布,需采用先进的热棒技术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解析:(1)D (2)C 第(1)题,由图可知,兰渝铁路经过了重庆、四川、甘肃等地,是连接中国西南、西北之间最便捷、快速的通道;兰渝铁路的修建,有利于开发沿线的农牧业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等,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兰渝铁路沿线,有很多老少边穷地区,可加快其脱贫致富步伐,带动沿线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兰渝铁路没有直接联系西部地区与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唐地区。选D。第(2)题,根据区域定位可知,兰渝铁路跨越了长江水系、黄河水系,翻越了秦岭,地质灾害多;重庆境内溶洞、地下河较多,被称为“喀斯特市”,地表水向地下渗漏严重;兰渝铁路没有经过沙漠地区和高寒冻土地带,不需铺设草方格沙障和采用热棒技术。选C。 2.近代,我国滇、藏、川之间的贸易是通过“茶马古道”进行的,它以马帮(骡马)运输为基础,实现川、滇茶叶和西藏马匹、药材的交易,故称“茶马古道”。读图完成(1)~(2)题。 (1)马帮运输曾经是滇、藏、川间一种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采用马帮运输的主要原因是( ) A.当地畜牧业发达,骡马数量多 B.当地经济落后,发展马帮运输可增加就业机会和运输收入 C.可丰富旅游活动的内容,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D.骡马适应性强,可满足当地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下人们对交通运输的需要 (2)在建设云南、四川通往西藏的交通线时,国家坚持了先公路后铁路的原则,其原因是( ) ①公路运输灵活性强,对起伏地势的适应性远比铁路运输强 ②沿线地区人口稀少,经济落后,运输量不大 ③公路运输的连续性比铁路运输强,运输效率更高 ④公路建设的工程造价远比铁路低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1)D (2)D 第(1)题,从图上可以看出,“茶马古道”要穿过横断山区,进入青藏高原,所经地区山高谷深,山河相间分布,骡马的适应性强,能够通过这些地质、地形条件复杂的地区,满足人们对交通运输的需要,D对。第(2)题,进藏的公路都要穿过横断山区,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地势起伏很大,公路运输灵活,适应性比铁路运输强,而且造价低,所以①④对。 3.如图为中国与东南亚各国高速铁路规划示意图,另有专家建议中泰两国合作在克拉地峡开凿运河,如图所示。读图完成(1)~(2)题。 (1)评价图示区域高铁建设的区位条件。 (2)说明克拉地峡运河的开凿对我国的重大意义。 解析:第(1)题,从运输需求(经济贸易联系、人口、城市)和技术等角度分析有利条件;从地形、地质、气象、水文等方面说明不利条件。第(2)题,从新增航道、能源安全、缩短航程等方面分析克拉地峡运河的开凿对我国的重大意义。 答案:(1)有利条件: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社会经济发展快,经济贸易联系密切;沿线人口众多,城市密集;中国拥有较高的高铁建设技术;中国拥有丰富的高铁运营、管理经验。不利条件: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起伏大,施工难度大;喀斯特地貌地区,地质条件复杂,且降水量大,多暴雨,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施工难度大;热带丛林地区施工条件差;河流众多。 (2)新增加了一条我国与南亚、中亚、西亚、非洲、欧洲等区域联系的海上通道;有利于我国资源(尤其是能源)的进口,改善了我国的能源安全;缩短了我国与南亚、中亚、西亚、非洲、欧洲之间航线的距离,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和时间。 [课下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如图为我国10省区公路网密度和公路货运量占总货运量比重图。据此完成1~3题。 1.下列省区中,公路货运压力最大的省区是( ) A.山东 B.山西 C.四川 D.宁夏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路网密度小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气候干旱,沙漠戈壁广布 B.矿产资源贫乏 C.山区面积广大,地表崎岖 D.地质灾害多发 3.江苏省公路货运量占总货运量比重小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原因可能是( ) A.公路线路里程短 B.公路网密度小 C.经济发展水平低 D.运输方式多样 解析:1.C 2.A 3.D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四川的公路网密度较小,且公路货运量占总货运量的比重很高,因而公路货运压力大。第2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候干旱,沙漠戈壁广布,导致人口密度小,因而公路网密度小。第3题,江苏省地处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水运、公路、铁路、航空等运输都比较发达,因而公路货运量占总货运量比重较小。 京新高速公路(北京—乌鲁木齐)途经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新疆等省级行政区,全线于2017年7月正式通车。京新高速临白段位于内蒙古西部,全线穿越中国四大沙漠之一的巴丹吉林沙漠,施工环境异常恶劣。结合右图回答4~5题。 4.京新高速公路临白段施工环境异常恶劣的原因有( ) ①气候寒冷,多年冻土发育 ②多大风,沙尘天气频发 ③人烟稀少,水源匮乏 ④地表崎岖,技术要求高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建设京新高速公路的积极意义主要有( ) ①有利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 ②加快沿线地区煤炭资源的开发 ③推进内蒙古及新疆的跨越式发展 ④有利于巩固国防、维护民族团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4.B 5.C 第4题,京新高速公路临白段穿越沙漠,沿线地区多大风、沙尘天气,②对;线路多处途经无人区,水源匮乏,③对;沿线地区地势较平坦,④错;内蒙古只有东北部有多年冻土发育,①错。第5题,京新高速公路连接东西部地区,建设该线路有利于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利于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推进,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巩固国防,而对沿线地区煤炭资源开发的影响并不是最主要的。 (2017·福州质检)如图示意长江下游镇江和畅洲汊道河势。右汊是主航道,船舶日流量峰值超过3 000艘次,水上交通事故频发。近40年来,上游来水的右汊分流比由75%下降至25%。读图完成6~8题。 6.图中甲、乙、丙、丁四处中,最适合建航运码头的是(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7.目前,右汊仍作为主航道的原因是( ) A.左汊水速较快 B.右汊径流量较大 C.右汊水深较深 D.左汊有江豚栖息 8.下列减少右汊交通事故发生的措施中,最可行的是( ) A.修建右汊护岸工程 B.改左汊为主航道 C.在左汊修拦水大坝 D.疏浚右汊滩区 解析:6.C 7.D 8.D 第6题,从水域条件看,港口适合建设在水深较深的地方,以满足船舶出入和停泊的需要。结合图中10 m等水深线的分布可知,甲处、丙处水深较深;因右汊河道是主航道,船舶来往频繁,故排除位于左汊的甲处,C项正确。第7题,由图可知,河道的左汊分布有江豚栖息区,频繁的人类活动会影响生物的栖息环境,进而影响生态环境的稳定。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即使目前上游来水只有25%进入右汊河道,但主航道依然保持在右汊。第8题,根据图文材料可知,右汊目前的来水量较少,且水深较浅,影响航行安全,水上交通事故多发。故减少右汊交通事故最有效的措施是增加右汊航道的深度,可采取疏浚右汊滩区的措施保障通航安全。 (2017·唐山模拟)港珠澳大桥总长约55 km,其中主体工程“海中桥隧”长达35.6 km。岛隧工程是最具控制性的部分,其中连接大桥东、西人工岛的沉管部分是国内首条于外海建设的超大型沉管隧道。大桥建成后,开车从香港到珠海西岸的时间将由目前的3个多小时缩减为约半个小时。读图回答9~11题。 9.港珠澳大桥超大型沉管隧道施工难度大主要是由于该地( ) A.基岩埋藏深 B.水面宽阔 C.水流速度不稳 D.全年高温 10.港珠澳大桥主桥实施岛隧工程主要考虑的是( ) A.河水流速 B.节省投资 C.防御台风 D.河海联运 11.推测港珠澳大桥合理的限速最接近( ) A.60 km/h B.80 km/h C.100 km/h D.120 km/h 解析:9.C 10.D 11.C 第9题,港珠澳大桥所在区域为河口附近的大陆架,基岩埋藏深度较小,水深较浅;隧道施工主要在水下作业,受气温的影响很小;但沿海附近受地形影响,海水运动情况复杂,海水流动方向、水流速度多变,给施工造成较大难度。第10题,港珠澳大桥位于珠三角地区,该地区对外贸易发达,海运繁忙。若全线采用桥梁设计,会影响附近船舶的出入和航行。主桥实施岛隧工程,既不影响船舶航行,还可利用人工岛进行货物的装卸作业等,便于实施河海联运。第11题,根据材料可知,港珠澳大桥全长近55 km,建成后,从香港到珠海西岸的时间将缩减为约半个小时,据此计算,大桥合理限速最接近100 km/h。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2015年5月18日到26日对拉美的巴西、哥伦比亚、秘鲁和智利四国进行正式访问,其间,中国、巴西、秘鲁三国就合作筹建的“两洋铁路”签署启动可行性研究的协议。目前,中国的高铁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无论是勘探、设计、施工,还是运营,都已拥有相对成熟的技术和成套的设备,铁路人才储备量高,整体具有很强的优势。 材料二 “两洋铁路”一旦建成,将成为拉美互联互通网络的主干。“两洋铁路”总长约5 000 km,需要新建大约3 000 km铁路,并且需要经过安第斯山脉。如图为“两洋铁路”意向线路图。 (1)说出“两洋铁路”西端起点T1处的自然带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2)试分析“两洋铁路”施工将面临的主要困难。 (3)简要分析高铁在拉美迟迟难以开工的原因。 (4)简述中国在图示区域合作开发建设“两洋铁路”的重要意义。 解析:第(1)题,结合世界自然带的分布推断,T1处的自然带是热带荒漠带,从降水、蒸发等方面分析其成因即可。第(2)题,“两洋铁路”横穿南美洲,沿线自然条件复杂,结合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从地形、气候、自然灾害等方面作答。第(3)题,从拉美复杂的自然条件、政治环境和高铁造价等角度分析。第(4)题,分别分析建设“两洋铁路”对我国和拉美地区的有利影响即可。 答案:(1)热带荒漠带。地处低纬,气温高,蒸发强;位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降水稀少,沿岸有寒流流经,降温减湿,形成热带荒漠带。 (2)穿越崇山峻岭、众多河流、荒原、峡谷,需要修筑众多桥梁和隧道;需防范山区的地质灾害,面临雨林区的炎热潮湿、蚊虫叮咬等问题。 (3)拉美各国间协调困难;沿线地区自然条件复杂;高铁造价过高,短期难以收回成本。 (4)促进我国与拉美地区的贸易往来和经济合作,利于中国铁路技术及产品输出;加强南美国家之间的贸易联系,并为货物运输和人员流动提供便利;打破巴拿马运河对国际物流的垄断地位,改变西半球交通运输的传统格局。 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沪昆高速铁路(又称沪昆客运专线)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四纵四横”的快速客运通道之一。2015年12月25日,沪昆客专云南段开始铺轨,2016年开通运营。沪昆客专云南段正线全长184.7 km,开通运营后,将形成一条西南地区与华中、华东地区之间大容量的快捷客运通道。如图为沪昆高速铁路示意图。 (1)分析沪昆客专云南段铁路修建的自然区位条件。 (2)比较沪昆客专东西两段沿线地区自然地理特征的差异。 (3)分析沪昆客运专线铁路建设对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解析:第(1)题,从自然角度看,沪昆客运专线云南段所经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工程难度大。第(2)题,自然地理特征差异主要从地形、气候、水文等方面进行比较。第(3)题,沪昆客运专线对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加快对外联系、加快资源开发、扶贫攻坚以及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等方面。 答案:(1)途经地区喀斯特地貌广布,地势起伏大,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工程难度大。 (2)地形:东段沿线地区以平原、丘陵为主,地势起伏较小,西段沿线地区以高原为主,地势起伏大。气候:同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但东段沿线地区降水主要受东南季风影响,西段沿线地区降水主要受西南季风影响。水文:东段沿线地区河湖密布,西段沿线地区多地下暗河,地表水缺乏。 (3)①加强对外联系,方便西南地区与华中、华东地区之间的经济贸易;②加快资源开发,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带;③有利于我国扶贫攻坚目标实现,进一步缩小东西部差距,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第2课时 资源跨区域调配 考查点(一) 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典题示例] [例1]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①太行山脉是黄河中下游地区重要的地理界线,②其东麓有一条“盛产” 古都(北京、邯郸、邢都、邺城、安阳等)的大走廊。③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历时11年终告完成,正式通水。工程建设中攻克了很多技术难题。④⑤如图为黄河流域局部区域图。 (1)简述左图A处地貌的形成过程。 (2)分析太行山东侧山麓地区“盛产”古都的自然原因。 (3)分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技术难度较大的原因。 (4)简述南水北调对华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答题规范] 第一步:审题要准 设问解读 思考定向 第(1)问 A处地貌的形成过程 地表形态的成因 第(2)问 太行山东麓“盛产”古都的自然原因 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区位选择 第(3)问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技术难度大 地理环境对调水工程的影响 第(4)问 南水北调对华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华北地区水资源问题及其影响 第二步:析题要全 (1)定位区域在哪里 由题干中的“太行山脉”“黄河中下游”以及区域图中的地名,可知该题所涵盖的区域位于我国的华北平原地区。 (2)析材料,对接知识 材料信息 对接知识 由材料中的①信息可联想到的知识是“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及主要特点” 太行山以东为我国的华北平原,以西为我国的第二级阶梯上的黄土高原;华北平原是我国人口、城市密集分布区,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 由材料中的②信息可联想到的知识是“我国城市的分布特征” 我国城市分布东密西疏,东部地区以平原为主,地形较为平坦,气候比较湿润,农业较为发达,自古就是城市选址的理想区位 由材料中的③信息及区域图中⑤信息可联想到的知识是“南水北调中线的地理环境特征” 南水北调中线沿太行山东麓延伸,沿途须跨越多条东西向河流、山脉,工程难度相对较大 由材料图中的④信息可联想到的知识“山麓地带出现的地形类型及成因” 山区的河流流出山口后,由于河道变宽、流速降低、泥沙沉积,因此山麓地带的山口位置常出现冲积扇地形 第三步:答题要精 (1)河流流出山口,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携带的泥沙在山前(山麓)堆积。 (2)太行山东麓夏季为东南季风的迎风坡,增加降水量;冬季太行山阻挡西北寒冷气流,减弱冬季风的侵袭,使气温不至于太低;东麓处于山前冲积扇(地带),地形平坦;地势略有倾斜,便于排水,少洪涝;靠近河流,水源充足。 (3)穿越黄河等多条河流,技术难度大;穿越多条山脉,地形地质条件复杂,技术难度大。 (4)可缓解华北地区城市居民缺水状况,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保障农业用水,有利于农业发展;有利于缓解工业用水短缺状况,有利于扩大生产规模,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恢复沿途湿地,改善生态环境。 [方法归纳] 资源跨区域调配一般考查资源调入、调出区域地理背景知识(包括资源状况、工农业生产、城市人口规模、交通等基础设施),资源调配工程线路的分布特点和资源调配工程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等。 1.资源跨区域调配问题的思维流程 →→→ 2.水资源调入、调出区域地理背景分析 水资源是影响区域人口、城市及各项经济活动的基础性资源,对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工程,应主要分析以下方面。 (1)水资源调入区的气候特征、水文水系特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看人口、城市的分布及工农业发展状况,由此分析其存在的水资源短缺的原因,进而分析区域内水资源短缺对区域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的不利影响或限制。 (2)水资源调出区的气候特征、水文水系特征,主要看其水资源调出量及合理调水时段,以及水资源调出对其生态环境的影响。 3.水资源调配工程线路分析 主要分析沿线的地形、气候、地势状况、河湖分布、人口密度、城市分布、沿线水环境特点、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人类活动对调水环境的影响等。 4.水资源跨区域调配问题关注重点 (1)水资源调入区因水资源缺乏而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经济活动及人们生活受限、满足不了生态用水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2)水资源调配工程沿线出现的地下水位升高,土壤次生盐碱化问题以及原生水环境受到不利干扰等。 (3)水资源调出区出现的河口成潮现象、河口三角洲萎缩及原生地水生生物受到影响等问题。 [对点训练] 1.(2018届高三·湖南长郡中学摸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引大入秦水利工程把甘肃、青海两省交界处的大通河水跨流域东调120 km,引到兰州市以北60 km处干旱缺水的秦王川地区,该工程是一项大规模的自流灌溉工程。这项工程总长205.7 km,有隧洞77座,渡槽29座,倒虹吸3座,可以基本解决秦王川地区28.3万居民的用水问题。如图为引大入秦工程示意图。 材料二 引大入秦工程先明峡钢质倒虹吸管横跨两座高山,以107 m的巨大落差,成为引水工程中的亚洲之最。 (1)简析秦王川地区水资源缺乏的原因。 (2)说明倒虹吸管的工作原理,并分析使用倒虹吸管的原因。 (3)分析引大入秦工程建设对秦王川地区发展的意义。 解析:第(1)题,一个地区水资源缺乏的原因可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由区域图可知,秦王川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地处内陆,距离海洋远,受夏季风影响小,降水少;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晴天多,蒸发量大;植被稀少,涵养水源能力差;工农业用水量大。第(2)题,结合材料二景观图和倒虹吸管示意图可知,倒虹吸管主要是利用上下游的水位差,通过管道穿越山谷流向高处。使用倒虹吸管的原因可主要从施工难度、工程量、水量的损失角度来分析。第(3)题,跨流域调水工程对调入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社会经济(农业、工业、居民生活用水)、生态、气候等方面。引大入秦工程建设为秦王川地区提供农业灌溉水源、工业水源、居民生活用水水源,促进工农业发展,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改善灌溉区的小气候,改善生态环境。 答案:(1)地处西北地区,距海洋远,受夏季风影响小,降水量小;气候干旱,太阳辐射强,蒸发量大;植被稀少,涵养水源能力差;人口多,生产、生活用水量大。 (2)工作原理:倒虹吸管作为连通器,利用上下游的水位差,使水流通过管道穿越山谷流向高处。原因:峡谷高差大,倒虹吸管施工难度较小,工程量较小;使用倒虹吸管,水分不会蒸发和渗漏,水量基本无损失。 (3)为秦王川地区的农业生产提供灌溉水源,使农业高产稳产;为当地工业发展提供水源,促进工业发展;缓解当地居民生活用水不足问题;改善灌溉区的小气候;成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2.(2015·广东高考)山东省南部的南四湖,由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组成,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通道,沿湖地区工业以煤炭、电力、造纸为主。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南四湖地理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 南四湖及周边地区1982年与2012年各景观类型面积统计图。 (1)南四湖湖盆狭长,总体呈________走向。部分入湖河流不定期出现断流现象,主要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南四湖及周边地区各景观类型中,1982年面积最大的是______;1982~2012年间,面积增加最多的景观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1982~2012年间南四湖及周边地区沼泽面积大幅度减少的主要人为原因。 (4)分析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水后对南四湖地理环境可能带来的有利影响。 (5)为了满足调水的水质要求,南四湖沿湖地区工业发展应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南四湖总体上呈西北—东南走向,因该区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大且沿途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因此部分入湖河流会出现不定期断流现象。第(2)题,读图可知,1982年面积最大的景观是湖泊,1982~2012年间面积增加最多的景观类型是台田鱼塘。第(3)题,读图分析可知,1982~2012年间南四湖及周边地区沼泽面积大幅度减少的主要人为原因有台田鱼塘的建设、稻田面积的扩大、建设用地的增加等。第(4)题,本题只讨论“有利影响”,南四湖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通道,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后可以增加和稳定湖泊的水量,有利于水质的改善、有利于调节局地小气候。第(5)题,为了满足调水的水质要求,南四湖沿湖地区应关停水污染严重的工业,实行清洁生产,并做好污水的处理工作。 答案:(1)西北—东南 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沿途用水过度 (2)湖泊 台田鱼塘 (3)台田鱼塘的建设、稻田面积的扩大、建设用地的增加。 (4)增加湖水水量,改善湖区局地小气候,提高地下水水位,稳定湖泊水位,提高航运效益,改善水质。 (5)关停重污染企业,加强污水净化排放,广泛宣传、严格执法。 考查点(二) 能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典题示例] [例2] 读西气东输一、二、三线工程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⑤西气东输管线支线经青海省进入湖广地区的原因是什么?对青海省的发展有何意义? (2)分析与西气东输一线相比,西气东输二线的优点。 (3)试分析规划多条西气东输路线的原因。 (4)除从国外进口天然气外,解决中国能源问题的措施还有哪些? [答题规范] 第一步:审题要准 设问解读 思考定向 第(1)问 西气东输管线支线途经青海省的原因 我国天然气的分布特点 对青海省发展的意义 区域资源开发的有利影响 第(2)问 与一线相比,二线的优点 西气东输工程一线、二线线路特点 第(3)问 规划多条西气东输线路的原因 我国东西部地区能源资源的生产、消费状况及经济发展差异 第(4)问 解决能源问题的措施 我国能源问题的成因及解决措施 第二步:析题要全 (1)定位区域在哪里 由题文及图可知该题所涉及的区域涵盖了我国大陆全境。 (2)析材料,对接知识 材料信息 对接知识 由题图中的①信息可联想到的知识是“ 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特点” 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常规能源分布少、资源短缺严重 由题图中的②③信息可联想到的知识是“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 珠江三角洲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但因能源资源相对缺乏,制约了其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 由题图中的④信息可联想到的知识是“中亚地区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分布” 中亚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其生产远大于消费且又与我国相邻,因此可就近输往我国 由设问中的⑤信息可联想到的知识是“我国天然气资源分布状况” 我国西部的油气资源分布广泛,尤其是新疆、青海以及陕甘宁地区、油气资源都很丰富 第三步:答题要精 (1)原因:青海柴达木盆地为我国主要天然气分布区之一,并能作为我国西气东输二线的重要气源地。 意义:可促进该地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成为该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推动该地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广天然气的使用,减少对薪柴的需求,减轻环境压力。 (2)与西气东输一线相比,西气东输二线气源充足,覆盖华南能源短缺区;有利于优化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缓解因燃烧煤炭而造成的酸雨等环境问题;有利于从供给多元化方面保证中国的能源安全;将促进我国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进一步拉动相对落后的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3)①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而能源贫乏;②调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减少环境污染;③带动西部地区及沿线经济发展。 (4)建立能源储备体系;加大能源勘探与开采力度,增加石油产量;稳妥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等;加大技术革新,发展清洁燃烧技术、洁净煤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提高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耗能大的工业发展;发展乙醇汽油等。 [方法归纳] 1.能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地理背景分析 (1)分析能源调入区的能源短缺问题的成因 主要从常规能源资源的分布状况(一般情况下是缺乏)、人口和城市分布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需求量大)三方面分析。 (2)分析能源调入区的能源短缺的不利影响 主要从长期大量使用化石能源方面入手分析其带来的环境污染、交通运输压力大等问题;从能源短缺导致经济活动受限方面入手分析经济发展速度、经济水平受到制约、生态环境建设受阻等问题。 (3)分析能源资源调出区的相关内容 ①分析调出区能源资源的分布状况、生产与消费状况,必须是资源丰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能源的生产大于消费。 ② 看资源类型,针对性分析:针对水电输送工程,重点分析水电丰富地区的地理特征,包括流量、地势落差、交通等;针对天然气输送工程,则重点分析天然气输出地区的天然气储量、开发状况及社会经济发展特点等。 2.资源跨区域调配线路选择分析 ①稳定的资源供应和市场消费能力;②新建线路短、施工难度小、建设成本低;③安全系数高;④对沿线自然环境的影响小。 3.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分析 对调入地区 对调出地区 资源 缓解资源短缺问题 促进资源开发与利用 经济 促进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发展 形成资源相关产业链,增加经济收入 社会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完善 带动地区城市化发展,提高生活水平 环境 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调入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煤炭调入可能会产生大气污染 可能会产生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 [对点训练]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安徽淮南市已探明煤炭可开采量153亿吨,占全国煤炭储量的19%。2013年煤炭年开采量1亿多吨,煤炭产业产值占全市GDP的34%。 特高压输电和一般输电相比,具有输送容量大、输送距离远、电量损耗低等优点。“皖电东送”工程西起淮南,是通过特高压输电技术将淮南的煤炭转化为电能经皖南、浙北山区,输送到沪西的重大工程,全长656 km,总投资约1 500亿元。 (1)分析国家实施“皖电东送”的主要原因。 (2)简述“皖电东送”工程对淮南市煤炭工业发展的影响。 (3)分析特高压输电线路选择人口稀疏和离城镇较远地区的原因。 解析:第(1)题,主要从输入地的需求、输出的可行性和技术条件等三方面分析。第(2)题,分析对煤炭的开发利用、技术改造升级和关联工业的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即可。第(3)题,主要分析特高压输电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对人类生理、心理的影响及干扰问题等。 答案:(1)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一次能源匮乏,但需求量很大;淮南市能源(煤炭)资源丰富,离长三角地区(上海)较近;我国已经掌握了特高压输电技术,该技术创造的经济价值高,煤炭就地转化为电能输出,对长三角地区的环境污染较小。 (2)煤炭工业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使煤炭工业迅速升级换代,煤炭资源得到综合利用,延长了煤炭工业产业链;与(采、洗、炼)煤和煤电等相关联的机械工业得到发展。 (3)特高压输电带来空气污染、噪声污染等环境问题;特高压输电给人类带来强电场的生理、心理影响;对无线电及电视信号造成干扰等。 4.我国各类资源丰富,种类齐全。但主要的能源资源和水资源整体分布状况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为了更好地利用我国现有的资源,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先后制定了若干跨区域资源调配方案。读我国资源跨地区调配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①工程对输入地区经济和环境的有利影响。 (2)从宏观上分析②工程对我国能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 (3)简要说明④工程开发利用的优势和劣势。 解析: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为西电东送工程,为京津冀地区输入电力,可以减轻该地区的铁路运输压力,减轻空气污染,降低酸雨危害。第(2)题,②为西气东输工程,从宏观上看,能够调配能源资源地域分布不均的状况,优化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沿线主要城市的空气质量,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第(3)题,④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其开发利用的优势主要是可利用京杭运河输水,建设成本较低。劣势主要是黄河以南地区地势北高南低,需逐级提水北送,且沿线人口、城市密集,工农业比较发达,容易对水环境造成污染。 答案:(1)减轻铁路运输的压力,大大减少京津冀地区燃煤量,减轻空气污染,降低酸雨危害。 (2)有利于调配能源资源地域分布不均的状况,优化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沿线主要城市的空气质量,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提高能源利用率。 (3)优势:可利用京杭运河作为引水渠道,工程量较小,投资较小,建设成本较低。 劣势:黄河以南地区地势北高南低,需逐级提水北送,耗电量较大,运营成本较高;沿线人口多,工农业比较发达,容易对水环境造成污染。 [课下达标检测] 1.下面两图分别是美国的北水南调和澳大利亚的东水西调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调水方向。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美国太平洋沿岸为什么北部水资源富余,南部水资源贫乏?造成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从工程建设的角度看,美国的北水南调和澳大利亚的东水西调,哪个难度大、投资高?理由是什么? (3)澳大利亚东水西调实施后,东部调出区的河流中下游出现水质变差、污染加重的现象,西部调入区出现土壤盐碱化加重的现象。请分析这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治理措施。 解析:第(1)题,根据经纬度位置可判断出美国太平洋沿岸北部与南部的气候差异,并结合两个地区需水量的差异,分析其水资源的供需状况。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墨累—达令盆地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第(2)题,可从其是否经过山地进行考虑。第(3)题,从水体的自净能力分析其水质变化。同时对盐碱地的形成原因及治理措施加以分析回答。 答案:(1)①美国太平洋沿岸北部是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较多,南部是地中海气候,降水较少:②南部城市和人口比北部多,水资源需求量大。墨累—达令盆地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需水量不断增大,且该地位于大分水岭的背风坡,降水少。 (2)澳大利亚的东水西调。理由:美国输水路线位于盆地,与山脉走向一致;而澳大利亚输水路线与山脉相交,需开凿隧道,工程量大。 (3)东部调出区河流中下游水质变差、污染加重的原因:河流水量减少,水体的净化能力和稀释作用降低。治理措施:研究确定合理的调水量和适宜的调水时间。 西部调入区土壤盐碱化加重的原因:大量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治理措施:①建设排水工程,做到有灌有排;②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③调整种植结构,减少耗水量大的农作物种植面积等。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辽河地处我国东北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其干流水量主要来自东侧支流,泥沙则主要来自西侧支流,有“东水西沙”之说。流域内人口密集,工农业生产集中,水资源量远小于其北部的松花江流域,为此国家规划实施“引松济辽”调水工程。 (1)分别说明辽河流域“东水”和“西沙”形成的自然原因。 (2)目前辽河某些河段在枯水期出现地下水不再补给河水的现象,分析其原因。 (3)辽河平原水资源短缺,试分析辽河水资源短缺的人为原因。 (4)简述“引松济辽”工程实施对辽河流域水循环及水文特征的影响。 解析:第(1)题,辽河支流西辽河流经广阔的高原沙地,植被覆盖率低,河水含沙量较大,且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流水侵蚀、搬运作用强,因此素有“西沙”之称;辽河东侧年降水量多于西侧,流域内地势较低,植被覆盖率高,加上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较强,使得东侧支流含沙量小,径流量大,故有“东水” 之称。第(2)题,地下水不再补给辽河应从地下水位和河床高度相对变化思考。第(3)题,主要从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等方面分析。第(4)题,“引松济辽”工程会影响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方面;对水文特征的影响主要从河流的含沙量等方面分析。 答案:(1)“东水”:干流东侧年降水量较大,植被覆盖率高,森林涵养水源能力强。 “西沙”:干流西侧支流上游地势起伏较大流经沙地,植被覆盖率较低;降水集中多暴雨。 (2)生产生活用水量大,过度开采地下水;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地下水位低于河流水位。 (3)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水资源需求量大;水污染严重;水资源浪费严重,利用率低。 (4)地表径流(水量)增加、下渗加强,地下水量增加(地下径流增加),河流含沙量减小。 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汉江发源于陕西省汉中市(汉中冬季温暖、多晴天、风力弱),是我国中部地区水质最好的大河。引汉济渭工程是南水北调工程中线的一部分,是陕西省投资规模最大的战略性水资源配置工程,主要采用隧洞引水方式,需要开凿出64.9 km长、直径为7 m的山脉隧洞。下图为引汉济渭工程的区域图。 (1)分析汉中冬季天气特征的成因。 (2)引汉济渭工程经过的主要地形区有哪些? (3)南水北调工程中线与东线相比有哪些优势?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汉中冬季温暖、多晴天、风力弱。其成因是汉中北部为秦岭,位于冬季风的背风坡,多晴朗天气;受焚风效应影响,气温较高;地处谷地,热量不易散失;受山地阻挡,风力小。第(2)题,引汉济渭工程是引汉江水到渭河,首先经过汉水谷地,然后经过秦岭,最后到达渭河平原。第(3)题,南水北调中线是从丹江口水库调水,沿线地势南高北低,水可自流,而东线的南段地势北高南低,需要逐级提水;中线人类活动较东线少,对水质影响小,水质较好,东线相反。 答案:(1)位于冬季风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多晴天;气流在下沉过程中增温;地处河谷,地势低,热量不易扩散;因秦岭阻挡冬季风,风力小。 (2)由南向北经过汉水谷地、秦岭、渭河平原(关中平原、关中盆地、渭河谷地)。 (3)中线全线可顺地势自流引水,运营成本较低(水价低),东线运河南段地势北高南低,需逐级提水,耗能较多,运营成本高;中线沿线人类活动对水环境污染较小,水质好,东线沿线工农业发达、人口多,对水环境污染大,水质差。 4.中俄原油管道途经我国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止于大庆。如图为中俄原油管道路径和我国东北部分地区等高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中俄原油管道在修建过程中需要克服的自然障碍。 (2)简述中俄原油管道在修建和运营过程中可能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3)分析中俄原油管道终点选择在大庆的主要原因。 解析:第(1)题,根据中俄原油管道经过地区的地理环境可判断出,修建过程中会遇到气候寒冷、地形复杂、冻土广布等障碍。第(2)题,可从对沿线植被、土壤、生物多样性、环境质量等影响方面入手分析。第(3)题,可从大庆的地理位置优势、工业基础优势等方面分析。 答案:(1)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地势起伏大(多山),地形复杂;冻土广布;丛林密布,河流较多,沼泽湿地广布。 (2)破坏沿线植被;造成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破坏生物多样性;破坏冻土层;施工扬尘造成短期内大气环境质量下降;在运营过程中,输油管道破裂会造成原油泄漏,严重污染土壤、水体等。 (3)距离俄罗斯泰纳线较近,可以缩短管道长度,减少工程量与投资;大庆石油工业基础雄厚,石油加工能力强,石油需求量大;大庆有输油管道通向我国东北、华北等地;大庆距离我国东北主要的石油消费市场较近。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西电东送的三条通道。北路通道送电能力达250万千瓦,中部通道现在送电能力达120万千瓦,今后将增加到300万千瓦,我国东部缺电情况将得到明显改善。 材料二 西电东送示意图。 (1)在我国跨世纪的四大工程中,除西电东送外,与能源相关的另一大工程是什么? (2)北部通道是将黄河上中游的水电和山西、内蒙古的坑口火电送往京津唐地区,将煤炭输出改为电能输出。这种能量输送方式与传统输送方式相比,对京津唐地区的环境有哪些有利之处? (3)图中A地区需大量输入天然气和电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在南部通道中,即建有水电站,又建设了一批坑口火电站,主要原因是什么? 解析: 第(1)题,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和青藏铁路是我国跨世纪的四大工程,其中西电东送、西气东输为能源的跨区域调配。第(2)题,改输煤为输电,可以改善输入地的大气环境质量,水电作为清洁能源,其开发利用更是对环境产生了巨大贡献。第(3)题,A地区常规能源缺乏,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对能源需求量大。第(4)题,东部地区经济发达,需电量大,水电站发电量受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影响大,需要火电予以适当补充。 答案:(1)西气东输。 (2)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利于大气质量提高。 (3)A地区需大量输入天然气和电力,主要原因是常规能源缺乏,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对能源需求量大。 (4)我国降水季节变化大,即建水电站,又建火电站,可以水火并济,保障供应。 第3课时 聚焦“一带一路”建设 2017年5月14日至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中国北京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进一步凝聚了世界各国、社会各界共建“一带一路”的共识,为接下来各国平等协商、建立合作机制、务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奠定了稳固的思想基础。②进一步推动了“一带一路”与各国发展战略对接,形成各国相向而行的战略选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制定了自身的开放发展战略。③签署一批重大项目和重大政策的合作协议,务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无论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还是应对危机等,许多沿线国家同我国有着共同利益。随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成功召开,“一带一路”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不仅成为中国的热点,也成为世界的焦点。考生在复习过程中不仅要关注“一带一路”的前世今生(形成的历史基础、构建原因和意义),还要放眼世界,关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重要城市(如陆上丝绸之路沿线的西安、兰州、中亚等,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斯里兰卡、中东地区等);不仅要从人文地理角度关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经济、人口、交通、工业、资源、农业等分布和发展状况,还要从自然地理角度关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气候、植被、洋流等。 关注点(一) 古丝绸之路 [热点材料]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从运输方式上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以西汉都城长安(今西安)为起点,东汉时期以都城洛阳为起点,跨越陇山山脉,穿过河西走廊,通过玉门关和阳关,抵达新疆,沿绿洲和帕米尔高原通过中亚、西亚和北非,最终抵达非洲和欧洲;海上丝绸之路则以中国东南沿海为起点,经东南亚、南亚、非洲,最后到达欧洲。 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联系东西方的“国道”,也是整个古代中外经济及文化交流的国际通道。 [热点解读] 因为我国目前积极倡议推进的“一带一路”建设,就是源于古丝绸之路,因此结合相关的古丝绸之路的区域地图,联系我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历史事件,综合考查古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及人文环境特征成为高考命题的热点,因此必须熟知古丝绸之路的线路延伸,明确不同区段的地理环境特征,并会依据所学的相关地理原理分析主要的地理现象的形成及影响。 [热点押题] 1.如图为汉朝时期中国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图。在当时无动力条件下,航海完全要借助风力和洋流。据此完成(1)~(3)题。 (1)当时,商船从徐闻出发去天竺,大多选择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当时,商船从天竺返回我国多选择在6月,忌讳在7~10月这段时间回国,这主要是为了( ) A.避开雨季 B.避开大风浪期 C.赶回国内抗旱 D.借助风力和洋流 (3)汉景帝四年某日,一批商船经副线到达M地,当时船上人看到海上日出,用罗盘定位时发现桅杆影子在甲板投向西北,此时的汉长安城( ) A.城外农田中的农夫们“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B.炊烟里飘荡着暮鼓声,城中人身着薄衫匆匆回家 C.夜幕中,城门开启,城外人衣着棉袍纷纷进城 D.寒夜的巷子里传来更夫敲出的三更天的梆子声 解析:(1)D (2)B (3)C 第(1)题,在当时无动力条件下,航海完全要借助风力和洋流。从徐闻到天竺,主要经过东南亚和南亚地区。该地区冬季盛行西北风,北印度洋海区洋流在西北风吹拂下逆时针向西流动,此时前去大部分路程顺风顺水。故选D。第(2)题,6月和7~10月都是西南季风影响季节,同属雨季,也都可以借助风力和洋流回程,A、D排除。国内各地旱期有季节差异,且与回国关系不大,C排除。7~10月是飓风或台风高发期,给海上航行带来威胁,所以避开7~10月是为了避开台风带来的大风浪,故选B。第(3)题,M地位于南半球, 日出时影子投向西北,说明日出东南,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为冬季。“汗滴禾下土”“身着薄衫”描述的为夏季;M地与长安城经度相近,但长安城纬度高,北半球冬半年纬度越高昼越短。M地日出,而长安城应是在日出前,“暮鼓声”(即晚间报时的鼓声)“三更天”(即北京时间23:00~第二天1:00)不符合描述。C选项符合冬季天明前的描述。 关注点(二) 亚欧大陆联系的纽带——中亚 [热点材料] 2017年6月7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乘专机离开北京,应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总统纳扎尔巴耶夫邀请,对哈萨克斯坦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七次会议和阿斯塔纳专项世博会开幕式。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七次会议重要讲话中,习近平强调:中方和有关各方正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等区域合作倡议以及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 等各国发展战略对接,上海合作组织可以为此发挥重要平台作用。 中哈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典范,上合组织所在区域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地区。此次中亚之行,是习近平主席第三次访问哈萨克斯坦,也是习近平主席连续第五年出席上合组织峰会,回望习近平主席这几天的行程,其着眼中哈双边友好,致力欧亚区域合作,可谓为“一带一路”合作注入新动力的暖心之旅。 [热点解读] 中亚地区对中国的战略意义重大。因其油气资源丰富,而我国的能源需求日益增大,中亚凭借地缘优势,成为我国保障能源供应安全的能源战略仓库;此外中亚地区的农业发展,使其成为世界粮食重要出口地区之一,也可降低我国外来粮食安全的风险;再就是中亚的地缘战略价值重要,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客观上成了一个缓冲带,有效地缓冲了俄罗斯对中国的地缘压力;打击东突恐怖主义组织分裂祖国的活动向中东辐射影响力等。因此,对中亚地区相关国家的自然环境及经济发展特点的命题考查是我们备考的重要关注点。 [热点押题]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哈萨克斯坦国际合作示范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北通道的战略节点。依托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加快跨境的互联互通战略通道建设,对增强中亚与我国之间的经贸交往、强化我国东进西出和全方位开放的新型地缘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1)为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互联互通的战略,除了铁路(高铁)通道外,你认为还可以规划建设哪些交通通道?并简单陈述理由。 (2)简述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建设的优势条件。 (3)分析哈萨克斯坦建设陆路通道需要克服的不利自然条件。 解析:第(1)题,交通运输方式有水运、铁路、公路、航空和管道。丝绸之路不沿海,河流少,且内流河流量小,不适合发展水路运输。因此从公路、航空和管道方面规划,并简单陈述理由。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除了中哈还包括俄罗斯和蒙古国部分地区,地处多个国家交界,必有政策支持,其地理位置优越,而且腹地范围广;资源丰富多样,涉及地区经济差异大,互补性强。对外口岸辐射哈萨克斯坦中北部和俄罗斯,通关速度快,通关效率高。中哈距离近,习俗相近,民俗相通。示范区为古丝绸之路所经地区,合作历史悠久。第(3)题,自然条件主要从气候、地形、地质和水文等方面思考。 答案 :(1)建设公路通道,加强中哈北部与俄罗斯和欧洲的交通联系;改扩建机场,疏通空中通道,开展通用航空运输服务;重新谋划建设油气大管道,加强中哈俄之间的经贸合作,增进中哈俄之间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提高我国能源供应的保障程度。 (2)地理位置优越,地缘区位优势独特;政策扶持;腹地范围广;资源丰富多样,资源与市场互补性强,搭建了贸易平台;民俗相通,习俗相近,有良好的人文基础;合作历史长,交流合作基础良好;对外口岸辐射哈萨克斯坦中北部和俄罗斯,通关速度快,通关效率高。 (3)冬季寒冷漫长,施工时间短;夏季高温酷暑,施工环境较差;空气干燥,冬春季节多大风;气候干旱,水源不足。 关注点(三) 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明珠——中巴经济走廊 [热点材料] 中巴经济走廊是李克强总理于2013年5月访问巴基斯坦时提出的。初衷是加强中巴之间交通、能源、海洋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两国互联互通,促进两国共同发展。2013年底,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中巴经济走廊作为“一带一路”的有益补充,战略重要性进一步提升。2015年3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则明确提出,“中巴、孟中印缅两个经济走廊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关联紧密,要进一步推动合作,取得更大进展”。 [热点解读] 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把“中巴经济走廊”描述为“一带一路”交响乐中“第一乐章”。可以预计的是,在中国周边外交以及“一带一路”战略实践中,“中巴经济走廊”兼顾以下三重意义:①它是“一带一路”战略推进的“试点区”。②它是“一带一路”战略成效的“示范区”。③它是“一带一路”战略实践的“创新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连接点,巴基斯坦南部瓜达尔港也是“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一个起始点。“中巴经济走廊”正是打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两个战略的连接区、交汇区、受益区,正在成为中巴深层经贸合作的新平台,“中巴经济走廊”项目具有崭新的开创性。因此,高考备考中应格外关注该经济走廊的建设。 [热点押题] 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基斯坦位于南亚次大陆西北部,境内五分之三为高山、高原及丘陵地,南部地势低气候干旱。源自中国的印度河进入巴基斯坦境后,自北向南,长驱2 300 km,最后注入阿拉伯海。在巴基斯坦的阿拉伯海沿岸有两个重要的港口:卡拉奇港(24°51′N,66°47′E,最大港口)、瓜达尔港(25°06′N,62°20′E,新建港口)。卡拉奇在东海岸,靠近印度一侧;瓜达尔在西海岸,靠近伊朗一侧。 近年来,中国和巴基斯坦共建的“中巴经济走廊” 发展迅速。从中国西部边境地区喀什,直到巴基斯坦南部港口城市卡拉奇和瓜达尔,主要包括公路、铁路、工业园区、发电站、港口建设等一系列项目,陆续实施。其中,将瓜达尔港经卡拉奇同中国西部城市喀什相连的高速公路(如图所示)建设,已有路段在施工中。 (1)说明由卡拉奇往北路段的建设中重点防御“洪水与地震”灾害的原因。 (2)推测卡拉奇港至瓜达尔港公路段地表环境的特点。 (3)简述高速公路全线开通后,对巴基斯坦产生的有利影响。 (4)有专家断言,未来几十年“瓜达尔港的吞吐量将超过卡拉奇港”,对此预测你是否赞同,请表明观点并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主要分析该路段对应的印度河流域的径流的季节变化特点(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及北部地区所在的是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从卡拉奇港到瓜达尔港公路段位于巴基斯坦南部沿海,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区,沿线地势平坦,地表植被稀少,沙漠分布广。第(3)题,主要从高速公路建成后对区域间的经济联系、人口与文化的交流、贸易的通畅等角度进行分析。第(4)题,如要选择赞同,则应从地理位置优越、政策支持、港口设施建设先进完善等方面论述理由;如要选择不赞同,则应从卡拉奇港的发展基础、人口经济发展状况、靠近经济发达地区的区位优势等方面分析理由。 答案:(1)往北路段处于印度河流域并延伸到北部山区,一是印度河流域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易泛滥;二是北部地区位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之间地震带上,地壳运动活跃,多强烈地震发生及次生灾害。 (2)地表起伏不大,(地表干燥)植被稀少,多沙漠分布。 (3)改善了交通状况,增强了国内及国际间的地域联系;增加了产业数量,扩大就业机会;增进了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拉动与带动经济发展)等。 (4)赞同。瓜达尔港靠近波斯湾石油产区,地理位置优越;随港口建设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其港口运输能力和港口经济腹地会不断扩大;本国政策与中国支持,港口区域相关产业会迅速发展。 (或不赞同。卡拉奇为本国最大的港口城市,人口多,经济发达;接近国内经济发达地区,其经济腹地稳定;波斯湾地区国际政治变化大,且石油能源的地位未来会不断下降。) 关注点(四) 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辐射区——非洲 [热点材料] 2015年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开启了中非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新时代。以峰会为指引,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中国对非洲的支持力度不断提高,对非洲基建的支持更是前所未有的,正在为破解非洲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基础设施瓶颈作出重要贡献。 非洲经济研究联盟负责人莱马·森贝特说,中国是非洲最大贸易伙伴,已超越非洲国家其他盟友成为该大陆最主要的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中非合作无论是在贸易、投资还是在基建方面都给非洲带来巨大改变。森贝特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将给非洲国家带来巨大利好。中非伙伴关系建立在互相尊重以及追求共同梦想之上,非洲国家在实现经济多元化、区域一体化以及政治体系建设方面,应该积极把目光转向中国。 [热点解读] 目前,世界60%未开垦的耕地在非洲,非洲现有10亿人口,到21世纪中叶这一数字还将翻一番。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资源和市场将是非洲特殊的竞争力与对外合作优势。因此,从发展趋势看,中非合作将不断加深、拓宽,并更多造福于中国和非洲人民。我国积极投身非洲许多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必将极大的拉动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因此,有关非洲国家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及经济发展特征的命题考查是我们的关注重点之一。 [热点押题] 4.如图为非洲东部局部地区示意图,阅读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达纳基勒洼地为海拔500 m以下的低陷平原。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的一部分,大约一万年前,海底缓慢抬升起一道山脊,把达纳基勒地区与红海隔离开,大小火山、热泉遍布,地下涌出的熔岩带出的黄色的硫磺、红色的氧化铁和白色的盐结晶赋予了那里令人惊心动魄的色彩。 材料二 2016年10月5日,由中国企业采用全套中国标准和中国装备建造的非洲第一条现代电气化铁路(亚的斯亚贝巴——吉布提)正式通车,为坦赞铁路之后,中国在非洲建设的第二条连接两国的铁路。 材料三 在亚吉铁路的铺设过程中,由于当地的建筑材料不符合要求,大量建筑材料需要从中国或第三国进口。培训埃塞本地铁路工人成了中国公司的“必修课”。铁路通过东非大裂谷的高原台地,会遇到许多低洼地,雨季会产生大量积水,为维护当地生态环境,中国公司精心勘测,在设计中尽可能少地改变铁路沿线地形地貌,并通过建立动物“立交桥”等方式,让沿线野生动物可以自由迁徙。 (1)描述图示区域的地形特征。 (2)说明达纳基勒洼地盐碱资源丰富的原因。 (3)亚吉铁路的修建需要克服哪些不利条件? (4)试分析亚的斯亚贝巴至吉布提的铁路开通对埃塞俄比亚的影响。 解析:第(1)题,主要从地形的类型和分布、地势特征、地形的起伏大小等方面进行分析。第(2)题,达纳基勒洼地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的一部分,即地质时期为巨大的咸水湖,湖水含有大量的盐分;当地气候干旱,水分蒸发,盐碱集聚地表。第(3)题,主要从地形、地质、水文、经济条件、劳动力、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第(4)题,吉布提是著名的港口,亚的斯亚贝巴至吉布提的铁路开通,能够提高埃塞俄比亚的交通运输能力,降低货物出口的成本和增加货物的运量,铁路连接两个国家,加强同外界的联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拉动经济增长。 答案:(1)以高原地形为主;裂谷斜穿高原中部呈东北—西南向;地势由中部向西北、东南方向倾斜。 (2)地质时期为巨大的咸水湖,湖水含有大量的盐分;气候干旱,水分蒸发,盐碱集聚地表。 (3)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经济水平较低,建筑材料不符合要求;劳动力素质较低;需要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4)提高埃塞俄比亚的交通运输能力,降低货物出口的成本和增加货物的运量;加强同外界的联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拉动经济增长。 关注点(五) 东西方的合作共赢 [热点材料] 德国前内政部长奥托·席利2017年6月20日在北京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工程,这项基于平等合作、互利互惠的倡议会取得巨大成就”。他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为各国在经济领域的深化合作开拓了空间,并将促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整个欧洲范围来看,“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有助于欧洲经济复兴,为国内经济出现困难的意大利、希腊等国提供发展机遇。他说,欧中双方正在商讨欧盟“容克计划”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对接和互动,希望开辟新的合作领域。 席利还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把历史智慧与现实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古丝绸之路在历史上曾将亚洲与欧洲相连,而如今“一带一路”倡议借助现代交通工具与通信技术,促进着沿线国家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热点解读] 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整个区域存在“两边高,中间低”的现象,目前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先是东西端经贸往来上的联系,这种现象在今后几十年仍然存在,东端的中国与西端的西欧一样发达是大家共同的期盼。20世纪50年代逐渐形成几个大的经济集团,欧盟等国际性或区域经济组织在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以德国、英国、法国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世界著名,与其对应的亚洲东部,包括中国在内主体上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中国劳动力导向型产业要升级、走出去,发展先进制造业,东西两端的牵手才能共赢。因此,正值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之际,借助“一带一路”建设,融入欧洲经济圈中去,促进双方的合作共赢是我国重要的发展目标。故有关中欧经济合作发展的相关命题考查应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之一。 [热点押题] 5.2013年7月20日起《欧盟新玩具安全指令》正式实施,在物理、化学、电子、卫生、辐射等诸多领域里做出了“世界上最严格的规定”。读图,完成(1)~(3)题。 (1)欧盟进口的玩具80%来自我国,主要是由于我国玩具( ) A.科技水平高 B.企业劳动效率高 C.企业规模大 D.生产成本低 (2)针对《欧盟新玩具安全指令》的正式实施,广东玩具企业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A.减少资金投入,扩大生产规模 B.加大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C.将工厂设置在欧盟成员国 D.增加管理人员,增大玩具出口量 (3)我国玩具生产企业逐渐由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转移,主要是因为沿海地区( ) ①环境污染严重 ②产业结构调整 ③玩具市场萎缩 ④劳动力价格上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1)D (2)B (3)C 第(1)题,玩具制造属劳动密集型工业,相比欧盟,我国玩具制造业生产成本低,在欧盟市场上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因此我国成为欧盟主要玩具进口国。第(2)题,结合《欧盟新玩具安全指令》,要求我国玩具制造业加大科技投入和科技创新,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增加产品附加值。第(3)题,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劳动力成本和土地价格高;相比沿海地区,内陆地区土地价格、劳动力成本较低,伴随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密集型工业内迁可以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 [课下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2017年5月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落下帷幕,会后,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记者会上向世界描绘出一幅崭新的合作图景。习近平指出,“一带一路”建设已经进入一个全面展开的新阶段,各国政策协调不断加强、重大经贸项目加快实施、基础设施联通网络正在形成,与此同时,各国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不断提高、产业和金融合作稳步推进。如图为“一带一路”示意图。依据图文材料,回答1~2题。 1.古代中国的商船航行于海上丝绸之路时,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中国的商船一般选择夏季从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出发,冬季从非洲东部沿海地区返回 B.当夏季航行到索马里附近海域时发现此处水温较低,且海面上有大量的捕鱼的渔船 C.当他们顺风由中国泉州南下到新加坡时发现正午日影位于南侧 D.返航时途经加尔各答可以大量购置棉花,带回国内 2.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下列关于沿线国家和地区发生的变化可信的是( ) ①产业向沿海港口及国际铁路沿线、边境口岸地区集聚 ②基础设施投资增大,高速公路、铁路、港口、航空等交通系统更完善 ③资源开发力度增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范围和程度可能加大 ④欧洲国家通过提供大量资金、技术、管理等方式参与“一带一路”战略,亚欧经济联系更加密切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1.B 2.A 第1题,古代航行往往借助盛行风,南海及印度洋海域夏季盛行西南风,冬季盛行东北风,古代中国的商船应是冬季从我国南方沿海出发,夏季从非洲东部沿海返回;夏季索马里半岛沿岸出现的是寒流,渔业资源相对丰富;商船顺风由泉州南下到新加坡时应是冬季,新加坡位于赤道附近,该季节的正午日影朝北;加尔各答主要盛产黄麻。第2题,由题干可知,“一带一路”主要发展的是铁路和港口交通系统,而且欧洲国家没有通过提供资金、技术、管理等方式参与“一带一路”战略;由于“一带一路”的实施,产业会向沿海港口及国际铁路沿线、边境口岸地区集聚,同时由于资源开发力度增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范围和程度可能加大。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如图为“一带一路”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一带一路”西段交汇处,最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区位条件不包括( ) A.温带海洋性气候 B.经济发展水平高 C.人口密集,城市众多 D.地域辽阔,土地租金低 4.关于“一带一路”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有利于中国开拓西亚等国际市场 B.有利于提高中国大陆沿海港口体系的国际地位 C.有利于促进沿线国家间经贸合作 D.有利于促进中国区域经济水平的平衡协调发展 解析:3.D 4.D 第3题,“一带一路”西段交汇处为欧洲西部,该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密集、城市众多,土地租金高。第4题,“一带一路”联通中国和南亚、东南亚、西亚、非洲、欧洲等地,有助于开拓西亚等国际市场,提高中国大陆沿海港口体系的国际地位,促进沿线国家间经贸合作,但对我国国内区域经济水平的平衡协调发展作用不大。 随着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的召开,“一带一路”概念成了大家热议的焦点,“一带一路”将改变中国区域发展版图,更多强调省区之间的互联互通,产业承接与转移,有利于加快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据此完成5~6题。 5.“一带一路”建设应分阶段实施,近期目标重点是道路、能源管线、电信、港口等基础设施共建和互联互通,提高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程度。在这个阶段新疆的建设应该着眼于( ) A.交通枢纽中心和物流中心 B.火车制造中心和物流中心 C.计算机制造中心和科技信息中心 D.输气管线和油气加工中心 6.下列关于图中各经济带和经济区的发展方向和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 A.东北—蒙东经济区今后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B.丝绸之路经济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并承接产业转移 C.京津冀经济区发展耗能高、耗原料多的重工业 D.海上丝绸之路以石油、天然气管道建设为主 解析:5.A 6.B 第5题,据题意可知应重点发展基础设施共建和互联互通,新疆是我国通往中亚、欧洲地区的陆上通道,也是必经之处,为了实现“一带一路”的建设,现阶段新疆应加快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使其成为交通枢纽中心和物流中心。故A正确。第6题,东北—蒙东经济区科技发展水平不高,不适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A错误。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位于中西部地带,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承接东部产业转移,B正确;京津冀经济区,资源、能源不足,不适合发展耗能高、耗原料多的重工业,C错误;海上丝绸之路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缺乏,D错误。 中国规划的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主要着力点之一就是包括公路、铁路、港口和机场等在内的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硬件”联通在对接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同时,也为实现区域联动发展和共同繁荣注入新活力。读图,回答7~9题。 7.对于中国而言,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好处是( ) ①加快中西部的发展,减少地区差异 ②利于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 ③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增加 ④寻找经济发展新的支撑点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8.图中“一路一带”的最西端,是世界上城市密集分布地区之一,该区域城市群发展的优势条件为( ) ①地势低洼,峡湾众多 ②位置优越,商贸发达 ③河网密布,水能丰富 ④交通便利,协作紧密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9.北京时间2017年3月5日9时,一列高速列车从西安驶往目的地乌鲁木齐,沿途天气晴朗,车上一位德国杜伊斯堡游客所见所闻可信的是( ) A.列车出发时,看见西安物体的物影朝向西南 B.7小时后列车进入河西走廊,看见太阳挂在西南方天空 C.13小时后到达乌鲁木齐,这里已是黄昏 D.下车20分钟后,住进旅馆,向德国家人报平安,家人正在午餐 解析:7.D 8.C 9.B 第7题,由题中信息可知,“一带一路”可以对接沿线各国发展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经过我国中西部地区到达中亚等地区,有利于加快中西部的发展,减少地区差异,实现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有利于增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寻找经济发展新的支撑点,故选项D正确。第8题,图中“一路一带”的最西端位于欧洲西部地区,该区域西临大西洋,位置优越,商贸发达;工业发展历史较早,交通便利,协作紧密,有利于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地势低洼,不利于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欧洲西部地形平坦,落差小,水能资源贫乏,故选项C正确。第9题,3月5日接近春分,北京时间9时列车出发时,西安处于当日的上午,太阳位于东南方,物体的物影应该朝向西北,故排除选项A;该日昼长接近12小时,那么北京时间9时以后13小时到达乌鲁木齐,这里应该已经进入夜晚,故排除选项C;此时北京时间大约22时,德国位于东一区,此时当地时间大约为22-(8-1)=15时,当地不可能正在午餐,故排除选项D;从北京时间9时出发,7小时后列车进入河西走廊,此时为16时,处于当地的下午,太阳应该挂在西南方天空,故选项B正确。 “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连亚太经济圈,西接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如图为丝绸之路经济带2014年中国与荷兰三次产业构成示意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下列有关2014年中国与荷兰产业结构的比较,叙述正确的是( ) A.中国、荷兰两国均以第三产业为主 B.荷兰以第三产业为主,中国第二产业比重最大 C.中国的第一产业比重大且比荷兰发达 D.荷兰的第二产业比重小且比中国落后 11.“丝绸之路经济带”西部的荷兰与哈萨克斯坦两国的景观差异显著,这种变化反映的是( )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解析:10.B 11.B 第1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国经济结构中第二产业比重最大,而荷兰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比重最大。荷兰经济发达,因此其第一、二产业虽比重较中国小,但两产业仍较为发达。第11题,荷兰位于沿海地区,而哈萨克斯坦位于内陆地区,造成两国自然景观差异的主导因素是因距海远近不同而造成的水分差异,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斯里兰卡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无疑将在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中国持续不断的投资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建设,将使两国百姓受益。 材料二 图1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示意图,图2是斯里兰卡位置图。 (1)简述斯里兰卡地理位置特征。 (2)“一带一路”建设对沿线国家都是互利双赢。分析我国投资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建设对两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3)斯里兰卡是世界上冬夏水灾都频发的国家之一。根据位置和地形特征分析该国冬夏洪涝灾害频发的主要分布地区及自然原因。 解析:第(1)题,斯里兰卡地理位置特征可从半球位置、海陆位置、战略位置等方面分析。第(2)题,对斯里兰卡的意义可从基础设施、就业、经济发展等方面分析;对我国的意义从资本输出、能源进口、商业贸易等方面分析。第(3)题,根据斯里兰卡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分析可知,夏季西南部受夏季风和地形影响易形成洪灾,冬季东北部受冬季风和地形影响易形成洪灾。 答案:(1)斯里兰卡位于北半球、东半球,是印度洋上的岛国;位于印度洋主航道中心线附近;地处东南亚、东亚各国与南亚、非洲、西亚等联系的“东西方十字路口”,是马六甲海峡到西亚、东非航线重要的中转站,交通和战略位置极其重要。 (2)对改善斯里兰卡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就业、推动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我国投资该港口建设,一是有利于我国资本和产能过剩产业的海外转移;二是有利于我国能源进口安全;三是有利于我国与欧洲、西亚等商业贸易往来。 (3)斯里兰卡岛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盛行东北风,夏季盛行西南风;地形中间高四周低,以山地为主。夏季洪灾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地区,原因是西南部与湿热的夏季风近于垂直,受地形抬升作用影响,降水量更大且集中,易成洪灾;冬季洪灾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地区,原因是冬季从大陆来的东北季风越过广阔的洋面,带来丰富的水汽,受地形抬升,带来大量降水形成洪灾。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 000多年前,东起长安(今西安)、西达罗马的“古丝绸之路(如图)”曾是连接中国与亚欧各国的贸易通道,经过岁月变迁,21世纪初,贸易和投资在古丝绸之路上再度活跃。 材料二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包括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五省区,西南地区的重庆、四川、云南、广西四省市区。2013年由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提出:这一地区资源丰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将对世界经济产生重要影响。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 材料三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唐代诗仙李白的这首《关山月》中的“天山”是指祁连山。因石油工业兴起,近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玉门根据自身条件,提出了发展特色优质农业、努力发展以旅游为中心的第三产业,以及以“‘风’‘光’大道”为核心,积极发展清洁技术产业的战略构想。 (1)简述材料一图中A河(我国新疆境内)的主要特征。 (2)为了快速发展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与中亚等其他国家应该从哪些方面加强合作? (3)请分析玉门人提出走“风”“光”大道,积极发展清洁技术产业的战略构想的原因。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A河为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河。深居大陆内部,降水少,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流量小,有夏汛;季节变化大,有结冰期。第(2)题,为了加快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应加强中国与中亚地区政策沟通、交通联通、贸易交往等方面的合作。第(3)题,发展“风”“光”大道,主要从玉门现在资源利用情况及问题和走“风”“光”大道的优势条件两方面分析。 答案:(1)A河为(我国最大的)内陆河;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流量小,有夏汛,流量季节变化大;有结冰期。 (2)①加强政策沟通,本着求同存异原则,在政策和法律上为区域经济融合“开绿灯”;②加强道路联通,尽快打通从太平洋到波罗的海的运输大通道,为各国经济发展和人员往来提供便利;③加强贸易畅通,沿线各国应该消除贸易壁垒,降低贸易和投资成本;④加强民心相通,加强人民友好往来,增进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为开展区域合作奠定坚实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 (3)石油工业的发展使当地出现石油资源枯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玉门离冬季风源地近,大风天数多,风力级数大,风向稳定;玉门地处河西走廊西部,南有祁连山脉,北有内蒙古高原,走廊地形与风向一致,(形成地形的狭管效应);玉门地处中纬度,气候干旱,光照充足,日照时间长;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可再生、清洁无污染,有利于改善能源结构;政策扶持;市场需求量大。查看更多